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通用22篇)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通用22篇)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1

《音樂課程標準》中表述: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是音樂教育中最基本的理念。要理解音樂作品的思想內容,就要把握住它的情感性和形象性,而要把握住音樂中的情緒和形象,則必須通過學生自己的音樂實踐來感受和體驗才能獲得。這個過程就是音樂審美體驗的過程。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通用22篇)

因此,整課以濃濃的師生情貫穿始終,注重以情動人、以情促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一個領路人。我在教學中努力追求人性化、個性化的音樂教學,儘可能地變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更熟練更富有設計創編演唱形式時,讓學生以自主設計——自主編排——闡述意圖——展示的形式進行。結果,有的學生能用領唱、合唱的形式,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他們還能設計出輪唱、領唱加齊唱的演唱形式,真是五花八門,讓我驚喜連連。學生就是在這樣寬鬆、自由、愉悦的學習氛圍中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思維能力得到了拓展,創編能力得到了提高。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2

在教學中通過讓學生聆聽,跟隨音樂輕輕搖擺、輕聲哼唱等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曲調優美抒情,娓婉動聽,富有詩情畫意。通過欣賞課件和歌曲的學唱,感受歌曲十分形象地描繪了兒童們在灑滿陽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盡情遊玩、愉快歌唱的情景。“0X | X X || ”的節奏型貫穿全曲,起伏的旋律層層展開,音樂富有動感,將人們引入小船盪漾、水波連綿的意境之中。並滲透音樂知識和演唱技巧等技能的訓練,讓學生人人都參與,並鼓勵每個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創設平等、民主、愉悦的課堂環境,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讓美的音樂觸動他們的心絃,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前,通過小小音樂會,有班級的小樂隊及為大家獻上精彩的表演,還有用動作手勢表現歌曲,用豎笛演奏等,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讓有特長的學生一展才華,培養了孩子的自信。將本節課的內容繼續昇華,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較為成功的完成了全課的教學。這樣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繫,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在學習歌曲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歌曲的內涵,增進對音樂不同題材以及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以上是我對《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教後反思和總結,作為我今後的教學參考與借鑑,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3

這是一首傳唱了五十多年的經典老歌。在教學中,如何使《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教學有新的突破,為此,對歌曲的教學設計我做了重新安排,打破常規,做了一些嘗試:在音樂教學中融入學科綜合與其他音樂體裁的聯繫。從學生熟悉喜歡的北京名勝為主線導入新課,體會盪舟湖面,快樂歌唱的情境,將學生帶入歌詞欣賞、瞭解創作背景中來,再對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進行介紹:是影片《祖國的花朵》插曲,作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是一首優秀的二聲部童聲合唱歌曲,曾獲1980年第二次少年歌曲評選一等獎,至今仍傳唱不衰。當我介紹到這首歌你們的爸爸、媽媽也許都會唱時,學生們十分佩服的眼神和表情到現在還在我的腦海中呈現。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對歌曲產生興趣。

在音樂教學中注重學生對美的感受。在朗讀歌詞時,學生習慣了按歌曲節奏朗讀歌詞,但在這一課中我強調學生用有感情的聲音朗讀歌詞,初步掌握歌曲所要表現的內涵;在歌曲的學唱中,指導學生用正確的姿勢進行演唱,教會學生連貫而優美的情緒來演唱歌曲。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在傾聽和參與中獲得對歌曲的初步感知。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4

今天上了《船長》一課,課文寫了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爾威船長所在的“諾曼底”號與“瑪麗”號巨輪相撞,致使“諾曼底”號被撞了一個大口子,即將沉沒,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船長鎮定自若,指揮乘客和船員逃生,最後大家得救了,而船長自己卻和輪船一起沉入大海。表現了船長忠於職守、捨己為人的高貴品質,讀了令人感動不已。

課始,我從課題入手,讀了課題就知道,本文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讓學生説説,寫人的文章一般怎麼寫。即通過事件表現人物的精神品質。那麼本文通過寫怎樣的一件事表現了船長的什麼精神品質呢?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把閲讀和習作教學緊密聯繫在一起。對於課文的生字,我重點指導寫“薄”、“艦”,指導學生理解“巍然屹立”等詞語的意思。學完生字詞後,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並及時指正。然後讓學生説説課文大意。本文基本可按“遇險”“救援”“殉職”的順序來理解。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5

《醜石》是一篇新課文,備課時還是花了點時間好好讀了讀。作者先言醜石之醜,那是極盡渲染:一是外貌之醜,“黑黝黝的”“牛似的模樣”;二是一無用處,不能壘山牆,不能壓台階,甚至想鑿一方石磨人家也沒看上;三是不但無用,而且孩子們在玩的時候還要當心,一不小心那坑窪不平的表面還會讓人摔破膝蓋。而就是這樣一塊醜得不能再醜的石頭,卻被天文學家發現,被奉為至寶,最後被“小心翼翼”地運走了。美與醜都在一塊石頭上,關鍵是看人們從哪個角度來看問題。

初讀課文之後,先讓孩子們説説自己的第一感受,然後再概括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結構。因為作者的層次清晰,解決起來也並沒有什麼問題。

在教學活動中,我創設情境以文中“天文學家”的身份來到學生中間表演,融入課堂,融入學生中間。我以“天文學家”的身份出現,我介紹説:“這塊‘醜石’原來是天上的隕石,它曾補過天,在天上發過光,發過熱,輝煌過,給我們的祖先帶來光明等等。”學生的眼睛馬上亮起來了,個個都很好奇。於是,我就趁機出示了作者家門前那一塊巨大的“醜石”的圖片,然後再把一些隕石的圖片給學生看,學生很好奇,馬上激發起他們那種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興趣,急着想去了解“這塊‘醜石’的地位發生的如此巨大的變化後,村名們是怎樣對待這塊‘醜石’(隕石)的呢?”接着,我就因勢利導地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就是讓學生也跟着作者“對‘醜石’的醜和美有了重新的認識。”從而引導出本文的兩個中心句“以醜為美”和“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的理解,讓學生各抒己見,這節課堂上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了師生間平等對話。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6

本課教學,我主要引導學生讀課文。初讀要求學生把字音讀準確,把句子讀通順。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出示幾個學生較難讀準的兒化音,讓學生以多種形式讀。第六自然段生字較多,我就用大屏幕出示第六自然段,隨文識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學生學得較紮實。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有些環節我引導得不是很到位,比如:讓學生説説自己生病的時候是怎麼樣的,從而指導學生讀好小鳥生病的這段話時,學生並沒有完全把自己融入到這個情景中,所以小鳥那種難過、痛苦的感覺也讀得不是非常明顯。在指導牽牛花為了去陪小鳥而使勁爬呀爬呀這個自然段時,雖然我預設了很多,但是我自己的情感還不夠投入,沒有達到預期的那種效果。

學生都有生病的時候,我以談話的形式讓學生談談自己生病時的感受,這樣學生就能理解小鳥生病時的心情。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就能帶着自己的感受讀好一、二自然段。

我由段到重點的句子進行教學。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到小鳥孤單、寂寞的心情怎麼樣?這樣通過反覆地讀和各種形式情感體驗,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小鳥生病時孤單、寂寞的心情,從而把句子讀好。

“牽牛花”一段是本文的重點段,體會牽牛花的精神是本課很重要的一個教學目標。可是我執教這篇課文是借班上課,學生課前不能預習,學生對文本不夠熟練。於是,我讓學生在自由朗讀6、7、8自然段的同時,選用“蔓兒 纏 榆樹”等詞語説説牽牛花是怎樣幫助小鳥的。但我覺得這還不夠,於是又現場採訪牽牛花,現在大家都是牽牛花,我想採訪一下:牽牛花,牽牛花,榆樹那麼高,難道你不累嗎?(生答)既然那麼累,那你為什麼還要使勁爬呀爬?學生説為了讓小鳥早日康復,我再累也不怕。從而讓學生體會到牽牛花樂於助人,關愛他人的精神。

本課教學給我的最大感觸是學生的有感情朗讀需要教師的不斷的去引導,去示範,並踏踏實實的去強化練習。通過反思一節課的教學過程,對於我來説是一種最好的進步方法,它可以讓我更快的成長,幫助我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7

通過對比,總結出兩篇文章都運用了擬人手法,使鵝都的形象變得鮮活.兩篇文章都是先介紹鵝的特點,再具體描寫.都是“傲”,但各有各的“傲”。同時都運用了反語來表達對鵝的喜愛.這樣,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鵝的特點,而且感受到作者的語言特點,比較了兩位作家的不同寫作風格,還教會了他們運用反話寫作文的方法,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語文課堂強調“悟”,而這種“悟”往往只偏重於人文方面,重視作者情感的體會,而忽略了語言文字本身的特點,忽略了寫作特色的感悟。總是在單純的教課文,不是在教語文。而詞語學習正是最基礎的語文。所以在這一課時我在詞語教學上下了一些功夫,讓學生學會理解詞語的方法。當學生提出“榮膺”一詞不理解,我問:平時我們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可以怎樣理解?學生説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猜想意思。

於是,我讓學生找到相應的句子,讀一讀,然後猜一猜。馬上就有學生説是“當上”“成為”,這是孩子最簡單的換詞獲得的理解;我再引導:怎樣地當上?“光榮地當上、榮幸地成了”;我説,你是怎樣體會到的?有的學生説,成為海軍上將一定是件光榮的事,有的説,從“榮膺”的“榮”知道。雖然這個過程化了較多的時間,但讓孩子們經歷了學習理解的過程,學到了理解詞語的方法。再如學生彙報白公鵝“耀武揚威”時,我引導學生想想每個字的意思,學生就體會到是“炫耀武力,宣揚威風”。我再讓學生想象,“耀武揚威”是什麼樣子,從而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可見同一類型的文章,進行對比教學好!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可以仿效不同的表達方式,可以獲得不同的閲讀體驗。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8

早上第一節聽了備課組葉老師一節《二元一次不等式及平面區域》公開課。葉老師通過數軸來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以學生熟悉的內容引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馬上投入到新課的學習。接着通過畫出二元一次方程x-y-6=0表示的直線方程,所有點把平面上分成三部分,在線上的,在x-y-6>0這區域內的,在x-y-6<0區域內的。然後葉老師通過方法1:取點代入法定區域,方法2:由不等號定區域這兩種方法突破本節課的重點: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組)表示平面區域。最後,由例題教導學生解題的步驟,再就是讓學生多練。本節課的亮點有:

1、教學基本功紮實,教態自然,板書規範。

2、備課充分,教學設計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思路清晰,講解有條不紊。

3、講練結合,及時訓練,注意知識的鞏固和落實。

建議:

1、找點的時候是否可以讓個別學生説出幾個點,相信這樣學生理解更好點。

2、在解答例1時,表述畫圖時是否可以直接寫成:作直線x-y-4=0(畫成虛線)

第二節由我上了一節《簡單的線性規劃問題》公開課。本節課我的教學設計是通過上節課的二元一次不等式在平面直角座標系表示成平面區域來引入,由學生板演檢測學生掌握程度。在學生完成板演後,提出本節的問題:求z=2x+y的最大值,使式中的x,y滿足不等式組(I),求z=2x+y的最大值,式中的x,y只能取平面區域內值,所以,只需要由z=2x+y變形為y=-2x+z就可以把不熟悉的求解轉化為一個高一曾學習過的內容:y=-2x+z就是直線方程的斜截式,讓學生畫出y=-2x,y=-2x+1,y=-2x+2,三條學生,觀察可以知道這是一系平行線,問題轉化為求z=2x+y的最大值其實就是求直線y=-2x+z過平面區域某一點時在y軸上截距最大值。我先畫出直線y=-2x,通過平移可以發現直線y=-2x+z過平面區域過某一點時在y軸上截距最大。求出最大值,問題得到解決。解答完成後,接着讓學生閲讀教材88頁,從中找出一些相關的概念。再回到解答過程,從中提煉出解答這類問題的解答步驟。最後進行一道變式訓練,改變不等式組,還是求z=2x+y的最大值。

本節課完成後,個人反思如下:

亮點:

1、教學設計比較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2、放手讓學生多動手。

改進部分:

1、沒有完成備課時確定的教學任務:教學設計中還有變式2:z改為z=6x+10y,變式3:z改為z=2x-y。小結中有解題方法:圖解法(數形結合)

2、教學基本功不紮實:教態不夠從容,不夠自信;語言不精煉,很多重複的語句,個別字普通話不標準;板書不工整,字體不漂亮,字體偏大,板書規劃不合理。

3、在講相關的概念時,這裏應該節省時間,在學生閲讀教材時,先板演在黑板上,讓學生找出相應的內容,高效省時。

4、在新課引入時,可以點明:在現實生產、生活中,經常會遇到資源利用、人力調配、生產安排等問題,解決這類問題就需要我們學習更多的知識,比如本節要學習的這內容就有關這方面的。再列舉一個例子,這樣可以立刻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9

《我們的田野》原是組歌《夏天旅行歌》中的第三首,由於它的音樂形象鮮明,旋律優美動聽,易於上口,多年來廣為流傳,成為一首獨立的兒童抒情性合唱歌曲。歌詞精彩,富有詩意旋律優美、動聽,襯托出了祖國江山多嬌的美麗畫卷。

在教學中, 我讓學生先了解歌詞的內容,感受詩歌描述的美景,通過朗誦指導學生深入理解歌詞含義。然後再欣賞旋律,首先感受情緒。在流動的旋律上反過來再次感受歌詞的含義,體驗這首歌曲所表達的對祖國山山水水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的讚美。學生的學習效果很好。因為“唱”是學生把音樂的音響轉化成自己內部音響後再外化出來的一個必要步驟,使學生通過“聽”的活動將自己頭腦中所建立的印象保持、再現和加強的過程。通過正確的“唱”再現了“聽”的信號。學生在演唱中將會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在接受歌曲感性刺激的同時誘發情感上的反映,從而加深對歌曲作品的理解,這樣能提高歌曲的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10

《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後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詞作。整首詞最後收束到了一個“愁”字上,我給學生提供了品讀這種“愁”的三個切入點,以便學生自主完成賞析任務,就像新課標要求的“把課堂還給學生”。

由於大家對李清照的生平較為熟悉,所以我擔心學生都從“聯繫詞人的生活遭遇”這一點來品讀,這樣容易導致思路侷限而且品出的“愁”脱離文本,不夠深入。於是,我就決定由自己來完成這一點,讓學生集中精力從二、三兩個切入點進行品讀。

在我語言的感召帶動下,學生們都很積極地發言,特別是從第三個切入點賞析時,課堂出現了一個小高潮:學生在對“憔悴損”的理解上,展開了激烈地討論。有的説“憔悴損”指的是“菊花”,有的説指的是“李清照”,而且都言之有理。直到我對他們的理解都給予了肯定,他們才停止了爭論,並都不自覺地鼓起掌來。

課堂的另一個高潮出現在賞析完全詞後,學生朗讀整首詞時。這一遍朗讀,和初步感知時的朗讀真是天壤之別。當學生由這三個切入點,深入理解了李清照晚年飽受的顛沛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恨後,感受着清照低吟的名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他們積攢在心中的情感在此刻的朗讀中傾瀉而出了。

當然,最令我滿意的還是教學思路十分清晰。首先,整堂課都圍繞着一個“愁”字展開,分析了《聲聲慢》和《一剪梅》中的“愁”,並且比較了這兩首詞中不同的“愁”。其次,在分析“愁”時,指導學生賞析的方法,這種賞析的方法也是貫穿在整堂課的賞析過程中的。

總的來説,這堂課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我也得正視自己的不足:首先,朗讀不充分。古語有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對任何文章的理解,朗讀都十分重要,更何況是一首詞。正式上課時,我卻因為緊張,幾處都忘了讓學生朗讀。特別是在賞析“尋尋覓覓”這句時,提到疊詞的音樂美,卻沒讓學生齊讀感受一下,這很不當。還好學生極賦深情地朗讀,幫我彌補了這一不足。其次,在給學生提示,降低問題難度方面還不能很好的處理。

關於自己的不足,我也在努力彌補。在聽老教師的課時,我更加關注他們的設問、提示以及降低問題難度等方面。自己也在平時的教學設計中注重問題的設置,在課堂上注意簡練自己的評語等,希望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早日做一名優秀的教師。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11

《田鼠偷瓜》是大班的一節體育活動。本活動重點是要練習幼兒正面屈膝鑽的正確姿勢。作為大班的幼兒,對鑽的動作應是不陌生的。根據他們的身體發展情況,雖有了一定的動力定型,但還不鞏固。肌肉感覺有了發展,控制能力有了加強,大、小肌肉羣也發展地較好。在平時日常生活中,我經常發現有許多幼兒非常愛鑽洞。雖然在動作上表現比較放鬆、協調、連貫和準確,但是多為手腳並用貼地爬行,或者橫衝直撞不管不顧,很少去注意對身體的控制,並運用技巧爬行。所以我將本活動重點定位於:探索正面屈膝鑽的動作。把難點定為:能有意識地控制身體,保持身體蜷縮狀態鑽過山洞。

在準備上有些倉促,球準備不太多,一次玩了就得把球送回去。浪費了不少時間。遊戲可以使整個體育活動變得更加有趣味,從而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其積極熱情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所以我加入了"田鼠偷瓜"這個遊戲。此環節的目的旨在鞏固幼兒正面屈膝鑽的動作。在開始遊戲前教師雖有提出明確的要求,但是幼兒往往會記不住,所以我採用了個別幼兒先嚐試,具體演示遊戲方法,並及時提醒幼兒糾正錯誤動作,在確認大部分孩子都瞭解遊戲方法以後,再進行集體遊戲,以便遊戲順利有序地進行。當然在遊戲前,還要提醒幼兒注意安全,防止碰撞,同時關注孩子們的體力狀態,適當調節孩子的活動量。在此主要採用演示法,讓幼兒直觀地感受遊戲方法,方便幼兒理解運用。在洞口的高度從80釐米降低到50釐米,難度有些加大,大部分孩子也都完成了。

整個教學過程我始終遵循大班幼兒的生理及心理髮展特點,科學地制定各個環節,貫徹啟發性教學原則,激發幼兒自主探索的興趣,通過示範法、情境創設法、遊戲法等方法引導幼兒主動發現並練習正面鑽的動作,在此基礎上,為幼兒營造了一個寬鬆愉悦的活動氛圍,以此來達到該次活動的最終目標。孩子玩得還比較盡興,只是自己參與的意識不夠濃。規則意識仍需加強,一活躍常規就有點難把控。自己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細節方面總是考慮不周全。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12

《特殊的葬禮》是蘇教版國小四年級語文第下冊的一篇有關環保的記敍文,描寫了昔日旺盛的塞特凱達斯瀑布因人類的亂砍濫伐和用水毫無節制,導致瀑布漸趨枯竭,説明了環境破壞給大自然、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嚴重危害,告訴我們要珍惜、保護環境,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對於這樣的環保文章,學生並不陌生,只是文中的瀑布遠在巴西國內,而且現又已枯竭,學生無法再領略到它的容顏。沒有視覺上的真切感受,學生很難產生環保的迫切需要。為了讓學生有真切的體驗,真正從內心有所感悟,課前,我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的每一環節,緊扣“特殊”這一中心,從“讀讀、説説、寫寫”三個層面來教好這篇文章。

一箇中心:“特殊”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揭示課題後,我引導學生圍繞課題進行質疑,然後緊緊抓住“這個葬禮特殊在哪兒?”這一中心問題展開教學,激勵學生自主閲讀、探究,使他們成為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主人。學生通過自讀,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很快就説出了葬禮的三點特殊性:

(1)哀悼的對象特殊。通常葬禮是為死去的人舉行的哀悼形式,這裏則為一條大瀑布——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葬禮,的確很特別。

(2)主持人很特殊。由國家元首、公務繁忙的巴西總統菲格雷特親自主持葬禮儀式,這在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3)參加人員非常特殊。參加這次葬禮的人有專家教授、熱愛大自然的人等等,而且人很多,來自世界各地。

以上這三點特殊,學生只須通過自己讀書就能知曉,無須老師作過多的講解。主要是它的第四點特殊,即“舉行葬禮的特殊意義,不是為了紀念或哀悼某個人的離去,而是號召人們保護環境,熱愛地球!”學生不易一下子明白,需要老師着重引導,點撥啟發。

三個基本點:“讀讀、説説、寫寫”

第二課時,我緊承上節課的內容,專門圍繞“為什麼要為這條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葬禮?它到底是一條怎樣的瀑布?”展開討論,研究“舉行葬禮的特殊意義”。引導學生反覆讀文體會,抓住一些重點詞讀出自己的感受。學生體會得很深刻,而且讀得也很有感情。在此基礎上,再借助多媒體直觀、形象的特點,讓學生突破時空界限,欣賞到瀑布昔日的雄偉壯觀和今日的奄奄一息。在今昔強烈的對比中,學生的內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面對眼前的瀑布,他們暢談了自己的感受,並替瀑布説出了它的心裏話,體現出他們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決心。巴西總統菲格雷特主持這次葬禮,無非就是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他在葬禮上所做的動人心絃的演説,為的也是號召大家“保護環境,愛護地球”,這就是舉行這次葬禮的特殊意義所在。所以,一定要指導學生寫好演説辭。由於學生從未寫過演説詞,對於演説辭的格式和要求不太清楚,課上,我有針對地進行指導,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試着寫寫巴西總統的演説辭。學生們寫得很不錯,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們的肺腑之言,從他們真切的話語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每一位孩子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善良之心。

整堂課,通過讀讀——説説——寫寫,學生在自讀感悟、情感體驗中,逐步學會了發表自己的見解,學會了讀中悟情,讀中碰撞出創造思維的火花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13

選擇上《武陵春》這篇文章,首先是因為自己喜歡詞,認為它是最能抒發情感而又音律優美的一種文體。其次是喜歡李清照這位女詞人。她自然細膩的文筆,婉約優美的文風,清新精巧的砌詞,在辭賦之壇一枝獨秀。同時李清照最讓我傾心的是她那豐富坎坷,歷經滄桑的生活歷程。一直以為,只有那種看遍人間風景,一生大起大落,歷經風雨而又內心細膩情感豐富,有着自己一貫追求的人才能寫出絕世的作品。《武陵春》恰巧就是這樣的作品。

自己喜歡不等於學生喜歡,自己理解不等於學生理解。為了達到目的同時結合詩詞的教學要求,備課上課時重點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似乎得到了一些效果,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

知人論世,任何一篇流傳下來的文章都與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經歷,當時的時代背景有着緊密的聯繫。《武陵春》更是這樣的一篇文章。為了讓學生更早地介入李清照的作品,在預習階段就讓學生去查找有關李清照的資料,感受詩詞背後的故事。在上課的時候,不時插入與作品有關的資料。特別是讀到“日晚倦梳頭”時,插入“翻書賭茶”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到這是一對志同道合、情趣相投、並曾過着風花雪月般生活的眷侶,此時最愛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離開了自己,再怎麼梳粧打扮也已無人欣賞,當然是“倦梳頭”了。在讀到“只恐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時,插入作者的身世經歷;北宋敗亡後,李清照於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故鄉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燬。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為避兵亂而隻身各處流亡。紹興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了這首《武陵春》。這時她已經53歲了。試問,一個垂垂暮年的孤獨、柔弱靈魂如何能承受得起這許多愁。這些資料的介紹及學生自己已有的知識的積累,對幫助學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詞意主題起着很大的作用。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14

語文課程標準標中指出:使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讀中有所感悟,從而以讀促寫,形成作文能力。所以在課堂教學時,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來走進文本,拉進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首先,我選用齊讀的形式來讓學生體驗“震耳欲聾”的感覺,用自己的親身感受來體會母親工作環境的惡劣,體會母親的辛苦。我深知,雖然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是文中藴含的母子深情卻不能忽略,有必要多讀多練。

文中表現母子感情至深的句子有很多,如果面面俱到,教學時間自然不夠。兩者之間看起來是有些矛盾。如何化解這一矛盾?那就是突出朗讀訓練的重點句段,緊緊抓住三個“我的母親”和四個“立刻”這兩處作為朗讀重點,其餘句段讀到、品到即可。通過對連續出現的三次“我的母親”的朗讀指導,讓學生真真切切地看清母親那疲憊瘦弱的形象,然後採用自由練讀、指名朗讀、評價朗讀、配樂朗讀等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悟,悟中有所得。抓住四個“立刻”這個句子,採用情境朗讀的形式讓學生體會母親為了掙錢養家而爭分奪秒地工作。

整堂課,我力求引導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引領學生一次次走進文本,觸摸文本,感受文字背後所隱藏着的這份母子深情!在學生情感融進文本時,適時加入“媽媽,我想對您説“的寫話訓練。因為有了前面情感朗讀和媽媽關愛自己的故事做鋪墊,學生感情的閘門已經被打開,再加上動情的音樂做背景,學生寫作的慾望被自然地調動起來,寫幾句對母親説的話自然水到渠成,讀寫訓練連接順暢,同時在寫話過程中也向學生滲透寫文章要飽含真情的理念。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15

《香菱學詩》選自人教版教材國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所選的內容是古代長篇小説中幾個有名的片段,基於九年級學生有了二年學習小説的經驗與方法,所以本單元的教學目地是進一步引發學生閲讀此類小説的興趣,培養學生對古代文化的熱愛。

《香菱學詩》選自古代長篇小説的頂峯之作——曹雪芹的《紅樓夢》,是學生走進《紅樓夢》,認識女性人物形象在《紅樓夢》中意義的經典篇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充分預習、仔細探討、共同挖掘。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賞析香菱人物形象。

總體而言,這節課還是比較成功的。整節課下來,學生的參與度比較高,在教學中,我覺得存在這樣一些亮點:

⒈圍繞教學主線,落實教學目標

這節課中,我將教學的主要目標定為“分析香菱人物形象”,圍繞這條主線,我先引導學生從品味細節入手,淺層分析香菱對詩歌學習的刻苦執著和傾心熱愛,進而分析香菱的三處“笑”背後隱藏的信息,瞭解到香菱的“至純至性,清新脱俗”,然後再分析香菱所寫的第三首詩歌,分析詩歌中表達的人物情感,結合課外拓展香菱的身世和遭遇,瞭解到香菱的悲劇色彩。最後總結“香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層層深入,環環相扣。

⒉引用古詩文,豐富文化內涵

如果要真正走進《紅樓夢》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分析人物所寫的詩歌是一個不容迴避的話題。在這節課中,我選擇了香菱的第三首詩歌,作為進一步分析香菱形象地一塊跳板。事實證明這塊跳板還是選擇成功的。學生分析到了詩歌中“笛聲”的淒涼,分析到了“五更殘”中“殘”字背後的孤獨等等。為接下去的探討“香菱笑聲背後的堅強”、“香菱出淤泥而不染”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⒊方法引領,提高解題能力。

九年級了,解題的能力還是需要培養的。在這節課中,我重點落實了兩種方法:一種結合前後文語境來賞析語言;一種通過“刪字”、朗讀來分析個別字詞背後的信息。分析香菱的“笑”,我就採用了後一種方法,讓學生試着朗讀,然後去掉“笑”字後再朗讀,細細分析香菱同一個“笑”字背後不同的信息。

不足:

課堂的容量比較大,部分學生可能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沒有關注到不同的學生不同的需求。

《紅樓夢》實在博大精深,總感覺有很多東西還意猶未盡,但又不知道該不該多言。怎麼樣把握這個解讀文本的適度性還有待探究。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16

本課是朱自清先生的寫景名篇,預設教學課時是3課時。本教學課時是第一課時,主要想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為下一課時的深入瞭解打下基礎。所以是把對語言的基礎練習,作者情況的瞭解,課文的主體結構的認知作為了學習的主要任務。

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預習是令人滿意的。學生對於課文的寫作者是有了解的。調動學生的原有知識儲備完成了任務。字詞的預習也是令人滿意的。證明學生已經漸漸地養成了預習的習慣,一些預習中必須的任務是能夠完成的。

學生的朗讀是需要加強的。在第一單元的學習中對於朗讀已經對學生提出了要求,那就是運用普通話,聲音洪亮的朗讀;注意不能讀破句子,不能填字,丟字,改字。然後在這個基礎之上,應該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並用自己的聲音表達出來。學生的朗讀還停留在對文字的傳達的境界。所以朗讀的能力還是要加強的。

在課文的結構把握上,主要想採用討論並且在教師的點撥之下學生自行領悟感知。但是,在教學中並沒有達到教學的設想。原因想來有以下幾個。一,自己在設計這個環節的時候對於問題的設計是存在問題的。問題的提出、預設性、方向性、指引性都是存在不足的。二、學生的積極性並沒有調動起來,創設情境不夠,學生根本就不能進入一種主動的,積極地思考氛圍,學生的互相激發也沒有出現。三、整個的教學環節不流暢,顯得生硬破碎。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17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的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如此文質兼美的文章,如何讓其在略讀文章中獨佔鰲頭,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積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據本次教研專題《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經過不斷嘗試,反覆修改,設計了此課。

一、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由於我們的學生對遠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又不可與精讀課文相提並論,進行精講,因此,在課前通過課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圖片,使學生對美麗的天山產生直觀的感受,從視覺上來認識天山,瞭解天山,激發學生對天山的嚮往,引導了學生的閲讀期待。

進入中高年級後,語文教材有一個特點,即每個單元的導讀都會明確提出單元訓練的重點,於是開課之初我注意了單元訓練重點的回顧,目的在於讓學生學會圍繞單元訓練重點來閲讀理解語言文字,真正達到學有目的,學有重點。然後初讀課文,從整體上感受天山之美,通過自由輕聲朗讀課文劃出表示作者遊覽順序的詞語“進入天山----再往裏走----走進天山深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二、注重多讀感悟,進行自主地獲取。

依據略讀課文的特點,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閲讀,品味語句,進行自主地獲取。在文中作者多次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通過奇特的想象,展現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景。如:“藍天襯着……像盛開的白蓮……”在自讀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説出喜歡的理由,可以是對重點詞語的體會;可以是從修辭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從景物特點去欣賞等等。讓學生自由地表達感受,近而指導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體現景物的美,從而感受作者對天山的熱愛和讚美。這樣的閲讀指導,才會讓學生嘗試到自主獲取的快樂。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18

《長江之歌》是系列片《話説長江》的主題曲的歌詞。所以我在學習這首歌詞之前,先播放了《話説長江》的第一集,讓同學們對長江的基本情況有所瞭解,然後導入新課。播放《話説長江》之後,找同學來複述自己觀看過程中記住的東西,因為看得都很認真,所以長江的位置、起源、長度、經過的省份,都基本上能説出來。接下來我給同學們範讀課文,讓同學們初步感知詩歌的內容。聽過之後,找同學來試讀,樑蘭方同學讀得很流暢,但感情不是太飽滿。我指出這是因為對詩歌內容不理解的原因。自然引出第三個教學環節:理解詩歌內容。這一部分,我放給同學們自學,讓他們結合手中的資料,找出兩節中反覆的部分,理解反覆的作用,並畫出自己最欣賞的詩句,在課本上作批註。同學們互相交流,大家對詩中的比喻擬人句都能準確把握意思。

在大家自學的基礎上,我引導同學們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1)、詩歌共分為兩部分,請概括兩部分的主要內容。

(2)、詩歌中有“我們讚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這句詩,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長江“是無窮的源泉”?

通過討論,同學們加深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在此基礎上,總結詩歌的主題:通過對長江的歌頌和讚美,表現了人們對祖國母親的依戀和熱愛。

這樣,再進行朗讀指導就顯得水到渠成,學生很快就能把握好詩歌氣勢磅礴、熱情豪放、舒展寬廣的誦讀基調。同學們自由讀、集體讀,然後指名讀。在這樣反覆朗讀之後,這首詩已經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最後再播放歌曲《長江之歌》讓學生感受長江之美。

這節課,學生讀得比較充分,不足是賞析的深度不夠,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停留在表層。這跟我的引導是分不開的,我也只是對詩歌有了初步的理解,並沒有深入地去鑽研這首詩的內涵。所以只能從字面上對學生提出要求,學生的賞析當然也只能達到表層的程度。反思這節課,我覺得每一節課前的充分備課都是必不可少的,來不得半點懶惰。尤其是要在平時有豐富而深厚的本體知識的積累,這樣課堂上才能遊刃有餘,得心應手地把學生引向深處。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19

《火燒雲》是現代女作家蕭紅寫的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採用動、靜結合的手法,向我們描繪了晚飯過後,火燒雲從上來到下去的過程中,顏色和形狀的變化,使景物美和語言美有機地融為一體,讓讀者充分領略火燒雲這一自然景物的絢麗多彩。用詞準確,描寫生動逼真,想象豐富是本課表達方法上的特點,因此,瞭解課文怎樣描寫火燒雲顏色和形狀的變化是教學的重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積累材料,大膽想象的方法是教學的難點。

一、信息技術與課文的較好結合。

直觀教具照片,增強了閲讀興趣,從看照片感受課文內容,理解詞句,做到了現實生活與教材聯繫的橋樑作用。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不斷提高閲讀效果,同時培養了閲讀能力。

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換與教師角色的轉換。

語文的閲讀教學有四大任務: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積累語言、練習表達。在重點段的教學中,我採用了從整體上升到整體的教學模式,首先通過“兩讀”——教師範讀、學生自讀,從整體感知,輸理文章思路;通過小組學習發展學生思維,培養自主精神;通過品詞品句、“看誰説的顏色多”的小比賽來積累語言;通過句型練習和拓展想象發展口頭表達能力。最後,迴歸整體,用一詞去概括火燒雲的特點,並設計“當小配音員“一環進行鞏固。

在教學《火燒雲》這篇課文中,我覺得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幾點,值得我以後在教學上要注意的。第一,重點段落讀的時間還不夠。本課重點是形狀的變化,但是學生對雲的形狀變化是怎樣的還不夠。主要是讓學生自由讀的時間不夠,導致學生掌握不夠好。第二,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20

《爬天都峯》一課教學,有兩點我覺得很成功。

一、針對課題提問,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實踐證明,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能激發學生濃厚的思考興趣和創新思維。學生很樂意提問,並且一般問題都能在當時解決,這不僅鼓勵了愛提問題的同學,更激勵其他同學課前認真預習。重點問題是“他們是怎麼爬上天都峯的”,梳理出這個問題,作為重點進行學習討論。以學生問題定教學重點,大大提高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

二是運用多讀多想,讀通課文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突出了本單元訓練重點。如第二自然段教學,通過多種讀書方式,教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邊讀邊想象,從中體會到什麼,有什麼感受,再用畫一畫,評一評,讀一讀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導感悟。對“小妹妹是怎樣爬上天都峯的”,啟發學生緊緊抓住重點詞語進行理解——從抽象的“奮力”,到具體的“攀着鐵鏈上”“手腳並用向上爬”,再到“終於”包含的艱辛與喜悦,有詞句意思的理解與指導,有讀的訓練,有情境、形象的想象,有情感體驗的表達。課文沒有直接、明顯地寫老爺爺怎樣受小妹妹勇氣鼓舞,下決心爬上天都峯的,對他為什麼也能爬上天都峯的理解難以具體。這一環節教學,我採用靜心讀書、獨立想象、自由練説、表演讀等方式,藉助前面學習的方法和認識基礎,啟發學生聯繫天都峯的特點、老爺爺的年紀和話語來合理想象,既擴展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具體理解了老爺爺的話的內涵,順利解答了問題,又較好展現了啟發想象這一“放”的教學環節,落實了學生創造思維能力培養,發展了語言。

但是由於我在課堂上過分投入,沒仔細看時間,因此有拖堂現象。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21

這是我第一次教二年級,到底應該怎麼教?教到什麼程度?對於我來説還有點模糊。但有一點我很明確,那就是低年級應該以識字與寫字教學為主,重點指導學生讀好課文。因此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朗讀,一讀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二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三讀抓住重點詞感悟分析課文。這樣就做到了逐層深入,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就是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我完成了本課教學設計,教後反思如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為了能激起學生自主讀文的興趣,教學一開始,我問學生:同學們,秋天已經悄悄地來到我們身邊,此時,如果讓你畫一幅秋天的圖畫送給爸爸媽媽,你最想畫什麼呢?孩子們馬上被激發起了興趣,滔滔不絕的説起來。那麼,現在,讓我們去看一看,文中小夥伴準備送給爸爸媽媽怎樣的圖畫?老師話鋒一轉,把他們的思維拉回了課文中。接着我讓學生用自已喜歡的讀書方法讀課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讀,也可以找好夥伴商量,還可以和學習小組的同學討論。這樣,通過營造開放寬鬆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讀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

二、習慣培養,重在點滴

在學習過程中,我始終關注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如:學完生字,我讓學生拿出筆來,用直線劃出課文中帶生字的詞語;在瞭解課文寫作順序時,讓學生在課文中圈注出相關詞語;在感悟課文內容時,讓學生用波浪線畫出重點詞語。這樣的過程雖然一開始很緩慢,但是我堅信:這些學習習慣是學生學習語文必備的素質,對學生紮實有效的學習大有裨益,不可忽視。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當我在教室裏巡視,看着一隻只小手在書上認真地畫着,我説不出的高興。同學們畫完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細讀感悟同時積累詞語,我説:“同學們畫得真好,下面咱們做個小遊戲。老師説課文中一個詞的前一部分,你們接下一部分好嗎?遊戲開始了。“金燦燦的──”“桂花──”“透紅的──”“落葉──”……“真好,現在這樣,男同學説前邊的,女同學説後邊的。”一聲聲稚嫩、欣喜的童音歡快地飛出教室。我高興地和同學們一起“玩”着,意猶未盡地説:“多美的句子啊,越讀越愛讀,我們深情地讀一讀吧!”此時,充滿感情的讀書聲飛出窗外……

三、談話結束,提升能力

學習完課文內容後,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我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討論:要是讓你也畫一畫秋天,你還想畫些什麼?學生興趣盎然,都説喜歡,但卻説不出秋天都有什麼景色。此時,我及時引導學生從秋天的天空、菜園、田野、菊花、節日等多個角度觀察,學生的表現還不錯。

這節課也讓我摸索出很多二年級孩子的現狀,提醒我,今後要注重引導學生養成愛觀察的好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另外,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還顯得不夠到位,只會粗略地評價“他讀的聲音很響亮”,“他讀的很有感情”等,但不會更細緻的評價,以後要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 篇22

1、以持續發展為着眼點,重組教材,引導探究。|||

按傳統數學教材,周長的概念描述為圍成一個圖形的所有邊長的總和叫做它的周長。但我從數學新課程空間與圖形的整體目標出發,從學生持續、和諧的發展出發,加強了周長與日常生活聯繫,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對周長的理解,並一一進行充分肯定,這樣教學,充分反映了我對新課程理念的正確認識。教學中,我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以學生為探究主體,儘可能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自主評價,自我感悟,老師成了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共同參與者。在策略的比較中,促進了學生認知能力和圖形周長推理能力的發展,體現了跳出數學教數學的教學思想,充分地讓學生經歷了數學化和再創造的學習探究過程,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2、 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準則,強調算法的多樣化

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是計算圖形周長中的一種特例。它是經過人們的不斷總結而獲得的。它的特點是計算簡便、迅速。但對初次接觸的國小生來説,是把重點放在周長公式的結果上,還是注重引導學生在測量具體圖形中探索周長的過程,則是兩種不同教育觀的反映。在教學過程中,我並沒有採用傳統的公式─例題─習題的教學結構模式,而是採用新課程努力倡導的問題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驗證與解釋─應用與拓展新型教學模式進行的。

3、採用多種有效策略,調控探究進程,做到自由而不散亂

新課程強調算法的多樣化,就必然要引導學生。但放手讓學生進行討論時,又可能出現吵吵鬧鬧、課堂氣氛嘈雜甚至失控的現象。因此,面對新課程的教學,如何讓學生充分討論,又保證學習進程的順利進行呢?對於這些情況,我認為首先能夠有一顆平常心,同時有一些容忍,即在討論與交流的過程中,有一些吵鬧是難免的,但有兩點原則必須把握好:一是吵鬧的東西必須是討論話題相關的,二是吵鬧要不影響別人和教學進程。違反了這兩個原則,教師就不能再坐視不管了。

但這節課中與探索新知中似乎有重複的地方,而且僅僅就這幾個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説對周長的理解效果不一定好,這節課不能僅限於書上或教師給出圖形和實物,完全可以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摸、畫、量、算身邊熟悉的物體或圖形,通過大量例子感知各種物體的周長。還有,在推導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中,我急於歸納公式,而忽略了過程。在今後的教學中,既要強調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但又不應該追求任何強制的統一。在類似的計算周長教學中,學生會有各種不同的算法,對他們的不同算法,教師不要急於歸納到公式中去,可以讓他們説説算的道理。在多次的測量和計算的過程中,學生自己逐步會掌握用周長公式計算的方法。而是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探究與計算的過程,自己會去體會他喜歡或者能夠理解的算法,真正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和讓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的新課程理念。當然,對一些不善於用周長公式計算的學生,也不必強求統一,隨着計算周長經驗的積累,他們慢慢也能悟出周長公式的意義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vwqqj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