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二氧化碳的製取教學反思(精選19篇)

二氧化碳的製取教學反思(精選19篇)

二氧化碳的製取教學反思 篇1

在探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所用的原料時,教師根據學生已學的知識,組織小組討論下列問題: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判斷下列固體與液體相互可能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是哪幾組物質。固體:二氧化錳(MnO2)、四氧化三鐵(Fe3O4)、氯化鈉(NaCl)碳酸鈉(Na2CO3)、碳酸鈣粉末(CaCO3)、大理石(CaCO3)、,液體:稀鹽酸(HCl)、稀硫酸(H2SO4)。學生們對這個問題會展開激烈的爭論,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在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種類不變的原理,同學們很快就能得出結論是:稀鹽酸分別與碳酸鈉、碳酸鈣粉末、大理石反應或稀硫酸分別與碳酸鈉、碳酸鈣粉末、大理石反應都可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然後再以小組為單位對六組藥品進行實驗,要求認真觀察實驗、記錄現象、討論分析找出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氣體的理想原料。

二氧化碳的製取教學反思(精選19篇)

學生們通過實驗觀察、對比分析、討論交流從反應速度的快慢、是否便於收集等因素展開討論得出:稀鹽酸與碳酸鈉粉末反應太快、難以控制、無法收集;稀硫酸與大理石反應剛開始有氣泡產生一會兒反應停止,不能收集到氣體;稀鹽酸與大理石混合反應速度較快、易於控制,所以它們是製取二氧化碳氣體的理想原料。有的同學甚至還會提出能否用濃鹽酸代替稀鹽酸呢?對此教師可出示一瓶濃鹽酸打開瓶蓋讓同學們觀察、討論找出答案。接着教師再提出問題:“通過上面學習要求大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怎樣才能製取並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氣體?並聯系實驗室製取氧氣的內容進行觀察對比,思考討論選擇氣體發生裝置與收集裝置應考慮哪些因素?”根據前面已學知識進行對比發現製取這兩種氣體所用原料的狀態和反應條件都不相同,這兩種氣體的密度與溶解性也不一樣,所以它們所採用的發生裝置與收集方法也是不同的。討論得出:選擇裝置應考慮反應物的狀態、反應條件、生成物的物理性質(密度、溶解性)等因素。在對比觀察中認識到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瞭解了氣體制取裝置的選擇依據。

二氧化碳的製取教學反思 篇2

在探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裝置活動中,每個實驗桌上都提供了注射器、底部有洞的破試管、錐形瓶、平底燒瓶、廣口瓶、燒杯、試管、集氣瓶、長頸漏斗、U型管、橡皮管、單孔橡皮塞、帶支管的燒瓶、玻璃導管、漏斗、銅絲、水槽、酒精燈、分液漏斗、雙孔橡皮塞、鐵架台等儀器。要求學生動手操作,選取上述某些儀器或生活代用品或其它儀器,設計出幾組裝置來製取二氧化碳?在選擇儀器時應注意哪幾方面的問題?

相互間討論交流認為哪組裝置是最理想的裝置?為什麼?哪一組裝置與眾不同?”此問題一出,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大膽思維、討論比劃、嘗試,力圖設計多組裝置,力求自己設計的裝置有所創新。同學們根據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設計了各種各樣裝置,有的裝置簡單方便、易於操作;有的裝置構思巧妙、富有創意;有的裝置充分利用廢棄儀器化廢為寶;有的裝置卻是錯誤百出等等。然後組織學生們展示作品、相互討論、相互交流,共同推選出幾組比較有創意的實驗裝置供同學們學習參考。所以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要留給學生廣泛的思維空間,要積極鼓勵學生大膽的超越創新,不要把學生看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和人格,不要損害學生的自尊心和創造力。

二氧化碳的製取教學反思 篇3

《二氧化碳的製取》是九年級化學教材中的重點內容。本節重點是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裝置,難點是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原理。這次教學本着以“發展學生的能力”為根本原則,採用引導---探究教學法,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宗旨來組織教學,設計了“複習回顧,引導探索,開拓應用”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程序。利用多媒體、實驗和實物展示等手段,創設問題情境,引導探究,使學習過程更加形象生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潛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成為積極的參與者。

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的動畫製作展示饅頭由小變大的過程,並組織學生小組討論饅頭由小變大的原因是:饅頭在受熱情況下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氣體排出的時候會在饅頭中形成一個一個的小洞。有些同學就可能產生疑問:“二氧化碳是如何產生的呢?”帶着這一問題再展示饅頭的製作過程為:和麪、發酵、加鹼(碳酸鈉)、氣蒸。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不難得出二氧化碳的產生是與發酵、加鹼(碳酸鈉)有關。這樣就順其自然地引出如何製取二氧化碳的研究課題。那麼二氧化碳是如何製取的呢?它究竟需要什麼原料來製取呢?針對這些問題,教師組織學生繼續探究,要尋找製取二氧化碳的原料應考慮哪些因素?同學們討論歸納出:實驗室製取氣體的原料應從反應條件的難易、反應速度的快慢、反應原料是否易得、是否便於收集等因素考慮。之後同學們列舉了所學過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如:木炭燃燒、碳還原氧化銅、蠟燭燃燒、酒精燃燒、人的呼吸等。然後從反應條件的難易、反應速度的快慢、是否便於收集等因素進行小組討論,同學們在討論中慢慢感悟出它們都不是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最理想原料。通過在“問”中“學”、“學”中“問”,就會把學生引入問題情境中去,觸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願望,誘發出自主探求的思維活動,讓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濃厚興趣,啟動學生思維閘門,從而至始至終保持認真、主動的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

二氧化碳的製取教學反思 篇4

《幽徑悲劇》是季羨林先生的作品,教這篇文章,我用了兩課時。這篇文章學生初步理解會有一些困難,教師要能夠注意引導,激起學生的共鳴。教後反思如下:

一、目標明確,環節安排得當。

第一課時的目標是整體把握,理清文章寫作思路,並通過質疑探究,讓學生領會文章主旨。第二課時的目標是通過品析語句,學習精練、雅緻的語言特點。根據兩課時的目標設計課堂環節,朗讀與分析結合,討論與思考結合。課堂環節安排得當,學生參與的熱情高漲,課堂目標達成情況較好。

二、賞析佳句和質疑探究的有效調整。

把學生對詞句的瑣碎講解變為賞析,要求學生必須結合自己的閲讀體驗説話,必須是真正發自內心的真實體驗,最好能用形象化的語言表達出作者的觀點和情感。鼓勵學生有自己的創新發言。在問題設計中,把引起學生爭論的兩個題目作為討論重點。第一個問題是:既然作者用了大量筆墨寫了古藤的悲劇,那又為什麼以“幽徑悲劇”為標題呢?通過這一環節,就自然過渡到問題探究上,教師主動“挑起事端”讓學生爭論。第二個問題是:面對幽徑上這株古藤的悲劇,作者又是怎樣做的呢?為什麼作者在最後説要把這十字架背下去,而且要永遠永遠地背下去?學生討論後總結出本文主旨。

三、對學生讀寫訓練提出要求。在學生充分賞析語句的基礎上讓學生寫下來,讀出來,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讓學生落實到口頭上,落實到筆頭上。讀,可以非常有效地調動起學生的情緒,讓學生去充分體驗課文語言的魅力。在激情與陶醉中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語文課,要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而絕不是説教。當然如何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值得每一個語文老師深思。

二氧化碳的製取教學反思 篇5

新的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已半學期了,經過半學期的艱苦歷程,深受新課改的冼禮,在教材鑽研、課堂教學、學生評價等領域都有着較大的收穫。教師明顯表現出關注學生,重視創設聯繫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和其他活動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了民主平等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學習,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重視過程,重視引導求異思維,鼓勵算法的多樣性;注意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等貫徹新理念的教學行為;一致希望能讓學生以一種生動、活潑、有趣的方式來學習數學,讓學生不費勁地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數學,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學生經過兩個月的學習生活,多數同學已表現出對數學的一定興趣,並已逐漸適應,形成初步的學習習慣,特別是在教師引導下已逐漸懂得傾聽他人發言,與同學合作交流等。

一、在教材探研方面

新教材在編排體系上,知識結構上都發生重大變化,突出了知識的形式的探究過程,同時增加了大量的動手操作,動腦思考與相互交流的機會,使枯燥乏味的數學變得既有趣又有用;它以實現兒童的發展為宗旨,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觀察、猜想、思考、操作、驗證、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機會。

1.根據不同的數學知識,領略教材圖例的含義,精心設計組織課堂教學活動

在新教材的例題、"做一做"中,都有一些漂亮的插圖,這些插圖對我們教師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把握好這些插圖的內容,領略插圖的含義,根據插圖組織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如:在"比一比"中的"做一做"裏有5幅插圖,我在教學中利用這些插圖開展比多少、比長短、比高矮的分組活動。在比長短中,我開展"誰的胳膊長"的趣味比賽活動,先分小組比出誰是小組中胳膊最長的同學,再組與組比較,比出誰是全班胳膊最長的同學。這項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在小組裏合作學習,使生與生之間有交流、討論,在交互的教學活動中學會了新知,教師真正站到了教學活動組織者的位置。

在練習中也有一些有着指導意義的插圖,這些插圖也為我們設計教學活動提供參考。如在教學10以內數的加減法時,我們可發現練習裏都有這樣的題型與插圖:讓學生抽取0~10的11張數字卡片。要麼用大數減小數(學減法),要麼哪兩個數想加得幾(學加法)。受到教材插圖啟發,我讓學生各自準備了自己的數學卡片袋,在鞏固練習中開展分組比賽活動。這樣學生自主活動始終貫穿於整個單元,學生在自主練習中鞏固了新知。

2.發揮教材信息資源,創造性創設問題情境

低年級的國小生參與數學活動,很少是因為認識上的需要,而只是對數學活動本身感興趣。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勇於探索的強大內驅力。教學活動中能否不斷激發興趣,使學生自始至終情緒高昂地主動參與學習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新教材在教授的圖例中有許多能解決問題的多個素材與信息,這就為我們教師提供了空間。如果能善於挖掘這些信息資源,創造性的創設問題情境,就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的能力。如在"比一比"的新授課中,除了書本上列舉的兔子與磚頭、小豬與木頭的比較外,還有蘿蔔與蘋果、小豬與小魚等多種有用信息,還可利用插圖所提供的這些豐富信息資源,引導學生觀察已獲得的信息,讓他們想一想:圖中還有什麼可以比。這樣通過利用插圖資源放開學生,讓他們牽動探索,從而加深了學生對"多"與"少"的理解。

3.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的培養

數學概念是抽象的,而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能力較弱。本冊教材注意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有關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我重視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體會數學知識的含義,在教學數的組成時,先讓學生用小棒分一分,有幾種分法?每種分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怎樣把這幾種分法既不重複又不遺漏地分出來呢?通過教師的層層引導,學生的實際操作,參與了獲取知識的全過程,從而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也為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打下基礎。

4.新教材更加註重思想品德的教育

學生到學校來除了學習知識、獲取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人的道理。新教材在編排上,注重知識與德育滲透,如:在"比一比"中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精神;在"6--10的認識和加減法"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熱愛家鄉、熱愛自然、保護環境、講衞生等方面的教育,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健康發展。

但多數教師對教材在編排上還持有一定的意見,如:有些地方銜接不當,知識跨度太大;個別題目圖意不明,如,第33頁第1題"連一連",第45頁第1題3幅連續的圖等;在第36頁"可愛的企鵝"中唯一出現符號" ",顯得突然,且給教學帶來麻煩;沒有更多地強調"數的組成",造成學生計算速度偏慢;有些內容對學生要求過高,有難度(如"連減");有的課時內容太多,完成有困難(如"操場上"),教材還有待於改進。

二、在課堂教學方面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傳統的課堂教學,導致學生學習方式單一,表現為以教為中心,以教案為本,學圍繞着教,就是我講你聽,我問你答,課堂氣氛較沉悶。為了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嘗試。

1.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地學習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更重要是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根據一年級學生的認知年齡特徵,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抓住學生活動的興奮點,按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從學生喜歡聽的、喜歡看的實情、實物、實事入手,採用講故事、做遊戲、模擬場景、比賽等形式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使學生產生興趣,激發自主探索的慾望,發現問題,自主學習。

二氧化碳的製取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教學除法的豎式計算,教學時我先複習了加法、減法和乘法的豎式寫法,然後教學一位數除以一位數,再教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一位數)。從現實情境引入,列出除法算式後教學一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豎式,由於除法豎式與加、減、乘法豎式的格式不同,再加上計算過程中涉及除、乘、減三種運算,所以在教學時我直接呈現除法豎式的正確寫法,讓學生來觀察,並且與加、減、乘法豎式進行比較,再比較討論中,學生進行質疑,在質疑的過程中,學生強烈的意識到除法豎式與加、減、乘法豎式的不同之處,對除法豎式加深了印象。而後我再結合現實問題中的具體內容講述除法豎式的寫法和每一步計算的實際意義,有助於學生對豎式寫法的理解和識記。

二氧化碳的製取教學反思 篇7

透過一學期以來的聽課,我受益匪淺,讓我近距離地領略到其他教師的教學風格,老師們紮實的教學功底和濃厚的教學特色,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我覺得在教育教學方面收穫很多,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借鑑的東西,下面就以潘老師的課為例談談我本人的一點感受:

首先,潘老師的教學思路清晰,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潘老師上的是九年級的一節聽説課。這是一節複習課,按照一般的教學常規,主要是進行一些練習,從而複習整個單元的知識。但這位老師精心設計了課堂情境,結合課文的資料進行教學,整個教學有着清晰的主線——以本單元的話題問路來串聯起整個單元,從而教學不再顯得孤立。本課是一節複習課,該老師以問路為主線,對這個單元的資料進行了複習。先是複習reading,之後複習vocabulary,而後是grammar,最後再複習maintask,這樣一種新的複習方式,給我們英語老師一種很好的啟示,在今後的教學中,也要更加註重情景教學的設計,使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下能逐步得到鍛鍊,從而能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另外潘老師也十分注重知識點間的擴展與聯繫,與之同步的練習也十分到位。整整40分鐘的課堂容量較大,練習充實緊湊,學生的潛力在操練的過程中得到了提高。

其次老師自身的教學素養,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雖然是一節複習課,但該老師顯示了其紮實的基本功,整節課都在英語教學的環境下進行,從而在課堂上構成了一個良好的語言氛圍,學生在其良好的氛圍中也得到了鍛鍊。師生在互動的過程中,也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原則。另外學生紮實的基礎知識,配合着老師的教學,使本節課能順利進行,這也是留給聽課老師的深刻印象。

一學期以來的聽課,讓我開闊了眼界,明白了努力方向。學到了武老師語言的精練和準確;張老師的幽默和理性;楊老師講課的激情令人難忘…等等。同時,在看別人上課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有些問題也同樣存在於我的課堂上,但以前沒意識到。透過學習,我能夠更加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從而在今後的教學中避免出現類似的問題。另外,我對自己也提出了許多問題去思考,怎樣讓自己的語言更優美?怎樣讓學生更喜歡上英語課?怎樣培養學生的潛力?透過此次聽課,我開闊了眼界,看到了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同時也相信透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必須能取得更大進步。

二氧化碳的製取教學反思 篇8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的一篇文包詩,課文根據《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還原了1200多年前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邊深情話別的場景,讓學生能在具體場景中感受李、孟二人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課,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理解“一串詞”

《黃鶴樓送別》的“文”雖是白話文,卻有幾分古典韻致。文中不少詞語組成詞串讀一讀、品一品,都頗有味道。“暮春三月、煙霧迷濛、繁花似錦”既交待了送別的時間,又渲染出煙花三月的盎然春意;“依依惜別、楊柳依依、沙鷗點點”營造出臨別時依依不捨的氛圍;“永世不絕、譽滿天下、膾炙人口”則表達出李白對孟浩然的一片敬仰之情以及李、孟之間深厚的友誼。這三組詞語,請學生先認一認,説説它們的意思,再有滋有味地讀一讀,既為朗讀課文掃清障礙,又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詩歌情感奠定基礎。

二、瞭解“ 一件事”

五年級的學生讀《黃鶴樓送別》一文,已經能夠初步理解,所以理解課文內容並不是本課的學習重點。文包詩類課文,除理解課文內容以外,還需要詩文對照,嘗試以文解詩。因此,“詩文對照,以文解詩”可作為本課教學重點。讀完課文後,可請學生試着説一説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要求在概括課文的過程中,將文與詩對照起來。“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孟浩然)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對應“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白帆隨着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着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對應“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理解古詩,如果把詩句拆開來,逐一註解,固然可以準確理解詞義,但同時也就消解了詩歌的韻味。教學文包詩類課文,通過閲讀易懂的現代文,將文中相關語句梳理出來,與古詩對照,可不着痕跡地完成理解詩意的教學任務。

三、品味“一段情”

從文中讀出“一件事”,是閲讀《黃鶴樓送別》的第一個層次。由字裏行間品出依依惜別的深情,是理解這篇課文的關鍵。細讀一番,課文按照送別的過程,寫了“看景藏情”“舉杯話情”“吟詩寄情”三個部分。

“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這句描寫頗有畫面感,將兩位詩人正在觀賞江景的畫面呈現在讀者面前。然而,不難發現,其間“看景”是表象,“藏情”才是根本,“一會兒……一會兒……”便透露出李白與孟浩然心有所掛、心緒不寧的心理狀態。

如果説,上一段“看景”的動作描寫只是鋪墊,那麼,接下來李白與孟浩然“話別”的語言描寫則是送別的高潮部分。在李、孟二人的對話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這裏,李白稱孟浩然為“孟夫子”,第2自然段中先後出現了六個“您”字。可見,李白對孟浩然深懷敬仰之情。“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 和老師。”這句話又表現出他們之間的師生之情、兄弟之情,由這句話,我們甚至可以想到在兩人相處的過程中,年長12歲的孟浩然無論是在詩歌創作,還是在生活上,都對年輕的李白格外關照。“今天您就要順江而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還沒分別,李白就已經在期盼着再次見面,這份牽掛,這份思念之情溢於言表。作為兄長,孟浩然借用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句勸慰友人,並進一步表達:“雖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品讀“舉杯話別”這段文字,從兩位詩人的對話中,我們感受到他們之間的濃濃情誼。而正因為友誼深厚,離別時才如此依依不捨。

“白帆隨着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着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李白在長江邊一站,站出了一幅動人的畫,站成了一尊感人的像。“佇立”意指長時間地站立。由此,我們腦海中便會浮現出一幅畫面——孟浩然登上了船,李白站在岸邊;解開纜繩,船緩緩離開岸邊,李白站在岸邊;船漸漸駛向江心,李白站在岸邊;船在水天交接處變成一個黑點,李白站在岸邊;船消失在天邊,李白站在岸邊……當我們將這組鏡頭在腦海中呈現出來時,我們既能理解什麼是“佇立”,更能感受什麼是依依惜別。再聯想起長江上的白帆片片、旅人往來,在李白眼裏卻是“孤帆”,這一深情“凝視”,正是依依惜別之情的流露。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中藴含的依依惜別之情比較含蓄,而《黃鶴樓送別》一文將其渲染得淋漓盡致。所以,學習文包詩類課文,把“文”用好了,可以為理解“詩”提供很好的鋪墊。

四、欣賞“一組詩”

通過詩文對照、以文解詩,對於解讀這篇文本,應該可以畫上句號了。但語文教學,貴在“用教材教”,貴在“以課文為例子”,能讓學生通過閲讀一篇而帶動多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送別詩,是我國古代眾多送別詩中的優秀代表。以此詩為引子,我們自然會想起《別董大》,想起《送元二使安西》,等等。請學生再讀一讀這些詩,結合相關資料介紹,我們也可以嘗試再現高適與董大、王維與元二分別的場景,甚至還能細細體會同是送別詩,但因為前往的地點不同、離別的環境不同、分別的境況不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哀而不傷,《別董大》強作勉勵,《送元二使安西》充滿感傷。這些差異,可以在閲讀中通過對比,逐一品味。

二氧化碳的製取教學反思 篇9

《廬山的雲霧》是我面向本校老師上的一堂公開課,前來聽課的老師有20人之多,還包括學校的領導。這陣容真的是久違了,儘管事先我是做了準備的,但還是難免心理緊張。開始上課時,我幾乎進入不了這個角色中,課堂上的一些小教學環節,我隨意的刪減和增加,結果有時候出現了一點語無倫次之感。後來的課堂上竟然還出現了一點電腦的小故障,這些都不是我上課前所能預料到的。一堂課就是在我這樣的緊張和出錯中結束的。

課後,想想這堂課,真的是一堂不完美的課,或者説確實出現了很多小差錯,也引起了我的一點思考。

1、文中的一個字音混淆。“瀑布”的“瀑”的讀音,我把“pò”和“pù”混淆了,另外,學生在讀“系(jì)腰帶”時,個別學生也把這個多音字讀成了“xì”的讀音,我也沒有及時發現並糾正。這些都是我自身的素養不夠紮實所引起,以後還必須加強這一點。

2、課件運用出現了偏差。上到課快接近尾聲時,突然電腦出現了一點小故障,這是我從來沒有碰到的事,可我卻不會當場處理,導致還有幾個課件播放程序播放不出來,課堂環節也就到那出現了一點偏差。這時的我真的是心慌亂萬分,接下來的教學環節我該做怎樣的調整呢?我一邊上,一邊調整着我的教學機智。這一事件告訴了我,事先我應該多考慮一些的,更應該把上課的基本功練過硬些,儘管我的年齡告訴我不再是個青年教師,有些技能確實不如年輕的老師,就有如那個計算機的運用能力,我確實無法和年輕老師相比。但有一點,我很清楚,年輕教師,年老的教師,我們都是教師,我們的職責是一樣的,對孩子應盡的義務是一樣的,我不能虧待我的學生。所以,我也應該儘自己的努力去不斷提高自己,而不能對自己放鬆要求來做事。

3、最後的總結語中,我提到“廬山的雲霧變幻無常,廬山很美,這兒還曾發生過一個美麗的故事,那是由郭凱明和張喻演的《廬山之戀》,唐代的大詩人李白,宋代的蘇軾遊覽了廬山後都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這時,我看見底下聽課的老師在笑,我猜測他們一定是由我説的那《廬山之戀》引起的聯想了。這是個愛情故事,跟三年級的孩子提及,似乎不適合。課後,我證實了一下,果不出我所想,老師們的“笑”確實因此而起。課後,有的老師還提醒我説,那兒不該這樣設計。關於這一點,我真的有點自己的想法。談到愛情的話題,我們難道就一定要在課堂上保持緘默嗎?或者説避開這話題一概而不論嗎?何況我也只是點到為止,並沒有去故事梗概這內容啊。記得有一次,我在讓學生課外延伸時拓展了這樣一練習題:寫出帶有“月”字的成語。學生交上來的作業裏就有“花好月圓”,“花前月下”等詞語,這些詞語也跟兒女談情説愛有着關聯。事後我還曾與學生閒聊問及他們是否真懂這些詞語的意思,從孩子們的回答中,他們也並非一無所知的。難道理解這些詞語,我們一定要放在一個適合他們的年齡段嗎?其實,在我看來,有些東西的教育是可以潛移默化的,而不必要到了某個階段才拿出來大張旗鼓的説教。一般的來説,孩子們都有好奇心理,有些成人的話題,你越不想讓他知道,他越想去窺視,結果就因為小孩的幼稚而鬧出了一些不堪,甚至未成年就做下了無知的事造成終生的遺憾。我更佩服在內蒙古開設的性課堂教育課,雖只是嘗試,最起碼説明他們已經有了這個意識,對孩子加強性教育也成了孩子接受教育的一個課程。而在我們看來,這可能是冒大不違的。所以,我個人認為有些教育是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的,只要對孩子無害,都是可以嘗試的。

二氧化碳的製取教學反思 篇10

一、針對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恰當剪裁教學內容,讓教材成為一塊跳板

《幸福是什麼》為一篇幅較長的童話,故事生動有趣,通過三個牧童在智慧的女兒引導下尋找到幸福的過程,告訴人們“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出對別人有益的事情”的這一人生道理。雖然文章主旨明確,但要深切地體會語言、感悟哲理則有一定難度。在寫法上,作者善於布白留空,對於三個牧童分手後十年間的所作所為的描寫極為簡約,僅通過三個牧童的簡單講述來表現。國小生好奇心強,這一布白恰好成為學生探索精神盡情展示的平台。因此,對三個牧童及智慧女兒的幾處語言描寫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語言訓練的焦點,成為了對學生進行想像力和表達力的語言性實踐及體驗生命歷程的關鍵。這樣處理既擺脱了串讀串講串問的陳舊教學模式,又集中了教學內容,長文短教,重敲一處,使教學效益有了最可靠的保障。

二、感悟語言,展開想像,實現對課文情感的再創造

在確定教學重點內容之後,圍繞教學目標,便可展開教學全過程。在板書“幸福是什麼”這一文題之後,激發學生自由談談對幸福的認識,什麼“受到老師表揚、得到同學安慰、向災區兒童獻愛心、心願實現、畫好了一幅畫”等等,教師依據“過去”“現在”“未來”而分類板書,然後便引導學生進入“幸福是什麼”的追求中。在初讀了解課文大意之後,啟發學生帶着“三個牧童做了一件什麼事而得到了智慧女兒的讚揚?”“三個牧童十年後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嗎?你怎麼知道的?”的問題自能讀書。學生自學自悟後分小組交流,然後再集中探討第一個牧童的幸福歷程。多媒體出示牧童的話:“弄明白了,很簡單。我給病人治病。他們恢復了健康,多麼幸福。我能幫助別人,因而也感到幸福。”在反覆理解與朗讀後,問:他是怎樣幫助別人的?教師不斷創造情景:遇到一個下肢癱瘓的老大娘,他是怎麼做的呢?遇到一個雙目失明的孩子呢?遇到……引導學生不斷地從語言、動作、神態、情感各方面去體驗白衣天使的奉獻歷程,去體驗救死扶傷的神聖與莊嚴,從而真切感受幫助別人而獲得幸福的愉悦。如此炮製,在全方位、多層面地體驗了火車服務員、輪船職員、消防隊員、農民等等的真誠勞動之後,學生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的含義。

通過對課文中的精彩語段的研討,實現對人物情感的再創造,既體現了語文本體觀,又體現了學生主體觀,情與景交融,其樂亦融融。

三、情感+語言=詩。實現對課文情理的語言創造,是小語教學的一種境界

詩是語言的精華,激情是點燃語言的火把。凡是有激情澎湃的課堂,就有詩的火花在閃爍。在學生深入地理解幸福的深刻含義之後,教師應關注着學生情感的點燃。要求學生回頭看看黑板上課初留下的種.種答案吧,學生提出將“買彩票得大獎”擦掉,我欣然照辦。當學生默然時,我追問:黑板上的這些都是真正的幸福嗎?學生答:有的是兒時的幸福,只不過是在享受幸福;現在的真的是幸福,因為是自己的勞動成果帶給了朋友、父母、老師以快樂;未來的是心中的夢想,只能期盼着未來再實現啦。在這種情況下,我又板書下“小時候、現在、未來”三個詞語,並告訴他們:“是啊!小時候,我們每個人都在享受着幸福;現在啊,每個人都在追尋幸福;未來呢?幸福就是你們燦爛的前程!”並要求他們寫出一首詩,當然,孩子們的驚喜是可想而知的!人人都變成了詩人,人人都才華橫溢。

二氧化碳的製取教學反思 篇11

這是一篇以説明為表達方式的説明文,也可以成為常識性課文。這類課文承擔着雙重任務:一是使學生學習和掌握自然、社會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知識,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二是使學生形成和提高理解説明文的能力,學習説明文的語言和説明事物的方法。因為本篇課文的詞語相當豐富,而且再生性很強,所以教學這篇課文,不僅要使學生了解海洋與人類的密切關係,認識保護海洋的重要性,激發學生愛護環境、熱愛科學的情感,而且要善於引導學生學習、感悟、積累課文豐富的詞語。

課文最後強調了“保護海洋,珍惜海洋”的重要性。所以在設計課後練習時,引導學生在課後蒐集和閲讀有關海洋的資料,寫一篇自己心目中未來的海洋是什麼樣子的?提提小建議:對保護海洋你有哪些好的建議?寫一份建議書,提出你的想法,提供具體措施。鼓勵學生,進一步地瞭解海洋,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激發大家的環保意識。

海洋21世紀的希望教學反思篇3

本篇課文的詞語相當豐富,而且再生性很強,所以,我在教學本篇課文時,不僅要使學生了解海洋與人類的密切關係,人是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發學生保護環境、熱愛科學的情感,而且要善於引導學生學習、感悟、積累課文豐富的詞語。教學中時,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引導感悟海洋。

例如,在教學課文第一部分時,抓住“千百年來,人們熱愛海洋,又敬畏海洋。”這個中心句引導學生朗讀感悟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人們為什麼熱愛又敬畏海洋?課文中哪些句子具體的寫出了人們熱愛又警衞海洋的原因?哪些詞語突出地表現了人們對海洋的熱愛和敬畏之情?

二、促進學習語言。

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注意積累大量的四字詞語。比如,文中的“波濤洶湧”、“無邊無際”、“喜怒無常”、“望洋興歎”等,這樣有助於學生的掌握和運用;引導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傳神。如課文第五自然段中寫道:“如今,一座座海洋石油平台已矗立在海濤之中,一艘艘海洋考察船已駛向大洋的深處,先進的海底探測器也已潛入深海大顯神威。”細細品味其中的“矗立”、“駛向”、“潛入”,讓學生抓住這些詞語展開想象,以有效地促進學生感悟、積累課文的語言。

二氧化碳的製取教學反思 篇12

《巨人的花園》是一篇童話故事,四年級的孩子對通話還是比較感興趣的,裏面人物的對話很多,所講述的道理淺顯易懂,這是我選擇本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拿到這篇課文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然後再針對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其實我的教學主要根據浙江上虞市陽光學校王鐵青老師的教學設計,再根據學生的實際進行修改,下面就針對自己的教學談談感受:

一、插曲,設置懸念

上課開始,直接向學生介紹:今天要學習的課文是英國作家王爾德的《巨人的花園》,然後向學生介紹王爾德創作的小插曲,給兒子講這個故事的時候竟然留下了眼淚,當兒子問他為什麼哭得時候,他回答:“真正美麗的事物都會讓我留下眼淚。”設置這個小插曲的主要目的是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激發學生對“真正美麗的事物”的思考。

二、詞語,濃縮畫面

出示兩組詞語,一組是表示春天畫面的詞語,一組是表示寒冬的詞語。想讓學生讀第一組詞語,學生感覺温暖,於是我及時板書“温暖”,但温暖是板書在後面的。接着讓學生髮現第一組詞語裏面的“洋溢笑聲”與其他四個詞語描述的對象不一樣,從而進一步體會温暖,但在運用“洋溢笑聲”説句子的時候遇到了一定的問題,主要是我的失誤,課文裏這並不是作為一個詞語出現的,應該根據課本來説句子。然後把詞語放在具體的句子裏,讓學生想象畫面,指導朗讀,效果出奇的好。第二組詞語的教學與第一組相同,讓學生充分感知寒冷,並板書。

這兩組詞語的設置,即使為了感知、理解詞語句子,更是為下面課文的學習做鋪墊,“究竟是什麼讓温暖的院子變得如此寒冷呢?”

三、研讀,感悟冷酷

先讓學生找出原因,學生很輕易找出“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接着讓學生找出表現巨人冷酷、任性的語句,本來我設計的是巨人一次比一次生氣的三句話,但學生卻提到了“砌圍牆、禁止入內”,於是我把學生的回答加以整合,先出示表現巨人一次比一次生氣的三句話,讓學生抓住裏面的關鍵詞語“很生氣、又發脾氣、大聲叱責”,理解體會巨人的冷酷。先讓三個學生讀,在指導後再讀,學生竟然讀得好像自己就是那冷酷的巨人。結合實際,讓學生談感想,學生能充分感知孩子們傷心、難過,似乎巨人與孩子們相遇的情景浮現在我們的面前。並再次出示句子“巨人的花園裏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風大作,雪花飛舞。巨人裹着毯子,還瑟瑟發抖。”讓學生再次感知任性、冷酷帶來的後果,再次讀“喚來寒冬的,是你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

四、思辨,感受不幸

讓學生明白最不幸的是巨人,原因在於“任性、冷酷”,並再次感知“喚來寒冬的,是你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讓學生找出變化,並明白原因:幸福來源於寬容、善良,願與人共享美好的東西,並板書“與人共享歡樂”,到此本篇文章的道理也很清晰了!

五、我的感受

這是一節真實的課,課前只是讓學生充分讀,課堂上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要問問自己設計該環節的主要目的是什麼?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回答及時調整課堂,一節課下來感覺學生注意力集中,回答問題積極主動,有效性高!真實的課堂才是最好的課堂!

二氧化碳的製取教學反思 篇13

這篇課文講的是茅以升爺爺小時候的一則小故事。通過寫少年茅以升對走馬燈奧祕的探求,告訴我們,茅以升爺爺少年時代就很會觀察,並且喜歡在觀察中思考、探求科學道理。

在講這篇課文之前我向同學們推薦課外書《 蘋果為什麼變紅了》和《聰明的小高斯》等課外讀物,引起學生對學習本則故事的興趣。

第二天我上課之前讓同學們講課外看到的故事,引入學習課文,同學們學習積極性都很高。

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放在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茅以升是怎樣發現走馬燈的奧祕的,讓學生説説茅以升小時候是怎樣的孩子。難點是:對走馬燈的構造及走馬燈轉動的原理的認識。生字教學抓住多音字“轉”和“旋”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查字典理解字義並組詞。從課後反饋的信息看主要錯誤有“蠟”字“蟲”字旁寫為“火”字旁。“形”與“型”在組詞時分辨不清楚。在講解課文內容之前我引導同學們看圖,讓學生説説圖中的孩子在幹什麼,是怎樣的神態,自由説,再讀課文,找出對應的段落,引導學生按“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思路進行分析。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比較好,大家都動起來,分散精力的同學少。在朗讀指導時,重點指導多音字“轉”在不同句子中反覆出現的不同讀音。

因本篇課文淺顯易懂,接近學生的生活和情趣,所以學生也理解得好,課後問答基本能敍述清楚,真正讓我領會到:“興趣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

二氧化碳的製取教學反思 篇14

由桑志軍副教授主持開展的“反思性教學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促進語文教師發展的有效途徑”課題研究,已經歷時近兩年了,在我校進行了四次課題活動。承蒙學校信任,10月14日由我執教了一節實驗課,我講授的內容是語文出版社S版六年級上冊11課《永遠的歌聲》。接到上課的通知時,我有些緊張,面對專家的聽課,我要如何去把這節課上好,如何去駕馭這堂課呢?

一、課前準備:在反思總結中吸取經驗,擬定教學目標

我翻開課題實驗筆記,認真去研究上三次課題活動中六位老師上課時,桑老師對這六節課的評析,以及自己和課題組成員聽課後對課堂教學的評價。總結出這六節實驗課共同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教者在授課時,總是試圖面面俱到,而使課堂倉促延堂拖堂。二是教學目標的設定有偏差,把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教學任務、教學內容相混淆,界限模糊,表述不清。教學目標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目標都含糊或是不正確,課堂效果自然是要大打折扣。在前三次的課題活動中,桑老師明確地指出教學目標的設定一定要清晰一定要有層次,目標的設定一定要明確表達在課堂上達到什麼能力目標或知識目標。

有了清晰的思路後,我開始備課。首先確定目標,目標的確定必須要考慮單元目標和文本特點,把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準確地把握課文目標。首先研究單元目標,本單元目標是:1.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2.學習作者通過語言、動作、心理的描寫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再研究課文,深入研究後發現《永遠的歌聲》這篇課文是落實單元導讀要求的最好課例。課後練習設計的問題“當我們委屈地向老師獻上草藥和小魚的時候,老師為什麼一下子摟住‘我們’髒乎乎的身子哭了?你對文章題目是怎麼理解的?”也正體現了單元導讀的要求。《永遠的歌聲》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孩子們冒着被狼吃的危險去東山為生病的女教師採草藥和捉小魚這麼一件事。這是一篇感情真摯的文章,表達師生情深,很容易引起共鳴。再結合本班學生學習情況,我把目標確定為:1.初步掌握作者通過典型事件,抓住語言、動作、心理的描寫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2.品味文章精彩詞句,感受“我們”對老師真摯的愛,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尊敬老師、熱愛老師的教育。3.從詞語的替換對比明白用詞的準確更有利於表達真實的感情。

二、課堂教學:選擇教學內容,組織教學過程

目標確定之後,我開始根據課文選擇教學內容,盡力避免出現桑老師在前面指出的情況:授課老師在上課時試圖面面俱到而不能完成預先設定的目標。根據課文特點,我改變了授課順序,先分析孩子們愛老師而為老師採藥,然後用一個過渡:“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老師會讓孩子們冒着被狼吃的危險去為她採藥?”引出寫“老師的好”這部分內容的教學。

根據教學目標,在教學“寫孩子們愛老師而為老師採藥”這部分內容時,我主要選擇四個最能體現孩子對老師一片深情的句子來展開教學。句子一:“放學的路上,二牛拽住我,悄悄地問:‘是男子漢嗎?是,明天就跟我進東山去!我知道東山石溝裏有樣草藥叫煙袋鍋花,專治咳嗽,老師一吃準好。’我馬上想起大人告誡的東山不能去,山裏有狼,可還是立即使勁地點了點頭。”我抓住“拽住”一詞與“拉住”對比,讓學生感悟二牛急切要約“我”去為老師採藥的心情。從“!”“?”這兩個標點去指導學生朗讀,讀出二牛要去採草藥的堅定,從標點符號去體會感情學生很容易把握,當時學生朗讀很到位。然後抓住“我”的心理活動“馬上”“立即”“使勁”三個詞語,讓學生在看似矛盾中體會“我”對老師發自內心的愛,明知有危險但還是毫不猶豫答應。句子二:“而眼尖的二蘭忽然又發現溪裏有小魚,她説老師是南方城裏人,愛吃魚,讓我們抓。我和二牛乾脆下了水,摸呀,捉呀,追呀,堵哇,一條條小魚被甩上岸,二蘭和石花就用柳條把它們一條一條地穿起來……”我先讓學生畫出“我們”捉魚動作的詞語。然後從“摸呀,捉呀,追呀,堵哇”四個詞引導學生去想象捉魚時抓魚與歡呼的快樂場面,體會孩子們用盡各種辦法也要抓到魚給老師吃的心情,在歡樂中體會孩子們對老師的愛。句子三:“我們興高采烈地抱着草藥,拎着小魚往回走,迎面碰上來找我們的大人、老師和同學。”這個句子我抓住“興高采烈”這個神態詞讓學生髮揮想象:“孩子們會想些什麼?”讓學生了解在神態描寫中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句子四:“在大人的責罵和追問聲中,我們委屈地向老師獻上了草藥和小魚。老師一下摟住我們髒乎乎的身子,哭了,淚水一滴一滴掉在我們臉上……”這個句子重點抓住“獻”這個字做文章。先讓學生用“獻”組詞,學生很快就脱口説出“奉獻”“貢獻”,再讓學生用另一個字替換,學生自然地説用“送”替換。在詞語的替換中,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到“獻”更能表達孩子們對老師的尊敬愛戴。通過這樣的詞語替換讓學生又明白了用詞的準確更利於表現人物的感情。在備課時,我計劃抓住“淚水”這個詞做文章,我要讓學生去理解這是激動的淚水,高興的淚水,欣慰的淚水,擔憂的淚水,是老師被孩子們冒險為自己抓藥而感動激動,為孩子們這麼愛戴自己而高興欣慰,為孩子們會被狼吃而擔憂的淚水。再抓住“一下摟住”讓學生感悟到老師愛撫孩子們的温馨場面,結合課文裏的插圖去感受濃厚的師生情。但是,在教學時一看時間有點緊,居然把這一個重點環節而忘了,這是非常不應該的。

在分析寫老師好的內容時,我主要先讓學生找出寫老師好的總括句,再讓學生具體分析句子老師好表現在哪些方面。這樣的引導,學生很容易讀懂,師生互動也比較融洽。

三、課後討論:在反思中樹立自信並知不足而明方向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還是比較滿意。一是我自己本人進入到了課文的情境中,在我的感染下學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課文情境中,所以整節課都處於一種師生互動積極融洽的氛圍中,課堂氣氛濃厚。二是課堂教學的展開按照我預設的程序進行,指點到位,學生容易理解課文,整節課下來沒有冷場的局面。存在問題是在教學中一直處於一種比較趕的狀態,似乎一直在催着學生往前趕。更不應該的就是“老師為什麼一下摟住孩子們哭了”最能體現師生情這個環節的教學居然遺漏了。

桑志軍副教授的點評很中肯,聽了他的點評,既提高了我的自信又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從而確定了自己今後教學中的改進方向。桑老師是這樣評價的:一是教學目標的設定很到位,能緊扣單元的教學目標及課後練習來設定。教學內容的選擇很好地落實了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沒有眉毛鬍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地講。二是教師的基本功紮實,整節課的教學思路清晰,語言表達流暢,善於啟發引導。三是在教學中有課堂生成,在指導朗讀中當學生朗讀不到位時,能從標點符號的理解去引導,這樣的課堂生成使教學充滿活力。存在的問題是:一是牽引太多,學生活動空間不足,整堂課比較趕。比如在找體現學生愛老師的句子,一學生彙報了四個句子後,另一學生提出異議,指出其中一處不是時,老師直接説“老師覺得這個地方是”,把自己的理解強灌給學生,有一種“請君入甕”的感覺。為什麼不讓學生自己分析到底是不是呢?二是問題的設置太直白了,比如在教學抓魚時,設置的問題是“把抓魚的動詞畫出來”,可以換個説法“作者是如何描寫孩子們捕魚的?”這樣讓孩子去找去想,不要老師帶着孩子們去想,不然就牽引太多太緊。

聽了桑老師的點評,真是恍然大悟,可謂一語道破天機。的確如此,回顧自己所上的公開課,自己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時間很緊,一節課下來,很累。自己也很想突破改變,但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因此每節公開課都是如此,走不出這個瓶頸。而桑老師的點評打開了缺口: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就是因為對學生不放心,牽引得太多,牽引得太緊。正如桑老師所言:課堂給人一種“請君入甕”的感覺,總是預設好後,就一定要把學生往這個框架裏趕,這是對學生的不信任,説到底是對自己不信任,沒有底氣,怕萬一學生遊離了這個框架而無法駕馭課堂。也正因為如此,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就不充分,只是象徵性地思考,然後牽着學生往前趕。

教而知不足,知不足而奮起改進,這是我上了這節實驗課最大的收穫。課堂中的閃光點要繼續發揚光大,與此同時要改正教學中的不足。要使自己的教學不斷地趨向於完美,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有充足的時間思考體驗,以促進學生自主發展,也使課堂充滿民主氣氛,充滿生機。

二氧化碳的製取教學反思 篇15

《地球的新生》這一節課主要是海報的設計,但是主題定成了保護地球環境的海報製作,這樣一來就比較容易滲透生命教育這個主題例如,第一部分我給學生出示了一些美麗的圖片,有山川、海洋、河流等,第二部分出示“哭泣的地球”,地球上一些備受污染的地方,大氣污染、水污染、吸煙對人體的危害等,目的是激發學生的保護環境的意識,從而再來講海報的製作,這樣一來學生在畫的時候也就有內容了。整堂課講下來,我總結了一下,有兩點不足:一是課堂氣氛不是活躍,課後我想要是把課一開始的謎語導入換成視頻導入的話效果可能會更好。二是時間控制的不是很好,提問的時候讓學生説的時間有點多了,所以動手畫的時間並不是很充足,以後還要多注意這幾點。

二氧化碳的製取教學反思 篇16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愛蓮説》一課時,我從講解課題、作者入手,然後一句一句領讀,一字一字翻譯,直到文章中心、寫作方法,所有該講的,一句話也不漏掉,所有該做的課後練習,一道題也不放過。我那時所擔心的,考試時千萬別因為自己沒講到,而使學生不會做。至於對學生,我那時所關心的,是他們上課記不記筆記,下課複習不復習。有時候考完,自己也納悶:這道題明明在課堂上已經講過了,還反覆強調,一定得注意。結果還是錯得一塌糊塗,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當時更多的是責怪學生,並沒有從自身去找原因。後來,我換了一個思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自己去發現。用這種方法上完課後我才真正明白了教與學的真諦。

上這一課我主要抓住了這兩個環節:

一、學習課文。先由學生自由朗讀,發現不認識的字和拗口難讀的句子提出來。學生提出有兩個字音讀不準:“滌”,“鮮”。當堂有學生予以正讀。一個句子難讀:“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師稍加朗讀,大家就明白了。然後是對照註釋翻譯課文,不懂的先畫下來,待會兒提問。這一步用的時間稍長,學生的提問也較多。但絕大部分問題,學生能自己解決,極少數問題,老師點撥一下即可。翻譯完後,我提了兩個問題:作者寫蓮有哪些特點?為什麼要寫這些特點?對於第二問,我原先以為學生回答不出來。結果,學生不僅正確地回答了出來,而且還聯繫到以前學過的《行道樹》。這不禁使我有些自慚,以前太低估了學生。?

二、評價課文。這裏有兩層含義:課文裏值得學習的地方和對課文有疑問的地方。這是讓學生髮現問題的最關鍵之處。一開始,學生由於習慣了老師的滿堂灌,沒人發言。我就引導大家:你自己認為課文哪裏寫得最好?於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對《愛蓮説》的主旨、結構和寫法,一點一點地全“拼”了出來。老師該講的,學生都講到了;老師沒講的,有些地方學生也講到了。比如以前作為難點分析的,是作者以蓮自況,追求高尚情操,諷刺污濁世風的觀點。學生在分析的時候,不僅讚揚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還結合社會實際,批判了一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權力貪污受賄的醜行,説他們連古代的周敦頤還不如,真該要他們好好讀讀這篇文章。?

這堂課,學生學得輕鬆自如,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不僅把老師該教的知識自己學習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去發現問題,去決定吸取或捨棄。這堂課也使我認識到,只有老師為學生服務,才是教學思想根本的轉變。

二氧化碳的製取教學反思 篇17

雖然在學校裏接受過教育學理論及一般教學技能的培養,並經過短暫的教育實習。來到教學第一線承擔起繁重的教學任務,由於受各種條件的制約,很難直接把所學的理論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久而久之,教學就變成一個單調和常規性的工作,每天疲於應付,逐漸失去了開始的魅力,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也隨之減弱。實踐越來越遠離理論的指導,造成教學實踐和理論的脱節。教師慢慢演變成“操作型”教師——依賴經驗教學,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缺乏意識或者抓不住重點和本質,缺乏對教學診斷、調整、糾錯的能力,教學缺乏新意和創意,難以適應當今教育改革的需要。最經濟有效的繼續教育——教學反思,教師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強化反思意識,提高對教學問題的敏感度,養成一種對教學的自覺反思行為、習慣,而且能衝破經驗的束縛,常教常新,從而使自己從“經驗型”教師走向“學者型”教

即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一個認識對象放在歷史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梳理。同時不斷地獲取學生的反饋意見,並把它作為另一個認識對象進行分析,最後把兩個具體的認識對象揉在一塊兒整合思考。教學反思貫穿於你的教學生涯,而不是某一階段的特殊任務。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二氧化碳的製取教學反思 篇18

這是一節綜合應用學過的乘法口訣解訣問題的練習課。教材通過小動物放學回家的情境提供了很多數學信息,採用“你問我答”的數學遊戲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本班學生通過前面對乘法口訣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他們能從教師出示的圖畫中發現數學問題並有條理地用語言表達出來,也具有一定的互評意識。大部分學生學習數學感覺輕鬆,愉快,上課思維活躍,勇於回答問題。對口訣的認識也逐步加深。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我對本節課作了如下設計:

一、練一練

將書本第23頁的三道練習題:1、算一算(口算題);2、看圖填空(看方陣圖列式);3、找新家(計算連線題)。讓學生利用課始十分鐘的時間獨立完成。

二、提問題。

1、看一看。(獨立觀察主題圖,看一看圖上都有些什麼?)、提一提。(要求學生,獨立提出一個問題,使這個問題既可以用加法解決,又符合用乘法計算的條件。) 

2、説一説。(請2個學生獨立彙報)

3、小結。結合剛才彙報的問題,進行總結性引導。要提的問題必須符合兩個條件,第一:要用加法計算,那麼問題一般都是“一共”類的問題;第二:還要能用乘法計算,那麼問題中所提問的對象,每一個加數必須是相同的。

4、試一試。(請同學們再試着提出更多的乘法問題,並列式解答)

由於在小結時,孩子們發現提乘法問題並不是很難,只要是“一共”類的問題,所提問到的對象每份數都相同就可以了,這個難點突破後,通過巡視發現,大部分孩子都在主題圖中找到三個以上的問題,並結合2~5的乘法口訣進行列式解答。

二氧化碳的製取教學反思 篇19

在課前預設了一個問題“媽媽的病到了什麼田地?”可這天提的時機沒掌握好,提早了。就應在學生説完“從哪能夠看出母親的良苦用心?”這個中心問題後提出來。學生當時只談了前三段,沒有説到母親臨終的囑託,從母親的最後一句話“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中也能夠看出母親的良苦用心,母親至死想的都是兩個孩子!我應引導學生先談到這兒,再來説媽媽的病。

最後一段話學生理解深刻。我讓學生先讀,看看能想到什麼,學生説到作者懂得了母親沒有説完的話。提問:“我為什麼此刻懂得了母親的話?我是怎樣懂得的?”我引導學生再讀此段聯繫前句體會,有了效果。有學生説:“菊花開得那麼生機勃勃,母親想讓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期望。”還有學生説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都能開得那麼絢爛,母親也想讓兒子明白我們人也多種多樣,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説得太好了,説實話我都沒想到這兒。我又提問:“文中最後一個省略號有什麼含義?有哪些意思沒有表達出來而用省略號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寫在省略號的地方.”學生陷入沉思,能悟出作者想到了媽媽的話後已是淚流滿面,哽咽難語,百感交集,裏面有對母親的思念、愧疚之情。體會到了再來讀就能讀出感情了。之後理解文章題目就水到渠成了。

最後我推入文章高潮,以朗誦詩歌結束。缺點是學生沒有讀出其中的語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q9lkj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