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八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精選17篇)

八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精選17篇)

八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 篇1

八年級學期教學工作已經結束,回顧半年的數學教學,是一種辛勞,更多的是一種遺憾,也許我們的數學教學是一種的遺憾教學。本學其我所教的班級成績下滑比較明顯,我仔細尋找了一下原因。

八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精選17篇)

一、教材的不足和問題大大的增強了我們教師的工作量,減少了我們的效率

本教材不太適合中下學生的,它的知識點的循環上升,散亂的,本意是好的,但對學生的基礎要求太高,如因式分解一章中,學生對因式分解理解不好,教材對學生的要求低而考試的要求有較高,所以就出現了偏差。本教材強調自主探索,強調突出個性,強調學習活動,與同伴進行合作與交流、能熱情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之中,是課堂舞台的主角,但我們教師有這個能力放開?一節課只有40分鐘,時間是有限的,雖然條件很好,我的課件很好,但我還是儘量少用,我們的中下生是不適合完全放開。本教材的許多重要的知識點內容和時間不夠,因式分解2個課時,平行四邊形的第一節平行四邊形5節課,這些都是課時安排不合理,學生剛有初步認識,我們就講完了。因式分解,這種好像簡單的,實際上是學生學的最差的,也是最難的,4節課肯定是不能能解決問題的。

二、我們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把握和認識能力瞭解的不夠,制約了我們的教學

我們數學科組一直盡力於出針對“中下”生的一課一練,但是我們的題目常常太難,不是我們沒有用心,而是我們高估了我們的學生,我們這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同時對學生的把握分析不到位。

三、對教材的再創新和了解學生是我們的努力方向

我們必須創造性的使用我們的教材,合理的整合各類資源。不斷的反思和積累失敗,它是一種財富,是將來的基石。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於講授知識,而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就學習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悦,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因此,教學設計要促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從而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性。

新課程提倡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險、有獎儲蓄、分期付款等經濟方面的數學問題,已日漸成為人們的常識,因此,數學教學不能視而不見,不管實際應用,這樣恐怕就太不合時宜了。

學生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但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大多數學生不知道為什麼學數學,學數學有什麼用。因此在教學時,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代數式"這節課中,由上節課的一個習題引入,帶領學生一起探究得出一個規律5n+2,由此引出代數式的概念。在舉例時,老師指出,"其實,代數式不僅在數學中有用,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師説幾個事實,誰能用代數式表示出來。這些式子除了老師剛才説的事實外,還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嗎?"學生們開始活躍起來,一位學生舉起了手,"一本書p元,6p可以表示6本書價值多少錢",受到啟發,每個學生都在生活中找實例,大家從這節課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經常這樣訓練,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多麼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慾望,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合作探究會給學生帶來成功的愉悦。例:"統計圖的選擇"教學設計和教學中,要求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調查、瞭解生活中各行各業、各學科中應用的各種統計圖,調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興趣的一件事情的有關數據,必須通過實際調查收集數據,保證數據來源的準確。學生或通過報刊、電視廣播等媒體,或對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調查採訪或查閲資料,經歷蒐集數據的過程,蒐集的統計圖豐富多彩,內容涉及各行各業。學生從中能體會統計圖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培養善於觀察生活、樂於探索研究的學習品質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已被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所取代。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敢想、敢問、敢説、敢做、敢爭論,充滿着求知慾和表現欲。

對於自己的不足,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努力改正。具體要求:要做到課前備好課,上課時精神要飽滿,對學生要多花時間,尤其是成績差一點的,要多幫助他們,爭取使整個班級的學生成績有所提高。更重要的一點是要多向指導老師請教,多聽課,從中吸取經驗,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也要求對學生作到:一.做好課堂簡要摘記。二.指導學生掌握反思的方法。三.從課後學習情況的反思及作業情況的自我反思中加強反思能力的培養。四.幫助學生提高反思效果。

八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 篇2

八年級學期教學工作已經結束,回顧半年的數學教學,是一種辛勞,更多的是一種遺憾,也許我們的數學教學是一種的遺憾教學。本學其我所教的

班級成績下滑比較明顯,我仔細尋找了一下原因。

一、教材的不足和問題大大的增強了我們教師的工作量,減少了我們的效率

本教材不太適合中下學生的,它的知識點的循環上升,散亂的,本意是好的,但對學生的基礎要求太高,如因式分解一章中,學生對因式分解理解不好,教材對學生的要求低而考試的要求有較高,所以就出現了偏差。本教材強調自主探索,強調突出個性,強調學習活動,與同伴進行合作與交流、能熱情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之中,是課堂舞台的主角,但我們教師有這個能力放開?一節課只有40分鐘,時間是有限的,雖然條件很好,我的課件很好,但我還是儘量少用,我們的中下生是不適合完全放開。本教材的許多重要的知識點內容和時間不夠,因式分解2個課時,平行四邊形的第一節平行四邊形5節課,這些都是課時安排不合理,學生剛有初步認識,我們就講完了。因式分解,這種好像簡單的,實際上是學生學的最差的,也是最難的,4節課肯定是不能能解決問題的。

二、我們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把握和認識能力瞭解的不夠,制約了我們的教學

我們數學科組一直盡力於出針對“中下”生的一課一練,但是我們的題目常常太難,不是我們沒有用心,而是我們高估了我們的學生,我們這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同時對學生的把握分析不到位。

三、對教材的再創新和了解學生是我們的努力方向

我們必須創造性的使用我們的教材,合理的整合各類資源。不斷的反思和積累失敗,它是一種財富,是將來的基石。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於講授知識,而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就學習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悦,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因此,教學設計要促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從而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性。

對於自己的不足,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努力改正。具體要求:要做到課前備好課,上課時精神要飽滿,對學生要多花時間,尤其是成績差一點的,要多幫助他們,爭取使整個班級的學生成績有所提高。更重要的一點是要多向其他老師請教,多聽課,從中吸取經驗,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也要求對學生作到:

一.做好課堂簡要摘記。二.指導學生掌握反思的方法。三.從課後學習情況的反思及作業情況的自我反思中加強反思能力的培養。四.幫助學生提高反思效果。

八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 篇3

我讓學生體會可以用對摺的方法來製作對稱圖形。如果説第一次的動手操作是體會運用所學的知識,那麼這一次的動手操作就是讓學生體會運用我們所學的知識來進行創造——自己製作出美麗的對稱圖形。這一次的動手操作是讓學生在原有的認識、運用的基礎上,進入體會和運用的層面,是一次體會創造的過程。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於生活,學以致用。只有讓數學走進生活,學生才會願學、樂學。在教學中,引入對稱圖形,我注意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對稱圖形的蹤影,讓他們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從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記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本節課我充分體現了這個理念。從學生在生活中聽説過“對稱”的基礎上提供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通過看一看,折一折、説一説、“做”一個對稱圖形等活動,使學生對對稱圖形的特徵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略感知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對稱圖形是“對摺後邊沿完全重合”。這些活動,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讓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逐步深入地體會對稱圖形的特點。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須躬行”。

這節雖然是數學課,但是它所涉及的領域遠遠超出了數學學科的範圍,與美術、美學都有交叉。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數學知識——對稱圖形,但同時也感受到了對稱美,感受到數學中處處存在着美。數的美,形的美;對稱的美……本課正是從數學角度指導學生認識這類圖形,瞭解其特點,但無論是起始部分的導入,還是研究學習部分……無處不在滲透一個字---美!

看到數學課能給孩子們帶來歡樂,我的心情很好。學生不在被動地接受知識,他們都很活躍,都很主動,都很積極,接受知識也很快。孩子學得快樂,學得紮實。我看到了學生的聰明、活潑、自信。也使我看到了新課改的燦爛前景。

八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 篇4

在教學中,我們常會碰到這樣讓人哭笑不得的作業:“一棵大樹高10釐米。”“小明的身高120米。”……學生之所以出現這樣的錯誤,主要原因在於沒有對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鮮明的表象。長度單位這個概念,二年級的學生第一次接觸,對於什麼東西是釐米、米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學習以前可能是從未聽説過,這樣學習起來學生確實有點困難。這樣的例子從另一個側面提醒我們,對於這樣的空間想象能力方面,學生還是比較薄弱,教學時應當重視計量單位觀念的形成,並將這方面的要求落到實處,在教學長度單位釐米和米時,應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體驗。我覺得做到以下幾點比較重要。

一、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建立表象

1、體驗1釐米的實際長度,可以通過下面的活動展開。

量一量。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測量課桌的長,進而產生疑問:“為什麼量同一物體,而結果卻不同?”使學生體驗線段的長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需要相同的測量工具,認識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看一看。通過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釐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釐米,並且知道從刻度0到刻度1之間就是1釐米。再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之間的長度也是1釐米,加強對1釐米的感受。畫一畫。讓學生在練習紙上畫出1釐米的線段,再次直觀感知1釐米。比一比。請每個學生拿一個稜長是1釐米的小正方體,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然後抽掉小正方體,左手手指不要動,看一看1釐米的長度,再比出1釐米,最後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體塞進去驗證一下,比的長度是不是大約1釐米。估一估。給學生提供長1釐米左右的學具,讓學生利用已有的1釐米表象進行估測,再讓學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釐米的物體。記一記。閉上眼睛想一想,1釐米有多長。

2、體驗1米到底有多長,可以安排下面的活動。

看一看。直觀感受1米的長度。量一量。量出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比一比。兩手把米尺拉直,手的位置不動,把米尺放掉,看看1米的長度。再把眼睛閉起來想想1米的長度,最後睜開眼睛,用手再次比畫出1米的長度。排一排。排1米長的隊伍,每兩人間保持一腳的距離,看看大約排幾個人。走一走。自然、均勻地走1米長的一段路,數數大約要走幾步。

這樣教學,把教材上“靜止狀態”的學習材料轉化為“動態生成”的活動情境,有助於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對新知的體驗,促進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二、在估測中認識——形成概念

1釐米、1米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容易遺忘。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讓學生嘗試利用自己肢體上的某些大約長是1釐米、1米的部位或學習用品、生活用品中的1釐米、1米來幫助記憶。如學生大拇指的寬大約是1釐米;小指第二個關節的長大約是1釐米;二年級學生腳到胸口的距離大約是1米,記住這些“身體尺”,對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概念或進行估測都大有益處。

估測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數量的直覺判斷。估測與數的認識、量的計量相配合,能加深學生對數的理解,增強靈活處理日常數量關係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大膽估測,比較各自的估測結果,交流各自的估測策略,展示每個學生的獨特想法,相互借鑑,不斷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估測不是信口胡説。因此,估測一條線段長几釐米,一般不要讓學生隨便報出幾釐米,而是要求他們想一想用什麼工具、方法可以幫助估測。比如,引導學生通過用小手指尖到手腕的距離大約是10釐米來和這一條線段比較,從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結果。教學中,教師除了注意挖掘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如身體上的其他部位或周圍的其他物品進行估計、測量,增加估測和實際測量的機會外,還要充分運用教材所提供的練習題。要把估測的結果與實際測量的結果進行比較,找出估測與實際測量的誤差,培養學生初步的估測意識和估測能力。

三、在應用中拓展——理解概念

學生對長度單位的理解還應與實際測量緊密結合起來。測量是教學難點。如果教師直接向學生講解測量的方法,學生的學習可能會輕鬆順利,但考慮到一些學生已經會測量物體的長度,因此可嘗試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然後交流、討論,總結測量的方法。用直尺量物體的長度,對學生來説容易出現的錯誤有:從尺的一端開始量,而沒有用直尺上的0刻度線與所量物體的一端(起點)對齊;不會靈活使用直尺,不知道直尺上任何一個刻度都可以作為測量物體長度的起點。另外,在量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對直尺的控制不夠自如。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充分講解,悉心指導,讓學生切實掌握測量方法。把尺的邊與物體的邊靠近着平行擺放,而尺的0刻度線要對齊物體邊的一端。學生在進行操作性學習的過程中,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既可以豐富感性認識,又能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國小生認識事物帶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較多的具體事例,使他們在思維過程中積累起豐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幫助他們逐步學會抽象出數學概念的方法。基於這種狀況,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兒童觀察力顯得尤為重要。在培養兒童觀察力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不僅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而且要透過現象觀察事物的本質。要指導他們逐漸懂得看問題應該從什麼角度看。同時,要教會他們特別注意進行分析、比較。

八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 篇5

1、今天學習3的組成,難點還是在做練習上,孩子們都會擺一擺,也會口述,知道了3有兩種分法。可是一到作業本子上就犯渾,老師抄寫在黑板上,看樣子抄寫都會出錯,有的只會抄,不知道怎麼去做題?

反思:孩子們還是沒有真正理解數的分合關係,他們會用實物擺一擺,並且會口述。但是由實物過渡到數字式,還是有難度的。這一過程還是要通過上黑板練習,逐漸熟悉數字式。

3的分合已經有互換的規律,課堂上我讓孩子們找出兩個分合式的規律,“誰能找出這兩個式子的規律?”孩子們一開始不知道怎麼去找,我又一次示範操作,此時有意識地進行了交換,有一個孩子説“換了一下。”

“1和2的位置交換了。”

如果我當時這樣問:“1和2的位置有什麼變化嗎?”這樣,比籠統地問“有什麼規律”要直接明瞭的多。“數的分合”孩子們才剛剛接觸,老師在提問的時候一定要站在絕大多數孩子的角度去設計,同樣的問題換一種説法,孩子會很快明白。教學相長,在教學的同時,老師也在不斷提高,提高自己的課堂提問技巧。

2、 繪畫:草地鮮花。針對孩子們塗色毛毛糙糙,不均勻,沒有耐心等,專門練習塗大面積的色塊,滲透遮擋法的畫法,(在草地上種樹)。有的孩子草地畫的太高太大,結果種不上樹木。以後畫面內容要少一點,今天種上大樹,不少孩子畫的不理想。不過也有好的作品。

3、音樂:欣賞《蝸牛與黃鸝鳥》。

八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 篇6

本學年我所教的班級是七年級(3、4)班的數學,兩個班的學生的基礎有差異,3班優生少,差生多是這兩個班的顯著的不一樣特點。剛接到他們,覺得他們還比較乖。再之後,慢慢熟悉瞭解之後,一些問題逐漸暴露出來。這學期第一次、其會考試後,要求每位同學分別寫了一份書面的考後反思材料。本學期第二次月考考試後,除優生外,每位同學寫一篇考試總結。結合他們説到的和我自己的一些感悟,我總結出了一下幾點:

一、對數學學習缺乏鞏固。

在教學中,我發現好些學生,數學學習的熱情較高,很重視數學學習,表現出很多用心的心理。絕大部分學生數學課認真聽講,用心回答問題。他們認為自己過去學得不錯,此刻只要完成正式作業就行,更有一些同學認為數學家庭作業做或不做沒有關聯,反正上課聽懂就行。於是,數學家庭作業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應對這些狀況,半學期後,我採取了一些措施,改變自己對家庭作業的檢查方式,和家長一齊檢查、批改。此刻看來,很多同學都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仍有小部分同學我行我素,讓人很是頭疼。

二、學習數學思想渙散。

對於七年級的學生,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比較守紀律,比較愛回答問題。但是過了一段時刻後,學習用心性越來越差,思想越來越渙散,有的同學簡直就是人在教室心在外。還有一種現象,老師提問,下邊就鴉雀無聲,即使有人知道問題的答案,他們也悶着不説,但是一旦教師説一點課外的東西,那他們興致特高。還有就是學生對學習的目的很盲目,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怎樣學習。他們只知道混幾年後就能夠去打工掙錢,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在這個人才競爭激烈的年代,知識的重要性。沒有知識,那就等於是文盲,即使打工,別人也只能把你當苦力,而有知識,即使去打工,別人也會把你當有文化的人用。

三、學習數學耍“小聰明”

有些同學憑自己國小階段基礎好,到國中後學習就耍“小聰明”,平時做作業時,做題粗枝大葉,回答不完整,考試的時候,不認真讀題,完全沒有弄清楚題意。如,數學選取題無特殊説明,只有一個答案,但是有些同學選取多個答案;題目叫選説法錯誤的,有同學就以為是選正確的;解題沒有格式;選取題留空等等,這些,老師在平時上課的時候都反覆強調,但是還有同學犯這些錯誤。

八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 篇7

走出了熙熙攘攘的大學校園,滿載着一番憧憬和熱忱,懷揣幾分好奇與擔憂我踏上了教學崗位。當天幾十雙好奇和求知的眼睛還忽閃在腦海中時,地球已不知不覺轉動了近一百圈。在這短暫的期間內,有笑有淚,有苦有樂,有遺憾失落也有沉甸甸的收穫以及滿滿的憧憬,讓我愛上了這片青草地,因為它是我放飛夢想的起點,也是我辛勤耕耘的心靈花園,為了讓綠意盎然的生機鋪上色彩,我必須不斷地向前衝,衝破侷限,走出誤區,然而要想使自己儘快地成長起來,“吾日三省吾身”是非常必要的,這要實踐於教學中,最好的辦法就是勤做教學反思。

在這半學期,我感覺培訓很多,聽課也很頻繁,而培訓和聽課的大部分內容都是關於素質教育和新課標理念的,什麼“先進的教學方法”、“成功的科研成果”、“新課改”、“師生雙邊互動”等等很多新的教學名詞不斷在我的腦中湧現。我認為實施素質教育,完成新課標理念改革,新教師就首當其衝,我“義不容辭”地開始實施我的“計劃”。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我在開學的第一天就主張學生快樂地學習,尤其是這門包羅萬象的學科-科學,因為它並不象有的課程那樣,記住幾個概念,幾條結論就能解決很多問題,而是需要學生具備探究精神,聯繫生活實踐,能靈活地應用理論知識來解釋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所以我認為只有學生願學,樂學,才能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更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觀察,分析和實驗能力。可是在一個星期後,我發現原來現實與理想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學生的自制能力並沒有我想象中的好,我忘了他們畢竟只是一幫孩子,而我太習慣於以我的思維去要求他們,那時我有些迷茫,我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她很耐心地告訴我對學生不能縱容,適當地嚴厲反而有助於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至於學生興趣的來源是教師個人的魅力和課堂內容的豐富性和有趣性,不過這個的前提就是你必須不斷提高你的課堂駕馭能力,因為只有學生樂意靜下心來聽講,你的課堂才會出彩。我恍然大悟,既然他人的思想我無法主宰,為何不從自身出發,我可以努力讓學生喜歡聽我的課。那麼這首要前提是精心備課,熟悉和巧妙應用教材。為了讓課堂飽滿,我翻閲了許多參考書,找出許多典型例題,還在網上搜尋通俗易懂的實例,可漸漸地我發現一堂課的時間不足以講完我的內容,最讓人懊惱的是學生實際上掌握的並沒有隨之增多,有時候他們還會覺得有些吃力,跟不上我的思路,其實我在不知不覺中又進入了一個誤區,一個優秀教師的教學,並不是教師自己教給學生多少東西,而是你的學生學會了多少東西。比如作為教師,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才有可能倒給學生“一杯水”。可這一杯水怎麼倒?就要看老師的功底。教師要做到的並不是僅僅在三尺講台之上滔滔不絕,而是應該換位思考,多走下講台,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如何教學,如何把一個知識點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講究科學的方法,這就是我們教師“科學發展觀”的體現。比如,利用分子觀點解釋水蒸發的教學,如果光按課本,水的蒸發是由於水分子的運動離開液麪的過程。知識是傳給學生了,但是學生是否理解就要下個問號了!所以,作為新教師更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多講“為什

麼”,少講“是什麼”,俗話説:“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另外,要合理安排好課堂時間,學生維持注意力的時間有限,一定要有足夠的時間留給學生思考和消化,否則收效甚微。

接下來一段時間我聽了不少優秀教師的課,讓我收益匪淺,在他們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我認識到三點,一是他們都往往善於創設問境,一問驚起千層浪,使課堂激起活力的精彩。古人云:“教貴巧問,小巧則小進,大巧則大進”。教師在科學課堂中要設計巧問,創設的問題應該能夠融合知識與趣味,實踐與感悟,情感與理念為一體,使學生在問中增長知識,在問中產生興趣,在問中學會思考,在問中昇華感情,在問中形成觀念。二是課堂語言很具有藝術性,有人説語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要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教好的教學效果,就應該發揮語言“粘”的作用,要麼生動形象,要麼幽默詼諧,要麼凝練準確,當然,這是一門很精深的藝術,錘鍊語言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對新教師而言也是“任重而道遠”。三是師生關係要和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説:“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唯獨從心裏出發,才能達到心的深處。”學會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態度與學生平等地對話,溝通,合作,和學生共同探討,研究,成功地完成學習任務。總之,在優秀教師的課堂上,我看到的不是老師告訴學生問題的答案,而是老師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得到信息,如何提取有效信息和運用信息解決問題.我看到的是優秀教師如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踴躍地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我想這也是我應該不斷努力的方向。

年輕的我們在教學道路上難免會遇到磕磕碰碰,這時候我們應該停下來深深地反思,而不是盲目向前,只有這樣,才能看清出自己的不足,才能整裝,重新出發,朝着那片更美的朝霞邁進!

後記;應付學校檢查!

八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 篇8

放假三天,今天又走進了課堂,看着孩子們臉上洋溢着的笑容,還沉浸在節假日的興奮中,隱隱約約感覺到今天的課一定不會那麼順心。於是又把教案拿出來看了看,改了改,準備好教具。晨會下課鈴聲未響便走出了辦公室,早早的來到了班上……

為了讓孩子們及早進入上課狀態,我帶孩子們把1-4的乘法口訣複習了一下,採用對口令的方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孩子進入狀態還算快,我順利地進行了新課的教學。

這節課,按以往的教學經驗得知,教材中解決實際問題時只要求學生列出乘加算式,教參中敍述到“要求不宜太高,學生想不到的方法(比如乘減),不必強加給他們。”可大冊上出現了看一幅圖用乘加乘減列出兩種算式。也就是得要求每位學生掌握兩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乘減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來説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為它包含了逆向思維。記得前幾年我對此課還專門寫了一篇有關數形結合的文章,就是針對如何幫助學生理解乘減的算理的。今天這節課我主要注重以下幾點的講解:1.關注學生對圖意的理解、對信息的收集與整理,即讓學生多説圖意。2.對算式含義的理解,藉助算式加深對數量關係的理解以及乘加與連加之間的聯繫。3.滲透並逐步強化無論採用哪種方式解決問題,最後的答案必須一致,因為解決的問題是統一的。(如數數的方法、連加的方法、乘加、乘減等)4.講清列乘減算式的思考步驟,藉助“形”為學生的思維搭好腳手架。具體步驟:1.畫。把最後一份也畫的和前面的同樣多。2.數。數一數現在有幾個幾。列乘法算式。3.劃。把剛畫上去的劃去即減去。

思考:乘加算式在圖中是可視的,對學生來説是真實存在的,而乘減減的部分則是一種虛擬存在,低年級兒童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自然會產生這樣的建構偏差。如果憑空讓學生列出乘減算式是超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畫、數、劃——數形結合,為學生搭了個“腳手架”,理解起來就“有理可據”了。

反思:可整節課上下來,效果並不令人滿意。也許是安排的太滿了,強調的太多了,書上練習沒有全部練完,也許把乘減的算理理解放在第二課時,訓練的會更紮實些吧。

八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 篇9

在我們走入新課程的這段時間,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一、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二、教學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反思,或稱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並對後繼行為產生影響。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那麼,我們應如何在教學反思中學會教學呢?

1、傳統數學教學的反思

傳統數學教學實踐中,由於對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的偏差,往往僅把學生當作教育的對象和客體,忽視學生的自主意識、創新精神的培養,忽視學生主體性的發展,主要表現在:(1)重教而不重學生,如講細講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教學表演,往往就被認為是一節好課;(2)重管教而不重自覺,如教學過程中不重視學生的自我調控、獨立判斷;(3)重統一而不重多樣,如學生幾乎沒有可能自由選擇學習內容或自行規劃、安排學習進程,教學要求強求一律,學生間的個性差異得不到承認;(4)重傳授而不重探索,如將學生視為承受知識的容器,教學中一味填鴨灌輸、包辦代替;(5)重繼承而不重創新;(6)重結果而不重過程;(7)重考試成績而不重全面發展……這一切不僅造成了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學業負擔加重,探索精神萎縮,而且極大地妨礙了學生主體性發展,影響了教育方針的全面貫徹落實,也必將影響到社會發展。

培養、發展人的主體性,是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也是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接受”、“適應”已有的和既定的一切,也要使他們具有改造和發展現存社會及現存自我的能力。弘揚和培植學生的主體性,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學民主,強調自我激勵,強調學會學習,將使學生獲益終身。

2、數學學習中的“思”與“問”

很多學生認為數學抽象,難學,但又一時找不到好的學習方法,有的同學認為,只要上課認真聽講、課下仔細看書,平時多做些題就能把數學學好,他們也試着這樣去做了,可是效果並不理想,那是為什麼呢?我想忽視了“思”與“問”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充分指出了學與思的辨證關係。告誡大家在學習中要重視積極思考,才會有收穫。數學課程並不是記住幾個概念,幾條結論就能解決很多問題,僅僅靠死記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不是看懂的,也不是聽懂的,是想懂的。數學內容來源於自然現象及生活實踐,是研究自然規律的;題型靈活多變,必須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規律的來龍去脈,這需要有較好的理解能力、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利用數學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等。

學習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能否正確的處理好“思”與“問”的關係。可以説沒有思考就沒有進步,沒有問題就沒有提高。在學習的過程中,應注意積極地思考,善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思”中進步,在“問”中昇華。

八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 篇10

這節課是學生首次接觸到有關角的運算問題,幾何入門教學很關鍵,學生在答題時,往往延續國小一貫的作風,只有數據的運算過程,而對角的名稱卻忽略不寫,只看重結果而對解題過程不考慮,於是,針對這些情況,我反覆演示了典型例題的解題方法,有關角度計算題的書寫格寫,過後再讓學生去做,學生卻總也難以靈活的應用。這種情況,教師在解題教學中經常會遇到。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況?通過談話,調查得知,其根本原因在於:以單純的模仿,誦記為主獲得的解題方法,因為缺少過程知識的支撐,難以遷移到新情境中去。這裏的過程知識是指個體在自己的解題活動中獲得的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潛在個性化的知識。其中既有成功的體會,也有失敗的感受。由於這種過程知識融入了個體特定解題活動場景中的特定心理體驗,對解題者本人而言是鮮活的,有生氣的。因此,在教學中要善加引導和利用,幫助學生恰當表徵過程知識,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啟發學生將那些難以説清的過程知識用一些特殊的符號,如概念圖式、關係網、線路圖等形象地表徵出來,以豐富學生的解題“知識庫”,如果對學生的過程知識給以足夠的重視和鼓勵,學生會自然生成一種成就感,滿足感,也就容易意識到:

1.解題應該是自己的活動,自己發掘和利用智慧潛能,大膽地做出猜想,再創造,只要是自己付出的,就應當是有所收穫的,沒有絕對意義上的解題失敗者。

2.自己形成的解題思路,就應當有與之相應的合理性解釋,敢於承擔起為之辯護的責任,成為一個有主見的解決問題者。而不應人云我雲或者等待老師講解,擺脱對老師的信賴性。

3.解題同伴(包括老師)並無過人之處,大家不過是各自在自己所走的路上創造屬於自己的過程知識。

總之,在解題教學中,適當的板書,演示是要的,但不能一味地強調學生千遍一律。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思路、解題方法、訓練、發展他們的高層次思維能力,有效地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自主判斷的能力,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教學效果就一定能事半功倍。

八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 篇11

昨天晚上在網上看了一些前輩有關這課的反思,收穫很多。課題為分與合,還是值得回味的。很多時候教師只注重了分的過程,忽略了合,而合的過程就是下一節加法的基礎。由於班上學生的基礎比較薄弱,所以這節課我是以零基礎來給學生上的。從學生的上課狀態、作業情況來看,比前幾節課要好一些,看來備課的第一步還是要備自己的學生。

這一節課看似簡單,其實還是很有層次性的,而且對後面的學習加減法、退位、進位都有影響。比如進位加法,湊十法,就是把兩個數合成事,退位減法就是退一當十,然後把十分成兩個數,減去要減的那個數。

這節課沒有使用課件,直接用小磁鐵在黑板上演示,效果不錯。小磁鐵簡單又熟悉,學生的注意力就轉移到了老師的問題上。而動手分的過程,比課件更加生動、直觀,學生分教師配合板書,學生也容易理解。5可以分成2和3,用語言説是這樣,但在數學裏為了更加簡潔,我們用這樣的形式表示5的分成。這樣學生會更容易理解5的分成式。

課堂上多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嘴,能夠更多的調動學生的學習效率。

八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 篇12

有關8和9的加減法的安排是由一幅圖表示兩個算式過渡到一幅圖寫出四個算式。重點應放在“一圖四式”,且要注意教材中的安排意圖。慢慢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看圖説話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首先是複習前段時間的口算題,可以採取遊戲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拍掌、猜數等各種形式。在新授時用藍貓引入,直接出示主題圖,然後要求學生説出是怎樣想的,顯得有些脱節,使學生不知道怎樣回答。應注意提問的有效性,引導學生按老師設計的教學程序進行。在動手擺圖片過程中,應注意擺的過程,擺的思路,應讓學生在思維中操作,在操作中思維。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多采取不同的形式的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做到並不是為了傳授知識而教,而是傳授思想和方法。

為了使學生掌握8和9的加減法,使學生感知加減法之間的相互聯繫,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讓學生在經歷合作交流與想象的過程中產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特別是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指導學生從小養成善於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並用準確、簡潔的數學語言進行表述的良好習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儘量多的鍛鍊機會。通過前面加減法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一些加減法計算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教師應適時指導,幫助學生積累一些好的思考方法。鼓勵學生不用藉助學具,直接看着算式寫得數。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計算的熟練程度。

八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 篇13

《合併同類項》是我加入周利寧名師工作室的第一節彙報課,雖然課前也做了不少的準備工作,但由於對高估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在課堂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很多的不足,特別是經過指導老師鄒秋菊的點評之後,有待改進的地方還很多。

1 、學生練習的量大,時間太緊,來不及深化與拓展,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充分發散。提出的問題,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

2 、選擇一個例題,進行規範的、完整的板書,給予學生書寫規範性的示範與指導。同時,在解題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小錯誤,即在解答開始時,應首先寫“解”,教師發現後,沒能及時給予指出與糾正。

3 、時間處理方面還存在欠缺,複習引入部分花的時間太多,使整個課堂顯得前鬆後緊。

4 、 教學設計過於平淡,沒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同時,整節課學生都顯得很緊張,無法放開手腳。

5、 板書設計很重要,這能體現教師的講課內容的重點,難點。而我的板書在這方面需要改進。

6、 同類項的概念要讓學生着重理解到會靈活運用。

7、 探究過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過程。這時老師應該特別注意學生的反應。

8、 不僅內容要傳授準確,而且要強調學生做題的規範性,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9、 在學生學習活動環節,老師應關注學生探究化簡方法是否能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是否能説出化簡方法的理論依據,學生對同類項定義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對合並同類項法則的總結情況。

10、結合學校特點,發揮優勢,數學科課堂教學模式還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學特色。

11、在授課前要想辦法,用生動有趣的圖案和實物來代替抽象的理論知識,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用精彩的問題設置吸引學生,用數學實驗和遊戲吸引學生,用生動有趣的語言、事例吸引學生。

總之,應用新教材,如何引導學生去學成為關鍵。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有所改進,充分考慮學生的好奇心和榮譽感,鼓勵學生多討論多參與,讓學生有機會講述自己的見解,我們要有“度”的進行課堂管理。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打好學習基礎的同時,又培養了自身的能力,發展了自身的特長。

八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 篇14

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的得失與成敗,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才能不斷豐富自我素養,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學藝術,以期實現教師的自我價值。下面就《合併同類項》第二課時作以下反思。

《合併同類項》這二課時的教學內容有同類項的概念、合併同類項法則及其運用。

一、從教學設計上反思

1、注重創設問題情境

課堂引入是通過提出現實生活申的分類問題,如果有一罐硬幣,(分別為一角,五角,一元)你會如何去數呢?這樣把學生的生活經驗遷移到數學學習中來,再通過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你發現哪些事物也需要分類?能舉出例子嗎?生活中處處有分類的存在,那在數學中也有分類嗎?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探究新知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2、注重知識形成的探索過程

新知識的學習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上,從學生己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小組討論,把一些實物進行分類,從而引出同類項這個概念。並通過練習、遊戲、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同類項,掌握合併同類項法則。在整堂課的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和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注重學生的自我反思

學生學習的收穫不僅有基本知識與技能,還有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課堂小結的設計,意在使學生學會歸納和反思,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自我反思的意識。

二、教學效果上的反思

1、重視學生活動,關注個性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充分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發現、自已描述,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極大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滿足學生的表現欲和探究欲,使學生學得輕鬆偷快,這樣,師生之間形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他們都作為平等的一員在參與學習過程,進行心靈的溝通與精神的交融。

2、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在學習了同類項的概念後,進行了一個遊戲。遊戲是這樣的,一學生説出一個單項式後,指定一位同學回答它的兩個同類項。要求出題同學儘可能使自己的題目與眾不同。最後請回答正確的同學向大家介紹寫一個單項式同類項的經驗。學生自行編題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它可以改變一味由教師出題的程式化做法,並由編題學生指定某位同學回答,可使學生透徹理解知識,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同時通過變式訓練,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申,既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提高識別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另外,在課堂小結中,讓學生暢談學習的感受,交流學習的體會,包括知識與方法的收穫,探究與合作交流的體驗等。訓練學生的歸納能力和表達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八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 篇15

這節課圍繞課標體現趣,新,活三個特色。

趣:1以趣激情,突破難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探究新知識的動力,但興趣總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為此,在新課開始時,我注意創設情境,激發參與的動機,利用聽音樂,配以學生喜歡的動畫,在引導學生觀察參與的同時,適時激疑9的後面是幾,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10的認識。這種設計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主動參與學習的動機,使學生學習情緒高漲,達到學習的最佳境界。

2.以遊戲形勢結束,寓教於樂。

練習的設計,也充分體現了趣味性。學完10的組成後,在找朋友與拍手組10的遊戲中鞏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在遊戲的過程中,學生情緒高漲,不僅鞏固了學習內容,而且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結束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寓教於樂。

新:課堂上,教師大膽放手,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充分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優越性,這種“自主——合作”式的探究模式新。

1.為學生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學生動了起來,課堂活了起來。

為了讓學生動起來,我為每人準備了小棒,要求學生先數出10根小棒,再用這些小棒拼出漂亮的圖案。這樣既鞏固學生對10的序數的認識,也培養了學生的美感。提供了人人動手研究的機會。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手,腦,口等多種感官並用,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過程之中,使課堂有了生機,充滿了活力。由於學習材料的充足,激發了學生探索學習的興趣。

2.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間。

學生的探索必須有一定的時間做保證。教師不能代替學生的思考,也不能簡單地以成人的眼光對學生的解 答做出判斷,要給學生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尊重學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問題。本節課一系列活動的設計,教師都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這樣就使學生有了足夠的時間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時效性。

活:1激活內容,調動學生。

課前我比較深入的鑽研教材,科學地運用教材,將教學內容分解成許多小問題,使每個問題既圍繞重點,又圍繞難點來進行。教師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研究彙報內容,靈活地駕馭課堂,既能將問題“放”出,又能逐步地“收”回,從而將有關於10的知識全部呈現在學生面前。

3、評價靈活,鼓勵學生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上,注意運用豐富的評價語言,例如,你們是了不起的設計師,你們有着敏鋭的觀察力,團結力量大讓我們共同尋找答案等。採用趣味性的評價方式,注意聽講的獎勵金耳朵,積極發言的獎勵金花筒,團結互助的獎勵合作花。這樣的評價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設計上的一些理念,但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一.缺少追問。

在課程開始階段,學生在回答圖上有些什麼,它們的數量是多少時。有一個學生很

快説出圖上有10只鴿子。對於學生的回答我很快給予了肯定,但我沒有追問下去你有什麼好辦法能這麼快就數出結果。其實這裏也是突破教學重點的一個有利契機,如果我讓這個孩子到前面數一數不僅能讓學生鞏固10的數法同時也教會了學生數物體個數的方法。由此我想到一名好的教師不但要有紮實的基本功還要具有主持人的機智,面對一些出乎意料的情況學會追問。

二.沒有打破思維定勢

在練習設計時,如果能強調一題多説,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不僅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能使學生在解題時,學會運用轉化的思想,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觀察直尺回答比( )大,( )比( )小,如果不僅僅讓學生説10和9的大小關係,更多的關注10以內的數的大小關係,這樣既鞏固了以前學習的知識,又開闊了學生的思維模式。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簡短的反思,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力求做到:豐富學生玩數學的經歷,豐富學生做數學的經歷,豐富學生用數學的經歷。

八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 篇16

《長方形的周長》這是我剛進學校時,第一次上的公開課的內容,第一次上這內容時的情景在腦中已模糊不清,但是課後明叔點評了一句話:“你這數學課上得像語文課一樣。”讓我印象深刻。那時的課應該讓人感覺十分青澀吧,雖然每個環節師父都細心地指導我,但在自己實踐時,仍然有很多地方沒有把握到位,那次的公開課只能算是完成了。

在身邊老師的指導和時間的磨礪下,如今再來上這個內容時,對於每個環節,該如何設問,已找到了一定的技巧。三年級的孩子已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邏輯性還不是很強,要想正確引導學生,不能一味地按照老師的思路,而應該多去揣摩學生的思想,然後在他們的思維基礎上進行牽引,往往能更有效地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本節課開始時,我仍然採用了一個童話故事進行情境引入,但發現學生的情緒並不如我原來的學生那麼高漲,當時便想:難道是我的童話故事學生之前聽過?課後我問了問學生,他們説這個故事之前並沒有聽過。那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如此不同的反應呢?課後我進行了一番思索。隨着計算機的普及,現在很多學生從小就會上網,他們能從網上獲取大量的各種各樣的信息,這些信息促使了學生的心理開始早熟。曾經喜愛看《喜羊羊》的孩子們到了三年級,心裏開始出現矛盾,一方面平時看着《喜羊羊》,另一方面又開始排斥《喜羊羊》,他們覺得這個動畫片很幼稚,已經不是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該看的動畫片了。同樣,所謂的童話故事對他們來説也就顯得很幼稚了,聽到後興趣自然不會很高。在今後的課中,不管用什麼進行引入,都應該先對當時的學生的喜好、心理進行一番瞭解,而不應該還停留在對原來學生的瞭解中。時代在變,孩子們也在變,只有順應了他們身心的發展規律,才能上出一堂好課來。

隨後在新授時,學生能利用周長的概念以及長方形的特點推導出長方形周長的三個公式。在運用時,我發現學生普遍都能正確計算出長方形的周長,採用連加的居多,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這個公式,學生們卻很少用到,這本來是三個公式中最簡單的一種,學生卻不去選擇。難道它現在變得很複雜了?其實不然,這種方法仍然是最簡單的一種,只不過現階段的學生還未學習過多位數乘一位數,如果題中給出很大的數字,用這個公式他們就無法計算出結果。這使我不禁想到,這一冊的教材其實是安排了《多位數乘一位數》,只不過在《周長》之後,倘若在教學時,先把《多位數乘一位數》提前上完,再來學習《長方形的周長》時,他們便能用三種方法完整地解決,這時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這個公式的簡便之處便體現了出來。所以我們平時在教學時是否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順序去上呢?這個值得我們去探討。

八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 篇17

我覺得這本課的教學中處理較好的方面是,1、注重對孩子語言方面的培養。一年級的孩子剛入學不久,教師要注意在課堂上培養孩子完整地進行表達 。例如:6-4=? 學生習慣回答2。這是老師應強調,6-4=2先把算式讀出來,再説結果。這樣每節課都注意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就漸漸提高了。在教課時,我讓學生看圖,説圖意。2。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根據已有的6.7減幾算式,補充出沒有的算式,都一步一步地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當然,這節課也有我不滿意的地方,在練習第4題,學生對減法的一些規律根本就不懂,後面還需要經常引導他們去發現,去歸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3j6x4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