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通用22篇)

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通用22篇)

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篇1

最初選這首詩來上示範課,我的心裏是直打鼓的。古代詩歌怎樣教?我想很多一線的老師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困惑。如果只是從應試的角度來看,這首詩只要求會背 會默則已,花不了多少時間。但是《錢塘湖春行》這樣一首經典的七言律詩,如果想讓從字詞、意藴、情感等等角度引導學生去細細品悟的話,一節課四十五分鐘還 遠遠不夠。如何在四十五分鐘內引領學生真正地走入白居易筆下錢塘湖的早春美景,引領學生體味到詩人內心的情愫,這是我在備課中首先考慮的因素。

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通用22篇)

因此在設定教學目標的時候,確定了以下幾個目標:品讀詩歌音律之美,品析詩歌的語言之美,品味詩歌的情感之美,並能當堂背誦全詩。而把品析詩歌的語言之美,品味詩歌的情感之美做為教學的重點來處理。從上完這堂課之後的反饋來看,我的這個教學目標還是基本完成了。

楊特説過:教師要用睿智的課堂謀略和手段吸引學生,這是引領學親近詩歌的有效途徑。於是我在課堂幾個環節的處理上還是下了一定的功夫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 效果。首先在課堂的導入環節我僅用了一分鐘左右的時間有這樣的語句“大家一定很好奇今天老師會帶給大家一段怎樣的語文之旅呢?那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插上想 像的翅膀隨着老師的聲音一起開始我們這短短的四十五分鐘的旅程吧。”簡潔明瞭而富有詩意帶學生們進入情境。而接下來的環節處理上我先是教師自己範讀一遍這 首詩,但是不讀詩題從而讓學生去猜想,從而引出詩題。因為“聽”詩,不僅僅是聽覺方面的活動,而且是心靈感官的互動。這個“聽”字是想像的過程,是創造的 過程,還是一個“想詩的過程。因為大大地調到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好奇心。於是在大致對錢塘湖及與錢塘湖相關名人名詩做了一個簡介之後,在學生沒有翻看書本, 沒有預習的前提下,我用教師範讀學生默寫的方式來糾正學生易錯易混的字。從而引出學生對詩中關鍵字詞的品析。應該説這個環節的處理也着一定的新意,由學生 提出問題,以學定教,而不是讓課堂跟着既定的教案走。

楊特在她的《引領學生親近現代詩歌》中説到:“詩歌是人類寶貴的情緒、情感在瞬間 的靈光閃現。教師要引導和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感悟能力、審美體驗,還要用研究的眼光解讀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與文本對話,讓學生在詩的世界裏體驗、 薰陶……”她還説到:“詩歌是用語言搭建的房子,讓靈魂在裏面居住。詩歌中對情感的表現是最為重要的,但最終還要回歸到語言上。學習語言,理解作品的詩 意,教師要帶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所以最後在引導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上,我選擇仍然是走進文本,採用了比較法,將本詩的頷聯、頸聯去掉,把七言律詩變 成七言絕句,問學生這樣的修改好不好。然後就引導學生細細地去品讀這兩聯的“幾處”、“誰家”、“爭”、“啄”等關鍵字詞。應該説還是基本契合了走進文本 的精神。

在反思本課的一些亮點之後,我更看到的這節課的缺憾。

一、部分教學環節的設置有頭無尾。第一環節以默寫來糾錯這種設計較新穎,但是卻缺少了學生展示的環節,而是自己包辦代替將易錯的字加以提煉。如果此時教者能夠在進行調查學生默寫正確率之後,讓錯誤率較高的學生上黑板來展示效果會更好。從而才能達到糾錯的效果。

二、作者介紹這一環節的插入是一敗筆,我不應該放在糾錯環節之後,而是應該放在教師第一次範讀之後,在介紹杭州的“風流太守”之一的蘇軾之後就順理成章地引出白居易的其人其事。

三、關於詩歌朗讀的指導上,所教授的方法導致學生朗讀機械化了。因此在指導朗讀方法上是否還需要教授學生如何劃分節秦,如何停頓。這是值得商榷的地方。 其實通過這節課的實踐來看,在正確引導學生去品析語言和品味詩人的感情之後,學生自能體會出詩歌的音律美。此外,在朗讀活動方面,學生的齊讀過多,缺乏太 多的變化。所以,在以後的朗讀活動中除了齊讀、男、女生讀、個人讀之外,還可以進行另樣的組合,比如説戴眼鏡的同學讀、系白鞋帶的同學讀,還可以是短頭髮 或是扎辮子的同學讀……另外,在做教師示範朗讀的時候應該選取一着合宜的音樂,這樣更能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四、楊特説:“詩歌就像一 幅國畫,它是留白的。”同樣,語文課堂也應該是留白的藝術。這堂課,做為教師的講授還是過多,留給學生想像的時間和空間則相對少了。比如説最後一個品析詞 語進而品味作者感情的環節上,如果我只是示範性地指出“幾處”這個詞的妙處何在,剩下的就交給學生去討論,去品讀,效果會更好。這才是真正的讓學生走進文 本。

《錢塘湖春行》這一堂課雖然有一定的亮點,同時也充滿了缺憾。其實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不管怎樣,我理想中的課堂是審美的課堂,詩意的課堂。這是我的追求目標.

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篇2

“詩不好教。”這是許多老師曾有的教學困惑。三年級國學啟蒙中的《錢塘湖春行》作者為唐代詩人白居易,是一篇選自《白氏長慶集》的小詩。我認為在課堂的處理上過重講解生字詞,接着讓學生背誦,從而完成教學任務難免有些硬性“填鴨”。古詩詞的學習重點在於賞析,通過短短的詩句,讓讀者有“穿越”的感覺,能夠體會到作者當時所見、所聞和所感。這首詩的課堂教學應該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彷彿置身錢塘湖的春天。本堂課教學設計思路需要清晰,主次分明,抓住“早春”二字設置“讀詩—説詩—改詩—背詩”等系列環節,其中重點突出“説詩”和“改詩”等主體部分,環節設置要做到既有梯度性又有針對性。

“讀”是賞析詩歌的基礎,同時也是形成感性認識的第一環,本堂課採用自由讀和默讀等不同形式,讓學生循序漸進,逐步將學生引進詩歌的殿堂,進入詩歌的語言,感受到詩歌語言的精妙。

“説”與“改”是本堂課的教學亮點。尤其是“改詩”這一環節,既能夠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可以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古代詩歌的教學,最高的境界為能引導學生進入詩詞所描繪的意境中。如何引導學生再創一個符合詩意的意境呢?只有在詩歌精練而含蓄的語言上下功夫。“改中品”這一教學方法正是通過對字詞的反覆比較、推敲、錘鍊讓學生體味詩境、詩趣。

“背詩”這一環節能夠把前幾個環節有機銜接了起來,在書聲裏,詩情、詩意、詩韻綜合感受,是最後一步,也是總結性一步。

在教學反思的過程中我認為:文本內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夠。景產生於情,情是作品的靈魂。以情為橋樑與詩人交流才容易產生共鳴,體會到了情才會更準確地看到詩詞的精妙所在。

反思這堂課,有兩點明顯的不足:

1.人文性體現得不足。整堂課教師都很注重語言的學習,但人文性也多是體現在文本之外的教師言語、行動和表情中,文本內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多,導致文本語言的學習缺少文本情感的關懷。

2.自主性體現得不夠。小組討論前,由於教師沒能放手讓每一位學生充分獨立的思考,導致小組活動中少爭辯,少合作,結果小組的發言便成了小組代表“個人”即能力較強的學生的發言。這是變相的“一言堂”!這是變相的“灌輸”!只是先前是由教師一言灌輸的,而現在,則是由少數幾個能力較強的學生一言灌輸。

這便是我這次教學中的最大敗筆,也是我這次教學後的最大收穫!

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篇3

最初選這首詩來上示範課,我的心裏是直打鼓的。古代詩歌怎樣教?我想很多一線的老師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困惑。如果只是從應試的角度來看,這首詩只要求會背 會默則已,花不了多少時間。但是《錢塘湖春行》這樣一首經典的七言律詩,如果想讓從字詞、意藴、情感等等角度引導學生去細細品悟的話,一節課四十五分鐘還 遠遠不夠。如何在四十五分鐘內引領學生真正地走入白居易筆下錢塘湖的早春美景,引領學生體味到詩人內心的情愫,這是我在備課中首先考慮的因素。

因此在設定教學目標的時候,確定了以下幾個目標:品讀詩歌音律之美,品析詩歌的語言之美,品味詩歌的情感之美,並能當堂背誦全詩。而把品析詩歌的語言之美,品味詩歌的情感之美做為教學的重點來處理。從上完這堂課之後的反饋來看,我的這個教學目標還是基本完成了。

楊特説過:教師要用睿智的課堂謀略和手段吸引學生,這是引領學親近詩歌的有效途徑。於是我在課堂幾個環節的處理上還是下了一定的功夫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 效果。首先在課堂的導入環節我僅用了一分鐘左右的時間有這樣的語句“大家一定很好奇今天老師會帶給大家一段怎樣的語文之旅呢?那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插上想 像的翅膀隨着老師的聲音一起開始我們這短短的四十五分鐘的旅程吧。”簡潔明瞭而富有詩意帶學生們進入情境。而接下來的環節處理上我先是教師自己範讀一遍這 首詩,但是不讀詩題從而讓學生去猜想,從而引出詩題。因為“聽”詩,不僅僅是聽覺方面的活動,而且是心靈感官的互動。這個“聽”字是想像的過程,是創造的 過程,還是一個“想詩的過程。因為大大地調到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好奇心。於是在大致對錢塘湖及與錢塘湖相關名人名詩做了一個簡介之後,在學生沒有翻看書本, 沒有預習的前提下,我用教師範讀學生默寫的方式來糾正學生易錯易混的字。從而引出學生對詩中關鍵字詞的品析。應該説這個環節的處理也着一定的新意,由學生 提出問題,以學定教,而不是讓課堂跟着既定的教案走。

楊特在她的《引領學生親近現代詩歌》中説到:“詩歌是人類寶貴的情緒、情感在瞬間 的靈光閃現。教師要引導和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感悟能力、審美體驗,還要用研究的眼光解讀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與文本對話,讓學生在詩的世界裏體驗、 薰陶……”她還説到:“詩歌是用語言搭建的房子,讓靈魂在裏面居住。詩歌中對情感的表現是最為重要的,但最終還要回歸到語言上。學習語言,理解作品的詩 意,教師要帶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所以最後在引導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上,我選擇仍然是走進文本,採用了比較法,將本詩的頷聯、頸聯去掉,把七言律詩變 成七言絕句,問學生這樣的修改好不好。然後就引導學生細細地去品讀這兩聯的“幾處”、“誰家”、“爭”、“啄”等關鍵字詞。應該説還是基本契合了走進文本 的精神。

在反思本課的一些亮點之後,我更看到的這節課的缺憾。

一、部分教學環節的設置有頭無尾。第一環節以默寫來糾錯這種設計較新穎,但是卻缺少了學生展示的環節,而是自己包辦代替將易錯的字加以提煉。如果此時教者能夠在進行調查學生默寫正確率之後,讓錯誤率較高的學生上黑板來展示效果會更好。從而才能達到糾錯的效果。

二、作者介紹這一環節的插入是一敗筆,我不應該放在糾錯環節之後,而是應該放在教師第一次範讀之後,在介紹杭州的“風流太守”之一的蘇軾之後就順理成章地引出白居易的其人其事。

三、關於詩歌朗讀的指導上,所教授的方法導致學生朗讀機械化了。因此在指導朗讀方法上是否還需要教授學生如何劃分節秦,如何停頓。這是值得商榷的地方。 其實通過這節課的實踐來看,在正確引導學生去品析語言和品味詩人的感情之後,學生自能體會出詩歌的音律美。此外,在朗讀活動方面,學生的齊讀過多,缺乏太 多的變化。所以,在以後的朗讀活動中除了齊讀、男、女生讀、個人讀之外,還可以進行另樣的組合,比如説戴眼鏡的同學讀、系白鞋帶的同學讀,還可以是短頭髮 或是扎辮子的同學讀……另外,在做教師示範朗讀的時候應該選取一着合宜的音樂,這樣更能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四、楊特説:“詩歌就像一 幅國畫,它是留白的。”同樣,語文課堂也應該是留白的藝術。這堂課,做為教師的講授還是過多,留給學生想像的時間和空間則相對少了。比如説最後一個品析詞 語進而品味作者感情的環節上,如果我只是示範性地指出“幾處”這個詞的妙處何在,剩下的就交給學生去討論,去品讀,效果會更好。這才是真正的讓學生走進文 本。

《錢塘湖春行》這一堂課雖然有一定的亮點,同時也充滿了缺憾。其實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不管怎樣,我理想中的課堂是審美的課堂,詩意的課堂。這是我的追求目標.

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篇4

“詩不好教。”這是許多老師曾有的教學困惑。三年級國學啟蒙中的《錢塘湖春行》作者為唐代詩人白居易,是一篇選自《白氏長慶集》的小詩。我認為在課堂的處理上過重講解生字詞,接着讓學生背誦,從而完成教學任務難免有些硬性“填鴨”。古詩詞的學習重點在於賞析,通過短短的詩句,讓讀者有“穿越”的感覺,能夠體會到作者當時所見、所聞和所感。這首詩的課堂教學應該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彷彿置身錢塘湖的春天。本堂課教學設計思路需要清晰,主次分明,抓住“早春”二字設置“讀詩—説詩—改詩—背詩”等系列環節,其中重點突出“説詩”和“改詩”等主體部分,環節設置要做到既有梯度性又有針對性。

“讀”是賞析詩歌的基礎,同時也是形成感性認識的第一環,本堂課採用自由讀和默讀等不同形式,讓學生循序漸進,逐步將學生引進詩歌的殿堂,進入詩歌的語言,感受到詩歌語言的精妙。

“説”與“改”是本堂課的教學亮點。尤其是“改詩”這一環節,既能夠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可以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古代詩歌的教學,最高的境界為能引導學生進入詩詞所描繪的意境中。如何引導學生再創一個符合詩意的意境呢?只有在詩歌精練而含蓄的語言上下功夫。“改中品”這一教學方法正是通過對字詞的反覆比較、推敲、錘鍊讓學生體味詩境、詩趣。

“背詩”這一環節能夠把前幾個環節有機銜接了起來,在書聲裏,詩情、詩意、詩韻綜合感受,是最後一步,也是總結性一步。

在教學反思的過程中我認為:文本內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夠。景產生於情,情是作品的靈魂。以情為橋樑與詩人交流才容易產生共鳴,體會到了情才會更準確地看到詩詞的精妙所在。

反思這堂課,有兩點明顯的不足:

1.人文性體現得不足。整堂課教師都很注重語言的學習,但人文性也多是體現在文本之外的教師言語、行動和表情中,文本內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多,導致文本語言的學習缺少文本情感的關懷。

2.自主性體現得不夠。小組討論前,由於教師沒能放手讓每一位學生充分獨立的思考,導致小組活動中少爭辯,少合作,結果小組的發言便成了小組代表“個人”即能力較強的學生的發言。這是變相的“一言堂”!這是變相的“灌輸”!只是先前是由教師一言灌輸的,而現在,則是由少數幾個能力較強的學生一言灌輸。

這便是我這次教學中的最大敗筆,也是我這次教學後的最大收穫!

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篇5

為了開展上好名著閲讀及“以一課帶一本”的閲讀教學探究,教研室領導組織潤州區七年級語文組進行了專題教研活動,本人有幸開了一節關於《湯姆?索亞歷險記》名著閲讀,通過大家在一起對這一節課研討探究,本人懂得了許多,也學會了許多,現在我自己的一點體會寫出來供大家交流。

新課程標準提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係,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讓學生在親身的閲讀實踐中領會漢語言的規律,提高他們的認讀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鑑賞能力。

本人在剛開始備課沒有正確認識如何指導閲讀名著,所以把這節課上成教讀課,學生一節課上難以感受《湯姆?索亞歷險記》文學魅力,無法激起學生閲讀原著的興趣,背離了“以一課帶一本”的教學探究宗旨,在學校試課時立即感到效果比較差。然後與專家、同人再商討,確立了通過讓學生看視頻、分角色朗讀,來初步感受名著《湯姆?索亞歷險記》的魅力,感受情節的曲折,感受人性的特徵,從而激起閲讀原著的興趣。事實證明,在最後的上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篇6

“藍臉的道爾頓,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作為我國國粹的京劇不僅唱腔優美,獨特誇張的臉譜也有其特殊的文化藝術背景。在主題課程《京劇》教學活動中,京劇人物的圖片一展示出來,京劇臉譜那誇張的臉部裝飾線條,鮮豔強烈的色彩感,就深深吸引了孩子的目光,孩子在第一時間就反應出自己對臉譜的好奇和喜惡:“呀,好可怕呀。像妖怪一樣。”“醜死了,這是什麼臉啊?”“我知道,這是唱京劇的人”教學活動結束後,孩子們還圍繞在掛圖前欣賞,爭相談論着自己對臉譜的認識。看到孩子們對臉譜如此感興趣,我便在第二天及時組織了一次關於臉譜的美術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結束後,我把本次教學活動從頭到尾回顧了一遍,梳理了一次。針對活動中孩子們出現的問題,對應性的在自己的教學設計中找到不足點。經過我的梳理和反思,總結出了以下三點。

一、教師要做足功課,任何情況下都要準備充分。

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點我及時組織了美術活動,因此在教學中孩子們興趣盎然,觀察認真細緻,迫不及待的希望用自己的方式來表現這些獨具特色的“人臉”。繪畫過程中大膽敢畫。可是孩子在繪畫中所表現出來的臉譜卻大同小異,形式單一,不外乎黃色,黑色,白色的臉譜,創新能力明顯沒有得到足夠的發展。

反思自己,我認為對於京劇臉譜這樣一個特殊的審美對象,孩子平時接觸的機會比較少,而孩子自由表達和創造的能力是在豐富審美經驗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的。因此前期審美經驗的豐富和知識的儲備是尤為重要的。而我僅僅抓住了幼兒感興趣的時機,卻疏忽掉了前期的知識儲備,在教學具的準備上也不夠豐富多樣。

因此,在活動後我上網查閲了大量關於臉譜的知識,也佈置幼兒回家做臉譜知識調查,我們互相交流關於臉譜的認知。同時還下載了大量的各類型的臉譜圖片佈置在活動室裏。有寫實類的,卡通類的,還有剪紙類的。不同類型的臉譜圖片,充斥着幼兒的感官,豐富幼兒的審美經驗。

二、教師在交還孩子自主權的同時,仍舊不能忽視指導的作用。

新綱要強調現代兒童畫的定位 ——自主性繪畫。“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偏向”。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我將繪畫的自主權教給孩子,在引導幼兒觀察感受的基礎上,讓孩子用畫筆表現自己對臉譜的認知和情感。出現了一些比較富有創造的作品,筆觸雖然稚拙卻生動富有想象。

忽視的環節:在教學活動中,我高估了孩子們的自主性繪畫的能力,忽視了由於是第一次繪畫臉譜,與幼兒平時繪畫的人物是完全的顛覆,一定會有孩子感到困難。所以出現了有少數幼兒拿着畫筆無從下手,或者畫出的臉譜更趨向與普通人物的臉部形態。看來對於京劇臉譜這樣一個特殊的案例,更加需要教師根據幼兒的發展狀況和需要,對錶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時、適當的指導。

因此在修改教學設計中,我突出了觀察臉譜線條的誇張性,對稱性這一重點環節。“如何才能左右對稱”“怎麼樣才讓我們的臉譜看起來更加誇張?”“你認為臉譜上還能畫上什麼?”還希望讓幼兒通過肢體動作來表現誇張的效果,加深印象,使幼兒獲得更深切的感受。

三、教師要善於觀察孩子,從孩子身上打開自己的思路。

活動後,當我忙着補充資料,將下載的各式臉譜佈置活動室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女孩子特別喜歡圍繞在青衣,花旦等女性京劇人物的圖片周圍,對臉譜上柳眉細眼,滿頭的珠花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嘖嘖的驚歎。我班的鄭子萱等幾位小朋友,在遊戲時間都開始用玩具來模仿臉譜裏的造型互相打扮裝飾。

孩子的這一看似幼稚的行為,卻如一把鑰匙,打開我已受傳統教案模式桎梏的思維裏。反思我在教學設計中,無論是教學具還是教學提問,都是圍繞着男性臉譜為中心,感覺提到臉譜,首先想到的就是黑臉的張飛,白臉的曹操等,遺忘了女性京劇臉譜的特殊地位,事實上相比而言女性臉譜更加符合幼兒審美,更能調動起一部分幼兒的興趣。

我及時調整策略,將各種角色的人物形象都分類佈置在活動室,角色區角。為下一次的教學活動做準備。

在我的修改教案中也增加了對女性臉譜觀察這一環節,通過和男性臉譜的對比,提煉出女性臉譜特徵。

在區角遊戲中,已經有孩子自發的進行了女性臉譜的繪畫,將他們對臉譜的認知和情感通過畫筆描繪了出來,在繪畫的過程中得到了表達和創造的快樂。

勤思才能出好課,每一次教學活動的都不是一遍就成功的,只有在不斷的思考和反思中,才能不斷的調整進步。我將在反思中提升自己,不斷成長!

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篇7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為了能激起學生的自主讀文的興趣,教學伊始,我問學生:在這美好的秋天裏,你最想送給親愛的爸爸媽媽一幅怎樣的圖畫?孩子們馬上被激發起了興趣,滔滔不絕的説起來。那麼,現在,讓我們去看一看,文中小夥伴準備送給爸爸媽媽怎樣的圖畫?老師話鋒一轉,把他們的思維拉回了課文中。接着我讓學生用自已喜歡的讀書方法讀課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讀,也可以找好夥伴商量,還可以和學習小組的同學討論。這樣,通過營造開放寬鬆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讀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學生有了認知的激情,就會自主參與,尋求新知,而不是被動接受灌輸。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再讓學生自主識字:説説自己記住了哪些字,怎樣記住的。然後我學着楊昱婷老師的教學生字的方法,把字剪成桂花、蘋果、梨、楓葉的形狀,讓學生貼到相應的位置上,這樣既增加了學生識字、記字的興趣,又增強了識字、記字的效果。

二、 美讀課文,讀中感悟。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教學中,我讓學生自讀感悟,自主地從課文中找出自已想學的內容,多讀多想;自主地討論、交流,自覺地練習運用在精讀課上學會的一些讀書方法探究課文,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作中自讀自悟,主動發展。例如:讀完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後,我問學生:大自然的地毯怎麼畫?你則呢知道?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畫一畫。然後再出示這一段再讀,問學生讀後有什麼感覺?哪兒最美?學生説:“一抹金黃最美”。“那麼什麼是一抹金黃呢?”學生都不理解,我又適當引導:想一想秋天的草坪是什麼樣子的?有的説:“是黃色的。”有的説:“是一半綠一半黃的。”我及時點撥:“一半綠一半黃的草坪就像是染上了一抹金黃。”學生在自己的發現中完全瞭解了“一抹金黃”的意思,根本不用老師解釋。再如:你還喜歡什麼?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有的學生説喜歡星星。我知道了他不明白課文中的“星星”就是成熟的果子。我就讓他讀一遍:“課文中説星星在什麼地方?”“果林裏。”“果林裏有星星嗎?”“沒有。“那會是什麼?”“那是梨子、蘋果熟了。”學生又在我的引導下明白了文中的“星星”是什麼。

學習完課文內容後,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我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討論:你喜歡秋天嗎?喜歡秋天裏的什麼?學生興趣盎然,都説喜歡,但卻説不出秋天都有什麼景色。也許現在還沒有真正到秋天,學生以往沒有注意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看來,今後要注重引導學生養成愛觀察的好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生的之間的互相評價還顯得不夠到位,如他讀的聲音太小,他讀的缺少感情,但不會更細緻的評價,以後要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篇8

《古詩詞三首》中其中有兩首《獨坐敬亭山》和《憶江南》已經在平時的古詩詞積累中學過,如何把學過的詩上出點新意來,備課前我深入的思考了一下,本着以誦讀為主,以調動學生經驗背景、引進學習資源為輔,在感悟語言情感、體會詩詞意境中,把握詩文的審美韻味與內涵。同時,在積累語言與情感的基礎上,注重對生命的感悟,展示學生自己對古詩的個性解讀,培養初步的文學作品欣賞能力,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課上下來,感受頗深:

一、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就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古詩詞具有語言凝練、意象豐富的特點,而國小生因為生活積累不多,情感體驗有限,在閲讀中獲得的表象往往很籠統、模糊,此時就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本身的品讀盡情展開想象,通過“猜猜詩人的心情”、“你就是詩人”、“創設情境,想象説話”等,讓學生與古詩詞進行靈性的對話,從古詩詞生動的語言中猜度詩人的心境,進而陶醉在詩詞所描繪的意境之中。如在教學《獨坐敬亭山》時,學生從詩的題眼就看出詩人李白此時心情很是孤獨,還可以從前兩句感受到,尤其是“飛盡”和“獨去”等感受到的。然後我便追問:“那假如你就是詩人,你看到鳥兒們都離你遠去,就連天上的雲也離你而去,此時此刻,你最想説什麼?”一生説:“鳥兒們,你們為什麼都走了,留下 來陪我説説話吧!”還一生説:“雲兒莫走,同我一起聊聊天。”還有一生説:“我本來就很孤獨了,你們為什麼還要離我而去,真讓我傷心呀!”這樣,學生切身體會到詩人孤獨寂寞的心情。當學到後兩句的時候,有學生説:“老師,我覺得李白並不孤獨,因為有敬亭山在陪伴着他。我是從‘兩不厭’感受到的。”“那你覺得李白會把敬亭山當作什麼?”“當作他的最知心的朋友。”“我覺得李白把敬亭山當作自己的親人。”“是呀,既是朋友,又是親人,所以怎麼看也看不夠。那麼李白可能會對敬亭山説些什麼呢?”我追問道,“請拿起筆,你就是李白,你把敬亭山當作什麼,你就對他説説話吧!”幾分鐘過後,有學生説道:“李白説:‘老朋友,謝謝你,在我最孤獨的時候能陪我説説話。’敬亭山好像在説:‘別灰心,我支持你!’”“多好的一對知心朋友呀!”我評價到。又有一生説:“我把敬亭山當作是自己的母親,母親好像在説:‘孩子,別怕,有娘在,要大膽的往前走。’”還有同學説:“我把敬亭山當作朋友,好像説:‘朋友,別泄氣,有我這個朋友在,與你同行。’”透過這一句句想象的話語,我們似乎又感受到李白此時並不孤獨,對詩的意境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採用多種方法,便於理解詩的意境。

“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情和畫意融為一體。如果把字、詞、句的意思嚼爛了餵給學生,這樣的詩歌教學意象全無,學生也必生煩膩之心。但如果放手讓學生去自學,教師少講或不講,又怕貽誤了某一個知識點。有沒有兩全齊美之策?我想到的是:把簡筆畫引入到古詩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了解詩意,有感情地朗讀,然後動動手,動動筆,用“畫”激趣,借“畫”入境,以“畫”悟情。

如在教學《望洞庭》和《憶江南》兩首詩時,我主要採用用簡筆畫的形式把你所理解的古詩所描繪的畫面畫出來,請一兩名同學到前邊畫,其餘學生在本子上畫,然後再去評議。如在畫《憶江南》一詩時,有同學畫了一個圓形的江,有的學生就指出,“江”應該是長的,“湖”才是圓的。有的同學只畫出一條江,兩岸的樹木開滿了花,也有同學提出疑議説:“詩句中説得很清楚‘日出江花紅勝火’,江邊的花在太陽出來的時候比火還要紅,所以應該把太陽畫上。”瞧,既能調動學生學詩的積極性,又能將詩句理解得更為深刻。

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篇9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要求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本節課的教學就是圍繞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交流、探究”來設計,通過不同的活動方式來有效地呈現教學內容。

1.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有鮮明的指向性

問題情境要結合課堂,有目的的選擇和設計,既要關注學習內容、學習對象的引出與揭示,更需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關注學生的認識和認同,為學生有效的自主建構提供時間和空間。選擇合理的問題情境,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建構,這也是新課程的價值追求。

本節課創設用“天平稱量食鹽的質量”這一情境引入課題比較合適,因為從天平的平衡學生可以直接獲得相等關係,直觀、形象、易懂。在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又揭示了方程是表達數量之間相等關係的天平。方程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工具。從而引入課題:從問題到方程。

2.課堂活動的設計要有多樣性、層次性

本節課三個活動層次分明,安排的三個活動環環相扣,既相互獨立又自然形成一個整體。活動一用數學語言詮釋天平平衡的道理,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方程可以描述天平所表示的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活動二使學生體會到運用方程來表示實際問題中相等關係的一般性和優越性;活動三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提升從問題到方程的認識,從而完成整個建構活動。

3.教材的使用要有創造性

對課本素材的充分利用,即每一個活動都是在課本所提供的基礎上,或挖掘內涵,或利用變式,或改變題型,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中創新使用教材的要求。同時這樣的設計,也使得每一個“活動”中的問題之間具有了一定的“邏輯聯繫”,這就使得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一個動態的、連續的過程,可以給學生留下長久的回味和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從而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整體建構。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是學生認識數學、形成能力的場所,也是學生成長的舞台。教學設計要為學生的發展服務,以生為本,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和認識,學會設計建構性活動,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數學化水平,防止用簡單的解題訓練,替代數學化認識。教學應以學生為主線,關注學生的數學化認識,體現直接經驗形成所經歷的認知過程,變簡單傳授為理解而教。

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篇10

空間與圖形是《數學課程標準》中四大學習領域之一,主要涉及現實世界中的物體、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其變換,它是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並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縱觀國小階段的數學教材,各個年級都設置了《空間與圖形》教學內容,不同程度地向學生進行滲透。通過幾年中對《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提出來望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認識一:通過大量的活動,動手實踐,讓學生感知學習的樂趣。

我認為在教學空間與圖形這部分知識時,教師要切實組織好學生的課堂活動,為學生創造進行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不要讓教師的演示或少數學生的活動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學生的親自動手、親自體驗和獨立思考。這樣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才能得以鍛鍊,空間觀念才能得到發展。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更好的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活動主線的新課程的理念。

例如在《圖形的變換》時設計了看一看、畫一畫、剪一剪等操作活動,讓學生判斷幾個圖案分別是由哪種方法剪出來的。另外還設計了把一張正方形的手工紙連續對摺三次,剪出來的是什麼圖案。讓學生利用方格紙把簡單的圖形進行旋轉,或者利用學過的平移、對稱、旋轉設計漂亮的圖案等活動。又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的性質時讓學生用尺子,量一量,數一數題中每個軸對稱圖形左右兩側相對的點到對稱軸的距離,你能發現什麼規律。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己探索出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又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讓學生通過對長方體實物或模型進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長方體的面、稜、頂點和空間位置關係,從而對長方體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在學習表面積時,讓學生通過動手剪開製作的學具,通過反覆的摺疊、展開,讓學生自主探索出每個面的長、寬與長方體長、寬、高的關係,為熟練的求每個面的面積做好鋪墊。又如在教學長方體的特徵時,我是這樣設計的: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個蘋果,用刀切一片,問:你看到了什麼?(一個面)挨着這個面再切一下,問:你又看到了什麼?(兩個面和一條邊)師:我們把兩個面相交的這條邊叫做稜。緊靠着這兩個面再切一片,形成三個面,問:現在你又發現了什麼?(有三個面,三條稜)

認識二:老師對學生的動手操作 活動要收放得當,要有實效性。

雖然 《空間與圖形》與圖形的教學要讓學生多活動,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會出現的情況是:學生的操作缺乏目標性、不會帶着問題去操作,探索成了玩耍。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認為一是在學生開始動手操作之前,老師一定要出示明確的探索目標,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有的放矢的剪、拼、擺、折。 二是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要巡迴查看,及時進行指導,讓學生不要偏離操作的方向。

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篇11

這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其實還是比較簡單的,檢查預習的時候,我就知道有很多孩子基本能“依葫蘆畫瓢”地解決類似的問題了。

但我覺得孩子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至少説對所謂的按比例分配的説法不甚理解。

於是我沒有按課本的步驟出示例題,沒有立足於讓孩子説説如何解題,而是像聊天似的談着分配的問題,從生活中的分配問題見公平性——平均分配顯然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按需分配明顯還不可能,於是,在分配的問題上,現在大家能普遍接受的是按勞分配。

於是,我讓孩子們舉例説説生活中表現按勞分配的事件,孩子説到兩個工人的勞動總量不同報酬也應該不同,所以就此導入新知的學習,孩子對分配的問題理解得還是不錯的。解釋得也很好。

然後,從現實的分配問題再到相似的其他按比例分配的問題,出示書上的學習內容,不僅鞏固了新知,也拓展了分配的內涵,就是把一個量按一定的比例分成兩個或三個甚至更多部分。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孩子們自己總結的。

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篇12

一、成功的喜悦

1、激發興趣,自主讀文。

為了能激起學生的自主讀文的興趣,教學伊始,我問學生:這是什麼季節的景色?你想畫什麼?接着,我就和學生一起繪畫了一幅秋天的圖畫。今天我們就一起到秋天裏走一走、看一看。學生興趣盎然。接着讓學生用自已喜歡的讀書方法讀課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讀,也可以找好夥伴商量,還可以和學習小組的同學討論。這樣,通過營造開放寬鬆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讀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學生有了認知的激情,就會自主參與,尋求新知,而不是被動接受灌輸。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再讓學生自主識字:説説自己記住了哪些字,怎樣記住的。然後我學着楊昱婷老師的教學生字的方法,把字剪成桂花、蘋果、梨、楓葉的形狀,讓學生貼到相應的位置上,這樣既增加了學生識字、記字的興趣,又增強了識字、記字的效果。

2、美讀課文,讀中感悟。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教學中,我讓學生自讀感悟,自主地從課文中找出自已想學的內容,多讀多想;自主地討論、交流,自覺地練習運用在精讀課上學會的一些讀書方法探究課文,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作中自讀自悟,主動發展。例如:讀完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後,我問學生:大自然的地毯怎麼畫?你則呢知道?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畫一畫。然後再出示這一段再讀,問學生讀後有什麼感覺?哪兒最美?學生説:“一抹金黃最美”。“那麼什麼是一抹金黃呢?”學生都不理解,我又適當引導:想一想秋天的草坪是什麼樣子的?有的説:“是黃色的。”有的説:“是一半綠一半黃的。”我及時點撥:“一半綠一半黃的草坪就像是染上了一抹金黃。”學生在自己的發現中完全瞭解了“一抹金黃”的意思,根本不用老師解釋。再如:你還喜歡什麼?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有的學生説喜歡星星。我知道了他不明白課文中的“星星”就是成熟的果子。我就讓他讀一遍:“課文中説星星在什麼地方?”“果林裏。”“果林裏有星星嗎?”“沒有。“那會是什麼?”“那是梨子、蘋果熟了。”學生又在我的引導下明白了文中的“星星”是什麼。

二、不足的惋惜

學習完課文內容後,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我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討論:你喜歡秋天嗎?喜歡秋天裏的什麼?學生興趣盎然,都説喜歡,但卻説不出秋天都有什麼景色。也許現在還沒有真正到秋天,學生以往沒有注意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我覺得今後要注重引導學生養成愛觀察的好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另外學生的評價還顯得不夠到位,如他讀的聲音太小,讀的沒有感情等。今後應培養學生正確評價,評一評成功之處,不足在哪裏,並能説出為什麼。這樣學生在自主評價的過程中會進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提高審美情趣,使紙面上的靜態內容躍出教材,轉化為符合兒童個性特點的動態表演,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篇13

《烏塔》是國小語文人教版第十冊的一篇略讀課文。本文描寫了一個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人遊歷歐洲的事情,反映了國外少年兒童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同時也表現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學習這篇課文的主要目的在於激勵我國少年兒童努力增強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克服依賴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經受鍛鍊和考驗; 另一個目的就是進一步培養獨立閲讀能力以及讀後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上課伊始,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自主選擇讀書方式,調動了同學們讀書的積極性。有的大聲朗讀,有的快速默讀,有的小組合作讀。教室裏頓時響起了一片讀書聲,大家讀得興致勃勃。

讀完以後,學生們抑制不住想要表達的慾望,紛紛發表自己對烏塔的看法:“烏塔是一個有思想的女孩子”;“一個有見解的女孩”;“厲害的女孩”;“對世界充 滿好奇的女孩”;“獨立自主的女孩”;“成熟的女孩”;“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並很勇敢的女孩”……由於我對學生見解的肯定和鼓勵,同學們暢所欲言,課堂上出現了十分活躍的局面。

當學生對烏塔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以後,我再引導他們反覆閲讀和思考,並在課文中找出具體表現烏塔特點的語句,畫一畫,讀一讀;然後,分小組議論烏塔的種.種特點,同學們討論十分激烈。

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我組織全班交流。同學們爭着發言,紛紛彙報各組討論情況。這時,一個平時不太喜歡講話的男孩站起來充滿自信地説道:“老師,烏塔這樣出去,她是不是沒有安全意識!”這一見解,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短暫的停頓之後,我意識到必須馬上轉換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因為這是一個能夠開啟學生智慧火花的問題,我要緊緊地抓住。於是,我帶着欣賞的目光予以表揚:“俊潮的看法很有意思。大家想一想,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石激起千層浪,全班學生立刻將注意力轉移到這個問題,展開激烈的辯論。

林洪偉站起來侃侃而談:“我從書中知道,在歐洲那些國家裏,人們的法制意識強,治安措施好,烏塔不會有生命危險。”

“烏塔這樣做,如果出現萬一,她不是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關天樂反駁道。

“書中寫道,烏塔每次出行都有準備,自我保護意識強。就是遇到危險,她的能力特別強,能夠化險為夷。”俊潮反駁。

“我認為課文並不是要我們像烏塔一樣獨自一人外出旅遊,而是要我們克服依賴思想,逐步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班上才女甘錦晴的見解果然高出一籌。

同學們各抒己見,各有各的道理。聽着他們的發言,我感到欣慰與激動。雖然同學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但經過討論,彼此互相啟發,大家都增強了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口頭表達水平,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感悟。

贊可夫説過: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豐富多彩的思想,情感,詞語。今日,我重温此語,倍感親切。

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篇14

《哥哥的心願》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保羅在聖誕節前夜偶遇一個小男孩子,在產生了兩次誤會後,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靈,從而懂得了“給予是快樂的”這樣一個道理。全文情節一波三折,語言樸實自然,但是又極具感染力。針對教材的這一特點,我以“自主探究”為主線,想通過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讀書,理解課文,並引導學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語言,探尋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最終對“給予是快樂的”這個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突現學生閲讀的自主化與個性化。

一、抓住關鍵,引發探究慾望

要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關鍵是學生有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所以,在課堂開始階段,我讓學生針對文末的一句對課文起到總結作用的關鍵句:“從那天起,保羅真正懂得了給予是快樂的”,指導學生好好讀讀,引導學生對這句話提最想知道的問題:一是保羅是怎樣懂得給予是快樂的?二是為什麼給予是快樂的或給予是快樂的應該怎麼理解?然後以這兩個問題為起點,引導學生再去讀書,弄清整個經過,然後再引導學生去探究為什麼給予是快樂的。

二、聯繫語境,探究詞句意藴

由於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意義,所以,應該引導學生關注到具體的語言,在對語言的品讀中注意裏面的一些關鍵詞句,在與具體語言的對話中,探究這些詞句的意藴。如在課文第三到第五小節中,有兩個近義詞:“吃驚”和“驚訝”,我在課堂中就讓學生反覆地品讀,想想這裏的兩個詞語分別指的是什麼,意在讓學生聯繫具體的語言環境來探究意思相同的詞的不同意思,從而更好地理解這一個部分的內容。

三、設身處地,探究人物內心

“把心放到課文中去”,是一種很好的閲讀方法。其實就是讓學生設身處地,帶着自己敏鋭的心,到文本中去走一個來回,獲得身臨其境的閲讀感受。本文中,雖然語言雖然平淡樸實,但如果細細品味,人物美好的內心世界就能躍然紙上。如“我希望將來也能像你哥哥那樣。”、“弟弟,你等着……一樣美。”等語句,我想通過學生反覆品讀,與課文中的小男孩一起思考,設身處地地想想小男孩的心情以及內心的一些想法,從而讓學生由外在的語言探究到小男孩美好的內心世界。

四、熟讀深思,探究文本內涵

由於本文思想內涵較為深刻,學生一時半會兒也不能理解“給予是快樂的”的真正含義,所以我在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弄清事情經過,理解有關語句,體會人物內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地思考:為什麼説給予是快樂的?這樣通過一個漸進的過程,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在頭腦中得以整合,再聯繫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經驗,深入思考,探究課文想要表達的主題,讓個性化的體驗在深入探究中不斷昇華。

五、實踐運用,探究文本外延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想:除了讓學生在讀書中探究文本內涵以外,還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特點,適當地讓學生學會運用,學會實踐,在運用和實踐中擴大文本的外延。本堂課的結尾,我讓學生寫寫自己的格言,以及讓學生課後用心靈去完成一次作業,意在讓學生在運用語言和生活實踐中真正懂得“給予是快樂的”。

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篇15

本課教學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第43—44頁比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的概念實質是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比關係。任何相關的兩個數量的比都可以抽象為兩個數的比。教材還介紹了每個比的各部分名稱和比值的概念,説明比值的求法以及讓學生議一議比和除法、分數的關係。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和運用比的意義並學會求比值。教學難點是理解比的意義。

學生是在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高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閲讀、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所以在教學時,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本課的導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由攪拌水泥沙引出課題,問題情境的創設主要立足於學生的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的認知背景,設計形象而又藴含一定的與數學問題有關的情境,在開放性問題情境中,學生思維活躍,並積極主動地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變“讓我學”為“我要學”。在學習比的意義的時候,考慮到學生對“比”缺乏感性上認知,所以以上的例子採用“導、撥”的方法,引導學生明確: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誰是誰的幾分之倍或幾分之幾,又可以説成誰和誰的比。意在節省教學時間,也使學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義,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在學習比的各部分名稱及比值的求法時,採用了讓學生自學課本的方式,因為自學課本也是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根據高年級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充分相信學生,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思維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間的合作精神。在學習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係的時候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意在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講授,讓學生藉助教材、板書、計算機課件的有機結合,總結出三者之間的聯繫,實現了自主學習。

一堂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有些細節地方處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學比的意義時,對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也可以説成誰和誰的比,強調的還不夠,使學生的對兩個數相除也可以説成兩個數的比的感悟不深刻;還有因為時間原因,習題以下內容包括課堂總結和延伸處理得比較粗糙。總之,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改進。

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篇16

《小紅帽》是童話故事這一課中的一首歌曲,曲調流暢、活躍。是兒童比較喜歡的一首歌曲。本次課“以情景為中心”進行教學,以“情感為主線”開展課堂教學,創設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樂中學”,在生動、形象的情境過程中感受音樂,獲得情感體驗。在教學中我製作了生動的課件,利用一系列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為低年級學生有好奇、愛動、模仿能力強等特點,我就運用多媒體展示童話王國,通過在童話王國的一系列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動畫、闖關,看故事、模仿動作等教學環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感受音樂,並在看故事的過程中以邊聽音樂邊講故事的方式,即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又聽音樂,在潛移默化中為學習歌曲做了鋪墊。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因為之前多次聽了旋律,所以能較快的學會歌曲。在學會歌曲後我設計了給歌曲做舞蹈表演的教學環節,但在表演時,我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班裏音樂成績好的同學總是搶着作“主角”, 而一些表演能力一般的同學卻坐在座位上一動不動,可是他們的小眼睛裏卻分明流露出無限嚮往,於是我先讓踴躍的學生上台表演,而對於沒有勇氣的同學我讓全班同學一起做,這樣同學們都很快樂的參與到活動中,能用簡單的動作去感受音樂,用自己的動作愉快的表演舞蹈。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我會給予積極,鼓勵的評價,在聽音樂和個別同學表演時能引導學生用拍手等動作配合,同時培養了合作意識。以學生為主體,設計豐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課堂中充滿音樂。通過綜合運用欣賞、歌唱、表演等各種手段,培養學生音樂審美素養和審美能力。教學中隱含有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逐步培養學生的辨別能力、自我保護意識。

本次課有些地方我覺得應該注意一下:如在教學中注意每個環節的時間安排要合理。用有趣的方式(如擊鼓傳紅帽等)對歌曲的演唱進行驗收,讓個別同學唱一唱,看看掌握的情況怎麼樣!識譜唱譜並不是二年級的掌握範圍內的,我在教唱整個歌譜時,學生唱的不太理想,如果我只選擇一兩句來教的話,學生可能會掌握的更好。

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篇17

“生活處處皆語文”,我努力實現“大語文”的教學觀,注意課內的積累和課外的引伸拓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感悟語言的同時,把學生的目光牽引到課外。讓他們學會關注社會,關注國家大事。因此,課前我們談到了剛閉幕不久的雅典奧運會,課後我又建議學生去收集有關奧運會和有關北京的資料,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和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靈活使用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我恰到好處地運用形象生動的畫面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使它貫穿於整節課的教學內容,使它成為學生更好的學習語文的紐帶。

由於孩子們通過觀看視頻及自己的朗讀感悟,真切地感受到當時申奧成功後大家激動興奮的心情,“歡聲雷動、欣喜若狂、載歌載舞、燈火輝煌、舉國同慶、歡聲笑語、心花怒放”等詞語由孩子們的口中娓娓道出,也由此可見民族自豪感已根植於孩子們的心中了。

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篇18

本文目的在於通過綜合實踐活動,有效地檢驗學生對10以內加減法的掌握情況。通過大家來鍛鍊這一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到自己的生活中藴涵豐富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從學生喜愛的運動項目出發,把體育鍛煉課與數學課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在鍛鍊中、遊戲中去發現數學問題。先讓學生介紹學校和自己喜歡的活動,想一想從中可以提出哪些問題,然後再組織學生到校園中找數學題,把全班同學分成兩半,一半學生分小組進行不同項目的體育活動,另一半學生則仔細觀察找出數學問題並記在小卡片上,組織好學生按計劃進行活動。

在教學中,還尊重學生的差異,對學生髮現問題的難易程度不做硬性規定,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允許有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最後讓學生觀察課本中的圖,引導學生根據圖意提出各種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整節課學生表現非常活躍,活動的積極性很高,思維反應很快。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鞏固10以內的加減法。

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篇19

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反覆朗讀、深入感悟。教學本課我採取以下步驟:

1. 強化初讀,使學生有所知

感知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實踐、自覺朗讀來完成的。完成這一過程教師應有意引導,讓學生對課文的含藴有所感知。在教學中,可以首先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進而弄明白文章所寫的事情。在學生了解本文所寫內容的基礎上再讀課文,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的重點內容,使學生在讀書中對課文所揭示的道理有所感知。

2. 精讀揣摩,使學生有所悟

在初讀的基礎上,精讀的重點首先應放在深入領會“媽媽”兩次説話的用意上:第一句話“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意在教育薩沙要懂得同情弱者,保護弱者;第二句話“要是你誰也保護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嗎?”是在激勵孩子。可變換形式反覆朗讀,然後進行句式練習:“媽媽”説的第二句話還可以怎樣説?(①要是你誰也保護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②要是你能保護別人,那你就不是最弱小的人。)讓學生理解“媽媽”對薩沙的良苦用心。

同時,聯繫前文一家人遞讓雨衣的情景,讓學生對“媽媽”的話有更深刻的感悟。其次是重點讀好薩沙説的三次問話:第一句“媽媽,爸爸把雨衣給您,您又把雨衣給了我。你們幹嗎這樣做呢?”指導學生體會薩沙不懂他們為何這樣做的心理,讀出天真幼稚的語氣;第二句“這麼説我就是最弱小的了?”要揣摩薩沙不甘為弱、也想保護弱者的心理;第三句是薩沙把身上的雨衣蓋在薔薇花上之後説的話,“現在我該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媽媽?”這一句要指導學生體會薩沙的自豪感,因為他已經不是最弱小的了,能夠保護比他弱小的薔薇花了。這樣,通過學生不斷深入地朗讀,不僅培養了語感,也受到了健全人格的教育。

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篇20

《丁丁和牽牛花》是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十一單元願望主題的一篇主體課文。課文主要講了丁丁為了讓不能下樓的王奶奶看到鮮花,在自家陽台上種了牽牛花的故事。通過這個優美的兒童故事,體現丁丁的美好願望,讚揚人與人之間互助友愛、和諧相處的美好情感。

這節課我上的是第二課時,在第一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學習並瞭解了丁丁的願望,這節課主要是通過丁丁是怎樣實現願望的進行學習。在學習中,滲透句子練習。我請孩子們反覆讀“給我一根竹竿吧,我可以爬到上面去開花,滿足你的願望!”這句話,再帶着他們到現實生活中去體會,還可以怎麼幫助牽牛花呢?孩子們舉手告訴大家,還可以用小棍、繩子,鐵絲,搭一個架子,讓牽牛花往上爬。再把詞語放入句子中,練習表達。在通過PPT圖片,引導孩子們表達自己的願望。孩子們紛紛效仿“——,請你-----,讓————吧!”來説話和表達自己的願望。

低年級寫字識字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對於寫字的指導我很重視。讓學生觀察生字,説一説字的結構,筆畫,筆順,間架結構,壓田字格線的狀況;再帶學生書空練習和在書上描字。讓學生組詞,相機指導。通過孩子自主參與來提高他們在識字、寫字環節中的樂趣。

這節課還有很多的不足,比如隨文識字做得還不夠好,可以抓住“滿足、實現”讓學生體會理解,練習説句子。這樣的教學更加有實效。

一節課上下來,“喜悦”和“遺憾並存。我覺得,反思不僅僅是一節課結束後的思考,而更應該是一個再備課、再思索、再探討、再創造的過程!感謝茹老師的精心指導,在這樣的過程中,讓我歷練自己,讓我不斷進步。

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篇21

在《火燒雲》的教學過程中,我站在教師的立場,理應引導學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得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因此產生了各種教學設想,看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是否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是否能造成思維活躍,情緒歡快的課堂氣氛。為這一教學,我在課堂中安排了四項詞語練習。

一、用“燒”和用“紅”進行比較

我問:“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這句話中的“燒”字改成“紅”字,通不通?既然是通的,那作者為什麼不用“紅”字,而用“燒”字呢?這個問題學生很感興趣,在我的啟發下,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説開了,毛煜民説:“句中也有‘紅通通’一詞,用了‘紅’字就重複了。”周逸倫説:“課題是《火燒雲》,用‘燒’字起點題作用。”鄭甜又説:“用了‘燒’字。他跟‘着了火’相互照應。”

這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咬文嚼字”,推敲詞語的閲讀習慣和閲讀能力。語文教學要取得成功,關鍵在於要營造學生思維活躍的課堂氣氛。其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難易適度,是否有足夠的思考價值,往往起着決定性的作用。這裏我提出了用“燒”和“紅”比較的問題,在課堂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二、説説火燒雲的其他名稱

我提出:“火燒雲還有其他名稱嗎?”這一問題一出現,同學們都爭先恐後地舉起了小手,搶着説:“朝霞、晚霞、雲霞、彩霞、紅霞。”

這也是詞語的訓練,這一設計是我讓學生加深對“霞”、“朝”、“晚”等字字義的理解,讓學生體會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彩。

三、用仿“紅通通”的形式講顏色

我問學生:“作者説,還有些説也説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那麼你們能試着説這些顏色嗎?”同學們有的説“紅通通”、“金燦燦”,也有的説 “葡萄灰”、“茄子紫”、“梨黃”,還有的説“白茫茫”、“灰濛濛”等,當學生説到“白茫茫”、“灰濛濛”兩詞時,我告訴學生,這兩個詞從詞的結構來説是對的,但跟火燒雲的實際不相符。

這種詞語訓練的方式很受學生的歡迎,因為要求具體,方式新穎。

四、用一個詞語概括火燒雲的某種變化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用一個詞語來概括火燒雲顏色的變化多和變化快嗎?”這一問後,陳姝穎同學答道:“五顏六色、變化莫測。”這時我繼續追問:“你又能用一個詞語概括火燒雲形狀的變化多和變化快嗎?”蘇周楠回答:“千姿百態、瞬間萬變。”

就這樣,我用“變化多”、“變化快”這條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火燒雲這三個方面的景象顯示出共同的特點,這樣一來,教學思路清晰,學生獲得的印象也就集中而深刻了。

這些練習,學生卻很感興趣,發言興致高,效果是很好的。我還在課文結束後安排了一個説話練習,要求仿照課文説説火燒雲的形狀,這項練習,仿中有創。學生經過一定的努力,即可完成,從而獲得成功的滿足。因而學生情緒高漲,爭相發言,慾望不止。

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篇22

本學期的集體備課,是用高效課堂的模式來上的。高效課堂的模式分為四步:激趣定標(3分鐘)、自學互動(20分),適時點撥(8分)、測評訓練(10分)。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我被按排在順數第二位,感覺責任重大。本人也沒機會去縣城聽課,對於高效課堂的模式,還是不清楚。那次中心校舉行一節高效課堂模式的課。由於上完課才去,開始上的都聽不到。我經過反覆研讀高效課堂的模式(九大工程三),加之又再次有機會到中心校聽高效課堂模式的課,和課後評課議課,又加之本人也有用高效課堂上課的意識。

我上高效課堂的模式的時間是20__年3月21日下午第三節課。上的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棉鞋裏的陽光》。聽課的老師是全校的老師。我準備的教具是生字卡,和生字組成的詞的詞卡,小黑板。

開始上課時,我檢查學生紙和筆是否準備好,發現同學們表現得很好。講了激趣定標後,讓學生小組合作,藉助拼音讀課文,找出生字,讀幾遍。會的學生可以教不會的學生。接着,我發了生字卡和這些生字的音節,生字和音節是分開的,讓學生找朋友,找出生字和它的音節。只發了兩個小組。我讓拿到生字和它的音節的同學,到講台讀給全班同學聽。有一個學生,找到生字和它的音節,卻不懂讀。我説:你不懂讀,怎麼找到生字和它的音節呢?課後反思,這樣處理方法是不對的,我當時應該表揚這位同學,説他認真地按老師佈置的去做,才找到這些生字和它的音節。不會讀的可以讓全班學生教他,或 哪位當小老師的來教。這樣可以激發學困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另一組也出這種情況,我當時是這樣處理的:叫學習好些的學生代替那位學困生。那位學習好些的學生不肯上講台,那位學困生只好到講台,我讓全班學生教他讀,就讓這位同學回到自己的座位。當時也應該表揚這位學生,然後叫會的學生教他讀。

這節課反思最深刻就在這兩位學生身上,因為在課前根本沒有想到會出現這樣的事。

這節課的重點是識字寫字,我都基本做好。當教完生字時,我讓學生小組合作讀書,但下課的時間到了,學生只讀到一半就下課,本來按排學生讀完課文,再來寫生字詞。這樣是不是定標太多了,或不用讀課文,直接寫生字詞呢?課後反思,我認為應該讓學生做作業,寫好這幾個生字就可以了。免得量多,使學生懼怕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o9jj4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