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數學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精選13篇)

數學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精選13篇)

數學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篇1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改變了國小階段解方程方法的教學要求,採用了等式的性質來教學解方程。現將解方程的新舊方法舉例如下:

數學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精選13篇)

老方法:

x + 4 = 20

x = 20-4

依據運算之間的關係:一個加數等於和減另一個加數。

新方法:

x + 4 = 20

x + 4-4=20-4

依據等式的基本性質1:等式兩邊加上或減去相等的數,等式不變。

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學參考書):

新教材編寫者如此説明:長期以來,國小教學簡易方程時,方程變形的依據總是加減運算的關係或乘除運算之間的關係,這實際上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到了中學又要另起爐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或方程的同解原理來教學解方程。國小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對中學代數起步教學的負遷移就越明顯。因此,現在根據《標準》的要求,從國小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並以此為基礎導出解方程的方法。這就較為徹底地避免了同一內容兩種思路、兩種算理解釋的現象,有利於加強中國小數學教學的銜接。

從這我們不難看出,為了和中學教學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

那麼,小學生學這樣的方法,實際操作中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這樣的改革有沒有什麼問題?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真的出現了問題 。

1.無法解如a-x=b和a÷x=b此類的方程

新教材認為,利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後,解象x+a=b與x-a=b一類的方程,都可以歸結為等式兩邊同時減去(加上)a;解如ax=b與x÷a=b一類的方程,都可以歸結為等式兩邊同時除以(乘上)a。這就是所謂“相比原來方法,思路更為統一”的優越性。然而,它有一個相應的調整措施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它把形如a-x=b和a÷x=b的方程迴避掉了。原因是國小生還沒有學習正負數的四則運算,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a-x=b,方程變形的過程及算理解釋比較麻煩;而a÷x=b的方程,因為其本質是分式方程,依據等式的基本性質解需要先去分母,也不適合在國小階段學習。

我認為為了要運用等式基本性質,卻迴避掉了兩類方程,這似乎不妥。更重要的是,迴避這兩類方程,新教材認為並不影響學生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因為當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時,總是要求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認為,這樣的處理方法,有時更 會無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發生矛盾。

如“3千克梨比5千克桃子貴0.5元。梨每千克2.5元,桃子每千克多少元?”合理的做法應是“設桃子每千克X元”,從順向思考,列出方程為“2.5×3-5X=0.5”。然而,按新教材的編排,因為學生現在不會解這樣的方程,所以要根據數量關係,轉列成“5X+0.5=2.5×3”之類的方程。又如:課本第62頁中的“爸爸比小明大28歲,小明Х歲,爸爸40歲。”很多學生根據“爸爸比小明大28歲”列出40-Х=28,可是無法求解,所以又轉成Х+28=40。

很明顯,第二個方程是和方程思想的基本理念相違背的。我們知道,方程最大的意義,就是讓未知數參與進式子,使考慮問題更加直接自然。為實現這個目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列式時應儘量順向思考,以降低思考的難度。這是體現方程方法的優越性必然要求。事實上,如果學生能夠列成“5X+0.5=2.5×3”“ Х+28=40”那就説明他已經非常熟悉其中的數量關係了,此時,用算術方法即可,哪還有列方程來解的必要呢?我們又怎談引導學生認識方程的優越性呢?( 勵志天下 )

我們不難看出,根據現實情境列方程解決問題,X當作減數、當作除數,應當是很常見、很必要的現象。要學生學會解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學要求,這是不應該回避的,否則,我們的教學就會顯得片面和狹隘。

2.解方程的書寫過程太繁瑣

教材要求,在學生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時,方程的變形過程應該要寫出來,等到熟練以後,再逐步省略。這樣的要求,在實際操作中,帶來了書寫上的繁瑣。

因為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每兩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變形。這相對於簡單的方程,尚沒什麼,但對一些稍複雜的方程,其解的過程就顯得太繁瑣了。

從這兩個方面來看,國小裏學習等式的基本性質,並運用它來解方程,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許多的現實問題。那麼,如果説用算術思路解方程對國中學習有負遷移,需要改革,現在改成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同樣出現問題,那我們又如何是好呢?

數學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篇2

這一單元的目標是這樣定的:

1。使學生掌握內含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正確計算三步式題。

2。讓學生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學會用兩三步計算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養成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等學習習慣。

從教參的教學目標定位來看,就應是既注重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教學,又要重視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然而結合我們學生的學習實際狀況來看,兩樣都已初步的感受過,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則運算的計算順序包括帶括號的計算順序都在平時的練習中以前碰到過,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學生在家長的幫忙下對於先乘除後加減的運算順序瞭然於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則混合運算順序作為重點來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懷疑過。讓我懷疑動搖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學生解決問題的潛力太差,新課程一線教師都清楚此刻學生解決問題潛力的欠缺。所以,這一次四則運算知識的教學也正是加強學生解決問題潛力訓練的一次好機會。

學生錯誤:

不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

四則運算的順序有錯誤。

差生理解問題的潛力有待提高。

差生簡單的計算髮生不必要的錯誤。

提高空間:

教學生明白綜合算式應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應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東西搞得的儘可能的形象,從而更接近於國小生的實際。更容易理解。如簡單的“畫順序線”,即可增強形象感。

多鞏固練習,熟能生巧。

四則運算是貫穿於國小數學教學全部過程。其資料佔國小教學知識的主要位置,可見計算潛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材創設了熱鬧的“冰天雪地”活動情境,由此引出一系列的數學問題。本單元的4個例題都呈現了學生不一樣的解題思路,以及整理混合運算的畫面,以鼓勵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用心思考,主動解決問題。圍繞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在教學時,我充分利用教材帶給的生活素材,把解決問題與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將探求解題思路與理解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確先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再求什麼,又用什麼方法計算;最後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感受混合運算順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運算順序。

從學生的作業狀況來看,還是有部分學生對運算順序的掌握但是關,主要體此刻:

①四則運算的順序有錯誤,如24-8×2=16×2=32。

②理解問題的潛力有待提高,如李伯伯家養了42只雞,養鴨的只數是雞的一半,學生都明白是用42÷2來算雞的只數,課堂中我將這個題的條件改成“李伯伯家養了42只雞,養雞的只數是鴨的一半”,有一部分同學理解就出現了困難。

③少部分同學簡單的計算髮生不必要的錯誤,如39+11=40。

④抄題時抄錯數據的。

結合學生出現的問題,我要求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做到三點來幫忙學生提高計算效率,同時養成自覺檢查作業的良好習慣。

一、做作業時認真看題:抄寫在作業本上的數字、符號是否與課本上的一致,計算過程中數字、符號是否與上式一致。

二、檢查運算順序有無錯誤。

三、檢驗計算結果是否合理。

事實證明這樣能有效的減少學生計算錯誤,優化解題過程。

數學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當學習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時,應讓學生了解任何一個有理數都可用數軸上的點表示,但數軸上點所表示的數並非都是有理數。學生不但要知道數軸上 給定的點表示的數,還要能把給定的數用實心點表示在數軸上。然後結合4和-4在數軸上的表示引到相反數的概念及在數軸上反映出的幾何性質。注意相反數概念 中的“只有”兩字及對於零的特殊規定。在整個數軸的教學中始終注重數與形的結合教學,在最後設置了一個實際問題,如:老師從學校出發,騎車向東走了3千米 到達小聰家,繼續向東走了1.5千米到達小明家,最後向西走了8.5千米到達小穎家. 你能用數軸表示小聰家、小明家、小穎家以及學校的位置嗎?你能説出小穎家在學校的什麼位置嗎?

本課之所以這樣設計,理由是:(1)從教學目標看,數軸是數形結合的典範,也是數形結合思想的初次出現,抽象性較高,同時它也是重中之重的概念,所以老師 必須提供足夠生動的背景,使學生獲得比較深刻的感性認識。(2)從教學藝術的需要看,運用生動活潑的場景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愉快 地進入課堂教學的最佳狀態。在這種教學情景中,學生理解最深刻,記憶最牢靠。特別要強調的是:深刻的感性認識是學生在理解、記憶、應用等思維活動過程中的 強有力的支撐點。(3)在動態的演示與多種情況的歸納,有利於提高學生動態解決問題的意識,建立運動的觀點,同進也有利提高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4)一 些感性認識的建立,也有利學生學習下一節“絕對值”的概念,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數學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篇4

一、本次數學試卷的命題內容比較全面,難易適度,有的題比較靈活。既能檢測出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又能考查學生的靈活應變能力。,是一份不錯的試卷。

這次考試共設六道大題,包括了二年級下冊所學內容,題型多樣,涵蓋面廣,有口算、`填空、選擇、計算、統計、畫圖、解決問題,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目標。從卷面來看,學生的字跡工整,卷面比較整潔,書寫還算認真,基礎知識掌握得比較紮實。

二、取得的成績及經驗

1、學習習慣良好,從整個班級的試卷中,字跡工整規範美觀,沒有亂畫現象,説明學生日常書寫習慣好,態度認真,為今後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提供了保證。

2、學生的計算能力強。口算與筆算是二年級學習的重點,同時是學生認為最簡單又最容易出錯的內容。試卷中設計的口算,90%多的學生計算得了滿分,説明學生學的紮實,計算能力強

3、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上學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選擇題學生已經學會先分析,再去解決。應用題能夠和生活緊密相連,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三、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個別學生讀題、審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2)少數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檢查習慣,

四、改進措施:

(1)繼續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引導學生樂於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繼續加強計算的訓練,以便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4)學習中對點滴進步給予及時鼓勵,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5)繼續加強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及檢查的習慣。

以上是我們二3班數學這次期末考試的情況,也是我辛勤勞動的成果,它有力地證明了我們教師對待教學工作的認真嚴謹與精益求精的態度,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把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數學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篇5

教學反思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接觸了有關四則運算的順序的資料,初步瞭解了小括號的作用。在本學期裏學生將系統地學習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為進一步學習代數運算做準備,同時也為學生學會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潛力。成功之處:1。設疑激趣,復舊引新。本節課的四則運算是同級運算,由於學生已經具備了相應的一些知識經驗。在上課伊始,透過出示四個口算題45+8-2324-8+1027÷3×73×6÷9,讓學生説一説每題的運算順序,學生能夠正確説出每題的運算順序,但是為什麼要按照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學生感到很困惑,不知所以然。正是帶着這樣的疑問讓學生開始新知識的學習,學生感到十分的興奮,十分想明白其中的緣由,每一雙亮晶晶的眼睛都在閃爍着渴望的目光。透過這樣的激趣引入,為新知的學習做了鋪墊,學生想要解決問題的慾望被充分地激發出來。2。探求解題思飄過程與理解運算順序的有機結合。本單元的資料都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並感受四則運算順序的必要性,掌握四則運算的順序。因此,在教學中,我緊緊圍繞運算的算理和算法,讓學生説一説先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再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使解題步驟與運算的順序結合起來,讓學生不僅僅要知

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解除學生頭腦中存在的困惑。3。多角度思考問題,嘗試用不一樣方法解決問題。本節課例1的教學,學生能夠嘗試用三種方法解答,如:72-44+85=113;72+85-44=113;72+(85-44)=113,學生能夠正確理解每步列式的實際好處,個性是第三種算法的出現,是學生創新思維的良好體現。雖然開始大部分同學不理解,但是透過簡易的講解,例如:指着第一排的學生説:“先走了3人,又來了5人,實際是多了幾人。”學生十分簡單地説出答案,然後再聯繫例1進行説明,學生對這一算法都能夠正確的理解。例2的教學,學生也同樣用用三種方法解答,如:987÷3×6;6÷3×987;987+987,對於第一種算法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對於第二種和第三種學生有部分不理解,但是透過學生的講解,我又用線段圖輔助進行講解,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題意。在這兩個例題中,學生透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夠從不一樣角度,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不僅僅培養了學生合作潛力,還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潛力。不足之處:1。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欠缺。表此刻只會列式,但對於每步算式表示的實際好處還是停留在只會做不會説的層面。2。學生計算潛力欠缺。透過練習的反饋,發現學生計算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計算不細

心、馬虎,有的該進位的不進位,該退位的不退位;二是抄錯數導致計算出錯;三是計數位不對齊導致計算出錯。再教設計:1。減少師生之間一對一地對話,增加生生對話,提高學生口頭語言表達潛力。2。習題設計少而精,精選練習資料。

數學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篇6

5以內的加減法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要求掌握了10的分與合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是後面學習加減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基礎,部分孩子都讀過幼兒園,大部分孩子對這部分內容掌握得較好。因此,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感知數的計算與生活的聯繫,在具體的情景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這一內容上來,具體如下:

1、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無處不在:

課堂上,我儘量列舉學生身邊的事情創設情景讓學生參與其中,從而就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非常感興趣,如教學5以內的加法時,首先出示小雞的場景圖,引導學生獨立觀察,同桌交流討論,交流認識到:把原來的3只和又來2只合起來共有5只。在老師小結的同時,學生用手勢表示進一步體會加法表示“合起來”的意思。其次,在學生讀算式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理解“要把兩部分合起來”需要用加法來計算,這樣即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又進一步豐富學生對加法的認識,初步感悟用加法可以解決問題。

2、實踐運用,鞏固對加法的認識。

首先,出示“想想做做”實物圖,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所獲得的信息後列出加法算式;在此基礎上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學生邊畫圖形邊計算,一方面繼續鞏固對加法意義的理解,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掌握計算方法。

其次,深化練習,在擺脱具體圖形後學生直接應用合起來的思想計算第3題,在交流中,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算法,同時通過練習,規範學生的書寫格式,給人以數學美的欣賞。

再次,實踐應用,出示第4題的主題圖,在學生自由表達題意的前提上獨立完成,全班交流中培養學生完整表達的能力;另外,還通過計算後投信件的遊戲,不僅幫助學生熟練計算5以內的加法,而且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讓學生享受數學成功的快樂與價值。

總之,教學中,我積極提倡算法的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數學交流的機會,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由於提倡算法的多樣化,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解題策略,他們會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會對解決數學問題有深切的體驗,從而取得學習數學的經驗,這些運算方法都是學生根據自己有的基礎知識和生活經驗思考的結果,每一個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個創新的意識,從而有效地進行了發散思維的訓練。

[本文出處:勵志天下 分享勵志人生經歷]

數學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篇7

“百分數的認識”是北師大版數學第十冊第六單元的資料,本課時讓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百分數的過程,理解百分數的好處,正確讀寫百分數,並能在具體情境中解釋百分數的好處,體會百分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課堂中我主要圍繞以下兩方面來引導學生探究新知:

一、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透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藴涵着超多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應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應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求其實際背景,並探索其應用價值。”在教學中我密切聯繫學生生活實際,由於學生對教材中“罰點球”這個詞比較陌生,個性是女學生平時不愛看球賽,如果以足球比賽中的“罰點球”創設情境顯然激不起學生的興趣,為此,我把足球比賽換成了學生感興趣的世界乒乓球比賽,讓學生幫忙國家女子乒乓球教練選一個優秀隊員參加比賽。由於學生對乒乓球比賽較感興趣也更容易懂,所以學生透過説一説或是同伴互相探討,很快就想到能夠看誰的獲勝效率高就派誰去,從而較容易地引出本節課要學的資料。

二、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數學來源於生活,因此要讓學生更多地聯繫實際,貼近生活,到達生活知識數學化。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課堂。

在學生理解了百分數的好處及讀寫後,我之後問學生,老師昨日讓你們找的帶有%的數就是百分數,你們找到了嗎?在哪找的,容易找到嗎?然後再讓學生彙報所找的百分數,並結合在前面得出百分數好處中説出自我搜集的百分數所表示的好處。教師結合學生的説法出示各種圖片引導學生説出其中所表示的好處,在學生熟知的生活情景中理解百分數的好處,例如:姚明加盟NBA聯賽的第一年,投籃命中率為49·8%。,加深百分數好處的理解。並進行環保教育,每一個題材的選取,我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帶給了觀察比較、探索研究、歸納總結的機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會到了數學就在身邊。

三、課後自我評價。

課後,我讓學生用百分數評價自我的知識目標的完成狀況,並用百分數描述自我的情感態度:“這節課立刻就要結束了,在這節課裏你必須和老師一樣緊張過,興奮過或許還有一絲遺憾,你能用百分數來告訴大家人愉快、緊張、遺憾這三種情緒所佔的百分比嗎?(課件出示)愉快%;緊張%;遺憾%。

四、課後反思。

有這樣一句話:任何一種有效的,成功的教學,都務必是有學生主體參與的。換句話説,沒有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不是成功的教學。在執教《百分數的認識》這一課中,從學習目標的擬定到評價,我都沒有讓學生主動探究自我得出百分數的好處,總是怕學生不會,教師留意翼翼的一步一步採用一問一答式,學生的主體性都沒有發揮出來。課堂雖然活躍,但是沒有體現本課題“促進學生自主探究”的意圖。在課的開始時引入新課出示百分數時教師其實能夠問“同學們,對於百分數,你想了解些什麼?”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我想明白什麼叫百分數?”、“我想明白百分數在什麼時候用?”、“我想明白百分數與分數有什麼區別?”……這一系列的疑問經過整理後,就更能激起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目標,到達更好的教學效果。

數學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篇8

“倒數的認識”是一節概念教學課,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習了分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理解倒數的意義,會求一個數的倒數是學生學習分數除法的前提。學生只有學好這部分知識,才能更好地掌握後面的分數除法的計算和應用題。

一、課前的思考與預設

針對本課內容,看似簡單,實質內涵非常豐富的特點,結合本班學生大多數基礎薄弱的現狀。認真思考了本節課中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力爭能讓學生聽的清楚,練的活潑,學的輕鬆。所以課前思考時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本課的知識點

本課的學習內容是“倒數的認識”即對倒數的認知與識別。如何能夠讓學生很清晰的明白倒數的意義呢?以及如何找準一個數的倒數呢?

2、本課的關鍵點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倒數的意義教學,進行了仔細的剖析,把意義分為幾個部分:“乘積是1”,“兩個數”,“互為倒數”這三個部分,看起來簡單,但是每個部分再仔細推敲,就發現“怎麼才能得到1;幾個數,是幾個什麼樣的數;“互為”如何理解呢?,在生活中有類似的思路可以遷移的事物嗎?這些方面對學生清楚理解倒數的意義非常重要。

3、本課的着力點

基於對關鍵點的認真思考,發現“互為”一詞比另兩個關鍵點更難理解,難説的清楚。因此,必須在這個方面需要花功夫,下力氣,因為理解這一關鍵點是學生掌握倒數意義的標誌,也是幫助學生能識別“倒數”這一概念的方法之一。

4、本課的深化點(預設)

基於對倒數的意義的思考,發現定義中的“兩個數”這一關鍵點的外延非常豐富,兩個怎樣的數呢?能不能 都是整數?能不能都是分數?能不能都是小數?……有沒有特殊的數呢?比如整數都有倒數嗎?小數都有倒數嗎?分數都有倒數嗎?因為整數中有0、1這樣特殊的數,還有負整數。小數中有有限小數、無限小數、無限不循環小數。它們有沒有倒數這樣的情況課堂中學生會出現這些疑問嗎?出現瞭如何處理呢。如果不出現又如何處理呢。

二、課堂的實施與體會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在課的導入部分,由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節課所要探究的問題----倒數,從形象直觀上感受顛倒位置,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了充分的準備,為學生較好理解倒數的意義做了鋪墊。

2、合作探究學習

變例題教學為學生自學課本,找到倒數的意義,並與學生一起剖析,發現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然後通過舉例,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小組合作討論:0和1的倒數問題,再總結出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3、練習形式多樣

充分利用教材的練習同時,我還適當地補充了練習的內容,使學生在練習中鞏固,在練習中提高。比如設計的“每人出題同桌互説”,讓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學,也在課堂上用,做到真正掌握。

三、課後思考與感悟

通過教學,我感受到教師在教學中應相信學生的能力,並積極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幫助者和促進者,教學中處理好扶與放的關係。

1、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相信學生能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學中每一個問題的提出,要使學生不是坐等聽別人講,而是能養成先自己積極思考的習慣。

2、 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當學生有困惑時,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集體智慧,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決困惑。

在教學中,我對於探求“0和1有沒有倒數”環節,充分發揮合作交流的作用,羣策羣力解決問題。為深入淺出的理解“互為”,我舉例“互為同桌”,“互為朋友”,讓學生覺得“互為”就在身邊,對於理解關鍵點,就能引起共鳴。

在練習中,緊緊圍繞關鍵點設計了三條判斷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明白成為倒數的條件,缺一不可。

3、存在的困惑與不足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大部分學生能夠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但有少數學生對於倒數的認識,僅僅是停留在是不是分子、分母顛倒這一表面形式上,忽略了兩個數的乘積為1這一本質條件,於是他們錯誤的認為小數和帶分數是沒有倒數的。後來,雖然大部分學生通過簡單的交流討論,明白了小數和帶分數也是有倒數的,但是在找倒數時還是出現了0.5的倒數是5.0, 1 的倒數是1 錯誤的情況。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感覺有些困惑,為什麼教材僅在整數和真、假分數範圍內教學倒數呢?後面分數除法的計算方面也涉及到小數和帶分數的倒數問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是否需要補上相關的內容呢?

數學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篇9

在教學中,我們常會碰到這樣讓人哭笑不得的作業:“一棵大樹高10釐米。”“小明的身高120米。”……學生之所以出現這樣的錯誤,主要原因在於沒有對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鮮明的表象。長度單位這個概念,二年級的學生第一次接觸,對於什麼東西是釐米、米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學習以前可能是從未聽説過,這樣學習起來學生確實有點困難。這樣的例子從另一個側面提醒我們,對於這樣的空間想象能力方面,學生還是比較薄弱,教學時應當重視計量單位觀念的形成,並將這方面的要求落到實處,在教學長度單位釐米和米時,應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體驗。我覺得做到以下幾點比較重要。

一、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建立表象

1、體驗1釐米的實際長度,可以通過下面的活動展開。

量一量。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測量課桌的長,進而產生疑問:“為什麼量同一物體,而結果卻不同?”使學生體驗線段的長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需要相同的測量工具,認識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看一看。通過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釐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釐米,並且知道從刻度0到刻度1之間就是1釐米。再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之間的長度也是1釐米,加強對1釐米的感受。畫一畫。讓學生在練習紙上畫出1釐米的線段,再次直觀感知1釐米。比一比。請每個學生拿一個稜長是1釐米的小正方體,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然後抽掉小正方體,左手手指不要動,看一看1釐米的長度,再比出1釐米,最後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體塞進去驗證一下,比的長度是不是大約1釐米。估一估。給學生提供長1釐米左右的學具,讓學生利用已有的1釐米表象進行估測,再讓學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釐米的物體。記一記。閉上眼睛想一想,1釐米有多長。

2、體驗1米到底有多長,可以安排下面的活動。

看一看。直觀感受1米的長度。量一量。量出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比一比。兩手把米尺拉直,手的位置不動,把米尺放掉,看看1米的長度。再把眼睛閉起來想想1米的長度,最後睜開眼睛,用手再次比畫出1米的長度。排一排。排1米長的隊伍,每兩人間保持一腳的距離,看看大約排幾個人。走一走。自然、均勻地走1米長的一段路,數數大約要走幾步。

這樣教學,把教材上“靜止狀態”的學習材料轉化為“動態生成”的活動情境,有助於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對新知的體驗,促進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二、在估測中認識——形成概念

1釐米、1米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容易遺忘。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讓學生嘗試利用自己肢體上的某些大約長是1釐米、1米的部位或學習用品、生活用品中的1釐米、1米來幫助記憶。如學生大拇指的寬大約是1釐米;小指第二個關節的長大約是1釐米;二年級學生腳到胸口的距離大約是1米,記住這些“身體尺”,對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概念或進行估測都大有益處。

估測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數量的直覺判斷。估測與數的認識、量的計量相配合,能加深學生對數的理解,增強靈活處理日常數量關係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大膽估測,比較各自的估測結果,交流各自的估測策略,展示每個學生的獨特想法,相互借鑑,不斷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估測不是信口胡説。因此,估測一條線段長几釐米,一般不要讓學生隨便報出幾釐米,而是要求他們想一想用什麼工具、方法可以幫助估測。比如,引導學生通過用小手指尖到手腕的距離大約是10釐米來和這一條線段比較,從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結果。教學中,教師除了注意挖掘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如身體上的其他部位或周圍的其他物品進行估計、測量,增加估測和實際測量的機會外,還要充分運用教材所提供的練習題。要把估測的結果與實際測量的結果進行比較,找出估測與實際測量的誤差,培養學生初步的估測意識和估測能力。

三、在應用中拓展——理解概念

學生對長度單位的理解還應與實際測量緊密結合起來。測量是教學難點。如果教師直接向學生講解測量的方法,學生的學習可能會輕鬆順利,但考慮到一些學生已經會測量物體的長度,因此可嘗試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然後交流、討論,總結測量的方法。用直尺量物體的長度,對學生來説容易出現的錯誤有:從尺的一端開始量,而沒有用直尺上的0刻度線與所量物體的一端(起點)對齊;不會靈活使用直尺,不知道直尺上任何一個刻度都可以作為測量物體長度的起點。另外,在量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對直尺的控制不夠自如。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充分講解,悉心指導,讓學生切實掌握測量方法。把尺的邊與物體的邊靠近着平行擺放,而尺的0刻度線要對齊物體邊的一端。學生在進行操作性學習的過程中,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既可以豐富感性認識,又能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國小生認識事物帶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較多的具體事例,使他們在思維過程中積累起豐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幫助他們逐步學會抽象出數學概念的方法。基於這種狀況,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兒童觀察力顯得尤為重要。在培養兒童觀察力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不僅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而且要透過現象觀察事物的本質。要指導他們逐漸懂得看問題應該從什麼角度看。同時,要教會他們特別注意進行分析、比較。

數學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篇10

新課程對數學教學要求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做數學”的過程。與此相對應的,新教材增添了一些實效性、趣味性較強的,有助於提高學生觀察、分析、應用能力的章節,也給教師提供了設計的空間。但教材中畢竟還有許多一直就有的“傳統章節”,與實際生活聯繫並不十分密切,屬於抽象的純數學。對於這樣的內容如何處理,才能使之符合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這需要我們研究新理念,在教學中體現新理念,採用新方法,避免用新書卻走老路的現象。當然,這對教師來説,難度也是比較大的。

“合併同類項”這一知識點是整式部分的核心,因為它是本章重點“整式加減”的基礎。這樣一個抽象的“老”知識,如何設計成適合學生參與、討論,滿足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要求的課堂呢?我是這樣設計和思考的:

一、認識“同類項”

我首先設計了學生非常熟悉的一個生活場景:桌面上非常凌亂的課桌,問學生如何整理。學生很容易答出:將文具放入文具盒裏,書整理成一摞,本放在一起,分別擺放整齊。我問學生,為什麼這樣做,引導學生意識到“歸類”的重要作用,即它不僅使生活有條理,更可以在數學運算中達到化簡的目的。

第二步,我又讓他們運用歸類的思想進行速算競賽:

求代數式 和 的值。

有了第一步中總結出的生活經驗,一部分學生會聯想到把代數式中的 、 、 ,及 和 、 和 先結合化簡再計算。這時,大部分學生在恍然大悟的同時會質疑:我們以前沒有學過這樣做,這樣做可以嗎?都什麼時候可以這樣做呢?

於是,我安排了一個分組討論活動,論題是:這樣做可以嗎?根據是什麼?哪些項可以這樣結合在一起?學生充分討論,自由發表見解,互相協作,最後得出“可以結合在一起的每一項所包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數也分別相等(這樣的項叫同類項);把它們結合在一起(合併同類項)是根據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第三步,為了鞏固學生的探究成果,我安排了兩個遊戲:一個是同類項速配,另一個是“找朋友”。

二、學會“合併同類項”的方法

正當學生沉浸在遊戲中的歡樂和喜悦時,我又提出了本節的第二個知識點:合併同類項。玩興正濃的學生顯然覺得這個問題很突兀,於是我設置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5x+3x等於多少?學生齊聲答出8x。我又問,怎麼做的?學生答:5x+3x=(5+3)x=8x(根據乘法分配律),學生又接連做了幾組這樣的題後,我再讓學生總結法則。學生中無人回答,於是我又引導學生從單項式的構成考慮,學生想到單項式由數字和字母兩部分構成,馬上就豁然開朗,總結出“係數相加,結果作為係數,字母及指數不變”的法則。

可見,教師只要設計好教學環節,使學生感興趣,能主動觀察、猜想、推理,順着教師的引導,自主探究,發現總結出要學會的內容,這樣教師則真正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設計者,而學生也就由觀眾變成了演員。

在課後的自我評價中的“你學到了什麼”一欄中,學生除了填寫知識點外,還填寫了諸如“集體的智慧大於個人智慧”、“合併同類項的方法可以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如垃圾分類處理,辦公室格式化等”,這些是我事先都沒想到的。

但是,教學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速算環節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找到簡便途徑,這樣勢必會浪費時間,所以必須做好鋪墊,時間上也要控制好。另外,採取這樣的教學方法,在討論過程中有部分學生成為發言的中心,而另一部分學生則仍只是聽眾。如何處理好這些

問題,使教學更加完善,是有待於我們今後在實施新課程中進一步探索和解決的。

數學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篇11

“比的應用”一課,是按比例分配應用題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通過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的全過程來獲取知識,從而操作、表達、探索、類推、合作、概括、創新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1)、教學模式和方法力求體現應用性。

由於按比例分配計算應用較廣,學生有很多應用機會,因此,課前讓每一個學生到生活中調查生活中的比,並且説一説你是怎麼獲得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課,使學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計算就來源於自己的生活實際。通過從生活實際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計算,並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了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數學來源於生活,充分體現了應用題教學的應用性。

(2)、注重學生的獨立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

課堂中,每名學生為達到“幫助他人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的去探究、去發現、去創造,使每一名學生都有一塊屬於自己思維開拓的區域,每位同學不但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而且通過互相討論分析,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並在交流中學會了互相幫助、學習互補、增強合作意識、提高了交往能力。

數學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篇12

今天教學除法豎式,除法豎式與以前學的加法、減法和乘法豎式差別很大,上課前我就在想學生會不會不容易接受。上課前,我先複習了加減乘的豎式,再出示例題,讓學生猜猜今天我們要學習什麼豎式?學生根據例題就知道是除法豎式。我先讓學生自己試着寫寫看,除法豎式應該怎麼寫。學生有的預習了,會寫,但也寫錯,大部分學生把除法豎式寫得與加法、減法和乘法的豎式相同。全班沒有一個人寫對,大多數都寫成了加減乘的豎式模式。即使有的學生知道除法豎式和別的不一樣,也沒能完整的寫出。

所以我聯繫除法橫式,讓學生跟着我的步驟,寫出除法豎式,為了讓學生記牢,我還運用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字眼,如:把除號改造成房子,一個屋頂和一片窗簾,除數寫在窗簾的外面,被除數和除數在捉迷藏,不要讓他們看到。自己出示了除法的豎式格式,接着教學除法豎式的書寫,我重點結合情境理解豎式各部分的名稱。讓學生自己寫除法豎式時,先寫剛才出示的除法豎式,再在作業本上自己做幾個相應的題目,在學生寫的過程中,發現許多孩子沒有注意數位對齊,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説的,商寫在哪,對齊誰?但是,可見我強調得還不夠。所以在後面的練習中,我不斷強調數位對齊。課上,我請一些成績不怎麼理想的學生上來板演,讓其他學生來批改,指出錯誤。最後讓學生總結寫除法豎式要注意些什麼?我們經常會犯哪些錯誤?學生説得很好,但這一課的作業情況很不理想,有把除法豎式寫成乘法豎式的形式的,有豎式寫得不完整的,有漏寫除數的,有商寫錯位置的,總之,是錯誤百出。批下來,一個班對的沒幾個。

反思自己的教學,問題出在哪裏?可能我在教學一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豎式時花的時間比較多,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豎式的教學,由於時間關係,花的時間比較少,學生的練習也少,很多學生還沒有掌握。上黑板板演的學生都是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卻忽視了其他學生,應多讓學生上黑板板演,讓他們發現自己的錯誤,以後不要再犯。有的學生只會説,真的自己做了又不注意,又要犯。

數學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篇13

在新課標的形式下,教學大綱更強調的是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這一點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有比較深的體會。讓學生在學習中,更好的體驗生活,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係。我們認為,這個非常的重要。學數學為了什麼?可能很多老師都曾經考慮過這個問題。可是在平時的教學中,卻沒有很好的解決。總是一味的填鴨式的讓學生掌握我們要他們掌握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在生活中卻沒有很好的體現。更加離譜的是,學生掌握的知識,很多在我們教師的指導下,只是成為記憶的,感性的。並沒有上升到理性的知識。所以,學生學數學是為了升學,為了以後有好的工作。這樣就違背了數學的生活性。學生沒有在學習中體會到數學對自己生活的影響。所以,我們這樣的數學教學就是失敗了。經常聽到老師説,這一道題目非常重要,會考的時候肯定是必考的。我們可否思考一下,我們在説這些話的時候,有無想想學生的感覺。是否只有好成績,就意味着我們教學的成功?

另外,我們覺得在教學中,多讓我們的學生探討一些問題會更好。因為,在平常的教學中,學生有時會覺得數學的學習非常的枯燥無味,對學生的興趣有很大的打擊。如果我們能多思考我們的教學內容。多想一些適合學生探討的數學問題。那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會增加。並且,我們還可以將一節課的內容轉化為若干個問題。然後讓學生去研究和解決。這樣學生有了這些課堂的點綴,就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們的數學課堂也就不會那麼枯燥了。我們的差生面也不會提高的很快。數學的學習,在某些時候總有一些人會退出學習。而數學教學的現狀表明,退出的人就很可能回不來我們的數學學習中。而興趣的再現讓放棄的學生就會重新回到我們的前進的隊伍中來。我們希望走的學生越來越少,更多的學生加入我們。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反思,希望能帶給大家一些思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o9j37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