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通用21篇)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通用21篇)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1

真不敢相信,人世間竟然有如此神奇的人。海倫凱勒出生19個月就因為疾病而成為盲聾啞殘疾人,她在莎莉文老師“愛的教育”之下,學會了讀書寫字,甚至還學 會了説話。20歲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學,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的盲聾啞人。不僅如此,她還成為著名的作家和社會活動家, 致力於救助殘疾人的事業,建立了許多慈善機構,並獲得了總統自由勛章。更讓人不敢相信的是,竟然有如此耐心的老師——莎莉文老師。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 下,完全靠自己的實踐摸索,極大的開啟了海倫凱勒的心智,並幫助她走向成功。收到億萬人民的尊敬和愛戴。奇蹟,在師愛和奮鬥中創造着。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通用21篇)

《再塑生命》這篇課文寫莎莉文老師對“我”啟示世間真理,給“我”深沉的愛,同時也展示了一個盲聾啞女孩的精神追求。

上課前,我利用三月的早晨充滿生機,校園裏小樹發出鮮嫩的綠芽、桃花粉嫩惹人,這樣的美景我們看到是多麼自然、多麼容易的一件事。而我們要去認識一位聾啞 盲女孩,對她來説能生存下來已需要足夠的勇氣,但要有所成就,那簡直是一個奇蹟。讓我們走進這個奇蹟,走進海倫凱勒的心靈世界。海倫説:“我要把別人眼睛 所看見的光明當作我的光明,別人耳朵聽見的音樂當成我的交響樂,別人嘴角的微笑當作我的幸福。”是誰讓海倫凱勒走出痛苦的深淵?莎莉文無私的愛重塑了海倫 凱勒的生命。而再塑後海倫的生命如歌,所延續傳承的也是一個涵義豐富的愛的故事。

在我的感召力下,大家富有感情地朗讀了課文,説出了全文三小節的主要內容。在品味語言環節,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找出了自己最喜歡或最感動的句子進行交流,同 時被海倫凱勒的堅毅、頑強所打動,許多同學在暢談感受時表示要以海倫凱勒為榜樣,勇敢地面對挫折,成就一番事業。但是這樣戰勝厄運的人不僅僅只有海倫凱 勒,於是,我鼓勵學生尋找更多的“海倫凱勒”。像她一樣身殘志堅的人士。在這個環節中,同學們説出了霍金、貝多芬、史鐵生、保爾、張海迪等等令人崇敬的人 士。我趁熱打鐵,讓學生更多的關注身邊的人,或許這些人並沒有做過轟轟烈烈的大事,但是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令世界動容。

同時,這篇文章文筆優美,充滿詩情畫意,很值得我們好好品讀,我讓同學們反覆朗讀那些描寫景色的句子;第三節中什麼是愛的那些感悟的句子。

在這堂課上,教師良好的情感引發了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映,學生主動學習,課堂上營造了情感交融的氛圍,大家上課積極發言,朗讀也充滿感情。

唯一不足,在時間把握上,還是過於糾結在細節上,沒有從大點上讓學生能迅速進入下一個環節。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2

説句實話,加上這堂課,我的一共上了四節網絡教學課,所以要拿出一節課來,都覺得心裏沒底兒。但事情都具有兩面性的,凡是不足的地方也是最值得以後嘗試此種教學模式的老師應該借鑑的地方,希望我反思能讓同仁們少走一些彎路。

這堂課的設計思路是:基於對海倫的瞭解,擴展瞭解作品《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指導學生自讀網上長篇文章。具體的程序如下:

1、整體感知課文:要求學生運用速讀方法瀏覽課文,抓住文章線索,理清文章思路,領略課文大意。

2、精讀理解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僅僅是自讀的初始,應當在此基礎上運用精讀的方法細讀課文,方能顯其精妙。

3、朗讀體味課文:聲情並茂地朗讀是體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文章語言之美的最有效方法。

4、品讀感悟課文:品讀是閲讀深入的一種重要方法。它要求聚神凝思,對作品認真閲讀,細心品味,咀嚼賞鑑,吸收營養。

然後重點分析三天中第一天的內容,最後仿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作文。但在實際教學中,由於前面對“海倫凱勒”的資料整理過多,再加上讓學生輪流重複回答的次數較多,導致後面的仿寫內容無法進行,成為本堂課的最大遺憾。此外,在教學反思中,我發現: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並不是很透徹,甚至對文章的內容持有疑問,於是我意識到多媒體的教學作用和教科書的作用是相同的,都作為一種工具,只是輔導教學的作用,但決不能代替文本的分析。學生的體會和感悟是源於對文章內容有深刻了解和分析基礎上的,而且國中教學面臨升學的壓力,如果不加引導,也許這種教學方式會起到事倍工半的效果。

於是,我又重新設計了這堂課。利用網絡資源加深對文章的重點、難點及知識點的把握,並培養學生利用已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果第一環節:對於海倫的資料介紹,也許有些同學在參考書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但用多媒體提供資料介紹是有必要的,它可以從不同角度、廣度、深度評價,瞭解海倫,讓學生在未學之前對這個盲人的世界有更多認識。

這篇課文的一個核心或是主要內容就是對於“愛”這個字含義的認識和理解。“愛”是一個抽象詞語,對於一個聾、啞盲人而言,理解十分困難。當海倫第一次問“愛是什麼?”老師讓海倫感到心臟跳動,讓她感受愛的存在,讓海倫知道“愛”是發自心靈的情感。儘管這次解釋並沒有讓海倫完全明白,但實際上已讓海倫有了感悟。接着當海倫問“愛是花香,是太陽時”,她已經意識到愛不僅存在,而且能給人帶來愉悦美好的感覺。而沙莉文老師則引導海倫從觸摸的東西中獲得思維的提升,領悟抽象概念,於是她用生動的話語來解釋愛:“愛有點兒像太陽沒出來以前天空中的雲彩。”老師回答她説:“你摸不到雲彩,但你能感覺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經過一天酷熱日曬之後,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會是多麼高興呀!愛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卻能感到她帶來的甜蜜。沒有愛,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老師將抽象的道理説得具體形象,深刻的內涵又與孩子的實際生活聯繫在一起,循循善誘,不愧為傑出的教育家。通過對愛的探索,進一步打開海倫的思維,智慧和心靈世界,讓海倫剎那間,明白了愛的含義,我感覺到有無數無形的線條正穿梭在我和他人的心靈中間。

“領悟愛的真諦”既是對課文內容分析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所以利用網絡資源,擴展一篇和愛有關的文章,讓學生加深對這篇文章主題的理解,引導學生分析材料,讀相關文章,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愛”的主題,然後讓學生將所看所感,通過文字形式表現出來。

這個環節是第一次嘗試,在對學生作品的點評上略顯不足,學生只能對文章的內容加以評價,而不能深入到寫作方法、語言、表達等方面,作品分析得不夠透徹,老師在這方面的引導上要加強。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3

1880年6月27日,海倫?凱勒誕生於美國亞拉巴馬州北部的一個城鎮。她的一生為人們樹立了與命運拼搏的榜樣。

海倫?凱勒是舉世敬仰的作家和教育家。儘管命運之神奪走了她的視力和聽力,這位女子卻用勤奮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緊緊扼住了命運的喉嚨。她的名字已經成為堅韌不拔意志的象徵,傳奇般的一生成為鼓舞人們戰勝厄運的巨大精神力量。

安妮?莎利文老師半個世紀一直與海倫朝夕相伴,用愛心和智慧引導她走出無盡的黑暗和孤寂。海倫一生創造的奇蹟,都與這位年輕傑出的聾啞兒童教育家密不可分。海倫在她的名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深情地抒發她對莎利文老師的愛:“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親愛的老師。”

莎利文到海倫家擔任家庭教師的那一天,就送給她一個玩具娃娃,並用手指在海倫的小手上慢慢地、反覆地拼寫“d-o-l-l”(玩具娃娃)這個單詞。海倫立刻對這種遊戲產生了濃厚興趣。她一遍又一遍地模仿着老師的動作,從此開始懂得世間萬物都有各自的名字,開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叫“Helen Keller”(海倫?凱勒)。此後,海倫陸續學習並掌握了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聾盲卻能掌握五門語言,海倫的成功被稱為“教育史上最偉大的成就”。

海倫的“啞”是因為喪失聽力而造成,聲帶並沒有受損。十歲那年,海倫開始學習説話,因聽不到別人和自己的聲音,只能用手去感受老師發音時喉嚨、嘴脣的運動,然後進行成千上萬次的模仿和糾音。當首次像正常人那樣説出“天氣真熱”這句話時,驚喜之餘,她和莎利文老師都意識到,在她們頑強的毅力面前,再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海倫的一生中,在世界各地巡迴演講甚至成為她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她除了嗜書如命,還喜歡騎馬、游泳、划船,酷愛戲劇表演藝術,靠着不屈不撓的意志,海倫學會了脣讀,可以通過“手”聽到馬克?吐温為她朗誦的短篇小説,以優等的成績完成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學的學業。讀書不但使海倫成為一個學富五車的學者,也陶冶了她美好的心靈。

馬克?吐温稱她和拿破崙是19世紀最傑出的兩個人物之一。

她為了改善美國盲人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四處奔走,為美國盲人基金會和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現名為海倫?凱勒國際組織)廣籌善款,她創造了非凡的業績,獲得了無數榮譽。

她給世界以愛心,世界回報她崇高的榮譽。1919年,海倫的故事被好萊塢搬上銀幕,由她本人出任主演。1955年,她榮獲哈佛大學的榮譽學位,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受此殊榮的婦女。

她留給人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戰就能夠贏得生命中的光明。本書是對海倫?凱勒一生詳細記述,被認為是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兩大貢獻之一。

應該説在我小的時候,海倫凱勒曾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她是我們那個時代年輕人所追的“星”之一。所以我在準備這課書時自然就把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放在了第一位。

課前我將海倫凱勒的資料印發給了學生,並且提了幾個問題,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學生了解海倫凱勒,讓海倫凱勒打動學生,從而為課堂做好鋪墊。

課前為了讓學生讀好書,我將學案發給學生,讓他們帶着問題去讀書。

課上我精心設計了四個問題——

莎莉文是怎樣教育“我”認識事物的?試舉例説明。

幼年的海倫得病致殘以後,愚昧而又乖戾,但後來卻成為一個有文化修養的大學生。這個“再塑生命”奇蹟的創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説是莎莉文老師雋永深沉的愛心和科學的教育方法結出的碩果。文中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感情的?

課文文筆優美,充滿詩情畫意。請學生再讀全文,品評並積累文中優美而精警的語句。

在這些事件中,作者表現出來的老師是怎樣一個人。請結合具體的語句進行分析。課文展示了兒時海倫的性格特點和人生起步的足跡。請學生通讀全文,聯繫作者的生平經歷,説説海倫性格中的特點。

這四個問題從宏觀到微觀,從抽象到具體,從事件到中心,從人物到情感,從情節到語言,層層深入,由淺入深, 便於學生的理解。

設計問題時要特別明確提問的目的是什麼,學生理解的難度在哪裏,因此不僅要追求問題的新穎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要注意問題的梯次性,讓學生像爬坡一樣一點點的不知不覺中走到終點,不能在學生面前樹立壁壘。

這些我懂,慶幸的是這節課我做到了,學生自然就表現的比較活躍。

遺憾的是在處理情節時有些拖沓,課沒有完全講完。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4

較之過去的《再塑生命》選文,今天刪選後的這篇文章條理和行文思路更加清晰。

1. 葉聖陶先生説,“打通了語言文字,這才可以接觸及作者的心。”潛心會文,在品讀、琢磨、把玩文字的過程中,帶領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使學生和作者的心靈相通,引起學習的共鳴,這是語文教學的要點。

所以如何讓健康的學生體會盲人海倫凱勒學習文字的的艱難,感受到學習生字以後的快樂,這是一個教學的難點。

為此,課上我創設了一個情境。我故作神祕,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我説,老師今天帶了一個非常好吃的巧克力,它是剛剛由韓國買回,他沒有漢語名,只有韓語名,它在韓語中發音是“馬西大”(讀音是瞎編的,課堂上最好準備一個真實的小禮物)。希望同學們不許偷看,閉緊眼睛,然後伸出一隻手,老師將會在大家手掌上拼寫這個韓語,如果你學會了書寫,那麼這個巧克力將屬於你。

學生們很興奮,個個精神抖擻。

在這個情境中,學生多多少少會能夠感受到一點海倫凱勒學習的困難和學後的喜悦。學生朗讀文中海倫凱勒這些心理描寫的句子,會引起學生更大的共鳴,學生更容易走進海倫凱勒的心理,對文字的品味更能觸動他們心靈。如果時間充裕,還可以讓學生學習這種寫法,寫一段自己喜悦的心理描寫。為了避免學生書寫內容的單調,告之學生寫高興的心情最好不要出現“笑”這個詞,學會用人物的動作、神態描寫表現人物內心的喜悦。

這篇文章在書寫人物內心活動方面表現的比較豐富,所以我認為可以作為一個教學點開展學習。

2.學生帶着對“莎莉文”老師飽含敬意之情朗讀課題《再塑生命的人》,這個環節也是挺有意思的,有利於對文章主旨的把握。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5

本週四,我講授了美國女作家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一課,由於備課時間倉促,情急之下,我臨時上網蒐集了作者的生平簡介、圖片、及課文中需要學生理解的幾個重點問題並上傳至多媒體,就匆匆忙忙地踏着鈴聲走進教室。課堂教學環節基本上按照作者簡介、整體感知、探究問題、分析人物形象等思路進行,結果發現:學生上課情緒低落,對於提出的問題毫無興趣可言,一節課下來幾乎是在聽我的“獨角戲”,搞得自己身心疲憊,更不要提什麼學生的創新了。於是我犯愁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整節課猶如一潭死水?

中午,我及時上網瀏覽了幾篇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避免另一個班級重重蹈覆轍。讀着別人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的同時,我開始反思今天這節課的失敗之處:缺少教師的情感投入,缺少寬鬆、民主的教學環境,又怎能激發學生用心去學習,去感悟,從而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又怎能被作者的堅韌頑強的精神所感動?我馬上重新備課,修改課件。

下午第一節課我胸有成竹地走進另一個班級。課前,我讓學生兩人一組做了“瞎子猜字”的遊戲,在總結猜中人數寥寥無幾的情況下,我因勢利導轉入主題:一個健康的人暫時失去視覺來認識一個漢字都這樣困難,更何況一個聾啞盲女孩來認識整個世界。對她來説能生存下來已需要足夠的勇氣,但要有所成就,那簡直是一個奇蹟。今天,我們就要走進這個奇蹟,走進海倫凱勒的心靈世界。在我的感召力下,大家富有感情地朗讀了課文,並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全班同學共同解決。接着我便提出自己的疑惑要求學生幫忙解決,他們四人小組合作、探究,忙得不易樂乎。在品味語言環節,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找出了自己最喜歡或最感動的句子進行交流,同時被海倫凱勒的堅毅、頑強所打動,許多同學在暢談感受時表示要以海倫凱勒為榜樣,勇敢地面對挫折,成就一番事業。

從兩節課的比較中不難發現:教師的良好情感能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映,要使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就要善於營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圍,把更多的情和愛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學,這樣,學生才能帶着信心和勇氣主動地投入自主性的學習活動。另外,也讓我想起了蘇霍姆林斯基所説的一句話: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強烈的需要,都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這種需要更強烈。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6

1880年6月27日,海倫?凱勒誕生於美國亞拉巴馬州北部的一個城鎮。她的一生為人們樹立了與命運拼搏的榜樣。

海倫?凱勒是舉世敬仰的作家和教育家。儘管命運之神奪走了她的視力和聽力,這位女子卻用勤奮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緊緊扼住了命運的喉嚨。她的名字已經成為堅韌不拔意志的象徵,傳奇般的一生成為鼓舞人們戰勝厄運的巨大精神力量。

安妮?莎利文老師半個世紀一直與海倫朝夕相伴,用愛心和智慧引導她走出無盡的黑暗和孤寂。海倫一生創造的奇蹟,都與這位年輕傑出的聾啞兒童教育家密不可分。海倫在她的名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深情地抒發她對莎利文老師的愛:“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親愛的老師。”

莎利文到海倫家擔任家庭教師的那一天,就送給她一個玩具娃娃,並用手指在海倫的小手上慢慢地、反覆地拼寫“d-o-l-l”(玩具娃娃)這個單詞。海倫立刻對這種遊戲產生了濃厚興趣。她一遍又一遍地模仿着老師的動作,從此開始懂得世間萬物都有各自的名字,開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叫“Helen Keller”(海倫?凱勒)。此後,海倫陸續學習並掌握了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聾盲卻能掌握五門語言,海倫的成功被稱為“教育史上最偉大的成就”。

海倫的“啞”是因為喪失聽力而造成,聲帶並沒有受損。十歲那年,海倫開始學習説話,因聽不到別人和自己的聲音,只能用手去感受老師發音時喉嚨、嘴脣的運動,然後進行成千上萬次的模仿和糾音。當首次像正常人那樣説出“天氣真熱”這句話時,驚喜之餘,她和莎利文老師都意識到,在她們頑強的毅力面前,再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海倫的一生中,在世界各地巡迴演講甚至成為她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她除了嗜書如命,還喜歡騎馬、游泳、划船,酷愛戲劇表演藝術,靠着不屈不撓的意志,海倫學會了脣讀,可以通過“手”聽到馬克?吐温為她朗誦的短篇小説,以優等的成績完成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學的學業。讀書不但使海倫成為一個學富五車的學者,也陶冶了她美好的心靈。

馬克?吐温稱她和拿破崙是19世紀最傑出的兩個人物之一。

她為了改善美國盲人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四處奔走,為美國盲人基金會和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現名為海倫?凱勒國際組織)廣籌善款,她創造了非凡的業績,獲得了無數榮譽。

她給世界以愛心,世界回報她崇高的榮譽。1919年,海倫的故事被好萊塢搬上銀幕,由她本人出任主演。1955年,她榮獲哈佛大學的榮譽學位,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受此殊榮的婦女。

她留給人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戰就能夠贏得生命中的光明。本書是對海倫?凱勒一生詳細記述,被認為是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兩大貢獻之一。

應該説在我小的時候,海倫凱勒曾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她是我們那個時代年輕人所追的“星”之一。所以我在準備這課書時自然就把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放在了第一位。

課前我將海倫凱勒的資料印發給了學生,並且提了幾個問題,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學生了解海倫凱勒,讓海倫凱勒打動學生,從而為課堂做好鋪墊。

課前為了讓學生讀好書,我將學案發給學生,讓他們帶着問題去讀書。

課上我精心設計了四個問題——

莎莉文是怎樣教育“我”認識事物的?試舉例説明。

幼年的海倫得病致殘以後,愚昧而又乖戾,但後來卻成為一個有文化修養的大學生。這個“再塑生命”奇蹟的創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説是莎莉文老師雋永深沉的愛心和科學的教育方法結出的碩果。文中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感情的?

課文文筆優美,充滿詩情畫意。請學生再讀全文,品評並積累文中優美而精警的語句。

在這些事件中,作者表現出來的老師是怎樣一個人。請結合具體的語句進行分析。課文展示了兒時海倫的性格特點和人生起步的足跡。請學生通讀全文,聯繫作者的生平經歷,説説海倫性格中的特點。

這四個問題從宏觀到微觀,從抽象到具體,從事件到中心,從人物到情感,從情節到語言,層層深入,由淺入深, 便於學生的理解。

設計問題時要特別明確提問的目的是什麼,學生理解的難度在哪裏,因此不僅要追求問題的新穎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要注意問題的梯次性,讓學生像爬坡一樣一點點的不知不覺中走到終點,不能在學生面前樹立壁壘。

這些我懂,慶幸的是這節課我做到了,學生自然就表現的比較活躍。

遺憾的是在處理情節時有些拖沓,課沒有完全講完。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7

七大洲和四大洋是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第一課所要講的內容。學生們要説講中國地理,學生們都很熟悉,比較好理解,但是講世界地理,學生們在理解上就有點困難了。在寒假的時候,給學生布置畫世界地圖,但真正畫的符合要求的沒有幾個人,這對我們的教學工作增加了點小麻煩。

多媒體顯現出來的世界地圖不是很清楚,只好讓學生們看課本上的那副地圖。先看整個世界地圖,讓學生們討論交流在這幅地圖上都發現了什麼,剛開始學生們沒有頭緒,答案五花八門,後來我慢慢的引導地形上有什麼特點,地球表面上大部分是什麼,陸地和海洋的分佈等等,通過這些細小的問題,學生們逐步理清了思路,順利的找出了七大洲和四大洋。亞洲、歐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地球表面大部分都是水,陸地都被海洋包圍,海洋之間都是相通的。再讓學生們看課本資料,知道地球表面陸地面積僅佔29%,海洋麪積佔了71%,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水球。

出示大洋和大洲在地球東西半球的分佈圖,讓學生們瞭解哪些大洲和大洋分佈在東半球,哪些大洲和大洋分佈在西半球。哪個大洲面積最大,哪個大洲面積最小?那個大洲沒有人居住?面積由大到小的排列順序是什麼?四個大洋的面積由大到小的排列順序?哪兩個大洲是相對應的?通過看地圖以及學生們的交流討論。對於七個大洲的面積由大到小排列順序,我讓同學們先按順序排出來,寫在黑板上,帶領學生總結出一句順口溜: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通過這句順口溜來巧記七大洲的面積由大到小的排序。亞洲與大洋洲、南美洲與北美洲、歐洲與非洲兩兩相對。讓學生充分的瞭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和特徵。

對於世界地形之最,書上只提供了幾個,不過令我欣喜的是學生們知道還真不少,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最高的山脈,世界最大的湖泊等等,這些世界之最學生們通過交流都瞭解了很多。剛開始上課的時候,由於多媒體課件效果不是很好,浪費了一點時間,有點手忙腳亂,在時間分佈上不是很均勻,最後匆匆結尾,不過在以後幾個班上課的時候就做好了應對措施,順利授課。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8

《橋之美》這篇課文屬於一篇説明文,語言相對來説較為生動活潑,而且説明對象本身又是我們身邊非常熟悉的事物,對於我們農村的孩子來説,課堂應該是放的出去,收的回來的。

作為八年級的學生,他們應該能欣賞體會到一定層次的美,我們的語文課也應該交給學生一些美的東西,讓他們通過我們的文本欣賞到一些很美的東西,體會到語文的魅力真的是包羅萬象的。所以我就把欣賞體會文中的橋之美作為了本文的一個重點,而且拔高到了交給他們一種審美觀的程度。

語文課畢竟是語和文組成的,所以我就把語言的賞析作為了本課的重點,同時想讓他們在美的體驗中得到語言練習的目的。我設計課地目的想讓同學們在美的體驗中得到一種無聲的美的教育。讓他們有一雙能發現美的眼睛。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9

這篇課文講的是茅以升爺爺小時候的一則小故事。通過寫少年茅以升對走馬燈奧祕的探求,告訴我們,茅以升爺爺少年時代就很會觀察,並且喜歡在觀察中思考、探求科學道理。

在講這篇課文之前我向同學們推薦課外書《 蘋果為什麼變紅了》和《聰明的小高斯》等課外讀物,引起學生對學習本則故事的興趣。

第二天我上課之前讓同學們講課外看到的故事,引入學習課文,同學們學習積極性都很高。

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放在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茅以升是怎樣發現走馬燈的奧祕的,讓學生説説茅以升小時候是怎樣的孩子。難點是:對走馬燈的構造及走馬燈轉動的原理的認識。生字教學抓住多音字“轉”和“旋”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查字典理解字義並組詞。從課後反饋的信息看主要錯誤有“蠟”字“蟲”字旁寫為“火”字旁。“形”與“型”在組詞時分辨不清楚。在講解課文內容之前我引導同學們看圖,讓學生説説圖中的孩子在幹什麼,是怎樣的神態,自由説,再讀課文,找出對應的段落,引導學生按“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思路進行分析。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比較好,大家都動起來,分散精力的同學少。在朗讀指導時,重點指導多音字“轉”在不同句子中反覆出現的不同讀音。

因本篇課文淺顯易懂,接近學生的生活和情趣,所以學生也理解得好,課後問答基本能敍述清楚,真正讓我領會到:“興趣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10

幼兒喜歡聽故事,通過聽故事,能養成幼兒良好的品德,幫助幼兒發展語言。

對於小班的幼兒來説,教師在講述故事時,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適當,讓幼兒字字聽的清楚,節奏要比平時談話稍慢,使他們一邊聽一邊想;講述故事時,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勢都要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有所變化,這樣對小班的的語言表達起輔助的作用。

講故事時,要換方式多講幾遍,激發幼兒傾聽的積極性。我在講述第一遍時就直接用上掛圖,結果發現有的幼兒開始把注意集中在掛圖上,對故事的傾聽興趣不高,在給幼兒第二,三遍講述過程中還是簡單的用了掛圖的形式,沒變換方式,以至在講述第二遍的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甚至有的幼兒開始互相説話,因此整個活動來看效果不明顯。其實現在來看,一般講第一遍的時候,可以不用直觀的教具為宜,因為直觀的教具容易分散幼兒的注意,不利培養幼兒傾聽的習慣。

在提問中,要根據小班幼兒的心理髮展水平,只能提一些簡單,細小的問題。而不能像中大班的那樣提出一連串的問題,讓他們連貫的回答,而我忽視了到小班的水平,提了一些不容易或者説根本回答不上的問題,其實作為教師要引導幼兒去回答,答案雖然長些,但不要求一個幼兒連貫的回答,教師自己或請智力較高的幼兒示範,再讓幼兒按順序聯繫連貫的講述,這樣的效果會要幼兒跟容易接受、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對於回答不出的或回答錯的了的幼兒,不應該表示厭煩,而要肯定他們願意回答。教師應該是啟發和提示,儘量幫助幼兒自己找到正確的答案,總之,要讓全體幼兒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以提高語言能力。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11

今天學校讓上交一篇生本課的教學反思,正好昨天講的《桂花雨》一課,感覺還不錯。就隨便寫寫吧!<<桂花雨>>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中瀰漫着作者淡淡的思鄉情緒和對故鄉美好的回憶。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我在寫教學設計時,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己發現問題,並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並通過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説一説自己不能忘記的人和事,在閲讀學習中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的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的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我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學習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然後從學生從讀懂的地方入手,因勢利導,然後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於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搖桂花”的快樂,我引導學生閲讀文字,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角色朗讀和讓學生説説這樣讀的理由,在閲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樂之情。

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時候,我藉助課件提問,從課文當中找出什麼是”桂花雨“,用課文中的原句回答。孩子們找到後,我又藉助課件上的圖片,讓孩子們再次感受“桂花雨”的情景。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帶着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其中的感情。

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通過讀來感悟。在回憶童年的時候,孩子們都積極的發言。在交流過程當中體會到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深情。最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説説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

後來小組以採訪的形式讓組員們分享,最後每一組選出一個代表和大家分享。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熱烈的討論,在孩子們分享的過程中,我看到孩子們在説自己的家鄉時,臉上的喜悦之情是我們課堂上很少見到的。這時的我也被他們感染了,和孩子們分享了我小時候的趣事。孩子們都聽得津津有味,有的還説去我的家鄉呢!嘿嘿,一個有山、有水、有花、有野果、有松鼠的地方……還有最親、最愛的人。也許是對家鄉的懷念吧,感覺以前的事物都是那麼的美好!

每次一寫到自己的家鄉,總是受不住筆。嘿嘿……言歸正傳,我覺得教學不是教師唱獨角戲,離開了“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説教學要從重視教師“教”的構思,轉向重視孩子“學”的引導。我們一直在提倡生本課堂,要相信孩子,讓孩子在充分自學中思考、記憶、分析,發現問題,提出疑點,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解決問題,獲得知識,這樣所獲得的知識才紮實牢固。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給孩子們多一些的理解與表達的空間,讓孩子們去感受,去體驗,去嘗試,我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12

在把握小説情節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關鍵性語句把握文章結構,關鍵性語句一般表現為首尾句、中心句以及表示時間、地點轉換的句子等,這篇小説其實就是四個情節、四個場景,按時間順序聯繫在一起,逐層推進,波瀾紛呈。

教學目標是明確的,教學思路也是清晰的。但是預設和實踐有時相疏,甚至相詭。這節課暴露出一些不足。

最大的問題是課堂氛圍較沉悶,舉手回答問題的只有那麼兩三位同學,我覺得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又有意點了沒有舉手的一位同學,那位同學沒進入狀態,卻“鬼機靈”的説“我的答案和前面的那位同學一樣的”,我也不便點破。自由發言時,大部分學生也不是那麼積極參與。有老師説“虧得你心態自然,有條不紊,不斷地啟發誘導”我對他説“你可知道我當時心裏磨得多苦,差點求他們了!”。評課的時候,有老師安慰我“到了九年級,學生都那樣,比不得國小和七年級學生”。其實,我知道這個因素微不足道,也不是這節課上我不會激發學生。而是在前面的教學中,認為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習慣,索性以灌輸為主,在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方面做得不夠。越是學生欠缺的好習慣、好方法,我們越應該有針對性的培養。缺乏長遠的培養目標及培養計劃,最終是苦了教師自己,阻滯了學生髮展。當全體學生能夠全身心地參與學習活動,進行深度思考,才會達到“教得輕鬆,學的輕鬆”的效果,客觀的説,現在一部分學校、一部分教師無法擯棄“時間加汗水”以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加重學生負擔為代價的這種模式。在這方面,我是一個徘徊者。

其次,還未能將多媒體完全有效的使用。這主要表現在自己製作的課件達不到既定的效果。很多時候,都是下載別人的,或者下載後略作改動。但是,別人的不一定就適合自己的教學。有時候為了用上多媒體,讓別人的課件“牽着鼻子走”,受到了侷限和約束,反而削弱了多媒體教學的輔助作用。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13

到一首詩,我們要首先注意三點:一要注意題目;二要注意作者;三要注意註釋。對於題目,我們可以教會孩子找題眼,以題眼入手學詩就能更好地把握詩歌的主旨。《峨眉山月歌》中,以“月”為題眼。那麼如何抓住“月”創設情境呢?我覺得如果用上這樣的方式就很不錯——

師説:“月”在李白的詩中出現的頻率是很高的。你能背幾句嗎?(生背)李白有一種“明月情結”,從他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可知,李白用天上的明月來寄託他的思念;從他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可知,李白有時把明月當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經過這一番談話,學生們漸漸進入思考,心想:《峨眉山月歌》詩題中的“月”確實給了我們一種提示。再來了解了解本詩的作者李白。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行文自然流暢,誇張綺麗,喜好喝酒,並且酒後作得一首詩,被稱為“詩仙”。學生心中想着這樣一個人物,再看題目,他會作一首什麼詩呢?瞭解了這二點,再來看詩意。謝冕先生在《詩論》中説:“我以為詩的欣賞的第一步是要讀懂,要弄懂字面上的意義。”咱們的教學用書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圖,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山”“月”“江”,教師要激發學生看圖,積累“朦朦朧朧”“隱隱約約”“層巒疊翠”“一葉輕舟”等詞語,並用這些詞語描述在圖中看到的景象,展開適當的想象。

欣賞詩歌,最重要的是走進詩歌的意境,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我們應該多多思考,在教學古詩時,為學生創設更好的情境。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14

《黃山奇石》這篇課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寫黃山景色秀麗神奇,又有具體形象的描寫“仙桃石”, “猴子觀海”等4種奇石。作者形象生動語言文字極具感染力地把祖國的黃山奇石描寫得活靈活現!對在校的學生來講,很少有人到過黃山,沒見過黃山那種變化多端,形態各異的奇石,大多數學生缺少對黃山的直接經驗,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 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藉助電化教學手段,聲情並茂,生動形象地強化學生感知,努力學懂這篇課文。

如果説,思維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麼想象則是“維繫美麗花朵生命的源泉”。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通過看圖和模擬表演來創設想像思維的情境,引導學生掌握想象思維的方法,如品味“猴子觀海”時,我引導學生説説圖中的“猴子”指的是什麼?“海”又指的是什麼?學生很快發現,“猴子”是指山頂上想猴子的一塊巨石;“海”是指山峯間像波浪一樣翻滾的雲霧。顯然人們把這兩種景象融為一體,稱為“猴子觀海”。這本身已充滿了想象的色彩,接着我又讓學生細讀重點句,從中找出“抱着”“蹲”“望”這些描寫動態的詞語,以及“一動不動”這個描寫靜態的詞語,品味想象的意境。我讓學生觀看多媒體,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説:“這隻蹲在山頂上的猴子被翻滾的雲海驚呆了。”有的説:“這隻猴子被眼前的雲海嚇壞了。”還有的説:“這隻猴子望着翻滾的雲海在沉思。”這時我抓注時機,讓學生將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進行即興表演,把圖中景物,由語言變為動作。以此激發興趣,強化想象思維。在此基礎上,我通過談話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這不是一隻石猴,而是一隻真猴,面對翻滾的雲海,它會想到什麼?”這是課堂立刻活躍起來,有的説:“它會想,我要是孫悟空踏着雲彩飛過去見觀世音有多好。”有的説:“我要是會游泳,跳下去遊個痛快。”還有的説:“我要是長出翅膀,飛到對岸去該多好!”就這樣,我引導學生從觀察入手,創設了想象思維的氛圍,使學生的思維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其次,新課改要求教師要有一顆慧心,做寫作資源的開發者。於是,我在指導學生品味奇石的基礎上,增加看圖聯想,給其他怪石起名字,寫“奇石”這一環節,學生在與小組討論交流之後,加上先前的語言積累,通過兒童特有的思維,寫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話語。如:有的學生寫道:“兩隻張牙舞爪的大獅子,你爭我奪的搶着一個漂亮的繡球。”再比如:“一隻雪白的天狗蹲在山頭,呆呆的望着銀盤似的月亮,它心想,我怎麼把他吃掉呢?”“一位漂亮的仙女,端坐在平台上,聚精會神地彈奏一支美妙的樂曲。”這一環節也使學生他們的個性得以舒展,靈感得以釋放,語文課堂真正成為了他們可以盡情想象和創造的樂園。

現在,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要讓學生注重對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還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孩子。這將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15

本節課的時間把握的正好,學生掌握的程度也還可以,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不足之處:課堂上,我的狀態不太佳,學生也不是很活躍,基本上都是幾個人在回答問題。平時班上的課堂氣氛挺活躍的,但是這節課不知是怎麼回事,連學習很好的孩子上黑板上演板都錯了,可能是孩子們有些膽怯吧。還有就是自己評價語言太單一了,以後要在這方面多下功夫。爭取讓自己的課堂更生動完美。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16

《紙船和風箏》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話故事。文章以生動的語言,向小朋友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紙船和風箏讓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裏和藍藍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紙船和風箏帶去的問候、祝福、諒解和濃情,真正成了維繫、發展他們友誼的橋樑和紐帶。

教學這篇課文,我反覆琢磨了許多遍。如何設計教學進行了充分的準備。自己感覺對這篇課文,還是吃得比較透的。

主要設計思路是:以小松鼠和小熊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讓學生讀課文,體會他們的感情發生了哪些變化?紙船和風箏對他們情感的變化所起的作用?這些問題引導孩子們細讀課文。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覺得孩子們的學習狀態很好,這可能得益於趣味性設計(如摘蘋果放進紙船、蘋果給老師、同學們説悄悄話),讓孩子們以各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語言文字,問題的設計等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深入研讀的。我的情感投入深深的影響了孩子們,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孩子們和小熊、松鼠一起同歡樂共痛苦。尤其是學習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理解的部分,孩子們都讀哭了。孩子們在我的指導下真正走進了文本。

但課堂總是充滿了遺憾啊!在課堂實際生成的瞬間,教師只能憑自己的一種直感去感受來自孩子們的對文本的解讀和迴應,然後對教學預設作出相應的隨機調整。這種課堂策略當然受教師敏感度和經驗度的影響,我在這方面明顯是欠缺的。

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

1、朗讀得多,但還是缺少一個讓孩子將課文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機會,沒有為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的平台。

2、課堂教學設計得太滿。可能出於向學生們展示一個較為完整的教學流程的考慮,我的教學安排過於飽滿,使得最後合作讀讀、演演的環節沒能充分展開。讀的高潮掀起處的不是很多。教學中如果一節語文課能時不時掀起朗讀高潮,那才叫精彩!以後的教學中我將力爭做到。

3、課堂上我對孩子們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不多。要知道孩子們是特別喜歡老師給予他成績的肯定。激勵性的語言更能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17

比例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如建築上混凝土的配置、醫藥上藥水的配置、科技上圖紙的繪畫等都要用到比例,但是學生所能體會的只是一個比,所以課中安排學生説説“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比例?”學生舉例後,由學生就提出“按藥粉與水的比為1∶100”中“1∶100” 只是一個比,而非比例,這時引導學生討論,當要配置的藥水的重量發生變化的時候所需要的藥粉和水的重量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但是藥粉和水的比總是1∶100,所以這個比例就是“藥粉∶水=1∶100”,這就是一個比例,通過這樣的引導讓學生明白“按比例配置”中的“比例”意義,把數學與生活相聯繫,學數學用數學。

反思這節課,突出了常態下如何紮實有效的組織學生學習好一節課的內容,使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的數學學習是有用的,它能解決我們實際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從學生掌握知識、課堂參與情況來看,整節課的設計還是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發展。在結構上,注重了前後呼應,使整堂課也顯得比較緊湊。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18

我認為所謂的“單元導讀課”實際上就是每一組課文學習之前的“入門課”或者“鋪墊課”。用電影中的行話説:單元導讀好似電影首映式,精彩鏡頭給你看一段,主要人物出場見見面,為的就是抓住你的心。我們騰出一節課的時間,老師以引領的方式帶領孩子到“本單元”裏走一趟。大致瀏覽一下本單元的所有內容,明確其單元的重點與難點,培養學生建立單元整組的學習意識。帶着這種意識學習,對於學生更好的把握本單元大有好處,還可以滿足孩子們先睹為快的心理,引發閲讀期待,為課文學習做好準備。同時還可以指導學生收集本單元的學習資料,這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單元導讀課對我及學校的老師來説都是一種新的嘗試。這課到底具體怎麼實施,環節如何設置,教材處理到什麼地步,都是單元導讀課所要關注的問題。本單元的主題是 “以誠待人”。故事對孩子們來説是教他們以誠待人,並對孩子們的成長有所啟示,所以這單元的學習對於學生來説是充滿期待的、是非常有趣的。那麼“導學、激趣”就是本單元導讀課的重中之重。其次,單元導讀課要注重整合性。整個教學環節都是圍繞着“以誠待人”進行的:由講導讀引入本單元;讓學生統攬教材看一看本單元都有哪些好故事;找到一篇最喜歡的故事讀一讀,對故事中的哪個人物印象最深?哪些語句讓你感受最深?這些都是圍繞着本單元的專題來進行的。所以我覺得這節課的教學環節還是有值得借鑑和學習的地方。

任何事情都無完美,所以這節導讀課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值得商榷。首先在單元導讀中明確提到“ 閲讀本組課文,理解重點詞句和段落,思考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可是我在引領學生完成本單元的學習目標的時候,卻忽略了“重點詞句”這一重要的目標,只提到了“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 ”。

通過這節課,我對單元導讀課有以下幾點認識:1、單元導讀課要區別於講課,單元導讀課要在於導,讓學生全方面的把握本組課文,對單元主題和課文內容有初步的瞭解,淺嘗輒止,區別於講課。2、單元導讀課和單獨課文一樣,不能拘泥於一種形式,每組課文都各有特點,單元導讀課就要根據課文特點來進行設計,導出特點,導出味道,這樣才能達到導讀課應有的效果。

“單元導讀課”,是閲讀教學的前奏,可以極大地提高“課堂的實效性”,也是我們必須一直探討下去的。“複雜的事情簡單做;簡單的事情認真做;認真的事情反覆做;反覆的事情創造性地去做。”也許會給我們更多的啟示和幫助。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19

古詩詞教學必須堅持誦讀為主、整體感知為主、積累為主。在新的課程 標準指導下,古詩詞教學如何才能既體現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又符合 古詩詞教學的基本原則和規律呢?毛秀蓉老師《江城子·密州出獵》一課 作了有益的探索,表現出三個特點:

一、因“放”而活。這堂課開放性很強,老師沒有預先設置套路,引生入 甕,而是讓學生在自己預習教學內容與相關資料的基礎上質疑,在自主 閲讀中生成問題,教師圍繞學生的問題展開教學。這對教師來説,具有 挑戰性,但本堂課的生命力正在於此。在理解詞的主旨和典故這一教學 中心環節裏,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多角度分析,對學生的不同見解,只要 言之成理,就予以肯定,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閲讀成果。整堂課始終 以學生為中心,活而不亂。這正是課程標準倡導的。

二、因“合”而深。這裏的“合”,側重於合作學習,即學生帶着疑問到小 組裏進行討論、研究,在思維的相互碰撞中有效地解決問題。毛老師具 有較強的親和力,並充分發揮這一特點,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整堂 課在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氛圍中展開。學生之間的互問互答、師生之 間的探討和諧自然,教師成為學習的參與者,而不是説教者。由於“合作 ”,對詩歌的挖掘較有深度,學生對問題的思考由表及裏,逐步深化。在 “誦讀”這一環節中,教師持合作的態度的“示範”,通過取長補短,師生 共同進步。

三、因“引”而高。詩言志,詞言情。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領會詞中的“情 ”,就可以達到詩歌教學的最高目標。課堂教學中,毛教師十分善於引導 ,把學生導向重難點,抓住詞眼,循循善誘,引導學生領會詞的意境。 《江城子·密州出獵》全詞只有70字,但字字珠璣,意境深遠。毛教師通 過背景引導、誦讀引導、詞眼引導、典故引導,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距 離,使學生從感性的層次到理性的高度認識了蘇軾的報國之志,從而落 實三個維度目標。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20

《長 城和運河》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中國古代勞動人們的偉大。在遼闊的中國版圖上,長城由東向西,撇出凝重雄偉的陽剛一筆,運河自北到南,劃出恬靜平和的陰柔一 捺。這一切奇蹟的締造者,就是我們平凡而又偉大的祖先。在這樣的情感體驗下,學生的朗讀能力,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及思維能力怎能不得到極大的鍛鍊和提高?

今天上《長城和運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資料,這使我很是欣慰,因為收集資料不僅是孩子們的事,家長也往往需要參與,説明很多家長都能配合老師完成資料的收集。

由於事先都收集了資料,所以孩子們對長城和運河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在上課之處就已經深深為長城和運河而感到驕傲了。因此在課堂上我並沒有着重介紹相關背景資料,而是簡單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檢驗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另一方面幫助他們梳理資料,逐步學會尋找資料,理解資料。

今 天的教學我以朗讀為媒介,使學生領會文中“我”自豪和驕傲的愛國豪情。開始學生朗讀出現拖音現象,為糾正這個問題,我先作示範,然後通過語言和學生收集的 材料,激發學生對長城、運河修建者的敬佩,引發學生自身做為中國人的自豪。這樣學生的情緒上來了,他們激情澎湃地開始朗讀了,拖音現象蕩然無存。最後我還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唱的歌的曲調來唱一唱《長城和運河》這首飽含愛國情感的詩歌,學生的盡頭可大了,這樣一來學生就輕輕送送地背完了這首詩,同時激發學生的 民族自豪感便水到渠成。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21

等式的性質(關於乘除的),是在學生掌握了等式的性質(關於加減的)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本節課教學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探索、驗證,從而獲得新知,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的機會,使他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培養學生自我探究和實踐能力。

一、猜想入手 ,激發學習興趣

猜想是學生感知事物作出初步的未經證實的判斷,它是學生獲取知識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因此,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這時學生就會躍躍欲試,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學生一旦做出某種猜測,他就會把自己的思維與所學的知識連在一起,就會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於是就會主動參與,關心知識的進展,從而達到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

二、操作驗證, 培養探索能力

在探究等式的性質(關於乘除的)時,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首先讓學生把一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然後思考討論: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引導學生髮現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然後再讓學生把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0”,結果怎麼樣?通過兩次實踐活動,學生親自參與了等式的性質發現過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鍊和提高。

三、發散思維, 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在學生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時,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以説

促思,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對學生的五花八門的想法不急於評價,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説一説,議一議,互相交流,達成共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理一理,歸納出等式的性質(關於乘除的)。通過“擺寫想説”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發散,在活動中發展,學得主動、紮實,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求異思維、創造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也有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例如:讓學生運用“猜想——驗證”的方法探索規律,感悟等式的性質,這樣的學習方式,學困生更像一個旁觀者,教師該怎麼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nqzlg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