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這個辦法好的教學反思(精選24篇)

這個辦法好的教學反思(精選24篇)

這個辦法好的教學反思 篇1

《這個辦法好》講述了少年毛澤東與小夥伴們上山幹活時,指揮大家分工合作去放牛、砍柴、撿果子的故事。説明做什麼事都應當少花力氣幹出成績的道理。

這個辦法好的教學反思(精選24篇)

本文生字較多,會寫的字 7個,我會認得字 14個,再加上是低年級學生。基於這兩個特點我儘量讓枯燥的識字教學“活”起來。

一堂課的成敗,關鍵在於孩子是否對這堂課感興趣,所以我以生字為主體,以多種遊戲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愉躍中學。

識字教學,我倡導在學文和認識事物的過程中讓學生主動識字,以自學、合作學、個體檢查、遊戲等多種方法落實識字教學,鼓勵引導學生學會理解運用漢字、詞語。俗話説:不動筆墨不讀書。第一步,初讀課文時,學生邊讀邊圈畫出生字新詞,對生字新詞有一個初步的印象;第二步,讓學生自主認讀,加深記憶;第三步,採用小組合作做遊戲的方法鞏固記憶生字的音形;第四步,在自主識字的基礎上,教師檢查正音;第五步,利用擴詞、用詞語説話深化學習,達到識字、理解、運用的目標,為下一課時的寫字做好鋪墊。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緊扣學生的認知特點,同時,又能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表演能力、表達能力和自信心。

學習課文時圍繞“誰想出的辦法?”“什麼好辦法?”“辦法好在哪裏?”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朗讀評悟課文,感悟辦法的妙處。

教學中,我還注重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拓展中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知道,我們平時進行值日時,也要注意和別人分工協作,這樣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值日任務。

這個辦法好的教學反思 篇2

《石榴》一文文筆優美,以季節的變化,按照抽枝、長葉、開花和結果的順序描寫了石榴的成熟過程,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

本課語言生動形象,記述條理清楚,是學生學習語言與習作的範例。本次我進行了第二課時的上課——精讀課文。我確定瞭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1、理解重點的新詞,瞭解石榴樹的枝葉、花朵以及果實的特點。通過品讀,感受作者語言文字的美。(重點説擬人修辭手法)

2、學習課文,瞭解石榴的生長過程,學習第四自然段品石榴的寫法。

3、體會文中優美的詞句,學習擬人句。

第一課時,我已經讓學生學習了生字、詞語,朗讀了課文,理清課文脈絡,並且講讀了第一自然段,理解了“馳名中外”這個詞的意思(名氣很大,國內外有名。)

第二課時,我從複習課文脈絡入手,石榴園——石榴花——石榴果——品石榴,再按照段落一步步的學習、品讀課文。

首先,閲讀第二節,瞭解枝、葉、花的特點。讓學生通過詞語“抽出”“長出”“開出”“掛滿”這些詞語體會石榴樹的的生長過程:抽枝——長葉——開花——結果,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填空練習,瞭解石榴樹的生長過程。課文中有描寫石榴花“像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着勁兒在吹呢!”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寫出了花朵的形狀特點以及花朵開得熱鬧的特點,但是再此教學過程我省略了,也沒有着重強調比喻的修辭手法。

石榴果實從生到熟,外皮顏色發生了逐步的變化。我採用了讓學生找一找、畫一畫的方法,找出顏色變化的詞語,再點出表示先後順序的詞語,最後出示桔子成熟過程中顏色變化的圖片,讓學生們填空,進行了一次擴展訓練。

作者描寫熟透了的石榴的形態,這一段話寫得特別精彩,既形象又生動,因為作者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熟透了的石榴看作了一羣石榴娃娃,成熟的石榴裂開了皮,寫成了石榴娃娃笑得咧開了嘴,笑破了肚皮。讓學生帶者快樂的心情反覆朗讀,讀出豐收的喜悦,讀出石榴娃娃的調皮與歡樂,並讓學生結合觀察書上的插圖,在朗讀中瞭解石榴果實的外形特點,體會作者寫法的精彩。

然後引導學生學習第四節,瞭解石榴子兒的形、色、味的特點。在理解“瑪瑙般的子兒”時,我向學生介紹了瑪瑙,對照圖片讓學生體會石榴子兒的形狀特點。在理解“一顆顆緊偎在一起”時,通過觀察圖片、舉例子理解“緊偎”,通過這段學習,理清段落順序,先寫作者看到的形狀、顏色,再寫品嚐到的味道,為課後習題品嚐一種水果奠定了寫作基礎。

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就考慮過課的類型,最後決定採用教師主講,學生聽、學的方法為主,考慮三年級語文基礎知識比較貧乏,所以教師講授的內容較多,我過於主導,讓學生髮揮的機會比較少,一篇課文可以有許多種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一個人的思維有限,一堂課上下來也發現了設計上有一些缺陷,而且學生不太敢回答問題,希望日後能更改善。

這個辦法好的教學反思 篇3

今天用了兩個課時跟孩子們一起把課文學完了。從教學策略的選擇上,仍堅持“讀議結合,以讀為主”的原則,把大量時間放在了引導學生讀課文上面。

根據課文的層次,或以自然段為單位,或者按照意義段來讀,考慮到教學時間不寬裕,在朗讀要求上沒有提出過高的標準,只是強調要讀準確、讀整齊。讀完之後,讓孩子們議一議段落的基本大意,這樣做是為了訓練孩子概括段意的能力,是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的。議了段意,通常會由我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髮表各自的見解。如讀完本課前第二自然段,我設計的問題是“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是什麼?跟其他動物相比,蟋蟀的做法體現了什麼?”,孩子們很快就找到了“排水優良”、“有温和的陽光”、“不肯隨遇而安”、“慎重”等關鍵詞,在集體探究了隨遇而安、慎重兩個詞語的意思之後,孩子們對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和講究程度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而後再讀課文,感覺就明顯不一樣了。講到蟋蟀住宅的特點時,根據課文的表述,我跟孩子們一起在黑板上畫出了蟋蟀住宅剖面圖,洞口的位置在哪裏,平坦的平台以及九寸深、一指寬的隧道,都被直觀呈現了出來。我感覺這樣做效果不錯。蟋蟀是怎樣建造住宅的,也是解讀課文的一個重點。遺憾的是由於時間關係,這部分內容講得有些侷促,對教材的挖掘不太夠,只重點幫助孩子們理解了前足扒土、後足踏地、兩排鋸推土等內容,缺少了對蟋蟀弱小與建造住宅工程量巨大的分析對比,也沒能對作者細緻入微、極富耐心的觀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説指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了。而這個是本單元教學的重中之中。因此,我對這兩個課時總的自我評價是:教學目標達成度低,教學效果不理想。

一般來説,諸如此類的課文理解起來障礙不大,只要多讀幾遍,就能把課文內容理解個89不離十。然而,語文課的教學不能僅僅滿足於孩子們理解了課文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藉助教材提供的文章範例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能力,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並逐漸學會在自己的習作中加以運用。就本課教學而言,應該説只完成了初步理解文意的初級目標,語言文字訓練不夠,理解感受能力培養缺失,表達方法學習幾乎沒有涉及。因此,這樣的語文課屬於低效高耗。

究其原因,自認為首要的還是解讀教材、研究教法不夠。備課階段沒能深入解讀教材,對文本的理解較為膚淺,關鍵詞句領會不到位,掌握與課文有關的外圍資料如昆蟲學相關知識不夠;上課過程中組織教學不夠嚴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未被充分調動起來,讀課文的形式不夠多樣化、缺少新意,課堂討論參與範圍較窄,發言者相對比較集中,大部分孩子依然屬於“沉默的大多數”。其次,教學時間分配不盡合理,隨意性較大。第一課時安排了前一篇課文的背誦檢查,前後用去了近10分鐘時間,再加上講課過程中偶爾停下維持紀律、提醒個別走神兒的孩子也會佔去一點時間,再有就是課堂上的一些廢話,致使寶貴的教學時間白白浪費掉了。如果課前考慮周全,很多時間完全可以節省出來用於實質性的學習。

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從細節做起。從明天起,我將致力於此。

這個辦法好的教學反思 篇4

剛剛執教完《窮人》一課,對教學中的一個片斷深有感觸。《窮人》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個短篇小説。課文記敍了一個寒風呼嘯的夜晚,桑娜與漁夫主動收養已故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下漁民的悲慘生活,讚美了桑娜和漁夫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課文是通過環境和人物對話、心理的描寫,來表現人物品質的。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窮人的高尚品質,在教學中我抓住桑娜抱孤兒回家後複雜的心理活動以及桑娜與漁夫的對話這些內容組織學生深入研讀。桑娜與漁夫的對話部分,有兩處“沉默”,引導學生理解這兩處“沉默”的不同含義,能更好地體會兩人不同的性格。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先從課文中找出這兩處沉默,再進行體會。第一次是桑娜與漁夫同時沉默。我問學生:“桑娜為什麼沉默?當時她心裏會想些什麼?”這個問題大家一致認為面對剛剛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的丈夫,桑娜不知怎麼向丈夫説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盤算着從何説起,這種沉默正掩蓋着桑娜內心的激烈鬥爭。而漁夫為什麼會沉默?學生的回答似乎離“標準答案”差那麼一點兒,教參上寫着漁夫是因為還沉浸在與海浪搏鬥的恐怖中,心裏尚存餘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説話了。而學生的回答卻是多元化的,有的認為:漁夫在擔心明天是否仍是這樣的鬼天氣,會影響打魚,所以沉默;有的認為:魚網給撕破了,漁夫擔心第二天用什麼工具去打魚;有的認為:漁夫心想,這鬼天氣再這樣下去,一家七口人的生活該怎麼辦?……

雖然不是“標準答案”,但我認為學生的答案言之有理,漁夫的沉默也許是因為天氣的惡劣,也許是因為生活的壓力,這都符合漁夫的生活實際。新課標提出,閲讀評價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閲讀的評價”,“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精讀“要重視評價學生的感情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我想,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提倡標新立異,允許學生見仁見智地解讀文本,對問題進行創造性的思考,要將過去那種“答案標準化”的僵化模式改為“答案多元化”的彈性模式,千萬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學生,也不使學生受到教參的限制,而是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以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鼓勵學生,讓他們大膽地學,充滿自信地學,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才能真正放飛學生的個性。

這個辦法好的教學反思 篇5

《綠》是一篇語言文字非常優美凝練的文章,要寫好一種顏色本來就很難,作家通過自己的感覺和觀察體驗,竟能寫得如此美麗,令人陶醉。雖然這是篇選學課文,但它的文質兼美,所以我很認真的和學生一起學習了文章。我想優美的文章要是太多的分析就破壞了美感。《綠》一文,本來是我們國中課文的《西湖的綠》的選段,對國小生來説難度較大,其實這樣的美文只要幾個字就可以了——“讀中感悟”。

古人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非常有道理,在這一堂課的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先帶學生進入一個綠色的世界,欣賞了大量的關於西湖靈隱和花港觀魚兩地的綠色的圖片,用圖片衝擊學生的眼睛,然後通過自讀來感悟全文,對全文有一個總體的把握。新課標的精神是激發學生的獨立學習、主動學習的興趣,先自學,再小組交流的形式有利於學生的獨立思考。

“滿目是綠”在開始學習中學生就提到了,理清“何為‘滿目是綠’?”這就是對靈隱遊蹤一個總的回顧,幫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身處在道路上,兩旁是蒼翠欲滴的古木——綠得濃郁;抬頭前望,飛來峯上樹木層層疊疊——綠得豐富”;低頭看蜿蜒的小路,綠到石頭縫裏——綠得有動感,綠的蔓延;坐在冷泉亭裏,通過感覺來寫綠,通過溪水來寫綠—— 綠得清涼,綠得清澈。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滿目是綠”,也能真正體會到西湖的綠為何會令作者“流連忘返”了。

這樣美的文章,我其實很難把“綠”的感覺傳遞給學生,只有讓學生通過朗讀來感悟這樣的美!

這個辦法好的教學反思 篇6

在備《船長》這一課時,我被船長忠於職守、捨己為人的英雄行為深深地震撼了,在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尊黑色的塑像,船長正目光凝然、注視前方,臉上是那麼安詳平和,。試問天下蒼生,有誰,能在死神的面前,真正做到了超然與寧靜;能面對死亡,把生的希望留給他人,捨生取義?這對於芸芸眾生來講,是望塵莫及的。由此,我又不禁聯想起了“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故事,與這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也是輪船沉沒,也是眾人爭相逃命,也是船長下令緊急救援。所不同的是,“泰坦尼克”號的沉沒責任在船長,因為是他的錯誤決策才造成了這一慘劇。而我們的哈爾威船長,自始至終,都是那麼完美,一生都要求自己忠於職守,履行做人之道。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這樣的好課文,怎能不精心引導學生去細細閲讀、細細品味,學會做人?那麼,如何讓學生也能深入文本,與我一樣有着深切的閲讀感受與體悟呢?怎樣才能讓學生上一堂有滋有味的語文課呢?

課前,我反覆讀了課文,閲讀教學參考資料,鑽研教材,還上網搜尋到了多篇教案。我想,在專業成長的過程中,借鑑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無可厚非。但感實踐下來,從模仿學習到靈活地運用乃至創造,這是一個比較艱辛的過程,特別是優秀的教學設計如何適合班級學生的學情以及教師在課堂上如何運用自如,這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而真正做到“得法”,何其難也?其中對學科性質的認識是前提,對教學目標、教學流程的整體把握與靈活調控是關鍵,創設引人入勝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與智慧的有效、高效的活動是核心。這些説起來好像很容易,但是僅僅説説而已是無用的,最要緊的是落實在行動之中。

這個辦法好的教學反思 篇7

昨天執教了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二課《但願人長久》,文章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

文章以蘇軾的情感變化“思念——埋怨——寬慰”為點貫穿文章始終。在教學時,圍繞這三處情感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學生讀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內心思念親人的情感。我引導學生探究表達情感的詞句。從“心緒不寧”、“形影不離”等詞句中可以感受到對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節學生聯想到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也恰恰表達了蘇軾當時的情感。在教學“形影不離”時,文中一句“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解釋了這個詞的意思,我又讓學生進行了聯想:“他們在一起還會幹些什麼呢?”學生浮想聯翩,有的説:“在一起吃月餅、賞月”,有的説:“過年在一起包餃子,放鞭炮”等。學生的聯想一方面加深了對詞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蘇軾於弟弟蘇轍的手足情深。

這個辦法好的教學反思 篇8

一、本單元教學的關鍵是讓學生熟練掌握“幾個幾”的表達方法。

二年級學生在平時的生活經驗中,雖然經常見到“幾個幾”的現象,但很少用“幾個幾”來進行描述;而在課堂教學中,是首次認識“幾個幾”這種表達方式。

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可以通過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形成對“幾個幾”的感性認識。例如:

(1)看圖

讓學生觀察教材上的主題圖,引導學生概括:小兔每2只一組,每組就是1個2只,兩組就是2個2只,三組就是3個2只……

(2)操作

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並説一説:每幾根小棒一組,一共有幾組,也就是幾個幾根小棒?

(3)畫一畫

每5個圓圈一組,畫3組,就是幾個幾;你能用三角形畫出2個4嗎?

(4)遊戲

根據老師拍手的次數,説説看,老師一共拍了幾個幾下?

同桌同學一起玩拍手遊戲。

讓學生運用手、眼、耳、口、腦,通過觀察、操作、想象、聽、説多種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去感知,在比較中進一步理解幾個幾的實際含義,在鮮活的具體情景中初步建立起“幾個幾”的表象。

二、在現實問題中引入乘法。

通過教材第二個例題“一共有多少台電腦”這個實際問題,自然引出乘法,讓學生了解乘法產生的背景。

有關乘法各部分名稱、讀寫方法等數學常識,通過讓學生看書自學和集體交流來教學。

本環節的重點是溝通乘法算式意義與“幾個幾”之間的聯繫,儘管沒有明説:“一個乘數是相同的加數,另一個乘數是相同加數的個數”,但要引導學生思考並口述乘法算式的含義。如:

四乘二就表示4個2,為什麼其中一個乘數是4呢?因為加數2有4個;為什麼另一個乘數是2呢?因為相同的加數是2。

從而使學生對乘法的意義逐步由感性認識過度到理性認識。

三、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乘法計算的價值,培養學生應用意識。

通過加法和乘法算式的對比,在強烈反差中,使學生認識到求幾個幾用乘法算式表達比較簡便,感受學習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礎。

例如:請學生列式計算9個2的和,看誰寫得快。

四、加強對比,避免加法運算的負面干擾。

剛剛接觸乘法計算時,學生容易把加法和乘法混淆。

例如把2個5相加,寫成5×5;把5和4相加寫成4×5;把2乘3的積算成5。

這樣的錯誤是很正常的,在課堂上要有意識第通過一些對比練習,讓孩子儘快弄清二者之間的區別。

五、抽象過程循序漸進。

由於二年級學生是初次接觸乘法,認識“幾個幾”,接受新知有個過程。

在教學中,必須通過不同的情境,大量的實例,幫助學生積累足夠形象感知,才能讓學生領悟到這些不同實例的相似之處,從而在腦中建立起乘法意義。

這個辦法好的教學反思 篇9

《登岳陽樓》是老杜的代表作之一,很能體現其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與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其寫景雄偉壯闊,寫身世孤苦淒涼,抒情卻心憂天下。所以這首詩自然要精講。但我又不願跟一般老師那樣一句一句的分析。而本詩的標題也只反映了其寫作地點,不能提取更多信息。因此,我也沒有以題解入手。我當時教學設計是這樣的:第一步,學生閲讀註釋與練習冊上的背景介紹,讓學生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然後抽查學生記憶情況以及從中攝取信息的能力;第二步,根據背景入手設問,哪幾句詩最能其身世?他的身世怎樣?第三步,要求學生思考,身世如此悽苦之人,一般是感到自己的不幸,杜甫是否也是如此?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第四步,杜甫博大的胸襟與詩中哪幾句詩相照應相襯托?為什麼?這幾句詩的意境如何,哪幾個字煉得好?作點分析。第五步,詩歌首聯“昔聞”“今上”相對,有人説是“喜初登也”,有人説是“感悲苦也”,你同意哪種説法?聯繫全詩分析。第六步,先介紹杜甫“沉鬱頓挫”藝術風格的特點,要求學生講講它在本詩中是如何體現的。第七步,學生自讀自主欣賞部分的詩歌,然後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大家共同討論。

但今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作了些調整。在學生了解了背景之後,先讓學生自讀,然後分析其字面意(主要是學生説,老師是作點撥)。然後讓學生思考本詩景與情的關係,且要他們置身詩境,描繪本詩的景物特徵,以及抒情特徵。後面幾步則與設計的一樣。作這樣的調整是考慮班上學生的程度,為了讓他們能更好更快地理解詩歌。我感覺今天的教學效果還可以。

只是,我對第六步還有些疑慮,我把這首詩分析得這麼深,不知學生能否理解,從今天的教學過程來看,學生還是能理解的。當我把“沉鬱頓挫”藝術風格的特點講清楚後,有一部分能夠明白它在本詩是如何體現的,而且能聯繫具體詩句來分析。還有一點就是,跟中學生講這麼深的問題合不合適。如果從大學聯考的角度來説,可能沒有必要,但從提高學生鑑賞能力來説,我卻覺得很有必要。最起碼讓他們在學了杜甫的詩歌之後,能他的藝術風格特點有了初步的瞭解。這對他們今後的學習是有幫助的。

這個辦法好的教學反思 篇10

一、愛崗敬業

只有熱愛祖國的教育事業,才能為教育事業而努力奮鬥,盡職盡責、教書育人。一直以來我都認真的對待每一位學生。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課餘時間,我都時刻注意學生的思想動態,做到及時發現及時糾正,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二、關愛學生

“愛”是理智和感情的統計,它體現對學生的尊重,更體現了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我既愛“聽話”的學生,更愛“後進生”。對學生我總是努力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和學生心心相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對於“後進生”我總是用發展的眼光來看,用“放大鏡”來看學生的優點和進步,以長善救失。

三、嚴謹治學

做為一名人民教師,重要任務是教學工作。面對各種差異的學生,我詳細瞭解每一位學生的特點,深入瞭解每位學生的心理特點,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對不同特點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根據學生的不同愛好,鼓勵學生全面的發展。有些學生的接受能力強,在他們學有餘力的基礎上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於那些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我會請家長配合老師的工作耐心的對學生學習給與更多的幫助。讓學生在不同的程度都得到發展。

四、團結協作

作為一名教師,學校就是我的家,學校的發展也就是教師的發展,學校的形象也是教師的形象。所以我把學校集體放在第一位。我總是和同事良好合作,謙虛謹慎,尊重同事,虛心向他們學習,共同討論,探索教學規律,我不單單注意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時也注意樹立其他科任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維護科任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從不在學生面前議論科任教師的“長短”。

在對自己的工作做了認真的剖析只有我覺得我還存在着以下的不足:

1、缺乏學習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在工作中忽視了知識能力的培養再造,對學習沒有做到長期堅持,總是給自己找藉口,由此導致了很多工作原地踏步。

2、對自己的工作要求不高。在工作中對自己要求不夠嚴格,有拖拉的現象,領導安排了工作,缺乏系統的規劃,因此影響了工作效率。

3、開拓精神不強。在工作中安於現狀,存在着等、靠的思想,總是被動接受領導安排的工作,不能主動替領導分憂。

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一是自己放鬆了學習及對自己的要求;二是思想上有等、懶、靠的情緒;三是自己對自己的工作沒有進行系統的規劃、整理。通過這次深刻查找剖析,針對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在今後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將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做好以下幾點:

1、加強自身建設,提高素質。一是在政治理論素養上下工夫,加強對政策理論水平的提高,。二是在業務,在專業知識、法律法規方面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全面發展。

2、強化責任,提高效率。對自己的工作多用心、用腦,領導交辦的事及我自己份內的事做好計劃,使其有序、有時、有步驟地完成,今天的事絕不拖到明天做,樹立強烈的時間觀、效率觀、質量觀,促進單位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和自身能力的不斷提高。

3、開拓創新,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在工作中勤觀察、勤思考,想學生、家長之所想、急學生、家長之所急,全心全意做好教育教學各項工作。

時代對我們這一代的人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回顧幾年來我們走過的路程,我深深感到只有抓好師德師風建設,才能使學校的整體工作不斷邁上新的台階。

這個辦法好的教學反思 篇11

本課時是二年級上冊的內容,教材提供了教學的基本內容、基本思路。要想使教學內容變的更加豐富,更能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慾望,教師就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已有知識、生活經驗與當前要討論問題的實際距離,對原有教材進行開發,創造性的使用教材,為學生創設一個實踐與創新的機會,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實現對知識的再創造。

因為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過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的豎式及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所以設計這節課時,我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一、根據學生的特點,選用學生感興趣的素材。一開始,我就創設同學們一起觀賞魚的情境,這不僅是舊知的複習和回顧,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發現個位上的數相加滿10了,怎麼辦呢?然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算理、通過擺小正方體,滿了十個先把他們擺一起,找到計算這道題的關鍵。最後通過目標明確、形式多樣、層層遞進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學會豎式計算進位加的方法。

二、用好學生的“錯誤”資源。教學中我善於發現錯誤背後隱含的教育價值,引領學生從錯中求知,從錯中探究,充分利用這一“錯誤”資源。練習中,我把學生出現的錯誤一一展現出來,讓學生自己來發現、改正。我想,這樣的課堂才更真實。

這個辦法好的教學反思 篇12

一、課堂一詠三歎,昇華情感。

教學時,我緊緊抓住作者的情感線索走進文本,走進劉老師的內心世界。“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裏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隻又一隻理想的風箏。”這句話是課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情感線索。我每學完一板塊都回到重點句的激情朗讀,使整堂課一詠三歎,曲折迴環,別有趣味。如此處理,精略得當,使文章的教學張弛有度,保證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享受到了學習的過程,學生的思維火花得以綻放,激情得以飛揚。

二、品細節,悟情感。

這篇課文篇幅比較長,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有效地學習,我抓住了劉老師的三件事:“笑談腿疾、轉寫板書、放、追風箏”來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品味文字,體會情感。達到了長文短上的目的,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長課短教,把複雜的內容變得簡單明瞭,使宂長拖沓的教學過程變得便捷,使複雜多樣的教學方法變得簡單易行,這需要教師具有很高的教學素養。

在教學“談腿疾”這一部分時,引導學生抓住劉老師的笑的神情和講的故事感悟劉的樂觀幽默的特點。並且抓住了學生聽故事後的情感變化“笑——酸澀——尊敬”,進行情感補白,更能深入地走進人物的內心,感受人物情懷。在教學“寫板書”這一部分時,引導學生抓住劉老師寫板書的動作:“撐地——離地——急速地一轉——轉向——轉向”來品味,通過老師動情地朗讀,讓學生想象情景後談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動辭發。學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動、擔心摔了一跤,如果沒有想象怎能有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劉老師放風箏的動作和語言,感受他的堅強、自信、熱愛生活的品質。

這個辦法好的教學反思 篇13

我認為本節課有兩個亮點:

一、主問題的設計使整體感知一氣呵成

新課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體感知,教師們也因此而嘗試運用各種方式去進行整體感知。但就目前而言還沒有形成一個體系性的方式。這其中的原因既與這一理論提出的時間短有一定的關係,又與教師的風格和文章體裁內容等密不可分。但是就本文而言,設計有效的主問題不失為一個比較好的途徑,之所以説比較好,因為問題的設計還是有點請學生入甕之嫌。

“禮讚白楊樹的原因是什麼?”這一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線索:“不平凡”;“樹的不平凡表現在什麼地方呢?”使學生走進文本之中,從而在閲讀中體會到作者之所以認為白楊樹不平凡是因為它的生長環境、外部形態、內在精神不平凡,這樣從而完成對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僅僅是在讚美白楊樹嗎?”將學生的思維引到對文本後一部分的閲讀之中;然後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寫作手法並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二、預揚先抑手法的學習效果喜人

計本環節之前,我並沒有事先設計一個寫作話題。只是因為在剛剛結束的片斷練習中,我也是學生根據自己的閲讀積累和生活體驗去寫得,所以再讓學生自由選擇話題學生可能有點疲倦,於是我決定選一個話題,既讓學生快速進入片斷練習,又使學生相互之間有比較。

學生動筆寫得過程中,我穿梭於學生之中,和學生一起探討怎樣在原有的基礎上改的更好,許多同學在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中確實有所提高。接下來要做的是,讓學生的這種成功感與全班同學一起分享,學生的發言確實很精彩,教師的點評鑲嵌於其中,讓學生確實有收穫。

當小組代表的發言接近尾聲時,一般情況下,學生的思維基本上都鬆懈了,因為片斷的高潮基本上已經過去。但今天孫燕燕這一組的發言確讓全班同學都情不自禁的鼓氣了掌聲。孫燕燕因為是一個女孩,她發言的聲音相當小,當她讀完本小組的傑作後,全班同學都沒有聽清楚,這時這個女孩顯得很靦腆,也相當不好意思,於是我叫她再讀一篇,可是全班同學依舊沒有聽清楚,這時我把她所寫的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誦了一遍,頓時,所有的同學鴉雀無聲,都把目光投向了我,於是我再次朗誦了一遍:“它不能像玫瑰那樣留芳香於人間,卻能留清白於教室”。全班頓時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由此我想到了語文教學的兩個問題: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很多時候,一個細節往往能將整個教學推向一個新的高潮;語文教學相比較其他的任何科目而言,所肩負的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要更重。

這個辦法好的教學反思 篇14

今天的語文課上,講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 “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時,我饒有興趣地講起了詩人賈島“推敲煉字”的故事,爾後,又給同學們講了當年王安石是如何經過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終決定用“綠”字的,同學們聽得如痴如醉。正當我暗自得意的時候,有個學生卻突然站起來説:

“老師,我想給王安石把‘綠’字改一下!”

“老師,我也想改!”

“我也想改!”

……

一石激起千層浪。我被同學們突如其來的要求給問懵了,怎麼辦呢?是直接告訴孩子們,這是大詩人的選擇,是不能改的?還是……種.種做法在我的頭腦中一一閃過。對了,新課程的理念不是要尊重學生的主觀體驗,讓他們暢所欲言嗎?於是,我選擇了以下的做法。

“好吧!”我停下了準備往下講的課,微笑着對大家説,“我們一起來看看咱們班的大詩人是如何修改的。”

“我覺得應該用‘來’!”

“用‘滿’比較好!”

“我認為用‘過’最合適!”

“不!用‘到’才好呢!”

……

不一會兒,一個個鮮活的答案躍然黑板上:映、拂、到、過、吹、來、染、趕……同學們還在為各自的答案而爭論着。

“哈哈,同學們的詞彙可真豐富啊!但我想,既然王安石經過反覆推敲才選用了‘綠’字,肯定有他的獨到之處吧,請大家讀讀詩句細細體會一下。”我終於可以塞上一句話了。經我這麼一説,喧鬧的教室安靜下來。一陣沉默過後,終於有人發言了。

“對!老師,人家王安石想要表達的是春天到來,江南岸一片新綠的色彩,而‘映、拂’等字只寫出了春風的到來,沒有寫顏色,所以我覺得不太合適。”大家都點頭稱是,我也比較贊同這個同學的説法,正準備“鳴金收兵”,不料又一個聲音冒了出來:

“老師,春天來了,萬物復甦,不會只有綠色吧?我認為還應該有各種顏色的小花,我覺得用‘染’才準確呢!它可以‘染’出五顏六色來啊!”

噫,這個同學的説法也很有道理啊!怎麼往下進行呢?我心裏琢磨着。對了,何不放手讓同學們小組內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討個究竟呢?“到底是‘綠’字準確,還是‘染’字好呢?我想,每個同學都應該有自己的看法,接下來請大家小組內盡情發表自己的高見!”

討論過後,同學們的發言令我十分欣慰。

“儘管春天是多姿多彩的,但我們組認為春天應該以綠色為主。再説,綠色是生命的象徵。所以我們認為還是‘綠’字好。”

“‘染’雖然能表示出多種顏色,但‘染’上的顏色往往只是附着在事物的表面,就像人們染頭髮,時間久了可能會褪色。而‘綠’我們感覺是由內到外產生的,王安石當時那種思念家鄉的情感當然是從內心發出來的,所以我們認為用‘綠’字比較準確。”

……

“當然,王安石所用的‘綠’字也不一定是最恰當的,我想,只要同學們善於思考,反覆推敲,你一定會找到一個比它正準確的詞語。”最後,我充滿期望地説。

課後,我默默思忖着。在尋找替換“綠”字的詞語的過程中,同學們可能最終也找不到一個非常合適的詞語來替換它,但他們在尋找、思考、討論的過程中,所體會到的王安石的思鄉的感情,所感悟到的對“染”“綠”等字的理解,不正是我們的課程目標所要求的嗎?一提到新課程,往往老師們的思維總被“自主、探究、以學生為主體”等詞語充盈着,但在具體的授課中卻總感到迷惘,不知道該如何去實施。其實,在我們課堂教學中,有許多值得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研討訓練的機會,只要我們作為課堂引導者的教師善於發現,善於思索,相信學生的心靈一定會在你的指導下得到放飛。

這個辦法好的教學反思 篇15

《泊船瓜洲》這首古詩是宋代大詩人王安石的佳作,此詩是詩人第二次上京任職,坐船遠離家鄉在上京途中寫的。

這首詩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當時王安石並不是這樣寫的,沒有用上“綠”這個字,他改了十幾次才改成了現在的“綠”字。這一句也是本首詩的教學難點,在教學這一句時,我將當時詩人如何改詩的過程告訴了學生,同時我也請班上的孩子們當一回詩人,也來改一改,此處還能用上什麼字,話音剛落就有很多同學迫不及待的舉起了手。我讓他們一個個輪流説,他們用上了很多字,有“吹,越,暖,過,掠,拂,飄,滿,抱,入,來,去,栽,見,返……”聽完孩子們的回答,我很意外也很高興,意外的是想不到他們會想出這麼多替代“綠”字的字來,尤其是“暖”、“拂”、“掠”幾個字用得很貼切,他們説出這些字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表揚了孩子們,得到老師的表揚,孩子們更是來勁,又想出了一些字。

當孩子們沉浸在改詩取得的成就感時,我話峯一轉,引回到本課的教學中,我問道:“為什麼詩人不用你們剛才所説的字,而要用這一個‘綠’字呢?”學生又炸開了鍋的討論起來。我再進一步的引導學生“詩人是什麼季節離開家鄉?他在船上看到了哪些景物?”這樣一問,學生就更明白了,原來是春天來了,吹風吹綠了長江兩岸。這樣學生對於 “綠”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理解詩人為什麼會選擇用“綠”字,也更好的體會了詩人的這一份思鄉之情,這種教學又何樂而不為呢?

這個辦法好的教學反思 篇16

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峯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峯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結合觀看天都峯的錄像、圖片資料,讓學生理解天都峯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峯的艱難和不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後為線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爺爺艱難攀登、爬山後“我們”的喜悦的心情的有關詞語、句子,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體會。在理解中,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詞語,從中體會到爬山的艱難。又從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中,抓住“居然”“也要……才……”這些詞語來理解體會小女孩和老爺爺能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學難點。

這個辦法好的教學反思 篇17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選修教材把詩歌鑑賞當成一個專題來解讀,並且按照詩歌鑑賞地方法把他分成了三個單元,每個單元又有“賞析指導”,就這一章所提出的學習角度,介紹相關知識和鑑賞方法。“賞析示例”,詩歌和散文各舉一篇為例,從該章所提出的學習角度進行分析。“自主賞析”,圍繞這一章的學習內容,提供閲讀鑑賞的作品。其設計用意在於啟發引導,指出途徑,激起興趣。

《長恨歌》出自“賞析示例”一章,除課下注釋外,課後還有詳細的鑑賞説明。怎麼教,從哪個角度切入,教到什麼程度,都成了問題。最後決定抓住本單元的設計要求“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結合課後對詩歌主旨的分析,運用反證法找出作者這樣分析的原因,同時也訓練學生對“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的運用。

首先,“知人論世”瞭解白居易其人。他的生平、作品及詩歌主張,主要抓住“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來確定詩歌的主題為諷喻,而不僅僅只談感情。其次,運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從字、詞、句着手,抓住第一節中描繪李楊之間愛情的詞彙,與寫一般男女感情的所採取的角度和詞彙進行對比,發現有明顯的諷刺意味。這都與課後的分析不謀而合,使學生對“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更為信服,對於運用這一方法充滿了信心。

最後,對楊貴妃的形象進行分析,引出“紅顏禍水”的話題,就古今中外被稱為“紅顏禍水”的女人進行探討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總體來説,本課圍繞“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展開,對詩歌內容進行了深入分析,也有課後的拓展延伸,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目的。讓我感到不足的是學生沒有從欣賞的角度來學習這首詩,而是用很理性的眼光,以解答數學題放入方法來鑑賞詩歌,比較死板沉悶,缺乏自己的獨創性,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得很艱澀、枯燥。針對理科班的這種情況,應該在平時慢慢對他們進行美地薰陶,進課前先播放朗讀帶,看《唐之韻》等相關資料進行鋪墊,創設好情境和氛圍。

這個辦法好的教學反思 篇18

優秀文章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值得品味的,教材的文章更是如此,而作為語言文字的教育者,我們首先做的應該是深刻挖掘教材,只有自己理解,才能傳授與學生。我一直思考為什麼我對於孩子課堂的生成總是無法應付自如,其實症結就在於自己對於教材理解不透徹、不深刻、不全面。 要做到深刻挖掘教材,教師也應該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在《北京老人》這課中,我便忽略了一些本可以深挖的內容,例如:文章中的兩件事是如何勾連一起的?我僅停留在“通過過渡句連接”的層面上。經過老師的點撥,其實可以在過渡句上做一些文章,我們學過了幾種類型的過渡句,能不能將他們列舉出來作比較?進而體會各種過渡的異同?比同強化,比異拓展,這是一個多好的為學生總結過渡句、理解過渡句的好機會。然而我卻沒有注意到,沒有深挖這個內容。

學生已經升入高年級,也應該具備了自己學習的能力,因此今後的學習中我應多重視學生的課前預習工作,可以留預習作業,讓學生在家提前解決不理解的詞語,試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等,學生課前有了一定的思考,自然會為課堂省出不少時間,使課堂教學更高效。

這個辦法好的教學反思 篇19

教讀本課為了讓學生學而有趣、學有所悟、學而得法,在教學方式上,執教者力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積極培養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力爭通過作品的例讀和學法感悟,起到“授人以漁”、“舉一反三”之功效。但是,“授人以漁”並不意味着學生要帶着鐐銬亦步亦趨的跳舞,而是要教師通過激發學生“臨淵羨魚”的慾望,水到渠成的點撥,讓學生在例子的導引下自覺地悟法,自覺地“退而結網”,自覺地“下水游泳”。本課的教學,只是為學生以後閲讀美文打開一條門徑,至於登堂入室,洞幽探微,體味美文的靈動與纖巧,則需要學生在多讀多悟中去體味。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還不能很自覺、很自然地認同這種學習方式,也不敢大膽的展示自己,老師調動激情的手段方式亦不夠多樣,因而課堂氣氛不夠活躍。這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嘗試,不斷積累,只有通過以後潛移默化的美文薰陶,才能讓學生體味閲讀美文的情趣。

這個辦法好的教學反思 篇20

教學這篇課文,要讓學生深深感受蜘蛛、布魯斯百折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培養學生正確面對失敗的態度,從而對他今後的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上完這堂課,總體來説板塊比較清晰,教學過程比較順暢,基本達到了我的教學目標。

但是教學並不是完美的,特此反思如下:

反思:

1、在本次教學中,我重視以語言文字為本,培養學生抓詞語來理解文章的能力。

在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寫蜘蛛結網過程的部分。我先讓學生通過朗讀初步感知蜘蛛的堅持不懈的精神,然後抓住文本語言精煉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自讀,

找出重點詞語,來體會蜘蛛結網時艱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同時用學生自己的感悟來指導他們朗讀。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在本課的教學中,為培養學生想象力,我通過創設多個語言情境,促使學生進行語言與想象力的訓練。

如:七戰七敗後的布魯斯在磨坊裏唉聲歎氣,他在想些什麼?我給學生出示了相應的的插圖,並且加上教師的語言情境作為先導,學生較能展開想象,進行充分想象,語言表達也較不錯。又如:面對着這些身上負了傷,幾乎失去了信心的士兵們,布魯斯會怎樣動員他們起來參加第八次抵抗呢?讓學生把自己當成布魯斯自己先練説,給了學生人物角色來體驗,給了學生語言環境來想象。這樣學生就有了角色定位和想象的環境,能促使學生進行有效的,貼近文章的想象與闡述,同時在無意之中,把課文主要內容複述了出來。在情境中境人互動,實現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

3、在最後的拓展中,我設計了讓學生思考:假如蜘蛛第七次就成功了,布魯斯還會幹第八次嗎?從而讓學生明白布魯斯是被蜘蛛的精神所打動,我們要學習他的精神,重要的不是第幾次,從而達到感情的昇華。

4、整個課堂教學,我注重了聽、説、讀、理解的能力訓練,但是在寫的方面,似乎沒有考慮到,因此,課堂感覺好像少了那麼一點。

我相信,通過不斷地實踐、學習、改進、再實踐,我對於這篇課文的把握會更到位。我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會更加踏實地鑽研教材,研讀文本,組織課堂教學,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這個辦法好的教學反思 篇21

愛因斯坦説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所以在課堂開始,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劃出含義深刻的,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提出問題,但是學生質疑了,這麼多問題,怎麼收攏,怎麼有效的解決,而不是走過場,走走形式,其實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我想拋磚引玉吧,等會請各位多談談。我在這課中的處理是:老師有個建議,這麼多的問題,我們可以抓住主要問題來解決,(出示兩個重點句)只要讀懂了這倆句,其它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四人小組合作研究,選擇其中一句,思考這些問題。

我的意圖是,把問題來個收攏,定一個導向,為進入教學的第二階段——探究體驗有效地開展做好鋪墊。不知道各位如何看待。確定好了課堂的基本框架後,學生進行自生探究,這樣就為理解和探究作好鋪墊,使探究確定了方向。這得益於去年去梅墟中心國小聽課,當時聽的是特級教師瀝汾水老師作的題為《探究課堂教學的成效形性》的講座,課堂中過分講究發散、探索,這些問題如何收攏,有成效,當時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師引導要明確,要有效。探究定向後,我用信任而又帶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探究,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難免有些片面,所以我在這裏把學生的自主探究轉為合作探究。

在合作探究中學習昇華: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愛;在沉默中孩子們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愛而沒想到回報;在沉默中,思索應該怎樣回報父母的愛;在沉默中,孩子們懂得了接受愛的同時還要回報愛的道理。

這個辦法好的教學反思 篇22

語文的知識廣闊無邊,想上好一節課很不容易,不僅要鑽研教材,更要鑽研教法。如何讓學生喜歡聽課,如何讓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下學好課文,並在此基礎上能力有所提高,視野得到拓寬,這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

一堂課的開頭導入很重要。作文好的開頭被稱為“鳳頭”,其實一堂課的開頭也應是“鳳頭”,即要能夠吸引住學生進入境界。開課不是為了熱鬧好看,而是要實實在在的能讓學生學到知識和技能,那麼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抓文本,在此基礎之上再躍出文本。培養學生分析語言的能力,要有深度,還要多朗讀。一堂課承載的東西不能太多,否則學生沒有能力去接受,一堂課也只能是蜻蜓點水,很膚淺。

課堂中要注意師生之間的對話,生生之間的對話,教學形式要多樣。這樣不僅能起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學生保持興趣的時間也會加長,能力也能在互相合作、評價的過程中得到提高。

一堂課既然有鳳頭就要有豹尾,拓展延伸的東西不能太多,而且這個內容應該是為加深理解課文內容服務的,而不是為了延伸而延伸。

這節課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努力向教學能手學習,將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上去。

這個辦法好的教學反思 篇23

這是一篇充滿科學性、知識性的文章,文章中介紹的雅魯藏布大峽谷神祕而美麗,雖然有點難理解,但卻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探索、瞭解的興趣。

因此,我就從激趣入手,利用學生們求知的好奇心,採用探索、尋奇的方式,逐步揭開雅魯藏布大峽谷神祕的面紗。

1、多媒體課件出示畫面及旁白,全面展現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外貌,介紹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地理位置及外觀:

從而理解“咫尺”、“馬蹄形”、“海拔”這些詞語的意思。尤其是在多媒體上展現“涓涓細流”、“簾簾飛瀑”、“滔滔江水”的不同水流的畫面,通過對比,更讓學生領略到了水的千姿百態,這些正是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它可以介紹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資料,使學生對雅魯藏布大峽谷有了深刻的感性認識。

2、從理解詞語入手,感受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特點,如:

文中的“堪稱”“號稱”“美譽”,是在用不同的詞語表達同一個意思;課文裏有一些詞語帶有引號,如“世界屋脊”“植物類型博物館”“動物王國”,都表示特定的稱謂,也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加以體會。還有“最長”“最深”的數據説明也寫出了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特點。文章用詞謹慎、科學,理解了重點詞語,也就理解了課文。

3、引導學生理解句子:

文章每段有一個起概括作用的句子,如:“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峽谷”、“映襯着雪山冰川和鬱郁蒼蒼的原始林海”、“大峽谷的奇異景觀還體現在生物的多樣性上”。抓住句子來理解內容,是學習這篇課文寫作手法的一個方法。

這個辦法好的教學反思 篇24

《烏塔》是國小語文第七冊的一篇略讀課文。本文描寫了一個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人遊歷歐洲的事情,反映了國外少年兒童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同時也表現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學習這篇課文的主要目的在於激勵我國少年兒童努力增強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克服依賴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經受鍛鍊和考驗;另一個目的就是進一步培養獨立閲讀能力以及讀後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上課文前,我先讓學生閲讀“閲讀提示”,看看課文主要讓我們解決什麼問題。“閲讀提示”要求我們:認真默讀課文,看看講的是件什麼事。再想一想:烏塔這樣做好不好?

我讓學生默讀課文,看看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情。有些學生讀完以後,馬上抑制不住地想要表達自己對烏塔的看法:“烏塔真是一個大膽的女孩子”;“我真羨慕烏塔,能自己一個人旅遊”;“烏塔是一個勇敢的女孩”;“烏塔是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女孩”;“烏塔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女孩”;烏塔是一個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並很勇敢的女孩”;“我覺得烏塔一個人去旅遊是錯的,那多危險啊”……嗨,有些沒讀完書的學生也加入到談論中來了。看來課文的主要內容還是放到後面去交流吧。

標籤: 反思 教學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nqxzg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