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1

一堂課結束,感覺設計總歸是高於課堂實際的。結合張春蘭老師《送小螞蟻回家》一課中的教學亮點,來談談實踐課中出現的改進與不足之處。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改進之處:

一、不容忽視的導入環節。

在《揚州茶館》的教學中,我通過一字開花“館”引入課文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又使學生對“館”字有了較全的理解與掌握。接着,我並沒有直接入題,而是從揚州的地理風景講起,揚州優美的景色伴着江南悠揚而富有特色的琵琶聲,結合《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誦讀,情與景的完美交融頓時讓學生領會了揚州的“美”,對於揚州的茶館則增加了嚮往之情。

二、精心設計過渡語,增加文本的整體性效果。

朱自清的語言質樸清純,使讀者猶如真的來到了揚州茶館。“揚州不僅景色優美,而且那裏的飲食文化也是源遠流長”,一句自然的過渡即刻將學生帶入了熱鬧的“揚州茶館”。“揚州茶館不僅人多,而且吃的花樣也多”,這樣一來,很順利地使學生急迫地開始了尋找揚州小吃的花樣。在學生吃了親手製作的燙乾絲,聞了其香味之後,引出了作者內心的讚美——“燙乾絲就是清的好,不妨礙你吃別的。”緊湊的環節,簡潔的教師語言,使《揚州茶館》的學習附帶着一種獨特文化的薰陶。

“身為揚州人的作者把揚州茶館中最地道、最入微的地方表達得絲絲入扣,從他娓娓道來的字裏行間無不流露出他對故鄉的瞭解、熱愛和由衷的自豪。揚州人就是這樣生活着,揚州城就是這樣靜靜地在歷史長河中流淌着。”這一段過渡語既是對文章的一個總結,體會到了揚州特殊的飲食文化,更有作者感情的融合。緊接着,“揚州茶館因為有這樣的特色小吃,吸引了許多遊客,於是它的規模也越來越大。”由此引入了本課學習的讀寫整合部分——動作描寫。

三、適時的語言訓練點,紮實而有效。

第一處,在導入文章的學習之後,馬上把握住學生此刻揚州茶館特殊飲食文化的感受,讓學生髮揮想象,談談“走進揚州茶館,我看到了__;我聽到了__;我聞到了__。”學生彷彿身臨其境,將各自的所看所聽所聞清晰而完整地表達。講到那誘人的香味、多樣的小吃、炒白果的聲音之時,一個個都饞涎欲滴,真想立刻跑進揚州茶館。第二處,在學生演示完“燙乾絲”的製作過程之後,我藉着將美味的燙乾絲走進學生之中時,又讓學生髮表內心的感受,你聞到了什麼?吃着什麼味道?你想到了些什麼?此時,在學生表達的同時又添入了一些直觀的感受,言語的表述更形象、更生動了。

從虛擬的感受到直觀的真實感受,學生所能表達出來的層次有很大的區別。此時講來,更是滔滔不絕,讓我不忍心停止他們內心情感的抒發,對揚州的喜愛之情由此產生。

四、注意教師語言,提升感情的體會

上課時飽滿的感情使學生以美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我結合教材內容用情來激勵學生表達,調動學生、及時評價。整個過程環環相扣,師與生的交流緊密結合,引導學生投入學習之中,認真仔細思考問題,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充分增強,更感到課堂氣氛温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正是在這樣的情景交融的課堂上得到培養的。

不足之處:

一、在寫作訓練過程中,對學生的指導較簡單,“蜻蜓點水”的指導減低了其一定的效果與意義。反思之後,我又將這篇課文分為兩課時進行,並借班進行了改進與實施。在第二課時中重點抓住《萵筍炒雞蛋》這一讀寫結合點,通過“看錄象——找動詞——簡要説過程——出示銜接詞”先……再……然後……接着……最後……”——根據銜接詞再看錄象——有順序地説説製作過程。這樣的環節下來,學生較易清楚地表達,從而產生了觀看錄象之後所產生的意義,增強了教師的主導地位。

二、在時間的掌控方面缺少一定的經驗。節奏的快慢決定於內容的輕重程度,教師需注意其合理的安排與分配。然而,課堂上,前半部分的教學節奏較慢,似乎帶着揚州那“聲聲慢”的曲調風格。

總的來説,在多位老師的指導下,使我在本篇課文的教學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及研究,對自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了及時的改進,讓我在本次“責任杯”中收穫不小。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2

一堂課結束,感覺設計總歸是高於課堂實際的。結合張春蘭老師《送小螞蟻回家》一課中的教學亮點,來談談實踐課中出現的改進與不足之處。

改進之處:

一、不容忽視的導入環節。

在《揚州茶館》的教學中,我通過一字開花“館”引入課文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又使學生對“館”字有了較全的理解與掌握。接着,我並沒有直接入題,而是從揚州的地理風景講起,揚州優美的景色伴着江南悠揚而富有特色的琵琶聲,結合《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誦讀,情與景的完美交融頓時讓學生領會了揚州的“美”,對於揚州的茶館則增加了嚮往之情。

二、精心設計過渡語,增加文本的整體性效果。

朱自清的語言質樸清純,使讀者猶如真的來到了揚州茶館。“揚州不僅景色優美,而且那裏的飲食文化也是源遠流長”,一句自然的過渡即刻將學生帶入了熱鬧的“揚州茶館”。“揚州茶館不僅人多,而且吃的花樣也多”,這樣一來,很順利地使學生急迫地開始了尋找揚州小吃的花樣。在學生吃了親手製作的燙乾絲,聞了其香味之後,引出了作者內心的讚美——“燙乾絲就是清的好,不妨礙你吃別的。”緊湊的環節,簡潔的教師語言,使《揚州茶館》的學習附帶着一種獨特文化的薰陶。

“身為揚州人的作者把揚州茶館中最地道、最入微的地方表達得絲絲入扣,從他娓娓道來的字裏行間無不流露出他對故鄉的瞭解、熱愛和由衷的自豪。揚州人就是這樣生活着,揚州城就是這樣靜靜地在歷史長河中流淌着。”這一段過渡語既是對文章的一個總結,體會到了揚州特殊的飲食文化,更有作者感情的融合。緊接着,“揚州茶館因為有這樣的特色小吃,吸引了許多遊客,於是它的規模也越來越大。”由此引入了本課學習的讀寫整合部分——動作描寫。

三、適時的語言訓練點,紮實而有效。

第一處,在導入文章的學習之後,馬上把握住學生此刻揚州茶館特殊飲食文化的感受,讓學生髮揮想象,談談“走進揚州茶館,我看到了__;我聽到了__;我聞到了__。”學生彷彿身臨其境,將各自的所看所聽所聞清晰而完整地表達。講到那誘人的香味、多樣的小吃、炒白果的聲音之時,一個個都饞涎欲滴,真想立刻跑進揚州茶館。第二處,在學生演示完“燙乾絲”的製作過程之後,我藉着將美味的燙乾絲走進學生之中時,又讓學生髮表內心的感受,你聞到了什麼?吃着什麼味道?你想到了些什麼?此時,在學生表達的同時又添入了一些直觀的感受,言語的表述更形象、更生動了。

從虛擬的感受到直觀的真實感受,學生所能表達出來的層次有很大的區別。此時講來,更是滔滔不絕,讓我不忍心停止他們內心情感的抒發,對揚州的喜愛之情由此產生。

四、注意教師語言,提升感情的體會

上課時飽滿的感情使學生以美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我結合教材內容用情來激勵學生表達,調動學生、及時評價。整個過程環環相扣,師與生的交流緊密結合,引導學生投入學習之中,認真仔細思考問題,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充分增強,更感到課堂氣氛温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正是在這樣的情景交融的課堂上得到培養的。

不足之處:

一、在寫作訓練過程中,對學生的指導較簡單,“蜻蜓點水”的指導減低了其一定的效果與意義。反思之後,我又將這篇課文分為兩課時進行,並借班進行了改進與實施。在第二課時中重點抓住《萵筍炒雞蛋》這一讀寫結合點,通過“看錄象——找動詞——簡要説過程——出示銜接詞”先……再……然後……接着……最後……”——根據銜接詞再看錄象——有順序地説説製作過程。這樣的環節下來,學生較易清楚地表達,從而產生了觀看錄象之後所產生的意義,增強了教師的主導地位。

二、在時間的掌控方面缺少一定的經驗。節奏的快慢決定於內容的輕重程度,教師需注意其合理的安排與分配。然而,課堂上,前半部分的教學節奏較慢,似乎帶着揚州那“聲聲慢”的曲調風格。

總的來説,在多位老師的指導下,使我在本篇課文的教學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及研究,對自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了及時的改進,讓我在本次“責任杯”中收穫不小。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3

《揚州茶館》是一篇經典的老課文。在這篇課文中,要讓學生感受到揚州茶館小吃種類的多以及瞭解、學會複述“燙乾絲”的全過程,和揚州的人文情懷與地方特色。複述能力是國小生聽説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年段又是複述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在學習第二節的基礎上,能抓住關鍵動詞,把“燙乾絲”的過程有條理地複述清楚。在以往教學中,我們發現國小生在複述文章時存在着:抓不住重點詞句,好似在背誦,或當作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或條理性不夠清晰,重點不突出等問題。

因此為使學生能把“燙乾絲”的過程有條理地複述清楚,在教學第二小節時我並不急於讓學生馬上覆述,分成以下三步驟來達成教學目標:⑴理清脈絡。利用文本里出現的二個“;”,幫助學生了解燙乾絲分幾步。學生在認真研讀、思考後,從“;”的提示中知道燙乾絲分三步。但文本語言描寫比較具體,學生在回答時,會把文中語句重複一遍,而沒有自己的概括。我對他的答案表示肯定,然後幫助學生把燙乾絲的第一步提煉成精煉的詞語——切絲。有了我的示範,後面兩步的描述學生的語言也開始越來越簡煉。我邊引導邊適時板書,學生理清了脈絡,知道燙乾絲需要三步——切絲、燙熟、調味。⑵抓住關鍵動詞。作者用詞的準確細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要把燙乾絲的過程有條理地説清楚,關鍵動詞不可缺。我採用圈出動詞的形式,瞭解燙乾絲每一步所需的動作。但要注意的是,在這裏有兩個“切”字。需要區分的是,第一個“切”是“切成薄片”;第二個“切”是“切成細絲”。然後用上表示先後順序的詞“先、然後”,這樣就在複述的過程中更具有條理性。3、有條理地複述。在學生反覆朗讀文本,感受了廚師手藝的高超後,就可以讓學生根據板書提示,抓住關鍵動詞,自己來組織語言,介紹“燙乾絲”的過程。

通過這樣的學習步驟,學生一般都能把燙乾絲的過程介紹清楚,有些學生甚至能加上我補充介紹的關於切乾絲的內容,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複述課文中,品味着語言,積累着語言,通過語言運用真正實現文本語言向主體語言內化、轉換。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4

《揚州茶館》是一篇經典的老課文。在這篇課文中,要讓學生感受到揚州茶館小吃種類的多以及瞭解、學會複述“燙乾絲”的全過程,和揚州的人文情懷與地方特色。複述能力是國小生聽説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年段又是複述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在學習第二節的基礎上,能抓住關鍵動詞,把“燙乾絲”的過程有條理地複述清楚。在以往教學中,我們發現國小生在複述文章時存在着:抓不住重點詞句,好似在背誦,或當作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或條理性不夠清晰,重點不突出等問題。

因此為使學生能把“燙乾絲”的過程有條理地複述清楚,在教學第二小節時我並不急於讓學生馬上覆述,分成以下三步驟來達成教學目標:⑴理清脈絡。利用文本里出現的二個“;”,幫助學生了解燙乾絲分幾步。學生在認真研讀、思考後,從“;”的提示中知道燙乾絲分三步。但文本語言描寫比較具體,學生在回答時,會把文中語句重複一遍,而沒有自己的概括。我對他的答案表示肯定,然後幫助學生把燙乾絲的第一步提煉成精煉的詞語——切絲。有了我的示範,後面兩步的描述學生的語言也開始越來越簡煉。我邊引導邊適時板書,學生理清了脈絡,知道燙乾絲需要三步——切絲、燙熟、調味。⑵抓住關鍵動詞。作者用詞的準確細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要把燙乾絲的過程有條理地説清楚,關鍵動詞不可缺。我採用圈出動詞的形式,瞭解燙乾絲每一步所需的動作。但要注意的是,在這裏有兩個“切”字。需要區分的是,第一個“切”是“切成薄片”;第二個“切”是“切成細絲”。然後用上表示先後順序的詞“先、然後”,這樣就在複述的過程中更具有條理性。3、有條理地複述。在學生反覆朗讀文本,感受了廚師手藝的高超後,就可以讓學生根據板書提示,抓住關鍵動詞,自己來組織語言,介紹“燙乾絲”的過程。

通過這樣的學習步驟,學生一般都能把燙乾絲的過程介紹清楚,有些學生甚至能加上我補充介紹的關於切乾絲的內容,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複述課文中,品味着語言,積累着語言,通過語言運用真正實現文本語言向主體語言內化、轉換。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5

“炒白果、五香牛肉、花生米、燙乾絲、小籠點心……”我執教的《揚州茶館》的一課上,我們彷彿來到了揚州,端坐在熱鬧的茶館中,品味着美味的小吃。我讓學生讀課文,想想揚州茶館,有哪些小吃?以此為線索,通過一道道小吃的點評,賞味,瞭解了茶館中零碎兒的花樣繁多、燙乾絲的製作精細,以及小籠點心的美味可口,並感受語言大師朱自清的文字魅力和他的揚州情懷。在課堂上,學生們紛紛發出感慨:“揚州小吃真是誘人,若是有機會,定要狠狠地吃個飽。”“朱自清不愧為語言大師,用字,用詞恰到好處。”

在上《揚州茶館》這篇課文的前一週,我請學生採用各種方法查找有關飲食文化的資料。於是,在以後的一週內,同學們使出渾身解數進行了資料查找。有的同學從家裏的書櫥裏找來了《茶經》等書籍;有的同學到網上搜集資料;有的同學在那幾天裏特別注意家長炒菜做飯,還向家長學了一兩個菜的製作方法;有的同學到書店翻閲菜譜;更有同學請父母帶着他們到城隍廟等地方實地考察了一番。孩子們蒐集來的資料真讓老師大開眼界,如茶的形成和發展、中國的十大名茶、各地不同的飲茶方式、中國的名小吃等等。同時,這些資料也讓我增長了不少知識,課前學生自主地進行了充分的準備,課堂上難怪同學們會這麼踴躍了。

這堂充滿自主意識的課讓我深深地思索起來。21世紀的新型教育所需要的是培養學生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的生存能力。學生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語文的自主學習有其自身的特點。

語文的自主學習與教材有密切的關係。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的《説揚州》的節選。朱自清是我國文學界的一位語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純真樸實的風格見長,給人清新疏朗的感覺。在這篇《揚州茶館》中,作者如一位老茶客帶着後生晚輩到揚州茶館品茶吃點心。在不急不慢中,向你娓娓道來飲茶的先後順序、燙乾絲的具體步驟、揚州小吃的特色等等。這篇課文的語言極具生活氣息,沒有艱澀難懂之詞,學生完全可以自主地把握教材的內容。另外這篇課文有很強的生活性。中國曆來把“食”作為人生中的頭等大事。俗話説,民以食為天。中國的食文化和茶文化歷史悠久,學生極容易在身邊獲得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

語文學習是長期積累的漸進過程。給學生創設自主學習與發展的環境,開放語文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加強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聯繫,使學生廣泛接觸社會,在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中,既學習知識又培養能力,既培養興趣又陶冶情操。教師在教學時,要針對學生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作必要的取捨、補充和選擇,是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更具時代特徵。

語文在學校教育中處在一個十分特殊的地位。語文是“交際工具”,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語文屬於“人類文化”,具有豐富的人文性,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語文是母語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課程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學生天然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必然成為其最主要的學習方式。作為一個老師,我們應該把求知的廣闊天地還給學生!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6

《揚州茶館》是朱自清先生的《説揚州》節選。朱自清是一位語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純真樸實的風格見長,給人疏朗清新的感覺。這篇《揚州茶館》,作者如一位老茶客,帶着後生到揚州茶館品茶吃點心。在不急不慢中,向你娓娓道來飲茶的先後順序、燙乾絲的具體步驟、揚州小吃的特色等等。

本文層次清晰,共分為三小節,分別介紹了零碎小吃、燙乾絲、小籠點心這三類揚州小吃。作者抓住了每類小吃的特色,有條理地從色香味、做法、選料等方面介紹。第二小節“燙乾絲”的製作過程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在課文的導入環節,我讓學生説説自己愛吃的小吃,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在這篇課文的字詞教學方面,我還是採用了學生自學的方式,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在理解“兜攬”一詞時,通過給學生創設情境,想象自己就是賣零碎的,自己會怎麼叫賣生意,能夠更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但在學生交流表達時,聲音都比較小,沒有叫賣的感覺,我應該加強指導。

學習文章時,我先讓學生找到概括寫揚州茶館特點的句子,然後指導突出重點朗讀,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讀懂了文章的大致意思,也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在學生找到揚州茶館吃的花樣後,我引説“在揚州茶館,有______等零碎小食,有______,還有______,所以説吃的花樣______。”這樣的句式,在訓練運用句式説話的同時,也是為了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

在指導學生學習零碎小食的部分,通過讓學生自己讀,找到這些零碎小食共同的特點,在讀中感悟到一個“香”字,並讓學生髮揮想象,通過一邊聽他人朗讀,一邊閉上眼睛,在腦海中復現茶館的畫面,再來談談“走進揚州茶館,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我聞到了什麼?”學生彷彿身臨其境,能夠將各自的所看所聽所聞清晰地表達出來,進一步體會到了課文內容,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把“燙乾絲”的過程清楚地説給大家聽,學習複述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對於剛學習複述的學生來説難度比較大,老師要給學生鋪設好台階,因此,在這一部分處理中,我先給學生觀看我在網上搜集到的製作燙乾絲的視頻,讓他們邊看邊想廚師做了哪些動作,然後再圈出文中的動詞,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細膩。再通過填空,理清燙乾絲的先後順序,然後再抓住重點詞嘗試邊做動作邊複述,有了動作的輔助,複述就不會太難了。

課後,經過戚老師的點撥,我想在這個環節,可以處理得更到位些,在藉助影像感受語言文字的準確之後,在同桌互説的同時可以再播放一遍視頻,再次利用影像加深學生的直觀感受,多給學生一些扶手,學生也會説得更好。

另外,閲讀好文本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所在,揚州茶館的著名不僅是由於茶館中吃的花樣最多,還與揚州人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息息相關。於是我提出了“揚州人為什麼愛上茶館呢?他們僅僅是去品嚐茶點嗎?”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對揚州茶館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初步感受到中華民族飲茶風俗及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對教學有個整體的迴歸。

在多位老師的指導下,使我在本篇課文的教學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及研究,對自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了及時的改進,讓我在這次評比課中收穫不小。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7

本單元的訓練目標是繼續學習複述課文。複述能力是國小生聽説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年段又是複述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在學習第二節的基礎上,能抓住關鍵動詞,把“燙乾絲”的過程有條理地複述清楚。在以往教學中,我發現國小生在複述文章時存在着:抓不住重點詞句,好似在背誦,或當作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或條理性不夠清晰,重點不突出等問題。

因此為使學生能把“燙乾絲”的過程有條理地複述清楚,在教學第二小節時我並不急於讓學生馬上覆述,分成以下三步驟來達成教學目標:⑴理清脈絡。利用文本里出現的二個“;”,幫助學生了解燙乾絲分幾步。學生在認真研讀、思考後,從“;”的提示中知道燙乾絲分三步。但文本語言描寫比較具體,學生在回答時,會把文中語句重複一遍,而沒有自己的概括。我對他的答案表示肯定,然後幫助學生把燙乾絲的第一步提煉成精煉的詞語——切絲。有了我的示範,後面兩步的描述學生的語言也開始越來越簡煉。我邊引導邊適時板書,學生理清了脈絡,知道燙乾絲需要三步——切絲、燙熟、調味。⑵抓住關鍵動詞。作者用詞的準確細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要把燙乾絲的過程有條理地説清楚,關鍵動詞不可缺。我採用填空題形式,讓學生在練習中,瞭解燙乾絲每一步所需的動作。3、有條理地複述。在學生反覆朗讀文本,感受了廚師手藝的高超後,就可以讓學生根據板書提示,抓住關鍵動詞,自己來組織語言,介紹“燙乾絲”的過程。

通過這樣的學習步驟,學生一般都能把燙乾絲的過程介紹清楚,有些學生甚至能加上我補充介紹的關於切乾絲的內容,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複述課文中,品味着語言,積累着語言,通過語言運用真正實現文本語言向主體語言內化、轉換。

但對於“兜攬”一詞的教學,學生在模仿叫賣時,表達有困難,學生不能發揮想象,語言不夠生動,這也許和學生的生活環境、生活經歷有關,教學時還應加強指導。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8

建構主義理論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指導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動物的臉》是一節國畫課,為了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設計了遊戲:你説動物特徵我們來猜一猜,其間還可以用肢體語言。這樣所有學生就能主動參與其中,充分感悟動物的不同特徵。

建構主義理論還指出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以前的國畫教學中我就講過用筆、用墨的方法,此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用國畫形式大膽表現動物的臉部。教學中我通過複習鞏固用筆、用墨的不同方式,可以使基礎知識紮實的學生掌握的更牢固,使認識不清的學生能夠重新學習、把握。如果只注重新知識的講授,就會拉大學生之間的差距,好的不斷進步,差的原地不動甚至是退步。所以這與孔子倡導的“温故而知新”是一個道理,只有為學生搭好了支架,學生才能不斷攀援以致於達到頂點。

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很豐富,其核心卻可以概括為一句話: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動物的臉》一課要讓學生髮現國畫造型的特點,學會利用這種方法進行創作。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對比觀察的形式,逐步引導學生説出誇張手法在作品中的運用。這種探究方法要比教師的直接講授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由於圖片和作品的直觀性,所以只要能夠認真細緻地觀察,每一名學生都可以找到答案。誰都有表現自我的慾望,你給了他機會,他就會樂在其中。

在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創設學生愛學、樂學的情境,使每一名學生都主動參與,並構建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體系,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能夠學有所獲。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9

《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家書,短小精悍,卻意藴深刻,寥寥數筆卻飽含着一位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讀來頗有韻味。

特別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名言,大家真是耳熟能詳。本課要求背誦,最好的方式是在課堂上一步步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成誦。但大多時候,古文在背誦上有前置性,也就是還沒正式學習課文時,學生已經會背誦了。《誡子書》文章很短,學生在講解前已經背完了,我問孩子們理解什麼意思嗎,講了什麼內容,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不知道”。

問題來了,按理説,學生熟讀成誦後,大致意思還是能理解的,可出現現在這種情況,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我也料到孩子們在理解上會有困難,但完全不懂是沒料到的。課前,我已經分析了原因:文章雖然短小,問題就出在短小上。越是短小,就濃縮了越多的精華,我們就要更靜下心來深入到文本中去。我決定把文章分成隱性的層次,引導孩子們一層一層去理解文本內容。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句話,孩子們很容易發現是説學習的。我追問“學習需要什麼”,孩子們很聰明,齊聲回答“靜”。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這句話很明顯和前文所説的不同,強調的是一個“躁”字。學生再結合“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可以理解這句話説的是修身。

至此,孩子們看到黑板上的板書,一目瞭然。

從而,回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句中心句上來,孩子們也很容易理解了本文的核心是“靜”。無論是做人(修身)還是學習(治學),都需要“靜”,切忌“躁”。

最後的“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孩子們根據意思,自己總結出了“要珍惜時間”。到此,諸葛亮寫這封家書的用意就很明朗了。

當然,學習古代的精華很有必要,能從中有自己的感悟和體會更可貴。因此,學生從中所受的啟發是這節課不能忽視的,也希望孩子們能學有所獲。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10

《將相和》一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從故事中我們可知,兩個人物既有個性,又有共性。個性品質: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顧全大局等,廉頗的知錯就改等;共性品質:他們都以國家利益為重,愛國。個性的品質學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質學生把握還是有一定難度。為此,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去讀、悟、演,寫領悟人物的個性品質和共性品質。這一過程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趣味性、主體參與性和創造性原則。

藺相如和廉頗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輝的人物。藺相如因“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一升再升,官位居於廉頗之上,這是將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實質上緣於廉頗的錯誤認識“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言辭無禮,充滿不滿情緒。理解廉頗這段話,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在這課的教學中,用這句話統領教學,全課教學的思路清晰:“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説:‘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先讓學生理解這句話,之後練讀這句話,注意讓學生讀出不服氣的語氣來。學生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問學生:廉頗説藺相如就靠一張嘴,當上了上卿,你們覺得他説的對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藺相如的這張嘴説出了哪些話,請同學們在文中畫出藺相如的語言來。於是學生們動手在文中找出藺相如的語言,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最後迴歸到廉頗也認識到自己錯了,從而負荊請罪。這麼設計,脱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

講讀時,我以廉頗的身份來引導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討論:藺相如究竟是不是“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讓學生從文中找到説服我的理由,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採取勾畫、讀中感悟、交流彙報等形式來説明藺相如的才智過人、做事果斷、不畏強暴、為維護國家尊嚴不顧個人安危等品質。接着,我説:“現在廉將軍可生氣極了,你們既然明白藺相如不是僅靠一張嘴,你們幫忙勸勸廉將軍好嗎?”學生一聽,來勁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説起來,他們從“完璧歸趙、澠池會見”兩個故事中找根據,既加深了對藺相如這一人物的認識,又複述了故事,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為了推出兩個人共性的品質,我步步緊逼“如果沒有我在邊界上做好抵禦秦兵的準備,秦王能放你們回國嗎?”帶動全班同學通過辯論明白:只有二人齊心協力才能取得勝利!接着,我以廉頗的口氣説道:“我明白了,我是有勇無謀,而藺相如才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英雄啊!我起先還以為他怕我呢!現在看來,他不是怕我,他是有他自己的想法啊!他考慮到什麼了?”學生通過讀藺相如的話,體會到了藺相如是位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而通過廉頗最後的行為也體會到了他和藺相如一樣,都能夠以國家利益為重,而且勇於認錯,是個知錯就改的人!

在此,講完“負荊請罪”這個結果時,我還給學生們佈置了寫的訓練:廉頗脱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兩人可能説些什麼,課文沒有寫,請學生想一想他們各會説些什麼並寫出來。通過學生拓寬思維,並交流自己的感受,使得學生的思路大開,既更深的理解了課文,還鍛鍊了學生的思維。

真正做到了“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11

《翠鳥》這篇課文通過描寫翠鳥的外形、活動和居住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課文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是本課文字上的一個亮點,是我們學習的地方。要學習作者在介紹翠鳥的外形時,抓住顏色鮮豔,身材小巧玲瓏的特點,寫了翠鳥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紹翠鳥的活動特點時,抓住“貼”、“一眨眼”、“注視”、“蹬”、“叼”、“剎那間”表現了它的機靈和動作敏捷。滲透愛護大自然的思想也是本文的教學目的,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動物也應該自由自在地生活。

如果説興趣是語文教學的敲門磚,情趣則是語文教學的精神催化劑。教學中,尤其是講讀課文中,我認為課件適時地引入,對於培養學生閲讀理解能力,養成讀書時的情感投入,確實起到積極作用。

我在教學翠鳥的外形和活動時,及時利用課件,先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翠鳥外形的美麗和行動的敏捷。然後再充分調動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在閲讀教學中應該允許並鼓勵學生從各自獨特的視角去體會,去解讀課文。只有這樣,學生才是一個真正的閲讀主體,他在閲讀中才能真正體驗到自己的精神勞動所帶來的快樂,他才可能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思想。朗讀也是一種極具個性的融理解和表達於一體的綜合性活動,不同的人對一篇文章的體會即便一樣,朗讀的方式也肯定是有差異的。因此,在朗讀指導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在學生自由閲讀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詞語與句子品味語言美,體會作者是怎樣把翠鳥寫得那麼美那麼可愛的,再把體會到的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現出來,在朗讀中想象、體會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增強愛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在此基礎上,利用教師的板書,引導學生背誦描寫翠鳥的外形的段落,然後讓學生仿説自己喜歡的鳥或者其他動物,學生在説的時候及時指導敍述的順序,幫學生理清思路,最後再寫下來,在小組內交流,讓學生感受讀與寫關係與魅力。

在教學翠鳥等魚、捕魚的部分,我以“誰能讀出翠鳥的機靈、敏捷”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學生先自由朗讀,然後小組內評讀,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體會到“清脆”、“疾飛”、“一眨眼”、“輕輕地停”、“一動不動”、“蹬”、“叼”、“剎那間”應該如何變化讀。再進行男女生、師生賽讀,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讓學生在寬鬆的環境中讀好書,感受閲讀的快樂。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對鳥類有更深入的瞭解,他們會自覺地愛上這些小生靈,並時時處處保護他們,同時也增強了環保意識,讓人和動物能友好、和諧地生活在美麗的地球村裏。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12

上課前,我就擔心,這篇小詩這麼有詩意,恐怕學生很難理解,也很難融入詩的感情。但結果出乎意料,孩子們上課聽得很認真。

上課一開始,我出示了紫丁香的圖片,向孩子們介紹了丁香花的一些特徵,學完字詞之後,我在黑板上畫了一棵盛開的紫丁香,幫助孩子們理解小詩。

上第三小節時,我提問:老師在什麼時候會疲倦?孩子們都紛紛想到了老師的辛勞,最後,我小結,只要小朋友們上課專心,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老師就不覺得疲倦了。孩子們似乎聽懂了,上課都格外地專心。

學習第五小節時,我提問:老師做了一個什麼樣的又香又甜的夢?孩子們都紛紛猜想,一位學生説:“老師一定夢到了我們長大以後的樣子。”我接話:“對呀,老師夢到你們長大後成了科學家、醫生等等對社會有用的人。”還有一位學生説:“老師夢到了我們班成了文明班級。”……孩子們的想象是豐富的,又是純真的。如果我能建議孩子們讓老師做一個又香又甜的夢,讀第五小節,我閉上眼睛,做一睡覺姿勢,我想孩子們也許能讀得更專注,更真誠。

但是,在指導學生朗讀的時候要注意:

一、重視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我覺得以後可以採用這種方式:你喜歡哪一段,就站起來表演朗讀給大家看,其他同學欣賞,提醒學生讀的時候要有快慢、有輕重、有節奏,像音樂那種朗讀。

二、重視老師的率先示範

老師率先範讀時,好像聽音樂一樣,請學生欣賞。然後請學生當我的小老師,説説老師是怎麼讀的?哪裏讀得好?為什麼要這樣讀?讓學生感到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樂趣,一種榮譽,在老師入情入境的朗讀中接受語知和語感。

根據新課程理念,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緊扣“開心”一詞,讓學生説説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同學們玩得很開心,再通過想象訓練用“有的……有的……有的……”練習説話,來喚起孩子們的生活經驗。當學生通過有關的語句感受到了同學們的歡快心情時,我引導學生轉變角色,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走入課文,融入課文,鼓勵他們學着文中的孩子向着藍天亮開嗓子,有的孩子喊:“這真是一個美麗的豐收季節。” 有的孩子喊:“我們多麼開心呀!我愛這美麗的秋天。”學生完全被感染了,“開心”在課堂上空飄蕩着。這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着課文,在讀體會、感悟,表達這種心情。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13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進一步明白,重難點的貫徹,並非一個結果,而更應關注實施的具體過程。對於《福樓拜家的星期天》第一課時,我設計教學時的初衷是把握住“怎樣抓住人物特點來刻畫”以及“根據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這兩個重點,分組研讀,着重分析文中三個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畫,並通過解讀人物形象來分析人物各自的特點。但由於前半節課在導入、常規性知識疏通以及朗讀等方面花了較多時間,再加上本篇課文中人物的語言描寫跟以往學生所接觸的有所不同,找起來有些難以吃準,影響了教學進度。

最主要的問題在於,我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刻畫時,將學生的思維框在“外貌” 、“語言”、“行動”三個圈內,學生被動地對這三個圈加以填充。試想,假如事先不給定這一思維定勢,令學生在“抓住特色刻畫人物”這一大框架下,通過自主尋找或組內交流,將尋找到的信息自行歸類,這就可以更加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尋找、歸納有效信息的能力,進而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14

經過再三斟酌,我選擇了《都市精靈》一文作為開課內容。這是一篇隨筆,揭示了現代都市連鳥雀都不常見的現實,倡導“善待自然,優化自然環境”的理念。這個理念説起來簡單,可真正讓一個認知水平還尚淺的國中生,從內心去接受它,在日常生活中去貫徹它,可能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畢竟語文課的學習還要考慮到人文性。怎樣把課上出新意、上得讓學生學有所獲?這個問題一直困擾在我心頭。

我又一次翻開了《新課程標準》。新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要“注重情感體驗”。讀到這裏,突然間我似乎捕捉到了一點靈感。對啊,我能否嘗試從情感體驗角度去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心,體會作者的用意呢?我何不嘗試以此作為構建本節課教學思路的依據呢?

於是,我設置了“文章寫了哪些城市的哪些動物?——作者對這些動物流露了怎樣的情感?——作者為什麼會動情,哪些畫面生動、精彩?談感受。作者滿懷激情地描寫對比鮮明的畫面,想呼籲的是什麼?能不能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加以體會。”進而 “人與動物要和諧相處”的主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怎樣來體會感情和作者的觀點呢?讓學生精讀、品味。具體的做法是:抓重點詞句段,談畫面生動在哪,談內心的感受。對觀點的提煉,設想從議論抒情段落中捕捉信息、把握大意,並結合生活中的實例,通過語文活動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

這堂課最為精彩的,我想是結尾。這篇文章主要是表達一種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優化生活環境質量的願望,其實也是對人類的一種呼籲、警示,以引起人們的思考,發現問題後我們要反思今後應怎麼做。為此我精心設計了一個“為綠色奧運獻計獻策”的環節,展示圖標,讓大家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讓綠色理念深入人心,引導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這也正是對文章主題是深化和延伸。注重文本閲讀與體驗,使文本閲讀實在,拓展延伸自然有效,既有利於聽寫讀説能力的提高,也有利於拓展能迴歸文本。

課上完了,可也留給我一些想法。為何構思一度“難產”?對《新課程標準》,我究竟讀懂了多少?對新的理念,在每天的教學中我思考了多少,又運用了多少?新課程理念不是針對幾堂公開課的要求,應該滲透在常規教學中啊! 我常常會抱怨學生“啟而不發”,“頭腦簡單”,卻很少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自己的教法是否恰當。作為一名年輕教師,轉變觀念應該不是一件難事,關鍵是自己疏於反思啊!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15

本學期即將結束,回顧本學期健康教育教學,我始終貫徹學校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和學校健康教育工作評價方案,把實施素質教育,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我工作的重點。我始終本着“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認真執行,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使學生逐步樹立了健康理念。

一、健康教育長抓不懈

(一)加強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管理,建立健全課程體系

課堂教學是學生健康教育的最主要手段,我根據學生及專業特點嚴格按照大綱要求,訂製完整的健康教育教學計劃,並做到教學進度、教學內容與計劃一致,平時認真備課、上課,做到概念清楚、啟發式教學、語言生動、理論聯繫實際,充分利用好課堂的45分鐘。

(二)以節日為切入點,開展豐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動

以衞生節日為切入點,我適當選擇學校衞生工作主題,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活動,使學生從國小到衞生、保健知識,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掌握自我保健方法。本學期主要內容有:防治宣傳,防病愛國衞生月宣傳、飲食衞生,並對七年級學生進行了禁毒、防艾、心理健康等保健知識講解,使學生通過這些系列活動了解並掌握一些常用的保健方法。學校利用網絡、電視、黑板報、宣傳窗、校園廣播、班會、講座等形式進行健康知識宣傳,讓健康知識深入人心。為了調動學生參加健康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校組織了黑板報、手抄報、徵文等比賽活動,把健康教育和學生的專業實際相結合,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健康意識。

(三)注重培養學生衞生習慣,提高學生衞生意識

知識是教育的基礎,讓學生建立健康教育的衞生行為是關鍵,平時班主任及任課教師時刻在督促學生注意個人衞生習慣的養成,如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勤洗衣物等,從點點滴滴入手,使之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和技能。此外,學校非常重視環境衞生工作,採取班主任重點抓,學生每天相互督促檢查,校領導抽查等方法,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規範。經過這樣的規範培養,學生的衞生習慣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亂丟垃圾等不文明行為在校園裏越來越少。

二、反思與展望

本學期健康教育已進入尾聲,回首這一學期的工作,有成績也有不足,現總結如下:

1、在健康教育的具體執行過程中,往往會忽視學生個性化的教育。在工作中過於強調學生的共性,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個性的尊重和塑造,這一點有違健康教育的宗旨。我們在塑造學生共性的同時又很容易忽視對學生創造性的塑造。社會迫切需要的是創造性的人才,健康人格不但要求學生生理、心理健康,還需要有創造性的個性品質。

2、健康教育工作發展不平衡,還離健全、完善的健康教育模式有一定的距離。我們在很多時候只注重對學生進行説教,而忽視了身體力行其實對學生有着更有效的教育意義。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16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這篇課文選自人教版國小語文實驗教材第五冊第三單元,是一篇精讀課文,這篇名為寫秋雨,實際在寫秋天。作者把秋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豐收的景象,還有深秋各種動物、準備過冬的情景,給我們帶來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由於執教的是課文的第一課時,主要是從秋天的雨帶來色彩中去引導學生感受秋天的美麗、豐收、歡樂。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方面是這樣預設的:1、隨文識字,認讀輕聲詞語,理解“頻頻點頭”“五彩繽紛”等詞語,能仿照課文第二段的句子,説幾句話。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想象朗讀課文,讀出對秋天的喜愛、讚美之情。3、能用自己的話説説看到的秋天。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秋天的美。教學重點:品讀課文第二段,理解“五彩繽紛”。教學難點:通過學習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下面來和大家交流一下執教後個人的感受和反思:

一、把握整體,局部突破。

開課時通過聽課文,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文本整體感知內容,為本節課的教學做鋪墊。緊接着讓學生説説聽後的感受,激發學生想要閲讀文本的慾望。在通讀全文後,以“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秋天的雨”為題,引導學生將每個自然段的開頭一句話找出來組成一首優美的小詩,在音樂的陪襯下,讓孩子進行朗讀。在下面的教學中,讓孩子自主選擇最想去哪個地方看看景色,從而帶着學生細細欣賞了楓樹、田野、果園中的果樹和菊花的優美景色,各個擊破,也充分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

二、想象閲讀,方法引領

三年級的孩子很難僅僅通過閲讀而體會、感悟文字背後秋天優美的風景。所以在閲讀中指導中,當學到“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這個版塊時,記得當時有個學生把“飄哇飄哇”讀得特別慢,我便向他詢問這樣讀的原因,並讓其他同學也像他一樣,一邊想象畫面一邊讀。再一聽,學生都能把“飄哇飄哇”的樣子讀出來了。再加上,之前佈置作業讓孩子們蒐集有關秋天的圖片,在班裏讓孩子們欣賞了一番,在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相信孩子們在美美地朗讀課文時,腦海中將會出現一幕幕極富秋季特色的優美圖片。

三、內化知識,讀寫結合

《秋天的雨》這篇課文都是用優美的語言文字堆砌起來的,所以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自主發現這些優美的詞句,並在有意無意的過程中進行內化。例如:在讓學生感受秋天色彩美、多的時候,説到秋天有那麼多的顏色便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五彩繽紛”的意思,並及時豐富學生的語言庫,又順勢積累了其他表示顏色多的詞語,如:五彩斑斕、絢麗多彩等。引導學生一遍遍地朗讀、感悟中,學生也自然而然積累了不少句子。除了在朗讀的過程中進行指導和積累之外,我還結合本文的重點句式“它把什麼顏色送給誰,像什麼”進行了説話的遷移訓練,以達到內化語言知識、運用語言的目的。

四、質疑發難,咬文嚼字

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中“郵”用詞的準確性,我在課堂上把“郵”換成了“帶”,接着向學生質疑發難:“如果老師把這個‘郵’換成‘帶’好不好?”學生能夠體會到“帶”不及“郵”好,可惜的是,學生在分析“郵”為什麼比“帶”好的時候,分析得不夠到位,也在反思老師是不是引導得不夠到位,感悟得不夠深刻。也看到了和水老師班級學生的差距。

反思語文課堂,老師還沒有很好地對學生進行年級定位,也許第一次帶中段,教學方法還沒來得及進行變更。説實話,和其他老師同上一節課的壓力也不小,同一篇課文,班級學生不同的聽講習慣、朗讀水平、認知能力、語言發展水平的演繹,之間的差距一目瞭然。在本班的教學中,發現學生朗讀方面的確存在進步,但是和其他班級相比,發現讀得好的人還不夠多,學習的榜樣比較匱乏,朗讀方面的指導還須落實在平時的每一節課,每一篇課文中。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17

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有兩處出現了小問題,第一處是,第一樂句的結尾的最後一個音田野的“野”字,只要唱一拍,但是學生在唱的過程中往往會拖拉,造成節奏的拖拉,影響了下面的演唱。還有一處是在最後一個樂句的開頭,“無邊的稻田”的“無”字唱的時候出現偏快的現象,這兩處問題出現後,經過聽唱、看唱(配合老師的指揮動作),最後學生就掌握了,弱起拍的演唱掌握的還可以。

通過教學我覺得在教學中,單單讓學生唱唱、説説、講講,是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掌握音樂技能技巧的,歌曲的音域較寬,對學生的演唱的技能的要求也比較高,在藝術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演唱技能有待進一步提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lmpzl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