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莫高窟的教學反思(精選20篇)

莫高窟的教學反思(精選20篇)

莫高窟的教學反思 篇1

這篇課文介紹了我國西北部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畫和曾經藏有大量文物的藏金洞,讚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本文結構清晰,敍述具體,文字淺顯。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五年級學生,他們已掌握了一點讀書方法和學習方法,如:抓關鍵詞理解課文內容,讀中感知,讀中悟情,讀中領悟寫作法等。預習時,學生已經認識了生字,通讀了課文,並在再通讀課文的基礎上,又讓學生默讀了課文,整體感知:課文主要介紹了莫高窟的什麼?引導學生認真、紮實地經歷“初讀”的過程。再加上將利用圖片文字資源,學生的興趣更加濃厚,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了起來,想象力較豐富,但思維的深刻性、語言的表達上有所欠缺。因此,本節課的教學以學生充分自主探究為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引導學生感悟,質疑,探究,在實踐中學習。

莫高窟的教學反思(精選20篇)

課文重點介紹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畫和曾藏有數萬件珍貴文物的藏經洞,把莫高窟這一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生動展示在我們面前。在文本對話的教學過程中,我重點進行了以下語言文字訓練:

(一)、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我首先回顧了一下這一單元前面的幾篇課文,接着引入新課:今天我們一起去祖國西北部的敦煌市遊覽舉世聞名的莫高窟。緊接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老師要去莫高窟參觀,作為小導遊的你會為老師推薦哪些景點呢?學生很容易找出了課文重點介紹了的敦煌莫高窟的三方面:彩塑、壁畫和藏經洞。這樣文章的結構就很清晰了。在概括段意時我主要教學生採用兩種概括方法:

1、用課文中的語句來概括。

2、 借用課文中的關鍵詞,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

當然,這兩種方法應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初讀感知”的過程中巧妙地滲透。如,先讓學生用“課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然後再進行第二步。這樣既鞏固了第一種學法,又適當提高了要求,滲透了第二種學法。以後在歸納段意時,學生自然就會運用這兩種方法,使概括段意的訓練紮實、到位、有效。可惜的是,我雖然讓學生練説了,卻沒有抓住時機在黑板上簡單寫一寫,也是這一課的一個遺憾。

(二)、訓練學生讀寫能力

讀寫結合一直是我們語文課堂的一個目標。這篇課文中有個很好的訓練點:

“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我設計的要求是:如果飛天來到我們身邊,她會做些什麼?

我的設計意圖是想貼近學生現實,學生能更有體會,寫得更好,可是實施下來卻不如人意。課後聽課老師給了很多建議,我也反思了很多。這個問題的提出首先限制了學生的自由,其次學生針對自己的生活:凝神思考、追逐打鬧……缺乏一些美感;其次問題設計要求不明確,學生更多關注的是句式:“有的……;有的……”,而忽視了文中四字詞語的美。

綜觀本次教學過程,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聽説讀寫等方式學習了課文內容,但學習得還不夠深入,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結構是相似的,我在引導學生學習了第二自然段後總結了學法,提出自學步驟,讓學生自學討論,在交流時我再作適當地引導。但是自主合作的步驟出示了,但要求還不明確、清晰。其次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語言文字的工具性體現得不夠。課堂上的朗讀激發不起他們的朗讀激情,學生讀得比較乏味。而這時我非但沒能用慷慨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讀書積極性,反而被他們的情緒所感染,每一次的指名朗讀都是草草收兵。就算是飛天的那部分積累語言,學生也會背了,但感情地激發還不到位。這節課還是有很多遺憾。

總之,語文課無論怎樣都不能忘了語言文字的訓練,要上出語文味,適時預設訓練重點,不斷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率。

莫高窟的教學反思 篇2

《莫高窟》這篇課文介紹了我國西北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畫和曾經藏有大量文物的藏金洞,讚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本文結構清晰,敍述具體,文字淺顯。且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五年級學生,他們已掌握了預習課文的方法和讀書方法,課前已經佈置學生充分預習了課文。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我結合海量閲讀和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進行大膽改革,主要以學生充分自主交流、品讀為主,深入學習課文。

本節課教學大體分以下幾個環節:

1、檢查預習情況,主要檢查生字掌握情況、詞語理解和對課文內容的概括能力。

2、品讀課文,感受“敦煌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

這部分知識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因此,教學時我運用多媒體依次展示洞穴中“精妙絕倫的彩塑”、“宏偉瑰麗的壁畫”以及曾藏有許多珍貴文物的“藏經洞”,瞭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導學生圖文對照,感受莫高窟宏偉、神奇的魅力,讓他們銘記:這一切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因為,只有讓學生通過媒體、藉助範文進入美的境界,與文章產生共鳴,學生才可能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去感知、體驗莫高窟的美。在瞭解藏經洞時,我適時補充外國侵略者用極少的錢財把數以萬計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的資料,讓學生更直觀地瞭解到那段屈辱的歷史,激起了他們悲憤的心情,並且進行適當地指導朗讀,更能讓他們懂得努力學習,振興國家的重要性。這樣,就完成了“三維目標”之一的情感價值觀目標。

在帶領學生深入走進課文的同時,我沒有忘記對學生進行説話練習的訓練。比如:課堂上讓學生選擇“壁畫上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 練習説話。

3、瞭解文章總分總的結構和首尾呼應的特點,瞭解2-4自然段的表達方式:先概括再具體然後選擇典型詳細描寫。

4、鏈接閲讀《家鄉的微山湖》。

由於沒有把握好時間,教學沒有完成預期設計的教學任務。 這次教學結束,有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去深入的思考:

1、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還有待提高。

由於學生預習的不是很好,檢查預習環節用了大概20分鐘時間,用時過長影響教學進度。這時就應該適時調整教學設計,去掉背誦2-4自然段的環節,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就能順利完成。雖然我再快下課時迅速調整教學思路,但只是勉強完成前兩個環節,沒有把精彩之處呈現出來。

2、在學生彙報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時,好多學生站起來僅僅是説了一句話,由於有些學生課前對莫高窟壁畫內容瞭解不深,在練習説話的環節中,出現了內容單調的現象,在開發學生的想象力方面做得還不到位。

3、課件的設計還要注意細節,如這次的課件背景我選用了紅褐色的模板,在放映的過程中學生看的不是很清晰,影響了效果。

4、另外,學生朗讀水平的培養仍是重中之重。該怎樣朗讀,朗讀這一環節究竟該怎樣穿插在課文中還需要好好去摸索。

以上這些都是需要自己在平常的教學中好好改進提高,我希望通過這節課的反思,自己能從中有所得,為今後的教學添磚加瓦。

莫高窟的教學反思 篇3

本堂課中,我嘗試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進行交流、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探討,從而更好地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這種新穎的學習方法,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效果非常好。我搜集了大量莫高窟的彩塑、壁畫、飛天、莫高窟地理位置圖等,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我想學生邊讀課文,邊欣賞這些充滿藝術美的圖片,會是一種享受。也更好地體會到“敦煌藝術寶庫”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強民族自豪感。

加強詞、句的訓練,説話的訓練。如:學生通過欣賞彩塑,親眼所見彩塑的不同神態和不同個性,仿照書上“有的……有的……還有的……”的句式,再説説這些彩塑還有哪些不同的神態和個性。

再有“飛天”內容的教學,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壁畫上的飛天,有的臂挎花籃,採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有的綵帶飄浮,漫天傲遊;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指名聲情並茂地朗讀,其餘學生閉上眼進行想像。然後讓學生把想像到的飛天的畫面描述出來。在熟讀的基礎上,把這些優美的句子,深刻地記在腦海裏,即進行背誦練習。

莫高窟的教學反思 篇4

本週四,我講授了美國女作家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一課,由於備課時間倉促,情急之下,我臨時上網蒐集了作者的生平簡介、圖片、及課文中需要學生理解的幾個重點問題並上傳至多媒體,就匆匆忙忙地踏着鈴聲走進教室。課堂教學環節基本上按照作者簡介、整體感知、探究問題、分析人物形象等思路進行,結果發現:學生上課情緒低落,對於提出的問題毫無興趣可言,一節課下來幾乎是在聽我的“獨角戲”,搞得自己身心疲憊,更不要提什麼學生的創新了。於是我犯愁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整節課猶如一潭死水?

中午,我及時上網瀏覽了幾篇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避免另一個班級重重蹈覆轍。讀着別人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的同時,我開始反思今天這節課的失敗之處:缺少教師的情感投入,缺少寬鬆、民主的教學環境,又怎能激發學生用心去學習,去感悟,從而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又怎能被作者的堅韌頑強的精神所感動?我馬上重新備課,修改課件。

下午第一節課我胸有成竹地走進另一個班級。課前,我讓學生兩人一組做了“瞎子猜字”的遊戲,在總結猜中人數寥寥無幾的情況下,我因勢利導轉入主題:一個健康的人暫時失去視覺來認識一個漢字都這樣困難,更何況一個聾啞盲女孩來認識整個世界。對她來説能生存下來已需要足夠的勇氣,但要有所成就,那簡直是一個奇蹟。今天,我們就要走進這個奇蹟,走進海倫凱勒的心靈世界。在我的感召力下,大家富有感情地朗讀了課文,並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全班同學共同解決。接着我便提出自己的疑惑要求學生幫忙解決,他們四人小組合作、探究,忙得不易樂乎。在品味語言環節,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找出了自己最喜歡或最感動的句子進行交流,同時被海倫凱勒的堅毅、頑強所打動,許多同學在暢談感受時表示要以海倫凱勒為榜樣,勇敢地面對挫折,成就一番事業。

從兩節課的比較中不難發現:教師的良好情感能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映,要使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就要善於營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圍,把更多的情和愛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學,這樣,學生才能帶着信心和勇氣主動地投入自主性的學習活動。另外,也讓我想起了蘇霍姆林斯基所説的一句話: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強烈的需要,都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這種需要更強烈。

莫高窟的教學反思 篇5

《紙船和風箏》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話故事。文章以生動的語言,向小朋友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紙船和風箏讓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裏和藍藍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紙船和風箏帶去的問候、祝福、諒解和濃情,真正成了維繫、發展他們友誼的橋樑和紐帶。

教學這篇課文,我反覆琢磨了許多遍。如何設計教學進行了充分的準備。自己感覺對這篇課文,還是吃得比較透的。

主要設計思路是:以小松鼠和小熊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讓學生讀課文,體會他們的感情發生了哪些變化?紙船和風箏對他們情感的變化所起的作用?這些問題引導孩子們細讀課文。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覺得孩子們的學習狀態很好,這可能得益於趣味性設計(如摘蘋果放進紙船、蘋果給老師、同學們説悄悄話),讓孩子們以各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語言文字,問題的設計等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深入研讀的。我的情感投入深深的影響了孩子們,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孩子們和小熊、松鼠一起同歡樂共痛苦。尤其是學習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理解的部分,孩子們都讀哭了。孩子們在我的指導下真正走進了文本。

但課堂總是充滿了遺憾啊!在課堂實際生成的瞬間,教師只能憑自己的一種直感去感受來自孩子們的對文本的解讀和迴應,然後對教學預設作出相應的隨機調整。這種課堂策略當然受教師敏感度和經驗度的影響,我在這方面明顯是欠缺的。

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

1、朗讀得多,但還是缺少一個讓孩子將課文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機會,沒有為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的平台。

2、課堂教學設計得太滿。可能出於向學生們展示一個較為完整的教學流程的考慮,我的教學安排過於飽滿,使得最後合作讀讀、演演的環節沒能充分展開。讀的高潮掀起處的不是很多。教學中如果一節語文課能時不時掀起朗讀高潮,那才叫精彩!以後的教學中我將力爭做到。

3、課堂上我對孩子們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不多。要知道孩子們是特別喜歡老師給予他成績的肯定。激勵性的語言更能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

莫高窟的教學反思 篇6

本文是巴金的作品,“鳥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樹齡的古榕樹,位於廣東省新會市南部馬村天河的一座小島上。榕樹的樹冠大得出奇,籠罩着18設畝左右的河面,獨樹成林。乘小艇從近處看,枝藤交錯,猶如一座森林,從遠處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綠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樹上棲息着成千上萬只各種各樣的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鶴和灰麻鶴。1933年,巴金到新會訪友路過此處,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鳥的天堂》由此而美名傳揚。

這麼美的文章,“讀”就是破文的途徑,巴金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學時,我注重了激發學生主動探穵學習的意識,讓他們説自己所知,訴自己所悟。第一節課,我沒有運用其他教學手段,直接領讀了三遍。學生讀書的興致很高,學生通過讀被大榕樹的美麗所感染,被眾鳥紛飛的熱鬧場面所吸引,學習效果較為理想,簡單樸實的語文教學方式“不同形式的讀”使課堂成了真正的語文課堂 ——讀書的課堂。通過朗朗的讀書聲,課堂活了,學生思維活了,學習的知識也自然活了,學生在“讀”中獲得知識,這種知識是紮實的,因為本文本身就用語平實,讀來優美動人,從學生作業上看,還是不錯的。

在教學中,本人也着重在閲讀、寫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些伏筆。

一 走進文本背景與主題。“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後靈魂居住的極樂世界,常用來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環境。“鳥的天堂”文中指大榕樹。我國南方的大榕樹適合於鳥兒生活,稱得上是鳥兒的“樂園”。本文記敍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景色。吸引激發孩子們將目光投向鳥的天堂,一起欣賞美麗的南國風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生動地描寫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早晨羣鳥活動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朗吉弩斯説:“美的文詞就是思想的光輝。”帶着這種思想去感悟心語。如“一棵榕樹一片林,鳥在林中當主人。”“走進鳥的天堂,那美麗迷人的南國風光撲面而來,滿眼蓬勃的綠意,生機無限;滿樹歡樂的鳥兒,縱情歌唱。”這樹與鳥,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令人怦然心動。願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將這份美好珍藏在心底,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二 提煉寫法,閲讀妙筆

本文抓住了“點面結合描寫景物的方法”“點面結合的描寫是寫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運用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寫羣鳥活動的場景時,運用了兩個“到處”和三個“有的”對羣鳥活動的情景進行了總體的描述,讓讀者有一個整體感受,這就是對“面”的描寫。在此基礎上,作者重點描寫了一隻畫眉鳥,把它的姿態與叫聲刻畫得生動逼真,這就是對“點”的描寫。那麼,怎樣才能在寫景時做到點面結合呢?如:寫柳樹,首先對柳樹在四季的變化上都有不同美的感覺。春天的柳樹“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夏天的柳樹“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這可以説,是對柳樹總體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寫,這樣的例子學生已掌握了不少“美麗的校園”“秋天的田野”“家鄉的小河……”

要能掌握這點,那就必須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對景物的總體進行描寫,然後抓住代表性的景物進行細緻刻畫。這樣,筆下的景物才能既有整體感,又有細膩、生動。如:描寫秋天的果園,首先要將果園在秋季裏碩果累累,香氣四溢,色彩濃郁的景色加以概括描繪,給人一種整體感受,然後抓住重點進行細緻描寫,這樣就做到了點與面的有機結合。

二 在語言中讀作者

任何一篇文章在讀的時候都應該不放一難,鼓勵學生在閲讀文章時,一般要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國小生常常又抓不住,這是為什麼呢?不是學生閲讀能力欠缺,主要是作者思想感情不是直白地寫在紙上,而是包含在具體的語言文字當中。比如,“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一句不僅僅是在寫葉子的翠綠,明亮,更藴含着對綠葉偉大生命力的讚美之情。再如“朋友説這裏是‘鳥的天堂’有許多鳥在這樹上做巢,農民不許人去捉它們。”在讀該句時,不但要讀出農民對鳥的保護,還要體會到作者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讚美,因此,在讀文章時,一定要透過語言文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 綜合學習與反饋

鼓勵學生積累有關寫鳥的詩句。(略)

上完本課還是有收穫的,同時我也反思了,用魏先生的話來講:一個老師,要緊的不是忙着用某種教法去否定另一種教法,而是要像蜜蜂一樣,在教法的百花園中到處採集於自己有用的花粉,回來以後釀造自己課堂教學的蜜。

莫高窟的教學反思 篇7

《一隻貝》是著名作家賈平凹的一篇寓意深刻的哲理散文,也是語文S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寫的是海里的貝被海浪送到岸邊,只剩下美麗的貝殼,被孩子們撿起。有一隻普通的貝,因為一粒沙子鑽進體內,使它的殼失去光澤,逐漸破爛,被孩子們踢飛,裏面卻藏着一顆閃亮的大珍珠。

課文內容寓意深刻,是極好的對學生思想教育的範本。但因為內容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説有點難度,所以在備課時,我極力想尋找一個能讓孩子們快速理解的切入點,我思考了以下幾個問題如何突破:1、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2、如何體會這隻貝的可憐與可敬?3、作者想借這隻貝表達什麼?把這幾個問題作為教學重點,分兩課時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第一課時,考慮到學情,又想讓孩子們一下子進入文本,我採用以前在三年級學過的《在金色的沙灘上》一文導入。“孩子們,三年級學習的《在金色的沙灘上》,至今,課文中描寫的那美麗的景色,那善良的小姑娘、那漂亮的貝殼還深深印在我的心裏。”隨即,大屏幕上出現各種美麗的貝殼。學生們發出讚歎之情。我接着説:“貝殼是貝類的榮耀,也是貝類的價值所在。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講述的就是一隻貝的故事。”考慮到學生的初讀課文的難度大,我就做深情地範讀,要求學生認真聽,並畫出生字詞語。我入情地朗讀着,孩子們靜靜地聽着,他們分明已經被這個故事深深感染,讀完後,孩子們還沉浸在故事中。“朗讀是個人情感的流露,也代表着個人對課文的理解,老師的的朗讀是老師對課文的理解。希望同學們在通過字詞關後,也能讀出自己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孩子們的情感被激發出來了,學習字詞的熱情空前高漲。在自由讀的環節,我發現每個孩子都在很認真,很投入地讀。在默讀環節,讓他們思考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孩子們都提到了第九自然段“這是一粒沙子鑽進貝里,貝用血和肉磨製成的,這是一隻可憐的貝,也是一隻可敬的貝。”於是我引導學生積累了本段,大多數孩子都把這個段落背下來了。這節課,學生們之所以投入,也許是我的範讀打動了孩子的心靈,也許是得當的表揚激發了他們的興趣,總之,孩子們表現特別好。

第二課時,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我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們來“悟”。我以一個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這是一隻可憐的貝,也是一隻可敬的貝,它可憐在哪兒?又可敬在哪兒?默讀課文,在觸動你心靈的詞語或句子旁邊標註上自己的閲讀感受。學生們的發言讓我感受到了他們理解的深度。他們爭先恐後舉手發言,個個談到可憐之處深情朗讀,可敬之處的崇高敬意,讓我不得不表揚我的學生。

我想,孩子們都是潛力無窮的,之所以有時候在課堂上死氣沉沉,不願發言,是因為我們老師沒有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沒有把他們內心深處的對知識、情感的渴求挖掘出來,我們在備課中,真的要用心思考。

莫高窟的教學反思 篇8

《風箏》寫的是小夥伴們一起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經歷,從中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學是緊扣孩子們在做、放、找風箏時心情是怎樣的?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再讓學生抓重點詞句朗讀,在讀中體會感情,在體會中再來讀出自己的感受。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依託文本,不斷交往對話的過程。文本,作為師生共同研究的對象,作為交往的載體,對課堂交往能否很好地進行,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如何從文本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點,變成了不得不研究的問題。文本的深度、高度、廣度,亦即文本的豐富內涵,往往藴含在空白之中。因為是空白,面對空白,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感受體驗;因為是空白,學生的個性體驗有了城縣發展的空間和餘地;因為是空白,課堂教學會生動活潑,各種情感體驗在一起碰撞交流,極易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感悟。空白藴含與文本之中,空白的呈現,離不開學生的親身參與,老師的適時引導。空白,為文本、學生、教師提供了融會貫通的平台。下面就《風箏》一課談談課堂教學活動中空白點的發掘:

一、與看是矛盾處發掘空白點

《風箏》一課,最明顯的看似矛盾之處就是寫第二段放風箏時,“風箏做好了,卻什麼也不像,我們依然快活,還把它叫做幸福鳥。”“不是什麼也不像嗎?為什麼快活?而且將他叫做幸福鳥呢?”不解決這個問題,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在教學該段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設計:指名學生讀該段,其他學生説説作風箏時的心情怎麼樣?你從哪些詞句體會到的?説説讀了這些句子你理解了哪些內容?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共同討論解決。學生就根據自己情況説了把風箏叫幸福鳥的原因是什麼,不同的學生原因也不一樣。這樣一來,不僅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更拓展了幸福鳥的豐富內涵,一個人的憧憬、幸福變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後再等着我們去發現。

二於情境凸現中發掘空白點

課文第三段寫的是小夥伴們放風箏的情景。怎樣讓學生感受到放風箏的就是自己?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凸現情境,把某個情節做適度的誇張,從而讓學生的感受更強烈。教學時,讓課件展示孩子們去放風箏時的歡樂場面,並讓學生説説自己是怎樣放風箏的?文章中的孩子又是怎樣放風箏的?當讀到“......站在遠遠的地方,説聲“放”,這個字時,一個“放”字,雖然不起眼,如果細心體會一下,卻能讓放風箏的人激動萬分。一個“放”字,不僅讓學生想起自己放風箏時的情景,更體會到放時的激動、緊張、充滿希望的心情。通過學生的朗讀,尤其是全體快速而又響亮地朗讀“放”的時候,將“放”的情景進行放大處理,情境一下子凸現在學生們的心中,此刻,放風箏的就是我。不僅讓學生的情感有了切入點,更在讀中留下空白去回味。

三.於言有未盡間挖掘空白點

課文第三段寫放風箏,最後一句話是這樣的:村裏人看見了説:“放得這麼高!”讓學生多讀幾遍,看村裏人是帶着什麼語氣和神態説的?學生比賽讀出村裏人帶着驚奇和羨慕來誇讚他們。着無憂無慮的童年是啊,孩子們擁有着無憂無慮的童年,擁有着快樂,怎能不令人羨慕呢?你就是放風箏的小夥伴,你聽到這樣的讚揚,會是怎樣的心情?學生的答案是多樣的,有的激動、有的興奮、有的自豪、有的幸福......這樣一來,放風箏的快活不言而喻。

四.於重點詞句中發掘空白點

風箏飛上了天,孩子們的心也跟着飛上了天,突然,當自己正在高高飛着的風箏線斷了,飛了,你的心情怎樣呢?抓住關鍵詞語“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來體會孩子們當風箏找不見時着急、傷心難過的心情,適時提問:你着急什麼?你在呼喚什麼?我們都哭了,為了一支怎樣的風箏?引導孩子們去體會、説話,將感情推向高潮。我們都哭了,為了一隻被我們叫做幸福鳥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充滿了憧憬和希望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承載着我們理想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裝滿我們童年快樂的風箏。若創造性的挖掘教材的空白點並進行情境創設,得到的便是學生情感、思維與個性的創造性發揮。

五、於意味深長處挖掘空白點

《風箏》一文的結尾是意味深長的: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結尾的省略號,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藉此讓孩子們拓展説話:幸福鳥究竟找到沒有?小夥伴們還會傷心嗎?他們還會充滿希望嗎?他們僅僅是在尋找一隻風箏嗎?不同的學生,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最後老師總結,不管幸福鳥找沒找到,孩子們一定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樂!

空白,依託教材,但卻不侷限於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文本中的空白,就等於在課堂交往中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間。具體來説,就是讓學生在空白這一空間中有充分展現的自由,思維情感既有所依託,又沒有限制。

這篇課文上完後雖然被學校評為優質課,在課堂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亮點,如學生能依託教材的空白點能更好地與文本對話,感情也得到了釋放。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對電腦操作還不是運用自如,導致後邊時間還有點緊張,感情朗讀還不夠到位,最後放歌曲時還沒有完全將孩子們的情感宣泄出來。我今後還要多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語言藝術,深鑽細研教材,以使課堂達到更加滿意理想的效果,為社會輸送更多複合型人才!

莫高窟的教學反思 篇9

以往在教學《春》這篇課文的時候,總是按照課文順序,一個小節一個小節地品析,這樣,雖然也能將“美點”品析出來,但總覺得把春天的美“肢解”了,把整體的美弄得支離破碎了。而且,用這樣的方法來品析課文,就得依靠瑣碎的“問”來推進學生活動,一個個細碎的問題,看似啟發,實則讓學生窮於應付,難以擁有自主的思維活動空間,勢必束縛學生的思維。

所以,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主問題設計,用主問題來牽引學生的活動方向,但是,對於具體的活動內容,則放手讓學生充分自主選擇,然後組內交流,班級交流,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我的主問題是:品美:聯繫課文語句,用“春天的 是美的,它美在 ,請看 ”這樣的句式説話。學生圍繞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讀書和品句活動,小組交流和班級交流活動,進一步校補了個體的賞析。

莫高窟的教學反思 篇10

對於《重力》這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前一節學過的力的知識基礎上,利用這些知識來研究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先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使學生認識了重力的存在,然後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用在座標上作圖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質量的關係,這種做法思路簡捷。學生容易掌握,同時學會了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一種方法——圖象法。關於重力的方向,首先説明用線將物體懸掛起來後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這個方向叫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並通過想想議議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麼,它與“垂直向下”的區別。通過實際的例子説明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最後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認為是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物體的重心。

生活中物體在重力作用下豎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學中我注意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創設問題情景。以觀察思考開路,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於探究問題的積極性。通過探究解決本書中“力的大小跟質量關係”的重點問題,通過讓學生利用重垂線觀察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活動利用重心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解決力的方向及作用點的難點問題,實現教學目標的完成。

本節課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有一些同學,對於重力的方向的理解還不夠準備,對於重力和質量的關係還有待於進一步強調,對於比例係數的物理意義還需在今後的練習中不斷地加以鞏固。

莫高窟的教學反思 篇11

《春季星空》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秋季星空》和《冬季星空》兩課的基礎上學習的。由於本課內容是誇季節的,時間跨度比較大,需要學生長期的觀測,這點學生可能很難堅持做到,為了彌補學生實地觀測的缺憾,課前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具體講如:在上這節課以前,我自己先根據上下冊教材、上網查資料,看相關視頻,下載課件,同時對於星座的數量、名字、形狀、在天空中的位置、方向、甚至有些關於星座的傳説的知識進行了梳理,通過對這些知識的整理和學習,使我也受益匪淺,真正的體會了教學相長的含義。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學生對星座的前概念水平起點較低。主要表現在學生對星星比較陌生,只認識大熊座等比較有名的星座,幾乎沒有學生實地有目的的觀察過星空。對星空的印象膚淺,難以溝起學生對滿天繁星的美好回憶。因此在課的引入部分,儘管我設計了利用美麗的星空圖片導入,但效果總覺得欠佳。經調查,我認為這與現在的學生很難有機會與美麗的星空接觸有關。現在城市的夜晚燈光較亮,孩子也很少有機會在盛夏之夜露天野外納涼的時間,更沒有在漆黑的夜空中走夜路的體驗,再加上現在的大氣污染特別嚴重,在晴朗的夜晚,也很少而且也很難欣賞到漆黑的夜空上閃爍着繁星的景象。

雖然這節課已經結束了,但我認為,孩子的觀察和科學興趣的培養並沒有結束。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不僅僅依靠學校,依靠科學教師,我們的社會和家長更有着義不容辭的責任。

莫高窟的教學反思 篇12

活動一:觀察對稱現象,感知對稱圖形。

觀察圖片討論:“這些圖形有什麼共同特點?”接着當學生交流了“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時,教師追問:“你怎樣證明它們兩邊都一樣呢?”這時引導學生把圖形對摺後,發現圖形的左右兩邊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圖形的一半。這一活動的開展,是把學生觀察到的形狀讓學生用對摺的方法親手驗證。學生通過對摺,很形象直觀地發現“只能看到一半”,這一觀察——討論——動手驗證的過程,既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也為下一環節“剪紙”做了很好的鋪墊。

活動二:動手剪對稱圖形,在活動中加深體驗。

“剪一剪”的活動,讓學生先自己探索剪對稱圖形的方法,並嘗試着剪一剪,當學生有不同的剪法時,可引導學生比一比:誰的剪法好?説説怎樣剪,剪出來的圖形才能對稱?這樣,讓學生在具體實踐活動中思考“我怎麼沒有想到先對摺後再剪呢?”從而很自然地引出“對稱軸”的概念。這一活動的開展,以激起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和慾望為前提,將觀察、思考、操作有機的結合,充分感知對稱圖形及“對稱軸”的概念。

莫高窟的教學反思 篇13

《白公鵝》一課上完以後,感觸很多。往往一篇題材相同的課文,我們都會自然而然地採取比較學習的方法來組織整課的教學。《白公鵝》這篇課文的教學也不例外。

比如這兩篇課文教學的重難點,都是引導學生在閲讀中體會“白鵝”的特點。如果能通過比較兩篇課文寫法的異同,感受作者語言各自鮮明的特點,將會使教學事半功倍。《白鵝》是從鵝的叫聲、步態、吃相上敍述鵝的高傲的特點,把鵝稱做“鵝老爺”。《白公鵝》是從鵝的慢條斯理、不慌不忙和爭搶淺水灘的趣事寫出它“海軍上將”的特點。雖然兩位作者都喜愛鵝,但敍述的語氣不同,豐子愷更多的是善意的掖揄,而葉諾索夫更多的是欣賞,並且語調輕鬆,頗有調侃的味道。

通過對比,總結出兩篇文章都運用了擬人手法,使鵝都的形象變得鮮活.兩篇文章都是先介紹鵝的特點,再具體描寫.都是“傲”,但各有各的“傲”。同時都運用了反語來表達對鵝的喜愛.這樣,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鵝的特點,而且感受到作者的語言特點,比較了兩位作家的不同寫作風格,還教會了他們運用反話寫作文的方法,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語文課堂強調“悟”,而這種“悟”往往只偏重於人文方面,重視作者情感的體會,而忽略了語言文字本身的特點,忽略了寫作特色的感悟。總是在單純的教課文,不是在教語文。而詞語學習正是最基礎的語文。所以在這一課時我在詞語教學上下了一些功夫,讓學生學會理解詞語的方法。當學生提出“榮膺”一詞不理解,我問:平時我們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可以怎樣理解?學生説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猜想意思。於是,我讓學生找到相應的句子,讀一讀,然後猜一猜。馬上就有學生説是“當上”“成為”,這是孩子最簡單的換詞獲得的理解;我再引導:怎樣地當上?“光榮地當上、榮幸地成了”;我説,你是怎樣體會到的?有的學生説,成為海軍上將一定是件光榮的事,有的説,從“榮膺”的“榮”知道。雖然這個過程化了較多的時間,但讓孩子們經歷了學習理解的過程,學到了理解詞語的方法。再如學生彙報白公鵝“耀武揚威”時,我引導學生想想每個字的意思,學生就體會到是“炫耀武力,宣揚威風”。我再讓學生想象,“耀武揚威”是什麼樣子,從而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可見同一類型的文章,進行對比教學好!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可以仿效不同的表達方式,可以獲得不同的閲讀體驗。

莫高窟的教學反思 篇14

生活活動、運動、學習活動、遊戲是幼兒一日活動中主要內容。現在天氣冷了,在教室裏總是冷冷的,所以我不放過每次和太陽親密接觸的機會。可是我在想如何引起孩子們對太陽的興趣,瞭解曬太陽的各種好處呢?光靠老師説説,孩子聽聽是不行的,也沒有給孩子交流經驗並給予提升的機會。於是,我利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創設一些隱性的細節。而語言活動《香香的被子》正好符合這一要求。《香香的被子》是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它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語言通俗易懂,情節簡單,符合幼兒的認識水平,富有教育意義,易於幼兒接受,而且故事貼近幼兒生活,知道曬太陽的好處。通過這個活動,可以引起幼兒對太陽的好奇、教師爺因此可以幫助幼兒提升經驗。

在活動一開始,我以談話引入整個活動,孩子們非常感興趣,想到了曬被子的好辦法,為下面的活動做了鋪墊,也激發了幼兒對語言活動的興趣。其實在試教的時候,我也用了一條曬過的被子,請孩子們摸一摸、聞一聞被子,孩子們也感受到了被子的温暖。但是在試教的時候,我覺得導入的時間有點長,可能會影響到下一個環節,所以在上課的時候我沒有出示實物小被子。在活動的第二環節,首先我請孩子們完整傾聽故事一遍,讓他們初步瞭解故事內容,當我講到有對話的時候,我是用事先錄製好的聲音來播放的,讓孩子們對這幾句對話有更深的印象,為下面學的環節做好鋪墊。為了讓孩子們能學説故事中的對話,我採用了節學説、分組學説、個別表演等三種方法。我覺得孩子們學習的興趣還是很濃厚的,在請孩子們進行表演的時候,我應該多請幾組小朋友,而不是單單地請一組小朋友。小班幼兒的語言發展還不成熟,雖然讓幼兒學説的對話有點長,但是有大部分幼兒能學説故事中的對話,並加上了自己的動作,想象力也得到了提高。在幼兒學説對話之後,我進行了總結:冬天把被子、衣服拿出來曬曬太陽、就變得暖和了,穿着可舒服了。我們人也應該多曬曬太陽,殺死我們身上的細菌,這樣我們的身體就會變得很健康。由於我有點着急,怕孩子們不會講,我把一些孩子能講的,很簡單的話都給説了,知識一味地把知識硬塞給孩子,這點我會在以後更加註意的。在活動結束部分,我請孩子們根據自身經驗説説還有什麼東西也要曬一曬,孩子們説了很多,提升了幼兒的認知經驗。

整個活動下來,我覺得孩子們的認知技能和情感技能都得到了提高,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希望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能不斷學習、不斷反思,爭取有更大的進步!

莫高窟的教學反思 篇15

《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講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閣赴宴時寫下千古名文《藤王閣序》的事,顯示了王勃非凡的才華。

在研讀課文伊始,我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在朗讀課文中,你覺得王勃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的回答包含面很廣:很有才氣的、善於觀察的、善於思考的等等。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抓住“很有才氣”這一關鍵詞,讓學生們讀讀、畫畫文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個很有才氣的人?學生們在快速默讀和圈圈畫畫中找到了各自的答案:

1、“一位姓閻的都督正準備在滕王閣舉行宴會,聽説王勃很有才氣,便邀請他也來參加。”(連都督都邀請這個孩子來參加,説明他很有才氣。)

2、“都督要求客人寫一篇慶賀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敢答應。”(誰都不敢在這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隨便寫文章,怕寫得不好遭人恥笑。)順勢利導,我有提出了問題:這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時候,王勃在幹什麼?學生很快讀出了第三自然段,由此,我引導學生明白王勃為什麼能夠很快地寫 出千古傳誦的文章,是因為他善於觀察,肯于思考,而且是凝神觀察,靜靜的思考,方能胸有成竹,這其實是寫出好文章的前提,我們寫作文也應該這樣。同時,我告訴學生這是反襯法,我們在習作中也可以嘗試運用。

3、王勃邊看邊想,突然迴轉身來,胸有成竹地説:“讓我來試試吧!”他文思如泉,筆走如飛,不一會兒就寫成了。(從“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筆走如飛、不一會兒”等詞的理解體會王勃的才氣。

4、當那位都督聽人講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絕:“奇才!真是奇才!”(從奇才也可以看出王勃的才氣。)我再讓學生把這一詩句與第三自然段的內容對照讀,自己體會讀懂了什麼?由於對江水的美景感悟很深,所以對詩句的理解沒作過多的分析,學生能自己讀懂了,在讀懂的同時,體會到了詩句的凝練。

5、王勃寫的這篇《滕王閣序》成了千古傳誦的名文。(從千古傳誦也可看出王勃的才氣。)

6、最後,在學生理解王勃很有才氣的基礎上,我又補充了“才華橫溢、才智過人、文思敏捷、出類拔萃、後生可畏、筆下生花”等詞語,增加了學生的詞彙積累。

本節課,我抓住“才氣”引導學生理解了課文。學生學得興趣還是比較濃厚的。總之,我們欣賞並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的迴歸常態的語文教學。”但作為教師怎樣的設計才能便於孩子們紮紮實實發展了?話説簡簡單單,實在是不簡單!

莫高窟的教學反思 篇16

1、精心創設數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課標指出: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學習數學。因此,在教學“分蘋果”這節課時,我充分利用教科書所提供的情境,開展教學活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我創設了多個數學情境,不但有效地激活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以形象的情景為媒介,縮短了國小生在認知過程中的形象思維與抽象認識之間的距離。本課中的情境創設,其素材都是學生生活中熟悉的,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如從開始的幫智慧老人把12個蘋果平均分在4個盤子裏,每個盤子分幾個?拓展為12個蘋果,每2個分一盤,可以分幾盤?再拓展為如何將10個蘋果每3個裝一袋,可以裝幾袋,還剩幾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也使學生領悟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道理,從而使學生產生親切感,讓學生在研究、發現問題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

2、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及思維能力。

本節課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如:分一分、擺一擺、填一填、圈一圈、畫一畫等),讓學生親自經歷 獲取知識的過程,逐步體會兩種“平均分”的形式。同時,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既重視學生的“平均分”的結果,但更重視引導學生去探索“平均分”時你是怎麼想的,以使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3、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

採用同桌合作的形式開展數學學習活動,讓學生探究怎樣給24名學生排隊,有幾種排法?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探索交流,得出幾種不同的排法。在教學中,我以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小組活動。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學生,師生關係還算融洽。學生能發表自己獨特的想法,讓學生與同伴交流,傾聽同伴的不同分法;注意傾聽學生的表達,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動態,進行引導,啟發學生探索出平均分的意義,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

總之,我在課堂中,注重知識的感受過程,但還有很多有待完善加強的地方:如學生的小組小組能力、傾聽能力、動手能力還需要不斷培養;教師的評價語言不夠豐富,對小組合作的組織和任務交待應明確、具體等。

莫高窟的教學反思 篇17

蘇霍姆林斯基説:“在人的心靈深出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他們通過自己品讀理解詞語,自己體會朗讀課文,再通過自己感悟欣賞鳥島環境美,這種教學正符合新課標提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

一、相機點撥,畫龍點睛

片段一和片段二的教學主要是詞語教學,抓住“一羣一羣”、“陸續”、“各種各樣”、“聚”、“鳥的世界”、“密密麻麻”等詞讓學生從中體會鳥兒的多,教師沒有過多的講解,始終用簡單的語言來“導”着學生。詞語教學的目的在與幫助學生理解所讀課文的內容,豐富他們的詞彙,從而提高他們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低年級的小朋友由於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其他因素的制約,無法對課文進行深入的理解,我們教學時對淺詞進行深教有利於低年級學生對於課文的整體把握。首先把抓準的“淺詞”放到課文中去理解,去教活,讓學生體會一個詞語在整個課文中的作用,去理解在具體的環境中的特殊意義。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成為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幫助學生總結讀書方法並相機點撥,循循善誘,達到畫龍點睛,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二、自由交流,弘揚個性

《基礎教育改革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激發學生地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們得到充分地發展。片斷二中教師抓住有效的教育資源,設計了富有個性化的問題“鳥島非常熱鬧,鳥兒都會在這裏幹些什麼?”這一問題的設計,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想象得到了放飛,朗讀得到了提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課堂上,老師能把獲取知識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課堂變為學生的天地和樂園。學生或自由讀文,或小組合作,或展開辯論,或大膽想象,都興趣盎然,積極參與。教師的導語如同和風細雨,潛移默化地滋潤這每個學生地心田,深入細緻地影響着學生,積極誘導着學生積極地學習。

莫高窟的教學反思 篇18

《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這節課是在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乘法和初次體驗有趣算式規律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它與以往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認識乘法結合律放在學生自主探索中,通過創設情境活動,讓學生逐步發現乘法計算中的特殊現象。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經歷探索過程,發現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並會用字母來表示,在理解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基礎上,會對一些算式進行簡便計算。

回顧整個課堂,感觸很深。我能很好地運用導學練教學模式,課堂氛圍比較活躍,能較好地完成學習目標。對本節課反思如下:

1、導入比較精彩。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開課時我説:“我們師生來個比賽好不好?”聽到這同學們都異口同聲的説“好”。課堂氣氛一下就調動起來,同學們都目不轉睛的盯着大屏幕。我立即出示幾道題,很快的就説出了得數,學生看到老師算的這樣快很吃驚,也很好奇。在學生詫異之際我出示了課題,告訴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也會算的向老師一樣快。然後很自然的就導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這樣以師生比賽導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的興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慾望。

2、小組學習比較到位。導學練模式重在小組學習,課堂上我充分發揮小組的合作學習,完成學習目標。 首先我用多媒體出示一個長方體説:“這是老師在課下搭成的一個長方體,你知道老師搭這個長方體用了幾個小正方體嗎?”然後出示自學提示,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算一算,組內交流算法,第一次進行小組自學。通過觀察這些不同的算式,你有什麼發現,進行了第二次小組學習。我以(3×5)×4=3×(5×4)為例,等式兩邊有什麼異同時,我又讓小組觀察研究:在舉例驗證時我讓每個人舉一個例子,小組交流,看看有什麼發現。通過幾次小組學習,調動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人都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來,充分發揮了老師的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3、把黑板讓給學生。黑板不只是老師的舞台,更是學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把課堂還給學生,把黑板交給學生。在交流展示時,我讓各組的代表一邊説想法,一邊板書算法,學生非常願意展示自己,展示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語言流利,板書工整。在學生的臉上洋溢着學習的快樂感和成就感。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乘法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學習,為學生今後運用規律進行簡便計算,提高計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們進行相互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很好地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4、注重滲透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數學思想方法比數學知識本身更為重要。對於結合律的教學,不應僅僅滿足於學生理解、掌握乘法結合律,會運用乘法結合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學習的過程,在學習中受到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的啟蒙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通過學生的觀察、驗證、歸納、運用等學習形式,採用啟發式教學方式,由淺入深,從直觀到規律,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不足之處:

1、練習量不夠。由於在交流時沒有控制好時間,導致交流的時間過長,習題沒有完成,學生沒有更好的進行鞏固理解。

2、學生交流時間過長。課堂交流環節,學生積極踴躍,我忍心打消學生髮言的積極性,索性讓學生一一彙報展示,結果浪費很多時間。這一環節,想法一樣的我可以讓學生口頭複述,不用一一板書,回升一些時間的。

莫高窟的教學反思 篇19

本節課的課前導入,我注意了結合生活實際,抓住八月十五,團圓、賞月,聯想到盲人看不見光明,怎樣讓他們享受到生活的樂趣,從而過渡到課文中來。這環節耽誤了一些時間,因為我看到了很多同學的眼神,還沒有全神貫注地進入學習狀態,我就繼續讓他們説自己感興趣的事,等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我才開始教學課文。

首先 ,從題目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想想題目意思,理解題目的意圖,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我讓學生就題目充分提問,帶着問題來學習課文,這對把握課文重點,突破難點有很大促進作用。緊接着帶着懸念傾聽範讀課文,給學生思考空間,使學生對全文有了整體感知。

第二 ,從字詞過渡過到課文句子的學習。抽出適當的時間進行字形記憶這是一、二年級的重點。我知道這堂課容量很大,就沒有設計寫字環節,把寫字環節拿到第二課時進行,但也想從比較形近字“鄰”“領”這兩個字入手,引導觀察“令”做為一個字的部首時筆畫的變化從而指導書寫。

第三 ,充分利用插圖來理解課文,這就有了兩次插圖的運用。第一次用觀察圖中人物的表情,來思考他們為什麼這麼開心,理解“樂呵呵”、“喜滋滋”的意思,體會幫助別人,特別是殘疾老人,心情是快樂的這種情感,從而引領學習全文。第二次讓學生想象、練説盲婆婆聽了蟈蟈的歌聲彷彿看到什麼美好事物,體會蟈蟈給盲婆婆帶來的快樂。第二幅圖的內容是文章的重點,我設計了“歌聲會領您看到 ” 。這個練習不但讓學生產生了新奇感,而且運用了所學的語言,增長了知識。學生兩次説圖意不是很完整通順,我感受到應在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上再下功夫。出示完圖之後,應緊跟着出示與圖有關的課文內容讓學生充分作朗讀訓練。

莫高窟的教學反思 篇20

《小鎮的早晨》是新世紀版國小語文教材第五冊第四單元“塞北江南”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文字優美的散文,它為我們展現了江南水鄉特有的美景。縱觀整堂課,我以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身份積極給學生創設相互交流、討論的平台,以指導學法為主要目標之一,循序漸進,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取得了不錯的學校效果。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以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課堂教學層次比較合理。本文共五個自然段,二、三、四自然段做為文章的主體,都是總分式結構。我將文章第二自然段做為教學的重點帶領學生重點學習並詳細做了學法指導。第三自然段引導學生在第二自然段的學法指導下,運用集體的力量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第四自然段我繼續放手,讓學生自學。在經過了前兩個自然段的學法鋪墊後,學生自學效果較好。教學過程體現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學到了比知識更為重要的學習方法。

第二,教學中恰當地運用了信息技術,使得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本文展現的是江南水鄉的美景,學生腦海中缺乏直觀印象,領悟起來難免有些吃力。於是我製作了多媒體課件,課件中我選擇了大量的富有特色的江南水鄉地圖。精美而又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圖片一下子就把學生帶進了 水鄉那個如詩如畫的地方,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課文,對課文的理解,對中心的把握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第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使得課堂富有生機和活力。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學習課文。聽、讀、想、議、説、演,學生在環環相扣的學習環節中時而羣情激昂,時而低頭沉思,時而合作交流,時而有説有演,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最大程度地調動了起來,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總的來説,這節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多媒體課件所創設的良好氛圍中,在授課教師不露痕跡地引導下,學生進行了一次愉悦的精神之旅,既領略了美景,又學到了知識;既愉悦可心情,又掌握了學習方法。教學過程中切實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課改新理念。當然,“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同時,不難發現這節課中也存在一些令人遺憾之處。

第一,教學某些環節事過於拖沓,特別是第二自然段分析得過於細緻,有些課堂生成的環節,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現有認知水平,以至於學生啟而不發,擔擱了較長的時間,以至於後面某些環節未能充分展開。第二、通過這節課,我還認識到自身的教學觀念還有待轉變,課堂應變還有待加強。課堂教學不能僅停留在實施教案的基礎上,要根據課堂中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案,把學生學會當成自己教學的首要任務;第三、朗讀不夠充分,指導缺乏力度。由於時間緊,為了完成課時任務,我只能在朗讀上壓縮時間,學生讀得太少,在朗讀指導中,我的語言顯得有些蒼白,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應把如何指導朗讀做為一個研究對象來加以重視。

經驗+反思=成長。做為一名教師,只有不斷深入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才能不斷進步。相信教學反思一定能為我插上進步的翅膀,在教與學的天地裏迅速成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l3yrw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