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精選21篇)

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精選21篇)

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 篇1

本課是高二物理《磁場》這個單元的重要內容。本人通過探究式教學,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具體講,這節課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感到比較滿意。

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精選21篇)

一、教學程序的設計比較合理

本課的教學程序分為11個教學環節

1、提出問題:垂直射入磁場的帶電粒子在洛倫磁力的作用下會做什麼運動?

2、實驗演示:沒磁場時做勻速直線運動,垂直射入磁場時做圓周運動。

3、創設一系列的問題情景,提問學生,老師點撥引導,用上節課有關洛倫磁力的知識和高一有關向心力的知識,理論分析得出垂直射入磁場的帶電粒子在洛倫磁力的作用下會做勻速圓周運動。

4、課件模擬帶電粒子在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特別注意向心力(洛倫磁力)的大小和方向。

5、讓學生推導帶電粒子在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半徑公式和週期公式。

6、實驗演示:改變粒子的速度V和磁感應強度B,觀察半徑的變化

7、課件模擬:改變m、v、q、B,觀察半徑的變化

8、課件模擬:兩個m、q相同,v不同的粒子在同樣的磁場中運動,觀察週期是否相同。

9、通過例題一(題目略),鞏固半徑公式和週期公式。讓學生先演算,老師把學生做的情況用實物投影儀進行反饋,然後點評。

10、講評課本的例題,讓學生先思考,提問學生回答解題思路,老師再講評,並指出這就是質譜儀的原理。老師進一步詳細講解質譜儀的構造、原理及應用。

11、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二、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恰當有效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其主體是課程,並不是所有學科、所有章節都適合用信息技術來整合,要選擇最有利於開展整合的章節內容來發揮整合的優勢,而本節課充分利用物理課件,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整合,充分體現了學科本位的特徵,又能有效地突破重點和難點。

三、運用探究式教學,培養探究能力

教師在整節課中,通過提出問題→猜想→實驗驗證→理論分析→例題鞏固,讓學生自己分析探究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的勻速圓周運動,推導粒子運動的軌道半徑和週期公式,再通過分層次的問題設計,理解質譜儀可以測定帶電粒子的質量和在現實中的運用。這一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教師着意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體現了新課標要求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

四、學生主體地位得到發揮

教師首先提出問題,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猜想,然後又創設一系列問題情景,啟發學生的思維,理論分析得出垂直射入磁場的帶電粒子在磁場中會做勻速圓周運動,接着讓學生推導圓周運動的半徑公式和週期公式,講解例題時讓學生充分思考,提問學生解題思路,讓學生演算,並把演算結果用實物投影儀進行反饋。無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課後認真反思,也有不太如意的地方。

一、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前面部分的內容花的時間過多,後面講質譜儀時顯得太匆忙,有前緊後鬆的感覺。

二、課堂小結不僅侷限於知識點的小結,還要包含學法的小結,本人忽視了這一點。應該把這節課如何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作一小節,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思維。

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講解了兩個重要概念一個是磁場,另一個是磁感線.本節的特點是比較抽象,磁場是客觀存在的卻看不到,磁感線本身是不存在的,為了分析看不到的磁場用磁感線這一概念描述,而畫出的. 本節的重點和難點是建立磁感線的概念.強調磁感線是人們為形象表示磁場而假定的一組曲線,其實並不存在。

本節的磁場、磁感線教學相對比較抽象,磁場雖然存在但是看不到,也摸不着引導學生展開空間想象就顯得很重要,所以必須做好演示實驗,同時利用投影,巧設提問,使學生的觀察方向化.通過改變小磁針位置觀察其指向的變化,通過鐵屑磁化後在磁場的分佈感受磁場的存在和磁場的分佈.讓學生通過現象去認識磁場.通過演示實驗應當學到探找科學規律的途徑.通過小磁針的不同轉向,説明磁場的存在;通過鐵屑磁化後在磁場的分佈形象看到磁體空間磁場的分佈.人們為了形象描述磁場想到用一組曲線——磁感線.利用多媒體將現象重複,組合;學生類比理解很快明確各種情況下磁體周圍磁場的分佈,並用磁感應線來描述。

明確強調磁場的客觀存在和磁感線並不存在只是人們為了形象描述磁場想到一組假想的曲線,讓學生會觀察並學會分析和歸納。這比記住什麼是磁場、什麼是磁感線更重要。磁場看不見,摸不着,很抽象,因此,選用實驗的方法,儘可能使內容形象化。講授的關鍵是:第一、緊扣磁場的基本性質——磁場對放入其中的磁體產生力的作用,且具有方向性;第二、做好演示實驗,有層次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抽象思維能力;第三、類比空氣流動成風、磁場對磁體有力的作用,説明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也是可以認識的,使學生認識磁場的存在,滲透科學的思維方法。

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 篇3

本課是高二物理《磁場》這個單元的重要內容。本人通過探究式教學,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具體講,這節課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感到比較滿意。

一、教學程序的設計比較合理

本課的教學程序分為 11個教學環節

1、提出問題:垂直射入磁場的帶電粒子在洛倫磁力的作用下會做什麼運動?

2、實驗演示:沒磁場時做勻速直線運動,垂直射入磁場時做圓周運動。

3、創設一系列的問題情景,提問學生,老師點撥引導,用上節課有關洛倫磁力的知識和高一有關向心力的知識,理論分析得出垂直射入磁場的帶電粒子在洛倫磁力的作用下會做勻速圓周運動。

4、課件模擬帶電粒子在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特別注意向心力(洛倫磁力)的大小和方向。

5、讓學生推導帶電粒子在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半徑公式和週期公式。

6、實驗演示:改變粒子的速度V和磁感應強度B,觀察半徑的變化

7、課件模擬:改變m、v、q、B,觀察半徑的變化

8、課件模擬:兩個m、q相同,v不同的粒子在同樣的磁場中運動,觀察週期是否相同。

9、通過例題一(題目略),鞏固半徑公式和週期公式。讓學生先演算,老師把學生做的情況用實物投影儀進行反饋,然後點評。

10、講評課本的例題,讓學生先思考,提問學生回答解題思路,老師再講評,並指出這就是質譜儀的原理。老師進一步詳細講解質譜儀的構造、原理及應用。

11、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二、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恰當有效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其主體是課程,並不是所有學科、所有章節都適合用信息技術來整合,要選擇最有利於開展整合的章節內容來發揮整合的優勢,而本節課充分利用物理課件,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整合,充分體現了學科本位的特徵,又能有效地突破重點和難點。

三、運用探究式教學,培養探究能力

教師在整節課中,通過提出問題→猜想→實驗驗證→理論分析→例題鞏固,讓學生自己分析探究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的勻速圓周運動,推導粒子運動的軌道半徑和週期公式,再通過分層次的問題設計,理解質譜儀可以測定帶電粒子的質量和在現實中的運用。這一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充分體現了教師着意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的科學探究,體現了新課標要求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

四、學生主體地位得到發揮

教師首先提出問題,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猜想,然後又創設一系列問題情景,啟發學生的思維,理論分析得出垂直

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 篇4

在八年級剛剛學習完《透鏡》一節內容後不久,有一天我所教班的班主任,跟我説起他們班一位學習較差的男孩子,用一個放大鏡把前面一位女同學的衣服燒了一個洞,班主任説起這件事的時候非常生氣,而在一旁的我卻有點內心沾沾自喜,儘管在班主任看來這是學生的惡作劇,但在我眼裏學生在頑皮中用到了物理知識,對於物理老師來説我心裏多少還有點自豪呢。

事後,我找來這位男學生,問:“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啊?”他説: “那天上課我聽到老師説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我只是想試一試是不是這樣,沒想到就把前面同學的衣服燒着了。”聽到這裏,我説: “我相信你説的是真的,你並不是故意的,但是我要表揚你一點,也要批評你一點,表揚的是通過這件事説明了你那天 上課認真聽講了,而且還具有了實驗研究的意識,如果以後上課都能象那天那樣注意力集中,你的學習成績肯定會有所提高,要批評你的是在進行物理實驗的時候要考慮它的可行性和可能帶來的後果,要注意安全,否則的話就有可能帶來象今天這樣的情況,知道嗎?”聽到這裏,這位男學生心悦誠服的點點頭,並露出了一絲微笑,我也送給他一個會心的笑容,並拍拍他的肩膀説: “以後好好學習物理,相信你一定會學好的。”從那以後,這個學生跟我的關係非常好,經常課前課後幫我拿實驗器材,學習物理的積極性非常高,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反思一得]通過這件事,使我認識到做為教師我們要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學困生,要主動和他們交朋友,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真誠相待,不歧視,不訓斥,抓住每一個契機,做好耐心細緻的思想教育工作,喚醒他們學好物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起學好物理的信心。

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 篇5

教學設計思路:這是八年級物理教材(滬教版)中第一節概念課,對學習物理是一個很重要的開端,同時對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學習習慣、方法的養成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開端。所以,如何引導學生大膽地參與教學活動,如何使學生能認識並理解有關運動、靜止、參照物、運動的相對性等物理概念是很重要的。教好這節課也將為學生學好力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1、學習任務

本課程是八年級物理教材(滬教版)中第二章第一節課,在知識的要求上,主要是“知道”和“瞭解”,本課程的內容不多,但對於初學物理的學生來説,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如何恰到好處的設計好教學方案,讓學生能有較高的興趣來參與教學活動;如何深入淺出的教學,讓學生在輕鬆、快樂的環境中學習物理,這是兩個很重要的問題,解決的好,就能上好這節課。同時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解決問題,還要讓學生初步領略到自然現象的美妙與和諧,形成對自然的親近、熱愛、和諧共處的情感。

(1)教學重點:如何判斷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

(2)教學難點: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2、學習者分析

學生會有以下特點:

1平時常能接觸到相對地面運動或靜止的物體,對運動與靜止有初步認識。

2缺乏對參照物的認識,基本不懂“參照物”這個概念。

3不瞭解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

3、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知道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一個的世界,能舉例説明生活中一些常見的自然現象與運動的關係。

2瞭解人們以多種方式描述運動的世界(如詞彙、詩歌、畫、音樂)。能説出一些常用的描述運動的詞語和詩句。

3知道如何科學描述物體的運動、靜止;知道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

(2)過程和方法

1通關生活中的例子並配合多媒體課件來證明我們是生活在運動的世界中的,從而引入課題。

2通過多媒體課件使學生認識人們從不同角度(文字、詩歌、音樂、繪畫等)對運動的描述。

3舉例説明運動的形式是多樣性的,最簡單的運動就是機械運動。物理學研究問題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從簡單到複雜,從而引入機械運動的概念。

4利用機械運動的定義來判斷騎車、小鳥等的運動,從而説明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

5舉例説明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6舉幾個生動有趣的例子來説明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相關應用。

7讓學生利用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設計高速列車活動站台。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提阿度。

2聯繫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於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4、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展示相關器材(電腦,投影儀等)

5、教學過程設計

【運動的世界】

1、介紹宇宙

師:我們生活在宇宙中,什麼是宇宙呢?我國古代《淮南子·原道訓》書中説:“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出現字幕: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也就是説,宇宙是天地萬物的總稱。用現代的話説:“宇宙是廣漠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瀰漫物質的總稱。”(出現字幕:宇宙是廣漠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瀰漫物質的總稱。)

師:宇宙是怎麼形成的?科學家伽莫夫於1946年創立了宇宙“大爆炸理論”。他認為宇宙是由大約150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在爆炸發生前,宇宙內所有的物質和能量都聚集到一起,並濃縮成很小的體積,温度極高,密度極大。大爆炸使得物質四散出擊,以很大的速度運動,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温度也相應下降。後來相繼出現的所有星系、恆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這種不斷膨脹冷卻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字幕出現: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是由大約150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在爆炸發生前,宇宙內所有的物質和能量都聚集到一起,並濃縮成很小的體積,温度極高,密度極大。大爆炸使得物質四散出擊,以很大的速度運動,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温度也相應下降。)

2、宇宙在運動

1多媒體課件出現星系圖像。

師:大爆炸形成的成千上萬個星系,科學家通過觀測發現,許多星系正遠離我們而去。目前人類測量到的宇宙中擁有數十億個星系,銀河系只是其中的一個。太陽也不過是銀河系中幾千億顆恆星中的一員。

2多媒體課件出現太陽系圖像。

師:同學們請看,這就是太陽系。中間有太陽,周圍有行星圍繞它運動。這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教師指示)

3多媒體課件出現自轉與公轉的地球圖像

師:同學們再看,這是太陽,這是地球。(教師指示)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同時也在繞太陽公轉。正是地球的自轉與公轉,使地球上不斷髮生日出日落、月盈月虧、斗轉星移、冬去春來等自然現象。(可插入相關圖片,亦可不要)

4多媒體課件出現大陸版塊的運動圖像

師:地球在自轉和公轉的同時,地殼內部的物質也在運動。地殼的運動產生了高山與峽谷,江河的流動形成了溝壑與平原。正是大陸版塊的運動與擠壓,產生了雄偉壯麗的喜馬拉雅山脈。

3、生命在於運動

5多媒體課件出現動物奔跑圖像(錄像)。

師:請同學們看,看到了什麼情景。

生:動物在奔跑。

師:我們再看一段錄像。

6多媒體課件出現一田徑運動(短跑等)的錄像

師:在錄像中我們看到了什麼?

生:(田徑運動的名稱、內容)

師:我們從剛才的兩個圖像(錄像)中看到,動物在奔跑,人在運動。也就是説,地球上的生命都在運動。現在請同學們説説看,我們生活在怎樣的世界裏?

生:我們生活在運動的世界裏。

(板書:一、運動的世界)

【運動的描述】

1、運動描述的不同方式

師:人類既然生活在運動的世界裏,當然會對運動產生巨大的興趣,會對運動進行研究和描述,而不同的人們是用不同的方式來描述運動的。

(板書:二、運動的描述)

師:看看詩人是怎樣描述運動的。先看畫面(出現小船運動的畫面),在畫面中看到了什麼?

生:小船在運動。

師:詩人是怎樣描述運動的 讓我們來看看李白的一首詩。

1多媒體課件出現李白的《早發白帝城》的畫面圖片和詩。

師:請一位同學把這首詩朗誦一下。

生:(朗誦)

師:詩句描寫了詩人乘船順流而東下,行船速度之快的美妙的運動感受。詩人是用語言的韻律和意境來讚美運動的。

師:那麼,音樂家又是如何用音樂來表現運動的?這是著名的古琴曲《流水》的一段旋律。

2多媒體課件出現古琴曲《流水》的五線譜和音樂。

師:音樂家是怎樣表現出流水的?他用的是旋律和節奏來表現運動的。

師:古今的畫家都想在靜止的畫面上表現出運動來。下面請大家欣賞梵高的《星夜》,看看他是怎麼描述變幻的星空的。

3多媒體課件出現梵高的畫《星夜》

師:這幅油畫通過旋轉扭曲的形態變化、冷暖色彩的強烈對比,展現了一個浩瀚神祕,驚心動魄的運動世界。畫家是用形態和色彩描繪運動的。

師:那麼,科學家用什麼來描述運動?科學家用特定的概念、數學工具以及實驗的方法來描述與研究運動。

2、機械運動和參照物

師:運動的形式是多樣的,例如:機械運動、分子運動(產生熱現象)、電荷運動(產生電和磁現象)、原子核內部的運動(釋放巨大的能量)等等,其中,最簡單的運動就是機械運動。在物理學中,研究問題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從簡單到複雜。今天,我們先來研究下機械運動。

(板書:三、機械運動)

師:那麼,什麼是機械運動呢?在物理學中,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稱為機械運動。(出現字幕:物理學中,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稱為機械運動。)

(板書:1、定義)

師:你能在日常生活中舉出一些機械運動的例子嗎?

生1:在公路上行駛的汽車。

師:為什麼汽車在做機械運動?

生1:因為汽車相對於地面有位置的改變,所以它在做機械運動。

師:很好。那麼,還有誰能再舉出例子?

生2:小鳥在樹林裏飛。

師:你又是如何判斷小鳥在做機械運動的?

生2:小鳥相對樹木位置發生變化,所以小鳥在做機械運動。

生3:老師在講台前走動也是機械運動。

師:為什麼我在做機械運動?

生3:因為老師在走動時相對房屋有位置變化。

師:説的很好。剛才同學們都很好的運用了機械運動的定義,舉出了些做機械運動例子。大家都用到了另一個物體做標準,來看看物體的位置有沒有改變。第一個同學的例子,是地面;第二個同學的,是樹木;第三個同學的,是房屋。(副板書:地面、樹木、房屋)那麼,大家想一想,這些不動的房屋、樹木、地面是不是也在做機械運動?為什麼?

生:它們都跟隨着地球自轉,同時繞太陽公轉,而整個太陽系,以至銀河系,也都在不停的做機械運動。

師: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什麼結論?

生: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在做機械運動。

師: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因此,我們研究機械運動是有重要的意義的。在物理學中,把前面我們所説的“另一個物體”叫做參照系。(板書:2、參照物)

3、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師:既然一切物體都在做機械運動,那麼我們平時又説這個物體是運動的,那個物體是靜止的,這又是怎樣一回事呢?現在請同學們看一段動畫。

1多媒體課件出現舊課本中《誰在動》的圖像

師:這是一輛小車,車裏有一個乘客(教師指示),這個乘客是我們研究的對象;路邊有一個小孩(教師指示);這個是司機(教師指示);他們都來觀察乘客的運動情況。現在讓汽車運動。當車運動時,司機説他沒動,反而路邊的孩子讚歎他運動得真快。那麼,你認為誰説的對?請大家分組討論下。(學生分組討論)

生:他們説的都對,因為他們所選取的參照物不同。司機以車廂作為參照物,看到乘客相對車廂沒有位置變化,所以他説乘客是靜止的。而路邊的孩子是以地面為標準,看到乘客相對地面有位置的變化,因此孩子認為乘客是運動的。

(副板書:司機——以車廂為參照物,乘客是靜止的。

小孩——以地面為參照物,乘客是運動的。)

師: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要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的參照物。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於參照物來講的。參照物不同,所得到結論是不一樣的。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板書:三、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師:因此,我們描述物體“運動”或“靜止”時,要特別説明是以什麼為參照物。當然,在很多情況下都是以地面為參照物,所以説在沒有特別説明的情況下,都是以地面為參照物的。

【運動和靜止相對性的應用】

師:下面,我們就用運動和靜止相對性的有關知識來解決幾個實際問題。

(板書:四、應用)

師:我們先看下問題一,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多媒體課件顯示問題一,出現字幕:問題一:有一次巴黎報紙上登出了一則廣告,説是每人花四分之一法郎,就可以作一次的長途旅行。許多人把錢寄去了,結果每人只得到一封回信。回信説:“親愛的先生(小姐),請您躺在牀上讓地球帶您開始這次旅行把,您要記住,我們的地球每晝夜要跑4萬公里呢!”許多人有受騙上當的感覺,於是告到法院,説商人犯了欺詐罪。問:如果你是法官,將如何審批?)

師:如果你是法官,你會判這個商人犯欺詐罪嗎?請同學們分組討論下。

(學生分組討論)

生1:我認為商人沒罪。因為你躺在牀上時是與地球一起運動的,而且速度還很大,每晝夜跑4萬公里。當然是在旅行啊。

生2:我認為商人有罪。因為我躺在牀上不動,還要寄錢給你;如果你在牀上,會把錢寄給我麼?

生3:我認為商人有罪。因為我們平時認為的旅行,是要離開家的,坐車到外面看山、看水、看風景的。而沒出門,躺在牀上能算是旅行麼?

師:大家都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很好。其實,商人有沒有犯罪,關鍵在於判斷躺在牀上是否是旅行。如果是,那麼這四分之一法郎就是商人所應得的,他就沒罪。如果不是,那麼這四分之一法郎就是被商人騙走的,他就犯了欺詐罪。那麼,什麼是旅行?人要離開家,乘坐各種交通工具到某地觀光,這才叫旅行。也就是説,必須以家為參照物,人相對家要有位置變化,這才叫旅行。所以,商人是犯了欺詐罪。這個商人是應用了物理學裏參照物的選取不同來進行詐騙的,可以説是高智商犯罪。因此,要判其有罪,法官也要有相應的物理知識。

師:現在再看一個真實的故事。

(多媒體課件顯示問題而,出現字幕:問題二:在國外的一次汽車越野賽中,當飛快的賽車穿過郊外的村子時,村民十分高興,他們向車手奉送西瓜。他們看準迎面飛駛來的賽車,輕輕地拋出一個西瓜,但是誰也沒想到,西瓜落在車上,砸壞了汽車,使得車手受了重傷。為什麼一個西瓜會產生那麼大的威力?)

師:為什麼輕輕拋出的西瓜會產生那麼大的力量?現在我們競賽一下,看看誰最先回答出答案。

生1:因為衝擊力很大。

生2:因為速度飛快。

師:誰的速度快?

生3:汽車的速度快。

生4:西瓜的質量大。

師:很好。現在我們用剛學到的知識來分析一下:輕輕拋出的西瓜,以地面為參照物,它的速度很小;那如果以汽車為參照物,結果又如何呢?

生:一樣大。

師:村民輕輕拋出的西瓜,對地面來説,速度很小。如果汽車是靜止的,那麼西瓜相對汽車的速度還是很小,沒什麼威力的。但是,汽車是以很快的速度飛馳而來的,如果西瓜不動,車飛快的開過來,與車不動,西瓜以與車一樣大的速度飛過來的效果是一樣的。西瓜質量很大,速度又那麼大,自然就產生了極大的威力了。

師:再看問題三。

(多媒體課件顯示問題三,出現字幕:問題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位法國飛行員在轟炸了德國後返航的途中,突然發現臉邊上有一個小東西在遊動。他順手一抓,發現抓到的竟然是一顆射向他的德國子彈。試問,飛行員為什麼能夠抓到飛行的子彈?)

師:為什麼這位飛行員能夠抓到子彈呢?大家分組討論下。

(學生分組討論)

生:因為子彈的速度、方向與飛機的速度和方向是一樣的。

師:飛行員能隨手抓到一顆飛行的子彈,説明他們之間是相對靜止的,這時飛行員的速度與子彈的速度大小相同,方向也相同。也就是説,以飛機作為參照物,子彈是靜止的,以子彈作為參照物,飛行員也是靜止的,即他們保持相對靜止。所以飛行員能抓到子彈。

師:由問題三中得到的啟示,我們來解決下這個實際問題:

(多媒體課件顯示問題四,出現字幕:問題四:快速列車速度可達到170公里/小時,若列車到站時要停下來讓旅客上下車,將是很費時的。你能否想個辦法讓列車進站時不停下來,同時旅客又能安全的上下車?)

師:(出現動畫情景,教師介紹情景)這時站台,這是一列快速列車經過站台。現在,應該怎樣解決上訴問題?請同學們討論一下。

師:這個問題要解決的的關鍵是“列車進站時不停下來,同時旅客又能安全的上下車”

(學生分組討論)

生:要讓站台動起來。

師:對。那麼要怎麼動?對速度有什麼要求?

生:速度與列車的要一樣大,方向還要一樣。

師:也就是説,要讓它們報紙相對靜止。

師:沒錯,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讓列車和車站保持相對靜止。那麼就要設計一個活動站台,當列車快要進站時,站台動起來,當站台與列車的速度大小相同,方向也相同時,旅客就能安全上下車了。

【小結】

對本課所學習的知識點再次進行提點。

【形成性練習】

1、如圖2-2所示,三輛小車以圖甲的位置開始行駛,經過一段時間後,三輛小車位置變成了圖乙的形態,通過對甲乙兩種形態的位置對比,根據我們學過的知識,討論並指出各車相對的運動狀態有幾種?

2、電視、電影中正是利用了運動的相對性原理,拍攝出了孫悟空的“騰雲駕霧”。孫悟空“駕雲飛奔”,是先拍攝出孫悟空在“雲朵”(佈景)上的鏡頭,再拍出天空上的白雲、地上的山河湖泊等鏡頭,然後將兩組畫面放到“特技機”裏疊合。疊合時迅速地移動作為背景的白雲和山河湖泊。我們看電視是以白雲和山河湖泊作參照物,於是就產生了孫悟空騰雲駕霧飛奔的效果。

想想看,如何拍攝人坐在開動的飛機和火車裏觀看沿途風光的鏡頭?如何拍攝武藝“高強”的人“飛檐走壁”的鏡頭?

6、板書設計

一、運動的世界

二、運動的描述

三、機械運動

1、定義副板書:地面、樹木、房屋

2、參照物副板書:司機——以車廂為參照物,乘客是靜止的。

小孩——以地面為參照物,乘客是運動的。

三、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四、應用

7、資源及媒體的應用

本次課程設計,極多的運用到了多媒體課件,課件本身包含了文字、圖片、動畫、音樂的視聽內容,可以説是全方位的給予學生一刺激,這對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及活躍課堂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同時,作為一種形象的展示,多媒體課件對於教學內容的輔助效果是極其明顯的。如若多媒體課件,那麼在一些運動形式的展示中,將不好操作,經管可以用微縮模型展示,但由於模型的大小的限制等,效果應該是不如多媒體展示的。

8、教學設計後記

作為一節概念課,如果只是死板的敍述知識內容並加以一些練習,效果可能是不會太好。本課程教學設計,從實際出發,從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出發,通過例子,引導學生從實例中總結出規律,引發對規律的思考,從而使學生掌握知識,並且在解決一些實際的例子的時候,掌握對知識的運用。課堂上,用多樣的多媒體課件,來展示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對學生的感官予以較為強烈的刺激,加深其對知識的印象。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多次進行分組討論,教師給予一定的引導,培養學生一種進行探索併合作討論的科學研究精神。並且,課堂上給予的問題多來自現實生活中的實際的例子,以培養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相練聯繫,將理論運用於實際的應用能力。還在課堂上告知學生一種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簡單到複雜。

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 篇6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將探究式學習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因此作為新時期的物理教師要改變過去的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那麼在探究教學實踐中教學中要立足與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於自己的學習方法。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主動積極的學,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但是,自主學習並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學的引導學生自覺的完成探究活動。當學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予以指導。當學生的探究方向偏離探究目標時,教師也要予以指導。作為一名物理教師,如何緊跟時代的步伐,做新課程改革的領跑人呢?這對物理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傳統的教學觀、教師觀提出了挑戰,迫切呼喚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師角色的再定位。

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改變學科本位的觀。新課程改革是一場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師“要努力提高學生的素質”。在教學過程中應擺正“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正確關係,完成從傳統的知識傳播者到學生素質發展的促進者這一角色轉變。教師的職責不再是教書,而是學習的引路者,只有教會了學生的如何學,提高的學生的能力才能説完成了對學生的教育。

終身學習,以最新的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物理學科是一門綜合程度極高的自然學科,它要求物理教師具有豐富的物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還要有熟練的科學探究技能。新課程對物理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着科技的發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湧現,並不斷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師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新課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張通過物理教育對學生進行素質的培養。但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物理教師在人文素養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師要學習人類社會豐富的科學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新課程對物理教師還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學研究能力、信息技術與教材的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與開發等能力。在新形勢下,教師第一次處於被學生選擇的地位,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將終身學習內化為自學行為,時刻保持學習、研究、反思、發現、探究、創新及總結的態度,力求成為一個學識淵博、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和現代化信息素質的教育工作者

以人為本,創新教學模式。在新課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開發並不是素質教育的全部,學生的學習目的、興趣、意志、態度、習慣等非智力因素是推進教學進程與實現教學效果的動力系統,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起着發動、維持、調節的作用。在授課中重視物理實驗和物理知識的講授,結合介紹物理學家的故事,物理趣聞和物理史料,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體會物理在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的作用;善於對比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引發認知衝突,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引導學生尋找當前問題與自己已有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繫,強化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最後還應通過比較、分類、類比、歸納演繹和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方法,向學生展示知識的來龍去脈,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在新課標下的課堂應是這樣: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的養育聖殿,它是學生成長的殿堂,是學生髮揮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學生品味生活的“夢想劇場”。在這裏學生有了探索新知識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學習興趣、熱情、動機以及內心的體驗和心靈世界得到豐富,有了親身體驗,學習態度和責任,對物理教學反思才具有它真正功效。

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 篇7

對於《重力》這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前一節學過的力的知識基礎上,利用這些知識來研究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先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使學生認識了重力的存在,然後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用在座標上作圖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質量的關係,這種做法思路簡捷。學生容易掌握,同時學會了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一種方法——圖象法。

關於重力的方向,首先説明用線將物體懸掛起來後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這個方向叫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並通過想想議議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麼,它與“垂直向下”的區別。通過實際的例子説明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最後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認為是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物體的重心。

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 篇8

《力》一課是取自農村中學的一堂課,該課未經任何修飾,沒有作秀的成份,樸實求真,簡潔明瞭,依託農村中學的實際條件,緊貼新課標,是一堂典型的農村中學創新型的物理課。該課的創新及特色體現在以下方面:

1、創新型全方位情景導學

以前的物理課,多以簡單的實驗室器材作單一演示為主,但在本堂課中,在多個方面體現出從不同側面以情境來導學。例如課堂一開始,就精選了一個踢足球的片段,選擇這個片段,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優點:一是多數學生特別是男生喜歡足球;二是多數學生喜歡觀看周星馳的電影;三是這個片段能典型的突出力對足球的作用。這樣學生在觀看後一是迅速對本堂課有了興趣,二是從情景中感受到了力的存在及其體現出來的效果。又如教師以引導學生分析力使物體使物體的運動方向發生改變時,採用了學生熟悉的電吹風,使下落中的泡沫塊改變了運動方向,在這個情景中,學生不僅感受到了力使物體的運動方向發生了改變,還使學生體會到當有力作用在物體上時,施力的物體與受力的物體不一定要互相接觸。其它諸如力的幾個作用效果、力的大小等,都有目的的選擇了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典型的情景,通過這些情景的導學,一是符合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二是學生極易接受,三是拉近了物理與生活的距離,體現了物理課標中的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特色。

2、創新型自制探究實驗

以前的物理課,在處理力的三要素時,多以教師講解為主,多以“推門”為例,從而得出力的三要素,學生也能勉強接受。但這隻能定性的得出這些結論,缺乏實際論證,更重要的是沒能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而只是象徵性的告訴了學生結果。在本節課中,教師首先通過一個情景來定性的得出力的大小與力的作用效果有關,即彎“健身棒”,女同學沒能使之變彎,男同學能使之變彎,從而順利的得出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有關。但是還有兩個問題沒解決,一是如何出實驗數據中得出力的大小與力的效果有關,二是影響力的作用效果還有哪些因素?此時一個自制器材被推到了前台,這是一個自制長方體木盒,在木盒的朝上一面有三個不同的點釘有線圈,側面有一面塗有黃顏色。課堂進行到完成力的大小的定性關係後,教師提出了探究實驗:哪些因素會影響力的作用效果?利用一個彈簧測力計和一個木盒,如何得出結論。同時告訴學生拉木盒的結果是要讓塗有黃顏色的一面朝上。然後進行學生實驗。從學生實驗的過程來看,有的在證明力的大小是否會影響力的作用效果,有的先對力的要素進行了猜想,再去驗證,有的在通地實驗中不斷總結力的要素。最後由兩名學生的總結得出正確答案,而且兩個小組都採用了控制變量法,但第二個小組的實驗更完整更科學。

除探究力的三個要素,本課後面還利用兩個彈簧測力計探究了相互作用力的關係。器材簡單,採用的方法是讓一個彈簧測力計不動,用另一個彈簧測力計拉前者,讀出兩測力計的示數,並觀察方向、作用點的關係。這樣就從實驗中得出了相互作用力等大、反向、異體這三個關係。

在農村中學,多數學校的物理實驗器材是嚴重不足的,許多學校的物理課均未進行實驗,多以“講實驗”為主,像這樣能自制器材同時探究出力的三個要素的實驗非常之少。

3、創新型學生互助協作

以前的物理課,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極易忘記所學知識,而且往往造成基礎好的學生喂不飽基礎差的學生吃不到的情況。在本課中,學生在多個地方都有了互助協作的機會,如在學生力的相互作用時,分別分組討論分析了滑旱冰鞋現象、火箭起飛原理、相互作用力的關係、拔河問題等。不僅僅讓學生理解了物理知識,形成了自己的見解,還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物理的習慣。

除以上三個方向的創新之外,本課還具有以下亮點:

1、多次採用了科學的研究方法,如對比法、模型法、控制變量法等。例如在情景力使物體速度變慢這個實驗中,採用了一個自制器材,底部鋪有兩段不同粗糙程度的表面,讓小車從斜面上滾下,通過對比分析小車的速度得出受力的效果,又如對比分析泡沫塊自由下落和水平受力後的下落。在學習力的示意圖時,總結出模型法的應用。在實驗中抓住了控制變量法的應用。

2、用當前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如討論拔河問題時,沒有去涉及到摩擦力、平衡力等後面的內容,而是緊緊抓住“同樣大小的力作用在不同物體上產生的效果不同”這一知識點,引導學生討論、爭論,最後教師作指導性總結。

3、處處體現新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如對力的作用效果的認識,都是從生活中的情景中得出,又如討論拔河現象,就是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個案例。

4、注意了物理課與高科技相結合。如引力力的相互作用時,由長征2號視頻引入,一方面通過視頻放鬆學習氣氛,另一方面瞭解我國最新科技動態,最後思考火箭升空涉及到了物理問題。

5、注重了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在本節課中,學生通過實驗、討論、獨立思考、情景導學等多方式的學習,使得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處於一種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中。

這是國中物理(人教版)第一堂涉及到力學的課。通過學生對這堂課的學習,其達成了以下三個主要目的,一是瞭解並熟練運用力的基礎知識,二是鞏固並突出了物理實驗的探究過程,三是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力學部分的興趣和熱情,為之後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 篇9

國中物理《新課程標準》要求物理教學中,在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的同時,更需重視技能的培養,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認識過程。學生通過從自然、生活過度到物理的認識過程,揭示隱藏其中的物理規律,並將所學物理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際,讓學生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使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因此物理課程的構建應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在此我就近幾年新課標下國中物理教學寫幾點教學反思。

一、物理教師要改變學科的教育觀。

傳統的教學模式偏重於知識的傳授,強調接受式學習。而新課標下的教師要改變學科的教育觀,始終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 , 着眼於學生的今後發展,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習慣。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説:“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對剛接觸物理的學生來説,接觸最多的基礎材料是現實生活,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活動必須圍繞着學生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來展開,教師要抓住時機不斷地引導學生在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中,創設認知“衝突”,激發學生持續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便能順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規律。

例如:在講慣性知識時,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在車上豎直向上拋東西時,為什麼車子在快速開動,人卻站在車上不動還能夠接到拋出去的東西?同學們會想,東西拋上去了,我們和汽車一起在快速前進,怎麼還能正好接到被豎直拋出去的東西呢?進而引導學生思考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在講聲學和光學時候,為什麼打雷和閃電明明是同時發生的,而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再聽見打雷的聲音呢?

地球時刻在自西向東自轉,並繞太陽公轉,為什麼我們在地球上筆直向上跳起時,還會落在原來起跳的地方呢?

在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時候,可講述為什麼溜冰時候,你向前推牆壁,自己卻反而是向後運動了;人划船時候,怎麼是要向後划水,船才會向前進?

這樣學生通過不斷地設疑,不斷地質疑,有利於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會在生活中發現各種各樣的物理現象和規律,為下一步學習物理學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敢放” 還要“能收”。

新課標下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就國中階段的學生所學習的內容來説,結論是早就有了。之所以要學生去探究,去發現,是想讓他們去體驗和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同時獲取知識。所以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充分動腦、動手、動口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學習,千萬不要只關注結論的正確與否,甚至急於得出結論。

三:教師要善用學生實驗及趣味實驗。

學生對實驗的興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實驗時候,連最不愛學習的學生也會目不轉睛的看着實驗,物理教材中有許多演示實驗、探究實驗及小實驗,既生動又形象,能使學生在分工合作,觀察、記錄、分析、討論等過程中獲得與概念、規律相聯繫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探索新知識。千萬不要因實驗儀器或教學進度的原因放棄實驗,而失去一個讓學生動手的機會。

例如:在講述壓強一節時,我用硬紙片片蓋住裝滿水的杯子,然後倒過來,發現硬紙片並不會象我們所想象的那樣掉落在地上,而是象杯子有吸引力一樣被緊緊的吸在杯子上面了;激發他們探究新知識的積極性,讓教學內容事先以一種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出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營造一個寬鬆愉悦的學習環境,使學習的內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講慣性一節時,我先給大家演示一下慣性小球的實驗,然後讓他們自己做一下,來體會一下,把筆或者文具盒放在一張紙上,迅速抽出紙張時發現放在紙上的物體並沒有隨紙一起運動,再一次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迫使其回到課本中找到答案。

在講授聲音的發生時,可讓學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嚨,讓學生驚奇的發現原來每天都聽到的聲音是由聲帶的振動而產生的等等,這樣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掌握物理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瞭解這些知識的實用價值,懂得在社會中如何對待和應用這些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和應用能力。

總之,物理知識與科學技術、社會生活息息相關。關注現代物理科學技術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動向,都會使學生真正瞭解到物理知識的實用價值,使物理教學過程成為學生愉悦的情感體驗過程,讓學生感悟到實際生活中物理的奇妙,從而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知識的最大潛能,真正實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 篇10

1、傳統物理教學的反思

傳統物理教學實踐中,由於對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的偏差,往往僅把學生當作教育的對象和客體,忽視學生的自主意識、創新精神的培養,忽視學生主體性的發展,主要表現在:(1)重教師而不重學生,如講細講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教學表演,往往就被認為是一節好課;(2)重管教而不重自覺,如教學過程中不重視學生的自我調控、獨立判斷;(3)重統一而不重多樣,如學生幾乎沒有可能自由選擇學習內容或自行規劃、安排學習進程,教學要求強求一律,學生間的個性差異得不到承認;(4)重傳授而不重探索,如將學生視為承受知識的容器,教學中一味填鴨灌輸、包辦代替;(5)重繼承而不重創新;(6)重結果而不重過程;(7)重考試成績而不重全面發展……這一切不僅造成了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學業負擔加重,探索精神萎縮,而且極大地妨礙了學生主體性發展,影響了教育方針的全面貫徹落實,也必將影響到社會發展。

培養、發展人的主體性,是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也是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物理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接受”、“適應”已有的和既定的一切,也要使他們具有改造和發展現存社會及現存自我的能力。弘揚和培植學生的主體性,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學民主,強調自我激勵,強調學會學習,將使學生獲益終身。

2、物理學習中的“思”與“問”

很多學生認為物理抽象,難學,但又一時找不到好的學習方法,有的同學認為,只要上課認真聽講、課下仔細看書,平時多做些題就能把物理學好,他們也試着這樣去做了,可是效果並不理想,那是為什麼呢?我想大家都忽視了“思”與“問”在物理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充分指出了學與思的密切辨證關係。告誡大家在學習中要重視積極思考,才會有收穫。物理課程並不象有的課程那樣,記住幾個概念,幾條結論就能解決很多問題,僅僅靠死記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物理不是看懂的,也不是聽懂的,是想懂的物理學內容來源於自然現象及生活實踐,是研究自然規律的,物理題型靈活多變,光靠死記硬背沒有多大用處的,必須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規律的來龍去脈,這需要有較好的理解能力、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利用數學知識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等。

物理學習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能否正確的處理好“思”與“問”的關係。可以説沒有思考就沒有進步,沒有問題就沒有提高。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應注意積極地思考,善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思”中進步,在“問”中昇華。

3、投影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

一、靜態變動態,提高學習興趣

用粉筆在黑板上畫圖是靜止的,若用動態投影輔助教學,效果較好。如在講槓桿的力臂概念時,老師在黑板上怎麼畫都是靜止的,學生印象不深。用可動的投影片,力臂會隨力的作用方向改變而改變,學生看起來十分鮮明,興趣高漲。在較短的時間內絕大多數學生都理解了力臂的概念.

二、師生共同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利用投影進行教學中,師生共同參與,教師處在主導地位,學生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如在投影片上題目的展示下,教師讓學生輪流在投影儀上將答案打出來,答對了的學生受到鼓舞,如果答錯了,其他學生給予糾正。形成了互相幫助的學習氛圍.課堂氣氛活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潛能。教師在學生有誤區時便於及時點撥。知識傳輸暢通,反饋及時.

三、增大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

事實證明,學生在消化知識時,只有不斷地向大腦中傳輸信息才能引起記憶和理解的連續發展,利用投儀教學,貯存信息多、傳輸信息快、直觀連續,使學生得到不斷練習、消化、理解知識的機會,提高了知識的掌握程度。如做練習時採用手寫題目或小黑板展示,也不過7~8道,用投影展示可達10~20道,教學效率提高明顯.

一隻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的教學方式,實踐證明已不適應大面積、快速提高教學效率的需要。用投影教學不僅是教學形式的改變,而且也是教學思想的轉變。

4、培養差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差生轉化工作,首先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我以為不僅要教好物理,還要關心、熱愛差生,使師生間形成“情感共振”,從而使這部分學生喜愛學習物理課.教師要充分利用物理學科特點,物理學科與現代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關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和培養,從而使他們形成較強的學習興趣.在國中物理起始教學工作中,加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教育尤為重要,因為強烈的學習興趣是有效學習的推動力量.所以應結合教學內容注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濃厚的學習興趣.物理教師除利用物理學研究範圍廣吸引學生,激發興趣外,還要設計、準備好高質量的演示實驗,介紹物理學的新進展等方面來提高差生的學習興趣.當然,為了鞏固差生的學習熱情,還要使不同類型差生獲得程度不同的學習上的成功,以此保證學習上的“良性循環”.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讓各類差生嘗試到成功學習的喜悦.成功教學可以增強和保持強烈的學習興趣,優生們對學習物理有濃厚興趣,甚至讓入着謎的主要原因大多源於物理學科本身具有的強烈吸引力,而差生對物理是否感興趣的首要因素則取決於物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方法.所以,轉化差生的工作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有很大關係.教師本人是否熱愛物理、對物理學教學是否投入、教師對科學的價值體系是否信仰、教師教學觀念、教師是否能從物理知識及教學過程中感受到美等,這些對差生學好物理課程,做好差生的轉化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5、聽課評課教學反思

1.物理課的聽課活動。

聽課作為一種教育研究範式,是一個涉及課堂全方位的、內涵較豐富的活動。特別是同事互相聽課、不含有考核或權威指導成分,自由度較大,通過相互觀察、切磋和批判性對話有助於提高教學水平。

聽課者對課堂中的教師和學生進行細緻的觀察,留下詳細、具體的聽課記錄,並做了評課,課後,再與授課教師及時進行交流、分析,推動教學策略的改進,這在無形中會促進物理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提升。

2.課後小結與反思筆記。

課後小結與反思筆記,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觸、思考或困惑及時記錄下來,以便重新審核自己的教學行為。新課程下,以物理學科來説,其實平常物理教學中需要教師課後小結、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總之,雖然新課程下關於物理教師教學反思的研究,目前還是個新課題。許多的反思問題都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學反思對物理教師的成長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是物理教師實現自我發展有效途徑,也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新的嘗試,更會促使物理教師成長為新時期研究型、複合型教師。

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 篇11

這學期我任教八年級(119、120)兩個班的物理,119、120班分別有學生43人和42人。對於剛剛接觸物理學的國中生來説,使他們能夠儘快的適應新課程和對這門新課程感興趣是我當前最主要的工作。經過大半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已經使他們漸漸的喜歡上這門充滿樂趣、新奇、實驗的學科。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科學探究能力、實驗操作能力等。因為這些都是學好物理的基矗以下是我在這半個學期的教學工作中針對八年級的物理教學的幾點反思,只有不斷的反思才能找到工作的方向和不足,爭取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學。

一、重視培養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常儀器簡單、現象鮮明直觀的演示實驗、或能使學生多觀察、多動手的學生實驗,利用設懸念、擺疑點、設置矛盾的方法,可以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而根據教材舉出一些生動、直觀、新奇的現象,也可以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如:我們為什麼在有光的時候能看到物而在無光時看不到?為什麼在空曠的廣場喊沒有在室內響亮等等。在此基礎上再不失時機地設法強化、鞏固學生的興趣。

二、發揮猜想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

1、利用猜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猜想的過程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思維發散過程,通過猜想力的鍛鍊和培養,激發和保持學生研究物理問題的濃厚興趣和慾望,從而使學生自覺地、積極地去探求物理知識。這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能起到重要作用

2、啟發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利用猜想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力、觀察力、操作力和其他方面的技能,可以使物理教學過程變成學生積極參與的智力活動過程,鍛鍊和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探討研究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為創造力的孕育、萌發創造了條件。

三、合理的利用教材中的圖片。

教材中編入的大量漫畫插圖,可寓揭示物理現象、物理規律於有趣的生動活潑的畫面之中。如教材中光的直線傳播形象直觀,學生易懂易記。學生很容易回到現實生活中去體驗,回顧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他們感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這樣學生學得輕鬆,學得活躍,感覺到身邊的物理現象自己可以用物理知識解釋了,在成功的喜悦中求知慾就會油然而生。

四、發揮多媒體技術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優勢。

1、我校多媒體教室有80個座位,要製作各種課件,對學生進行多媒體教學,這樣有利於創建物理情景、渲染氣氛,增強學生求知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合理藉助於多媒體技術,可以輕鬆的引領學生進入直觀、形象、甚至虛擬的場景,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學習興趣倍增。如在講授光的直線傳播這一節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本世紀地球上第一次出現日全食情景來引入新課,學生會被日全食美麗、壯觀、奇妙的情景深深吸引。教師適時提出問題:地球上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其中包含了什麼物理道理?這樣可啟發學生的思維,教師再結合其他生活中的例子,指導學生得出光沿直線傳播的結論,這會給學生產生難以忘懷的印象,從而加深對光沿直線傳播的認識。

2、可進行實驗模擬,有助於突破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在物理課堂中,由於實驗受到時間、空間等因素的影響,因而利用現有的器材和條件很難實現。而利用多媒體技術則可以彌補其中的不足,利用多媒體技術中的動態軟件則可以非常方便地製作出動畫的畫面,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不那麼困難了。

五、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是需要的。學習方式的改革是本次課改的核心之一。不會學習的人將是21世紀的新文盲。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和方法,凸現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掌握方法的過程。新課程向傳統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挑戰。教師要走下高高的神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者變成學生學習的夥伴、學生髮展的促進者。我們努力營造民-主、平等、互動、合作的師生關係,在與學生交往互動、合作交流中與學生心靈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學生人格,完善學生個性,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六、讓學生體驗成功

教學中要對全體學生一視同仁,對不同層次、不同特點的學生分別施教。要注意設置教學內容的層次和梯度,創設更多的條件,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上的成就感。在教學中,考試題目要容易一點,教學內容要適當,過早補充內容企圖一步到位,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關於考試更應基於對雙基知識的考查,切忌難度過高,以保護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情感。

七、問題的設計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教師向學生提出的問題,應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而非純知識性的提問。問題設計要有適當的難度和梯度,既要讓學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時更要具有培養物理思維的價值,如一些能引起認知衝突的問題,能引起爭論的問題,或一些能將認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後續問題等等。教師要考慮如何站在稍稍超前於學生智力發展的邊界上,通過提問來引導思維,切忌直接告訴學生應該做什麼,即不能包辦代替學生的思維過程。

問題的設計要有利於建立學生的思維模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例如:教師可通過這樣一些問題來建立學生的思維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麼想的?、這是為什麼?等等。使學生在學習中對問題保持敏感和質疑的心態,培養對科學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以及一種勤于思考的習慣,從而培養創新思維。

總之,教學中只有不斷的進行探索和總結,才能提高教學的質量,使教育教學的成績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我相信,只要我堅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我一定會讓自己所帶班的物理成績有所進步。

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 篇12

1、關愛每一個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

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能和身體及心理素質,促進學生主動、活撥、健康地發展。為了能培養出國家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確保教學質量,熱愛學生是前提。

每一個學生都有着各自的特點。如智力有高低、身體有強弱、愛好有各異、特長有不同,作為每一個具有個性的人,他有自己的優缺點。而對於一個教師則沒有理由偏愛或討厭哪一個學生,教師必須有這樣的職業道德:熱愛每一個學生、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

以前,我在這方面做的不夠,今後一定要加強。教學效果要想好,必須讓大家喜歡上這門課,讓不學的學生先能學,再解決如何學會與會學的問題。

2、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創造學習的氛圍

興趣是個體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傾向,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因素。個體一旦對學習活動產生了興趣,就能提高學習活動的效率。

3、高質量掌握基礎知識,構建知識網絡

高質量掌握基礎知識就是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清楚其研究的對象,適應範圍和條件等,從此入手解決具體問題,而不是憑感覺和經驗。在此基礎上構建知識體系,形成知識系統化、網絡化、結構化。堅實的基礎知識,清晰的知識網絡,有利於聯想記憶,有利於準確快速提取知識信息,有利於理解能力提高,為大學聯考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 篇13

本學期我們物理組堅持以教學工作為中心,落實學校領導工作部署,以重實際,抓實事,求實效為教學工作的基本原則,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新教材改革為契機,加強教學常規管理,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認真落實課程計劃,落實教學常規,落實教學改革措施,抓好教學監控,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從而爭取提高教學質量。

首先我們必須加強學習,樹立新的理念。我們九年級物理備課組緊緊圍繞學習新課程,構建新課程,嘗試新教法的目標,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注重把學習新課程標準與構件新理念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學習新的《課程標準》,認識到新課程改革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我校教師將一輪課程改革視為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將理論聯繫到實際教學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質結構接受新一輪課程改革浪潮的"洗禮"。

通過學習新的《課程標準》,教師們逐步領會到教學的終極目標不是讓受教育者適應現實,而是改造、創建新的現實,培育出有創造能力的人。從而形成了"實施新課程的成敗在教師,教師的要務在於更新教學觀念"的共識。確立了"一切為了人的發展"的教學理念。樹立"以人為本,育人為本"的思想。樹立學生主體觀,貫徹民主教學思想,構建一種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觀點,承認學生個性差異,相信學生都存在發展潛能,積極創造和提供滿足不同學生學習成長的條件。樹立學生髮展觀,將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關注學生情感的體驗,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視了學生獨立性,自主性的培養與發揮,使獲取知識,學會學習,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成為學生豐富情感完善自我,學會合作,學會做人的過程。

由於新教材加強了教育的開放性,加強了教學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現代科技的聯繫。教師教學中立足課堂而不受課堂侷限,立足學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於捕捉現代社會,現代科技,其它學科的知識信息和最新成果,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視野,使教學活動始終充滿活力。同時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開展研究性學習等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營造了學習、體驗的實際情境,創設動手實踐、創造的現實環境,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拓展到教師外、校外,加強了學校教育與社會的密切聯繫。

其次,我覺得加強自我培訓、提高自我素質也很必要。提高教師隊伍的業務水平是提高師資素質和教學質量的關鍵,本學期我們在自修反思的基礎上,加強案例式分析,參與分享教學診斷,強調合作等,使教師在做中學,在實踐中領悟,使老師走上學習中研討,實踐中總結,總結中提高的成長曆程。切實有效的由新課程的旁觀者,變成新課改的組織者、參與者,投身到新課程中的改革中,並在實踐中找出其中最關鍵、最困惑、最有價值的問題。針對自己的實際狀況,制定出階段性學習努力目標,提出具體的實施步驟,在自修自研的基礎上對照自我發展目標,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總結,並在教師中進行交互式討論、開放式探究,使教師既研究了自己,又分享了別人成長的經驗,提高了反思能力,自覺調合教與學的行為,提高課堂的教學效能。

第三,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是需要的。學習方式的改革是本次課改的核心之一。不會學習的人將是21世紀的新文盲。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和方法,凸現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掌握方法的過程。新課程向傳統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挑戰。教師要走下高高的神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者變成學生學習的夥伴、學生髮展的促進者。我們努力營造民主、平等、互動、合作的師生關係,在與學生交往互動、合作交流中與學生心靈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學生人格,完善學生個性,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第四,狠抓教學常規工作,重務實,重實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是教師,每位教師必須備好每一節課,積極從教材中挖掘出啟迪學生,培養學生能力的因素,建立教學上的最佳工作點,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使大部分學生在克服一定困難的前提下學到更多知識,增長能力。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模式,教學中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思維。在課堂上,教師要刻意創設問題的情景,積極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分析比較,培養概括和判斷推理、綜合的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教師在以學生為主體,認真研究教法。根據學科的性質和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年齡特點及班級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自學能力。努力改進教法的同時,也注意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以學法的優化推動教法的優化。

深入鑽研教材,掌握教材體系、基本內容及其內在聯繫,抓住主線、明確重、難點,搞清肄點,把握關鍵。精心設計教案。每課教案要做到"五有":有明確的教學目的;有具體的教學內容;有連貫而清晰的教學步驟;有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教法;有合適精當的練習。要提前兩天備課。授課後及時總結本課教學的成功和失誤,以便不斷改進教法,不斷提高質量。重視集體備課。我們堅持單週備課,雙週教研活動制度。備課做到三定(定時間、定內容、定中心發言人)。四統一(統一教學目的的、統一重點、統一作業內容、統一教學進度)。按期初制定的教研活動計劃正常開展教學研究活動。教師應當將備課的主要精力放在明確教學目標,理清教材思路,規劃教學流程,創設問題情境,化解教學疑問,促進學生心智發展上。單純依賴教參,備課就缺少源頭活水。備課應多方擴充信息,不斷充實,完善備課資料,做到與時相和,與時俱進。創新教案,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擴展思路,加強課改認識,重點反思一節課存在問題的解決。

畢業班工作是學校教學工作的重點,為了讓每一名學生都順利畢業,合格升入新的學校,完成學校佈置的任務。我們將以教材為主,打好學生雙基,制定系統的、科學的、周密合理的複習計劃,採用抓兩頭帶中間的辦法,認真上好每一節課,做到段段清、課課結、特別對過去學習底子薄的孩子,更要盡心盡力,幫助他們更上一層樓。四月份我們物理就進入全面複習階段,我們將進行系統複習,單元測試,綜合練習。以過去會考和模擬考的測試卷為準,整理一系列題反覆練習,鞏固再鞏固,爭取有新的突破。

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 篇14

以前上《光的反射》時,現在白紙上畫上“法線”,然後通過教師演示入射光線射向平面鏡,平面鏡將入射光線反射出去,學生很容易得出光反射所遵循的規律,可節省出大量的時間進行強化訓練,單從掌握知識角度來説效果可能要好,但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學生只有被動地接受學習,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不活躍。

採用“探究式”教學後,通過給學生創設光發生反射的問題情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從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都由學生完成,學生的積極性特別高漲,並且通過對光的反射規律的探究,學會了一種研究問題的思維程序,以後遇到問題就知道該怎樣去探究了。

下面我把這節學生探究環節中出現的新穎的探究方法介紹一下。

我任教的三個班的物理課,做這節課,實驗時,學生大都是自己準備器材,然後按照書上的探究步驟逐步完成實驗。 本節書中光的反射實驗是這樣做的:把平面鏡平放在桌上,將兩塊紙板連接起來,垂直放在平面鏡上,一束光貼着紙板沿某一角度射到平面鏡上,經平面鏡的反射,沿另一方向射出,在紙板上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徑跡。取下紙板,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但在描光線的徑跡時,因為紙豎直放置,沒有依靠,畫的線的歪斜,影響到角度的測量,誤差會大一些,而學生在實驗時,想出了一個新穎的做法:把白紙平放在桌面上,平面鏡垂直豎放在白紙上,平面鏡較堅硬,比較好控制,然後用激光筆貼着白紙射出一束光線,射向平面鏡,經平面鏡反射後的光線沿着紙面射出,用刻度尺、筆畫出光線徑跡。光線筆直,不歪斜,再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誤差大大減少。看到這位同學的新穎的做法後,我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了他,同時對這種做法給予了肯定節實驗完成的很好

這位同學的成績屬中等水平,經過這次的經歷,他對物理實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後每次做實驗時,都是最先完成,結論的得出也較準確,物理學科的成績提高的也很快,他學習的自信心也大增。

完成這次探究活動,我深刻體會到;教學的真正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知識的探究去獲得研究思維的方法,然後通過方法的獲得以及運用方法探索創造的過程,使學生產生熱愛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感,具有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的科學精神。

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 篇15

本節課是國中物理電學部分中的重點也是難點,由於這部分公式多,物理知識抽象,學生不易理解,記憶不住易混淆,尤其是計算多,數又不好計算,把學生弄得是雲裏霧裏,對於部分學生甚至是感到無從下手。

教學中如何比較消耗電能的快慢,我採用直觀的方法利用電能表直接演示不同用電器接入電能表上,學生觀察其鋁盤轉動的快慢,使學生更直觀認識電能表的鋁盤轉動的快慢跟用電器的關係。並引導學生類比國小中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去比較消耗電能的快慢,從而克服了學生只能從書上找到的兩種方法,更易於學生理解電功率的意義。

由於新版教材中對電功沒有很好地進行處理,根據以前的教學經驗學生對電功和電功率常會混淆,因此在教學中對這兩個概念進行了很的比較,並讓學生辨別。葉恆同學表現很好把這兩個概念進行了剖析,學生最後都聽懂了。

對於中下等學生對計算感到有些困難,主要原因是學生的各量找不準,公式記不住,不會用還亂用。在教學預習時強調學生重視書中的例題,通過例題加深對各量的理解,按照例題的做法寫出物理量用什麼字母表示,單位是什麼。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分清每一個物理量和單位,加深識記和理解。同時在每天上課前對公式進行一下默寫,還有對基本公式進行變形處理加深了學生的記憶。總之這節課通過了以上的反覆學習,我班的學生基本學會了。

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 篇16

我們都知道,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基本粒子有三種——分子、原子、離子。教學中先出現分子,然後才陸續出現原子和離子。當教學中出現了原子、離子之後,就必須向學生提出: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還有原子和離子這兩種微粒。而每當這時,學生就很容易將這三種微粒進行比較。這對國中學生而言,他們的微觀想象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好多學生理解起來就產生了障礙。例如:有的學生會問:“老師,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那原子呢?”這時,我就要用許多相關的內容去給他們解釋。可很多時候學生聽後,從他們的表情中我就能看出來:他們並沒有完全聽懂。因為對於國中學生而言,他們剛剛接觸化學知識,所以想讓他們理解透徹,那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況且現在的農村教學,還沒有達到能把課件製作、網絡教學帶到課堂去幫助學生們“想象”的程度。

其實,我認為,對於分子、原子、離子這三種微粒,只有當它們直接構成物質時,才能保持這種物質的化學性質。根本不能把它們放在一起進行無關的大小比較,還給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礙。因此,我仍贊同以前的舊教材(三年制國中教材)的説法: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這種説法最恰當不過了,因為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還有原子、離子呢!這樣,學生理解起來也容易接受了。

“ 原子”的定義是: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我感覺這種説法欠妥。因為當我給學生講到“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時,對於水和NaCl的形成過程中,出現了形成共用電子對和電子的轉移的情況。結果,課後有的同學就問我:“老師,不是説原子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了嗎?那2H2+O2=2H2O這個反應中,怎麼從原子中分出了電子,而且還形成了共用電子對,在2Na+Cl2=2NaCl中,也從原子中‘跑’出了電子的轉移了呢?”我木然。因為事實確實如此。

所以,我認為,在國中化學的學習中,對於初級階段、啟蒙階段的國中學生而言,如何給“分子、原子”下一個更好的定義,能夠幫助他們去更容易理解、接受這些微觀粒子,是很必要的。

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 篇17

1.本節課作為本章的第一節內容,是學生在學完宏觀物體的有關知識後,對微觀世界的知識進一步探究學習,為後面研究物體內能及其有關知識做好鋪墊。但由於分子的運動無法直接觀察探究,所以本節課主要採用實驗為主,以計算機模擬的方法為輔組織教學。

2.為加深學生對擴散這個常見現象的探究興趣,設計了學生熟悉的紅墨水在水中擴散的實驗。同時為實現物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同時瞭解和分子熱運動有關的現代科技,所以讓學生列舉擴散現象在生活中的有關實例。

3.本節需要考察的知識與技能內容比較抽象,在學習過程中,主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學生分析、討論為主,在教師引導的基礎上,以“提出問題──實驗探究──分析歸納──得出結論”為主線的思維過程進行教學,利於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 篇18

新教材在內容安排上,給教師增加駕馭教材的能力提出新的考驗。探究多了,教參內容卻少了,如果教師不知新、老教材有何區別與聯繫,在知識點和挖掘教材的“深度”上就很難根據新教材的實際情況進行處理,創造性地教學,尤其對開放性的探索。教師觀念轉變需要一個過程,因為新教材要求較高。其次,講課模式也提出挑戰,新教材內容生動,知識面廣,如何把生動的教材,變成生動的課堂,使學生真正學到系統、嚴密和“適度”物理知識。評價上,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能否為後繼學習進一步奠定良好基礎。這些都有待我們進一步學習和探究。

在學習課標上,我們這幾年也走出去拜師、學藝方面也下了大力氣。理解了新教材符合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要求,它面向全體學生,希望人人都能獲得基本的物理知識與技能,同時又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一些新知識出現並不一定要求學生掌握很多的物理內容,而是要求學生通過物理的探究活動,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鍛鍊科學探究物理規律過程的能力。比如“凸透鏡成像規律”中,凸透鏡是一個很簡單的光學儀器,卻是放大鏡、照相機、投影儀的關鍵構件,用兩個凸透鏡簡單組合還能製成一架簡易望遠鏡、顯微鏡。還有在教材的安排上説話(聲音)、看(眼睛的原理),天氣變化(物態變化),簡單的電學知識,這些基礎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學到更有價值的、富有實際應用的物理。另外,新教材內容設置,還有意識讓學生通過實地考察,結合當地的情況,親自實踐,增強學生學習後繼知識的積極性。

新教材中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親身經歷、體驗,有助於學生形成獨立的思維方式和人格魅力。新教材實施過程中,學生死氣沉沉、鑽牛角尖式的學習少了,代之而來的是提出問題、假設猜想、設計實驗、合作探究、交流或者自覺收集信息、數據、資料、探索性實踐等活動,學生課堂氣氛活躍了,課後目標也明確了。如八年級第一學期的“凸透鏡成象”一節,在新教材中特別增加了學生實驗的環節,讓學生體會雖然是同一個凸透鏡,在不同的位置卻能成不同的象,在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實驗數據得出正確的結論。為後面的顯微鏡,望遠鏡,眼睛的結構,人帶的眼鏡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另外在試驗給學生增加一些有關的實驗內容:如用紙把凸透鏡遮住一部分讓學生觀察凸透鏡的成象,讓學生拿着凸透鏡觀測近出和遠出的物體,看有什麼區別,極大的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同時也是知識系統化。同時也告訴了我們老師:有些實驗可以放手讓學生去體會,總結,效果會更佳。

在課堂45分鐘裏,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地探索、經歷體驗和感受,獲得必要知識,教材選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具有時代氣息的現象、模型。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材中的例子,非常生動,有意義。比如“眼睛和眼鏡”這一節時,生動的實例有:“給你一個老花鏡”,“你能測出它的焦距和它的讀數嗎?”,學生的積極性特別的高,分別把放在自己面前的凸透鏡拿起來設計實驗方案,在教材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學生對這些新穎的小實驗,很感興趣。

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 篇19

醖釀許久的課程改革這學期正式實施,我有幸參加了今年暑期國家舉辦的“國培計劃” 20__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教師遠程項目培訓,本期也正好擔任高一物理課教學,現在實施“新課改”的第一個學期已經過去一半多了,回顧這半個多學期的點點滴滴,感悟頗多。

感悟一 高一物理教師難教,學生難學。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學習的基礎,但高一物理教師難教,學生感覺到也難學,這是人們的共識,從教二十多年,在和學生交流時,常聽到學生這樣説:“物理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一做就錯”。許多物理教師也認為這種情況在高一新生中相當普遍,這説明學生對所學知識瞭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學習過程存在一定的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初、高中物理知識銜接的梯度過大

國中物理是以觀察、實驗為基礎,教材內容多是簡單的物理現象和結論,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定義與解釋簡單粗略,研究的問題大多是單一對象、單一過程,易於學生接受。高中物理教學則是採用觀察實驗、抽象思維和數學方法相結合,對物理現象進行模型抽象和數學化描述,要求通過抽象概括、想象假説、邏輯推理來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和變化規律,研究解決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對象的多個狀態、多個過程、動態的複雜問題,學生接受難度大。況且高一新生還未形成較好的物理思維方法和解題技能。對數學符號和物理專用符號的區別,圖象結合物理情境的想象與思考能力的培養,解題時畫受力分析圖和運動情境圖的習慣和規範還未養成,物理量的單位、有效數字、方向以及解題格式的規範化等方面都存在着諸多問題。

2.高一新生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還不適應高中物理教學要求

高一新生面對新的教育環境、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少學生感覺還很不適應,心理波動大,存在着明顯的“過渡期”。會考結束後我曾對學生的成績做過一次調查,絕大多數同學對自己的成績不滿意或很不滿意,主要原因是對高中階段的學習還不能完全適應,這種不適應階段持續時間越長,對學生學習影響越嚴重。另外高中的課程和教學方法與國中大不相同,高中階段的課程明顯增多,且內容多,難度大,課堂密度高,進度快,知識原理抽象,各部分知識又相關聯,學生如果仍採用國中的那一套方法對待高中的物理學習,結果是學了一大堆公式概念,雖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來,就不知從何下手,也沒有養成預習的習慣,每次上物理課,都覺得聽不大明白,不能及時地理解老師所講的內容,這樣就感到物理深奧難懂,從心理上造成對物理的恐懼。

3.學生數學知識和數學解題能力不適應高中物理教學要求

高中物理對學生運用數學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首先,在教學內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數學知識,如: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公式常用的就有十多個,每個公式涉及到四個物理量,其中幾個物理量都為矢量,並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適用範圍,學生在解題時常常感到無所適從。用圖象表達物理規律,描述物理過程,更是難上加難,如:

在運動學中用v-t圖象的斜率求加速度,而此時學生還沒有學過斜率概念,在運動和力的合成與分解中要用到三角函數知識,而學生卻只學過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數定義,一般三角函數定義和最簡單的三角公式都還沒有學,學科知識之間的不銜接也增大了高一物理教學的難度。

感悟二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對於進入新課改的一線教師來説,面臨的最顯性的變化就是“新教材的變化”,首先,它由原來的一綱一本,變為現在的一綱多本;其次,它變板塊體系為模塊體系,以模塊為單位實施教學;第三,教材 “增胖”了許多,開設了許多欄目,例如,思考與討論、説一説、做一做、科學慢步、STS等。增多了許多與生活、生產和現代科技緊密聯繫的信息與材料,因此,如何使用新教材是擺在每個一線教師面前的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我的體會是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新教材的處理上要做到“用”、“研”、“選”、“活”,既用好教材,研究教材,選好教材,靈活處理教材。

感悟三 把新的教學理念轉變成為課堂教學行為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高中物理課程要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瞭解科學研究方法,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發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興趣與熱情,認識物理學對科技進步以及文化、社會發展的影響,為終身發展形成科學世界觀和科學價值觀打下基礎”。面對這些要求,教師要努力轉變教學行為,課堂教學不能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或只滿足於讓學生感覺到新奇或吸引學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善於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要由注重結果到注重過程,由注重知識的傳授到注重素質的培養,不斷地探索、實驗、總結和完善提高。

感悟四 準確把握教學目標,轉變教學的方法

新課標要求下的教學更有利於學生對核心知識的掌握,有利於能力的提高,要實現三維一體教學目標的全面落實,首先,對基礎知識講解要透徹,分析要細緻,否則會導致學生基礎知識不紮實,並給以後學生的繼續學習埋下禍根。例如:在講解“靜摩擦力方向與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滑動摩擦力方向與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時,如果對“相對”講解不透徹,學生在後面的學習中,就會經常出現摩擦力方向判斷錯誤的現象。其次,對學生的認知水平上,要儘量符合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而不能在課堂上一味地增加課堂的容量,要留給學生足夠思考的時間。我認為這樣做能夠使學生對知識產生親近感,從內心樂意雲接受新的知識,使知識變得更易識記,更易掌握。例如: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教學,以往的教學過程通常是教師在黑板上板演推導運動規律,接着講解例題,最後總結解題規律結束教學過程。表面上看,整堂課講解了例題,教師會認為學生已經掌握了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公式,實則不能,很多學生經歷了幾個星期的學習也不能把位移與時間的關係,速度和時間的關係與位移和速度的關係式記下來,原因是,學生沒有經歷探究規律的過程,沒有得到情感的體驗,很難把知識內化為自身的東西。因此,教師要準確把握教學目標,轉變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一起發掘問題,探討問題和解決問題,透視學生觀察,實驗、思維等活動,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課堂教學。

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 篇20

在物理教學中,習題課是必不可少的一種課型,它貫穿於整個物理教學的始終。本文談談筆者在習題課教學中採用的教學方法及體會。

1、從物理基礎知識着手培養良好學習習慣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礎的知識,也是每堂習題課前必掌握的知識。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筆者要求學生從5個方面(公式名稱、公式、適用條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單位及符號)進行全方位複習。其次,根據認識規律要讓學生能靈活應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決實踐問題,教師應該先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基礎知識,並通過對基礎習題的解答訓練,使學生掌握應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題的基本方法及運用物理量時單位必須統一的要求,進而使學生形成解答物理習題的基本模式,培養學生牢固掌握解題的規範和程序,為進一步深化做好準備。...

在物理教學中,習題課是必不可少的一種課型,它貫穿於整個物理教學的始終。本文談談筆者在習題課教學中採用的教學方法及體會。

1、從物理基礎知識着手培養良好學習習慣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礎的知識,也是每堂習題課前必掌握的知識。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筆者要求學生從5個方面(公式名稱、公式、適用條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單位及符號)進行全方位複習。其次,根據認識規律要讓學生能靈活應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決實踐問題,教師應該先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基礎知識,並通過對基礎習題的解答訓練,使學生掌握應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題的基本方法及運用物理量時單位必須統一的要求,進而使學生形成解答物理習題的基本模式,培養學生牢固掌握解題的規範和程序,為進一步深化做好準備。

2、認真鑽研教材精選習題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思維和解題能力是習題課的核心任務。要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對習題的選擇是關鍵。

(1)注意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激發學習興趣理論聯繫實際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習動機,活躍課堂氣氛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物理現象是趣味性習題的好素材。例如,在運用速度公式解題時,筆者編了這樣一道題目:上午7∶35早讀課,老師家到校的距離是3km,如果騎車的平均速度是5m/s,問老師7∶30從家動身會遲到嗎?學生解題後發現老師遲到了。筆者接着提出如果要不遲到必須在什麼時刻前動身。這樣編排的習題不僅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指導學生把理論運用於實際,使學生感覺到物理就在身邊。

(2)注意一題多解擴展學生思路“一題多解”是指通過不同的思維途徑,採用多種解題方法解決同一個實際問題的教學方法。它有利於培

養學生辨證思維能力,加深對概念、規律的理解和應用,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啟迪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例如,密度應用練習,筆者選用這樣的一道題:實驗室需要購買4kg的酒精,用容積為4.5L的容器夠裝嗎?先讓學生解答,結果發現絕大多數學生用求4kg酒精體積的方法來判斷。為了起到一題多解的作用,筆者進而啟發學生從4.5L的容器能裝多少kg的酒精和4kg的某種液體體積為4.5L,這種液體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擴散思考。通過練習,促進知識遷移,並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3)注意一題多變誘導學生思路在習題課中的“一題多變”是指從多角度、多方位對例題進行變化,引出一系列與本例題相關的題目,形成多變導向,使知識進一步精化的教學方法。例如,在學生解答了“一列火車長200m,以15m/s的速度通過一座長1.6km的大橋,問需要用多少時間?”這道題後,教師把題目改為:“如果這列火車以相同的速度,通過另一座橋用150s,那麼橋有多長?”還可以把這道題改成:已知火車長、橋長和過橋時間,求火車過橋速度;已知橋長、火車速度和過橋時間,求火車長等題目。通過這種“一題多變”的習題探討,開拓學生思路。

3、習題課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物理習題課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筆或動口解答物理問題。大部分時間是學生活動,而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指點、引路兩個方面:(1)指點學生在

解題過程中,由於對物理知識理解不透,往往會出現生搬硬套現象。這時教師應抓住時機,找準癥結,予以指點。例如,學生在學過二力平衡後,筆者讓學生討論:“起重機將重為GN的物體在勻速提起、靜止空中、勻速下降3種情況下起重機對物體的拉力分別為多少?”大多數學生總認為勻速上升時拉力大於重力,勻速下降時拉力小於重力,這就説明學生被物體“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勻速”。找到癥結後,教師提出:“如果物體受平衡力作用,它將如何運動?”從而解開這個教學難點,使學生對概念有了進一步認識;(2)引路對於難度較大的綜合題,教師應採用降低梯度,分設疑點的方法,突出解題思路,把學生引上正確軌道。例如,學生在做“用一動滑輪把重為100N的物體提到9m高的樓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麼動滑輪的機械效率是多少?”由於剛學到機械效率的知識,很多學生無法解題,筆者便採用“分解肢體,化難為易”的方法分為3步解題:①求總功、②求有用功、③求機械效率,並引導學生重温在動滑輪使用過程中,物體上升高度和手拉繩子上升移動距離的關係。由於分層降低梯度,學生在教師搭橋和引路下,順利實現認識的飛躍。總之,習題課的教學不僅要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師生關係,而且還應最大程度地調動發揮學生的內在因素和他們的積極性,全面提高思維素質。

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 篇21

眾所周知,引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這一環節設計得好,教師真正做到藝術性地﹑巧妙地引入新課,就能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這樣以來,學生就有了明確的探索目標和正確的思考方向了。大多數比較好的引課,一般都滲透有情景性、趣味性、感染性、啟發性、知識性、貼近性、參與性、等特點。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用不同的方法。

今年10月的國中物理學科會上,市教研中心組織我們觀摩了兩節公開課,一節是《光的反射》,一節是《電流和電路》。看了以後,我深深地感覺到自己的教學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特別是對兩位老師的精采引課,印象特別深刻。

我們都知道,新課引入環節中選用的材料,應是符合國中學生年齡特徵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應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物理現象。邢老師的引課就非常貼近生活。她用大家非常熟悉的,而且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手電筒把同學們帶入了神密的電學世界。因為選用的材料是學生熟悉的手電筒,所以他們感到親切。 這有助於點燃學生興趣的火花,同時也消除了他們對電的恐懼感。

在國中物理教學中,情感具有巨大的動力功能,它對學生的學習情緒有發動、強化和支配的作用。於老師以愛迪生用平面鏡救母的故事開篇。在於老師的引課中,學生們深深地被愛迪生的故事打動了。愛迪生是那樣地愛自己的母親。同時,他又是那樣的聰明可愛。説實話,坐在觀眾席上的我,當時都有些身臨其境,為愛迪生着急,為他擔心呢。可想而知,當時的同學們也一定有同感了:原來,這節課要學習的平面鏡作用這樣大,還可以幫助人們挽救生命呢!為什麼它有這樣的作用呢?它還有別的應用嗎……我敢保證,學生當時也一定是有些迫不急待了。從後面他們課堂上表現出的極大的熱情,實際上我們早就找出答案了。

兩位老師的引課真是太精采了!我暗暗對她們豎起大母指,真是太佩服她們了。愛迪生的故事我們也非常熟悉,為什麼在以前的教學中自己沒有想到呢?我也深深地自責起來。真得希望以後有更多這樣的機會,再向優秀的同行們請教和學習。

總之,如何在國中學生頭腦中植入物理思維,提高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提升他們對科學的嚮往和對自然界探索的渴望,課堂教學中的引入顯得尤為重要。針對國中生好奇心和求知慾都較強,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點,我們要重視每一章節的章首引入、每一章的第一節課的授課以及每一堂課的課前五分鐘的把握,這些對於吸引學生上好這一堂課,啟發學生對這一章節的興趣和自發的對知識的探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j970j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