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母親的呼喚反思總結(精選20篇)

母親的呼喚反思總結(精選20篇)

母親的呼喚反思總結 篇1

在教學課文的最後一部分(“我”小時侯聽到母親的呼喚感到“心煩”和後來的頓悟)時,我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來談“心煩”的感受,學生各抒己見。有個學生説:“有一次星期天,我去奶奶家,媽媽一直嘮叨:路上要小心,到奶奶家後不要淘氣,早點回來……我聽後很心煩。” 又有個學生説:“有一次,我正和小夥伴們玩得開心,媽媽一直喊我回家吃飯,我感到很心煩。” 還有個學生説:“有一次,我躺在牀上看漫畫書,媽媽一直在旁邊問我作業寫完了沒有,還説什麼躺在牀上看書不好,容易得近視眼……媽媽的嘮叨讓我很心煩。”在學生充分發表完意見後,我馬上播放歌曲《燭光裏的媽媽》,讓同學們在充滿深情的歌聲中回憶自己對媽媽説過或做過哪些現在令自己很後悔的話或事。

母親的呼喚反思總結(精選20篇)

可愛的孩子們都是哽咽着回答問題的,他們都回憶起了自己對媽媽發脾氣和因頑皮惹禍令媽媽生氣傷心的情景:有個學生回憶起自己因和媽媽賭氣,聽到媽媽呼喊故意躲起來不理睬,讓媽媽着急的事,現在感到很後悔……之前發言“心煩”的同學們更是愧疚不已,他們真正體會到了有媽媽在身邊,能經常聽到媽媽的呼喚和嘮叨其實是很幸福的。這時我立即讓同學們讀課文的最後一部分:“母親的呼喚都是母愛的流露,是親情和關懷的表示……”這樣昇華課文主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母親的呼喚反思總結 篇2

在教學課文的最後一部分(“我”小時侯聽到母親的呼喚感到“心煩”和後來的頓悟)時,我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來談“心煩”的感受,學生各抒己見。有個學生説:“有一次星期天,我去奶奶家,媽媽一直嘮叨:路上要小心,到奶奶家後不要淘氣,早點回來……我聽後很心煩。” 又有個學生説:“有一次,我正和小夥伴們玩得開心,媽媽一直喊我回家吃飯,我感到很心煩。” 還有個學生説:“有一次,我躺在牀上看漫畫書,媽媽一直在旁邊問我作業寫完了沒有,還説什麼躺在牀上看書不好,容易得近視眼……媽媽的嘮叨讓我很心煩。”在學生充分發表完意見後,我馬上播放歌曲《燭光裏的媽媽》,讓同學們在充滿深情的歌聲中回憶自己對媽媽説過或做過哪些現在令自己很後悔的話或事。

可愛的孩子們都是哽咽着回答問題的,他們都回憶起了自己對媽媽發脾氣和因頑皮惹禍令媽媽生氣傷心的情景:有個學生回憶起自己因和媽媽賭氣,聽到媽媽呼喊故意躲起來不理睬,讓媽媽着急的事,現在感到很後悔……之前發言“心煩”的同學們更是愧疚不已,他們真正體會到了有媽媽在身邊,能經常聽到媽媽的呼喚和嘮叨其實是很幸福的。這時我立即讓同學們讀課文的最後一部分:“母親的呼喚都是母愛的流露,是親情和關懷的表示……”這樣昇華課文主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母親的呼喚反思總結 篇3

語文課本中的佳作富含生活的原汁原蜜,越品越有味,越鑽研就越能領悟到生活的真諦。

在教學課文的最後一部分(“我”小時候聽到母親的呼喚到“心煩”和後來的領悟)時,啟發學生:為什麼母親的呼喚,作者會感到“心煩”?

找 出有關語句來讀一讀。當時作者是怎麼想的?此時,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如果哪天,媽媽一聲都不叫我,讓我耳根清淨些,該有多好!”她當時這樣的期待,你 們有過這樣的經歷嗎?這樣對母親好不好啊?於是,同學們紛紛答道“這樣不好!”我順便解説一下“因為作者那時還小,不懂事,不懂得母親愛她的表現。”這些 語句,正好真實地反映了孩子們天真、幼稚的心理。

接着,“終於有一天,果真不再對‘我’呼喚,或者‘我’聽不到母親的呼喚時,卻 又‘感到害怕’”,這説明了什麼?在學生思考後,我告訴學生,“期待”與現實形成了矛盾,再次説明了母親的呼喚使“我”刻骨銘心、幸福眷戀。還有,作者此 次領悟到了什麼?找出有關語句品讀:“母親一聲聲的呼喚,都是母愛的流露,都是親情和關懷的表示。”

最後,大家都來再次思考,作者在小時候也有過最快樂的回憶,是什麼事情呢?品讀第二自然段。讓學生知道,那時候,作者和媽媽玩捉迷藏,總感母親的呼喚是那麼的温馨,同時也是她幼年時最快樂的回憶。

母親的呼喚反思總結 篇4

《母親的呼喚》這一篇課文,通過作者飽含深情地回憶母親呼喚自己的幾件事,反映了母親對孩子的殷切關懷、無限愛意,表達了人間真摯、和諧、美好的親情,以及作者對母親的深深眷戀之情。目的在於教育學生體會母愛、感恩母親。

課文中寫母親對“我”的深切的愛,是通過三件具體事例來表達作者對母愛的深刻感受和甜蜜的體驗。在教學中,我以“情感”為主線,貫穿於整篇課文的教學之中。充分利用插圖,圖文結合,讓學生透過圖片和課文的描述,快樂地感受母愛的甜蜜、幸福。

“語文反映生活,反過來又服務於生活。”“閲讀語文,必然聯繫生活。”語文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生活,課本即生活的記錄,教學即生活的闡釋。課堂學習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當然,教學更需要學生的生活來充實它。

在教學課文裏描述母親關懷“我”的三件事時,調換一下課文的原順序,先引導學身自主學習第二件事。

這件事講了小時候的一天,母親帶“我”去海邊玩被海邊美麗的小貝殼吸引,越走越遠,漸漸地離開了母親的視線,直到後來母親急切並且近乎絕望的呼喚時才引起“我”的注意,回到母親的身邊。

學 習這些內容時,先讓學生朗讀,在讀中感悟母愛。然後抓住關鍵詞語“急切”、“近乎絕望”、“聲嘶力竭”等詞語來體會母親為“我”擔心而心力交瘁的情景。再 次品讀“一張憔悴不堪、淚眼模糊的臉。那散亂的頭髮,那喜極而泣的神情。”根據母親的外貌和神情,體會母親對孩子的無比關心和深切的愛意。

母親的呼喚反思總結 篇5

語文課本中的佳作富含生活的原汁原蜜,越品越有味,越鑽研就越能領悟到生活的真諦。

在教學課文的最後一部分(“我”小時候聽到母親的呼喚到“心煩”和後來的領悟)時,啟發學生:為什麼母親的呼喚,作者會感到“心煩”?

找 出有關語句來讀一讀。當時作者是怎麼想的?此時,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如果哪天,媽媽一聲都不叫我,讓我耳根清淨些,該有多好!”她當時這樣的期待,你 們有過這樣的經歷嗎?這樣對母親好不好啊?於是,同學們紛紛答道“這樣不好!”我順便解説一下“因為作者那時還小,不懂事,不懂得母親愛她的表現。”這些 語句,正好真實地反映了孩子們天真、幼稚的心理。

接着,“終於有一天,果真不再對‘我’呼喚,或者‘我’聽不到母親的呼喚時,卻 又‘感到害怕’”,這説明了什麼?在學生思考後,我告訴學生,“期待”與現實形成了矛盾,再次説明了母親的呼喚使“我”刻骨銘心、幸福眷戀。還有,作者此 次領悟到了什麼?找出有關語句品讀:“母親一聲聲的呼喚,都是母愛的流露,都是親情和關懷的表示。”

最後,大家都來再次思考,作者在小時候也有過最快樂的回憶,是什麼事情呢?品讀第二自然段。讓學生知道,那時候,作者和媽媽玩捉迷藏,總感母親的呼喚是那麼的温馨,同時也是她幼年時最快樂的回憶。

母親的呼喚反思總結 篇6

《母親的呼喚》這一篇課文,通過作者飽含深情地回憶母親呼喚自己的幾件事,反映了母親對孩子的殷切關懷、無限愛意,表達了人間真摯、和諧、美好的親情,以及作者對母親的深深眷戀之情。目的在於教育學生體會母愛、感恩母親。

課文中寫母親對“我”的深切的愛,是通過三件具體事例來表達作者對母愛的深刻感受和甜蜜的體驗。在教學中,我以“情感”為主線,貫穿於整篇課文的教學之中。充分利用插圖,圖文結合,讓學生透過圖片和課文的描述,快樂地感受母愛的甜蜜、幸福。

“語文反映生活,反過來又服務於生活。”“閲讀語文,必然聯繫生活。”語文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生活,課本即生活的記錄,教學即生活的闡釋。課堂學習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當然,教學更需要學生的生活來充實它。

在教學課文裏描述母親關懷“我”的三件事時,調換一下課文的原順序,先引導學身自主學習第二件事。

這件事講了小時候的一天,母親帶“我”去海邊玩被海邊美麗的小貝殼吸引,越走越遠,漸漸地離開了母親的視線,直到後來母親急切並且近乎絕望的呼喚時才引起“我”的注意,回到母親的身邊。

學 習這些內容時,先讓學生朗讀,在讀中感悟母愛。然後抓住關鍵詞語“急切”、“近乎絕望”、“聲嘶力竭”等詞語來體會母親為“我”擔心而心力交瘁的情景。再 次品讀“一張憔悴不堪、淚眼模糊的臉。那散亂的頭髮,那喜極而泣的神情。”根據母親的外貌和神情,體會母親對孩子的無比關心和深切的愛意。

母親的呼喚反思總結 篇7

傳統的教育教學,課堂上老師一統天下,主動權掌握在老師手裏,老師是“告訴”者,學生是“理解”者;老師是信息的輸出者,學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學生始終處於被動的狀態下“聆聽”老師的教導。而對話則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由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的一個學習過程。《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有兩個要素:第一,在對文本的解讀上,師生是平等的;第二,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是一種互動關係:文本提供師生對話的資源,學生和教師通過對話,相互交換解讀文本的不同體驗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讀文本所獲得的信息和啟示。

反觀我的課堂教學:師生之間的交流成了課堂的主流,生生互動還有待加強。此問題表現最突出的是學生回答問題的模式,比如:學生回答問題時都説:“老師,我對……深有感觸”。在這裏,我忽視了聽眾不應只有我一個,而更應該是全體學生。這樣才有助於其他學生認真傾聽,並適時進行補充。課堂是學生的舞台,他們才是學習、交流的主角!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儘量地退居幕後,在學生交流時,時時輔以組織、點撥、引導、提升、歸結,以一種新型的教師角色和學生一起學習。

其次,教師的評價應能迅速捕捉學生語言表達的正誤,並有效指引學生去感悟。每一位老師都應具備一定的應變能力,這樣才能遊刃於萬變的課堂之中。這種能力,首先需要教師具有應變的思維意識,還要有應變的語言儲備。

最後,我們還應該確定一節課的教學側重點,不能教無鉅細,面面俱到。而應抓住一點,做精做細,力求使學生學有所獲,一課一得。

母親的呼喚反思總結 篇8

在《蘇州園林》的設計中,我摒棄舊傳統“串講”教學模式。設計“課前積累 ——創設情景導入——自由式閲讀——合作式解讀——探究式拓展”五大環節。實施過程中,以學生的自感、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先創設情景導入,再指導學生閲讀説明文的方法,讓學生找出説明“蘇州園林”共同特徵的句子,然後仔細閲讀課文,從2—9段中找出含有“圖畫”的句子。我想:學生如果能夠找出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説明的特徵和説明的順序,但這有一定的難度,對第一次接觸説明文的學生來説是否會完成,我心裏沒有底,但總想試試,結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學生很聰穎,一下子就找出來了,真讓我為之一振。再指導學生為這10個句子標上序號,分組討論,找出説明整體、局部、細部的句子,在此基礎上歸納了本文的説明順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各自的説明對象,從而解決每段的中心句。第二課時學生配樂選段朗誦,賞佳音、品美文,充分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説明方法和説明語言準確性的句子已是水到渠成了。

課堂結束之前留下一定時間,讓學生討論“課文的結尾是否畫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繼續寫下去會寫什麼?”;想象並設計“21世紀我神往的校園美”,學生紛紛動手,擅長畫畫的用彩筆勾勒,長於寫作的用語言描繪。學生筆下的校園美五彩繽紛,雖然稚嫩,但從一個側面表明學生的想象力、審美能力已得到培養,學生的思維空間需要我們去開拓,學生身上閃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如果説還有不足的話,就是學生的想象力,還有待於培養。愛因斯坦曾經説過,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是無限的。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學生終身受益,語文老師責無旁貸。

母親的呼喚反思總結 篇9

《談讀書》一文是英國作家培根的著名隨筆,本文短小精悍,但論述範圍十分廣,語言極其簡練,幾乎每一句都是名言警句,而且文章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來增強文章感染力和説服力。因此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把指導學生品析文章語言以及學習文中運用對比論證、比喻論證、舉例論證等論證方法作為教學重難點,並設計以下教學環節:(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2)、再讀課文,品析探究(3)、小結歸納,拓展延伸。

在授課過程中能較好地把握教學目標,圍繞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並通過層次清楚的板書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思路以及明確文章的論證方法,完成了教學任務。在課堂上能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品析語言,總結收穫,通過拓展延伸這一環節讓學生接觸課外的知識,從中找話題談看法,讓學生學以致用,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考慮九年級學生的應試需要,在授課過程適時教給學生答題方法,如在“ 找話題,談看法”環節,指導學生應先確立鮮明的觀點,再找到有力的論據,並運用恰當的論證方法來完成對話題的論述。這就是議論文考查開放性題型時應注意的應試技巧。在與學生交流時,耐心傾聽,不隨意否定學生的看法,致力於創設和諧開放的課堂氛圍。

母親的呼喚反思總結 篇10

我在教學《斑羚飛渡》這篇課文時,設計了兩個環節,即對課文的感知環節和深層探究環節,因而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主要的也有兩次,即感知文本,思想折射活動和開發文本,聯想體驗活動.預設的思路是由淺入深的,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也進行的較好,但其中也存在着許多缺點.

一,學生朗讀不足

語文課應有朗朗的讀書聲,但在這節課中,學生朗讀時間不足,自讀活動不足,因而對文本的感知不深不全,這也是造成後面學生對文本中的問題探究和聯想體驗不順暢的主要原因.老師範讀中語氣較平緩,沒能讀出文中悲狀這情,這也是一個失誤.

設想:如果在老師範讀時,配以一定的音樂來創設氣氛,則效果會好一點.或以學生獨立閲讀來替代老師範讀也可,學生閲讀可分開始的整體感知閲讀,課堂中的信息篩選閲讀,語言品味朗讀等幾個過程和方法.

二,問題的預設欠科學.生成問題的處理欠佳

首先在預設的幾個問題中,第二環節的第五題即'文中多次出現彩虹,這彩虹有怎樣的意義和作用 '一題與前面的兩道聯想體驗題是分屬於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這第五題是應在文本的感知環節完成的,是在感知文本後的思想折射問題.而第三題即'在這個事件中,如果你是獵人,你有什麼感想 '及第四題的'假如你是那小斑羚,你想對老斑羚説什麼話 '這兩個問題是讀者深層體驗的問題, 也是對文本開發的問題,所以前後的順序應調整.

其次是對文本研讀後學生產生的生成問題,處理不佳,雖然一些問題的探討上, 比如'談談你對鐮刀頭羊的印象',學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評説,作為老師我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但縱觀整堂課,學生的自主質疑活動進行的較為粗淺,老師沒有很好的鼓勵發動.自然學生間的討論交流也不足,學習的互動不夠熱烈, 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思想的碰撞較少.這與問題的設計很大的關係.

母親的呼喚反思總結 篇11

《北京》是我們祖國的首都,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我想作為每個中華兒女都應該知道。但作為國小二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雖然對北京略知一二,但北京到底有哪些美麗的地方"美"在哪裏如果沒有去過北京的孩子或沒有父母幫助認識北京的孩子可能都不是很清楚吧!但讓這些孩子能更直觀地認識北京,讓其心走進北京,熱愛北京。我想這是一個語文老師教會孩子學會熱愛祖國,熱愛祖國燦爛悠久的歷史的第一步吧!在教學過程中,我便把"朗讀指導"與"美景展示"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課件欣賞美麗的北京的同時,再讀相關文字,邊讀邊想書上所描寫的是否和課件展示的一樣,做到"圖文並茂",使學生對北京的認識由抽象到直觀,由表象到內化。這樣就能更好的"讀",更深透的"悟"。

在本次教學中,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遵循語文教學的原則。從整體—部分—整體。如教學中我要求學生一邊讀書一邊看課文插圖,快速瀏覽全文,然後用一個詞或一個句子來描述自己眼中的"北京"。當學生初知北京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後,我再引導學生快速閲讀,邊讀邊找文中寫到了北京的哪些地方美麗當學生找出北京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麗地方後,我再引導學生學習文中是怎樣來把這些美麗的地方寫具體的。最後讓學生回顧全文,感受北京的美,從心底發出讚歎:北京真美呀!我們愛北京!我們愛祖國的首都!就這樣遵循從整體-部分-再回歸整體的教學原則,也遵循了低年級學生對事物認識,瞭解的認知規律。同時也讓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2,能抓住文中重點詞句進行感悟理解文本。我在執教本課時,重點引導安門廣場是北京的標誌,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不僅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有恢弘的氣魄。它是中華民族一路成長的見證。集歷史氛圍與現代氣息於一身。孩子們都知道北京天安門的升旗儀式非常的莊嚴肅穆,但其場面到底是怎樣的北京的天安門廣場很寬闊,可是它到底有多大北京還有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紀念碑",可是這紀念碑的作用等都不清楚。我想對於這些光憑老師的解説和學生的讀悟是很難讓學生真切感受其內涵的。我便充分利用信息資源,通過播放萬眾矚目下的天安門升旗儀式讓學生了解天安門的"莊嚴";把天安門廣場與我們的學校作比較,讓學生感受其大;展示雄偉高大的"紀念碑"並讓學生知道其作用。讓學生對其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後,再讓學生去讀文,這樣自然用情於文中。不需要生硬的指導,學生就會飽含深情地讀出對北京的讚美與熱愛。在此後的景點學習中,我採用了放手讓學生讀悟去理解課文。這樣不拘一格,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教學確實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沒有絕對的完美。當然對於我來説,遺憾就會更多。首先是教學中的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在我的教學設計中我還設計了一個"暢想未來北京"的環節,因為時間關係,不能進行;其次是作為二年級的學生來説,應該把説寫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親身感悟的同時,由説到寫,哪怕只寫一句話,讓孩子在聽,説,讀,寫中培養多方面的語文能力。

總之,我認為這節課是一節真實,平實的課,雖然不盡完美,但一定能讓學生學有所獲。

母親的呼喚反思總結 篇12

此課的教學,前後的兩個課時相互“鏈接”,融為一體,默讀中的三個問題貫穿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由三個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默讀完之後,依次交流,學生的默讀成果分類板書。每一個問題的解答,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觀點,在“矛盾”之處生成新的問題,這裏的新問題是對原問題的深層思考,可以留給第二課時,因此不必馬上解決。“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巧置懸念,吊吊學生的胃口。胃口吊一次還不夠,還要吊第二次,第三次,學生都快坐不住了!第二課時學生的濃烈興趣依然不減。這使我想起了一句話:“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課堂,帶着更多的新問題出課堂。”這一課的教學我不就是在實踐着這一個理念嗎?學生帶着問題默讀課文,走入文本,帶着成功的喜悦走出文本,引發新問題後,學生再次走入文本,帶着勝利的喜悦再次走出文本!學生的思維始終處在活躍的狀態,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自然而親暱,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也在享受着語文。第二課時的末尾雖然沒有再產生更新的問題,但是凡卡超乎尋常的堅強,為自由而生存的堅強已經深深地烙在了學生的心裏,引發的將是更加深刻的問題,留給學生的將是一生的思考。

《凡卡》的教學,默讀與交流交替進行,學生不斷地在文本中走進走出。每一次進出,學生都有新的發現;每一次交流,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不斷受到啟發;每一次產生新的問題,學生總是興致盎然,興趣大增。我想這就是理想的語文課吧!“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語文課也應該像説評書那樣,經常帶給學生“意猶未盡”的享受!

母親的呼喚反思總結 篇13

讀是培養學生語感和語言素養的最佳途徑之一,讀也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文質兼美的文章,能使學生讀來朗朗上口、成為學生積累好詞佳句的範本材料,更是成為學生語言表達借鑑的一個最佳平台。所以,以讀為主的教學是本課的教學主線。確實是大勢所趨,這節課中,我抓住作者按時間的順序記敍老北京過春節的表達順序,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有目的的讀走進北京人過春節的幾個片段,引導學生讀中感悟。

初讀劃出有關句子,再讀體會交流,在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好課文的重點部分。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適時評價,提升學生的認識,昇華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語感和學生的語文素養。

但綜觀整課教學,也曾在以下幾點不足:

一、教學的節奏把握還應該明快一些,在教學時間的把握上還應該確切些。

二、在語言訓練點的選擇上,選擇面較窄,達不到以點帶面的作用。説話句式訓練的設計,只針對多數學生,而對一些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講難度較大,甚至難於掌握,應該對這些學生多謝關注,設計合適、樂於讓他們進行語言表達的語言訓練句式。

總而言之,通過本課的教學,我對如何在語文課堂上開展以讀為主的閲讀教學研究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會,同時我也認識到在教學中還需要更多細節的思考,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母親的呼喚反思總結 篇14

這是一篇較長的自讀課文,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先熟悉課文,後逐段的分析,且要在一堂課內完成,教學難度很大,效果可能也不好.因此,這堂課我做了很大的改動,首先是放棄課本,在導入中設計了一個問題, 結果學生得出了好幾個不同的答案,由此引出課本題目"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然後問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有賴於什麼 學生紛紛做答,其中答案之一便是創新,這樣話題就與課本聯繫上了,接着又問創新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學生討論,做答,結果答案竟比課本還多.又問,創新最主要的因素有哪些 學生頗有爭議, 爭論不休,這時候再讓學生到課本中去找一找,看看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最後為學生提供一些物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去製作他們想要的東西,結果氣氛很熱烈,有獨立製作的,也有合夥製作的,大家的思想動了起來,手也動了起來.在製作中,學生的創新意識,能力不就發揮出來了嗎

這堂課給我的思索是:教學有必要死死的抱着課本不放嗎 我想是未必,書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只要課本的內容能反映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能在這堂課上有所收益,適當的放放書有何不可。

母親的呼喚反思總結 篇15

《兩隻鳥蛋》是一首兒童敍事詩,講述了一個小朋友從樹上取下兩隻鳥蛋到送還鳥蛋的事。在這首小詩裏,我們能看到孩子在母親啟發下,幼小的心靈裏萌生出對生命的珍愛,對小鳥的關愛,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本課,我主要設計了以下教學思路:

一、設疑激趣,引入新課。

今天,老師拿來一個魔術盒,盒裏能變出什麼來呢?請一個同學上來摸一摸,把裏面東西的大小和形狀告訴大家,讓大家來猜一猜。

學生猜出是“蛋”。老師板書“蛋”字,指名讀字音並組詞。

出示課題《兩隻鳥蛋》

這一環節,使孩子們在有趣的魔術中進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讓學生拼拼讀讀生字,初步讀通課文後,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讀了這篇課文後,你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站起來回答的學生有兩位基本能説清事情的主要內容:

“課文寫一個小朋友取下兩隻鳥蛋,媽媽告訴他,兩隻鳥蛋就是兩隻小鳥,鳥媽媽這會兒一定焦急不安,小朋友聽了媽媽的話,就小心地把鳥蛋送還了。”

不管學生的回答是否切中要點,我都給以肯定和鼓勵,因為這畢竟是剛開始瞭解課文的階段,學生只要能有初步的認識就夠了。

母親的呼喚反思總結 篇16

《假如沒有灰塵》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思路清晰,説明有序,淺顯易懂。它也是一篇説明文,語言準確、生動、知識性、趣味性很強。作者運用了假設、列數字、對比等説明方法,清楚而又生動地説明了灰塵與人類的密不可分的關係。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都具有兩面性,只有正確地認識它們,才能趨利避害,造福人類。

在教學時以學生自學為主,重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適時點撥引導。導入課題時,創設了灰塵博士參加聯合國評選環保衞士,被拒之門外的情景,先讓學生説説為什麼灰塵博士被拒絕了,然後讓學生找出灰塵博士能參加大會的證據,體會假設的説明方法,再大膽設想一下,假如沒有灰塵,人類和自然界將會怎樣?引起學生思想上的震撼。然後,引導學生先學習新聞發佈會的要求,再現場舉辦“灰塵的作用新聞發佈會”,最後,引導學生想:為什麼灰塵有這麼多的優點,還不能參加評選大會呢?讓學生懂得:灰塵太多確實會污染環境,但適量的灰塵存在,對大自然和人類都有好處。萬事萬物都要一分為二,既要看到他們的優點,也要看到他們的缺點。

領悟説明文的表達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在學生理清線索、理解內容之後,我引導學生精讀了一個説明灰塵作用的自然段,然後讓學生用學到的閲讀方法自讀自悟。讓學生圍繞“作者是用怎樣的説明方法來突出灰塵和作用的”這一問題熟讀精思、討論交流。還啟發學生認真體會説明方法的作用。

母親的呼喚反思總結 篇17

一、聯繫生活親情導入,使語文課堂充滿生活味兒。

在複習過後,指導兒童看“情境圖”,通過談話引出有關聲母。我問:爸爸帶着一個小朋友去 看什麼呀?(看大佛)對,這就是“大佛”的“f”,相機出示卡片“f”指着圖上的山坡部位,問,他們看大佛,要先爬一段什麼呢?(山坡)這就是“山坡”的 “p”,出示卡片“p”,這個小朋友看到大佛很好奇,就想用手去──(摸),這就是“用手去摸”的“m”,出示卡片“m”。這個時候旁邊的大喇叭正在廣 播:“大佛是文物,我們要愛護文物,不要用手去摸!”這就是“廣播”的“b”,出示卡片“b”。這樣的設計,可以使國小生學得親切自然。

二、把兒歌、遊戲引入課堂,符合一年級國小生的認知心理特點。

在 教學中多采用兒童樂於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形式如遊戲、兒歌、小組合作等,把遊戲、兒歌等形式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在由讀到寫的學習過程中,輕鬆自 如,使教學過程快樂而富有情趣。如兩扇小門m、m、m。一根枴棍“fff”。採用兒歌方式教學,易學、易懂、易記,使學習過程充滿情趣,這樣的教學設計, 是充滿智慧的設計,語文課堂上充滿了人文氣息。使國小生在學習拼音的過程中,受到了良好的人文教育。

母親的呼喚反思總結 篇18

選擇這一課,是對自己提出的一個挑戰。面對枯燥乏味、以數據為主的説明文,怎麼把它講好,怎麼讓學生從感情色彩單薄的文字中,讀出自己的感悟,我在設計教案時犯了難。課堂三維目標,我一向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於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也同樣如此,將教學重點之一定為“通過了解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體會到環保的重要性,並用日常行為來踐行。”我試圖通過“想象我們的祖先在黃河流域生活的畫面”渲染黃河“搖籃”的形象,通過黃河氾濫的數據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黃河作為“禍河”的具體表現,再通過馬爾代夫圖文並茂來深刻感知人們破壞環境,造成的嚴重危害。用心營造氛圍,以感性為渠道,激發學生的環保熱情。

但反思這節課的不足則着重體現在“過程與方法”這一目標,學生的能力訓練未能很好地實現。課堂強化了“人文感悟”,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耗費在環保教育,説明方法的訓練淡化了,在工具性的落實方面沒能得到強化。略讀課在“應用”方面的作用在課堂上沒能體現出來。離開了語言文字的有效訓練來追求人文性,那隻能是緣木求魚。

語文再現生活,即使是説明文,也同樣以感性存在,但在教學過程中,並不能單純地以感性去感悟課文,而應該以理性掌握,用工具性的方式去感知人文性的內容。反觀我的課堂雖然花大量時間營造了 “人文”的氛圍,但卻無法根植於學生心靈深處的。整堂課過於強化價值觀教育,思品課味道過濃,學生看似感悟到位,實則背離了語文課程的初衷,致使課堂不夠紮實。如果能增加説明方法的小練筆環節,使言語訓練有機地揉合於課堂教學中,這樣更能突出“語文”的“本味”。

母親的呼喚反思總結 篇19

學習本課前覺得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篇幅很長,跟本單元的其他課文相比,修飾語少,抒情也少,很難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果然上課時,一調皮學生翻開課文就大呼小叫:“這課文這麼長啊!”教室裏馬上響起一片唏噓聲。我強忍不快,和聲樂色地請學生自學課文,説説自己有什麼發現。在交流時,自稱“小問號”的 吳強同學説:“老師,我發現這篇課文沒有要求寫得生字!這是什麼意思啊 ?”

不得不驚歎孩子的細心!我笑這説(這次可不是強裝出來的 ):“真不愧為小問號啊?這是略讀課文。”

“什麼是略讀課文?”全班同學幾乎是異口同聲。“我知道!”龔正康神氣地説:“就是讓我們自己自學地課文!”呵呵!好傢伙!雖然解釋得不對,但他的話給了我一個啟示啊——何不讓學生自己學懂課文!我的腦子裏頓時全盤否定原來備好的教案。這時的我有些激動,有些欣喜。(絕不誇張,上課時的我就是如此激情滿懷。)我有點結結巴巴:“同學們,那今天我們就來自己學懂這篇課文,請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提一些有意義的問題來考考同學。好不好 !

”“好!”一片歡呼!……在考同學這個環節上,學生是你一句我一句,有的甚至為不同的觀點,脣槍舌戰起來,氣氛異常活躍!這不就是自己一直在追求的讓學生帶着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學習和思考的課堂教學嗎?

母親的呼喚反思總結 篇20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抓住重點小節,反覆朗讀,領悟課文。本篇課文較長,但情節生動,特別是對話生動有趣,有利於訓練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燕子、啄木鳥、青蛙無可奈何的語氣,七星瓢蟲高興的語氣等。

因此,閲讀中花費許多時間,採用多種形式如男女生比賽讀,小組比賽讀,分角色朗讀等,進行表情朗讀的訓練,而且以學生自我感悟朗讀,教師評價的方式進行,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結合文本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的滲透教育。當你需要得到別人幫助時,用好文明用語“請”。當你不能幫助別人,感到抱歉時,應説對不起。

説説演演,加深理解和記憶。我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創設情景,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發揮想象,把課文內容大膽地表演出來,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讓學生加深對課文印象。在輕鬆愉悦的氣氛中突破教材難點,達到人文精神的統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j760v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