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教學工作反思不足之處(精選19篇)

教學工作反思不足之處(精選19篇)

教學工作反思不足之處 篇1

本學期我擔任了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高年級教學相比,三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三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説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閲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閲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三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級只是安排寫句練習,這個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WWW。hbban。cN

教學工作反思不足之處(精選19篇)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閲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0篇課文,六個閲讀鏈接和六個綜合學習,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説、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説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三年級剛剛從低年級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如在教學《詩的材料》時,由於備課時側重於對課文內容的挖掘、側重於教學環節的設計,對學生的學情沒有正確的估計、預測,在課堂上,學生感到在跟着老師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結果學得很累、學得被動。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課上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30篇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藴、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衝破瓶頸 ,開拓教學的新天地。

教學工作反思不足之處 篇2

以往的生物教學主要讓學生背誦課本知識,因此學生只是機械性地死記課本內容,一碰到理論聯繫實際地問題就無從下手。為此我們應從傳統的教學方法、觀念中解脱出來,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大膽創新,勇於探索,注重運用多種方法和形式,強化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以下是我個人對教學的幾點反思:一、在教學中融入一點生活味,把“死知識”變為“興趣生活”

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也説過:“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或用眼睛看科學.。”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好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既有經驗及社會實踐為基礎展開,創設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做”和“動腦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動中體驗、感悟,乃至發現和解決問題。例如,在講到“光對鼠婦的影響”時,學生提出疑問,為什麼平常在有陽光或是大白天時見不到鼠婦 由此提出問題:光對鼠婦有影響。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自己動手抓鼠婦,設計對照實驗: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經過反覆實驗,查閲資料,驗證了鼠婦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這樣的教學既抓到了學生的好奇心理,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綴入一點文學味,讓“課本劇”化為“教育詩”優秀的文學作品無不閃耀着作者的思想和人格的光輝,而且藴涵一定的科學道理。如在講到“動物的發育”時可引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若根據所學的生物知識,可將其改為“春蠶化蛹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此外還可引用成語、諺語來説明生物學道理。同時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生潛在的情感,調動學生探求知識的心理需求,能使他們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識。

二、教學中“教師為輔,學生為主”的自主式學習

要使學生掌握生物學習基本功,並在學習中不斷地實踐和應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就必須改變傳統教學的重教不重學、重記不重做等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方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應做到洋思中學的“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會的不教,學生教學生”。洋思中學一直認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而且制定了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短短的八個字,卻體現了該校的教學理念。為此我們學校也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了自己的教學方法“六步教學法”,而且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滲透素質教育首先轉變教育觀念,同等對待每一個學生,新課程、新教材強調面向全體學生,而不僅僅是少數尖子生。這就意味着教師應同等對待每一個學生,關注個體差異,着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創造能引導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他們通過學習,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獲得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應從教案的設計到課堂教學的實施,都力求滿足每一個學生,承認他們理解能力以及最終發展程度上的差別,在討論中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從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去看待學生,用賞識教育的觀點評價學生,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使每個學生都充滿學好生物課程的信心。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地備學生,而且要從學生地實際出發,區別對待,分層備課,精簡講授時間,為學生創造更多地自學、觀察、操作、思考、表達、交流、表現地機會。在作業的設計上,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依照不同學生的需求,儘量留一些發散和開放性的題目,為不同的學生留有餘地,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這樣可以給教師創造性地教和學生創造性學留有充分的空間。總之,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及探究性很強的學科,應充分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這樣學生不僅主動地獲取了知識,領悟了科學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教學工作反思不足之處 篇3

今天是開學以來的第一次正式上課,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幼兒們還不習慣,很多小朋友的注意力都不是很集中。

更有一些新來的幼兒甚至在上課時候講空話,還帶動了一些比較乖巧的小朋友,課後,我也找了一些原因:第一,新生的常規和上課要注意的一些東西還是不熟悉,第二可能是我在上課的時候不夠生動,沒有引起他們的興趣愛好,所以注意力沒有集中上來。所以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我會認真的對待每一節課,盡力讓每個小朋友都喜歡聽我講課。

教學工作反思不足之處 篇4

時光如白駒過隙,彈指間,十一月份在暖暖冬陽中接近了尾聲。回顧一個月來的工作歷程,有殷實的收穫,也有寶貴的經驗。本月份,我本着“為師生服務是後勤人的責任,讓師生滿意是後勤人的目標”這一服務宗旨,恪盡職守,誠實守信,緊緊圍繞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為師生提供優質的後勤服務保障。具體説來,有以下幾點:

1、檢修國小部及幼兒園的門窗玻璃和線路狀況。為了迎接寒冬的到來,確保學生和幼兒有個温暖、舒適、安全的學習環境,我們按照羅校長的安排,逐班檢查門窗玻璃和教室、辦公室用電的完好。在檢查過程中,發現玻璃缺失、破裂和開關不便、固定不牢的,以及教室照明、保暖有故障的,都一一登記記錄,並請專業人員及時維修、完善,極力給老師和孩子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學習環境。

2檢修破損的課桌椅。學期進行到一半,一小部分學生的課桌椅有了破損。普遍的現象是釘子外露,桌腿、椅腿鬆散。這種現象的課桌椅如果就此報廢未免奢侈,如果繼續使用必將給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諸多麻煩,讓家長產生不滿。我們在徵求羅校長的意見之後,要求各班班主任老師在週五放學後把需要維修的課桌椅挑揀出來,放置在講台前,請校工利用週末時間進行修理。我們後勤人員進行了驗收,作好了記錄,並請各班班主任老師簽字確認。此次維修修理了一百多張課桌椅,解決了學生使用破損桌椅的不便問題,贏得了家長的好感。

3、在取得家長的理解、信任和支持的情況下,本着自主、自願的原則,小範圍的完成了學生校服的補訂工作,並協助縣郵局開展了《國小生學習報》的徵訂工作。

同時,我們還認真地完成了校園安全自查工作,及時補充了教師的部分辦公用品,完善了安全檔案和後勤管理檔案,整理了台賬。

總之,十一月份的工作在充實愉快中圓滿完成。反思然後知不足,總結方能有進步。今後,我將一如既往地踏實工作,力爭在此基礎上更周到地服務,更完善地工作。以期今後的後勤工作能有新的進步。

教學工作反思不足之處 篇5

六年級語文教學如果僅憑几十篇課文的精講深挖、設計無數的練習,由此來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和習作水平,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的確,課文只是個例子,應由一篇文章的閲讀觸及其餘,啟發學生把知識融會貫通,靈活應用,有趣有味地學。培養學生讀書思考、分析感悟能力,這是從文章的內容方面相串聯的;還可以從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學習小組裏交流安徒生這位“世界童話大王”的名作,花時少、收效高,關鍵是培養了學生廣讀博覽的興趣;還可以進行讀寫知識的遷移,在閲讀教學中巧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新年的陽光照着小女孩小小的屍體上,她的手裏還捏着一把燒過了火柴梗。新年的街頭熱鬧依舊,可憐的小女孩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

大家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他們的思維活動向縱深發展。由此,教師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求,讓這一久遠的童話故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小女孩被奶奶緊緊地摟在懷裏,她倆越飛越高,越飛越遠,飛到那沒有飢餓、寒冷、痛苦的餓地方去了。她們向着光明和幸福飛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潑的孩子們把她們吸引住了,她們來到了,來到了你們的中間。你會,你會,你會。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學生的閲讀能力得到了培養。

教學工作反思不足之處 篇6

五年級第二學期第六單元作文主題是“閲讀名著”,學習本單元,鼓勵孩子們博覽羣書,從書中汲取營養,養成愛好閲讀的習慣,與好書相伴,範文之教學反思:讀後感教學反思。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的閲讀,我在教學任務要求學生寫讀後感。在教學這個單元的時候,我就鼓勵孩子們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去寫,將自己真實的感想和體會出來。

指導習作、點撥思維

1、讀懂原文,明確中心。要寫一篇感情真實,令人感動的讀後感,必須要認真讀原文,特別是對自己深有感觸、教育最大,受到深刻啟發的內容(句子、段落)更要多讀、多想,然後寫出感想體會。

2、擬定一個醒目的標題。在寫題目時可以擬定一個正題和一個副題。正題目是用一句話或一個詞語點明讀後感的內容或中心。副題目是指出所讀文章的名稱。如“與好書為伴——讀《走遍天下書為侶》有感”。題目要準確、醒目、簡潔。

3、抓住重點,寫出感想。一篇文章,很可能是它的內容令人感動,也可能是文章所揭示的哲理髮人深省,還可能是因為文章的寫作方法新穎,詞彙豐富,意思表達得準確。

寫讀後感,就要抓住自己感受深的內容寫出自己的認識,寫讀後感時要抓住所讀文章的一兩點,出發開去,集中筆力深刻、透徹地寫體會感想。

4、要選好角度,找好結合點。為了把讀後感體會寫得較深刻,結合自己選好寫作的角度很重要。這個角度就是能把自己的感想體會從某一點生髮開去,開掘出有現實意義,有教育價值的感想。在寫感想時,可以進行想像,通過聯想,寫出內容充實,生動感人的體會。寫時要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感情,寫出自己深受教育的體會。

寫讀後感,對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如何理解、挖掘文章中所藴含的感情,沒有較強的理解能力是很難做得到。通過教學,許多學生基本掌握了寫讀後感的方法,在寫習作過程中也能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但能説出自己獨特的感受不多。今後還需加強學生思維訓練,鼓勵他們能寫出有創意的文章。

2.

鼓勵孩子們博覽羣書,從書中汲取營養,養成愛好閲讀的習慣,與好書相伴。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的閲讀,我在教學任務要求學生寫讀後感。在教學這個單元的時候,我就鼓勵孩子們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去寫,將自己真實的感想和體會出來。指導習作、點撥思維1、讀懂原文,明確中心。要寫一篇感情真實,令人感動的讀後感,必須要認真讀原文,特別是對自己深有感觸、教育最大,受到深刻啟發的內容(句子、段落)更要多讀、多想,然後寫出感想體會。

2、擬定一個醒目的標題。在寫題目時可以擬定一個正題和一個副題。正題目是用一句話或一個詞語點明讀後感的內容或中心。副題目是指出所讀文章的名稱。如"與好書為伴--讀《走遍天下書為侶》有感"。題目要準確、醒目、簡潔。3、抓住重點,寫出感想。一篇文章,很可能是它的內容令人感動, 也可能是文章所揭示的哲理髮人深省,還可能是因為文章的寫作方法新穎,詞彙豐富,意思表達得準確。寫讀後感,就要抓住自己感受深的內容寫出自己的認識,寫讀後感時要抓住所讀文章的一兩點,出發開去,集中筆力深刻、透徹地寫體會感想。

4、要選好角度,找好結合點。為了把讀後感體會寫得較深刻,結合自己選好寫作的角度很重要。這個角度就是能把自己的感想體會從某一點生髮開去,開掘出有現實意義,有教育價值的感想。在寫感想時,可以進行想像,通過聯想,寫出內容充實,生動感人的體會。寫時要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感情,寫出自己深受教育的體會。寫讀後感,對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如何理解、挖掘文章中所藴含的感情,沒有較強的理解能力是很難做得到。通過教學,許多學生基本掌握了寫讀後感的方法,在寫習作過程中也能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但能説出自己獨特的感受不多。今後還需加強學生思維訓練,鼓勵他們能寫出有創意的文章。

教學工作反思不足之處 篇7

被調研耽誤了一天,今天上完了後兩則成語故事,總體情況和《自相矛盾》的感覺差不多:想教的都教了,但課上完了覺得很沒味兒。到底存在着什麼問題呢?究竟該怎麼上呢?反思無果後,上網瀏覽別人的教學設計,發現也都大同小異,和我的教學也相差無幾。有搜教後記來看,看到了因為名叫“盧永霞”,被一些網友稱作“名師”的老師的該課教後記。

這篇教後記主要分兩個部分:第一是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以及大致的教學設想,第二是對前兩則成語教學片斷的描述及自我點評。

先看了他對教材的分析, 盧老師在讀教材之處也產生過和我一樣的疑問:“看看課文,直白如話,幾乎找不到訓練點,而這三個成語又是學生耳熟能詳的,課前他們都能對成語所表達的寓意説出個大概來。那麼這樣的內容該如何進行教學呢?學生的學習起點在哪兒?課堂教學的訓練點在哪兒?學生學習的興奮點又在哪裏呢?”然而盧老師通過自己的進一步解讀,從簡單走到了更深層次:“這三則成語故事雖然看似相同,都是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敍述,但是在表現人物的時候,寫作方法卻不盡相同。比如第一則故事着重抓住人物的語言來表現人物‘誇口’以及言語前後牴觸的特點,從而烘托出‘自相矛盾’的主題思想;而第二則故事則主要通過人物的動作描寫來表現‘濫竽充數’的結果,如‘鼓着腮幫,按着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居然也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和‘只好逃走了’;第三則故事則抓住對事物的客觀描述來表現張僧繇所畫的龍點睛前後的變化,從而突出點睛之筆的神奇。”

看過盧老師的教學片段後,發現其實不少做法正如我所做了的,但區別在於,我是漫無目的的,三個故事的教學都顯得過於隨意,沒有內在的聯繫,而盧老師因為之前充分的教材解讀,整個教學過程因為有明確的教學目標的指導,顯得從容有致,教學效果自然也就出來了。其實很多時候,像我這樣的普通老師不是不會上課,而是不會有目的地清醒地上課。盧老師的這篇教後記不僅幫助我理清了本課教學的思路和方法,更給我以啟示:教學要有效,教學目標就要明確;教學目標想明確,就必須對教材進行深入地自主的解讀。

下面整理一下我在他人的設計或反思中所看到的,與我的教學相一致的幾點做法:

1、第一則成語故事《自相矛盾》,從“矛”和“盾”入手,理解課題詞語,在讀懂故事。這整則故事的教學突出對人物語言的理解和感情朗讀。

2、教學《濫竽充數》時,抓住“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這兩句話來統領全篇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南郭先生前後不同的心理變化,想象他內心的想法。

3、教學《畫龍點睛》時主要式讓學生們通過一些詞語去想象人物的話語,如“一再要求”“驚歎不已”等。

儘管有不少相同的“想”,但我缺少的正是“構”,以後要學會深入分析文本,“構想”教學過程,才能讓課堂更精彩。

教學工作反思不足之處 篇8

今天,我上了《珍愛生命》為主題的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課上有許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下面我就從設計本課的背景及對本課的反思兩方面談談我想法。

對三年級的國小生進行生命教育,首先切入點要找準。教育目標不宜放得過高,因為孩子們的閲歷淺,對生命的意義理解也很有限,所以挖掘不到深處。其次,教育的着眼點,要切近孩子們的生活,激發孩子對生命的關注。基於以上兩點,我把本節課的切入點,放在讓學生感悟生命中來。讓他們通過聽、看、想,體會世界是因為有了生命才變得如此美麗!有了初步對生命的感悟,學生才很容易進入到課的情境中來。接下來的內容,緊緊圍繞“自護、自救”兩方面展開。活動的內容,還是從學生的身邊發生的事入手,讓學生先從關注身邊小事做起,學會自我保護。教育的目的主要在於,要讓學生感受到,平時擁有的一切,都需要我們去珍惜、愛護。因為生命在危難面前時那樣脆弱,生死也在一瞬間,所以,不要認為,我們年紀還小,有的是時間揮霍,一定要珍惜擁有,珍愛生命,才是對愛我們那些人最好的回報。

1、教學內容要有時代特點,要貼近兒童生活。

設計本課前期,我國四川汶川剛剛發生8.0級大地震,地震後的傷亡場面讓人慘不忍睹。看到這樣的情景,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己的生命有了新的規劃。學生也從電視等相關報道中瞭解此事。因此把這樣的新聞事件納入教學中來,不但具有“新”意,而且貼近生活,學生很容易被吸引。

2、教育主題要鮮明。本節課,我就是要教育學生珍愛生命,題目就叫:珍愛生命。從如何自護和自救兩方面展開教育。通過實際上課,我感覺時間超長,教學的節奏到後來就有些失衡。所以,如果再上這樣的課,可以只從如何“自救”這個角度談。設計的內容不宜貪多,否則容易詳略不當,教育主題被淡化。

3、體驗活動要做細、做精,才會達到教育效果。由於本節課上“生命大營救”的體驗活動設計時,考慮不全。因此我感覺活動進行的不盡人意。比如:生命線有些多餘,學生沒有很好的操作。活動的要求還是應該用大屏幕打出來讓全體同學看到。(寫在之上,活動的同學沒能顧及看,下面的同學又不到他們該幹什麼)。所以,在活動的設計上要把每一個細節,每一句話都精心設計好,可以事先試講兩次,進行修改。

4、活動結束,要讓學生進行充分地反思表達。體驗後的反思,是學生對體驗的理解,是老師對教學效果的檢驗。因此,學生進行充分的表達,充分地談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節課上,學生説的時間短,談得不透,所以顯得教育沒有得到昇華。

5、課前的演練是有必要的。我總是想讓孩子們在課堂上呈現出最真實的一面,因此,課前很少對孩子們進行滲透。而對於本節課來説,後面的點蠟燭,站心形,就因該在課前進行排練,這樣課堂上就可以節省時間,場面也不會亂。

以上是我對自己設計的這節課的反思。針對課上的體驗活動,我又作了新的梳理和改進,待日後有機會,再上關於這方面的內容時用。

教學工作反思不足之處 篇9

要揭示出“一夜”與“每個夜晚”的內在聯繫。本課的教學,往往講清了一夜的工作,得出了周“多麼勞苦,多麼簡樸”這一中心句。教學本課,由於時間緊,我對一夜的工作與每夜的工作的關係分析得不夠。課文寫的是週一夜工作的勞苦,但作者的深意是要説明每個夜晚都是這樣的。着可以課文結尾處的一句話為證:“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

他每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這點睛之筆,透露了作者寫作的真意。周幾十年如一日,為黨為國為民操勞,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因此,本文寫的雖是周在建國初期普普通通的“一夜”,但這一夜都是他無數個繁忙、勞累的夜晚的寫照,是他一生辛勞的縮影。我們在教學中,既要講的“一夜”,又不能停留於“一夜”,而要引申到“每個夜晚”,否則就是沒有抓住教材的精粹;另一方面,要讓學生理解周的“每個夜晚”,又應以講清文中的“一夜”為基礎,離開了“一夜”,“每個夜晚”留給學生的只能是一片模糊。當然,在講清討論“一夜”的同時,適當補充介紹一些廢寢忘食工作的事例或圖片,課件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教學中,不能停留在對錶面課文的讀懂,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提供多次想像、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如會思索些什麼,你能為設計一頓美餐嗎?你覺得是一個怎樣的人?激活學生的思維。如通過課程資源的引進,學生對周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然後讓學生説説聽了周的這些事蹟,“你想到了什麼”、“你又想告訴別人什麼”、“又怎麼説”等拓展性問題,使學生在“想開去”中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以及對周高尚品質的認識。在讓學生對周説心理話時,學生自然地引用課前閲讀的資料故事發散地從周的其他品質來進行説話訓練,設計這一環節可以給予了學生開闊的思維空間,語言豐滿,全方位,引起了課堂教學的小高潮。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感到自己的教學水平還急需提高,今後,還需要多看、多聽,虛心向其他教師學習,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以提高。

教學工作反思不足之處 篇10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着“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

文章創作於二十年代,在表達上與現代文章有所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文中運用了各種修辭方法,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適合朗讀,因而地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課堂實踐,我覺得有些環節落實的較好,而有些地方還不盡人意。

首先,能較好地創設情境。上課伊始,引背《長歌行》,並讓學生談感受,激發學生要珍惜時間、及早努力的情感。然後出示朱自清二十四歲時寫這篇文章前的一段話,讓學生明白朱自清二十四歲時已經意識到時光悄然逝去而無所作為,決心從今以後要珍惜時間,才寫下了這篇《匆匆》。最後播放《匆匆》 FLASH動畫的配樂範讀,形象的畫面,舒緩的音樂,低沉的語調,把學生帶入一種情境,奠定了整節課那種淡淡憂傷的基調,學生在這種基調中,很容易入情入境。

其次,精心選用教學語言。本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地抒發,心靈地傾訴和思緒地流淌,語言都很美,而這篇散文尤為突出。因而在課堂上,我所使用的語言也儘量與文本一致,與課堂基調相符。如:“讀了這句話,你聽到了作者在你耳邊的低低絮語了嗎?”“作者通過寫自己的日常生活來將無聲無形的時間具體化了。讓我們感受到了時間它就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中,在一個又一個極普通的日子裏匆匆流逝了。讓我們真切地觸摸到了時間的腳步。”“作者的時間步履匆匆,那麼你的時間又是怎樣過去的呢?能像作者這樣具體地揀拾起時間的足跡嗎?”……

教學工作反思不足之處 篇11

在這節課中學生在一系列的音樂活動中穿插複習音樂力度記號,感受和體驗三拍子歌曲的強弱規律,培養和鍛鍊運用體態語言表達對歌曲的內心的情感,從而全面培養學生對音樂的鑑賞能力。其中在學科整合方面,我引導學生欣賞了梵高的世界名畫——《海濱的漁船》,;還結合了配樂詩朗誦,讓學生在充滿感情的朗誦中細細體味名畫,體驗感受了壯闊的大海的形象。

另外根據學科整合即學科綜合的概念理解,音樂課程的綜合,是以音樂為本的綜合,因此在這節課中我將畫置於小提琴獨奏曲《大海》的欣賞中,一邊欣賞名畫,一邊聆聽欣賞音樂,這樣包括感受、鑑賞、表現音樂在內的音樂知識能力素養都能充分結合在一起。總的來説,雖然課堂教學容量大,但缺一不可,也都在圍繞培養學生鑑賞能力的前提下,結合音樂本體而進行一系列音樂活動。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音樂的魅力在於能給人一個馳騁想象的空間。二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已經決定他們正處於想象力豐富的特殊時期,用機敏的耳朵去聆聽,用純真的心靈去感悟。而在動作上他們也比較好動,善於用形體動作、肢體語言表達對音樂強弱力度變化的感受。因此這節課我採取的教學方法是注重學生聆聽習慣,鑑賞能力的培養,圍繞“聆聽”發揮他們的想象力,來充分體驗、感受音樂,從而培養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體態、肢體語言表現音樂,進而提升學生的鑑賞能力。

當然,這節課也有一些地方設計得不夠科學和合理,衷心希望各位專家、老師能夠不吝賜教,提出寶貴建議!

教學工作反思不足之處 篇12

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校長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要實現教育思想的領導,邀請專家對教師進行理念的引領,那是非常直接而有效的。俗話説得好,“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聽名家、大師作報告,未聽之前本身就有一種潛在的崇拜和仰慕之情,何況名家大師們有很多的“知”之外的“識”,那是最能觸動我們這些來自底層的教師靈魂的。從我的經歷來看,每一個精彩的與有深度的報告對自己的心靈都是一次強有力的震撼和風暴,對自己的成長都是一次跨越式的加油和充電。

一、提高各方面協調力

學校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與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和機關單位存在着錯綜複雜的人事關係和工作關係,如果其中某一個環節處理失當,都有可能會對學校的全局工作產生重大影響。作為領導有時作為指揮者角色,有時則充當潤滑劑的角色。

參與一線的教育教學及教科研工作,要在業務上起指導作用,更要做到“以己服人”。在羣眾中的威信不是短時期能夠樹立起來的,我認為培養融洽的上下級人際關係必不可少,在工作中要做到不偏不倚,嚴格按照學校的規章制度辦事,不掩蓋缺點,不偏袒親屬,直面學校存在的各種問題。

樹立公僕意識和服務意識。當好服務員的角色,既充當老師們的

服務員,又是學生們的服務員。積極為學校的建設籌集資金,加強學校的基礎設施;加強教學後勤和總務後勤部門的管理,提高服務質量;積極改善辦學條件和教師職工的工作條件,改善福利待遇,運用適當的待遇留人。 二、管理於細微處,體現“教育無小事”。

學校管理於細微處,我認為有三重境界:一是“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變一人操心為大家操心。二是“無微不至,精益求精”。要求每一個流程都要精心,每一個環節都要精細,每一項工作都是精品。三是“和而不同”。圍繞目標,結合校情,傳承創新,創建出一所既豐富多彩又個性鮮明的學校。學校管理於細微處,首先要求目標要精細。我們要把學校各項目標具體到可看得清、細緻到可操作化。保證各項工作既有大目標,又有小抓手,既有總體要求,又有細緻方案。這方面我們體會較深的就是抓學生德育工作。當前學校德育空乏無力實效性差已是不爭的事實。為此這些年來我們把學生德育的目標放小,聚焦到道德習慣養成上,虛事實做,大事小做。

學校管理於細微處,其次要求就是責任要精確。我們將管理責任具體到人、明確到事,人人都管理,處處有管理,事事見管理。例如:在新課程改革推進的幾年後,原先的新鮮和激情淡化了,意識和焦點泛化了,為此我們把推進課改的重點,着力貫穿於校本教研科研化工作中去,我們提出:“一二三四五”工程。即:1.每週一課----以教研組為單位每週出一節研究課,突出合作式教研。責任落到教研組。2.每月二次集體備課活動----定時定點集體備課,突出問診式教研。責任落到備課組。3.每學期三次培訓講座----分管領導對全體教師就一個專題進行培訓,突出幹部與教師同行。責任落到校長室。4.每學期四項專題研究----每月一個專題研究,突出反思式教研。責任落到教導處。5.每月至少五篇教學隨筆,聯繫自己的課堂教學和班級管理,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悟及時記下來,發到自己的教育教學隨筆貼上去。責任落到每位教師。

學校管理於細微處,其三要求關愛到精心。作為學校管理者,我們在工作中認識到,學校管理要“以人為本”,尤其是應最大程度的尊重、信任、寬容、善待每一位教師,使他們在工開一次道德作中感到身心愉快,以飽滿的熱情,全身心投入到學校的各項工作中。我們着力叫響兩個口號----“態度決定一切、細節見證品質”、“讓所有的金子都在這裏閃光”。為此我們努力做到“五要”:要堅持看人先看長處;要不搞“齊步走”,評價教師不搞“一刀切”;要寬容的地方必須寬容;要努力使每個人找到自己的位置,使教師隊伍做到最佳組織,達到整體優化;要真誠幫助教師解決實際困難。

學校管理於細微處,要求之四就是文化要精緻。為此我們致力於打造豐富多彩而又具人文個性的學校校園文化,目標定位在共同營造濃郁的書香校園、温馨的生活家園和和諧的藝術樂園。學校以創建和諧校園為突破口,積極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氛圍,從校園文化、走廊樓梯文化、班級文化、辦公室文化和宿舍文化五個層面做文章,做到每一面牆都會説話,為師生創造一個良好愉悦健康向上的學習環境。

三.提高執行力,用行動來引航

當然在理念引路的基礎上,我們更應用行動來引航。作為教育決策的堅定踐行者,其身上體現出的腳踏實地的工作精神和嚴謹治學的工作作風,對師生具有明顯的帶動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要求教師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不説空話,身體力行,才有助於提高校長的威信。提高執行力,校長要腳踏實地,以“實幹家”的本色,做好執行的“排頭兵”、“領頭雁”。有人説過這樣的話:一個教師教三十年書,不如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人也給教師成功總結出一個公式,就是“實踐+反思=成功”。我想都是強調教師用筆反思對教師成長的重要性。開始不少教師對教科研表露出的疏遠冷淡與無能為力,作為校長,我沒有太多的責備和説教,而是從我開始帶頭寫教學反思、寫教育隨筆。學校的發展需要廣大師生的鼎力合作。只有全體教職員工互相配合,勁兒往一處使,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才能使決策落在實處。

四、抓好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突顯教育特色

我認為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應不斷髮揮自身的優勢所形成的獨具個性的、符合教育規律的、區別於其他學校的辦學模式。它涵蓋學校的辦學思想、辦學目標、價值取向、辦學風格、學校管理、校園文化建設等諸方面,是學校辦學目標、辦學水平的重要標誌,也是一所學校辦學經驗成熟的表現。學校創建特色教育必須以現代的教育理念為指導,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精神,運用好國家賦與學校自主能動的辦學權力。依據所在地的區域優勢、自身的經濟條件、學校的現有規模、教師的素質結構、學生的現狀,在辦學模式上做出選擇,使自己的辦學目標、價值取向、教育教學方式上形成特色。我認為這是學校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落實新課程改革任務過程中,辦學管理上的一種科學化、主動性的集中體現。學校在創建特色教育的過程中關鍵是要把握住自己獨特的辦學指導思想,形成自己獨特的辦學模式。

教育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應堅持各項工作以教育教學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引導和要求學校各層次、各部門的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於教育教學工作。在組織實施教學過程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強化教育理論學習,轉變教育觀念,圍繞“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深入開展學習教育部倡導的六種教學模式,並安排教研組集中學習討論“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的教學模式,進一步加強教育教學管理工作,提高辦學效益,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實規範教學過程中的“備、講、輔、批、考”五項基本環節工作,努力改進學生德育工作,更新德育內容,探索德育方法,拓寬德育渠道,增強德育工作的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建立健全科學的教育教學評價制度,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觀念,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着鄉,讓學生學會學習,從而達到樂學、好學、善學、會學、學會的目的,並努力在特色教育,特長教育等方面尋求突破。國小教育是基礎教育,提出高大遠的要求,必定會拔苗助長。目前,成人寫字水平不高就是因為小時基礎沒打好。夯實基礎,就是圍繞“身體鍛鍊好,行為習慣好,文化基礎好”這三個方面,分解出許多具體要求進行訓練。針對學校班容量大,學生浮躁等情況,當今,尤其要加強日常行為規範的教育,常抓不懈,齊抓共管,一抓到底。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不能放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傳授不能放鬆。在任何時候,都要向課堂教學要效益。如果在國小階段,應該讀的沒有讀,應該看的沒有看,應該做的沒有做,那將是學生終身的缺失,終身的遺憾。我們要為學生的終身負責。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學會寫字、學會讀書、學會唱歌、學會做操、學會掃地、學會負責、學會合作、學會探究”。

以上這些只是我做校長几年來的一些做法與想法,或許有東施效顰之嫌,但切切實實融入了我自己的思考和信念。我堅信“管理就是使一羣平凡的人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事業的過程”,我更向往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教育人一起前行,用教育的理想打造理想的教育,用理想的教育實現教育的理想。

教學工作反思不足之處 篇13

德育教育在近些年來,總是叫的響,唱得高。在這高調的背後,我們卻時常為現在的孩子教育“頑皮,不聽話“而苦惱。學校為此組織了多次集體的活動,也找學生個人談話,但總覺得現在的孩子們的行為習慣,品行沒有什麼好轉,甚至不少學生在家裏,社會上犯了事,也找到學校裏來。社會對學校的德育工作,以及德育工作者所做的努力在社會上一點也沒有得到認同。這一系列不滿意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

我們的德育工作到底該做些什麼?又不該做些什麼?怎樣做才是大家滿意的學校德育工作。帶着這些問題,我們不妨從下列方面進行思考。

一是國小德育教育應該在中華民族的德育教育系列中找到合理的定位。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着傳統美德的民族,它藴含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中。而學校具有傳承這些美德的責任。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我們國小德育工作者應該向孩子們傳遞些什麼呢?這是當前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與難點。我認為目前主要是向學生輸送一些傳統的美德理念。如在原有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的發展,編出新的,或着是順口溜,兒歌等。通過德育工作中的教,唱,背等喜聞樂見形式,構建起國小生做人的起碼道德底線。話不在多,而在於有拓展性,讓德育工作者可以結合各校的實際加於延伸。

二是注重國小生的行為習慣教育。國小生的德育教育應與養成教育為主,這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的。養成教育在國小階段應該在學校構成完成的系列,學生處在各個階段應有所側重,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個人認為應該整體推進,也就是説,國小生的行為習慣的教育一開始就應該是全面接觸的。只是落實到位時要因年齡,學生的個性差異而定。有的學生可以提前完成,有的可以 適當延長時間完成,不可按年級,班級搞一刀切。

三是德育教育要重在落實。我們現在的德育教育不是缺少政策法規,也不缺少內容素材,缺少的德育工作的落實。我們的德育工作者如果都像語數教師那樣去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不放過一個德育上的“差生”,不放過一個學生行為習慣上的過錯,那麼學校的德育工作絕對不會是目前的這種現象。

四是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評價體系。我們不得不佩服現在的語數M值與P值在落實文化課評價的價值。我們的德育工作者是否也能探索一條讓所有學生都能接受,學校又便於操作的學生德育評價體系,我覺得各校是完全有能力去制定和實施。

而目前國小的德育存在着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學校德育教育工作與各學科沒有結合好,在實際工作中,卻是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這就造成了德育教育在學校中的不完整性。如有的教師把對社會的不滿情緒帶進課堂,他就可以在幾分鐘內將學生構建的道德底線擊破,而學校的德育工作完全有可能被扭曲。

二是學校的德育工作過分注重形式。現在的德育工作者往往通過一些集體活動來表現,因為這樣好總結,成果顯而易見。殊不知,一個活動留給學生的只是一些表面的現象,要讓學生真正在心靈裏留下烙印,卻還需要老師持久的訓化與檢查。要達到學生同化的程度,我們的德育工作者做得還遠遠不夠。

三是學校德育只是社會德育的一個組成部門。沒有社會的大德育體系,沒有大環境的德育教育氛圍。學校的德育工作要想取得成功也是不可能的。這也是當前辛勤工作在德育戰線的工作者最為苦惱的事情。因為你在教室講的,在學校集會上説的,搬到社會上去一看,好多又不是這樣的,學生也就不信你那一套了。

現在,黨和國家非常重視學校的德育教育,頒佈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規範學校的德育工作,為學校的德育教育提供了豐富的,鮮活的教育內容。我們從事教育工作者的人也應該高興,不斷的去探索落實德育教育的途徑與方法,我相信只要改掉德育工作做表面文章的壞毛病,就一定會有一個新的德育教育天地。

教學工作反思不足之處 篇14

通過本期教務主任培訓,我對教務工作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認識。教務處歷來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思路執行、過程管理、結果評價的重要職能部門,其工作涵蓋學校教學常規管理、教研管理、活動開展、師生評價等。學校組織管理嚴密,牽一髮尚且動全身,面對新課程改革與實施,教務處工作好壞成為學校執行力強弱的關鍵,至關重要。但在工作中經常會有以下幾種現象:

1、不知道該怎麼管。教學常規管理不常規,學校現在的做法、領導的要求、上級的文件通常就是我們教導處工作的標準,同時無論誰都可以對教學管理指手畫腳,可是當面對問題時,卻又是誰都無法代替教務處去摸着石頭過河,在摸索中前進的責。

2、事情太雜來不及管!課程安排、常規檢查、聽課教研、談話指導,業已疲於奔命。統計填表,各種會議,各種任務佈置,領導的意思,時不時還有臨時安排的工作,更是攪得教務處沒有思路。再來個教師請假、外出學習或教學評比,代課安排不過來時,難免顧了這頭失了那頭,壓力倍增。一旦出現失誤或顧及不到的地方,後果和責任只有自己承擔。

3、管了還有人不滿!教務處工作繁重,付出頗多。即便如此,仍然承受着上下兩級的許多不滿。開學排課有意見,代課安排不樂意,你還得憋着氣和聲細語,否則説你態度不好。年長教師不服你管,年輕教師聽不進意見,你管得多了教師反映壓力大,説你要人性管理,批評幾句也不行。你管得少了領導説你不負責任,認為工作開展不起來。有想法、有委屈也得咬碎了牙齒往肚子裏咽,以免影響大局。

新課程改革大環境下,學校教務處究竟要做些什麼?又怎麼做?通過調查和學習其它學校的一些做法,結合自己的一些工作實踐,認為應從以下方面進行探索:

一、學校教學常規

其實,教學常規工作範疇中,如教師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課後反思等都是非常個性化的工作,屬於個人行為,按西方國家的管理理念,管理絕不干涉個人行為,而是採用管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方式來對個人行為進行引導。而中國傳統的管理方式是管制(甚至於控制),如學校教務處通常都有一套常規要求,要求老師做什麼、怎麼做,一學期幾篇論文、聽幾堂課……都有詳細的量化規定,並制訂項目繁多的制度、量化評分標準,開展頻繁的教學檢查、推門聽課,諸如此類,花樣翻新。然而,因此帶來的後果通常是:

1、當備課、上課、批改成為任務時,教師便容易產生完成任務式的工作心理,產生消極的職業態度,喪失專業責任感。備課不再是為了上課,而是為了應付檢查,沒有檢查的話就可以不備了。教務處組織常規檢查便成了貓捉老鼠的遊戲,我們檢查者一門心思去研究備課者條條框框有沒有備到,課後反思有沒有寫,寫得細不細;備課者臨檢查時才急急忙忙東拼西湊,忙於應付,這在綜合科表現尤為突出。備課的原本目的喪失殆盡。

2、常規檢查方式的確能讓老師花更多的時間放在工作上,但作為管理者,我們更應當去思考的是:我們究竟是想讓老師花更多的時間放在工作上,還是讓老師的工作更有效?作為教師這個特殊的專業而言,參加各種評比除外,真正教育學生以及個人專業發展而言,重要的其實不是教學規範,而是符合現代教育發展的教學思想。讓教師更有思想,可以讓一個教師走得更長遠。而這恰恰是常規檢查無法做到的,甚至會扼殺的。

因此,學校教導處管理教學常規,應當分清哪些是教師個人的行為,哪些是羣體行為。羣體行為可以統一要求,可以管制。而像備課、上課之類的個人行為,應當充分給教師以自主權。

因此,學校教導處管理教學常規,應當分清哪些是教師個人的行為,哪些是羣體行為。羣體行為可以統一要求,可以管制。而像備課、上課之類的個人行為,應當充分給教師以自主權。

老辦法不行,不管肯定也不行,因為常規管理是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保證。怎樣管理呢?我歸納如下幾點:

1、少針對個人管理,設法找到協調羣體行為的方法與策略,才是真正的教學常規管理之道。如改一個個教師的備課檢查為教師羣體備課經驗的交流,作業批改教務處組織科組定期檢查再到各行政參與檢查。即由原來單一的教務處評價,改為其他行政和教師羣體評價。這樣做,既可以提高常規檢查的效果與影響面,同時可以減小教務處單一評價主體的矛盾對立面。

2、重過程管理,淡化結果意識。把推門課、規定公開課改成邀請聽課制,比如:規定每個學期每人至少請15人次到教室裏聽課,可以是領導、其它學科教師、家長等。這樣做的好處是:(1)促進教師人際關係,還可避免領導聽課評價給教師帶來的精神壓力。(2)教師自主教研意識增強。(3)真正讓學校裏最應當受到尊重的有水平的教師受到尊重,有利於學校學術氛圍的形成。

這樣,教務處原先教學常規工作不再是監督、檢查,而主要是組織、協調,負擔減輕了不少。

二、教務處工作重心

雖然教務主任也參與各科的教研活動,但事務繁多,藉口無法兼顧教研,這是事實。事務性工作的特點是時間緊急,完成較快,效果明顯,容易量化,做一件是一件。教研則是一項長期性工作,難以在短期內發揮作用,且需要較為清靜的環境思考。因此,先做事務,再思考教研是通常的做法,以致真正放在教研上的時間並不多。

如何處理這種矛盾?我個人認為,學校應該將教務處平時的數據統計、上交的表格、各類通知等一些雜務工作交給專人統籌協調管理,使教務處騰出手來專心負責做好三件事情:

1、抓好教師評價管理。包括教師業務水平考核、師德評價、課堂教學能力考核、教學質量評價。

2、抓好教研活動。將一個月四次的科組教研,改成:第一次進行上個月的總結與思考;第二次是科組教研活動;第三次是隨堂聽課、評課;第四次領導及行政談各年級、各科組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充分保證了教研活動、交流活動的時間。

管理之道,在於人人都能發揮自己的才能。每個部門做最擅長的事,做最應當做的事,使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規範而創新。

“一潭死水濺不出漣漪,一塊鏽石撞不出火花。”規範要從“實”做起。作為領導既要有果斷堅決的態度,更要有敢於涉足“雷區”的勇氣。思想上有新導向,工作上有新舉措,方能標新立異。相反,首鼠兩端,溥衍塞責,一團和氣,八面玲瓏,只把表面文章做好,根基不立,何以有作為。

通過本期教務主任培訓,我對教務工作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認識。教務處歷來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思路執行、過程管理、結果評價的重要職能部門,其工作涵蓋學校教學常規管理、教研管理、活動開展、師生評價等。學校組織管理嚴密,牽一髮尚且動全身,面對新課程改革與實施,教務處工作好壞成為學校執行力強弱的關鍵,至關重要。但在工作中經常會有以下幾種現象:

1、不知道該怎麼管。教學常規管理不常規,學校現在的做法、領導的要求、上級的文件通常就是我們教導處工作的標準,同時無論誰都可以對教學管理指手畫腳,可是當面對問題時,卻又是誰都無法代替教務處去摸着石頭過河,在摸索中前進的責。

2、事情太雜來不及管!課程安排、常規檢查、聽課教研、談話指導,業已疲於奔命。統計填表,各種會議,各種任務佈置,領導的意思,時不時還有臨時安排的工作,更是攪得教務處沒有思路。再來個教師請假、外出學習或教學評比,代課安排不過來時,難免顧了這頭失了那頭,壓力倍增。一旦出現失誤或顧及不到的地方,後果和責任只有自己承擔。

3、管了還有人不滿!教務處工作繁重,付出頗多。即便如此,仍然承受着上下兩級的許多不滿。開學排課有意見,代課安排不樂意,你還得憋着氣和聲細語,否則説你態度不好。年長教師不服你管,年輕教師聽不進意見,你管得多了教師反映壓力大,説你要人性管理,批評幾句也不行。你管得少了領導説你不負責任,認為工作開展不起來。有想法、有委屈也得咬碎了牙齒往肚子裏咽,以免影響大局。

新課程改革大環境下,學校教務處究竟要做些什麼?又怎麼做?通過調查和學習其它學校的一些做法,結合自己的一些工作實踐,認為應從以下方面進行探索:

一、學校教學常規

其實,教學常規工作範疇中,如教師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課後反思等都是非常個性化的工作,屬於個人行為,按西方國家的管理理念,管理絕不干涉個人行為,而是採用管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方式來對個人行為進行引導。而中國傳統的管理方式是管制(甚至於控制),如學校教務處通常都有一套常規要求,要求老師做什麼、怎麼做,一學期幾篇論文、聽幾堂課……都有詳細的量化規定,並制訂項目繁多的制度、量化評分標準,開展頻繁的教學檢查、推門聽課,諸如此類,花樣翻新。然而,因此帶來的後果通常是:

1、當備課、上課、批改成為任務時,教師便容易產生完成任務式的工作心理,產生消極的職業態度,喪失專業責任感。備課不再是為了上課,而是為了應付檢查,沒有檢查的話就可以不備了。教務處組織常規檢查便成了貓捉老鼠的遊戲,我們檢查者一門心思去研究備課者條條框框有沒有備到,課後反思有沒有寫,寫得細不細;備課者臨檢查時才急急忙忙東拼西湊,忙於應付,這在綜合科表現尤為突出。備課的原本目的喪失殆盡。

2、常規檢查方式的確能讓老師花更多的時間放在工作上,但作為管理者,我們更應當去思考的是:我們究竟是想讓老師花更多的時間放在工作上,還是讓老師的工作更有效?作為教師這個特殊的專業而言,參加各種評比除外,真正教育學生以及個人專業發展而言,重要的其實不是教學規範,而是符合現代教育發展的教學思想。讓教師更有思想,可以讓一個教師走得更長遠。而這恰恰是常規檢查無法做到的,甚至會扼殺的。

因此,學校教導處管理教學常規,應當分清哪些是教師個人的行為,哪些是羣體行為。羣體行為可以統一要求,可以管制。而像備課、上課之類的個人行為,應當充分給教師以自主權。

因此,學校教導處管理教學常規,應當分清哪些是教師個人的行為,哪些是羣體行為。羣體行為可以統一要求,可以管制。而像備課、上課之類的個人行為,應當充分給教師以自主權。

老辦法不行,不管肯定也不行,因為常規管理是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保證。怎樣管理呢?我歸納如下幾點:

1、少針對個人管理,設法找到協調羣體行為的方法與策略,才是真正的教學常規管理之道。如改一個個教師的備課檢查為教師羣體備課經驗的交流,作業批改教務處組織科組定期檢查再到各行政參與檢查。即由原來單一的教務處評價,改為其他行政和教師羣體評價。這樣做,既可以提高常規檢查的效果與影響面,同時可以減小教務處單一評價主體的矛盾對立面。

2、重過程管理,淡化結果意識。把推門課、規定公開課改成邀請聽課制,比如:規定每個學期每人至少請15人次到教室裏聽課,可以是領導、其它學科教師、家長等。這樣做的好處是:(1)促進教師人際關係,還可避免領導聽課評價給教師帶來的精神壓力。(2)教師自主教研意識增強。(3)真正讓學校裏最應當受到尊重的有水平的教師受到尊重,有利於學校學術氛圍的形成。

這樣,教務處原先教學常規工作不再是監督、檢查,而主要是組織、協調,負擔減輕了不少。

二、教務處工作重心

雖然教務主任也參與各科的教研活動,但事務繁多,藉口無法兼顧教研,這是事實。事務性工作的特點是時間緊急,完成較快,效果明顯,容易量化,做一件是一件。教研則是一項長期性工作,難以在短期內發揮作用,且需要較為清靜的環境思考。因此,先做事務,再思考教研是通常的做法,以致真正放在教研上的時間並不多。

如何處理這種矛盾?我個人認為,學校應該將教務處平時的數據統計、上交的表格、各類通知等一些雜務工作交給專人統籌協調管理,使教務處騰出手來專心負責做好三件事情:

1、抓好教師評價管理。包括教師業務水平考核、師德評價、課堂教學能力考核、教學質量評價。

2、抓好教研活動。將一個月四次的科組教研,改成:第一次進行上個月的總結與思考;第二次是科組教研活動;第三次是隨堂聽課、評課;第四次領導及行政談各年級、各科組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充分保證了教研活動、交流活動的時間。

管理之道,在於人人都能發揮自己的才能。每個部門做最擅長的事,做最應當做的事,使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規範而創新。

“一潭死水濺不出漣漪,一塊鏽石撞不出火花。”規範要從“實”做起。作為領導既要有果斷堅決的態度,更要有敢於涉足“雷區”的勇氣。思想上有新導向,工作上有新舉措,方能標新立異。相反,首鼠兩端,溥衍塞責,一團和氣,八面玲瓏,只把表面文章做好,根基不立,何以有作為。

教學工作反思不足之處 篇15

本期來,我校一直在學習“科學發展觀”。通過學習,我更加明確了黨中央領導集體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使我對我們偉大祖國更加有了信心,對我的工作也更加有了責任感,同時信心也更足了。近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在自查和反思我分管的後勤工作,覺得有成績更有不足,現特作如下梳理。

一、現狀

安坪國小是一所移民遷建學校,20xx年從老安坪搬遷至現在的藕塘場鎮。經過7年的建設(特別是20xx至今),學校有了象樣的教學樓和學生廁所,教師和學生有了住宿的寢室,學生有了一個可蒸飯的地方(簡易廚房),尤其可喜的是:學校建成了高規格的塑膠操場,培植了像樣的綠化帶,校園裏綠樹成陰、空氣清新、乾淨整潔。

安坪國小的硬件建設雖已具備相當規模,但其內部還有許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學校的配套用房不夠,還缺少功能用房,沒有象樣的學生廚房,學生寢室還很不夠,教師辦公設備落後,學生課桌凳破爛不堪等等。

二、問題分析

安坪國小之所以能有今天這個面貌,是國家大力扶持的結果,學校目前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也是國家投入不足所造

成的。

搬遷以前的安坪國小是一所規模很小的中心校,原有的設備少而且差,搬遷的過程中又損失嚴重。國家近些年投入的大量資金,全部用於了改善外部環境,所以某些設備設施還很差,很不到位。

另外,學校(尤其是我這個後勤主任)沒能有效的整合資源,為教師和學生想的還不夠。沒能在現有基礎上創造性的工作,以便最大限度的發揮現有資源的作用。

三、改進措施

1.多渠道爭取國家的扶持我們的教師團隊要在校長的帶領下精誠團結勤儉節約積累資金搞建設。

2.有效運用現有辦公設備最大限度的給予師生方便。

語數辦公室飲水機要長期保持有水供應,教師辦公室要上鎖,讓教師安心地在辦公室放東西。長期對教師開放遠教室和多媒體教室,教導處電腦要允許教師在業務上使用,促使教師學習、進步。另外就是從思想上、生活上給予教師關愛,讓廣大教師明白:儘管我們辦公條件比較差,但領導在精神上是關心體貼大家的。

3.整合校內資源,讓每個學生生活、學習安穩。嚴格實行賠償制度。

換掉教室裏所有不能用、不好用的課桌凳,把保管室內能用好用的全部投放到教室。利用假期,請師傅搞一次維修,能用的就用,不能用的就換掉;要號召教師關心學生疾苦,要隨時瞭解學生座位情況,發現不能用的,及時報告學校進行更換。

4.充分利用每一個房間,讓窄的學生寢室能通風,乾淨、無蚊蟲、整潔。

安坪是個很熱的地方,學生寢室到了夏天就會熱得受不了,但又不敢開窗(因為蚊子多)。要將所有學生寢室釘上紗窗,讓學生敢開窗,利用週末灑消毒藥殺菌、噴灑滅蚊藥。全部利用所有房間,學校不擠佔,開學初要均勻安排學生到各個房間,室內有固定的掛帕子、擱箱子和水桶的地方,讓寢室顯得乾淨、整潔,學生願意住。

總之,我校的後勤服務工作既要從硬件上加大投入,又要在服務態度和質量上改進。通過學習,我們對這些工作想得更細了,能切實從教師、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尤其是我們的責任心更強了,信心更足了,我相信: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我們的工作一定會朝着科學、高效、合理的方向前進。安坪國小的明天更美好!

教學工作反思不足之處 篇16

一年級的學生年紀相對較小,還是喜歡一些形象具體的事物。現在一年級學生識字量比以前要多,每一課的識字至少有十多個,會認字十多個,會寫的字至少是八個左右。一個學期以來會認字420個,會寫的字240個。一年級第二個學期主要是以識字這主,而我們學校的教研課題研究也是分階段進行研究,一年級以識字為主,先教後學,先學後教,先講後練,先練後講。其實不管是哪種教學模式,都是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學習識字。

先課改都要求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的主動性很重要,對於一年級的學生學習興趣更重要,我們老師總希望學生在課堂上能喜歡上課,能積極回答問題,能大聲讀生字,老師嚴厲要求學生大聲讀生字,就算學生大聲在喊也不是用心在讀,效果還是不好,如果是學生自己喜歡學生字,喜歡讀生字那效果會更好,要讓學生愛上識字愛上寫字,説起來很簡單,但做到實處卻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我們老師必須有自己的主見好好想一想,其實也可以下課之後與學生多交流多溝通,瞭解學生心裏是怎麼想的,我們要知道學生怎樣才會喜歡識字,會主動去學習,讓學生了解識字的重要性,想去學,可是我們暫時還不能做到,這需要慢慢去摸索,慢慢去了解學生的心理與興趣。

教學工作反思不足之處 篇17

《松鼠》是一篇寫動物的説明文,語言生動,內容淺顯易懂,主要介紹了松鼠的三個特點,其中涵蓋了松鼠的外形、生活習性和用途等方面的內容。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抓住關鍵句子,準確把握説明事物的特徵;學習文中準確而生動的語言;瞭解松鼠的生活習性,激發學生關愛、保護野生動物的興趣在上課前,我創設了情境,利用播放鬆鼠的視頻短片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小松鼠的喜愛之情, 看完短片之後,讓學生概括地説出對松鼠的印象,考察他們的概括能力。

此外,為了讓學生髮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我設計了“做一隻小松鼠,介紹自己的特點”這一個環節。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可以更進一步地理解本文所介紹的內容,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體現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文體”,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為了幫助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和理解課文內容,我設計了不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體會,讓學生先讀松鼠外形的部分,然後出示課件填空,教師進行對本段小結,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鼓勵學生運用這些詞説一段話,可以同桌試説,再在班上説。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讓學生學以致用。為了把學生的認識與創造結合起來,我設計了採訪,表演這一環節,使學生體會交流、合作的快樂,並加深對課文的感悟,猶如身臨其境之感,同時,也提高了語文素養。

教學工作反思不足之處 篇18

回想十年前,當時的我剛剛步入了教書育人這一神聖的行業,還記得剛從事英語教學時,抱着對這一職業的希望,對這一職業的憧憬,更是對這一職業是充滿信心和力量,開始了我的教師生涯。回顧十年課改,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在不斷的反思和改進中,我對國小英語教育教學有了自己的理解與認識。

一、教學觀念的變化

無論課堂怎樣變化,教學怎麼設計都是基於教師的教學觀念。在課改的實踐中,我逐步樹立了全面、交往互動、開放的英語教學觀。在課堂上,老師由傳授變為引導,由獨裁變為合作。在課堂上,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二、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新課標中指出“國小英語教學要創建以活動課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用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好的教學策略能讓課堂學習效率大大提升。任務型教學法和情境教學法是我們在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最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結合肢體動作和多媒體,讓原本枯燥的語言學習變得生動活潑有感染力,為學生創設出良好的語言環境和充分的語言實踐機會。

三、教材內容的有趣

教材中的語言材料和話題都是圍繞着學生的實際生活,運用了可愛的人物和鮮豔的色彩,緊緊抓住了學生的目光。在課堂上,我們使用的教學活動都充分反映了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由易到難的開展,再通過韻句歌曲豐富教學進行鞏固,最後結合實際生活展開會話。學生在用中學,學中用,體現了語言功能、話題和生活的有機結合。

四、課堂氣氛和諧

對於在應試教育體制下成長起來的我來説,感受最深的是課堂氛圍的不同。相對於以往我們在課堂上的不知所措和迷惑,現在的課堂是輕鬆、愉快、平等、和諧的。老師和學生之間有了很多的對話和交流。老師和學生之間常常有的是肯定的動作,讚賞的眼神,還有温馨的鼓勵。課堂上常有歡聲笑語。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們有了足夠的自信,有了學習的興趣;老師們有了學生的尊重和喜愛,體會到了教學的快樂。學生和老師都在共同的成長。

十年間,忙碌地摸着石頭過河的旅途上,我們走過小小的彎路,同時也驗證了課改方向的正確性,也發現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在教學實際中我也感受到了這樣的困惑。

一.國小生記憶單詞方法欠佳,記憶單詞很吃力,這樣情況嚴重影響了學生今後英語的學習,如何在教學中提高學生單詞學習的能力,給課文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英語教師工作量繁重,班額大,課時量不足,班級中兩極分化嚴重,後進生隨着年級的增大而增多。課堂教學中有時為了完成課時教學任務,很難兼顧到這些學生,怎麼才能更好地處理好這一關係?英語老師班級任教多,工作量大,每天在批改作業和訂正作業和家庭作業上要佔用很多時間和精力,這樣子就大大減少了老師在備課方面的精力,如何處理好兩者的關係?

三.考試與農村學生實際情況不符

課時少,內容多,沒有時間給學生們複習已學過的知識。可想而知考試的結果定是不盡人意。學生雖然有作業本,因為每週只有二節英語課,最後學生的考試結果可想而知。再説聽力,平時課堂是基本是老師讀,接觸不到真真切切的英語環境。學生看到成績不佳,自然對英語學習沒興趣。沒有了興趣,課堂上就會不認真聽課,這樣的連鎖反應,可想而知老師的英語教學就會更加艱難,考試的結果也在意料之中。

四.家長與英語老師缺乏溝通

大多數家長都認為自己的孩子在國中還可以重新學英語,在國小沒學好不是很重要。大部分家長不關心孩子的英語成績,不及時與英語老師溝通、交流,這樣的做法也言傳身教的影響自己的孩子。但在國小,學校、家長對英語科的認識就沒有那麼深刻了。

五.學生兩極分化嚴重

一般情況下,學生們一開始接觸英語時,幾乎每個學生都對其有濃厚的興趣,可漸漸地由於各種原因,有部分學生就不愛學了。因為國小英語課時少,學生學習能力弱,而目前的國小英語教材難度卻比較大。在這麼小的年齡就把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給扼殺了,這是何等殘忍。但由於課時少,每個老師任教的班級和學生就相應增多,每個英語老師要面臨差生就更多了,所以常常是顧此失彼。再加上目前英語教學,它以積累語感為主,每堂課容量大,知識點多,不斷積累,不斷滾動,一些學習習慣差的人一旦拉下,就會不知從何補起。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交際性很強的學科,而國小階段的英語課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踐中交流為主要目的。要求課堂活動化,讓每個孩子在生動、有趣的課堂情境和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中説説、唱唱、演演、玩玩,在學中用,在用中學。而現在我所處的這種英語教學困境,讓我對國小英語教學產生了畏懼和倦怠,迷茫和困惑。

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終要以促進人的發展、為人的發展服務為指導思想。“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應當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課程的改革給教師、學生、課堂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帶來了外語教學全方位改革的機遇,課程改革賦予教育以時代特徵和新的內涵。要完成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我們必須轉變觀念,不斷的研究和學習,改進英語課堂教學,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時代給我們英語教師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It’snotonlyanopportunity,butalsoachallenge.就讓我們以良好的狀態、心態和情態為了明天得更美好而努力吧!

教學工作反思不足之處 篇19

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課文用優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為了讓學生領會到這一點,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就設計了看圖片想像美景、品讀優美句子、美圖配佳句、看錄像感受人情美、上網查資料瞭解草原等環節。

單純地通過語言來想像從沒見過的景色是比較枯燥的,而且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上課,我就播放了圖片,加上美妙的配音,馬上引起了同學們的興趣,積極發言描述自己通過歌聲彷彿看到了什麼,我順勢要求他們用完整、優美的語言説説想像中的草原,學生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已經感受到文中優美的語言,這時很自然的就引用、或模仿課文的句子,很自然的達到積累優美語言的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j3g8w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