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北師版買文具教學反思(通用15篇)

北師版買文具教學反思(通用15篇)

北師版買文具教學反思 篇1

《買文具》一課是學生在三年級學過“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這一基礎上學習的“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

北師版買文具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本課教學中我首先通過“買文具”的具體情境,從學生熟悉的現實題材中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並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這不僅充分利用了學生原有知識、經驗這一寶貴的學習資源,而且表明了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然後將問題集中到用“豎式計算”,突出本節課的知識重點,掌握基本的筆算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先估商,再計算,將對估算意識的培養滲透在每個環節中;最後通過適當的練習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筆算技能。

一節課下來自認為很完美,認為學生已有了一定的認識,應該很好接受。結果在練習中發現錯誤百出:1、商的位置不對,尤其是商是兩位數的。2、當商是兩位數時,寫上十位上商後不知道跟除數相乘,直接寫一個跟被除數一樣的數。比如:“100除以10” ,應該讓學生學會從高位算起,前一位不夠除,就看前兩位,然後再進行計算。也就是十位上商1與除數相乘應得10,而有些同學直接寫出商10,與除數相乘得100。3、做“140除以20”這樣的題時,應是個位上7與20相乘得出140,而有的同學寫商的位置不對,把商寫在十位上,再把7與除數相乘得14,個位上的商又補上0。

北師版買文具教學反思 篇2

《買文具》這節課是在認識了“倍”之後解決有關倍的實際問題的一節課,重點在於讓學生能在解決問題時學會分析題意,恰當地選擇解題方法,難點在於為什麼要選擇這樣的解題方法,買文具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我創設了袋鼠阿姨的文具店開業的情景,很多小動物來買文具,分別買了不同數量的筆,然後根據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在提出問題後,讓學生找出要求這個問題所需要的條件。這點在以後的學習中,特別是解決問題時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培養學生在眾多的數學信息中準確找到解決問題的條件的能力。

學生在找準信息解決時,因為是求倍數關係的問題,所以在讓學生理解上沒有讓學生充分感知是哪兩個數量在進行比較,所以學生分析問題時沒有找準應該選擇用乘法還是除法來進行計算,有的孩子能正確列式解決但是説出的理由卻是和算是意思完全相反的,由此看出,在這節課上,難點沒有很好的突破,在講解是可以配合畫圖或者擺小棒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這樣難點應該能比較容易突破。

在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上,我認為要教給學生分析題意的方法,比如勾畫出解決問題需要的條件,還要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比如畫圖、擺小棒等。用這些方法來分析其中的數量關係,這樣學生才能學會如何解決問題。

北師版買文具教學反思 篇3

《買文具》(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購物》的第一課時,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購物活動中認識小面額的人民幣,體會元、角、分之間的關係,會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其實對於人民幣的認識學生並非是一張白紙,因為這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大部分學生都有過隨家長或單獨購物的經歷。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這一概念的學習設計成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認識人民幣,學會簡單的購物,並瞭解元與角、分之間的進率關係。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他人合作的態度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並進行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教育。

導入時我首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笑笑買文具”的情景,讓學生知道買文具需要錢,明白認識人民幣的重要性,再次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小組內認識不同面值的人民幣,通過交流了解到其實大多數學生已經能夠識別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師再此基礎上通過認一認的活動,利用課件強化,並歸納出人民幣的單位。

元、角、分之間的進率,進行元、角、分的簡單計算是本課教學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各種學生熟悉、感興趣的數學活動。安排師生、生生兑換不同面值人民幣的遊戲。尤其是在用一元錢換零錢時,學生更是以百分百的活力投身其間,答案異彩紛呈,有換10張1角的;2張5角的; 5張2角的; 1張5角、2張2角、1張1角;1張5角、1張2角、3張1角。通過學生的拿、數、想、比等手段,使學生體會到兑換方案的多樣性,富有趣味地得出元、角、分之間的關係(1元=10角),並類推出1角=10分。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此我創設了真實的數學購物活動,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購物活動,此時學生興趣高漲,在一種興奮、積極的心態下學習數學,學生在買賣之中互幫互學,在付幣、找幣中體驗購物過程,積累經驗,加深知識的實際應用,有助於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並適時進行勤儉節約的教育。

北師版買文具教學反思 篇4

《山中訪友》這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以此文為依據,進行學習意圖有兩個:一是,通過感受作者描繪的境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學習作者運用想象來表達情感的方法,同時積累優美的語言。

一、依據教材,加強基本功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對於農村的學生來講體會美、感悟美其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為他們生活的經歷太單調,太單一感觸就比較匱乏。為了調動他們審美情趣,我運用美文賞讀教學法。一堂好課要有好的預設,在講課之初我先讓有條件上網的同學聽《山中訪友》的朗讀。然後跟讀最後在班上示範讀。

初上課,讓沒有在網上聽朗讀的同學先讀課文,讀的過程中我發現有的同學聽的很隨意,表情木訥,甚至有的同學都不知道已經讀到什麼地方了。當這樣讀完整篇文章後,班中大部分同學都不知道課文講了什麼內容。隨後我讓劉雨欣(網上聽過)同學讀,這個同學平日裏朗讀基本功好。我發現在她讀的過程中同學聽的都很認真,面部表情也豐富了。因為她的原因帶動了整個課堂的氣氛。當我讓學生將書合起來,我讀他們接讀時就發生了這樣的變化:我讀“走出門,就與微風( )”“風中含着露水和( )氣息”“早晨( )!”同學們居然可以背出來。此時我發現同學們已經進入了作者優美的文字中,所以我趁機問:“通過這些描寫,你是否讀懂了作者是什麼樣的心情?”結果班中所有同學都舉起了手,我讓同學一起回答,答案很準確。因此我總結出:調動學生對美好事物、優美語言的體驗和感悟很有效的辦法就是:引領作用。所以佳文賞讀再跟讀再示範讀的方法是我語文教學的一種新模式。很多學生對文字感覺也就是視覺感較差,但聽覺遠遠好於視覺。所以這種模式是將視覺轉化為聽覺,讓學生更好的吸收。通過聽、讀兩項訓練讓學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激發了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朗讀除了要調動審美還要注重基本功的的訓練,我採取糾錯法。為了強化認字、字字的能力,在讀文過程中讓每個學生認真去聆聽,讀完後讓其它同學找讀錯的地方,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聽的能力同是又將説結合起來。因此,教學中我也注重學生聽、説、讀的能力。

二、依據教材,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運用想象的手法來表達情感是本文的特色之一。偉大的愛因斯坦説得好:“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為了增強學生的想象力我採用了模擬情境法:照課文句子仿寫句子。當文章講到作者與山中景物對話的段落時我讓學生跟班中的具體事物結交一位朋友,然後想象想對這位朋友説的話。有的學生將盆花看成是自己的一位朋友,對花説:“你好!美麗的滿天星!你綻放的每一朵小花,都是在邀請我去品香嗎?”有的學生對鎖頭説:“朋友,你好!忠誠的守位者,默默的工作,謝謝你。”……聽着學生表述我欣慰術了,同時也感到了無比的幸福。是的學生的想象力真的很豐富,是一個巨大的寶藏,需要我們去開發。

通過《山中訪友》一文的學習,學生不但增加了生字、新詞的積累,還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審美情趣,豐富了想象力,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濃厚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樂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當然,通過本課的教學,我們也發現了不少問題,如怎樣通過活動開展,更好地體現語文教學的思想性;如何巧妙設計活動、挖掘活動的深度,使活動與教學內容不至於流於形式,達到設計意圖和課堂教學目標;如何將活動延伸至課外,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造思維和應用知識的能力……,這些問題還有待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探索,讓語文課真正有效地“活”起來。

北師版買文具教學反思 篇5

10月2日上午在湛張國小聽了一篇淺顯易懂的童話故事《風娃娃》,文章語言生動,富有兒童情趣,實驗國小王老師採用貼近兒童的教學語言,變換不同的教學手段,抓住重點字詞和句子訓練來完成這堂課的教學,使學生學有所得。

1、紮實做好字詞鞏固,為讀好課文打好基礎。

王老師採用隨文識字的方法,在學習課文內容同時,把生字不經意間穿插進去。鞏固字詞。把學生容易讀錯和難讀的字詞製成卡片,通過學生“帶讀”的方式在全班進行識記,同學們表現得很積極紛紛舉手,不但讀音準確,聲音也很宏亮,達到了預想的效果。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己鑽課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教學課文時,望老師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風娃娃做了那幾件事,通過閲讀課文,學生很快找出風娃娃做的事情,並能用三個字準確的概括每一件事,接着用“風娃娃為什麼吹,是怎樣吹的”這一問題引領學生學習,使學生每一部分都有章可循。

最後王老師挖掘文本的空白處,進行想想説話。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圍繞“風娃娃幫人們做事,人們為什麼要責怪他?”這一問題展開討論,接着讓學生説説“你想對風娃娃説些什麼呢?”目的是讓孩子説説自己對課文的感受,培養一種良好的閲讀習慣。

北師版買文具教學反思 篇6

一:斟詞酌句,讀中感悟本課雖然語言樸實、簡潔,但是對人物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卻是細膩、豐富的,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因此在教學中,我着重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去多讀、多悟。用“男孩的那些語言、神態、動作引起了保羅的誤解?”這一問題引發學生們自己去讀課文,尋找文中對男孩語言、神態、動作描寫的關鍵詞、句,圈點批註,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去理解、體會關鍵詞的作用。例如學生讀到“男孩繞着那輛閃閃發光的新車”時,有的就能抓住“繞着”這一動作,體會到男孩被新車吸引,靠近新車,欣賞新車。在學生有了自己的體會時,我立即讓學生把自己獨特的體會寫進旁批中,鼓勵學生在讀書時做到讀、思、記的好習慣,學會自己加批註。有了體會後再讓學生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這時就不需要老師再去過多的指導,因為有了學生自己的獨特感受,有感情朗讀就變的容易起來。有了“第一次誤解”的導讀、導悟的鋪墊,我在教學“第二次誤解”這個關鍵部分沒有過多的分析講解,而是了讓學生自己在書上做“旁批”,要求學生把自己的體會寫下來。其實通過上面的讀和悟,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認識。試着用自己加旁批的方式,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注重了以學生為主體的閲讀能力的培養,珍視了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二:入情入境,感同身受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

教學中,當學生了解了兩次誤解的原由後,為了豐富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讓學生更深入的體會兄弟情深。我創設了對比情境,讓學生在背景音樂的渲染下,在教師深情的語言描述下,充當跛腳弟弟去想象體會他在這之前貧苦的生活狀況和苦悶生活態度,與當哥哥給他許下承諾後那種快樂、興奮的心情對比。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兄弟間的情誼,設身處地的感受哥哥那無私的愛。從而與跛腳弟弟產生共鳴,讓學生產生想説的慾望,不但把原來“要我説”變成了“我要説”,而且激活了學生原來處於休眠狀態的多種儲備,使其一下子進入了“不吐不快”的課堂境界。

三:走出文本,迴歸生活“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從已有的生活體驗中感受課文內容。在學生懂得“給予是快樂的”後,我以央視愛心公益廣告“激情”,讓學生在欣賞中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愛心,感受無私的給予別人關心、幫助也是快樂的。帶領學生走出文本,回到多彩的現實中,喚醒學生沉睡的記憶,聯繫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感悟在成長的過程中鍛鍊自己,教育自己的重要意義,最後該課也在激情的總結和動情的音樂聲中結束。當然,課堂教學也是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也存在許多不足和值得探討的地方,例如在讓學生試着自己加旁批時,對學生的估計過高,在學習方法指導上也不夠細緻,導致部分學生無從下手。課後我深刻意識到,教師應明確地告訴學生批註的地方(文中的重點、難點、疑點、妙點處)、加旁批的內容(可以是自己的體會感受,可以是一句或幾句話,也可以是一個詞,甚至幾個符號,此外,還可以借用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等等。這樣,有了方法上的指導,更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做起旁批來肯定會更加精彩,更能在課堂上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的閲讀能力。還有語文課堂講究語言藝術,我在整堂課中,語調控制的不理想,不夠抑揚頓挫,導致自己的嗓子承受不住,也給學生造成了聽覺疲勞。這次活動中,在市教科所和武勝教研室的指點下,在許多優秀教師的幫助下,我對新課標有了新的認識和不少的提高,我覺得這是我此次活動的最大收穫。

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將繼續努力,不斷的提升、完善自己。

北師版買文具教學反思 篇7

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裏幫忙作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課文寫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足智多謀、才智超羣。

課文結構嚴謹。故事以“借”為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敍述。先寫了草船借箭的原因;之後寫了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準備;然後重點寫了草船借箭的經過;最終寫了事情的結果──箭如期如數交付周瑜,周瑜自歎弗如。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敍述得清清楚楚。不僅僅如此,文中的許多資料還前後呼應,如,結尾與開頭照應。這樣嚴謹的結構,大大增強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嚴密性。

開頭部分周瑜與諸葛亮軍中議事,周瑜步步緊逼,其毒計可謂蓄謀已久,大有天衣無縫、諸葛亮必死無疑之感。諸葛亮沉着應對,還出乎常理地將造箭時間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認為在開玩笑。借箭時,曹營萬箭齊發,諸葛亮飲酒取樂,完後還大呼多謝,使故事情節曲折生動。

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諸葛亮,文中着力讚美的人物,他神機妙算,對周瑜的險惡用心瞭然於胸。但他不動聲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並按周瑜意願立下軍令狀。周瑜大喜過望,以為陰謀得逞,諸葛亮對借箭妙計進行了通盤研究和周密安排。他算到了天氣,明白第三天四更時分必須有大霧;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條船以繩索相連,一字排開,兩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明白魯肅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明白周瑜聰明過人,所以不讓魯肅提借船之事,明白曹操謹慎多疑,看不清虛實不會輕易出兵,因而大張旗鼓,霧夜佯攻曹營;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後必然疑惑,但絕不會直問原因,所以請魯肅同船取箭,做個見證,回去好向周瑜講述取箭經過,給周瑜一個迎頭悶擊,讓他清醒地看到自我陰謀的慘敗。周瑜,智謀過人,但他自負,妒賢忌能,他以作戰急需為名,設造箭之計,事出為公,諸葛亮不好推辭。讓諸葛亮自入圈套,還立下軍令狀,人證、物證俱全,諸葛亮有口難言。此計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此外,文中還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魯肅、多疑謹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鮮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這是經典作品的藝術魅力。

北師版買文具教學反思 篇8

《鷸蚌相爭》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個小故事生動地説明了兩人一味爭鬥,互不相讓,就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到好處的道理。

在學習這則寓言時,我引導學生運用學習《揠苗助長》的方法,首先要求學生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明確故事大意,之後,抓住重點詞句通過反覆朗讀來理解和感悟寓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鷸和蚌的對話,抓住“威脅”、“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詞語想象鷸和蚌的申請,從而對“互不相讓”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最後,引導血色很難過通過朗讀體會漁翁所得之易,抓住“喜笑顏開”、“沒費一點力氣”、“一齊捉住”等詞語指導朗讀,收效更加明顯。

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鷸和蚌傻不傻?傻在那裏?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思維主動性,他們不僅能幫助鷸和蚌出主意,而且找到了原因所在,真正內化了寓意。

北師版買文具教學反思 篇9

優點與不足:培根説過:“讀詩使人靈秀。”那是因為詩中有意境。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採用的是創設情境、互動教學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動教學策略,事實證明還是比較成功的。

1、借畫面互誦 。

《乞巧》這首詩有兩幅大的畫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才是主畫面,這在教材的底圖很清晰;二是人間乞巧的場面。在教學環節中,我還安排了讓學生根據詩句想象畫面,讓詩句和詩意化為可以視覺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圖片。

2、借吟誦互動: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吟誦是古詩教學很多老師常用的並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學時由學生背詩入課,教師吟詩入題。課中吟中誦,誦中説,説中解詩意、品詩味、入詩境。

3、擴展延伸,豐富積累。

豐富的想象是這首詩明顯的寫法特點。教學中,我讓學生想象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畫面,想象人間乞巧的場面。

“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作為古詩教學,尤其要注意以讀帶講、多讀多悟,這樣才能讓詩情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激發濃厚的情趣,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北師版買文具教學反思 篇10

百分數應用題的教學內容是很抽象.但和學生的生活很貼近。學生在生活中看見過,也聽説過.因此,我就從學生生活中熟悉問題改變例題。

課的開始就開門見山的出示教學課題,並鼓勵學生用已學的知識經驗嘗試着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信心。課堂上以思考、交流貫穿全過程,讓學生在觀察、對比、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尤其是特別注重為學生創設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間。

教學中,無論是學生觀察、發現或是“探索創新”或是“鞏固深化”或是“聯繫實際”都是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合作或再組織討論交流,這樣才能使學生有話可説、有話想説、有話能説,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學習的效率。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感覺到數學課堂中對於學生數學語言的訓練是多麼的重要,只要讓學生將解題的思路用完整的語言表述清楚,這樣才能證明他的頭腦中對這類應用題掌握得是否準確。

北師版買文具教學反思 篇11

《醜石》是一篇新課文,備課時還是花了點時間好好讀了讀。作者先言醜石之醜,那是極盡渲染:一是外貌之醜,“黑黝黝的”“牛似的模樣”;二是一無用處,不能壘山牆,不能壓台階,甚至想鑿一方石磨人家也沒看上;三是不但無用,而且孩子們在玩的時候還要當心,一不小心那坑窪不平的表面還會讓人摔破膝蓋。而就是這樣一塊醜得不能再醜的石頭,卻被天文學家發現,被奉為至寶,最後被“小心翼翼”地運走了。美與醜都在一塊石頭上,關鍵是看人們從哪個角度來看問題。

初讀課文之後,先讓孩子們説説自己的第一感受,然後再概括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結構。因為作者的層次清晰,解決起來也並沒有什麼問題。

在教學活動中,我創設情境以文中“天文學家”的身份來到學生中間表演,融入課堂,融入學生中間。我以“天文學家”的身份出現,我介紹説:“這塊‘醜石’原來是天上的隕石,它曾補過天,在天上發過光,發過熱,輝煌過,給我們的祖先帶來光明等等。”學生的眼睛馬上亮起來了,個個都很好奇。於是,我就趁機出示了作者家門前那一塊巨大的“醜石”的圖片,然後再把一些隕石的圖片給學生看,學生很好奇,馬上激發起他們那種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興趣,急着想去了解“這塊‘醜石’的地位發生的如此巨大的變化後,村名們是怎樣對待這塊‘醜石’(隕石)的呢?”接着,我就因勢利導地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就是讓學生也跟着作者“對‘醜石’的醜和美有了重新的認識。”從而引導出本文的兩個中心句“以醜為美”和“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的理解,讓學生各抒己見,這節課堂上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了師生間平等對話。

北師版買文具教學反思 篇12

《鳥島》主要寫了聞名中外的青海湖鳥島春夏兩季的景象和鳥兒活動的情景,字裏行間流露了對鳥島的喜愛,對學生初步進行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全文敍述條理清楚,語句流暢,文字優美,很適合朗讀。根據課文的特點。我以朗誦作為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的主線,還利用上了多媒體,讓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詞語,走進文本,自己體會朗讀課文,再通過自己感悟欣賞鳥島環境美,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受到鳥類是人類的朋友,應加入到愛鳥、護鳥的行列中去。

1.層層遞進,由淺入深進行教學。

孩子們總不能一下就領略句子的意思,把句子讀優美,所以根據這些特點,我在進行朗讀教學時,我先讓孩子初讀,再引導之後讀,接而再進行深入引導並指導朗讀。一般在進行多次引導之後,孩子們的朗讀就比較到位了。如第二段的第一句,先請人範讀,再指導讀“一羣一羣”,再放入句子讀,再引導理解“陸續”,最後再指導讀。有層次地進行教學,孩子們就理解的比較容易,讀起來也會有感覺。

2.拓展訓練,激發孩子想象力。

文章的第三段是課文的重點段落,裏面有許多的好詞好句可以供孩子們積累和掌握,為寫話打底子。因此,我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些想象題目:猜猜六月的鳥島鳥兒們會幹什麼?先一幅一幅圖出示,便於孩子們認真看,再放在一起,進行説話訓練。我感覺大部分孩子都會説的,而且也説得很美。第二個説話訓練是模仿“一個挨着一個”進行説話。這個是比較簡單的,孩子們都會説。

3.利用多媒體,深入理解課文。

有了多媒體,語文課就可以上得更精彩了。理解“陸續“這個詞語,我運用課件演示,感覺效果不錯。鳥島離我們很遠,我們不可能去參觀鳥島,這時給孩子們看一些圖片,就可以引領孩子們認識和走進鳥島,對文章的學習就感到不陌生了。

上面這三個地方是我這堂課自我感覺比較滿意的,當然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

1. 語言過於囉嗦。也許是平常上課不注意,總是擔心他們不懂,稍不留神就反反覆覆地嘮叨起來,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時刻提醒自己學會言簡意賅,不要反覆説。

2. 學生的主體性表現的不強。課堂是孩子們的天下,老師應該起到引導作用。上完課後,我感覺當學生回答不出時,我不應該代替學生回答,這樣就等於搶了他們的權力。我應該學會去引導他們,用施老師的話説“他們不會想到哪去的!”所以,不用怕!

3. 過渡不夠自然和優美。過渡就像是一座橋,橋搭的不好,就不能順利連接兩端。我的過渡語比較單一,直來直去,缺少美感,有時是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直接説“讀第幾段”,沒有趣味性。這個方面真得好好學習啊!

這篇文章上下來,感受最深的是:好課還得多磨!關鍵是別人的意見很重要,平常自己上課很難發現自己的缺點,在人家面前就一覽無遺了!

北師版買文具教學反思 篇13

本課重點是文章的表達方法,其一是文章的寫作順序。為了把這個知識點講解清楚,我在板書上用了一點心思,那就是把“形成”和“特色”用黃顏色的粉筆寫成。當學生對藏戲的形成和特色瞭解之後,依照板書老師説:“像課文這樣圍繞藏戲從藏戲的形成和特色兩方面安排材料,進行説明是一種什麼寫作順序?”當時課堂上一片安靜。是啊關於此種寫作順序,學生是比較陌生的。

他們對事情發展順序和時間順序、地點轉換順序更為熟悉一些。此刻的安靜是在預料之中的。我靜靜地等待,並提醒學生其它寫作順序,有學生想起來了,他講出了事物幾個方面的寫作順序,然後我進行板書。其實課堂上需要有這樣的靜。然後我強調本課中一個事物是指“藏戲”,幾個方面是指“形成和特色。”馬上問圍繞一個事物通過幾方面來進行寫作的順序是什麼順序?(事物的幾個方面)由此來加深學生的印象。這個問題到此並沒有結束,我馬上追問:“以前我們學過的哪篇課文是按照這個順序寫作的?”《鯨》《新型玻璃》等。關於此種寫作順序,我想學生肯定熟記在心了。

北師版買文具教學反思 篇14

當悦耳動聽的音樂鈴在耳邊盪漾開去的時候,我與我的學生都在心底鬆了一口氣:終於,《二泉映月》欣賞“完”了,也欣賞“懂”了!面對着一張張因收穫而快樂的臉龐,注視着一雙雙因興奮而清亮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為本”這個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課程改革最關鍵的是改變過去教師“滿堂灌”的現象,聚焦於學生的探究、發現、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隻注重知識的傳授,而要使學生在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獲得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而今天,當我與我的學生感受着《二泉映月》那優美而又激昂的旋律美時,震撼着阿炳堅強又正直的人格美時,我欣喜地發現:原來學生可以更美的!

一、“個性飛揚”是美

新課程告訴我們:課堂上,學生是主體,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要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我欣賞學生在課堂上的“個性飛揚”,那是自信、智慧的湧動,那是主體能動性的張揚。如何讓課堂成為學生“個性飛揚”的舞台呢?以往,我的備課本中對於學生的朗讀指導總是寫得極盡詳細,初看頗有針對性,實質卻完全是我的朗讀模式。我以我的感悟去要求學生,把我的感情強加於學生,學生只是我的朗讀工具。他們也許不懂課文,但可以煞有其事地“讀”課文;他們也許不明白為何要這樣讀,卻依然讀得“有聲有色”……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讀此文,我便被文中優美的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空靈意境所吸引,更被藴藏於文字但又淋漓盡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當我聆聽完那舉世聞名的二胡獨奏《二泉映月》後,內心更是震撼!這是一篇適合朗讀,而且需要通過朗讀來感悟的課文。我該怎樣來指導學生朗讀呢?“傾聽孩子的聲音”,腦海中飛快地閃過這一新課程亮點。我精神一振:為何不能在課堂上讓學生“傾訴自己的感情”呢?聽聽他們是怎樣欣賞《二泉映月》的?於是,我在備課本上寫下了這樣一番設計:第一教時,先以音樂導入,在優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幫助學生奠定感情基調——對曲子創作者的敬佩。然後給予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學生在敬佩與好奇的情感驅使下,必然會興趣昂然地開始自己的朗讀。學生準備充分之後進行首次朗讀反饋。只要求學生讀,而不需要談“為什麼這樣讀”。接着根據學生的朗讀情況確定學生理解的難點,作為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 第二教時,引導學生深入感悟課文之後再次清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這次應告訴大家“為什麼這樣讀”。兩次朗讀,各有側重,且逐層深入。前者是感悟的起點,後者則是理解後的感悟。

忐忑不安地開始上課,下課時卻欣喜萬分:初次朗讀首先成為學生的“興趣”時,他們大膽嘗試,敢於思索,通過自己獨特的朗讀表達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的也許讀得不夠流利,但那份認真卻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許還不夠深入,但自信卻可見一斑……隨着感悟的深入,理解的透徹,學生對於阿炳知道得更多,對於《二泉映月》也“懂”得更多。於是再次“朗讀”便成為了學生表達情感的“需要”。他們通過朗讀演繹着內心深處對課文的欣賞,對阿炳的崇敬,對曲子的喜愛……於是乎,有的同學配樂朗讀,聲情並茂;有的同學小組合作,情感共鳴;有的則激情昂揚,鼓舞人心;更有甚者有聲有色地朗誦,使人震撼…….看着這“個性飛揚”的一幕幕,我感到了美!

二、“合作探究”是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該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國小語文新課程的重要理念之一。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方面能起巨大作用。為了真正還學生“自主探究”的權利,我作了一番大膽嘗試:嘗試讓學生自己走近阿炳,嘗試讓學生與阿炳對話,與文本對話,嘗試讓學生提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嘗試讓學生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為此,《二泉映月》第二教時便有了這樣的構思:

一、創設情境,感悟內心

學生輕輕地自讀第四自然段,邊讀邊想,讀懂了什麼,讀不懂的地方可把句子畫出來,然後交流理解。

1.分享讀懂的快樂。

2.提出讀不懂的地方。

3.結合課文第3小節與課前蒐集的資料合作解決疑問。

二、精讀感悟,品味賞析

1.引讀有關課文:聽着,聽着,阿炳的心——,他禁不住——。他要通過——,把——情懷,傾吐給——。

2.質疑:讀到這兒,你覺得我們該研究什麼問題了?

3.合作研究。

4.討論交流。

當我終於把這設計定稿時,我很是擔心:學生會質疑嗎?他們能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嗎?合作研究能解決問題嗎?這一連串的“害怕”使我的心懸了起來。終於到了關鍵性的時刻:引讀第五自然段的開頭後,我靜待着同學們提出該“研究”的問題。“阿炳怎樣通過琴聲來傾吐自己的情懷?”我驚喜啊,這不正是課文的重點嗎?學生能一下子點出來,多棒呀。“阿炳想通過琴聲傾吐自己怎樣的情懷呢?”我又一次露出了喜悦的笑容。這個問題正是我們這節課理解的難點,解決了這個問題也就讀懂了整篇文章。學生果然也急於解決他們想知道的問題。於是,小組合作研究,通過讀課文,聽音樂,看資料,津津有味地討論交流。最後,大部分同學都明白了阿炳通過琴聲曲調的變化起伏抒發了他內心對音樂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表達了對命運的抗爭,更傾訴了對生活、家鄉、大自然的熱愛……此時,我心中的“石頭”完全落了地,被驚喜籠罩住了的我豁然感到:“自主探究”原來是這樣美麗!

三、“童心閃爍”是美

一直以來,黑板是教師的“專用地”。教師可以在上面“指點江山”,學生面對的完全是教師的“藍圖”,他們往往是被動地接受,被動地理解,即使教師漂亮的板書是對課文最簡潔的概括,生動的板畫是對課文最形象的再現,學生也是完全被動的接受者,面對“神聖”的板書,他們不敢思索,也不能質疑。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假如真還給學生“自主”,那麼這一塊歷來被學生視為“聖地”的黑板是否也應該成為 學生的“用武之地”呢?《二泉映月》第二教時的後半部分設計讓我領略到了學生無窮的智慧。黑板上書寫着不僅僅是他們智慧的見解,更是一顆顆閃亮的“童心”。

課堂已接近尾聲,學生已順利地解決了自己提出的問題。在樂曲的感染之下,又一次投入地朗讀課文。這一次,他們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讀的,那抑揚頓挫的語調飽含着對樂曲的欣賞,那真情流露的眼神流淌着對阿炳的崇敬。看着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我激動極了:“這麼美的景色,這麼美的旋律,這麼美的情感已深深感動了我。我相信:同學們也一定陶醉其中,被阿炳傑出的音樂才華和頑強的奮鬥精神所感動!此時此刻,你心目中的阿炳一定十分高大吧!那就請你在黑板上傾訴你對阿炳的崇敬,寫出阿炳最令你感動的品質或精神吧!“剎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不再沉默是金,也不再猶豫不決,而是躍躍欲試,小手林立,因為他們內心的情感澎湃着,激動湧流着,他們願意通過板書來傾吐這種感動。於是,黑板上便有了一顆顆閃閃的童心,一份份純潔的童真。

北師版買文具教學反思 篇15

《回聲》是國小二年級的一篇課文,科學性很強,它通過一個簡單的童話故事,用擬人的手法向讀者介紹了回聲的形成,讀起來生動有趣,激發學生注意發 現自然現象,提出問題,自己發現尋找解決途徑,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上課之前,我在網上查找了一些教學設計,發現大多數的教案除了基本的識字外,更多的 時間放在了告訴學生回聲是怎麼形成的這個問題上。而我認為,畢竟面對的是二年級的學生,而且也是一堂語文課,識字、讀文是重點,通過學生對文本的朗讀感 悟,教師只需在關鍵的地方加以引導,回聲的形成問題很容易就解決,即使不能夠讓學生徹底的明白回聲的知識也不要緊,利用這一點可以讓學生在課後通過各種途 徑和方法去找到自己的答案。

基於上述思想,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在識字和學生朗讀方面下的工夫比較多,識字方面因為課文中的生字並不是很 多,我採用是隨文識字,教學方法上多一點放手,讓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識字經驗大膽的交流識字方法,但總的效果沒有我預想的好,究其原因,我在課堂的活動方 面還因動點心思,用豐富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識字過程中,還應該更加關注學生對於字的理解,可以用字到詞,詞到句或一字多詞的方法幫助學 生更好的理解生字的含義。而在讀文這一塊,我藉助了多媒體的手段,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看到的説説課文是怎麼寫的,這樣比較直觀形象的把課文內容先展示出來,一來提高學生讀書的興趣,二來給學生理解課文作了鋪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g44de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