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反思(精選19篇)

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反思(精選19篇)

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反思 篇1

一、高中英語教學語法教學之現狀

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反思(精選19篇)

新頒佈的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教學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彙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在實施新課改的今天,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化,高中英語閲讀課和對話課成為改革研究的重點,並探索了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改革卻無人問津,似乎"談語法色變"。由於對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改革片面、膚淺的認識,只一味強調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誤認為現在的中學英語教學中語言基礎知識教學特別是語法教學已經不重要了,部分教師甚至簡單地認為實施新課標就是淡化語法教學,淡化就是不必重視。故而出現像杭州市某高級中學高一某教改實驗班的英語教師幾乎每節課讓學生會話教學現象:起初,該班學生熱情高漲,為了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對學生會話中的錯誤儘量少指出,常常以"good ! ; you are clever".來鼓勵他們多説 ,然而,一年下來,不少學生髮現,自己不但口語沒有什麼提高,而且成績遠遠落後於非實驗班學生。其結果是實驗僅歷時一年,該班學生對高一階段的語法概念模糊,老師很少引導學生藉助語法正確理解句子,影響了學生對語言材料全面,正確的理解,也阻礙了學生獲取語言材料的內含信息,進而影響了高二、高三的學習效果,致使大學聯考成績很不理想。

中學英語語法教學之必要性

對於語法在英語語言教學中的地位 ,我們要對其應有質的認識,語言學家認為,語法是語言發生作用的框架;沒有語法,人們公認的交流思想形式就沒有一致性,就無法組織語言,人們也就無法進行交流。實踐性強的語言知識,特別是語法知識,可使學生越學越明白,越學越容易,越學越輕鬆,從而能激發學生深層的、持久的學習興趣。語法教學在任何情況下、任何階段都不能淡化(胡春洞,20__)。可以看出,現在的中學語法教學不是簡單的淡化問題,而是改變認識和教法的問題。"改變過分強調語法的講解與傳授的傾向"就是教授語法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學習語言的有效手段,其最終目的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記住一些語言規則,而是將語言的形式與其意義、交際功能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在實際的語言運用中去內化語言規則,從而達到學生能準確運用語言進行有效交際的目的。因為中國學生不可能像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習者那樣的學習環境,不可能在平時、在課外獲得充分足夠的英語語言的影響,而去內化其語言規則,進而形成自然習得英語。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主要得通過有意識的學習,而學習掌握基礎英語語法規則可以幫助學習者較快地掌握語言形式。什麼是"語法"?"grammar ──- rules for forming words and combining them into sentences."(《牛津高階英漢詞典》)正因為語法揭示了詞形變化和遣詞造句的規律,所以説,學習語法有助於培養學生正確理解英語和準確運用英語的能力,可以使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少走彎路,對英語學習者來説,是一條學習英語的捷徑。

人類學習任何知識,都企圖在所接觸的事物發展中發現秩序,尋找規律。尋求秩序是人類的一個天性。人的大腦在吸收了新的信息後,原有的知識系統必然發生重組(restructuring)。學習外語與學習其它任何知識一樣,整個過程是一個發現規律、尋求規律,並對原有規律進行重組的過程。詞義、句法規則和語用知識的重組,無一不在影響着學習者整個外語知識系統的發展和完善。重組過程中,某種知識發展成為一種技巧,又逐漸成為一種常規(routine)。通過實踐,技巧和常規形成了一種自動的(automatic)過程,成為一種能力(proficiency)。

widdowson(1992)在一次演講中指出,語言由兩部分內容組成,一部分是綜合的,憶中的詞塊(1exical chunks);另一部分是分析性的語法規則。語法在語言中起的是調節性的作用,但是這一功能必不可少。不學語法是不可能真正學會一種語言的。

事實上是,正因為英語教學在中國是屬於foreign 1anguage的範疇,大多數學生在離開課堂之後並沒有多少聽説英語的機會,他們十分缺少環境英語的反覆刺激,所以大多數教師在課堂上仍然非常注重語法教學,這一現象越到高年級越普遍,越是畢業班越普遍。那些學習“許國章英語”和“薄冰、章振邦語法”出身的學生,英語功底紮實,閲讀能力強,表面上看他們聽説能力差一點,但實際上他們一旦有了良好的外語交際環境,如出國深造半年到一年,絕大多數都能説一口標準、漂亮的英語,很快過了語言交際關。

所以我們不必因教了語法而感到自己沒有"與時俱進"或"老化、落後"。要堅持實事求是,藉助英語新課程教學理論,構建所任教學班最適宜的教學方法 ,面對語法必教而怎樣教並無定論的實際,我們要不斷提高理論修養,提升自己已有的經驗,在實施新課標的過程中探索更多更好更有效的語法教學方法。

如何把握中學英語教學語法教學

對於英語課程標準的現行教材的語法內容,及目前的教學實際我們怎麼把握呢?

1、要在接觸大量語言材料的基礎上學語法

外語的習得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中學生學英語首先應當通過聽説和閲讀的實踐,接觸大量的地道英語,初步樹立語感,然後在大量語言材料的基礎上歸納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這就是語法。語法是語言的組織規律和結構框架,它規範着人們的語言活動。不管你承認不承認,自覺不自覺,你只要在運用語言,便無時無刻不受語法規律的支配。你如果不理它,它就給你顏色看:句子看不懂,言語不地道,表達不準確,翻譯不達意,總而言之,弄得你寸步難行。那麼,這麼重要的規律和法則是否都要靠我們自己去歸納出來呢?那也不是的,前人早已為我們歸納出來了,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謂的教學語法,也就是可以買到的語法書。語法書是語言學家對客觀存在的語言組織規律的認識和描寫,其中雖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但它描寫的基本法則還是長期起作用的。我們學習了這些基本法則,就可以加深對所學語言的認知,加深語感,加快英語習得的進度。中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學點語法,就好像在一個陌生的領域找到了嚮導,它會帶領你順利地入門,升堂入室,漸入佳境。有些人多年學英語,卻老是在原地踏步不前,像是一鍋“夾生飯”,怎樣也“煮不熟”,這就是因為學習方法不對頭,還沒有入門,無法前進,這裏也顯示出學點語法的重要性。

2、要聯繫詞彙來學習語法

任何一種活的語言都是音、義結合的語法和詞彙的體系:語法賦予語言以結構形式,而詞彙則通過語法結構賦予語言以意義內容,因此,語法和詞彙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比如特定的語法結構往往要求某種類別的詞與之匹配,如果用錯了詞,儘管語法結構沒有錯,仍然是個病句。比如可以説:

○be patient. 請耐心點。

○don’t be impatient. 別不耐煩。

○please be careful. 請小心點。

○don’t be careless. 不要粗心大意。

卻不可以説:

×be pretty.

×don’t be hungry.

同是“動詞be + 形容詞”構成的祈使句,為什麼前者對,後者錯?因為在這種類型的祈使句中,形容詞必須是“動態的”,而不可以是“靜態的”。動詞的使用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可以説:

○i have been / stayed in beijing for three days. 我來北京已經三天了。

卻不可以説:

×i have come to beijing for three days.

為什麼?因為在表示持續一段時間的句子裏,只可以用靜態動詞或者表示持續動作的動詞,而不可以用表示一次性動作的動詞。同樣地,我們可以説:

○i have owned this house for 20 years. 我買這幢房子已有20年了。

卻不可以説:

×i have bought this house for 20 years.

有時同一個詞用在同一句中,只因出現在不同的位置,以致全劇的意義完全改變。例如:

you should speak naturally.

naturally, you should speak.

副詞naturally在第一句中出現的句尾,是方式狀語,全句的意義是,“你發言應該自然一點兒”;在第二句中,naturally出現在句首,而且用逗號隔開,是評註性狀語,表示説話人對自己所説的話的態度,全句的意思是,“當然了,你應該發言”。又例如:

i don’t think he will meet you personally.

personally, i don’t think he will meat you.

前一句的意思是,“我認為他不會親自接見你。”後一句的意思是,“我個人看來,他不會接見你。”又例如:

he gave me a lift kindly.

he kindly gave me a lift.

前一句的意思是,“他好心地讓我順便搭他的車。”後一句的意思是,“他真好,讓我順便搭他的車。”這句話相當於it was kind of him to give me a lift.

以上諸例都説明詞彙和語法的密切關係,如果脱離了詞彙,空談語法結構,往往就難以講深講透。這也説明《新編英語語法》聯繫詞彙意義來講語法,劃分“動態動詞”與“靜態動詞”、“動態形容詞與靜態形容詞”等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要聯繫上下文(語境)來學習語法

我們學習語法就是要掌握用詞造句的規則,但是我們造的句子不僅要求語法結構是正確的,還要求所造的句子在一定上下文中是恰當的,這就是“正確性”與“適合性”的問題。我們知道,沒有存在於真空中的句子,任何一個句子都存在於特定的語境中。比如有人問你:

where do you come from? 你是哪裏人?

你回答説:

i’m a student. 我是學生。

這就是適合性問題,這個答語的結構雖然符合語法規則,但它用錯了地方,答非所問,從而不能達到交際目的。英語中有一些語法結構可以這樣那樣地轉換,但在特定的語境中往往只能用其一種,不可以隨意轉換。比如在“主語 + 動詞 + 間接賓語 + 直接賓語”的句子中,從語法結構上看,間接賓語的位置可以前後移動:

he gave me a watch.

→he gave a watch to me.

這兩個句子都符合語法規則,但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你只能用其中的一種形式,比如問句是:

what did he give you?

你的答語只能是:

he gave me a watch.(或者a watch.)

如果問句是:

to whom did he give a watch?

你的回答只能是:

he gave a watch to me.(或者to me.)

又如在“主—動—賓”結構的句式中,主動句通常可以轉換為被動句:

the hunter killed a snake.

→a snake was killed by the hunter.

這兩個句子都是符合語法規則的,但若上文是:

who killed the snake?

你只能用被動句:

it (the snake) was killed by the hunter.

如果上文問的是:

what did the hunter do?

你只能用主動句:

he (the hunter) killed a snake.

聯繫上下文學習語法,不僅可以保證語言使用的適合性,而且還可以通過上下文了解句子的弦外之音,即交際功能。要知道,一個句子的結構形式和意義是一回事,同一句子在一定交際場合中能起什麼樣的交際作用則是另外一回事。同一類型的句子在不同的交際場合可以有不同的交際功能。比如一般疑問句並不一定都是向對方詢問情況,它可能是一種請求:

could you lend me a hand? 請幫我一把。

也可能是表示款待:

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 請喝茶。

可能是一種警告:

do you know there is a strong current here? 這裏有急湍暗流(要當心)!

也可能是一種威脅:

do you want a punch on the nose? 當心捱揍!

所有這些交際功能都只有在一定上下文和語境中才能判定

4、要聯繫語音語調來學習語法

如前所述,語言是音、義結合的語法和詞彙的體系,這也就是説,語法和語音天生就是綁在一起的。比如調型的改變往往引起語義的改變,例如陳述句通常是以降調收剎,如果詞序不變,而將調型變為低升調,句子便成為疑問句:

he goes to school at eight. 他8點上學。(陳述句)

he goes to school at eight? 他8點上學嗎?(疑問句)

調心位置的移動,也會直接關係着整個句子的意義:

susan can speak chi nese. 蘇珊能講漢語。(語義重心在“漢語”上。)

susan can speak chinese. 蘇珊能説漢語。(語義重心在“説”上,言下之意:她寫得不好。)

susan can speak chinese. 蘇珊能説漢語。(語義重心在“蘇珊”上,言下之意:別人不能説。)

關鍵詞的重讀與非重讀,也往往引起語義的差異。比如英語裏有一些以there開首的句子,其中有的是倒裝句,有的不是。there如果重讀,在句中作地點狀語,那便是倒裝句:

there / / is our car. 我們的車子在那兒。

there / / comes the bus. 公共汽車來了。

如果there非重讀,讀作/ /,在句中作引導詞(又叫“形式主語”),那就是“存在句”,是一種正常詞序。例如:

there / / is a car outside the door. 門外有一輛轎車。

there / / stands a church on the hill. 山上有一座教堂。

因此,我們學習語法決不能忽視語音語調的作用。

5、學語法是手段,不是目的

學習一門外語,靠的是大量的聽、説、讀、寫的實踐,在積累一定的語言知識的前提下學點語法,就好像找到了一個嚮導,它能引你入門,引你入勝,自覺地按照語言的基本法則把聽、説、讀、寫的實踐活動逐步推向更高的水平。但是學語法畢竟僅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中學生學語法只要樹立了清晰的語法概念,掌握了基本的語言法則就夠了,而不必過多地糾纏在語法條條中以致影響聽力的靈敏性和口語的流利性。凡事都應該有個度,好事做過了頭就會變成壞事,學語法也是一樣,中學生學點語法有好處,但是學到一定程度就應該適時打住,以便把精力集中在聽、説、讀、寫的實踐上。這就好比遊覽名勝,不要在一個景點裏盤桓過久以致耽誤了許多其他景點。我們學英語的目的是為了掌握一門外語作為交際工具,其中學點語法僅是作為入門的嚮導,並不等於掌握了英語的全部。英語裏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除語法規則所能涵蓋的項目外,還有大量的習慣用法,不是語法規則所能解釋的,比如為什麼可以説:

○he is so intelligent a boy.

卻不可以説:

×he is a so intelligent boy.

為什麼可以説:

○he is not an intelligent boy.

○he is a not very intelligent boy.

卻不可以説:

×he is a not intelligent boy.

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習慣用法問題,不是語法規則所能解釋的。在英語學習中,我們還要掌握大量的詞組動詞,他們都是一些固定搭配,比如blow out(爆發),blow up(爆炸),look after(照顧),look into(調查),come across(碰見),come by(得到),carry on(繼續),carry out(貫徹),take over(接管),take to(愛上),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據説英語裏頭有18個常用動詞,用他們的搭配關係可以表達各種思想,這也不是語法所能解決的問題。

最後,我還要提一下語言和文化的關係:要學好一門外語還必須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有所瞭解,在與外國人交際中,要學會尊重人家的風俗習慣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不受本國風俗習慣的干擾。比如我們中國是個尊老敬老的社會,遇見老人問一聲“您多大年紀了?”這是表示尊敬,如果對一個西方人這樣問,人家就會感覺不快。又例如中國人遇見鄰居打招呼常問道:“吃過飯了麼?”如果對方是個西方人你這樣問,人家就會誤解你是否要請他吃飯,這就沒有達到交際目的。此外,在交際場合中我們還要學會在什麼場合説什麼話,對什麼人説什麼話,這些也都不是幾條語法規則所能解決的。

講到這裏,我本人好像也是一個“語法淡化論者”了,絕對不是。我認為在我國的中學英語教學中,語法不可以“淡化”,更不可以“取消”,而是應該很好地“革新”語法的內容,改進語法的教法,使語法成為培養語言技能的一個重要環節,而又不過度地偏重語法分析,影響聽、説、讀、寫的訓練,這就是説,學語法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反思 篇2

一、認識語法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語法是聽説讀寫的根基。在聽力練習時能感悟意羣至關重要,而這很大程度上依靠語法。至於口語表達,很多人認為能讓聽者聽懂意思即可。語法在閲讀上更是舉足輕重,完形填空雖是意義缺失考查題,但是語法可以簡化句子,降低難度。如先抽出一個句子中主句的主謂,其它的輔助成分,如長定語、同位語可以暫時忽略。閲讀理解中有好多細節性考查題,分析某個長句子的結構是無法逃避的。有人認為,多記單詞就足夠了,不必注重語法。但我認為兩者同等重要。如果把閲讀比作建設樓房的話,那麼詞彙是建築材料,語法就是框架,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作文對大多數學生來説,是最棘手的問題。如果語法學得透徹的話,不僅能確保不犯這些低級錯誤,還能正確使用從句與非謂語動詞,顯著提升作文的檔次。

二、組織好語法教學

1.注重知識的積累和儲備。同樣一個知識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挖掘出語法的深層含義,有自己的見解,儘量用精闢的的語言來闡述語法,讓學生有種豁然開朗、茅塞頓開的感覺,

2.採用從已知過渡到未知的啟發誘導式教學方法,化難為易,使語法講解通俗易懂。

3.集中呈現,做好系統講解。

4.做好易混語法的對比分析。採用讓學生觀察——發現——討論——歸納這樣的步驟,這樣不僅僅可以避免枯燥無味的講解,還能讓學生有種成就感,記得更牢固。如果只是純粹的説教,學生當時覺得聽得很明白,但是課後就不能靈活運用這些知識了。儘管這樣做看似浪費時間,但實際上卻能收到事半功倍、一勞永逸的效果。

5.根據具體情況採取表格的方式呈現出語法(靈活設計表格),這樣簡潔明瞭,易於理解和記憶。

6.讓學生背誦一些含有語法的名言警句。我們仍可沿用傳統語法教學中一些好的記憶語言形式的方法,精選一些包含某些語法結構的典型句子,讓學生通過記憶和運用這些句子,而起到既能背誦一些經典句子,又能熟練運用某項語法的作用,達到一箭雙鵰的效果。

7.多做總結,查漏補缺。對語法的講解是一個不斷探索、永無止境的過程。如果僅僅是把語法點展示給學生,這很容易,有些時候學生自己看資料就能明白。但要做到精益求精,必須從各個層次上要求自己。總而言之,教學過程中及時反思,認真做總結,多參考書本資料和網絡資料,多和學生溝通,學會換位思考,這樣做能使語法教學走向更高的境界。

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反思 篇3

我國著名教授熊川武博士把反思性教學定義為:教學主體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反思對語法教學的也是極其重要的。

首先,靈活使用教材,適時調整教學方法。注意培養學生運用語法規則的能力。在學生大量語言實踐的基礎上,教師應按照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思想,不斷拓寬和加深學生對同一語法項目的認識,提高其運用能力。

其次,突出重點,集中教授。語法教學要集中內容、集中材料、集中時間、集中一切手段與方法,特別是進入選修教材的語法學習和大學聯考複習備考階段,更應如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充足語境中反覆實踐相關的重點語法項目。

最後,提倡發現學習。讓學生在所學課文中去發現與本單元語法項目相一致的語言表達形式,並能在課堂上與老師一起就語法項目進行觀察、歸納和總結,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

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反思 篇4

一、高中英語教學語法教學之現狀

新頒佈的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教學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彙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在實施新課改的今天,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化,高中英語閲讀課和對話課成為改革研究的重點,並探索了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改革卻無人問津,似乎"談語法色變"。由於對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改革片面、膚淺的認識,只一味強調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誤認為現在的中學英語教學中語言基礎知識教學特別是語法教學已經不重要了,部分教師甚至簡單地認為實施新課標就是淡化語法教學,淡化就是不必重視。故而出現像杭州市某高級中學高一某教改實驗班的英語教師幾乎每節課讓學生會話教學現象:起初,該班學生熱情高漲,為了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對學生會話中的錯誤儘量少指出,常常以"good ! ; you are clever".來鼓勵他們多説 ,然而,一年下來,不少學生髮現,自己不但口語沒有什麼提高,而且成績遠遠落後於非實驗班學生。其結果是實驗僅歷時一年,該班學生對高一階段的語法概念模糊,老師很少引導學生藉助語法正確理解句子,影響了學生對語言材料全面,正確的理解,也阻礙了學生獲取語言材料的內含信息,進而影響了高二、高三的學習效果,致使大學聯考成績很不理想。

中學英語語法教學之必要性

對於語法在英語語言教學中的地位 ,我們要對其應有質的認識,語言學家認為,語法是語言發生作用的框架;沒有語法,人們公認的交流思想形式就沒有一致性,就無法組織語言,人們也就無法進行交流。實踐性強的語言知識,特別是語法知識,可使學生越學越明白,越學越容易,越學越輕鬆,從而能激發學生深層的、持久的學習興趣。語法教學在任何情況下、任何階段都不能淡化(胡春洞,20__)。可以看出,現在的中學語法教學不是簡單的淡化問題,而是改變認識和教法的問題。"改變過分強調語法的講解與傳授的傾向"就是教授語法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學習語言的有效手段,其最終目的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記住一些語言規則,而是將語言的形式與其意義、交際功能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在實際的語言運用中去內化語言規則,從而達到學生能準確運用語言進行有效交際的目的。因為中國學生不可能像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習者那樣的學習環境,不可能在平時、在課外獲得充分足夠的英語語言的影響,而去內化其語言規則,進而形成自然習得英語。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主要得通過有意識的學習,而學習掌握基礎英語語法規則可以幫助學習者較快地掌握語言形式。什麼是"語法"?"grammar ──- rules for forming words and combining them into sentences."(《牛津高階英漢詞典》)正因為語法揭示了詞形變化和遣詞造句的規律,所以説,學習語法有助於培養學生正確理解英語和準確運用英語的能力,可以使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少走彎路,對英語學習者來説,是一條學習英語的捷徑。

人類學習任何知識,都企圖在所接觸的事物發展中發現秩序,尋找規律。尋求秩序是人類的一個天性。人的大腦在吸收了新的信息後,原有的知識系統必然發生重組(restructuring)。學習外語與學習其它任何知識一樣,整個過程是一個發現規律、尋求規律,並對原有規律進行重組的過程。詞義、句法規則和語用知識的重組,無一不在影響着學習者整個外語知識系統的發展和完善。重組過程中,某種知識發展成為一種技巧,又逐漸成為一種常規(routine)。通過實踐,技巧和常規形成了一種自動的(automatic)過程,成為一種能力(proficiency)。

widdowson(1992)在一次演講中指出,語言由兩部分內容組成,一部分是綜合的,憶中的詞塊(1exical chunks);另一部分是分析性的語法規則。語法在語言中起的是調節性的作用,但是這一功能必不可少。不學語法是不可能真正學會一種語言的。

事實上是,正因為英語教學在中國是屬於foreign 1anguage的範疇,大多數學生在離開課堂之後並沒有多少聽説英語的機會,他們十分缺少環境英語的反覆刺激,所以大多數教師在課堂上仍然非常注重語法教學,這一現象越到高年級越普遍,越是畢業班越普遍。那些學習“許國章英語”和“薄冰、章振邦語法”出身的學生,英語功底紮實,閲讀能力強,表面上看他們聽説能力差一點,但實際上他們一旦有了良好的外語交際環境,如出國深造半年到一年,絕大多數都能説一口標準、漂亮的英語,很快過了語言交際關。

所以我們不必因教了語法而感到自己沒有"與時俱進"或"老化、落後"。要堅持實事求是,藉助英語新課程教學理論,構建所任教學班最適宜的教學方法 ,面對語法必教而怎樣教並無定論的實際,我們要不斷提高理論修養,提升自己已有的經驗,在實施新課標的過程中探索更多更好更有效的語法教學方法。

如何把握中學英語教學語法教學

對於英語課程標準的現行教材的語法內容,及目前的教學實際我們怎麼把握呢?

1、要在接觸大量語言材料的基礎上學語法

外語的習得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中學生學英語首先應當通過聽説和閲讀的實踐,接觸大量的地道英語,初步樹立語感,然後在大量語言材料的基礎上歸納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這就是語法。語法是語言的組織規律和結構框架,它規範着人們的語言活動。不管你承認不承認,自覺不自覺,你只要在運用語言,便無時無刻不受語法規律的支配。你如果不理它,它就給你顏色看:句子看不懂,言語不地道,表達不準確,翻譯不達意,總而言之,弄得你寸步難行。那麼,這麼重要的規律和法則是否都要靠我們自己去歸納出來呢?那也不是的,前人早已為我們歸納出來了,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謂的教學語法,也就是可以買到的語法書。語法書是語言學家對客觀存在的語言組織規律的認識和描寫,其中雖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但它描寫的基本法則還是長期起作用的。我們學習了這些基本法則,就可以加深對所學語言的認知,加深語感,加快英語習得的進度。中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學點語法,就好像在一個陌生的領域找到了嚮導,它會帶領你順利地入門,升堂入室,漸入佳境。有些人多年學英語,卻老是在原地踏步不前,像是一鍋“夾生飯”,怎樣也“煮不熟”,這就是因為學習方法不對頭,還沒有入門,無法前進,這裏也顯示出學點語法的重要性。

2、要聯繫詞彙來學習語法

任何一種活的語言都是音、義結合的語法和詞彙的體系:語法賦予語言以結構形式,而詞彙則通過語法結構賦予語言以意義內容,因此,語法和詞彙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比如特定的語法結構往往要求某種類別的詞與之匹配,如果用錯了詞,儘管語法結構沒有錯,仍然是個病句。比如可以説:

○be patient. 請耐心點。

○don’t be impatient. 別不耐煩。

○please be careful. 請小心點。

○don’t be careless. 不要粗心大意。

卻不可以説:

×be pretty.

×don’t be hungry.

同是“動詞be + 形容詞”構成的祈使句,為什麼前者對,後者錯?因為在這種類型的祈使句中,形容詞必須是“動態的”,而不可以是“靜態的”。動詞的使用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可以説:

○i have been / stayed in beijing for three days. 我來北京已經三天了。

卻不可以説:

×i have come to beijing for three days.

為什麼?因為在表示持續一段時間的句子裏,只可以用靜態動詞或者表示持續動作的動詞,而不可以用表示一次性動作的動詞。同樣地,我們可以説:

○i have owned this house for 20 years. 我買這幢房子已有20年了。

卻不可以説:

×i have bought this house for 20 years.

有時同一個詞用在同一句中,只因出現在不同的位置,以致全劇的意義完全改變。例如:

you should speak naturally.

naturally, you should speak.

副詞naturally在第一句中出現的句尾,是方式狀語,全句的意義是,“你發言應該自然一點兒”;在第二句中,naturally出現在句首,而且用逗號隔開,是評註性狀語,表示説話人對自己所説的話的態度,全句的意思是,“當然了,你應該發言”。又例如:

i don’t think he will meet you personally.

personally, i don’t think he will meat you.

前一句的意思是,“我認為他不會親自接見你。”後一句的意思是,“我個人看來,他不會接見你。”又例如:

he gave me a lift kindly.

he kindly gave me a lift.

前一句的意思是,“他好心地讓我順便搭他的車。”後一句的意思是,“他真好,讓我順便搭他的車。”這句話相當於it was kind of him to give me a lift.

以上諸例都説明詞彙和語法的密切關係,如果脱離了詞彙,空談語法結構,往往就難以講深講透。這也説明《新編英語語法》聯繫詞彙意義來講語法,劃分“動態動詞”與“靜態動詞”、“動態形容詞與靜態形容詞”等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要聯繫上下文(語境)來學習語法

我們學習語法就是要掌握用詞造句的規則,但是我們造的句子不僅要求語法結構是正確的,還要求所造的句子在一定上下文中是恰當的,這就是“正確性”與“適合性”的問題。我們知道,沒有存在於真空中的句子,任何一個句子都存在於特定的語境中。比如有人問你:

where do you come from? 你是哪裏人?

你回答説:

i’m a student. 我是學生。

這就是適合性問題,這個答語的結構雖然符合語法規則,但它用錯了地方,答非所問,從而不能達到交際目的。英語中有一些語法結構可以這樣那樣地轉換,但在特定的語境中往往只能用其一種,不可以隨意轉換。比如在“主語 + 動詞 + 間接賓語 + 直接賓語”的句子中,從語法結構上看,間接賓語的位置可以前後移動:

he gave me a watch.

→he gave a watch to me.

這兩個句子都符合語法規則,但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你只能用其中的一種形式,比如問句是:

what did he give you?

你的答語只能是:

he gave me a watch.(或者a watch.)

如果問句是:

to whom did he give a watch?

你的回答只能是:

he gave a watch to me.(或者to me.)

又如在“主—動—賓”結構的句式中,主動句通常可以轉換為被動句:

the hunter killed a snake.

→a snake was killed by the hunter.

這兩個句子都是符合語法規則的,但若上文是:

who killed the snake?

你只能用被動句:

it (the snake) was killed by the hunter.

如果上文問的是:

what did the hunter do?

你只能用主動句:

he (the hunter) killed a snake.

聯繫上下文學習語法,不僅可以保證語言使用的適合性,而且還可以通過上下文了解句子的弦外之音,即交際功能。要知道,一個句子的結構形式和意義是一回事,同一句子在一定交際場合中能起什麼樣的交際作用則是另外一回事。同一類型的句子在不同的交際場合可以有不同的交際功能。比如一般疑問句並不一定都是向對方詢問情況,它可能是一種請求:

could you lend me a hand? 請幫我一把。

也可能是表示款待:

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 請喝茶。

可能是一種警告:

do you know there is a strong current here? 這裏有急湍暗流(要當心)!

也可能是一種威脅:

do you want a punch on the nose? 當心捱揍!

所有這些交際功能都只有在一定上下文和語境中才能判定

4、要聯繫語音語調來學習語法

如前所述,語言是音、義結合的語法和詞彙的體系,這也就是説,語法和語音天生就是綁在一起的。比如調型的改變往往引起語義的改變,例如陳述句通常是以降調收剎,如果詞序不變,而將調型變為低升調,句子便成為疑問句:

he goes to school at eight. 他8點上學。(陳述句)

he goes to school at eight? 他8點上學嗎?(疑問句)

調心位置的移動,也會直接關係着整個句子的意義:

susan can speak chi nese. 蘇珊能講漢語。(語義重心在“漢語”上。)

susan can speak chinese. 蘇珊能説漢語。(語義重心在“説”上,言下之意:她寫得不好。)

susan can speak chinese. 蘇珊能説漢語。(語義重心在“蘇珊”上,言下之意:別人不能説。)

關鍵詞的重讀與非重讀,也往往引起語義的差異。比如英語裏有一些以there開首的句子,其中有的是倒裝句,有的不是。there如果重讀,在句中作地點狀語,那便是倒裝句:

there / / is our car. 我們的車子在那兒。

there / / comes the bus. 公共汽車來了。

如果there非重讀,讀作/ /,在句中作引導詞(又叫“形式主語”),那就是“存在句”,是一種正常詞序。例如:

there / / is a car outside the door. 門外有一輛轎車。

there / / stands a church on the hill. 山上有一座教堂。

因此,我們學習語法決不能忽視語音語調的作用。

5、學語法是手段,不是目的

學習一門外語,靠的是大量的聽、説、讀、寫的實踐,在積累一定的語言知識的前提下學點語法,就好像找到了一個嚮導,它能引你入門,引你入勝,自覺地按照語言的基本法則把聽、説、讀、寫的實踐活動逐步推向更高的水平。但是學語法畢竟僅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中學生學語法只要樹立了清晰的語法概念,掌握了基本的語言法則就夠了,而不必過多地糾纏在語法條條中以致影響聽力的靈敏性和口語的流利性。凡事都應該有個度,好事做過了頭就會變成壞事,學語法也是一樣,中學生學點語法有好處,但是學到一定程度就應該適時打住,以便把精力集中在聽、説、讀、寫的實踐上。這就好比遊覽名勝,不要在一個景點裏盤桓過久以致耽誤了許多其他景點。我們學英語的目的是為了掌握一門外語作為交際工具,其中學點語法僅是作為入門的嚮導,並不等於掌握了英語的全部。英語裏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除語法規則所能涵蓋的項目外,還有大量的習慣用法,不是語法規則所能解釋的,比如為什麼可以説:

○he is so intelligent a boy.

卻不可以説:

×he is a so intelligent boy.

為什麼可以説:

○he is not an intelligent boy.

○he is a not very intelligent boy.

卻不可以説:

×he is a not intelligent boy.

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習慣用法問題,不是語法規則所能解釋的。在英語學習中,我們還要掌握大量的詞組動詞,他們都是一些固定搭配,比如blow out(爆發),blow up(爆炸),look after(照顧),look into(調查),come across(碰見),come by(得到),carry on(繼續),carry out(貫徹),take over(接管),take to(愛上),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據説英語裏頭有18個常用動詞,用他們的搭配關係可以表達各種思想,這也不是語法所能解決的問題。

最後,我還要提一下語言和文化的關係:要學好一門外語還必須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有所瞭解,在與外國人交際中,要學會尊重人家的風俗習慣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不受本國風俗習慣的干擾。比如我們中國是個尊老敬老的社會,遇見老人問一聲“您多大年紀了?”這是表示尊敬,如果對一個西方人這樣問,人家就會感覺不快。又例如中國人遇見鄰居打招呼常問道:“吃過飯了麼?”如果對方是個西方人你這樣問,人家就會誤解你是否要請他吃飯,這就沒有達到交際目的。此外,在交際場合中我們還要學會在什麼場合説什麼話,對什麼人説什麼話,這些也都不是幾條語法規則所能解決的。

講到這裏,我本人好像也是一個“語法淡化論者”了,絕對不是。我認為在我國的中學英語教學中,語法不可以“淡化”,更不可以“取消”,而是應該很好地“革新”語法的內容,改進語法的教法,使語法成為培養語言技能的一個重要環節,而又不過度地偏重語法分析,影響聽、説、讀、寫的訓練,這就是説,學語法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反思 篇5

關於高中語文教學,我最初的認識主要有兩個轉變:一是轉變教的方式;二是轉變學的方式, 就是要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這有不容易?我們的課堂常常濫用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和科學的指導,使課堂教學流於形式。想想自己,在教學中也是有這樣的現象:例如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東西,自己還在不厭其煩地細講精練;一些具有綜合性系統性的知識,自己卻將之分化,影響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和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形成;學生自己的見解和體驗,往往因為自己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扼殺……帶着這些疑問,我認真的聽專家們的引導和指點,認真和專家們做心靈上的交流。記得專家組有位老師説的好,教師應該對教材進行分析運用獨到的處理方法,把教學思考中的特點、優點、亮點通過情景表達出來。

新課標是教學的依據,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要合作、互動等,尤其是要求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要注意創設教學情境,尊重每一個學生對文本的閲讀體驗和注重積累與梳理。

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思考和發言的機會,構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所以老師既要學習先進的課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適當改革教學;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或情境。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這樣去做:

第一、在平時備課中吃透教材,蒐集、整合與教材相關的知識,並製作教具,研究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

第二、在教學中善於引導學生從熟悉的事物、現象出發,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參與合作,發揮想象思維來解決問題,並尊重和正確解讀這些合作體驗的結果。

第三、創設和諧、真誠的學習氛圍。教師不能夠也不應該去左右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思維結果,要充分保障學生的民主意識和表現慾望,所有問題的解決都必須在師生平等的交流中得以解決,教師決不能居高臨下地對學生指手畫腳,更不能對學生的認識做這樣或那樣的否定和貶損,要具有平等與民主的學習氛圍,教師能左右的僅僅是節奏和方法而已。在整個的閲讀過程中,必須貫穿始終的是真誠與信任,教師要相信學生有自我正確閲讀的能力和潛力,要與學生彼此都敞開心靈。

第四、具有廣博的知識與豐厚的文化素養。作為語文教師應當而且必須成為學問的雜家,不但要“淵”,而且要“博”,不但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而且要了解相關的學科知識,如政治、歷史、音樂、社會甚至於美學等以及理科的一般性知識,要曉天文、通地理,這樣才有可能在新課標、新角色面前站穩腳跟,才能遊刃有餘。

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反思 篇6

不少研究者提出:應增強中國小教師的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實施反思性教學是有效實現新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之一。那麼,教師究竟應反思些什麼內容,如何反思才能起到促進專業發展的真正作用呢?教師應如何做才能將理論層面的“反思”付諸實踐,切實轉化為實際行動呢?圍繞上述問題,本文從教學的基本程序出發就英語教學反思的主要方法及內容等問題做一探討。

1、課前反思

課堂教學重在準備,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學設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較強的預見性。一是能預測學生在學習某一教學內容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二是能設想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這就必須課前對教學計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進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1、1對象分析。學生是重要的教學人員之一,也是教學發展的基本對象。只有全面瞭解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自我反思,才能科學地切合實際地確定教學的起點、深度和廣度。

1、2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覽教材,鳥瞰全局;其次,精讀教材,把握兩點(重點和難點);再次,泛讀教材,多涉獵。這樣才能對一些內容進行必要的刪減、調換和補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現的排列順序能否直接作為教學順序。在教學重、難點上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有否差異等。

1、3制定計劃。要教好,學好,首先要確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用以指導教學。古人説“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此有計劃就不會打亂丈,就可以合理安排時間,恰當分配精力。有計劃就有了目標責任制,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和努力方向。教師不僅要制定教學計劃,還要指導學生制定出一個“跳一跳,才能夠得着”的長遠目標,還要讓學生學會根據不同課型確定每節課或每一個小單元認知小目標,讓學生不斷受到目標的激勵,積極主動地學習。

1、4教學組織。包括提問設計、組織形式、反饋策略,學生的認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和資源策略等學習策略。

1、5總體評價。教學特色、教學效果預測、教學困惑與改進方案。這種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

2、課中反思

課中反思是及時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要有較強的調控應變能力,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方法,採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措施,順應學生的發展需要,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這是教學反思的重要環節。主要反思以下幾方面:

2、1對學生知識學習的反思。英語知識的學習,要注重語言技能、語言知識的學習,語言技能包括聽、説、讀、寫這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個方面的綜合運用能力。語言知識包括語言、詞彙、語法、功能和話題等五個方面的內容。教師在課中應即時反思,該節課重點在那方面的教學,該教學目標是否落實到位。

2、2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反思。教師在對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視學生的聽、説、讀、寫及交際等方面的會話能力的培養。

2、3對學生情感形成的反思。情感態度指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以及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是英語學習成功的關鍵。在高中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以使他們樹立較強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難的意志,樂於他人合作,養成和諧與健康向上的品格。老師要用強烈情感語言創設情景,把情感傳給學生,觸動學生心靈,在英語知識構建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反思 篇7

"培優補差"是高三教師的一個很響亮的工作口號.從字面理解,似乎頗有些因材施教之意味,甚至還體現着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的理念;但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它的性質卻與這樣的理解相反.首先,那裏"優""差"評定的依據,就是學生考試的分數;其次,這種考試都是大學聯考的模擬性質的,具有十分剛性的選拔性.如此有悖於高中課程目標的"培優補差",何以如此響亮地喊出來呢除了外部的體制等現實原因外,可能與人們對高三語文教學及其"培優補差"的本質認識不無關係.

高三語文教學的性質是什麼何謂"培",怎樣"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高中語文課程仍然是"面向大眾與九年義務教育相銜接的基礎教育";"它就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潛力和必須的語文審美潛力,探究潛力,構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關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從那裏,不難理解高三語文,同樣具有大眾,素質,基礎教育的性質.

然而,在應試的背景下,高三語文教學似乎就只是留下:盯着"考分",對"優生"加大"培養"力度,對"差生"加大"補習"強度.但是語文"考分"與"培養""補習"的努力沒有正比關係.一個期會考分全班第一的"優生"加大"培養"力度後,到了期末考試,她卻失去了名列前茅的光榮;而並沒怎樣對"一模"考試中的"差生"加大"補習"強度,可"二模"時,他的考分卻擠進了"優生"的行列.語文考分像股票漲落曲線一樣,讓有的學生意外驚喜,又讓有的學生莫名失落,更讓語文教師尷尬無奈;不管"培養"多有力度,也無論"補習"多有強度,高三語文教學的信度,卻遭到這種的考分漲落曲線的無情嘲諷!本文由一齊去留學修改整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

一方面,作為選拔考試,區分度是其重要的質量指標,它就是要把考生按分數的高低排出名次來;而參加考試的人數必須,無論考生考試狀態怎樣變化,其名次序列總是必須的.在同一考試選拔中,"優"與"差"是互為參照的;也就是説張三考分"優"了多少名次,就意味着有個李四要"差"多少名次.

另一方面,高中語文課程"知識與潛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是很難用考分量化的.目前大學聯考命題技術很難在"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上設題,甚至在"潛力"目標上也都如此,即便勉強設題(如詩歌鑑賞,現代文閲讀難點重點探究,作文等),但評分標準也很難把握,而這些目標又恰恰是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

因此,用考分來界定"教"的好壞,決定"學"的"優""差",就很不科學;而把學生考分提升了若干名次看出是"培優"的成果,不是無知,就是狂妄.在考生人數和錄取指標必須的大學聯考選拔中,"優""差"的競爭,就有"你死(優)我活(差)"的殘酷性.正如跑步比賽一樣,按名次取勝,名次只取決參賽者彼此實力的比較關係;比賽名次的改變,也只是彼此實力比較關係的改變.如果同時加大"培訓"的力度和強度,並也確實"提速"了,但只要"提速"的幅度並沒使彼此實力比較關係發生改變,那麼彼此的名次關係就不會改變;相反,"培訓"力度和強度並沒有怎樣加大,那麼彼此的"優""差"的關係同樣會因彼此實力比較關係的不變而不發生變化.從這個好處上看,"優""差"的名次,與單方面的"培優補差"無關,只取決參加這種選拔賽各方實力的比較關係.

用這樣一種選拔性質的考試作為基礎教育評估形式,就必然使基礎教育階段的每個學生,教師,校園陷入一種殘酷而無聊的競賽中,彼此使盡解數地爭奪更快,更強,更大,更"優",就成為一種教學競爭的常態.但是人的能耐總是有限的,惡性競爭使彼此疲憊不堪,但捆綁在這種競爭中的巨大利益,構成了巨大的壓力和誘惑,使得參賽各方不得不把"喝興奮劑"或"偷跑"等違規手段當作取勝的絕招,嚴重破壞了基礎教育的正常秩序,將提高國民文化素質的公民教育異化了一場滿足"精英"對社會資源佔有慾望的爭奪戰.

"選拔人才"的應試教育,就如此公然地把"起跑線"不斷地"前移"到國中國小乃至幼兒園,同時又將起終點"後推"到了碩士博士生的考試,以致中國所有校園都籠罩在一場起點和終點都很模糊的擇校升學跑步比賽的緊張氣氛裏.而高中階段普遍"加班加點"的補課,就是最典型的"偷跑"行為,所謂"培優補差"自然就具有了賽前違禁偷"喝興奮劑"的性質;只是高中語文教學的特殊性質,使得高三語文的"培優補差"不能像其他學科那樣令參賽者"興奮"罷了.

本來高中語文課程要"使全體高中學生獲得就應具備的語文素養,併為學生的不同發展傾向帶給更大的學習空間".這種素質教育的性質,決定了其教學評估就應採用定性考核的形式,即便採用定量的考試形式,其性質也應淡化考試的選拔性的,突出其診斷性或甄別性,高中畢業考試,也只能是類似駕駛執照獲取性質的水平達標考試.唯有如此,"偷跑"和"喝興奮劑"似的"培優補差",才可能得以遏制.

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教育卻處在以升學率為為重要的教學評估指標的應試教育的背景之下.高三語文教學除了這種"喝興奮劑"的"培優補差"外,幾乎就沒有其他作為了.然而,不管"培優"還是"補差",其實都是選用年度,地區不同而格式一樣的考試題折磨學生;"培優"也罷,"補差"也罷,其實都是"題海戰術".在這樣的"題海"中,學生的人文素養讀寫潛力又怎樣"訓練"得出來呢

"訓練"是這樣進行的:首先,學生像在考場一樣,選取一個答案,然後,教師公佈答案或答案説明;如果學生對帶給的答案及説明有質疑,教師再進行答疑;最後,歸納諸如什麼"排除法"之類的解題方法.但是陷入"題海"的學生,往往像摸體育彩票對中將號碼一樣.沒選中的,便失意地把自己選的字母叉掉,換成正確的字母,更認真的學生,會把這幾個詞語的解釋抄一遍;選中了的,常常得意地懶得聽教師嗦.

為什麼會這樣的呢因為考題只是為了"區分"高下,要到達這樣的目的,命題者就必須要"刁鑽";利用詞語的義項複雜,感情色彩模糊,適用對象不清等狀況來設置"陷阱".像上面這道題"無所不為""過江之鯽"感情色彩,就能把不少在理解詞語方面有"色盲"的學生"干擾"下去;而"梅開二度"的多個義項,更會讓考生為難,如果只記住其中"再次結婚"的義項,那麼就會掉進"不合語境"的"陷阱".

為了加大"區分度",命題者還常常利用一些詞義發展變化的詞語設題,這又會讓那些學習主動思維活躍的考生無所適從.比如"鋌而走險",按照目前詞典裏靜止的解釋有兩句話:"快跑着奔向危險.指因走投無路而採取冒險行為"(見《新華成語詞典》第697頁).命題者認為酒後開車者並非走投無路,所以a項不正確.但是在動態的話語中卻多有這樣的説法:某些貪官,總是頂風作案,鋌而走險,把中央懲治腐敗的警告當耳邊風.那裏鋌而走險搞腐敗的官員,似乎並沒有處於"走投無路"的境地;這就應是此詞語發展為"貶義色彩也越來越濃,指為了不正當利益而冒險"的動態詞義.

檢測考生正確運用詞語的潛力,不僅僅要求對靜止詞義的記識理解,更要求對詞語動態好處的感悟把握.從學生選答這道"訓練"題的狀態看,就出現了這種狀況:一個平時沒把多少時間精力投入到書本,卻十分喜歡足球等體育比賽的學生,他對d項"梅開二度"的"特指一名球員在同一場比賽中連進兩個球"的用法十分熟悉,因此,透過"排除法",就鎖定了正確的選項,結果他被"優選";相反,一個平時把更多精力花在書本上,恰恰只記識了"梅開二度"第一義項,同時因為主動從各種媒體話語中積累詞語,對"鋌而走險"的上述的"動態好處"有所感悟,這樣,他反而排除d項而選a項,結果他卻成了"差生".

正確運用詞語的潛力本來就應在規範的聽説讀寫的活動積累習得,但是這樣,反而在大學聯考模擬"訓練"遭受打擊,那麼,用如此"訓練"方式來"培優補差",最後究竟能"培"什麼"優",又能"補"什麼"差",就只有天明白了.

理論上,語文教學的水平,就應透過學生語文學習的成績來顯現的,但是語文學習成績又不應等同語文考試分數,尤其是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更是如此.這是因為,語文的工具性教學任務,其實在國小最多在國中階段就基本完成了,高中語文更主要任務是語文的人文性教學;換句話説,作為一般的交際手段的技術問題,高中之前基本解決,而成熟思想,豐富美感,提升文化等更本質的問題,則需要高中語文教學來解決.但這些卻又很難用考分來呈現.另外,作為高中語文教學最高成果,當屬於學生透過語文教學而獲得的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和閲讀思考寫作的良好習慣,而這些,更不是考分量化得了的.

事實上,那些語文考試高分的"優生",大多是對語文學習有着濃厚興趣和的,他們優異的學習成績的取得,主要與他們原有的文化素養喜歡讀書勤于思考寫作的良好習慣有關,而與應試背景的高三語文教學的"培訓"沒有多大關係.

"培優"之"培",就是"培養";作為生物學中移用來的一個詞語,它本質的要義,是對生命體的呵護和尊重,"培養"的所有作為,都就應是為着更有利於生命的自然成長.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培養"的本質行為,就是就應對學生個體的尊重,呵護學習的好奇心,激發求知的慾望,促使其思想文化的正常生長;或者説為學生成人成才的排除各種干擾,帶給更有利成長的條件.但是應試背景下的高三語文教學的"培優補差",只是一種以"考題"為主要手段的"培訓".作為"培養",它沒有對學生生命的尊重,更不允許其自由生長;作為"訓練",它又沒有明確的具體的目標,也沒有清晰的難易梯度,更沒有可操作的動作分解示範.説它是一種思想壓迫一種文化的專橫也不算過分,因為,在這樣"培訓"裏,學生的生命本質要求遭到最無情的打壓;學生原有的語文學習熱情,也在一次次"考分"的作弄下喪失殆盡.

迷信這種"培優補差"的人,殊不知,高中生考分的"優""差",很大程度上是在高中招生搶奪戰決定的.那些考分的"優生",與其説是"培訓"出來的,不如説是被"搶奪"或被重金收買來的,每年大學聯考的所謂語文"狀元",有多少是"培訓"出來的如果那些"欽定"的"重點高中"的名校真的有很強的"加工"潛力,那麼,何不招收些考分"差生"去"加工"一把呢按説這樣的學生考分上升的空間最大,也是最能顯示名校名師"加工"能耐的.事實上,名校所謂的"加工"潛力,更多地體此刻搶奪壟斷優質生源上.

因此,應試背景下的高中語文的"培優補差",本質上,就是一種有意無意的"忽悠".

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反思 篇8

如果説,提高認識是前提,強化積累是根本,那麼,科學指導則是做好高三作文教學的關鍵。作文是最複雜的心智活動之一,高三時間又太寶貴,學生投入到語文複習上的時間有限,作文教學必須堅持科學指導,務求實效。其中重要的,我認為是如下三個方面。

1、探尋規律,掌握技巧。

大學聯考作文是大學聯考環境中的特殊應試文章,儘管我們反對應試作文新八股,但探尋考場作文規律,掌握一般寫作技巧卻必不可少。一是要重視模式訓練。話題作文、材料作文、命題作文等幾種題型,記敍文、議論文、散文等各類文體,都要熟悉幾種構思套路,切實符合文體規範。二是要掌握審題、立意、選體、擬題、佈局的基本技巧。以立意為例,其宗旨應該是健康個性、健全人格,不觸及敏感政治問題,少談宗教話題,不一味發牢騷;立意的標準應該是緊扣材料,富含哲理,貼近時代,啟迪人生;其過程和方法則是:透過表象——把握內涵——抓住實質——歸納哲理。三是要掌握開頭、結尾的寫作技巧,緊扣題旨,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把自己的亮點“亮出來”。四是要訓練學生養成書寫整潔、字數適中、分段合理的寫作習慣。

2、創新課型,突出重點。

作文複習課型的設計和安排是提高複習效率的重要一環。作文複習課要堅持全面提高和重點突破相結合,在上好“指導課”和“評講課”之外,還可以創新一些實用的課型,豐富訓練手段。如:1、專題訓練課。針對學生寫議論文總是隻知道簡單地堆砌材料的現象,我進行了一次“標準議論段”的專題寫作訓練,要求學生在每個標準的議論段中能夠寫出五種功能不同的句子,即觀點句、闡釋句、材料句、分析句、結論句,兩次訓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習作整理課。要求學生將自己保存的幾個練筆本翻閲瀏覽,回首生活足跡,品評習作優劣,選取有用材料。3、素材積累課。一是蒐集可供引用的材料,包括古今中外名人事蹟、自然現象、格言警句等。二是積累身邊的材料,包括“我”、“我與校園”、“我與家庭”、“我與社會”等四大方面的“美點”、“感點”精彩片斷。整理自己思想和生活的積累,記下自己的獨特見聞、經歷與感悟,往往能為作文添彩。三是可供借鑑的優美時文及精彩片斷。除了以上三種課型,還有寫作競賽課、構思訓練課、素材交流課、聽讀復記課、美文共評課、仿寫課、評改課等多種課型,均可在作文複習中適時選用。

3、多樣批改,追求高效。

根據高三作文複習面廣量多的現實,首先語文教師自己要轉變觀念,明確“好作文不是老師改出來的”,精批細改常常是事倍功半。其次,也要教育學生轉變“我寫你改”的舊觀念,使他們懂得:一個不懂得自己修改文章的人,將永遠是一個作文的門外漢;“寫得好的本領就是刪掉寫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領”(契訶夫語)。在此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作文批改,如全閲評分、重點批改、個別面批、自批自改、互批互改等。幾年來,我堅持教給方法,引導學生相互批閲作文。要求在每次作文之後,學生必須請兩位以上的同學用紅筆對自己的作文分別評改並署名之後,再上交給老師批閲。由於長期堅持,學生基本形成了習慣,評改細緻,書寫工整,點評到位,大家的評改積極性相當高,有的一次作文竟邀請四至五名同學對自己的習作作點評,學生的點評妙語有時也令我自歎弗如。這一做法,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了互動交流,提升了學生的寫作鑑賞水平,同時又為教師的評閲節約了大量時間,為高密度的作文練筆創造了條件,實踐證明是可行的。

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反思 篇9

人們往往認為數學教學僅僅是公式公理的解説與運用, 其實不然, 數學課堂也有其自身特 的魅力, 以下是我平時教學中的一點經驗體會。

一、明確數學思想, 構建數學思維

隨着教育對學生綜合能力要求的提升以及各個學科間的知識滲透更加深入和普遍, 學習數學最重要的是 要學 會 數 學 的 思想, 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對於教師來説, 他不僅要能“做”, 而且需要教會學生去“做”, 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能力, 而且更應該有對數學學科的整體理解從而構建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

二、尊重學生的思想, 理解個體差異

以往教育觀點老是忽視學生的認知情感,把學生當作承受知識的容器, 不斷增加新知識,同時又要鞏固舊知識, 導致新舊積壓, 新的學不好, 舊的學不紮實。同時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 同樣的一塊地裏的莊稼也有高低之分, 學生也是如此, 作為教師, 不僅要善於播種施肥, 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學生, 給每個學生充分的發展空間和發展的動力, 不能顧此失彼,這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三、應用心理戰術, 從教入手

所謂從教入手, 最重要的就是課堂導入, 因為導入新課不僅是新的教學活動的開始, 也是對舊的教學活動的總結和概括, 好的導入往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使學生興趣盎然, 對新知識的渴望也更高, 教學活動當然就進行的更加順暢。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 J. Piaget) 認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濃厚的興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啟迪智力潛能並使之處於最活躍的狀態。教學中, 由於教學內容的差異以及課的類型、教學目標各不相同, 導入的方法也沒有固定的章法可循。下面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幾種常用的課堂導入方法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1.矛盾激趣

矛盾即問題, 思維始於疑問, 在教學中設計一個學生不易回答的懸念或者有趣的故事, 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 起到啟示誘導的作用。在教授等差數列求和公式時, 一位教師講了一個小故事: 德國的“數學王子”高斯, 讀國小時, 老師出了一道算術題 1+2+3+…+100=? , 老師剛讀完題目, 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寫出了答案 5050, 而其他同學還在一個數一個數挨個相加呢。那麼, 高斯怎麼會算的這麼快呢?正在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時, 老師引出了要講的等差數列求和方法的內容。

2.重點、難點設疑

教材中有些內容既枯燥乏味, 又艱澀難懂。如數列的極限概念及無窮等比數列各項和的概念既抽象, 又是難點。為了更好地講解本課內容, 一位教師在教學時插入了一段“關於分牛傳説析疑”的故事。傳説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 臨終前留下遺囑, 要把 19 頭牛分給三個兒子。老大分總數的 1/2, 老二分總數的 1/4, 老三分總數的 1/5。按印度的教規, 牛被視為神靈, 不能宰殺, 只能整頭分, 先人的遺囑更必須無條件遵從。老人死後, 三兄弟為分牛一事而絞盡腦汁,卻計無所出, 最後決定訴諸官府。官府一籌莫展, 便以“清官難斷家務事”為由, 一推了之。鄰村智叟知道了, 説“:這好辦!我有一頭牛借給你們。這樣, 總共就有 20 頭牛。老大分 1/2 可得 10頭; 老二分 1/4 可得 5 頭; 老三分 1/5 可得 4 頭你等三人共分去 19 頭牛, 剩下的一頭牛再還我!”真是妙極了!不過, 後來人們在欽佩之餘總帶有一絲疑問。老大似乎只該分 9.5 頭, 最後他怎麼竟得了 10 頭呢?這樣, 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探究熱情, 也給教師的導入新課創造了良好的時機, 無形之中將學生帶入自己設計的教學情境之中。另外教學中也要重視教學的延續性, 一堂課的好壞不僅僅體現再前奏合過程, 結尾也同樣重要, 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昇華階段。

曲盡而意存, 課完而回味無窮。在一堂課結束時, 根據知識的系統性, 承上啟下地提出新的問題, 一方面可以將新舊知識有機地聯繫起來,同時又可以激發起學生新的求知慾望, 為下一節課的教學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我國章回體小説就常用這種妙趣奪人的心理設計, 每當故事發展到高潮, 事物的矛盾衝突激化到頂點的時候, 讀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結局, 而作者卻以“欲知後事如何, 且聽下回分解”結尾, 迫使讀者不得不繼續讀下去!課堂教學如此, 則二者必有異曲同工之妙。

課堂教學作為一門無形的藝術, 有其自身的發揮空間, 如何把握住學生的心理與知識內容的特點, 才是萬變不離其“宗”, 只要教師用心, 科學地將教育教學規律應用於現實的教學之中, 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課堂學習裏, 感受知識與人文的魅力, 課堂教學必將煥發迷人的色彩。

四、理性與感性疊加, 完善學生的情知模式

言傳身教不只是傳遞知識和技能, 其實更重要的是一種人文的關懷, 情感的共鳴, 傳遞者站在經驗的基礎上使學習者感受以往失敗的挫折感, 同時也有成功的成就感, 這樣的教育才更加有真實性, 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進入到理想的情景中, 品嚐人生的酸甜苦辣, 再失敗與成功中崛起, 再理性與感性中昇華。

不管是數學教學還是其他學科, 我們的教學都不能僅僅停留在已有的基礎之上, 認識教育的新規律並適時地將其應用於實際的教學中, 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更有成效, 教育的投入才能真正變為學生的成就, 古人云, 學而時習之,做為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理當為了教學而學習新的理論知識, 當然也要時“思”之。

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反思 篇10

英語是一門語言,同時它又是將不同國界的人、事、物聯繫在一起的橋樑。而聽力則是英語學習的基礎,是奠基石。根據中國小英語新課程標準,對國中學生語音方面的要求是

(1)能掌握讀音規則,包括元音字母在重讀開、閉音節中的讀音規則,輔音字母的基本讀音規則,字母組合的讀音規則以及單詞重音。

(2)能掌握國際音標。

(3)能掌握朗讀,包括句子的重音、意羣和停頓,連讀和不完全爆破以及語調。另外,還有其他的語法的要求。

目前,學生的聽力測試中普遍存在一些難以得到很好的改變的問題,這些問題都一直影響着學生的聽力水平的提升。通過本人的教學經驗總結了如下的方法

1、認真教好音標,嚴格把好音標關

學好音標是學好英語的前提條件,學好音標對未來的英語學習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音標基礎的好壞決定了一個人的語音、語調。國中教師應認真抓好音標教學,使國中生人人都能認識音標,讀準音標,能夠看音標讀單詞,拼寫單詞。教好音標,讓學生打下良好的基礎,對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無疑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強語法訓練,引導及幫助學生擴大詞彙量

語言的學習離不開語法以及詞彙的學習和積累,學英語不講語法,不記單詞是不行的。對於語法學習只應讓學生多加練習,反覆操練。另外,在教學環節中教師應注意擴大學生的詞彙量,並教給他們正確的方法。如分類記憶法,按拼音記憶單詞,按結構記憶單詞等。在聽力訓練過程中也要不失時機的將聽到的生詞或舊詞的各種用法加以解釋,説明。另外,還要教給同學們一些根據上下文猜詞,挑出重點詞,關鍵詞的技巧,那就要日積月累,使學生們一定把基礎打牢。

3、重視培養學生聽力理解的技巧與良好的聽的習慣

在聽力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聽力技巧訓練,這是提高學生聽力理解水平的有效措施。要教會學生聽音前注意略讀捕捉信息,即要快速瀏覽習題,捕捉一切從題面上得到的信息,聽時要邊聽邊記,強化記憶,記錄時要有重點,有技巧,聽句子回答問題時要把題幹、問題有機的聯繫在一起,聽對話和短文時,要抓主旨大意,切忌偏重兩個詞而忽視全文。同時要幫助學生糾正不良的聽力習慣。

4、重視日常教學的提高學生的聽力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做到的。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用英語組織教學,要是加上必要的手勢、表情、簡筆畫等,學生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想辦法去聽懂老師的話;充分利用與教材配套的材料,如錄音帶、同步聽力練習冊及目標測試中的聽力練習等,要堅持隨教學進行訓練。

5、做好聽後糾正工作

學生聽一些簡單內容問題不會很大,但對一些較靈活的、容易出錯的題目我想老師應重聽,也可讓學生多聽幾遍,並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切實做好聽後糾正工作,這樣有利於提高聽力。

6、重視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英語的背景知識涉及面廣,除了對課文中出現的背景知識教師要進行詳細的介紹外,在課餘時間,要鼓勵學生多看其他書籍,有意識的讓他們去擴大知識面。

7、注意學生良好習慣心理素質的培養

保持良好的狀態,自覺的養成好習慣,對於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從聽力訓練的初始階段就應強調培養心理素質的重要性。教師要明確告訴學生,聽時學好英語的重要途徑之一,要加以重視,教師在課堂上要創設一個輕鬆、和諧的氛圍,努力消除學生因害怕、擔憂反感而產生的心理障礙,在課堂上要引入競爭機制,激發學生聽的興趣,看到學生點滴的進步也要適時給予表揚。

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反思 篇11

一、教學內容分析

圓錐曲線的定義反映了圓錐曲線的本質屬性,它是無數次實踐後的高度抽象.恰當地利用定義解題,許多時候能以簡馭繁.因此,在學習了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的定義及標準方程、幾何性質後,再一次強調定義,學會利用圓錐曲線定義來熟練的解題”。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我所任教班級的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強,思維活躍,但計算能力較差,推理能力較弱,使用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也略顯不足。

三、設計思想

由於這部分知識較為抽象,如果離開感性認識,容易使學生陷入困境,降低學習熱情.在教學時,藉助多媒體動畫,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主動參與教學,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發現、獲取新知,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學目標

1.深刻理解並熟練掌握圓錐曲線的定義,能靈活應用定義解決問題;熟練掌握焦點座標、頂點座標、焦距、離心率、準線方程、漸近線、焦半徑等概念和求法;能結合平面幾何的基本知識求解圓錐曲線的方程。

2.通過對練習,強化對圓錐曲線定義的理解,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問題的不斷引申,精心設問,引導學生學習解題的一般方法。

3.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1.對圓錐曲線定義的理解

2.利用圓錐曲線的定義求“最值”

3.“定義法”求軌跡方程

教學難點:

巧用圓錐曲線定義解題

六、教學過程設計

【設計思路】

(一)開門見山,提出問題

一上課,我就直截了當地給出——

例題1:(1) 已知A(-2,0), B(2,0)動點M滿足|MA|+|MB|=2,則點M的軌跡是( )。

(A)橢圓 (B)雙曲線 (C)線段 (D)不存在

(2)已知動點 M(x,y)滿足(x1)2(y2)2|3x4y|,則點M的軌跡是( )。

(A)橢圓 (B)雙曲線 (C)拋物線 (D)兩條相交直線

【設計意圖】

定義是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義方式,是學習和研究數學的一個必備條件,而通過一個階段的學習之後,學生們對圓錐曲線的定義已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們是否能真正掌握它們的本質,是我本節課首先要弄清楚的問題。

為了加深學生對圓錐曲線定義理解,我以圓錐曲線的定義的運用為主線,精心準備了兩道練習題。

【學情預設】

估計多數學生能夠很快回答出正確答案,但是部分學生對於圓錐曲線的定義可能並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學生們回答後,我將要求學生接着説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選項的話,條件要怎麼改?這對於已學完圓錐曲線這部分知識的學生來説,並不是什麼難事。但問題(2)就可能讓學生們費一番周折—— 如果有學生提出:可以利用變形來解決問題,那麼我就可以循着他的思路,先對原等式做變形:(x1)2(y2)2

5這樣,很快就能得出正確結果。如若不然,我將啟發他們從等式兩端的式子|3x4y|

5

入手,考慮通過適當的變形,轉化為學生們熟知的兩個距離公式。

在對學生們的解答做出判斷後,我將把問題引申為:該雙曲線的中心座標是 ,實軸長為 ,焦距為 。以深化對概念的理解。

(二)理解定義、解決問題

例2 (1)已知動圓A過定圓B:x2y26x70的圓心,且與定圓C:xy6x910 相內切,求△ABC面積的最大值。

(2)在(1)的條件下,給定點P(-2,2), 求|PA|

【設計意圖】

運用圓錐曲線定義中的數量關係進行轉化,使問題化歸為幾何中求最大(小)值的模式,是解析幾何問題中的一種常見題型,也是學生們比較容易混淆的一類問題。例2的設置就是為了方便學生的辨析。

【學情預設】

根據以往的經驗,多數學生看上去都能順利解答本題,但真正能完整解答的可能並不多。事實上,解決本題的關鍵在於能準確寫出點A的軌跡,有了練習題1的鋪墊,這個問題對學生們來講就顯得頗為簡單,因此面對例2(1),多數學生應該能準確給出解答,但是對於例2(2)這樣相對比較陌生的問題,學生就無從下手。我提醒學生把3/5和離心率聯繫起來,這樣就容易和第二定義聯繫起來,從而找到解決本題的突破口。

(三)自主探究、深化認識

如果時間允許,練習題將為學生們提供一次數學猜想、試驗的機會——

練習:設點Q是圓C:(x1)2225|AB|的最小值。 3y225上動點,點A(1,0)是圓內一點,AQ的垂直平分線與CQ交於點M,求點M的軌跡方程。

引申:若將點A移到圓C外,點M的軌跡會是什麼?

【設計意圖】 練習題設置的目的是為學生課外自主探究學習提供平台,當然,如果課堂上時間允許的話,

可藉助“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結論進行驗證。

【知識鏈接】

(一)圓錐曲線的定義

1. 圓錐曲線的第一定義

2. 圓錐曲線的統一定義

(二)圓錐曲線定義的應用舉例

x2y2

1.雙曲線1的兩焦點為F1、F2,P為曲線上一點,若P到左焦點F1的距離為12,求P169

到右準線的距離。

|PF1||PF2|2.P為等軸雙曲線x2y2a2上一點, F1、F2為兩焦點,O為雙曲線的中心,求的|PO|

取值範圍。

3.在拋物線y22px上有一點A(4,m),A點到拋物線的焦點F的距離為5,求拋物線的方程和點A的座標。

x2y2

4.(1)已知點F是橢圓1的右焦點,M是這橢圓上的動點,A(2,2)是一個定點,求259

|MA|+|MF|的最小值。

x2y211(2)已知A(,3)為一定點,F為雙曲線1的右焦點,M在雙曲線右支上移動,當9272

1|AM||MF|最小時,求M點的座標。 2

x2

(3)已知點P(-2,3)及焦點為F的拋物線y,在拋物線上求一點M,使|PM|+|FM|最小。 8

x2y2

5.已知A(4,0),B(2,2)是橢圓1內的點,M是橢圓上的動點,求|MA|+|MB|的最259

小值與最大值。

七、教學反思

1.本課將藉助於“POWERPOINT課件”,將使全體學生參與活動成為可能,使原來令人難以理解的抽象的數學理論變得形象,生動且通俗易懂,同時,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節省了板演的時間,從而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自悟、自練、自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充分顯示出“多媒體課件”與探究合作式教學理念的有機結合的教學優勢。

2.利用兩個例題及其引申,通過一題多變,層層深入的探索,以及對猜測結果的檢測研究,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從學會一個問題的求解到掌握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法. 循序漸進的讓學生把握這類問題的解法;將學生容易混淆的兩類求“最值問題”併為一道題,方便學生進行比較、分析。雖然從表面上看,我這一堂課的教學容量不大,但事實上,學生們的思維運動量並不會小。

總之,如何更好地選擇符合學生具體情況,滿足教學目標的例題與練習、靈活把握課堂教學節奏仍是我今後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而要能真正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自己首先必須更新觀念——在教學中適度使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有參與教學實踐的機會,能夠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激發起求知的慾望,在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和成功的體驗,於不知不覺中改善了他們的思維品質,提高了數學思維能力。

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反思 篇12

如果説,提高認識是前提,強化積累是根本,那麼,科學指導則是做好高三作文教學的關鍵。作文是最複雜的心智活動之一,高三時間又太寶貴,學生投入到語文複習上的時間有限,作文教學必須堅持科學指導,務求實效。其中重要的,我認為是如下三個方面。

1、探尋規律,掌握技巧。

大學聯考作文是大學聯考環境中的特殊應試文章,儘管我們反對應試作文新八股,但探尋考場作文規律,掌握一般寫作技巧卻必不可少。一是要重視模式訓練。話題作文、材料作文、命題作文等幾種題型,記敍文、議論文、散文等各類文體,都要熟悉幾種構思套路,切實符合文體規範。二是要掌握審題、立意、選體、擬題、佈局的基本技巧。以立意為例,其宗旨應該是健康個性、健全人格,不觸及敏感政治問題,少談宗教話題,不一味發牢騷;立意的標準應該是緊扣材料,富含哲理,貼近時代,啟迪人生;其過程和方法則是:透過表象——把握內涵——抓住實質——歸納哲理。三是要掌握開頭、結尾的寫作技巧,緊扣題旨,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把自己的亮點“亮出來”。四是要訓練學生養成書寫整潔、字數適中、分段合理的寫作習慣。

2、創新課型,突出重點。

作文複習課型的設計和安排是提高複習效率的重要一環。作文複習課要堅持全面提高和重點突破相結合,在上好“指導課”和“評講課”之外,還可以創新一些實用的課型,豐富訓練手段。如:1、專題訓練課。針對學生寫議論文總是隻知道簡單地堆砌材料的現象,我進行了一次“標準議論段”的專題寫作訓練,要求學生在每個標準的議論段中能夠寫出五種功能不同的句子,即觀點句、闡釋句、材料句、分析句、結論句,兩次訓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習作整理課。要求學生將自己保存的幾個練筆本翻閲瀏覽,回首生活足跡,品評習作優劣,選取有用材料。3、素材積累課。一是蒐集可供引用的材料,包括古今中外名人事蹟、自然現象、格言警句等。二是積累身邊的材料,包括“我”、“我與校園”、“我與家庭”、“我與社會”等四大方面的“美點”、“感點”精彩片斷。整理自己思想和生活的積累,記下自己的獨特見聞、經歷與感悟,往往能為作文添彩。三是可供借鑑的優美時文及精彩片斷。除了以上三種課型,還有寫作競賽課、構思訓練課、素材交流課、聽讀復記課、美文共評課、仿寫課、評改課等多種課型,均可在作文複習中適時選用。

3、多樣批改,追求高效。

根據高三作文複習面廣量多的現實,首先語文教師自己要轉變觀念,明確“好作文不是老師改出來的”,精批細改常常是事倍功半。其次,也要教育學生轉變“我寫你改”的舊觀念,使他們懂得:一個不懂得自己修改文章的人,將永遠是一個作文的門外漢;“寫得好的本領就是刪掉寫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領”(契訶夫語)。在此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作文批改,如全閲評分、重點批改、個別面批、自批自改、互批互改等。幾年來,我堅持教給方法,引導學生相互批閲作文。要求在每次作文之後,學生必須請兩位以上的同學用紅筆對自己的作文分別評改並署名之後,再上交給老師批閲。由於長期堅持,學生基本形成了習慣,評改細緻,書寫工整,點評到位,大家的評改積極性相當高,有的一次作文竟邀請四至五名同學對自己的習作作點評,學生的點評妙語有時也令我自歎弗如。這一做法,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了互動交流,提升了學生的寫作鑑賞水平,同時又為教師的評閲節約了大量時間,為高密度的作文練筆創造了條件,實踐證明是可行的。

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反思 篇13

從教十一年了,對自己所從事的語文教學,還確實沒有比較系統得地做過反思。藉着這個機會,我將這些年的語文教學的點滴,做一個梳理。我相信,這將對我在接下來的教學工作起到促進和引導作用。

縱觀近幾年的大學聯考試題,試題的人文特徵越來越突出,對學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教師的教學方法相應地做出改變。我發現在我的課堂教學行為中,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忽略了學生自己的感悟動手能力

“語文”姓“語”,“語”就是語言,學好語言,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品味和感悟。對課文中的精妙的語言,如果教師分析過多,勢必限制了學生的思考空間,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在閲讀中去品味、去感悟。

忽略了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和提高。

語文是基礎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學科,學好語文會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但語文學科的重要性遠非如此。學習語文,就是在學習表達能力,其中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長時間地在字、詞、句中轉悠,我們學生的表達能力會有怎樣的提高呢?

經過反思,我認為只有語文的基礎夯實了,才有能力進行更高層次的追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孩子連走路都不會,就要讓他學習跑步,這是不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語文教學亦然。所以,針對班級中後等學生較多基礎較薄弱以及班級語文課上人文性過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點,我將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有意識地加強語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設計,經常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對學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過於解答試題時能展現出一種從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相比,應試傾向最不明顯,並不是講什麼考什麼,試題內容和教學內容的直接聯繫表現得最不明顯,很大程度上體現着對本學科整體素質的考查。題海戰術不適合語文學科,靠大量做題難以培養出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中學語文不在深,而在廣。學生的知識面和閲讀範圍決定了語文綜合素質的高低,而現在高中生學習緊張,課下學習的時間主要用於數理化、英語上,根本沒有時間去讀一些文學作品,甚至可以説學生根本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更不會靜下心來去品味欣賞文學作品,而現在社會讀書風氣也不樂觀,學生接觸的東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的缺少也是導致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鑑於此種情況,對於語文的學習,我認為關鍵要靠課堂教學,而語文課堂教學關鍵在於教師,在於教師的觀念和教學設計上。

當然,語文教學的精華全在課堂上。一節課僅有45分鐘,如何調控和把握這個時間,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學以致用,這就需要老師作為引導者應該懂得調控藝術,做到收放自如,開闔有度,尋找具有科學性又具有藝術性的教學行為,不斷學習新課程理論,將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使教學行為上升到理論高度。教師要把課堂45分鐘用足用好,爭取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是老師的本分,老師要對學生負責。

總之,教學問題多多,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水平,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認識,及時總結反思,再到實踐中去完善提高。

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反思 篇14

閲讀教學傳統模式常常是單一的自下而上模式,只是把課文作為單純向學生傳授語法及語言知識的載體,重在老師的講解,忽視了培養學生的閲讀速度和理解能力;傳統的閲讀理解提問方式也常常停留在對所閲讀文章的表層理解層次上。如何藉助這些課文來提高學生的閲讀速度、閲讀理解能力和語言水平呢?這是一個需要師生互相合作的工作。在閲讀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程序,讓學生的閲讀和討論交流相互交叉進行,從而使閲讀課既達到提高學生閲讀水平的效果,又能較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接受的信息轉變成交際實踐的內容。通過使用交際化的手法進行閲讀教學,為提高學生聽、説、讀、寫等綜合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學過程由教師、學生、教材、方法四要素組成,這四要素所組成的六對關係只有處於一種和諧的狀態,才能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在進行閲讀課教學設計時,不能只考慮教師的意志,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教學中應激發學生思考,讓學生有話可説,並樂於説。

一、設計提問,激發學生的主體思維

高中英語課文大多篇幅較長。課文內容參透了豐富的審美以及科學教育內容。在這些兼顧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的閲讀課教學中精心設計既有啟發性又能激起學生探討興趣的系列問題,可以啟迪學生動腦,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教師設計問題時,要緊扣教材,層層推進,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梯度。在提問、解答的過程中,教師要啟發引導,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慾望,幫助學生認知和理解。

二、授之以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要提高學生的素質,就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英語閲讀教學中要突出“學”字,從讓學生“學會”轉到培養學生“會學”,授之以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1.指導學生認真預習

高中閲讀課文長,難度大,抽象概念內容多,形象思維內容少,語法現象較複雜。因此,對學生來説,認真預習是及其重要的。如果學生沒任何準備走進課堂那麼學習肯定是被動的,教師講解什麼,學生就聽什麼;教師演示什麼,學生就看什麼。這樣的學習有什麼主動性呢?預習看起來是學生的事情,但教師精心指導是十分關鍵的。教師要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指導學生認真預習,並寫出自學筆記、提出自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譬如安排學生針對有關問題做些準備,要求學生課前利用工具書預習生詞。可以給學生布置問題回去思考。學生只有掌握了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接受新知識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更好地做到知識的遷移,並使學生受益終身。

2.鼓勵學生踴躍參與

學生踴躍參與,最關鍵的是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充分發揮教學民主,為此,教師要妥善引導,要盡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參與到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去。為此,要做到:

(1)要營造寬鬆、和諧、融洽、平等的學習氛圍。(2)要留下足夠的參與時間和空間。教學不要“滿堂灌”,也不能“滿堂問”,學生能講的,要儘量讓學生講;學生能動的,要儘量讓學生動。

(3)要創造良好的參與條件,提供合適的參與機會,組織學生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在閲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互設情景,就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以小組為單位全班展開討論,以達到全員參與的目的。

3.培養學生歸納理解

閲讀的目的就是要獲取書面信息。因而閲讀時不能逐字逐句地去分析語法,而是要快速完成樹材料的閲讀,抓住大意,再深層次地去理解內容。在閲讀時教師可指導學生根據不同題材、體裁的閲讀材料採取不同的歸納形式去歸納材料內容,快速、準確地獵取文章信息,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由於閲讀材料題材與體裁的不同,因而在閲讀中還可以從不同角度用各種不同的歸納方式去歸納、理解材料內容,如可以歸納動詞,顯示事件過程;歸納文章人物,突出重點人物等等,從而在閲讀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閲讀理解能力。

三、增加語言實踐量,延伸英語閲讀空間

高中每單元一篇閲讀課文所選的文章都是好文章,他們內容豐富,涉及面廣,課文中所反映的中外文化習俗、世界名人傳記,體育競技比賽、飲食衞生習慣等等都喚起高中生的注意和興趣。但是,從培養閲讀能力的角度來看,僅限於課文的閲讀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閲讀課的課堂教學內容絕不能只停留在封閉的教室、狹窄的一本書裏,而是要面對更廣闊的社會生活,以拓寬閲讀內容視角,擺脱傳統的英語閲讀教材的束縛,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素質。每週選擇三到五篇難易適中、兼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讀物,打印出來發給學生課後閲讀,並要求他們做相應的閲讀理解題。

四、英語閲讀教學應滲透人格教育

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當前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高中英語閲讀教材是一套集思想性、科學性、趣味性與實用性於一體的好教材,具有很強的思想性。閲讀教學應結合教學內容,寓思想品德教育於英語閲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因此,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以知識為載體,適時適度地滲透思想品德以及愛國主義教育。

此外,在教學中還可根據教材需要利用討論等方式進行教學,融德育教育於教學中,這不僅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還能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這不正是素質教育的宗旨和目的。當然,在閲讀教學中滲透人格教育,最重要的還是教師正確地認識英語閲讀教學在人格教育中的作用。

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反思 篇15

親切的笑容,温柔的聲音,委婉的動作,聽的人如沐春風。語文課是美的天地,我害怕把課堂弄得像戰場,我希望帶着孩子們像遊覽名勝一樣,參與其中身心俱樂,心靈有收穫身體也得到放鬆,那真是個美好的理想。

教學反思(一 )

3月7日,離20__年大學聯考還有三個多月的時間,每年到這個時候,我都感覺複習的腳步有點亂。相關的考點基本上都有所涉及,但是沒有一個明顯的從感性到理性,從部分到整體,從淺顯到深度的規劃,總有一種想提提不起來放放不下去的感覺,無奈之下,只好用做題代替講課,這樣下去,出現的結果就是學生的成績大差不差,老師也沒閒着。一場備考大戰就在不停的做題當中結束了。我總覺得在這場備考中,我們丟失了很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呢?是師生共同攀越知識高峯的決心信心麼?不像是,在學習知識的時候,怎麼總是那麼的迷茫困惑;在面對勝敗的時候,怎麼總是患得患失,無所適從;在大學聯考完之後,怎麼是那麼空虛無助,知識好像沒有改變命運。。。。。。我想改變,至少從現在會為下一年的真正收穫而去耕耘不息。

正在複習文言文部分,學生手裏有資料,把相關的基礎知識總結的相當詳細完備,還有相應的練習題,可是學生做起來真的很被動。課本上的文言文也學完了,我知道學生並沒有把需要掌握的知識梳理出來,而是依然留在了課本上。每次講文言文,我都要做很多的鋪墊,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為學生對文言文實在是有畏懼心理的。我本打算把資料上的題做做,我在仔細的講講就了事算了。但我想變變,想和學生共同啃啃這個骨頭,嚐嚐其中的滋味。昨天看了一個老師提供的編故事學習文言虛詞的方法。我就在課堂上隨意實驗了一下,真的沒有期望很高。但是結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先讓同學們自己複習一下18個虛詞,然後要求他們編一個故事,其中貫穿一個虛詞。我怕同學們不積極,或懶得做,我就自己臨陣磨槍編了起來,如果學生不配合,我可以自圓其説。半個小時過去了,一個同學主動地把她寫的交給我看,我示意她寫到黑板上,接下來,陸續就上來了三個同學,我一看我沒機會寫了,就趁着他們正在板書時把我寫的給大家唸了一下,我可以感覺到大家很感興趣。我下去隨便看看了,發現好多同學都動了筆。上來的四個同學,一個做了一首詩,其他三個寫的都是很像文言文的。同學們的表現遠遠超過了我的想象,他們的水平也遠遠超過了我這個老師,我真的好好反思了。

這次教學,讓我對文言文的教學有了很多想法,要趕快形成書面文字,以備來年備考用。

教學反思(二)

今天是3月8日,很值得紀念的日子。我正在忙碌而有序地思考我的教學,並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去迎接探索實踐前行帶給我的心路顛簸。

假如讓我重新帶高三,在文言文教學方面,我會這樣做:首先讓學生準備一個厚一點的,紙質稍好點的本子,告訴同學們這個本子將記錄我們備考文言文的全部基礎知識,以及我們透過文章背後挖掘出的內涵及其對我們思想的影響。其次我在備課方面要加強力度,平時的教學紮紮實實,從知識到能力,從過程到方法,從情感態度到價值觀,都要落實在每一篇文章的教學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熟悉大學聯考的考點,做好大學聯考和日常教學的銜接。最後,是等到離大學聯考還有三個月,基礎知識也講完了,要帶領着學生做一個總結,一個很重要的總結,除了知識以外,還有一點就是學生學習知識過程中的習慣、方法、品質的不斷規範和強化,然後在一個較高的層次上提出要求,師生共同去追求知識和能力的一個較高的融合境界。

反思這一年的文言文教學,總體來講是失敗的。基礎知識的積累沒有一以貫之,到最後就是隨便講講了之了。由於自己水平有限,閲讀面窄,對文章內容及藝術的把握也很勉強。還好的一點是,平時領着學生做的題比較多,學生雖然對古文畏懼一些,可拿着題還是能對付一二的。可真要面對大學聯考了,師生心裏還是沒底的。

過去了的不説了,問題是現在,還剩下三個月的時間,如何讓學生在這塊知識方面有信心呢?老師應該給學生什麼鑰匙呢?這些又如何該用最少的時間實現呢?

有一個基本的思路是,必須通過做題把知識和能力貫穿進去。問題的關鍵就是選題,要選高質量的題(做歷年的大學聯考題是個不錯的選擇);其次就是備課的力度,讓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心裏踏實下來。識記的內容,必須要求學生掌握利用早讀的時間加強記憶。學生已沒有時間去總結,老師就先列一個框架出來,讓學生把日常的基礎知識補充進去。

下午有一節課,先把我的教學思想告知學生,取得學生的支持。接下來就是具體準備材料了。初步打算是以大學聯考題為綱,把知識系統化,把古文熟悉化。

下午第一節課,我如實地向同學們闡釋了我的文言文教學困惑以及構思。同學們沉默了,我知道他們也有同感,我立即給他們打氣,讓他們相信師生努力一定可以渡過難關。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在上考場之前,提起文言文或者想起文言文,同學們心裏會有底有數,不能馬上要上戰場了,有同學苦惱地問老師,文言文怎麼做啊?那是多讓人心驚的事呀。那個數那個底來源於平時老師和學生一起積累的知識以及技巧。這樣的話,離考試越近越不會慌,只要反覆地鞏固積累的知識就行了。還有三個月,我們如何選題?如何鞏固知識?同學們動了起來,看來他們看到了希望。我提出建議,大學聯考題質量高,可以主攻,可是19套太多了,時間不夠用,需要選作。同學們討論了起來,我鼓勵單獨站起來表達。一個同學站起來説,既然質量都很高,可以選作雙號或單號,可是我們可以做完,老師要想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評講,恐怕時間來不及。我當時真的很感動,一是説明學生聽懂了我的講話,二是説明學生站到了我的角度上考慮問題,這讓我很自豪。我想這不是問題,挑戰自己的備考力度是老師的天職。師生達成了共識,夜裏有夜自習,就要進入正式演練了。我得在夜自習之前把課備好。

以下將會詳細記錄9套大學聯考題中文言文部分的講解過程。

要學習蘇霍姆林斯基的教學思想,並能在教學中主動運用。基礎知識的積累要明確詳細概括,涉及到具體的課本內容。督促學生做筆記,還有就是及時的鞏固複習識記。

教學反思(三)

3月8日夜自習三節課,評講了全國Ⅱ卷中的文言文。由於是第一次開始操作,我用心編織着課堂的每個環節,以期達到師生心靈的高度交流和融合。第一次形成一個好的模式,學生以後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主動學習了。我一直把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當成我的教學目標之一。

課堂流程如下:第一節課,我提前到,檢查同學們準備試卷和筆記本情況(老師的督促很關鍵,不可放任自流,高中生不會做筆記的大有人在,這是一個養成教育問題),提出明確的要求:20分鐘做題,20分鐘自我檢查(對答案,看翻譯,查字典)。時間上同學們把握的還可以,可能是文章不是太難吧。快下課時,我讓兩個同學把自己最初的翻譯板書到了黑板上,供第二節評講用。第二節課,我開始評講,先對答案,統計了三道選擇題的全對人數,有三分之一多,然後挑了一個同學背誦我提供給大家的古文翻譯原則,並且提示大家,我將隨時提問這個原則,因為那就是我們古文應考和平時訓練的法寶。那個同學回答的不是太熟練,我覺得一個抽象知識的總結是需要時間的,更重要的是在每個時間段裏對知識的默默消化,而老師總認為這個問題很簡單,學生肯定會,而實際上學生不會,也可能根本就沒引起注意。學生畢竟是學生,需要老師的督促,引導,才能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而老師往往高估了學生。當然有時,也會低估了學生。只有適時地檢查統計,師生真正的思維交流才能有較準確的判斷,才能有教學相長的局面。就像這個古文翻譯原則,我在班裏重複了無數遍,我想當然地認為,同學們肯定爛熟於心了,其實不然,而且很不然。我想得堅決打倒樂觀主義,躬耕於教室才行。接着我開始領着同學們按照那個原則給黑板上兩位同學評分。結果兩位同學總分都是7分,但小題得分有區別。一個同學是知道那個知識點,但掌握不是太全面,即省略的部分要補出來並用括號括起來,他沒有帶括號,我説這是規範問題要注意。一個同學在翻譯時加進了自己的過多的理解,我説這是精確問題,要注意。規範和精確的訓練是有效的對付應試的策略。同學們有同感。接着,我就開始領着同學們疏通文意。交代了兩個閲讀文言文的小門路,一是放慢思維,文言文是高度凝練的語言,想和看要一致,橫向思考要多於縱向思考,而大部分同學會看很快,看着看着就摸不到文路了。二是古文中單音字多,也就是一字一義,如果看不明白時,不妨這樣去試試。我在講的時候,讓同學們拿着筆,把我讀的時候停頓的地方用筆斷開,方便理解。我把一些生字,重要的字詞、句式都給同學們指了出來,講完後,我讓一個同學讀了一遍文章,基本還行。接着,我在文中挑了幾個重要的實詞,延伸到文外,把它們的重要意思略做了一下總結。板書到了黑板上。

完成以上教學,用了兩節半課的時間,由於是第一次,我的闡釋語言多了些,以後就用兩節課完成以上內容。同學們做一節,我講一節。每講新課之前要求同學讀熟上一篇,凡是讀不熟的要抄三遍原文。另外老師提到的知識要一一整理到專門的本上,方便以後複習時用。

教學反思(四)

黑板的邊上原來是同學們輪流記錄名言,已經持續了一個學期了。我要求從3月9日開始輪流記錄成語。同學們很贊成。3月9日,我去上早讀,成語如約而至。早讀情況也很好,同學們都在朗讀或背誦語文。學生的主動學習語文是我最大的欣慰。我想在講古文期間,穿插一些小的插曲,調節一下氣氛。於是就臨時決定,每次上課之前,讓同學們用黑板上的成語説話,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一段話。早讀之後,就是我的課。我説有三個任務,先是挑同學讀昨天夜自習講的古文並且要兑現懲罰措施。挑了三個同學,讀的都還可以。這用去了10分鐘時間。接下來,用黑板上的成語造句。我一看到那個成語是侃侃而談,我就一下子想到了娓娓道來、誇誇其談、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談笑風生、喋喋不休六個成語,我就板書了下來,我以為同學們會爭先恐後的説,沒想到只有幾個同學站起來説了兩三句,並且還沒有任何影響力,也有説的好的,但課堂氣氛很尷尬,同學們都沉默着。這種可怕的沉默足以摧毀我的激情和自信。我一直試圖激發學生的活力,可是我自己也不能很快找到語言點。於是,時間就這樣不知不覺地白白消耗掉了。我一看錶,竟然離下課只剩下10分鐘了,本來我打算留下20分鐘讓同學們做第二篇古文的。好了,現在只能草草收尾,這堂課失敗了。

失敗也是我自己造成的,不怨同學們。首先,我自己沒有較強的駕馭語言的能力,臨時會話是比較高的要求,,平時這樣的訓練也很少,老師沒有很好的引導和激發,同學們在較短的時間內是反應不過來的。我心急了。其次是,我駕馭課堂的能力急需提高,如果看到學生不能及時完成任務,就該趕快過渡到下個環節,而不是在那兒喋喋不休地説些無用的話。

啟發:語文老師要隨時隨地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尤其是語言的表達能力,對語言的敏感力,生活就是課堂,時刻準備,課堂才能隨意而不隨便。

教學反思(五)

3月10日,今天是二、四節的課,剛進入教室,就看到黑板邊上的成語換成了“秀色可餐”。上課後,我聲明首先用五分鐘讓同學們用黑板上的成語説一句話或一段話,時間控制在五分鐘。同學們立即就沉默了,我知道這是課堂上可怕的沉默。(要想解決這樣的沉默,還有好多好多的工作要做。)還好有兩個學生站了起來説了一下,我給以肯定,就沒敢多戀戰,趕快轉入了下一個環節。上完文言文翻譯之後我立即就明白哪裏不足了!這大概就是不成熟的老師的特徵吧,呵呵!

首先是課堂節奏過慢,有拖延時間之嫌。我兩節課的主要內容就是講了一篇20__年大學聯考江蘇卷中文言文部分,三道選擇題,三道翻譯題。我備課時,逐字逐句地翻譯,遇到考綱中要求掌握的實詞、虛詞,我就查找字典、翻看課本,把經常出現的意思總結出來,然後傳達給學生;還總結了文中出現的其他古文現象,如詞類活用、固定結構、通假字、重要句式,準備講課時板書到黑板上,提醒同學們注意並做好筆記。由於我備課過細,講課時還沉浸在字詞當中,我把我是如何理解的,如何記憶的,以及我的學習感受都倒給了學生,感覺在那一個知識點上揉來揉去的,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學生們的注意力也有限,我的喋喋不休肯定讓學生們失去了耐心。還有就是在講翻譯時,講了大學聯考改卷會是怎麼回事,參考答案又有什麼不足之處,同學們又會怎麼想,應該怎麼想,講的過細,過多,我自己也累的夠嗆。原因是自己對知識不能融會貫通,不分主次,表達混亂。反思:備課時,要深入,要細,要儘量打通自己知識的各個關節,接下來就是內化,消化;講課時,要淺出,要有選擇地、精確地講出自己思考的結果,並且能夠啟發學生去繼續探索。

其次是文言文的教學只會言是言,文是文。其實我心裏是隻有言的,把整篇文章的字詞問題解決了以後,我整個人已經筋疲力盡了,哪還有心思去過問文呀,隨便説兩句就草草了結了,所以現在我的文言文教學就是字詞教學。而在學生那裏好像畏懼文言文的原因也是不認識的字詞太多了。可是老師也講了不少字詞呀,有些字詞句式還是經常強調的,為什麼學生還是不會呢?今天的課堂有一個瞬間印到了我的心裏,那就是在我很用心又用勁地朗讀文章當中的一部分時,那一刻,我感覺我和學生的心靈有了碰撞,並且都沉浸到了文章當中。朗讀文言文和朗讀現代文是不一樣的,主要就是朗讀時的思維要跟上。儘管我沒有很深的文言功底,但是我得為學生做榜樣,我要顯現出我很會朗讀並且很理解文意。當我這樣做的時候,我發現我確實進入到了文章當中,更重要的是我把學生也帶了進來。我頓悟:朗讀是理解文意的很好手段,我親身體驗到了。要想打破學生會害怕文言文學習的厚障壁,還是得從老師的教學觀念開始改變。至少我自己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文言文教學還是以文代言要好的多,起碼不會讓學生很快失去學習的信心,並且老師在分析古文精妙之處時就是對學生學習的很好的促進。如果把字詞句作為了教學的重點,那首先就會讓學生望而生畏,就是掌握了大量的字詞義而沒有整體的閲讀觀念,那遲早也會失去信心甚至絕望!所以,我以後要做的工作就是自己消化字詞句義,多多朗讀,形成整體語感,然後在課堂上把那種最優秀的語感呈現給學生們,以期和同學們產生共鳴,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那應該就是真正的教學相長了

教學反思(六)

3月11日,星期五,早自習連着兩節語文課,這樣的時候是我比較激動的時候,因為可以很好的完成一個教學環節,並且很考驗老師的腦力精力體力。

今天要講第三篇古文了,我提前到班,先下去轉了一下,看到有的同學已經提前做了,並且做了很多的查找筆記。我明顯感覺到,同學們的學習激情高漲,主動性增強了很多。關於古文的複習,我的調整是對的,最起碼我的變化給同學們帶來了希望和努力。我很欣慰,也有壓力。今天的教學流程是,先用五分鐘讓同學們口頭用黑板上的成語“頂禮膜拜”、“五體投地”造句或造段,然後用25分鐘讓同學們做20__大學聯考浙江卷的古文部分,接着挑四個同學板書做的情況供評講用,其他同學做完後自己先對照答案思考,第二節課,我先評講四個同學的翻譯,然後再把文章詳細講一下,指出其中涉及到的重要古文現象,順便分析一下文章,最後讓同學們自己整理相關知識並朗讀文章。

我一直以來都有一種自責的情緒,我覺得要想讓同學們朗讀,老師得會朗讀;要想讓同學們出口成章,老師得首先做到;要想讓學生下筆千言,老師得有如此功力才行。。。。。。當學生做不到的時候,我想我都不會,怎麼去説學生呢?就像用每天都在黑板上更換的成語當堂口頭造句造段一樣,看似簡單,其實不是那麼輕易就做成功的。第一、二次的時候,我都是很尷尬的收場的,因為我試圖去做的時候,結結巴巴,説不成句子,真是很丟人的!這一次,我降低了教學目標,並且我的心結也打開了,老師起的是主導作用不是主體作用,老師的學習潛能還是比不上學生的,老師能夠引導學生髮揮其最大的潛能就是老師的勝利!當然老師也可以從學生那裏學到很多東西的。我不會沉浸在自己的不足當中,學生比自己強那是老師的榮耀!只要我不停止進步,相信學生不會拋棄我的!

這次我的心情輕鬆了很多,我試圖去引導學生髮言,一上課,我很坦誠地提出了我的願望。我説:“我相信同學們的能力,昨天有兩個同學發言,我希望今天有三個,並且説的句子也比昨天的長。”同學們聽到這樣的話,不是很緊張,儘管也開始沉默了起來,但是我可以感覺到沉默當中有一種放鬆和積極的因素,而不是那種可怕的沉默!一會就有三個同學站了起來發言,有一個説的不是很好,但她是第一個説的;後面兩個説的都很好。我覺得我的激發湊效了,很快見好就收,再一次表達我的願望,今天的目標達到了,我希望明天會有四個,然後逐步多起來。。。接着就轉入了下一個環節的教學。我想這次是坦誠幫助我取得了勝利!(應該把同學們的發言記錄下來)

第二節課是我開講的時候了,我先評講了黑板上四個同學的翻譯板書,接着就開始逐字逐句地講古文,我發現講着講着,有同學在打瞌睡,當然有三分之二的同學在認真地聽。我知道,這樣講古文確實容易讓底子薄一點或者讓程度好一點的同學走神的,底子薄的聽着費勁走神,程度好一點的聽過了也會走神。講完之後,我就問同學們,這樣講行麼?下面的反應平平。我説,我剛看到一個新聞,是説人的注意力每10分鐘就得激活一次,我這樣一直講,沒有每隔10分鐘激活大家,所以讓有的同學打瞌睡了。要不我把教學環節減少一些吧,就把最後的逐字逐句講解去掉吧,同學們手裏不是有答案麼,自己看看。“不行!”反應很強烈,看來我的這句話刺到了大家的神經,看來同學們大部分還都是在聽課的。最後,我們一起商定把板書的翻譯放到文中講,不再專門領着大家詳細分析了,這樣可以節省一些時間。

第三篇古文講完,基本就確定了教學的流程了,先造句造段,再做文章,我逐字逐句翻譯,學生整理朗讀。

啟示:老師需要在教學中成長!教學需要在實踐中調整!

教學反思(七)

上週剛進行完週考,本週又要進行全市的模擬考試。我正常的文言文教學計劃只好被擱置了。學生家長都很看重這樣的大考,所以我想暫停一下,留下點時間讓學生複習一下。我發現很多學生不會安排時間,尤其是現在的高三生,真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有時又像消防員一樣,哪裏失火就去救哪裏,對自己的情況沒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再加上家長和社會給他們的壓力,導致了高三生有很多心理問題,甚至連同家長也受到了牽連,這種情況之下,真的沒法下手,是去彌補知識呢?還是去調整心理?還是去學習安排時間呢?但這三者又是一個相輔相成的統一體,平常的教學沒有一個統籌安排,所以到了關鍵時刻,問題就會集中得到爆發,師生所能做的就是穩定,只要不出事順利經過大學聯考就是勝利了。大學聯考後呢,師生或許有太多的遺憾,只能到以後的人生路上去彌補了,可是失去了的還能再重新來過麼?

我現在的深切感受是,老師首先得有一個全局意識、革新意識、學習意識,才能把教學改革推進一步。不需要老師立即成為又專又全的教育大師,只要老師行動起來,試着去追尋真正的教學理想,學生就會認可老師,哪怕老師做的不太好,學生也會理解,自然會形成師生共同學習和成長的風氣,教學的新的面貌就會出現。這些只憑一個人是完不成的,需要一個改革共同體,需要學校大環境的支持。

這段時間寫文言文教學的反思,讓我有了很多新的認識。一、首先文言文教好事關重大,往大的方面説,幫助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掌握文言基礎知識為將來研究國學奠定良好的根基;往小的方面説,學習古文可以很好的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借古思今)和學習習慣(耐心積累)。

二、文言文教學首先需要老師有一個好的教學思想,帶領學生一起去穿越古文學習的障礙,多參考研究有經驗的老師的教法,再結合自己的教學風格,找到高效的符合自己的教學模式。這個工作要在開課之前完成。

三、要加強教學的研究和反思,及時記錄和調整,這裏面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堅持,在變化中堅持,在發展中堅持,堅持心中的教育夢想。

下面我需要做的更多的是讀書學習,學習實踐,以平靜的學習和不懈的實踐做支撐,來逐步達到自己的教學的理想狀態。這條路在腳下延伸,往前走,總會有人生的盛典在等着我!

行動就有收穫。

(時間倉促,思考不成熟,雖然知道應該行動,但還是有點忙亂,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樣的教學模式。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在教學管理這塊比較感興趣,專業的知識積澱不是很厚,所以我一方面要加強專業的學習,另一方面發展自己擅長的地方,以期可以相得益彰,給自己的教學帶來新的局面,形成有自己個性的教學模式)。

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反思 篇16

本學期擔高二兩個班的語文,日子過的真快,不知不覺期會考試已經結束,反思這匆忙的兩個月的教學,我感悟頗深:

首先,我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把教學重點放在了閲讀教學上,語文該學什麼?怎麼學?這是學生很困惑的問題,只有明白這些,學生才有學習動力,也同時掌握語文學習信息途徑和方法。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中形成的一個怪圈,就是師生天天教和學,天天練語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學科卻是語文,沒有學生敢説自己語文學得好,沒有語文教師敢説自己的語文教得多好。問題的原因在於:語文能力的提高,取決於一個基礎的問題,那就是語言材料的豐富。一個人語言貧乏,必然帶來思維的貧乏;而思維的貧乏必然影響學習能力的提高。不論是思維還是語言,都要*積累才能豐富;語言能力是由無數點點滴滴細小瑣碎的知識匯聚而成。語文的學習是一個“聚沙成塔”的過程。所以,通過這一學期的教學,我讓學生感受“積累”的重要,體會精讀和合作探究的重要。我對學生明確要求:兩條腿走路,課內外結合;一手抓基礎,一手抓訓練。

其次,單元教學法具體操作還需細心揣摩。本學期我在散文和文言文教學中,按照高三複習的策略,每個單元重點貫穿學法指導,然後再涉及幾個知識,能力、情感方面的要點,關注學生答題的規範,但學生基礎差,能力有限,不少學生還不能掌握其中的學法,只能支離破碎的掌握一點,結果在期會考試時學生得分並不理想;在學生現在基礎相對薄弱和課時緊張的情況下如何更有效進行單元教學,如何大範圍的貫徹學法指導,將是下一階段要面對研究的問題。 再次,談談學生的考試結果。本學期高二學生要會考,所以有些學生在課堂上聽課“偷雞摸狗”,有的對語文不太感興趣認為語文成績非常偶然,知識點落實情況不太好,完成作業不認真,所以基礎部分得分情況不好。平時在課堂上雖強調過,但沒有經常訓練,以及基礎知識鞏固不到位,導致部分學生試卷未完成。在作文審題上,不懂抓關鍵句,雖然我進行過系統的審題立意訓練,但面對材料時,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跑題。因此下一階段,要花時間督促學生將知識點落實到位,要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並對不同基礎層次的學生存在的不同問題“對症下藥”。

這學期的課堂閲讀教學,我要求自己“且慢開講,且慢啟發”,慢慢改掉以往為趕教學進度而置學生的感受於不顧的教學套路。語文學習是一個體味、浸染的過程,不能一味追求快節奏,必須讓學生保持寧靜、平和的心境,這樣才能保證對課文的獨立閲讀及對問題的獨立思考。 有時,我也會先佈置思考題,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這樣,學生讀的方向、思考的重點就明確了,教學預設的教學目標也就順利達到了。 俗話説:“根深才能葉茂,本固方可枝榮。”“讀”就是語文教學的根。非讀無以廣積,它可以發展學生觀察、想象、思維等能力,通過閲讀激發出來的思維,猶如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識的種子撒上去,就會發芽、成長,取得收成。

另外,我在教學中也特別注重寫作教學工作。閲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重點,在大學聯考試卷中,佔了很大的分值。再來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實事求是的説,以前,我們有點“空”,每次作文的教學程序都是收作文、看作文、下評語、講評這幾個“固定招式”,然後又佈置新作文,進入下一輪“固定招式”的批改模式。難道就沒有一個更好的批改作文的方法了嗎? 我試圖改進,一開始是輕批改過程而重講評過程,即輕對個體作文的批改而重對優秀作文的表揚和差作文的講評式修改,還將學生的優秀作文展出交流,以“激勵優秀帶動後進”。這樣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總覺得不盡如人意,關鍵是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 後來,我在作文批改中引進“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讓學生按小組互評,把本小組最優秀的作文和最有問題的作文寫出評語,交給老師,全班交流。這樣,可以真正讓學生參與進來,調動學生積極性。

在下一階段,教師要完善自己的教學,揚長避短,爭取讓學生的基礎變得紮實,讓學生學習成績有明顯進步。而這一切,必須要有良好的閲讀習慣、方法做基礎。閲讀方法有好多種,也許,有的老師喜愛齊讀,但是,我認為,教學中,齊讀是可以的,但小説和散文是不合適齊讀的,因為學生要照顧讀得整齊,因而無法用心感悟、體味課文,只能是“和尚唸經”罷了。所以,我在講授散文和小説時,每節課都會留給學生默讀的時間,此時教室裏雖然一片靜悄悄,而學生的大腦卻處於亢奮狀態。默讀能讓他們真正進入文本、感悟文本、沉浸於文本。默讀,因為給了學生更多的空間,恰恰能使學生從文本中獲得豐富而獨特的心靈體驗,真正感受到課文語言的魅力。

當然,以上都是我在教學中的不太成熟的反思,我希望,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能得到不斷的提高。

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反思 篇17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被髮揮得淋漓盡致.儘管如此,面對基礎差的學生,我們還是無能為力,效果不明顯。因此,我們就要探究問題究竟在哪裏?為什麼學生的英語總是提不高呢?應該怎樣教呢?下面就是總結出來的教師的困惑:

1.音標:學生不會讀,沒有能力自己拼讀新單詞。2、單詞:教師在困惑:該分散教還是集中教?3、語法:學生對句子結構的把握很薄弱4、聽力:大學聯考聽力越來越難,甚至有個別大學四、六級的題目,而學生的聽力時間越來越少,所以聽力的提高非常緩慢。5、閲讀:學生的最大問題是閲讀速度太慢,理解能力薄弱。6、口語:由於大學聯考不怎麼考口語,口語被很多人忽略了。7、寫作:用中文的思維寫英語。

那麼高中的英語應該怎麼教?高一的英語應該教什麼?高一一入學的新生,我們就應該告訴他們:中英文之間存在着兩種語言文化背景;兩種語言民族習慣;兩種語言表達規律。所以,由於中文的思維和英文的思維不一樣,高一的學生首先要知道知道兩種文化的不同,然後從一開始就用英文的正常的思維來學英文,不要總是以中文的思維來學習英文。

反思:本學期開學我們沒有做到的東西就是:沒有去介紹中英文化的不同,尤其是強調中英文化的不同思維方式和語言特點。所以,在下學期,這一課我認為需要補上。畢竟,“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有了這個基本認知後,高一的學生就要從最基礎的東西學起,所以即使到了高中,他們實際上還要補很多學英語一定要掌握的東西:音標,詞類,基本的句子結構。再次從基礎學起。

1.音標:很多學生,尤其是差生的最大的困難是記不住單詞,記不住單詞是因為不會讀單詞,不會讀單詞是因為不會音標。雖然是高一的學生,但實際上在我們這樣中等的學校,中等的學生裏面,沒有幾個人完全掌握了音標,大部分高一學生的音標水平基本上等於零。所以,我認為,高一的學生入學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學音標,我們確實有花時間去學習音標,但是隻是用了兩三節課的時間。目標是基本上每人都可以自己獨立地把書本上大部分的新單詞拼讀出來。但同時我們也要知道,音標不是一兩節課就可以教會學會的東西,學習音標需要在會讀的基礎上大量地練習,達到熟練的程度,達到一看到音標就可以不費力地拼讀單詞的程度。

2、單詞:學會音標後下一步就是大量地記單詞。記單詞是一件很需要下工夫的事,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一定要付出努力。但是,怎樣才能夠讓付出的努力有收穫呢?我們可以試着用五個步驟” :

1). 音節拼讀,準確讀詞。

2).拼讀準確清晰;

3).自然集中注意;

4).注意力快速擺動轉移;

5).限制聯想”。

3、詞類:我認為高一就要讓學生學習十大詞類,不能等到高三才學習,那時已經太晚了。本人很贊同這個觀點。學生在學習單詞的時候就要搞清楚單詞的詞性,然後知道什麼詞可以放在句子的什麼位置,例如,定語的用法和位置,介詞的位置,狀語的位置等。只有把這些詞類的基本用法搞清楚才有可能寫出的句子。反思:本學期我們沒有時間去講詞類,但也從來沒想過在高一就講詞類。所以,我的這個建議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高一下學期可以看看有沒有時間去講詞類。

4、句子:有了單詞後,學生要學的就是句子結構,也是我們教學中最重要的地方。沒有句子,就沒有文章,就談不上學習英語。所以,在高一階段,學生必須學習五種基本句型,而且必須要過關。在這方面,我給了我們一點建議。我認為,英語的句型簡化後實際上只有兩種:be句型和do句型。然後就是把句子擴展,把各種句子成分添加到基本句型裏面,把各種詞類用在句子裏面,從而組合成高級的句子。反思:我個人很贊同我的觀點,所以我堅持在高一上學期必須要教五種基本句型,也建議備課組長統一要求全級教授五種基本句型,因為沒有正確的基本句子,到後面的從句等高級句型學生就很難學下去。所以,這個基礎一定要打好。而在本學期中,雖然我們也教了五種基本句型,但我相信還不是很到位,有的學生還是沒有掌握好,所以,句子結構這個方面也需要在後面的學習中不斷地鞏固。

5、語法:我認為,給高中生講語法,不要把他們當高中生,要用最簡單的詞彙,不要出現生詞。他主張的語法教學法是“道可道,非常道:正反向語法拓展訓練——由易到難,由難到易”並且根據學生常犯的錯誤,我建議“時態分離教學”,“時”為“過去、現在、將來、過去將來”;“態”為“一般、進行、完成、完成進行”。分開教學有利於學生清楚地掌握時態。反思:我的説法裏面,令我們恍然大悟的是要用最簡單的詞彙教學生語法。如果單詞的意思又不懂,語法又是新學的,那麼學生肯定很費勁。另外一個讓我們恍然大悟的是,我提到:我們小時候學語文的時候,都是老師給我們字,我們自己寫詞語,詞組,然後讓我們自己造句;但是反思一下我們現在的英語教學,我們從來沒有給學生機會自己造句。通常我們都是直接給學生句子,或者是給中文讓學生翻譯成英文,從來都沒有給學生機會造自己的句子。這就有可能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因為老師給的句子不一定都和他們的生活相關,會令學生覺得這些英語他們都用不上。當然,讓學生自己造句會是一個很費時的過程,而且老師無法檢查學生的句子對錯與否,所以,讓學生自己造句是一個很有建設性的做法,但是需要經過一定時間對學生加以訓練。6.閲讀:閲讀能力是學生的弱項,主要原因在於詞彙量低,閲讀速度慢,還有就是自身的背景知識缺乏等原因導致的閲讀理解能力低下。針對初級階段的學生,我在講座上給我們介紹了“如何以爬的姿勢飛行?通過非機械性重複迅速提高閲讀速度”的胡敏的十遍讀書法,具體做法是:第一遍;通篇快速瀏覽,捕捉全文大意。第二遍:總結形容詞和名詞的搭配。第三遍:總結動詞和名詞的搭配。第四遍:總結大副詞與動詞、形容詞的搭配。第五遍:查找帶介詞的短語。第六遍:體會英文語序,注意英漢對比。第七遍:研究句子開端,追求表達變化。第八遍:透析句子之間聯繫,銜接手段。第九遍:把握過渡手段,領會文章佈局。第十遍:汲取語言精華,摘錄文章亮點。我個人認為,這種方法只能是在初始階段可以嘗試,因為它很費時。總的來説,要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還是要靠學生多看多讀多練。正如中文裏的一句話,“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覺得英文也是這樣,所謂見多識廣,讀多了,不僅在閲讀速度上有幫助,在文章的理解上也會有幫助。

以上是我對英語教學內容的設計和反思。我們的教學對象——學生有不同的學習基礎,因此首先要將學生進行分層。我尊重學生的意願,安排學生開展自我評價,並選擇相應的層次。同時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各種測試手段,將學生大致分成三個層次。

A、基礎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成績欠佳;

B、基礎一般,學習比較自覺,有一定的上進心,成績中等;

C、基礎紮實,接受能力強,學習自覺,方法正確,成績優秀。

當然,學生的分層是動態的,學生可以依據學業的變化及時“升層”和“降層”,使自己始終處於最適合發展的層次。

2,備課的分層

我在每次備課時都會認真研究教材,研究教學大綱,查閲相關資料,收集有用信息。根據學生的分層情況,確定不同教學內容的具體目標。在知識點的挖掘上,既要注重培養中

等以上學生的運用能力、應變能力,也要照顧到英語薄弱學生的接受能力。總之,所設定的課堂內容、練習層次、問題難度都要體現分層教學的特點。切忌盲目追高或求全。 3,授課的分層根據備課要求,我的授課主要着眼於B層中等學生,實施中速推進,課後輔導兼顧A、C優差兩頭,努力為基礎較差的學生當堂達標創造條件。具體做法是:對C層學生少講多練,讓他們獨立學習,注重培養其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其解題的技能技巧;對B層學生,則實行精講精練,重視雙基教學,注重課本上的例題和習題的處理,着重在掌握基礎知識和訓練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對A層學生則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點,淺講多練,查漏補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課時進度以A、B兩層學生的水平為標準,上課以A、B兩層的要求為公共內容。課堂提問注重層次性,提問簡單的問題或直接從課本上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問題我就優先考慮A層學生,並輔以及時的表揚和鼓勵,激發他們的學習信心和興趣。偶爾也給點難題,培養他們勇於嘗試的精神。遇到難度較大或語言運用能力較強的問題時,可以讓C層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人人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在課堂活動安排上,機械性的訓練,我優先考慮A層同學,並允許其犯一些錯誤,而對於B、C兩層同學則提出較高的要求,在其他同學“知其然”的同時,他們就應該知其“所以然”。一些難度大的練習活動可以把不同層次的學生交叉安排。比如對活表演,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同台表演,可以讓A層學生選擇台詞較少的角色。又如課文的當堂複述,A層學生可以在一定的提示下或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有的甚至可以看書模仿。在知識點的介紹上,可以通過板書或口頭提示,讓學生們清楚哪些是必須當堂理解的基礎知識,哪些是拓寬和延伸,使得聽課的學生都能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閲讀的訓練,A層學生應先要讀懂,達到一定的速度,細節題要有一定的準確率。C層學生應重視思維的培養,培養更全面、深刻、邏輯地考慮問題的能力。

4,練習和作業的分層

練習和作業是課堂教學反饋的形式之一。課堂教學效率要提高,教師就要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活動情況,及時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因此,我在授課過程中經常運用練習對學生學習進行監督,發現問題,及時矯正。在完成課堂練習時,有些同學在四五分鐘時間內就完成了,而有的同學則需要十多分鐘才能完成。鑑於這種情況,在開展課堂練習時,我將練習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基礎性的,要求所有同學都要完成;另一部分練習題是拓展性的,讓學有餘力的同學完成。因此,我在設計練習或佈置作業時把練習或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並且確定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基礎練習,是全體學生的必做題;第二層次為變形題或簡單綜合題,以B層學生能達到的水平為限;第三層次為綜合題或探索性問題,這類問題綜合性很強或是非常靈活。第二、三兩層次的題目為選做題,這樣可使C層學生有練習的機會,A、B兩層學生也有充分發展的餘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了全體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比如在講解“定語從句”這個語法項目的時候,A層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其基本概念,兩大分類,關係代詞和關係副詞的常見用法;B層學生還應瞭解何時只用that,不用whichwho和何時只用whichwho,不用that;而C層學生除此之外,還應掌握as在such, so, the same後面引導定語從句的用法。這些不同層次有不同難度,對各層次的學生都有針對性和挑戰性,既有統一要求又有區別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做到“吃飽、吃好”,達到“提優補差”的目的。

5,輔導的分層

學生訓練時,要做好課堂巡視,及時反饋信息,加強對A、B層次學生的輔導。對A層次的學生課後儘可能進行面對面的輔導,積極組織C層次的學生開展第二課堂活動,通過開展競賽知識講座,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平時的課堂訓練,難度稍低的練習可由C層次的學生幫助A層次的同學,通過生生之間的互動,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共同進步。

課外輔導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這種補充不應該是課堂的延時,更不能變相增加題量負擔,而是根掘不問層次的學生給予針對性指導。A層學生,要幫助他們找出學習困難的癥結,檢查他們在知識上的缺陷和漏洞。特別是在新知識的學習上,一定要對他們加強“監控”,確保他們不掉隊。要針對不同特點進行學法指導,不斷激發並強化學習興趣,並引導他們逐漸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以使他們樹立自信心,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對於C層學生,則主要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在書本知識掌握較好的前提下,指導他們閲讀課外書籍,拓展文化背景知識,擴大詞彙量,提高閲讀和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

6,評價的分層

分層評價也是分層施教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基本做法類似於分層練習。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實施分層考核,測驗時試卷設計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卷。必做題屬檢測達標的基本要求,選做題則屬較高要求。這種設計方法可使A層學生有更多的成功機會,進而增強其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同時也可使B、C兩層學生不易滿足,激發其求知慾。

在單元檢測及階段性檢測中,教師應根據不同層次學生所掌握內容和英語達標的不同要求擬定等級性試卷。A卷:基礎題,難度較小,只考查本單元重點,不考難點,以記憶和模仿性試題為主;B卷:考查本單元的重點和難點,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側重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C卷:以本單元內容為中心,進行知識拓展,增加有一定難度的理解及綜合性測試題,檢測學生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進行等級性測試,旨在使不同能力的學生均有展示自己知識和才能的機會。等級制的分組應是流動的,進步明顯者應調至上一等級,成績明顯下降者應調低等級,以便教學具有針對性,也使學生有壓力感。

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反思 篇18

一、高中語文教學的現狀呼喚本色語文

筆者認為,課改以後幾十年的語文教學,教法紛紛出台,其目的和結果不外乎兩個:

1、標新立異,“亂花漸欲迷人眼”

課改之後,如何上好語文課引起了人們的爭議,批判了過去填鴨式教學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各種語文教學的嘗試:討論式教學,活動式教學,多媒體教學等等,這些語文教學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老師只是一個站在旁邊看熱鬧的觀眾,課堂氣氛活躍,但效果如何呢?一位高中老師説:“很熱鬧,但收效甚微。”

2、死守大學聯考,“不敢越雷池一步”

教育重功名已是眾人皆知的現象。能否培養出“當官的人”“出名的人”,能否考出狀元,能否培養出少數尖子生,考取高等院校人數的多少,成為衡量一所學校教學質量高低的標準。於是語文教學瞄準大學聯考,一切為了大學聯考的做法越來越普遍,七年級,高一,甚至國小都是如此。

貴族化,戲劇化的語文教學象一場戲,可能很完美,但也只能是幾個人在舞台上演演而已得了。大學聯考化,應試化的語文教學象一次機械化的操作,但我們培養出的只能是一大批規格相同的產品。這兩種語文教學方式使許多有心上好高中語文課的老師越來越不知道該怎樣上語文課。迴歸語文課的本色,彰顯語文的本色,已成為越來越多的語文老師的心聲。高中語文教學的現狀呼喚本色語文。

什麼是本色語文?全國優秀教師黃厚江教師的闡述非常精闢。

本色語文,就是必須把語文當作語文教,就是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語文課必須以語言為核心,必須以語文學習活動為主要形式,必須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根本目的。

本色語文展現了語文最本質的特徵,沒有過多的修飾,也沒有固定的教條式的約束,它具有語文學科的特點,契合語文學習的規律,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價值,教與學相互促進。

二、“本色語文”課怎麼上?

語文學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的學科,如何實現“兩性”統一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本色語文以學生為本,以語言為本,以學科為本,從而實現二者有機統一、

(一)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同時強化教師的角色作用。

課改以前,語文教學過分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課改之後,又有人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無論是前一種填鴨式的做法還是後一種冒進式的做法,都不能充分反應高中語文教學的特徵。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既要充分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又不能淡化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二者是交織融合的關係。

學生主體的真正實現離不開教師的主體作用。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明確指出:“教師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儘可能自己去探索。”換句話説,就是教學效果的好壞,決定的是看學生是否願意學。學生不主動地去學,單憑老師硬灌是不行的。所以,學生主體的實現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啟發。

教師不但應把教材上的內容講清楚正確,而且還要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能夠“舉一反三”。絕對不能讓學生覺得老師講完了,自己也學完了,老師説對則對,説錯則錯。教師講得透徹,能讓學生真正領會教學內容的精神實質,這是課堂教學的一方面,但還應注意教學的另一方面,即要求學生在教師“舉一例”的基礎上能夠從這一例類推而知道得更多。因此教師講課在“舉一例”時要講得深透,講得明白,讓學生在疑難的問題上通曉,才能對學習發生興趣。對於其他類似問題留給學生自己去解決,敦促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學習。這樣,則推動了學生向着知識更深層次去探索。最後尋求出問題的答案。這就是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就是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主體的實現應該體現在學生主體的實現之中。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學”共同的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外因)必須通過“學”(內因)起作用。在課堂上學生聽得有味,積極思考,踴躍參與課堂討論,想問、敢問、好問、會問,並且能自主解決問題,與教師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分不開的。

語文教學過程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這兩個主體有機構成。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則是教的對象、客體;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風格等則成為學生的對象、客體。二者不是兩個抗衡的主體,而是主體與客體的辨證統一。二者在課堂教學中也不是對立的,而是交織融合的共時互動的行為。忽略任何一種行為,教師只能“抱怨”着教書,成為教材、課標的奴隸,學生只能“埋頭”學習,成為書本、考試的奴隸。成功的語文教學應該是師生兩個主體在行為方面的互動結果。我們語文教師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真正發揮師生的“雙主”作用。

二者交織融合的紐帶是“問題”。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體作用就體現在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精心設計問題,提出問題的目的,主要在於激發學生提出問題,而不是讓學生去尋找教師的答案。所以,一個好的問題,既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引發學生的思考,使他們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從而更全面的理解課文,甚至產生一系列的古代或現實生活的聯想,得出深刻而獨到的見解和認識,使教學達到激疑起智的目的。如在講解高中現代文閲讀文段時,我不僅把它作為考試的文段,而且重點闡述作者的觀點和思想,並進行相關聯想,也請學生闡述對文段的理解和進行的相關聯想。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激發了他們想象和聯想的能力,加深了他們對某一問題的看法。

問題解決的過程,正是學生主動學習進而真正實現學生主體的過程,也是教師發揮引導作用進而真正實現教師主體的過程。

(二)以語言為本,把語言實踐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活動。

語文教學活動,應該是一個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在這一個活動中,尤其是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語言示範和學生的語言訓練同等重要。

教師上課的語言,往往體現了教師的學科素養和職業氣質,滲透着教師的智慧和人格,展現出一種精神境界和生命氣象。教師細心揣摩課文內容,精心組織課堂語言,恰當而有激情地進行語言表達,才能既體現教師個人的氣質特徵和素養,又給學生一個良好的語言示範,使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

第一,選擇語言的能力。

對應不同的課文內容,語言組織應該有所不同。在教學《再別康橋》時,對應詩人對康橋深深的喜愛和眷戀之情,選擇輕柔而優美的語言能引導學生進入康橋的世界和詩人的內心世界;在教學《紀念劉和珍君》時,選擇激憤而鏗鏘的語言,能讓學生明白劉和珍君的無悔選擇和魯迅先生悲憤的情感,在教學《項脊軒志》時,選擇舒緩而哀傷的語言,才能表達出歸有光對親人深深的愛和想念之情。

通過不同特色的語言示範,讓學生在長期的薰陶中,體會不同作品的內容和情感,逐漸培養出對文學作品的敏鋭感知能力,形成一種選擇語言的能力。

第二,組織語言的能力。

從學生的作文中可知,大多數學生的詞彙量少的可憐,口語化現象嚴重,一般只用陳述句,還不時有錯別字和病句,可見,現在大多數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很差,可能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積累少。平常文學類的書讀得少,優美的新鮮的詞彙接觸的少,更不用説有意識的去記憶。“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詞彙儲備少,用起來怎麼可能隨心所欲?俗話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二,運用少。大部分學生寫作文是為寫作文而寫作文,也就是為了完成700字的任務。雖然寫作時絞盡腦汁,但搜腸刮肚擠出來的,還是少的可憐的幾個詞彙,使人讀起來很乾癟,味同嚼蠟。作文的語言有幾個層次:有較多的錯字與病句,這是最低層次;語言基本通順,這是第三層次;語言樸實流暢且富有文采,這是第二層次;語言優美,辭藻華麗,富有文采,這是最高層次。就學生的現狀而言,要達到最高層次是比較難的,但第二層次通過努力一般能達到。如在寫作時,有意識地採用新鮮優美的詞語,運用多種句式,以及多種修辭,並且能持之以恆,作文的語言就會越來越豐富,也會越來越有文采。積累少,無詞彙可用,運用少,不能激發自己去積累,這樣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導致學生怕寫作文,寫不出作文,寫作文變成了“擠牙膏”。

針對上述情況,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豐富教案內容,精心組織授課的語言,使課堂語言優美,流暢,富有文采。這樣的課往往能吸引學生,他們在獲得課堂的知識含量的同時,自己也在品位老師的美言,美句,美文,從而思考,這個詞用在這比別的詞都好,這個句子換一種表述會是怎樣的效果?這種思考也是學生潛意識中提高自己組織語言能力的過程,這個過程如果能夠長期持續,學生就會由被動變為主動,有意識地去積累詞彙,組織語言,組織語言的能力自然會提高。有了源頭活水,何愁作文之水不清?

第三,朗讀的能力。

“培養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是對語文課的一個基本要求,朗誦是語文課中一朵永不凋零花,沒有朗讀的語文課,總給人一種沉悶之感。怎樣的朗讀才是最好的朗讀呢?一位老師在教學《淚珠與珍珠》時,最後插入了一個朗讀片段。朗讀的內容是這位老師自己所寫的有關汶川大地震之後的感言。朗讀結束後,學生眼裏都溢滿了淚水,沉寂了兩分鐘左右,教室內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這一次成功的朗讀告訴我們,除了讀準字音,掌握斷句外,濃厚的感情和飽滿的激情是朗讀必不可少的因素。

課堂上一次成功的朗讀之後馬上給學生集體朗讀或單獨朗讀的機會,往往能事半功倍,因為這既給了學生一個朗讀示範,也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唸經式的讀書變成充滿激情的朗讀,其間的進步不言而喻。

在課堂教學中,對比朗讀給學生的啟發性也許更大。有比較才能明優劣,有比較才能明得失。在教學《將進酒》時,我將自己的現場朗讀和著名朗讀家的朗讀錄音進行對比,讓學生評價優劣,最後把問題集中在朗讀這首詩時,應有怎樣的的感情歷程。經過對比,學生了解了詩歌的朗誦方法,也瞭解了詩歌的主旨,真是一箭雙鵰。

在課堂中,教師的一切語言活動都是圍繞學生而進行的,一切為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而不只是為了使課堂氛圍感人或展示自己的朗讀功力。

所以,語文教學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容忽略的是語文教師講課,語言必須有藝術,有特色,要言之簡略,言之有序,言之有趣,言之生情,總之教師要講得津津樂道,學生才能聽得津津有味。好的語言課,最能調動學生的情感,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那就是教師在挖掘教材中深含情感色彩的內容後,要通過自己抑揚頓挫的語調,還要輔之以表情,將文中的思想感情傳遞給學生,使學生思想受到感染,受到教育,獲得知識,從而更有效地提高語言教學質量。語言教學不能像一潭死水,總是一個腔調,一種語速,一味地平鋪直敍,只能把學生帶人昏昏欲睡的境界。在語言教學中,生動的語言是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工具,既給學生一個良好的示範,又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就會願意讀書,就會產生一種執著的追求。

(三)以學科為本,實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和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少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的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現狀:語文課人文性的缺失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的內涵一直比較模糊。黃厚江老師立足學科本位,闡發了語文學科人文性的基本內涵:培養學生對母語和民族文化的熱愛,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豐富健康的感情。

現在,教育的功利性使得人文性在課堂上逐漸消失。人們過分注重學生的智力開發和知識的獲得,所以,幼兒園學國小的課程,國小學中學的課程,中學學大學的課程,大學學做人。這種拔苗助長式的教育培養了一批畸形兒:高智商,低情商。大掃除時家長上陣,讀大學時帶保姆已不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大學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學,xx大學生因承受不了學習和生活的壓力而自殺的事情也時有耳聞;更有甚者如殺室友,殺親人。“救救孩子!”是時下許多有識之士發出的感歎。

如何救孩子?這既需要社會這個大環境少些功利,多些人道主義關懷,也需要教育更多地關注思想道德教育,並將這一點落到實處。就語文教育而言,就是要增強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培養學生對母語和民族文化的熱愛,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豐富健康的情感。這也許是杯水車薪,但如果能細水長流,物質水平高而文化素質低這樣一種畸形現象,或許能慢慢解決。

時代的形勢要求增強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但這並不是説要忽視其工具性,如果這樣,必然會導致人文性的泛化,模糊其學科的個性特徵,語文學科價值的體現,必須以其工具價值的實現為基礎。

實踐: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怎樣在教學實踐中實現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教學的實踐主要是讀與寫。讀的過程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過程。反覆讀,讀出感情,讀出精神,讀懂道理,就達到了文道統一。而寫作的過程,更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過程,作文的內容與形式相協調,相統一,文章才能優美、深刻,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討論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能激發學生思想的靈光,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的能力,也容易引導學生從人文角度去感悟課文。但在討論時應要求學生“手不離書,言必有據”,“據”就是文本。只有這樣,才算面對文本,進入文本,體驗和感悟文本。脱離文本,任其天馬行空地亂談,談得再好,也不是語文課。感悟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從人文的角度去感悟,同時也應該而且有必要讓學生抓住語言文字去感悟,明白為什麼這裏邊要用這個詞?為什麼這個句式更能表達出這種感受?然後習得方法,在以後的閲讀與寫作中學會遷移,這才是語文教學的價值所在,也實現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

不提倡本色語文,高中語文教學就難有出路,教師就沒有辦法教學,學生也沒有辦法真正學到語文。洗盡鉛華,返璞歸真,還語文課以本色,才能上出語文味,實現語文課的價值。

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反思 篇19

高中英語新課標的目標突出了語言技能的重要性,強調在全面提高學生聽説讀寫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前提下,着重培養學生理解與表達的能力,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強調用英文思維,用英語做事的能力.這是符合當今社會實際的需要,因為我們面臨的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靠單純的記憶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需要學會如何獲取,挑選,調取,整合信息,這對於他們未來的發展是大有好處的,因此,我們的大學聯考也非常注重考察閲讀能力,所以,閲讀的教學顯得至關重要.而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要幫助學生養成符合自己的學習策略,也就是説要教會學生“會學”,而不僅僅教會學生“學會”.

高中英語新課標倡導的閲讀教學方法有:一.培養學生的基本閲讀技能,如略讀,尋讀,預測,猜測詞義,推理判斷,瞭解重要細節,理解作者意圖,把握全文結構等.二.以人為本,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注重培養學生的閲讀策略,包括生詞處理策略,文本閲讀策略,圖示利用策略,選擇注意力策略,策略調控策略,文本利用策略,整體閲讀策略,信息分析策略,結構分析策略等.針對不同的策略,採取不同的活動.三.閲讀主要教學模式是PWP模式,即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採取“任務型教學”.閲讀前,要通過提問,頭腦風暴,概念圖,圖片討論等激活學生的原有知識,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慾望.閲讀中,可以通過設置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任務,如略讀,尋讀,研讀,為文章添加或選擇標題,判斷信息的正誤,為文章的信息製作圖表等,積極調動學生開展有效閲讀.閲讀後,可以開展角色扮演,改寫,縮寫,複述,討論,採訪,寫摘要等活動.

反思我的閲讀教學,有一些做得比較好的地方:一.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閲讀技能.二.開展限時訓練,每天閲讀一兩篇,形成習慣.三.利用多種資源,採取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利用觀看精美的相關圖片,話題討論,知識小競賽,調查,歌曲,視頻等來進行課前導入.閲讀中,注意設置難易相當,形式多樣的任務來讓學生積極參加.閲讀後,常常採用複述課文,角色扮演,討論,做報告等形式進行昇華.學生對這些活動很感興趣,在完成了相對容易的任務,獲取了大量信息的基礎之上,也有話可説,有話想説.

而我的閲讀教學存在的不足之處是:一.雖然有培養學生閲讀策略的意識,但是培養得很不夠,尤其是整體閲讀策略,結構分析策略,選擇注意力策略,策略調控策略等.二.沒有做到每一堂閲讀都做出精心的閲讀設計,閲讀教學模式有點僵化,不夠創新,使得閲讀效率不夠高.三.堂上的閲讀課和課後閲讀缺乏一定的聯繫,顯得有點脱節.四.閲讀訓練缺乏梯度和分門別類,缺乏良好的規劃.五.有指導性地有意識地訓練學生課外閲讀不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e7jwg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