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青蛙看海反思總結(精選14篇)

青蛙看海反思總結(精選14篇)

青蛙看海反思總結 篇1

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為本、以講助讀、以演練讀”,我認為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的多,提問多,大力提倡“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演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薰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終追求的教學境界。

青蛙看海反思總結(精選14篇)

學生對課文敍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調動起學生的各路感官,讓他們在情境中積極地觀察、感受、操作,才能實現對語文的感悟積累和運用。

青蛙看海反思總結 篇2

課結束了,我苦苦思來,有這幾點感受: 思考的兩個問題:1 、如何保證學生主動參與,保證參與的廣度與深度,參與過程中學生的智力活動,情感體驗,交往情況,發展狀況。2 、怎樣關注學生的發展狀態。新課堂提倡“生成性”原則。教師在課堂上要有新的教學策略,捕捉亮點,讓智慧閃爍光芒。教學過程不應該是一個不變的呈式,更不應該是僵化的模式。教學過程是一個隨機應變的模塊,應遵循思維認知的曲線。

思考中明白:1 精彩的課堂教學在於學生學得精彩,而不在於教師講得精彩。2喚醒了對自我教學實踐的不滿,看到了自身與別人的差距,危機感增強了,是須“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時候了。 今後研究的重中之重:1 、苦練鑽研教材基本功。如果教師都走不進文本,不知其意,其主旨,指導學生時就會有偏差、有失誤。2 、課堂調控的藝術。《青蛙看海》一課的教學帶給了我方方面面教訓和啟迪,我要以此為起點,以此為壓力和動力,削枝除葉,抓住主幹,不求表,但求質。

青蛙看海反思總結 篇3

一、以讀為主。強調“以讀為本、以講助讀、以演練讀”,讓學生在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演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薰陶。

二、情境創設。本課教學中我在情境的創設上的設計:1.生活體驗情境。這課要讓學生充分體會青蛙登山的艱辛和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登上山頂。課前,佈置回家時學蛙跳,第二天交流。孩子們獲得的體驗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理解和感受課文。 2.表演感受情境。教學中,在充分理解和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師生表演課文描敍的情景:這就促使學生進行角色轉換,帶着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課文。3.畫面再現情境。

青蛙看海反思總結 篇4

《長相思》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暗藏於詞中的無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讀詞,讀出詞的韻味,讓學生走進詞境,進入詞心。同時,作為一節整合課,我設計了三個整合點:一是在初讀詞之後,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蒐集關於《長相思》的內容(作者,題目,寫作背景,詞義,感情,寫法等);二是在學生學習完《長相思》之後,蒐集關於思鄉的詩詞;三是在練習環節,引入李煜的《長相思》,利用網絡資源完成閲讀小題(詞的主要內容,表達的情感,運用的表達方法等)。

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鼓勵學生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與文本進行對話,是對話的基點。在教學中我揮動着情感的指揮棒,指引學生通過自主閲讀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過朗讀與想象解讀文本,體驗詞人的情感,感悟詞中的形象。

朗讀是解讀文本的重要形式,學生通過聽(聽老師範讀)、看(默讀)、讀(出聲朗讀)等途徑,從整體上感受言語材料,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逐步感知與理解。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了讀的功能,讓學生在自主閲讀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師的範讀中啟動情感,在朗讀和想象中整體感悟。

《長相思》在聲聲朗讀中被感知、感受、感悟,從讀得“字正腔圓”到“有板有眼”,從讀得“正確”、“有節奏”到讀出“味道”與“感覺”。當學生初步感受文本、讀出味道與感覺之後,再帶着情感走進“征途”與“故園”,讀出畫面與情景。 “以情帶讀,讀中悟情”是“情感派”閲讀教學的立身之本。語文課上,我既給足時間讓學生讀進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讀進去;又給足時間讓學生讀出來,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來。教學中,既讓學生帶着“夢都作不成,覺都睡不好”的感覺朗讀《長相思》,把這種感覺“讀到詞的字裏行間去”;又讓學生帶着“長相思”的感覺朗讀詞,試着把作者身和心分離的那種感受、那種心情讀出來。學生在朗讀中體驗情感、深化情感。

青蛙看海反思總結 篇5

國小語文的教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朗讀教學 。古人説:“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佔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大聲朗讀時眼睛能看到,耳朵能聽到,就會記得更牢固。

《棉鞋裏的陽光》主要以對話串起文本,所以我重點指導學生讀好疑問句和感歎句:媽媽、奶奶是長輩,語氣要和藹可親,説話時要充滿關懷。小峯是小朋友,説話的語氣天真活潑、有禮貌。同時採用了進入角色讀,使孩子非常快地溶入文本,從而更加能深刻感受到文中藴涵的深深的含義。

但在教學中我發現一年級孩子雖然已經聽到過一些詞句,但是,看着書面語言,要準確、連貫地讀出來、讀好它是很難的。因此,我在指導朗讀時,注重了詞、句、段、篇以及標點符號的指導。首先,我讓學生試着讀課文。範讀課文時,我要求學生用鉛筆畫出喜歡的詞語,再把課文讀熟,接着我再用卡片出示重點詞語、難讀詞語,指名朗讀,對於難理解的詞可作重點講解,使學生加深印象。其次,一些比較長的句子,學生也很難讀得好,我引導學生把長句子找出來,先試着朗讀。然後,把長句子投影出來,讓學生在一次次朗讀中,體會到長句子不難讀,只要抓住主要詞語、句子的主要部分就可以讀好。同時,注重標點符號的朗讀,要使學生知道:

“問號” 要讀出升調,“感歎號”要讀出加重的語氣……這樣,經過多次指導,學生就逐步掌握了朗讀方法。

青蛙看海反思總結 篇6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很多時候老師低估了學生的潛力,固而不給學生嘗試的機會。學生潛在的創新思維就被我們這種“好心”給抹殺了。“説內容”給學生自由,給學生空間,給學生期待。讓學生暢所欲言在自主活動中感受成功,收穫驚喜。

從“談方法”可以看出,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教師到位而又不越位的點撥示範,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讓學生找到了感覺,嚐到了好滋味。

交談的形式,真正實現了新課標提倡的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能開啟學生的心靈,放飛學生的情愫,使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自然收到好的效果。但老師的適時點撥示範也是必不可少的。

青蛙看海反思總結 篇7

剛讀到這篇文章,就覺得學生憑藉已有的生活經驗,是無法理解課文的。文章中工程師為了是否砍樹而猶豫,工人們不想砍樹但只能聽從命令的那種無奈,這兩者的心理過程其實很複雜,老師要幫助學生去體會。

在教學時我利用了課文插畫,讓學生通過想象來感悟課文。一開始當學生讀到“它是那麼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這句描寫橡樹外形的句子時,並沒有多少感情。“哨兵”他們沒見過,“粗壯、結實、挺拔”的樹也比比皆是。這時我指導學生看課文插畫,畫中橡樹邊有幾輛汽車,畫得很小,這就襯托出了橡樹的高大。同學們一看到在橡樹邊顯得那麼小的汽車時,都發出了驚歎,這聲驚歎其實就是工人們和工程師為砍樹而猶豫的原因。在不需要我多加描述、解釋的情況下,一幅畫就幫助他們理解了。

課文的難點是理解工程師和工人的心理變化。學生之所以難理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工程師和工人在築路時有哪些權利,什麼又是不可以做的。學生很天真,他們認為改設計方案很簡單,這樣就無法理解工程師和工人們的沉默不語和那沉重的歎氣聲。所以接下來我就為他們講解築路工人和工程師的工作及權利,以及違反規定之後可能會有的後果。學生聽了老師的講解後,理解起課文內容更容易了,這時我又和學生一起將整個故事重現,用老師的述説、動作、語言,將學生帶到施工現場,進一步體會。並讓學生將工程師和工人的想法説出來,培養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也許學生説的和教參中的標準答案不一致,但只要是合理的都應該肯定。

我們經常説讀中悟,但只有理解課文內容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讀,連最基本的意思都不明白,讀再多也是徒勞。其實現在很多課文中都出現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不符的情況。這時更重要的就不是朗讀,而是瞭解時代背景、那時人們生活習慣等有助於感悟課文的細節。比如:《燕子專列》中政府包車之舉為什麼讓人欽佩?那就要向學生介紹當時的生活環境,以及包一列火車政府所要付出的物資多少,適當的瞭解這些對理解文章是非常有效的。

青蛙看海反思總結 篇8

《牧場之國》字裏行間洋溢着寧靜悠閒的情趣和意境,讓人不覺為之動容。文中處處流露出作者對荷蘭牧場,尤其是對生活在其中的悠然自得的牛、馬、羊、豬、雞這些家畜家禽的喜愛之情,只有真正融入文本,才能有感情地讀出來。因此,在教學時,我注意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受語言的特點,感悟荷蘭牧場的美,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彷彿自己也置身於荷蘭動物與自然和諧相處、遼闊無際的牧場上,正在欣賞着優美的畫卷,被眼前的景緻所陶醉,發出“這就是真正的荷蘭”的由衷感慨。

特別是文中四次出現“這就是真正的荷蘭”,在充分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生能層層遞進地讀好這四句,達到了人文統一的效果。最後,在學習資料袋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風車之國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再適時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一幅幅如詩如畫的圖片,學生再一次為荷蘭的美傾倒,教室裏“哇——哇——”的讚歎聲不絕於耳。本次課,收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青蛙看海反思總結 篇9

在這節課中,為幫助學生體會老舍先生愛貓、愛生活的情感,我設計了自由讀、默讀、瀏覽、指名讀、有體會地讀、師生共讀、推薦讀、邊想象邊讀、評讀等多種讀書形式。在各種讀的形式中,學生由於各自的理解不同,對不同字句語調、重音的處理也不同,讀得效果較好。這樣設計是為了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閲讀,只有利用多種方式讀書,才能發揮學生個性化特點,產生“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教學效果。在各種讀書形式的穿插運用中,學生從整體感知到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始終邊讀邊悟,最後深切地體會了老舍先生的愛貓、愛生活的情感。

我感到學生在讀“貓的性格古怪”一部分時讀出了自己對性格怪的貓的喜愛之情,在讀滿月的小貓玩雞毛、玩線團、撞桌腿等詞句時再現了滿月小貓更可愛的情景。學生通過自己的讀個性化地再現了老舍先生對生活的熱愛,同時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熱愛,達到了我所設想的“以心悟情、以聲傳情”教學效果。

青蛙看海反思總結 篇10

在“自主探究”環節中我給學生設計了一個集中的大問題:“請以‘太和殿 ______,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______。’的句式來評説太和殿的特點。” 在這裏,我注意了對學生進行規範性的説話訓練,同時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

與此同時我也注意了重點引導學生學習説明方法,如“列數字、作比較、摹狀貌”等。中間插入了作比較的特別訓練,學生從中得到收穫,憑藉自己的力量找出了關於一些説明方法的特點、作用及規律性的東西,因為是自己發現的規律,所以我相信我的學生會因此學會觸類旁通。在這裏我做到了立足於腳下,不擺“花架子”,實實在在教給學生一些東西,這也是我始終堅持的教學原則,即:讓一切教學設計都為教學目標服務。

青蛙看海反思總結 篇11

在不斷提高學生讀的水平時,我想語文課僅僅靠讀不行,還應引導學生思考。孔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可見,語文教學中,讀與思相輔相成,我常常鼓勵提問的孩子,有問才有思。在《小小的船》一課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到詩歌中去尋求問題,提出問題。通過朗讀、思考、查找資料,師生共同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

在教學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用心去思考祖國語言文字,用"心去咀嚼語言文字的美,去體驗語言文字所藴含的思想感情。這種體驗,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而應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自己去感悟體驗。如引導學生比較讀句子1“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2“彎的月兒小的船,小的船兒兩頭尖。”(讀一讀,這兩句話有什麼不同?你喜歡哪一句?為什麼?)學生在比較讀中感悟了語言的美,月兒的可愛。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我鼓勵學生髮表議論,用個性化的語言發表見解。有的同學説:藍藍的天空像大海。有的同學説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多美啊!有的同學説:閃閃的星星就像一雙雙眼睛"……孩子們不知不覺陶醉在天真,爛漫的世界中。

青蛙看海反思總結 篇12

在本學期開展的語言課競賽中,我準備了一節大班語言活動《耳朵上的綠星星》,這節課給我的印像非常深刻,孩子們能開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而且也是輕鬆地接受知識。

這節課有兩個目標:

1、通過故事使幼兒懂得,做事要多為他人着想,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給別人快樂自己也會快樂的道理。

2、激發幼兒語言表達的慾望,大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大膽學説角色對話。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把握了以下五個環節:

1、出示主要角色,引起幼兒興趣,引出課題。

2、結合圖片,幼兒自由創編故事。

3、完整欣賞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內容,感受小松鼠的善良美好。

4、看課件,分段欣賞故事,學説故事對話,學習形容詞。

5、情感教育,使幼兒懂得做事情要為他人着想。

整個活動下來,我覺得故事情節有趣,語言比較幽默,很吸引幼兒,整個環節較容易把握,同時也給了我一些啟示:

第一,故事開始採用先讓幼兒自由創編的方法,能充分激發幼兒的想象,同時也為讓幼兒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做了鋪墊。

第二,在第四個環節中讓幼兒學説故事對話,這調動了幼兒的興趣,使課堂更加活躍。採取分段欣賞故事則有利於幼兒對故事的理解與把握。

第三,在情感教育時我採用了設問的方法,幼兒能較輕鬆的深入到故事內涵,難點突破的較容易。

青蛙看海反思總結 篇13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在學生談到“他有時侯學夜鶯叫唱,有時候學杜鵑叫、他好像把身邊的軍官全忘了”這一句時,我出示了“好像”一詞。 當我請學生注意“好像”這個詞的時候,學生恍然大悟:小夜鶯不是把德國鬼子忘了,他裝着把德國鬼子忘了,實際上是在麻痺敵人,好讓敵人認為他確實是個不懂事的孩子,以便後來用不同的鳥叫同遊擊隊員聯繫時不引起敵人的懷疑。 “‘你們這裏有游擊隊嗎?’軍官突然問”中的“突然”一詞。當我引導學生注意“突然“一詞,有些學生很快就把手舉得很高:德國鬼子也不是好對付的, 很狡猾,小夜鶯時刻有着生命危險。而小夜鶯面對敵人的突然發問回答得又是多麼巧妙和勇敢機智!

課文四處寫到“歌聲”,引導學生自讀、品味課文,合作交流,感悟小男孩的機智勇敢、不畏強敵的品質。課中,我要求學生抓住精彩語句,反覆研讀,以讀促悟,比較異同,探究尋根,破譯歌聲。絕大多數學生達到預期教學效果,懂得夜鶯歌聲所藴含的意義:1、吸引敵人的注意;2、麻痺敵人;3、為游擊隊巧送情報,痛殲敵軍;4、執行新的任務,再次吸引敵人。並能在朗讀中表達、強化、昇華自己的感受,一個機智、活潑、乖巧、勇敢的小英雄形象躍然紙上。

文中的對話,在充分感悟的基礎上,朗讀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表達學生對這些語句的感悟能力,也能促進對這些句子的理解。特別是分角色朗讀,更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每一次朗讀的進度,都表示他們對小夜鶯的勇敢和機智體會得更加深刻了。由讀熟到讀得入情入境,人物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也就由抽象的語言符號,發展為活生生的聲音、表情、動作等具象。

青蛙看海反思總結 篇14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在敍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尋訪一位朋友,但讀至第三自然段,我們會猛然發現作者通篇運用了想象、擬人的手法將山中的景化作友人。作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感悟語言文字的情感”與“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是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為此,我在開篇的時候設置了這樣的環節。“朗讀課文,想像課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訪問了幾位朋友?”以讓學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內容以及結構。接着是讓學生默讀的基礎上思考“你覺得作者與山中朋友的感情如何?你在哪裏體會到了?”

以這個問題帶動學生感受文中語言文字的情感。學生在默讀、彙報交流中都提及了文章運用了許多優美的修辭句子。在指導學生進行情感朗讀的同時,一併讓學生體會當中的表達方法特點。在第一課時裏,我就讓這兩個問題作為主線問題,讓學生在充分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感受文中表達方法的特點。

在第二課時中,重點在於作者是怎麼展開想象與聯想表達情感的,以及體會句子的美妙之處。當學生在我的引導下説出了 “鳥兒、露珠、樹” 對作者的知心話後,我本來可以引導學生:“明明是聽到鳥兒的鳴叫,作者卻説……鳥兒呼喚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瑩的露珠,作者卻説……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樹,作者卻説……每一棵樹都在望着我。”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説?──這是關鍵的一問,可惜,我做得不足。如果當時我能體現這一環節,相信學生對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會更深刻。可惜當時上課時,我就直接將想象這種表達方法跟他們講了,而側重點也放在了“想一想作者平時還會到林子裏去和朋友們做什麼?”或許是缺乏前期對錶達方法的深刻理解,導致這一環節中,學生的思維展不開。

如果再上這一課,我會把體驗文章的情感與學習文章的表達更完美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讀中感受情感,在感受句子情感的同時體會表達方法,然後再學以致用,在體會表達方法的基礎上拓展思維訓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964y9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