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國小教學反思總結(通用23篇)

國小教學反思總結(通用23篇)

國小教學反思總結 篇1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説:經驗+反思=成長。由此看出國小品社教師的自身發展,離不開品社教師自身的教學反思。國小品社教師只有通過反思,才可以不斷超越自我——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形成自己對品社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見解 。

國小教學反思總結(通用23篇)

一、分析反思現狀,認清反思問題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不少國小對品社教師的教學反思提出了規定,並把其教學反思作為教師績效考核的一項內容。然而,在很多學校,品社教學有反思之形,無反思之神。甚至,品社教學反思只停留在宣傳、點綴、作秀和應付上級檢查的層面上,並沒有真正被重視並付諸於實踐。

作為國小品社教師的個體,對品社教學反思的認識也參差不齊。有些教師清楚教學反思的意義和重要性,也認為自己應該重視教學反思,但在具體實施進程中,他們又對“到底要反思什麼”、“怎樣進行反思”等問題,心中一片茫然,感到不知所措,找不到品社反思的切入點。還有的教師有反思的熱情,但因為國小品社教育素養不夠,很難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真正反思品社教學的本質及規律,致使出現教學反思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等現象。

二、感悟反思目的,端正反思態度

國小品社教學反思,既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手段,也是品社教師育人理念自省的過程。它要求品社教師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客觀研究對象,進行全面的、深入的、冷靜的自覺關照與審視,梳理出成功與失敗之處,並分析其中各自產生的原因,提煉成國小品社教學的智慧,以便日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促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反思過程具有強烈的自我批判性,它需要國小品社教師端正反思態度,積極參與反思,主動深刻反思。反思只有得到思想意識的認同,行為實踐的落實,品社教師才能從中得到收穫,並不斷增強其反思的能力和自覺性。否則,國小品社教學反思很難形成氣候,仍然會流於形式和浮於表層,並被教師視為額外的負擔,而敷衍了事與湊合完成。

三、圍繞反思內容,撰寫反思案例

國小品社教學反思內容涵蓋很廣,它主要包括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教師在撰寫反思時,應注視品社教學目標、教學內容。

反思教學目標是否符合新教材的編排內涵、是否符合新課程的理念、是否符合學生學習現狀、是否已經達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設計是否能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是否能根據實際學情(或突發事件)及時調整其內容,教學評價是否符合現代教育思想、是否具有差異性、多樣性、開放性、發展性和綜合性等特點。當然,國小品社教學反思也可對教學結構、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等進行必要的反省。這樣,撰寫國小品社反思案例,就輕鬆找到了着力點,並且隨時都有可能寫出精彩,有效促進師生共同進步。

四、常温反思記錄,昇華反思作用

孔子説:温故而知新。作為國小品社教學反思,被教師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應該經常“回顧與整理”,積極昇華教學反思的作用。如果品社教師能抓住零散反思之間的內部聯繫,並將其按邏輯關係有效地串聯起來,那麼教師就能更為系統、更能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反思的精華。這種良好的温習反思的行為,有助於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自己嚴謹認真的思考習慣,建構國小品社教師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精益求精,以及獲得新鮮見解的意識,並把自身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嶄新的境界和高度。

總之,國小品社教師沒有教學反思行為,只能稱為簡單的教書匠。如果要想成為品社專家型教師,就必須在教學行為完成後,進行必要的教學反思。重視反思,及時反思,深入反思,堅持反思,是品社教師成長的不竭源泉,也是其不斷超越自我、提升課堂品味的必由之路。

國小教學反思總結 篇2

《語文標準》明確提出 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如果學生連説真話的勇氣就沒有,我們很難要求他在作文中有所創新,只有敢於説真話,講實話,才能談創新。因為只有學生把寫作當作是 一種需要,把寫作當成是自己情感渲瀉,真情流露,價值體現,理想放飛,表述真善美,鞭笞假惡醜的舞台時,學生的內驅力才能調動起來,學生智力中潛在東西才會湧現,創造性才會得到充分的發展。然而,學生的作文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 假大空 的不正之風。我們在作文教學中,經常會發現這樣讓人啼笑皆非的現象:

一次作文,發現有許多篇寫自己父母親生病住院,甚至自己親人去世的內容。結果作文寫得空洞無文,讀起來索然無味。這不能不説是 假大空 思想對學生的一種影響。如果這種風氣不能及時止住,對社會的危害是無窮的,六十年代的浮誇風已給人們的記憶留下了傷痛,我們不希望那樣的悲劇重演。

試想,我們培養出來的人連講真話的勇氣都沒有,我們還能指望他有什麼創新,就更別説能為社會有所作為了。當然導致學生不敢講真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為教師同樣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我們在教學中往往有忽視學生講真話的現象,本來學生講的是實話,由於我們用成人的眼光去待它,強加一些成人的思想、情感和觀念,甚至把學生當作異端看待,予以無情地批評乃至呵斥,學生哪還敢講真話。比如教學中有這樣一篇作文,由於學校採取分層次教學,各班所使用的資料不盡相同。於是一個同學針這種現象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他認為學校這是在歧視差生,為此表達了對學校的不滿,整個作文可謂情辭懇切,筆鋒犀利,表達流暢,寫的全是自己的所感所想。按理説這是一篇佳作,相比其他學生的作文來説更富有創造性,因為這種敢於説真話的精神和勇氣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然而遺憾的是這篇作文卻未能評為優秀作文。這實際上是對學生創新性的一種扼殺。同時,在教學中,廣大教師為了應付考試,往往在無意識地對學生加以引導:思想要健康,立意要高遠。學生為了高分只好跟着這樣一些套話轉,能寫出真話來嗎?所以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一定提倡學生説真話,鼓勵學生講實話,為學生營造一個説真話,抒真情的平台。讓作文真正成為表現自己喜怒哀樂,張揚個性的一面鏡子,讓學生想笑就放聲笑,想哭就盡情地哭。當然,我們提倡學生説真話,絕不等於説學生在作文中所説的話是真的就行,不需要引導。

總之,鼓勵學生説真話,應該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一個重要途徑。

國小教學反思總結 篇3

我很榮幸能參加這次國小美術遠程培訓,通過這次培訓,多位教育專家的講解給我帶來了心智的啟迪,情感的薰陶和精神上的享受。我從專家教授們的課程講座中感悟到,教師的價值在於內外兼修,在於人格與專業的共同提升,在於對教育的激情和對教的熱愛。

在研修過程中,我堅持每天進行網上學習,認真觀看各個專家的視頻錄像,通過學習,解決了我在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很多疑難問題,使自己在師德修養、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

同時更新了教育理論,豐富了教學經驗為今後從事品德教學工作,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通過學習我認識到新時期國小美術的教學首先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長期以來,由於國小美術課的疏遠與學生實際,進而促使學生普遍喪失了學習興趣。國小美術課教學不但要讓學生學知識,還要教會學生用知識,讓他們面對紛繁複雜的現實生活,能用自己目光去發現,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用自己的行動去改變。

其次,教師理應針對教學內容和方式進行創造性的發揮,要創設創新教育氛圍,主動為學生提供學習和積極參與的平台,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共同完成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把思考權和討論權下放給學生,鼓勵在看、思、畫中提升自我。要尊重學生每一個具有新穎的念頭,關注他們每一個帶有創意的言行。教育教學實踐證明: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時不時的為學生提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學生們的創新思維就會得到迅速發展。而這種內在的情感,又會反過來激勵學生不斷地再創造。

在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主動完成學習過程,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在思維和行動上常常進發出令教師意料不到的充滿童趣的智慧火花。

國小教學反思總結 篇4

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練習為主線的“三為主”教學原理,在國小音樂教學中有為重要。教師在課堂上要儘量採用開放式的教學,努力創設學生積極、主動、生動、活潑舒心愉悦的學習氛圍,這種氣氛特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1、規範、美觀、實用的板書可以增強理解和識記音樂知識。例如:在《小螺號》一課中,我把歌譜製成漂亮的大歌譜,讓學生一看就產生學習的興趣,尤其是歌曲中難以理解的記號:上波音 等記號,在歌譜中一目瞭然。使學生從視覺的角度加強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生動、有趣、形象的語言描繪是上好音樂的主要媒介。對於國小音樂教師來説,應運用較多的兒童語言,尤其是低年級音樂教學。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多進行換位思考。在設計教學中的語言時,儘量運用貼近他們生活的語言,語氣語調也要符合他們的心理特徵,把學習中枯燥的練習變為學生學習的樂趣。

3、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學生在學校學習音樂的時間是有限的.要鄉在有限的時間內儘量讓學生多學知識,這就要靠我們音樂教師多想辦法、多出點子。在實際生活中,學生不可能事事都經歷,所以,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豐富學生的感性材料,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從學校為我們每個音樂教室添制了多媒體設備以後,音樂課的效率比以前高多了,學生可以在教師收集的音樂中盡情享受悦耳的音樂,通過豐富的畫面展開想象的翅膀。增強學習的趣味性。

4、多用教師聲請並茂的表演唱,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有了多媒體設備,仍然不能代替教師的範唱。教師的範唱有着比錄音範唱更為直觀、形象的好處。教師表演唱的感染力強於錄音範唱。學生在教師的範唱中能不能進入音樂,全靠教師的功底。從孩子的眼神中,你可以看出他們對音樂的喜好程度以及對音樂的理解和學習音樂的興趣。孩子濃厚的學習慾望,直接感染教師的教學情緒。是音樂課的氛圍和諧、輕鬆,自然音樂教學效率也會提高。

在音樂課中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還很多,需要我們音樂教師不斷的探索。只有新教法的不斷呈現,音樂課才會更加精彩有趣。

國小教學反思總結 篇5

(一)注重多學科的交融,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不僅只是單學科的教學,更是多學科的融合。”孩子對於藝術的

感受力就比較強烈、比較敏感。所以,我以音樂導入,配以“歡慶”的圖畫,以此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中融情入畫,融樂入文,在朗讀感悟中配動作,使語文不單單是語文,更是人文、文化。我們的語文課堂其實是融音樂、美術、歷史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體,孩子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體會到其中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們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在我教學“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時,當學生看到課件播放的累累碩果的畫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來“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嘗一個!” ……更如,讓學生表達“獻上”、“舉起”、“飛着”、“奏起”等動作詞時,學生的熱情更是高漲。在這種多形式的教學中非常積極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激發了孩子的各項潛能,讓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互動,交叉相融,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活潑,學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層,提高閲讀能力

這首詩歌言簡意賅,它所描寫的是表現國慶的熱烈場面。學生讀起本文來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讀成誦。然而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忽略文本內在的意義,文本的這種極具隱蔽性的生命意義,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顯現出來,而且也只有當閲讀主體對文本的這種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本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生存。案例中讀悟課文前四句詩句的教學,我讓學生自讀自悟,接着讓學生在躍躍欲試中配上動作自由讀,這就使學生帶着對閲讀的理解,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本,還原語言的形象,感受語言的情感。在閲讀中我通過讓學生充分想象來深刻感悟語言,如“田野獻上金黃果實,楓林舉起火紅的旗幟”時,讓生僅憑想象或一些課外知識説説你眼前彷彿出現什麼,看到什麼?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這樣讀起來才會讀中有感;而且學生在讀中邊讀邊質疑,解惑再讀,這樣反反覆覆,學生自然而然對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們在“讀”這一感性的學習方式中,在表達閲讀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內在的藴意。

(三)捕捉課堂生成,珍視獨特感受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説“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

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 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生活經驗有着很大的差別,將其帶入閲讀活動時,他們的心智活動也是各不相同,在課堂中由此產生的獨特的感受既無法預設也很難預知,全憑學生的自然生成。本堂課中,學生就帶着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詩時,我就質疑“四句你們讀懂了嗎?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自主解決問題,當時學生提了許多各種各樣的問 題“老師,為什麼説果實是金黃的?”“旗幟是什麼?”“楓林跟旗幟有什麼關係?”“鴿子有很多種的,為什麼要説是潔白,而不説灰色呢?”“大海會唱歌嗎?” ……孩子們思維的閘門一但被打開,語言思維就如泉水噴湧而出;這也是課堂教學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們精彩的表現,此時,我只充當質疑中的一個引導者,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如果當時我怕“亂”、怕“錯”,怕學生“節外生枝”而制止他們跳躍的思維,那必將抹殺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讓學生自主地讀、説,讓學生自已詮釋問題,將課堂真正還給他們。當然,課堂教學,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們急於表現,急於交流,而隨機生成的問題有許多也是我們備課時無法預知的。本堂課我慚愧的是,我把孩子們估計得太低,孩子們的學生真的不是單純的接受知識的過程,他們是創造者;在學生課堂質疑的一個環節中,正當我為學生的精彩問題與回答而滿意時,打算繼續下個環節時,一雙小手舉了起來,問道:“藍天上的鴿子為什麼是潔白的,而不是其它顏色的呢?”當時,我因為學生的質疑詮釋已用去了半節課的時間,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後來,課後想想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如果當時我能抓住這個課堂生成點,由它點出祖國和平祥和的景象,潔白的鴿子代表着純結,美好的生活,那必將成為本課的亮點之一。而我卻放棄了這一契機。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對孩子們的想法和體驗,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的“獨特的閲讀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強化語言積累,凸出課堂語文味

語文教學不是不要知識的教學,對於處於低年段的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更應重點應用語言教學,重在言語能力的培養。但實驗新課程以來,從形式上看,課程改革後的書談化了語文訓練這一方面,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科學的訓練也是一線老師一直探討的問題。本課中我也在不斷的探索中,在理解課文時,我就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在開頭導入,讓生觀看了錄像理解了歡慶一詞的意義後,讓生學以致用,除了説“歡慶國慶”之外,還能説歡慶什麼?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礎,“歡慶____”這樣的説話訓練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還做課堂詞語的搭配練習,在讓學生把打亂的詞語拼成完整的句子時,學生就從中發現了怎樣搭配詞語,組織語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膽暢談自已是如何把這些打亂的詞語找到自已的“家”:有學生説“我覺得旗幟就只能舉起,就像我們升國旗一樣慢慢往上升。”“鴿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飛着!”“田野要跟金黃的果實對,因為只有田野裏才有各式各樣的果實。” ……學生用稚嫩的想法説着自已的發現,讓我設計這一環節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語文課就應當如此,發展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總之,在課堂中,抓住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給他們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空間,給他們創造一片展現想象的天地,使他們得到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

國小教學反思總結 篇6

在《荷葉圓圓》這一課的教學中,看着學生童趣盎然的表演,聽着學生琅琅的讀書聲,我感受到了學生髮自內心的快樂。反思這一課的教學,我認為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在這節課中得到了體現。具體表現如下:

一、激發情感,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在這堂課中,我以自己飽滿的教學激情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在整堂課中始終保持積極參與的熱情。因此有了學生爭先恐後自主學習的體現。

二、合作讀演,共享閲讀的快樂

在課堂上,我轉變角色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與學生合作讀書、表演、實現了師生零距離。我還抓住各種機會培養學生互相交往的意識和能力,發展合作精神,如引導學生邀請夥伴一起讀書,創設導演導戲的情境,開展“最佳合作小組獎”評比活動等。

三、開放拓展,讓快樂走出課本,飛身課外

本課節改變傳統的語文課只憑教材進行教與學的現象,在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進行自我調節,變封閉為開放,讓學生的閲讀快樂從課本延伸到想象的空間,從課堂飛到課外,多形式多渠道地發展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不足之處:這節課中我感到小組合作學習訓練尚欠到位,小組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今後要加強這方面的培養訓練。

國小教學反思總結 篇7

英語是一門國際的通用語言,國小英語教學也就成了熱門的話題。英語教學在很多時候都要經歷考試,因此很多學生都被考試壓的喘不過氣來,而國小教學則擁有了這個優勢,從小培養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但身為教師,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學。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我就有了以下的反思。

我的課堂教學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一是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與時俱進,追求真理。這不等於傳統的教育方法與理念不好,相反,我更是認真實踐傳統外語教學中一些秀做法。而對於較為流行的一些做法更要認真探索,用好其中的核心理念,向他人虛心學習。還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學會分析判斷,不保守,也不要盲從。

二是切實樹立課堂是學生的課堂的觀念。從理念到教學行為上努力實現“自主、互助、高效”學習型課堂。

三是大量閲讀,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教書者,更要大量讀書。從教育理論方面的專着,到英語教育期刊;從高等教育專業書籍,到教育語專業書籍、期刊、報紙;從各類人文學書籍,到各類大小教育報刊等等都要廣泛涉獵。

四是英語教學要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能力。每種語言都有自己固定的表達習慣,要想讓自己的英語能夠説得出,學的知識用得上,就要按照目標語的表達結構和習慣去思考,去表達。從一開始簡單的語言結構、功能項目開始培養,並且要高度重視語言知識的積累。多創造更為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進行有意義的練習。

國小教學反思總結 篇8

在英語教學中,教材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塊內容。特別是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影響整堂課成功於否的重要因素。在課前就要多問幾個為什麼,我為什麼要這樣設計我的教學過程。為什麼要讓學生做這樣的活動等等。反思自己所定的教學目標是否符合新教材的特點,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對於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班級就要有不同的目標,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與能力都存在差異,比如:有的學生記憶能力強,學習單詞的速度就很快,有的學生上課活潑好動,但他的紀律性不強。這就要求老師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適時調整教學目標。

總而言之,在國小英語教學中,做到及時地、有效地反思,全面的分析教學過程是十分有必要的。

國小教學反思總結 篇9

本學期我接手了國中一年級的音樂課,半個學期教下來,從中體會最深的有兩點。

一、學習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的。作為音樂教師,首先應該明確音樂教育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音樂的各種要素、各種手段作出整體性的反應,要積極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還要堅決引導學生感受、體驗、鑑賞音樂的美,從而使學生不僅做到現在受益,而且做到終身受益。因此在音樂課起始課上,我就從下列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強調:1、通過音樂教學,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2、明確告訴學生通過國中階段有關音樂知識的學習,九年級畢業後,個別音樂基礎好些的學生可報考藝術院校,為將來深造打基礎; 3、通過音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活躍氣氛,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餘可調節情緒,有利於其他課的學習;4、在音樂課堂上培養學生參與和實踐能力。欣賞我國優秀的民間音樂(如民歌、民間樂器、民間歌舞音樂、戲曲曲藝音樂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化傳統情感。

二、採用多種方法,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針對本校學生音樂基礎差的特點,想方設法,找資料,給學生補基礎,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為:教材程度深,在課堂上安排一定時間觀看光碟,對各單元內容作介紹,學生以欣賞為主,達到開拓視野、提高審美能力的目的。

2、對樂理知識的教學,從基礎抓起,每堂課選幾節樂譜視唱。讓學生學會劃拍、打節奏、哼曲調,逐步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雖然大部分同學有困難,但從半個學期教下來,學生的進步還是較快的。

3、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設備,向學生介紹一些民歌、名曲,作為補充教學內容。指導學生邊聽音樂、邊哼歌譜,反覆練習,學生識譜能力有明顯提高。由於強調了“響”(聲音響亮)、“準”(唱準音調)、“美”(優美動聽)三個字,學生積極響應,從實踐看,收效較大。

4、課內讓學生上台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能力,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當然,如何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今後還須努力。

國中生不同於國小生,他們的思想比較成熟,單純的演唱已經不能吸引和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了。初次嘗試國中教學,感覺還算良好,學生比較配合,我本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能夠抓住同學們的注意力,教學內容準備比較充分,除了書本上介紹的內容外,自己還翻閲了一些資料,補充教材,滿足學生的求知慾。

通過半學期的實踐,深深體會到作為一名老師僅僅參閲教參是遠遠不夠的,及時充電才是目前最應做的事,暑假即將來監,打算好好利用兩個月的空閒給自己充充電。

國小教學反思總結 篇10

教師就像是導演,而學生就是演員。一部電影是否能成功上演,演員是最重要的成分之一。我們的教學工作也是如此,學生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

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及時反思自己的教態、導入方式等形式,學生是否能接受。同時所運用的教學方法學生是否喜歡,這些都是要及時考慮的問題。在教學結束後,反思學生是否積極的參與學習過程?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有沒有發展?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有必要經常走近學生,不斷與學生溝通,這樣才能使課堂形成富有情趣的、精彩紛程的教學過程。所以説,一堂課的成功於否不在於自己設計的有多麼的精彩,同時還取決於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掌握程度。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更加要反思我們的學生。培養自己和學生的情感,多多瞭解他們的生活。這才能上好一堂滿分的課。

國小教學反思總結 篇11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説:“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着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教育家杜威先生説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我以為:“教師在乎什麼,學生就發展什麼.”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閲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台。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 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説:“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説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閲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閲讀。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説”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裏……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着自豪感,飽含着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讚美着……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繫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國小教學反思總結 篇12

1、全社會尊重教師,作為老師更應該自尊自勵,努力成為無愧於黨人民的人類靈魂工程師,以人民教師特有的人格魅力、學識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贏得社會和學校領導、老師和學生的尊重。努力做到:愛崗敬業、關愛學生;刻苦鑽研、嚴謹篤學;勇於創新、奮發進取;淡泊名利、志存高遠。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努力做受學生愛戴,讓人民滿意的教師。

2、不斷內化理念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運用。理念運用到位,有效指導課堂教學,這不是一句空話。

3、杜絕“裝潢”的課堂。一切教學設計從學生出發,如何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讓孩子們學到最多的知識;電教手段充分發揮其優勢,恰當運用;教學理念百家爭鳴,只有融會貫通,才能彰顯其魅力;課堂教學不一味地趕時髦,追潮流,而要腳踏實地,立足現實。

4、紮紮實實細化“自主、互助”高效課堂教學理念的精神實質,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課堂學習觀念:用好課堂學時間,學生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有效與人合作,形成有效的請教、幫教的意識。

5、針對上面提到的問題,作為老師一方,盡最大努力以正確的教學理念和態度,紮實的英語基本功去教育學生幫助學生,正確儘快全面提高英語素養。

6、正確處理好多媒體的使用問題。有了多媒體不等於就能上好一節課,唯有為我所用,才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使用多媒體課件越多不等於教學效果越好。普及了多媒體不等於要取消教材、黑板和粉筆。請人代做多媒體可件不等於多媒體真正走入課堂。多媒體技術含量高的可件不等於課堂上最實用的課件。

國小教學反思總結 篇13

國小英語開設的校際間的條件有所差異,主要表現為班額的大小。小班化英語教學為先進的有能力的學校所看好。但對大多數學校來説,大班額還是個比較現實的特點。而一個專職的國小英語教師要負責的有近二百個學生,甚至更多。在英語課堂上,一方面教師感到力不從心;另一方面兩極分化已有所體現。對此,教師採取的態度是:不管是多是少,是壞是好,有人舉手就是好。這種不積極的態度將導致兩極分化更加明顯,這樣就有悖於英語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求。

《英語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具備的第一個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讓每個學生得到發展。作為教師,一定要轉變教學觀念,關心愛護所教的每個學生,尤其關注後進生,不管是什麼類型的課,教師應默默地承諾:讓每個學生得到均等的機會,讓他們不斷地發展。

我堅信:只要人人都對國小英語課堂教學充滿希望,積極求索,認真反思,國小英語課堂教學必將綻放出絢麗多彩的花朵!

國小教學反思總結 篇14

本課的教學設計,是在新課程標準理念指導下,根據本班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設計的。從實施情況來看,整堂課學生情緒高漲、興趣盎然。在教學中,教師一改往日應用題教學的枯燥、抽象之面貌,而是借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實際,有效地理解了百分數應用題的數量關係和實用價值。

1、改變應用題的表述形式,豐富信息的呈現方式。

根據國小生的認知特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出示例題、習題時,呈現形式應力求多樣、活潑,讓學生多種感官一起參與,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對數學的興趣。本課的教學中,我大膽地改變了教材中的知識例題,重組和創設了“實驗活動”這樣一個情境,從而引入“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應用題,即切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又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學習的實際需要,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更好地為下一環節的自主探索、主動發展作好充分的準備。

2、突出數學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要讓學生能夠“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本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例題從學生的遊戲中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通過自己的探究,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又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研究解決生活的其它數學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同時,例題的教學注重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國小教學反思總結 篇15

本學期自開學以來,我在課堂上儘量使用簡單的英語組織教學。無論課上時師生相互打招呼問候、道別,或是教師發指令讓學生活動等,都用英語來説。到目前為止,已有多數學生已經理解簡單語句的説法,並逐步學會了其説法。這樣做有助於創造英語氣氛,學生的學習用心性會更高,能夠幫忙學生透過英語直接理解教學資料的意思,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當然必要時也可適當的利用母語。例如用英語難以理解的,較抽象的詞句就能夠用英語解釋,以節省教學時間。對於特殊的英語表達方式,也可作英語與母語比較,以加深理解,便於記憶。例如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的漢譯是“早上/下午/晚上好!”但是英語裏必需是Good在前的順序。

教學反思二:鼓勵

我在課堂上,當學生正確回答問題時,我常常進行鼓勵,這是幫忙初學者克服英語學習的良好方法。而且任何鼓勵都會使兒童感到高興。我在課堂上大膽使用鼓勵,能夠鼓勵全班,也可鼓勵某一小組或某一學生。學生在開展個人活動、小組活動時,能夠到學生中間去,鼓勵和幫忙某一個學生、某兩個學生、或某一組學生,這種做法是比較好的。

對學生的書面作業,我也經常給予鼓勵,不僅僅能夠寫上“Good!Verygood!”等,還能夠貼上一張表示鼓勵的小粘貼畫。對於學生書面作業中的錯誤應給予糾正,讓學生感到你在意他們的書面作業。

教學反思三:交際活動

學習英語一個重要的目的是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兩人之間的交際是活動的重要形式,因此,語言訓練中應經常開展兩人活動。

兩人之間的對話活動是最常見的兩人活動。能夠要求學生就某一話題、某一張圖片、某一個人等進行一問一答形式的對話,也可要求學生開展一個發指令,另一個做的活動,還能夠開展兩人之間的討論、辯論、商量等活動。

在五年級,我能夠開展筆頭訓練的兩人一組的活動,如以搞笑的兩人遊戲形式開展聽寫、相互改錯、連詞成句、句型轉換等。

兩人活動很容易在課桌上開展,不需要學生離開課堂,有時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或者帶給更多與不一樣人進行訓練的機會,能夠讓前排的學生轉身和後排的學生進行兩人活動。

教學反思四:今後教學注意以下幾點:

1、堅持英語教學的實踐性原則,改變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彙知識的講解與傳授。

2、防止過分強調模仿、死記硬背、機械操練的教學傾向。

3、倡導語言知識教學和技能相結合的、開放的、互動的學習模式。

國小教學反思總結 篇16

英語課上,教師指着書問:“What’s this?”學生齊聲回答:“It’s a book.”教師表示讚許之後,又指着遠處的門問:“What’s that?”小手爭先恐後地舉起來了。這是複習環節的一個片斷。這樣的現象在國小英語課堂上已是不足為奇。二組對話有個明顯的共同點:沒有信息差,明知故問,屬於假交際,對學生大腦的刺激不但起不了什麼作用,反而會限制思維的發展。

英語是一門語言,語言是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和思維密切相關。在實際生活中,假交際現象存在得太少了。作為學習的一個過程,機械性操練儘管少不了,但在教師的潛意識裏,幾乎沒有機械性操練與實踐性操練,交際、準交際與假交際的概念區別,是否有信息差對他所組織的教學活動的實施沒起多大作用,長此以往,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就會受到影響。

不管是多是少,有人舉手就好——不注重學生的參與面。

國小教學反思總結 篇17

上週過得充實也很有意義,連續聽了幾節好課,如冬日品茗茶香四溢散芬芳,又如春夜聽雨寧靜欣然潤心田。

上週四,____中心學校主動到我校送課,__校長帶隊一行五人受到了學校師生的歡迎。多媒體教室擠滿了前來聽課的教師,座位不夠不少老師就站着聽。老師們不僅對這兩名老師的教學水平讚不絕口,同時深深感謝兄弟學校友好互助的行為,不出家門就學到了精妙的授課藝術。週五,在縣教研室的安排部署下,中心國小又迎來了兩名優秀的送教教師,儘管是國小學科,但是我不願錯過極好的學習機會,還是調了課去了。

課堂永遠是我們的根!只有堅守我們的課堂,教育才能枝繁葉茂。這四節課分別是兩節語文,一節數學,一節主題班會課。送教的老師也分別來自不同的學校,課前沒有和學生作任何溝通與交流,完全憑藉個人獨特魅力和過硬的素質來駕馭課堂。沒有矯情作秀的成分,沒有千錘百煉的打磨;只有迴歸本真的學習,只有自由開放的課堂。返璞歸真,還原本於教學,就是實實在在的平常課,就是要求教師將平常的課堂當做優質課來打造,沒有扎花架子。這次送教活動讓我看到了一羣勤鑽苦研,敬業樂業、與時俱進的同行們,特別是厲山中心學校的兩名老師,更是敢於開放自己的課堂,主動要求來送課。

這四名送教老師在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環節的優化、教學問題的設計、課件的製作、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語言的組織上,均體現出教學用心與獨具匠心。這些很能夠體現老師們的綜合素養和極其過硬的基本功。她們説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講起課來是娓娓動聽,特別是兩名國小教師聲音柔美語速不緊不慢很適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特別是均勻中心國小包小紅老師,親和力的問候一下子拉近了她和孩子們的距離。他們並且具備較強的駕馭課堂組織課堂的能力,生疏的授課環境,面對一羣新奇陌生的學生,在事先無溝通無預設的情境下,老師能以四兩撥千斤的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確實不是一日之功!

學校開學初就拿出了“課內比教學”的新方案,即同課異構與説課比賽在五大教研組同時進行。語文教研組最後一輪“同課異構”於本週一畫上了句號。細細回想聆聽的每一節課,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課還真不多,包括對自己的一節同課異構課也不太滿意。

説實話我很喜歡參加同課異構的活動,每一位上課的教師,在同樣的教學內容面前,用着風格各異的方式,來傳授教學內容,來表現自己。雖然每節課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相似,相比之下每節課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效果卻有了差別,更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智慧的高低水平。

三年前學校啟動課堂改革攪活了課堂教學一池春水,三年後又恰逢轟轟烈烈的“兩課”開展,成了推動我校課堂改革繼續前行的新引擎。老師將目光關注於每一節課,力求還課堂以本真。但在實踐中,我發覺我們的課堂與“理想”“高效”有着距離。真可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有了教學比武親歷的我益發覺想上好一節“好課”確實不易。於漪老師不也説過這樣一句話嗎,她説:“我上的每一節課我都在想,究竟有多少課是上到學生心裏去的。”可見要讓自己的課堂變得高效起來,這遠遠不只是一個需要理想的事業,而是一個更需要理性的事業。

針對前一輪聽課情況,首先我覺得教師個人基本功和教學藝術還亟待提高。且不説是否説得一口準確、流利的普通話,就是那“嗯”“啊”的口頭禪也會讓人聽得索然無味,如果語言再不乾脆利落,那更是讓人心生厭煩。整個課堂上教師的導入語、評價語、過渡語、提示語是能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的關鍵。還有就是教師的教態,要有親和力和感染力,這些都能體現教師的教學藝術。

然後就是教師個人的教學素養。他體現在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挖掘,體現在教師與文本、與學生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進行文本的探究,體現在師生心靈的溝通和精神的交融。而實際上我們的課堂則仍然是“三多三少”,即“牽”得多“引”得少;“點”得多“拔”得少;“講”得多“導”得少。故新授課變成習題課的比比皆是。現在我們老師的課改潛意識裏,一節好課就是看學生探究了沒有,小組討論了沒有,個人展示了沒有。教師們能把評課的角色從老師轉向學生,這種改變固然是對的。但從授課角度來看,一節好課取決於教師對教材的熟悉程度,對教材使用的創新程度,對教學重點的明確程度,對教學難點的突破程度,對教學結構和過程設計的取捨程度,而不是説以教師為中心變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就意味着老師可以不教,可以讓學生來講。也就是説一節好課其實最終考量的是教師。

當然一節好課的着力點還是在學生,但同時也體現在教師的教學理念上。教師授課是否面向全體學生,是否尊重了個體的差異,則又表現在學生的學習狀態上。我們的語文課追求的所謂的“好課”標準:教學環節中的“龍頭”“鳳尾”“銅腰”精雕細琢,學生討論熱熱鬧鬧,回答問題對答如流。看似這種“好課”無懈可擊,但有沒有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如果沒有教輔資料還能回答這麼“標準”?小組合作學習有沒有流於形式?問題的價值是否有討論的必要?討論是否富有成效?學困生在討論時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教師有沒有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的變化?課堂又有多少學生真正參與、體驗了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教師有沒有捕捉到學生不經意間迸發出的“智慧的火花”?

所以我認為要讓自己的每節課都“精彩”都“閃光”,每節課都能讓學生受益甚至深藏記憶之中。教師要苦練基本功,練口語功,練粉筆功,練表演功。第二要加強學習,不學習的老師思想是封閉的,思想走不遠行動也不會走多遠。多閲讀新教學理論書和課堂案例,多研究新課程標準,只有多閲讀,深閲讀,才能厚積薄發、深入淺出、遊刃有餘、輕車熟路、收放自如。因參加市語文教學比武,故得機會與其中一名來自府河的評委老師交流,他説他閲讀過的有關語文教學方面的書籍摞起來一人多高。湖北省教研室國小語文教研員李作芳老師也説過,一名語文老師,要想在課堂上有底氣地站着,肚子裏沒有幾本書撐着是不行的。除了理論學習外,還應多觀摩他人課堂,以課堂為鏡可知不足,不一定非要走出去學名師,每天主動走進我們身邊的教師課堂,“擇其善者而從之”。三要敢於挑戰。一個教師如果不敢開放自己的課堂,不敢放下手中的課本,(説實話我最不喜歡老師一節課都拿着書不放,甚至是導入語都要一字不落地照着念)不敢放手於學生,那説明教材還夠熟練,內心還不夠自信。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只有課堂開放了,他人的觀摩與建議才有實際意義,這樣才能得到“源頭活水”,會有意想不到的“柳暗花明”!

沒有深入鑽研,就沒有駕輕就熟;沒有反覆推敲,就沒有豁然開朗;沒有深度開發,就沒有得心應手;沒有精心設計,就沒有課堂拔節的聲音……看來,“煉”好一節“好”課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實踐,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繼而享受語文教學的別樣精彩和魅力!

國小教學反思總結 篇18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説:“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着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教育家杜威先生説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我以為:“教師在乎什麼,學生就發展什麼.”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閲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台。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 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説:“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説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閲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閲讀。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説”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裏……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着自豪感,飽含着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讚美着……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繫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國小教學反思總結 篇19

美術是一門特別的學科,它能讓學生學到繪畫與製作的本領;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發揮學生在各個方面的才華;能使學生感受美;能使學生熱愛學習。新課程標準下的美術課已不再是從前那樣,教師在上面畫,學生在下面畫。素質教育已滲透到了美術教學中,在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作業過程中,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而美術課堂就好比一個樂園,讓學生樂在其中。

美術課要想上好,其實還真不是那麼容易。不論是課前的精心準備,還是教學中課堂的情景創設、多樣評價,以及課後的反思等等一樣都不可少,都需要美術教師下工夫來思考、推敲。

一、課前的準備

美術課的準備絕不單單是教具的準備那麼簡單,它還需要有更為廣泛的內容。如在,教具是製作好的各種各樣的剪紙作品。為了讓課堂更有氛圍,我在課前準備了一些民族味較濃的曲子,這些曲子在課堂氣氛的烘托上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除了充分的課堂資源之外,更要準備的是老師多方面的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藴。在講課之前我自身就必須先要明白剪紙是怎樣的一種民間藝術,有什麼樣的特點,剪紙都分為那些類型等等。這些不光是靠臨時抱佛腳得來的,還要靠老師長期的一些積累,才能將別人的東西轉化為自身的一種文化素養。

二、課堂的教學

課堂的教學是重點,很多問題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在這裏我想談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和引導學生自由創作可能會出現的無序性的矛盾。所有老師都知道,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是上好一節課的必要保證,這也是大多數教師認可的一個原則。可往往有些類型的美術課卻不需要孩子們規規矩矩、端端正正地去完成要求的作業。比如一些手工課,也需要幾個學生去共同合作完成。幾個同學湊在一起共同創作難免會各抒己見。而且他們也不會像成人那樣有剋制力,這樣勢必就會造成紀律的不好。就比如,不僅要剪的像樣,還要分清楚陽刻與陰刻的區別,這樣勢必就給此課增加了難度,授課教師就會考慮小組分工合作,相應的課堂紀律也會混亂。還有一些課加入了遊戲、舞蹈等活潑的形式,課堂也會顯得“雜亂無章”,問題是這樣形

式上的“亂”卻並非無效。我曾看過一片文章説,國外的老師在上美術課時不需要孩子們坐得端端正正,他們給了孩子足夠的空間去想象、去創作,學生甚至還可以畫在桌子上,還可以“亂塗亂畫”。德國紐倫堡丟勒中學的謝爾先生曾經説過:“在丟勒中學,學生作畫時可以戴耳機聽音樂,邊聽自己喜歡的音樂邊作畫。”我想這在國內肯定是禁止的。學校要求的是課堂必須要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齊、安靜,往往會抹殺孩子的自由發展的個性,限制孩子的創造性。可怎樣才能使兩樣兼顧呢?那就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上既要收放自如,又要做到不放縱,不壓制。例如:,可以嘗試採用比較開放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藉助一些外界的媒體,引導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投身於五彩繽紛、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可以帶領學生去博物館參觀一些剪紙作品展;有同學説他(她)的奶奶(姥姥)很會剪紙,還可以把這些老人請來當成他們的課外輔導員。而作為教師的我也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學到更多關於剪紙的一些知識。能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學到知識。而且我認為,有時候把公園、田野、村莊等一些環境作為學習美術的大課堂,反而獲取知識的效果會更好。大家可以想想,在大自然中學美術,感受生活中的紅、黃、藍,感覺是那樣的貼近自己,其實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更何況這種學習方式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發現美、表現美的能力。我覺得是一件一舉多得的好事情。

以上所述,是在上完《剪紙中的陽刻和陰刻》那一課之後的一些感想,一些我個人的心得體會。其實不論是一年級還是六年級,我們上美術課的目的就只有一個,通過美術教學活動去喚醒他們對於生活的感受,引導他們用基礎的藝術形式去表現他們內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但在美術課堂教學這條道路中,我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還將會繼續不斷提高自身的美術素質,不斷的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爭取認真上好每堂美術課。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掌握一定的繪畫基礎知識以及一些基本的技能技法。更要注意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構圖能力和辨別、調色能力的同時,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輕鬆愉快,有趣味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

國小教學反思總結 篇20

提到作文,孩子們都怕,記得我讀國小時,也是一樣,不知如何下筆,總覺得無話可説,也許是因為如此,作文教學是我一直思考的比較多的問題。我覺得國小作文教學還是要從模式教學開始,使學生逐步達到創新進步、作文有成。其實模式,簡言之就是事物的一個樣板、櫃架,很多的人都認為,作文就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不應對孩子們要求過多,要讓他們自由發揮。但其實,孩子們連最基本的作文知識都沒有,又從何談起説寫作文呢?而三年級又是作文起步最關鍵的一年,所以我覺得應先讓孩子們瞭解作文的基本的模式,於是我要求孩子們作文一定要分開頭、中間、結尾三部分,而在此基礎上,再教孩子們如何將句子寫通順,怎樣分自然段寫。然後,再進一步的引導孩子們怎樣一不一不把內容寫清楚、寫具體,等等。

我想可以從現成的模式教給孩子們基本的作文知道,而這個模式就是課文。例:課文《爬天都峯》這篇課文開頭是:“暑假裏,爸爸帶我去黃山,爬天都峯。”這裏,我就教給孩子們開頭可直接點題。例如《頤和園》這篇課文,結尾:“頤和園到處都有美麗的景色,説也説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玩賞。”在這時,我們可以教給孩子們在寫作文時,結尾處可寫明自己的感受和觀點。可以説,我在上每一 篇課文時都會涉及到作文教學。

國小教學反思總結 篇21

在教這課之前,我讓學生收集了有關歌頌祖國的大量的詩歌,並讓學生富有感情地朗誦。接着我也給學生朗誦了一首有關祖國變化的詩。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接下來我又飽含深情地演唱了這首《我愛媽媽我愛中華》的歌。並讓學生隨節奏跟我朗頌了一遍,接着就讓學生隨着曲譜用甜美的歌聲滿懷深情地唱出對祖國的摯愛之情。唱完以後,我讓學生分組以不同的形式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有的組是以舞蹈的形式來表達;有的組是以畫畫的形式來表達;有的組是以詩歌的的形式來表達;有的組是以詩朗誦的形式來表達……總而言之,學生們都使出了渾身的解數來表達愛國之情。

演唱完這首歌后,我們又乘着去年慶祝祖國華誕之風,進行了情感的拓展,開展了一個小型的頌祖國詩歌朗誦會的活動。同學們那富於深情的朗誦使我久久難以忘懷。

從這節音樂課中我體會到:音樂課只要用心去唱,用情去唱,也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國小教學反思總結 篇22

(一)注重多學科的交融,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不僅只是單學科的教學,更是多學科的融合。”孩子對於藝術的

感受力就比較強烈、比較敏感。所以,我以音樂導入,配以“歡慶”的圖畫,以此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中融情入畫,融樂入文,在朗讀感悟中配動作,使語文不單單是語文,更是人文、文化。我們的語文課堂其實是融音樂、美術、歷史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體,孩子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體會到其中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們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在我教學“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時,當學生看到課件播放的累累碩果的畫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來“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嘗一個!” ……更如,讓學生表達“獻上”、“舉起”、“飛着”、“奏起”等動作詞時,學生的熱情更是高漲。在這種多形式的教學中非常積極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激發了孩子的各項潛能,讓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互動,交叉相融,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活潑,學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層,提高閲讀能力

這首詩歌言簡意賅,它所描寫的是表現國慶的熱烈場面。學生讀起本文來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讀成誦。然而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忽略文本內在的意義,文本的這種極具隱蔽性的生命意義,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顯現出來,而且也只有當閲讀主體對文本的這種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本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生存。案例中讀悟課文前四句詩句的教學,我讓學生自讀自悟,接着讓學生在躍躍欲試中配上動作自由讀,這就使學生帶着對閲讀的理解,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本,還原語言的形象,感受語言的情感。在閲讀中我通過讓學生充分想象來深刻感悟語言,如“田野獻上金黃果實,楓林舉起火紅的旗幟”時,讓生僅憑想象或一些課外知識説説你眼前彷彿出現什麼,看到什麼?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這樣讀起來才會讀中有感;而且學生在讀中邊讀邊質疑,解惑再讀,這樣反反覆覆,學生自然而然對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們在“讀”這一感性的學習方式中,在表達閲讀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內在的藴意。

(三)捕捉課堂生成,珍視獨特感受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説“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

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 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生活經驗有着很大的差別,將其帶入閲讀活動時,他們的心智活動也是各不相同,在課堂中由此產生的獨特的感受既無法預設也很難預知,全憑學生的自然生成。本堂課中,學生就帶着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詩時,我就質疑“四句你們讀懂了嗎?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自主解決問題,當時學生提了許多各種各樣的問 題“老師,為什麼説果實是金黃的?”“旗幟是什麼?”“楓林跟旗幟有什麼關係?”“鴿子有很多種的,為什麼要説是潔白,而不説灰色呢?”“大海會唱歌嗎?” ……孩子們思維的閘門一但被打開,語言思維就如泉水噴湧而出;這也是課堂教學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們精彩的表現,此時,我只充當質疑中的一個引導者,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如果當時我怕“亂”、怕“錯”,怕學生“節外生枝”而制止他們跳躍的思維,那必將抹殺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讓學生自主地讀、説,讓學生自已詮釋問題,將課堂真正還給他們。當然,課堂教學,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們急於表現,急於交流,而隨機生成的問題有許多也是我們備課時無法預知的。本堂課我慚愧的是,我把孩子們估計得太低,孩子們的學生真的不是單純的接受知識的過程,他們是創造者;在學生課堂質疑的一個環節中,正當我為學生的精彩問題與回答而滿意時,打算繼續下個環節時,一雙小手舉了起來,問道:“藍天上的鴿子為什麼是潔白的,而不是其它顏色的呢?”當時,我因為學生的質疑詮釋已用去了半節課的時間,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後來,課後想想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如果當時我能抓住這個課堂生成點,由它點出祖國和平祥和的景象,潔白的鴿子代表着純結,美好的生活,那必將成為本課的亮點之一。而我卻放棄了這一契機。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對孩子們的想法和體驗,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的“獨特的閲讀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強化語言積累,凸出課堂語文味

語文教學不是不要知識的教學,對於處於低年段的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更應重點應用語言教學,重在言語能力的培養。但實驗新課程以來,從形式上看,課程改革後的書談化了語文訓練這一方面,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科學的訓練也是一線老師一直探討的問題。本課中我也在不斷的探索中,在理解課文時,我就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在開頭導入,讓生觀看了錄像理解了歡慶一詞的意義後,讓生學以致用,除了説“歡慶國慶”之外,還能説歡慶什麼?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礎,“歡慶××”這樣的説話訓練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還做課堂詞語的搭配練習,在讓學生把打亂的詞語拼成完整的句子時,學生就從中發現了怎樣搭配詞語,組織語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膽暢談自已是如何把這些打亂的詞語找到自已的“家”:有學生説“我覺得旗幟就只能舉起,就像我們升國旗一樣慢慢往上升。”“鴿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飛着!”“田野要跟金黃的果實對,因為只有田野裏才有各式各樣的果實。” ……學生用稚嫩的想法説着自已的發現,讓我設計這一環節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語文課就應當如此,發展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總之,在課堂中,抓住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給他們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空間,給他們創造一片展現想象的天地,使他們得到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

國小教學反思總結 篇23

《生活日用品的聯想》是一節綜合實踐課,本課引導學生認識生活日用品因為用途不同而造型各異,從而引起學生對他們產生豐富的聯想。學生在此課中可自由選擇表現形式,從學生的作業看,大體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繪畫表現,二是裝飾製作。在教學中我重點進行兩方面的指導,第一,在觀察同一物品時,可以調換不同的方向和位置進行觀察,因觀察角度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聯想;第二,同一物品從同一角度觀察,也會產生不同的聯想。課堂中也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由於日用品的範圍很廣,少數學生一時很難確定自己的表現對象,後來我就帶學生把日用品進行了簡單的分類,幫助學生確定表現對象。

《飛天》是國小美術第九冊的教學內容。由於學生對什麼是石窟缺乏感性認識,對飛天的藝術特點不瞭解,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和發動學生課前蒐集大量的圖片資料,儘量的讓學生觀察、體驗和感悟。在直觀觀察的基礎上,教師帶學生具體分析飛天人物的動態特徵,學生還提到了春晚上的飛天舞蹈,我也讓幾個學生在集體面前嘗試着模仿幾個飛天的動態,學生的興趣濃厚。在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個別輔導,及時解決學生作畫中出現的問題。

《色彩的色相》是一節瞭解色彩的色相知識的課程。通過欣賞生活中色相的呈現以及各類藝術作品中色相的利用,學生能夠科學的認識、理解色彩現象,豐富對色彩的感受,提高對色彩的感知能力和運用表現能力。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喜歡色彩也認識這些色彩,但是他們沒有很理性的去分析這些色彩的色相。如為什麼喜慶的時候要用紅色?綠色和蘭色有給我們什麼樣的視覺感受?白色和黑色呢?讓學生分析研究色彩,恰當的運用這些色彩來幫助我們營造畫面的意境和情調,表達創作的主題思想。

《色彩的明度》是在前一課的基礎上,有對色彩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通過本課學習瞭解“明度”的概念,能夠識別基本顏色的明度變化,能利用水粉工具及明度變化表現一幅作品。在學生作畫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在用不同明度表現作品時,一時不知如何畫起,出現心中沒有形象,不知畫什麼,怎樣設計等問題,這時教師給予適當引導,啟發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資料,受到啟發後繼續作畫。

《民藝術家齊白石》是五年級的教學內容,本課將通過學習齊的作品及其人其事,使學生初步理解中國畫特有的表現形式和特點,體驗畫家的人格魅力,從而提高對中國畫的藝術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本課教學中,我採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將齊白石作品的欣賞環節交給學生來自己主持和介紹。每一小組重點分析一幅作品,在小組交流討論後,小組推選一位同學為大家介紹,然後小組其他同學再給予補充,最後教師根據學生的介紹情況,給予適當的補充。以這種形式上欣賞課,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教學效果較好。

植物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許多學生的家裏都有植物,因此《植物寫生》一課很受學生的喜愛。本課的目的是通過植物寫生,引導學生學習精細的觀察物象的方法,通過植物線描寫生,練習寫生的技法。在教學中,很多學生感到如何表現植物的空間層次關係,在作畫時無從下筆,針對這一問題,我在課堂中詳細示範,並請幾位繪畫能力棒的學生介紹自己的方法。從學生的作業質量來看,教學效果不錯。

《二十世紀的藝術大師馬蒂斯》是一節美術欣賞課,在本課中,我繼續採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分小組課前蒐集馬蒂斯的相關資料及作品介紹,課堂中組內進行資料彙總交流,然後各小組推選一名同學進行彙報,全班同學分別給每個小組進行評價。學生的課前準備充分,小組彙報時發言踴躍,看來學生是很喜歡做課堂的主人的,今後的教學應多提供給學生這樣的機會。

《橙色的畫》的教學意圖是通過聯繫生活實際和動手調配顏色,認識橙色的色相,瞭解橙色是黃色和紅色調配而成的。在教學中,我誘導學生自己去調配橙色。在調配橙色的過程中,問題就出來了。有的學生調的顏色很紅,有的學生調的顏色很黃,在教師的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反覆的實踐,學生認識到:1,等量的紅色和黃色才能調出橙色。2,調色過程中紅色比黃色越多,調出是顏色越發紅,顏色越深;黃色比紅色越多,調出的顏色就越發黃,顏色就越淺。

《吉祥圖案》一我國民間美術中的吉祥圖案為基礎,使學生了解它的形式和題材是多樣的,並且藴涵着豐富的寓意和美好的祝福。學生在課前進行充分的蒐集,帶來了剪紙、繪畫、工藝品等多種形式的資料準備。課堂中,教師結合教材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再出示一些吉祥圖案,讓學生討論猜測一下,都藴涵着怎樣的美好祝福,在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後,在以小組為單位,互相欣賞同學們帶來的各種工藝品,以豐富學生的視野。最後,小組探討如何製作吉祥圖案。在這節課中,我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去動手動腦,去探知創造。

《認識身邊的樹》通過實際的觀察,學生所畫出的大樹也是不同的,有的學生表現的是粗糙的樹幹,有的同學表現是是偉岸挺拔的樹的身姿,有的學生畫的是豐滿婆娑的葉子。本課讓學生到户外去實際的觀察樹,所以學生在繪畫中不僅興趣濃厚,而且通過觀察,也很好的表現了不同的樹之間的區別

《四季的色彩》是美術第七冊的教學內容。本課教學我採用學生自學的方式完成四張圖片下的問題卡片,再進行小組內的交流,以拓展其思路。課前教師讓學生蒐集四季的圖片,在課堂中學生互相欣賞、交流,從畫面色彩、構圖、表現方法等方面觀察分析作品,從多方面認識四季,感受四季的色彩。在學生創作表現四季的色彩時,能準確的表現四季不同的色彩特徵,但近、中、遠景色彩的變化表現不夠。

《生活中的暖色》是讓學生了解生活中暖色,初步掌握暖色基本知識,並能根據觀察或回憶表現生活中以暖色為主的現象。教學中通過對比觀察《紅色的房間》和《尼斯的英格蘭散步大道》,組織學生積極討論,體會冷暖色給人的不同感受。在創作時啟發學生採用多種方法、多種表現形式去創作表現,如油水分離、點彩、油畫棒、水彩筆、彩色鉛筆、水粉等,在表現暖色的畫時提醒學生注意冷暖色的搭配使用,有少數學生出現冷色使用過多和乾脆不用冷色的情況,教師注意給予適度的指導。

《生活中的冷色》是一節色彩基礎知識課,旨在培養學生感受和認識色彩,能辨別冷暖色調並感受冷色美感,提高學畫色彩畫的興趣及表現技能。為了更好的調動學生的興趣,我準備了大量的冷色圖片,充分利用圖片、畫家學生作品等。通過圖片、作品對比,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進行講解舉例。

課程主線主要依序為:色彩測試、色相環(冷暖對比)、冷色認知(名稱、感受)、瞭解畫家筆中的冷色(凡高運用色彩抒發情緒)、看書觀察研究(點染技法)、教師示範及方法步驟、學生作業、師生評價、課堂小結。在教學中,圖片色彩知識測試,使學生感受生活中離不開冷色,觀察認讀顏料盒中冷色的名稱、擠冷色的顏料以及看圖回答生活中的冷色給人的感受,使學生對冷色的知識得到加強。其後的畫家與學生作品的賞析,融匯冷色的情感與表現。讓學生在欣賞與回答問題中,使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通過教師示範,有效解決了色彩點染的基本表現方法。本節課收到了課前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的觀察、欣賞、評價、研究、色彩知識的運用及色彩表現的感覺均得到進一步訓練和提高。

《杯子的設計》是五年級的美術課,課前讓學生蒐集準備各種杯子,教師精心製作了教學課件。本課教師採用遊戲闖關的形式,有杯子知識比一比、杯子設計想一想、杯子創作賽一賽、神奇之杯賞一賞四個闖關過程,學生對於闖關極感興趣。教學中,先從欣賞觀察多種杯子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欣賞各種杯子,讓學生對杯子有詳細的瞭解。在學生充分了解杯子後,組織學生討論杯子設計的問題,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杯子設計需要考慮的幾個方面:合理性、科學性、美觀性、功能性。學生設計的杯子多種多樣,教學效果較好。但是在本節課中,教師留給學生自由創作的時間還是感覺少了點,少數學生沒有完成作業。深深感到在美術課堂中,要留給學生充足的創作實踐時間,而一節課的時間就那麼40分鐘,這就要求教師在美術課的講授過程中,一定要反覆推敲,把握住重難點,掌控好課堂節奏。

《給藝術插上科學的翅膀》本節課屬於“欣賞評述”領域,通過觀察欣賞、分析討論,培養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通過本課教學,啟發學生善於從科學的不同視角發現美、欣賞美,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汲取美。認識感受科學給藝術帶來的方便快捷,及科學對藝術的影響力。使學生了解藝術與科學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熱愛藝術、熱愛科學的情感。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探索中學生學會設計和完成題目,最後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雕塑之美》一課是通過對中外不同風格的雕塑作品的欣賞,使學生初步瞭解雕塑藝術的語言、特點、分類和材料等,瞭解雕塑的審美特點。學習分析和鑑賞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能用歷史的、藝術的眼光去看待各具美感的雕塑藝術。本課通過對雕塑的“造型”、“材料”、“表現手法”、“內涵”四個方面展開欣賞,採用小組合作討論欣賞的形式,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不僅能讓學生學到雕塑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由衷地熱愛美術的學習,讓學生樂在其中。

《花鳥畫》是繼上一節國畫課之後,進一步讓學生學習和研究畫家繪製的花鳥畫作品,加深對中國花鳥畫的認識,學習和分析畫家用筆、用墨和用色的技法,在臨摹的基礎上添加和創作一副花鳥畫。讓每位學生去仔細品味浩如煙海的藝術精品,認真感受每位畫家緣物寄情的思想感情,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在這節課中,教師的演示作用很重要,這樣可以讓學生很直觀的瞭解繪畫技巧和繪畫方法,但是應該注意的是不能把學生教“死”了,沒有創造性。應該是讓學生在學習基本的繪畫技法後,鼓勵學生大膽的創作,從中體會一下中國畫藝術的博大精深,瞭解中國畫的情趣。

《山水畫》一課是一節國畫課,通過樹木畫法的教學,增加學生對中國畫山水的瞭解,提高學生對中國畫山水樹木畫法的技法與欣賞水平。樹怎麼畫?教師的示範很重要:“鹿角法”和“蟹爪法”。樹葉怎麼畫:點染法和雙勾法。在教師示範了基本方法之後我通過遊戲的形式,讓學生在水墨之間盡情玩耍體驗中,無論學生的水墨嘗試是什麼樣的效果,他們都覺得自己是非常優秀的,體驗是成功的,在玩中找到了墨趣,玩出了水墨塗抹的喜悦,創造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畫家凡高》一課是以啟發學生情感創造為突破口,力爭深層次地理解凡高的作品,讓學生認識並理解藝術家的創作並不神祕而都是表現藝術家的某種創作意圖,而這種意圖又都是有現實的依據。課堂中,學生按小組分組合作學習,學生處在一種自主學習的狀態,有自主學習的目標、學習方法,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投入,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情感體驗。值得注意的是本課的欣賞評述活動是在學生對凡高生平,繪畫特點作了初步瞭解後進行的,並不是只重情感而忽視美術課的基本知識、技能。對於學習能力較弱的同學,課堂中可讓他們自由組合,與夥伴們共同完成某一提綱下的討論學習,得以因材施教。

《在快樂的節日裏》是利用油畫棒刮蠟版畫的製作方法,運用刮蠟手法選擇色彩和有特色的場面表現節日的氣氛。教學中引導學生觀賞課件中的節日照片,觀察假日裏人們的衣着打扮、背景色彩,通過“魔術變變變”環節,引起學生的對刮蠟版畫製作的興趣,在紙張上進行操作,具體要求是力度均勻,整齊有序。學生對刮蠟版畫製作很感興趣,作業效果很好。本課的難點是指導學生在油畫棒塗色時,運用厚塗法,着色力求厚實均勻。

《學畫農民畫》屬於“造型·表現”系列,其意圖是讓學生了解農民畫是我國民間藝術的一種繪畫形式,農民畫具有大膽的想象力、無拘無束的表現手法、鮮豔的色彩和飽滿的構圖等特點。農民畫與兒童畫從表現手法上有相同之處,它易於兒童理解和模仿,從而學習農民畫從生活中取材的特點,鼓勵學生生動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感受。課堂中我通過網上收集的農民畫的作品,民間剪紙,年畫,還有不同風格的農民繪畫作品使學生欣賞,還給他們講述一些民間藝術的淵源和故事,孩子們很感興趣。如此我講到民間老虎帽的民間故事學生非常有興趣從中貫穿尊敬長輩的思想教育。當學生去臨摹或畫農民畫的創作手法的表現,孩子們的表現力變得特別強。

《刻印的樂趣》我課前和學生一起蒐集資料,在教學中通過演示--觀察思考--解決問題這幾個環節,培養學生在製作過程當中自己去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同學之間的合作意識培養。再從古人的印章中學習印章的相關歷史知識,豐富學生的作品內容與形式,學生的興趣越來越濃厚。課堂中出現的問題是學生刻好印以後的上色問題,很多學生調色都過於濕,使得所印出的文字(圖案)輪廓模糊,甚至有些已經看不出是什麼字(圖案)了,我沒有考慮到:因為蔬菜做章石,容易滲出水分的問題,後來讓學生在在印之前用乾的餐巾紙輕輕吸一會,去除一些水分。

《便箋盒的設計》一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即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願望。本節課要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國小五年級的學生,這一學齡兒童是想象力與創造力非常豐富和活躍的時期,結合國小兒童的學齡特點,為了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創造的空間,我在“大膽創作——製作便箋盒”這一環節,鼓勵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再創作,在再創作過程中,我強調學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協調,鐘面指示明確,在學生創作作品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諸如:材料的選用、顏色的搭配等問題。我引導學生相互討論,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學會解決問題。

《我的牙刷》是“設計·應用”領域的課程,所以在課的設計中要強調設計意識,既要讓學生樹立美的意識,如對於牙刷的色彩和樣式的關注,還要把握設計的科學性,如牙刷的尺寸,材料等;設計服務於生活,生活的主體是人,所以要幫助學生意識到設計以人為本,如牙刷的結構要講究舒適安全等。設計師不能馬虎,作為消費者更要用心選擇,對於生活用品我們也要選擇美觀的、符合我們需要、有利於健康的類型。

《拼貼添畫》屬於“造型、表現”領域中的內容。以拼貼畫的形式進行創作。教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利用畫報紙、舊報紙、廣告紙等材料進行拼貼添畫的製作,並且巧妙利用紙的肌理和花紋圖案進行設計。通過思考,比較,想象,討論,學生能夠感知畫畫和拼貼製作的不同效果。在本課中,較難處理的是撕紙貼畫的色彩。在拼貼時,應該強調使用大塊顏色,面和麪的交界處顏色對比要強烈。

《衣架的聯想》以生活中常見的衣架為創作題材,啟發學生聯想,進行思維訓練。本課的關鍵之處正是知道學生根據衣架的形狀特徵進行設計,通過聯想、想象,利用多種方法制作成新奇有趣的作品,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將指導學生對衣架的聯想作為教學重點,利用多種形狀的衣架,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進行聯想設計,再結合多種輔材,製作出新奇有趣的作品。

魚是我們人類的朋友,在兒童的世界裏魚兒是他們最熟悉和喜歡錶現的對象,本課鼓勵學生大膽表現與眾不同的魚兒造型,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四年級學生已基本掌握了美術工具和材料,對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會用線條和色塊來表現他們所知道的東西,他們思維活躍、想象豐富、聯想奇特,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現畫面,好奇心重,愛表現自己,但動手能力較差,只能用簡單的工具和繪畫材料來稚拙地表現自己的想法。而《用彩墨畫魚》這節課就是讓他們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的想法,符合學生髮展的特點。

《用彩墨畫鳥》是“造型於表現”領域中一節國畫創作課。本課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創作中體會彩墨與宣紙的特性,瞭解簡單的繪畫技巧。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大膽運用彩墨進行創作,對中國畫的工具、技法有進一步認識。學生通過課前的資料查找和課上交流在中國畫中的一些技能技法,讓同學們大膽的是用彩墨進行嘗試和探索中國畫教學的示範一般都在黑板上進行,由於是直立的,有一定的難度,如演示時墨汁非常容易流下來,因此,教師的示範要做到胸有成竹,落筆肯定乾淨,畫幅儘量大一些,下面用廢報紙襯好,站立不要遮住自己的演示,並經常變換位置角度,以讓各個角度的學生都能看清楚。

《豔麗的大公雞》一課屬於造型 表現學習領域範疇,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認識冷暖色,瞭解冷色和暖色之間的相互關係,感受以冷暖色對比為主要表現方法的作品所產生的特有的美感,並且學習運用冷暖色對比的方法來表現作品,科學的認識、理解色彩現象,培養學生的色彩美感意識,激發學生學習色彩的興趣,豐富學生對色彩的感受,提高學生對色彩的感知能力和運用表現能力。本課我採用的是自育自學教學模式,根據教學需要,我將學生的自主學習分成自主實踐探究和自主學習探究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動手實踐解決學生對色彩的認識,瞭解冷暖色,感知冷暖色對比所產生的豔麗感覺。在第二階段的自主學習中,學生通過小組內的交流討論,分析書中的作品,解決如何運用色彩的冷暖對比來表現大公雞的豔麗?本節課的教學思路:冷色和暖色的認知-冷暖對比所產生的豔麗色彩-不同色調的畫面所產生的不同視覺感受-如何用豔麗的色彩表現大公雞-解決大公雞的構圖、動態、色彩搭配等問題-學生繪畫-師生共同評價-拓展延伸。學生對本課的學習很感興趣,教學目標達到,有效的突破了教學重難點。第一次將自育自學教學模式用於美術課堂,有收穫也有困惑,課堂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自學,那麼教師的講課時間減少很多,如何把知識點提煉出來,如何最優化的設計自學提示,希望和大家不斷探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9zkp8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