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精選22篇)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精選22篇)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1

隨着時光的流逝,我和八年級學生又度過了半個學期的光陰。在這段日子裏我有過喜悦,也有過困惑;有收穫,也有失敗。期會考試也結束了,我所帶的兩個班,學生考得不太理想。作為三年級數學老師的我也在不斷反思,為什麼學生的成績考得不高。面對那一張張稚嫩的小臉我覺得更多反醒的應該是自己。結合本次期會考試,我做以下幾點分析: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精選22篇)

一、學生方面

1、學生在讀題時不夠認真仔細,甚至有漏題現象,;據監考老師反映,學生拿到試卷後,不是東張西望,就是做小動作,也不認真讀題審題,做完後也不認真檢查。所以説學生獨立做題的能力有待加強。

2、學生們理解能力不強;特別表現在綜合應用上。做題是一知半解。不夠全面。

3、學生對成績對知識的掌握缺乏必要的責任感,很多同學無所謂,當時講能明白,過了幾天又忘了。

4、相當一部分的同學基礎知識不紮實,不過關。這次考試中有幾個學生甚至連加、減、乘、除四則運算都不過關。就因為對所學知識掌握不紮實、不牢固,導致做起題來丟三落四的,錯誤百出。還有部分學生中存在着思維不夠靈活,在運用所學知識方面不夠靈活,題目稍微“轉了個彎”,就解答不出來;另外,由於做題不夠小心謹慎,也容易失分。而失分的原因多在於做題馬虎,不細心,把數字看錯或漏寫。這裏面也包括一些優生。

原因分析:

1、對於農村學生來説,有的父母長期在外面打工,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無法得到父母的照顧和指導,成了留守兒童。這些學生在家學習上無人指導和監督,就變得自由散慢,學習無自主性。

2、部分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平時作業也不認真,根本沒有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3、學生的成績提不高,還在於很多學生對於數學的學習興趣不夠,不能自覺、自主地學習。遇到不懂的問題,也不聞不問,得過且過。甚至有些學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哪些知識不懂,整天迷迷糊糊的。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重要,很多學生對於學習沒興趣,上課也不能專心聽講,課後又不能自主學習,成績就無法提高了。再者,根據家訪所瞭解到的情況,很多學生在家裏的學習不自覺,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回到家裏只是完成當天的作業而已,談不上預習、複習。

二、教師方面

當然,學生考的成績不理想,作為任課教師的我,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1、挖掘教材不夠深,知識的滲透度不高,學生對知識掌握的不夠牢固;教學目標不明確,課堂隨意性較大;教學重點不突出,抓不住規律性的東西,知識交代不到位。

2、教學中設計的練習題的類型太少;練習設計不科學,沒有層次性,練習效率低下。

3、對學生的學習和作業習慣,要求不夠嚴格。

4、對後進生的耐心輔導不夠。

5、對學生每節課所學知識點鞏固的不夠及時。

三、採取的措施

面對上述存在的問題,為了能更好地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在以後的教學中,將採取以下措施:

1、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做到一步一個腳印的教學。

2、針對學困生,讓他們知道自己為什麼差,差在什麼地方,同時,找出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讓他們鼓起勇氣,奮勇爭先,力爭趕上中等學生;優秀生,讓他們平時不僅要管好自己,使自己天天向上,還要經常幫助學困生。開展“一幫一”教學的活動,讓每一個成績優秀的學生都與成績較差的學生交朋友,互為小老師,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和提高。

3、營造寬鬆民主的學習環境,讓所有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夯實基礎,日日進步,相信苦盡甘來的道理。

4、加強課堂常規管理,提高課堂效率。三年級是國小階段重要的轉折期,學習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所以要重點抓學生的習慣養成,比如書寫習慣、聽課習慣、及時訂正錯題習慣、傾聽習慣、思考習慣等等。這些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耐心的指正與督促,並且要至始至終的堅持。包括學生的坐姿、傾聽、舉手發言、尊重別人等方面。使整個班級富有朝氣和向上的學習氛圍;當教師和同學在發言時要學會傾聽,自己不但要會思考,更要傾聽別人的意見和見解,只有學會了傾聽,才會使自己更會思考,思考的更加完整;數學課要學會思考,只有學會了思考,才能學數學,有了自己的思考後還要會發表,向別人闡述自己的想法;尊重別人,當別人在發言的時候,不允許插嘴打斷別人的思路,即使別人説錯了或者自己有更好的方法,也要在別人講完後方可發表,這是對別人的尊重。只有把課堂常規管理抓好了,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

5、關注學生良好的考試習慣的養成。首先讓學生放鬆緊張的心理,在試卷發下來以後,先整體瀏覽一下試卷,看看題型和題量,做到心中有數。考試時做到專注、投入。還應教給學生檢驗的方法,對於不同的題型有不同的檢驗方法,這些在平時就應教給學生。每次考完試以後,讓學生做試卷分析和辨析。

6、家校同步,孩子進步。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繫,適當教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學習的方法。經常與家長保持聯繫,取得家長的配合。

以上是對這次期會考試的反思。在下半學期裏,我將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在今後的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對學生及時跟蹤輔導,因材施教。同時,虛心向其他教師請教,學習經驗,爭取下半學期把成績提高上去。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2

一、本次數學試卷的命題內容比較全面,難易適度,有的題比較靈活。既能檢測出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又能考查學生的靈活應變能力。,是一份不錯的試卷。

這次考試共設六道大題,包括了二年級下冊所學內容,題型多樣,涵蓋面廣,有口算、`填空、選擇、計算、統計、畫圖、解決問題,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目標。從卷面來看,學生的字跡工整,卷面比較整潔,書寫還算認真,基礎知識掌握得比較紮實。

二、取得的成績及經驗

1、學習習慣良好,從整個班級的試卷中,字跡工整規範美觀,沒有亂畫現象,説明學生日常書寫習慣好,態度認真,為今後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提供了保證。

2、學生的計算能力強。口算與筆算是二年級學習的重點,同時是學生認為最簡單又最容易出錯的內容。試卷中設計的口算,90%多的學生計算得了滿分,説明學生學的紮實,計算能力強

3、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上學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選擇題學生已經學會先分析,再去解決。應用題能夠和生活緊密相連,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三、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個別學生讀題、審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2)少數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檢查習慣,

四、改進措施:

(1)繼續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引導學生樂於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繼續加強計算的訓練,以便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4)學習中對點滴進步給予及時鼓勵,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5)繼續加強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及檢查的習慣。

以上是我們二3班數學這次期末考試的情況,也是我辛勤勞動的成果,它有力地證明了我們教師對待教學工作的認真嚴謹與精益求精的態度,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把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3

對於“8和9的認識”,教材在編排上和前面的“6和7的認識”基本一樣,不過比“6和7的認識”的要求稍微高一些。我在教學“8和9的認識”時,是按照數數、認識數字、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之間的大小、序數、寫數,這樣的思路進行設計的。

一、充分運用主題圖,用好教材

對於8、9的認識,學生的腦子裏並非一片空白,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或多或少已經接觸過8和9,對8和9已經有了一些的認識,只是還沒有足夠的機會用語言表述出來,因此我充分運用主題圖,給學生提供可供數數的豐富的資源,讓學生數一數,説一説校園主題圖中數量是8和9的物體,當學生説出,黑板上有8個大字“熱愛自然,保護環境”時,我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究,不失時機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在認識了8和9之後,我安排了擺一擺、畫一畫,這個環節,首先,讓學生從學具盒裏數出8個、9個學具,在以往教學“6和7的認識”時,都是要求用數的小棒擺出自己喜歡的圖形,而對於8和9的認識,教材只要求擺出8個圓形,9個三角形,因此我設計了畫一畫,讓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圖形來表示8和9,學生參與面廣,積極性也很高,使每一個學生真真切切地領會8,9的基數含義。在教學比較大小時,我出示 “點子圖”,我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數,然後讓他們説説自己是怎麼數的?學生在數的過程中不僅會一個一個地數,兩個兩個地數,而且還會聯繫左右圖來數。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探索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數完點子圖後,我讓學生從這三個數中隨便選擇兩個,用以前學過的符號來表示它們的大小。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比較空間,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三.注重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

我在教學主題圖後,讓學生找一找,説一説生活中數量是8或9的物體。可以將課堂教學空間延伸到課外,使每一個學生真真切切地領會8,9的基數含義。同時讓學生説一説,強化學生的感知,也暴露了學生的思維過程,構建自然數和被數物體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用數進行信息交流,也可以培養低年級學生 “説”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對學生的評價不夠果斷與準確;

2、教學語言還不是很貼近兒童,態度也有生硬之處;

3、學生參與活動時,教師的組織指揮不到位,沒能準確地掌握“度”。

4、前後環節有重複,起伏不是很大,還不能充分體現“扶”→“放”的做法。

總之,本節課之後,我反思:如果我們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入手,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喜聞樂見,符合兒童特點的學習環境,就可以清除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屏障,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數學原型,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更重要是發展學生智力與技能,使數學學科的學習與生活融為一體。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4

四上開學第一單元的資料是四則運算。

加減法、乘除法的好處和各部分間的關係,看似很簡單,在一、二、三年級都有所接觸,比如:低年級-6=8,就是利用減法的關係求被減數。教學中我也是透過具體的算式引導學生分析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並且注重學生運用算式中的名稱回答問題,培養數學語言的表達潛力。其中有餘數的除法各部分的關係,我採取小組探究的形式,引導學生透過一道有餘數除法的算式題,去發現有餘數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學生們互相交流,得出結論。混合運算這部分知識教學過程就像雪蓮老師那樣,從無括號到有小括號到有中括號,引導學生先觀察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而且上課時板書了孩子們出現的多種書寫格式,逐一進行辨析。練習中仍發現很多孩子對於混合運算的書寫格式沒能掌握,錯誤百出。我進行了逐一指導,兩節課後稍有好轉。看來對於一些新的數學知識孩子們需要必須的時光循序漸進地掌握。就如同講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時,豎式的步驟和格式,很多孩子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所以,我想説,當我們講完一個數學知識點後,不要急於讓所有孩子立刻掌握,允許孩子有一個緩衝理解的時光。

加減法、乘除法的好處和各部分間的關係,看似很簡單,在一、二、三年級都有所接觸,比如:低年級-6=8,就是利用減法的關係求被減數。教學中我也是透過具體的算式引導學生分析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並且注重學生運用算式中的名稱回答問題,培養數學語言的表達潛力。其中有餘數的除法各部分的關係,我採取小組探究的形式,引導學生透過一道有餘數除法的算式題,去發現有餘數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學生們互相交流,得出結論。混合運算這部分知識教學過程就像雪蓮老師那樣,從無括號到有小括號到有中括號,引導學生先觀察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而且上課時板書了孩子們出現的多種書寫格式,逐一進行辨析。練習中仍發現很多孩子對於混合運算的書寫格式沒能掌握,錯誤百出。我進行了逐一指導,兩節課後稍有好轉。看來對於一些新的數學知識孩子們需要必須的時光循序漸進地掌握。就如同講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時,豎式的步驟和格式,很多孩子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所以,我想説,當我們講完一個數學知識點後,不要急於讓所有孩子立刻掌握,允許孩子有一個緩衝理解的時光。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5

⒈身為老師要理清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本質。

教方法的老師,卻不知道方法的本質,説起來象無稽之談。可事實上包括我在內的很多老師在初次教學這個內容的時候,恰恰沒有弄清楚這個方法到底該怎樣做。就以例5為例,學生可以很輕鬆的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解決這個歸一問題,橋樑就是不變的“單價”,在引導學生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時候,問題就出來了:是先根據單價不變,得到等式:總價/用水噸數=總價/用水噸數,明確成正比例;

還是因為單價不變,總價和用水噸數成正比例,所以它們的比值相等。第一次試教的時候,我沒有覺得這有什麼區別,選擇了簡單的第一種方式。剛開始過程很流暢,但我發現學生在方法表述上總不願意説到成什麼比例關係,彷彿這個比例是跟本題是不相干的內容,最後在比較和練習上學生也無法清楚的表述出方法和規律,尤其是倒過來後的方程(如12.8/8=X/10用8/12.8=10/X)很多孩子都不能接受。不僅沒有體會到用比例的好處,反而覺得還要寫“解設”真是麻煩。

慘痛的失敗後我開始認真的分析和檢討,發現學生根據單價不變列出等式,其實用的是以前學過的方法,以單價作為橋樑,比例成了“雞肋”,方程倒過來後,就不等於單價了,所以很多孩子認為這是不對的。作為六年級的孩子,之所以學習用比例解決問題,就是要讓他們站在理解量之間的普遍關係,一般規律的基礎上,更方便快捷的去解決實際問題。在分析之後,我採用了第二種方式進行第二次教學,首先明確成正反比例的量具備什麼樣的特徵?(比值相等或乘積相等),只要判斷出題目中的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關係,就可以列出比值相等或乘積相等的等式。這樣一來,學生做題就不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他們有規可循:只要路程一定,就説明時間和速度成反比例,結合數據我就可以列出一個相應時間和速度乘積相等的方程。

教學之後,學生能夠很好的應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尤其是一些基礎的數量關係,如路程=速度×時間,總價=單價×數量等能快速準確的判斷出比例關係,列出等式。當然對於並不常見的數量關係,學生在判斷比例關係上出現了困難。但總體來説,學生在運用比例關係列出方程這個方法的掌握上還是比較成功的。

⒉總結和比較中,掌握用比例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

既然想讓他們有規可循,那麼就要讓他們牢牢地掌握這個規律。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注重了方法與步驟的總結,這個過程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都是以前學過的題目,所以孩子們很容易就丟開比例,而用以前的方法去思考問題。因此,在複習中,我的重點不是放在成什麼比例,而是成正或反比例的量有什麼樣的特徵,先分散一下難點。分析題目的時候用“成什麼比例關係?”“根據這樣的比例關係你能列出一個等式嗎?”這個兩個問題將孩子們的注意力放在比例上。問題解決之後,我還設計了一個回頭梳理的過程,可以説讓學生對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有了一個強烈的印象。之後的例6上我放手讓學生獨立用比例知識解決,練習中設計了一個分別用正反比例解決問題的對比,這無疑是整節課的小高潮,學生答的非常精彩,基本抓住了用比例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

⒊在辨別中,體會用比例解決問題方法靈活,計算簡便

學生在前面的總結和比較中,學生已經體會到了用比例解決問題有規可循,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但這還不夠,因為以前的方法也很簡單啊。因此需要更多的衝突來讓學生體會到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質會使用比例解決問題是多麼的靈活和簡便。

第一次試教的時候我採取的是學生做,然後進行講評比較,可具體操作起來很費時間,學生比較時間不充分。同時學生不一定會出現我所希望的情況,或情況太多,使比較增加了難度。於是我改進了方法,採用了判斷題的形式。學生在辨別中發現,成正比例的量他們的比值就相等,既可以説總價與數量的比值相等,也可以説數量與總價的比值相等。原來方程還可以倒過來列,很多孩子也產生了疑問:根據比例的性質,我還可以怎麼列這個方程呢?由於比的基本性質是前項和後項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0除外)比值不變,同學們也驚喜的發現,這樣一來用的好還可以省掉換單位的過程,真方便。

由於總結和比較的到位,最後的實踐操作,孩子們不僅能正確的運用比例知識去解決,更列出了若干個不同的方程,其中一個方程使計算非常簡便,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⒋課堂的調控能力有待加強

體現在時間分配上我的安排不是很合理,前面探究過程總是佔時間多。

在內容的設計上進一步做到層次分明,在導入語言上少些花哨,多些簡單和清爽。重視問題的提出,尊重學生的發言等等這些都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有待提高的地方。

⒌整個課堂探究內容較多,練習不充分。

由於本節課含正反比例兩個方面的內容,再加上比較,所以探究的內容較多,練習的部分不充足。而且在探究過程中,也由於時間的關係探究的不是很充分,每個問題只有1、2個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成績中下的學生的掌握情況不容樂觀。

⒍課後作業和練習中存在的問題:

部分學生對判斷哪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哪種量一定,怎樣找出等量關係表達得不是很好,有的學生似乎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這是用比例解決問題的關鍵,所以還要加強訓練和指導。

學生在解正比例的應用題時,發現中下生會出現左邊比的順序跟右邊的順序會相反;在解反比例的應用題時,中下生會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外項積等於內項積來解答,計算的準確率低,所以今後對比例的解法還要多指導。

以上一些問題,主要還是在課堂上的一些練習和指導少了而造成的,因此,在第三次教學中,我想嘗試將正反比例解決問題分成兩節課教學,第一節課將重點放在掌握用正比例解決問題和體會這個方法的靈活性上。第二節課則將重點放在掌握用反比例解決問題和正反比例的比較上,這樣一來每節課都可以有比較充分和有針對性的練習,相信可以更好更多的關注一些成績中下生。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6

這是一節抽象的概念課--“倍的認識”,整個過程教師花時不多,但學生學得充實快樂。也許正是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了學生的心理特徵。

一、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課堂教學中學習材料的提供途徑應該是多樣的,可以是教師提供,也可以是學生提供,學習材料應該是豐富的,便於學生進行探索與研究。教師首先要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內在意義。教師應本着“源於教材高於教材”的理念,以教材所提供的為藍本進行合理的設計改進。因此,我以美麗的大森林為背景,設計了更生動更符合二年級孩子心理特徵的情境。在碧綠碧綠的草地上先出示兩種動物(2只猴子,6只小鴨子),在原有知識(比多,比少)的基礎上,引入一個新的概念—“倍”的認識。在學生體驗的過程中,教師順其自然,出示了4只青蛙,8條小魚,12只小鳥……,引導學生在情景中探索,在操作中感知,可以説學生對“倍”的理解已經比較透徹了。

二、關注師生間的平等對話

教師不僅是組織者和引導者,而且是學生年長的夥伴和真誠的朋友。好的數學老師應該善於營造一種生動的數學情景,一種平等的對話情景。課堂教學就是在這樣的情景中所進行的“對話”,教師和學生不僅僅通過語言進行討論或交流,更主要的是進行平等的心靈溝通。在對話的過程中,學生作為一個個具有獨立完整的精神個體展現在教師面前。這種狀態下的課堂教學過程,對師生雙方來説都是一種“共享”。

本節課的教師時而充當“聽眾”,時而充當“長者”,引導學生去傾聽、交流、探索。用“誰聽明白了,請你用學具擺一擺,把我的意思講給大家聽”“不要説出答案,用學具擺一擺,悄悄把想法告訴給我。”給學生設置障礙,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給學生最有實效的評價…同時,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思維動向,在預設中生成,在生成中變化。新課標要求課堂給學生適度的開放,但也給教師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動作用,尊重個體的價值取向,遵循教學規律,這些將永遠是課堂教學進入用心境界的先決條件。

當然,本課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如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應加強,需要自身不斷的努力提高。新的課程改革給教師一個全新的舞台,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斷的探索實踐,我們才能走得更遠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7

教材在有關6和7的加減法的安排上由以前的一幅圖表示一個算式過渡到一幅圖表示兩個算式。這項內容就成為本節教學的重點,為了突破這個重點,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前我深挖教材,精心設計教案,使得整節教學能夠順利開展,現將教學內容反思如下:

1.結合情境,引導學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圖兩式”。

我把課本中小朋友擺小棒的圖,變成學生喜歡的卡通小動物(小雞和小青蛙)。由小動物在草地上盪鞦韆的情境,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畫面生動活潑,既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又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把1只小雞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個組的草地鞦韆上,求一共有多少隻小動物?通過兩位同學不同角度的觀察,列出兩道不同的加法算式,並讓學生説明是怎樣看圖列式的。這一環節初步感受“一圖兩式”,感知根據一幅圖可以列出兩道不同的算式。

2.獨立操作,形成概念,理解“一圖兩式”。

我設計的第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圖兩式”。而接下來的第二個環節,是讓學生在情境中獨立地進行操作,進一步鞏固和理解“一圖兩式”的意思。在鞦韆數量不變的情況下,讓學生思考,還可以擺成幾隻小雞和小青蛙,用小棒和圓片代替小雞和小青蛙自己來擺一擺,並看着自己擺的圖列出兩道加法算式。這樣便出現了兩組6的加法算式,加上我讓同桌兩人互相講解是怎樣看圖列出算式的,又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合作能力。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使學生從感知中樹立“一圖兩式 ”的概念。這樣處理,既給學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間和充足的思考餘地,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用數學意識。可能是讓學生合作得多了,加上孩子年齡小自控能力差,有部分孩子開小差,説話,今後,還要加強這些學習習慣的培養。

3.建立表象,由具體操作到看圖列式。

第三個環節,便是學生根據教師出示的直觀圖,自己獨立列算式。使學生能夠由具體的實物抽象到看直觀圖列式,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遵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4.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合理安排教材內容。

在教學設計中,我把6和7的加減法分開處理,先教學加法進行鞏固。再教學減法進行鞏固,這樣,學生能夠在很紮實的理解加法的“一圖兩式”的前提下,進一步學習減法。在最後的練習中,再出現加法和減法的綜合練習,使學生能夠整體、全面地理解鞏固新知識。如:在綜合練習中,出現了四道看圖列式。由於難易程度不同,可以讓學生任意選擇其中一幅圖,進行列式計算。這樣安排提供了充分的學習選擇機會,而且練習題的設計有針對性,能夠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學習水平。

5.活動形式多樣化,語言貼近學生生活。

課堂上,我們設計了這樣幾個活動:a.你還想讓幾隻小青蛙和幾隻小雞來玩鞦韆,自己擺一擺;b.你們草地上的小動物也累了,你想讓哪種小動物先回去呢?c.綜合練習讓學生在這四幅圖中任意選一幅圖,喜歡哪一幅就做哪一題。留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讓學習靈活地選擇,同時也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孩子們的學習興致較高,只是由於放得太開了,有的孩子説不到點上。

整節教學中,我深挖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環節,運用多種教學形式,貼近學生生活的語言,和有趣的、學生喜歡的卡通動物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了教學目標,掌握了所學內容,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8

今年我又留級了,重新回到了教五年級。第一週過得很快,很充實,每一天都是打武術那樣----無停手。轉眼間,學生基本學完小數乘法了,回頭反思總結如下:

在以往的實際學情中,有大部分學生都會算小數乘法,明白當成整數計算,然後點上小數點,但對於為什麼要這麼算,豎式的寫法還很模糊,以往教這部分知識時學生會出現以下問題,學生直接寫得數,有些計算三位小數乘一位小數在列豎式算第一步就點小數點了,學生列豎式計算不用尺子劃線,,算出積後,劃去了0再數因數共有幾位小數,點上小數點,也有大多數學生列豎式時,受小數加、減法的影響,居然對齊了小數點,而不是因數的末位對齊,有部分不懂數數位,很多學生算5.23×50時,不懂得處理50中的0,乾脆忽略了,錯漏百出。

本以為小數乘法只需要看成整數乘法的計算,然後處理好小數點就行了,其實真正操作起來,並不那麼容易,千萬不能忽視,今年我是這樣處理的: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乘法,教材安排了複習積變化的規律,透過例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之後安排了一些練習鞏固。教學小數乘整數時,我抓好了以下幾點:

1、突出積變化的規律

在教材中積變化的規律是複習,我在教學中卻將當它是新知,引導學生髮現規律,體驗發現的樂趣。充分理解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縮小)多少倍,積就會擴大(縮小)相同的倍數。引導學生直接運用這個規律計算出0.3×2,

同時運用小數乘整數的好處進行驗證,感受規律的正確性。

2、突出口算。

教材中沒有安排小數乘整數的口算,而實際在口算中由於數目比較小,計算結果能夠比較快速的反饋,易於檢驗學生計算的正確與否,同時能夠幫忙學生理清計算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思路,所以在計算中我增加了小數乘整數的口算練習,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同時用小數乘整數的好處檢驗方法的正確性,讓所有的學生都明白計算小數乘整數能夠看成整數的計算。

3、突出豎式的書寫格式。

有了前應對算理的理解,當遇到用豎式計算3.85×59時,學生不再感到困難,但要他們説出為什麼這麼寫,部分孩子還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數點為什麼不對齊了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已經將3.85擴大100倍,計算的是385乘59了,所以根據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計算,而不是小數乘法了,最後還得將積縮小100倍。

4、突出小數的位數的變化。

小數位數的變化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因此我為這個安排了兩個練習,一個是推算小數的位數,二是決定小數的位數,在決定小數的位數後選取了兩題讓學生計算,認識到並不是積的小數的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都是一樣的。在課的結尾還安排了頭腦風暴,填寫×=4.8,讓學生體會積的小數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之間的關係。

到教小數乘小數時,學生就容易多了,實行了知識的遷移,我收集了歷屆的一些學生的錯豎式,全部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當醫生先在小組內討論,再彙報。在週五我就進行了小測,發現學生學習的效果好多了,但一部分學生因為整數乘法還但是關,影響了小數乘法的計算,有待下週進行查漏補缺。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9

八年級學生大多數是14、15歲的少年,處於人生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他們好奇、熱情、活潑、各方面都朝氣蓬勃;但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總之,七年級學生處於半幼稚、半成熟階段,掌握其規律教學,更應善於引導,使他們旺盛的精力,強烈的好奇化為強烈的求知慾望和認真學習的精神,變被動學習為主動自覺學習。就需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下面我談談這學期來我對數學教學中關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體會:

本學期,我適應新時期教學工作的要求,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向老教師請教,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探索: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説:“興趣往往是學習的先導。有興趣就會入迷;入迷,就鑽得進去,學習就會有成效”。如何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呢?下面談談我這學期在數學課堂上的幾種做法。

一、“趣”從“史”中來

數學知識的艱辛探索積累過程中,伴有許多動人的史實故事,閃耀着古中外數學家刻苦鑽研、獻身科學的精神光芒。教師應熟讀這些史料,並機智地應用到教學中去。例如複數概念的導入,我先向學生介紹數的概念的發展史:自然數的產生、正分數的產生、負數的產生等,並向學生説明,我國是最早使用分數運算法則和正、負數加法運算法則的國家。而後,又講古希臘數學家希勒索斯因發現無理數而被沉舟身亡的悲壯史實,講意大利數學家卡爾達諾在他的朋友塔利亞巧解方程的基礎上發現了虛數,講虛數由發現之初被視為“虛幻”“神祕”的數,到揭開神祕的面紗而被廣泛應用的漫長曲折的歷程。學生聽完數學史實故事後,精神振奮,興趣倍增。綜合教材講史,對知識的發生、發展,對培養學生探究精神與優良品德都有極好的感召力。

二、“趣”從“奇”中來

好奇心可以觸發學生的求知動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刺激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新奇的材料,創設懸念的情境,使學生帶着疑念的心情,產生揭開知識奧祕的濃厚興趣。例如,在講授“等比數列的求和公式”前,我説:“同學們,我願意在一個月內每天給你100元錢,但在這個月內,你必須第一天回扣給我1分錢,第二天給我回扣2分錢,……即後一天回扣給我的錢是前一天的2倍,有誰願意?”該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極大好奇心和興趣,他們竊竊私語,出現了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從而促使他們非常認真地投入到探求真知的學習中去。

三、“趣”從“言”中來

在教學中,教師若能巧妙地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來形象描述抽象疑難的數學問題,定能改變學生認為數學枯燥乏味的成見,使學生感到數學課樂趣無窮,耐人尋味。

例如,學生初學立體幾何的一大障礙就是識圖和畫圖,在平面內畫立體圖形的直觀圖時,鋭角、鈍角都可以看成直角,相交或平行的直線可以看成異面直線,這些視覺和想象的矛盾常使學生感到困惑。於是,教師在課堂上可對學生説:“人都是立體的,但照片上的人像卻是平面的,你能在你的照片上摸到你的鼻子的感覺嗎?”學生開懷大笑,從心理上縮短了與直觀圖的距離。再如,《集合》中數集符號的形象識記:“山峯山谷連一起”是自然數集N;“上下皆平平整整”是整數集合Z;“做人要腳踏實地”是實數集R;“啟脣搖舌説道理”是有理數集Q;“人到中年大腹便便”是複數集C。經過這樣的提煉,學生讀起來興趣盎然,記起來牢固實在。

四、“趣”從“趣”中來

數學的抽象性,若能精心策劃設計,往往可以開發出回味無窮的趣味性。例如:題1:甲、乙、丙、丁、戌5名學生進行某種技能比賽,決出了第1到第5名的名次。甲、乙兩名參賽者去詢問成績,回答者對甲説:“很遺憾,你和乙都未拿到冠軍”;對乙説,“你當然不會是最差的”。從這個回答分析,5人的名次排列共可能有多少種不同情況?題2:設想你有三隻箱子,這三隻箱子分別裝有2條黑領帶、2條白領帶、1條黑領帶和1條白領帶。箱子上掛有説明其內容的標籤——黑黑,白白,黑白。但有人換了一下標籤,所以現在每隻箱子上的標籤都是錯誤的。現在允許你從任意一隻箱子裏一次拿一條領帶,但拿時不許看箱子裏面,然後根據拿出的領帶判斷三隻箱子的內容。你最少拿幾次?從哪隻箱子裏拿?這些題目集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學生思維活躍開闊,做起來十分投入。

五、“趣”從“用”中來

凡是理論聯繫實際的內容,學生都特別感興趣,教學應儘量多聯繫實際,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有一種親切感。如在講等比數列的應用時,可舉當前現實生活中的一個真實例子:建設銀行受託辦理某單位職工集資建房貸款。貸款期限為10年,年利率為5.22%,(月利率為0.435%)。貸款的償還採用等額均還方式,即從貸款的第一個月起,每個月都歸還銀行同樣數目的錢,10年還清貸款的本金與利息。如果貸款P萬元,那麼每個月應償還多少錢呢?事實表明,聯繫生產、生活實際進行教學,學生津津有味,全神貫注,並且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趣”從“美”中來

“哪裏有數學,哪裏就有美。”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學因素,充分運用生動的語言、傳神的手勢、直觀的教具、形象的媒體和精美的板書,為學生創設優美和諧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用美的觀點去感悟、理解和變通數學知識,讓學生在審美的愉悦中,激發興趣,豐富想象,啟迪心智,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如,在“橢圓的定義和標準方程”一節的教學中,應向學生呈現橢圓圖形的和諧、對稱美,建系取點的結構美,標準方程的簡潔美等。

七、“趣”從“愛”中來

“哪裏有成功的教育,哪裏就有愛的火焰在燃燒,熾熱的情感在昇華”。教學過程是一個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學對象是有情感的學生,他們有着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需要得到教師更多的理解、信任和關愛。因此,數學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精深的數學知識、嚴謹的教學態度、嫻熟的演算技能和高超的解題方法,而且還要具有樂教愛生的崇高的思想感情。教師站在講台上要用期待的目的注視着學生,用高昂的情緒感染着學生,用激動的語言鼓舞着學生,用藝術的方法引導學生,把知識變成活生生的思想和情感,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渴望探索真理的活動,使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實踐證明,教師注重情感投入,將會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振奮,學習上的愉悦、思想上的共鳴,使教學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一部分同學成績有所提高,在本學期期會考試中我所任教兩個班級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10

倒數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分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倒數主要是為後面學習分數除法作準備的。因為一個數除以一個分數的計算方法是歸結為乘這個分數的倒數。所以學好這部分內容對之後學習分數除法是至關重要的。由於我是六年級數學組第一單元的把關教師,本課又是我的單元課,所以在課前,看了不少關於這課的教學設計,覺得是五花八門,各有所長,最終根據我班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了教學方案,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特色引入,直奔主題。

在本課的引入中,我通過談話讓學生了解對比相互的反義詞及位置交換,再通過讓男女學生計算小黑板不同的兩組乘法算式,觀察積的特點與算式中兩個因數的特點,直接對倒數形成了初步的認識,更明白了只要調換分子與分母的位置就會得到一個新的分數。然後讓學生對具有這樣特點的兩個分數起名,學生不約而同的叫它們倒數。為了使學生深入瞭解倒數的意義,我引導學生舉了大量分數的例子,並通過觀察、計算等方法使學生明確“互為倒數的兩個數的乘積是1”、“倒數的兩個數只是把分子和分母的位置進行調換”、更讓我高興的是學生能注意到“倒數是相互依存的”。抓住學生的這一發現,我引導他們很快就總結出了倒數的概念——乘積是1的兩個數叫做互為倒數。在強調重點時,學生髮現在數學上還有像倒數這樣的情況,如約數和倍數,倒數也是相互依存的。

二、讓學生在碰撞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和探索者。”而在兒童的心理,這種需求特別強烈。為了符合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在教學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上讓學生以生問生答的形式進行,在我的鼓勵下,學生開始是提出整數、真分數、假分數,接着想到帶分數、小數,進一步想到兩個特例1和0, 面對特殊的0和1這兩個數時,學生們出現了小小的“爭執”。有人認為:“0和1有倒數。”有人認為:“0和1沒有倒數。”對於學生的“爭執”我沒有直接介入,而是引導他們互相説説自己的理由,在他們的交流中,學生們達成了一致的認識:0沒有倒數,1的倒數是它本身。並且在説明理由時,學生還認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沒有倒數”,“0乘任何數都得0,不可能得到1”這兩個理由,拓展了我所提供給學生的知識內容,學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結論,這就是學生學習的成果。我覺得,這樣做不僅增添了課堂活力,而且還讓學生經歷了探索的過程,解決了學生的困惑,更讓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

本課我最大的收穫是學生自己進行了充分的辯論,讓我驚喜萬分,感到十分高興,我覺的是本課最大的收穫,在學生的辯論在,連我都充滿了激情。我想,在教學中需要我充分預設,放開手腳,這樣定能讓我的課堂煥發精彩。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11

“百分數的認識”是北師大版數學第十冊第六單元的資料,本課時讓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百分數的過程,理解百分數的好處,正確讀寫百分數,並能在具體情境中解釋百分數的好處,體會百分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課堂中我主要圍繞以下兩方面來引導學生探究新知:

一、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透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藴涵着超多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應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應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求其實際背景,並探索其應用價值。”在教學中我密切聯繫學生生活實際,由於學生對教材中“罰點球”這個詞比較陌生,個性是女學生平時不愛看球賽,如果以足球比賽中的“罰點球”創設情境顯然激不起學生的興趣,為此,我把足球比賽換成了學生感興趣的世界乒乓球比賽,讓學生幫忙國家女子乒乓球教練選一個優秀隊員參加比賽。由於學生對乒乓球比賽較感興趣也更容易懂,所以學生透過説一説或是同伴互相探討,很快就想到能夠看誰的獲勝效率高就派誰去,從而較容易地引出本節課要學的資料。

二、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數學來源於生活,因此要讓學生更多地聯繫實際,貼近生活,到達生活知識數學化。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課堂。

在學生理解了百分數的好處及讀寫後,我之後問學生,老師昨日讓你們找的帶有%的數就是百分數,你們找到了嗎?在哪找的,容易找到嗎?然後再讓學生彙報所找的百分數,並結合在前面得出百分數好處中説出自我搜集的百分數所表示的好處。教師結合學生的説法出示各種圖片引導學生説出其中所表示的好處,在學生熟知的生活情景中理解百分數的好處,例如:姚明加盟NBA聯賽的第一年,投籃命中率為49·8%。,加深百分數好處的理解。並進行環保教育,每一個題材的選取,我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帶給了觀察比較、探索研究、歸納總結的機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會到了數學就在身邊。

三、課後自我評價。

課後,我讓學生用百分數評價自我的知識目標的完成狀況,並用百分數描述自我的情感態度:“這節課立刻就要結束了,在這節課裏你必須和老師一樣緊張過,興奮過或許還有一絲遺憾,你能用百分數來告訴大家人愉快、緊張、遺憾這三種情緒所佔的百分比嗎?(課件出示)愉快%;緊張%;遺憾%。

四、課後反思。

有這樣一句話:任何一種有效的,成功的教學,都務必是有學生主體參與的。換句話説,沒有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不是成功的教學。在執教《百分數的認識》這一課中,從學習目標的擬定到評價,我都沒有讓學生主動探究自我得出百分數的好處,總是怕學生不會,教師留意翼翼的一步一步採用一問一答式,學生的主體性都沒有發揮出來。課堂雖然活躍,但是沒有體現本課題“促進學生自主探究”的意圖。在課的開始時引入新課出示百分數時教師其實能夠問“同學們,對於百分數,你想了解些什麼?”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我想明白什麼叫百分數?”、“我想明白百分數在什麼時候用?”、“我想明白百分數與分數有什麼區別?”……這一系列的疑問經過整理後,就更能激起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目標,到達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12

本學期快要結束了,作為教了兩個畢業班的數學老師,我深感肩上的壓力之大,責任之重。這種壓力不是來自自身的知識水平,也不是來自學校的升學壓力,而是來自自身對教學的一種責任和不甘平庸的心態。本人今自身的時間就是一個問題,但一切都不會影響我的對教學的熱情,我要做的更好,考的更好。目前,對於九年級這個重要的學習階段,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才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成績有所進步,顯得尤為重要。

一、給學生一個空間,讓其自己去發現。

在教學中,多數情況下,我比較擅長提出啟發性的問題來激發學生思考,但問題提出後沒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甚至不留思維空間,往往習慣於追問學生,急於讓其説出結果。顯然,學生對題目只是片面的理解,不能引發學生的深思,當然也就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造成很多學生對於做過的題一點印象也沒有。對於學過的數學定理或公式不能深刻理解,當然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因此在教學中我發現:給學生創設一個合適的情境,通過教師的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總結,去歸納,效果更好。

例如:在學習四邊形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由一個特殊四邊形怎樣逐步過渡到另一個特殊四邊形?看誰想得既全面又符合邏輯。於是大家都積極參與,認真看書總結。教師把一個一個的題目寫成小紙條,以抽籤的形式搞一次競賽,教師列出題目分別是“已知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怎樣一步過渡到菱形?”“已知四邊形是菱形,怎樣過渡到正方形?”“已知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怎樣過渡到矩形?”於是同學們勇於抽籤搶答。教師一條一條小結在黑板上,作為結論性的東西讓同學記住:“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對角線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有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於是教師給同學們總結出了一個結論:在判定四邊形性質時,應在已知圖形的基礎上,看是否符合“加邊”這個已知條件。比如平行四邊形開拓轉化成矩形,就不符合。此時就應看其是否符合“加角”這個已知條件,例如“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這樣學生學習特殊的四邊形的性質就不難了。顯然,這種上課方法的取得的教學效果遠比機械的師講生背效果好得多。

二、給自己一個空間,讓自己大膽的去實踐。

我在備課的時候對問題已備選了一個或幾個解決方案,課堂上以“定勢思維”組織教學,但教學中的不確定因素很多,當學生的思路與我的思路相左或學生的想法不切實際時,不願打亂即定的教學程序,乾脆採取迴避、壓制措施,使學生的求異思維、批判思維、創造性思維被束縛。後來我就靈活調節上課的方法,結合實際情況,變換教學方法,讓學生始終樂於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與比較,我發現靈活的教學方法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更能學好數學。

三、給思維一個空間,讓其循序漸進。

問題的坡度設置也是十分關鍵的。坡度過小,不值得優等生去思考,學生的思維活躍不起來;坡度過大,導致思維卡殼,學生的思維活動不能深入進行而流於形式。因此,學生的思維是循序漸進的,要設置何時的坡度,既讓優等生吃的飽,還得讓差生吃得了。經過反覆的比較與實踐,同時精心設置問題的坡度,使學生步步深入,並探究出規律。課堂上注意上課節奏,儘量讓差生跟上老師的步伐,多給學生自己練習的時間,這樣學生的思維逐漸活躍,成績逐步提高。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

最讓我頭痛的是學生抄作業現象,我也和其他教師探討過這個問題,但他們的意見都一樣,對學困生你不讓抄作業,他們怎麼來交作業呢?因此,我爭取多下班級少做辦公室,但是效果不好,他們有時不問,你鼓勵他們來問,他們有都來問,變成了我幫他們做作業,這個問題我一直沒有很好的解決,到目前我唯一的選擇就是:堅持到底。再此:懇請各位專家和同行提出寶貴意見,能夠有一種好的方法和途徑來解決學生抄作業的現象。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13

我講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科書第一章第4小節第二課時《有理數乘法》,課後我認真進行了課後反思,覺得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課前採用四個小計算複習乘法口訣起到承上啟下的效果。

(2)採用小遊戲中的數學道理設置疑問導入新課,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興趣大增,迅速進入角色。

(3)問題設置環環相扣、層層遞進,讓不同的學生都有不同的收穫。

(4)在整個過程中,師生互動良好,每一位同學都參與課堂教學,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層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5)在小結部分讓學生歸納本結四基,真正把四基落實在課堂中。

當然,課堂永遠都是一個充滿遺憾的地方,這堂課也不例外,主要有兩點:

(1)對於小遊戲反映的數學道理應該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再找幾個同學歸納就更好了。

(2)、在乘法分配律的應用中,出一道乘以負數的例題就更好了,這樣小考題學生完成情況就更好了。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14

《角的度量》這是單元中的一個重點,它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也為後面利用量角器畫角作準備的。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這兩個問題其實就是教師在本節課中要處理好的重難點。我們兩個班級的學生上課比較活躍,好提問,對新鮮事物有一種探究精神,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我擬訂了已下三條:(1)認識量角器、角的度量單位“度”和度的符號“°”;(2)掌握量角的一般步驟和方法,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3)通過一些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形成度量角的技能,並理解量角的意義。教學難、重點定為: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驟和方法,知道怎樣讀出角的度數。為了突破重難點,落實教學目標,我採取了以下措施,效果較好。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動機。

這裏我製造了第一個問題衝突,設計了“比眼力”----比較角的大小的小遊戲。課前我先讓學生畫角,並從中選擇兩組來比較角的大小。這是在課堂上尋找所需教學資源,目的是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第一組角的大小直接就能看出來,第二組是僅靠眼睛看是不易比較的,尤其是還要判斷一樣大那是多大,不一樣大又大了或小了多少。問:“能用過去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嗎?”他們認為不能,從而產生學習新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的需求。又通過複習測量長度、質量用什麼工具量?怎樣測量?計量單位分別是什麼?促進學生對知識、方法進行遷移,產生量角的動機,那認識量角工具----量角器、瞭解角的計量單位、掌握測量方法就水到渠成順利成章了。

二、引入自學,重視學法指導。

四年級的學生,其閲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引入自學,我覺得對他們來説很有必要,當然學生自學能力並不是一日就能練成的,這需要長期的積累和鍛鍊,更需要教師耐心的進行學法指導。本節課中關於角的相關知識,我就放手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課本,並做學法指導----劃出重點詞句,做標記等。然後提問:“通過自學,你瞭解到了哪些知識?”,彙報落實:“角的計量單位是 “度”, 用符號 ‘ °’ 表示”;“ 把半圓分成 180 等份, 每一份所對的角的大小是 1 度, 記作 1°”。這一過程中學生積極性較高,彙報時人人都有成就感,這樣處理既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又使學生獲得獨立學習的機會,提高了自學能了。

三、順逆結合,促進思維發展。

本節課的設計從總體上來説,我採取了“順逆結合,縱橫聯繫”的方法,這樣處理減緩了知識的坡度,學生掌握起來也較容易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量角器上讀角和找角。在教學認識量角器中,我重點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分以下三個層次來學習的:(1)讀角: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40°、60°、90°、120°),問學生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麼讀出來的?目的是讓學生重視0刻度線。(2)讀一個刻度上沒有標數的角(125°)。此題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注意,不僅要會讀有標上刻度數的角,而且要會讀沒有標刻度數的角,要認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確地讀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並指出它的頂點和它的兩條邊,想一想有沒有其它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讀角的經驗,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也證實了這點。

(二)讀角和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讀角和找大小不同角的經驗,用嘗試的方法來探求量角的方法就切實可行。課堂上有的學生會量但説不出來,有的説的不完整,也有學生量的方法講得也很順暢,總的來説,學生大體上能知道兩重回一看數的步驟。

從學生的作業反饋情況來看,本課的教學目標基本上得到了落實,但還是有一少部分學生沒有能夠掌握正確使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度數的方法和技能。經過反思,問題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準備不充分,本課需要學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數,課前佈置學生購買量角器時,沒有強調量角器的質量、規格等要求,課後發現很大一部分學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規範,這些不規範的量角器對學生測量角的度數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二是考慮不周全,對於少部分學生而言,量角的過程仍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頂點和中心重合簡單,而要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同時重合,另一邊在刻度內卻非易事,內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難。如果步驟改為先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再通過平移使頂點和中心重合,這樣操作過程可能會簡單些,學生也更容易掌握。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15

今天的教學內容是分數乘分數,重點是鞏固和進一步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探索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

在教學實踐中我繼續採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幫助學生達成以上的兩個數學目標。對於今天的“探究活動”沒有直接放手,這是因為學生對“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因此在整個得教學過程分為三個層次:

(1)、引導學生通過用圖形表示分數的意義,再用算式表示圖形,深化“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感知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

(2)、學生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獨立完成教材中的“做一做”,進一步達成以上目標,併為總結分數乘分數的計算積累知識。

可以説整體教學的效果還好。

通過今天的課我對數形結合的思想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由於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的道理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圖形使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道理;體現了教材對數形結合思想滲透的一個過程。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16

《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是本單元最後一部分知識,是學習了正比例和反比例關係後的實踐應用。本節課,在教學中教師力求通過知識的遷移,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藉助函數關係間變量的對應規律,正確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依存關係,根據它們的正、反比例關係,列出相應的比例式,解決問題。

在實際教學中,我把握本節課的重點,採用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將課堂的主動權放手學生,讓學生在自己探索、獨立嘗試、同桌交流、質疑辨析、對比歸納、概括小結、拓展延伸中輕鬆,高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反思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我有以下三點感悟:

一、課堂永遠是無法完全預設的

本節課,課前的複習按照預期的設計順利完成。當我出示例5後,學生默讀題目,獨立分析後,我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獨立嘗試解決問題,不到1分鐘,同學們的小手就此起彼伏地浮現在桌面上,個個躍躍欲試,當2名學生將自己的思索展現在黑板上時,我不禁一驚,這兩位學生竟然用了不同的解題方法,除了以前學過的歸一、歸總法,又出現了今天的新課方法,按我預先設計的方案,學生用以前的方法解決後,我將會出示一個自學提示,引導學生按步驟,按思路來用比例解決,學生會順理成章地理解題意,學會用比例解決。沒想到學生自己就能列出正確的比例,我順勢請板演的同學到黑板前講一講自己的思考,真沒想到,這個孩子講得頭頭是道,把我的“活”兒搶了。同學們聽了她的講解,頓時茅塞大開,把我連續出示的兩個基本練習做得漂漂亮亮。

課後我反思這個環節,異常感慨,本來以為絲絲相扣的自學提示,會讓學生在老師無形的指揮下,理解正比例應用題的思考方法,沒想到一個不到1分鐘的獨立嘗試,就讓學生破解了我的預設,而後我的順勢相邀——請學生講解,卻讓課程呈現了更為燦爛的一幕。課堂永遠是無法預設的,當出現與預設不相符的狀況時,教師一定要會調控,得當的調節能讓課堂更加精彩。

二、錯誤點就是生成點

在進行變式練習時,同學們爭先恐後地上講台展示,馬小賀同學出現的錯誤給課堂帶來了新的生成,我們習慣應用“總價÷數量=單價”,當單價一定時,可以列成正比例式,而馬小賀同學卻將等式的左邊寫成“數量÷總價”,班內同學議論紛紛,我借勢引導學生,抓住正比例關係的對應量對等的要點,使一個比例式拓展成了兩個,讓學生明白了,兩個變量之間的對應規律和依存關係。課堂中無意的錯誤點,生成了新的知識點,讓學廣開世面,更深層次地理解最簡單的函數知識。

三、真實的課堂,回生阻道

我喜歡真實的課堂,這節課,課前我一點兒都沒有提示前面的知識。課堂上,當提問正比例和反比例關係時,很多學生都有些生疏,對量與量之間的變化規律有些陌生,經過老師提示後,學生們才回想起前面的概念,這部分所用的時間比預先多用了1分鐘左右,雖然是大約1分鐘的時間,卻給我敲響了警鐘,知識一定要常温常故,儘量避免學生的回生,更要防止知識的斷層。

反思這節課,給我帶來了很多啟示,一位好的數學老師必須具備全面、科學調控課堂的能力,及時抓住課堂的生成點,適時點撥,拓展延伸。與此同時,教師還不能忽視知識的前後聯繫,不能讓知識擱淺,做好做實日常工作,讓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數學知識紮根學生心中。

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落實還不夠紮實。這是本堂課呈現的一對矛盾,恐怕也帶有一定的普遍性。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17

對於剛開始教學工作的我,每上一堂課都是一次學習機會,上完《有理數減法法則》後,我深感自己在教學技能上需要加倍努力去提高,這需要平時不斷的學習和反思。因此,我對本課的教學作如下反思:

首先,對學生以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分析不夠透徹,沒有充分的把握學生接受能力。

其次,只是簡單的瞭解本課的教學重難點,但沒有重點分析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對《有理數減法法則》一課的教學反思沒有設計好用哪種教學方式去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再次,課前準備的習題不合理。

第二部分: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一、知識回顧

因為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經歷探索減法法則的過程,使學生充分了解減法法則和準確運用減法法則去進行減法運算,所以在課前除了複習有理數加法法則以外,還應該複習相反數。

二、引入新課題

引用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天氣預報中的具體情境,引出減法運算,提出問題列出算式後接着讓觀察4-(-3)=7和4+3=7兩個式子有什麼區別,這裏的講解條理性欠缺,並沒有緊扣教學重點內容層層遞進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有理數減法法則。學生完成課本中引入的習題後,應該通過啟發式讓學生自主觀察並探索出加法法則的來龍去脈,充分理解有理數減法法則。否則,會導致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18

緊張有序的高二教學工作已經結束了,經受了磨礪和考驗的我,在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業務水平方面更有了進步,這都離不開學校領導和同組的有經驗的老師的支持和幫忙。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最重要的是教書育人,而要做好教學工作就務必具備精湛的專業水平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這一年來我認真鑽研數學中的每一個知識點,精心設計每一節課,虛心向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同時用心主動的學習老教師的實際教學方法,與此同時,我努力做好教學的各個環節,做好學生的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學生的心理素質的提高。儘管我在教學中留意謹慎,但還是留下了一些遺憾。

為了以後更好提高教學效果。經過一番深思,我個人覺得高二數學教學,就應作到夯實“三基”,理順知識網絡。因為大學聯考命題是以課本知識為載體,全面考查潛力,所以,促進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鞏固掌握相當關鍵。我從中得到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教學定位要合理化,重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

透過一年來的高二的數學教學,以及對會考試題及市統測的研究分析發現,數學考查的多是中等題型,佔據總分的百分之八十之多,所以我認為,對於大多數的學生作好這部分題是至關重要的。我的做法是:加大獨立解題和考場心理的模擬訓練,這是我們能夠進一步改善的地方,可大大提高整體的數學成績。與此同時,又要有針對性地提高程度較好的學生,先從思想認識和學習方法上加以指導,提高拔尖人才,這樣把一些偏、難、怪的資料減少一些,在平時考試中,個性注意對試題整體的把握,指導學生的整體學習思想。

二、教師指導好學生對教材的合理利用

數學考試考查點“萬變不離教材”,許多的試題就來源於教材的例題和習題,提高學生對教材的重視的同時,關鍵做好學生的學習指導工作,對於教材的改造和加工至關重要,先整體把握全教材的章節,再細化具體的資料,用聯想的方式,對於詳略的處理交代清楚,使學生在自己的頭腦中構建知識體系,理解解題思想和知識方法的本質聯繫,提高實際運用潛力十分重要。

三、理解知識網絡,構建認識體系

各知識模塊之間不是孤立的,我們要引導學生髮現知識之間的銜接點,有的在概念外延上相連,有的在應用上相通等。這樣,就能夠把已有知識連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在解決問題時便會左右逢源,如魚得水。

事實上,在知識點的交匯處命題,在試題中已十分普遍。因此,在教學中,選用練習時,不宜太難,以基礎題訓練為主,否則就會挫傷學生的信心;也不應過重,不利於對知識的理性歸納。由於L1學生的數學基礎普遍較好,複習時節奏與速度不宜太慢,但儘量給予補缺補漏的時間。本人在這方面不足之處:W6複習、練習過於綜合,有必須難度,因此收效不好

四、高度重視新課程新增資料的複習。

新課程新增資料:簡易邏輯、平面向量、線形規劃、概率、是大綱修訂和考試改革的亮點,在大學聯考都有涉及。現行教學狀況與過去相比,教學時間比較緊張,複習時間相對短,新增資料考察要求逐年提高,分值也不斷加大,如向量已經成為分析和解決問題不可缺少的工具。

在新課程試題中,有些題目屬於新教材和舊教材的結合部,在大學聯考命題中採用新舊結合的方法。例如函數的單調性問題既能夠用導數解決也能夠用定義解決。立體幾何問題的處理既能夠用傳統方法也能夠用向量方法。只有重視和加強新增資料的複習,才能緊跟教改和大學聯考改革的步伐,提高學生的認知潛力和思維潛力。

五、明確考試資料和考試要求,把握好複習方向和明確重難點

我結合自身的狀況,工作中,我首先在進行復習資料的時候,先把《新課程標準》精讀一遍,平時通讀爭取做到心中有數,同時經常請教本組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好的經驗,其次我總是努力多聽本組老師的課,這樣最有利於把握一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掌握難點的突破方法,及時反思並結合自己學生的狀況做為教學中的指導,再次我爭取把近幾年的全國的大學聯考試題做一遍,認真研究,從知識、方法和思想上入手。透過實踐證明效果很好,能夠在今後的教學中得到應用。

六、把握教材,注重通性通法的教學、做好學習方法的指導工作

近幾年大學聯考數學試題堅持新題不難、難題不怪的命題方向,強調“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就是説大學聯考最重視的是具有普遍好處的方法和相關的知識。儘管複習時間緊張,但我們仍然要注意迴歸課本。迴歸課本,不是要強記題型、死背結論,而是要抓綱悟本,對着課本目錄回憶和梳理知識,把重點放在掌握例題涵蓋的知識及解題方法上,選取一些針對性極強的題目進行強化訓練,這樣複習才有實效。

學生的心理素質極其重要,以平和的心態參加考試,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解答試題,培養鍥而不捨的精神。考試是一門學問,大學聯考要想取得好成績,不僅僅取決於紮實的基礎知識、熟練的基本技能和過硬的解題潛力,而且取決於臨場的發揮。我們要把平常的考試看成是積累考試經驗的重要途徑,把平時考試當做大學聯考,從心理調節、時間分配、節奏的掌握以及整個考試的運籌諸方面不斷調試,逐步適應。

教師自己還要思考一個問題,就是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如何調整複習策略,使複習更有重點、有針對性。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19

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1----6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讓學生經歷編制七的乘法口訣、記口訣和用口訣,同時滲透估算意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意識,以及解題策略的多樣化。

本節課我利用低年級國小生的好奇、好動、好學的特點,為學生提供充足的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時間和空間,充分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發現問題,主動探究來理解知識、運用知識。首先,我通過談話導入,親近學生,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我們學校過幾個星期就要舉行校運會,淘氣笑笑的學校過2個星期也舉行,那你知道2個星期有幾天嗎?從學生從身邊的事為教學的切入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通過計算1—9個星期的天數,獨立探索解題策略的多樣性,發現規律,為編制7的乘法口訣做好鋪墊。在編制7的乘法口訣時,我放手先讓學生根據上題數據和思考方法,再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獨立編制,學生幾乎能順利完成。在列式計算的過程中,7×7、7×8、7×9這3個算式的計算是學生沒接觸到的,這是我引導學生去觀察以後的算式,去找到規律:這些算式從上往下看,每次增加了1個7,從下往上看,每次減少1個7。這句話就點出了這其中的一個特點,使學生更明白的乘法的意義,為編乘法口訣做了鋪墊。最後,在鞏固練習時,我通過一系列生動、有趣的過渡語來呈現練習,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但可能是學生比較緊張,在開火車的練習中,學生沒有表現出快樂的激動,為組員們打氣加油,整個過程顯得有點沉悶。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20

在數學中,加法是一種常用的計算方法,也是基礎的基礎,由於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加法,因此學好這一課,對以後的數學學習至關重要。雖然,在學生以往的生活經歷中,一些日常問題的解決使得他們對加法產生了或多或少的朦朧印象,但是,讓學生真正地瞭解加法並運用加法解決問題,這還是第一次。因此,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是:讓學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義並能運用加法去解決實際問題,用數的組成知識去做加法。

一、導入凸顯分與合的思想。

加法的含義來自於分與合的思想。在教學開始時,以幾組變式的分與合作為基礎,鋪墊讓學生初步感受今天我們要用分與合來解決新問題。

二、從算理中教學。

在例題教學時,我通過圖意變化,引導學生看變化的過程,説清圖的意思。(校園裏3個小朋友在澆花,又來了2個)。同時以提問的方式出現第三句話:一共有幾個小朋友?給學生初步建立條件與問題的概念,瞭解看圖是要解決問題。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看圖列出加法算式:3+2=5。這部分是學生的已有經驗,我把重點放在了算式含義的講解,計算教學重在算理。我採用了接受式學習方式,“+”學生已經認識,而是通過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讓學生感受“+”的意義是合起來,將形象上的“合”和意義上的“合”結合起來。算式“3+2=5”中“3”、“2”、“5”的意義解釋,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來解釋,説明學生能夠理解數的意義了,學生能夠通過分與合的經驗説出算式的意義,讓學生經歷形象——數——符號——語言——初步將意義整合,最後將“3+2=5”意義精簡為“3和2合起來是5”。

三、用今天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不同層次的練習符合能力的需要,重在拓展學生的能力。

擺一擺、説一説,將擺説結合,將動作和語言相連接。

看算式,擺一擺則是對數形的結合。 

説一説、填一填。讓學生觀察情境圖,學生能夠自己看圖説意思、提問題、列算式。通過情境的變化,發現三道 算式中的規律,先是有經驗的積累算式,再由現象觀察算式,到分析算式、比較歸納。

算一算、填一填。直接寫出得數,比較“2+1=3”和“1+2=3”之間的規律:加號前後交換位置的得數不變,再通過找到的規律讓學生自己找算式,充分給學生空間拓展能力。

送信連一連。將連線題和有序的排一排結合在一起,將得數是5的算式全部找到。這部分環節讓學生自己動手,上黑板排序、説一説,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這一數學思想。

看一看,列算式。出現整幅綜合圖,讓學生自己從圖中找信息,列出相應的加法算式。學生能夠充分的説圖意,列出不同形式的加法算式,説明學生不但會計算,還能通過加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四、總結突出算理。

本節課的總結關鍵就突出“+”的含義——合起來。在課的最後再回到導入的鋪墊,用分與合的知識解決加法計算。

這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我可以通過語音語調來吸引學生的注意,而不是一味高調;在送信環節,學生一開始出現從大到小、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在這裏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再去排一排,學生能夠根據分與合的聯繫出現兩組算式,讓學生認識事物的對比過程,自主的找到算式之間的聯繫,而不是教師自主將這一環節延後出現;在教學中還要充分注重教是為學服務的。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21

5以內的加減法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要求掌握了10的分與合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是後面學習加減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基礎,部分孩子都讀過幼兒園,大部分孩子對這部分內容掌握得較好。因此,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感知數的計算與生活的聯繫,在具體的情景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這一內容上來,具體如下:

1、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無處不在:

課堂上,我儘量列舉學生身邊的事情創設情景讓學生參與其中,從而就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非常感興趣,如教學5以內的加法時,首先出示小雞的場景圖,引導學生獨立觀察,同桌交流討論,交流認識到:把原來的3只和又來2只合起來共有5只。在老師小結的同時,學生用手勢表示進一步體會加法表示“合起來”的意思。其次,在學生讀算式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理解“要把兩部分合起來”需要用加法來計算,這樣即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又進一步豐富學生對加法的認識,初步感悟用加法可以解決問題。

2、實踐運用,鞏固對加法的認識。

首先,出示“想想做做”實物圖,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所獲得的信息後列出加法算式;在此基礎上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學生邊畫圖形邊計算,一方面繼續鞏固對加法意義的理解,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掌握計算方法。

其次,深化練習,在擺脱具體圖形後學生直接應用合起來的思想計算第3題,在交流中,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算法,同時通過練習,規範學生的書寫格式,給人以數學美的欣賞。

再次,實踐應用,出示第4題的主題圖,在學生自由表達題意的前提上獨立完成,全班交流中培養學生完整表達的能力;另外,還通過計算後投信件的遊戲,不僅幫助學生熟練計算5以內的加法,而且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讓學生享受數學成功的快樂與價值。

總之,教學中,我積極提倡算法的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數學交流的機會,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由於提倡算法的多樣化,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解題策略,他們會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會對解決數學問題有深切的體驗,從而取得學習數學的經驗,這些運算方法都是學生根據自己有的基礎知識和生活經驗思考的結果,每一個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個創新的意識,從而有效地進行了發散思維的訓練。

[本文出處:勵志天下 分享勵志人生經歷]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22

今天教學除法豎式,除法豎式與以前學的加法、減法和乘法豎式差別很大,上課前我就在想學生會不會不容易接受。上課前,我先複習了加減乘的豎式,再出示例題,讓學生猜猜今天我們要學習什麼豎式?學生根據例題就知道是除法豎式。我先讓學生自己試着寫寫看,除法豎式應該怎麼寫。學生有的預習了,會寫,但也寫錯,大部分學生把除法豎式寫得與加法、減法和乘法的豎式相同。全班沒有一個人寫對,大多數都寫成了加減乘的豎式模式。即使有的學生知道除法豎式和別的不一樣,也沒能完整的寫出。

所以我聯繫除法橫式,讓學生跟着我的步驟,寫出除法豎式,為了讓學生記牢,我還運用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字眼,如:把除號改造成房子,一個屋頂和一片窗簾,除數寫在窗簾的外面,被除數和除數在捉迷藏,不要讓他們看到。自己出示了除法的豎式格式,接着教學除法豎式的書寫,我重點結合情境理解豎式各部分的名稱。讓學生自己寫除法豎式時,先寫剛才出示的除法豎式,再在作業本上自己做幾個相應的題目,在學生寫的過程中,發現許多孩子沒有注意數位對齊,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説的,商寫在哪,對齊誰?但是,可見我強調得還不夠。所以在後面的練習中,我不斷強調數位對齊。課上,我請一些成績不怎麼理想的學生上來板演,讓其他學生來批改,指出錯誤。最後讓學生總結寫除法豎式要注意些什麼?我們經常會犯哪些錯誤?學生説得很好,但這一課的作業情況很不理想,有把除法豎式寫成乘法豎式的形式的,有豎式寫得不完整的,有漏寫除數的,有商寫錯位置的,總之,是錯誤百出。批下來,一個班對的沒幾個。

反思自己的教學,問題出在哪裏?可能我在教學一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豎式時花的時間比較多,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豎式的教學,由於時間關係,花的時間比較少,學生的練習也少,很多學生還沒有掌握。上黑板板演的學生都是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卻忽視了其他學生,應多讓學生上黑板板演,讓他們發現自己的錯誤,以後不要再犯。有的學生只會説,真的自己做了又不注意,又要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8vzon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