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生物入侵者反思總結(通用17篇)

生物入侵者反思總結(通用17篇)

生物入侵者反思總結 篇1

首先感覺整個課堂氣氛還是比較沉悶的,課堂缺少活力,學生兩兩討論也沒有到位。課後我總結主要是教師的教學語言不夠生動,教學時缺少激情,一直不斷地提問,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感受,使學生感到疲倦。

生物入侵者反思總結(通用17篇)

其次,在梳理文章內容時,我教材處理的不是很靈活,沒有把學生的答案做調整,導致板書時出現明顯的順序錯誤,使得學生難以得出説明順序這一結論,教師的引導作用體現的不明顯。

第三、問題的提出沒有指向性。課上出現的現象是當教師把一個問題“ 拋”給學生之後,學生卻無法回答,或者根本沒有理解這個問題,以至於課上出現不少“冷場“現象,這根本的原因在於我所設計的問題沒有針對性,過於寬泛。

第四、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到位,這個問題在“拓展延伸”環節中體現的最為明顯。當我在朗讀學生的小作文時,並沒有根據寫作要求來評價,只是機械地指出幾個詞語,機械地重複而已,使得拓展延伸環節顯得沒有意義。

第五、沒有把握恰當的教學時間。各個環節的時間分配不是很恰當,導致最後的“拓展延伸”環節顯得比較倉促,草草結尾,佈置作業環節也沒有完整的呈現。

通過這節課我發現了不少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教學設計方面的,有教學細節方面的。可見,我還必須不斷地去摸索、去改進教學方法,在失敗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

生物入侵者反思總結 篇2

“生物入侵者”指的是“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在上這一課時,學生找到了課文中的原文來闡釋了“生物入侵者”的含義。我也認同了這種説法。可是,在隨後的教學探討中,我發現對於文中的這句話,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否則,會犯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的錯誤。

“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 ,它們不僅會破壞某個地方原有的生態系統,而且還可能給要類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作者如是説。但這樣説有失偏頗。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後來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比如,原產於西域的黃瓜,在西漢時引種到中國後,並未見其對某地生態環境的破壞,也並沒有給人類社會造成經濟損失,反倒是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增加了可食菜餚的品種。像黃瓜這樣的“移民 ”,生活中可謂多多。 如西紅柿、胡蘿蔔等這樣帶有“西”、“胡”字眼的植物,或是由國外引進,或是由少數民族地區引種。它們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改變,但,是有益的。

生物入侵者反思總結 篇3

幾十年前我國從國外引進了一種植物—— 水葫蘆,曾一度用它淨化污水。後來,引入“高原明珠”滇池後,水質污染導致它瘋長,幾乎覆蓋了整個滇池,使很多水生植物幾乎絕跡,每年國家要花巨資打撈。類似的還有薇甘菊,它也使深圳濱海大道北側的紅樹林區,由80000多平方米鋭減至不到20__平方米。紫莖澤蘭也在四川涼山上惟我獨尊……

這樣看來,對於生物“移民”,我們不能如作者那樣,一概稱之為“生物入侵者”,看之色變。我們也要認識到這些生物“移民”中,也有許多有益於自然和人類的物種。它們也會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民展,也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福祉。但是,對於“在新的生存環境中不受同類食物競爭以及天敵傷害等諸多因素制約”的物種,我們也要提高警惕,不能讓它們無節制的繁衍。

所以,在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善於發現,勇於質疑,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從而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不然,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生物入侵者反思總結 篇4

“生物入侵者”指的是“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在上這一課時,學生找到了課文中的原文來闡釋了“生物入侵者”的含義。我也認同了這種説法。可是,在隨後的教學探討中,我發現對於文中的這句話,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否則,會犯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的錯誤。

“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 ,它們不僅會破壞某個地方原有的生態系統,而且還可能給要類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作者如是説。但這樣説有失偏頗。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後來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比如,原產於西域的黃瓜,在西漢時引種到中國後,並未見其對某地生態環境的破壞,也並沒有給人類社會造成經濟損失,反倒是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增加了可食菜餚的品種。像黃瓜這樣的“移民 ”,生活中可謂多多。 如西紅柿、胡蘿蔔等這樣帶有“西”、“胡”字眼的植物,或是由國外引進,或是由少數民族地區引種。它們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改變,但,是有益的。

生物入侵者反思總結 篇5

完成了《小石潭記》的教學,表面上看,所有教學目標均已實現。同學們對於課文的基本內容的理解比之前的用兩個課時掌握好得多,通過能通過相互幫助的方式來解決文言大意,因為文言文是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比較難的一個點,所以在教學時都特別注意,故此次教學過程就顯得非常注意,同學們對於文言文大意的理解基本達到目標,對於課文中所涉及到的如何描寫景物的寫法基本也理解了,能把握描寫景物的順序,同時通過對課文的分析能理解作者的心理和思想變化的基本過程,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同學們對於祖國山河的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從而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在教學中,由於文言文是同學們非常難的一個點,同時從功利主義的角度出發,文言文也是畢業升學考試中必考的一個項目,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非常注意引導大家關注,因此,根據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的特點,儘量讓大家在課堂上理解課文,因此在教學中改變了計劃,讀書的時間多於了分析的時間,教師講的時間少於了同學自己分析理解體會的時間。這可能是在此次教學中特別的地方吧,當然由於自己對學情的掌握還不全面,對於極少部分同學的把握不到位,也造成了有極少部分同學可能會對於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特別像班級中的一個姓陳的同學,因為不動手,不動口,課餘時間幫扶又不到位,可能會造成學習滯後的情況。

生物入侵者反思總結 篇6

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兩個同等重要的知識板塊。整節課的設計,我針對學生平時生活中扔鉛筆這一現象,從情境創設入手,引起學生思考、爭論,使他們自身主動地產生探究新知的強烈慾望,然後引導他們通過估、量、找的方法開展數學活動,注重學生們在活動中的體驗、感受、反思及運用。一節課上下來,我頗有感觸:

在估、量、找三步驟教學時層次清晰,而且結合教材內容把估計貫穿教學始終,從小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發展了他們的估測能力;通過實際測量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觀念,另一方面經過量不斷調整學生原來的估計,又培養了學生的反思意識;找一找生活中大約1分米、1毫米長的物體,體現出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使學生感受到所學數學知識的真正價值。學生已經學習了釐米與米兩個長度單位,他們已經掌握了用米或釐米做單位測量生活中一些物體的長度,已經具備一定的估測能力。因此,我對教材進行了調整,先安排學習毫米再學習分米,在引入分米時改變教材從估一估10釐米長的鉛筆入手做法,創設了讓學生用釐米為單位量一量課桌的長度,讓學生在測量過程中認識到在實際測量中必須有一個比釐米大的單位----分米。這樣,讓學生深刻的體驗到新知識的產生來源生活生產活動過程,同時也激起他們求知的慾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本節課,不管是通過估測、測量產生出新的長度單位,還是在生活中、身邊尋找1分米和1毫米長的東西,至始至終都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讓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空間,讓他們自主探究知識。在學習毫米與釐米、分米與米的關係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直尺,並把觀察結果填入表格中,讓他們自己發現毫米與釐米、分米與米的關係。

生物入侵者反思總結 篇7

個人在默默地忍受着破蛹而出的痛苦,刻骨銘心的痛苦;一個人又在暗暗積蓄着展翅高飛的力量,撼天動地的力量。反思自己,沉澱自己,充實自己,磨礪自己,只為了讓你看到我騰飛的那一個瞬間,眼淚、汗水和鮮血綻放出大朵大朵最超凡脱俗的芙蓉花。——芙蓉姐姐

如果你指揮不了自己,也就指揮不了別人。——美國

天上的繁星數得清,自己臉上的煤煙卻看不見。——馬來西亞

最偉大的勝利,就是戰勝自己。——高爾基

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只有愚人才會執過不改。——西塞羅

世上的幸福悲歡總結起來只有幾種,而千行的眼淚卻有千種不同的疼痛,那打不開的淚結,只有交給時間去解!——三毛

自滿、自高自大和輕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巴爾扎克

飽後思味,則濃淡之境都消;色後思淫,則男女之見盡絕。故人常以事後之悔悟,破臨事之痴迷,則性定而動無不正。——洪應明

拼命去爭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會成功。——法拉第

成功的起始點乃自我分析,成功的祕訣則是自我反省。——陳安之

生物入侵者反思總結 篇8

新課程,課文越來越長,課數越來越多。在一片茫然時,吳雯嵐老師如送春風,確定了這學期新課程培訓的主題是“長文短教”。第一次聽到這個“長文短教”時,從字面理解就是,對於篇幅很長的課文,要採取緊縮政策,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教學。

1、注重朗讀訓練,讀中悟情。俗話説:“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可見讀的重要性,本節課,我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了各種形式的讀,有教師範讀,自由讀,有個別讀,有齊讀,讓學生從讀中體會中朝軍民的深厚情誼,進而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2、注重培養學生想象力。該文語言凝鍊,為培養學生的語感,我引導學生聯繫課文內容,啟發他們展開想象,豐富課文內涵,拓寬思想,強化積累。如啟發學生想象:八年來,志願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課文後三個自然段,通過朗讀引導,讓學生想象千千萬萬個大娘、小金花、大嫂到車站送行的情景,這樣不僅對學生理解課文很有幫助,而且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生物入侵者反思總結 篇9

在學生對小草和大樹的含義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我再引導學生思考:在文學這條道路上,夏洛蒂 勃朗特三姐妹是“小草”還是“大樹”?以此問題讓學生品讀課文。

學生在仔細讀課文的基礎上很容易就理解了,這篇課文中的前半部分,勃朗特三姐妹就是文中所謂的“小草”,後半部則是“大樹”。隨後引導學生總結得出:這篇課文勃朗特三姐妹在文學方面一開始是“小草”,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變成了“大樹”。

反思:理解含義後,再提出“她們是小草還是大樹”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這樣做能養成學生邊讀書邊思考的好習慣。並且由這個問題,讓學生對本文內容也有更深印象的理解,為下文學習奠定基礎!

學完課文後,讓學生交流對課題“小草和大樹”的理解,領會題目通過鮮明對比抓住讀者、發人深思的藝術,進一步體會主人公與命運和世俗偏見抗爭的勇氣和堅持不懈的追求理想的性格。再此基礎上,回顧課文,整體把握“小草”成長為“大樹”的艱辛歷程,交流夏洛締取得成功的人生啟示。

生物入侵者反思總結 篇10

作為一名新教師,青年教師優質課大賽使我有了一次學習提高的機會。課後各位領導以及各位老教師的評課就更使我受益匪淺。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100以內的數以及會讀寫100以內的數之後進行教學的。在教學開始前,通過對上節課內容的簡單複習讓孩子對於新的知識不是那麼的陌生。在聽了各位老師對我的課程點評之後發現這節課中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首先是課前的準備還是不是很充分,在課堂進行當中對於自己課件的熟悉程度不夠深。

其次在課堂中對於學生的引導不是很到位,對於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出現的不完整沒有進行及時的糾正。

最後就是對於課程中出現的“百數圖”中規律的研只是浮於表面,沒有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同時,這次講課的過程當中我還意識到自己的板書很不到位。

生物入侵者反思總結 篇11

《比的意義》這一內容是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1、理解比的意義,瞭解比的各部分名稱。理解比值的概念,正確的求比值。

2、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及探索創新的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並建立比的概念。

教學的關鍵:理解比和除法之間的聯繫。

比的概念實質是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比關係。任何相關的兩個數量的比都可以抽象為兩個數的比,既有同類量的比,又有不同類量的比。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所以在教學時,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一堂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在教學比的意義時,對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也可以説成誰和誰的比,強調的還不夠,比的前項和後項不能調換位置;因為時間原因,求比值的練習不夠充實。總之,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改進。

生物入侵者反思總結 篇12

我想這節課突出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但由於駕馭課堂的能力還不強,顯得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教師各環節的銜接語言、教師心理素質較差,如當學生不配合時,教師有些慌張、啟發引導還不夠到位、教師基本功還不夠紮實等等。

“ 態度決定一切,細節決定成敗”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把課堂的細節做好,在平時的教學中,調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

第一課時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梳理課文大意,文言文教學學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環節,對於基礎相對較弱的學生更甚。若老師指定學生翻譯,要麼啞口無言,要麼不動腦筋拿着參考書照念;若以老師串講為主,學生便無所事事,亦不願主動記筆記。對於這一問題,我一直在苦苦思索,想法走出困境。我就充分利用小組學習的優勢,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下注釋翻譯第1、2段,然後各小組在質疑相關的字詞句,教師加以點撥,設置此環節的目的就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但效果沒有我想象的那樣好,學生活動還不夠積極。

生物入侵者反思總結 篇13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效果還可以,學生的參與面廣,學生很感興趣,想象豐富,課堂氣氛活躍。

比如,“讓學生想象有一位仙人看到了小姑娘的遭遇,她會看到什麼,又會怎麼想,怎樣做的?”這裏學生最有興趣,學生還可以展開想象,小姑娘在找水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她又是怎麼克服的?

又如,在讓學生轉換角色時,學生就是小姑娘,我問:“你為什麼這樣匆匆忙忙的啊?”這時學生的思維完全打開了,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那種情景之中,此時學生都知道,便不約而同地説:“急着為母親去送水啊!”

再如,在解決第三個問題時,我問:“小狗會向小姑娘哭訴什麼?”“小狗又會向小姑娘歡喜地説些什麼?”我用親切的評價語去引導學生説,學生非常願意説,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於是,我再讓學生自主學習,相互交流,學生非常樂意。我覺得這是我這節課的一個亮點吧。

生物入侵者反思總結 篇14

上完這節公開課以後,雖然受到了聽課同行的一致好評,但會後自己靜下心來細想:為什麼自己以前上這一課時不能像今天這樣來上呢?也許有人會説:你這不是開公開課嘛!那麼,假如以前我也拿這一課來開公開課,也能上得跟今天一樣好嗎?回答是否定的。原因在哪裏呢?我想關鍵在於自己教學理念的變化。從前自己上課(包括公開課)更多的想的是自己如何來講,是以教師為主體,把學生放在次要的地位;今天這堂課主體變了,是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自己只是引導主體發揮作用的一個配角,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變了,而引起這一變化的關鍵在於自己教學理念的更新。也就是説只有在新課程理念下,才可能有創新的教學設計。由此可見,作為一名教師,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是多麼的重要。而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唯有學習、學習、再學習。

執教本課後,我充分感受到了現在的學生思維是如此敏捷,知識是如此豐富,表達是如此流暢……真讓人欣喜高興。欣喜高興之一,孩子們自主學習的習慣在課中充分體現了,他們拿到文本、問題後,不是簡單地在文本中找答案,而是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這隻有對問題理解透徹了,有一定深度了才能做到。欣喜高興之二,在分組學習、全班討論時,他們能那樣直率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亮明自己的主張,看得出這羣孩子已具有一定的認識水平和能力,不人云亦云。欣喜高興之三,孩子們能大膽地把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而且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深度。欣喜高興之四,孩子們有較強的合作意識。

覺得有些遺憾的是:鏈接生活完成得不夠理想。。學生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解決辦法不止一個的事情的例子太少,説服力不夠充分。另外,對文本語言的嚴密、準確探究不夠。

有些問題過於重複,教師的話太多,要讓學生多説,教師少説。教學版塊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去規律。不能夠機械的脱離文本的進行。

要多研究文本,理清層次,問題和問題之間不能割裂,要有整體思路的體現。既然本文是“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就要拋開問題的答案,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多對話。

生物入侵者反思總結 篇15

李商隱一曲《錦瑟》以其神祕之美傾倒了多少讀者,問時也難倒多少專家和學者。正如金人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三十首》中所説一篇《錦瑟》解人難。

詩無達詁也就是説,由於多解而無定解。然而,李商隱寫《錦瑟》如同曹雪芹創作《紅樓夢》一樣,自有其原創的唯一確定的本旨。關於《錦瑟》的本旨,歷來眾説紛紜,一般認為是“晚年抒寫自己坎坷的際遇和哀怨感傷之情,痛惜華年流逝、抱負成空”筆者不揣愚陋也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此作一番探祕。

先説錦瑟一聯。清朱鶴齡《李義山詩集箋註》中説雅瑟三十氣弦,頌瑟二十五絃。飾以寶玉者日寶瑟,繪文如錦者日錦瑟。(《周禮樂器圖》)又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絃 (《漢書·郊祀志》)據此, 這裏的錦瑟有多重含義。第一,錦瑟是繪文如錦者,亦喻有文采者。第二,五十弦的瑟是古時候天神之所用,人世間現時所用的只是二十五(氣)弦的瑟。因為五卡弦的錦瑟音色太豐富音域太廣闊音韻太悲美而讓凡人享受不了,而詩人所詠則為五十弦的古瑟。第三,五十弦的錦瑟 是作者自喻才高志遠德美卻難為世用。無端 也有多重含義:一是怨人——怎麼好端端的五十弦錦瑟不用,卻用二十五(氣)弦的?二是怨己——誰讓你是五十弦的錦瑟呀,如果裂成兩半,不就可以為世所用了嗎?然而詩人還是不肯把自己裂為兩半.一弦一柱思華年有生以來 (以往的年華) ,始終懷瑜握瑾,緊緊抱住這五十弦的錦瑟不放。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面對瑟,觸物生情(抑或看見、想起錦瑟的典故靈感 來) ,引出一個思字;思之思之,引出一個“怨”字。——“無端”兩字悄悄地透露出了詩人內心的幽怨與堅守。由此可見,五十弦的錦瑟興中有比,是該詩的核心意象,詩人用它自比,感歎自己德才兼美而不為世用。而思字則為全詩之線索,統領全篇:憶以往,思現在,待將來。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鵲。滄海明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中間兩聯承首聯無端二字透露的矛盾繼續展開,抒寫了心中的矛盾與抉擇,徘徊與堅守。——也曾想(迷) 像莊生那樣超脱塵俗,高蹈世外,但又一直襬脱不了像望帝那樣堅守春心直至泣血“託杜鵲”。 春心,既喻高尚的人格及對高尚人格的追求與堅守,也指美好的理想及對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在這裏,蝴蝶是自由快樂的象徵,杜鵲是堅貞痛苦的化身。曉夢的另一解是青少年時代的美好理想,既與下句殘酷的人生現實構成強烈的對比,又突出了自己執著堅守理想的痛苦。兩解均通。滄海遺珠之悲常常襲來,而暖玉生煙之喜卻蓋而勝之。在這裏,詩人又以滄海遺珠和藍田美玉自比:明月之珠和藍田之玉雖被埋沒,但它們的光影寶氣總是掩蓋不住的。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滄海月明珠有淚中包含明月(即夜光珠)的典故,與月的圓缺無關。 《李斯柬逐客書》中就有垂明月之珠之語。《史記·龜策列傳》則説明月之珠,出於江海,藏於蚌中。李白在《齊有倜儻生》(《古風》其九)中也有過此典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 一朝開光耀。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未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善澹盪人,拂衣可同調。詩中的魯連是魯仲連,戰國齊人。好奇偉俶儻之畫策, 而不肯仕宦任職,持高尚氣節。遊於趙國,恰遇秦軍已經擊敗趙軍四十萬,又圍趙都邯鄲,魏國大將新垣衍欲令趙尊秦為帝。魯仲連以利害説服新垣衍合力抗秦,終於擊退秦軍。平原君欲封官,不受;賜千金,亦不受,飄然離去。《戰國策?趙策》、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與魯仲連不同的是,李商隱這顆明月之珠始終未能出海。詩人把明月珠有淚寫成月明珠有淚是為與下句日暖玉生煙對仗而倒裝。詩人遺憾於被埋沒的社會現實卻不甘於被埋沒,堅信自己像藍田之玉,雖近不可見而遠或見之,期待後人發現珍惜。(這是追憶)一一於是,巧妙地過渡到尾聯收束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回到現實,寄望將來)待字表希 望,可是或許能有之意,不是反問。如果要反問,改用豈待不是更好?詩人用可待而不用 豈待,正表現了充分的自信。詩人的思想是矛盾的,但矛盾中有抉擇,徘徊中有堅守。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鵲是幻想出世和堅守入世之矛盾的形象化,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是滄海遺珠之痛苦和玉暖生煙之自慰之矛盾的形象化。(這兩句也可合為一體解:我像滄海之遺珠、藍田之美玉,不為人知,不為世用,然而卻輝映滄海,氣暖藍田。)而最後一聯則反映了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我的這一生抉擇與堅守,將來可待成追憶(理想) ,只是當時(現實)巳惘然(沒有人理解,沒有人欣賞)。換句話説,儘管現世的人們對我的抉擇、追求與堅守惘然不理解,但是後來的人們遲早總會追憶而理解的。在後三聯的三對矛盾中,望帝春心託杜鵲、 藍田日暖玉生煙和此情可待成追憶始終是 矛盾的主要方面。當然,可待作豈可解亦通,但同樣透露出企盼與祈求:我多麼希望將來有人能追憶我的這一份情感與執著,可是現在(當時)的人們都不理解(惘然),怎可希冀將來? 這樣解釋,同樣反映了心理上期待追憶和豈待””追憶的矛盾,只是由樂觀變為悲觀罷了。

綜觀全詩,詩人既以五十弦瑟自喻,又以啼血杜鵲、滄海遺珠和藍回美玉自比。這些意象都是悲與美的統一:被放逐被遺棄被埋沒是悲,春心不變珠光映輝美玉生煙是美。這三個意象從不同側面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理想和高尚人格的抉擇、追求與堅守:杜鵲的意象側重於從生至死乃至死後始終堅持不渝,明珠的意象側重於暗夜生輝,給世界以光明,美玉的意象側重於地底放熱,給世界以温暖。結尾感歎自己不僅不為世用,甚至不為世識,只能寄望於後世通過讀詩來追憶。一一待字為全篇之“詩眼”。解讀《錦瑟》,只要把握了首聯的一個思字和尾聯的一個待字,詩的本旨就豁然開朗了。

又:《錦瑟》大約作於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 ,這年詩人46歲,罷鹽鐵推官後,回鄭州閒居,不久病故。《錦瑟》在李義山詩集中,被人排在編年詩之末位,可見是他晚年之作。然而,在他本人晚年編定的《玉模生詩集》中,卻又被置諸卷首。這種特殊的排列,為我們提供了特殊的信息:《錦瑟》一詩是李商隱一生創作與追求的總結,也是讀解《玉溪生詩集》的一把鑰匙。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陝西省商縣西南有座商山,形勢險峻,風景秀美。據傳,秦朝末年,有高士東園公、期裏、夏黃公、締裏季四人避亂入山隱居,時人尊稱他們為商山四陪。漢高祖劉邦聽説他們德高望重,多次派人攜帶重禮,想聘請他們進京做官,以輔佐朝政,但被婉辭拒絕。他們寧肯過清貧而安樂的生活,還寫了一首《紫芝歌》表明志向莫莫高山,深谷逶迤。嘩嘩紫芝, 可以療飢。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兮,不如貧賤之肆志。李商隱的名與字(義山)不能不説與商山四隱的典故相關, 因而商山四皓的為人也就不能不影響李商隱的人生,玉溪生之號就説明了這一點。且自《詩經?關雕》、屈原《離騷》以香草美人喻君子雅麗人格以來,以香草美人喻君臣之義在漢賦、 唐詩、宋詞乃至明清小説中都有重要表現,成為中國文學的傳統。以此而言,李商隱的愛情詩,尤其是那些以無題為題的愛情詩,幾乎無一不隱寓其志,暗守其義,因而都不妨當作言志詩來讀。

李商隱曾在《祭外舅王茂元文》中説植玉求歸,己輕於舊日;泣珠報惠,寧盡於茲辰? 據《長安志》記載蘭田山在長安縣東南子之十里,其山產玉,亦名玉山。李商隱及第前,曾在玉陽山修仙習業,著有《玉山》一首。該詩的開頭二句説:玉山高與閲風齊,王水清流不貯泥。李商隱以玉溪生為號,正是以蘭田玉之高潔白策自愛的警銘。據《太平御覽?珍寶部二?珠下》引張華《博物志》“鮫人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綃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予主人。”唐人李順還有一首《鼓人歌》吟詠其事:“鮫人潛織水底居,側身上下隨游魚。輕綃文彩不可識,夜皮澄波連月色。有時寄宿來城市,海島青冥無極已。泣珠報恩君莫辭,今年相見明年期。始知萬族無不有,百尺深泉架户脯。鳥沒空山誰復望,一望雲濤堪.白首。”李商隱既把自己比作泣珠之做人,種玉之農夫;那麼,再進一步,珠、玉也可就以比喻李商隱的詩作了。人為玉溪所生,則具珠玉之質,而具珠玉之質之人,所吐之詩亦當為珠為玉。兩喻可通。珠玉既喻其人,亦喻其詩:可碎而不可污其貞潔,可埋而不可掩其精光。

生物入侵者反思總結 篇16

《最後一頭戰象》記敍了在抗日戰爭中倖存的最後一頭戰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着戰友的百象冢旁邊挖了一個坑,將自己莊嚴掩埋的故事。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在這裏開始書寫日記、心情…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

課文篇幅較長,但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成。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後,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後抓住重點語句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學生在充分批註感悟下,體會到了戰象的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受到了教育。我採用了長文短教的方法。首先,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要有一定速度,快速讀文,通過抓主要事件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後引導學生品讀文章的細節描寫,體會嘎羧的情感,感悟作者具體細緻的表達方法。因為文章篇幅較長,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我沒有做到面面俱到,我確定以文章當中的細節描寫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精選出比較典型的句段讓學生品讀感悟,習得方法,加以運用。

生物入侵者反思總結 篇17

當語文老師將近7年了,和其它學科比較,我總是感覺孩子們在語文課上的眼神不夠明亮,自己講課時那種“心跳的感覺”也不多。是什麼原因暱?想來想去,覺得這並不是語文課本身就缺少趣味的問題,也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老師的問題。老師的問題就在於,我們把本應情趣盎然的語文課,簡單化為機械地灌輸和繁瑣的分析。這樣遠離現實、不食人間煙火的語文課學生當然不喜歡,課堂氣氛當然會死氣沉沉,因為這一切距離童心太遙遠了。

擅自改了一句歌詞,因為覺得它能代表一個語文老師的心聲。老師要想讓學生投入,自己必須先放下架子,率先投入到文本當中,然後才能帶領學生投入其中。比如:我在我們班裏講《樂山龍舟會》第一課時的時候,就完全把自己當成一名在場的觀眾,帶着學生激情昂然地讀書。因為我“忘”了自己是老師,在範讀“立刻喊聲乍起”時,學生們竟然也忘了自己是學生,情不自禁地跟我大喊:“鴨子在那兒呢!快抓!”整堂課,我們就像置身於搶鴨現場一般,“玩”得不亦樂乎。也正是因為有了第一課時朗讀的基礎,上第二課時,學生對課文的感悟才比較深刻,也有得可説。

當然,我們不可能把每節語文課都上得熱熱鬧鬧,應該思考感悟的時候就得引導學生要靜下心來,潛心體會,語文課才會張弛有度,文味十足。但無論如何,教師都要真實地投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6rolj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