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泉水教學反思(精選24篇)

泉水教學反思(精選24篇)

泉水教學反思 篇1

本課教學時,伴隨着叮咚的泉水聲,教師深情描繪泉水的美妙。然後指導學生讀出泉水的衝勁,引導學生想象泉水來到這陽光燦爛的世界看到了什麼。音樂的渲染,朗讀的感受,導語的創設,讓學生初步走進泉水的世界,感受泉水的美。接着老師通過學生聽教師的朗讀,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使文本的語言在學生頭腦中產生具體可感的畫面,讓孩子產生迫切去讀課文,去體驗泉水那甜美生活的衝動。

泉水教學反思(精選24篇)

精讀課文時,教師給了學生自主感悟的空間,以讀文本,讀中對話,移位體驗,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那股泉水。教師重點引導學生讀好泉水的幾句話,特別注意孩子的個性化的朗讀體驗,通過激發想象,創設情境,讓孩子們感受閲讀的樂趣。如,山裏姐姐那一部分,教師當作姐姐,和學生對話,學生很快進入泉水的角色,熱情地招呼姐姐“來吧,來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有了愉快的體驗,孩子們的思維也活躍了,一個孩子質疑:“天然是什麼意思?”其他孩子紛紛發表意見“就是大自然”“是自己流出來的”教師此時説:看來我不需要説什麼,你們都明白了。孩子們是都明白了嗎?我看這是教師在處理這些偶爾問題時一種不負責任的推辭。確實,從孩子們的隻言片語來看,他們確實能悟到天然的意思。再如讀到果園那一部分,讓孩子們想象果樹喝了泉水後會是一番什麼景象,再讓學生讀書,學生作為泉水的那種自豪,那種付出的快樂自然表達得淋漓盡致。

整個讀書過程,孩子們都處在一種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在對泉水的真切體驗中,投入自己的情感,孩子們動情的朗讀猶如一股清泉在課堂上流淌。

泉水教學反思 篇2

在教學《泉水》這一課時,我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和特點,讓學生在語言的感悟理解上,情感的體驗上,特別是語言的遷移運用上,設計了一個符合教學實際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在讀和説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讀中感悟,以讀激情

本課語言優美,感情真摯,洋溢着對泉水的讚美之情,是一篇學習語言、情感薰陶的好教材。因此,我力爭做到以讀為本,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自讀、師生合作讀、扮演角色讀、齊讀等),去體味課文的語言美,感受泉水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樣的讀,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最後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提高了審美的情趣。

二、自主學習,昇華提高

另外我還根據語文教學的特點,先讓學生在充分自讀課文、熟悉課文的基礎上,感悟理解課文內容,然後鼓勵學生大膽採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在交流中,學生感受到了課文的語言美,體會到了泉水無私奉獻的精神,將自己的情感與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融在一起,在讀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能適時地給予點撥、引導、調控,使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愈加高漲。

泉水教學反思 篇3

教材簡説:

這篇課文很美,無論是文字還是內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灑下一路愛心。我們讀這篇課文的時候,聲音要輕快些,讓我們的心跟着那清泉流淌,心中不斷地湧起像清泉那樣去無私奉獻、幫助別人的渴望。

教學本課,要強調自讀自悟。讓每個學生讀後都有所感悟,而所悟又不盡相同。他們也許會感悟到泉水的樂於奉獻:“來吧,來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飽了,你們能結出更大更甜的果子。”也許會感悟到泉水的樂於助人:“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鏡子。”“唱吧,唱吧!我的琴聲很美很美,正好為你清脆的歌聲伴奏。”也許會感悟到泉水的團結協作、樂觀奮進、勇往直前:“歡快的泉水彈着琴跑下山去。”“他們互相問候:你好!你好!”“他們互相約定:大海里見!大海里見!”

本課的插圖很美,課文描繪的畫面也很美,讀起來富有音樂感。在朗讀時可讓學生充分自讀,感受閲讀的樂趣,邊讀邊欣賞插圖,邊讀邊思考。比如,可引導學生聯繫上文理解“天然水塔”,然後指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再把自己喜歡的部分背誦下來。“火紅的杜鵑”“美麗的身影”“明亮的大鏡子”“靜靜的山谷”“清脆的歌聲”……在學生積累這些詞語時,可引導學生感悟:加上修飾部分可使描寫的事物更具體、形象、生動。

《語文課程標準》低年級閲讀目標之一: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閲讀中積累詞語。本環節的設計旨在通過引導學生對修飾性詞語的認真體會、理解、積累等,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方法雖然簡單,但卻能調動學生情緒,能收到好的效果(讓學生想象情境讀、做做動作讀)]《語文課程標準》在低年級閲讀目標中指出:“閲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本環節的設計便緣於此,促使學生在暢談自己感受的互動交流中逐步獲得深層的理解與感受。]

在課的結束階段,為學生播放一段《九寨溝》的視頻資料,讓學生在身心愉悦的氛圍中受到多種教育的薰陶(奉獻的、環保的……),有效地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泉水教學反思 篇4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習語文要注重感悟、積累和運用。國小閲讀教學,不僅要指導和訓練學生理解語言而且必須指導和訓練學生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

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了形式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通過説話、仿寫練習,鼓勵學生靈活運用課文裏的語言。我還讓學生從課外收集有關泉水的詩歌,如〈小池〉。從而,學生體會到運用語言的方法和積累語言的樂趣。

總之,這節語文課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讀代教,讀中有恰,讀中有想的教學理念,既上得紮紮實實,又有新意,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得。

泉水教學反思 篇5

教材簡説:

這篇課文很美,無論是文字還是內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灑下一路愛心。我們讀這篇課文的時候,聲音要輕快些,讓我們的心跟着那清泉流淌,心中不斷地湧起像清泉那樣去無私奉獻、幫助別人的渴望。

教學本課,要強調自讀自悟。讓每個學生讀後都有所感悟,而所悟又不盡相同。他們也許會感悟到泉水的樂於奉獻:“來吧,來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飽了,你們能結出更大更甜的果子。”也許會感悟到泉水的樂於助人:“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鏡子。”“唱吧,唱吧!我的琴聲很美很美,正好為你清脆的歌聲伴奏。”也許會感悟到泉水的團結協作、樂觀奮進、勇往直前:“歡快的泉水彈着琴跑下山去。”“他們互相問候:你好!你好!”“他們互相約定:大海里見!大海里見!”

本課的插圖很美,課文描繪的畫面也很美,讀起來富有音樂感。在朗讀時可讓學生充分自讀,感受閲讀的樂趣,邊讀邊欣賞插圖,邊讀邊思考。比如,可引導學生聯繫上文理解“天然水塔”,然後指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再把自己喜歡的部分背誦下來。“火紅的杜鵑”“美麗的身影”“明亮的大鏡子”“靜靜的山谷”“清脆的歌聲”……在學生積累這些詞語時,可引導學生感悟:加上修飾部分可使描寫的事物更具體、形象、生動。

《語文課程標準》低年級閲讀目標之一: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閲讀中積累詞語。本環節的設計旨在通過引導學生對修飾性詞語的認真體會、理解、積累等,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方法雖然簡單,但卻能調動學生情緒,能收到好的效果(讓學生想象情境讀、做做動作讀)]《語文課程標準》在低年級閲讀目標中指出:“閲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本環節的設計便緣於此,促使學生在暢談自己感受的互動交流中逐步獲得深層的理解與感受。]

在課的結束階段,為學生播放一段《九寨溝》的視頻資料,讓學生在身心愉悦的氛圍中受到多種教育的薰陶(奉獻的、環保的……),有效地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泉水教學反思 篇6

課文以歡快的筆調寫了泉水從石縫流出到匯入大海的一路見聞,知道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點表現了泉水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奉獻的幸福感。本文在寫作特色上,語言流暢,富有音樂感。文中一些優美的詞語使描寫的事物更具體,形象,生動。

《泉水》這一課的教學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中以讀為本,更多地給予學生多種形式的讀書實踐,引導學生讀中合作探究,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想象、讀中積累、讀中運用。讓學生在潛心品讀中體驗快樂之情。並且隨時調整,以學生能接受為標準。教學時讓每個學生讀後都有感悟,而所感悟又不盡相同,則在讀中感悟詞語,在品賞中積累詞語,在想象中激活思維,在理解中積澱情感。豐富了泉水樂於奉獻的美麗代表形象,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如、鼓勵學生在説話寫話時如何做到用詞準確?課文在寫泉水中特點時,同樣是寫泉水的流淌,先後用了“流進”“流過”“穿過”四個詞語,不但注意了變化,而且用詞準確。(這裏本人將文本知識點“準確運用動詞”結合學生説話、寫話的啟發示引導。怎樣能在使用中提高準確用詞的能力。)

1、平時多讀書,讀報、多留心別人怎樣準確用詞,還可以多記些詞語,到時候回憶起來使 2、平時説話,回答問題時,從自己積累的詞語中選用一些新詞來用。多用不僅可以在使用中學習準確用詞,還可以加強記憶。 3、使用詞語時要多動腦筋,在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語中選用最準確。

二、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十分重要,作為老師不可放過每一位學生。採用不同方式幫助,指導、引導學生把課文讀通,讀好。關注讀通課文這一環節等於關注學生的知識缺陷與理解的錯位,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在這重要的環節,本人非常重視。這篇課文很美,內容淺顯、描繪的畫面卻很美,讀起來富有音樂韻律的美感。在引導讀的時候,聲音要輕快些,讓我們的心跟着那清泉流淌,心中不斷地澤像清泉那樣無私奉獻,幫助別人的渴望。泉水的幾次説話要用輕鬆,自豪的語氣來讀。為了讀中求樂,“引讀、分角色讀、合作讀、配樂聽讀”是本人在本課中引導朗讀的一個特色,學生很快樂。

三、寫字教學是二年級教學重點。在觀察與評價中共享寫字情趣,師生互評、生生互相評、並重點授之寫字的方法。(老師的範寫尤其重要,讓學生親臨老師書寫的快樂,或許真能直到“身教重於言教 ”老師運筆方式與情感流露,使學生有渴望試寫的感覺,其實寫好字是一種語文修養。

四、想象拓展環節,發揮文本的示範作用,給學生自由發揮,想象的空間,訓練思維的獨創性,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泉水的奉獻精神。(這首兒歌是泉水流經大海的過程:泉水——小溪——江河——海洋。先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的基礎上,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讀問句時,要用驚奇、上揚的語調來讀,讀答句時,要用歡快、自豪的語氣來讀。小組合作,表演、能背更好。)

上完本課,我認為本人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是不錯的,但這僅僅是從作業情況來擬定的自己的教學效果。多數學生能完成該掌握的學習目標。字、詞、句的認讀與書寫,能感悟到以擬人的手法的美感。能進入色以歡快甜美的感覺讀出泉水的四次説話。不足的是對文中有些詞語理解不是很明白。如“天然水塔”(意思“天然”指不是人工製作的,而整個意思指的是泉眼,即文中説的流出泉水的石縫。)

總之,“一路奉獻、一路幸福、一路快樂”在生活中去嘗試。“語文”不是要老師教會某一課,是要老師激發學生怎樣去喜歡語文。

泉水教學反思 篇7

《泉水》這篇課文很美,無論是文字還是內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灑下一路愛心。我們讀着這優美的文字的時候,心似乎跟着那清泉流淌,心中不斷地湧起像清泉那樣去無私奉獻、幫助別人的渴望。

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從複習第一課時的生字、詞入手,通過男生、女生比賽讀、大組比賽讀、師生合作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幫助學生複習和鞏固已學過的知識。精讀課文時,我本着自讀自悟的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位、積累,並由此受到薰陶,感受泉水一路無私奉獻的快樂,也讓這種幸福感如泉水般浸潤學生的心田。我從"一股清泉從石縫裏衝出來"的圖片入手,以此拉進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學生能更直觀的感受到泉水急切的想要來到這美麗的、陽光燦爛的世界的心情。接着拋出兩個問題“泉水來到這陽光燦爛的世界,它將會流向哪裏?它會遇到誰呢?”讓學生從這裏着手去學習課文的各個自然段落,我對自然段的選擇也尊重學生的意願,選擇他們自己喜歡的段落交流,在交流時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詞來體會情感和心情,再一次一次反覆地、不厭其煩地誦讀,用讀來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悟,同時也用感悟來昇華學生的朗讀,而我只是適當的點撥,讓學生的朗讀能夠層層遞進。在課文的最後設計了一個拓展説話“泉水一路奉獻,他還會做哪些好事呢?”接着CAI出示説話訓練“它還會流到——遇到——泉水説——”這裏是我最遺憾的地方,如果我把握好了時間,這個拓展説話應該是一個非常精彩的地方,我們班的孩子思維開闊,他們很會説也很能説,可惜我沒能給他們展示的舞台,因為只有兩個學生站起來説,下課鈴就響起了,沒有任何一刻像此刻一樣不願意聽到這下課鈴聲。我除了遺憾還有就是深深的歉疚。因為我的過失,孩子們最出彩的環節沒有體現出來,也沒有讓他們盡情的展現自己。

課後我還是進行了反思,為了這堂課我明白我多麼努力,所以沒能上完整是我深深的痛。跳出文本之後,我豁然開朗了,其實我應該更加註重沿途的風景,那些為備課而苦苦鑽研教材的日子,那些彷徨、迷茫時同事伸出的援助之手,那些低落的日子丁姐給的鼓勵,讓我能夠更加堅定自己前進的步伐。其實上完課之後我還想對黃書記説聲“謝謝!”是她,這位慈愛的長輩,在工作中對我悉心指導,從一年級的手把手教學,到每一單元的教材分析,她都事無鉅細。在生活中更是像親人一樣的關心我,讓我遠離家鄉也能感受到如親人般的温暖。是她,拉着我的手一路指引和扶持,讓我這顆小草能在萬花叢中頑強生長,並且日漸青翠。

上完課後,伍主任給我們班的朗讀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我會注意並在以後的指導朗讀中加以運用。同事們説我的語調還不夠激昂,上課還需要更多的激情來帶動學生,我記住了,我會把你們給的好建議吸收,爭取發現一個問題解決一個。課上完了,心情稍微輕鬆點,但是教育之路還將延續,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的探索、發現,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快的提高。

泉水教學反思 篇8

波利亞説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繫。

《撈鐵牛》講的是宋代和尚懷丙利用水的浮力打撈陷在河底淤泥裏的鐵牛的事,反映了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和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真正瞭解懷丙是怎樣把鐵牛打撈出來的,從而感悟到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那該怎樣來突破這一課的重點和難點呢?如果把撈鐵牛所做的準備工作和打撈過程告訴學生,我想學生不一定理解,不一定會有深刻的印象。於是我就讓學生走進文本,自己去發現,讓他們帶着“撈鐵牛做了什麼準備工作”這個問題去自己閲讀文本,自己去文本中找關鍵詞,自己去理解概括,甚至可以一邊讀一邊演示。學生積極性很高,有些同桌還開展合作學習,一人講述一人演示,在彙報交流環節時,學生講得非常好,很多學生還能脱離書本把撈鐵牛所做的準備工作講得清清楚楚,因為他們已經走進了文本,還消化了文本,內化成了知識,甚至還有個別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孩子還能一邊講述一邊演示。我想:這比我直接交給他們現成的知識要好的多。學生通過自己的發現與理解得到的知識是最難忘的。接下來我也讓學生自己自學4-6自然段,瞭解打撈的過程,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是學生竟然用三個字概括出了整個打撈過程:鏟—劃—拖,我想:學生能用這麼精煉的詞語概括出來。打撈的過程應該已經在他們的頭腦中放過無數次電影了。

引導學生走近文本,讓生大膽地走進文本,這也許就是教師的一種解放,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也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真正體現吧!

泉水教學反思 篇9

課文中一共寫了三個故鄉:一個是現實中的,一個是過去的,一個是理想中的,回憶中中的故鄉是過去時的,而現實中的是現在時的,而理想中的,則是將來時的。

回憶中的故鄉是充滿神異色彩的圖畫,這裏有生機勃勃的西瓜地,這裏有兒時的玩伴,這裏有希奇古怪的事情,這裏有鮮活的世界,這裏更有作者美好童年的記憶。總之這裏是一個美好的世界。是“我”少年時代的天堂。這個“故鄉”是一個美好世界,是少年美好心靈的反映,更是我記憶寶庫裏的珍寶。而現實中的“故鄉”則是一個“蒼黃的天底下橫着的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在現實社會裏失去活力的故鄉,是一個讓作者覺得悲涼的故鄉。物是人非事事休,更何況不光這裏的物非,人也非了,原來是童年的好夥伴的閏土,卻與自己有了很深的隔閡,讓自己禁不住打了一個寒噤,原本性格開朗的閏土,中年的時候卻變的吞吞吐吐,原本與自己是兄弟相稱,而今卻是形同陌路人……原來是文靜的豆腐西施而今卻是畫圖儀器裏的細腳伶仃的圓規,原本終日不説話的,而今卻是尖酸刻薄的化身,這怎麼能夠不讓作者傷心 ……不管是閏土,還是楊二嫂,他們的身上都反映一個時代的印記。他們的遭遇是當時整個社會的寫照,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寫下了這篇文章,因而更加具有代表性。

泉水教學反思 篇10

童話故事《青蛙看海》講了一隻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蒼鷹的指點下,跟着松鼠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跳,最後終於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的故事。説明了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達到理想的彼岸。在青蛙實現願望的過程中,有兩個人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一是蒼鷹,他給青蛙指出了看海的方法,二是松鼠,他引導青蛙一步步登上山頂,最終使青蛙實現了看海的願望。

學完課文後,我讓學生談談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很多學生表示要學習不怕困難的小青蛙,更多的學生表示喜歡樂於助人的松鼠,喜歡率達100%(而喜歡蒼鷹的只達三分之一左右),有同學甚至表示:“如果我們的老師像松鼠一樣該有多好哇!”

一語驚醒夢中人,我們的學生需要的是松鼠式的老師!那松鼠式的老師到底有何魅力,能贏得學生如此的青睞呢?

一、關心愛護學生

學生喜歡松鼠最主要的原因莫過於松鼠很有愛心,當青蛙遇到困難時,他及時伸出援助之手。青蛙需要松鼠這樣的朋友,學生又何嘗不需要松鼠式的老師呢?做松鼠式的老師,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及時伸出援助之手,把自己的關心愛護帶給學生。愛是春風化雨,愛會潤物無聲。當教師以滿腔的熱誠對待學生,把濃濃的愛撒 向學生,則再大的難題也會迎刃而解,再多的頑石也會逐漸被感化。

二、引導幫助學生

當青蛙遇到困難而一籌莫展的時候,松鼠沒有和蒼鷹一樣置之不理,而是將這座難以攀登的高山分解成許多級可以征服的台階。降低了登山的難度,並帶着青蛙一級一級地往上跳,最終登上了山頂,看到了大海。我們的學生猶如青蛙,在學習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當學生急需幫助時,教師不能視如不見,應像松鼠那樣及時給予幫助,幫助學生降低難度,為其搭台子,架梯子,使其一步步登上理想之峯。

當然,這樣的幫助要掌握好其中的火候。教師要做松鼠式的老師,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並不是讓教師做學生的保姆,學生的任何事情、任何活動教師都得親歷親為,包辦代替。相反,教師該放手的時候應及時放手,應讓學生成為學習(生活)的主人。只有在學生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才應予以適當的指導和幫助。

三、支持激勵學生

在青蛙實現願望的過程中,蒼鷹與松鼠都給予了他幫助,但蒼鷹給予的僅僅是指點:“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而當青蛙對登山表示為難時,蒼鷹沒有繼續給予切實可行的辦法與幫助,只是説:“不登上山頂,怎麼能看到大海呢?”説完就展翅飛走了。他的話不僅沒有給青蛙帶來了希望,反而使青蛙陷入更大的失望之中。但松鼠並沒有像蒼鷹那麼拍拍翅膀就飛走,而是啟發誘導青蛙“你想看大海嗎?”“這石階你能跳上去嗎?”當青蛙跳上一級石階,他又激勵青蛙“好,一定能看到大海!”松鼠親切的笑容、熱情的鼓勵成功地喚起了青蛙的信心,成為青蛙登山的動力,使得青蛙信心倍增,不由自主地跟着松鼠一級一級地往上跳。儘管後面還有疲勞、飢渴、甚至危險在等着他,但一路上由於有松鼠的鼓勵和支持,最終,青蛙在不知不覺中跳完所有石階,到達了山頂,看到了大海,實現了夢寐以求的願望。

青蛙看海需要松鼠的鼓勵,學生學習同樣需要老師的鼓勵和支持,老師們,請不要吝嗇您的語言和微笑,您每一個讚許的眼神、真誠的誇獎、親暱的動作,都將成為學生前進的動力,激勵其克服困難,實現理想。

老師們,我們的學生如同一隻只登山看海的青蛙,他們有願望、有理想,然而他們的能力有限,毅力有限,在遇到困難時,他們會像青蛙一樣彷徨、失望,就讓我們一起來做松鼠式的老師吧,把我們的關心和愛護、引導和幫助、鼓勵和支持帶給學生,讓他們在前進的道路上乘風破浪、早日登上理想之峯吧!

泉水教學反思 篇11

《年月日》教學的重點是把數學知識還原到生活中,讓學生經歷知識構成的過程,透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運用良好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的潛力。

在教學中,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問題:同引導學生觀察,讀出這天的日期,從而引出課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重視了學生的原有認知基礎,教學不僅僅要思考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原有的基礎。本課“年月日”的知識,對一個三年級的學生來説絕不是一張白紙,因此在導入新課時與學生交流了有關年月日的信息後再進行新課的教學,把知識藴含於學生具體活動的經驗背景之上,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慾望,並且使學生髮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透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一年有幾個月?每月有幾天?並把每月的天數填寫在書上)自學,之後進行反饋,歸納出:一年有12個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約有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二月是平月有28或29天。大月和小月的記憶還能夠用拳頭法。在教學大小月之後,我安排了數學小遊戲:聽老師報月份,男女生分別起立,學生在遊戲中加深了對大月小月的記憶。

在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備課時預設的不夠充分,以致課上出現的突發狀況應對不夠及時,解決繁宂。[由整理]

2、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不多。不能很好的給予評價。

3、左拳記憶法在講授時如果利用課件出示給學生會比直接用手演示的效果好。

4、本節課練習較少,學生動筆的不多。應給孩子更多的思考問題的時間。

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仍需要更多的去引導組織學生自覺運用數學知識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使學生深切體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感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這樣,既能夠鞏固課堂內學到的知識,又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潛力.

泉水教學反思 篇12

一,是對學生估計不足在保留英國國王問題上,本準備讓學生辯論,結果學生一邊倒,預設成空。

二,是自己本身知識儲備不足,導致在講英國為什麼能建立起君主立憲制時説不清楚,顯得匆忙、草率,沒有很好完成歷史溯源的任務。特別是舉丘吉爾例子,很不恰當,因為丘吉爾例子説明的是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的影響。

三,是在“光榮革命”部分,由於時間緊,提供的歷史資料較少,學生的分析顯得有點空,缺乏有效的生成;在講制度創新方面,教師直接點撥,德育方式顯得機械,留下明顯的灌輸印記。

啟迪:以後上課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進行多方預設;二要加強知識儲備,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三要為生成留有空間和時間。

泉水教學反思 篇13

在教學小云問媽媽:“您怎麼從來不過生日?”媽媽説:“我忘了。”讓學生討論媽媽是不是真的忘了自己的生日時,全班同學竟一致認為媽媽就是忘了。而在問媽媽為什麼會忘記時,學生都説是因為媽媽工作很忙所以會忘記自己的生日。我接着問,為什麼媽媽忙得忘了自己的生日卻沒有忘記孩子的生日時,學生都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是家裏的寶貝,很重要的,媽媽當然不會忘記。

於是一個想法在腦中閃過,一定要讓他們的愛心顯露出來,並且發出熱、發出光。我告訴學生,生日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生中最值得紀念的日子,媽媽是不會忘記自己的生日的。媽媽“忘了”自己的生日卻一直把孩子的生日掛在心上,記着送孩子生日禮物,祝孩子生日快樂,從中你能體會出什麼?再讓學生回憶一下自己成長過程中爸爸媽媽給予的關愛,讓學生進一步懂得父母愛子情深的含義。

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再討論:如果你是小云,除了把生日借給媽媽,還會為媽媽做點什麼?這下孩子們有話可説了,會幫媽媽端上一杯水、幫媽媽洗碗、給媽媽捶背、為媽媽唱一首歌、畫一幅畫送給媽媽等。於是,在學生們學唱《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學讀詩歌《媽媽的愛》裏體會母愛情深。不用多説,我想此時此刻,每個學生都在用心感受純純的、濃濃的母愛,我在心裏默默地祝願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到媽媽的愛的同時也懂得回報媽媽。

泉水教學反思 篇14

在教學“武松喝酒”這一部分,我先引導學生找出描寫武松語言的句子,如寫他在酒店裏喝了三碗酒以後,店家勸他不要再喝了,武松一個勁地説:“你如何不肯賣酒給我吃?”“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別胡説!難道不付你錢!再篩三碗來!”根本不相信“三碗不過岡”的警告,當店家好心勸阻他不要獨自晚上過岡、以防猛虎傷害時,武松更是出語豪壯:“就有大蟲,我也不怕。”“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讓學生自讀自悟,通過小組研讀,角色對讀,情景表演等形式表現體會人物性格。

教學的重點是“武松打虎”,打虎過程中最為驚險的是老虎進攻時“撲、掀、剪”三招,武松則避其鋒芒,以三“閃”應之。這三“閃”充分表現了武松的沉着冷靜、有勇有謀。教學時我先讓學生理解“閃”的字意,再與“躲”進行比較,體會“閃”字之妙,最後從武松只閃不攻自然體會出武松的沉着機智。然後讓學生找出描寫武松動作的句子,如“掄起哨棒,使盡平生力氣,從半空劈下來……”“把大蟲頂花皮揪住,按下地去”,“只顧亂踢”,“提起鐵錘般大小的拳頭,使盡平生力氣只顧打”。這裏的“掄”“劈”“揪”“按”“踢”“提”“打”等幾個字,字字千鈞,虎虎生風,形象生動地刻畫了武松勇武過人的高大形象,通過一默讀、二對讀,激發想象的方法理解過程。

泉水教學反思 篇15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安排了許多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教學活中,加深10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理解,同時感受數學的應用意義,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於一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課堂充滿了愉快的學習氛圍。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獲得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有如下的體會:

1、用故事導入新課激起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兒童主動探索知識的心理基礎,更是注意力的重要源泉。在故事的講述中設置許多問題,誘發出探索性思維活動。有趣的故事,結合課文內容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燃學生探索的熱情,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獲取。

2、探究與合作相結合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是日復一日不斷的教給學生新知識,而是為了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懂得用已學的方法去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在新教材中,像58+6=?應該怎樣算,你有什麼好辦法?讓學生用學具分別表示58和6,然後動手擺一擺。在這裏,每個學生都得到了動手操作學具和發表自己想法的機會。為鼓勵學生的積極思維,讓學生自己説説是怎樣想的?對不同的方法都給予了肯定。並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從而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然後我簡單的説了進位現象及進位點之後我放手讓學生嘗試先練習,試着自己解決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的計算。學生計算的勁頭很高,問他們有問題嗎?都一致搖頭説沒有

計算結果很快交上來了,我發現學生的錯誤比較多。總結錯誤類型有:題目數字抄錯導致計算錯誤;該進位的沒有進位橫式得數漏寫。

我想學生是會計算的,只是很容易出錯誤。我沒有過多的批評,讓孩子一一訂正之後,總結了幾種主要的錯誤情況,讓他們分別對號入座,並且一起總結出了檢查的三步驟:

一、讀兩遍題目,橫式一遍,以防抄錯題;

二、檢查橫式的得數有沒有漏寫;

也許是剛剛經歷了錯誤,所以印象特別深刻吧,練習時學生的正確率大大提高了。

3、玩中求知,體驗生活數學。

練習時,為了避免學生單調計算的枯燥性,我設計了“找朋友比賽性的練習,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這節課總體來説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多樣化的練習題使得課堂氣氛較好。但同時也有很多遺憾之處。如對學生的巡視不夠徹底, 學生説算理的過程不夠完整。

泉水教學反思 篇16

儘管許多學生對字母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大多數學生都沒有進行過系統的字母學習,中間難免存在着許多似是而非的現象。例如學生對“Gg、Jj、Hh、Ll、Qq、Rr、Uu、Ii”這幾個字母存在着一定的錯誤發音,我就在教學中加強這幾個字母的訓練。“Gg”和“Jj”強調[dэ]的發音。“Hh”注意[ei]的發音。“Ll”要講清結尾兩種發音的不同用法。“Qq”和“Rr”要讓學生能辨清與語文課中音序表發音的區別。“Uu”和“Ii”要讓學生把音發到位。

把字母按讀音進行分類是字母讀音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學生覺得有一定難度的一項內容。如何使學生能較為輕鬆地得到較好的掌握?通過比較實踐,我採用遊戲的方法,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得到掌握。可以採用“摘蘋果”、“找朋友”、“釣魚”等各種形式各異的遊戲方法。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動手、動腦、動腳。也可以同時進行小組競賽,既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又能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興趣,可謂一舉多得。

泉水教學反思 篇17

《丟失的駱駝》是五年級第八單元拓展閲讀中的一篇課文。在教學伊始,我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自由地讀課文,要求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對難讀的詞句可重點練習。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我讓學生説説課文主要講件什麼事。

而後,我要求學生帶着如下問題自讀課文:四兄弟非常詳細地説了駱駝的哪些情況,四兄弟是根據什麼知道這些情況的?當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合作探究弄明白這些問題後,我再要求學生想想:四兄弟為什麼能幫商人找到丟失的駱駝?學生聯繫上下文,略加思索,自然就能明白因為四兄弟善於觀察、認真思考,從眼前的事物做出合理的推斷,所以能幫商人找到丟失的駱駝。

我再引導學生暢所欲言,説説從這個故事從受到什麼啟發,幫助學生深化認識。最後,我又以演戲的形式來表現了法庭上的一幕,讓學生通過活動更深入地瞭解人物的內心世界。

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我講得很少,都以學生的讀、寫、討論、活動為主,

學生都能在愉快中學習,因此收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泉水教學反思 篇18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的確,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相比,在對話上有着獨特的魅力,因為它不是一堆呆板的、僵死的符號,它由作者賦與了生命,使語文學習更精彩:可以在富有韻味的語言世界裏去體驗五彩斑斕的生活,去感悟善惡美醜的人性,去實現心靈與心靈的溝通……語文課堂教學,呼喚着生命的“對話”。這種對話關係是多重性的,但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體。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呵護學生的靈性、個性和悟性,有效地利用學生的閲讀期待,讓學生的閲讀過程始終伴隨着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成為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

1、平等對話,激活思維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成為“平等中的首席”,因而,教師要善於在課堂上營造寬鬆、民主、活躍的課堂氛圍,與學生建立友善、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得師與生,尤其是學生樂於、善於對話。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是教師對於學生感悟體驗時充滿鼓勵、賞識的話語“你説得真好”、“你的感受很深刻”……還是對於學生遇到困難時誠懇的幫助、引導“你能勇敢地站起來朗讀,真不錯!但是,如果你在讀的時候,能夠把語氣逐漸加重,那就更好了……”,抑或是教師的體態語言“走到小朋友的身邊,指了指自己的嘴,提醒他注意説話先舉手”……無不體現“師生平等對話”的理念。

學生因老師善意的提醒而樂於接受,因得到老師的肯定而興奮自豪,更因老師一句句充滿讚賞激勵的話語而激動不已。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心態才能保持開放,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產生充滿活力、充滿創造的體驗,也才能在對話過程中生成新的認識。

2、巧用“留白”,深入對話

許多作品都講究“留白”,即在藝術作品的寫作手法上講究言已盡而意未了,而留一些空白讓人們用各不相同的想象去填補,達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教學中,如果充分利用課文中藴含豐富的“留白”之處,引導學生思考和感知,充分發掘作者未寫出來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對文本進行補白,那麼就會激活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的思維得以碰撞,情感得以激發,生命得以點燃。

我在教《那隻松鼠》時,這篇課文講起來比較難,原因一是文本沒有激情的東西,二是內容離孩子的生活較遠,孩子很難走進人物內心。於是,我抓住了人物的動作去感悟人物的內心,充分利用“留白”引領學生傾聽作者的聲音,傾聽人物的聲音,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比如在重點體會“但我突然看到了兩道極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絕望,像是乞求,更像是對我的蔑視和抗議。”這一處時,我對學生們説“假如你是這隻松鼠,你會想些什麼,會説些什麼?”這樣孩子們張開了想象的翅膀,打開了情感的閘門,把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的語言,還原了真實而扣人心絃的真實情景。此時孩子們已真切而深入地體會到了小松鼠的不幸,體會到了生命的價值,自由的可貴。緊接着讓學生按照剛才的方法再來學習“我的身體有點顫抖,手也像觸電般地縮回原處。”的時候,我對學生們説“透過這幾個動作,走進人物的內心,你就更能瞭解這個人物,請大家想象一下這時作者在想什麼。”就這樣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一步一步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就這樣一句很簡單的句子,經過與文本對話,孩子們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讀得很到位。

學生如果沒有讀懂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言,聆聽到文本的聲音,又怎能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發出感動的呼聲?生生間、師生間如果沒有相互智慧的碰撞,心靈的交融,課堂又怎會變得如此精彩,處處洋溢着生命的痕跡?在這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交流,讓學生走進了文本生髮的世界,讓文本走進了學生和老師的心靈深處。

3、有效“拓展”,延伸對話

新課標指出:“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是的,要塑造學生更為豐富的人格,單靠一篇課文是做不到的。因此,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在保證用好語文教材的前提下,廣泛開發利用一切語文學習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語文學習的領域。因而,在課堂上適當、適時、適量的拓展能真正地有助於課堂的學習。

我在教《那隻松鼠》時,一開始用各種資料讓學生認識、熟悉松鼠這種動物,在教學進入尾聲時,我提出讓學生試想一下:作者看着它躥上樹梢,從這棵樹跳到那棵樹時,心情怎樣?你認為松鼠會恨“我”,還是會感謝“我”呢?假如作者沒有放那隻松鼠,又會發生什麼事呢?這些有效的適時的拓展,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使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在聆聽作者的心聲、認同作者的心聲的同時,也發出了自己獨特的聲音,使對話得以擴展與昇華。

崔巒老師曾説過:“閲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抓住語文教材的優勢,在閲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用心靈感受,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對話,讓心靈走進文本;對話,讓課堂更精彩;對話,讓課堂充滿活力!

泉水教學反思 篇19

上完《古詩詞三首》我首先對自己的實際教學進行了反思,發現一節課下來自己的過渡語言單一,無法全面引領學生走進古詩文的意境,一節課執教兩首古詩容量大,總感覺學生理解得不夠透徹。

古詩的情感常常藴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要通過反覆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意境,是創作者的審美體驗、情感與經過提煉、加工後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詩不同於小説,它不可能像小説那樣,按照生活矛盾發展的過程,鋪敍開去。詩人是從這一過程中截取幾個最感人的鏡頭,用跳躍含蓄的語言,創設出一種畫外有畫、言外有意、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來表達審美體驗,反映生活本質的。入境,是讀古詩的根本,設計教學時我充分考慮了這點,但在實際教學時卻忽視對意境的描述和渲染,因而效果並不明顯,學生的理解也僅僅停留在淺層次上。在《鄉村四月》教學中我扣住文眼“才、又”,突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於春”的啟示。如果此時我能有意識地對鄉村勞動場面進行一番描述,相信這些生活在城市的孩子能很快感染氣氛,入情入境。

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學生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畫家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詩人則用語言來繪色繪形。高超的“畫筆”,可使“畫中有詩”,而美妙的“詩筆”又可使“詩中有畫”,從而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我在課堂上藉助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了一幅幅美麗的鄉村圖畫,

再次反思自己的教學,的確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較深,生怕在課堂上講的不夠,卻忽視了對學生拓展的訓練,“廣積糧”的教學意識將我們引入另一片嶄新的天地。中國歷史悠久的古詩詞數不勝數,如何在國小階段達到一定的目標,靠的不是老師一首一首地講,而應該是有意識地將學生引入古詩詞的意境,鼓勵學生主動探索,主動閲讀,主動積累。

泉水教學反思 篇20

在常規課堂教學聽課中,我進行了《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課前我設計了以"繪畫"為主的教學自控方式,想達到的預期目標是通過讓學生繪畫爬山虎的腳,瞭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情況,進而使學生對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及爬山虎腳的樣子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在課堂上,我提出了課前設計的環節:學生充分的讀書,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明確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長得什麼樣子?從學生舉手的情況表明,全班43名學生,有90%以上的學生都能夠找到有關語句讀出來。在文中第三自然段讀出了"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你能動手畫一畫嗎?"我的問題緊接着提了出來。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能!"在學生看來,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幾分鐘過去了,教室裏開始發出同學們的交流聲。我巡視了一下,基本掌握了結果:全班幾乎有一半的學生感到為難,即便是畫出來了,畫得也不準確。於是,無休止的討論,在讀書找依據,再討論販販真沒想到,一個看似十分簡單的問題,卻在學生中出現了問題。

我在備課中,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估計過高。因為爬山虎這種植物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比較常見,我以為學生對爬山虎比較瞭解,因此在教學中,就沒有讓學生在語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過很多次實踐證明,語言文字是閲讀教學的根基所在,是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的。從而使我及時修改了教案設計,為了能使學生真正理解文章內容,確保教學質量,我又安排了一節語文課。具體做法是:

1、重新品讀第三、四自然段,抓住重點詞語幫助學生理解內容。

⑴葉柄的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生長位置,爬山虎腳的樣子)

⑵細絲跟新葉一樣,也是嫩紅的。(爬山虎腳的顏色是嫩紅的)

⑶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爬山虎的腳好像長出"吸盤"了)

2、觀看爬山虎的圖片,增強對爬山虎的直觀認識。

3、學生觀察爬山虎的實物。看出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以及爬山虎的腳的樣子的。

4、學生重新再畫爬山虎的腳,展示畫得好的學生的圖畫,進行強化。注意位置不要畫錯。(爬山虎的腳長在葉柄的反面)

泉水教學反思 篇21

合宜的教學內容需要由文章體式來確定,恰當的教學環節應當從學生的閲讀起點展開,這是王榮生教授界定的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那麼《合歡樹》從體式來看,是一篇散文,披文入情,理解文章藴含的感情就是本文主要的學習內容。從學生的閲讀起點——他們的理解和困惑來展開文章,設置四個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的活動,使他們深入細緻的研讀文本,從“文”中體驗“情”,步步深入,“經由思抵達詩”,使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得到提升,並使這種體驗和感受在課堂實踐中讓學生自己抒發出來。同時我對這堂課的設計還遵從了周慧娟老師對閲讀教學課堂的指導思想:在一個方面深挖細嚼,尋求突破,而不能面面俱到,浮光掠影。當然,我還參閲了大量的課例和教學實錄,從中汲取了很多的啟發。特別借鑑的是王開東老師的深度語文教學思想和他《合歡樹》的教學實錄。

本課的基本教學理念可以概括為:基於文本,經由方法,歸於情感,達成思想。

對於一堂課,大家習慣於討論“怎麼教”,我們往往在評課的時候問,講的怎麼樣?其實從主體性的角度來講,如果我們真正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於一堂課,我們應該問的是“這堂課學的怎麼樣?”。根據王榮生教授的觀點,教什麼永遠比怎麼教重要的的多。並且,教什麼往往決定了怎麼教。我們目前的公開課,展示課,不管是執教者還是評教者,反覆琢磨的是教學技巧、教學藝術、教學風采,教學模式。新課改後,又增加了“教學理念”,但教學理念又被片面理解為教學方法。主張平等對話、體驗探究式學習的理念沒有錯,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也沒有錯。關鍵是怎麼樣才算落實了這種理念。一個教師的真正水平,是看他的教學設計,看他的教學內容,而不是課堂上表現出來的外在基本素質,我不是説上述基本素質不重要,我想説的是對於教師,最重要的素質是對文本的解讀能力,對文本解讀的深度和廣度,他能把一種什麼樣的知識和能力教給學生。

語文課應該教什麼,長期以來一直稀裏糊塗,缺乏專業標準。這導致了即使同一篇課文,不同的老師在教授不同的內容,傳遞不同的理解,而缺乏共同的尺度。語文教學的內容問題,才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問題。一篇具體的課文到底應該教什麼,哪些是最合宜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如何據此確定教學目標?一節課之教學內容與單元教學內容乃至整個語文課程構成何種關係?教學目標與教學策略構成何種關係?這種追問,將會使教師將關注的重點聚焦於本體性知識,並真正理解課程的意義。一旦完成了這種轉變,為觀賞表演而進行的公開課,意義就消失了。

基於對課程問題的這種認識,我對《合歡樹》做了以上的設計,先由學生提出問題,將學生的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起點,這樣做是有很大的難度的,因為學生的問題無法預設,教師必須具備很強的課堂駕馭能力。就這堂課的實際授課效果來看,基本上達到了我預期的目的。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深入分析文本中作者所傳達的對母親的那種懷念、熱愛、遺憾、愧疚的複雜情感。課堂基本上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雖然課堂上沒有表面繁榮的熱烈場面,但學生的思維是每時每刻都在快速運轉的,這正是真正意義上的活躍。同樣也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我沒有把這堂課定位於一般的展示彙報課,而是想把它上成一堂常態課,來重點凸顯教學內容的重要性。極力驅除課堂表面的繁華而追求學生思維的波滾浪湧是我想要達到的目標,這樣的理念和設計應該説是基於對語文課程的科學理解,但作為一堂“被展示”的課,可能缺少了幾許觀賞性。緣此,課堂上反映出來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對學情的預設不夠。放手讓學生質疑無疑是先進的教育理念,但是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缺乏足夠的預設。上課之初,我認為二高的學生能提出質量較高的問題,這樣可能增加上課的深度,最終促成整堂課的質量提升。但對學生提出的一些細碎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預設,以至於造成一些瑣細問題沒有得到落實。

第二、學生課前預習不夠。講課之前沒有和學生見面,沒有佈置預習任務,學生普遍沒有認真預習課文,以致於課堂上學生對問題的回答缺乏文本基礎。在課堂上沒有呈現出熱烈活躍的課堂氛圍。

第三、我認為自己對新課程的理念貫徹的還不是十分透徹,看到學生回答問題不理想,就急於把自己的設計思路呈獻給學生,課堂的開放性沒有達到應有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學生思維。

第四、課堂設計流程稍顯單調,引導學生探討文本環節佔了整堂課的三分之二時間,這一環節的主要做法尚停留於“生談師説”階段,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動筆,做到聽説讀寫樣樣俱全。

反思整堂課,個人認為給我的教訓還是很深刻的,由於沒有系統學習過新課程新理念,只是對新課程有些膚淺皮毛的理解,所以在課堂上不能把新理念得心應手的加以嫻熟的運用。問題是前進的先導,語文課永遠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對我的最大價值和意義是使我明白了我今後努力的方向。近十餘天來,我一直在努力反思,並對自己的專業成長進行一個認真的規劃。

20xx年我忙碌異常,也收穫頗豐,在《中國教育報》、《教師博覽》《山西教育》、《教育時報》等專業報刊發表20餘篇教育教學論文,我同樣也對自己的這堂課躊躇滿志,滿心希望通過這堂課給我的20xx年做一個滿意的收束,但20xx年歲末的這堂課並不令我滿意,但是,這堂課可能比我一年中所獲得的各種獎項和榮譽對我更加有意義。新的學期裏,我會通過網絡、書籍、請教專家和學科教研員等各種途徑認真學習新課程理論,對語文課程的整體框架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語文課堂教學設計重新定位,使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更加科學化,並在教學實踐中取得真正的成功。最近兩天我從網上訂購了王榮生教授的全部著作,李海林教授的《言語教學論》,新的學期,我要邁開自己的真正專業成長的步伐。做一個專業的教育者,從做一個專業的語文老師開始。

泉水教學反思 篇22

“名堂”在課文中的意思是發明與創造。因此,在教學中,我時時把“玩”與“名堂”緊密聯繫在一起,以“列文虎克是怎樣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作為貫穿全文教學的一個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玩耍與發明創造是有聯繫的。其次,引導學生從故事中受到的啟發是教學的重點之一。引發質疑、以疑導學是一種較好的教學方法。它不僅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能有效促進學生的主動探究和發現,從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學習內容,進而推動學生的閲讀思辨與探究。

1。《玩出了名堂》一文的教學要貫穿一個“玩”字。初讀課文,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發明創造是在不經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實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過程中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一開課就可以以“玩”為線索,針對課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

2。朗讀是學生心靈與課文之間的對話。引導學生感受感悟也是閲讀教學的重點所在。在朗讀時要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思考討論,挖掘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個性表達。讓學生在讀讀議議中增強感悟,豐富體驗,得到情感的薰陶,思想的昇華。

泉水教學反思 篇23

教材只是一個例子,對學生真實水平的關注才是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我應該尊重學生的閲讀體驗,以學生為主體設置教學,多給學生品讀的時間,讓學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與開放的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自主、合作、創新是我們今天所處的這個時代賦予教育的品格與內涵。它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挑戰,它要求我們關注每個生命質量的提升,關注每個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新時代的教育需要我們重新定位教育的價值追求,從教育方式到學生的學習策略,從師生關係到同伴關係,都需要有助於具有自主、合作、創新精神與品格的人的充分發展。

確立這一新的教育觀念,將有助於我們站在時代的高度來自覺反省、檢討我們以往的教育,有助於我們只爭朝夕地克服應試教育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壓抑,對創新能力的摧殘,對創新型人格的蔑視,有助於使素質教育的推行有更明確的方向,有助於素質教育的實施落到實處。

確立這一新的教育觀念,將有助於我們站在時代的高度來自覺反省、檢討我們以往的教育,有助於我們只爭朝夕地克服應試教育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壓抑,對創新能力的摧殘,對創新型人格的蔑視,有助於使素質教育的推行有更明確的方向,有助於素質教育的實施落到實處。

“美經常主觀的,這就需要從理清寫景狀物散文的“物-我關係入手。通過作者所選擇的物象及其特點來考察作者所追求的美的特點,並以此體察作者心靈世界。方法有兩點,一是宏觀上的,要“把握結構、理清思路;一是微觀上的,要“品味語言、領悟感情。

泉水教學反思 篇24

“幾和第幾”是最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使用“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多,而使用“第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少。因此,兩者很容易發生混淆。“”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説,這個知識點小朋友很容易混淆。因此,針對以上情況,在學習本課時我利用故事和遊戲進行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教學中,我們應通過大量的活動場景來促進學生對“第幾”的認識和區分“幾和第幾”。 “帶學生去動物園玩,進動物園之前要先買票,你們看,動物園一大早就有人排隊買票了。”這一情境,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我還在從中穿插進行禮貌教育。學生在參與中學會了幾和第幾的不同,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我是先通過排隊買票的場景,讓學生直接觀察,數數,看到一共5人在買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幾個,讓學生認識“幾個”和“第幾個”的區別。

通過引導同學們説一説:

(1)如果是你排在老爺爺的前面,你會對老爺爺説些什麼呢?

(2)老爺爺高興地排到了第一。現在看看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幾?沒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幾?小女孩前面有幾人,後面有幾人?

(3)剛才我們説的幾人與第幾人,如5人和第5人,2人和第2人意思一樣嗎?學生能夠在情境中感知和體驗“幾”和“第幾”,區分出5個和第5個的區別,明白“第幾”是指某一個,具有相對性。能用比較完整的語言描述位置關係。

在練習時創設多個情景,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通過活動學生一下子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增加了實際的體驗。學生在參與中鞏固了幾和第幾,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這對於一年級小朋友非常管用。既充滿學習興趣又鞏固新知,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課堂。

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課堂練習中發現問題有很多,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幾點原因: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第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裏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6kjoo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