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語文泉水的教學反思(通用19篇)

語文泉水的教學反思(通用19篇)

語文泉水的教學反思 篇1

課文以歡快的筆調寫了泉水從石縫流出到匯入大海的一路見聞,知道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點表現了泉水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奉獻的幸福感。本文在寫作特色上,語言流暢,富有音樂感。文中一些優美的詞語使描寫的事物更具體,形象,生動。

語文泉水的教學反思(通用19篇)

《泉水》這一課的教學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中以讀為本,更多地給予學生多種形式的讀書實踐,引導學生讀中合作探究,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想象、讀中積累、讀中運用。讓學生在潛心品讀中體驗快樂之情。並且隨時調整,以學生能接受為標準。教學時讓每個學生讀後都有感悟,而所感悟又不盡相同,則在讀中感悟詞語,在品賞中積累詞語,在想象中激活思維,在理解中積澱情感。豐富了泉水樂於奉獻的美麗代表形象,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如、鼓勵學生在説話寫話時如何做到用詞準確?課文在寫泉水中特點時,同樣是寫泉水的流淌,先後用了“流進”“流過”“穿過”四個詞語,不但注意了變化,而且用詞準確。(這裏本人將文本知識點“準確運用動詞”結合學生説話、寫話的啟發示引導。怎樣能在使用中提高準確用詞的能力。)

1、平時多讀書,讀報、多留心別人怎樣準確用詞,還可以多記些詞語,到時候回憶起來使 2、平時説話,回答問題時,從自己積累的詞語中選用一些新詞來用。多用不僅可以在使用中學習準確用詞,還可以加強記憶。 3、使用詞語時要多動腦筋,在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語中選用最準確。

二、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十分重要,作為老師不可放過每一位學生。採用不同方式幫助,指導、引導學生把課文讀通,讀好。關注讀通課文這一環節等於關注學生的知識缺陷與理解的錯位,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在這重要的環節,本人非常重視。這篇課文很美,內容淺顯、描繪的畫面卻很美,讀起來富有音樂韻律的美感。在引導讀的時候,聲音要輕快些,讓我們的心跟着那清泉流淌,心中不斷地澤像清泉那樣無私奉獻,幫助別人的渴望。泉水的幾次説話要用輕鬆,自豪的語氣來讀。為了讀中求樂,“引讀、分角色讀、合作讀、配樂聽讀”是本人在本課中引導朗讀的一個特色,學生很快樂。

三、寫字教學是二年級教學重點。在觀察與評價中共享寫字情趣,師生互評、生生互相評、並重點授之寫字的方法。(老師的範寫尤其重要,讓學生親臨老師書寫的快樂,或許真能直到“身教重於言教 ”老師運筆方式與情感流露,使學生有渴望試寫的感覺,其實寫好字是一種語文修養。

四、想象拓展環節,發揮文本的示範作用,給學生自由發揮,想象的空間,訓練思維的獨創性,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泉水的奉獻精神。(這首兒歌是泉水流經大海的過程:泉水——小溪——江河——海洋。先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的基礎上,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讀問句時,要用驚奇、上揚的語調來讀,讀答句時,要用歡快、自豪的語氣來讀。小組合作,表演、能背更好。)

上完本課,我認為本人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是不錯的,但這僅僅是從作業情況來擬定的自己的教學效果。多數學生能完成該掌握的學習目標。字、詞、句的認讀與書寫,能感悟到以擬人的手法的美感。能進入色以歡快甜美的感覺讀出泉水的四次説話。不足的是對文中有些詞語理解不是很明白。如“天然水塔”(意思“天然”指不是人工製作的,而整個意思指的是泉眼,即文中説的流出泉水的石縫。)

總之,“一路奉獻、一路幸福、一路快樂”在生活中去嘗試。“語文”不是要老師教會某一課,是要老師激發學生怎樣去喜歡語文。

語文泉水的教學反思 篇2

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的課程,閲讀是學習語言的基本途徑。那麼,如何在語文閲讀教學中進行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這是擺在我們語文教師面前的嚴峻問題。特別是在低段,從小培養孩子對語言文字的那種天性般的敏感,這是語文的長效益。因此,我在進行本課的教材處理時抓住文字訓練,既便是極小的增長點,也要抓住契機發展學生的言語素養。下面具體談談自己本課的教學和體會。

一、寓有形於無形中,字詞訓練,把書讀“實”

識字是閲讀的基礎,對二年級學生來説更是教學重點,所以字詞的讀音、書寫和理解不容忽視,以突出生字的音形義特點。本課的生字不多,故採用隨文識字的方法肯定會有低耗高效的收益;於是教學第一自然段成了本課的一大重點,因為本課大部分生字藏在第一自然段中,從聽泉水聲讀出疑問到解疑的回答聲中要帶着歡快,我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把生字的教學貫穿其中,把本段中的生字以紅色字體出現,變孤立的漢字學習為有機的情境整體閲讀,不僅激起了學生閲讀的興趣,還使他們在閲讀的過程中輕鬆掌握讀音並識記;而課文的其它生字則通過開火車朗讀課文的方式將學生的學情與語言文字的訓練重疊起來:讓生觀察插圖找出“瓦罐”;通過對“水塔”的理解再結合課文語境對“天然水塔”進行釋義;本課的“杜鵑花”是學生認知事物中的盲點,因此藉助圖片可以給學生以一種感官的刺激,在這樣的刺激下再適時進行説話訓練:你看到了什麼樣的杜鵑花?……從字音到字形到字義,寓有形於無形之中,學生的學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抓住課文的許多優美的詞語為語言實踐的又一切入點,讓學生反覆地讀,在讀中復現、鞏固生字,在讀中讓學生感受特點:數量詞——一股清泉 一座天然水塔;定中短語(怎麼樣的什麼、什麼地方的什麼)陽光燦爛的世界 火紅的杜鵑花等詞;狀中短語(怎麼樣地幹什麼)大口大口地喝水 盡情地歌唱……沒有過多繁瑣地講解與分析,只以讀來貫穿始終,真正做到於無形中積累學生的語言,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從具體到簡練,句羣訓練,把書讀“厚”

這樣一篇美文,如何讓學生在接觸文本的有限時間內體現它原本無限的價值,使學生進行系統的語言時間呢?學生情感的初始狀態是粗線條和淺表層的,教師應及時激活學生感覺擴大的支點,訓練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本課的二到五自然段極其相似,特別是每段的第一句,都道出了泉水所到過的地方,我想這些句子之間既然有密切的聯繫,何不把它們進行一種從複句到單句的轉換,讓學生髮現句與句之間的聯繫,這種滲透句羣的教學也是學好課文的一種方法。於是,在前面兩次的通讀全文後,學生們第三次走進文本,這次的目的是讓學生劃出泉水到過的地方:泉水流進山腰的水池;泉水流過山間的平地;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園裏;泉水穿過靜靜的山谷;細細品讀,作者的遣詞造句別具一格,極有講究,“流進”、“流過”、“流到”、“穿過”四個詞是不可以隨便套用的,各有各的妙處,雖獨立卻又聯繫,是這股潺潺流淌的清泉把它們串在了一起,看似一個個獨立的句子,但我們卻可以利用文本的這些“不確定”和“空白”好好揣摩,於是我讓學生把這四個句子用一句話來表達:一個“和”字連接四句,或用“先 ,接着 ,然後 ,最後 ”四個關聯詞貫穿四句……這樣,將課文規範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理解簡單與具體的語言概念,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真正把書讀“厚”了。

課堂上語言的學習、積累和運用是一個系統工程,本課我“以語言實踐活動為主軸,挖掘語言訓練點,多渠道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引領學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並積累優美的語言”貫穿課文始終。我想,只有深刻領悟了語言教學的真諦,才會在每一節語文上、每一個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進行系統的語言時間,學生的語文素養在不知不覺中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

語文泉水的教學反思 篇3

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的課程,閲讀是學習語言的基本途徑。那麼,如何在語文閲讀教學中進行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這是擺在我們語文教師面前的嚴峻問題。特別是在低段,從小培養孩子對語言文字的那種天性般的敏感,這是語文的長效益。因此,我在進行本課的教材處理時抓住文字訓練,既便是極小的增長點,也要抓住契機發展學生的言語素養。下面具體談談自己本課的教學和體會。

一、寓有形於無形中,字詞訓練,把書讀“實”

識字是閲讀的基礎,對二年級學生來説更是教學重點,所以字詞的讀音、書寫和理解不容忽視,以突出生字的音形義特點。本課的生字不多,故採用隨文識字的方法肯定會有低耗高效的收益;於是教學第一自然段成了本課的一大重點,因為本課大部分生字藏在第一自然段中,從聽泉水聲讀出疑問到解疑的回答聲中要帶着歡快,我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把生字的教學貫穿其中,把本段中的生字以紅色字體出現,變孤立的漢字學習為有機的情境整體閲讀,不僅激起了學生閲讀的興趣,還使他們在閲讀的過程中輕鬆掌握讀音並識記;而課文的其它生字則通過開火車朗讀課文的方式將學生的學情與語言文字的訓練重疊起來:讓生觀察插圖找出“瓦罐”;通過對“水塔”的理解再結合課文語境對“天然水塔”進行釋義;本課的“杜鵑花”是學生認知事物中的盲點,因此藉助圖片可以給學生以一種感官的刺激,在這樣的刺激下再適時進行説話訓練:你看到了什麼樣的杜鵑花?……從字音到字形到字義,寓有形於無形之中,學生的學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抓住課文的許多優美的詞語為語言實踐的又一切入點,讓學生反覆地讀,在讀中復現、鞏固生字,在讀中讓學生感受特點:數量詞——一股清泉 一座天然水塔;定中短語(怎麼樣的什麼、什麼地方的什麼)陽光燦爛的世界 火紅的杜鵑花等詞;狀中短語(怎麼樣地幹什麼)大口大口地喝水 盡情地歌唱……沒有過多繁瑣地講解與分析,只以讀來貫穿始終,真正做到於無形中積累學生的語言,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從具體到簡練,句羣訓練,把書讀“厚”

這樣一篇美文,如何讓學生在接觸文本的有限時間內體現它原本無限的價值,使學生進行系統的語言時間呢?學生情感的初始狀態是粗線條和淺表層的,教師應及時激活學生感覺擴大的支點,訓練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本課的二到五自然段極其相似,特別是每段的第一句,都道出了泉水所到過的地方,我想這些句子之間既然有密切的聯繫,何不把它們進行一種從複句到單句的轉換,讓學生髮現句與句之間的聯繫,這種滲透句羣的教學也是學好課文的一種方法。於是,在前面兩次的通讀全文後,學生們第三次走進文本,這次的目的是讓學生劃出泉水到過的地方:泉水流進山腰的水池;泉水流過山間的平地;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園裏;泉水穿過靜靜的山谷;細細品讀,作者的遣詞造句別具一格,極有講究,“流進”、“流過”、“流到”、“穿過”四個詞是不可以隨便套用的,各有各的妙處,雖獨立卻又聯繫,是這股潺潺流淌的清泉把它們串在了一起,看似一個個獨立的句子,但我們卻可以利用文本的這些“不確定”和“空白”好好揣摩,於是我讓學生把這四個句子用一句話來表達:一個“和”字連接四句,或用“先 ,接着 ,然後 ,最後 ”四個關聯詞貫穿四句……這樣,將課文規範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理解簡單與具體的語言概念,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真正把書讀“厚”了。

課堂上語言的學習、積累和運用是一個系統工程,本課我“以語言實踐活動為主軸,挖掘語言訓練點,多渠道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引領學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並積累優美的語言”貫穿課文始終。我想,只有深刻領悟了語言教學的真諦,才會在每一節語文上、每一個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進行系統的語言時間,學生的語文素養在不知不覺中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

語文泉水的教學反思 篇4

今天下午吳主任給我評了我《泉水》一課,感覺學到了很多東西,於是便加上自己的一些想法,寫了這篇教學反思。憑或許這篇文章算不上什麼教學反思,只是“為賦新詞強説愁”。這個形容也不貼切,應該説只是我在吳主任評課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篇類似反思的文章。但我真的很謝謝吳主任——我過去和現在的老師,這也許是“一日為師,終生為師”的最好例子。她讓我知道了很多上課和聽課應該注意的東西。

首先,她跟我説了我的課的一些優點。

1、環節環環相扣,前後呼應。特別是在理解從“衝”字體現出來的,泉水為人們做事的歡快,急切心情上。首先是對比,然後讓學生從歌聲中體會心情,接着是填空,最後讓學生把自己體會到心情説出來。教學層次感較強,以後再環節設計上要多用這樣着的方式。

2、教師語言比較有特色。吳主任用“淡然”來形容我的教學語言,其實我自己是不太覺得的。但以後我可以多向這方面發展。教學語言可以比較抒情,有文采,淡然的風格出現。她還讓我多看散文。晚上偶然發現家裏的書櫃裏有一本《朱自清散文全編》翻了一下,感覺裏面的文字確實是很抒情,但給人一種淡淡的感覺,猶如一杯清茶,食之無味卻令人回味無窮,口齒留香。這或許這就是讓我向詩意語言,詩意課堂的方面發展吧。

3、注意生成教育。在上課時,黃麗芳的為人們做事一直都成第二聲,我叫了她幾遍,她還是錯,於是我讓敲琪教她讀,最後她終於讀好了。於是我藉此機會,過了一下為這個多音字。其實在上課時我以為這會是我課堂中的敗筆,沒想到卻成了亮點。吳主任還告訴了我更好的處理方法。在學生剛出現錯誤時就應該打住,幫助學生糾正過來,回頭再來檢查學生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在學生學好後,要注意表揚,給與他心裏的補償。比如讓他當小老師,教全班讀她剛學會的知識。

這種做法讓我想起前陣子在一本書上看到的一個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數學很差的女生,在一堂數學課上,老師因為她一道題無法做出來,讓她受到了莫大的恥辱。而下一堂課是歷史課,歷史老師也讓她上黑板做一道體,她知道歷史老師是特地讓她上去做題的,因為她的板書漂亮,因為她歷史成績好,因為她知道在數學課堂上發生的事情。雖然歷史老師什麼都沒有跟她説,但她的做法卻勝過千言萬語。讓她感到了莫大的安慰。成為她影響她一生的是一堂課。或許這就是心理補償吧。真的是教育無小事啊!

要更好的處理這種課堂上的突發事件,就要求我們備課的時候要通讀教材,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先預設學生可能會錯,會不懂的地方,把教材吃透,這才能做到有備無患。

另外吳主任還給我幾個教學方面和提升自身素質方面的建議。

1、多聽錄音。要真正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朗讀指導不應該單靠課堂而要靠平時。一個星期最好能有一節課(其實只要有時間)就多放錄音給學生聽,而且是提前放給學生聽,讓學生跟讀,模仿着讀。

2、一節課如果有朗讀指導,那絕不能草草而過,至少要包括下面幾個步驟。

(1)自己範讀。

(2)指導差生讀。重點指導學生讀通句子,有語速、輕重音的變化。不必多,其中一方面就好。(這是朗讀指導的重中之重)

(3)指導中層生讀。重點指導學生讀出語氣,讀出情感。(這是側重點)

(4)優等生讀,這是成果展示。

(5)全班齊讀。這是從點到面的全方面指導。

2、多練字,特別注意筆順、和橫豎的寫法。

語文泉水的教學反思 篇5

《花鐘》通過牽牛花、午時花、夜來香分別提醒小白兔起牀、吃午飯、睡覺,告訴了我們不同的花有不同的開花時間。課文抓住了每一種花説話時的神態、語言,形象地寫出了每一種花的特點,讓讀者眼前彷彿出現了這些可愛的花,從而激發了讀者進一步瞭解植物的興趣。

在本課的識字教學中,學生在識記漢字方面已熟練地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如:藉助拼音、聯繫生活實際、找姐妹字、編順口溜等,這些好方法能幫助學生積累漢字,提高識字效率。在閲讀方面,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與熱情,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已能做到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不唱讀、不頓讀,從中體驗到了閲讀所帶來的快樂。

語文泉水的教學反思 篇6

轉眼間,一學期又結束了。這是我工作的地三年,第五個學期。這學期所教的課文,印象深刻的有《石榴》、《掌聲》、《東方之珠》。《石榴》是校內陽光盃賽課時所教的課文,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現在,我就僅回顧我覺得這節課成功的地方:

一、課堂採用各種手段促進教學。

1、課堂上出示各種石榴的圖片:石榴子的圖,瑪瑙圖,石榴園的圖,夏天石榴開花的圖,秋天石榴果實的圖,其中秋天的圖片共有3張,一張是“青綠色”的,一張是“青中帶黃,黃中帶青”的,一張是“一半兒紅,一半兒黃”的。其中圖片“青綠色”和“一半兒紅,一半兒黃”的網上搜不到,於是還請教了別人,用PHOTOSHOP製作了半天,所以,這也是我的重要收穫之一。

2、出示了石榴的實物,讓孩子們現場品嚐。孩子們雖然吃過石榴,但那味道已有所遺忘。在課堂上,讓他們品嚐,就再次勾起他們對石榴味道的回憶。於是讓他們説出石榴的味道就很容易了。也便於教學文章最後一段中的“取幾粒放入口中,酸溜溜、甜津津的,頓時感到清爽無比”。同時,這一做法也活躍了課堂氣氛,當時後面有很多老師在聽課,孩子們以前幾乎沒有老師聽課的,所以他們在課堂上是非常緊張的。但是,當我讓他們品嚐石榴時,他們就顯得非常積極了。於是課堂氣氛就輕而易舉的調節的很輕鬆愉快。

二、教學設計精心。

1、上課之前,鑽研教材很長時間,再反覆的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尋找教學設計的靈感。同時,也瀏覽網上很多篇不同的關於這一課的名師教案,結合本班同學的實際和自己的教學風格,學習每篇教案中的精彩之處。

2、打破一般常規,不是按照課文的順序教學,文章先教學課文的最後一段,讓孩子們觀察石榴,再品嚐石榴,一下子就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最後一段石榴子的樣子和石榴的味道,再教學春天、夏天石榴樹的樣子。

3、過渡語優美自然。開頭的導入是這樣的,“上節課,我們到了棗莊馳名中外的石榴園逛了逛,我知道很多小朋友還意猶未盡,那現在我們再次走進石榴園,讓大家看個過癮,賞個盡興,好嗎?那我們出發吧!現在是秋天,正是石榴成熟的季節,老師隨手摘了一個石榴,剝開了外皮,你看到了什麼?”這樣導入語言很動聽,一下子就抓住了國小生的心。中間有石榴花到石榴果實的教學,我是這樣過渡的,“是啊,美好的東西我們總想把它留住,可美麗的花是為孕育豐收的果實而開的,終於,當秋風吹起的時候,熱鬧了好一陣的石榴花漸漸的謝了,樹上結出了一個個小石榴。”這樣的過渡既自然又優美,語言中還藴涵着一定的哲理。石榴果實的教學完成之後,要過渡到有感情的朗讀全文,我是這樣説的,“秋天的石榴園真是一派豐收的景象,賞不夠也看不厭,讓我們駐足回首,把這豐收的石榴園永遠印在腦中,銘記於心。”這樣煽情的文字有利於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全文,他是一種前奏,他是一種鋪墊。最後,總結課文時,我是這樣説的,“今天,我們跨越時間的界限,不僅欣賞了春、夏、秋石榴園的迷人風光,還品嚐到了酸甜可口的石榴,真是不枉此行啊!棗莊的石榴園真是“馳名中外”、名副其實呀!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這樣的語言是對本堂課最好的總結。同時也呼應了第一堂課的教學,突出了石榴園的馳名中外,使整篇文章兩課時的教學連成一個整體,讓學生有了一個更理性,更深刻的認識

語文泉水的教學反思 篇7

《小露珠》是蘇教版語文第五冊一篇優美的童話。寫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過程以及小動物和植物對小露珠的喜愛,表現了小露珠外表美麗,心靈美麗,她在美化、滋潤萬物的同時蒸發,犧牲了自己。讚揚了小露珠無私奉獻、無怨無悔的高尚品質。本文融科學知識、優美語言、思想啟迪於一體,有利於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美好情操。語言準確、生動形象,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供了很好的憑藉。

我緊扣教學目標、佈置學生預習、抓住教學重難點,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將情境教學法貫穿教學始終,並輔以重點詞語突破,圖文結合,反覆誦讀等方法,完成本課教學。

在上課開始,首先提出研究主題: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小露珠?使學生把握研究主題,激發探究問題的熱情。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小露珠形成這一抽象的過程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聆聽美的聲音,欣賞美的畫面,感受美的形象,打開了學生想象的“閘門”,使學生對露珠形成了表象,具有了感性的體驗,以圖促背,陶醉在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中,激起學生強烈地閲讀課文的願望,為學習全文創設良好的意境。

創設生活化的言語實踐情境。引導學生打開生活積累的“倉庫”,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多彩的想象,讓學生根據自己平常的生活經驗,演一演小露珠和小動物們打招呼的情景,把語言交際和理解課文內容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現力,使學生真正體悟身邊之美,領悟到身邊世界的可愛與親切。

結合課文內容展開聯想。安排説話練習,想象植物們怎樣自己美麗的身姿?思考小露珠快要消失了,為什麼還在笑?想象小露珠當時的想法。意在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創造能力,發展學生的語言,體會植物對小露珠的依戀之情。引領學生在感受文章語言美的同時,深入地領悟文本的情境之美、人情之美、精神之美,使學生的思想沉浸、陶冶在文本的思想、情感之中。

但是課堂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如我的語言缺乏感染力,沒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情感,沒能讓他們的情緒被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感染,另外組織學生表演時,在學生的評價之後還應該讓學生再次表演,讓學生真正理解課文。

語文泉水的教學反思 篇8

《花鐘》是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説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時間開放及其原因。由於校舍改建,現在的教室沒有多媒體設備,課堂上無法給學生展示鮮花的圖片以及關於鮮花開放時間不同的資料。在教學《花鐘》前,我有意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去搜集有關花鐘和各種花的信息資料,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我打破了順序式的教學模式,從最有趣的段落學起,並對文中的內容進行了取捨,突出了重點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學。

首先,我從課文的最後一部分學習入手,提出問題:課文中介紹的花鐘是什麼樣的?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很快就會想這些製成花鐘的花是什麼花呢?我相機提問“組成花鐘的花有哪些呢?你知道嗎?”學生踴躍舉手,接下來順理成章的就來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中描寫花開了的語言特別生動,同樣是寫“花開了”,課文裏卻用了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方式:例如: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綻開了笑臉,從夢中醒來,欣然怒放,在暮色中甦醒,舒展開自己的花瓣等,用詞十分優美。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去感受詞語的優美,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去想象花兒開放時美麗的情景, 讓學生比較、理解、感受多樣的句子表達方式,並順勢指導學生在寫作中學習這種寫法,用形象的語言把事物描寫具體。

最後學習第二自然段,瞭解花開時間不同的原因,並擴展想象其他花開的原因。鼓勵學生課下查閲不同鮮花不同時間開放的資料,並模仿植物學家也做一面花鐘。

這節課學生的學習熱情較高,表現出了強烈的求知慾。這説明這課比較成功。但是也有很多不足,本來我設計了第一自然段學習完成後,模仿作者描寫鮮花開放的寫法進行小練筆,由於急於趕課,只是簡單地説了一下,沒有落實到位。

語文泉水的教學反思 篇9

教學本篇課文,我們要引導學生學習關心世界大事,培養熱愛和平的感情。在把握了單元教學目標,就不難把本課的思想內涵定位於”一個熱愛祖國的人,無論走到哪裏,都會得到人們的尊重。這個思想內涵的把握很重要,因為它決定着教材內容的取捨,教學內容的分割,教學重難點的把握。這樣,教學設計是有方向的。

這是一篇人文性很強的文章,那麼語文課在把握這個內涵時必須通過語言這一載體實施,只有這樣,工具性才能得到體現。所以設計時,我才求突出四個特點:

一、 設計主線,重在人物感悟,不在於情節,主要抓兩個點進行教學。一是我的愛國情誼,二是麪包店老闆的態度轉變。在自由朗讀課文4到12自然段後,以一個大問題引領學生進一步思考:”究竟我是怎麼做的?勾畫出我的行為的句子,研讀體會,感悟是我的愛國情感促進老闆態度的轉變,而老闆的態度轉變又襯托了我的愛國情感。

二、咬文嚼字。本文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中國留學生不説一個字,也沒直接寫我的心理活動,而是通過我的表情和動作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如”猶豫”、”凝望”“趔趔趄趄”等,這些無言的動作實際上更為有力的表現出我的深沉的愛國之心。在這些重點詞語的理解上,嘗試採用尋找一個角度,串起一組詞語,激活課文與生活的聯繫,讓學生在一個個具體的語文不幸中理解詞語,從而更好的把握人物的內心。

三、朗讀指導。課文很長,主要幾個情感強烈的點來指導,而不是面面俱倒。如老闆前後態度變化的句子,如描寫我心理活動的句子。指導時突出層次感與理解的深度推進。

四、感悟説話。泡泡裏的問題是“這時候,你想對面包店老闆説什麼?”我沒有直接用這問題,而是換了“這時候,你想對這個中國留學生説什麼?”這個問題較之老闆個説的話來比較直接,孩子更容易説起,説好了此處的説話,對老闆説什麼就容易多了.孩子有的説:“我真佩服你,你真是一個愛國的人.”“你愛國旗,愛國家,維護我們祖國的尊嚴,我真欣賞你.”“你捍衞了祖國的尊嚴,真是一個愛國的人!我要向你學習.”這是明説的,他用了個“捍衞”這詞,真讓我表揚了他一番,把這詞語寫在黑板上.呵,閲讀面廣的孩子就是會用詞.”我太感動了,你不顧自己肚子多餓,還是堅持維護祖國尊嚴,真令人敬佩呀!”......孩子説了很多,説完了,我才用書上的泡泡問題“你想對面包店的老闆説什麼?”此時孩子們就能夠説出來”中國留學生的行為令人敬佩,而你的行為也是,你幫助了一個需要幫助的中國人,我也佩服你.”“我欣賞你,麪包店老闆,因為你幫助了一個急需幫助的中國人.” “老闆,謝謝你!你幫助了一個這麼愛國的人,説明你也非常愛國,值得我們敬佩!” “老闆,謝謝你!你是一個善良的、充滿愛心的人,你救了一個愛護國旗連生命都不顧的人,值得!”“我想你肯定是非常敬佩那個留學生才救他的吧!”……

語文泉水的教學反思 篇10

《百花園七》教學反思 趙利娟。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是完成“語海暢遊”部分的一、二題,學習目標有兩個:1、瞭解多音字;2、學會用音序法查字典。

上課時,我直接引入新課。教學第一題時,我先指幾個學生按從上到下的順序,讀出“樂”、“量”、“轉”、“種”在不同詞語中的讀音,同時糾正錯音,然後問學生髮現了什麼?有的同學説同一個字有不同的讀音,因為以前我跟孩子們説過,所以有的同學説出這叫“多音字”。然後讓學生齊讀四組詞語,加深印象。最後讓學生説出“你還知道哪些多音字?它們什麼時候讀什麼音?”學生又説出了“長、了、行、少、數、重”等許多多音字,令人刮目相看。

接下來教學用音序法查字典。因為是第一次接觸字典,學生們比較好奇,積極性很高。首先説出在知道一個字的讀音,還想知道它的意思,可以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領着學生找到“漢語拼音音節索引表”,告訴學生它的排列順序就是《漢語拼音字母表》裏字母的順序,然後以“該”字為例講音序查字法的步驟,這個環節我讓同桌兩人小組合作,不會的可以問同桌,進行地比較順利。接下來再查“往”字在字典的哪一頁。同學們按照步驟在“漢語拼音音節索引表”中找到了“W”,又查到了“wang”這個音節,音節後面是“汪”,這時問題出現了,有的同學説“老師,字典上沒有’往’這個字!”這時我告訴他們:每個音節後面的字都是按照一聲到四聲的順序排列的,剛才查的“該”因為是一聲,所以直接在音節後面出現了,而“往”字是三聲,我們先要找到“汪”所在的頁數,然後往後面去找“往”字,在我的點撥下,孩子們陸續在字典上找到了“往”字。接着放手讓學生查“過”字在字典的哪一頁。在查這三個字的同時,把下面的表格填寫完整。

語文泉水的教學反思 篇11

今天,我教學了葉聖陶寫的一篇文章《荷花》。這是一篇寫景散文,課文描寫了公園裏盛開了一池美麗的荷花,荷花有各種各樣的姿態以及我看荷花時的感受。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主要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找出課文中寫荷花的句子,或是你認為很美的句子,找一找,畫一畫,並寫一寫。學生自主學習後開始小組交流,也許是這篇課文寫的太美了,瞧他們讀的多認真啊,討論的多激烈啊!我來回巡視着,心中暗暗為他們高興。開始反饋學習情況了,同學們紛紛舉起了小手,有的説課文把荷花寫的真香,一進門就聞到一陣清香了;有的説“挨挨擠擠”説明荷葉很多。看來同學們自學情況還真不錯,我心中暗自想到。

正當我為他們高興時,班裏“最調皮”也“最可愛”的男孩子武嘯同學把手舉的高高的,小矮個子都站起來了,我想他平時發言最積極了,一定有什麼新的想法,我便讓他站起來説。果然,他説:“老師,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的‘冒’是什麼意思?”我一聽這個問題問的好啊,我就説:“同學們,你們説這個‘冒’字用的好嗎?還可以換成哪些詞?”班裏頓時嘰嘰喳喳的説開了,有的説可以換成長,有的説可以換成伸、鑽、探。我覺得同學們的思維此時已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看着同學們意猶未盡,我靈機一動問道:“白荷花從荷葉叢中冒出來想幹什麼呢?”江陶陶我們班“最調皮”也是“最可愛”的一個小女孩站起來説:“她想看看我們這個精彩的世界”,她的回答永遠會給我帶來驚喜,這時提出疑問的武嘯同學好像也理解了課文説:“她想出來透透氣。”在他們倆的激發下,同學們都踴躍的舉起了手,“她想出來展示自己美麗的舞姿”,“荷花想出來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荷花想出來看看美麗的大自然”。瞧他們説的多好,我不由得為他們鼓起了掌,我拿起了書,讀起了課文,同學們也紛紛拿起書和我一起讀了起來。此時,我和我的孩子們都已被葉聖陶筆下的荷花深深的陶醉了!

語文泉水的教學反思 篇12

在教學《恐龍》這一課時,由於平時注重了預習時對課文的理解力培養,故在教學過程中,課文部分不用講的太詳細,學生並能根據課文找到許多相關資料。在課前佈置學生蒐集資料,有很好的效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對恐龍的種類及滅絕產生了相當大的興趣與疑問,藉助有聲有圖的電腦課件,使本節課充滿生機,學生好學,教師愛教,不但瞭解了許多有關恐龍的知識,還了解到説明文中的幾種説明方法,反思這節課,有失有得:

一、成功之處:

1.視頻的運用,補充了學生生活中對恐龍感性認識的不足,起到了直觀的讓學生了解特點的作用。通 過比較句子特點,明白説明事物特點的方法,從比較、感悟,到尋找“雷同”,皆為學生自主構建知識,充分體現了重視學習能力培養的新課程理念。

2.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始終以自學為主,教師只是起了一個引導作用。如學習説明方法時,就採用了“授之於漁”的教學形式,先範舉了如何掌握樑龍有説明方法,師生共同小結學法,再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自己解説,再結合課文內容來學習,始終讓學生把學習的權利掌握在自己的手裏。又如彙報學習成果時,教師又讓學生自主選擇彙報的內容,學生説到哪,就學習哪,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3.《語文課程標準》特意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加以鼓勵。” 在教學《恐龍》這一課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閲讀,我設計了“走進侏羅紀公園”和“恐龍的自我介紹”兩個環節。而這種尊重個性體現在個性化的表達上——“恐龍的自我介紹”,這一環節,是對課文重點內容的提升,在學生通過學習瞭解了恐龍的特徵以後,學習課文對恐龍的描寫方法,採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寫出自己喜歡的恐龍的特徵,並用上説明方法,達到了知識的遷移。

4.課堂上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朗讀。三年級的教學,朗讀指導也是頗為重要的,但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靈活地運用指名讀、齊讀、自由讀、默讀等各種形式,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同時設計“競讀”的教學環節,引入“競爭”,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如:“你讀得不錯,誰能比他讀得更好?”“誰來把這一小節讀好它”……這些教學環節,都讓學生爭着讀好句子,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被提起來了,在讀中悟,在悟中讀,體會語感,在輕鬆的環境中不知不覺得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

二、不足之處:每個環節的過渡語不夠流利、順暢,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煉。( 勵志

語文泉水的教學反思 篇13

本課是描寫秋天的一篇文章,文美,意更美。朗讀感悟背誦之後,帶領學生模仿寫四季。

首先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本課的結構特點:第一句,呼喚秋天來啦;第二句運用比喻的手法,描寫山野裏的景物的樣子;第四、第五句,抓住秋天特有的景物——大雁南飛,來表達對秋天、對勞動那個人民的讚美。

接着,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季節。相同季節的學生自由組合成一組,互相説出、補充本季節裏特有的景物,組內交流展示。

然後,小組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教師相機指導篩選板書出季節裏特有的景物,並板書在黑板上。

最後,啟發學生説出本季節裏特有的景物特點,學習“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的表達方式,並借鑑。有的學生説的不是很準確,比如:“桃樹掛起粉色的燈籠”,“掛”自用的不是很準確,變引導學生看幻燈片,並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認識,學生便體會到“桃子露出粉紅的臉頰” 更好一些。……

放學的時候,陸陸續續,大家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春、夏、秋、冬各自開花。

二年級的學生,剛剛開始動筆,雖然稚嫩,但“我願寫”,比“寫出文采”更重要!不急,慢慢來!

語文泉水的教學反思 篇14

《看雪》是二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一篇內容很新、教育意義很深的課文。課文圍繞着中國台灣的小朋友看不到雪而驚奇地問老師為重點,老師又深情地回答學生們的話為難點,從而設計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們理解。整篇課文主要是老師和學生對話,而理解“深情”是難點。

在備課的時候,根據教學參考書的提示,我就想好了,試着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我想知道孩子們是不是會學習了。因此,在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讀了三遍課文,然後便告訴學生這節課將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話一出口,孩子們就樂開了花,也許是新鮮吧,但從他們的表情上我看到了興奮與自信。畢竟是第一次嘗試,所以我不得不羅嗦着提醒學生,每個人都要提出問題,然後大家共同解決。學生們行動了,課堂上完全動了起來,你一言我一語,儘管難免有的學生所提問題毫無價值,但所看所聽卻讓我體會到合作學習成為了學生們喜歡的學習方式,四個人一組,配合倒也默契。在接下來的交流中,更是精彩迭出。小組長們認真地彙報了本組的問題及解決情況。用棉花怎麼做成雪?“故鄉”是什麼意思?“順手指了指”是什麼意思?雪毯是什麼?銀裝是什麼?一個個問題萌生並以解決而結束。最讓我興奮的是有三個同學提出:“深情是什麼意思?”這是我最希望學生提出也是最怕學生提不出的問題,藉着這一問題,我與孩子將課文從頭梳理了一遍,輔以我畫得並不美觀的中國“雄雞圖”和狹長的台灣省,使孩子們對“深情”也就理解了,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當然,“動腦小博士”這一雅號便屬於那三個學生了。

一節課下來,我講的不多,孩子們理解得卻多了。想想孩子們臉上流露出的喜悦,倒讓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在新的教學理念的引導下,我們在課堂上的新的教學模式的探索,真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而今天的合作學習方式,不僅讓學生們都參與了學習,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團結友愛,發散思維,勇於創新的精力。學生們在讀與説的過程中,展示了自我,而且在解決重點疑問的時侯,也解決了這節課的重點。從前的閲讀教學儘管在改革,但仍重在對字、詞、句的理解,深入挖掘,對於一個字,一個詞,左想右説,使學生的思路受到了限制,而現在,學生的思路擴散了,想象豐富,思維也變得敏鋭了。再加上我採用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朗讀,帶着動作讀,齊讀等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得到樂趣,得到收穫,課堂氣氛很活躍。

通過學習《看雪》這篇課文,的確感覺到在新的教學理念的引導下,課堂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孌化,我們作為一名教者,要不斷地充實新的觀念,補充多的知識。現在,我己試着在多篇課文學習中採用了合作小組的形式,這樣更方便於課堂教學的有效發揮。探索新思路,樹立新目標,讓我們的每一節語文課都活潑新穎,富有活力,得到真實的收穫。

語文泉水的教學反思 篇15

本節課,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改革,以新理念為指導,教學中注重激發學生自主創新的學習積極性,注重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進行學習,注重藉助多媒體進行合理情境的創設,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從而學好語文。

一、儘可能體現新的課程標準。

1、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學習的過程應是學生認知逐步提高的過程。

在設計讀書環節時首先是讀通,其次是讀懂;再次是讀好;最後要求嘗試背誦。要求逐層提高,學生的學習逐步深入。

2、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新課程標準還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學生説荷花的姿態三種,教師就順勢引導,以便學生更自主地理解“一朵有一朵的姿態”。

再比如作業的設計:“如果你覺得有更合適的作業,也可以自主選擇完成另外的作業,還可以將你認為很有價值的作業推薦給老師或同學!”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

3、重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領會

新課程標準還明確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學生在閉目欣賞的同時,經歷了一次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在學生腦海中反映的再造想象的過程。學生憑藉各自不同的積累,在不同層次水平上理解了這段文字,想象了這段文字所表現的內容,不僅體現了語文姓“語”這一要求,而且使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過程又成了鍛鍊思維的過程,可謂一舉兩得!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樣一段話也給了我們最好的指導:“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4、重視指導學生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我們深知古人所説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和現代教育家所説的“教是為了不教”都是強調的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回顧這一節課,會被這許多看似不經意的語言所打動“課前是該認真預習!多讀課文也是一種非常好的預習方法。”“請教別人、請教書本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上網查資料也是現代人常用的一種快捷的學習方法”“你們真是學習的主人,既能自己提出問題,又能通過讀書、討論解決問題”

5、重視課內外的語言積累。

新的語文教學強調返樸歸真,注重學生課內課外知識的積累,在這節課中,學生既有課外關於荷花知識、荷花詩詞的豐富積累,又有課中語言文字的學習積累,在老師的輔導下,學生進行了廣泛的閲讀積累。

6、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新課程理念倡導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這節課中,對於疑難問題的解決便是藉助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完成的。

二、以美的情境打動學生,感染學生。

一段美的情境會省去我們教者多少繁瑣的分析講解。本節課中設計的就是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課文,昇華情感。比如:配樂範讀,創設並引學生入情境。(師配樂朗讀有關課文,學生閉目體會荷花池的美景)“同學們,你們似乎看到了什麼?”深入情境(出示課件)“荷花真美!讓我們起立,像作者那樣久久地、深情地看着它們!”(停頓片刻)

(學生變換角色描述)這些情境地創設顯然大大優化了教學,節約了時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用於閲讀、感悟、積累語言文字。

語文泉水的教學反思 篇16

林格倫説過:“如果學校不能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更多成功的體驗,他們就會以既在學校內也在學校外都完全拒絕學習而告終。”不言而喻,讓學生體驗成功,對其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有多麼重要。

本課設計我充分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融入新課標的理念,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巧妙地開發學生智慧,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思維的空間裏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於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對家的熱愛,同時也滲透了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對一年級的孩子而言尤為重要,他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為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我精心設計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環節。如上課伊始,我創設情境,自編小故事導入新課:孩子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小夥伴,想不想認識他們?(隨機貼上白雲、禾苗、小鳥、魚兒的圖片),迅速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引出課題,為後續環節作好鋪墊。為了檢測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我利用字卡一列列開火車的形式讓學生認讀,,學生積極性很高,幾乎都能爭着大聲朗讀生字 。一年級孩子比較感性,教師語言要貼近孩子的心靈。課間我頻頻用兒童化的語言“小白雲”“小禾苗”“快樂的小鳥”“活潑的小魚”“誰來誇誇你的家”激勵學生朗讀的慾望,盡力使平時不敢舉手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到朗讀中來,切身體會家的温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與驕傲。一年級學生想象力豐富,而且有很強的表演慾,我抓住這一特點,鼓勵學生用形象的動作配合朗讀以及背誦,以及讓學生戴上藍天、白雲等頭飾,表演朗誦,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題:即如何愛護地球。學生紛紛言説“不要亂摘花”“不要亂扔紙屑”“要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等達到了情感目標。

蘇派教學強調情感朗讀,只有在入情入境中才能體味到文章的精髓。本課是一首抒情性較濃的兒童詩,所以我設計以讀為主,以導助讀,通過創設情境、啟發想象、示範、評議等方式將“讀”貫穿於教與學的全過程、全方位。讀的形式多樣,如自由讀、指名讀、引讀、齊讀、分組讀、男女生比賽讀等等。通過這些不同形式的“讀”,促進了課文內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體會、思維能力的發揮和語感的培養。

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主動探索的願望很強,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和創造力。最後一個環節,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拓展想象的空間,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分層次練習,讓學生們當一回小作家,分組合作編一首詩: “藍天是( )的家,( )是羊羣的家,泥土是( )的家,( )是( )的家。” 讓學生充分説誰的家在哪裏,發散學生的思維,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上完課後,我覺得學生思維空間是廣闊的,需要我們去開拓。從整堂課來看,學生身上所閃現出來的智慧火花使我倍受鼓舞。雖然課已上完了,但學生的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還在等待老師們去滿足他們的慾望。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着缺點:這節課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課上學生説得比較多,但所説的話還不夠完整,有的孩子還不能自己説出一段話,學生的口頭語也不夠豐富。比如:在回答如果小鳥、魚兒、種子、白雲在家裏會怎麼樣?孩子的回答只有:快樂、高興。今後在語言積累上還要加強。

教師缺乏課堂機智,在處理生成性問題上做得不夠好。比如在讓學生回答“小鳥在家裏會想什麼、幹什麼”時,學生回答“會想媽媽”“肚子餓了,想找蟲子吃”,顯然這樣的回答已偏離了主題,這時就應引導學生説説“小鳥的家怎麼樣”,才不會導致學生不着邊際的想象。可見教師的應便能力對於提高課堂效益也至關重要。

語文泉水的教學反思 篇17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豐富語言的積累。現行國小語文教材也非常重視學生語言的積累,特別表現在大量成語的練習上。因此,我在上這節課時一直緊扣這個中心,變換多種形式,從不同方面積極引導學生成語的積累和運用。這節課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擦出了不少的“火花”。

一、新

“新”主要表現為本節課的組織形式上。本節課,我以模仿中央電視台的“非常6+1”欄目為貫穿始終的主線。本節課的開始,我就以一句“同學們看過中央電視台的非常6+1的智力闖關嗎?今天老師就設置了幾個成語關,你們有信心闖關成功嗎?”激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同時也激起了學生知難而進,積極進取的豪氣。

在整節課中,一共設置了五道難關,一關比一關難,一關更比一關富有挑戰性,學生在闖關的過程中披荊斬棘,經受着難題的困擾。在過五關斬六將的時候,也享受着成功的喜悦。那一張張緊鎖眉頭積極思考的臉、那成功闖關的掌聲,給予了我無限的激動和啟發,在課堂教學中只要積極激發學生的興趣,營造挑戰的氛圍,就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巧

“巧”,表現為成語練習形式的設計巧妙。本課我一共設計了五個闖關的環節,每個闖關的環節,其實都是複習了一個成語的練習形式。五種形式分別是:①選擇正確的讀音(讀);②訂正錯別字(寫);③成語填空、成語分類、按要求寫成語(背);④聯想題(理解);⑤造句、寫段(運用)。

這幾種練習形式,基本涵蓋了國小階段的成語練習形式。學生們在這幾種練習形式中,能做到遊刃有餘,也就能説明他們的成語積累程度了。整節課完成下來,大家頗有成就感,説明平時的成語學習,還是紮實的。同時,也更加激起了同學們繼往開來的信心。

三、練

因為,本節課是成語複習課,所以學生自主練習的時間不能少,否則,教者講多了,就會顯得是喧賓奪主了。從本節課來看,學生自主練習的時間還是比較適當和充足的。無論是“説”、“寫”,還是“背”、“理解”和“運用”,都能讓學生充分地練習。

本節課,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之下,學生的練習很到位,不是蜻蜓點水,不是一帶而過,而是真正紮實有效地進行。因此,本節課教師的“講”只不過是引導和輔助,學生的“學”、“練習”才是真正的主角。

本節課,“練”的特點還指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得到了練習。在課堂上,獨立思考,獨立完成練習,發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小組內討論交流,用集體智慧攻克難關,發展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在一系列的開放練習中,發展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

四、美

“美”主要指教者課堂的語言美。因為,本節課是一節成語複習課,因此,在課堂上多出現一些成語,能營造出學習成語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本節課,我充分利用闖關環節,適當而巧妙地用成語銜接了課堂教學的幾個環節,引導了學生,達到了薰陶感染的作用。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深切地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只有不斷更新理念,挖掘學生感興趣易於接受的教學資源,巧妙設計教學環節,營造出熱烈而適當的教學氛圍,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泉水的教學反思 篇18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飲春酒——品春酒——釀‘春酒’”三個環節,三個環節層層深入,從讀到賞再到寫,達到昇華。這也得益於餘映潮老師“板塊式教學”思路。

一堂好課猶如一篇好文章,必須條理清晰,有實在內容,有情感發掘。

從時間流程上説,我認為本課做到了循序漸進、層層深入,讓學生在逐步深入的文本挖掘過程中體驗情感,層層推進,發掘意藴。這也得益於環節設計的嚴密性和層次性。實踐了我校語文組“自主推進式”教學模式的運用。

從空間主題上説,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有一個貫穿整堂課的活動,那便是學生的“讀”,不論是什麼形式的讀。例如開始的大聲朗讀,中間的細節品讀,都是為了能夠做到深入發掘文本內涵。《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國中學生在閲讀欣賞文學作品學習上,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內涵。這堂課做到了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多一些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閲讀體驗,讓教師少一些花哨的高談闊論,讓課堂的實際效率實現最大化。

語文泉水的教學反思 篇19

在本次教學中,通過收集關於秋天的詞語、句子、詩,欣賞畫面,品讀詞句,背誦積累,實踐體驗等方法使學生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從而產生對秋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有一些體會:

一、 欣賞秋色,育情導學,給孩子一個充滿秋意的課堂。

1.教師引述:老師這兒有幾幅圖畫,同學們想欣賞一下嗎? (《語文園地二》習作要求:畫一幅秋天的圖畫,並把它按一定順序寫下來)

2.教師一一出示有關秋天景色的幾幅圖畫,選一幅圖畫讓學生按一定的順序,用平時積累的詞語來説一説,然後生生評價。

3.同桌相互介紹自己的畫,師生評價。

因為是學生自己作品,這本身就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再播放舒緩的音樂,學生直接感受秋的情境。我從喚起學生已有生活感受,激起學生情感需要入手,讓學生容易走近文本,願意走近文本,接受美的感染,為整節課鋪設一個“美”的基調。學生結合平時積累的語言,説一説有關秋的詞語和古詩。

二、走進教材,超越教材,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新課改反覆強調:“教師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高明的教師,在於能通過教材上例子,巧妙地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讓學生到廣闊的生活中去學習。在生活中,學生無時無地不在運用語文,學習語文。將課堂與生活相聯繫,用聯繫的觀念來處理教學,教學必然由單元走向多元,由封閉走向開放,由淺薄走向厚重。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開放性、選擇性、適應性的特點,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帶着自己的文化積澱,去分析、理解和把握教材。根據學生經驗,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樹立大語文觀、大課堂觀和新教材觀,把語文教學置身於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中,不要隔斷語文教學的生活地聯繫,讓語文迴歸生活,讓語文教材成為心中的活教材,這就是我對落實《語文課程標準》,正確處理教材,開發利用語文課程資源的思考。 

三、關注語言積累,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語文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強調了“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在總目標中又要求在閲讀 方面注意“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語文的學習是很難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的積累的過程,只有積累才能薄發。沒有積累,就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談不上有真正的聽説讀寫能力,當然學不好語文。課標要求“在閲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詞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子,以及在生活中和課外閲讀中獲得的語言材料”。積累語言材料,其實是感性的語言模塊的整體儲存,這些材料儲存於大腦,將成為學生的終身營養,它們一旦被激活,就會產生綜合效力,極有利於語文素養的提高。

在導入新課時,我首先出示了幾句描寫四季的詩句讓學生猜,再聽一首秋天的歌來引入新課,配上舒緩音樂,問:“能説一説你積累有關秋天的詞句或詩嗎?”“你能用學過的或自己背過的描寫秋天的詩來抒發自己的感受嗎?”學生結合平時積累的語言,説一説有關秋的詞語和古詩。即檢查了學生平時積累情況,又將積累與課堂聯繫起來,融會貫通,也激發了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四、錦上添花與畫蛇添足,預設與生成。

在導入新課這一環節,我在舒緩的音樂聲中,一一出示秋天的圖畫,學生欣賞作品的同時也走進了文本描述的情景中,學生興致濃厚,效果超出了想像。

課堂需要反思。在遺憾中反思。在遺憾和反思中,帶着新的收穫,讓我們再次走進課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rnj77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