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特殊的葬禮教學反思(通用24篇)

特殊的葬禮教學反思(通用24篇)

特殊的葬禮教學反思 篇1

《特殊的葬禮》一課是一篇關於環境保護問題的記敍文。我抓住課文重點段落、關鍵詞句,在閲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創新能力。

特殊的葬禮教學反思(通用24篇)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教學一開始,我播放低音量的葬禮哀樂,並在音樂中描述:“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巴西總統親自主持了一次特殊的葬禮。葬禮是為一條瀑布——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的。這是怎麼回事呢?”描述將學生帶入課文特定的情境,學生產生了許多疑問,如人們為什麼要為一條瀑布舉行葬禮?這是一條怎樣的瀑布呢?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望,就會主動地探索。

二、循音入境,引導想象

課文第三自然段描寫了塞特凱達斯瀑布雄偉壯觀地氣勢。我讓學生閲讀時,找出文中表現瀑布雄偉氣勢的詞語,如:“咆哮而下、滔滔不絕、一瀉千里”等,之後,再讓學生欣賞配樂朗誦。抽象的語言文字變得形象起來,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感受瀑布的磅礴氣勢。“眼前出現了一條奔流而下的瀑布”“這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呀!”……

三、圖文結合,激發想象

課文第五自然段描寫了即將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的形態。教學時,我要學生朗讀課文,找出描寫瀑布的語句:“它在羣山之中無奈地低下了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生命垂危“等詞語的基礎上,出示文中插圖,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即將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是什麼樣子?假如你是慕名而來的遊客,看到這樣的情景會有哪些感受?你會説些什麼?學生彷彿置身於瀑布前。經過一番閲讀、討論,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想象,學生將塞特凱達斯瀑布的過去和現在作了比較,深深體會到了環境污染給大自然,給人們生活環境帶來的嚴重危害。

四、結尾質疑,引導續想

學完課文後,一個學生站起來問:“老師,葬禮是在1986年舉行的,那塞特凱達斯瀑布現在怎樣了呢?“問題一提出,我並沒有急於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想象:“同學們,你們想象一下,瀑布應該怎樣呢?”學生經過思索後,有的説瀑布可能永遠消失了,它只能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有的學生卻説葬禮喚醒了人們,人們積極植樹造林,保持水土,瀑布恢復了往昔的生機與氣勢。通過續想,儘管學生的答案不一,但學生進入了課文的意境,進一步增強了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意識。

特殊的葬禮教學反思 篇2

《特殊的葬禮》一課是一篇關於環境保護問題的記敍文。我抓住課文重點段落、關鍵詞句,在閲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創新能力。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教學一開始,我播放低音量的葬禮哀樂,並在音樂中描述:“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巴西總統親自主持了一次特殊的葬禮。葬禮是為一條瀑布——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的。這是怎麼回事呢?”描述將學生帶入課文特定的情境,學生產生了許多疑問,如人們為什麼要為一條瀑布舉行葬禮?這是一條怎樣的瀑布呢?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望,就會主動地探索。

二、循音入境,引導想象

課文第三自然段描寫了塞特凱達斯瀑布雄偉壯觀地氣勢。我讓學生閲讀時,找出文中表現瀑布雄偉氣勢的詞語,如:“咆哮而下、滔滔不絕、一瀉千里”等,之後,再讓學生欣賞配樂朗誦。抽象的語言文字變得形象起來,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感受瀑布的磅礴氣勢。“眼前出現了一條奔流而下的瀑布”“這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呀!”……

三、圖文結合,激發想象

課文第五自然段描寫了即將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的形態。教學時,我要學生朗讀課文,找出描寫瀑布的語句:“它在羣山之中無奈地低下了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生命垂危“等詞語的基礎上,出示文中插圖,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即將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是什麼樣子?假如你是慕名而來的遊客,看到這樣的情景會有哪些感受?你會説些什麼?學生彷彿置身於瀑布前。經過一番閲讀、討論,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想象,學生將塞特凱達斯瀑布的過去和現在作了比較,深深體會到了環境污染給大自然,給人們生活環境帶來的嚴重危害。

四、結尾質疑,引導續想

學完課文後,一個學生站起來問:“老師,葬禮是在1986年舉行的,那塞特凱達斯瀑布現在怎樣了呢?“問題一提出,我並沒有急於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想象:“同學們,你們想象一下,瀑布應該怎樣呢?”學生經過思索後,有的説瀑布可能永遠消失了,它只能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有的學生卻説葬禮喚醒了人們,人們積極植樹造林,保持水土,瀑布恢復了往昔的生機與氣勢。通過續想,儘管學生的答案不一,但學生進入了課文的意境,進一步增強了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意識。

特殊的葬禮教學反思 篇3

《特殊的葬禮》是國標本國小語文第八冊的一篇有關環保的記敍文,描寫了昔日旺盛的塞特凱達斯瀑布因人類的亂砍濫伐和用水毫無節制,導致瀑布漸趨枯竭,説明了環境破壞給大自然、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嚴重危害,告訴我們要珍惜、保護環境,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對於這樣的環保文章,學生並不陌生,只是文中的瀑布遠在巴西國內,而且現又已枯竭,學生無法再領略到它的容顏。沒有視覺上的真切感受,學生很難產生環保的迫切需要。為了讓學生有真切的體驗,真正從內心有所感悟,課前,我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的每一環節,緊扣“特殊”這一中心,從“讀讀、説説、寫寫”三個層面來教好這篇文章。 

一箇中心:“特殊”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過:“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揭示課題後,我引導學生圍繞課題進行質疑,然後緊緊抓住“這個葬禮特殊在哪兒?”這一中心問題展開教學,激勵學生自主閲讀、探究,使他們成為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主人。學生通過自讀,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很快就説出了葬禮的三點特殊性:(1)哀悼的對象特殊。通常葬禮是為死去的人舉行的哀悼形式,這裏則為一條大瀑布——塞特凱達斯瀑 布舉行葬禮,的確很特別。(2)主持人很特殊。由國家元首、公務繁忙的巴西總統菲格雷特親自主持葬禮儀式,這在歷史上絕無僅有的。(3)參加人員非常特殊。參加這次葬禮的人有專家教授、熱愛大自然的人等等,而且人很多,來自世界各地。以上這三點特殊,學生只須通過自己讀書就能知曉,無須老師作過多的講解。倒是它的第四點特殊,即“舉行葬禮的特殊意義,不是為了紀念或哀悼某個人的離去,而是號召人們保護環境,熱愛地球!”學生不易一下子明白,需要老師着重引導,點撥啟發。

三個基本點:“讀讀、説説、寫寫”

第二課時,我緊承上節課的內容,專門圍繞“為什麼要為這條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葬禮?它到底是一條怎樣的瀑布?”展開討論,研究“舉行葬禮的特殊意義”。引導學生反覆讀文體會,抓住一些重點詞讀出自己的感受。學生體會得很深刻,而且讀得也很有感情。在此基礎上,再借助多媒體直觀、形象的特點,讓學生突破時空界限,欣賞到瀑布昔日的雄偉壯觀和今日的奄奄一息。在今昔強烈的對比中,學生的內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面對眼前的瀑布,他們暢談了自己的感受,並替瀑布説出了它的心裏話。他們的發言異常踴躍,回答非常精彩,不僅認識到了人為的破壞給環境所帶來的危害,更體現出他們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決心。巴西總統菲格雷特主持這次葬禮,無非就是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他在葬禮上所做的動人心絃的演説,為的也是號召大家“保護環境,愛護地球”,這就是舉行這次葬禮的特殊意義所在。所以,一定要指導學生寫好演説辭。由於學生從未寫過演説詞,對於演説辭的格式和要求不太清楚,課上,我有針對地進行指導,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試着寫寫巴西總統的演説辭。學生們寫得很不錯,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們的肺腑之言,從他們真切的話語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每一位孩子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善良之心。

整堂課,通過讀讀——説説——寫寫,學生在自讀感悟、情感體驗中,逐步學會了發表自己的見解,學會了讀中悟情,讀中碰撞出創造思維的火花。語文課也由此變為學生展示自己朗讀水平、交流能力的新天地。

特殊的葬禮教學反思 篇4

《特殊的葬禮》是蘇教版國小四年級語文第下冊的一篇有關環保的記敍文,描寫了昔日旺盛的塞特凱達斯瀑布因人類的亂砍濫伐和用水毫無節制,導致瀑布漸趨枯竭,説明了環境破壞給大自然、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嚴重危害,告訴我們要珍惜、保護環境,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對於這樣的環保文章,學生並不陌生,只是文中的瀑布遠在巴西國內,而且現又已枯竭,學生無法再領略到它的容顏。沒有視覺上的真切感受,學生很難產生環保的迫切需要。為了讓學生有真切的體驗,真正從內心有所感悟,課前,我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的每一環節,緊扣“特殊”這一中心,從“讀讀、説説、寫寫”三個層面來教好這篇文章。

一箇中心:“特殊”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揭示課題後,我引導學生圍繞課題進行質疑,然後緊緊抓住“這個葬禮特殊在哪兒?”這一中心問題展開教學,激勵學生自主閲讀、探究,使他們成為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主人。學生通過自讀,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很快就説出了葬禮的三點特殊性:

(1)哀悼的對象特殊。通常葬禮是為死去的人舉行的哀悼形式,這裏則為一條大瀑布——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葬禮,的確很特別。

(2)主持人很特殊。由國家元首、公務繁忙的巴西總統菲格雷特親自主持葬禮儀式,這在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3)參加人員非常特殊。參加這次葬禮的人有專家教授、熱愛大自然的人等等,而且人很多,來自世界各地。

以上這三點特殊,學生只須通過自己讀書就能知曉,無須老師作過多的講解。主要是它的第四點特殊,即“舉行葬禮的特殊意義,不是為了紀念或哀悼某個人的離去,而是號召人們保護環境,熱愛地球!”學生不易一下子明白,需要老師着重引導,點撥啟發。

三個基本點:“讀讀、説説、寫寫”

第二課時,我緊承上節課的內容,專門圍繞“為什麼要為這條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葬禮?它到底是一條怎樣的瀑布?”展開討論,研究“舉行葬禮的特殊意義”。引導學生反覆讀文體會,抓住一些重點詞讀出自己的感受。學生體會得很深刻,而且讀得也很有感情。在此基礎上,再借助多媒體直觀、形象的特點,讓學生突破時空界限,欣賞到瀑布昔日的雄偉壯觀和今日的奄奄一息。在今昔強烈的對比中,學生的內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面對眼前的瀑布,他們暢談了自己的感受,並替瀑布説出了它的心裏話,體現出他們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決心。巴西總統菲格雷特主持這次葬禮,無非就是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他在葬禮上所做的動人心絃的演説,為的也是號召大家“保護環境,愛護地球”,這就是舉行這次葬禮的特殊意義所在。所以,一定要指導學生寫好演説辭。由於學生從未寫過演説詞,對於演説辭的格式和要求不太清楚,課上,我有針對地進行指導,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試着寫寫巴西總統的演説辭。學生們寫得很不錯,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們的肺腑之言,從他們真切的話語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每一位孩子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善良之心。

整堂課,通過讀讀——説説——寫寫,學生在自讀感悟、情感體驗中,逐步學會了發表自己的見解,學會了讀中悟情,讀中碰撞出創造思維的火花

特殊的葬禮教學反思 篇5

《特殊的葬禮》是蘇教版國小四年級語文第下冊的一篇有關環保的記敍文,描寫了昔日旺盛的塞特凱達斯瀑布因人類的亂砍濫伐和用水毫無節制,導致瀑布漸趨枯竭,説明了環境破壞給大自然、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嚴重危害,告訴我們要珍惜、保護環境,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對於這樣的環保文章,學生並不陌生,只是文中的瀑布遠在巴西國內,而且現又已枯竭,學生無法再領略到它的容顏。沒有視覺上的真切感受,學生很難產生環保的迫切需要。為了讓學生有真切的體驗,真正從內心有所感悟,課前,我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的每一環節,緊扣“特殊”這一中心,從“讀讀、説説、寫寫”三個層面來教好這篇文章。

一箇中心:“特殊”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揭示課題後,我引導學生圍繞課題進行質疑,然後緊緊抓住“這個葬禮特殊在哪兒?”這一中心問題展開教學,激勵學生自主閲讀、探究,使他們成為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主人。學生通過自讀,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很快就説出了葬禮的三點特殊性:

(1)哀悼的對象特殊。通常葬禮是為死去的人舉行的哀悼形式,這裏則為一條大瀑布——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葬禮,的確很特別。

(2)主持人很特殊。由國家元首、公務繁忙的巴西總統菲格雷特親自主持葬禮儀式,這在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3)參加人員非常特殊。參加這次葬禮的人有專家教授、熱愛大自然的人等等,而且人很多,來自世界各地。

以上這三點特殊,學生只須通過自己讀書就能知曉,無須老師作過多的講解。主要是它的第四點特殊,即“舉行葬禮的特殊意義,不是為了紀念或哀悼某個人的離去,而是號召人們保護環境,熱愛地球!”學生不易一下子明白,需要老師着重引導,點撥啟發。

三個基本點:“讀讀、説説、寫寫”

第二課時,我緊承上節課的內容,專門圍繞“為什麼要為這條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葬禮?它到底是一條怎樣的瀑布?”展開討論,研究“舉行葬禮的特殊意義”。引導學生反覆讀文體會,抓住一些重點詞讀出自己的感受。學生體會得很深刻,而且讀得也很有感情。在此基礎上,再借助多媒體直觀、形象的特點,讓學生突破時空界限,欣賞到瀑布昔日的雄偉壯觀和今日的奄奄一息。在今昔強烈的對比中,學生的內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面對眼前的瀑布,他們暢談了自己的感受,並替瀑布説出了它的心裏話,體現出他們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決心。巴西總統菲格雷特主持這次葬禮,無非就是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他在葬禮上所做的動人心絃的演説,為的也是號召大家“保護環境,愛護地球”,這就是舉行這次葬禮的特殊意義所在。所以,一定要指導學生寫好演説辭。由於學生從未寫過演説詞,對於演説辭的格式和要求不太清楚,課上,我有針對地進行指導,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試着寫寫巴西總統的演説辭。學生們寫得很不錯,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們的肺腑之言,從他們真切的話語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每一位孩子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善良之心。

整堂課,通過讀讀——説説——寫寫,學生在自讀感悟、情感體驗中,逐步學會了發表自己的見解,學會了讀中悟情,讀中碰撞出創造思維的火花

特殊的葬禮教學反思 篇6

《特殊的葬禮》是國標本國小語文第八冊的一篇有關環保的記敍文,描寫了昔日旺盛的塞特凱達斯瀑布因人類的亂砍濫伐和用水毫無節制,導致瀑布漸趨枯竭,説明了環境破壞給大自然、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嚴重危害,告訴我們要珍惜、保護環境,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對於這樣的環保文章,學生並不陌生,只是文中的瀑布遠在巴西國內,而且現又已枯竭,學生無法再領略到它的容顏。沒有視覺上的真切感受,學生很難產生環保的迫切需要。為了讓學生有真切的體驗,真正從內心有所感悟,課前,我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的每一環節,緊扣“特殊”這一中心,從“讀讀、説説、寫寫”三個層面來教好這篇文章。 

一箇中心:“特殊”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過:“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揭示課題後,我引導學生圍繞課題進行質疑,然後緊緊抓住“這個葬禮特殊在哪兒?”這一中心問題展開教學,激勵學生自主閲讀、探究,使他們成為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主人。學生通過自讀,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很快就説出了葬禮的三點特殊性:(1)哀悼的對象特殊。通常葬禮是為死去的人舉行的哀悼形式,這裏則為一條大瀑布——塞特凱達斯瀑 布舉行葬禮,的確很特別。(2)主持人很特殊。由國家元首、公務繁忙的巴西總統菲格雷特親自主持葬禮儀式,這在歷史上絕無僅有的。(3)參加人員非常特殊。參加這次葬禮的人有專家教授、熱愛大自然的人等等,而且人很多,來自世界各地。以上這三點特殊,學生只須通過自己讀書就能知曉,無須老師作過多的講解。倒是它的第四點特殊,即“舉行葬禮的特殊意義,不是為了紀念或哀悼某個人的離去,而是號召人們保護環境,熱愛地球!”學生不易一下子明白,需要老師着重引導,點撥啟發。

三個基本點:“讀讀、説説、寫寫”

第二課時,我緊承上節課的內容,專門圍繞“為什麼要為這條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葬禮?它到底是一條怎樣的瀑布?”展開討論,研究“舉行葬禮的特殊意義”。引導學生反覆讀文體會,抓住一些重點詞讀出自己的感受。學生體會得很深刻,而且讀得也很有感情。在此基礎上,再借助多媒體直觀、形象的特點,讓學生突破時空界限,欣賞到瀑布昔日的雄偉壯觀和今日的奄奄一息。在今昔強烈的對比中,學生的內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面對眼前的瀑布,他們暢談了自己的感受,並替瀑布説出了它的心裏話。他們的發言異常踴躍,回答非常精彩,不僅認識到了人為的破壞給環境所帶來的危害,更體現出他們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決心。巴西總統菲格雷特主持這次葬禮,無非就是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他在葬禮上所做的動人心絃的演説,為的也是號召大家“保護環境,愛護地球”,這就是舉行這次葬禮的特殊意義所在。所以,一定要指導學生寫好演説辭。由於學生從未寫過演説詞,對於演説辭的格式和要求不太清楚,課上,我有針對地進行指導,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試着寫寫巴西總統的演説辭。學生們寫得很不錯,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們的肺腑之言,從他們真切的話語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每一位孩子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善良之心。

整堂課,通過讀讀——説説——寫寫,學生在自讀感悟、情感體驗中,逐步學會了發表自己的見解,學會了讀中悟情,讀中碰撞出創造思維的火花。語文課也由此變為學生展示自己朗讀水平、交流能力的新天地。

特殊的葬禮教學反思 篇7

年、月、日的知識包含着許多規律,它雖然是天文知識,但與數學密不可分,並且其中奧妙無窮,學生十分感興趣,在教學時能夠引導學生從中發現許多規律。一開始學生認識年、月、日,自主尋找年、月、日之間的關係,都需要利用年曆,而年曆的構成、各月之間的聯繫、星期的循環等,在教材中體現較少,但這些知識對於學生繼續學習有很大幫忙,於是我設計本節課的第二個環節:製作年曆。

1、“製作年曆”數學活動,學生受益多多

本課教學設計,既讓學生鞏固了所學的年月日知識,又進行了知識的拓寬,並與手工勞動、美術、語文(詩詞)等學科融合,讓學生在綜合化的學習中,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享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我也能製作年曆!)。由此可見,透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的受益是多方面的。

2、數學活動的主旨首先是“數學”的,千萬不能偏離

在設計中,我注意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其中的“數學”的東西是不是太少了?因為它畢竟是數學課,而不是手工課或美術課。

為了手工和美術等的東西不佔用過多的課堂時間,首先,我把第一步“佈局設計”放在課前。課前,我就讓學生蒐集材料,透過討論交流,自主選取和確定年曆的主題。然後,我又大膽放手讓進行佈局設計,並把要畫的畫、要填寫的詩詞等進行先期處理。其次,對於第三步“完善加工”,有些同學課堂上來不及完成,我鼓勵他們在課後繼續不折不扣地高質量完成,還透過評比,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收穫,體驗製作的成功體驗。

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學生把更多的時間花在“數學”上來,以重點完成第二步“製作年曆”。具體如下:開始,我透過安排必須時間的複習,讓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的知識,也為下一步製作年曆打下了基礎。

在製作過程中,我注意採用“由扶到放”的教學策略,重點進行一月份和二月份的表格填寫。因為一月份是一年的開始,既要注意與上一年銜接好,又要注意如何把一個月的天數填到為星期為週期的表格中;二月份的既要注意與一月份的銜接,又要注意它是29天,而不是28天。

透過兩個月的填寫,學生會在其中逐步熟練,並會慢慢體會到一些規律性,以後的填寫就容易多了。以後,我開始由慢到快,但注意每月的月尾進行一次核對,以防發生連瑣性錯誤。

在填寫過程中,我總是注意讓學生不斷總結注意點,循序漸進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髮現規律性的東西。比如在一、二月份填寫完成後,讓學生總結注意點,在填寫過程中發現了什麼(原先上下兩排的數字之間正好相差7;前一個月的最後一週剩餘了幾天,後一個月的第一週就要空出幾天,這才是正確的銜接;如果前一個月沒有剩餘的天數,是後一個月從第一格填寫起;我把一些重要的日子、爸爸媽媽和我的生日都用紅筆進行了標註,這樣看起來比較醒目明瞭……)

3、激發興趣,引導探究,使每個學生在活動過程中享受快樂

這堂課下課後,我把學生製作的年曆掛滿了教室,讓大家欣賞、交流和評比,又把這些好消息告訴家長,許多家長也很感興趣。一天,一個學生興沖沖地跑過來告訴我:“老師,我爸爸説,這天我家不買掛曆,説我的掛曆製作得夠水平,準備掛在客廳裏呢!”這對學生來説,但是最大最大的表揚和鼓勵了。

特殊的葬禮教學反思 篇8

《一株紫丁香》這篇課文是一首活潑、清新的小詩,詩中一株紫丁香是孩子們的一片心意,是對老師的問候與感激。這株紫丁香不僅僅是孩子們送給老師的一份珍貴的禮物,表達了孩子們對老師的熱愛和尊敬,更是一首師生情誼的頌歌,整首小詩恬靜、深情,讀起來琅琅上口,回味悠長。

這次我執教的是第二課時教學,整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我用深情的語言描繪秋天景色引出本首小詩,並和學生一起寫課題,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帶領他們再次走入課文。在學生解決了生字和正確朗讀的基礎上,提出兩個大問題:孩子們是怎樣在老師窗前栽下紫丁香的?孩子們為什麼要把這株紫丁香栽在老師窗前?把課文串起來進行朗讀指導,並在朗讀中抓住“踮起”“ 掛牽”等關鍵詞進行理解感悟,讀悟結合,然後再回歸全文,配樂朗讀,拓展延伸中,我還安排了學生交流讚美老師詩句,最後以指導書寫“牽、困”兩個生字結束教學。

上完課後,我覺得自己的教學流程比較清楚,生字教學、説話、朗讀、拓展等環節也都具備,學生上課也很積極投入,課堂氣氛較好,所以不禁沾沾自喜。但是經過自己的一番反思,我覺得這堂課的最大失敗就是朗讀指導不夠自然不夠深入,有些浮躁、表演的意味。而《一株紫丁香》這篇課文,最大的特點是意境優美感人,如果閲讀中只停留在表面、誇張的朗讀上,那教學真可謂蒼白無力。其實,如何讓學生進入學習,通過朗讀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表現出來,形成個性化的朗讀,如何在朗讀中作到潤物細無聲的指導。一直是困擾着我的問題。下面就從以下幾方面作簡單分析:

一、對教材的把握不夠深入。

在備課時,我反覆研讀文本,力求找到一個切入點來指導學生學習,根據教參指示,我設計了“孩子們是怎樣在老師窗前栽下紫丁香的?”“孩子們為什麼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師的窗前?”兩個問題,想以這兩個問題來整合課文來帶動學生閲讀。實踐下來,這種把文中大意抽象概括出來的問題法,比之前讓學生在深情的朗讀中,自己感悟要突兀得多。且課文語言易懂,學生能夠理解,又何必繞彎子呢?雖然我的設計是精細的所提出的問題也是圍繞這篇課文的,但是花了這麼多精力尋找的切入點,在實際的課堂中,在學生的朗讀中,究竟發揮了多大的作用?學生從中究竟得到了什麼?我想,沒有這兩個問題學生也一樣會讀得很好。因為我的經驗不夠,對教材的把握不夠準確,所以課堂上我帶學生繞了個大彎子。放棄了一種智慧,選擇了一種才能,放棄和選擇什麼,有時候直接體現出效率。此時我深刻體會到了語文教學一定要講究實效性。

二、對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夠了解。

在我們班,學生的閲讀水平和自覺性差距較大,好的學生不用老師點撥,自己就能理解課文,並把它讀好。而有的學生則是“舉步維艱”處處受阻。這次上課時,為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我將2-5小節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朗讀彙報時,我也只是做了鼓勵性評價,和適當的煽情。許多孩子抑揚頓挫的語氣,充滿深情地朗讀,讓課堂增色不少,但這些所謂的“感情朗讀”都無疑是個別的好學生給每段詩句貼上的情感標籤,而忽略了大部分學生對語言內在含義以及表達方式的體察和訓練。如詩句最後一段:“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師休息吧,……”當我引導學生觀察老師在認真備課的插圖時,幾個學生竟 “哇塞”地叫了起來。本來想用圖片引導學生儘快進入課文情境中,豈知學生沒能對圖片有足夠的理解到產生共鳴,故朗讀的效果,並不理想。另外很多學生對於“踮起”、“安靜”、“夜深了”…..這些詞語的體會並未深入,只是停留在淺淺的朗讀層面。其間,我範讀和細緻引導顯得尤其重要,而我卻省去了,導致很多的學生未能真正走入文本。新課標理念下的課堂如沐春風,以讀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學中我們教師應有意識地為學生打開一扇深入閲讀的窗口,從扇扇窗口窺視、捕捉到文字裏藴藏的真情實感,獲得閲讀的愉悦,從而使學生從內心深處真正燃起深讀文本的慾望和衝動。這節課我對學生認知水平不夠理解,低估了或高估他們的朗讀能力,所以朗讀才顯得流於形式。我想以後備課的時候我還得再多備備學生。

三、對教學的設計不夠創新。

由於第一次接觸詩歌的教學,我備課時就順着原來的教學模式進行設計,一路走過來,雖然各個環節、各個流程清楚整齊,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評課時當李老師提出詩歌的教學應該與其它體裁的課文教學有所區別,應體現出詩歌獨特的意境美和整體感時,我便豁然開朗:我怎麼沒想到把它設計得詩情畫意點,而只把它當成課文來上呢?的確,我們如果能時時有一種創新的意識來備教材、備學生、備教學的話,那我們的課堂才會永遠充滿生命的活力。相信有了創新的意識,我今後一定會不斷地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目標。

備好一節課需要短期與長期的準備,需要教師對文本、對學生要有深度的鑽研、創新的理念,還需要儲備更多的相關知識和語言準備,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在課堂裏遊刃有餘,揮灑自如,才能更好地實現課堂的精彩生成。

特殊的葬禮教學反思 篇9

《穿串鏈》這節課更討女孩子喜歡一些,整節課以孩子們的操作為主,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活動過程體現了學生在前,老師在後的學習方法。首先讓學生自己自由的進行排序,然後讓孩子自由的進行展示,在孩子展示的基礎上,老師加以總結。活動的目的基本達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簡單規律排序,個別學生還能自己設計規律對物體進行排序。雖然一些學生似乎沒有按規律排序,沒有達到活動目標,但是,他們今天通過自己的嘗試、探索、發現有規律的排序,通過欣賞他人的作品,感知了物體的規律美,在今後的活動中,他能將今天的收穫和感知表現出來,這樣就達到了目的。從本次活動中使我感悟到,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學生都達到同一個標準,只能力求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發展。

我認為我們要認識到美術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這節課的目的不僅是使孩子學習按規律排序,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尋找規律、發現規律。但這節課最大的不足就是學生帶的材料太少,不能充分作品,還有的同學沒帶材料,只能在圖畫本上畫,感受太少。

特殊的葬禮教學反思 篇10

依據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在課堂上我從這幾方面入手:

1、放手讓學生通過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等方式達到了讀準生字字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目的。接下來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兩篇短文的大意,並啟發學生《“打掃”森林》可採用把各部分意思連起來的方法,《人類的老師》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後一自然段)的方法來歸納。

2、要學生劃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詞句,在旁邊批註,寫出自己的感受。通過自主閲讀,自主批劃,自主理解,自主感悟,自主質疑,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3、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學習交流,組內人員相互學習和評價,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再讓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我適時地加以點撥,引導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受到啟發。如在交流“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繫的。這樣,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時,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我指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結合食物鏈圖示來學習就容易多了,這樣學生對課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入地體會到“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

特殊的葬禮教學反思 篇11

《趙州橋》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舉世聞名的趙州橋的特點,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以讀為主

閲讀是此刻讀文教學中的一個主旋律,本課教學中,我也把朗讀擺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從讀中感悟”。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一篇課文的資料和它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師在講台上一句一句的講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學生理解得徹底,一個重要的手段便是讀。例如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同學們,你們平時喜歡用什麼方法來讀課文呢?”“我喜歡大聲朗讀!”“聲情並茂,不錯!”“我喜歡一個字一個字地點着讀!”“一字不落,也不錯!”“我喜歡默讀!”“看得仔細,也很好!”“好那就請同學們選取你自我喜歡的方式來朗讀這一段,並找一找本段主要寫了什麼?”(初讀)學生很快便找到了本段交代了:趙州橋的地理位置、設計者和建造的年代。“那為什麼要介紹這些呢?除此之外你還讀到了什麼?”(再讀)“作者是想給我們一個大體的介紹,我還明白了,趙州橋是一座世界聞名的石拱橋。”“很好,那有誰能告訴我世界聞名説明了什麼?”“説明了這座橋十分的有名!”“哦?有這麼多的橋,為什麼這座石拱橋舉世聞名呢?”(讀一讀,劃一劃)“因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並參加建造的,到此刻已經有1300多年了。”“這是一句句子,其中包括了建造時光和設計者,那麼是否因為這是李春設計並參加建造而使

它出名還是因為其它什麼原因呢?請找出一些詞語概括。”(再讀此句)學生劃出了“隋朝”、“已經有1300多年了”。“請你用一個詞來概括這二個詞説明了趙州橋建造的什麼特點?”

(教師出示句子填空)-----------------是趙州橋“世界聞名”的原因之一。“距今為止已經很久了”;“歷史悠久”;“古老”;“年代久遠”,我再請學生把這些詞填入到空格中,注意句子的通順性。然後全班評議決定使用年代久遠(歷史悠久)。這樣邊讀邊理解,層層深入,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

二、多種學習方式並存,自主選取

此篇文章中,第二自然段是重點段落,我決定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再進行指導。“同學們讀課文的方式有很多,相信你們必須還有許多不一樣的理解課文的方法比如説:劃重點詞句,畫畫等!接下來就請你們採用不一樣的方法來自已學習第二自然段!”“老師,我是用劃重點詞語的方法來學習的。我找到了‘趙州橋橋長50多米,有9米多寬;全部用石頭砌成,下方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還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這些句子來説明趙州橋的結構。”“嗯,你找得真不錯!還有同學用了別的方法嗎?”“老師,我用了畫圖的方法。”“那就請你上來給我們展示一下吧!”“嗯,你畫的趙州橋真是惟妙惟肖,那你能不能告訴我,為什麼你不把這四個小橋洞畫在一齊呢?”“那樣看起來就不舒服了!”“哦,原先趙州橋在設計時還體現了一種對稱的美!那同學們,你們還能找到生活中哪些對稱的物品呢?”“蝴蝶!”“不錯!”“天平秤!”“你真聰明!”“人!”“對!我們生邊其實還有許許多多對稱的物品,期望我們同學以後能夠多留心地來觀察它們!”(至於這樣的設計有什麼樣的作用,這些資料書上都寫得較為清楚,所以我沒有花大力氣去講,只作了簡單的分析)。接下來,我請學生對趙州橋的設計作一

個評價。學生的評價是:“很了不起”;“哦!了不起你是僅僅指橋嗎?”“我覺得設計者和建造者也很了不起!”“為什麼呢?”“因為以前沒有卡車、挖土機這些機器幫忙,全都是靠當時的勞動人民自我的雙手來建造的!”“嗯,聽了你的介紹之後老師也十分佩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老師,我覺得古代的人很偉大也很聰明!”“嗯,老師也跟你有同感!”這時全班都有了共鳴,師生共同來探討工程的不易和出色,人民的力量和智慧。讓學生從中體會我國悠久的禮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這種學習不僅僅讓學生學習到了知識,更學會了學習方法,從課本當中去感悟更多,這才是最重要,也是我們語文教學中就應教給學生的。

遺憾之處:

1、沒有收集好關於趙州橋在建造時的一些書面資料。

2、課堂調控潛力還不夠。

特殊的葬禮教學反思 篇12

本課是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範疇,是讓學生了解和學習拓印版畫技法的課,但是它的課題是《唱起來,跳起來》,所以我個人認為本課學習需要任課老師最好能歌善舞,我對我的歌聲是沒有信心的,但舞蹈還湊合,因此,我在設計教案時,採取揚長避短的方法,沒有從肢體語言和動作方面多家強調,而是從情感態度角度激發學生表現慾望,再借助媒體,配合自己簡單的舞蹈姿勢來引導學生理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為了今後更好的把握課堂和深入教學研究,我歸總了一下幾點反思:

1.課堂導入比較新穎。採取合理的啟發、引導,激發學生表現慾望,幫助學生醖釀情感,積蓄創作熱情。

2. 注重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和創造性思維。情感交流和創造思維的培養和開發,是新課改環境下國小美術教育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讓學生敞開心扉,用體會和美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大膽交流,大膽創造最美的、獨具個性的形象,畫出自己最最想表現、最能體現人民興高采烈場面。

特殊的葬禮教學反思 篇13

一直以來,我都堅信,閲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根本途徑。曾經看過這樣一幅畫:一位國小生手裏拿着50分的試卷,垂頭喪氣,然後,他走進了《三國演義》,當他從書裏走出來之後,手裏拿着的是100分的試卷,頭昂着,臉上滿是自信,畫的標題是《改變了我的一生》。

我覺得這裏面並沒有誇張的成分,閲讀拓寬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人們的思維品質,大大地促進智力發展。可以説閲讀不僅對提高語文素質而且對人一生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蘇霍姆林斯基説:“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閲讀、閲讀、再閲讀。問題不僅在於閲讀能挽救某些學生免於考試不及格,而且在於藉助閲讀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引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9條)

基於以上認識,在自己的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強化閲讀,擴大學生的閲讀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

1、動員每位同學買一些合適的書,宣傳鼓動加上一點利誘這一點總算做到了。訂了書報之後教學生怎樣閲讀。如利用《語文報》可以讀(好的文章、詩歌可以朗讀),可以看,可以摘錄,可以剪貼(按相關知識點),可以做(相關練習),還可以整理收藏當作資料以供複習時查找。

2、每週拿出一節課供學生自由閲讀。在這節閲讀課中,我儘量做到開放、自由,不強加給學生各種限制。不管課時怎樣緊,儘量保證每週一節,以形成延續性,逐步養成學生的閲讀習慣,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

3、要求學生每週寫一篇讀書筆記或讀書摘錄。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想逐步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我想我這樣做的出發點是好的,應該也是符合語文學習規律的,但實際的情形、效果卻並不樂觀:

1、閲讀課上居然有學生看着看着,書本換來換去。這是大大出乎我意料的,他們不是喜歡閲讀,要求有閲讀課嗎?閲讀不是一件自由、寬鬆、愜意的事嗎,不是一種很好的精神放鬆和精神享受嗎?怎麼會進不了狀態呢?

2、閲讀課上,鴉雀無聲,我也想趁這時機讀點自己的書,偶或抬頭,發現有同學奮筆疾書,心下甚喜,“嗯,讀書進入狀態了,感悟頗多,不吐不快了,下去看看他們讀的是什麼書。”一看嚇一跳,他們正在忘我地做作業!

3、從交上來的讀書筆記看,三分之二的同學停留在大段大段的摘錄上。我甚至懷疑有不少同學僅僅為了應付老師,摘錄的東西,抄完就忘,更有甚者,連自己抄什麼東西都不知道。這種現象的本質是:仍有不少同學未意識到閲讀的重要性,仍然不會閲讀,更不會思考、也沒有感悟,思想膚淺,感情貧乏。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反思如下:

1、“真正的讀書是指與考試無關的與書籍親密接觸。”——薛瑞萍。真正的閲讀狀態應是在心靈自由,思想放鬆,環境寬鬆的情況下進行的。而現在的學生學習壓力過大,失去了進行閲讀的寬鬆的時間、心境,失去了對文學作品進行領略、鑑賞、審美的客觀條件。

2、學生的閲讀過於功利化。這種功利化的閲讀是考試逼出來的,和審美是無緣的,是相背離的。這種缺少美感和情感愉悦體驗的閲讀使學生失去閲讀的動力,甚至於使閲讀成為一種負擔,因而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閲讀所能起到的效果。在這種功利化心態下的閲讀,其接受的信息只在腦中過了一遍,而未能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學生在閲讀中的摘抄整理,也只是為了積累好句好段,積累論據,以期在考試中派上用場,而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提高語文素養的問題。真正的閲讀積累應是厚積薄發,功到自然成的,其作用在寫作上體現為信手拈來,左右逢源,而非像現在的學生那樣粘貼式的機械引用。

3、由於過分追求給學生閲讀的自由與寬鬆,而造成放羊式的閲讀狀況。在這種放羊式閲讀教學中,教師缺少具體的指導,未能充分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而這些問題的根子之一是作為教師,本身的閲讀面不夠寬廣,閲讀素養不高,不能高屋建瓴地指導學生閲讀,未能形成教師與學生間,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交流,因而不能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反思之後,應儘量做好以下幾點:

1、作為教師,自己要抓緊讀書,拓寬閲讀面,提高閲讀素養,這樣才能站得更高,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走向高品位的閲讀,才能更好地激發調動學生閲讀的興趣。當然,作為老師,由於工作壓力大,時間長,也正失去自由閲讀的寬鬆時間和心境,並且這一點正趨惡化,近期要改變是不大可能的,只有靠自己去擠時間了。

2、閲讀課形式可豐富些,不要一味只讓學生在課堂上看書,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朗讀自己讀到的好文章,也可以讓學生朗讀他自己讀到的好文章,並談點閲讀感想,進行介紹交流。

3、建設讀書型班級。鼓勵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藏書庫,並在班級書櫃進行不定期的交流,以形成“人人有書讀”的局面,“人人愛讀書”的氛圍。

特殊的葬禮教學反思 篇14

我主要從科學課中體驗活動的創設與實施方面談談個人的反思。

我們已經意識到在科學課的學習中體驗活動的重要性,因此,在每次的教學設計中都力圖創設最能打動學生的體驗活動。當初在設計“地球上的水”一課時,我曾經設計了這樣一個體驗活動:在課堂中讓學生親自用水洗洗水果或者蔬菜,然後用飲料瓶來量一量大約用了多少水?從而體會日常無意識浪費水的行為,但是在試教時發現,因為受教室條件的限制,學生當時的用水量很少,基本上沒有浪費水,課後想一想,這是因為我們無法在課堂上還原生活中的場景,不能讓學生完成“親歷式體驗”。這個設計失敗了,那麼該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無意間的浪費呢?經過反覆思考,並且和其他老師進行研究,我又設計了這樣兩個體驗活動:一個是家中的體驗活動:“記錄一週內 家庭用水情況。”學生回家之後,認真的觀察、仔細的測量,如實的記錄,然後把結果拿到班級中彙報,學生們在交流中感悟到水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另一個體驗活動是在課堂上“用飲料瓶接20秒水流”的實驗。這個實驗來源於“人們洗手往往開着水龍頭,大家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浪費”。可是在課堂中的這個體驗活動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短短20秒竟流走了大半瓶的水,約600毫升!學生震驚了,當老師連續的追問:一次洗手浪費這些,一天呢?一家呢?一個樓院?……這樣聯想式的思考,把學生的思維深化,讓學生的體驗更深入,學生的心確實被打動了,他們強烈地意識到浪費水是可怕的,這種浪費水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可是又不被大家注意的。於是學生自發地產生了制止浪費的想法,從而達到了教育的效果。

從這一體驗活動的修改過程中,我悟出了這樣的道理:設計體驗活動要從以下幾方面着想:

1、親歷式體驗必須在學生現實生活情境中完成,不能由教師虛設。

2、要抓住兒童常見卻被忽視的活動引導體驗,幫助學生更細緻地關注生活。

3、體驗活動中教師引導作用尤為重要,要起到點睛之用。

4、聯想式體驗要適時適度,要建立在充分的感性體驗基礎之上。

特殊的葬禮教學反思 篇15

袁宏道的滿井遊記為我們展現了京郊初春的迷人景色。課文學完了,同學們都被其優美的景緻陶醉了,總覺得餘味未盡。我想,如果能換個方式展現或宣傳此美景,啟不是既能鞏固課文知識有能鍛鍊學生潛力的一舉兩得之美事?

冥思苦想之後,廣告給了我靈感。對,給滿井設計一則廣告----“假如你是滿井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的廣告設計師,請你為滿井設計一則廣告,招攬更多的遊客。”鼓勵學生富有創意的表達,如海報,有書有畫;電視廣告,有情景或對白;曲藝形式,有説有唱……

同學們興趣大增,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準備大顯身手。

效果甚佳,其中不乏佳作,現錄幾則,以饗大家----

電視廣告:

1.一位大學生第二十四次被女友拋棄後,大哭

2.他決定上吊,但他放棄了,因為他怕喘不上氣

3.他決定跳樓,但他放棄了,因為他怕高

4.他決定吃安眠藥,但他放棄了,因為他怕苦

5.他決定用刀刺進自我的胸膛,但他放棄了,因為他怕痛

6.他決定觸電,但此時卻停電了

7.……

8.他決定投滿井,但他又放棄了,因為他被滿井的美麗景色吸引了

9.他又開始了第二十五次戀愛

10.他把女友帶到了滿井,徜徉其間……

怎樣樣,滿井的魅力夠大吧!

另外還有像“今生不到滿井遊,枉在世上走一遭”之短小精悍之作,也有傾情的訴説“朋友,到滿井來吧!那裏的水鏡子般清澈,令你神傾;那裏的山少女般秀美,令你陶醉;那裏的柳柔梢披風,令你遐想;那裏的麥田淺鬣寸許,令你充滿希望”,還有“竹板這麼一打呀,別的咱不誇,誇一誇滿井景色優美景色甚佳……”

透過這次作業,我深刻認識到指導作業需樹立動態的知識觀,開放的作業觀。教師憑藉開放的作業設計,辨證的傳授知識,靈活的運用知識,動態的呈現知識;學生憑藉開放的作業的完成,動態的理解知識,靈活的應用知識,融匯的深化知識。從而讓學生在創新的實踐空間中,得到語言實踐的充分參與,語言思維的充分訓練,語言營養的充分吸收,使語言知識內化為他們的語言庫存,轉化為他們的語言潛力,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特殊的葬禮教學反思 篇16

師恩難忘》是五年級第一學期第一單元的閲讀課文。記敍了作家劉紹棠童年時代的啟蒙老師每講一課都要演繹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從小培養了他對文學的熱愛,引導他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的事情。文中雖然作者從老師那裏獲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詩引申的一個小故事,但從這篇課文裏我們體會到老師對學生的殷殷關愛和學生對老師的深厚感情。

教學中,我緊扣關鍵詞語“娓娓動聽”、“身臨其境”、“引人入勝”……結合田老師把古詩改編成動人的故事來講課的經過,引導學生細心體會老師是怎樣的“教學有方”——不僅教給了學生知識,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還不忘教導學生做人……使學生深入體味到老師的“恩”和對學生的愛。然後,在這樣的感情基礎上,帶着學生感受作者對老師的感恩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點句子“談起往事,我深深感謝老師在我那幼小的心田裏,播下了文學的種子。”就顯得水到渠成,舉重若輕了!

教學這篇課文,學生能夠初步體會“師生”間情誼的珍貴,明白老師對自己教育時的良苦用心,從而懂得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回報老師的付出。課後,覺得自己在處理理解第一句話“我聽得入迷,恍如身臨其境,田老師戛然而止,我卻仍在發呆;直到三年級的大學兄捅了我一下,我才驚醒”時,所提問題的引導、針對性不夠強,因此學生在這一句子的理解上花了較長的時間,以至於最後教學內容不能當堂完成,留下了一點小小的遺憾。

特殊的葬禮教學反思 篇17

教學這一課時,我充分利用了書上的表音表形圖,幫助學生認識了zcs的音和形,然後讓學生結合表音表形圖,説説兒歌:像個2字zzz,仙人掌刺ccc,絲瓜鬚子sss,在這樣的直觀形象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很快認識了zcs,記住了他們的形狀。但是在小組開火車讀的過程中,我感覺到好幾位小朋友發出的zcs的音不是很標準,他們的舌尖沒有抵住下齒背,有一位小朋友的門牙壞了,還總是漏氣,發出的z和c的讀音幾乎沒什麼兩樣,呵呵,怎麼辦?我不由得想起了南通教育博客上“花信風”網友給我的留言,要注意學生的口型,我想嘗試一下,於是,我讓孩子們用石頭尖舔舔自己下邊那排牙齒背,並做示範給他們看,然後,讓他們聽我發zcs的音,聽完了,再自己試試看,然後開火車再讀,感覺這一次好多了!嘿嘿,學習了!但是,就那位漏氣的小毛頭,他的發音到傍晚他媽媽來接他時,還是沒發標準,看來只有等到牙齒長出來了再跟他“較勁”了。

在學習整體認讀音節時,有部分先行者早就學會了,我趁機讓他們當小老師領讀,看他們樂顛顛的,很想展示一番,也省得我多費口舌,“該出手時再出手”吧。齊讀沒問題,可是開火車讀的時候,吳鑫傑小朋友不知怎麼搞的,就是讀成z-i-zi,我告訴他:這是整體認讀音節,螞蟻站在後面當啞巴,發不出聲音,就直接讀zi,聽懂了,再讀,讀對了,可一會兒抽讀,又錯了!天哪。課後,我找來他,問他怎麼老是這樣讀呢?他説了,是他家裏就這麼教他的,呵呵,問題出在這裏!看來,這是“先入為主”了,今天晚上,讓他當一回小老師,教教他的“大學生”吧,或許能改正過來。

特殊的葬禮教學反思 篇18

我很喜歡《湯姆 索亞歷險記》這本書,故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湯姆和蓓琪迷失在巖洞裏的情景。漆黑的巖洞中,和蝙蝠做伴,連泉水滴落到巖石上都心驚肉跳。要是我迷失了,一定會大哭不止。而湯姆卻不害怕,靜靜等待最後一截蠟燭的燃燒,他明白,那截蠟燭並不是他的生命,他會比蠟燭活得堅強,堅定重生的勇氣,他還有一個比他害怕百倍的女孩要照顧。

他臨危不懼,所表現出的毅力更是值得我的深思和學習。馬克?吐温豐富的想象力勾勒出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令人捧腹大笑的結尾後面,藴藏的才是內涵,比故事本身更深奧的東西。由此聯想到,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在生活中十分重要。 特別是在湯姆索亞和貝基迷路,被困山洞中的這段。這時的湯姆 索亞和貝基已經沒有什麼東西了,只有一些蠟燭、一點點蛋糕和山洞中的水而已。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如果是我的話,一定會十分害怕、覺得傷心無助,整個人都會崩潰的。但是當湯姆索亞面對這樣的環境,雖然他也十分害怕,但是他並沒有表現出來,而且一直安慰貝基,從來都不表現出自己消極的一面。他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沒有放棄自己生存的希望,用盡各種方法,去前方探路,尋找出口,挽救自己和貝基的生命。這裏表現出了湯姆索亞對自己生命的珍愛,對生活的希望。它告訴了我們要珍愛自己的生命,永遠不要放棄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

《湯姆 索亞歷險記》這本書全書幽默風趣,卻表現出了一個的人生道理,那就是珍愛生命。 《湯姆?索亞歷險記》作為兒童文學上的名著,不僅受到許多兒童的愛戴,也被許多大人所喜愛,據説當時在當地的受歡迎程度足以和現在的《哈利?波特》相媲美。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温並沒有用極其現代的奧斯卡方式──戰爭+愛情來表現不平凡的文學,而是以兒童文學的方式給人送來精神上的食糧,由此看來,他不愧為“文學史上的林肯”。

特殊的葬禮教學反思 篇19

《誰説沒有規則》是一首現代詩歌,本單元以“規則”為主題,目的是引導學生認識規則的重要性,懂得遵守規則的必要性,從而提高每個人遵守規則的自覺性。從詩歌的內容看,作者選材於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不守規則的場景:“往狗熊嘴裏扔餅乾、糖果”;“翻越界欄橫穿過街”;“把果皮往長椅上一擱”;“硬擠亂插”……這些素材富有生活氣息,學生很容易理解。因而也就從反面告訴人們遵守規則的必要性,進而認同:從現在做起,從遵守身邊的小規則做起,人人樹立遵守社會公德社會規則,建設美好家園的良好意識。詩歌有四個小節,結構相同,語言貼近學生生活,便於學生模仿創作。讓學生學習創作詩歌,理解現代詩不受字數和押韻的侷限,而自由表達的特點。

從學習角度看,雖説詩歌的內容和結構通俗易懂,較好把握,但是由於學生生活閲歷少,如果在課堂上閉門造車,學生思路封閉,會造成內容單一,千篇一律。要想達到教育學生遵守生活中的規則的目的,必須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在社會實踐中切身體會到規則與每個人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及其重要意義。

綜合以上分析,我在讓學生學習詩歌,明白遵守規則的意義,掌握詩歌的結構特點後,開展觀察調查實踐活動,在學生中鋪開對生活中相關規則的蒐集活動。經過一週的實踐,學生們感慨萬分:生活中規則數不勝數,違反規則的人屢見不鮮。就靈武這一個小縣來看,每個角落,各個部門都有規則,但這些規則只是作為招牌掛着,真正嚴格遵守的人寥寥無幾。如:“醫院禁止大聲喧譁”,卻有人在醫院內吵架;“請愛護家鄉河流”,卻有人往河內扔垃圾、排污水;“嚴禁在公路上擺攤”,卻有人在公路上賣水果、賣蔬菜、賣衣服等,給過往行人帶來不便;“不許缺斤少兩”,卻有人在秤上作手腳……違反規則的例子太多太多。調查這些違反規則的人,問他們為什麼這樣做?每個人振振有詞:”“公共場所,人人有權使用”;“公款不用白不用”;“錯打電話,鬧着玩”;“不扔垃圾,環保工人沒事幹”;“有權不使,過期作廢”;“童叟要欺,人人平等”。這些違反規則的人,不是兒童,正是成年人,聽到學生們交流的內容,我們師生又氣憤又着急,規則的價值在哪裏?意義何在?人們的素質從何談起?真是無奈又無奈。作為教師的我,深知學習本課的目的在於教育學生遵守規則,可是,社會上的成年人卻在違反規則!於是,我安排學生創作詩歌,製作小牌,提醒人們的遵守規則。如:誰説沒有規則?/ 明明白白寫着:/ “買賣要公平”,/ 可他卻要缺斤少兩。/ 問他為什麼?/ 他卻理直氣壯:否則,我吃什麼?

學生經過實踐活動,創作的詩歌,內容豐富,情感高昂,他們對違反規則的事憤憤不平。通過本次活動,激發學生遵守規則的意識,進一步認識到,只有從我做起,才有資格去勸説別人。創寫規則詩歌,起源於人們的生活,又迴歸到大家的生活中,這不就是學習創作的意義之所在嗎?

特殊的葬禮教學反思 篇20

試教失敗,打擊很大。但也讓我完全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備課的不充分,沒有認真深入的鑽研教材。只是套取了一些別人的教學設計,因為沒有領悟,所以完全把握不好。另外,文章雖然不長,但要讓孩子不僅體會到貓的性格古怪,還要體會作者對這隻貓的喜愛之情。還要讓學生感受一代語言大師的語言魅力。要在一節課中體現這麼多的東西,如何把它們都很自然地交融在一起,確實感覺挺難。

反思這節課,學生們學得興趣較濃,貓的可愛也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完全歸功於學生能抓住文中的語言文字,通過朗讀進行揣摩體會。但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學生似科在怎樣將一個事物的特點寫具體方面收穫甚微。到底讀寫結合是將文章斷開,插入寫作聯繫呢,還是在上完全課後,待下節課再作系統練習呢?這還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地實踐與努力探索。

特殊的葬禮教學反思 篇21

《智取生辰綱》節選自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第十六回:“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課文寫了晁蓋、吳用等人劫取生辰綱的經過。課文篇幅比較長,情節跌宕起伏,語言文白參半,方言較多,學生閲讀的難度較大。全文緊緊圍繞一個“智”字展開,在文中“智”主要表現在吳用等人的“智取”和楊志的“智押”。因此,我設計了兩個主要問題:

1、晁蓋、吳用等人智取生辰綱的“智”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2、楊志最終失陷生辰綱,是否無智可言,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為了貫徹落實新課標精神,努力在課堂中體現新的教學理念。我首先在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上做了一番努力,本篇教學將主要採用“主問題討論式”,讓學生在主問題引領下主動走進文本,討論探究。這樣,既體現了整體閲讀的性質,又給學生提供了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的空間,是符合新課標倡導的整體閲讀教學思想的。學生通過這兩個問題的討論就不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節構思的精妙、人物形象的鮮明,還可以感受到語文之美、語言之美。同時每一個問題的回答都要求學生從文章中找答案,培養學生通過語言分析課文的方法,因為任何架空語言的分析都不是真正的語文學習,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從而實現閲讀能力的遷移。在分析以晁蓋、吳用為首的眾英雄形象“智”的過程中,我着重引導學生從智用天時、地利、人和、計策等四個方面,在智用計策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反覆地閲讀,觀看相關的視頻欣賞(播放《水滸傳》的精彩片段,讓學生更直觀地瞭解故事情節,激起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

其次文章也生動刻畫了楊志的人物形象——精明,但急功近利,性格粗暴。在引導學生分析楊志的性格特徵並體會塑造這一典型形象的意義時,我重點從智打扮,智行蹤,智選路徑等方面表現楊志是用心良苦的,為保生辰綱的安全是煞費苦心的。

再次,引導瞭解文章景物描寫的特點。文章用不少筆墨描寫了“此時正是五月半天氣”,過了十四五日後(六月初四)“天氣未及晌午,一輪紅日當天,沒半點雲彩,其實十分大熱”“眾軍人看那天時,四下裏無半點雲彩,其實那熱不可當。”“赤日炎炎似火燒”的酷熱天氣,有的是直接描寫,有的通過人物語言動作間接表現。赤日酷暑的描寫為情節發展作了必要鋪墊,為表現人物作了有力烘托。學生通過景物描寫的分析,深入思考,實現了對文本的理解,也訓練了學生的分析與表達能力。總的來説整堂課思路是非常清晰,重點突出,最終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落實。

每節課總會有許多遺憾,我的課堂也存在不少缺點。就效果看,課堂氣氛不是很活躍,很明顯,有些學生沒有充分預習,對課文內容不夠熟悉,今後多督促學生自主預習,提高學生聽課的情緒。

特殊的葬禮教學反思 篇22

《過秦論》是賈誼的一篇非常有氣勢的政論文。從此文來看,賈誼是頗富才情的,他是西漢時期傑出的政論

家和辭賦家,作為一個偉大政論家,他二十歲時就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張,表現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漢文帝的賞識。

但賈誼的一生或許是個悲劇,賈誼的悲劇不在於懷才不遇,因為他的才不是一般的才,而是一種足以作為帝王之師的才。為帝王師,為皇帝出謀劃策,對於一個讀書人來説,是何等的榮耀。賈誼生前支了不少招、出了不少謀,但後人公認其招其謀見用者稀,於是便由李商隱來發一長歎。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賈誼和中國許多文人一樣,都沒辦法真正地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們常常被排除在帝王之外,渴望得到帝王的賞識卻偏又不能如願,於是他們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文字功夫上,鋪排縱橫,灑灑洋洋,用文字本身來吸引輿論的關注,進而爭取得到皇帝的欣賞。無疑,賈誼也是如此。我們來看看被後人惋惜和崇敬的賈誼以及賈誼的《過秦論》。從《昭明文選》到《古文觀止》似乎歷代文人都將此文奉為經典,可見其文字鋪排渲染之功力。賈誼之寫《過秦論》氣盛而情濃,彷彿一戰國縱橫家再世。

賈誼是在大漢朝開平盛世之下寫此文的,獨見古代文人的社會責任感。他對秦王朝的統一過程是極其讚美的,不惜波墨如水,“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樸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這種汪洋恣肆筆鋒大概也只有賈誼才能寫得出了。秦王朝爭得天下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但在“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的農民義軍的打擊下還不是成敗異變,功業相反,於是他很自然地就説出了這是因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儘管後來的歷史證明了賈誼確有先見之明,但我不知道處在歌舞昇平中的漢文帝看了此文後心中有何感喟,不知這是不是賈誼的悲劇根源之所在,因為高高在上的帝王更喜歡歌功頌德的文章,以此來滿足自己的私慾,標榜自己是個賢明的君主。

我無論如何都沒辦法把《過秦論》這麼大氣的文章和那個因樑王墮馬而鬱鬱寡歡、從而早逝的賈誼聯繫在一起,我不知賈誼是否是自己選擇這樣的一種悲情生活,而正是這種選擇才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的猜解。而正是這種悲劇,才得到了司馬遷的賞識,以至於為他寫傳記時,把他和屈原列在了一塊,在司馬遷的心中,他是極喜歡磨難英雄的,在他看來,屈原和賈誼是同一類人,雖然他們的人生是個悲劇,但他們同樣可以讓後人景仰。

我不知道是賈誼成全了文學史還是歷史成全了賈誼,亦或是賈誼自己成全了自己。無論如何,賈誼都為我們留下了經典性的文字。他讓我們知道,即使看似最枯燥的政論文,依然可以寫得很壯美。

特殊的葬禮教學反思 篇23

1.運用多媒體技術以直觀的音樂畫面,激發學習興趣,將學生自然地引入病從口入的意境之中。

2.採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感知慾望,注重誦讀。通過引導學生飲食的安全,領悟講究衞生的重要性。

3.通過自主、合作、探研的環節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體現一學生為主體的位置。

4.設計一些有一定開放度,能讓學生自由發揮,引導創造力。

多媒體教學活動是個較為新型的教學方式,能較好的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運用動態、聲音、動畫等效果能增強幼兒學習的記憶力,對智障兒童而言利用多媒體進行認識教學都能起到不錯的效果,在對這教學內容《病從口入》的使用上利用不同的多媒體器材進行適當的相互整合,互補之間的不足之處,結合智障學生 特點設計課件,使整個活動更加的豐富。

生活語文教學是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學生具有基本的文化知識、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為目標的一門課程。課文《病從口入》選自上海浦東教育出版社實用語文第四冊的一篇課文,根據本班學生自身的特點和有限的學習能力,我對課文進行了部分的改編,讓學習的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本篇課文共分為三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是認知識字課。第二課時是寫字課。第三課為室外實踐課。

特殊的葬禮教學反思 篇24

《井岡山》是一篇寫景散文,具有情景交融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思路清晰,主線突出。從文章的中心句入手,緊緊抓住“井岡山,英雄的山,美麗的山。”這一中心句,讓學生去體會井岡山的美麗和神奇。同時在教學中做到了詳略得當。對於“井岡山是美麗的山”這一部分的內容做詳細的閲讀和指導,對於“井岡山是英雄的山”這一部分內容做簡略的閲讀。合理安排了時間,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抓重點詞語理解文章的內容是教學的重點,也是課標中要求學生掌握的一種能力。本課當中,重點詞語很多,還有一些詞語很難理解。我在教學中巧妙的運用了各種各樣的手法,幫助孩子們理解詞語的意思。如:對於“羣山起伏”一詞的理解,我先用了“析詞法”,當學生説出“羣山起伏”的意思是“許多座山高高低低”的時候,我適時加以追問:哪個字表示許多呢?讓學生明確是“羣”字。哪個字表示“高”和“低”呢?學生回答是“起”和“伏”。這樣就教給了學生一種理解詞語的方法。然後我又讓學生用簡筆畫的方法表現出了什麼樣的畫面是“羣山起伏”。這樣學生對這個詞語的理解就非常到位了。對於一些難以理解的詞語,我又藉助了多媒體的課件,讓學生欣賞圖片的時候體會到“峯巒峻拔”的含義。同時又運用語境理解詞語。如:在教學“山峯從雲海中探出頭來”,對於這句話中“探”字的理解,如果用平時的方法來理解這個字得意思確實是不容易。我巧妙的運用了去掉詞語比較的方法,讓學生在語境中一下子理解了“探”這個詞語運用擬人的手法,把山峯寫活了。

我在教學中,還注意了對課外知識的拓展和補充,把小語文課堂置身與大語文的環境中。也許會有一些孩子利用課外時間去閲讀這兩首詩詞。在教學中,我還做到了多媒體課件與課程的完美整合。給學生創造了一種輕鬆學習的氛圍。

當然,教學中也有不足之處。我們説語文知識的學習來源於文章,但是知識也要運用和實踐於文章的學習。在教學中我雖然運用了許多巧妙的方法理解了詞語的意思,但是學生沒有告訴學生這是一種什麼方法。如果告訴學生這是什麼方法,學生一旦掌握了這樣的方法,就會把這種方法運用在學習當中。對於孩子們以後的學習很有幫助。此外,對於朗讀的訓練,我還有注意要引導學生去朗讀,教會孩子怎麼朗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6k0nn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