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國小數學課後教學反思(通用21篇)

國小數學課後教學反思(通用21篇)

國小數學課後教學反思 篇1

反思性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本文以敍事的形式記錄了我在數學教學中指導學生撰寫數學週記,從而培養學生形成反思性學習方式的一些實踐與思考。

國小數學課後教學反思(通用21篇)

(一)

一次,幾位數學老師在一起閒聊,提到現在的學生難教,關鍵在於他們的學習意識差,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缺乏知識整理意識。老師教什麼,他就學什麼,一部分同學學到後面就忘了前面的內容,依賴於老師整理所學的知識。

2.缺乏作業檢查意識。很多學生對做數學作業是任務觀點,做完了便萬事大捷,到五、六年級還有很多家長為自己的孩子檢查作業。

3.缺乏解題策略優化意識。儘管現在提倡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但學生對自己已經解決的數學問題的思維過程做進一步反思、整理和優化的意識的確很差。他們很少去考慮自己是怎麼解答這道題的,更不會去考慮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甚至經常在做混合運算時,遇到能簡便運算的題,會有學生問:“要不要簡便運算?”

4.缺乏錯誤追因分析意識。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你告訴學生這道題做錯了,他會毫不猶豫地檫掉原有的做法,哪怕那道題只是最後一部錯了,他卻不會去考慮自己錯在哪裏?以至於這次改對了下次遇到類似的題又錯了。

5.缺乏良好的情感體驗以及個性品質。學生一般都欠缺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感到數學枯燥乏味,畏懼數學,沒有學好數學的自信心。我曾經在班級裏作了我喜歡的學科的統計,結果喜歡數學的學生僅佔12%。

怎樣來改變這些狀況,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呢。我想起了學校里正在搞“教學反思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研究,如果讓學生來寫自己學習數學的過程,回顧、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出擊,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打定注意,我決定嘗試讓學生寫數學週記。

(二)

數學週記怎麼寫?寫什麼?當我向學生布置這項作業時,學生一臉茫然,覺得不可思議。也難怪,寫文章是語文老師的事,哪有數學老師佈置的?慢慢來吧!於是我對學生説,不難,給你們個模式,套着寫就可以了。

1.這星期學了哪些數學知識?

2.我學得比較好的有哪些內容?

3.我還有哪些地方不怎麼理解?

4.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哪些方面表現比較好?

5.下星期我有什麼打算?

數學週記交上來了,學生都按照格式寫了,如:

這星期學了簡易方程(二)裏的列方程解應用題,例1和例2。我學得比較好的是對這兩類應用題我能自己分析題裏的相等關係。但有的時候我兩類應用題會混淆。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好的地方有:做作業整潔,正確率高。下星期我要爭取多發言,有不理解的地方及時問老師。

雖然學生的數學週記寫得很簡單,但學生畢竟對自己一週數學學習情況做了回顧與反思。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數學週記就這樣成了學生每週必做的一項作業。

堅持了幾個星期,學生寫數學週記逐漸成了習慣。我覺得時機成熟了,需要對學生撰寫的數學週記的內容再次進行引導,增加自我剖析的深度。這時,一篇數學週記的結束語引起了我的注意:

陸老師,每週的數學週記差不多都是這麼寫的,簡直千篇一律。説實在話,我覺得可以把週記分成三大類:一是系統地整理所學的知識;二是難題錯題自我解析;三是反思一週的學習表現;還可以作為老師和學生交流的方式。

這次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我當即批語:你和老師想到一起去了,老師採納你的建議。

於是,我給學生上了一堂數學週記寫作指導課,引導學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內容撰寫數學週記,而不必面面俱到。

1.梳理一週學到的知識。這一週主要學了什麼?是用什麼方法獲得的?與以往學過的哪些內容有聯繫?可以解決哪些實際問題?我學得怎麼樣?

2.解題方法、策略的反思。針對某一問題展開,展現你的思維過程。你是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的?還有其他方法嗎?用哪種方法解決是最好的?

3.錯題追因分析。這星期我錯了哪些題目?為什麼錯?自己出道類似的題解答一下。

4.學習情感態度的反思。這一週哪堂課我對自己的表現最滿意?哪次最不滿意?為什麼?從學習興趣、態度、習慣和與同學老師的合作幾方面展開。

5.對自己後續學習的計劃。一週數學學習過程的收穫對今後學習有什麼啟示?還存在的問題怎麼解決?

(三)

可寫的內容多了,學生撰寫數學週記的興趣提高了,他們把自己一週的數學學習情況以週記的形式反映出來,認識到了自己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解題策略、思維方法、學習習慣等方面的長處與不足,及時調整和改善學習過程,激勵自己學好數學,逐步形成反思性學習方式。請看下面幾則週記:

這星期,我學會了圓的面積計算。在推導圓面積計算公式一課中,老師讓我們用學具卡片自己把圓剪拼成已學過的平面圖形,我把它拼成了近似的長方形,通過觀察,發現長方形的長就是圓周長的一半(πr),寬是圓的半徑(r),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圓的面積=πr。我的同學還把圓拼成近似的三角形、梯形,同樣推導出了圓的面積公式。老師説這種方法叫轉化,在解決問題時經常用到,通俗的講就是化繁為簡,化未知為已知。我想起了以前在學習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也是用的這種方法,看來,轉化真的是一種好方法。

國小數學課後教學反思 篇2

1.對照目標去思考,在落實目標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問題?

1、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注意保護和開發學生獨特的個人情感體驗,讓個性化的情感體驗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在教師的指導過程中得到豐富和發展。

2、知識與技能是數學教學追求的目標之一,它使所有人獲得終身學習所必需的一些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包括讀、寫、算等能力。同時,它又是學生髮展數學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重要載體。

2、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

1、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的不牢固,致使平均分、及格率偏低。考試的內容是面向所有學生的考試,題隨靈活但萬變不離其宗,一張試卷並不只是針對學習較好的同學的試卷,讓每一個學生都站在相同的起跑線上,是我們老師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

2、試卷分析中老師們普遍反映一個問題就是書寫潦草、答題不認真仔細,中高年級審題不清。這確實也是我們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那就要求我們的老師們平時要嚴格要求,使之形成習慣,尤其一二年級是國小生學習的基礎階段,養成良好的習慣這一點很重要,

3、各班的中下等生偏多,致使我們的各項數據統計都很低。國小階段我們不能讓大部分學生掉隊,及格不應是我們對學生要求達到的最終目標,而應該是在85分優秀以上的人數佔的比重大。如何抓中間、促學優、消滅不及格是我校全體教師急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3、如何改進?

1、課上教師要精講多練,最大限度的實現課堂的高效性。教師每講完一個問題要輔助相關的訓練。

2、對於平時學生的學習一定要讓學生一步一個腳印,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要嚴格把關,日日有檢查、週週有小結、月月有回顧。讓學生養成不拖欠的好習慣。

3、家是學生學習的第二環境,但也是學生學習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教師應和家長勤溝通,及時反映學生的在校表現並瞭解學生在家的學習情況。只有我們和家長齊抓共管才能收刀良好的效果。

國小數學課後教學反思 篇3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它是人類在生活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的經驗、揭示的規律,是人類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我們教學生學數學,就是教他們發現數學來源於生活,並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數學,把數學同生活融為一體,緊密地聯繫起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新課標》中也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會到數學的用途,並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師就應把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熟知、親近、實在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數學課堂,使數學教材變的具體、生動、直觀,使學生能切實領悟,發現“數學”這一基礎性學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增強數學實用意識。那麼,現行的數學教材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體此刻何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感受它們之間聯繫?教師就應怎樣處理教材,才能體現數學教學新理念,怎樣組織教學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呢?現將觀點闡述如下:

首先,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繫具體體此刻那些方面?

新的數學教材與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區別,它不再以單一的學科知識為主,而是着眼於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為藍本,取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為素材,着眼於小問題,昇華出科學性的知識和技能,把學生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大課堂,使得學生融入其中,其樂無窮。如國小低年級課改課程中,開篇以貼合孩子心理的智慧老人、機靈狗、淘氣、笑笑等作為主人公,貫穿於整冊教材,學生和活靈活現的主人公一齊,暢遊數學這個充滿智慧的王國,寓教於樂。教材中包括如《人民幣》、《觀察物體》、《統計與猜測》、《時分秒》等直接聯繫生活實際的課題,使得學生能夠寓學於用,活學活用,樂學樂用,直觀而又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和學習數學的樂趣和用處。課堂練習的設計,摒棄了枯燥的寫寫、算算,而是以比一比、賽一賽等遊戲形式呈現,學生在情境中充滿激情的完成知識練習和個性構成,高質、高效的到達教學目標和要求,體味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其次,如何處理教材和課堂教學,讓學生感受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一、創設教學情景,使“數學教學生活化”。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用心性。主要包括:

1.新課導入生活化,激發學習興趣

枯燥而又幹涸的語言環境,會禁錮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使得學習變成生硬的知識灌輸過程。然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要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采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以講故事,做遊戲,表演等趣味性的形式導入,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如:在教學《可愛的企鵝》一課時,能夠以談話導入:“同學們,你們看過動畫片《海爾兄弟》嗎?海爾兄弟經常和爺爺一齊到世界各地去探險,春暖花開的這一天,海爾兄弟和爺爺又登上熱氣球出發了,不一會兒,熱氣球飄到了南極,在那裏他們看到了許多可愛的小企鵝(出示圖片:可愛的企鵝)。這是,海爾兄弟又發現了新的數學問題,同學們,你們發現了嗎?小組互相説説,看哪一個小組發現的問題多。”這樣,孩子們的情緒很快就被調動起來,投入到快樂的學習情境中去。

2.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形象、具體、生活化的特點,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能夠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直觀化,使難以理解的問題簡單化。如在教學觀察物體時,利用多媒體課件能夠直觀的像學生展示不同方位下的立體圖形,學生透過看、想,交流,更加具體直觀的瞭解物體的方位特性。

3.教學例題簡單易懂創設生活情境

以往的教師在把握教材是,大都是有什麼教什麼,不能夠靈活的使用教材。而今的數學教學要求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帶到課堂,要求在簡單的知識框架和結構上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讓課堂變得有血有肉。如在一節三年級的《鐘錶的認識》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加菲貓這個孩子們熟知而又十分喜愛的卡通形象帶到課堂上來,生動而又形象地給學生展示了加菲貓一天中的作息時間,讓孩子們主動説出主人公每個活動的準確時間,藉此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對時間的知識有了深刻的瞭解。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反應是用心的、熱烈的,充滿興趣的,這就使得學生把生活和知識融會貫通,對生活和學習產生了熱情和濃厚的興趣。

4.模擬生活創設情境

既然數學來源於生活有應用於生活,因此,如果在課堂上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帶到課堂上來,那麼,就真正實現了生活和學習的統一。例如,在進行《人民幣》的教學中,能夠為學生創設購物情境,讓學生用人民幣進行購物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僅能夠真實的感受到實踐的細節,合作的樂趣,而且還能夠學習到購物時要守秩序,講禮貌,用過錢後洗乾淨手,買自己需要的東西,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等生活經驗,切實地在課堂上學會生活。

5.動手操作創設情境

好動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如此。在課堂上,能夠透過讓學生親身體驗、實踐操作、合作與交流,各種感官用心參與,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與表達潛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識。如在教學《有幾枝鉛筆》時,讓學生自己動手把鉛筆擺一擺,和同伴一齊列算式,實踐與合作潛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一擺,和同伴一齊列算式,實踐與合作潛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

6.運用實物(掛圖)創設情境

直觀具體的圖和物是學生最為感興趣和最能調到學生用心性的,生動的圖畫和具體的形象能夠很讓學生快樂的陶醉在其中,不知不覺地把知識牢牢掌握。如在教學《找規律》時,能夠準備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等生動多彩的形象圖片來吸引孩子主動發現其中的規律。“動物園裏舉行運動會,小動物們可高興了,你瞧,他們排着整齊的隊伍走出來了。”教師分步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並試着自己貼出圖片,説出理由。

創設情境應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合知識背景出發,讓學生感覺到所面臨的情境是熟悉的,常見的,同時優勢新奇的,富搞笑味和挑戰性的。使學生在簡單和諧的氛圍中,用心主動地參與學習,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真正做學習和生活的主人。在數學過程中,教師就應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的實際,轉化“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優化組合。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加深學生對“身邊處處有數學”的體會。

二、研究生活中的數學,使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

數學教學不單單是為了把書本上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髮現知識及規律產生的過程,長一雙充滿智慧、善於捕捉問題,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的眼睛。所以,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採擷生活數學實例,提煉生活中的實踐素材,為課堂教學服務。

1.指導學生髮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既能夠幫其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徐錫數學的最佳途徑。低年級的學生數一數路上的交通燈、家裏的凳子、家用電器的數量,比一比身高、體重,認一認周圍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明白中高年級學生觀察數學美,如形體美、結構美等。感受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養成主動發現數學問題、學習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好習慣。

2.挖掘生活素材豐富教學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課本上所展示的知識相對來説是十分單一、靜態的,那麼,如果把學生的生活經歷拿來作為素材,就能夠豐富課堂氣氛,使課本知識和生活經歷更好的結合起來,讓學生整體、客觀的感知數學,在生活中靈活的用數學,到達相輔相成的作用。如在教學小數的好處時,能夠讓學生自己去留意或收集平時的學習用品或生活用品的價格資料,如一枝鉛筆、一塊橡皮的價錢,或者一條毛巾、一斤葱的價錢是多少,在課堂上把這些資料展示出來作為題目資源,學生自然會覺得十分親切、真實,培養其熱愛生活的精神,也能在課堂這個小小的空間裏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給自己帶來的樂趣。

3客觀展現生活中的數學原形

在進行教學時,讓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蒐集資料,瞭解生活,提煉生活。例如在教學《出租車上的數學問題》時,教師沒有自己把資料展示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課前自己蒐集搭乘出租車的有關資料,如出租成的起步價,每公里幾家及等待時間與價格之間的問題,熟悉瞭解這些問題後,學生在課堂上大膽的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得課堂成為師生、生生之間生動交流的平台,種.種生成性的問題在交流與研討中產生。學生藉此走進了生活,又瞭解到了生活中的數學,真誠成為了生活和學習的主人。見解,使得課堂成為生動交流的平台,產生很多生成性的問題。學生藉此瞭解了生活中的數學,真正成為了生活和學習的主人。

三、數學練習生活化,做到學以致用

設計生活化的問題,讓數學從生活中走來,再將數學知識迴歸生活,既能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增強學生生活中的數學意識,又有利於發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這對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用心性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並被廣泛應用於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便於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與生活,學習致用。因此,在課堂教學結束後,能夠設計貼合學生口味的實際行的練習,培養學生運用的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與實踐活動、生活問題相結合。

1.具有生活化、應用性的練習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學中,教學就應努力發掘出有價值的實習作業,讓學生在現實中尋求解決方案。因此能夠設計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開放性的練習,讓學生喜歡主動地完成。如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形象思維佔優勢,喜歡生動形象地事物。因此,能夠使用過關遊戲、兒童樂園和數學王國等形式,激發學生的熱情和興趣,高年級學生能夠進行實際生活中數學問題的探索研究,找到最佳解決方案,改變學習和練習是學生負擔的狀況。

2.數學練習的合作性和實踐性,使學生自主完成

現行的數學教材使得教師不斷思考,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與合作性。為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實踐潛力,為構成良好的生活學習個性和品質,能夠定期讓學生以班或組等為單位,製作資料豐富多彩又充滿生活樂趣的《數學手抄報》或《數學牆報》,學生自主收集生活或透過圖書、網絡等發現的數學問題或數學常識,透過交流、研討,製作出趣味性、綜合性、啟發性的報紙,學生易於養成主動發現數學問題、自主交流合作解決問題的習慣。

3.學科生活結合綜合發展

學生能夠在已有基礎上,把生活中發現的已解決或尚未解決的數學問題,道聽途説的或充滿趣味的數學問題,透過《數學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不限制資料和形式,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獲取數學知識,使得數學練習更具有時代性、自主性和個性。學生對發現和探索生活中數學問題的潛力更加深入。

4.評價生活化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以往的數學評價往往只是單一的等級評價,只是起到了調查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況,以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枯燥而又起不到對主體的激勵作用。而生活化的數學評價,恰恰彌補了這些。在對學生知識的掌握狀況作以評價之餘,從學生的解題思路、潛力、習慣、情感、品質等多方面進行綜合性評價,表揚優點,提出不足,指出方向,使學生在真實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中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樹立學習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學習數學的用心性。如對認真踏實、書寫工整地的學生評價:你的作業書寫的真漂亮,批改起來可真是一種美的享受啊!繼續努力吧,相信你必須會更加優秀!對聰明而又馬虎的學生:你的想法可真不錯,但是卻出了問題,好好查一查,看看問題出在哪裏?期望你告別粗心,和細心交朋友,老師相信,你必須會成功的!等等諸如此類的語言,會讓學生更愛學數學,更會學數學。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的數學教學,需要靠教師用心的為學生創造條件,在教學中為學生儘可能的創設生動搞笑、貼近生活、富有生活氣息的生活問題情景和練習,把生活實例融入數學,數學問題迴歸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認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切實體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人人身邊有數學”,用數學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透過貼近生活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學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潛力和解決問題的潛力,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學會用數學。

國小數學課後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在教學時,總體感覺很順暢,學生思維活躍

1、本課從實際生活情景引入,讓學生產生疑問,從而引出百分數。

本課開始,設計了一個網上競答:李斯同學答25題,對22題;張良同學答20題,對18題;劉清同學答50題,對46題,你覺得那位同學可以參加下一輪的比賽呢?學生開始了積極思考,説出了以下幾種結果:“劉清,因為他答對的最多。”“張良,他答錯的最少”“我比較正確率”。在學生否定了第一第二位同學的回答之後,我再和大家一起討論第三位同學彙報的結果,自然引出如何比較正確率,轉化為分母為100的分數的比較,在將這些分數改寫成百分數的形式,學生在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瞭解了百分數的含義。

2、通過課前收集百分數信息,課上彙報,主動去理解百分數的含義。

百分數的含義只有一句話,如果老師教給學生只要幾分鐘,但真正理解它還需要下翻功夫。因此,我想教給他們不如讓他們自己來理解領悟。學生收集了很多信息,如“羊毛70%”,“橙汁含量〉10%”等等,讓他們説出含義之後再問學生,到底什麼叫百分數?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自己總結,印象深刻,理解透徹。

《扇形統計圖》的教學反思(九)

我上了一節“扇形統計圖”,課後有如下反思:

成功之舉

1、激發學生思維,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

課上我是通過提問發散性問題來激活學生思維。如:“從這幅圖中你能想到什麼”學生回答五花八門,多是膚淺的問題,但參與面很廣。接着第二次提問:“從這幅圖中你還能想到什麼”學生的回答轉向一些具體問題。如:“我們一般用圓表示--------。用扇形表示---------,扇形的大小表示——”等等。

2、促成情感目標的落實

如提問:“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公民你應該怎樣去做。”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

敗筆之處

1、有些題目講的太快部分學生沒有跟上,特別是第七張幻燈片中計算扇形B表示的人數和C表示公頃數時講的不透徹。

2、沒有掌握好時間,整節課前鬆後緊,以至於有點拖堂。

國小數學課後教學反思 篇5

泰戈爾有一句名言説得好"我們把世界看錯了,卻反而説世界欺騙了我們".我們面對的是少年兒童,是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珍貴的生命,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幅生動的畫卷,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愛他們.

1.和諧課堂,快樂學習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園地,教師工作的根據地,我們應該重視課堂教學.把和諧帶入課堂,使課堂充滿活力.只有在寬鬆、平等、和諧、生動、充滿活力的氛圍,才能誘發學生的創造興趣,創造思維。教師的教學藝術不僅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教師應把愉快與熱情傳給學生,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心情愉快充滿激情地投入數學學習中去.

2.生活課堂,更有意義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與生活永遠無法割捨.離開生活的數學是蒼白無力的.數學只有在實踐中得以延伸.生活是數學的生命之源.

教師應盡力創設情景、創造條件,將課堂與學生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激發思維.如我們學習《四邊形》一章中,判斷“等底等高的兩個平行四邊形拼在一起還是平行四邊形”咋一看沒錯.但通過實踐動手操作就會發現“等底等高的兩個平行四邊形拼在一起不一定還是平行四邊形”.

國小數學課後教學反思 篇6

我是一名國小數學教師,從事教育行業17載,在教學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現把我的教學心得體會寫出來,與大家共享。

1、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我在教學中,主要以鼓勵為主,如一年級的小朋友,很常見的問題是計算的速度慢和正確率低。而這兩個問題對孩子的數學學習影響最大,也最容易打擊孩子的信心。利用數字卡片、算式條、速算本來對孩子進行訓練,提高孩子的口算潛力。如果孩子上課時能第一個算出結果,那肯定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會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但是,計算訓練比較枯燥,我還用星級方式進行鼓勵,比如三十題正確二十五算3星,積累星星能夠換獎品、兑紅旗等。數學教學務必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情感入手,使學生由機械、被動學習轉變為創造、主動學習。

2、每個孩子都是優秀的,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孩子與孩子之間存在着差異,也可能有的孩子在學習成績上不如別的孩子那麼優秀,同時也可能學習起來缺乏自信,調皮搗蛋,與老師對抗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對孩子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愛心。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能學會自信;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能學會自愛。有時我們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句熱情的表揚,都能夠在孩子身上轉化為無窮的動力。因此,我們必須要精心呵護每一顆完美而脆弱的心靈。當我們的愛注入孩子心田時,我們的愛就會轉化為孩子對知識和世界的熱愛,從而促進孩子良性發展。

3、信任,是孩子成長的營養品

在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之間,也同樣需要信任。

心理學家認為,追求信任,這是一種用心的心態,是每個正常人的普遍心理,也是一個人奮發進取、用心向上、實現自我價值的內驅力。信任的心理機制對兒童良好心理品質的構成具有用心的鼓勵作用。

作為一名教師,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做到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學生。我覺得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我們不能單純地以成績好壞來劃分好生和差生。因此,對待學生我都一視同仁。在日常工作中,我還注意發掘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幫他們樹立自信,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期望,教育好他們,把他們培養成材,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職責。我清楚地意識到,教育是一項高難度的工作,要做好是很困難的。但只要我付出真心和努力,就必須會有所收穫的。

國小數學課後教學反思 篇7

數學作為衡量一個人潛力的重要學科,從國小到高中,絕大部分同學在數學這一科投入了超多的時間和精力。然而並非人人都是成功者,有些學生數學成績始終沒有起色,甚至出現倒退,第一個就栽在數學上。這樣導致了不少同學對數學的學習完全失去信心,於是,我對部分同學的數學學習狀態進行了研究,調查,訪問,造成數學成績不好,出現厭學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被動學習

很多同學進入高中後還依然象國中那樣,有很強的依靠性,跟隨老師的步調一致,沒有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學習不定計劃,課前不預習,坐等上課,對老師講的資料不瞭解,上課忙於做筆記,不主動用心思考,沒聽到“門道”課後不鞏固,不總結歸納。

二學不得法

老師上課一般都要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剖析概念的,分析重點難點,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學上課沒能專心聽課,對要點沒聽到或聽不全,筆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也有一大堆,課後又不能及時鞏固、總結、尋找知識間的聯繫,每一天就只是趕做作業,學習一點目的性都沒有,應付老師,亂套題型,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機械模仿,死記硬背,還有些同學晚上加班加點,白天無精打采,或是上課根本不聽,自己另搞一套,結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三不重視基礎

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同學,常輕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訓練,經常是明白怎樣做就算了,而不去認真演算書寫,但對難題很感興趣,以顯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騖遠,重“量”輕“質”,陷入題海。到正規作業或考試中不是演算出錯就是中途“卡殼”。

四缺乏自主鑽研

高中數學與國中數學相比,知識的深度、廣度,潛力要求都是一次飛躍。這就要求務必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為進一步學習作好準備。高中數學很多地方難度大、方法新、分析潛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數值的求法,實根分佈與參變量的討論,三角公式的變形與靈活運用,空間概念的構成,排列組合應用題及實際應用問題等。有的資料還是國中教材都不講的脱節資料,如不採取補救措施,查缺補漏,就必然會跟不上高中學習的要求。

因此,對學生數學學習心理輔導極為重要,能夠為學生排除其對數學的恐懼,樹立起學好數學的信心,具體做法如下:

(一)注意對濃厚學習興趣的培養

(二)注意對良好學習態度的培養

(三)注意對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反覆使用的方法將變成人們的習慣。什麼是良好的學習習慣?好的學習習慣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制定計劃使學習目的明確,時間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穩打穩紮,它是推動我們主動學習和克服困難的內在動力。

(2)課前自學是上好新課,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基礎。

(3)上課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關鍵環節。

(4)及時複習是高效率學習的重要一環。

(5)獨立作業是透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靈活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加深對所學新知識的理解和對新技能的掌握過程。

(6)解決疑難是指對獨立完成作業過程中暴露出來對知識理解的錯誤,或由於思維受阻遺漏解答,透過點撥使思路暢通,補遺解答的過程。

(7)系統小結是透過用心思考,到達全面系統深刻地掌握知識和發展認識潛力的重要環節。

(8)課外學習包括閲讀課外書籍與報刊,參加學科競賽與講座,走訪高年級同學或老師交流學習心得等。

國小數學課後教學反思 篇8

一學期即將過去,可以説緊張忙碌而收穫多多。總體看,全體數學教師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在繼續推進我校“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課程標準走進教師的心,進入課堂

我們怎樣教數學,《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教育價值觀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無疑我們每位數學教師身置其中去迎接這種挑戰,是我們每位教師必須重新思考的問題。開學初組織攻關教師和教研組長參加處組織的新課程標準及新教材培訓學習,並參加處研究性學習培訓。在各年級組織認真學習的基礎上全體數學教師集中由黃麗娜陳豔紅兩位教師二次分學段培訓,鮮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標,有效的學習對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課程實施建議有更深的瞭解,本學期各年級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教育教學改革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二、課堂教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

本學期我們每位數學教師都是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為保證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我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把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組織了第六屆同組共研一課活動,在教研組長的帶領下,緊扣新課程標準,和我校“自主——創新”的教學模式。在有限的時間吃透教材,分工撰寫教案,以組討論定搞,每個人根據本班學生情況説課、主講、自評;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公開輪講,反覆聽評,從研、講、聽、評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五年級教研組《循環小數》一課成功的展示,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領導和老師的肯定。實踐表明,這種分合協作的備課方式,既照顧到各班實際情況,又有利於教師之間的優勢互補,從而整體提高備課水平,課前精心備課,撰寫教案,實施以後趁記憶猶新,回顧、反思寫下自己執教時的切身體會或疏漏,記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或困惑,是教師最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訓的吸取,對今後改進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評是十分有用。近三年的改革收穫?多,課前準備不流於形式,變成一種實實在在的研究,教師的羣體智慧得到充分發揮,課後的反思為以後的教學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與啟示,十一月中旬我們舉辦了為期一週第六屆 教學節,七位教師分別代表各組講了課,三節評為優質課,這次公開教學,呈現開放性,突破原有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把學生置於一種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態勢中。六年紀《圓的周長》的設計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機,學生通過量、饒、滾找出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係,用計數器把測量的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係算出,填寫報告單,觀察數據發現倍數關係,由“是——也是——還是——總是”最後概括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較強的數學思想方法得於滲透。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周長公式的形成、獲得、應用瞭然於心。提倡自主性“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參與者。”這一觀念的確立,灌輸的市場就大大削弱。四年紀 《乘法的簡算》一組連乘計算題計算,學生髮現了交換因數的位置,積不變的規律,然後觀察數字特徵,變序、加括號達到簡算。設計無論是問題的提出,還是已有數據處理、數學結論的獲得等環節,都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過程性,注重學習結果,更注重學習過程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五年紀《相遇應用題》以研究兩個物體的運動情況,老師導演,學生表演,設計了從“相距——縮短——交叉——相背”兩物體之間的距離變化情況,感受相向運動中,隨着時間的推移,路程逐漸縮短的規律。得出兩物體相向運動中的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數量關係。一段小小的表演,猶如吃了一盆八寶菜,各種營養成分都有了。使學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水乳交融,心度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滿足,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習成了他們的需求,學中有發現,學中有樂趣,學中有收穫,這説明:設計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是探究性學習的新的空間、載體和途徑。

綜合起來看這次教學活動兼顧到知識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和諧統一,而這些都並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完成的。需要每一位教師不斷學習、不斷修煉,提高文化水平與做人境界,這將是一個長期而非常有價值的努力過程。研討 反思 將公開課上的精華延伸運用於日常教學實踐 李巧蓮老師以《千米的認識》的教學獲市教學能手; 在11月30日進行的處第5批“推門好課”教師的複查驗收中,樑愛英 黃麗娜 王桂榮三位教師的《乘法的簡》課被評為特優課;陽泉市陶行知研討會作課《乘法的簡》受到與會的教師好評。12月22日山西省示範國小驗收時王桂榮的《認識一位小數》受到驗收老師和領導的好評。12月中旬,4位教師參加了山西省《教與愛》名師授徒研修部的學習培訓,聆聽名師楊少波的專題講座,觀摩其示範教學,領悟名師的高尚師德,探究名師精湛的課堂教藝,並在全校公開教學,受到名師認可和聽課教師的一致好評。一月十二日王桂榮赴盂縣作課,作為一個契機,我們在總結成績的同時,不斷反思教學,以科研促課改,以創新求發展,不斷地將公開課上的精華延伸運用於日常教學實踐,把仍在困惑這我們的許多問題,有個在認識。努力處理好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努力處理好應用意識與解決問題的重要性,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總結,以科研促課改,以創新求發展, 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運用為重點,努力實現教學高質量,課堂高效率。

三、創新評價,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我們把評價作為全面

國小數學課後教學反思 篇9

教學反思又稱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在先進的教學理論指導下,批判地觀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對教學實踐進行思考、反饋、評價、探索,解決教學中的的實際問題,針對教學中的“教”與“學”兩方面活動的過程及效果,對它們的合理性做出準確的判斷,查擺自己缺陷,揚長避短,不斷改進教學。下面談談在國小數學教學實踐中應用教學反思的幾點做法。

一、教學設計的反思

教師設計教學方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設計教案時,要預測學生遇到的問題,那些地方學生不容易理解,根據學生要遇到的問題,設計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先要對過去的教學經驗進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講授這一教學內容時曾遇到過那些問題,有那些經驗,應該採用什麼策略和方法解決的,效果如何?然後進行新的教學設計。

在設計新的教案時,要根據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學習這一內容時,可能會遇到那些新問題,針對出現的這些新問題,可採取那些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一課時,根據以往經驗,學生對“餘數都比除數小”這一規律不夠理解,出現餘數比除數大的現象,在教學設計時,為加深學生的理解,突破這一教學難點,我讓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動手操作,進行分鉛筆試驗,並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最後讓學生在操作實驗中自己得到了“餘數都比除數小”這一規律。

二、課堂教學反思

再好的教學總有它不足的地方,總有須待進一步改進,進一步優化的地方,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效果反饋信息不斷地反思,反思解決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根據出現的問題,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調整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設計出一套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不斷完善教學方法,順應學生的發展需要。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思維障礙時,教師應及時反思,如何啟發引領學生克服思維障礙,當學生髮生意外事情時,教師及時進行反思,如何機智地處理髮生的意外,使學生及時恢復到正常的思維狀態。

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時,有這樣一道題:一梯形上底是3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積。在解答此題時,有一學生列式為:3+5=8(平方米),當學生都笑他錯誤時,他卻理直氣壯地説:“梯形的高是2米,可計算面積時,公式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來就行了。”聽他這麼一説,感覺還有道理,此時我順勢引導:“是不是所有梯形都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呢?”學生展開討論,分析得出:如果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這個方法了。

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類似這些我們不能預料的問題,我們要及時地反思,啟發引導學生克服思維障礙。

三、課後總結的反思

課後反思主要是教師在課後對整個教學行為過程進行反思性回憶,包括對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學生表現、教學的成功與失敗等情況進行分析,找出教學程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研究產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後改進優化的方向。課後總結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 反思教學成功之處

每一節課螳都是師生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按照預先設想的教學方案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如各種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巧妙地新課引入,留有懸念的結束語,教學中的亮點,精彩片斷,以及教師在課堂上隨着教學內容的展示、情境的創設而產生的靈感,與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處等,課後進行認真反思,記錄下來,為今後教學提供參考。

2. 反思教學失敗之處

再完美的教學設計也可能有疏漏、失誤之處,把這些課堂教學中的失敗教訓,如對教材理解出現的偏差,對教學重點、難點處理不當,演示、實驗有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由於某種原因,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挫傷等記錄下來,並對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的探究,成為今後教學吸取的教訓。

3. 反思學生的反饋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活動是以學生為中心進行的,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閃現出智慧的火花,獨特見解或是學生的問題,如能力缺陷,思維障礙,以及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作業存在的問題等記錄下來,便於在以後的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實施補救,特別是在課堂上學生提出的一些老師解決不了的奇特問題,記錄到課後去研究。

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師學會如何教學和從教學中學會什麼的有效途徑,勤反思,也是現代教師在研究狀態下進行課堂教學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因此,在教學中不斷反思提煉,從中發現問題,進行研究,就一定能拉提升我們的創新能力,提升我們的專業素養,提升我們的教學水平。促使自己成長與進步,使自己成為一名反思型、研究型、學者型的教師,成為新時代的教學能手。

國小數學課後教學反思 篇10

我這次參加網絡培訓,完全讓我們親身體會到培訓裏面的真正和豐富的知識面,與此同時讓我個人感覺到知識的一種昇華從那裏開始,總的來説,形式多樣,有名師的專題講解和分享,有學員圍繞專題而進行的互動討論,為我們的教育生涯拓寬了更長更廣泛的學習和教育方式,回首這半年來的學習,我既有觀念上的洗禮,也有理論上的提高,既有知識上的積澱,也有教學技藝的增長。

在學習期間,我深深地感到了新的教育觀念的衝擊。這個衝擊來自於教材、來自於教師、同時也來自於方法。精彩的知識面,讓我吃了一頓營養豐富的理論大餐,並引發我不斷的反思,而且專家們的那種自信和獨特的個性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他們身上,我得到的遠不只是專業的知識和作學問的方法的成長,而更多的是他們執著於事業、嚴謹勤奮、潛心鑽研、孜孜不倦的高品位的生命形式,和作為教師、作為學者的閃光的人格魅力給我的感染。在那裏,我開闊了眼界,拓寬了思路,轉變了觀念,能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反思我的教育,能更嚴肅地思考我所面臨的挑戰,思考未來的路如何去走。我意識到了自己身上的職責,意識到了作為素質教育的具體實施者在教育中的分量,意識到了樹立新的教育觀、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的重要好處。

我們大部分教師對教育改革,認為只要考試選拔制度存在,教育只能是應試教育,任何先進的理念都只是完美的理想。於是,我們中很多人安於現狀,停留於對教參的傳授,對教育的不足、失誤一味歸咎於應試,歸咎於學生的無知。處於這樣的環境中,時間長了,不注重自身文化素養的提高,教育技能的砥礪磨練,不注重教育理論的學習,即使學習,也只是裝了一些新名詞、新概念,不與教學實踐結合,消化成自己的思想。此刻想來,不經意間我已成了新課程實施的阻礙者。

“教師在行動研究中成長”,教授的講座引發了我的思考,以往的課題研究是為了結題而研究,不是針對學生,而是針對課題評審人員,一度造成課題研究假、大、空的局面,寫個開題、結題報告,再補上一堆資料,便能夠名正言順地結題了,久而久之,老師們對於課題的興趣和用心性也蕩然無存,再加上我們疲於應付常教學,課題對於我們來説反而成了負擔。由此看來,我們沒有真正認識到課題的本質和重要性。

幾十年的辛苦耕耘,已磨去了曾有的激情和夢想,留下太多的茫然與困惑。這半年來我們靜靜地聆聽講座,靜靜地寫心得,徜徉在學習的快樂裏。我更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貧乏,自己的淺陋,也看清了過去的自己:安於現狀、自滿自足多,緊迫感、危機感少;吃老本念頭多,終身學習意識少;工作中容易被俗念束縛,惰性大,闖勁少;無好處的耗費時間多,有價值的嘗試探索少;課堂上展示自己才華多,給學生參與的機會少。透過培訓,我清醒地認識到:激情和創新是成就你走向名師的必要因素。我們今後會朝着這個方向前進的。

在這次的培訓中,聽到最多的話除了“反思”便是“不動筆墨不讀書”。老師們在交流時都有同感:教學有必須經驗,所帶班級成績方面,我們能夠説還是很驕傲的;平時讀書也不少,可談到論文方面,大部分教師能夠説毫無建樹。之所以這樣,除了因為自己教學理論的匱乏,無法將自己的教學實踐與理論結合,還有很多老師是疏於動筆的,每次寫東西能夠説是挖空心思,而自己的評價永遠是簡潔的四個字“文不達意”,這就是我平時“讀寫分離”造成的結果。學生不練筆作文沒有提高,我們教師也是這個道理。這次培訓班的學習,每週必寫的新得,可算戳到我的痛處了。所以,內心是很牴觸的,但沒辦法,作業總是要交的而且還要爭取優秀。每次如難產般的完成作業,但出乎自己的預料的是這樣“艱難”的寫了幾次作業後,發現我在教學理論反面再不象從前那樣無話可説,偶爾也能夠“引經據典”一下了,這就是進步吧!

國小數學課後教學反思 篇11

天天忙於備課、上課、批改等常規性教學工作,也常常反思教學中的不足以及如何改進教學方法、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上週三在月牙湖國小參加的聽課活動以及課後的研討,各位老師的踴躍發言和教研員的講評,讓我受益匪淺。反思自己的教學,有很多需要認真學習和改進的地方。

一、關於課堂語言。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有的老師講得很少,但他的課堂學生卻異常的活躍,這其中語言的作用是致關重要的,你的語言可以一石激起千層浪,也可以一下打蒙掉學生的積極性,這就是説課中的每一個問題,都要精心設計,問什麼,怎麼問,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回答,我們要做到,學生能講的絕不要替代,學生講過的也不要不放心,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這是沒必要的,你這樣做了,學生會覺得你囉嗦,逐漸對你不感興趣,沒有了興趣何談學的好你教的數學課。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我也常常意識到由於自己在講授時太囉嗦,因而時常會拖堂,而很多學生並沒有聽進去。所以多錘鍊自己的教學語言,使自己的每一句話都能給學生以啟發,給學生以鼓勵,給學生以前進的方向,如果真能做到這一點,會使課堂更精彩,學生也會愛聽你的課,你的教學效果也會更出色。

二、關於學生的主動參與。

新課程特別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而我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發現學生“假參與”的跡象。如:“同學們,某某同學的回答對不對”“不對嗎”“對!”“對嗎?”“不對”這樣的回答在課堂中司空見慣。細細分析,這反映了學生的盲從,更深層次地體現了學生沒有“自我”意識,沒有思考,信口答來,才會盲從。那麼,怎樣才能喚起學生的自我意識呢?在實踐中我注意到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還需要教師察言觀色,抓住一些小事,將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問題比較簡單或者是有人濫竽充數,這時我就找差一點的學生回答,答對了我就給予一定的鼓勵,如果答錯了我會鼓勵他下次再努力,這樣就讓學生樹立了信心,不至於下次不敢回答。同時也給濫竽充數的學生以警示,以後要多動腦多思考。當無人回答或無人敢站起來回答時,我會用眼睛來搜索,察言觀色瞅準機會,看誰想回答而又不敢站起來的學生時,我就向會他投去信任的目光,鼓勵她站起來回答。這樣經過一階段的努力,大多數學生從課堂上找到了自我,因為他們知道即使是答錯了老師也理解自己,不會批評他們的,所以積極參與的次數增加了,課堂也自然就活起來了。要想學生真正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我們要多留點時間給學生思考,教師要耐心傾聽學生的見解並鼓勵學生大膽説。正如教研員所説:不要給學生先框個框子,然後讓學生去揣摩,去迎合老師的説法,久而久之學生將變得沒有獨到的見解,變得不會思考。

三、關於課堂糾錯指導。

課堂上要允許學生出錯,允許改正,也允許保留不同意見。不要怕因為呈現學生的錯誤而耽誤課堂時間。經常讓學生當“小先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讓學生在課堂上辯論,甚至提問題向教師“挑戰”!課堂上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當發現學生出現錯誤時,組織討論,找出錯誤,往往能更好地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近幾天,我們正在學習三位數加三(兩)位數的進位加法,我經常把學生的錯誤展示出來,集體訂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正確率也在逐漸提高。課堂上不要怕學生出錯,更不能追求表面的完美。

國小數學課後教學反思 篇12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務必注意從學生身邊的生活情景和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帶給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因此在數學教學教師應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數學資料與“數學現實”活動聯繫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生活情境裏的數學問題,感受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從而激發學生不斷尋找數學問題,不斷求異創新,不斷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麼如何讓生活與數學“親密接觸”呢,我有以下看法:

一、在生活中尋找數學。

一提“數學”二字,人們總是認為數學最貼近我們的就是計算,卻忽略了數學起始於我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作為一名21世紀的數學教師,要自覺地關注學生的生活,密切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聯繫,幫忙他們接觸實際,瞭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數學就在身邊。

例如,在開學的第一節數學課上,我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都會哪些數學知識?”學生們有的説:“我會從1數到100。”有的説:“我會做一些加減法2+5=730+10=409-3=615-5=10等。”“我還明白3-4=-14-7=-3。”……之後我又提出:“你一天的生活能不能離開數學?”老師的發問引起學生們的爭議。有的學生提出:“你做電梯不按數字能上、下樓嗎?”“買東西花錢時,不用數學能行嗎?”“你上學不看錶能明白幾點嗎?”“媽媽給你買了5個蘋果,吃了2個,還剩幾個,你不用數學知識去算一算,怎能明白還剩幾個?”……同學們,你一句我一句議論了起來。透過議論,從中發現到我們的生活中隨時都在用數學,真切的感受到了周圍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中間,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學數學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不僅僅激起了學生從小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而且使低年級的孩子們養成了自覺把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的意識。

二、創設生活情境來學習數學

既然數學源於生活,那麼我們的數學教學就應聯繫生活、貼近生活。這樣才能拉進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使之產生親切感,誘發學生的內在知識潛能。作為教師要設計更多的情境,為學生帶給觀察、操作、實踐及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增強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發展求異思維,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創新的精神

1、透過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學

心理學研究證明,當學習資料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來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根據這一點,教師在教學中採用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課的方法。

例如,在講“前後”這一新課時,教師提問:“你們大家還記得前幾天學校舉行的運動會嗎?我們班的同學參加了低年級組的跑步比賽,下面讓我們重温一下當時緊張又激烈的場面。”這時教師出示本班學生參加學校運動會跑步比賽的一段錄像,讓學生認真觀看,然後教師把畫面定格在比賽開始不久,之後向學生提出問:“你透過觀看,明白當時誰跑在最前面嗎?誰跑在最後面嗎?”從而引出這天這節課所要研究的有關問題“前後”。這樣引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再比如“認識物體”,先讓學生看一段錄像(家裏的各種傢俱、擺設),使學生初步感知各種幾何物體的樣貌,然後再觀察、觸摸自己桌子上擺放的各種形體的學具,這樣從視覺到觸覺,從大物到小物,充分發揮各種感官的作用,在學生已經構建了必須的表象的基礎上,再引入新課。這些都是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導入新課,不僅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而且也增強了學生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同時又強有力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用心性。

2、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活是思維的源泉,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果聯繫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從學生熟悉的景與物、人與事、學習與生活中帶給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樂趣與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我在教學中,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一些情境。

例如,在教學“20以內的加減法(二)”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我是一名小小郵遞員”的遊戲,將口算卡片製成信件,請“郵遞員”將信件投到與口算卡片得數相同的信箱裏,再羣眾檢驗“小小郵遞員”送信的結果是否正確。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孩子們的一張張天真活潑的笑臉,一副郵遞員的姿態,把自己做的口算卡片愉快的投到自己認為該投的“信箱”裏。教師根據孩子們好動、好説、爭強好勝的特點,將枯燥的計算寓於教學遊戲中,使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突出了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價值。又例如,在教學“分類”這一課時,教師提問:“同學們,在休息日裏,你們喜不喜歡跟父母一齊逛商場選東西呢?”“下面老師請同學門看一組照片,你們看一看這是什麼地方?照片上的物品是怎樣擺放的呢?”教師出示照片(大商場各種物品擺放的幾組照片)讓學生觀察並讓學生説一説觀察的結果。教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只是商店裏的物品是分類擺放的許多事情都需要我們分類整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分類。”商場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購物環境,透過多媒體再現了商場物品分類擺放的優越性,使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分類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不斷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

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要從小做起。如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材“位置”一課,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還能夠想到什麼地方有“位置”題,這樣能夠使學生聯想到影院、列車、書架等生活中與“位置”有關的問題。這些看來不算難的資料,如果不多加那麼一兩句話,學生就可能不會聯想到生活中還有那麼多的數學資料,也可能當拿到一張火車票時,不會有數學應用的意識,當然就不明白利用火車票去尋找自己的“位置”。相反,如果一個國小生(7歲左右)有了這種意識,當和父母一齊乘車時,就會高高興興地手拿車票幫忙父母找“位置”。能夠看出,使學生從小就學會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事物,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是多麼的必要。

三、指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理解生活世界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將數學問題生活化,有利於縮短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既滿足了學生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需要,又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數學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儘可能地讓學生帶着數學問題接觸生活實際,指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用數學的頭腦想問題,加深學生對生活中數學問題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中,我曾向學生提出一個生活問題:“你能説出為什麼下水道的蓋子是圓形的,而不是方形的?”有的學生很快説出:因為圓形的蓋子美觀。我適時引導他們:“能否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去解釋這個問題呢?”學生及時地聯繫所學過的知識去思考、交流。最後得出:因為圓的直徑相等,圓形的蓋子翻起時,不怕掉下去這一結論。經常這樣指導,讓學生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生活問題,用數學的知識和頭腦去想生活中的現象。不但使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而且能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四、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數學源於現實並用於現實,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是學習數學的歸宿。人人要學習有用的數學,教學中務必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重視挖掘教材與生活實際有聯繫的因素。教師要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的實際中去,從而體驗到所學知識的好處和作用。如學習了“分類”後,能夠讓學生自己動手來整理自己的書包和書桌,讓整理好的學生來説一説他是按什麼進行分類整理的;學習了“生活空間”的前、後、左、右後,能夠讓學生説出自己座位的前、後、左、右分別是誰,學校的前、後、左、右分別是什麼地方;學習了“統計”,讓學生統計教室內各種清潔用具的數量、統計一年級各班學生人數及男女生人數,統計班裏學生是在那個季節出生的;在學完“20以內的加減法”後,有意識的帶領學生搞一次社會實踐活動,讓每個孩子拿20角錢去菜市場買菜。在這次活動中,就有許多學生出現了不會算賬的想象,有的是口算但是關,有的是弄不清元、角的關係……無論是哪一種原因,都使學生深刻的認識到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多麼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麼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慾望。

學生從活動中不僅僅理解、掌握了數學知識,而且能觀察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並加以解決。在解決中又會出現一些小問題,再開動腦筋加以完善解決,從而獲得應用的技能。

總之,要讓數學與生活“親密接觸”,我們的數學教學務必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生活與數學密切聯繫起來,只有加強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繫,促使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體驗到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學,運用數學知識能較好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用心的數學情感,使運用數學知識成為每個學生的本領。

(三)如何學好數學

數學呢數學的根是什麼數學課堂我們究竟要關注的是什麼

想到了姜昆在一個相聲中抨擊進水管、出水管的題目:同時開着進水管和出水管,問何時能把水池裝滿

想到了王小丫説她小時候數學課的任務就是把數學題目讀完,然後一節課就沒有事了,由此她認為自己笨極了。

想到了自己對國小階段的數學現象做過的不完全的調查:剛入學的孩子孩子十分喜歡數學,原因是他們認為數學能夠使他們變聰明。一二年級開辦的奧數班深受歡迎,往往是報名超出班級規定人數,而到了高年級,報名參加學習的人數逐漸減少。在五年級的學生問卷調查中,更使我們數學老師尷尬的是喜歡數學課的不超過百分之四十。對不喜歡數學的同學談話調查,原因是數學太難,沒意思,總是做題而且永遠做不完的題。

想到了如果在學生走出課堂、離開(甚至有的還沒離開)學校時,就開始厭惡數學的話,那麼説明我們的教育是失敗的。

想到了在我們教師的心目中數學是什麼形象?數學以什麼樣的方式呈現能夠讓人感覺多姿多彩?怎樣樣能夠促進學生取得最佳學習效果?

數學到底是什麼呢?

數學是人類生活使用的工具。

早上睜開眼一縷陽光灑在身上,太陽從東方升起,看看手機或鐘錶幾時幾分了,起牀做早餐要注意營養的合理搭配,上班或上學要明白路程的遠近計算時間的長短,孩子玩耍遊戲需要數數,會計做賬需要計算,工程師設計圖紙離不開測量,科學家制造火箭衞星離不開精密的計算……。數學就在我們周圍,無論何人何時生活工作都需要用到數學。

歐拉以深邃的洞察力運用數學方法解決了哥尼斯堡七橋問題。

華羅庚把數學方法創造性地應用於國民經濟領域,篩選出了以改善生產工藝和提高質量為資料的“優選法”和處理生產組織與管理問題為資料的“統籌法”(簡稱“雙法”),不僅僅為節約能源,增加產量,降低消耗,縮短工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而且培養了一支為國民經濟服務的科技隊伍。

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足以説明數學這一工具最大程度地支撐着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

數學是一種人類文化。

數學的十分豐富。而在大多數人的腦中,常常有“數學=邏輯”的觀念,猶如一個充滿活力的數學美女,只剩下一副X光照片上的骨架了!不會全面的欣賞它,它就會枯萎。

“從結繩記數到計算器”的歷史、一些重要符號的起源和演變,比如加減乘除符號的來歷、各個國家分數的構成、七巧板九連環和華容道(中國古典智力遊戲三絕)等還有數學家高斯小時候解決從1加到100的故事,陳景潤、希爾波特的23個問題等透過多種途徑帶領學生一齊去欣賞古今中外的數學史料,我們能夠讓學生了解數學原先是如此的豐富和神奇,能夠很好地增進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

做體操是為了鍛鍊身體使身體更加強壯,而數學能夠鍛鍊大腦,使人變的更聰明,因此説數學是思維的體操。也就是説我們學習數學更主要的還是培養自己的思維潛力。很多人在學生時代在數學上獲得了不少的獎項,但當他們不從事與數學有關的工作後,他們憑着活躍的思維和紮實的數學基礎,在其他領域也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數學是喚醒人類素質的手段。

一談到素質教育似乎就想到了體音美,而與數學無緣。其實數學學科有它獨特的育人功能。比如在解決數學問題中要想成功,孩子要構成一絲不苟嚴謹求實的作風,要有用心向上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精神。

據説英國律師至今要在大學裏學習許多數學知識,這也不是因為英國律師學習的課程與數學工具有何直接聯繫,而只是出於這樣的一種思考:那就是透過嚴格的數學訓練,使之養成一種堅定不移而又客觀公正的品格,使之構成一種嚴格而精確的思維習慣,從而對他們的事業取得成功大有益助。

數學是魔術師,變幻莫測。

數學是美的殿堂。

數學是無限,博大精深,無限永遠……。

數學家華羅庚説: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等各個方面,無處不有數學。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應多方面的瞭解數學、認識數學才能引領孩子們親近數學

1、要有學習數學的興趣,俗話説:興趣是量好的老師;要有學好數學的信心,當你遇到困難時不要輕信放下,要反覆告誡自己;我能克服困難,我要學好數學;學好數學還需要堅強的毅力、好的學習方法及學習態度。

2、要相信自己,信任老師。和老師介質良好的師生關係,會讓你對這門學科產生興趣,並能挖掘自己的潛能。

3、抓好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認真聽老師講解、分析。領悟教材中包含的知識與方法,去體驗、去受教材的應用性和文化性,能迅速又正確地解決教材中的每一個問題,不要小題大做或者會而不對。重視知識的拓展與延伸,重視個人潛力的培養。

4、要做必須量的試題,但不要陷入題海中。精做題,常反思,多總結。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研究,重視創新意識的培養。提升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潛力。切記學習數學,不能像蝴蝶在百花叢中翩翩起舞去賞花,而應像蜜蜂一樣去採蜜。

5、學好數學,務必深入進去。謹記:懂了不等於會了,會了不等於對了,對了不等於快了。懂了只是較低層次,對了又快了才是高層次。

6、重視自己學習,課堂上老師要應對全體學生,既要重視基礎好的同學,又要兼顧中等中學在把握好課堂的同時,又要根據自身的實際學會自我發展。

學生能否學好數學,教師起着關鍵的作用。

一、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

教師對學生尊重、理解、關懷、幫忙,就能給學生以鼓舞和啟迪,學生就會喜歡上教師所教的學科。在這種融洽的感情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師生關係就能極大地提高教與學之間的信息交流,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進行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教師要抓住教材的中心,提出相關的問題,啟發學生獨立思考,進行啟發式授課;或組織課堂討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激發他們的求知慾。

三、幫忙學生獲得成功

教師應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難度不同的問題,佈置不同的要求的作業。在課堂提問中,應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表現的機會,獲得心理上的平衡。那麼學生在教師的幫忙下享受被賞識的快樂,得到了教師的認可,他們的學習信心就會被激發,學習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

四、客觀評價學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學生重視分數的心理激發學習的興趣。有些學生及部分家長把分數看成評估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以考分論成敗;很少思考學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進步。所以,教師應對學生的作業、考卷及時做出評價,並且這種評價必須要客觀、公正、全面,既要讓學生明白錯在哪裏,又要讓學生明確努力的方向。只要客觀實際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就必須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當學生對某一學科知識發生興趣的時候,他就會用心主動、情緒愉快地去學習。這樣學生的理解深刻,才能記得更牢。學習就會更靈活,教師的教學工作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國小數學課後教學反思 篇13

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本課的延伸,以學生為主體,滿足學生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有益於啟迪思維,開發智力,學生通過自由的結合,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探索,利用現有的知識進行再設計,設計出的圓柱、圓錐合情合理……,這樣的體驗,極大的豐富了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會因為數學而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內在魅力。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從導入就適時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跨上探索的道路。當學生髮現問題,在其內力的驅使下開展探索研究活動,充分發揮了民主,放手讓學生自主地進行研究。在這個充滿體驗和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學生逐步學會數學的思想方法和用數學方法去解決問題,並且獲得自我成功的體驗,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最終學會學習。

國小數學課後教學反思 篇14

兩年多來,我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改革呈現了可喜的變化。學生的知識面廣了,學得活了,學習興趣濃了,課堂開放了,教師與學生的親和力增加了。在看到這些變化的同時,又要冷靜下來對目前實施過程中的一些困惑問題進行反思。“摸着石頭過河”,究竟摸到哪些石頭?摸得怎樣?有哪些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解決?下面對幾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多樣化與優化

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尊重差異。作為教師,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要尊重個性化,不搞填平補充一刀切。要創造促進每個學生得到長足發展的數學教育。

算法多樣化是針對過去計算教學中往往只有一種算法的弊端提出來的。例如某一種題目,只要求筆算,另一種題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種思路(當然,學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這樣很容易忽略個別差異,遏止了學生的創造性,何況有不少題目本來就可以有多種算法的。可以説,鼓勵算法多樣化是在計算教學中促進每個學生在各自基礎上得到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

應該明確“算法多樣化”與“一題多解”是有區別的。“一題多解”是面向個體,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學生,遇到同一道題可有多種思路多種解法,目的是為了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而“多樣化”是面向羣體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歡或最能理解的一種算法,同時在羣體多樣化時,通過交流、評價可以吸取或改變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學中不應該也不能要求學生對同一題説出幾種算法,否則只是增加學生不必要的負擔。

曾經看到一些低年級的計算課上,討論一道計算題,出現了10種、20多種的算法,教師還一個勁兒地給予鼓勵,臨下課時,只簡單地説了一句:“你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算。”其結果是班上思維遲緩的一些學困生確是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產生了干擾。這種情況是不是我們鼓勵的個性化呢?我認為不然。數學是講“優化”的,算法“優化”的含意是要求尋找最簡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誠然,在多種算法中,有的並不見得有優劣之分,如20以內退位減法,無論是用“破十”“連減”或“用加算減”的方法,都很難説孰優孰劣,兒童完全可隨自己的經驗進行選擇;又如長方形周長的求法,有的願意用“(長+寬)__2”的方法,有的則用“長__2+寬__2”的方法,學生喜歡用哪個就用哪個。

但是,一般情況下,總有個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學中,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去比較、去評價,並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認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舉一反三、聞一知百,否則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請看一位教師教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新課實錄。由實例引出24__12=?第一步,先由學生各自探索算法,分組交流(有10種左右),經過歸納不外乎以下三類:連加,連乘24__3__4,24__2__6,……),乘法分配律的應用(24__10+24__2,……)。第二步,由學生評價,一致認為三類算法都合理,但第一類太麻煩,其他兩類各有優勢。第三步,教師將題目改為24__13,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算法計算,結果都選擇為24__10+24__3,此乃筆算乘法的算理。此時,教師便因勢利導引入了乘法豎式,並使學生體會到它的優越性──能將乘法算理以固定而簡明的程式顯示,操作性強,簡捷而不易出錯,並具有一般性。我認為這種教學是正確的,又促進了兒童的發展,才是真正凸現了“算法多樣化”的實質。算法多樣化絕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無價值的重複。總之,一切要從兒童的實際出發。

二、生活化與數學化

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新課程改革重視數學教學生活化,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使孩子們感到數學有趣、有用,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也是數學課改的最大亮點。

數學,對兒童來説,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把數學教學密切聯繫他們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學起來必然親切、實在、有趣、易懂。教學中,有的通過調查商品標價引入小數乘法,調查父母月工資的收入計算多位數加減,測量足球場的面積並以其為參照物,體驗1公頃的實際大小;有的結合新課內容介紹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有的複習課也已不只停留在“查缺補漏,知識系統化”上,開始着力於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記得我曾見到的一節六年級“代數初步知識”複習課,教師把自身赴山東講課事例作為背景,邊説邊畫:

向學生設問:①你們能用字母表示的式子寫出老師淄博一行的全部開支嗎?

②想一想,式子中哪些量是不變的?哪些量是可變的?

③算一算,老師這次淄博一行至少要帶多少錢較為合適?(小組合作討論)

整個教學培養了學生利用已學知識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使大家體嚐到數學應用的價值。

但是,在課改實踐中,我也聽到不少教師有這樣的疑惑:“數學問題是不是都必須從兒童的生活實際提出?”“教三角形內角和怎樣從生活實際引入?”“循環小數又怎樣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正由於此,有的課已上了15分鐘,還停留在大量的情境渲染之中,絲毫沒有涉及數學本身的內容,猶如皮厚的“沙田柚”剝不開也吃不着,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應該看到,兒童的數學學習是一種不斷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數學問題來自兩個方面,有來自數學外部的(即現實的生活實際),也有來自數學內部的。無論來自外部或內部,只要能造成學生的認知矛盾,都能引起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就會出現發展,都是有價值的。前面提到的“三角形內角和”,如果採用由舊引新的方法(設問:正方形有幾個內角?四個內角和是多少度?長方形呢?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大小是不固定的,有沒有規律呢?)三言兩語,就能有效地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因此,看問題必須全面,不能絕對化。教學是科學,一切要從實際出發。

當前,數學教學注重應用,既講來源,又談用處,大大地克服了過去“掐頭去尾燒中段”脱離實際的傾向,成效是明顯的。但必須認清,我們反對的是隻“燒中段”,而不是不要“燒中段”,我們反對的是過度的形式化,而不是不要形式化,數學的形式化是數學固有的特點。我們既要注重應用、返璞歸真的一面,又要注重抽象概括、形式推理的一面,引導學生抽象出數學問題,提煉出數學模型,利用其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所以,重要的數學概念、規律應加以概括,常見的數量關係(如速度、時間、路程等)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仍要揭示,在重視直覺思維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形象思維和初步的邏輯思維,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課堂內的數學活動是豐富多彩的。什麼是數學活動呢?我認為,具有數學意義的活動才能稱得上數學活動。目前,有的數學活動,有情境沒有活動,有活動沒有數學味,有活動缺乏體驗。下面介紹一位教師在教學“11~20以內數的認識”時組織的頗有意義的數學活動。當學生已學會數數(順着數、倒着數、2個2個地數……)後,組織了一個別開生面的遊戲。教師拿出一個黑白相間的足球:“數一數,有幾塊是白的?有幾塊是黑的?看誰數得又對又快!”話音剛落,不少學生爭先恐後地要求上來。前來的多個學生,每人數的結果都不一樣,不是重就是漏,怎麼辦?正當全班困惑之際,一位小同學自告奮勇地上來,拿起紅粉筆在白的上面逐一點數,又拿出白粉筆在黑的上面依次點數,不重也不漏,數得完全正確。這樣的遊戲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滲透了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方法,這才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數學活動。

三、探索與發現

學習方式一般説來,可分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兩種。

發現學習是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自己獨立探索和發現其結論。這種學習方式(亦稱發現法)是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J.S布魯納提倡的,並流傳歐美,這種方式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名稱,如問題研究法、探索法等,實質均基本相同。布魯納認為,在人類全部生活中,人的最大特點是會發現問題。他把學生視為“發現者”,甚至像科學家那樣去發現,教師不給任何啟發和幫助。創導者認為,這種學習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探索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20世紀70年代傳入中國時,我國教育家將“發現法”引申為“引導發現法”,主張在必要時教師可以適當給學生一點“引導”,與布魯納的“純發現法”有些區別。教學實踐折射出這樣一個道理,外國的先進經驗或理論的引入,必須本土化才能發揮其積極作用。我國目前強調的“自主探索”與“發現學習”亦基本相同。

美國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D.P.奧蘇伯爾針對20世紀60年代許多人以為講授必然會導致機械學習,而發現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學習的片面看法,在創造性地吸取了J.P.皮亞傑和布魯納等人的認知觀點後,首先對學習進行了兩個維度的不同分類。根據學習的深度分為有意義學習與機械學習,根據學習的方式分為發現學習與接受學習。兩種分類相互獨立,成為正交(見下圖)。

有意義學習↑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有意義的發現學習;機械學習;│機械的接受學習;機械的發現學習;接受學習;發現學習

他不像布魯納那樣只強調發現學習,認為學習可以分為有意義的發現學習和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而後者是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奧蘇伯爾的見解對我們研究國小生的數學學習是有啟發的。

國小生學習數學,首先要掌握前人積累的數學基礎知識(往往以符號形式表示),學生必須積極思考,理解每個符號、式子所代表的實際意義,才能真正內化成自己的認識。如果學習中僅僅記住這些符號的代表組合,例如,只知道讀作“三分之二”,卻不明其意,這就是機械學習。一般的數學學習都是有意義的學習,當然不排斥個別的機械學習,如背乘法口訣,這種熟記只有助於記憶,並不表明推導其結果的過程,而且機械學習也只是輔助性的學習。

數學學習中的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是指學習內容已以定論形式展示出來,不需要學生去獨立發現,只要學生從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檢索與新知識具有實質性聯繫的固定點,使之相互作用,實行新知識意義上的同化,從而擴大或改組認知結構。例如,“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本身就是一種規定,學生在原有已掌握的加、減、乘、除法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先乘除後加減”直接計算,便可接受這一知識。

目前我國提倡的探索學習則不同。這種學習方式不呈現學習結論,而是讓學生通過對一定材料的實驗、嘗試、推測、思考去探索發現某些數量關係和圖形特徵。例如,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求法時,學生用各種不同的平行四邊形紙片,通過剪拼、割補轉化成一個長方形,然後分析割補後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關係,從而探索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為“底__高”。

就以上兩種學習方式的功能比較而言:探索學習比較開放,它更重視學生的學習動機,更強調學習過程,有利於學生直覺思維和創新潛能的培養和發揮,但是費時較多,何況數學學習,不必要也不可能由學生處處去親自發現和獨立探索。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可以在較短的時期內使學生吸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學習課題對原認知結構具有潛在的意義(即有實質性的非人為的聯繫),二是學生具有積極學習的心向。如果兩個條件俱全,同樣可以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學習也是有效的;如果缺少其中一個條件,就容易造成死記硬背。

由此可見,兩種主要學習方式都很重要,各有利弊,各司其職,不可偏廢。而且有時在同一節課內,兩種方式兼而有之、相互補充、相互配合。例如,筆者曾在北師大實驗國小隨堂看到“倒數”一節數學課:課一開始,教師利用漢字結構上下顛倒位置可以組成另一個漢字的譬喻(杏→呆,吳→吞……),使學生聯想到數也可以顛倒,於是引入“倒數”並板書課題。此時,學生接二連三地提出各種困惑:“究竟什麼叫倒數?”“學倒數有什麼用?”“找倒數有沒有竅門?”……(足以説明學生已具有學習新課題的迫切心向),教師立即讓學生自學課本,研究結語“乘積為1的兩個數就是互為倒數”,全班學生都表示“懂了”(因為結論中有關概念是學生所熟知的),這種學習方式便是典型的有意義接受學習。學生是否真“懂了”?教師要求學生自舉例子加以説明,大家十分踴躍,有的説出真分數、假分數,還有舉出小數、整數,到最後討論了1和0有沒有倒數,所舉例子涉及各種典型情況,有交流、有爭辯,並探索了求倒數的方法,這又是一種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40分鐘的課堂教學,兩種學習方式相互補充,交叉進行,樸實無華,有效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像這樣的教例在日常教學中也不少見。

筆者認為,新一輪課改中反覆強調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要“改變學習方式”等,主要是針對過去過分沉湎於接受學習而影響學生創新精神的情況而提出的,絕不意味着反對接受學習。教學中,教師應全面而綜合地從教學內容、要求、對象等各因素進行考慮,引導學生採用恰當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以確保學習的有效性。那種提倡一種又去否定另一種學習方式“非此即彼”的絕對化做法和説法,不僅不符合教學實踐,而且對課改的深入發展是有害無益的。

自主探索是教師引導下的自主探索,要處理好自主和引導、放和收、過程和結果之間的辯證關係。面對挑戰性的問題,估計學生通過努力能夠探索求得的,就應大膽放開,放要放得真心、實在,收要收得及時、自然。應該看到,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熱熱鬧鬧,收效極微,失去了教師有價值的引導,剩下的主體性往往也是蒼白無力的。

四、成功與挫折

成功是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中的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它是促使人們永遠樂觀向上的動力。事實上,人人都渴望着成功,爭取着成功。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過:“把學習上取得成功的歡樂帶給兒童,在兒童心裏激起自豪和自尊,這是教育的第一信條。”可以這樣説,獲得成功是每一個學生的權利,幫助每一個學生成功是每一個教師應盡的職責。

新一輪課改中,廣大教師都很注重創設各類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成功的契機,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成就感,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筆者認為在提倡獲得成功的同時,也要讓學生經受一些挫折與失敗。成功與挫折都有兩面性,學習是艱苦的勞動,探索、實驗、嘗試的道路不是筆直的,必然會經受挫折或失敗。成功只有在失敗的折射下才顯得更加耀眼,在挫折的磨鍊下才更有價值。

課改中,教師都很重視對學生的尊重、信任、賞識和肯定,這很有必要;但也的確看到這方面存在誤區。有的不管學生表現如何一律給予誇獎,即使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回答都表揚為“真了不起!真聰明……”,在一節課中還出現了多次以學生命名的“____法”,這種廉價的表揚不能起到真正激勵的作用,相反會助長學生浮躁的學風。有的還誤認為當前不能批評學生,批評就是否定,就會刺激學生,影響其上進心,對課上的一些不良行為視而不見,名曰“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以上種.種,會給學生的全面成長帶來不可忽視的消極影響。應該指出,表揚與批評都是對兒童行為的一種強化手段,恰如其分、實事求是的強化,並得到學生羣體(包括學生本人)的認同,對於學生行為的規範、學習態度的轉變和學習習慣的養成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個好的教師,從不吝嗇表揚,且表揚有度,誇獎有理,從不隨意批評,且批評有方,疏而不堵。這一切都出自於對學生真摯的愛。曾經有一位教師在教學20以內加法時,出示8+4=?,一個學生答“13”,引起全班鬨堂大笑,此時教師用嚴肅的目光看了一下大家,又用和氣的口吻對這個學生説:“不錯嘛,離正確答案只差一點點!”並安慰他坐下來再想一想。這個學生雖然失敗,但沒有因失敗而感到沮喪,又抬起頭來認真聽講,繼續發言。教師以無聲的語言──目光暗示有效地遏止了班上“譏笑”的不良行為,又用心靈的關懷讓學困生體面地坐下來,激勵他的學習自信心,這正是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的正確行為。

以上所談的若干問題是筆者在課改過程中所見所聞的一些現象,提出來供同行們共同討論。

國小數學課後教學反思 篇15

“毫米的認識”是20__年教育部審定的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是繼二年級米和釐米的學習後引入的另一長度單位,它是以後學生學習更多長度單位的過渡,因此,學好本節課對今後的學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上週我上了“毫米的認識”這一節的公開教學,現作如下的反思:

一、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與估測能力。

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與估測能力是新課標中明確提出的培養目標之一。而估測是測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估計的一種,它是對物體或圖形的某種屬性(長短、大小、輕重等)——量的估計。在實際生活中,對一個量的估計常常比精確計算它的大小更重要,同時,估測教學有助於兒童理解測量的特徵和過程,並獲得對度量單位大小的認識。估測能力的培養對國小生數學素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什麼是估測?按我個人理解,估測就是個體根據知識經驗,採取一定的策略,獲得物體或圖形某方面的屬性——量的近似值的過程。在教學《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時,我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1.重視操作,建立測量單位的表象——奠定估測基礎。

測量單位和實際測量是測量的兩個基本要素,其中測量單位作為大家認可的公度是測量的基礎,當然也應該是估測的基礎。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讓學生實際操作,以幫助他們建立測量單位的概念,形成測量單位的表象,從而正確理解和感受測量單位的實際意義,為估測奠定紮實的基礎。比如,在要求學生估測數學書的長、寬、厚前,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回憶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學生很快地説出有米和釐米。可是當讓學生比劃一下,1米與1釐米分別有多長時,大部分學生都是亂比劃。此時我引導學生拿出自己的尺子,找出1釐米的長度來,然後用自己的食指指甲放到1釐米處比一比,發現自己的食指指甲的寬度大約是1釐米,接着讓學生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地夾住左手食指指甲,再慢慢地把左手食指抽出來,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間有一條縫,它的長度大約就是1釐米。同樣大部分學生都知道自己的身高比1米高了,這時老師告訴同學們,我們兩手張開的長度正好是我們的身高,因此,比劃1米有多長時應該把手腕折回來一些。當學生在直尺上認識了1毫米有多長後,也讓學生先量出兩張紙牌的厚度約是1毫米,再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地夾住兩張紙牌的厚度,再用左手慢慢地把兩張紙牌的厚度抽出來,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間有一條小縫,它的長度大約就是1毫米。這樣讓全班學生都動起來,在操作中發現、探索、體驗,建立測量單位的表象——奠定估測基礎。

2.聯繫生活,充實測量單位的表象——豐富估測參照。

對一個量的估測,不能依靠隨意的猜測與臆斷,而應根據相關的參照物進行合理的估計與推測。參照物越豐富,參照系越完善,估測的手段越多,估測的能力也就越強。教學時,教師密切聯繫學生生活,關注學生生活經驗,豐富學生的測量體驗,將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同時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比如:本節課我讓學生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時,我便有意地讓學生先來估測一下數學書的長、寬、厚大約是多少釐米時?有些學生説用自己1釐米寬的食指去估,有學生提出用自己的食指去估太浪費時間了,數學書這麼長,可以用自己的“一拃”長去估。這時我問,你怎麼想的,我知道這樣的一拃長大約是10釐米,數學書的長比我的兩拃長長一些,因此我把數學書的長估成約25釐米。還有學生説可以用自己20釐米長的直尺去比一比,數學書的長比20釐米的直尺長一些,所以我把數學書的長估成約23釐米。“食指指甲的寬”、“一拃長”、“20釐米長的直尺”……這些長度成為學生估測的參照物,學生藉助這些身邊實物的相關數據進行估測,能有效避免學生估測的盲目性和主觀性,提高估測的準確性和有效性。當然,在安排學生測量這些物體的長度時要堅持先估後測的原則,讓學生在估計中提高估測能力,在測量中修正估計精度,在估測中積累經驗。

二、備課中應注重備學生。

備課是教師取得高質量課堂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所謂備課,實際上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進行的設計準備工作,即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內容做教學法上的加工和處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方法,規劃教學活動。備好一節課,不僅需要考慮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等幾個環節,更要以人為本,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表現在備課中就是必須更多地研究學生。在備課的具體工作中,備學生是核心環節,備學生的工作效果對於備課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的現實狀況是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在備課活動中,備學生主要圍繞備學生的學科認知特點和規律、知識現狀、生活背景、情感因素和身心特徵等內容展開的。在具體的一節課的備課時,教師首先要了解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已學過的知識的情況。分析出哪些是學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學生初步掌握了的,哪些是學生通過自學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師非講不可的。這樣做有利於教師在授課中做到該講則講,不用講則少講,力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複習完舊知後,我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分別估計數學書的長、寬和厚大約是多少釐米。備課時我還以為學生幾分鐘就可以估出來,結果我發現很多學生無從下手,不知道怎麼估?還有的學生因為有預習的習慣,知道了毫米的概念,結果直接用釐米與毫米作單位測量出了數學書的寬與厚。後來通過師生討論交流,得出可以用“食指指甲的寬”、“一拃長”、“20釐米長的直尺”……這些參照物去估測,結果還是花了較多的時間估測出數學書的長、寬、厚大約是多少釐米。還有,估測完後,我便問:同學們估得準確嗎?用尺子量量看!備課時我本以為也花不了多久就可以完成此環節,結果還有許多學生不知道怎樣用尺子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特別是測量數學書的厚時,也不知道怎樣把直尺放上去測量。另外還有一部份學生不能用0刻度對準書的一端,而是用直尺的頂端對準了書的一端,這樣測量出的長度很不準確,誤差大。所以我又馬上在展示台上教學生一步步來測量書的長、寬、厚。一節課上下來,我感覺自己包辦得較多,學生的主體性體現不夠。其實我覺得當個別學生提出可以用“食指指甲的寬”、“一拃長”、“20釐米長的直尺”……這些長度作為估測的參照物時,應讓學生親自體驗估一估,可我卻沒有好好地利用。另外,由於課前口算及估測與測量耗時較多,到後面就沒時間認識“幾毫米”了,學生容易把5毫米這一刻度線當成釐米刻度線,還有個別學生對1毫米的小格數的不夠準確,加上學生的尺子五花八門,出自不同的廠家,質量也不同,學生測量的方法不一樣,也導致部分測量的數據略有誤差。這些都是我課前沒有預料到的。因此,教師的備課不只是備教材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備學生,備學生可能出現的各方面問題。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志趣的基礎上備課,在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髮展規律的基礎上設計教案,才能備好課,確保課堂教學的高質量。

國小數學課後教學反思 篇16

兩年多來,我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改革呈現了可喜的變化。學生的知識面廣了,學得活了,學習興趣濃了,課堂開放了,教師與學生的親和力增加了。在看到這些變化的同時,又要冷靜下來對目前實施過程中的一些困惑問題進行反思。“摸着石頭過河”,究竟摸到哪些石頭?摸得怎樣?有哪些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解決?下面對幾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多樣化與優化

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尊重差異。作為教師,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要尊重個性化,不搞填平補充一刀切。要創造促進每個學生得到長足發展的數學教育。

算法多樣化是針對過去計算教學中往往只有一種算法的弊端提出來的。例如某一種題目,只要求筆算,另一種題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種思路(當然,學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這樣很容易忽略個別差異,遏止了學生的創造性,何況有不少題目本來就可以有多種算法的。可以説,鼓勵算法多樣化是在計算教學中促進每個學生在各自基礎上得到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

應該明確“算法多樣化”與“一題多解”是有區別的。“一題多解”是面向個體,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學生,遇到同一道題可有多種思路多種解法,目的是為了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而“多樣化”是面向羣體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歡或最能理解的一種算法,同時在羣體多樣化時,通過交流、評價可以吸取或改變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學中不應該也不能要求學生對同一題説出幾種算法,否則只是增加學生不必要的負擔。

曾經看到一些低年級的計算課上,討論一道計算題,出現了10種、20多種的算法,教師還一個勁兒地給予鼓勵,臨下課時,只簡單地説了一句:“你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算。”其結果是班上思維遲緩的一些學困生確是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產生了干擾。這種情況是不是我們鼓勵的個性化呢?我認為不然。數學是講“優化”的,算法“優化”的含意是要求尋找最簡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誠然,在多種算法中,有的並不見得有優劣之分,如20以內退位減法,無論是用“破十”“連減”或“用加算減”的方法,都很難説孰優孰劣,兒童完全可隨自己的經驗進行選擇;又如長方形周長的求法,有的願意用“(長+寬)×2”的方法,有的則用“長×2+寬×2”的方法,學生喜歡用哪個就用哪個。

但是,一般情況下,總有個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學中,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去比較、去評價,並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認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舉一反三、聞一知百,否則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請看一位教師教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新課實錄。由實例引出24×12=?第一步,先由學生各自探索算法,分組交流(有10種左右),經過歸納不外乎以下三類:連加,連乘24×3×4,24×2×6,……),乘法分配律的應用(24×10+24×2,……)。第二步,由學生評價,一致認為三類算法都合理,但第一類太麻煩,其他兩類各有優勢。第三步,教師將題目改為24×13,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算法計算,結果都選擇為24×10+24×3,此乃筆算乘法的算理。此時,教師便因勢利導引入了乘法豎式,並使學生體會到它的優越性──能將乘法算理以固定而簡明的程式顯示,操作性強,簡捷而不易出錯,並具有一般性。我認為這種教學是正確的,又促進了兒童的發展,才是真正凸現了“算法多樣化”的實質。算法多樣化絕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無價值的重複。總之,一切要從兒童的實際出發。

二、生活化與數學化

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新課程改革重視數學教學生活化,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使孩子們感到數學有趣、有用,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也是數學課改的最大亮點。

數學,對兒童來説,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把數學教學密切聯繫他們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學起來必然親切、實在、有趣、易懂。教學中,有的通過調查商品標價引入小數乘法,調查父母月工資的收入計算多位數加減,測量足球場的面積並以其為參照物,體驗1公頃的實際大小;有的結合新課內容介紹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有的複習課也已不只停留在“查缺補漏,知識系統化”上,開始着力於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記得我曾見到的一節六年級“代數初步知識”複習課,教師把自身赴山東講課事例作為背景,邊説邊畫:

向學生設問:①你們能用字母表示的式子寫出老師淄博一行的全部開支嗎?

②想一想,式子中哪些量是不變的?哪些量是可變的?

③算一算,老師這次淄博一行至少要帶多少錢較為合適?(小組合作討論)

整個教學培養了學生利用已學知識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使大家體嚐到數學應用的價值。

但是,在課改實踐中,我也聽到不少教師有這樣的疑惑:“數學問題是不是都必須從兒童的生活實際提出?”“教三角形內角和怎樣從生活實際引入?”“循環小數又怎樣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正由於此,有的課已上了15分鐘,還停留在大量的情境渲染之中,絲毫沒有涉及數學本身的內容,猶如皮厚的“沙田柚”剝不開也吃不着,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應該看到,兒童的數學學習是一種不斷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數學問題來自兩個方面,有來自數學外部的(即現實的生活實際),也有來自數學內部的。無論來自外部或內部,只要能造成學生的認知矛盾,都能引起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就會出現發展,都是有價值的。前面提到的“三角形內角和”,如果採用由舊引新的方法(設問:正方形有幾個內角?四個內角和是多少度?長方形呢?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大小是不固定的,有沒有規律呢?)三言兩語,就能有效地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因此,看問題必須全面,不能絕對化。教學是科學,一切要從實際出發。

當前,數學教學注重應用,既講來源,又談用處,大大地克服了過去“掐頭去尾燒中段”脱離實際的傾向,成效是明顯的。但必須認清,我們反對的是隻“燒中段”,而不是不要“燒中段”,我們反對的是過度的形式化,而不是不要形式化,數學的形式化是數學固有的特點。我們既要注重應用、返璞歸真的一面,又要注重抽象概括、形式推理的一面,引導學生抽象出數學問題,提煉出數學模型,利用其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所以,重要的數學概念、規律應加以概括,常見的數量關係(如速度、時間、路程等)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仍要揭示,在重視直覺思維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形象思維和初步的邏輯思維,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課堂內的數學活動是豐富多彩的。什麼是數學活動呢?我認為,具有數學意義的活動才能稱得上數學活動。目前,有的數學活動,有情境沒有活動,有活動沒有數學味,有活動缺乏體驗。下面介紹一位教師在教學“11~20以內數的認識”時組織的頗有意義的數學活動。當學生已學會數數(順着數、倒着數、2個2個地數……)後,組織了一個別開生面的遊戲。教師拿出一個黑白相間的足球:“數一數,有幾塊是白的?有幾塊是黑的?看誰數得又對又快!”話音剛落,不少學生爭先恐後地要求上來。前來的多個學生,每人數的結果都不一樣,不是重就是漏,怎麼辦?正當全班困惑之際,一位小同學自告奮勇地上來,拿起紅粉筆在白的上面逐一點數,又拿出白粉筆在黑的上面依次點數,不重也不漏,數得完全正確。這樣的遊戲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滲透了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方法,這才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數學活動。

三、探索與發現

學習方式一般説來,可分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兩種。

發現學習是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自己獨立探索和發現其結論。這種學習方式(亦稱發現法)是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J.S布魯納提倡的,並流傳歐美,這種方式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名稱,如問題研究法、探索法等,實質均基本相同。布魯納認為,在人類全部生活中,人的最大特點是會發現問題。他把學生視為“發現者”,甚至像科學家那樣去發現,教師不給任何啟發和幫助。創導者認為,這種學習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探索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20世紀70年代傳入中國時,我國教育家將“發現法”引申為“引導發現法”,主張在必要時教師可以適當給學生一點“引導”,與布魯納的“純發現法”有些區別。教學實踐折射出這樣一個道理,外國的先進經驗或理論的引入,必須本土化才能發揮其積極作用。我國目前強調的“自主探索”與“發現學習”亦基本相同。

美國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D.P.奧蘇伯爾針對20世紀60年代許多人以為講授必然會導致機械學習,而發現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學習的片面看法,在創造性地吸取了J.P.皮亞傑和布魯納等人的認知觀點後,首先對學習進行了兩個維度的不同分類。根據學習的深度分為有意義學習與機械學習,根據學習的方式分為發現學習與接受學習。兩種分類相互獨立,成為正交(見下圖)。

有意義學習↑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有意義的發現學習;機械學習;│機械的接受學習;機械的發現學習;接受學習;發現學習

他不像布魯納那樣只強調發現學習,認為學習可以分為有意義的發現學習和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而後者是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奧蘇伯爾的見解對我們研究國小生的數學學習是有啟發的。

國小生學習數學,首先要掌握前人積累的數學基礎知識(往往以符號形式表示),學生必須積極思考,理解每個符號、式子所代表的實際意義,才能真正內化成自己的認識。如果學習中僅僅記住這些符號的代表組合,例如,只知道讀作“三分之二”,卻不明其意,這就是機械學習。一般的數學學習都是有意義的學習,當然不排斥個別的機械學習,如背乘法口訣,這種熟記只有助於記憶,並不表明推導其結果的過程,而且機械學習也只是輔助性的學習。

數學學習中的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是指學習內容已以定論形式展示出來,不需要學生去獨立發現,只要學生從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檢索與新知識具有實質性聯繫的固定點,使之相互作用,實行新知識意義上的同化,從而擴大或改組認知結構。例如,“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本身就是一種規定,學生在原有已掌握的加、減、乘、除法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先乘除後加減”直接計算,便可接受這一知識。

目前我國提倡的探索學習則不同。這種學習方式不呈現學習結論,而是讓學生通過對一定材料的實驗、嘗試、推測、思考去探索發現某些數量關係和圖形特徵。例如,學習了平行四邊形面積求法時,學生用各種不同的平行四邊形紙片,通過剪拼、割補轉化成一個長方形,然後分析割補後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關係,從而探索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為“底×高”。

就以上兩種學習方式的功能比較而言:探索學習比較開放,它更重視學生的學習動機,更強調學習過程,有利於學生直覺思維和創新潛能的培養和發揮,但是費時較多,何況數學學習,不必要也不可能由學生處處去親自發現和獨立探索。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可以在較短的時期內使學生吸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學習課題對原認知結構具有潛在的意義(即有實質性的非人為的聯繫),二是學生具有積極學習的心向。如果兩個條件俱全,同樣可以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學習也是有效的;如果缺少其中一個條件,就容易造成死記硬背。

由此可見,兩種主要學習方式都很重要,各有利弊,各司其職,不可偏廢。而且有時在同一節課內,兩種方式兼而有之、相互補充、相互配合。例如,筆者曾在北師大實驗國小隨堂看到“倒數”一節數學課:課一開始,教師利用漢字結構上下顛倒位置可以組成另一個漢字的譬喻(杏→呆,吳→吞……),使學生聯想到數也可以顛倒,於是引入“倒數”並板書課題。此時,學生接二連三地提出各種困惑:“究竟什麼叫倒數?”“學倒數有什麼用?”“找倒數有沒有竅門?”……(足以説明學生已具有學習新課題的迫切心向),教師立即讓學生自學課本,研究結語“乘積為1的兩個數就是互為倒數”,全班學生都表示“懂了”(因為結論中有關概念是學生所熟知的),這種學習方式便是典型的有意義接受學習。學生是否真“懂了”?教師要求學生自舉例子加以説明,大家十分踴躍,有的説出真分數、假分數,還有舉出小數、整數,到最後討論了1和0有沒有倒數,所舉例子涉及各種典型情況,有交流、有爭辯,並探索了求倒數的方法,這又是一種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40分鐘的課堂教學,兩種學習方式相互補充,交叉進行,樸實無華,有效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像這樣的教例在日常教學中也不少見。

筆者認為,新一輪課改中反覆強調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要“改變學習方式”等,主要是針對過去過分沉湎於接受學習而影響學生創新精神的情況而提出的,絕不意味着反對接受學習。教學中,教師應全面而綜合地從教學內容、要求、對象等各因素進行考慮,引導學生採用恰當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以確保學習的有效性。那種提倡一種又去否定另一種學習方式“非此即彼”的絕對化做法和説法,不僅不符合教學實踐,而且對課改的深入發展是有害無益的。

自主探索是教師引導下的自主探索,要處理好自主和引導、放和收、過程和結果之間的辯證關係。面對挑戰性的問題,估計學生通過努力能夠探索求得的,就應大膽放開,放要放得真心、實在,收要收得及時、自然。應該看到,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熱熱鬧鬧,收效極微,失去了教師有價值的引導,剩下的主體性往往也是蒼白無力的。

四、成功與挫折

成功是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中的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它是促使人們永遠樂觀向上的動力。事實上,人人都渴望着成功,爭取着成功。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過:“把學習上取得成功的歡樂帶給兒童,在兒童心裏激起自豪和自尊,這是教育的第一信條。”可以這樣説,獲得成功是每一個學生的權利,幫助每一個學生成功是每一個教師應盡的職責。

新一輪課改中,廣大教師都很注重創設各類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成功的契機,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成就感,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筆者認為在提倡獲得成功的同時,也要讓學生經受一些挫折與失敗。成功與挫折都有兩面性,學習是艱苦的勞動,探索、實驗、嘗試的道路不是筆直的,必然會經受挫折或失敗。成功只有在失敗的折射下才顯得更加耀眼,在挫折的磨鍊下才更有價值。

課改中,教師都很重視對學生的尊重、信任、賞識和肯定,這很有必要;但也的確看到這方面存在誤區。有的不管學生表現如何一律給予誇獎,即使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回答都表揚為“真了不起!真聰明……”,在一節課中還出現了多次以學生命名的“××法”,這種廉價的表揚不能起到真正激勵的作用,相反會助長學生浮躁的學風。有的還誤認為當前不能批評學生,批評就是否定,就會刺激學生,影響其上進心,對課上的一些不良行為視而不見,名曰“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以上種種,會給學生的全面成長帶來不可忽視的消極影響。應該指出,表揚與批評都是對兒童行為的一種強化手段,恰如其分、實事求是的強化,並得到學生羣體(包括學生本人)的認同,對於學生行為的規範、學習態度的轉變和學習習慣的養成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個好的教師,從不吝嗇表揚,且表揚有度,誇獎有理,從不隨意批評,且批評有方,疏而不堵。這一切都出自於對學生真摯的愛。曾經有一位教師在教學20以內加法時,出示8+4=?,一個學生答“13”,引起全班鬨堂大笑,此時教師用嚴肅的目光看了一下大家,又用和氣的口吻對這個學生説:“不錯嘛,離正確答案只差一點點!”並安慰他坐下來再想一想。這個學生雖然失敗,但沒有因失敗而感到沮喪,又抬起頭來認真聽講,繼續發言。教師以無聲的語言──目光暗示有效地遏止了班上“譏笑”的不良行為,又用心靈的關懷讓學困生體面地坐下來,激勵他的學習自信心,這正是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的正確行為。

以上所談的若干問題是筆者在課改過程中所見所聞的一些現象,提出來供同行們共同討論。

國小數學課後教學反思 篇17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下面,我談談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幾點體會。

一、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

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鬆學習。例如:教《跳繩》時,在主題圖講完後,我請8個同學上台,問:"蘋果和香蕉,你最喜歡哪種,喜歡蘋果的站在左邊,喜歡香蕉的站在右邊"然後引導學生討論8由幾和幾組成,並列出相應的算式。師還可以問:玩具車和冰淇淋,你比較喜歡哪一種?放學後,你是先做作業,還是先看電視等等。這樣不僅讓學生很快掌握8的組成,還可以進行思想教育。

二、以猜為動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祕。

眾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為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採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猜數遊戲》時,我先告訴學生我一共有幾顆珠子,左手有幾個,讓學生猜猜右手有幾個,這樣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以及加、減法,加深了對數的認識,為今後學習用數學做好了鋪墊。

三、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小組中可以進行"奪紅旗"比賽,在個人中可以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國小數學課後教學反思 篇18

一、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侷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靠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靠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複活動;將教學作為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序和必須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是反應的而非反思的、直覺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覺的。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為經驗型的,認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傳遞的信息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社會生活閲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例如:多年來我們在上覆習課的時候總有一個將知識做為小結的環節,而且都是由教師給出答案,例如用語言或圖表羅列出所學知識。潛意識裏認為學生是無法給出令人滿意的知識網的,事實並非如此,在教學實驗中學生能給出的總結形式包括:

表格式――條理性很強。思路清晰,概括潛力強,有較強的周詳思維潛力,資料包括章節的資料説明,主要運算法則,各種問題的解題方法、注意事項及例題。趣味式――具體、形象而且生動、搞笑表現出製作者有着成人思索不及的豐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維潛力。

彙報式――資料豐富、過程詳盡。表現出製作者情感豐富、能夠客觀的剖析自我。包括章節的主要資料,自我收穫學習過程中的感想、困惑和對教師的感激之情。

體會式――感受真切、信息豐富。表現出製作者能夠坦誠道出對學習對象的真實感受。如數學很搞笑它與生活是緊密聯繫的,既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又能使人變得聰明。

可見,單純憑多年積累起來的教學經驗也不能夠準確的把握我們正面臨的家學對象。學生髮生了很大的變化,知識背景、學習數學的好處、不同的文化氛圍都帶來了影響。

二、理智型的教學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是職業化。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道德、職業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理智型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能夠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於學生來説,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於教師來説,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的等方面去展開。

2.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並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着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裏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閲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

要想多製造一些供課後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願呢?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必須的啟發,但反思後發現,自己的講解並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並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三、教師對教學反思要注意的四個視角

1.自我經歷: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把自己學習數學的經歷作為選取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參照,我們每一個人都做過學生,我們每一個人都學過數學,在學習過程中所品嚐過的喜怒哀樂,緊張、痛苦和歡樂的經歷對我們這天的學生仍有必須的啟迪。

當然,我們已有的數學學習經歷還不夠給自己帶給更多、更有價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麼我們能夠重新做一次學生以學習者的身份從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動,並有意識的對活動過程的有關行為做出反思。

2.學生角度:教學行為的本質在於使學生受益,教得好是為了促進學得好。

在新課程實驗中,學習分段函數時,讓學生去了解出租汽車的出租費用、或家長工資中的扣税標準,並寫出調查報告。

在講習題時,當我們向學生介紹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時,個性是一些奇思妙解時,學生表面上聽懂了,但當他自己解題時卻茫然失措。

我們教師在備課時把要講的問題設計的十分精巧,連板書都設計好了,表面上看天衣無縫,其實,任何人都會遭遇失敗,教師把自己思維過程中失敗的部分隱瞞了,最有好處,最有啟發的東西抽掉了,學生除了讚歎我們教師的高超的解題潛力以外,又有什麼收穫呢?所以貝爾納説構成我們學習上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

大數學家希爾伯特的老師富士在講課時就常把自己置於困境中,並再現自己從中走出來的過程,讓學生看到老師的真實思維過程是怎樣的。人的潛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鍛鍊。經常去問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感受,藉助學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學行為,是促進教學的必要手段。

3.與同事交流

同事之間長期相處,彼此之間構成了能夠討論教學問題的共同語言、溝通方式和寬鬆氛圍,便於展開有好處的討論。

國小數學課後教學反思 篇19

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本冊第一次教學軸對稱圖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結合教材的特點,設計了三次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一、創設情境教學,請會摺疊衣服的同學上台來展示一下疊衣服的方法。從而引出課題。接着1、出示軸對稱物體:天安門、飛機、獎盃、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學生觀察發現,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樣的。2 剪小樹:通過不同剪法師生共同評價得出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的,所以先把紙對摺,然後再剪,剪定後再展開,就是這棵小樹了。

這是本節課第一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後,目的在於讓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軸對稱現象。學 生這次操作活動看似一次無目的操作活動,但要一棵小樹甚至一個漂亮的窗花,不去尋找規律,也是非常困難的,通過學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兩邊一樣的圖形可以對摺起來再剪,這就是軸對稱圖形特徵的初步感知。

二、動手畫一畫,折一折,通過把同學們看到的物體畫下來得到下面的圖形(天安門、飛機、獎盃等)進行分組操作討論,得出結論——圖形對稱後,兩邊完全重合了,從而得出什麼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這是本節課的第二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有了初步感知之後。學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導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動過程中,探究圖形對摺後摺痕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這一基本特徵,在此基礎上解釋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三、想辦法做出以各軸對稱圖形、並分組展示自己的作品。

這是本節課達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有較為正確系統的認識之後,意在操作活動中鞏固深化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學生這次操作活動手段是多樣的,作品也是豐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動目的不同,所產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學生在這次活動中,通過有序、有層次的操作更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徵以認識,充分概念之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本節課最大感受是由於課前準備充分,所有的練習和操作活動較為自然的串聯在參觀的情景中,課堂結構緊湊,學生興趣濃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國小數學課後教學反思 篇20

學校實行昌樂課堂改革模式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現在針對我自己上課以及課程改革中的一些問題做如下反思:

一、進行課堂改革是必須的。

無論從國家方針政策來講,還是從學生學習實際出發,課程改革都是勢在必行的,因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證明對大多數學生來講存在弊端。從培養人的角度以及培養人的能力的角度來看,新課程改革都是先進的,適合學生髮展的。對於我校學生學習現狀來講,中下等的學苗已經經歷的傳統教學模式近十年的灌輸,證明是失敗的教育,我們再抱着傳統教學模式教學,只能讓他們更加反感,不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反而會適得其反。只有我們充分了解學生的狀況,針對學生學習情況作出正確的做法以及交給學生學法,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興趣,充分挖掘出他們的內在潛力,讓他們無論從學習上,還是能力上,都有跨越性的進步,這樣我們才能從學苗質量上提高成績,樹立我們學校的特色,才能更好的讓學生取得優異的成績,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以及管理。所以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必須堅定不移的進行下去,因為:不改革我們就是走老路子,時間長了,惡性循環,學校質量嚴重下降,教師也受到影響,學校發展更成問題。改革中,我們可以摸索,研究,共同創立適合我們學校的模式,我們才有可能取得階段性進步,為學校發展做好奠基,為學生和教師的將來着想。

二、本階段課程改革的優點

自學校提出學習昌樂模式以來,我們認真制定導學案,分配學習小組,做好課改鋪墊,這麼長時間來我們欣喜的看到很多好處。學生們學習的增加了,問題的增加了,上課睡覺的少了,影響紀律少了,學生們每天針對導學案進行預習,使得上課效率提高了,討論研究過程中,使得合作學習成了趨勢,大部分學生可以去問老師或者問學生來解決自己不會的問題,從而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成績,改變了以往很多學生上課睡覺溜號,作業不認真完成,上課不認真聽講,學習沒有積極主動性,聽課不集中,回去不預習不復習,學習興趣低下,不愛學習,不學習的狀況。小組學習模式,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學生之間的競爭,提高了學生的上進心,自信心。學生在預習導學案過程中無形的學會了很多學習方法,多做了大量習題。同時在上課展示,講題,點評過程中,又提升了能力,鞏固了知識。從教學角度來講,這些都是好的地方,學生只有想學習了,有學習興趣了,才會更加的用功,用心的去學,才能彌補不足,提高成績。當然還有很多方面的優點。

三、本階段課程改革中的問題

雖然課程改革是好事情,但是也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慢慢來解決。通過我的觀察與分析,問題有一些。首先是學生時間長了,興趣下降,恆心不夠,後來不像開始階段那樣認真堅持了,懶惰現象嚴重,導學案完成的也有互相抄襲的,學生小組模式也有一些弊端,個別學生説話的也多了,隨意了,討論問題的時候説沒用的也有,個別也有睡覺的。學生講題不規範,不到位,使得很多問題講不出來,課堂時間有限,使得教學任務達不到要求,使用導學案以來,明顯課堂進度緩慢了,有時候顯得效率不高,個別好學生吃不飽,並且總給別人講題也不情願。討論問題的時候不積極,不知道思考。個別教師課堂駕馭能力不強,使得課堂沒有很好的調控,雖然一片熱鬧,但是學習效果根本沒有。教師導學案做的不精練,沒有指導性,時間性,錯誤出現,讓學生沒法好好去完成以及對學習有指導作用,並且導學案學生完成後沒有認真總結以及保存,使得學習表面繁榮,過後不管了。學生每天完成大量導學案,使得時間很緊,但是沒有了複習時間,一些教師還留大量作業以及利用自習時間講課佔用自習時間,使得導學案完成不好,學習效率低下。教師之間協調不夠,各科任之間不溝通,不交流,都在爭學生時間,鬆一點的學科完成的肯定不好,老師再不認真督促,就形式化了。有時候從一定程度上還不如以前能記點,學點。

四、針對問題提出一些意見和措施

1、專任領導掛帥,設立一個課改小組,全面監控課改。

課改是一件大事,全校上下不僅應該達成一致,還要有相關領導和管理措施。不僅要監督教師完成課改情況,還要隨時督促課改進行,對出現問題及時提出,及時總結。不能讓課改變成教師自己的事情,教師畢竟不是領導,覺悟不一定都那麼高。同時也需要有一些課改理論和實際強的人給與指導。洋思和昌樂這些方面做的都很好,這也是他們取得成功的基礎。我對洋思,安丘,昌樂的瞭解,他們成功的一方面原因就是制定詳細的制度,以及合理的獎懲措施,同時有相關領導,堅定不移的監督,實施,督促。説好了就是逼着去做,去改,去完成,去實現,當一切都成習慣的時候,也就是出成績的時候了。

2、對教師,對學生都要進行培訓。

課改是有法可依的,不是雜亂無章的自己去探索,我們的課改要針對我們的情況作出正確判斷,然後對於教師以及學生都要進行培訓,當教師還不知道導學案的時候,他能制定好導學案嗎?當教師不知道怎麼控制課堂的時候,他們能上好一堂課改課嗎?當學生不知道老師要改什麼做什麼的時候,他們能配合好老師上好課嗎?所以學生老師都要培訓,出去學習室一個好方法,但是也要及時做好相關培訓工作,每科之間都要制定本學科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及針對本學科的導學案模式,不準備好就唐突的進行是沒有好的效果的,否則只能是一片表面繁榮。定期進行階段性的培訓與總結,是課改必備的。對學生要進行展示,點評,討論等方面的培訓,建立一批可以帶動學生學習進步的拔尖人才。

3、積極聽取教師和學生的意見。

課改是一種探索,尤其是針對本學校的情況作的教學以及管理轉變,要及時瞭解教師對課程改革的看法和意見,以及針對本學科,本校學生情況作出的判斷和意見,眾人拾柴火焰高,完全靠一兩個人去做好的不是課堂改革,是個人進步。學生也會提出一些看法和意見,尤其意見,對老師來説很多都是有用的,我們教師有時候沒有做到學生期待的,當然我們期待的他們也沒有做到,但是做教師就要對得起良心,對得起學生,因為這是我們的工作,我們要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當我們都做好的時候,學生再做不好是他們的事情了,也許有可能做好呢。我們即使覺得希望是1%,也應該做99%的努力。

4、課改重點在成績,獎勵優秀。

説一千到一萬,我們課程改革,為了學生將來也好,為了學生掌握方法也好,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提高學生成績。所以課改的標準不是誰課上的好,誰能駕馭課堂,這些都是一方面,更多的還是看成績,對於成績好的當然得獎勵,對於平行班,成績好,進步快當然要獎勵,這本身也是一種鼓勵,尤其對於年輕人來説,激發他們的積極性是很重要的。對於學生也要進行獎勵,而且要擴大獎學金標準,讓學生以學習為榮,以不學習為恥。學習標兵,優秀小組,點評之星,展示之星等那些昌樂的都可以讓其上升到學校範圍上來,讓更多的學生受到表揚獎勵,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賞識教育還是可行的。學習有的時候也是一種氛圍,教學更是一種氛圍。學校如果能營造出這種良好的學習教學氛圍,對於我們的發展進步是很有作用的,當然,也不單單是隻獎勵能做到的。

5、用管理促進教學,教學和管理相輔相成。

管理是學校以及教學補課分割的一部分,只教學沒有管理師不行的,我們學校常常各攤顧各攤,協調配合的少,什麼事情有時候總是不能統一,使得很多事情不能達到最優效果,往往事倍功半。一直以來,我們的管理制度很多,但是真正實施起來,往往虎頭蛇尾,而且不能堅持。其實制度本身需要健全,但是維護制度更加重要,就像,國家制定法律,是為了有法可依,但是如果執法不嚴,就讓法律失去了它的存在意義。管理人員的精心盡力更重要,從現實狀況上看,我們似乎管理人員缺少匱乏,其實一點也不是。而是我們沒有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徇私舞弊”“鬆懈管理”等現象依然存在,班級管理存在問題,學校管理也存在問題。大家有時候都心照不宣,就那麼回事吧。另外我們學校根本沒有形成一個嚴格的管理風氣,班主任管的事情,科任不管,科任管的事情,班主任不好管,上級管的事情,下級不好説,有意見別提,提了誰都不願意。其實我想,一個學校的管理是全方面的,從教師的角度來講,每個人都應該是管理者,而現在不是,管理者有時候不負責任,教師也不多管事情,比如上廁所抽煙的事情,學生甚至當着老師面大搖大擺,因為你不是我的老師,也不是領導。比如手機的事情。有時候老師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為領導們有時候做的都不好,那麼我們何苦呢?所以如何讓全校教師形成管理集體,才會對學校的管理有個台階上,那時候學生就會很多事情都遵守紀律的,因為他們看不到我們管理上的縫隙。管理對於教學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如果學生沒有了“三閒”“縫隙”,那麼想待在這裏的就只能學習了,老師再認真教,成績沒有出不來的吧!

由於時間關係,以上是自己暫時想到的一些方面,以後若有其他再想到的及時補充反饋吧!

國小數學課後教學反思 篇21

師生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知識方面的信息傳遞,更應有情感方面的互動。一年級的新生由幼兒園進入國小,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全新的學習模式。他們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據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我耐心的指導他們,真誠的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説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一)通過教學讓孩子們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

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要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並能學以致用。教學《元、角、分》,我就結合實際讓他們去發表他們的意見,在解決自身的數學問題的同時也解決了實際問題。這時的教學已不再是單純的"掌握知識",而是昇華到了一個新的境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教學意義已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了。

學知識是為了長本領。在《位置》中,教學完前後、上下、左右時,我出現了"去火車站"一題,請學生們試着用方位名詞告訴叔叔去火車站的路,當一當小小導行員。許多孩子躍躍欲試,不僅説得很詳細,還給了建議走哪條路比較近?可見孩子們是非常樂意展現自我的。

(二)思維的訓練應從一年級開始。

數學課其實是思維訓練的場所。老一輩人常常認為數學學得好的人往往比較聰明,這並不無道理。因為數學學科擔負着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重任,一套好的數學教材不在於它的封面設計得多麼美麗,也不在於設計得多麼新穎,關鍵是是否能給學生們廣闊的思維訓練空間。在加減法(一)5的加減法一課中,小雞吃米的數學故事是這樣設計的:5只小雞吃米,有兩個盤子都裝有米,同學們猜猜看,小雞吃米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和以往的教材"5可以分成幾和幾"相比,無疑前者給了學生一個更大的思維想象空間,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我積極與教材的新思想靠攏。在上《前後》一課時,我讓學生們裝扮成不同的小動物,依次是小熊、烏龜、公雞、兔子、大象、小狗。請他們説説大象現在排在第幾?如果我想讓大象排在第二,你們有什麼好方法呢?當然學生們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好,但是實現了數學課的價值,進行了思維的鍛鍊。

(三)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是日復一日不斷的教給學生新知識,而是為了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懂得用已學的方法去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在新教材中,加強心算、允許估算,計算上,像5+8=要求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有的學生髮現了5+8其實用8+5來想更好,把5拿來分成2和3;有的學生認為剛學了9+5=用它來推算出結果更簡單;更有學生掰起手指頭一手比8,一手比5,重疊的是3,那就是13。在我們看來有的似乎不可以理解,但在學生的應用中它們卻很自如,原因源於這些都是他們的真實體驗,多樣化的知識由此產生。

總之,一年級的孩子由於年齡小,生活體驗少,理解能力也需要一點一點地培養,因此,我還會在教學中要不斷摸索,不僅提高教學效率,更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4z3d6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