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六年級語文課後反思(精選18篇)

六年級語文課後反思(精選18篇)

六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1

一、以賞識的教育喚醒孩子的自信心。

六年級語文課後反思(精選18篇)

有了興趣,沒有信心也不能在學習上有大的突破。一些孩子之所以成績差,因為其在學習上沒有成功的信心。因為很多老師課堂的目光多停留在優生身上,提問時不注意,好不容易給個機會學困生生,可能是道難題,只會讓其丟臉,沒有成功怎會開心?我提問會根據難度來,簡單的讓學困生回答,正確率自然高,讚美的語言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常常喝一肚子蜜,精神爽,信心自然上去,他不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腦子不如人。即使答錯了,也要找個理由誇一誇。我就是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眼裏,大家都一樣,只是態度不同造成成績的差異。態度改變,成績一定進步。

二、夯實基礎知識,抓實基本技能。

教學質量是學校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只有夯實基礎,學生的語文成績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雖然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語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依舊不能忽視。這個學期,我要求學生從把字寫認真、清楚開始做起,明確了學生學習目的,端正了學習態度,平時加強了生字和新詞的聽寫,從源頭上堵住了出錯的概率。其次,分階段、分內容注重了對語文基礎的回顧和複習,如:結構相同找詞語,修辭手法、改病句、縮句的操練,名言警句的積累、重點句的理解、把握課內外閲讀、加強了寫日記和即席作文等。此外,對於語文的作業,要求上課專心,不懂多問,力求掌握於課內。在充分了解、分析學生的基礎上,因材施教,精講精練不斷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抓好各單元的過關,從字詞、段落到篇章,要求學生逐個過關。

六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2

反思一: 《我們的新學校》

本課主要探討我們的新學校,引導學生了解新學校,適應新學校的生活。這堂課符合六年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六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好表現自己。他們進入中學,有太多的好奇和嚮往,什麼事都想探索和了解。所以在本課設計上主要以學生參與為主,讓學生融入到討論中去。

反思二:《生活的新起點》

這節課設計了學生課前對課外活動的探索活動,但由於學生課前準備不足,效果不是很好。在團知識競賽活動中,對於積極參與和答對問題的學生給予鼓勵,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反思三: 《個人成長離不開集體》

本課的導入很引人入勝。小水滴故事形象生動,學生比較容易理解。通過小水珠和海洋的比喻,啟發學生對個人和集體關係的認識,從而使學生初步體驗個人的成長是離不開集體的。

本節課通過學生講述發生在班集體中的故事,既能展示每個學生的特長和優點,又能使學生在以自己的特長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到班集體會因個人才能的發揮而更加精彩,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本課主要引導學生平時自己觀察,樂於向班級、為他人做奉獻的同學學習,樂於成為班級的主人。

反思四:《紀律是集體生活的保證》

利用學生的照片作為新課導入,貼近學生的生活,易於啟發學生理解和掌握無處不在的道理,懂得紀律規範着我們的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學校的規章制度保證了學校的正常生活次序,紀律的維持需要老師和學生共同努力完成。調查學生遵守紀律的情況並加以討論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針對學生在遵守紀律方面存在的問題,採用集體討論的形式,有利於規範學生的紀律。

反思五:《集體生活需要合作》

由於本課內容涉及到合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很多帶有合作意義的學生小組活動和討論,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和學會合作,增加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反思六:《創造良好的班集體》

本課主要引導學生以主人翁的積極態度參與討論,為班集體建設出謀劃策,六年級的學生,要面臨一個融入新集體、結交新朋友、適應新環境的問題,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對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所以本課設計了很多學生活動,目的讓學生動起來,在活動中增強對集體的熱愛之情,自覺為創建良好的班集體盡心盡力。

反思七:《我的班規我做主》

班規如果只是由老師制定,學生被動接受,必然使學生反感。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探索合作去體驗和思考,在交流的過程中主動為班級制定班規出主意,必然事半功倍。

反思八:上好思品課需要注重學生的互動合作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為教而教,學生成了知識的“容器”,這種灌輸式的單向互動,不利於學生的發展。師與生之間,生與生之間的互動,有利於學生在相互啟發和感染中獲取知識,促進他們知識、能力、情感和覺悟的健康發展。比如在教學第二課《融入集體 學會合作中》一文中,可以先讓學生閲讀引言中的案例,然後讓學生進行思考,並結合班級生活中的“自私自利”的現象進行互動學習,分組討論並剖析學生身邊較常見的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指出避免和矯正這些行為的有效方法。通過互動合作,讓學生掌握融入集體生活的重要性

反思九:上好思品課需要突出探究式學習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是“鼓勵學生在實際的矛盾衝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根據這一理念,教材在每個單元安排了一個探究活動。圍繞主題,展開探究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從發現問題開始,分組活動揭示主題。然後根據主題進行教學,層層展開。讓學生結合生活,認識社會,瞭解社會,掌握運用,最後歸納總結,得出結論。這種探究式的教與學過程,從發現問題開始,展開一系列的分析研究,達到了解決問題的目的。

反思十: 上好思品課需要加強學生的道德實踐

思想品德課的特點是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要求教師做到“注重與學生生活性和社會實踐的聯繫,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政治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加校園各項文體活動、社會公益勞動、進行體育項目比賽和社會調查等,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悟社會,體驗生活。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一個主題,讓學生把所學知識綜合運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處理信息的綜合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造能力。

六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3

折扣也叫折率,它要求用百分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生活實際中有着廣泛的應用。 讓學生理解折率,是本節課的核心內容,是學生正確解決折扣問題的基礎,設計教學環節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明白“商品打八五折就是按原價的85%出售”這一關鍵知識點,引導學生溝通折數與分率、百分率之間的聯繫,使學生能順利地建構新的知識。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進行集體討論:⑴同樣價格的商品,打一折便宜,還是打九折便宜?你是怎樣想的?⑵小明的父親要買一部手機,發現同品牌、同型號的一款手機甲商場打九折出售,乙商場打八五折出售,哪個商場售價便宜? 你是怎樣想的?⑶一輛自行車和一台電視都打八折出售,它們有什麼異同點?

這幾個問題之間較好地順承了學生的認知,使之溝通了折率與原價(單位“1”)之間的聯繫。在學生通過自學具備了自身解答的認識基礎後,讓學生憑藉知識與技能的遷移,解決p97例4的問題。如:誰能説説你是怎樣解答的?(生:打八折就是現價是原價的80%,原價是單位“1”, 單位“1”已知,要求買這輛車用了多少元,就是求180的80%是多少,用乘法計算.列式:180×80%=144元.)師:你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生:少花了多少元?)誰能回答這個問題? 使學生明白:原價是單位“1”,用原價×折率=實際售價。原價×(1-折率)=降低了多少元。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我又提出瞭如下問題:“原價每袋2元的某種牛奶,正在搞促銷活動,甲商店每袋降價15%,乙商店 ‘ 買四送一’,丙商店每袋打八八折出售。小明要買5袋牛奶,從哪個商店買便宜?”通過小組討論, 學生一致認為: 因為88%>85%>80%,所以買5袋牛奶從乙商店買最便宜.培養了學生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六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4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存在着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是否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精心地去捕捉“生活現象”,採頡生活中的數學實例,為課堂服務。《認識負數》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內容。負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進一步拓展,是學生學習有理數的啟蒙階段。本階段中所指的負數,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學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負數。學生在認識負數的過程中,能更加深切地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及數學的價值。教學中,我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有利於認識負數的情境,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正、負數是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相反意義的量是學生學習負數的已有經驗。課始我讓學生記錄老師的話“今天的氣温零下4度到零上7度”。學生基於自身的經驗,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教師敍述的意義。有的用語言的方式進行記錄,有的用列表的方式進行記錄,有的用數的方式進行記錄。通過展示,學生對不同的記錄方式進行融合與比較,在此過程中初步體會了負數的意義,同時對用數字符號表達信息的簡捷性有了不同的體驗。

二、 密切聯繫生活實際,增進對負數的瞭解

初步認識負數以後,我讓學生結合生活的經驗,舉一些生活中可用負數表示的例子。學生對負數獲得了基於自身經驗的不同理解。

三、 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數的相對大小關係

初步認識負數後,我通過生活情境:以樹為起點,一個向東走5米,一個向西走5米,讓學生在數軸上表示,通過數形結合,學生對於正數和負數獲得了更深的認識。在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時,有兩種方法:一是在數軸上表示出兩個負數,右邊大於左邊;二是,兩個負數,數值大的反而小。這樣學生才會對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這一數學問題獲得主觀的認識,從而提高知識的活力。

四、藉助於具體的數據,使學生獲得一些生活的常識和社會的知識

教材中安排的許多習題有的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如我國的最低點、南極的温度等。在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會讀數,還應該讓學生對於這一些知識有所瞭解,從而實現數學的綜合化。

本單元教起來似乎覺得輕鬆,學生學起來也看似輕鬆,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卻會發現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

要從具體事例中,知道或舉例説明對象的有關特徵(或意義),能根據對象的特徵,從具體情境中辨認出這一對象,還需要作進一步的努力!

六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5

六年級的英語教學相較其他的年級是比較有壓力的,因為面臨着學生的升學問題。作為教師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既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的終身學習的能力,又要注重科學探究的學習,關注體驗性學習,提倡交流與合作、自主創新學習,雖然不是首次教六年級的英語課,但自從本學期開學以來,我感覺對於六年級的英語教學仍然是一個挑戰。

通過觀察,我發現學生學英語兩極分化現象很嚴重,每班都有一部分學生在學英語方面有很大困難,這些學生有的是基礎不好,他們從三年級開始每學期都落下很多內容,到了六年級,面對這麼難的教材,就失去了學英語的信心。有的是每個學期轉來的插班生,他們基本上就沒接觸過英語,聽起英語課來確實有很大難度。我知道,只有轉變這些學生的學習態度,提高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才能提高六年級學生整體的英語水平。

由於學生基礎差別比較大,每天教學任務也比較重,逐個做思想工作也是不現實的。因此,我打算把以上學生進行分層輔導,積極瞭解學生情況,以便因材施教,對於這些學生的要求與其他學生相比應相應的降低一些,以抓他們的基礎知識為主。課堂上多提問他們一些比較簡單的內容,作業也應適當容易些。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樹立自信心,提高英語聽、説、讀、寫的技能,為以後的英語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尤其是六年級的綜合複習階段,還是要注重培優、促中、補差。

六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6

這一節失敗的課讓我反思了很多,除了總結和練習,還找到了很多不足之處均待提高。

1.課堂提問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空間。

如:“你打算用什麼方法測量這個圓錐的體積?”問題提出後,我僅停頓了2秒,沒有學生舉手我就接着説“我們解決一個未知問題通常會把它轉化為已知問題,那麼圓錐的體積可以轉化為我們原來學過的哪個立體圖形的體積呢?”説完這句話,我就意識到,這個地方應該讓學生充分的思考,充分的説一説方法,如果學生説不出,我再説這些話,學生可能會給我很多驚喜。

2.實驗結束後,你想説什麼?

學生經歷了猜想、體驗、探究、驗證的過程,在實驗的過程中肯定會發現很多問題、矛盾。實驗結束後,學生應該有很多話要説。此時問一問,你想説什麼?既給了學生一個思維提升的過程,又能順利的總結出這節課的結論。

3.如何有效的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高年級的學生也能積極回答問題?

這個問題,我曾經百思不得其解,總以為就是高年級學生的公開課比低年級的公開課難上,這節課後也豁然找到了原因:一是出在我平時的課堂上。由於平時上課總要照顧後進生,所以在回答問題時,往往不去叫舉手的好學生,總去點不舉手的後進生,公開課時也不由自主地這樣做。但是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導致,舉手的同學本來就有些害怕,我還總不去叫他。不但打擊了舉手同學的積極性,還打消了其他同學舉手的念頭。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緣於教師上課的心態。對着低年級學生上課,我們很容易放下姿態,去“哄”他們,有一點做的好、説的好了,教師就會給很高的評價。而且態度還“和藹可親” 。但是對着六年級學生,就覺得他們是大孩子了。自己首先都沒有用同樣的態度去對待他們,又怎麼能向他們要同樣的課堂效果呢?

通過不斷的反思自己,讓我發現了很多自己的問題。這一節課,可以説是我從教以來對我打擊最大的一節課,卻又是讓我收穫最大的一節課。課堂上留下了很多遺憾,有機會真想再重新上一遍這節課。

六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7

這是一篇六年級上冊的略讀課文,文章主要介紹了寶石島戰士們建島愛島的主要事蹟,從而表達戰士們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遠大理想和信念。

剛剛接觸這篇課文的時候我覺得這是一篇較難把握的課文,文章中的戰士們的情懷錶現得比較含蓄,只有一個小高的形象顯而易見,而後就是一次活動——“嘗瓜會”。但是細細品讀之後,發覺課文的字裏行間不缺少對戰士們的描述和讚美。

如:課文的的第十一自然段中:兩年前,戰士們來到寶石島上,建立起這個新的陣地。他們在巖石下、小路旁,壘出一塊塊“海龜田”,把從家鄉帶來的蔬菜種子,連同自己建島愛島的深情一起播種下去。

這其中不難發現這個島的風景——荒無人煙,但是對於這樣的環境戰士們抱怨了嗎?答案是否定的,他們用自己的雙手開始了建造,一塊塊的“海龜田”,就是見證。在這裏我大膽的讓學生們想象,讓他們用自己的聯想去看看這片荒蕪之地。同學們很快的便發現了這裏的顏色:黃的、綠的、灰的,許 許多多,在他們眼裏這裏不是美麗的,而是荒涼的。此刻我再話鋒一轉,請他們想象戰士們,想象他們在種什麼,此刻許多同學不再侷限於書本,有的説:“戰士們是在種自己的深情,一種愛的深情”,有的馬上説:“戰士們是在種希望,一種對未來美好憧憬的希望,因為他們堅信,在這裏一旦有了第一株蔬菜,便有千千萬萬的蔬菜,便有數不勝數的水果,便有高大挺拔的大樹,嬌豔美麗的花朵,生命力頑強的小草......”有的同學思考得更深,他説戰士們其實在種自己,就是在種人,他們把自己種在了祖國的邊疆,祖國的領土,在這裏開花,在這裏結果,在這裏繁衍生息。

此刻我見好就收回到課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戰士們種下了許多許多,所以這裏不再是灰色的黃色的,這裏是?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告訴我是彩色的,是美麗的。於是我便更大膽了,我在黑板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假如我是那個西瓜我會讓...分享,因為他...開始了自己的小練筆。有的同學説:“假如我是西瓜我會讓小高獨享我,因為是他給了我光輝的生命”;有的同學説:“假如我是西瓜,我會讓最小的士兵分享我,因為這樣他們才會幹得更努力,要知道他們是我的後代們的希望啊”;還有的説:“假如我是西瓜我會讓作者吃我,因為有了他的宣傳,我才可以得到更多的科學家的關注,那麼我的新品種就會產生,我就可以一藤多果了......

孩子們想了很多,我也想到了很多,平時教學中我重視學生的讀悟水平,重視他們的字詞教學,但是情景教學卻忽視了,如今小試牛刀,卻收到較好的效果,可謂可喜可賀,但語文教學重在工具性,我想自己早就明白,教學應該實實在在的品讀字詞,品讀句段,靈活運用:聽、説、讀、寫,爭取把語文課上得更加紮實,更加實在。這之後提升感情部分不妨多考慮一下情景教學,畢竟這是學生們的興趣之源啊。突然想到的:“把音樂嫁給語文”博客內容,心裏泛起了絲絲漣漪。

六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8

《分數混合運算》是北師大版教材六上第二單元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教材審定

前是五年級下冊教學內容,雖然移到六年級上學期,還是覺得放在分數乘、除法學習後進行綜合應用比較好,開學第一節課,我跳過第一單元《圓》,直奔第二單元《分數混合運算》,與五下教學內容有機結合。

本節課是整數混合運算的拓展,也是運用分數乘法和除法解決問題的綜合練習,一是讓學生體驗分數混合運算和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一樣的,但在計算策略上又和整數混合運算不同:分數乘除法混合運算可以將除法變成乘法後一次性同時約分,相對整數混個運算,學生更喜歡分數混合運算。

運用分數乘法除法解決問題簡單的實際問題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此之前,學生知道“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和“求一個數的幾倍”一樣都用乘法計算,而“已知一個數的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又和“已知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求這個數”相同,既可以藉助方程解決,也可以直接用除法解決。本節課是要“解決航模小組有多少人”?我們重點放在當學生充分理解情境所藴含的數學信息和問題後,讓學生分析解題思路上。帶着問題讀題、理解題意是我們的數學課堂常用的方法。老師給學生如下思考問題:航模小組的人數與氣象小組人數有直接關係嗎?要求航模小組多少人,能直接求出嗎?必須通過哪個小組人數“搭橋”?有了這三個問題作為鋪墊,學生通過畫圖就能清楚看出:先要求出“攝影小組的人數”,才能解決“航模小組多少人”。“攝影小組的人數”是“氣象小組人數”和“航模小組人數”之間的橋樑。

調到以往的知識積累,結合圖分析,學生基本能理解求“攝影小組的人數“和求”航模小組的人數“都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所以要用乘法計算,在分步列式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列出綜合算式“12×1/3×3/4”並不困難。

為了讓學生對用分數乘除法解決的問題有進一步認識,教師設計如下反向式練習:如果算式是“12÷1/3×3/4”,這道題該是怎麼樣的呢?這個問題讓學生分小組探究,大部分小組學校能明白,關鍵是12×1/3和12÷1/3是不同的,導致這兩道算式不同之處是攝影小組人數和氣象小組人數的關係發生了改變,而只需要把“攝影小組人數是氣象小組人數的1/3”改成“氣象小組人數是攝影小組人數的1/3”。這一改動,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學會分析數量之間的關係。

為了讓學生加深“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和“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兩種數學模型的認識,我們給出“12÷1/3÷3/4”、“12×1/3÷3/4”等算式,讓學生在原來情境基礎上改變數量關係,變成不同例題,不僅發揮一道題最大功能,更重要的是學生對於分數乘除法數量關係的的理解和認識進一步加深,不至於對於用乘法還是用除法解決停留在測測的層面上。

本節課是開學的第一節課,大部分學生能在短時間進入最佳學習狀態,老師感到很欣慰。

過了一個暑假,學生真的長大了,像畢業班的哥哥姐姐了。

真切希望新的學期每個孩子學習生活輕鬆愉快!

六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9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例如《懷念母親》一課,作者通過介紹自己對兩位母親——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同樣懷着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和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我設計了一段充滿激情的導語:“你喜歡自己的母親嗎?誰能列舉一件小事談一談自己與母親之間的深厚感情?”簡短的一句話,開啟了學生感情的閘門,學生紛紛發言。正如“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在簡單的交流中,學生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如涓涓細流源源不斷地流了出來。正是基於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學生才漸漸走進了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對理解課文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課前的思考,有助於有效教學,智慧教學;課後的思考,有助於發展與提高。只有教師學會思考,才能教會學生思考,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更富有意義。

六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10

這是一篇新課文,我以前沒有接觸過。這篇課文篇幅比較長,但是結構卻很簡單。

在第一課時,我主要是讓學生讀通課文。由於生字比較多,我採用的是學生自讀和老師領讀相結合的方式。既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又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一舉兩得。其中有一個生字“叉”的讀音比較難決定。通過查字典,我確定它讀為第三聲。

在第二課時,我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自學來彙報自己的讀書成果。因為課文內容比較簡單,條理比較清楚。我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從課文中尋找有價值的信息,同時要加上自己的感受。學生説得還不錯。

對於這種類型的課文,我還沒有好的教學方法。課文本身對要介紹的對象説得就比較詳細,我們要做的就是怎樣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地學習課文,並能夠從中體會一些説明的方法。“全優課堂”的模式就比較適合這一類型的課文,值得試一試。

六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11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本學期六年級的數學教學在很多方面進行了創新和改進,較為成功的是抓着要點重點來發揮學生的思維與綜合應用。例如分數乘法與分數除法學完後,給出已知條件:“六(1)班男生23人,女生10人”。提出編題比賽,比一比,誰提出的數學問題最多?

學生通過編題比賽,發現一個簡單的條件,能提出這麼多的數學問題,有的學生提出了50多個問題,從編題中,學生把分數乘法的意義,分數除法的意義都在題中體現,明白了一些在教學中沒有解決的問題,而編的分數應用題改成比的應用題,百分數應用題不但數量上多了兩倍,又把分數應用題,比的應用題,百分數應用題進行對比,加深了對它們聯繫的理解。

這種教學思路,我在五年級講長方體與正方體時也用過,每個學生準備一個長方體,自己量出長、寬、高並提出數學問題,在教學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解決了五、六年級數學靈活性和綜合性較強的問題。

在教學中,雖然想了很多的辦法,但發現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

1、儘管在後進生身上付出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從學習成績上看,只是

略有進步或進步的幅度小,和我們的預想有些差距。

2、部分學生不善於動腦思考,不會舉一反三,被動接受知識的現象較普遍,因此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差或方法少。表現為:考試時對老師講過的題目會做,題目稍加靈活變化就無從下手;較複雜的應用題不善於綜合性的運用知識解答或藉助畫線段圖幫助理解、分析題意來解答;應用幾何知識解決實際問的 能力差。

六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12

這篇課文寫了“我”——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這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一位耳“聾”的老人,她的真實身份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個美麗的謊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真誠無私地幫助。課文情節很有戲劇性,極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興趣。在徵詢他們意見的前提下,決定和六(1)班的孩子們一起展示我們閲讀的過程。

結合備課中教學設計的四個方面,即:學法自動化;朗讀多樣化;理解多元化;問題焦點化,反思如下:

一、努力使學生在實踐中運用學法:

臨近畢業的學生已經有六年的閲讀經驗了,足以掌握寫人文章的方法了。因此,課堂上學生的確是在實實在在實踐着,他們用筆批註着老教授的語言、神態、動作,“我”的心理描寫,並或多或少地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巡視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學生精彩的批註,並及時表揚,對其他學生起到了引領的作用。學生在發言的過程中抓住重點詞、聯繫上下文、進行對比等等多種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我及時進行了肯定與點撥,強化了學習行為,努力體現了六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

當然,在巡視中過程的評價是否對學生思考有一些負面影響,比如造成學生的思維斷路,這也是今後要研究的問題之一。

二、盡力使學生在朗讀中提煉內涵:

範讀、默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配樂讀,這六種朗讀形式交替使用,力求豐富多樣,與教學需求密切聯繫。思考劃批時用默讀;自由讀易於打開思路;齊讀增強氣勢;配樂讀渲染氣氛;示範讀指明方向等等。本課默讀時學生能安靜畫批;指名讀前學生帶着體會可以自由自在地朗讀;最後的部分,全班齊讀,把氣氛推向了高潮;張娜同學的配樂朗讀,是本課的亮點,她那專業水準的朗讀,伴着舒緩悠揚的小提琴曲,鑽到了大家的心裏,打動了每一個同學,每一個聽課的老師,贏得了熱烈的掌聲;在梅雨薇同學朗讀不夠完美時,我及時範讀,並讓她再讀,能讓孩子們在本課的朗讀中,明確了不同人物,有不同的口吻,應該用自己的聲音去努力塑造人物形象,做到了一課一得。這種表達形式的多樣性,既給了語文閲讀宣泄情感的空間,又給了學生昇華課文內涵的境地。

三、大力使學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

這篇課文兩條主線,以老教授為主,我的變化為輔。截然分開不可取,但又不能混為一談。於是,學生劃批、彙報時應以老人為主,輔之以我的變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點突出了,又無遺漏,學生在閲讀時,除了彙報對老教授的特點品質以外,也談到了我成功的原因,即:不能獲缺的是自己的努力。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學生更感興趣的是小提琴手的變化,所以,當大家交流時,很多學生都談到了“我”的變化,而我沒有打斷他們的發言,在尋找到合適的機會後,我指出了應該先找到老教授的描寫,談自己的體會。於是,學生抓住了主要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談出了不同的體會,比如:“我”就是一匹“千里馬”,幸運地是遇到了這麼好的“伯樂”;老教授是高明的教育家,她沒有給予“我”任何琴技上的指導,但給予了我源源不斷的信心與勇氣等等這樣精彩的言論。在此基礎上,我總結到:“我們作為讀者,都為文中的‘我’由衷地慶幸,他遇到了伯樂,這位老教授外表優雅,有藝術修養,有學者風範。她真誠無私的幫助給予了我無限的信心和勇氣,讓我最終愛上了小提琴,站在了萬眾矚目的舞台中央。王老師也希望六(1)班的同學們擁有自己的最精彩的人生舞台!”師生作為共同的學習者,用豐富多元的理解構建了本課的精神家園。

四、着力使學生在質疑中明確主旨:

我備課一貫以學生的預習本上的問題作為調查學生學情的重要憑據,也就是要摸清學生的閲讀起點、疑點。經過統計,本課書,學生共提了31個問題,在其中我篩選了4個有代表性的問題。2個直接融入備課,2個作為課堂相機處理。這兩個問題便成為了本課的焦點問題:①我為什麼不揭穿這個謊言?②我為什麼總會想起這個唯一的聽眾?使學生的閲讀逐漸深入,有了明確的方向,解決了他們真正不明白的問題。在課上對於第一個問題的研究還是較為滿意的,但是,第二個問題由於教學時間的原因,挖掘不夠深入,成為本課的遺憾。

縱觀本課閲讀教學,除了以上思考外,我認為學生的發言面較窄,有一部分學生充當了聽眾的“角色”,導致課堂氣氛不理想,略顯沉悶;拖堂的問題一直是我的頑症,在40分鐘內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可謂是“帶着鎖鏈跳舞”,我將深鑽教材,提高設計水平,找準學生起點,提高教學藝術,使閲讀教學不斷進步。

六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13

教學《蟋蟀的住宅》後,我感觸頗深。《蟋蟀的住宅》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作者是十分讚許的。學習這篇課文,在讓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並注意把這些方法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富有情趣的語言來表達的。

1、文中的題目比較新奇,引用揭題來引起懸念,激發閲讀興趣。利用動物和人類的“住宅”的聯繫及區別,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説説動物住處的稱呼,讓學生在拓展中積累,在比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從“住宅”入手,瞭解蟋蟀住宅的特點,並適時地進行擬人句的學習,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點,此文不僅是科學説明文同時也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課文中的語言乍看平實,其其實文章涵蓋着作者濃濃的情懷。我讓學生多次找出擬人句並重點地指導朗讀,訓練了學生的語感。使學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學習觀察,潛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愛昆蟲、熱愛自然的教育。

3、通過重點詞句學習語言。文中許多詞語和句子都寫得別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這句話我要求學生們反覆閲讀,運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結合體會段中的“臨時”“隱蔽所”“得來不費功夫,棄之毫不可惜”等體會”不肯隨遇而安所表達的豐富內涵。再如:“當四周很安靜的時候,蟋蟀就在這平台上彈琴。”引導這句話時,我給學生設疑:作者把蟋蟀挖掘的住宅説成是“住宅”,而且還説是個“偉大的工程”你覺得是不是有點誇張了?從而又引導學生認真讀書,從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內部兩方面的特點來感受蟋蟀的聰明才智和建造出這樣的住宅簡直是一個奇蹟,所以説它是偉大的工程一點也不誇張。

最後,我把課堂拓展到課外,讓孩子成為蟋蟀住宅的開發商,再給蟋蟀提一些好的修建住宅的建議。並且在課後蒐集一些科普短文來閲讀。覺得這樣一來學生可以《蟋蟀的住宅》一課作為起點,再多接觸一些科普文章。這樣他們既可以增長課外知識,又可以鍛鍊讀書能力。從而實現語文與生活的銜接,語文與實踐的融合。

六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14

《分數混合運算》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學生已經有了分數加減法混合運算和分數乘法、除法計算的知識經驗。在本節課上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分數混合運算的順序與整數是一樣的,掌握分數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和計算技巧,會正確計算分數混合運算。充分讓學生經歷分析數量關係,畫線段示意圖、説等量關係等數學活動過程,學會建立解決問題的模式。並能使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一、複習導入,巧遷移。

上課伊始,我首先讓學生説一説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旨在勾起孩子們

對整數混合運算的回憶,同時也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後,我又讓孩子們根據線段圖列式計算。在這一環節,主要是考慮到孩子們動手畫線段圖的能力比較差,想通過這個題的訓練讓學生學會根據線段圖描述題意並能列式計算。在讓學生根據線段圖列式計算之前,我先讓學生要看清圖讀懂圖意,會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列式計算之後,再讓學生説一説列式的理由。這樣既考查了學生對線段圖的理解,同時也複習了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為後面的新知學習埋下了伏筆。

二、自主探究,重過程。

在新知學習過程中,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自主探究,教師適時加以指導,幫助學生理解分析題意。在探究過程中,呈現出了多種解答方法。學生能夠根據線段圖,基本説清楚每一種解答方法的算理。這裏面也有一個小插曲,本來在備課中曾經想到學生可能會想到12×(1/3 × 3/4)這種方法,但經過試講和再三考慮,我決定迴避這種方法。因為考慮到本節課是學生剛剛接觸分數混合運算,在本節課中他們不僅要掌握分數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還要分析理解兩步計算的分數乘法應用題,一下子要同時面對兩大難點,特別是中差生感到有些力不從心,所以針對以上學情,我決定本節課暫時忽略這種方法,等下節課再進行拓展練習。可是,在課堂上還是有學生提出了這種方法,在説算理的時候表述不夠清楚,於是我就引導學生從線段圖上理解,讓學生利用線段圖層層理解 1/3 ×3/4 = ,就是求航模小組人數是氣象小組的,已知氣象小組是12人,那麼求航模小組的人數就是用12×(1/3 × 3/4)。

三、分層練習,促提高。

在練習習題的設計上,我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孩子掌握知識的程度,在本環節中,注重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首先從基礎習題看圖列算式開始,進一步考查孩子們的識圖能力。接着再通過對比練習,讓學生明確不同情況下的分數應用題的解答方法。然後出示孩子們計算中容易出現的錯誤,進行判斷改錯,旨在讓學生通過這組練習,能夠提醒自己在計算中要注意的問題。最後還安排了一個備選題,便於在時間充裕的時候,讓孩子們能夠繼續思考探究。很可惜的是,在課堂上,由於前一環節花費的時間過多,造成了本環節中的後兩題沒有完成。細想下來,覺得主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教師語言還欠精煉,學生的識圖、畫圖能力有待進一步的提高。當然,這都要靠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磨練自己,牢記自己的缺點,關注孩子們的學習困難,讓孩子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真正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這節課,我一共進行了三次試教。第一次試教,在自主探究活動中,我讓學生首先嚐試畫線段圖理解分析題意,但發現孩子們的作圖能力比較差,一部分學生不能正確畫圖。第二次試教,我汲取了上節課的教訓,考慮到孩子們作圖能力差的現狀,在指導學生進行例題學習時,就顯得有些小心翼翼了。引導學生逐句理解題意,畫線段圖,雖然最後整個教學比較流暢,但總覺得有牽着學生走的嫌疑,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體現不夠。第三次試教,我重新進行了教學設計,將自己的教學思路進行了較大的改動。從複習題的設計到探究活動的引導再到鞏固練習的習題編排,我都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和認知水平,以線段圖為主線,複習題設計中,安排了看線段圖列式計算的習題,為後面的新知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新知探究活動中,更是鼓勵學生能夠畫線段圖理解分析題意,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鞏固練習中,更是和前兩個環節相呼應,讓學生學會看稍複雜的線段圖列式計算,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識圖能力。

對比幾次試教,我覺得自己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1、關注學生學情,立足數學課堂。教師在課前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習習慣等等。在備課環節,要處處以生為本,設計適合該班級學生的教學形式,讓學生能夠學得輕鬆,學得快樂。

2、錘鍊教學語言,提升教學能力。幾次試教,發現自己對學生的引導過於“囉嗦”,教學語言不夠簡潔。這也是自己不放心學生,害怕學生學習出錯的表現。應該給學生充分展現自我的機會,讓他們在課堂上大膽參與、積極探究、暢所欲言,這樣他們才會真正體會到成功的喜悦!

六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15

生活中的負數這節課,我是以“負數的產生——感知生活中的正、負數——認識正、負數——尋找生活中的正負數”這四個環節來開展教與學的活動的。我首先考慮到讓學生感知負數產生的必要性,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以温度為切入點。通過讓學生自主觀察、交流、比較、回報等知識建構的過程,來感知富庶的產生。通過幾個生活中用正、負數表示的例子,讓學生理解生活中的正、負數的意義,從中掌握了正、負數的記法、讀法。

不足:

1、沒有讓學生體會到富庶的產生是為了表示更方便。

2、沒有為以後學習數軸進行有效的滲透。

改進:

1、在讓學生體會負數的產生及温度計中的負數時,還可以讓學生更進一步體會到負數的產生是為了更方便於表示,人為產生的一種數。

2、在觀察温度計時,不僅可以讓學生髮現負數、0、正數的關係,還可以讓學有餘力的學生感受到負數的大小,體會當温度越來越往下時,温度就越來越冷,離0越遠,負數就越來越小;反之,温度越來越高,正數就越來越大,為認識數軸提前滲透!

六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16

這學期我承擔了六年級4個班的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本冊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奠定基礎。現就教學中的經驗和不足做如下反思:

第一,圍繞教學目標,平衡知識點

在教學過程當中,把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既注重知識的學習,也不忽略能力和情感、個性的培養,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第二,把課本知識融入到生活經驗中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有自己的行為習慣,有一定的社會生活經驗能力。在教學時有目的的激發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當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第三,自主學習為主,教師點撥為輔

在教學中,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空間。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總之,我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在輕鬆愉快中獲得知識,悟出道理!

六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17

在實際課堂中,特別是六年級語文教學中,難以聽到琅琅的讀書聲,

如果我們基於以培養學生的讀寫興趣為目的、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根本,必然會摒棄。學校廣播電視台對六年級的這一活動進行了全場攝像在全校播出了。這一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同學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豐富了學生們的校園生活:同學們覺得畢業前的學校生活是緊張有序的,也是豐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們的習作裏、日記中有生動的記錄;在他們的影集裏、校園網裏有珍貴的鏡頭;還有的以詩與畫的形式、書信的方式告訴自己的親朋好友,這是沒有預設的、水到渠成的語文學習活動。

我想,這是在問老師,又不僅僅是,我們該認真反思反思教學中的一些行為了。《國小語文課程標準》的探討實施決非上幾節公開課、寫幾篇文章、出幾份試卷所能含涵蓋的,我想,它的積極實施是體現在每個教學進程中的,六年級的師生同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應共享一片豔陽天。

實踐證明,在生動活潑、師生互動的課堂裏、在豐富有趣的活動中,六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會喜獲“雙贏”,他們的情感會得到昇華,語文學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現。

六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18

《彩色的翅膀》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文,但寫作上極富特色,一是線索鮮明,二是運用插敍。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讓學生有效地體會到這兩點?我先讓學生速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哪些事,學生讀完課文後,初步概括出探親返島、嘗瓜會、種瓜、第二天見蝴蝶這些事,我在板書這些內容時,順帶引導學生説出探親返島帶回蝴蝶(等昆蟲)、嘗瓜會上得知島上缺少蝴蝶(等昆蟲)、第二天早上見到蝴蝶,邊説邊在相對應的位置板書“帶回蝴蝶”、“缺少蝴蝶”、“見到蝴蝶”,然後我問學生從第二行板書發現了什麼,學生很快發現都有“蝴蝶”,我告訴學生“蝴蝶”就像一條線把課文所寫到的這些事串了起來,這就是線索。(這時有些學生已能夠説出“線索”)我再引導學生看課文種瓜是在哪裏寫的,原來種瓜的事是在嘗瓜會上了解到的,是兩年前開始發生的事,結合板書我讓學生明白了這是插進去敍述的,叫插敍。至此,學生可以比較輕鬆地理解線索和插敍。 

課文教學的重點之一是感受小島環境的惡劣、條件的艱苦。我出示句子“奇蹟終於出現了,這個島上成熟了第一個西瓜。”讓學生讀,讀完後我問“誰能從這個句子讀出疑問?”,一開始全班沉默,我再誘導:“誰能從看似無疑問處提出疑問,誰的讀書水平就高。”馬上,一個學生舉起了手:“我抓住‘終於’提問,為什麼用‘終於’?”緊接着有學生問:“為什麼島上成熟一個西瓜,也能説是‘奇蹟’?”“‘這個島上’,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島?”我把三個問題都簡要板書出來,要求學生再細讀課文解決問題。閲讀時間差不多時,我問學生先解決哪個問題,開始意見不一致,我再要求學生仔細想想,先解決哪個問題好,這時很多同學都認為先解決“這是怎樣的一個小島?”,我再追問為什麼,一個同學站起來説,解決了這個問題,其他兩個問題就好解決了(我告訴他們叫“迎刃而解”)這樣,在引導學生質疑的基礎上,我再引導學生如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感覺到既激發了學生的閲讀積極性,又能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比較好的設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03lpx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