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實習 >實習心得體會 >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通用16篇)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通用16篇)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 篇1

為期3天的藥植野外實習結束了,説長不長,説短不短。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通用16篇)

第一天,3個字:遊公園!。。。沒錯,就是遊公園。。。我們來到華南植物園,在老師的帶領下觀看各種各樣的植物,哪怕我開始對植物還沒啥感覺,覺得它們都是靜悄悄地呆在那裏,最多在微風輕撫下微微搖動幾下,沒啥動感。。不過這次不是來旅遊,而是來學習!所以要緊跟老師步伐,聽老師緣路的植物介紹。遊了一天公園,好像跑了很多地方,做了不少筆記,但感覺上大多都是普通植物,藥用植物不多,不過是為後兩天的採集打下理論基礎。

好了第2天我們來到了鳳凰山(這裏有水庫,忘了叫啥名,個人覺得就是荒山野嶺。。鳳凰山這3個字不太貼切)我們繼續跟着老師上山採集植物,這裏沒有山路,都是踩着孤葉樹枝而上,老師邊介紹我們邊筆記和採集,今天頭頂有太陽,感覺有些熱,正如大家的熱情一樣!第2天雖然有些累,但每個組都大袋小袋滿載而歸,而且,張志鵬同學還在大家兼老師的鼓勵下瘋狂地冒着被人抓的危險把山壁上的“稀世珍寶”——金毛狗脊(總之就是值錢貨~)挖了出來!對了,身為黨員兼副班長兼一等獎學金得主兼太極武林高手的志鵬兄,還沒説他的犯罪感言呢。。呵呵。。

長話短説,第3天我們去了個像樣點的地方,火爐山~這裏真的是冬遊的好地方(可惜我們不是來冬遊,回去還要考試呢。。╮(╯▽╰)╭。。)這裏有山路,好走很多,同樣地我們還是跟着老師,聽老師講解和進行採集,照相,筆記等等。。這天採了不少新物種,雖然也有些重複的。上到山頂後,我們在山頂大石上照相,這時讓我想起我武協的一位兄弟曾經也來到這裏,兩腿踏在兩大石之間擺出個詠春的姿勢(貌似很帥的樣子。。囧。。)照了個像,搞到我也想這樣照回一張來串一下我的兄弟,o(∩_∩)o哈哈~。。(當然我沒他那麼自戀,(*^__^*) 嘻嘻……)剛照完相,那些隨隊的研究生師兄師姐又立刻發現石頭旁的物種並繼續認真的觀察,看來學習就應該有這樣的態度,呵呵,研究生師兄師姐在我們這羣小朋友面前做了好榜樣!

3天的實習大概這樣,而且每天回來後晚上還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筆記整理,植物整理,認種複習等等繁瑣的工作,每天都搞到很晚,雖然累但大家都很有激情(尤其是剛才提到的志鵬兄,已經被人列入“大瘋子科”中了,呵呵~)

第4天就是進行標本製作,沒啥好説,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每個組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我們組5人共做了6份,其中一份是失敗作,厄。。因為那個粉葉輪環蕨的果實丟失了,就失去了意義,所以我把失敗作拿回自己宿舍當留念。。呵呵。。

第5天,考試。。不説了。。雖然我也付出了努力去認種,但還是記不住,再一次證明,記憶是本人的弱項,本人用讀理工科的頭腦來認植物。。高中時的各位兄弟,你們覺得我行麼。。希望志願者免死金牌真的有用,保不掛科!o(∩_∩)o哈哈~

總結就差不多了,我覺得實習最重要的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能學到什麼,領悟到什麼技能,只要付出了努力,結果如何不是最重要了,享受過程,這就是人生!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 篇2

植物對很多人來説就是被人們種植的綠色的有生命的生物。其實植物的概念並不是這樣,有的細菌如藍藻也屬植物的範疇。植物是指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的一類自養型生物。它是自然界的生產者,對於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有着重要的意義。我很喜歡植物,我喜歡研究它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大器官,喜歡瞭解植物的藥用價值,所以我很期待植物學的野外實習,這樣我就可以實地考察它們,近距離接觸它們,以便更好的理解掌握書本知識了 。

記得在剛開始學習植物學的時候,師兄就跟我們説之後會有一次的野外實習,從那時侯起,我就非常期待,認為終於有了一個機會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去感受、去探索。實習的日子終於到了!在興奮與期待中我們踏上了旅途。真正實習時要比想象中累的多,困難的多。爬山時又要穿上長衫長褲,大家叫苦不迭。表面上雖叫苦連天,大家在野外實習時卻絲毫都沒有馬虎。每認識一種植物,大家就先認真採集植物或拍照,然後見到不認識或聽不清晰的就拉着老師問個不停,為了弄清晰一個問題把老師都問到煩了也不肯停下來。在這次的實習生活中我們收穫了許多,覺得即使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即使下雨天,依然沒使我們停下實習的腳步,依然撐着傘,穿着雨衣,一路認植物。

上山後我們被分成幾個大組,各個大組在相應老師的帶領下帶着枝剪、採集袋就去採集植物了。我歸屬於張老師的帶領下。張老師帶着我們那一大組往山上走,當見到常見的植物時,張老師就向我們講解它是什麼科、什麼屬、什麼種、果實的類型或花序的類型或這兩者,有時還介紹植物背後的小故事,我們邊聽邊記,然後老師就讓學生把它剪下來留作標本。不知不覺就到了吃午飯的時間,我們就收拾好工具、揹着標本回去了。因為植物不像動物那樣有活動的能力,所以上午的收穫自然不會少,同時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第一,在觀察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注意這株植物的整體形態(木本還是草本?直立還是攀援?),然後再從葉形、葉緣、葉脈、氣味、花、果實等細節特徵去觀察鑑別,以前總認為一棵樹上的葉子都是雷同的,不會有多大區別,但現在不這麼認為了,因為評判葉子是否一樣的標準有葉形、葉尖、葉緣、葉脈等;第二,要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觀察鑑別植物的過程中,不能一味聽老師講,老師説什麼就是什麼,自己只需要提供手記錄老師講的東西就行了。可是我覺得這其中也有幾點不足:一是這全部由老師講學生記,並不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二是大家都跟着老師轉,沒有獨立觀察鑑別植物的機會,達不到提高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三是學生“保護資源,珍愛生命”的意識不強,學生採集標本時不去考慮這種植物的現存量,只知道採,而且毫不留情,就像鬼子掃蕩敵人一樣要把他們消滅掉。

在這短短的幾天植物學野外實習中,我親身體驗到了植物的自身魅力,在這個過程中,我領會了野外實習對專業的鞏固和提高的重要性。它是檢驗理論的一塊試金石;是課堂內與課堂外的互補;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教與學的互動;是感性和理性的昇華。這幾天的實習過程,也培養了我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提高了我們的綜合與分析能力,讓我們產生了對大自然的新奇與美麗的讚歎與熱愛之情。我們學會了獨立思考、團結互助、不停探索。

野外實習鞏固了我們的課堂知識,我們在實習過程中積極運用課堂知識去觀察、識別各種植物、仔細辨別類似植物之間的不同之處。這樣理論聯繫實際,不僅加深了我們對課本知識的印象,而且培養了我們對課本知識的運用能力。我們親眼看到了百合科、豆科等各科屬的代表性植物。

在國家4A級風景區-縉雲山,我們看到了很多從來都沒有見過的花草樹木,有些花開得特別豔麗、有些果長得很奇異、每當這時同學們就特別興奮、問題也特別多。這很好地激發了大家的學習愛好,還擴大視野,增長了我們的見識!由於這次實習差不多都在野外,條件比較艱苦,所以這次實習也很考驗大家的體力和意志力。在實習過程中雖然大家都又苦又熱又累,但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大家都互相幫助、互相協作、互相團結,在大家的互相努力、合作下很好地完成了實習任務。實習中大家忙中偷樂,有説有笑,實習的道路上不僅留下了同學們的汗水,也留下了同學們的歡聲笑語,當然還有很多難忘而美好的回憶!

這一次實習已經歸來了,我們在實習中也遇到過困難,也有苦悶的時候,但是在我不斷的努力後,我找到了更多的實習方法,我也找到了很多的實習經驗,不過在野外有的時候怕怕的,真的是有點發怵,不過我都克服了。

通過參加野外實習,我們們鞏固了已學過的基礎知識、學到了野外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初步瞭解了植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初步認識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實現了自我鍛鍊與提高。總體而言,野外實習基本上實現了預期目標。感謝老師的指導!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 篇3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經過為期十一天的野外實習生活,我學到了平時在書本上沒有辦法學到的東西,見證了大自然的美麗和偉大,領略了大山的雄偉,感受了河流的生生不息,更加銘記了同學之間那真摯的感情,深深地重新認識了兩個字——團結。

做好了所有的準備之後,心中充滿了嚮往和激動,踏上了去伊寧縣阿吾讚的路。我們在山腳下安營紮寨,在這彷彿人間仙境般的地方,開始了我們的野外實習生活。來到了這裏,沒有了城市的喧囂和吵鬧,一切好像很原始的感覺,條件當然也不比學校,但是大家沒有太多的抱怨,多的是一份成熟的穩重。在男生的合力之下,“男生宿舍”——帳篷,也搭建成功。通電、打掃衞生、給房子搭上遮雨的塑料布,旅途的疲勞和興奮後的放鬆之下,所有人都進入了甜蜜的夢鄉。

之後真正的野外實習也漸漸拉開了序幕,爬山、採集標本、鑑定植物和動物、製作標本,從出發的那一刻一直進行到睡覺。第一天全班同學在老師和各組組長的帶領下,統一行動,從駐地出發,一路上老師一邊講解,我們一邊採集標本,在老師的耐心講解後,也意識到了自己在平時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太欠缺,但是在這裏觀察、記錄後認識的植物、動物及其特徵,印象很深刻,可以説是在動手中學到了很多的專業知識。登山,成了我們採集標本最基本的條件,雖然大自然有母親般的胸懷,但她還是不願意有太多人進入其中,不想因為太多的人而破壞她的美麗的容顏。所以,採集過程中的路途艱辛可想而知,山羊走過的山路,大家一起前後照應前進。上山容易下山難,這話説得確實不錯,看似平坦的山路中,雜草叢生,荊棘遍佈,行進中不停的傳來同學們之間的提醒,聽起來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卻藴含着深深的友情。尤其是走在河灘的石頭上時,電影裏常見的探險鏡頭就在自己的腳下,你拉我一把,我牽着你前進,也只有在電影裏能看得到的友情,在同學們彼此間的幫助和關心中展現的淋漓盡致。是的,我們六十個人是一個集體,不論民族,我們就是一家人。

當我們右邊是絕壁,大家伏在左側的山坡上緩緩挪動的時候,有人因為害怕而哭鼻子,沒有人嘲笑和譏諷,有的是一個充滿鼓勵的微笑,和一句暖人的安慰,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十米山路,用了很長的時間,但是沒有人覺得危險,因為大家在一起,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十米山路,卻是對心靈的一次洗禮,一次感情的昇華。當我們背靠大山,前面有一條雖然不寬,但是水流很急的河時,有男生毅然脱掉了鞋子,捲起褲腿踏進了冰涼的水中,一塊塊大石頭在水中形成了一座簡易而牢固的橋,兩旁的欄杆是站在水中男生的手,一個又一個女生安全的到達了對岸。水確實很涼,但是大家的心卻是熱的,沒有人注意自己的鞋和衣服已經濕透,大家都笑了,笑的是那樣的開心。

通過幾天來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上百種植物,多為當地常見物種。在大一的理論學習中,我們只是初步瞭解了各科植物和動物的主要特徵,而通過這幾天的學習,我們能理論聯繫實際,對於書本上的知識有了具體的認識,也能更深刻的理解其中的原理。比如,當初在背為什麼菊科是雙子葉的第一大科時,我們只是明白純文字性的知識,而對於具體卻沒有一點概念。在我們這次認識的百種植物中,許多都是菊科的,這就為我們印證書本上的知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且,對於諸如枝刺和皮刺的區別,我們用手去感知這樣的學習,不只是眼睛和大腦的學習,更是全身心地學習,我們將記得更多,記得更牢,將其化為我們自己的知識和力量。

沒有人會忘記,沒有人會忘記那些忙碌在灶台邊的美麗身影,沒有人會忘記在風雨中蓋篷布的英俊身影,沒有人會忘記在我們身邊照顧我們,耐心講解的偉岸身影,沒有人會忘記那條河,沒有人會忘記阿吾贊,沒有人會忘記那年的夏天,沒有人會忘記那次終身難忘的野外實習。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 篇4

20xx年9月11號至10月7號,我們11級生態學的同學進行了一次探究性的專業野外綜合實習,此次實習一改原來走馬觀花式的實習方式,把個部門地理實習的性質由一般認識性實習,變為在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性、探究性實習。 在實習中師生克服多變的天氣條件,認真開展各項實習工作。通過這次實習,使我們掌握了自然地理野外調查的一般方法,獲得了理論聯繫實際的機會,深化了認識,提升了綜合能力。此次實習達到了預期目的,獲得了圓滿成功,學生反映良好。

這次實習強調學生主動探究學習, 在教師介紹實習線路(點)區域背景、野外觀察方法的情況下,學生分組調查,收集數據,然後展開討論,最後進行成果總結交流。

結合實習區實際在實習之前老師就預設了各種專題性課題,學生可進行選擇,並要求作為最終成果提交。這樣既增加了實習的目的性,也調動了學生實習的主動性。同時,也突出了實習的研究性。我覺得很值得推廣。

在實習過程中老師及時對實習內容總結以及專業知識進行講解,幫助學生鞏固、消化實習內容的工作,充分實現師生間的良性互動,實習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實習期間非常辛苦,因此,保障大家的後勤生活,讓大家在實習過程中無後顧之憂尤為重要。為了保證實習的順利進行,老師和班委們,無論是飲食方面還是住宿方面,都儘量在經費範圍內做到最好,為整個實習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這方面我覺得做得很好。

通過這次實習我們也發現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即實習時間短,要跑的點又多,每天除了吃飯睡覺時間,都在車上度過,長途的跋涉讓我們都很累,在這種條件下學生心裏也會發生一些不良反應,給實習期間學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難度。因此,希望學院考慮實習時間和在外作息時間的安排的變更。

在領導的關懷和重視下,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此次實習取得了圓滿的效果:實習期間無一意外事件發生,師生都平安的完成了實習任務;對於即將畢業我我們來説,這次實習無疑又給我們的大學生活留下了一段難忘的經歷和回憶。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 篇5

1.澄江帽天山之探索發現

6月19日,我們踏上了本次野外實習的最後之旅,這一天我們來到了聞名世界的特異化石庫——澄江帽天山。在澄江動物化石博物館,我們有幸見到了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時期的各種生物化石,這些來之不易的化石不僅保存完美,而且種類繁多。他們生動的體現了當時生物的形態特徵,使我們如實看到了地球海洋中最古老的動物原貌。澄江動物化石博物館的參觀,使我們深刻了解了動物起源的奧祕,認識了動物演化的漫長曆程,同時也深刻體會到人類佔據地球的來之不易。

2.圓通山動物園之行

參觀瞭解了古生物霸主恐龍之後,6月25日我們又來到了圓通山動物園,雖然之前也曾來過,但是這次總感覺和以前的不同,因為這一次我們是帶着專業的知識來學習參觀的。

動物園裏的動物很多,無論是天上飛的,還是地上跑的,或是水裏遊的,應有盡有。我們的觀察和普通的遊客不同,我不僅觀察動物的外形特徵,還要識別每種動物是哪個綱,哪個目,哪個科的動物,它與其他動物的區別等,並且詳細瞭解它們的各種特徵。通過對動物園動物的觀察,使同學們加深了對動物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大大培養了同學們對動物學這門學科的興趣。圓通山動物園之行,讓我們體會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水平的提高,我們更加深刻的體會是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在籠子裏面供人們觀賞的動物中,有很多的種類野生型已經滅絕了,由於人們對環境的破壞和濫獵殺,很多動物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動物滅絕的速度也是越來越快,所以學會養成保護動物的意識,宣傳保護動物和提高生物多樣性等的知識,也是我們本次參觀動物園的最大收穫之一。

3.昆明動物博物館之參觀學習

時隔幾日,6月26號這天我們來到了昆明動物博物館來參觀,在各位動物學專家的詳細介紹下,我們又充實了不少。看到那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活靈活現的動物標本時,我們不由自主的驚歎動物學專家們那精湛高超的手藝,簡直就是巧奪天工。

動物博物館的參觀時間雖然不長,但是我們收穫良多,我們不僅瞭解了生物的起源與進化等知識,而且知道了保護動物的重要性及其意義,也知道保護動物的困難性,同時明白了保護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道理。

4.祿豐恐龍谷之初探

6月29日全班同學懷着激動的心情踏上了前往恐龍谷的路上,坐在車上大家紛紛議論和猜測恐龍真正的樣子到底是什麼樣的,一想到自己馬上就可以與幾千萬年前的地球霸主恐龍零距離接觸,心情就別提有多激動了。

大約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了神奇的恐龍谷,這裏有很多的與恐龍體型比例1:1的恐龍塑像,看見這一個個實體比例的塑像我不禁感歎恐龍之大。當我們來到化石館,看到這一具具恐龍的化石時,首先給我的印象就是震撼二字。身邊的這些恐龍化石讓我不由得幻想起那個幾千萬年前恐龍稱霸的繁盛世界。在導遊的介紹下,我們瞭解了有關恐龍的許多知識。恐龍是生活在距今大約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能以後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的一類陸生動物,是羣中生代的多樣化優勢脊椎動物,大多數屬於陸生爬行動物,但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它最早出現在約2億4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所發生的中生代末白堊紀生物大滅絕事件。關於恐龍的滅絕原因,普遍為大家認可的是隕石撞擊説。6500萬年前的一天,突然一顆直徑約為10公里的小行星撞上地球,強烈的撞擊導致海嘯和火山爆發,撞擊產生的鋪天蓋地的灰塵使地球數月乃至數年不見天日,地球氣温隨之驟降,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而不能生長,恐龍因缺乏食物等原因而永遠從地球上消失了。

本次野外實習總結:

此次野外實習使我們受益匪淺,不僅鞏固了我們的專業知識,也豐富了我們的課餘文化知識,是理論與實際的相結合,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同時也培養了我們學習和組織的能力和對動物學知識的興趣。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 篇6

植物對很多人來説就是被人們種植的綠色的有生命的生物。其實植物的概念並不是這樣,有的細菌如藍藻也屬植物的範疇。植物是指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的一類自養型生物。它是自然界的生產者,對於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有着重要的意義。我很喜歡植物,我喜歡研究它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大器官,喜歡瞭解植物的藥用價值,所以我很期待植物學的野外實習,這樣我就可以實地考察它們,近距離接觸它們,以便更好的理解掌握書本知識了 。

記得在剛開始學習植物學的時候,師兄就跟我們説之後會有一次的野外實習,從那時侯起,我就非常期待,認為終於有了一個機會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去感受、去探索。實習的日子終於到了!在興奮與期待中我們踏上了旅途。真正實習時要比想象中累的多,困難的多。爬山時又要穿上長衫長褲,大家叫苦不迭。表面上雖叫苦連天,大家在野外實習時卻絲毫都沒有馬虎。每認識一種植物,大家就先認真採集植物或拍照,然後見到不認識或聽不清晰的就拉着老師問個不停,為了弄清晰一個問題把老師都問到煩了也不肯停下來。在這次的實習生活中我們收穫了許多,覺得即使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即使下雨天,依然沒使我們停下實習的腳步,依然撐着傘,穿着雨衣,一路認植物。

上山後我們被分成幾個大組,各個大組在相應老師的帶領下帶着枝剪、採集袋就去採集植物了。我歸屬於張老師的帶領下。張老師帶着我們那一大組往山上走,當見到常見的植物時,張老師就向我們講解它是什麼科、什麼屬、什麼種、果實的類型或花序的類型或這兩者,有時還介紹植物背後的小故事,我們邊聽邊記,然後老師就讓學生把它剪下來留作標本。不知不覺就到了吃午飯的時間,我們就收拾好工具、揹着標本回去了。因為植物不像動物那樣有活動的能力,所以上午的收穫自然不會少,同時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第一,在觀察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注意這株植物的整體形態(木本還是草本?直立還是攀援?),然後再從葉形、葉緣、葉脈、氣味、花、果實等細節特徵去觀察鑑別,以前總認為一棵樹上的葉子都是雷同的,不會有多大區別,但現在不這麼認為了,因為評判葉子是否一樣的標準有葉形、葉尖、葉緣、葉脈等;第二,要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觀察鑑別植物的過程中,不能一味聽老師講,老師説什麼就是什麼,自己只需要提供手記錄老師講的東西就行了。可是我覺得這其中也有幾點不足:一是這全部由老師講學生記,並不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二是大家都跟着老師轉,沒有獨立觀察鑑別植物的機會,達不到提高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三是學生“保護資源,珍愛生命”的意識不強,學生採集標本時不去考慮這種植物的現存量,只知道採,而且毫不留情,就像鬼子掃蕩敵人一樣要把他們消滅掉。

在這短短的幾天植物學野外實習中,我親身體驗到了植物的自身魅力,在這個過程中,我領會了野外實習對專業的鞏固和提高的重要性。它是檢驗理論的一塊試金石;是課堂內與課堂外的互補;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教與學的互動;是感性和理性的昇華。這幾天的實習過程,也培養了我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提高了我們的綜合與分析能力,讓我們產生了對大自然的新奇與美麗的讚歎與熱愛之情。我們學會了獨立思考、團結互助、不停探索。

野外實習鞏固了我們的課堂知識,我們在實習過程中積極運用課堂知識去觀察、識別各種植物、仔細辨別類似植物之間的不同之處。這樣理論聯繫實際,不僅加深了我們對課本知識的印象,而且培養了我們對課本知識的運用能力。我們親眼看到了百合科、豆科等各科屬的代表性植物。

在國家4A級風景區-縉雲山,我們看到了很多從來都沒有見過的花草樹木,有些花開得特別豔麗、有些果長得很奇異、每當這時同學們就特別興奮、問題也特別多。這很好地激發了大家的學習愛好,還擴大視野,增長了我們的見識!由於這次實習差不多都在野外,條件比較艱苦,所以這次實習也很考驗大家的體力和意志力。在實習過程中雖然大家都又苦又熱又累,但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大家都互相幫助、互相協作、互相團結,在大家的互相努力、合作下很好地完成了實習任務。實習中大家忙中偷樂,有説有笑,實習的道路上不僅留下了同學們的汗水,也留下了同學們的歡聲笑語,當然還有很多難忘而美好的回憶!

這一次實習已經歸來了,我們在實習中也遇到過困難,也有苦悶的時候,但是在我不斷的努力後,我找到了更多的實習方法,我也找到了很多的實習經驗,不過在野外有的時候怕怕的,真的是有點發怵,不過我都克服了。

通過參加野外實習,我們們鞏固了已學過的基礎知識、學到了野外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初步瞭解了植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初步認識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實現了自我鍛鍊與提高。總體而言,野外實習基本上實現了預期目標。感謝老師的指導!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 篇7

一.序言

自然地理學及其相關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野外教學實習對本專業本科學生來説是一次啟蒙教育,是以認識為重點的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三基)訓練的實踐過程。其目的旨在通過短期的野外實踐使同學們對自然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性的瞭解,進一步鞏固和掌握課堂教學的基本內容,為以後我們的學習與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了加深們對上學期所學習的關於土壤和植物的有關知識內容的理解,5月3日至5月8日我們環旅學院09級地理科學與地信學生在辛曉十等老師的帶領下在桐柏淮源國家森林公園進行了為期五的野外實習考察。

這次實習主要是通過老師講解、實地考察與實際操作等方法,來識別不同的植物種類、觀察土壤剖面及劃分土壤剖面的層次(水簾洞東)、垂直帶觀察(太白嶺)、採取與製作植物樣本(桐柏山腹地)、觀察植物羣落演替的變化及對植物羣落的調查(桐柏縣城郊鄉劉灣村龍潭風景區)。

二.桐柏自然地理與經濟地理概況

桐柏縣位於豫南桐柏山腹、南陽盆地東緣、國道312公路和寧(南京)西(安)鐵路縱貫縣境東西,土地面積1941km2,轄9鎮7鄉,總人口42萬。千里淮河於此處發源,南北氣候在這裏交替,桐柏山連起豫鄂兩省,中原與南楚文化相互交融。桐柏資源豐富,區位優越。桐柏地處,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生物種類繁多,宜林山坡164萬畝,連片草場40萬畝,森林覆蓋率50.1%,被專家譽為“天然生物物種基因庫”。資源富集,尤以旅遊、礦產、林果、畜牧、水產、土特產著稱,被譽為“全國特大資源寶庫縣”。已探明礦藏56種,全縣人均可採礦量價值是全國人均值的14倍,每平方公里可採礦量價值是全國平均值的25倍。其中,天然鹼儲量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被譽為“中國天然鹼之都”。有全國最大的露天金礦銀洞坡金礦、全國四大銀礦之首的桐柏銀礦。盛產木瓜、板栗、茶葉等農副土特產,被稱為“木瓜之鄉”。

桐柏山屬於秦嶺——大別山褶皺帶,崛起於太古代到元古代,形成於中生代的燕山運動,中間經過加里東運動。大致走向為西北——東南走向,其西為長江流域,東為淮河流域,其分水嶺大致為固廟——太白頂盤山公路一線。特殊的地質形成過程使地貌結構複雜,由南向北,溝谷發育,切劃深度較大。因而奇山異石較多,地下礦產十分豐富,初步探明礦藏達60種,原礦價值人均佔有量是全國人均數的14倍。這裏有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天然重質純鹼礦,有位居國內四大銀礦之首的露天開採金礦,還有在世界首次發現,被國際礦物質學會命名的“桐柏礦”和“圍山礦”。國際礦物質學會和中科院曾多次派學者到這裏考察,桐柏山被學術界稱為“中國地質之謎”、“地質博物館”、“地質櫥窗”。紅石崖為景區稀有丹霞地貌,崖分上下三層,高數百米,望若紅霞,上多溶洞、瀑布、温泉,為景區不可多得的勝景。桐柏山還是南北氣候的過渡帶,江淮兩大水系的分界線。既有北國山體的雄渾,又有南疆風光的秀麗。因此,奇山異石眾多,山泉瀑布隨處可見,植被完好,動植物各類紛繁,南北交匯,相互滲透。具有良好的過渡帶森林生態系統,植物區系南北兼容,稱為中原獨特的天然生物物種基因庫和自然博物館,自然植被成為景區一大獨特的景觀。

三.土壤地理實習(部分)

1.土壤剖面的挖掘

①選擇標準:土壤剖面要具有自然的代表地帶性,還要儘量減少人為的影響,不應在道路兩旁,也不能位於山腳因為山腳有山上土壤堆積,不具代表性。應該選擇在山腰地帶。

②挖掘標準:土壤剖面應挖掘一個寬 1m、深達母質的坑,必須沿山坡垂直與水平挖下去,剖面與山坡的等高線平行,為了便於觀察剖面應呈鬥型。還要注意要保留枯枝落葉層。剖面上方人不要踩,否則會影響腐殖質層性狀。

2.土壤剖面的分析描述(表)

四.植物地理實習(部分)

(一).認識植物

在桐柏山自然保護區內有植物種類20__多種,我們在實習的第一天主要是認識一些植物,然而我們所認識的植物卻不足100種。下面就簡單介紹下我們所認識的部分植物種類:

1、國槐:豆科,喬木,奇數羽狀複葉,葇狀花序,豆粒狀果實。

刺槐:豆科,喬木,又稱洋槐,帶托葉刺。

龍爪槐:豆科,喬木,是國槐的變種,在生長期時把芽打掉而就成。

紫穗槐:豆科,灌木,羽狀複葉,卵形、基部圓形,兩邊都有白色柔毛、穗狀花須。

2、辛夷:木蘭科木蘭屬,又名木蘭、紫玉蘭,為中國特有植物,年幼時皮光滑,年長時皮粗超。花紫色,落葉,是優良的綠化植物,可入藥。

3、梧桐:樹幹通直,樹皮淺綠色光滑。葉子厚紙質,有缺刻,曲裂,掌狀三裂。果實是蓇葖果,屬梧桐科。

泡桐:玄蔘科,葉子紙質、無缺刻,葉子背部有絨毛,花呈喇

狀一般為紫色,枝幹有髓。

懸鈴木(法國梧桐):一般作為行道樹,果實有三球(一球的為美國梧桐)。

油桐:球形果實,大戟科,葉基有兩個紅色腺條。

4、棕櫚:棕櫚科,葉鞘纖維質,包莖,葉柄長,葉圓扇形,所以又扇子樹,掌狀深裂,葉脈為輻射狀平行脈。

5、河南楊:楊樹有20多種,葉子邊緣波浪形鋸齒狀,兩側壓扁葉尖較尖,屬楊柳科,總脈狀花絮形成的果實。

柳:楊柳科,葉子條形葉,葉脈只有一條。

6、油菜:十字花科,角果。

7、花椒樹:樟科,葉軸有狹翅,小葉有5-7片,莖上有皮刺,奇數羽狀複葉,果實是球形(花椒)。樟科一般具有皮刺,葉軸有狹翅,果子有辛香味,樟科還有野山椒,它的刺較大。

8、雪松:寶塔形樹形,一束7~15針以上。

9、銀杏:叉狀脈,叉狀分枝,也有缺刻,邊緣不十分整齊。

10、楝樹:屬於楝科,奇數二回羽狀複葉,葉子是倒卵圓形,葉緣有粗鋸齒,奇數二回羽狀複葉,互生,它的果實是橢球狀,圓錐花序。

11、香椿:楝科,奇數羽狀複葉。臭椿比它的葉基部多了兩個線點

12、枸樹:屬桑科,葉子掌狀深裂,花為粉紅色毛絨花,聚花果實。

13、枇杷:葉輪生,葉子是厚革質,葉緣是粗鋸齒,葉輪生,果實球形,屬薔薇科,葉面不平整,有凹凸感。

14、金銀花(二花):忍冬科,二花瓣,右旋纏繞。

15、女貞:大葉女貞的葉子光滑革質,卵狀,羽狀側脈,卵狀,葉緣是披針形,球狀花序,喬木。

小葉女貞是球狀圓錐花序,灌木,葉紙質。

16、紅葉李:屬薔薇科,灌木。

17、楓楊:胡桃科,果實帶翅,葉柄具狹翅。羽狀複葉,葉子革質。18、合歡樹:葉子較小,二回羽狀複葉。粉紅色傘房花序,小葉小,葉長有1cm左右。屬於豆科。

19、荷花玉蘭: 木蘭科,常綠喬木,葉子是大型白色,厚革質,葉被帶鏽斑,花在葉後開。

白玉蘭:落葉喬木,先開花後展葉,軟革質葉。

20、側柏:柏科,屬常綠喬木,幹皮淡灰褐色,條片狀縱裂。小枝排成平面,兩中央葉與兩側葉交互對生,雌雄同株異花。

圓柏(龍柏):蠟質狀葉,葉子不在一個平面上。

翠柏:柏科,葉子只有刺狀葉形。

21、大葉黃楊(冬青):衞茅科,葉厚質,帶鋸齒。

小葉黃楊:黃楊科,葉全圓。

22、鹽膚木:漆樹科,葉柄具翅,林下灌木。

23、馬尾松:松科,兩針一束,針較軟,荒山綠化的先鋒樹種,耐瘠薄,樹木可很高大。

油松:松科,兩針一束,針較硬。

24、黃荊:掌狀複葉,馬鞭草科。

25、苧麻:大戟科,草本,葉子背部有銀白色絨毛。

26、枸骨樹:葉盾牌形,邊緣帶刺。

27、杉樹:松科,常綠喬木。樹幹端直,樹形整齊,針狀葉,較硬。

(二).植物標本採集與製作

植物標本包含着一個物種的大量信息,諸如形態特徵、地理分佈、生態環境和物候期等。是植物分類和植物區系研究必不可少的科學依據,也是植物資源調查、開發利用和保護的重要資料。我們可以通過標本來了解植物,所以植物標本的製作是有實際意義的。

(1)標本的採集

採集要求:①標本要大於台紙。②標本在採集過程中要選擇葉子無蟲眼和缺損的。③採集具有代表性的、稀有的植物。④草本植物要採全株,掘出根部,保持完整:蕨類植物要採全株,帶孢子囊與根莖;種子植物花、果實至少要有其一。

(2)標本的製作

① 把採集的植物固定在台紙上,分兩種方法,一是用白乳膠粘貼、二是用針線固定(尤其是根和莖);

② 放的時候要美觀,一般把植物豎放在台紙上,草本植物太高大時,中間莖可剪掉一部分。也可把植物彎成U型或Z型;

③固定葉子的時候以正面為主,也要有部分背面;

④對於比較濃密的葉子要進行修剪。剪去葉子時要留下葉柄,顯示此處有葉子。 若為複葉剪去葉子的一邊;

⑤刷保護膜:要對白乳膠進行調試,當白乳膠刷在植物上時,植物不變色方可。

(三).植物羣落樣地調查

植物羣落的調查目的是:1、識別植物羣落、2、瞭解植物羣落的結構及其動態變化規律。3、闡明植物羣落和環境因素的關係

樣方法是研究植物羣落數量特徵的主要方法。

Ⅰ樣方位置要選代表當地自然環境植被狀況

Ⅱ樣方的面積選取方法:隨機選取一個最小面積地塊,統計其中植物的種類和種數與種類,然後逐漸向外擴展地塊面積,沒擴展一次登記一次新發現的種類,這樣不斷擴大地塊面積,直至基本上不再增加新物種為止。

在實際操作中,一般都是按照經驗來選取樣方面積。一般來説熱帶地區樣方面積較大,為100_100m,而北亞熱帶就較小了,喬木用10_10m面積的,而草本地用2_2m就可以了,温帶一般用8_8m的樣方。

我們在劉灣村一具有代表性的山麓對該地進行了植物羣落的調查,採用樣方法,用標尺線山腰圍成一個10_10平方米的正方形樣地,統計其中植物的種類和數量。

(四).觀察植物羣落演替

生態系統的演替,是指隨着時間的推移,一種生態系統類型(或階段)被另一種生態系統類型(或階段)替代的順序過程。生態系統演替的原因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是生態系統內部各組成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它是生態系統演替的主要動因。以內因為動因的演替,稱為內因演替。外因是外界加給生態系統的各種因素。以外因為動因的演替稱為外因演替。

在我們實習的地方,一進山門看見的山上的植物基本上都是馬尾松,因為它是荒山綠化的先鋒樹種。往裏走可以看見馬尾松逐漸減少,山上為常綠針葉落葉混交林,再往裏走馬尾松基本上消失,屬於常綠闊葉落葉混交林。到了實習地點後,植被變成與當地氣候、水文相適應的植物並最終演替成當地的頂級羣落。

(五).山地垂直帶譜

指在山區由於海拔高度的變化而形成不同的植物分佈帶而言。從低海拔處向高海拔處上升,每升高1OOm,年平均温度約下降0.6℃,而相對濕度卻有增加。垂直分佈的模式是從熱帶雨林過渡到闊葉常綠樹帶、闊葉落葉樹帶、針葉樹帶、灌木帶、高山草原帶、高山凍原帶直至雪線。

在我們所實習的太白嶺,海拔高度<500米屬於常綠針葉林,500米<海拔高度<800米屬於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800米<海拔高度<1000米屬於落葉闊葉林,>1000米屬於亞高山草甸和灌叢。

五. 實習總結

在夏至未至的五月初,我們在辛老師的帶領下在桐柏山進行了為期四天的野外實習。這次短暫卻充實的實習讓我收穫頗豐!野外實習將老師課堂所講的知識與具體實際相結合,加深了對課堂所學基本知識和理論的理解,培養了理論聯繫實際的思維能力。

這次實習也是一次艱苦的行程,我們每天都要走幾十裏的山路,在這裏,我們觀賞了水簾洞風景區,登上了海拔1140的太白頂,還有淮河源,同學們不怕苦不怕累,堅持前進不掉隊!我們逐步樹立艱苦奮鬥的思想作風和勇於探索的科學求實精神。在行進的過程中,同學之間互幫互助,鍛鍊了大家的團隊精神,增進了相互之間的友情!

此次實習認識了很多原來經常見到卻説不出名字的植物,採集並製作了數十種植物標本,初步掌握這些動植物的形態特徵、生長生活習性、所屬科目、分類地位、生態分佈等知識。瞭解組織專業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學會動植物標本的採集、處理及製作,為將來從事工作掌握必備的知識和技能。

這次的野外實習使同學們對地理科學有一個基本的初步的瞭解,培養同學們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同學們的情操,達到轉變和鞏固學生專業思想和提高從事專業工作的興趣。

通過實習,也發現了自己生物方面知識的匱乏,對野外實習的準備不充分等問題。還有就是桐柏山的各項實習條件不是太好,植物、土壤的實習還是到寶天曼效果會更好一點。

實踐出真知,地理學專業更是如此,我們的實習也正是把我們所學應用於實踐,在實踐中學習,逐步成長。

六.參考文獻

地理野外實習筆記

肖榮寰、呂金福:《地理野外實習指導》(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 篇8

對於這次野外地質實習,總體上還是非常成功的,因為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同時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經歷。在這次實習過程中有喜又悲,酸甜苦辣皆有體會。最真實的是那一份真正的地質工作者的情懷。那一份對地質工作者對於地質事業的無比熱愛之情。

經過這次實習,我們真正的體會到作為一名地質工作者的艱辛,這份艱辛並不是我們坐在教室便能體會的,這份艱辛是用我們的汗水去把它澆灌出來的鮮豔之花。這花的明豔是我們現在所能體會到的最大的慰藉。慰藉來自於那一份對於地質工作者應該收穫的喜悦與豐收。但這份喜悦來得並不易,因為這許多的成果來自於我們的雙腳,每天長途的跋涉換來的也許只有那幾頁紙的微小成果。但是我們卻倍加珍惜這幾頁小小的紙,因為它承載着地質工作者的一個偉大藍圖目標。是的,一切的成果皆是這許許多多的野外記錄一次次的拼接起來,從而在一張看似不大的地形圖上將其逐一呈現,使其變成一張地質圖。在地質圖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説是留下了地質工作者的腳印。也許我們能在地質圖上看到每一座汕頭的具體出露情況,但是我們卻看不到登山之路上滿路荊棘;也許我們能在地質圖上看到每一個地層分界線的具體位置,但卻看不到尋找地質界線路上的滿地汗水;也許我們能在地質圖上看到每一條山脈的清晰走向,但是我們卻看不到在山腳小路上的滿目雜草地質工作者一直在路上。

是的,地質工作者一直在路上,新老交替,不變的是對地質事業的熱愛,每一個地區都是在一代代的地質工作者的開墾下一步步走出了它的神祕,並將它的胸懷敞開去擁抱它自身的價值。我們在巢湖實習的過程中,首先學習工作的第一部分便是對前人工作的學習與認知,這個過程便是地質工作者的思想與精神的傳承。這條路雖然漫長,但是每一代地質工作者都沒有對其厭倦與拋棄,而是一如既往的奉獻着自己的熱情與青春,也許某一天,你的成績也能指引新一代的地質工作者繼續向前,這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情啊。

談了這麼多關於地質工作者的精神的話題,也該説説這次巢湖實習的具體收穫了。這便是我們以後為地質工作發光發熱的必備工具吧。首先,此次實習的主要目的是瞭解區域地質調查的的基本流程與方法,首先學習的便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兵家經典。這個過程是我們大體瞭解工作區域的各方面情況,有助於以後工作的良好發展。其次便是到達工作區後的工作了。在工作區的基本流程分為踏勘、實測剖面、地質填圖。每一流程的先後順序基本不顛倒,在此我便不再贅述原因。其中最艱苦的要算地質投圖了,因為基本脱離指導老師的幫助,完全自己把握,這便給了大家很大的心理壓力,但是不管如何,大家也堅持了下來,把工作完成了,雖然質量與精度都有待提高,但是那種拼搏精神是值得大家集體吼吼的。因為滿路荊棘與懸崖陡坡也無法阻擋即將成為地質工作者的預備隊員們的腳步了。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 篇9

8月16號傍晚,我們整班懷着無比激動的心情,登上了前往鬆滋劉家場的客車。車子一路顛簸着跨過長江大橋,駛入鬆滋境內,望着窗外的山景,大家在車內唱起山歌、玩起了撲克牌,好不暢快。

大約晚上九點鐘我們抵達劉家場目的地——劉家場飯店,進入飯店,住宿環境讓我們有點失望,但總體還算湊活,聽學姐講這裏的伙食有點讓人失望,見識之後覺得一般。

雖然不如在學校,但我覺得野外地質實習本來就是鍛鍊我們,不僅是知識上的,也還有很多方面,比如學會吃苦耐勞、學會合作等等。同時也讓我們體會無論做什麼事情要有不怕苦的精神。

8月17號上午我們就去野外了,實習路線從實習基地到水巖屋,老師教我們使用地質羅盤、識別地形圖以及觀察中寒武統覃家廟羣。

地質羅盤是野外地質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工具。它可以定出方向和方位角度,確定觀察點的位置。另外,它還可以測出各種巖層的產狀。

它的基本結構為:磁針,分別指南和北,其中繞銅絲的一端指向南方;水平刻度盤(上圈),從0°開始反時針方向刻劃1°計數至360°,在0°和180°分別記為北(N)和南(S),90°和270°為東(E)和西(W)。既南北線與東北線把360°分為四個象限;底盤水準器,水準器泡居中時,底盤是水平的;瞄準器,包括瞄準版、反光鏡等,作瞄準之用;測斜儀,包括垂直水準器(長水準器泡),垂直刻度盤、刻度指示器和活動扳手,用以測傾斜角,垂直刻度盤計數是從0°向兩側分別記至90°。在野外,我們測過樹的方位及傾角,也測過斷層的產狀。

地形圖是由地形工作者把地球表面錯綜複雜的形狀測量出來,最後用特殊方法按一定的比例尺縮繪成一張與實地相似的圖。所以,地形圖是表示自然界地面的形狀、高低起伏、傾斜緩急和地物位置等情況的平面圖。地形圖是野外地質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因為地形圖可以幫助我們工作前對工作區域的地形、地物、自然地理有初步的認識,幫助我們初步選擇工作路線。在工作中我們把礦體、各種巖層和其他地質現象描繪在地形圖上製成地質圖。因此,地形圖的精確性是影響地質圖質量的重要原因。地形圖主要內容是比例尺和等高線。在野外如果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地方,利用地形圖用目測法或者是交會法可以確定自己所在的地點。目測法:在精確度不高時,利用目估在野外觀測點與周圍地形、地物的距離和方位,進而在地形圖上找到相應的位置,固定下來,標在圖上;交會法,首先在觀察點上利用羅盤使地形圖定向。

將羅盤指南北的長邊與圖的縱座標相重合,連同羅盤地形圖一起轉動是羅盤指北針指向正北,使指北針對準刻度的零度,此時地形圖的南北向就與實際的南北向一致,圖的上方即正北方向且與實際地北方相符,若目標在身後,則人可以轉過身來,倒着看地形圖;其次,在觀察點附近找到三個可以看清楚並在地形圖已標出的明顯地物(最好是具有特徵的三角點、山頂、建築物等),分別用羅盤進行瞄準,讀出指南針所指的度數,然後在圖上找出相應點並畫出該測線的方向,所作三條測線的方向線,理應交於一點,該點即為觀察點的位置。但由於各方面的誤差,三條側線往往並不交於一點,而構成一個小三角形,稱為誤差三角形。測點位置取誤差三角形中點即可。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 篇10

一.序言

自然地理學及其相關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野外教學實習對本專業本科學生來説是一次啟蒙教育,是以認識為重點的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三基)訓練的實踐過程。其目的旨在通過短期的野外實踐使同學們對自然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性的瞭解,進一步鞏固和掌握課堂教學的基本內容,為以後我們的學習與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了加深們對上學期所學習的關於土壤和植物的有關知識內容的理解,5月3日至5月8日我們環旅學院09級地理科學與地信學生在辛曉十等老師的帶領下在桐柏淮源國家森林公園進行了為期五的野外實習考察。

這次實習主要是通過老師講解、實地考察與實際操作等方法,來識別不同的植物種類、觀察土壤剖面及劃分土壤剖面的層次(水簾洞東)、垂直帶觀察(太白嶺)、採取與製作植物樣本(桐柏山腹地)、觀察植物羣落演替的變化及對植物羣落的調查(桐柏縣城郊鄉劉灣村龍潭風景區)。

二.桐柏自然地理與經濟地理概況

桐柏縣位於豫南桐柏山腹、南陽盆地東緣、國道312公路和寧(南京)西(安)鐵路縱貫縣境東西,土地面積1941km2,轄9鎮7鄉,總人口42萬。千里淮河於此處發源,南北氣候在這裏交替,桐柏山連起豫鄂兩省,中原與南楚文化相互交融。桐柏資源豐富,區位優越。桐柏地處,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生物種類繁多,宜林山坡164萬畝,連片草場40萬畝,森林覆蓋率50.1%,被專家譽為“天然生物物種基因庫”。資源富集,尤以旅遊、礦產、林果、畜牧、水產、土特產著稱,被譽為“全國特大資源寶庫縣”。已探明礦藏56種,全縣人均可採礦量價值是全國人均值的14倍,每平方公里可採礦量價值是全國平均值的25倍。其中,天然鹼儲量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被譽為“中國天然鹼之都”。有全國最大的露天金礦銀洞坡金礦、全國四大銀礦之首的桐柏銀礦。盛產木瓜、板栗、茶葉等農副土特產,被稱為“木瓜之鄉”。

桐柏山屬於秦嶺——大別山褶皺帶,崛起於太古代到元古代,形成於中生代的燕山運動,中間經過加里東運動。大致走向為西北——東南走向,其西為長江流域,東為淮河流域,其分水嶺大致為固廟——太白頂盤山公路一線。特殊的地質形成過程使地貌結構複雜,由南向北,溝谷發育,切劃深度較大。因而奇山異石較多,地下礦產十分豐富,初步探明礦藏達60種,原礦價值人均佔有量是全國人均數的14倍。這裏有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天然重質純鹼礦,有位居國內四大銀礦之首的露天開採金礦,還有在世界首次發現,被國際礦物質學會命名的“桐柏礦”和“圍山礦”。國際礦物質學會和中科院曾多次派學者到這裏考察,桐柏山被學術界稱為“中國地質之謎”、“地質博物館”、“地質櫥窗”。紅石崖為景區稀有丹霞地貌,崖分上下三層,高數百米,望若紅霞,上多溶洞、瀑布、温泉,為景區不可多得的勝景。桐柏山還是南北氣候的過渡帶,江淮兩大水系的分界線。既有北國山體的雄渾,又有南疆風光的秀麗。因此,奇山異石眾多,山泉瀑布隨處可見,植被完好,動植物各類紛繁,南北交匯,相互滲透。具有良好的過渡帶森林生態系統,植物區系南北兼容,稱為中原獨特的天然生物物種基因庫和自然博物館,自然植被成為景區一大獨特的景觀。

三.土壤地理實習(部分)

1.土壤剖面的挖掘

①選擇標準:土壤剖面要具有自然的代表地帶性,還要儘量減少人為的影響,不應在道路兩旁,也不能位於山腳因為山腳有山上土壤堆積,不具代表性。應該選擇在山腰地帶。

②挖掘標準:土壤剖面應挖掘一個寬 1m、深達母質的坑,必須沿山坡垂直與水平挖下去,剖面與山坡的等高線平行,為了便於觀察剖面應呈鬥型。還要注意要保留枯枝落葉層。剖面上方人不要踩,否則會影響腐殖質層性狀。

2.土壤剖面的分析描述(表)

四.植物地理實習(部分)

(一).認識植物

在桐柏山自然保護區內有植物種類20xx多種,我們在實習的第一天主要是認識一些植物,然而我們所認識的植物卻不足100種。下面就簡單介紹下我們所認識的部分植物種類:

1、國槐:豆科,喬木,奇數羽狀複葉,葇狀花序,豆粒狀果實。

刺槐:豆科,喬木,又稱洋槐,帶托葉刺。

龍爪槐:豆科,喬木,是國槐的變種,在生長期時把芽打掉而就成。

紫穗槐:豆科,灌木,羽狀複葉,卵形、基部圓形,兩邊都有白色柔毛、穗狀花須。

2、辛夷:木蘭科木蘭屬,又名木蘭、紫玉蘭,為中國特有植物,年幼時皮光滑,年長時皮粗超。花紫色,落葉,是優良的綠化植物,可入藥。

3、梧桐:樹幹通直,樹皮淺綠色光滑。葉子厚紙質,有缺刻,曲裂,掌狀三裂。果實是蓇葖果,屬梧桐科。

泡桐:玄蔘科,葉子紙質、無缺刻,葉子背部有絨毛,花呈喇

狀一般為紫色,枝幹有髓。

懸鈴木(法國梧桐):一般作為行道樹,果實有三球(一球的為美國梧桐)。

油桐:球形果實,大戟科,葉基有兩個紅色腺條。

4、棕櫚:棕櫚科,葉鞘纖維質,包莖,葉柄長,葉圓扇形,所以又扇子樹,掌狀深裂,葉脈為輻射狀平行脈。

5、河南楊:楊樹有20多種,葉子邊緣波浪形鋸齒狀,兩側壓扁葉尖較尖,屬楊柳科,總脈狀花絮形成的果實。

柳:楊柳科,葉子條形葉,葉脈只有一條。

6、油菜:十字花科,角果。

7、花椒樹:樟科,葉軸有狹翅,小葉有5-7片,莖上有皮刺,奇數羽狀複葉,果實是球形(花椒)。樟科一般具有皮刺,葉軸有狹翅,果子有辛香味,樟科還有野山椒,它的刺較大。

8、雪松:寶塔形樹形,一束7~15針以上。

9、銀杏:叉狀脈,叉狀分枝,也有缺刻,邊緣不十分整齊。

10、楝樹:屬於楝科,奇數二回羽狀複葉,葉子是倒卵圓形,葉緣有粗鋸齒,奇數二回羽狀複葉,互生,它的果實是橢球狀,圓錐花序。

11、香椿:楝科,奇數羽狀複葉。臭椿比它的葉基部多了兩個線點

12、枸樹:屬桑科,葉子掌狀深裂,花為粉紅色毛絨花,聚花果實。

13、枇杷:葉輪生,葉子是厚革質,葉緣是粗鋸齒,葉輪生,果實球形,屬薔薇科,葉面不平整,有凹凸感。

14、金銀花(二花):忍冬科,二花瓣,右旋纏繞。

15、女貞:大葉女貞的葉子光滑革質,卵狀,羽狀側脈,卵狀,葉緣是披針形,球狀花序,喬木。

小葉女貞是球狀圓錐花序,灌木,葉紙質。

16、紅葉李:屬薔薇科,灌木。

17、楓楊:胡桃科,果實帶翅,葉柄具狹翅。羽狀複葉,葉子革質。18、合歡樹:葉子較小,二回羽狀複葉。粉紅色傘房花序,小葉小,葉長有1cm左右。屬於豆科。

19、荷花玉蘭: 木蘭科,常綠喬木,葉子是大型白色,厚革質,葉被帶鏽斑,花在葉後開。

白玉蘭:落葉喬木,先開花後展葉,軟革質葉。

20、側柏:柏科,屬常綠喬木,幹皮淡灰褐色,條片狀縱裂。小枝排成平面,兩中央葉與兩側葉交互對生,雌雄同株異花。

圓柏(龍柏):蠟質狀葉,葉子不在一個平面上。

翠柏:柏科,葉子只有刺狀葉形。

21、大葉黃楊(冬青):衞茅科,葉厚質,帶鋸齒。

小葉黃楊:黃楊科,葉全圓。

22、鹽膚木:漆樹科,葉柄具翅,林下灌木。

23、馬尾松:松科,兩針一束,針較軟,荒山綠化的先鋒樹種,耐瘠薄,樹木可很高大。

油松:松科,兩針一束,針較硬。

24、黃荊:掌狀複葉,馬鞭草科。

25、苧麻:大戟科,草本,葉子背部有銀白色絨毛。

26、枸骨樹:葉盾牌形,邊緣帶刺。

27、杉樹:松科,常綠喬木。樹幹端直,樹形整齊,針狀葉,較硬。

(二).植物標本採集與製作

植物標本包含着一個物種的大量信息,諸如形態特徵、地理分佈、生態環境和物候期等。是植物分類和植物區系研究必不可少的科學依據,也是植物資源調查、開發利用和保護的重要資料。我們可以通過標本來了解植物,所以植物標本的製作是有實際意義的。

(1)標本的採集

採集要求:①標本要大於台紙。②標本在採集過程中要選擇葉子無蟲眼和缺損的。③採集具有代表性的、稀有的植物。④草本植物要採全株,掘出根部,保持完整:蕨類植物要採全株,帶孢子囊與根莖;種子植物花、果實至少要有其一。

(2)標本的製作

① 把採集的植物固定在台紙上,分兩種方法,一是用白乳膠粘貼、二是用針線固定(尤其是根和莖);

② 放的時候要美觀,一般把植物豎放在台紙上,草本植物太高大時,中間莖可剪掉一部分。也可把植物彎成U型或Z型;

③固定葉子的時候以正面為主,也要有部分背面;

④對於比較濃密的葉子要進行修剪。剪去葉子時要留下葉柄,顯示此處有葉子。 若為複葉剪去葉子的一邊;

⑤刷保護膜:要對白乳膠進行調試,當白乳膠刷在植物上時,植物不變色方可。

(三).植物羣落樣地調查

植物羣落的調查目的是:1、識別植物羣落、2、瞭解植物羣落的結構及其動態變化規律。3、闡明植物羣落和環境因素的關係

樣方法是研究植物羣落數量特徵的主要方法。

Ⅰ樣方位置要選代表當地自然環境植被狀況

Ⅱ樣方的面積選取方法:隨機選取一個最小面積地塊,統計其中植物的種類和種數與種類,然後逐漸向外擴展地塊面積,沒擴展一次登記一次新發現的種類,這樣不斷擴大地塊面積,直至基本上不再增加新物種為止。

在實際操作中,一般都是按照經驗來選取樣方面積。一般來説熱帶地區樣方面積較大,為100*100m,而北亞熱帶就較小了,喬木用10*10m面積的,而草本地用2*2m就可以了,温帶一般用8*8m的樣方。

我們在劉灣村一具有代表性的山麓對該地進行了植物羣落的調查,採用樣方法,用標尺線山腰圍成一個10x10平方米的正方形樣地,統計其中植物的種類和數量。

(四).觀察植物羣落演替

生態系統的演替,是指隨着時間的推移,一種生態系統類型(或階段)被另一種生態系統類型(或階段)替代的順序過程。生態系統演替的原因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是生態系統內部各組成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它是生態系統演替的主要動因。以內因為動因的演替,稱為內因演替。外因是外界加給生態系統的各種因素。以外因為動因的演替稱為外因演替。

在我們實習的地方,一進山門看見的山上的植物基本上都是馬尾松,因為它是荒山綠化的先鋒樹種。往裏走可以看見馬尾松逐漸減少,山上為常綠針葉落葉混交林,再往裏走馬尾松基本上消失,屬於常綠闊葉落葉混交林。到了實習地點後,植被變成與當地氣候、水文相適應的植物並最終演替成當地的頂級羣落。

(五).山地垂直帶譜

指在山區由於海拔高度的變化而形成不同的植物分佈帶而言。從低海拔處向高海拔處上升,每升高1OOm,年平均温度約下降0.6℃,而相對濕度卻有增加。垂直分佈的模式是從熱帶雨林過渡到闊葉常綠樹帶、闊葉落葉樹帶、針葉樹帶、灌木帶、高山草原帶、高山凍原帶直至雪線。

在我們所實習的太白嶺,海拔高度<500米屬於常綠針葉林,500米<海拔高度<800米屬於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800米<海拔高度<1000米屬於落葉闊葉林,>1000米屬於亞高山草甸和灌叢。

五. 實習總結

在夏至未至的五月初,我們在辛老師的帶領下在桐柏山進行了為期四天的野外實習。這次短暫卻充實的實習讓我收穫頗豐!野外實習將老師課堂所講的知識與具體實際相結合,加深了對課堂所學基本知識和理論的理解,培養了理論聯繫實際的思維能力。

這次實習也是一次艱苦的行程,我們每天都要走幾十裏的山路,在這裏,我們觀賞了水簾洞風景區,登上了海拔1140的太白頂,還有淮河源,同學們不怕苦不怕累,堅持前進不掉隊!我們逐步樹立艱苦奮鬥的思想作風和勇於探索的科學求實精神。在行進的過程中,同學之間互幫互助,鍛鍊了大家的團隊精神,增進了相互之間的友情!

此次實習認識了很多原來經常見到卻説不出名字的植物,採集並製作了數十種植物標本,初步掌握這些動植物的形態特徵、生長生活習性、所屬科目、分類地位、生態分佈等知識。瞭解組織專業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學會動植物標本的採集、處理及製作,為將來從事工作掌握必備的知識和技能。

這次的野外實習使同學們對地理科學有一個基本的初步的瞭解,培養同學們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同學們的情操,達到轉變和鞏固學生專業思想和提高從事專業工作的興趣。

通過實習,也發現了自己生物方面知識的匱乏,對野外實習的準備不充分等問題。還有就是桐柏山的各項實習條件不是太好,植物、土壤的實習還是到寶天曼效果會更好一點。

實踐出真知,地理學專業更是如此,我們的實習也正是把我們所學應用於實踐,在實踐中學習,逐步成長。

六.參考文獻

地理野外實習筆記

肖榮寰、呂金福:《地理野外實習指導》(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 篇11

為期六天的大連野外實習結束了,時光流逝,美好的光陰總給我以難忘的印象與回憶。旅順歷史的沉重、星海廣場建築的雄壯、濱海路風景的浪漫、老虎灘海洋公園的獨具匠心、日本、俄羅斯風情街的特色、金石灘不拘一格的魅力、各個高校不同風格和濃厚的學習氛圍以及大連獨有的文化底藴是讓我在其他的城市找不到的。

炎炎夏日,漫步在海邊沙灘聽着海浪搏擊海岸的聲音,享受迎面海風襲來的涼爽,看遊人嬉戲歡快的場景;當夜色瀰漫,穿梭在萬紫千紅的霓虹燈下感受都市文化的成果,傾聽那此起彼伏的吆喝聲,看廣場上市民們輕盈的舞姿……這所有的情景都讓我忍不住駐足用相機按下快門記錄下一個個美好瞬間。所有城市的發展與進步歸根到底是人的進步,現代文明的發展讓我們體會到人的力量是如此之偉大,化腐朽為神奇似乎是習以為常。在感受大連時尚之都、浪漫之都的同時更多的是領略到了大連人民對幸福生活的一種追求。

短暫的時光不能給予我太多的時間去感受這裏的一切,近距離的接觸讓我對這片土地有了重新的認識,感念於老師的帶領和全體同學的互幫互助讓我們的實習有了一個圓滿的結束。美好的時光總是匆匆逝去,一切又將是一個重新的開始,來過,笑過,留下了我們青春的印跡,在這裏書寫下了屬於我們光陰的故事。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經過為期十一天的野外實習生活,我學到了平時在書本上沒有辦法學到的東西,見證了大自然的美麗和偉大,領略了大山的雄偉,感受了河流的生生不息,更加銘記了同學之間那真摯的感情,深深地重新認識了兩個字 團結

做好了所有的準備之後,心中充滿了嚮往和激動,踏上了去伊寧縣阿吾讚的路。我們在山腳下安營紮寨,在這彷彿人間仙境般的地方,開始了我們的野外實習生活。來到了這裏,沒有了城市的喧囂和吵鬧,一切好像很原始的感覺,條件當然也不比學校,但是大家沒有太多的抱怨,多的是一份成熟的穩重。在男生的合力之下, 男生宿舍 帳篷,也搭建成功。通電、打掃衞生、給房子搭上遮雨的塑料布,旅途的疲勞和興奮後的放鬆之下,所有人都進入了甜蜜的夢鄉。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 篇12

一、實習內容:

南望山南坡,北埡口南側,地質大學北區西南角公·拐角處,地質大學北門南望山汽車站構造地質學習

二、實習目的:

學會掌握使用地質羅盤儀和錘子的方法;掌握測量巖層產狀的方法,並學會認識簡單的地層,褶皺,斷層,及其他地質現象,定點描述,勾畫地質界線,做地質剖面圖;辨認不同的巖石,觀察其特徵;學會用穿越法和追蹤法測繪地質界線或斷層。從而使我們對工程地質勘探方法有一個較為感性的認識,為今後地質、巖土方面的專業課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同時聯繫實際,為今後的專業的學習以及到工地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實習過程:

早上7:30我們從學校出發,到達南望山南坡後,首先,學習和練習使用地質羅盤儀,測量巖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下:測量走向:將儀器蓋子開到極限λ置,鬆開磁針鎖制器,使磁針能自由旋轉。將一起下側的稜緊靠欲測的地質界面,上下左右調整使圓水準泡居中(注意不要讓羅盤長邊下側離開地質界面)。此時,羅盤長編下側既相當於走向線。由於走向有兩個方λ,所以可讀南針,也可讀北針,刻度盤上的數值既為地址界面走向就是方λ角的走向。

測量傾向:

將一起上蓋的背面緊貼欲測的地質界面,調整羅盤儀使水準泡居中。此時磁針北針所指的刻度盤上的數值就是該界面的傾向。(切記,此時只能讀北針所指的刻度盤的數值,傾向只有一個方向)。若傾角較小,也可用連接合頁下下邊的一起外殼短邊緊靠欲測的地質界面。調整水準泡居中,讀磁針北針所指的刻度盤上的數值亦可。

測量傾角:

將一起上蓋開啟到極限λ置,並且將羅盤儀側邊緊靠地質界面並且垂直於界面走向線,讓長水準泡居於下方,旋動測角旋紐,調長水準氣泡居中,此時傾角指示盤在下刻盤指示的數值即為該地質的傾角。在實際測量中,如果傾角較大,則可只用測傾向和傾角,如果傾角較小(〈20?),為了提高精度,則首先要測走向且標記走向線,然後測傾向和傾角。學會使用地質羅盤儀後,老師帶我們對南望山上的一些巖石進行辨認,並對南望山的地質進行講解。

1、自然經濟地理

研究區λ於大別山南緣,江漢平原北東緣。地ò上以低山丘陵區為主,主要由南望山、喻家山等多個低山丘組成,呈近東西向斷續展布,與東湖等天然湖泊交相呼應。低山坡角較緩,在10~35,海拔高程一般在60-110米,海拔最高者為喻家山(149.4米),最低窪處為東湖。海拔100米以上者多見有基巖出¶,海拔100米以下的低丘及山間凹地多為近代殘坡積物堆積。研究區內以黃棕壤土和少量紅壤土為主,¢崗中部以黃棕壤土為主,土質粘性重,¢崗上部為少量紅壤土,酸性強,土層薄。區內地下水賦存在碳酸鹽巖類含水層及碎屑巖裂隙水含水層中,富水性極不均一,多被第四系覆蓋。在巖石破碎、斷裂發育,巖溶發育處,巖溶水及裂隙水明顯富集。區內地下水化學類型主要為重碳酸鹽類地下水,屬低礦化度淡水,水質較好。

2、地層

研究區的地層跨及秦嶺、揚子兩個一級地層區,第四紀堆積物分佈最廣,佔總面積80%以上,基巖僅在南望山、喻家山、九峯山、獅子山等低山處有出¶,主要為志留系粉砂巖、泥盆系石英砂巖、石炭系灰巖、白雲質灰巖、二疊系硅質巖等。志留系頁巖常組成背斜核部,背斜兩翼依次為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不同時代巖層。

研究區由於受到第四系覆蓋、河湖眾多及構造因素的影響,使地層出¶不全,僅出¶有中志留統墳頭組(S2f)上泥盆統五通組,(D3w)下二疊統孤峯組,(P1g)以及第四系沉積物(Q),石炭系地層δ見地表出¶。

地層巖性組簡述如下:

中志留統墳頭組(S2f):上部為灰褐色厚層狀中粒石英砂巖、長石石英砂巖、粉砂巖(圖1);中部為一套棕黃色中厚層狀一厚層狀雜砂巖夾粉砂質頁巖,局部含磷結核;下部為黃綠色粉砂質頁巖、頁巖、泥質粉砂巖。上泥盆統五通組(D3w):上部為灰白色厚層狀純石英砂巖,偶夾白色粘土層;下部為灰白色厚層一巨厚層狀中細粒石英質礫巖、含礫石英砂巖,礫石為脈石英。與下伏中志留統墳頭組(S2f)地層呈平行不整合接觸關係,接觸面上可見鐵鋁質古風化殼。石炭系δ見出¶。下二疊統孤峯組(P1g):上部為灰色薄層一厚層狀硅質巖(圖2);下部為灰黑色厚層狀瘤狀灰巖,白雲質灰巖,與下伏地層接觸關係被覆蓋。第四系(Q)全新統為沖積、湖積、湖沖積層及坡殘積成因的礫石、砂粘土等。

3、構造

研究區在大地構造λ置上處於揚子板塊北緣,襄樊-廣濟斷裂南部,主要受控於燕山期構造運動,發育一系列走向EW至NWW向的線型褶皺,NW、NWW、NE和近EW向的正斷層、逆斷層及逆掩斷層。其中,褶皺在本區佔主導地λ,並對其它構造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主體構造線近東西向,在南北向主應力作用下,還發育有其它一些次一級的構造形跡。區內現代構造運動呈緩慢下降趨勢,新構造運動升降幅度不大,是一個相對穩定地區。

(1)褶皺

本區褶皺自北向南依次有:

磨山向斜:λ於磨山113.9-116.4高地。這是本區發育較為完整的、軸跡呈近EW向延伸的小型開闊向斜。該向斜核部地層由上泥盆統五通組含礫石英砂巖、石英砂巖所組成,構成了山脊,是向斜成山的實例。向斜兩翼地層由中志留統墳頭組泥質頁巖、粉砂巖、砂巖組成。巖層相向傾斜,北翼產狀為17030~40,南翼產狀為10~2030~50。近核部巖層傾角變緩,一般在15~20;轉折端圓滑開闊,軸面近直立;樞紐在東西兩端仰起,在區域上長20公里,寬0.81公里,屬於直立傾伏型褶皺。大李村背斜:λ於磨山一風箏山之間,與磨山向斜平行展布。核部由中志留統墳頭組砂頁巖組成,北翼為磨山向斜的南翼,南翼依次由上泥盆統五通組、石炭系、下二疊統孤峯組組成,地層發生倒轉,向北傾斜,傾角70左右。區域上長40公里,區內寬2公里,由於覆蓋區影響,褶皺形態δ及磨山向斜清楚,但是根據核部寬度和兩翼產狀變化,可以判定該背斜應為一轉折端寬緩的倒轉箱狀背斜。園林學校向斜:λ於風箏山一喻家山之間,為大李村背斜相鄰褶皺。核部被第四系覆蓋,北翼與大李村背斜共翼,南翼依次出¶上泥盆統五通組、下二疊統孤峯組、中志留統墳頭組,產狀為350~1040~80,延伸長40公里,西至長江大橋。寬度小,表現為箱狀向斜。

(2)斷層

本區斷層主要是基於褶皺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分為近東西向的縱斷層和近南北向的橫(斜)斷層。斷層規模相對較小,平面上延伸不長,如地大水塔斷層。縱斷層組:已觀察到的縱斷層有磨山、風箏山南北坡、喻家山共四條,它們規模大小不一,走向近東西。標誌為地層缺失、產狀突變、巖石破裂、摩擦鏡面和階步發育等,並常被橫(斜)斷層切錯。斷層面均較陡立,微向北傾斜,斷面擦痕多組,屬多次活動斷層性質。橫(斜)斷層組:野外觀察到如磨山南北坡、喻家山等地,走向近南北,標誌有地層沿走向被切錯、切割縱斷層、破碎帶、向斜核部寬窄突變等。斷層面較陡,傾向或東或西。

4、構造剝蝕地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主校區至磨山一帶為構造剝蝕地形,由南至北分佈有三條走向近東向的山脊。南側為南望山--喻家山,其主峯分別為139米、149.5米。中間展布的有都山、猴山、風箏山及團山。北為磨山,主峯高116.4米。山脊之間為高程24-58米的崗狀平原。該區在2億多年前沉積了一套礫巖、砂巖、頁巖、灰巖及硅質巖。由於受到中晚三疊世後期印支-燕山運動的影響,產生了近南北方向的強烈擠壓作用,從而使三疊系至志留系發生了顯著的縮短,形成強烈褶皺。褶皺軸跡方向近東西,並伴生有走向近東西的斷層和其它方向的斷層,從而墊定了走向東西延伸,南北起伏的山巒地形。據對武漢地區地ò發展史的研究,喻家山至磨山所見比高10~100米的山樑,為早第三紀末喜山運動以來形成的夷平面(準平原化)。本區在喜山運動時期,地殼強烈上升,遭受剝蝕,早更新世早期,地殼下降,大雲夢澤形成。末期地殼又上升,剝蝕形成了雲夢期夷平面。地形除明顯受地質構造控制外,也強烈反映出差異風化剝蝕的特點,即坡度與巖性相關,抗風化力強的石英質礫巖、砂巖構成山包或山丘;灰巖、頁巖侵蝕成溝谷或地窪地帶。基巖面上的疏鬆沉積物多為坡殘積物,呈深紅色網紋紅土、褐紅色砂土、褐黃色砂土,常含少量角礫。低窪處為紅灰色、黃灰色粘土、亞粘土。接下來我們到了南望山埡口。在這裏我們對道·兩側的巖層進行測量。最後,我們還來到了最後的南望山北門汽車站處,這邊我們主要聽老師的講解並觀看了斷層。

四、實習心得:

野外測量實習是ÿ一個大學生必須擁有的一段經歷,它使我們在實踐中瞭解測量,知道了巖土工程的大體分類,掌握了一些實踐的知識。所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Ψ一標準,這次實習是將我們以前所學的知識初步的與實踐聯繫起來,不僅讓我們堅信了以前所學的知識的正確性,同時也拓展了我們的知識面,為我們下學期將要進行的專業課的學習鋪下了道·。通過實習,我們不僅在知識上更上一曾¥,而且在身體素質和意志力上也有一定的提高。最後衷心感謝陳洪江老師一直以來的辛勤指導。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 篇13

野外地質實習是我們學習基礎地質學的重要環節,通過這次野外實習及實習報告的編寫,使我們在外觀,規模及深度上,都對自然界的真實風貌和地質現象有了更為感性的認識。學會了對三大類巖石和常見礦物的肉眼鑑定;觀察地層剖面;識別古生物化石;判別褶皺類型及斷層性質;瞭解內外力地質作用等。將在學校所學的課本知識更好地與野外實際相結合,進一步地認識了常見巖石礦物的鑑定方法。

此外,我們還學習了作為一名普通地質工作者應有的一些基本技能,如:學習使用地質羅盤;觀察並描述地質現象;繪製地質剖示意麪圖;採集巖石標本等等。通過對這些新技能的學習,使我們開闊了眼界,增強了學習地質科學的興趣。

任何一門自然科學都是建立在對實際事物的觀察研究之上,地質學自然也屬於這一範疇。在野外實際觀察學習中,有一些地質現象與老師的講述存在一些細小的偏差,我們本着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與帶隊的專業老師積極進行探討交流,在互幫互教中學習知識。

在野外,面對大自然的神奇與奧妙,我們個人的力量顯得是那麼的渺小,這就需要我們團結協作,互幫互助,共同努力攻關,完成課題研究。在本次實習中,我們六人一組,分工明確,相互配合,你採標本,我測產狀,認真、高效的完成了實習任務。在實踐中體會到團隊協作的力量。

總體説來,通過這次野外地質實習,我們看到了蔚為壯觀的地質構造,聽到了老師細緻生動的講解,學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專業知識,體會到作為一名地質工作者的艱辛和大自然的令人震撼的神奇力量!

短短三天的野外地質實習已經結束,時間匆匆,帶走了身心的疲憊,卻留給我們值得珍藏的寶貴經驗。在這裏,我也呼籲學校能適當延長實習時間,能讓我們在實踐中更好的感受一名地質工作者的魅力所在!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 篇14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我們對工程地質與土力學有了深刻的認識與瞭解,掌握了關於工程地質與土力學中的基本知識,但是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情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為了更好點的認識地質現象,加深對其瞭解。

1、認識滿壽山的巖層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於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境內,當地老百姓習慣稱此山為“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為"曼壽山"。20xx年,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蹟保護區。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巖及泥質、白雲質灰巖組成。底部不整合於泰山雜巖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巖之上。下部灰巖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巖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巖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厚度119米。

2、認識滑坡與斷層

下午我們到達靈巖寺附近,開始下午的實習,主要是認識滑坡,斷層以及一塊花崗巖。

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實習地點,指着遠處的山體讓我們找出斷層的上盤,下盤,斷層線,斷層面以及滑坡體,然後詳細講解了該處滑坡和短層,在山路的一邊同學們邊聽邊記,最後老師帶我們去看了一塊花崗頒巖,三號的實習結束,

3、認識蘇莊斷層

六月四號,我們開始了第二天實習,首先是一處斷層,這處斷層比昨天的更有價值與意義,因為該處斷層斷距小,我們能看的很清楚上盤,下盤等,而且該處斷層低。加深了對斷層的認識。

4、地質羅盤的實習及背斜的判定

地質羅盤儀是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藉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察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觀察面的空間位置(如巖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火成巖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狀。

巖層走向是巖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巖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後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之走向。巖層傾向——是指巖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恆與巖層走向垂直。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着層面並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的傾向。

背斜是褶皺的一種,為巖層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皺,經風化,剝蝕後露出地面的底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老地層在中間,新地層在兩側,另外褶皺也包括向斜,其為巖層向下彎曲的槽型褶皺,經風化、剝蝕後,露出地面的地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新地層在中間,老地層在兩側。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連接、相間排列,常是多個連續出現。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 篇15

1.澄江帽天山之探索發現

6月19日,我們踏上了本次野外實習的最後之旅,這一天我們來到了聞名世界的特異化石庫——澄江帽天山。在澄江動物化石博物館,我們有幸見到了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時期的各種生物化石,這些來之不易的化石不僅保存完美,而且種類繁多。他們生動的體現了當時生物的形態特徵,使我們如實看到了地球海洋中最古老的動物原貌。澄江動物化石博物館的參觀,使我們深刻了解了動物起源的奧祕,認識了動物演化的漫長曆程,同時也深刻體會到人類佔據地球的來之不易。

2.圓通山動物園之行

參觀瞭解了古生物霸主恐龍之後,6月25日我們又來到了圓通山動物園,雖然之前也曾來過,但是這次總感覺和以前的不同,因為這一次我們是帶着專業的知識來學習參觀的。

動物園裏的動物很多,無論是天上飛的,還是地上跑的,或是水裏遊的,應有盡有。我們的觀察和普通的遊客不同,我不僅觀察動物的外形特徵,還要識別每種動物是哪個綱,哪個目,哪個科的動物,它與其他動物的區別等,並且詳細瞭解它們的各種特徵。通過對動物園動物的觀察,使同學們加深了對動物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大大培養了同學們對動物學這門學科的興趣。圓通山動物園之行,讓我們體會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水平的提高,我們更加深刻的體會是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在籠子裏面供人們觀賞的動物中,有很多的種類野生型已經滅絕了,由於人們對環境的破壞和濫獵殺,很多動物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動物滅絕的速度也是越來越快,所以學會養成保護動物的意識,宣傳保護動物和提高生物多樣性等的知識,也是我們本次參觀動物園的最大收穫之一。

3.昆明動物博物館之參觀學習

時隔幾日,6月26號這天我們來到了昆明動物博物館來參觀,在各位動物學專家的詳細介紹下,我們又充實了不少。看到那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活靈活現的動物標本時,我們不由自主的驚歎動物學專家們那精湛高超的手藝,簡直就是巧奪天工。

動物博物館的參觀時間雖然不長,但是我們收穫良多,我們不僅瞭解了生物的起源與進化等知識,而且知道了保護動物的重要性及其意義,也知道保護動物的困難性,同時明白了保護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道理。

4.祿豐恐龍谷之初探

6月29日全班同學懷着激動的心情踏上了前往恐龍谷的路上,坐在車上大家紛紛議論和猜測恐龍真正的樣子到底是什麼樣的,一想到自己馬上就可以與幾千萬年前的地球霸主恐龍零距離接觸,心情就別提有多激動了。

大約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了神奇的恐龍谷,這裏有很多的與恐龍體型比例1:1的恐龍塑像,看見這一個個實體比例的塑像我不禁感歎恐龍之大。當我們來到化石館,看到這一具具恐龍的化石時,首先給我的印象就是震撼二字。身邊的這些恐龍化石讓我不由得幻想起那個幾千萬年前恐龍稱霸的繁盛世界。在導遊的介紹下,我們瞭解了有關恐龍的許多知識。恐龍是生活在距今大約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能以後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的一類陸生動物,是羣中生代的多樣化優勢脊椎動物,大多數屬於陸生爬行動物,但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它最早出現在約2億4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所發生的中生代末白堊紀生物大滅絕事件。關於恐龍的滅絕原因,普遍為大家認可的是隕石撞擊説。6500萬年前的一天,突然一顆直徑約為10公里的小行星撞上地球,強烈的撞擊導致海嘯和火山爆發,撞擊產生的鋪天蓋地的灰塵使地球數月乃至數年不見天日,地球氣温隨之驟降,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而不能生長,恐龍因缺乏食物等原因而永遠從地球上消失了。

本次野外實習總結:

此次野外實習使我們受益匪淺,不僅鞏固了我們的專業知識,也豐富了我們的課餘文化知識,是理論與實際的相結合,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同時也培養了我們學習和組織的能力和對動物學知識的興趣。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 篇16

在這一年之中,我參加了徐家溝南部鐵礦磁法測量1平方公里,金子山對傳灣銅礦、金洞子、紅巖山激電測井5口,陶家溝金礦充電測量0.5平方公里(充電激發激化法已完成),也參加了雪花太坪鉛鋅礦以及徐家溝南部激電物探成果編寫等工作。

我是學物探專業,也就是地球物理勘探。在學校只學習了一些理論知識,實踐的機會很少,工地是我學習和實踐的好地方。到工地後發現以前在學校學的理論知識太膚淺,實踐起來十分困難,在工地我就向師傅虛心的請教,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就問,經過一年的工作實踐,增加了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了自己的實踐能力,把理論和實踐很好的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業餘時間先後系統地學習了磁法、激電、充電、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等方面的理論知識,虛心向老師傅學習,注重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和吸收教訓,很快就適應了工作,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

以前聽説物化探幹活累,工人十分辛苦,來到地勘院後感受到了工人們的辛苦,物化探師傅們就用四個特別來形容,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幹活、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忍耐。前輩們一年四季在外施工,照顧不了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孩子,他們任勞任怨地工作,從來沒有一句怨言,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是我必須學習的。在和前輩的交流中我學會了怎樣面對困難,怎樣做人,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一年的工作和學習我感到作為一名技術人員必須要細心、認真,作好每一步工作,對野外數據採集以及處理等流程要熟悉,對圖紙要熟悉,對規範更要熟悉,還要繼續學習和工程相關、和專業相關的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ixi/shixi/wmmdm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