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實習 >實習報告 >

地質實習報告4篇

地質實習報告4篇

本文目錄地質實習報告巢湖地質地貌實習報告工程地質土木專業大學生實習報告範文5月地質專業大學生個人實習報告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我們對工程地質與土力學有了深刻的認識與瞭解,掌握了關於工程地質與土力學中的基本知識,但是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情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為了更好點的認識地質現象,加深對其瞭解,我們20xx級土木工程專業在六月三號在劉傳孝老師的帶領下開始我們的地質實習。

地質實習報告4篇

一、地質實習的目的

1、學會對巖石的肉眼判別

2、瞭解饅頭山沉積巖的每一層的巖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3、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4、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巖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5、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6、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二、地質實習的過程

我們的實習分為兩天(六月三、四號),六月三號實習地點是長清張夏鎮滿壽山和靈巖寺, 實習項目是滿壽山的巖層構成和滑坡、斷層現象,六月四號的實習地點是蘇莊,實習項目是背斜構造和地質羅盤的實習,六月四號下午我們結束地質實習,返回學校。

三、實習的內容

1、認識滿壽山的巖層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於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境內,當地老百姓習慣稱此山為“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為"曼壽山"。XX年,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蹟保護區。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巖及泥質、白雲質灰巖組成。底部不整合於泰山雜巖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巖之上。下部灰巖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巖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巖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厚度119米。

在開始實習前,劉老師將此次實習分為三組-饅頭組(十層)、毛莊組(六層)、徐莊組(五層)。

一、饅頭組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兩米,巖層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灰色,風化程度非常的嚴重,裂隙發育大,我們在工程中應儘量避開

第二層是由石灰巖組成,該層巖石深入山體,厚約四米,巖石呈灰綠色,此處的裂隙極有可能發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應注意勘探。

第三層是頁巖,厚約八米,巖石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褐色

第四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十三米,顏色顯紫色

第五層是由石灰巖組成,厚度約六米,顏色呈現土黃色,裂隙發育輕微,有利於工程實施,

第六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呈現黃綠色。

第七層是由石灰巖組成,厚度約兩米,顏色呈現綠色,空隙發育,石灰巖表面覆蓋物為填充在裂隙中的雜質。

第八層為頁巖,厚度約七米,顏色為紫紅色風化程度比較大

第九層為石灰巖,厚度約兩米,顏色為灰白色,縱向裂隙發育比較大,但是橫向裂隙發育小,前度較高。

第十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五米,顏色呈鮮紅色,由於該層位於山頂,所以此處巖石風化嚴重。

二、毛莊組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為紫紅色,頁巖中含有云母

第二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為十三米,顏色呈現紫紅色

第三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為四米,顏色為紫紅色,由於該處地勢高以及各種外力因素,使得該巖層水土流失嚴重,表面基本無植被覆蓋

第四層:灰色鮞狀石灰巖,厚零點八米。

第五層:灰色石灰巖,厚零點二米。

第六層:灰色鮞狀石灰巖,厚零點三米。

二、 徐莊組

由於徐莊組地勢陡峭,我們不能繼續前行,所以未能近距離觀察徐莊組的巖層組成。

2、認識滑坡與斷層

下午我們到達靈巖寺附近,開始下午的實習,主要是認識滑坡,斷層以及一塊花崗巖。

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實習地點,指着遠處的山體讓我們找出斷層的上盤,下盤,斷層線,斷層面以及滑坡體,然後詳細講解了該處滑坡和短層,在山路的一邊同學們邊聽邊記,最後老師帶我們去看了一塊花崗頒巖,三號的實習結束,

3、認識蘇莊斷層

六月四號,我們開始了第二天實習,首先是一處斷層,這處斷層比昨天的更有價值與意義,因為該處斷層斷距小,我們能看的很清楚上盤,下盤等,而且該處斷層低。加深了對斷層的認識。

4、地質羅盤的實習及背斜的判定

地質羅盤儀是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藉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察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觀察面的空間位置(如巖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火成巖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狀。

巖層走向是巖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巖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後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之走向。巖層傾向——是指巖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恆與巖層走向垂直。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着層面並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的傾向。

背斜是褶皺的一種,為巖層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皺,經風化,剝蝕後露出地面的底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老地層在中間,新地層在兩側,另外褶皺也包括向斜,其為巖層向下彎曲的槽型褶皺,經風化、剝蝕後,露出地面的地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新地層在中間,老地層在兩側。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連接、相間排列,常是多個連續出現。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

褶皺要素:褶皺要素是指褶皺的各個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轉折端、樞紐、軸跡、脊線和槽線、褶軸。

結束斷層的實習,我們繼續登山,開始褶曲的認識與實習,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一個牙口讓我們判斷一下該處是向斜還是背斜,同學都説是向斜,老師説過一會就知道答案了,咱們慢慢的揭露它,然後我們在劉老師的指導下對地質羅盤進行了實習,同學們分組測量,我所測得巖石產狀如下:走向ne35,傾向ne360,傾角45 。

在結束了羅盤的實習,我們繼續上行,在途中老師不時停下給我們講解背斜與向斜的判定方法,我們從中知道背斜與向斜不能簡單通過直觀的感覺來判斷,就像這個山他就是一個背斜構造,雖然在途中非常像向斜,當我們走到最後一個山頭的時候,結果就出來了,這就是一個背斜構造,是由於地質運動的時候,兩側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緩,所直觀看上去容易造成錯誤判斷。

在看完了,這個背斜構造後, 我們的實習全部結束,下午返校。

四、實習的結論

1、我們在實習過程中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縮小了書本與實際的差距

2、學會了地質羅盤的使用,測得巖層產狀

3、掌握了背斜與向斜的基本判定

4、對斷層與滑坡等地質現象有了進一步認識,理論聯繫實際。

5、瞭解了饅頭山的巖層構造,對沉積巖有了更深的認識。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範文二

一、實習概述

實習目的:

工程地質實習是港航專業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實習實踐教學和課堂理論教學具有同等重要作用,工程地質實習的目的在於通過實習使學生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出現的簡單條件下的地質問題的能力。

實習任務:

1、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理論聯繫現場實際,再回歸到理論上來,培養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現場判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解礦物和巖石的形成過程、結構、產狀等,掌握野外判斷能力,加深對其認識

3、運用自己所觀察到的具體的實際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加深對地質學習的系統理解。

4、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積極主動的優良品質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實習時間:

20xx年4月23日

實習地點:

南京市湯山地區

南京地質博物館(各類礦物、巖石等)

實習路線:

文天學院→陡山北坡採石公路剖面(火石峯背斜)→小鐵路人工剖面→南京地質博物館→文天學院

二、習地區地質概況

1、地層巖性(部分)

青龍羣(t1+2q)

厚度約500m,與大隆組整合接觸。

在棒槌山西端人工剖面其下部暴露清楚,稱為下青龍組(t1x),可分為三部分:

下部為黃綠色頁巖、泥巖,夾薄層微晶灰巖,產蛇菊石、克氏蛤。

中部為灰色薄層微晶灰巖與黃綠色頁巖,黃褐色泥巖互層,層理清晰,產佛來明菊石等。

上部為灰色中厚層、薄層微晶灰巖夾黃褐色泥質微晶灰巖、鈣質頁巖及薄層瘤狀微晶灰巖、微晶礫屑灰巖。

頂部為厚層微晶灰巖,被覆蓋,在死虎巖附近山包上出露清晰。

在各層灰巖中,縫合線構造均很發育。

青龍羣上部稱為上青龍組(t2s),厚度約300m。剖面在死虎巖附近山包上出露完整,可分為三部分:

下部為灰色中薄層微晶灰巖,泥質微晶灰巖夾紫紅色泥質微晶灰巖及瘤狀灰巖數層(4~7層),產多瑙菊石、荷蘭菊石等化石。

中部為灰色中薄層微晶灰巖,蠕蟲構造及其發育。

上部為灰黃色中層泥質微晶灰巖夾厚層及薄層微晶灰巖。

頂部為紋層狀白雲質灰巖。

在各層灰巖中縫合線構造極其發育。

2、地形地貌

湖山地區位於南京城東28km,地形上由三列山組成,走向北北東。北列山海拔120~169m,包括排山、棒槌山。中列山山勢較高,包括黃龍山、團山、紗帽山、土山、陡山、狼山等,主峯孔山海拔341.8m。南列山簡稱湯山,主峯海拔292.3m,著名的猿人洞(葫蘆洞)和雷公洞(裂隙式溶洞)即發育於南列山。三列山之間是兩個縱向次生谷地,北側湖山谷地是龍潭煤系地層經地表水侵蝕形成,南側谷地是志留紀高家邊組頁巖被剝蝕而成。湖山次生谷地兩側的谷坡上,發育有二級階地。第一級階地海拔40—60m,即農田、煤礦所在地,二級階地海拔60—70m,主要為殘積、坡積之碎石,夾少量沖積成因的粉砂質粘土。

圖1“三山夾兩谷”地貌

注:紅色線條指示山脈走向;黃色圖框所示為《圖2湖山地區地質構造簡圖》範圍。

3、地質構造

湯山位於青龍山——湯山——侖山複式大背斜中段,背斜軸在這一帶昂起,構成一個短軸穹隆狀背斜。背斜核部出露寒武系、奧陶系地層。背斜北翼陡,南翼緩,西端向西傾伏,東端向東傾伏。湯山背斜北翼發育有次一級的向斜(陡山向斜)和背斜(孔山背斜)。向斜構成中列山主體,向斜南翼陡,地層傾角常達70°~80°,局部直立甚至倒轉,北翼傾角25°~35°,向斜軸面向南傾斜。陡山頂為向斜核部,現採場平台仍可見部分向斜核部地層(棲霞組)出露。背斜緊靠向斜北側,嚴格與向斜平行展布,組成大部分中列山之北坡,僅孔山主峯位於背斜核部。背斜南翼地層傾角緩,北翼地層傾角陡,通常為80°~90°,背斜軸面南傾。在陡山北坡雪浪庵大沖溝西側石榴庵背斜核部出露地層為五通組。從地貌發展階段看,該區域剝蝕作用進行得相當深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現象比較普遍。實習區域斷裂構造出露也較清楚。橫向平移斷層、正斷層以及縱向的逆斷層相當發育,陡南逆衝斷層、陡西平移正斷層以及陡山北坡的地壘構造出露都很清楚。在陡山北坡採石公路沿線,可以觀察位於背斜南翼近核部位置順層侵入的閃長玢巖出露,為燕山早期的產物。

4、其他地質現象

實習路線沿途還可見滑坡、重力折曲、風化分帶、巖溶等地質現象,可拍攝照片或繪製信手剖面圖。

泉水有孔山寺泉和棒槌山泉出露,均為上升泉。

5、地殼運動與地質發展簡史(部分)

寧鎮地區是下揚子斷裂拗陷帶的東段。從震旦紀到早古生代末,這裏地殼比較穩定,運動緩和,只有多次輕度的升降;整個環境是淺海,堆積了厚度3000餘米的石灰巖、白雲巖、頁巖、砂巖地層,化石豐富。有時有硅質物供應,在震旦、寒武、奧陶及志留系等地層均或多或少出現過薄層的硅質巖或燧石結核(後者在碳酸鹽地層中)。志留紀末期,華南發生了強烈的加里東運動,本區受到深刻的影響,海水退卻,成為陸地,接受剝蝕。早中泥盆世的沉積物很不發育。到晚泥盆世初在準平原化的條件下,開始堆積了平原型河流沉積,隨着出現了大型的湖泊沉積。這就是上泥盆統的石英砂巖和頁巖地層。局部地區堆積了薄薄的赤鐵礦層。早石炭世,本區處於海陸交互地帶,海水時進時退,堆積了具有濱岸沉積特徵的下石炭統的灰巖、頁巖、砂巖。從中石炭到早二迭世,本區地殼穩定而緩慢的持續下沉,在沉陷得到沉積物補償的條件下,堆積了淺海的碳酸鹽沉積,這時氣候温暖,海中生物繁盛,化石豐富。從遠處週期性地運來的硅質物質,它成為薄層硅質巖或燧石結核形式堆積下來。在早二迭世末期還堆積了含錳磷的沉積物,這就是下二迭統孤峯組,在局部地方有開採價值。早晚二迭世之交,地殼有一度重要的上升、隆起過程,稱為東吳運動,使本區海水退卻,成為濱海沼澤環境,從而堆積了上二迭統的含煤地層,這就是龍潭煤系地層。東吳運動畢竟還是短暫的,到二迭世後期,海水復行侵入,直到中三迭世後期為止,本區又堆積了淺海特徵的上二迭統大隆組,下、中三迭統青龍羣。青龍羣沉積過程中,整個下揚子拗陷已經有明顯的收縮,海水逐漸變淺,青龍羣的頂部出現了在海灣、瀉湖環境下形成的石膏沉積。青龍羣沉積完畢以後,本區發生了印支運動的第一幕,這是地殼運動性質的一次突變,有古生代以來長期的升降運動性質轉化為褶皺的性質,青龍羣以及以前的老地層全部參加到褶皺中,形成了寧鎮山脈的雛形。整個下揚子的山脈—淮陽山脈也是因為這一運動而奠定輪廓,地質上稱這一運動為淮陽運動,在寧鎮地區稱為金子運動。由於金子運動結束了下揚子地帶長期海侵的歷史,使之成為陸地。在金子運動形成的山間盆地中堆積了中、上三迭統的黃馬青羣沉積,它與青龍羣在許多地方是明顯的不整合接觸關係,它的底部普遍堆積有數十米到一二百米厚的碳酸鹽質角礫巖。黃馬青羣堆積的晚期,氣候由乾熱轉為濕熱,地勢變為比較平坦,在局部地方形成含煤沉積,這就是黃馬青羣上部局部出現的範家場組含煤地層。此後,地殼運動再次劇烈進行,使包括上三迭統在內的所有 地層褶。這次地殼運動是金子運動的繼續和發展,屬於印支運動的第二幕,稱為南象運動。在南象運動的作用下,寧鎮山脈的格架全面完成。地貌上是山脈和山間盆地相交織。在山間盆地中堆積了下、中侏羅統的象山羣砂巖、頁巖沉積,其底部是河流沉積,中上部過渡為湖泊沉積,局部地點有煤的形成。象山羣與下伏地層在許多地方都是明顯的不整合接觸,如棲霞山附近的南象山,它不整合地蓋在下二迭統棲霞組之上,有的地方,如西崗附近它不整合地蓋在中、上三迭統黃馬青羣之上。

象山沉積以後直至白堊紀末期,這裏地殼運動頻繁,主要形式是差異性質的斷塊運動。斷裂極其發育,沿斷裂的垂直位移量很大,在斷裂下落的部位形成盆地,堆積了很厚的上侏羅統到白堊系的洪積與河湖沉積,形成很厚的礫巖、砂巖和頁巖。同時,由於斷裂切割相當深,地殼深處的巖漿沿斷裂帶上升、侵入和噴出,因而陸相地層中同時產出很多的中酸性的火山熔巖、凝灰巖。此外,大量的中酸性侵入巖也侵入到前第三系地層中。侏羅紀、白堊紀是本區巖漿活動高潮時期,形成了內生金屬礦牀,如棲霞山大型鉛鋅礦,湯山附近的銅礦等。

侏羅紀到白堊紀的地殼運動統稱為燕山運動。相應的地層之間出現了不整合接觸關係,但地層的褶皺比較緩和而開闊。

第三紀以來,地殼仍有大幅度的差異升降,在內陸盆地中堆積了厚度很大的陸相礫巖、砂巖、頁巖地層。第三系的一些層位是有利的生油地層和找油對象。由於地殼運動和緩、微弱,第三系地層產狀極其平緩。但第三紀末期第四紀初期,發生了一些重要的斷裂,它切割到地殼深部,有的甚至與某些深達上地幔的斷裂相溝通,使深部的玄武質巖漿上升、噴溢,形成了南京附近的一些中心式火山噴發及玄武巖層的堆積,例江寧方山和****方山都保存了較好的火山地形。

三、實習內容成果

早上十點鐘我們來到南京東郊湯山鎮湖山地區並於火石峯集合。首先老師讓我們調整羅盤,當地的磁偏角為4°,並教會我們怎樣使用羅盤一級巖層表面不平整時怎樣樣量巖層的產狀。

我們徒步走上山去,看到了背斜、向斜、褶皺。通過現場觀察迴歸課本,對地質構造現象有了更深的認識。瞭解到背斜巖層向上彎曲,兩側巖層相背傾斜,核心巖層時代較老,兩側依次變新並對稱分佈,向斜巖層向下彎曲,兩側巖層相向傾斜,核心巖層時代較新,兩側依次變老並對稱分佈。背斜,向斜是褶皺的兩個基本類型,褶皺就是多個連續的背斜,向斜。老師還給我們講了一些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道理。在野外為了識別褶皺,我們一般可沿垂直於巖層的走向進行觀察,首先根據巖層是否對稱重複,判斷褶皺是否存在,然後對比褶皺核部和兩翼的巖層的新老關係,判斷褶皺是向斜還是背斜,最後根據兩翼巖層的產狀,判斷褶皺是直立的、傾斜的,還是倒轉的。通過觀察和聆聽老師講解,我們對地質構造現象有了更深的認識。

通過老師的介紹,研究寧鎮山脈湖山地區已有多年的歷史,早在李四光時代,現在有日本的小野家族,該地區的地質構造為三山夾兩谷地貌,低山丘陵。我們實習路線由北向南前進,地質年代越來越新,通過沿途學習,我們看見第一個巖層為老虎洞組(c11),老虎洞組的演示成分為白雲巖,表面有刀砍裝溶溝,俗稱刀砍紋,為灰色、淺灰色結晶白雲巖,緻密,較堅硬,遇酸僅微起泡,風化面有刀砍狀溶溝。含有灰黑色、灰白色、肉紅色、燧石結核,呈透鏡體或團塊狀,產不規則石柱珊瑚等化石。

接下來是黃龍組(c2h),但只有很少的一塊巖石。黃龍組與船山組假整合接觸,黃龍組底部有白雲巖礫巖,礫塊半稜角、半滾圓狀到不規則狀,直徑3~5cm為主,由方解石膠結,其晶粒達1cm以上,厚約5m。

黃龍組下部為白色微晶灰巖,斑塊巨粒結晶灰巖,晶粒可粗達0.1~1cm,厚約5m。

黃龍組主體部分為灰白色略顯肉紅色微晶生物屑灰巖為主夾生物屑灰巖、砂屑灰巖,厚層到塊狀,層理不清,僅能根據縫合線構造來判斷其層面產狀。產布克小紡錘蟲筳、筒形紡錘蟲筳、刺毛螅、莫斯科唱貝、滿蘇分喙石燕、犬齒珊瑚,厚度約55m。

在此之後我們看到了河州組(c1h),和州組厚度為5m,與老虎洞組假整合接觸。為灰黃色泥質及白雲質微晶灰巖,含少量生物碎屑。可見袁氏珊瑚、貴州珊瑚、巨長身貝、不規則石柱珊瑚、輪狀軸管珊瑚等化石。

在河州組不遠處為高驪山組(c1g),但我們所看到的高驪山組覆蓋,呈溝狀分佈,縱深2m左右,厚度約36m,假整合於金陵組之上,金陵組頂面顏色發紅,有鐵錳質薄層堆積。下部為灰白色、深灰色、紫紅色頁巖夾夾薄層砂巖,含灰褐色泥質生物碎屑微晶灰巖透鏡體,見腕足類化石碎片。中部為灰黃色石英砂巖、粉砂巖夾數層灰紫色、灰綠色、灰色頁巖。上部為灰白色、灰綠色、紫紅色及灰黑色粘土質及粉質頁巖,夾少量薄層砂巖。

金陵組(c1j)厚約6m,與五通組假整合接觸。為灰黑色微晶生物碎屑灰巖,厚層狀,生物碎屑中主要是海百合莖及腕足類碎片,含有機質及泥質成分較高,底部有一層鐵質粉砂巖與五通組接觸。盛產假烏拉珊瑚、笛管珊瑚,始分喙石燕、金陵穹房貝等化石。

隨後張老師帶領我們來到了一處平緩的山坡,山坡側面為明顯的背斜構造,是湯侖複式背斜,北翼較陡,南翼緩,層次清晰,此為五通組(d3w),巖石主要成分為石英砂巖,五通組厚約150m,可分為四部分:底部為為灰白色石英礫巖、石英砂巖,厚層狀,層次清楚。石英礫巖有三層以上,礫巖成分為白色石英、黑色燧石、淺色具紋理之硅質巖等,滾圓或半滾圓狀,礫徑1~3cm為主。礫石可排列成單向斜層理。下部為灰白色石英砂巖,厚層狀,間夾粉砂巖薄層。砂巖中石英含量可達95%以上,硅質膠結,具縫合線構造,具單向斜層理。上部為黃褐色砂巖、粉砂巖,夾有較多的灰白色粘土巖及灰黑色碳質頁巖,局部夾扁豆體狀薄層赤鐵礦。在灰黑色頁巖及灰黃色砂巖中可找到斜方薄皮木、亞鱗木、楔葉木等化石。頂部為灰白色中厚層狀石英砂巖,縫合線構造非常發育。

我們還看到了斷層,瞭解到斷層是巖石受力發生斷裂,斷裂面兩側巖石存在明顯位移的斷裂構造。斷層的規模大小不等﹐大者沿走向延伸可達上千公里﹐向下可切穿地殼﹐常由許多斷層組成﹐稱為斷裂帶﹔小者可見於手標本。幾何要素,斷層由斷層面和斷盤組成。斷層面是巖石沿之發生相對位移的破裂面﹐簡稱斷面﹐可以是一個單一的面﹐也可以是一個有一定寬度的帶。斷層面與地面的交線稱為斷層線。斷盤指斷層面兩側的巖塊。位於斷層面之上的一盤稱為上盤﹐斷層面之下的一盤稱為下盤。如斷層面直立﹐則按其相對於斷層走向的方位來描述。

斷層是地殼上部構造層次脆性剪切變形的典型產物。有的大斷層向深處其傾角逐漸變緩﹐使斷層面成凹面向上的彎曲﹐其剖面似鏟形或犁形﹐稱鏟狀斷層或犁式斷層。在地殼深處的韌性變形域﹐相當於斷層的兩盤作相對剪切位移的變形帶稱為韌性剪切帶。

研究方法主要是在野外如何識別斷層﹐確定斷層面的產狀﹐判斷斷層的運動性質﹐測定其兩盤相對位移的距離﹐分析斷層形成的時代及活動歷史。常見的識別斷層及其兩盤相對運動方向的標誌有﹕地質體的不連續。地層﹑巖脈和礦脈等在平面或剖面上突然中斷或錯開﹐表明斷層的存在﹐並可求其斷距。地層的重複或缺失。走向斷層常見的一種效應。結合地層與斷層兩者產狀的關係﹐可以判斷是正斷層還是逆斷層。一般正斷層造成垂向上的地層缺失﹐逆斷層造成垂向上的地層重複。擦痕是斷層面上兩盤巖石相互摩擦留下的痕跡。斷層面有時被磨光﹐並附有鐵質或硅質的薄膜﹐光滑如鏡﹐稱為摩擦鏡面。其上的平行細紋指示了兩盤相對運動的方向。斷層面上生長的石英或方解石纖維狀晶體﹐貌似擦痕﹐稱為擦抹晶體。它們是在斷層運動過程中平行運動方向生長的晶體﹐纖維方向代表了斷盤相對位移的方向。牽引構造。斷層運動時斷層近旁巖塊受到拖曳造成的巖層局部彎曲﹐或巖層由塑性變形進一步發展而破裂成斷層時留下的弧形彎曲。弧形凸出的方向大體指示所在盤的相對運動方向。斷層巖。斷層帶中因斷層動力作用被搓碎﹑研磨而改造的巖石。有斷層角礫巖﹑碎裂巖及斷層泥等﹐是脆性變形的產物﹐常見於一般斷層中。糜稜巖是另一種常見於大斷層帶中的巖石﹐它是深處韌性剪切變形的產物(見韌性剪切帶)。此外﹐地貌現象(斷層崖﹑錯斷山脊﹑水系突然改向等)也有助於識別斷層﹐尤其是活動斷層。

在湖山地區的考察實習在忙碌中結束,下午我們來到了位於珠江路上的南京地質博物館,博物館的門外存放着幾塊大的巖石。老師就在外面給我們講了一些關於礦物巖石的基本知識,讓我們對他們有個大概的瞭解。

博物館裏的巖石和礦物琳琅滿目地陳列在展櫃裏,有關地球科學的圖畫也掛滿了牆。這裏的巖石和礦物有的在學校的實驗室裏見過,但更多的是從未見過的,只見於書本上介紹,自然也沒有那種感性的認識。這裏有常見巖石,如花崗巖、玄武巖、石灰巖、片麻巖、輝綠巖、混合巖、大理巖等。也有常見的礦物,如石英、螢石、長石、剛玉和雲母等。薄片狀,鱗片狀,塊狀,土狀,球狀,鍾乳狀,黃的,綠的,紅的……給了我們無限的視覺衝擊。我們一邊仔細觀察這些礦物和巖石的顏色和形狀,一邊看標本下面關於這些礦物和巖石的結構和構造的講解,以及他們的工程地質評價。看到了靈璧石,雄黃雌黃,孔雀石,內蒙的雞血石章石雕,吉林的松花硯。還看到不少鑽石,玉和翡翠。如金綠寶石,紅寶石,綠寶石,祖母綠,和田玉,南陽玉,珍珠等等。不過這裏最吸引眼球的要數沙漠玫瑰了,

沙漠玫瑰又稱“戈壁石”、“風雕石”,常見的有球狀的和塊狀的,主要產於浩瀚隔壁,沙漠玫瑰是自然形成物,是沙漠的細石經風吹雨打後形成類似玫瑰般的結晶石,這種巖石在天然奇石市場上佔有特殊的地位,具有極其珍貴的研究和收藏價值。博物館裏同樣陳列這大量的生物化石,有硅化木,中華鱘魚,潛龍,古蜻蜓化石,大型的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以及第四紀全新世的鹿角,也有小型的植物和動物化石,如距今數億年的震旦角石、萊德利基蟲、創孔海百合、狼鰭魚、擬蜉蝣等,不一而足。

在博物館參觀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些老科研人員在以前搞野外科研的時候所用過得的物品,很難想像他們是如何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下去從事科研工作的。不過也正是因為他們幾十年來為發展地球地質事業做出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果。

在展廳中,我還了解到我國近代地質學發張歷程。萌芽時期(1840—1910),草創時期(1911—1921),成長時期(1922—1936),動盪時期(1937—1949),發展時期(1949—現在)。參觀了一樓和二樓,最後我們又去參觀了三樓。三樓分為兩廳,左廳為礦產資源廳,右廳為地質環境廳。瞭解到我國礦產資源的豐富和人均資源的不足。在右廳中我山體滑坡,地面塌陷,巖溶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環境。

通過這次實習,使我在諸多地質構造性質方面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沿途我們見到了許多地質構造,撿了許多卵石。

四、小結

實習的日子我們雖然有些累,但收穫了大學的課堂裏沒有的許多東西,不僅學到了地質方面的許許多多的知識,也學到了為人處世的許多道理與方法,學會了怎樣學習,也學會了把書本的知識與實際結合,在未來的日子裏我會繼續關心地質情況,繼續學習,為將來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為期一週的實習很快過去了,在老師的耐心講解下我們學到了很多,基本的認識並能清晰判斷以地質構造,相信在以後的學習工作中都會對我大有幫助。

1.建築專業學生的假期實習報告

最新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範文

3.通信認識實習報告範文

4.實習報告範文

5.財務畢業生實習報告範文

6.土木工程認知實習報告範文

7.財務畢業實習總結

最新暑假供電所實習總結範文

9.大學畢業生金工實習總結範文

巢湖地質地貌實習報告地質實習報告(2) | 返回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實習目的任務及成果

一、實習目的與任務

1、實習目的:

通過野外實習,使我們鞏固,充實《資源環境地學基礎》或《普通地質學》、《構造地質學》、《礦物巖石學.》、《古生物地層學》、《測量學》、《水文地質學》等基礎地質學的理論教學內容,加深對課程相關內容的理解,學會典型地質現象的觀察、描述、綜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以及團結互助、吃苦耐勞的精神。

2、實習任務:

(1)通過巢北鳳凰山地區自然露頭和人工揭露的地質點進行系統的觀測,收集各種地表地質信息等有關資料,研究地表地質規律,包括地層劃分和層序、巖性組合及巖相特徵、地質構造及構造變動、巖漿活動以及有用礦產的賦存規律等。

(2)繪製相應的地質圖件,如綜合地層柱狀圖、地質剖面圖、地形地質圖、構造綱要圖等。

(3)編寫文報告。對測區內的地層層序的沉積環境的變遷、古生物的演化、構造形態組合及變動歷史作綜合分析研究。

二、實習要求

1.掌握實習區內地層層序、巖性巖相、厚度、標誌層、接觸關係以及地質體的變化規律,對測區內的地層層序的沉積環境變遷、古生物演化、構造形態組合及變動歷史作綜合分析和研究。

2.掌握實習區內各類巖石、古生物化石的野外觀察、鑑定、描述和命名方法。

3.掌握各種野外地質現象(如地層接觸關係、褶皺構造、斷裂構造、典型沉積特徵、各種地質作用現象等)觀察、描述、記錄和分析的方法。

4.掌握實測地質剖面和野外地質填圖的步驟、方法和要求。

5.掌握編制地形地質圖、地質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等主要地質圖件的方法、格式和要求。

6.學會在地質觀察、編圖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掌握地質報告編寫的要求和方法。

三、工作方法

每個階段進行之前,都要上課對本階段的要求以及方法進行介紹。

第一階段:由老師帶隊進行踏勘,分別到麒麟山東南麓以及麒麟山和鳳凰山交匯處、7410工廠及甘露寺一線、馬家山、平頂山、姚家山、和177高地等地,共計5天。

第二階段:分組進行實測地層剖面(包括繪製地層剖面圖、編寫地層剖面説明書),共計5天。

第三階段:地質測量填圖,共計5天。

四、成果

(1)、區域地質調查報告1份;

(2)、實測地層剖面圖3張;

(4)、1:10000地形地質圖1張;

(5)、1:10000構造綱要圖1張;

(6)、1/2千綜合地層柱狀圖1張;

(7)、1:10000圖切剖面圖2張。

第二節  巢北地區地理概況

1、位置

實習地區位於安身省中部巢湖市市區北部山區,三面環山一傍水,南臨我國五大淡水湖泊之一的巢湖,北依江淮丘陵區南緣,西北距合肥市約65公里,南距蕪湖市80公里,東距南京市約120公里。(圖1-1)。

2、地貌

巢北地區山脈走向10°—40°,平面“m”型展布,最高山峯海拔350m,最低處20 m。

3、氣候

巢北地區氣候温和濕潤,四季分明,屬於季風副熱帶 濕潤氣候,但盛夏之際非常炎熱,七八月份最高温度可達39℃,一月份氣温可降至-13℃,年平均温度為15℃,年平均降雨量為1200毫米,無霜期230天。

4、物產

(1)、農副產品

農產品以水稻、小麥為主,豆、薯次之。經濟作物有棉、麻、茶葉、油菜、芝麻、花生等;水果有花紅、桃、杏、石榴等;水源豐富,盛產各種淡水魚、蝦、螃蟹等,巢湖銀魚馳名中外,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

(2)、礦產資源

巢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以非金屬礦產為主,主要有石灰巖、白雲巖、磷礦、硅石、耐火粘土及煤礦等,其中石灰巖、白雲含量均屬大型,是安徽及華東經濟區水泥、化工、冶金熔劑、建材原料的重要基地之一。

此外,區內碳酸鹽巖地層中有油苗顯示,對於尋找石油天然氣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5、交通

本區交通極為便利,淮南鐵路而過,公路四通八達,主要幹線可通合肥、南京、蕪湖、徐州等地。水運以巢湖為中心,可通往合肥及長江沿岸各城鎮(如圖1-1)。

第三節 以往地質工作及評述

1934年,徐克勤,1:5萬地質調查,著作成果《安徽省巢縣北部地質報告》。

1953年,李雲祝,1:1萬泥盆系鐵礦普查,著作成果《安徽巢縣鳳凰山—岠嶂山鐵礦評價報告》。

1956年,華東地質局巢湖地質隊,1:1萬煤田普查,著作成果《安徽含山、巢湖、懷寧一帶煤田普查報告》。

1978年,安徽省區域地質調查隊,1:20萬區域地質調查,著作成果《合肥、定遠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

1983年,安徽省區域地質調查隊,1/5萬區域地質調查,著作成果《巢縣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

1997年,宋傳中等,教學研究項目,成果著作《地球科學專業羣巢湖實習基地建設》。早在五十年代,該區即闢為合肥工業大學地質系教學實習基地。五十多年來,我院廣大師生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有過不少重要發現,諸如巢北侏羅系的發現,貓耳洞附近洞穴堆積中大古脊椎動物化石的發現,青苔山推覆構造的發現,紫薇山塌陷地下暗河和紫薇洞的發現等,對深入研究該區的基礎地質、環境地質和旅遊地質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礎資料。

自從八十年代後,區內先後有合肥工業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南京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礦業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30餘所院校來此實習。九十年代中期,合肥工業大學承擔的安徽省教學研究項目—《地球科學專業羣巢湖實習基地的建設》的研究和實施,深化了科研程度,豐富了教學內容,積聚了教學資料,並使得該教學基地能適應於大地學專業中不同專業的教學需要。

第二章  測區地質

第一節  地層

巢北地區在地層區劃上屬揚子地層區、下揚子地層分區、六合—巢縣地層小區、巢北沉積區。區內地層除古近系、新近系缺失外,自上震旦統燈影組至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的發育,尤以上古生界至下三疊統發育較為齊全;特別是下三疊統剖面完整,露頭連續,化石豐富,是國際地科聯印度階和阿勒尼克階“金釘子”被選層型之一。也是進行科研、教學、地質旅遊的良好地區。從志留系的高家邊組到三疊系的東馬鞍山組,在實習區內出露較好,化石豐富,是實習的良好地區。

本區地層總厚度達3485—4397米。由於地層年代久遠,包括奧陶系在內的較老地層在本區沒有出露。觀測地層按地層時代由老到新依次敍述如下:

一、 古生界

(一)志留系(s)

本區志留系發育下統高家邊組,中統墳頭組,缺失上統茅山組露頭分佈較廣,出露較好,一般都組成背斜(如鳳凰山背斜)核部。

1.高家邊組

巖性藍灰色粉砂質泥巖,夾有少量粉砂巖和極少量細砂巖,巖性軟弱易風化,風化後呈褐黑色、灰綠色等,地層厚度達300m。

2.墳頭組:

區內墳頭組在甘露寺和獅子口出露較好。

下段:黃綠色中厚至厚層石英細砂巖、泥質細砂巖夾粉砂質泥巖、薄層頁巖。砂巖中各種交錯層理、波痕等沉積構造發育。底部以一層厚約10cm的巖屑雜砂巖與高家邊組互界。厚約250m。

上段:黃綠色薄至中厚層泥質細砂巖為主,成分不均一,具蟲跡構造。厚大於20m。

墳頭組與下伏高家邊組連續沉積、整合接觸。

(二)泥盆系(d)

本區泥盆系缺失下統和中統,僅發育上統五通段。

五通組,分佈較廣,露頭良好。厚約176m。按巖性及組合特徵分五段。

五通組(d3w)

砂礫巖段:為灰白色中厚至厚層礫巖、中—細粒石英砂巖,局部夾薄層泥巖。礫巖4—5層,礫石以石英巖、燧石為主,含少量細砂巖、粉砂巖、條帶硅質巖等礫巖。粒徑通常1—2cm,少數為大於5cm。礫石分選性較好、磨圓度較高,多滾圓狀、次圓狀,部分為次稜角狀,厚約21m。

石英砂巖段:為灰白色中厚—巨厚層中細粒硅質膠結的石英砂巖夾薄層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交錯層裏發育,厚約52m。

砂泥巖互層段:下部為灰黃、灰白、灰紫色薄層粉砂質泥巖與薄層至中厚層石英細砂巖互層,中間夾有粗粒石英砂巖,偏上夾有一層粘土礦,厚約65m。

細粒石英砂巖段:灰白色巨厚層細粒石英砂巖,交錯層理髮育,厚約15m。

細粒石英砂巖夾泥巖段:灰褐、灰白、灰黃色中至薄層鐵質膠結細粒石英砂巖夾薄層泥巖為主。靠下有一層灰黑色粘土礦層,偏上夾有一厚10—15cm的褐鐵礦層。厚約23m。

本組含大量生物化石:鱗木、葉肢介。

五通組與下伏中志留墳頭組平行不整和接觸。

(三)石炭系(c)

本區石炭系發育較為齊全,分佈廣泛,多出露於背斜和向斜之翼部。其下統包括金陵組、高驪山組、和州組,缺失老虎洞組;下統為黃龍組、船山組。

分組描述如下:

1. 金陵組

本組厚度7.5米,按巖性分上、下兩段。

下段:灰黃色泥巖夾粉砂巖,局部含鐵質,厚1米左右。

上段:灰黑色中厚層生物碎屑微晶、細晶灰巖。

本組於下伏五通組為平行不整合接觸。

2.高驪山組

本組在區內相變顯著。按巖性可大致三分,厚約13米。

下段:土黃色、灰綠色、紫紅色、紫褐色的雜色泥頁巖,厚約4.5m。

中段:黃綠色、灰黑色灰巖夾薄層細砂巖,厚約4.3m。

下段:土黃色中厚層狀細砂巖,厚約5m。

本組與下伏金陵組為平行不整合接觸。

3.和州組

按巖性分為上下兩段,厚約27米。

下段:厚層狀灰巖與灰紫色薄層泥巖重複出現,形成五個旋迴。上段:灰色微帶肉紅色生物碎屑泥晶灰巖,頂部為爐渣狀灰巖。

本組與下伏高酈山組為平行不整合接觸。

4.黃龍組

肉紅色、灰白色泥晶灰巖,含生物碎屑成分,粒度由晶體顆粒組成,致純緻密堅硬主要為水泥原料,厚度約為25m。

本組與下伏和州組平行不整合接觸。

5.船山組

底部有一層礫狀灰巖,下部為暗灰色中厚層狀緻密灰巖,上部為灰色中厚層狀藻屑豆粒灰巖,厚8m左右。與下伏黃龍組平行不整合接觸。

(四)二疊系(p)

本區二疊系分佈於平頂山、馬家山、龜山及俞府大村等地,包括下統棲霞組、孤峯組,上統龍潭組、大隆組,總厚約280-400米,各組巖性描述如下:

1. 棲霞組

本組厚約717米,自下而上可分為兩段六部分。

梁山段:下部炭質頁巖,風華後為土黃色泥巖,厚約0.5-1米。臭灰巖段:灰黑色薄至中厚層瀝青質含生物碎屑灰巖,厚約61m。

下硅質巖段:灰黑色薄至中厚層含燧石結核灰巖夾黑色薄層燧石層及夾黑色頁狀瀝青質泥灰巖,厚約9m。

本部灰巖段:灰黑色薄至中厚層含燧石結核灰巖嘉黑夾灰黑色薄層含瀝青質泥巖,厚約78米。

上硅質巖段:黑色中薄層硅質巖與深灰色含燧石結核白雲質灰巖及薄板狀硅質灰巖互層,厚約8米。

頂部灰巖段:灰深灰色含燧石結核灰巖,含白雲質灰巖,厚約15米。

本組化石豐富,富含蜓類、珊瑚、腕足類、腹足類及大量有孔蟲和藻類化石。

本組底部與下伏船山組接觸面上有不穩定的鐵質層或灰白色粘土,且船山組頂部缺失鄰區pseudoschwagaerina帶相應層位,故兩者為平行不整合接觸。

2.孤峯組

本組厚約48米,按巖性可分為三段。

下段:灰黑、黑色薄層放射蟲硅質巖、硅質巖夾紫色泥巖。底部約2.5米

中段:淺紫、紫,黃褐色薄層泥砂巖夾(或為互層)紫色泥巖,厚約8.5米。

上段:巖性以灰深灰色頁巖為主,下部有黃褐,紫紅色簿層泥巖。頁巖中局部夾硅質條帶及結核,厚約20米。

本組化石豐富含菊石類等。

孤峯組與棲霞組之間有一層含礫粘土,且棲霞組頂部凹凸不平,兩者平行不整合接觸。

3.龍潭組

本組厚約65米。按巖性、化石及含煤情況分成上下兩段。

下段厚約54米,可分為三部分。下部灰黃、黃褐、棕色中薄層泥巖、粉砂質泥巖、細粒巖屑長石石英砂巖,上部夾紅褐色薄層硅質結核層,厚約23.5m。上部灰黃、灰黑色薄層泥巖、頁巖、頂部為一厚約0.5米的薄煤層,厚約27.5米。頂部黃褐、紅褐色薄層鐵質細粒石英砂巖,局部相變為灰巖透鏡體,厚約3米。

上段以灰紫色頁巖、黑色薄層硅質巖、薄層含鐵質泥巖為主,局部夾黃褐色鈣質細紗巖、含鐵質粉沙巖,厚約11米。

本組與下伏孤峯組接觸面有一薄層鐵質巖,認為存在沉積間斷,為平行不整合接觸。

4.大隆組

本組按巖性可分為三部分:

下段灰黑色薄層硅質巖、碳質硅質巖夾紫色頁巖、碳質頁巖,底層有一薄層巖屑,厚約5.2米,中部紫灰色泥巖夾深灰。灰黑色碳質頁巖、硅質頁巖,厚約15.6米,上部灰黑色薄層硅質碳質泥巖,近頂部夾灰質白雲質泥灰巖,厚約8-24米左右。本組與下伏龍潭組為整合接觸。

一、 中、新生界

(五)三疊系(t)

本區三疊系下統為殷坑組、和龍山組、南陵湖組、中統為東馬鞍山組。

1.殷坑組

本組厚約84米,巖性可分為三段。

下段:淺灰綠。黃綠色鈣質泥巖、含砂質泥巖與黃綠、棕灰色薄層泥灰巖、含白雲質泥灰巖互層,局部含有鈣質結核,厚約23m。

中段:灰黃、黃綠色粉砂質泥巖夾中薄層泥質條帶灰巖或似瘤狀灰巖,厚,22m。

上段:灰綠色鈣質泥巖夾灰、深灰色薄層泥質灰巖及薄層條帶白雲質灰巖,厚約39m。

本組與下伏大隆組為整合接觸。

1. 和龍山組

本組厚約21米。按巖性分成上、下兩段。

下段:灰黃綠色、紫紅色簿層似瘤狀灰巖與鈣質泥巖互層,偏上部夾灰、深灰色中至中薄層泥質灰巖,厚約9.3m。

上段: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層灰巖夾黃綠色簿層似瘤狀灰巖及頁巖。厚約12m。

本組與下伏殷坑組為整合接觸

3.南陵湖組

本組厚約160米,巖性可分為三段。

下段為厚層灰巖段,厚約49米。下部灰,灰蕭,微紅色薄層瘤狀灰巖夾灰色灰巖,厚約13米,上部灰,深灰色中厚層灰巖夾灰黃色中薄層瘤狀灰巖,鈣質泥巖用同生角礫狀灰巖,厚約36米。

中段為瘤狀灰巖段,厚約47米。下部紫紅色中薄層瘤狀灰巖;中部灰,深灰色中厚層灰巖夾紫紅,灰綠色瘤狀灰巖及鈣質頁巖,厚約18米;上部灰綠色中薄層瘤狀灰巖夾雜色泥巖及深灰色薄層灰巖,厚約13米。

上段為灰黑色薄層灰巖段,厚約64米。下部灰黑色薄層灰巖家黃綠色鈣質頁巖,厚約26米;上部灰黑色薄層灰巖夾黑色瀝青質炭質頁巖及棕色鈣質頁巖,頂部有時含燧石結核,厚約38米。

本組與下伏和龍山組為整合接觸。

4.東馬鞍山組

本組厚約95.8米,未見頂,分為兩段。

下段:灰,深灰色薄層至中層灰巖,底部為淺肉紅色中至厚層含石膏假晶鈣質白雲巖,厚約12.7米。

上段:灰黃厚層至塊狀角礫狀灰巖,泥質灰巖,泥質白雲質灰巖,厚約83米。

本組與下伏南陵湖組為整合接觸 。

(六)侏羅系(j)

磨山組

本區磨山組露頭零星,出露不全,僅見其下部地層,厚度大於7米。

本組下部巖性以灰黃色中薄至厚層泥質巖屑石英砂巖、粉沙質泥巖夾淺灰色薄層細粒石英砂巖,底部以厚層石英礫巖不整合於下伏地層之上。

(七)第四系

本區第四系多發育南側,山區一般發育坡積物,由礫石、沙及黏土組成,可達3-4米厚;近巢湖濱有河流、湖泊沉積物。有沙礫及亞黏土,亞沙土等組成;碳酸鹽巖地區出現不少洞穴堆積,採獲大量脊椎動物化石;巢縣狗、寧鎮熊、寬周口犀、半湯李氏野豬、楊氏大角鹿、山羊、青羊、野牛等化石。

第二節 地質構造

一、 概述

實習區位於中國南方穩定的揚子陸塊東北緣,是在太古宙---古元古代發育形成陸塊變質巖系基底時期,嗣後進入中—晚古元代優地槽和冒地槽構造演化向外擴展增生,基本造就了穩定統一的大陸塊,再經震旦紀—三疊紀海相沉積蓋層發育時期,現今區內地表地質自晚三疊世以來,又受到東部太平洋板塊運動影響,以及在西部特提斯海板快影響下,於印支期、燕山期、喜馬拉雅期發生強烈的構造、巖漿活動和成礦作用,出現“地台活化”的特徵。

實習範圍位於安徽省巢湖市北部鳳凰山地區,出露地層為古生界和中生界,其東、南、西三面均為第四系覆蓋,向北止於小羅斷層。其構造形態為兩個向斜和一個背斜,自東向西依次為俞府大村向斜、鳳凰山背斜、平頂山向斜,斷裂發育。

二、 褶皺的描述

褶皺構造發育是實習區內的基本構造特徵。實習區在區域上為半湯複式背斜西翼的組成部分,自東向西由俞府大村向斜、鳳凰山背斜、平頂山向斜組成,出露地層為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連續折返的三個褶皺兩翼地層產狀基本正常,多有歪斜,局部發生倒轉,褶皺相互平行排列,平面上呈一“m”形展開的低山地貌。軸跡方向為20º—30ººº,樞紐ssw傾伏,傾伏角15º—26º不等。受多期構造作用影響,軸面傾斜且彎曲;次級小褶皺在向斜槽部傾伏部位頗為發育;褶皺多被平行軸面和橫切軸面斷裂破壞。

1. 鳳凰山背斜

位於本區中部,分佈於鳳凰山—麒麟山—長腰山—碾盤山一帶。規模較大,總體構造線的方向nee—sww。鳳凰山背斜樞紐起伏,大致向sw方向傾伏,軸面傾向nw並有絞扭現象。根據裏卡德褶皺分類法,可命名為斜歪傾伏褶皺。

核部由志留系地層組成,兩翼依次為泥盆系(d)、石炭系(c)、二疊系(p)。東翼地層傾角較大,局部倒轉,西翼地層較緩,傾角一般30゜左右。由於核部志留系地層多為泥巖、粉砂巖,抗蝕性差,兩翼泥盆系五通組(d3w)地層多為石英砂巖,抗蝕性強,常形成背斜谷這樣一種特殊地貌,而兩翼則由泥盆系五通組(d3w)石英砂巖形成單斜山,如:麒麟山、大尖山、朝陽山等。

該背斜轉折端出地層產狀明顯(圖2—18)。放射狀小斷層和節理特別發育,形成向傾伏端撒開的扇形斷層組合。

鳳凰山背斜出露長約7公里,寬約4公里。在其北端大尖山的西麓,可見核部地層的轉折部分。背斜核部的大部分由於是志留系頁巖構成,剝蝕強烈,形成小型山間盆地,並被第四系(q)鬆散沉積物覆蓋。

2.平頂山向斜

位於本區西部,分佈於馬家山—平頂山—向核山(石灰山)一帶,出露規模僅次於俞府大村向斜,總體構造線方向為nee—sww。向斜核部為三疊系東馬鞍山組(t2d)、南陵湖組(t1n)中部地層;兩翼為南陵湖組(t1n)下部、殷坑組(t1y)、和龍山組(t1h)和二疊系大隆組(p2d)的地層,兩翼巖層產狀:平頂山南坡山腳下東翼277゜∠52゜,西翼132゜∠83゜;山頂東翼261゜∠51゜,西翼150゜∠44゜。

該向斜揚起端出露清晰,西翼巖層直立,局部斜轉,山頂北坡轉折端清楚,其瘤狀灰巖擠壓破碎,但未發生位移。北坡轉折端產狀:東翼235゜∠46゜,西翼146゜∠44゜。

影響平頂山向斜發育的因素有:

①核部揚起端巖層產狀很陡(50゜—80゜),風化剝蝕主要沿着巖層節理面進行。

②三疊系殷坑組(t1y)巖層軟,抗蝕性差,易風化,即巖性差異造成的。

同樣,由於受多期構造運動的影響,其向斜形態複雜多變,並被許多斷層破壞。在向核山(石灰山)轉折端正是受到一條右行平移正斷層的影響,而使石炭系地層向下跌落,地形上表現為向東扭轉

特別是平頂山向斜的次級褶皺極為發育,主要分佈於耙子山—馬家山—巢湖水泥廠一帶,典型的次級褶皺主要有以下三個:

(1)水泥廠扇形背斜

位於巢湖水泥廠的北西方向、平頂山向斜南西傾伏端附近的圓形採坑內。圓形採坑的周圍巖層均為三疊系南陵湖組(t1n)地層,且都向採坑中心傾斜。扇形背斜的核部為三疊系南陵湖組下部(t1n1)地層,兩翼分別為南陵湖組中部(t1n2)和上部(t1n3)地層以及東馬鞍山組(t2d)地層。其產狀東翼280゜∠54゜,西翼135゜∠78゜,轉折端產狀為196゜∠41゜。在扇形背斜的東、西兩側,又出現兩個以三疊系東馬鞍山組(t2d)地層為核部的小向斜,並且倒轉。平頂山向斜樞紐自北向南有起伏,至扇形背斜出現處,樞紐急劇起伏並翻卷。

根據區域應力分析,該扇形背斜的形成是在印支期—燕山期,先(近)南北向,後(近)東西向擠壓並改造而造成的,扇形背斜的東、西兩側,特別是西側擠壓特徵非常明顯,擠壓帶巖層揉皺加劇,擠薄拉長,尖稜角狀褶皺極其發育。

(2)耙子山小向斜

位於耙子山的西南麓。其核部主要由東馬鞍山組(t1d)地層組成,兩翼由和龍山組(t1h)地層組成,從東翼經轉折端至西翼地層產狀分別是254゜∠45゜、200゜∠59゜、146゜∠86゜。在其轉折端,由於樞紐的傾伏角大於坡角,以至於小向斜的轉折端給人於背斜的假象。

(3)馬家山—耙子山倒轉背斜

位於馬家山與耙子山之間。距離耙子山小向斜東南約150米處見到該次級倒轉褶皺的轉折端,其由三疊系和龍山組(t1h)灰巖組成,產狀236゜∠48゜。背斜兩翼產狀:東翼209゜∠85゜(倒轉)、西翼254゜∠45゜(正常)。

根據區域應力分析,該扇形背斜的形成是在印支期—燕山期,先(近)南北向,後(近)東西向擠壓並改造而造成的,扇形背斜的東、西兩側,特別是西側擠壓特徵非常明顯,擠壓帶巖層揉皺加劇,擠薄拉長,尖稜角狀褶皺極其發育。

(2)耙子山小向斜

位於耙子山的西南麓。其核部主要由東馬鞍山組(t1d)地層組成,兩翼由和龍山組(t1h)地層組成,從東翼經轉折端至西翼地層產狀分別是254゜∠45゜、200゜∠59゜、146゜∠86゜。在其轉折端,由於樞紐的傾伏角大於坡角,以至於小向斜的轉折端給人於背斜的假象。

(3)馬家山—耙子山倒轉背斜

位於馬家山與耙子山之間。距離耙子山小向斜東南約150米處見到該次級倒轉褶皺的轉折端,其由三疊系和龍山組(t1h)灰巖組成,產狀236゜∠48゜。背斜兩翼產狀:東翼209゜∠85゜(倒轉)、西翼254゜∠45゜(正常)。

3.俞府大村向斜

位於本區東部,沿北北東方向分佈於貓耳洞—大理寺—炭井村—俞府大村一帶,規模相對較大,總體構造線方向為nne—ssw。向斜核部由二疊系大隆組、龍潭組、孤峯組、棲霞組組成,兩翼分別由石炭系船山組、黃龍組、和州組、高驪山組、金陵組、泥盆系五通組、志留系組成。向斜受多期構造活動影響,向斜一翼近於直立,局部倒轉,甚至發生扭曲,特別在其核部使大隆組、龍潭組、孤峯組、棲霞組強烈揉皺,樞紐ssw向,波狀起伏,軸面nw——nww向傾斜,傾角變化大。向斜nne端在試刀山北部轉折揚起。ssw端被ew向橋頭集—東關斷裂切割而傾伏終止。根據俞府大村向斜不同部位形態表現特徵,其表現出斜歪—陡斜歪傾伏、直立不對稱傾伏褶皺段,東翼緩,西翼陡,總體為一軸面彎曲,樞紐起伏的斜歪傾伏的次級複式向斜。

觀察點向斜核部為孤峯組,兩翼地層由新到老從棲霞組到五通組,北西翼地層產狀為152º<80º,南東翼地層產狀為280º<55º。由此判斷向斜為斜歪或不對稱向斜。軸跡走向為64º,軸面向北西傾斜,向斜傾伏端指向南南西。向斜核部孤峯組由於巖性軟弱,在擠壓應力場作用下,揉皺現象明顯。

4.馬家山西北坡平卧褶曲

馬家山西北坡疑似平卧褶曲,地層為殷坑組,灰綠色泥巖夾灰白色薄層灰巖。由於巖性軟弱,在構造應力場擠壓應力及重力作用下,巖層發生褶曲變形.

二、 斷層的描述

本區在近ew向擠壓剪切構造應力作用下,多期構造運動致使不同性質的斷裂配套發育,斷層走向有nww和nne兩個方向。按整體構造體系可大致分為擠壓性質的逆衝性質斷層和拉張性質的正斷層。nne向的斷層規模相對較大,多為縱向逆斷層。nww向的斷層數量多,但規模較小多為橫向正斷層。

1.獅子口平移斷層

斷層走向約130º,北東盤為墳頭組上段,灰黃色粉砂質泥巖;南西盤為五通組下部礫巖段,地層對頂明顯。北東盤墳頭組與五通組界線向南東方向側移約120m,表明該斷層為右行平移斷層。

2. 獅子崖斷層

位於俞府大村向斜西翼,麒麟山與鳳凰山交界沖溝處,因該地剝蝕殘留斷裂帶形貌似獅子,故稱獅子崖。

斷面產狀:335º<53º,斷面形態呈弧形。下盤(南東盤)為肉紅色厚層狀中粗粒狀石英砂巖,破劈理構造發育;上盤(北西盤)為肉紅色石英礫巖,又含有角礫巖,為破碎帶表現。根據劈理的鋭角方向指示斷層本盤的運動方向,可判斷此斷層為逆衝斷層。

3.177高地右行平移正斷層

位於金銀洞北山南坡、俞府大村向斜東翼。該斷層可切割的地層為d3w、c1、c2及p1q,並破壞金銀洞北山縱斷層。向東延伸至岠嶂山,向西橫切177高地南坡。斷層線地表出露長度約1200米。

斷層證據:

(1)石炭系高驪山組(c1g)沿走向突然中斷,與黃龍組(c2h)直接接觸,水平錯開約60米。

(2)斷層破碎帶寬5—8米,出現斷層角礫巖,局部可見定向排列的構造透鏡體。

(3)斷層面產狀在不同的地段有所變化,西段:22゜∠50゜;中段350゜∠45゜;東段:20゜∠60゜。有時可見側伏角為50゜e的擦痕。

(4)、斷層帶旁側節理、劈理髮育明顯,主要有兩組:①14゜∠41゜;②8゜∠70゜。斷層帶中有寬10釐米的方解石脈,產狀164゜∠48゜,與斷層線成鋭角相交。

(5)、沿斷層線向東追索,可見泥盆系五通組(d3w)巖層組成的山脊沿走向明顯錯開,而形成錯脊。

(6)、沿斷層線向西追索,構造破碎帶越來越寬,至油庫破碎帶寬達45m,角礫巖發育;0.8—1.2米寬的方解石脈計有6條,均顯張性(對生)特徵,與主幹斷層形成“入”形構造。

(7)、極射赤平投影求得三個主應力方位分別為:σ1=356゜∠54゜;σ2=96゜∠6゜;σ3=190゜∠35゜。

綜上所述,該斷層為右行平移正斷層,北盤下降相對東移,南盤上升相對西移。

4.177高地皖維採石場斷層

該斷層與俞府大村向斜軸跡斜交255º,北西盤由五通、金陵、高驪山、和州組等組成並向北東移動;南東盤可見五通組,南東盤五通組與北西盤和州組對頂,錯移80—100m,説明南東盤向南西運動。該斷層為右行平移斷層。

5.耙子山東部逆掩斷層

耙子山地層上部為和龍山組,下部為黃綠色鈣質泥巖夾灰白色薄層泥晶灰巖和殷坑組頂部灰白色中厚層狀泥晶灰巖, 產狀為:233º<45º;山體下部為殷坑組黃綠色、深灰色鈣質泥巖夾灰白色薄層泥晶灰巖,地層產狀:305º<73º。上下部產狀差異明顯,推測有斷層存在,可能為一逆掩斷層.

4.節 理

本區節理極為發育,大多數發育在泥盆系五通組(d3w)石英砂巖中。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區域性“x”節理,在泥盆系五通組(d3w)石英砂巖中最常見,將石英砂巖切成許多極為規則的平行四邊形塊體。另一種是與斷層伴生的各種節理,多相互平行,密集排列。另外,還有追蹤張節理和節理尾端變化的羽裂、節理叉、菱形節環和折尾等。其次,本區節理還發育在志留系(s)、石炭系(c)、二疊系(p)、三疊系(t)、侏羅系(j1+2)及巖漿侵入體中。發育在灰巖中的節理大都被方解石脈充填。

四、構造應力分析

巢北地區褶皺和斷裂的形成和演化經歷了印支和燕山兩期構造運動。印支運動形成了巢北褶皺和一些斷層。燕山運動對其進行了改造,使巢北褶皺向南西傾伏,鳳凰山背斜南部轉折端向東偏轉,平頂山向斜內部產生了次級褶皺,並形成了眾多的橫向正斷層和馬鞍山斷層等。

印支運動為nw—se向擠壓,應力由nw向se推擠,使平頂山向斜兩翼發生倒轉,此應力來源於郯廬斷裂的左旋平移運動。燕山運動的構造應力場早期為近sn向拉張,晚期為近sn向擠壓,分別來源於郯廬斷裂在侏羅紀的左旋平移和白堊紀右旋平移。

第三節 巖漿巖

巢北地區巖漿巖不發育,僅發現4個小巖體,分佈7410廠—王喬洞一線,嚴格受nw向正斷層控制。單個巖體規模較小,主要由淺成—超淺成花崗斑巖、花崗閃長斑巖小巖株組成。圍巖接觸帶可見較薄的烘烤退化現象或角巖化帶。此外本區見有兩條巖脈:雲斜煌斑巖及閃長玢巖脈,沿斷裂70—250度方向延伸。

獅子口巖體為黑雲母花崗斑巖,位於獅子口北西約1500米處,出露在鳳凰山背斜的核部,地表呈橢圓形,沿南東—北西方向展布,面積約400平方米,侵入於高家邊組灰黃綠色粉砂質泥巖中。

王喬洞巖體為花崗斑巖,位於王喬洞南的南側,俞府大村向斜西翼,平面上近圓形,面積約160平方米,侵入於棲霞組灰黑色中厚層微晶灰巖中。

炬嶂山巖體為花崗閃長斑巖,出露於炬嶂山中段西坡,俞府大村向斜南西翼,平面上呈橢圓形,面積約100平方米,侵入棲霞組微晶灰巖中。

炭井村巖體為花崗閃長斑巖,出露於炭井村小溪帝,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巖體四周均被第四系覆蓋,出露面積約100餘平方米,推測圍巖為龍潭組長石石英砂巖。

上述巖體均呈巖株狀,據其成分、結構、產出狀態推測為同一時期的產物。根據炭井村巖體黑雲母k-ar同位素測年獲106ma,結合地質特徵認為其時代為晚白堊世。

注: 實習過程中於177高地盤山公路見巖漿巖體,巖石描述如下:

顏色淺灰黃色

礦物成分:斑晶佔40%,其中絕大部分為灰白色板條狀、短柱狀,有解理,少量黑雲母,黑色或深褐色,片狀,部分具有假六方晶形,偶見角閃石,黑色,柱狀或針狀;基質約60%,灰白色略帶黃綠色調。

斑狀結構,粒度在0.5-1.5mm,隱晶質結構

巖石風化嚴重,手捏即碎,因出露點不規則,則推測產狀為巖脈。

命名:黑雲母閃長玢巖

第四節 有益礦產

一、 礦產資源:

巢北地區環境優越、交通便利,礦產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時帶來對大自然的較大破壞,礦產資源形成與沉積作用相關,主要礦產為石灰巖、白雲巖、砂巖、粘土、磷礦、劣質煤及鐵礦等,成為本區水泥、耐火製品、化工玻璃的主要原料。

1. 石灰石與白雲石礦

區內石灰石礦發育好、分佈廣、礦層多、厚度大,主要巖層為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用於水泥製品、化工原料、建築石料、冶金輔助原料等。已開發的礦牀有:(1)馬脊山化工石灰石礦牀,位於俞府大村向斜東翼,礦層屬於石炭系和州組微晶灰巖,厚7.6米;黃龍組微晶灰巖,厚22.4;船山組微晶灰巖、球狀灰巖,厚7.69米;二疊系棲霞組臭灰巖段,厚54.3米。(2)青苔山水泥石灰石礦牀,位於平頂山向斜東南翼,由石炭系和州組、黃龍組、船山組及二疊系棲霞組微晶灰巖構成,總厚度約200米,cao含量54%左右。(3)馬脊山水泥廠石灰石礦牀,位於馬家山平頂山向斜西翼,開採的礦石為二疊系、三疊系石灰巖、瘤狀灰巖、泥灰巖,cao含量達31.51—54.1%,礦層分佈穩定,總厚約60米。

2. 耐火粘土和陶用粘土

本區粘土層較多,分佈廣可,主要含礦層有上泥盆統五通組、下石炭統高驪山組及下二疊孤峯組上部。其中五通組粘土巖礦層穩定、質量較好,產出九層,厚度變化不大。褐黑色粘土巖厚6.72米,另一層為褐黑色、灰白色粘土巖厚3.56米。一般厚1—3米,礦石主要由高嶺土、伊利石,其次少量石英及微量褐鐵礦等。耐火度1650—1710攝食度,可素指數13—17,按成分和工藝性能可作為三級耐火粘土和陶瓷原料。

3. 鐵礦

以沉積鐵礦為主,跌加有熱液型。賦存層位有上泥盆統五通組和下石炭統高驪山組。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脈狀,其中炬嶂山鐵礦具一定規模,產於俞府大村向斜東南翼五通組。礦層厚0.8—1.2米,沿地層走向延伸1500米。頂板為粘土巖,中—低礦石品位。較富的鐵礦石中可見受構造控制的赤鐵礦脈。

4. 磷礦

區內磷礦有三處:大尖山、曹家山和炬嶂山,均為沉積型。含礦地層為下二疊統孤峯組底部,賦存於砂泥質硅質巖建造中。礦體穩定呈層狀、似層狀產出,厚0.8—1.8米。礦石類型有含磷泥巖型和結核狀磷塊巖。因規模小,一般為民採,無工業價值。

5. 煤礦

區內及外圍含煤巖繫有上泥盆統五通組、下二疊系棲霞組、上二疊系龍潭組及下侏羅統磨山組,有工業價值的煤礦產於龍潭組下段。煤層呈扁豆狀,平均厚0.5米,局部達7.5,頂底板均為炭質頁巖。煤層中含有機炭41.7—90.2%,粘土質4.2—55.2%,硫化物0.4—5.4%,二氧化硅0.2—1.6%。

二、旅遊地理資源

實習區所在巢湖市坐落巢湖東北,市區依山傍水、湖光山色,可謂“孤城三面水,落日萬重山”。山山水水、勝地美景,旅遊景點多。

巢湖秋月為巢湖市十景之一,巢湖面積820平方千米,蜿蜒曲折的湖岸線周長150多千米,因形貌狀似鳥巢而得名,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長湖三百里,四望豁江天”有湖天第一勝地之美稱。

王喬仙洞位於實習區維尼綸廠西側、紫薇山下,為石灰巖溶洞,屬古地下水暗河殘留,洞長40餘米,寬4米,高5~7米。後人在洞內兩壁摩崖石刻大小佛像520多尊,以及獅想麒麟靈獸,是安徽省唯一石窟選像遺址。

湯麓温泉一湖之外,又有一泉,“湯麓温泉”名列十景之一。巢湖市有半陽山,山有湯池,故名半湯;或其山有冷、熱二泉,時分時合,炎涼各半,因名半湯。有大小泉眼四十餘處,温泉產於由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組成的半湯復背斜中,受兩組斷裂構造控制,水温56—59攝食度,晝夜出水三千多噸,屬硫酸鈣鎂型水質,展布面積約12500平方米。現已建成多所療養院。

紫薇仙洞位於巢湖市北郊具特色鮮明的地下河型溶洞,全長1500米。洞體宏偉,景觀奇特,以雄、奇、險、幽著稱,為江北第一大洞。紫薇洞發育在二疊系棲霞組黑色灰巖中,因巖層走向近南北,傾角陡立,而沿巖層層面發育紫薇洞。溶洞兩壁上多留下多層溶蝕痕,洞底相對平坦,其下仍有多層地下暗河發育。

第五節 地質發展史

根據構造層的發育情況,可將巢北地區的地質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

一、 活動地殼階段(anz)

巢北地區的前震旦系由上太古界闞集羣、下元古界肥東羣和中元古界張八嶺羣組成,缺失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這套地層出露於實習區西側的浮槎山—南將軍山隆起區,在實習去內無露頭,推測存在於地下。該套地層由片麻巖、千枚巖、大理巖和淺變質火山巖等組成,原巖為地槽環境中的碎屑巖、碳酸鹽巖和火山巖建造。反映出地殼的強烈活動性。

二、 地殼穩定發展階段(z—t2)

青白口紀末的晉寧運動使揚子地台的基底固結,巢被地區伴隨整個揚子地台進入地殼穩定發展階段。自震旦記到中三疊世。地殼在整體下降接受沉積的同時,多次平穩上升,形成了地層間的多個平行不整合。此階段無褶皺作用,無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和斷裂活動軟弱,而且地層厚度和巖性、巖相穩定。

早震旦世早期,下揚子地區被海水淹沒,沉積了數百米的碎屑巖。早震旦世早期末的澄江與動是一次升降運動,造成了上下地層間的平行不整合,並有變質作用,使下震旦統下部的周崗組變質為千枚巖,説明敵台早期仍既有一定的活動性,早震旦世晚期,氣候建造,含疊層石和藍綠藻,震旦記末,地殼緩慢上升,在湯山地區,下寒武統冷泉王組底部有一層不穩定的透鏡狀砂礫巖,表明震旦系與寒武系間有沉積間斷,表現為平行不整合。

進入早古生代,在下揚子地區形成穩定的侷限台地相含鎂碳酸鹽巖建造、開闊台地相碳酸鹽巖建造和半深海至濱淺海相的碎屑巖建造。從寒武系到奧陶系是一個海侵沉積序列,各組間多為整合接觸,以碳酸鹽巖為主,奧陶紀晚期,由於加里東運動的影響,本區抬升,與志留系之間有一個沉積間斷,奧陶系頂面存在氧化環境下的鐵質層,上奧陶統五峯組缺失上部四個筆石帶,下志留統高家邊組缺失二個筆石帶。志留紀經歷了海侵至海退的過程,在開闊大陸坡—陸棚—濱海環境中形成高家邊組、墳頭組碎屑巖沉積。加里東運動在志留紀末表現為大幅度升降,造成了上泥盆統與志留系間的平行不整合接觸,在實習區內缺失了上志留統茅山組和下中泥盆統,但在銀屏地區保存有上志留統茅山組。

進入晚古生代,地殼升降活動頻繁,發育了濱海碳酸鹽巖建造和碎屑巖建造。晚泥盆世,海水再次侵入本區,形成了以五通組中下部石英砂巖為特徵的濱海沉積,後期發育瀉湖和嘲坪環境,五通組上部以砂泥巖沉積為主。泥盆紀末,地殼曾經歷短暫抬升,造成了下石炭統金陵組與泥盆統五通組間的平行不整合接觸。石炭紀以陸棚環境為主,氣候温暖潮濕,生物種類繁多,猶以珊瑚和蜓類最為重要,沉積建造以碳酸鹽巖為主早石炭世依次發育受風暴流影響的開闊潮下、渾水潮坪—陸棚和淺海陸棚環境,分別形成了金陵組、高驪山組、和合州組沉積,各組之間均存在平行不整合,與銀屏地區相比,本區缺失下石炭統頂部老虎洞組以及上石炭統黃龍組下段;晚石炭世仍為陸棚環境,形成黃龍組、船山組碳酸鹽巖沉積,船山組與黃龍組之間發育平行不整合。進入二疊紀,碳酸鹽巖含量相對減少,碎屑巖含量增加,在濱淺海環境中,生物大量繁殖,有珊瑚、腕足、蜓、苔蘚蟲、海百合等。早二疊世早期為陸棚邊緣盆地—淺海陸棚環境,棲霞組為石灰巖夾硅質巖沉積;晚期演變為深水盆地,形成孤峯組泥巖夾放射蟲硅質巖沉積;早二疊世末,下揚子地區表現為大幅度升降(東吳運動),造成了上下二疊統間的平行不整合,晚二疊世早期發育濱海潮坪環境,形成龍潭組含煤巖系;晚期隨潮坪水體逐漸加深,甚至到碳酸鹽巖補償深度以下,大隆組為一套硅質巖、硅質泥巖夾炭質頁巖。

本區三疊紀與二疊紀為連續沉積。下三疊統為次深海盆地—陸棚—開闊台地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建造,主要生物為菊石、瓣鰓及魚龍等。中三疊統僅出露東馬鞍山組,系蒸發台地相蒸發巖建造。三疊紀明顯的表現為海退序列,地殼不斷抬升,海水不斷退縮,氣候炎熱,海水鹽度加大。

三、 褶皺斷裂發育階段(t3—rec)

中三疊世以後,本區經歷了強烈的構造活動,主要表現為褶皺作用、斷裂作用和巖漿活動。發生在中三疊世末的印支運動表現為強烈的褶皺作用,並伴隨有斷裂作用,形成了區內褶皺構造、斷裂構造和下侏羅統磨山組與下伏地層間的角度不整合,但褶皺較平緩,其動力來源於郯廬3斷裂左旋平移在本區派生出的北西西—南東東向積壓構造應力場。

進入侏羅紀,在近東西的斷陷中發育了下侏羅統磨山組。白堊系僅發育上統,為河湖相紅色粗碎屑巖建造,大面積分佈於實習去西側,實習區範圍內無該地層。

侏羅紀、白堊紀期間的燕山運動具多期次性,以斷陷活動、褶皺作用和巖漿活動為主。在本區早期表現nww—ssw向拉張。一方面形成侏羅紀斷陷,另一方面使印支期發育的褶皺構造進一步加強;晚期表現為近sn向積壓,使侏羅系表現為近東西向寬緩向斜構造的同時,在平頂山向斜形成了次級褶皺和相應斷層。

燕山運動不僅導致了晚侏羅世的火山噴發活動,而且引起了巖漿侵入活動。目前實習區內以發現巖漿巖體四處。

新生代喜山構造期,本區抬升,遭受剝蝕,並有溶洞發育過程。

工程地質土木專業大學生實習報告範文地質實習報告(3) | 返回目錄

工程地質土木專業實習報告

本文由本站小編推薦給大家參考閲讀!

一、實習目的:

1.鞏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聯繫現場實際,驗證和拓寬視野,培養和實際工作能力。

2.掌握流水的地質作用對巖石的影響及沖刷形成河谷的過程。

3.瞭解三大巖石的形成過程,辨別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產生時代、結構、產狀、形成原因及現象等。

4.學習運用羅盤儀測巖石的走向,傾向和傾角。

5.用流水地質作用分析秀峯深谷和河谷地貌的形成過程。並瞭解溶洞的形成原因。

6.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等優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掌握野外的操作技能和編寫實習報告的能力,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專業的相關聯繫。

二、實習內容:

這學期我們土木專業進行了為期兩天半的廬山地質實習,第一天上午我們到達了那裏並安排好了住宿,下午一點我們出發到秀峯觀察其地質概況。第二天上午到海匯鎮水庫觀察其地質概況和沉積物,並學習羅盤的使用,下午便去三疊泉觀察沉積巖的形成以及廬山的形成,最後一天沿路返回觀察獅子洞的溶巖現象,然後去了採石場。通過這次野外實習,我們進一步加固和加深了課堂裏學過的理論知識,而且我們還能用工程地質觀點分析實際問題和觀察能力。在實習中,觀察分析褶皺、斷裂特徵,學會了辨認分析河流地質作用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明確了工程地質的地位以及與工程建設緊密結合的治學思想。

三、實習路線:

秀峯龍潭-秀峯卧龍橋-海匯鎮水庫-三疊泉-獅子洞-隘口馬頭山莊

四、廬山及其概況:

廬山,雄峙於長江南岸,兀立於鄱陽湖西北。廬山、長江、鄱陽湖三位一體的奇妙結合,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出具有突出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在地貌學上,廬山稱為“地壘式斷塊山”。它在10億年前就開始了它的發展史,它記錄了地球的地殼演變史,它承載過地球曾發生的那一次次驚心動魄的鉅變。http:///

廬山是由北東——南西向斷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斷塊山,平面形態呈腎形,中部寬而向東北和西南逐漸收窄,長20多公里,最寬10多公里,最高峯為漢陽峯,高1474米。山體內的褶皺、斷層和單斜構造地貌都很明顯。此外,還有尚在爭論中的第四紀山嶽冰川地貌。六十多年前,地質學家李四光經過反覆考察和研究,認定廬山第四紀時發生多次冰川,並命名為:鄱陽冰期、鄱陽—大姑間冰期、大姑冰期、大姑—廬山間冰期、廬山冰期,為中國第四紀冰川地質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廬山,位於中國江西省北部,東經115度52分——116度零 8分,北緯29度26分——29度41分,面積302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面積500平方公里。北瀕一瀉千里的長江,南襟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險峻與秀麗剛柔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

在整個的廬山地區,存在着兩大主要的斷層:泉斷層(鄱陽湖一帶)下降,形成盆地,即為鄱陽湖;蓮花洞斷層(九江一帶)下降,形成了九江盆地。鄱陽湖即為斷陷盆地。

(一)秀峯龍潭

XX年4月20日下午我們來到了整個實習的第一站——秀峯龍潭。

5月地質專業大學生個人實習報告地質實習報告(4) | 返回目錄

第一章 實習地區區域概況

一 興城

1 自然地理

興城市位於葫蘆島市的東部,在遼東灣西岸,居遼西走廊中段。東南瀕臨渤海,西南依六股河與綏中縣相鄰,西北與建昌縣接壤,北與東北毗鄰葫蘆島市。地處東經120°06′至120°50′,北緯40°16′至40°50′之間。

在地貌上,該區屬於遼西山地黑山丘陵的東部邊緣,發源於興城市西北青山-----筆架山---大紅螺山一代的六股河、煙台河、興城河和北西河自西北向東南流動,最終匯入遼東灣。區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為松嶺山脈延續分佈丘陵地帶。實習地區處於北半球暖温帶亞温潤氣候區。這裏四季分明,氣候温和,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温8.7℃。 年平均降水量620mm。

2 人文經濟

興城市土地類型多樣,土質較好,適於植物生長。主要農作物有高梁、玉米、穀子、水稻等。油作物有大豆、花生,是遼寧省花生重點產地之一。經濟作物有棉花、烤煙、麻類等。丘陵地區適宜林果生產,以蘋果和白梨為主,被國家農業部定為優質果生產基地。林業資源有鬆、柏、柞、椴、榆、槐等喬灌木。林地面積80萬畝,森林覆蓋率29%。海產品豐富。興城市交通發達,設施完備,公路、鐵路、海運、空運形成了立體化運輸網絡。以興城市為中心,縣鄉公路呈放射狀通往各鄉。海濱建有小塢漁港。

二 秦皇島

1自然地理

秦皇島地區位於河北省東北部,地理座標為東經119°30′~119°50′,北緯39°50′~40°10′,北倚燕山,南臨渤海,東越長城與遼寧省綏中縣毗鄰,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燕山山脈東段,南部為華北平原北端的濱海沖積平原。總趨勢為西北高,東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濱淺海四個地帶組成,總體上屬於丘陵區。

秦皇島地區地處於中緯度地帶,屬於暖温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熱資源豐富。年氣温差較大,年降水量多寡變化顯著,在400mm至1000mm之間,總體而言,氣候宜人。該地區的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湯河、戴河和洋河等,均系入海河流,為臨海小型水系,都是明顯的季節性河流。

2 人文經濟

秦皇島區是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我國北方著名的風景名勝區, 旅遊業十分發達。已探明的礦種有煤、螢石、硫鐵礦、耐火粘土、石灰巖、石英砂巖、白雲巖等九種,未探明的礦產有鐵金銀銅鉛鋅石英重晶石及非金屬建材。煤礦開採歷史悠久,煤質為無煙煤,規模屬於小型煤礦。水泥生產也有一定規模。農業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小麥高粱穀子紅薯豆類等,山坡多種植果樹,以桃葡萄蘋果核桃最有名,還有梨山楂杏李子沙果海棠板栗等。海底地區水產資源十分豐富,蝦海蟹質量最佳。此外,秦皇島市交通發達,以水陸、陸路為主,是連接東北與華北的交通樞紐。陸、海、空交通都極為方便。

第二章 路線介紹

一 興城

6月11日 釣魚台海濱路線:該路線沿途主要分佈有花崗巖、花崗斑巖等

6月12日 四道溝——龍回頭路線:該路線途經黃褐色中粗粒花崗巖、海房溝組覆成分礫巖、大紅峪組石英砂巖質礫巖等,並有多處斷層構造、巖脈等。

6月12日 夾山路線:該路線途徑串嶺溝組褐黃色中粗粒二長花崗巖、常州溝組中厚層含礫長石石英砂巖、常州溝組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團山子組鈣質砂巖、大紅峪組石英砂巖等,並有古風化殼出露。

6月13日 白廟子路線:該路線主要巖石類型為白雲質灰巖、昌平組角礫狀白雲巖、饅頭組泥質粉砂巖、張夏祖鮞狀灰巖等,有一處保存較好的大斷層。

二 秦皇島

6月15日 石門寨西門——歡喜嶺——瓦家山路線:該路線主要經過下奧陶統冶裏組豹皮狀石灰巖、下奧陶統亮甲山組含泥質條帶狀石灰巖、中石炭統太原組砂巖、下二閃長玢巖、疊統山西組下二疊統下石盒子組含礫粗砂巖、上二疊統上石盒子組含礫砂巖、石千峯組陸相沉積等,觀察了向斜西翼的完整構造。

6月16日 劉家房路線:該路線主要觀察了大石河畔響山花崗巖以及大石河中出露的黑色中寒武統徐莊組頁巖,並觀察了吳莊埡口斷層等多處斷層,沿途還經過中寒武統張夏祖鮞狀灰巖、下侏羅統北票組礫巖、中侏羅統蘭旗組火山熔巖等。

6月17日 張巖子——東部落——潮水峪——砂鍋店路線

該路線重點觀察了張巖子西部的上元古界片麻狀混合花崗巖、上元古界青白口羣下馬嶺組含礫石英砂巖,沿途又經過龍山組紫色頁巖、景而峪組泥灰巖、下寒武統府君山組白雲質灰巖等,潮水峪出露一處大斷層,上部為中奧陶統冶裏組石灰巖、下部為上寒武統鳳山組泥質石灰巖。

標籤: 實習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ixi/baogao/yn348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