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實習 >實習報告 >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習報告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習報告

時光荏苒,一轉眼我已經是個畢業班的學生了,這個暑假,在學院的統一安排下,我通過自主實習完成了在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期兩週的實習,通過這次的實習,讓我有了不小的收穫和成長!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習報告

病預防控制中心成立於2019年8月,是由原市衞生防疫站、市結核病防治所重組而成,是由政府舉辦的實施國家級疾病預防控制與公共衞生技術管理和服務的公益事業單位。其宗旨是以科研為依託、以人才為根本、以疾控為中心;其使命是通過對疾病、殘疾和傷害的預防控制,創造健康環境,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國家安全,促進人民健康。

中心主要職能及任務:組織實施全市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寄生蟲病和媒介生物的監測和預防控制;承擔着全市傳染病疫情、食物中毒、食物污染、職業中毒、飲用水污染、放射事故、生物恐怖等重大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的調查、應急處理及預防控制;開展食品衞生、學校衞生、職業衞生、放射衞生、公共場所衞生等類別的衞生監督檢驗、健康相關產品衞生質量檢驗、疾病預防控制檢驗及有關單位的委託檢測檢驗;負責實施全市免疫預防接種規劃及預防用生物製品的使用和管理;負責全市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的收集統計、分析評價及預測預報;承擔着全市開展疾病預防控制、公共衞生相關技術的科研、培訓、指導、宣傳教育及諮詢、診療服務;為政府部門制定公共衞生、疾病預防控制的政策提供技術依據,參與擬定疾病預防控制、公共衞生相關的衞生法規、標準、方案;承擔省、市衞生行政部門交付的其他任務。

我本次實習的科室是微生物檢驗科,我們科室的職責主要包括了:

承擔全市食物中毒調查分析及病原菌的分離鑑定。

承擔保健食品、普通食品微生物檢驗。

承擔水及涉水產品的微生物檢驗。

承擔化粧品的微生物檢驗。

承擔公共場所用品及餐具的微生物檢驗。

承擔細菌及真菌毒素的檢驗。

指導下級各單位衞生微生物檢驗業務工作

承擔大專院校學生實習、各單位微生物檢驗人員進修培訓。

承擔工業微生物污染分析控制。

在這裏,我完成了自己兩週的實習工作,這次短暫而充實的實踐將對我走向社會起到了一個橋樑作用、過渡作用,將是我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經歷,一個重要步驟,對將來走上工作崗位也有着很大幫助。

一、實習目的

實習是學生大學學習很重要的實踐環節。實習是每一個大學生的必修課,它不僅讓我們學到很多在課堂上根本就學不到的知識,還能使我們開闊視野,增長見識,為我們以後更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次有機會能夠到疾控中心實習,我感到很慶幸。雖然只有兩週的時間,但是在幾位老師的幫助下,我對於微生物基礎知識有了更加深層次的理解,增加了對微生物知識的感性認識,鍛鍊和提高了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老師相處了兩週,老師很熱心和真誠,盡心盡力的將實驗操作的技能和要點傳授給我,為人很和善,包容我的錯誤,讓我有了很大的進步。

二、實習內容

第一天在老師的帶我們去單位瞭解一下環境和認識一下老師。到達後李老師負責我們這次實習的全過程,她將實習過程的注意事項和規章制度,並且瞭解各個實驗室裏面的大型儀器。

老師告誡我們到實習單位後一定要跟帶領我們的老師的作息時間一致,不可以早退,不能偷懶,一定要把實驗室的衞生搞好。我們即將進入社會,在如何與人相處,處理好人際交往進行鍛鍊和提升,聽到老師的一席話,我受益匪淺,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的實習和學習,不給學校丟臉。

這次實習,由於老師們正在進行的前期實驗都已完成,所以我們在這段時間主要進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菌落總數測定》的培訓。

開始時自己就是跟在實習老師的後面打打下手,幫忙拿溶劑,洗瓶子,稱量等。在實習老師的指導帶領下,我對實驗室分析的內容慢慢的有了很深的瞭解,自己在一個多星期的學習下也能獨立完成一些簡單實驗。

主要實驗是菌落總數的檢驗,程序如下:

樣品的稀釋

固體和半固體樣品:稱取25 g樣品置盛有225 mL磷酸鹽緩衝液或生理鹽水的無菌均質杯內,8000 r/min~10000 r/min均質1 min~2 min,或放入盛有225 mL稀釋液的無菌均質袋中,用拍擊式均質器拍打1 min~2 min,製成1:10的樣品勻液。

液體樣品:以無菌吸管吸取25 mL樣品置盛有225 mL磷酸鹽緩衝液或生理鹽水的無菌錐形瓶(瓶內預置適當數量的無菌玻璃珠)中,充分混勻,製成1:10的樣品勻液。

用1 mL無菌吸管或微量移液器吸取1:10樣品勻液1 mL,沿管壁緩慢注於盛有9 mL稀釋液的無菌試管中(注意吸管或吸頭尖端不要觸及稀釋液麪),振搖試管或換用1支無菌吸管反覆吹打使其混合均勻,製成1:100的樣品勻液。

按1.3操作程序,製備10倍系列稀釋樣品勻液。每遞增稀釋一次,換用1次1 mL無菌吸管或吸頭。

根據對樣品污染狀況的估計,選擇2個~3個適宜稀釋度的樣品勻液(液體樣品可包括原液),在進行10倍遞增稀釋時,吸取1 mL樣品勻液於無菌平皿內,每個稀釋度做兩個平皿。同時,分別吸取1 mL空白稀釋液加入兩個無菌平皿內作空白對照。

及時將15 mL~20 mL冷卻至46 ℃的平板計數瓊脂培養基(可放置於46 ℃±1 ℃恆温水浴箱中保温)傾注平皿,並轉動平皿使其混合均勻。

培養

待瓊脂凝固後,將平板翻轉,36 ℃±1 ℃培養48 h±2 h。水產品30 ℃±1 ℃培養72 h±3 h。6.2.2 如果樣品中可能含有在瓊脂培養基表面瀰漫生長的菌落時,可在凝固後的瓊脂表面覆蓋一薄層瓊脂培養基(約4 mL),凝固後翻轉平板,按6.2.1條件進行培養。

菌落計數

可用肉眼觀察,必要時用放大鏡或菌落計數器,記錄稀釋倍數和相應的菌落數量。菌落計數以菌落形成單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表示。

選取菌落數在30 CFU~300 CFU之間、無蔓延菌落生長的平板計數菌落總數。低於30 CFU的平板記錄具體菌落數,大於300 CFU的可記錄為多不可計。每個稀釋度的菌落數應採用兩個平板的平均數。

其中一個平板有較大片狀菌落生長時,則不宜採用,而應以無片狀菌落生長的平板作為該稀釋度的菌落數;若片狀菌落不到平板的一半,而其餘一半中菌落分佈又很均勻,即可計算半個平板後乘以2,代表一個平板菌落數。

當平板上出現菌落間無明顯界線的鏈狀生長時,則將每條單鏈作為一個菌落計數。

菌落總數的計算方法

若只有一個稀釋度平板上的菌落數在適宜計數範圍內,計算兩個平板菌落數的平均值,再將平均值乘以相應稀釋倍數,作為每g(mL)樣品中菌落總數結果。

若有兩個連續稀釋度的平板菌落數在適宜計數範圍內時,按公式(1)計算:

∑C / (n1+0.1n2)d…………………………………(1)

式中:

樣品中菌落數;

∑C--平板(含適宜範圍菌落數的平板)菌落數之和;

第一稀釋度(低稀釋倍數)平板個數;

第二稀釋度(高稀釋倍數)平板個數;

稀釋因子(第一稀釋度)。

若所有稀釋度的平板上菌落數均大於300 CFU,則對稀釋度最高的平板進行計數,其他平板可記錄為多不可計,結果按平均菌落數乘以最高稀釋倍數計算。

若所有稀釋度的平板菌落數均小於30 CFU,則應按稀釋度最低的平均菌落數乘以稀釋倍數計算。

若所有稀釋度(包括液體樣品原液)平板均無菌落生長,則以小於1乘以最低稀釋倍數計算。7.1.6 若所有稀釋度的平板菌落數均不在30 CFU~300 CFU之間,其中一部分小於30 CFU或大於300CFU時,則以最接近30 CFU或300 CFU的平均菌落數乘以稀釋倍數計算。

菌落總數的報告

菌落數小於100 CFU時,按“四捨五入”原則修約,以整數報告。

菌落數大於或等於100 CFU時,第3位數字採用“四捨五入”原則修約後,取前2位數字,後面用0代替位數;也可用10的指數形式來表示,按“四捨五入”原則修約後,採用兩位有效數字。7.2.3 若所有平板上為蔓延菌落而無法計數,則報告菌落蔓延。

若空白對照上有菌落生長,則此次檢測結果無效。

稱重取樣以CFU/g為單位報告,體積取樣以CFU/mL為單位報告。

三、 實習總結

我在實驗的過程中也會遇到許多的困難,出現錯誤,我會虛心的向實習老師請教,他們待我都很友善。這次實習,讓我學到的最難能可貴的精神就是嚴謹。當實驗樣品多的時候,老師就會經常拖着不去吃飯,忙着做實驗,當有較大誤差時,就會重新的來做,不管實驗多麼的複雜,為的就是精確的實驗數據。老師説因為我們的實驗數據是其他科室參照依據,所以一定要把實驗的結果力求精確。讓我從中受益匪淺!

四、實習心得

以前,在學校總覺得學的還不錯,一旦接觸到實際,才打先自己的能力遠遠沒有達到工作的要求,實際的工作遠比想象中的腰複雜的多細緻的多,這時才真正領悟到“活到老學到老”的含義!實際的工作能力時書本上沒有辦法教給我們的,必須要通過實際的工作來積累與強化。食品科學作為一門與實際工作結合緊密的學科,實踐是檢驗學校裏的學習成果的最好的試金石,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工作能力,這才是真正做到了學有所用。

一路的艱辛與微笑,雖有所收穫,然所學是開始,新的考驗和抉擇要奮鬥不息,請不要讓我們年輕的時光留下太多遺憾!在這短短的暑假實踐我碰過壁,受過累,流過汗,但是我卻成長了,這次親身體驗讓我有了深刻感觸,這不僅是一次實踐,還是一次人生經歷,是一生寶貴的財富。

此次實習告訴我:“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它現時的明豔,而當初的芽,卻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成功,那麼我們就應該在剛剛起步的時候,用我們充分的準備,去面對不知的過程,迎接滿意的結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ixi/baogao/rjdne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