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禮儀 >禮儀知識 >

明朝宮廷禮儀常識須知有哪些

明朝宮廷禮儀常識須知有哪些

明朝(1368-1644)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歷經十二世,共十六位皇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那麼你們知道明朝要注意什麼宮廷禮儀嗎?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準備的明朝宮廷禮儀,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明朝宮廷禮儀常識須知有哪些

明朝宮廷禮儀須知

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雖有傳流的共性,但在不同歷史時期,也有其傳存的個性。從元、明、清比較起來看,明代更多地保留了漢人的風俗習慣。在明朝宮廷中,皇室、內臣及其宮眷生活闊綽奢侈是民間不能相比的。在宮廷有自己的飲食習俗和特色,本文僅按月份來談談明宮飲食的若干習俗。

明代的宮廷飲食機構可分外廷和內廷兩大系統,外廷飲食機構是國家官署的一部分,負責以國家或朝廷的名義舉辦的各種祭祀、宴飲的飲食;內廷飲食機構屬宮內機構的一部分,主要負責皇帝御膳的製作。明代宮廷飲食具有食物原料極其廣博、重視飲食養生保健、喜食時新果品餚饌、經常禁屠用齋食素、前期尚儉後期奢靡五大特點。

明代宮廷生活主要是指帝后及其家族的生活,明代帝后的飲食文化活動是極盡豪華奢侈的,按照明初統治者的規定,它是禮 的典型體現。明代帝后的飲食文化活動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帝后及其家族的節令飲食文化活動;二是統治階級為了特殊的政治需要和目的而舉行的筵宴活動。

二者既互有聯繫,又互有區別,前者是帝后家族本身為滿足生理需求、文化需求而進行的飲食文化活動;而後者則主要是為了滿足其政治需求,並以此為主要目的而進行的飲食文化活動,其參加者不但是帝后及其家族成員,而且還包括統治階級內的諸多官員,其筵宴的規模大小、參加的成員均有嚴格的等級限定。值得注意的是,明代宮廷的筵宴與帝后的年節飲膳,既因宮中政治、經濟條件無比優越,皇權的至高無上、皇家的富貴顯赫,從而使得這些宮中筵宴華貴、典雅、莊重、等級森嚴,且禮儀繁縟;更因其政治色彩濃烈,故宮筵參加者們的政治食慾 ,遠遠大於其生理食慾的需求。

宮廷帝后及其家族的節令飲膳活動首先,由於帝后及其家族是統治階級中的最高層,享有各種封建特權,因此,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合理 與 合法 佔有者、支配着,可以竭盡享用,奢侈浪費亦在所不惜。其次,自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以後,北京便成為明朝的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統治中心,每年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各種時鮮飲食食品彙萃京都,進貢皇宮,從而使得統治階級得以賃薄他們手中所擁有的權力,來滿足他們奢侈靡爛的生活需要,可以隨時將各地的名特時鮮食品調解皇宮內院,供他們享用揮霍。

再次,正由於明代帝后家族具備以上特權,所以他們可以利用宮中從全國各地徵召來的名廚高手,將各種時鮮節令物品加工成美味佳餚,隨意盡情享用。

而許許多多的節令應時食品大都具有延年益壽、補氣養精的食療功能,因此,他們也特別注意對節令時鮮食品的攝入,以補養身體。雖然伴隨各種節令時鮮食品的享用,宮中也舉行節日的慶祝娛樂活動並且節慶的許多內容與民間年節時民人的活動有諸多雷同;但由於這是宮中處於統治階級的最高層次的成員的活動,故有其特定的文化氛圍,也有其特殊的用意與目的,因而對民間節慶的飲食文化活動有着直接、間接的影響。

明朝的思想

哲學思想上,王陽明繼承陸九淵的“心學”併發揚光大,他的思想強調“致良知”及“知行合一”,肯定人的主體性地位,將“人”的主動性放在學説的重心。而王陽明的弟子王艮更進一部的強化此方面的論述,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肯定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意義,而李贄則更肯定“人慾”的價值,認為人的道德觀念系源自於對日常生活的需求,表現追求個體價值的思想。因西學東漸使科學精神與實學風尚也開始流行。明末伴隨着朝代的更替與異族的侵略,哲學家開始更多思考現實問題與政治改良,如王船山、黃梨洲、顧亭林等。

晚明書院的興盛衝擊了官學的地位,許多知識分子利用在書院講學之際藉機批評時政,如曾講學於東林書院的顧憲成及高攀龍,就常諷刺時政,也使東林書院成為與當權派對抗的中心,進而導致東林黨爭。當時學者也會借用寺廟周邊的空地舉行“講會”,倡導新的思想價值與人生觀。

明代書院的自由探討辯論學風,是當時最開明進步的學術交融方式,在古老的中國書院裏,不同流派的思想可以在此平等交流。明朝人視學閥為恥,將以權力壓制民意視為卑劣,即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權傾朝野的大首輔也不例外。

明朝宮廷女子介紹

1.女醫談允賢

前段時間的熱播劇《女醫明妃傳》,説的是關於明代無錫女名醫談允賢的故事。當然這裏邊的事兒,有很多是不符合史實的,比如談允賢和明英宗、明代宗兩兄弟以及瓦剌太師也先的四角關係。據中國醫學史學者鄭金生先生考證,談允賢的生卒年是1461年-1556年;也先死於1454年,此時談允賢還未出生;明代宗朱 祁鈺死於1457年,享年29歲,這個時候談允賢也還沒出生;明英宗朱祁鎮死於1464年,享年37歲,此時的談允賢只有3歲。你們説,這個四角戀愛算怎麼回事?

既然如此,女醫談允賢和代宗朱祁鈺的第二任皇后杭氏,那更是八杆子也打不着。不過呢,原作作者和劇本編劇也是沒有辦法,但凡背景設在古代的故事,不和宮闈祕事扯上點關係,不上演霸道皇帝的戲碼,就沒人看。

歷史上真實的談允賢,無錫人士,父談綱,是成化五年進士,曾任南京刑部主事。祖父談復、祖母茹氏皆善醫,特別是祖母,在談氏自國小醫的過程中起到了言傳身教的作用。五百多年前的官宦人家,能讓女孩兒從小“棄女紅,習醫學”,真是了不起。談允賢50歲時著有《女醫雜言》,由其子楊濂抄寫刊印。因為夫家姓楊,談氏也被稱為楊孺人或楊談允賢,後來她在95歲的高壽之年去世。

中國古代的醫學著作,有些是講腑臟功能、經絡脈象、病因病理等基礎理論,比如《難經》;有些是集理、法、方、藥於一體,基礎理論與臨牀實踐相結合的著作,比如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些以記載和論述方劑為主,兼具基礎理論和臨牀經驗,比如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即收錄了五千多個藥方。而醫案專著在明 代以前的醫書中是不多見的,有關專科醫案的著述,更是少之又少。所謂醫案,是中醫治病時對有關病例的病情症狀、診治過程、處方用藥等所做的關聯記錄,一個醫案從某種意義上來説,算是一份病史介紹了。《女醫雜言》便是婦科專門醫案著作, 共收載病案31例,也是中國醫案發展史上較早成書的專科醫案著述。

女性醫務工作者從業,古已有之。漢、唐兩代官辦太醫署就有女醫,她們熟悉醫典、醫方,可以按脈診疾、用藥治病,比如毒殺漢宣帝許皇后的淳于衍就是隸屬於太醫署的女醫。有些女醫出自官宦或書香之家,家族醫學淵源深厚,有的 熟諳醫典,有的臨牀經驗豐富,但診病範圍多限於士宦階層內部,比如宋代的馮氏、明代崑山徐氏、歙縣蔣氏、方氏、無錫陸氏、清代的閔姊、王恆其、顧德華、馮 衢、晚清的曾懿。也有在底層民間遊走於户外的從事健康護理的女性,比如醫婆、藥婆、穩婆。但古代女性醫務工作者中,最為有名的便是漢代義妁、晉代鮑姑、宋 代張小娘子和明代談允賢,人們把這四位女性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女名醫,然而只有談允賢有著作流傳。

想來古代女性着實可憐,縱有才華,取得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就,在今人眼裏,感興趣的也只是她們的花邊情事,若沒有帝王將相的襯托,她們的故事便乏人問津,就連名字也要被埋沒。

2.明朝女官

《女醫明妃傳》劇中説,談允賢曾經入宮做過六品司藥女官。事情是虛構的,官職則確實存在。這就要從明朝宮廷的女官制度講起了。

中國古代宮廷中有品級的女性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帝王的嬪妃,另一部分則是處理後宮日常事務的女官。把嬪妃與專職女官區分開來的做法,始於北魏孝文帝;隋唐時朝已有穩定的女官體系,下設六局二十四司;到了明代,女官便是服務於宮廷的女性管理人員的統稱,其地位低於嬪妃而高於普通宮女。

明代的女官制度承襲自唐宋,但與唐宋女官仍有承御的職責而可能成為嬪妃不同,明代女官是獨立於嬪妃之外的系統。所以清朝的學者屈大均和黃百家謂之“是皆宮中之職,左右後妃以供事者,皆非進御於王者也”,“蓋與妃嬪判然不同也”。

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年間定立“宮官女職之制",設尚宮、尚儀、尚服、尚寢、尚食、尚功六局,另設有宮正司,分別掌管文書物品、禮儀起居、服飾儀仗、膳食方藥、燕寢燈燭、女紅裁製、責罰戒令等宮廷事物。六局中每局最高一級的“尚”字女官兩人,正五品(宮正司與六尚局同級,最高級女官司正也為正五品);每局各設四司,掌司具體事宜,每司分設“司”、“典”、“掌”三職,司為正六品,典、掌官品依次遞降,典為正七品、掌為正八品,另設有女史數人。

以尚食局為例,“尚食二人,秩正五品,掌膳羞品齊之數。凡以飲食進御,尚食先嚐之。”尚食局下分領四司,其中司藥掌醫方藥物,設司藥二人,秩正六品;典藥二人,秩正七品;掌藥二人,秩正八品;還設有女史四人,掌執文書。因此,電視劇中所説的六品司藥女官,是隸屬於尚食局的。

明朝初期,成為女官的首要條件是出身於民間良家,其次是識文斷字,第三是身體健康,相貌倒是次要的,以年過二十的成年女子為主。根據《大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九年……其在京軍民之家有女子及無夫婦人能寫能算者,不論貧富醜陋,許皆進用”。明成祖朱棣通過靖難之役登基後,曾清宮三日,宮人、內官和六局女官都被殺的差不多了,重新採選女官的標準還是依照洪武舊制,於是《明太宗實錄》裏有“舊制選民間識字婦女充之,今六尚俱未有人爾”的記載。

由此可以看出,明代女官制度確實是獨立於妃嬪體系之外的,最起碼在建立之初,明朝君主的主觀意願是這樣的。因為年過二十的女子大多早已婚嫁,不符合採選嬪妃的標準,加之對外貌沒有特別的要求。有個別由宮人或女官承御而成為嬪妃的,也只是特例,比之唐宋的概率要低很多了,比如明憲宗朱見深的貴妃萬氏和明孝宗朱祐樘生母紀氏(她倆還是情敵),一個是服侍太后和太子的宮女,另一個是低階女官——女史。

從宮人到貴妃,這段相差十九歲的姐弟戀是另外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了。

到 了明朝中後期,女官的採選標準就不一樣了,年齡標準越來越低,從未婚年輕女子和無夫婦人都有,到自嘉靖以來,以8-16歲的少女為主;識不識字也都無所謂 了,入宮以後可以再教育;女官和普通宮女採選的標準越來越混淆。明朝後期採選的這一批又一批的少女,到底有多少可以成為女官,又有多少以供淫樂役使,這個 就説不清楚了。

從整體上看,對明朝女官們有着直接影響的人當屬皇后和皇太后們。後宮有賢德公正的皇后坐鎮,女官們一般就有充分發揮才能的機會,女官制度的正常運作也有了保 障。關於明朝女官最帥、最空前絕後的記載是正統年間,張太皇太后令女官佩刀劍侍立,並把刀架在當權太監王振的脖子上,見於《罪惟錄》:

“……女官左右侍雜佩刀劍……頃召振,振至,太后改色曰:汝侍皇帝不律多。賜汝死。女官竟進刃及振頸,上跪請,五臣皆跪。太后曰:此輩自古多誤人國,皇帝幼,烏知之,茲以皇帝故寬汝,行不赦矣。”

但是這段話的真實性還無法佐證。按你胃(不是錯字,anyway),張太皇太后有生之年,王振不敢放肆,女官們的日子想來是好過的。

明朝中後期的皇后們,地位大不如前,或有寵妃在皇帝默許之下頻頻挑戰其權威;或有乳母宦官勾結迫害,本就來自民間無權無勢的皇后們,若不受皇帝重視,自身尚且難保,哪裏來的實力支持女官制度的運作。説到底,皇后、嬪妃、女官、宮女,後宮所有女子的身家性命,無不繫於皇帝一人的身上。

明朝女官的結局一般有兩種,放歸和卒於宮中。明朝前期放歸的概率大些,一般服務個五到十年,或年屆五十,就可以回家了;越到後期放歸的概率就越小,有才華或品級高能力強的女官,越不容易放出宮,運氣好的,以年紀大了幹不動了為由,上書“乞歸”,就可以回家了,運氣不好的,就在宮裏熬到死。還有個別特例,明明已經回家了,還要再召回,重新服務於宮廷。

猜你感興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liyi/liyi/rj69k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