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禮儀 >禮儀知識 >

冬至祭祖禮儀及方法

冬至祭祖禮儀及方法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也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冬至過後,白晝日益增長、陽氣開始回升。於是,冬至日被視為一年的開端,人們要舉行拜冬、祭祖、迎祭神、敬老、祈禳辟邪等民俗活動加以慶賀。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冬至祭祖禮儀及方法,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冬至祭祖禮儀及方法
冬至祭祖禮儀及方法

《周禮》中即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的記載,民間也有“冬至大如年”之説。

冬至祭拜祖先,悼念先人有很多儀式需要注意:

1、祭祖和掃墓還是要心誠為好,對走路中或站立時遇到的墳,要有恭敬之心,勿用腳去碰墓碑之類的,在這樣的場所要多有嚴肅莊重的態度為好。其他鄰居的墓碑前面不要隨意觸碰佔據。

2、面對先輩的墓地,需清理雜草,好好添上一些鬆土,掃除墓前的雜物,擦拭墓碑。使墓地莊嚴肅穆,心中默唸,寄希望九泉之下的先輩福澤後輩。

3、選擇掃墓的時間最好選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因為此時抵抗力最弱,是不利掃墓人的,一般是在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間為好。

4、去掃墓的人,如果是身體虛弱或病中或是額頭髮黑,則表示時運較低,若能不去為掃墓最好;若一定要去,可隨身佩戴玉器或玉佛等護身符為好。

5、掃墓的路線講究:去掃墓和回來的路最好不能重複,不要走回頭路,掃墓完成後離開時不回頭看。

6、冬至悼念先人通常買菊花比較合適,在我國把菊花當作寄託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

7、墓地是陰靈的安居之所不得嘻笑怒罵,故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大聲喧譁、嘻笑怒罵,污言穢語,亂跑亂碰,隨處小便,這樣做不單隻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滋擾。更不能踐踏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品足,會被視之為褻瀆,遇到不好的氣場,那便惹到一身麻煩回家。

8、為何要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在中國,祭祖並不只是紀念祖先,而是明顯得帶着向亡靈敬拜,祈求的意思。特別提醒朋友們: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無論是掃墓者自身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更忌諱照相時將其他墳墓拍進鏡頭。

9、冬至拜祭輩分需要講究先後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餘此類推。拜祭完畢後,祭品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食取祭品。最後當然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燭點完後可離開。

10、掃墓方式:其實用心靈為先人和自己,子孫祈禱祝福,誠心祈福先人得到大解脱大自在,佛教徒可以超度先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身在遠方異國他鄉,去寺院所為先人祈福是對先人和自己最好的祝福,也是最有效的。有經濟條件的不妨請法師誦經超度。看望孤寡老人和孤兒等社會公益性活動,做有益於社會和他人的功德迴向給先人。

上海菩提禪寺每年冬至期間都會舉行冬至祭祖祈福法會。以果疏供品,音聲佛事,供養諸佛菩薩,祭祀緬懷先賢聖德及菩提堂上的歷代祖師大德,並祈福世界和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正法久住。

冬至是什麼意思

每年的12月22日前後(12月21日~23日),太陽黃經達27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冬至”。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數九寒天從冬至開始。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

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日出到日沒有10小時左右。冬至以後,隨着地球在繞日軌道上運行,陽光直射地帶便逐漸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漸增長,夜晚逐漸縮短。冬至日雖然太陽高度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多,冬至後便開始“數九”,每9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説法。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説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説:“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説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有的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還有一些以冬至天氣看後期冷暖的諺語有:“冬至出日頭,正月冷死牛”、“冬至有雨明春暖”等。以冬至風向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冬至南風百日陰”,“冬至一場風,夏至一場暴”。以冬至冷暖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冬至冷,春節暖”,“明年暖得早”等等。

標籤: 祭祖 冬至 禮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liyi/liyi/jn0oo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