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寄語 >教師寄語 >

高校新生寄語

高校新生寄語

要做好觀念、角色轉變

高校新生寄語

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説,新生首先要適應新環境。“美國很多大學在新生階段淘汰率很高,我們的學生也應該注意在新環境的適應和過渡。”

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説,新生們跨入校門就意味着真正走向社會,要注意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換,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併為之奮鬥。

北京郵電大學校長林金桐説,新生入學後要“拓寬視野,把眼光從家庭轉向社會,從中國轉向世界,從中華民族轉向全人類。這三個轉變是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誌。”

南開大學校長侯自新説,新生要樹立遠大理想,“要有為振興中華做出自己貢獻的歷史責任感”。

要注意學習方式、內容轉變

復旦大學校長王生洪説,要珍惜在大學的學習機會。現在的社會對人力資源的要求更高,也給年青人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大學生應利用上大學的機會很好地充實自己的知識,發展自己的能力。

侯自新説,大學的學習方式與高中時有很大不同,要積極適應大學生活,踏踏實實地學習,從基礎開始。同時注意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説,大學的學習最主要是靠自覺,比如課堂上、同學之間相互學習,邊研究邊實踐學習等。理工科學生要加強人文學科的學習,文科學生也要加強科學素質修養。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鄭南寧説,大學中的學習內容與中學有所不同,當然也有一定延續性。新生們可以適當提前瞭解大學課程設置和內容,準備一些必要的工具書和參考書籍。

學會獨立生活,融入集體

顧秉林説,在生活上,新生們要增強自我管理能力。遇到問題時主要靠自己調整、解決,要承擔起應負的責任。在為學之前,應首先學會為人。

王生洪説,大學的環境相比中學有很大變化,大學更強調獨立。應更積極、主動地適應並融入到大學環境裏去。多找老師談想法,多向高年級同學討教。

謝和平説,新生們大多出生於上世紀80年代,要注意從以“自我”為中心向以“集體”為中心的轉變,關懷他人,關注社會,多一份社會責任感。

校長們表示,能考上理想的大學很不容易。然而,考上大學並不是目標,應看作吸取新知識和培養自己各種能力的一個機會。上大學後千萬不能放鬆,要繼續努力學習。同時,還要多瞭解社會,參加實踐,爭取思想上的進步與綜合素質的提高。從高分到高層次、高素質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大學裏,首先要學會做人;其次要學會做有用的人,學好知識,將來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此外才是學會做成功的人,”謝和平語重心長地説。(新華網/記者林立平 廖雷)

附:

中外大學校長論壇閉幕

教育部部長賙濟:大學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

中國教育部部長賙濟10日在北京強調,中國需要創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但對大多數大學而言,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

賙濟在第二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閉幕式上説,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樣化的,人的發展對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樣化的。不同的大學要有不同的目標定位。從國家利益看,中國必須創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這是中國高等教育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需要。但對大多數大學而言,需要根據自身的歷史背景、環境特點、學科特色、資源結構等實際情況,制定本校發展戰略規劃,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

賙濟指出,建設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學的關鍵是學科建設。世界高水平大學建設的經驗證明,每個學校都應該立足自身實際,整合學科資源,創新交叉學科,突出社會急需的新學科建設,形成各自辦學特色。“各個學校的學科建設規劃都要重視學校人文環境的建設和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賙濟強調,要積極推進大學科研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與創新,加強內部環境與制度建設,要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係。政策導向和評估體系要更加註重選題和成果的原創性,加強團隊建設,注重培養研究生以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引導大學在知識創新與技術發展方面對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第二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於8月4日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開始舉行,來自美國、英國、俄羅斯、法國、德國、日本和香港特區以及中國內地的多所知名高校校長就“大學發展戰略規劃”和“大學科研與科研成果轉化”兩大主題進行了探討。(新華網/記者廖雷 林立平)

賙濟:中國高教取得“歷史性”跨越式發展

中國教育部部長賙濟10日在北京表示,6年來,中國高等教育取得了“歷史性”跨越式發展,下一步要實現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取得新的跨越。

賙濟在第二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閉幕式上説,中國已建立了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高校在校學生超過2000萬人。2004年全國高校全日制學生招生規模達420萬人,毛入學率達19%,而1998年僅為108萬人。中國高等學校科研創新能力也得到提高,高校科研經費是6年前的5倍,有的學校甚至達到以前的10倍。

賙濟説,中國高教目前面臨的基本矛盾是,廣大人民羣眾對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這還將持續“相當一段時期”。他表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需求是高等教育實現新跨越的基礎和動力;國際科技、經濟、政治變革和競爭態勢要求中國高教實現新發展;政府和廣大人民羣眾的重視和期望,尤其是“人才強國”戰略為中國高教發展提供新機遇。

賙濟説,近年來,中國高校通過整合資源,建立了一批綜合性大學,規模發展取得了重要成效。下一階段要實現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的協調發展,體現科學發展觀,重點在於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學術競爭力。他説,下一步要繼續提高高教規模,尤其是發展民辦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新華網/記者廖雷 林立平)

中外大學校長論壇閉幕 中國高校校長寄語新生

在新學期即將開始之際,中國400萬順利通過大學聯考的幸運兒即將跨入大學校門,開啟人生新的階段。作為新生,他們應該做好哪些準備,未來如何把握?10日在此間閉幕的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中國的大學校長們給出了他們的建議:

要做好觀念、角色轉變

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説,新生首先要適應新環境。“美國很多大學在新生階段淘汰率很高,我們的學生也應該注意在新環境的適應和過渡。”

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説,新生們跨入校門就意味着真正走向社會,要注意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換,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併為之奮鬥。

北京郵電大學校長林金桐説,新生入學後要“拓寬視野,把眼光從家庭轉向社會,從中國轉向世界,從中華民族轉向全人類。這三個轉變是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誌。”

南開大學校長侯自新説,新生要樹立遠大理想,“要有為振興中華做出自己貢獻的歷史責任感”。

要注意學習方式、內容轉變

復旦大學校長王生洪説,要珍惜在大學的學習機會。現在的社會對人力資源的要求更高,也給年青人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大學生應利用上大學的機會很好地充實自己的知識,發展自己的能力。

侯自新説,大學的學習方式與高中時有很大不同,要積極適應大學生活,踏踏實實地學習,從基礎開始。同時注意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説,大學的學習最主要是靠自覺,比如課堂上、同學之間相互學習,邊研究邊實踐學習等。理工科學生要加強人文學科的學習,文科學生也要加強科學素質修養。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鄭南寧説,大學中的學習內容與中學有所不同,當然也有一定延續性。新生們可以適當提前瞭解大學課程設置和內容,準備一些必要的工具書和參考書籍。

學會獨立生活,融入集體

顧秉林説,在生活上,新生們要增強自我管理能力。遇到問題時主要靠自己調整、解決,要承擔起應負的責任。在為學之前,應首先學會為人。

王生洪説,大學的環境相比中學有很大變化,大學更強調獨立。應更積極、主動地適應並融入到大學環境裏去。多找老師談想法,多向高年級同學討教。

謝和平説,新生們大多出生於上世紀80年代,要注意從以“自我”為中心向以“集體”為中心的轉變,關懷他人,關注社會,多一份社會責任感。

校長們表示,能考上理想的大學很不容易。然而,考上大學並不是目標,應看作吸取新知識和培養自己各種能力的一個機會。上大學後千萬不能放鬆,要繼續努力學習。同時,還要多瞭解社會,參加實踐,爭取思想上的進步與綜合素質的提高。從高分到高層次、高素質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大學裏,首先要學會做人;其次要學會做有用的人,學好知識,將來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此外才是學會做成功的人,”謝和平語重心長地説。(新華網/記者林立平 廖雷)

校長論壇閉幕 “思想風暴”洗禮中國高校校長

“如果是在自由市場,你帶一個蘋果來,我帶一個蘋果來,大家經過交換,最後每個人得到的還是隻有一個蘋果。但是,如果每個人都帶着一個思想來,思想和思想交換就能變成無數的思想。參加這次‘中外大學校長論壇’,我們每一位大學校長都帶着一個思想來,卻帶着無數思想走,這就是我們所獲得的總體收穫。”

今天下午,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徐顯明在“中外大學校長論壇”閉幕會上的這番激情講話,道出了經過一週“思想風暴”的中國大學校長的共同感受。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世界各國普遍進行了高等教育體系的重大調整與大學自身的深刻變革。其主要趨勢是,更加強調大學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密切聯繫;更加堅持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形式高等教育的協調發展;更加倡導在大學的教學與管理中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需求為基本出發點;更加突出教學工作的基礎工作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地位;更加重視高水平大學、新興學科建設和尖端創新人才的培養。

近距離地聽世界和中國一些著名大學的校長講述各自的辦學理念和思考,相互之間進行平等對話,思想交鋒,對眾多的中國大學校長而言,如同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思想風暴”。

一個好的大學校長就是一所好的大學。

連續兩次參加論壇的山東大學校長展濤説,從國內外這些著名的校長演講當中,我感覺到他們對大學發展的使命感和教育理念深層次的理解,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當我們從整個世界發展的高度和視野中重新審視我們自己的時候,更加感到作為中國重點大學的校長肩上所擔負的責任很重。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大學處於全球化的環境中,不論是選拔校長還是招聘人才,競爭都是在世界範圍內進行的。

中國高校靠什麼吸引人才?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徐顯明認為,一般來説要靠事業、待遇和感情留人,還要創造一個好的文化環境。一個大學如果找到三種感覺:學生的自豪感、教師的尊嚴感和工作人員的成就感,這三種感覺能夠同時並和諧地存在着,這個大學就是健康的。

中國的大學要避免趨同化,“不能只有一片高原而沒有高峯。”西北工業大學校長姜澄宇説。“參加這個論壇,我最深的感受是明確了自我,找到了自我。”他認為,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對教育的需求都是多樣化的。各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都是分層次、多類型的。不同的大學要有不同的目標定位。好的大學不一定都是規模大的大學。農林水地礦油這些行業院校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朝着綜合性大學的目標一哄而上。

當今世界高等教育還出現一個新的趨勢,就是對大學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一個好的校長不止是看他的學術水平和融資能力,還要看他能否管理好一個學校。徐顯明認為,一個好的校長應該具備4種能力:第一個是具有先進的辦學理念,第二是尋找一批能力比他強並願意與他一起工作的人,第三是尋找並發現資源,第四是能夠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在大學管理過程中,無數的價值取向處在衝突中。大學校長在創新與傳統、公平與效益中作出選擇,把衝突降低到最低點,實現學校利益的最優化

標籤: 寄語 高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yu/jiaoshi/kpevo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