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國小科學四年級下冊教學計劃集合(通用5篇)

國小科學四年級下冊教學計劃集合(通用5篇)

國小科學四年級下冊教學計劃集合 篇1

教學目標:單元/課題課標點(科學知識)科學態度、STSE

國小科學四年級下冊教學計劃集合(通用5篇)

一、變與不變

1.泥巴變形記。

2.蠟的有趣變化。

3.混合與分離。

1.4利用物體的特徵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一起的物體分離。

1.5物體在變化時,構成物體的物質可能改變,也可能不改變。

1.尊重事實,嚴謹求證;

2.瞭解生活中有很多與此類變化相關的現象和問題。

二、動物的一生

1.蠶寶寶出生了。

2.蠶寶寶在長大。

3.蠶寶寶大變樣。

4.昆蟲的一生。

5.生生不息的動物。

11.1生物有生有死;從生到死的過程中,有不同的發展階段。

11.2生物繁殖後代的方式有多種。

12.1動物和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空氣和水;動物還需要食物,植物還需要光,棲息地能滿足生物的基本需要。

1.堅持長期進行觀察;

2.觀察細緻、如實描述;

3.樂於發現問題、表現出對動物的探究興趣;尊重動物的生命。

三、生物與環境

1.動物與環境。

2.植物與環境。

3.互相依存的動植物。

4.人類對生物的影響。

7.1生物具有區別於非生物的特徵。

8.3植物能夠適應其所在的環境。

9.1動物通過不同的器官與環境接觸。

9.2動物能夠適應季節的變化。

12.1動物和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空氣和水;動物還需要食物,植物還需要光。棲息地能滿足生物的基本需要。

12.2動物的生存依賴於植物,一些動物吃其他動物。

12.3動物會給植物的生存帶來影響.

12.4自然或人為干擾能引起生物棲息地的改變,這種改變對於生活在該地的植物和動物種類、數量可能產生影響

1.樂於嘗試用多種思路、方法進行探究。

2.樂於分享、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尊重事實,用證據説話;

3.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進一步形成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樂於採取行動進行保護。

四、巖石和礦物

1.認識巖石。

2.認識礦物。

3.巖石、礦物和我們。

14.4知道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觀察花崗巖、砂巖、大理巖的標本,認識常見巖石的表面特徵.知道礦產是人類工農業生產的重要資源。

1.表現出對巖石礦物的研究興趣。

2.觀察細緻、記錄求真。

3.初步形成節約、合理開採礦物資源的意識。

五、電

1.點亮小燈泡。

2.控制電路的通斷。

3.設計電路。

4.導體和絕緣體。

5.電和我們的生活。

6.4.1電路是包括電源在內的閉合迴路,電路的通斷可以被控制。

6.4.2有的材料容易導電,有的材料不容易導電。

6.4.3電是重要的能源,但有時也具有危險性。

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6.6.1自然界中存在多種能量的表現形式。

16.1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不一樣。

16.2工程和技術的產品能夠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

17.2技術包括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產品。

1.對電現象產生強烈的好奇心。

2.尊重事實、尊重證據、大膽猜想、小心求證。

3.知道電是一種能源,電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會安全用電常識。

六、房屋照明電路

1.安裝房屋照明電路。

2.改進房屋照明電路。

16.1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的區別與聯繫。

16.2工程師依據科學原理設計各種可資利用的實際物品。

18.1工程是以科學和技術為基礎的系統工作

18.2工程的核心是設計。

18.3設計需要考慮可利用的條件和制約因素,並不斷改進和完善。對安裝房屋電路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並敢於大膽創新、開拓思維。認同創新設計能夠改善生活。

3.體會人類的需求是科技進步的關鍵。

教學措施:本冊探究活動中,我們繼續將教師的角色定位在“扶”和“引”。教材上的探究活動的編排設計,採用了以學生活動案例、學生討論場景圖、指南車提示、指南車信箱提供科技史、閲讀資料等方式去引領學生展開活動。教材針對不同難度的活動任務,用不同的編寫策略和呈現方式,指導、引導學生開展活動。對難度大的活動引導多,對難度不大的活動採用啟發的策略,給學生自主、開放的空間更大,以體現教學方法策略的選擇與學生的認識發展規律相適應的編寫原則。

(一)把握國小生心理特點,注重培養興趣和習慣

四年級學生的觀察、比較、分類、製作等基本技能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學習內容和教學目標也給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搞好本學期科學課教學,既要了解本學期各單元的教學目標,又要了解學生的已有認知水平,還要了解這個年齡段學生的認識特點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心理特點,針對這些特點開展教學活動。

1.問題情境導向,激活探究興趣

四年級學生對周圍世界仍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對沒見過的、不瞭解的事物充滿興趣,愛問“這是什麼”“為什麼”“説明了什麼”“有什麼證據”等問題,這是科學課教學非常好的心理基礎.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通過既有教育價值,學生又感興趣的教學內容,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對科學與科學課的熱愛;同時還要特別注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的好奇心隨着科學課的教學逐年增長,而不是衰退.為此,要尊重他們的探究興趣,對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包括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問題)給予及時、合理的反饋.學生之所以提出一些看似怪異的問題總有一定原因,有些原因是成人不理解的,對於這些問題,應該通過梳理、篩選等方法,或找到與現階段學習內容的相關聯繫,發現問題的價值與意義;或巧妙地將其引導到學生力所能及的、可關注到的領域裏,引發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課外學習。

2.精心組織活動,把握“教扶放”時機

愛觀察、愛動手,仍是國小中年級學生的天性,為此,在四年級科學課教學中,仍要充分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點,一是儘可能通過觀察、實驗、製作等實踐活動開展教學,避免在長時間內單純地採用講述、講解、問答的方法.二是可以適當選用趣味實驗、角色扮演、科學遊戲等方式,讓他們在玩中學.在選用教學遊戲時,要注意科學課的遊戲是教學遊戲,既要有遊戲性,又要有目的性、科學性和教學性,不能單純為了激發興趣做遊戲.二是四年級以“扶和放”為主,“教”為輔.教師指導時注意梯度,把握好“教、扶、放”的時機,按照由模仿到半獨立再到獨立的過程逐步進行,先讓學生經歷一些簡單的或模仿性較強的觀察、製作、調查、實驗等活動,隨着能力的提高,再慢慢將學生的探究引向深處,使探究活動的水平循序漸進地提高。

3.尊重個性發展,重視習慣培養

國小中年級學生對科學學習態度、熱情、興趣等有所分化,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具備的相關探究技能也存在個體差異,堅持、耐心、細緻、嚴謹、專注的科學品質大多還未養成,學生的情緒穩定性不高,需要教師尊重個性,關注差異,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培養、引導.教師要重視小組團隊建設,採用“同質異組,異組同質”的分組方式,通過對小組團隊激勵性評價,引導同伴互助,立標杆、學榜樣,讓每個學生髮展成為更好的自己.科學品質、學習習慣的培養還需要在活動過程中持之以恆地進行策略性引導.批評、表揚要客觀公正,因人而異,針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應儘量不公開批評,多找個別談話溝通,幫助學生找到問題原因和解決辦法。

科學學習習慣的培養要從細處着眼,對不同類別的學生要區別對待,同時也要在低年級基礎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觀察、實驗時,小組同學怎樣分工合作,中年級有什麼新的要求;教師講述、講解、演示時,怎樣注意昕講;觀察、實驗後,怎樣收拾各種器材;野外考察時,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彙報交流觀察實驗結果時,應該按照怎樣的程序介紹(首先説觀察對象、實驗目的,然後説採用的觀察、實驗方法,最後説在觀察、實驗中有什麼發現);研討時,怎樣發表自己的意見,傾昕其他同學的意見,怎樣對其他同學的發言進行評價,怎樣對其他同學的評價進行肯定和辯解;歸納概括結論、判斷解釋問題時,應該按照怎樣的邏輯表達;教學反思時,應該思考哪方面的問題,如果有評價手冊應該怎樣填寫;對於教師佈置的課後研究項目,應該如何完成……這一切,都要有計劃、堅持一貫地訓練培養,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對整個國小階段乃至更高階段科學課的學習,以及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優化科學探究課教學,重視探究能力培養

科學探究與交流是一個過程,是一種科學學習和科學研究的方式,是形成科學觀念、發展科學思維、形成科學態度的主要手段和途徑,同時,也是一種綜合的能力。

中年級定位於引導性探究,將側重訓練藉助工具或儀器觀察、測量、描述、類比、歸納、抽象、概括、分析等單項技能方法,以及提出問題、蒐集證據、處理信息等綜合技能。

教學進度表

周次時間教學內容授課時數

第1周3.1-3.5開學第一課1.泥巴變形記2

第2周3.8-3.12 2.蠟的有趣變化3.混合與分離2

第3周3.15-3.19 1.蠶寶寶出生了2

第4周3.22-3.26 2.蠶寶寶在長大2

第5周3.29-4.2 3.蠶寶寶大變樣2

第6周4.5-4.9 4.人類對生物的影響1.認識巖石2

第7周4.12-4.16 2.認識礦物3.巖石、礦物和我們2

第8周4.19-4.23 1.點亮小燈泡2

第9周4.25-4.30 2.控制電路的通斷2

第10周5.3-5.7期會考試2

第11周5.10-5.14 3.設計電路2

第12周5.17-5.21 4.導體和絕緣體5.電與我們的生活2

第13周5.24-5.28 1.安裝房屋照明電路2

第14周5.31-6.4 2.改進房屋照明電路2

第15周6.7-6.11期末複習2

第16周6.14-6.18期末複習2

第17周6.21-6.25期末複習2

第18周6.28-7.2期末檢測

國小科學四年級下冊教學計劃集合 篇2

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有四個單元“溶解”、“聲音”、“天氣”、“我們的身體”。與原教材相比縮減了一個單元,減少了“磁鐵”、“有生命的物體”兩個單元,增加了“我們的身體”單元。覆蓋了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地球與宇宙科學三大領域,具體為:生命科學(生命體的結構與功能)《我們的身體》;物質科學(物體與材料的特性)《溶解》;物質科學(光、熱、電、磁)《聲音》;地球與空間(地球和天空的變化)《天氣》。調整後的新教材,內容體系更加科學、合理。每個單元都有七個教學內容,一般每個教學內容為一個課時。根據教學建議,對典型的過程和方法展開充分的探究,不以1課時為限制。應該加強單元后的總結性教學,幫助學生梳理概念、澄清觀點。

學生分析

學生經歷了一年的科學學習,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比如,對周遍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科學認識;初步掌握了科學學習的方法,尤其是觀察的方法;學生的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願望明顯增強。因此,這一學年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至關重要的時期。

教學目標

本學期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至關重要的時期。教學中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彙總尊重客觀事實、注重證據、大膽質疑,逐漸養成良好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真正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學習質量。(具體內容見單元目標)

教學措施

1、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國小科學四年級下冊教學計劃集合 篇3

一、學情分析:

四年級大多數學生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另外,在進行着觀察、提問、假説、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我強調小組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地,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實驗也沒有充分地讓學生去做,學生的實驗能力得不到發展,活動時常常耗時低效,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對這學期的教學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教材分析:

《科學》四年級下冊由“熱脹冷縮”、“巖石的科學”、“土壤與植物”、“光與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家園地球”和《研究與實踐》六部分組成。在四年級上冊的基礎上,本冊教材將繼續引領學生經歷一系列有意義、有價值的科學探究活動,使他們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增進科學探究的能力。前五個單元以學生髮展為本,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體現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中、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重點落實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

三、教學目標:

1、對熱脹冷縮進行研究。從觀察生活開始,引導學生進入對熱脹冷縮現象的觀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動之中。

2、認識巖石,對巖石的形成、用途進行研究,探究巖石的變化過程。辨別巖石的種類。

3、對土壤與植物的觀察與實驗從學生已有的經驗開始,用實驗的方法觀察土壤的種類與植物向哪裏生長,指導如何保護土壤。

4、對光與我們的生活進行研究,對平面鏡曲面鏡進行研究探討,瞭解彩虹的形成,能用實驗的方法模擬彩虹的形成。

5、對我們生活的家園地球進行初步瞭解,知道地球上有什麼,我們在那裏和重力問題,如何進行測量重力。

四、重難點

1、教學重點: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2、教學難點: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10、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教學進度表周次教學內容

周次

教學內容

教學時間

備註

第一週

1、温度計的祕密

1課時

第二週

2、自行車為什麼爆裂

2課時

第三週

3、認識巖石

4、做個巖石百寶箱

1課時

1課時

第四周

5、巖石的用途

6、巖石的風化

1課時

1課時

第五週

7、土壤裏有什麼

8、土壤的種類

1課時

1課時

第六週

9、土壤與植物

10、保護土壤

1課時

1課時

第七週

11、認識光

12、玩鏡子

1課時

1課時

第八週

13、筷子“折”了

14、彩虹的祕密

1課時

1課時

第九周

15、飛旋的陀螺

16、光與我們的生活

1課時

1課時

第十週

複習

17、航海家的發現

1課時

1課時

第十一週

18、地球上有什麼

19、我在哪裏

1課時

1課時

第十二週

20、蘋果為什麼落地

21、測量重力

1課時

1課時

第十三週

研究與實踐

觀察瞭解植物生活

2課時

第十四周

複習

2課時

第十五週

複習

2課時

第十六週

期末檢測

第十七週

機動

國小科學四年級下冊教學計劃集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有四個單元:“光”“生理與健康”“物體的運動”和“常見的力”。 本教材在原有“任務驅動”學習方法的基礎之上,又增添了一些特色。例如:

1、教材設置了“網上學”欄目;

2、教材的呈現形式靈活多樣;

3、教材的建設系列化;

本教材以《科學課程標準》為依據,每個“主題”由若干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由若干個“課題”組成,形成一個按學生知識背景與認知發展為基礎,以探究能力發展為主線的螺旋式前進的多維立體體系結構:知識學習維、能力培養維、情感體驗維、時間發展維。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進人四年級以後,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願望明顯增強。學生已掌握許多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的方法,對科學探究活動非常喜歡,並能以自己的方式觀察到許多細節的地方,興趣濃厚,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動手能力。另外,在進行着觀察、提問、假説、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但由於學生年齡的侷限,觀察的深度、準確度還不夠,觀察或描述的方法還不會實踐運用。大部分學生知識面不廣,勤於動腦的同學佔的比例不是很大。還有的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為突出。因此,本學年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至關重要的時期。教學中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逐漸養成尊重客觀事實、注重證據、大膽質疑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學習質量。

四、教學進度

國小科學四年級下冊教學計劃集合 篇5

一、班級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四年級共有5班,本年級的學生都比較活潑,生性好動,好奇性強。從上學期的科學活動情況來看,學生對活動非常喜歡,並能以自己的方式觀察到許多細節的地方,興趣濃厚,但由於學生還有許多對科學課的不適應,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觀察、探究、描述、總結、不會實際應用或聯繫實際。通過一學年對科學課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有了很大的變化:課堂學習的注意集中了,小組合作探究更融洽了,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強了,對“科學”也很自己的見解。所以我們要創造更多的機會,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待改進的是學生課堂學習的規範性和個別學生的學習習慣。另外科學探究小組的探究態度和習慣要進行着重培養。

二、學期教學目標

(一)充分展開教學過程(讓科學素養的培養真正落實在每一課的教學活動之中

國小生科學素養的培養,需要通過教學過程實現。為此,教學過程須是經過周密思考後的精心設計。在教學中僅僅向學生提出學習的主題和探究的問題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對學生在科學探究中的主要經歷進行設計,確立哪些素材更有價值,哪些過程更為重要,孰先孰後。可以這樣説,教材為我們精心設計了相關的主題探究活動,但我們也不要讓這些設計束縛自己的手腳,在弄清活動設計的意圖後,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當作一個例子,也可以對教材的內容作適當的裁剪或發展教材內容以適合不同學生的需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用教材教,而不是僅僅去教教材。

(二)加強對學習主體的研究,構建以兒童心理髮展為線索的科學探究體系

結構優化的教學能夠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教材編寫者明確指出在國小階段以兒童的心理髮展為基礎構建教材的探究體系。尤其在四下的編寫過程中,更提出所有活動設計都要為兒童的發展服務,都要在對兒童認識問題的規律和特點深入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活動設計。具體説,就是活動設計要充分遵循兒童認識發展的序,從學生們可觀察到的微小變化開始,從關注學生身邊的事物開始,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努力促進他們去建立自己的觀點和概念。

那麼,我們教學時就要不斷追問自己:為什麼要讓學生進行這一內容的學習?它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對於這一問題,學生們是怎樣想的?在觀察、調動原有的經驗時,學生產生的問題可能會是什麼?他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發展過程是怎樣的?通過教學要引導他們繼續向什麼方向發展?這才是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

(三)適當擴大單元規模,使學生能夠在一段較長的時期內深入研究重要的科學概念

四下教材在呈現方式上的最大特點就是採用大單元的模式,這是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髮展需要的前提下做出的改進。大家在教學舊教材時明顯地感覺到課題多、聯繫少,每個課題的研究時間少,是內容上的主要問題。新教材理念追求的是一英寸寬、一英里深的探究活動。這對激發學生持續的研究興趣、經歷較為完整的探究過程,以及實現科學教育目標具有重要作用。

(四)更加註重科學程序的培養,探究方法不斷豐富

在三年級的科學教學中,強調科學探究始於觀察。確實,對於十一、二歲的孩子來説,他們總是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極大的好奇心,總是帶着一雙探索的眼睛去認識世界。科學上的發明、發現也往往正是由觀察邁出的第一步。所以把觀察作為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第一個重要方法加以強調是完全正確的,也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隨着科學探究活動的逐步深入,探究的方法自然應該得到不斷豐富。其中的猜想和推測,是科學研究過程中兩個重要的環節。我認為四年級下冊教材在這兩方面是有所側重的。隨着探究方法的豐富,探究的模式也跟着豐富起來:如觀察—統計—比較—分析—結論、觀察—假設(推測)—驗證(測量、實驗)—分析—結論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rwqny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