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通用24篇)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通用24篇)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通用24篇)

①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②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大家已經接觸到了許多詩歌,那麼在上課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什麼是詩歌?”詞典上的解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我認為詩歌的最大特點就是表現了一種美的追求。《荷馬史詩》表現了一種悲壯雄闊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現了一種心有靈犀的美,即使是《惡之花》《死水》這樣的詩篇,寫了種醜惡的事物,也是為了表現對逝去的美的留戀和對現實毀滅美的憤慨,這是一種追求之美。同樣,我們可以從抒發個人情感的愛情詩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寫人生哲理的詩歌也同樣是美的樂園。我們學習這兩首詩歌,首先要去體會這種詩歌的美,通過我們的朗讀,通過我們的體會,通過我們的品味來感知這種美。

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俄羅斯文學博大精深,在世界範圍內有着廣泛的影響,且大師輩出。同學們能説説他們的名字嗎?(譬如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馬雅科夫斯其、萊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廣為傳誦的俄羅斯詩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學生自由回答

三、簡介作者

哪位同學知道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的情況?

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説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於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後不斷髮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對曾被兩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終不愈地信守着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雖然被沙皇政府陰謀殺害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着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讚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 可先讓學生讀有關資料,教師進行介紹,強調普希金的悲劇一生 樣鏗鏘有力。”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於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願我們能儘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四、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裏,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裏夫紀念冊上的。那裏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鬥志,他熱愛生活,執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四、聽、讀詩篇

1、聽課文錄音。

2、劃分朗讀節拍。

3、自由朗讀。 由教師範讀,再由學生讀

五、結合體驗,研討問題

1、 問:詩人在詩中闡明瞭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説説你曾有過的體驗。明確:詩中闡明瞭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2 、 問:如何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明確:見教參。

3、 問: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説話,最忌直白的説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説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詩,想想原因何在? 學生討論

4、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後,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這首詩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這裏。 學生自由回答,最好聯繫實際

六、遷移積累

1、 仿句練習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假如生活 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

2、 背誦全詩

七、拓展提高:課後探究性閲讀普希金詩詩集,下堂課交流。 作為作業 完成

第二課時

《未選擇的路》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課

1、 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2、 交流閲讀普希金詩集的情況。 學生交流

二、導入 新課: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麼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紹詩人: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遊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朗讀詩篇

四、合作探究

1、請同學們反覆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麼含義?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裏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徵手法。

2、全詩共5小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找出詩中最令你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 先朗讀由學生單獨回答。明確: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後的悵惘——多年後的回顧、歎息

3、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麼重點又寫未選擇呢?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四、感悟哲理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

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可以講一講蘇格拉底有關麥穗的事例。 學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徵與比喻的概念。什麼是象徵?象徵跟比喻有什麼區別?

象徵: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明確:所謂象徵,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説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象徵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徵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出示兩首詩,讓學生判斷這哪一首詩用了象徵,哪一首詩用了比喻?“我靠長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瑪洛酒,我將這酒飲盡,然後倚靠着這支長矛。”——阿爾基洛斯科《詩人之矛》象一顆山上的風信子,被牧人用腳踏了又踏,卻在地上開出紫花。——薩福《新娘》本詩的美正體現象徵的運用上,詩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打動了讀者的心扉。 首先明確概念,再由教師闡述兩者區別

六、積累聯想

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於“路”的名言警句。

2、結合《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後練習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談談成長曆程上的體驗。

七、綜合性訓練:出然後分小組出一期“詩歌園地”的手抄報。

教後記: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教會學生去怎麼做。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識記“瞬息、幽寂、延綿、荒草萋萋”等詞;

2、瞭解兩位詩人,理解兩首詩中所藴含的哲理;

過程與方法:3、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熟讀《未選擇的路》。

4、分析理解《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直抒胸臆的手法、《未選擇的路》的象徵手法。

情感與德育:5、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培養健康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目標2

教學難點:

目標4

教學方法:

詩歌四步教學法:讀詩-説詩-悟詩-品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俄羅斯偉大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美國現代詩人弗羅斯特向我們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

二、夯實基礎

(一)字詞過關

參考:

“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及補充: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時間。 幽寂:幽靜,寂寞。

延綿:綿延。 荒草萋萋:形容野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鎮靜:情緒穩定或平靜。 憂鬱:憂傷,愁悶。

因是詩歌,牽涉的字詞很少,教學時也應從快從簡。

(二)知人論世

1、作者簡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近代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讚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樣鏗鏘有力。”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也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

(由教師介紹,學生適當筆記。詳細介紹見《教師教學用書》P30、P31)

2、寫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於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裏。那時俄國革命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鬥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詩中闡明瞭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第二節,詩人表達了心兒永遠向着未來的積極人生態度,並告訴人們,當越過艱難困苦之後再回首那段往事時,那過去的一切便會變得美好起來。這是詩人人生經驗的總結,也是生活的真諦。

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着特別的意藴,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於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文本學習

(一)學習《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讀詩

採用的方式:範讀或聽讀,抽讀,齊讀。

教學時注重讀詩的節奏和重音。

2、説詩

①詩的主題是什麼?

告訴人們要正確對待挫折,堅信未來是光明的,美好的。

②從詩中你能看出作者告訴我們如何對待生活中的過去、現在、未來嗎?

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不可挽回,只是懷念;現在只是暫時的,一切都將過去;將來才是永久,我們要面向未來。

③假如把這首詩分成兩部分,請各用一個詞來概括其內容。

勸告 希望

教師小結:這首詩沒有什麼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按常理這是詩歌創作要盡力避免的,但這首詩卻以説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意象-意境)

3、悟詩

①詩人在詩中闡明瞭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説説你曾有過的體驗。

明確:詩中闡明瞭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②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後,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

4、品詩

你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為普通的感覺。詩人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從另一個角度説,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於把握人生。

(二)學習《未選擇的路》

方法步驟同上,學生自主學習。

練習及參考:

1.作者為何以“未選擇的路”為題?

這首詩實際是寫人生道路。詩人寫作重點不是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點對未來選擇的道路發出感歎,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2.本詩主要應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象徵

3.詩中流露了作者一種怎樣的複雜感情?

對已選擇的路的不滿,對未來選擇之路的嚮往。

4.本詩藴含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人只能選擇一種人生道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自己思考,做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四、課文小結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歎,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樣的想法。也希望同學們的人生之路上走出精彩,走出成就。

五、作業練習

1、課堂作業: 練習題二

2、課外練習:教輔資料、練習題三

板書設計

學生自我設計,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朗讀並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和《未選擇的路》這兩首詩;揣摩詩歌中優美精 煉的語言,並把握詩歌的思想主題。指導學生學會鑑賞詩歌。

★態度與方法 : 自主、合作、探究

★道德情感價值觀: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勇敢地面對生活的磨難;慎重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

教學重點、難點 :

★加強詩歌朗讀訓練,讀中感悟。

★引導學生掌握鑑賞 詩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計劃課時:兩 課 時

第 一 課 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你的所得,還那樣少嗎?你的付出,還那樣多嗎?生活的路,總有太多不平事,請你不必在意,灑脱一些過得好......”(歌詞)這些歌就是寫給在逆境中的人們,同學們!在你們的學習、生活中,有沒有不順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這樣的叮嚀和囑咐。(板書課題)

二、學海拾貝

※ 我們應該怎樣閲讀詩歌呢?

(教師向學生介紹閲讀詩歌的“四步”閲讀法:一讀,二品,三誦,四背。)

1.一讀,指讀題目,讀作者,讀創作背景。這一環節主要弄清每句詩的大體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詩中作者表達的情感,藴涵的道理和表現手法。

3.三誦,四背,這兩個環節常常緊密相連,因此要注意詩的節奏,分出輕重緩急、抑揚頓挫。

三、學海導航

(一)讀

1.讓學生快速閲讀第一首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思考以下問題:

<1>你瞭解詩人普希金嗎?你的同桌知道嗎?問問他,互相交流一下看法。

<2>詩人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寫出這樣的不朽詩篇的?

2.學生自由交流,教師歸納總結。

(二)品

1.教師示範朗讀這首詩,學生邊聽邊品味,之後回答以下問題:

<1>這首詩是用什麼口吻寫給那些受生活欺騙的人的?

<2> 對於這些人,詩人提出了怎樣的叮嚀和囑咐?

<3>詩中字裏行間流露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以小組為單位,互相討論交流,教師加以引導、肯定、補充。

(三)誦、背

1.設問: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那麼,怎樣用我們的有聲語言讀好這首詩呢?你認為應突出哪幾個方面呢?

2.學生相互交流,教師肯定、鼓勵、或引導、補充。

<1>親切自然,娓娓道來的勸説語氣。

<2>注意停頓、重音、語速的快慢。

※教師進行朗讀指導點撥。

3.試讀評價

按照剛才的交流,請你來試讀一遍課文,可找三四名同學與教師共同點評,最後評出最好的一個領讀。

4.設問:

通過對這首詩的朗讀,現在再回顧這首詩流露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得出答案,加深理解)

5. 背誦全詩。

第 二 課 時

一、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回顧上節 課的詩歌閲讀方法。

二、導入《未選擇的路》新課。

説到路,人們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棄疾有“讀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歎,魯迅也有“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樣的想法。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板書課題)

三、自主實踐,小試牛刀。

1.教師引導學生“讀”。

2.“品”

※小組合作,互動探究以下問題:

<1>詩中的“路”有兩層含義,你能説出來嗎?

<2>這首詩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3>詩中明確寫了詩人選擇了“其中一條”,為什麼還要以“未選擇的路”為題?讀了這首詩,你悟出了什麼道理?

※教師引導,點撥,歸納。

3.“背”、“誦”

四、朗讀遷移、鑑賞詩歌。

致恰達耶夫 普希金

愛情、希望、默默的榮譽-- 時刻聽候祖國的召喚。 我的朋友,讓我們用滿腔

哄騙給我們的喜悦短暫, 我們忍受着期待的煎熬, 壯麗的激情報效祖國!

少年時代的玩耍已經消逝, 切盼那神聖的自由時刻來到 同志啊!請相信空中升起 如同晨霧,如同夢幻: 正像風華正茂的戀人, 一顆迷人的幸福之星,

可是一種願望還在胸中激盪, 等待忠實的幽會時分。 俄羅斯會從睡夢中驚醒, 我們的心焦灼不安, 趁胸中燃燒着自由之火, 並將在專制制度的廢墟上

我們經受着宿命勢力的重壓, 趁心靈嚮往着榮譽之歌, 銘刻下我們的姓名!

讀後思考: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可是一種願望還在胸中激盪”中的“一種願望”指的是什麼?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4

學習目標:

1、理清脈絡,概括小桃樹的生長過程。

2、品析描寫小桃樹的語句,體會作者對小桃的獨特情感;

3、瞭解明暗線交織,比較小桃樹和“我”的人生經歷,學習託物言志的手法。

4、理解作者借小桃樹所抒寫的情志,教育學生為理想奮鬥。

重難點:

1、理解作者讚美小桃樹頑強的生命力寄寓着什 深刻的意義。

2、明暗線交織,小桃樹的形象是作者自己的化身。

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法、點撥法。

學法: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相結合。

課前準備:佈置學生查找作者賈平凹的資料,蒐集與桃樹、桃花有關的詩句,自學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在詩人筆下,春天的桃花是美麗嬌豔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似乎只有桃花才能代表春天的美麗。然而,當代作家賈平凹卻一直對一棵弱小的、可憐的小桃樹念念不忘,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他的作品《一棵小桃樹》。

二、文題解説

點撥:題目“一棵小桃樹”點明瞭寫作對象,是貫穿全文的線索,説明這是一篇託物言志的文章。作者借小桃樹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三、詞語

1、讀準下面重點詞語的字音:

懺悔( chàn ) 佇立( zhù ) 纖纖( xiān ) 褪( tuì ) 矜持( jīn )

孱頭( càn ) 蓄( xù ) 恍然( huǎng ) 猥瑣( wěi ) 渺小( miǎo )

摞( luò) 馬嵬坡( wéi ) 灼灼( zhuó ) 苦澀澀( sè ) 顫抖( chàn )

剎那( chà ) 赤裸( luǒ ) 幼稚( zhì )

2、理解下面詞語的意思:

恍然:形容忽然醒悟。

楚楚:軟弱柔美。

孱頭:軟弱無能的人。孱,瘦弱,軟弱。

矜持:拘謹,拘束;莊重,嚴肅。

灼灼:形容明亮的樣子。文中形容桃花繁盛明麗的樣子。

猥瑣:(容貌、舉動)庸俗不大方。

四、整體感知

1、速讀全文,思考寫小桃樹的經歷是按照什麼順序?

點撥:先寫眼前情景 1、2;

接着回憶過去 3—8;

最後又回到現實 9—14

2、行文思路:

點撥:一、(1段)交代“我”寫小桃樹的緣由;

二、(2段)寫眼前情景,抒發憐憫、痛心、自責的心情;

三、(3 - 8段)回憶小桃樹以及“我”的經歷;

四、(9-14段)回到眼前情景,呼應開頭,點明主旨。

3、第1自然段有什麼作用呢?

點撥:引子。暗示小桃樹與“我”的關係是不平凡的,有它的特殊意義、經歷。設下懸念,吸引讀者。

五、分析比較,理解內容

1、文本主要寫了哪些人和物?

點撥:“我”、小桃樹、盆景、爺爺奶奶。

2、本文寫盆景、爺爺種花有什麼作用?

點撥:運用對比,突出小桃樹頑強的生命力。

3、文中多次寫到奶奶有什麼作用?

點撥:一是突出了小桃樹與奶奶的密切關係:奶奶買來桃子才種下桃樹,奶奶打掃衞生才發現桃樹,奶奶的保護才留存桃樹。

展開全文閲讀

二是奶奶是作者感恩的對象,文章在歌頌小桃樹的過程中也暗含了作者對奶奶的感激、思念之情。

4、文本敍述了一棵小桃樹的經歷,中間還寫了“我”的經歷,談談小桃樹和“我”的經歷,分析兩者的聯繫。

點撥:明線是小桃樹的經歷:桃核埋在院子角落的土裏——拱出一點嫩綠兒——長到二尺來高——有院牆高(豬拱,被遺忘)——開花(零落掙扎)——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個欲綻的花苞。

暗線是我的經歷:荒僻山村,從小有夢想——走出山來到城裏,感到渺小,孤陋寡聞,但想幹一番事業——長大後,讀不懂人世的大書,感到自己太幼稚天真,經受磨難——心裏到底還有一朵花呢(矢志不渝追求理想) 。

小桃樹長在家裏土院子的角落裏,暗示“我”從小生長在荒僻落後的小山村;小桃樹得不到良好的生長條件,暗示“我”從小生活在偏僻的小山村裏,孤陋寡聞,後來到城裏才知道天地更寬廣;它長得瘦小,暗示自己感到渺小,未能成為大才;着重寫它在風雨摧殘中的情景,暗示作者自己在生活道路上經受風風雨雨和種種磨難;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個欲綻的花苞,我被感動,不忘初心,對理想幸福的追求更加堅定。

總結:明暗兩條線索交織,明線是小桃樹的經歷,暗線是“我”的經歷,使小桃樹和“我”建立了聯繫:小桃樹就是另一個“我”,是作者自己的化身,託物言志顯得自然、感人。

六、精讀重點,把握主旨

1.找出文中描寫小桃樹在不同階段中的形態、顏色、動作、神態的語句,説説表現了小桃樹什麼特點?

點撥:摹形着色的:“纖纖生靈”“太小”“瘦瘦的、黃黃的”“太白、太淡”“單薄”等等。———表現了它的弱小。

描寫動作、神情的:“哆嗦”“彎着頭,抱緊着身子”“努力撐着”“掙扎”“抖着”“搖着”“苦澀澀地笑”等等。———表現它面對逆境頑強搏鬥。

2.“蓄着我的夢”指什麼?為什麼説“我的夢”是“綠色”的?

點撥:反映了作者孩提時代對美好的未來、幸福的人生的朦朧嚮往;是説自己為美好幸福的未來而奮鬥,這是生機勃勃的,欣欣向榮的,充滿希望的。

3.重點句理解賞析

就在那俯地的剎那,我突然看見那樹的頂端,高高的一枝兒上,竟還保留着一個欲綻的花苞,嫩黃的,嫩紅的,在風中搖着,抖着滿身的雨水,幾次要掉下來了,但卻沒有掉下去,像風浪裏航道上的指示燈,閃着時隱時現的嫩黃的光,嫩紅的光。

點撥:(1)“竟”是“竟然”的意思,小桃樹在風雨中俯身的瞬間,“我”竟然看到樹頂還保留着一個花苞,表現了小桃樹頑強的生命力,表達了“我”內心的驚喜、感動。

(2)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花苞比作指示燈,寫出了小桃樹頑強的生命力對“我”的激勵作用,讓“我”飽含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4.最後一段“你那花是會開得美的,而且會孕育出一個桃兒來的。”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

點撥:儘管經歷了生活的磨難,但是堅信只要不屈不撓地奮鬥下去,定會創造美好的未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定會開出美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七、主題概括

本文描寫了一棵在逆境中誕生,在逆境中成長的小桃樹,歷經風雨仍頑強生存。讚頌了小桃樹頑強同命運抗爭的精神。揭示一個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撓的奮鬥,定會戰勝磨難,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八、課堂小結

作者明寫的是一棵小桃樹,明寫的是小桃樹的生存環境,卻很自然地讓讀者聯想到作者及其同代人所面臨的那個瘋狂的虐殺一切的年代,讓讀者從中品味到縷縷辛酸與苦澀,從而喚起人們加倍珍惜春光明媚、和風細雨的今朝。告訴我們,面對挫折和磨難,只要不屈不撓定能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九、加深理解

1.背景鏈接

作家賈平凹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託物言志,以“小桃樹”的形象來象徵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通過它坎坷的出生、成長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中成長的真實歷程。文章最後小桃樹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個花苞,豈止是“風浪裏航道上的指示燈”,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懷大志、奮起直追、追求理想的象徵。

2.作者簡介

賈平凹,原名賈平娃,中國當代作家。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奇才,被譽為“鬼才”。

代表作品有《浮躁》《廢都》《白夜》《秦腔》《古爐》等。他的《浮躁》獲得美孚飛馬文學獎銅獎,《廢都》獲法國費米娜文學獎 ,《秦腔》獲第一屆紅樓夢獎首獎、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古爐》獲施耐庵文學獎。

賈平凹的散文常用輕淡的筆墨,再現生活中人們習以為常的又經常忽視的景象,但卻能引人入勝。他的散文,濃的如酒般醇厚綿長,淡的如溪水清純透明。在一種古樸而又平淡的氛圍中,賈平凹道出他對生命、歷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散文具有一種深邃的哲思。

十、拓展延伸

1、你從小桃樹的身上得到什麼啟示?

點撥:敢於克服困難,在逆境中頑強拼搏,作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不懈追求理想。

2、比較小桃樹和紫藤蘿的經歷,體會作者要抒發怎樣的真摯情感?

不幸遭遇 經歷風雨後 面對挫折的態度

小桃樹 角落裏、被遺忘、被豬拱、討人嫌、遭風雨、花零落 百折不撓、

欲綻的花苞 困境不氣餒,心中有夢,

頑強鬥爭,不懈追求

紫藤蘿 花朵稀落、伶仃、

東一穗西一串 紫色的萬花燦爛的花瀑

生命無止境,人生美好,

生命永恆,勇氣倍增

3、校園、庭院、公園裏有許多花草樹木,哪一種你最喜歡?哪一種牽動過你的憂愁和歡樂?請寫一段簡短的話。

展開余文

十一、隨堂測試

1.第⑩段中説“可憐的小桃樹兒”,作者認為小桃樹的“可憐”表現在哪幾方面?請結合全文簡要概括。

點撥:寫小桃樹長在角落,不被重視;長得很委屈,樣子很委瑣,花兒單薄等表現它的可憐;寫小桃樹被人鄙視,孤獨寂寞來表現它的可憐;寫小桃樹遭受風雨等的摧殘來表現它的可憐。

2.文章結尾“我心裏稍稍有了些安慰。啊,小桃樹啊!我該怎麼感激你,你到底還有一朵花呢!”,作者產生安慰之情、感激之情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點撥:因為在風雨摧殘中還保留着一個欲綻的花苞的小桃樹讓作者明白:面對挫折和磨難只要不屈不撓,就能創造美好的未來。

3.下列句子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請加以賞析。

(1)人世原來有人世的大書,我卻連第一行文字還讀不懂呢。

點撥:將人世比作大書,將自己對人世的認識比作連第一行文字還讀不懂,表現了社會的錯綜複雜,自己的幼稚天真。

(2)但它卻沒有掉下去,像風浪裏航道上的指示燈,閃着時隱時現的嫩黃的光,嫩紅的光。

點撥:將花苞比作風浪裏航道上的指示燈,閃着光,表現了小桃樹頑強的生命力,同時也給予作者希望和信念。

十二、推薦閲讀作品:

1.《醜石》

2.《文竹》

3.《靜虛村記》

板書設計:

我的小桃樹

環境 經歷 現狀

小桃樹:(明線) 角落裏 遭遇 花苞欲綻

我:(暗線) 偏僻小山村 磨難 安慰追求

託物言志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5

1.結合小説的文體特

徵,從情節入手,深入細節,欣賞人物形象。

2.深入體會文中“台階”的含義,把握小説的主題。

3.感受父親性格中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培養對待人生的正確態度。

一、導入新課

播放《農村老父親》導學視頻。

同學們,看到畫面中那一張張刻有歲月印痕的滄桑面容,那一雙雙充滿期待的眼眸,我們彷彿看到了困頓前行中的父輩們堅強的身影,今天我們將學習李森祥的《台階》,它將為我們生動展現父輩們的現實生活畫卷和深沉的艱苦創業精神。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自讀指導,根據文體特徵把握文章內容

1.請同學們迅速閲讀文本,分析本文與前兩篇課文的差異,明確本文文體。

明確:本文是一篇小説。前兩篇文章都是敍事寫人散文,圍繞中心事件敍述零散事件,詳略得當,表現文本的思想感情。本文乍然一看,以第一人稱敍事,語氣似散文一樣自然親和,極似敍事性散文,但仔細分析,文中所敍人事皆圍繞“台階”這一主題有一個發展過程,主題寓於情節之中,因此本文是一篇小説。

2.請説説本文圍繞什麼展開故事情節,並根據小説文體特徵,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給課文劃分層次,把握文章內容。

明確:小説以浙東鄉村為背景,圍繞“父親要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展開情節。

文章結構層次

開端

(1—9段)

第一層

父親年輕時造了三級青石台階,青石台階承載了普通農家的平凡生活。

第二層

父親立志造高台階新屋,含蓄表達父親的樸實追求。

發展

(10—16段)

第一層

講述父親艱辛、漫長、執着的準備工作

第二層

描述父親在酷暑嚴寒中的辛苦工作,表現其造屋的堅強意志。

高潮

(17—24段)

第一層

描述父親造新屋的過程。

第二層

描述父親在霜冷露重的深秋早晨為修台階做準備。

第三層

描述父親在熱烈的鞭炮聲中既高興又尷尬的表現。

第四層

描述父親將老屋三塊青石板撬來,當作新台階基石,修成九級台階。

結尾

(25—32段)

第一層

講述搬進新屋後,父親坐在新台階層,卻感覺不自在。

第二層

描述父親挑水上台階閃了腰。

第三層

講述父親失去了往日生機,感慨自己的衰老。

3.請根據已分析的結構內容,用一段簡練的文字概述本文內容。

明確:父親總是覺得自家的台階低,對別人家的高台階總是羨慕不已。在他家鄉有這樣一種説法“台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因此父親不甘低人一等,立下宏願,也要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父親吃苦耐勞,經過漫長的準備,終於造起了有九級台階的新屋。父親一輩子的心願得以實現,喜上心頭,但是心願已了的父親卻覺得坐在新台階上不自在,挑水又閃了腰,恍然覺得自己年歲已大,多了種莫名的失落感。

目標導學二:細讀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在故事發展的過程中,父親的形象始終貫穿於各個情節之中,請同學們細讀課文,找出文中體現“父親形象”的語句,並作適當分析。

(1)父親一下子背了三趟,還沒覺得花了太大的力氣。只是那一來一去的許多山路,磨破了他一雙麻筋草鞋,父親感到太可惜。

明確:從背石板的描寫中,可看到父親強健有力的形象,不關心自己的身體,反而可惜磨壞了草鞋,也凸顯出了一個勤儉的老實人形象。

(2)我想一步跳到門檻上,但摔了一大跤。父親拍拍我後腦勺説,這樣是會吃苦頭的!

明確:文章描寫“我”與父親關係的語句不多,但就此一句中便能體會到父親對“我”的愛,凸顯出一位慈父形象。

(3)父親的這雙腳是洗不乾淨的,他一般都去凼裏洗,拖着一雙濕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來。大概到了過年,父親才在家裏洗一次腳。

明確:父親由於長年從事勞作,腳上積了許多沙泥,表現出父親的創業艱苦,“唿嗒唿嗒地走回來”不僅是帶水草鞋的厚重,也是他腳步的厚重,這裏以細節描寫刻畫出一位踏實的勞動者形象。

(4)他今天從地裏撿回一塊磚,明天可能又撿進一片瓦,再就是往一個黑瓦罐裏塞角票。雖然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認真。

明確:雖然一無所有,但是知道積少成多的道理,兩個“撿”字與一個“塞”字,是無數個日月重複的動作,父親是一名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創業的樸實者形象。

(5)父親坐在綠蔭裏,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台階,那裏栽着幾棵柳樹,柳樹枝老是搖來搖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注的目光。

明確:父親專注的目光,表達了他的決心。他有志氣,不甘人後,要自立於受人尊敬的行列,有長遠的目標,絲毫不會動搖。

(6)許多紙筒落在父親的頭上肩膀上,父親的兩手沒處放似的,抄着不是,貼在胯骨上也不是。他彷彿覺得有許多目光在望他,就盡力把胸挺得高些,無奈,他的背是駝慣了的,胸無法挺得高。因而,父親明明該高興,卻露出些尷尬的笑。

明確:這一系列動作描寫,看似寫出了一個滑稽的形象,實際上是寫出了父親骨子中深藏的樸實與安分,他所追求的“形式地位”得到了,然而骨子中的低調樸實卻又讓他顯得侷促不安。

分析總結:父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志氣,不甘人後,他要自立於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父親也是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辛勤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辛苦,身上有着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

目標導學三:揭示“台階”意義,深刻理解主題

“台階”既是本文的題目,也是本文的線索,父親的一生,也凝聚在小小的台階上。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説説“台階”在文中的含義。

1.“三級台階”意味着什麼?請結合文本分析。

“三級台階”是父親從很遠的山上背下的三塊青石板,每塊三百來斤重,壘成三級青石台階。父親為此感到十分自豪。平時,母親一邊坐在門檻上幹活,一邊看“我”在青石台階上玩耍,父親累了,就在青石板上休息,因此,“三級台階”承載着一家人的平靜和睦生活。

2.“高高的台階”對父親來説意味着什麼?

“高高的台階”對父親來説,是人生的目標,是贏得一定地位的象徵。正是如此,他才不惜一磚一瓦地積累材料,呆呆地望着別人的高台階出神。“高高的台階”也是血肉之軀的父親戰勝嚴寒酷暑、疲憊困苦的精神動力,更是父親終日勞碌、堅忍執着的力量源泉。

3.“九級台階”建成之後,對於父親有着怎樣的意義?

一個普通農民,省吃儉用、辛苦勞碌半生,終於建起一棟中意的房屋,這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九級台階”,是父親的人生傑作,他當天就坐在一級上抽煙,這看起來不經意的一坐,卻是半生的渴望。然而“九級台階”的建成並沒有讓他真正感到了地位的提升,骨子中的樸實反而讓他覺得十分不自在,不止如此,當這的願望達成之後,他便不復人生目標,很快失落了,這個不服老的人,真的老了。

目標導學四:讀懂結局,昇華情感

父親經過了日積月累的努力,終於築起了“九級台階”,倘若文章就此帶着父親的幸福戛然而止,那不過,但作者卻延續筆力,寫出了父親的失落,更以“怎麼了呢,父親老了”結尾,雖不是悲劇,但卻如同有悲劇一般的力量令人哀傷。對於作者如此結尾,請你談談自己的理解。

參考素材:在中國鄉村,一個父親的使命也就那麼多,或造一間屋,或為子女成家立業,然後他就迅速衰老,並且再也不被人關注,“我”只是為他們的最終命運而惋惜,這幾乎是鄉村農民最為真實的一個結尾。

明確:即便是在農村人心中,也同時藏着物質的夢想與精神的夢想,但是物質生活的改善與精神生活的改善並不是同步的,作者也許正是窺見了這一點,才安排如此結局。

拓展:在生活中去認識你的父親,去關懷和愛戴自己的父親。

三、板書設計

台階——父親——

(線索)(勞動人民)執着吃苦耐勞

勤勞樸實

善良敦厚

有志氣有理想

謙卑堅韌不拔  寫作特色細節描寫

對比手法

詳略得當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6

知識與技能

1.在掌握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2.學習作者凝重輕靈、簡潔流暢的語言風格。

過程與方法

1.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

2.把握作者展開論點的論證過程,學習本文嚴密的論證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樹立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重點 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難點 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導入

痛苦和快樂是人類永恆的話題,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最痛苦和最快樂的事。你認為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談話)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麼,還有一個人沒有發言,它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

作者簡介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曾參與“戊戌變法”,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文風流暢、犀利、凝練。著有《飲冰室合集》。

教學過程

1.議論文小知識

(1)議論文的三要素:

論點:一篇文章只有一箇中心論點,可以有分論點。論點應該鮮明、準確、概括。

論據: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有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

論證:提出問題(是什麼)→分析問題(為什麼)→解決問題(怎麼辦)

(2)常見的論證結構:a.總分總式結構 b.對照式結構 c.層進式結構 d.並列式結構

(3)常用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

2.解題:

題目是一個並列短語,前後兩個詞語意思相反,作者談的不是一般的“苦與樂”,而是把論題集中在“最苦與最樂”上。

通讀課文,回答問題。

1.人生什麼事最苦?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揹着一種未來的責任。”

2.人生什麼事最樂?

“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3.人們應該怎樣對待責任?

應該像“君子”那樣,“把這種.種責任攬在身上”“日日在那裏盡責任”,而不是“將責任卸卻”。

4.根據以上問題,分析課文結構。

結構:分總。

1.默讀課文,把握本文嚴謹的思路。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揹着一種未來的責任的?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設問句,提出關於人生最苦的許多答案,並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後再提出自己的觀點,自然貼切,水到渠成。

通過與貧窮、失意、老去、死亡進行對比,説明這些痛苦都有辦法排除,而獨有責任未了是無法排解的。

(2)到底什麼叫責任?它的範圍有多大?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闡述的?

顯而易見,欠錢沒還,受恩沒報,得罪人沒賠禮,這都是未盡責任的表現。由此推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乃至於對自己,都是有責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個“凡屬”,概括了所有的責任。

(3)作者如何闡述“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的?

作者引用了古語、俗語、孔子的話,從解除心理負擔,體會有活力的人間趣味這個側面,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4)作者是怎樣闡述苦樂與責任之間的關係的?結論是什麼?

--人因有責任而苦,盡大責得大快樂,盡小責得小快樂。你想解脱痛苦,就要盡責,想卸卻責任將永遠痛苦,快樂之權操在你手,苦中有樂,苦樂循環,才是人間趣味。(結論:要在盡責中尋找快樂。)

2.用精練的語言概括出作者觀點。

未盡責任乃人生最大痛苦,盡責任為人生最大快樂。(或“未盡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

3.小組分析討論本文的語言,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論證方法?有什麼好處?

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歎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

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

好處: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於句式、論證方法的變化,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4.品味精彩語段,體會本文“語言平易,親切,如拉家常”的特點。

①“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他;縱然不見他的面,睡裏夢裏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着我。”

--這段話把一個人未盡責任的痛苦心情刻畫得如此生動,其實是在闡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盡責”這一道理,這樣親切的語言,就像一個長者在與讀者促膝談心,娓娓道來,沒有一點盛氣凌人的説教口吻。

②“翻過來看,什麼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説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説的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這段話用古語、俗語形容盡責後的快樂心情,淺顯易懂,趣味橫生,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閲讀開頭的5個設問句,體會它們的作用。

--這五個設問句環環相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把苦樂與責任的關係闡述得有條不紊,令人信服。同時,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於設問句的運用,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④曾子還説哩

--敍述語氣,帶上了語氣助詞“哩”。使原本凝重的語氣變得輕靈。

第一部分(1~3):論述“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第三部分(5~6):論述人應當勇於盡責任,而不應當逃避責任。

1.論證思路嚴謹。

2.語言莊重、靈動、流暢、簡潔。

最苦與最樂

最苦--未盡責任最樂--盡責任人生應盡責而不應避責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議論文,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主要是通過論點把握、語言分析、拓展練習幾步來完成教學的。首先通過閲讀課文,理解梁啟超提出的“最苦”與“最樂”的觀點分別是什麼,然後結合標題分析本文的中心論點應該是有“最苦”與“最樂”,並從中指導學生對論點的歸納。之後從議論文的三個要素進行了分析,教會學生如何提煉論點,分析材料。然後是對議論文語言的分析,找尋課文中的具體語句體會梁啟超語言的流暢、嚴密、簡潔、親切等特點。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7

知識與技能

理解科幻小説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快速瀏覽課文,理清小説脈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

重點

通過快速瀏覽課文,理清小説脈絡。

難點

領悟科幻小説中想象與現實的關係。

方法:瀏覽法、品評法。

總課時:1課時

導入:

“眼睛”還能被人單獨帶走,跟着別人去旅行?沒錯!這個獨特的想法來自劉慈欣的科幻小説《帶上她的眼睛》,今天我們就來讀一讀這個故事。

作者簡介:

劉慈欣,大陸新生代科幻小説的主要代表作家,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發表科幻作品,至今發表中短篇科幻小説20餘部,長篇科幻小説《魔鬼積木》《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等4部。1999年至20__年,劉慈欣蟬聯《科幻世界》雜誌 讀者評獎的冠軍,同時,他以《流浪地球》《全頻帶阻塞干擾》《中國太陽》《地球大炮》等連續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20__年,他以《海上高山》獲東方少年科幻徵文一等獎。他的作品因宏偉大氣、想象絢麗而獲得廣泛讚譽。他想象力豐富,漫無邊際,汪洋恣肆,滲透着一股對宇宙的敬畏,以及樸實直率而又嚐盡滄桑的感覺。

1.科幻小説

科學幻想小説,簡稱科幻小説,主要描寫想象的科學或技術對社會或個人的影響的虛構性文學作品。科幻小説是西方近代文學的一種新體裁。它的情節不可能發生在人們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礎是有關人類或宇宙起源的某種設想,有關科技領域(包括假設性的科技領域)的某種虛構出來的新發現。科學與幻想是其兩大特點。

2.作品簡介

《帶上她的眼睛》是一篇科幻小説,講述了人類使用地層飛船深入地球內部進行探險,一艘地層飛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輕的女領航員,她只能在封閉的地心渡過餘生……

1.默讀課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我”在主任的要求下帶着她的“眼睛”去旅行,後來偶然對她產生了好奇,繼而揭開謎底,瞭解了她的故事。

2.快速瀏覽課文,尋找本文小説的線索。

明線:“我”的活動。

暗線:一名年輕的地航飛船女領航員的遭遇。

3.理清小説的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我”帶着她的“眼睛”去旅行。

第二部分:“我”對她產生了好奇,繼而揭開謎底,瞭解了她的故事。

第三部分:“我”感受到“她”的心跳,“我”離“她”不會再遠了。

1.讀完這篇小説,談談你對文中的“我”和小姑娘的認識。

我:善良、富有愛心。

小姑娘:堅強勇敢、有毅力、不怕犧牲、敢於為科學獻身。

2.文中多次運用心理描寫,描寫“我”和小姑娘的心理感受,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小姑娘”在地心雖然身體被圍困,心靈卻是敏感的,是詩意的;而“我”在地球上,雖然身體是自由的,但內心卻是封閉的,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反映了人們心靈的空虛和乏味。

從而表達作者的寫作意圖:荒蕪的心靈需要愛心、善良的灌注。

3.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説,想象奇特,讀來令人興趣盎然。作者善用懸念,使讀者充滿好奇,請結合小説內容具體分析本文巧妙的構思。

(1)巧設懸念:

我要去度假,主任讓我再帶一雙眼睛去。

--開篇設置懸念,引發讀者的閲讀興趣。

我感到,她對這個世界的情感已豐富到不正常的程度。

--令讀者對她奇怪的表現感到好奇。

她身處的環境常在我的腦海中出現,那封閉窄小的控制艙,奇怪的隔熱太空服……

--她身處的環境不得不令人深思。

(2)前有伏筆,後有照應:

A.“這個決定對她似乎很艱難,她的雙手在太空服的手套裏,握在胸前,雙眼半閉着,似乎認為地球在我們這次短暫的旅行後就要爆炸了……”

--這種如同生命線的聯繫不能長時間延續下去,飛船裏中微子通信設備的能量最後耗盡,這種聯繫在兩個月前就中斷了,具體時間是在我從草原返回航天中心的途中。

B.“我太怕封閉了”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個活動範圍不到10立方米的悶熱的控制艙。

C.“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

--那個沒有日出的細雨濛濛的草原早晨,竟是她最後看到的地面世界。

D.熱,熱得像……地獄。

--飛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質 中,船外別説空氣和生命,連空間都沒有,周圍是温度高達5000攝氏度,壓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鐘內變成金剛石的液態鐵鎳!

……

4.科幻小説的特點是將科學與幻想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片奇妙而又合理的想象天地,請你結合具體內容分析這一特點。

(1)科學的語言。

從地層雷達的探測中得知,航行區的物質密度急劇增高,物質成分由硅酸鹽類突然變為以鐵鎳為主的金屬,物質狀態也由固態變為液態。

周圍是温度高達5000攝氏度,壓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鐘內變成金剛石的液態鐵鎳!

--對地航飛行的想象涉及了一些科學知識,令人感到真實。

(2)奇特的幻想

A.傳感眼鏡

B.地心探險

(3)環境描寫,語言優美。

(4)心理、語言描寫傳神,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份。

5.課外閲讀《帶上她的眼睛》及劉慈欣的其他作品,體會科幻小説的特點。

1.巧設懸念,前後照應。

文中多處設置懸念,使情節跌宕起伏,而且前有伏筆,後有照應,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2.科學的語言與奇妙的幻想相結合。

課文運用科學的語言向讀者講述地心的特點,既有科普作用,也增加了文章的真實性。想象奇特但又合情合理。

帶上她的眼睛

開端:“我”要帶着“她”的眼睛 去旅行發展:草原上的所見所聞單純、可愛,善感、熱愛生活高潮:“我”知道了真相,無能為力結局:“她”永遠留在了地心堅強、勇敢樂觀、善良尾聲:“我”離“她”不會再遠了  影響深遠珍愛能看到的珍惜所擁有的

劉慈欣的作品中,滲透了一股對宇宙的敬畏。他寫一些技術味道很濃的科幻作品,宣揚作者的一種思想,一種哲理,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一種探索的精神。學生對這樣的作品有着深厚的興趣,所以學習起來非常順利。但對於本文寫作意圖的把握,學生往往不會進行深入思考:“小姑娘”在地心雖然身體被圍困,心靈卻是敏感的,是詩意的;而“我”在地球上,雖然身體是自由的,但內心卻是封閉的,兩相對比突出主旨。如果學生能把《帶上她的眼睛》全書讀完,理解這個問題就不難了。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背景和其他相關內容。

2.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重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感知詩歌的內涵,合作探究詩歌所表現的偉大民族精神和強烈的愛國熱情。(重難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為中華之強盛而努力學習的自信心。(重點)

導語設計

設計1:(背景導入)

播放背景音樂《保衞黃河》。同學們,黃河被譽為“母親河”。她滋潤了一片黃顏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個黃皮膚的偉大民族。古往今來,眾多的英雄豪傑,無數的文人墨客,來到黃河之邊,站在高山之巔,歌唱着黃河,讚歎着黃河。當狼煙四起,抗戰爆發之時,詩人向着黃河母親,唱出豪邁的頌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黃河頌》,讀一讀,品一品,感受黃河的無窮魅力,學習黃河的不朽精神。

設計2:(知識導入)

同學們,請你打開記憶的閘門,打開智慧的背囊,搜索一下,你知道哪些關於黃河的詩句、俗語等。(生答,師小結古往今來,黃河以其雄壯的氣勢,奔騰在祖國大地之上,滋養着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她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孕育了五千年燦爛的古國文化,她同時也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榮辱興衰。黃河用她堅強的風骨、博大的胸懷、奮進的精神,造就了中華民族的性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光未然的《黃河頌》。

設計3:(對比導入)

對比播放展現黃河洶湧澎湃,祖國美好江山及日寇侵略祖國,人民慘遭塗炭的畫面或影片而引入本文學習。

設計4:(激發興趣)

播放《黃河大合唱》音樂片斷。通過音樂來激發學生學習這首詩歌興趣導入文本的學習。

學習過程

目標導學一 :首次朗讀,初步感知

1.自己放聲朗讀,讀後正音。

2.聆聽名家朗讀《黃河頌》,思考我們要學習黃河的什麼精神?

學生明確:偉大堅強

3.詩人光未然又是在什麼情景下創作的這首詩?

學生簡介背景:光未然寫這首詩歌,正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着華北大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許多進步的作家、藝術家開始通過自己創作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現實鬥爭,激發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1939年,詩人到延安後,配合音樂家冼星海創作了《黃河大合唱》八個樂章,此為其二。詩中雄奇的想象與現實的圖景結合在一起,組成了一幅幅壯闊的歷史畫卷。

目標導學二:再次朗讀,研讀交流

1.四人小組中的成員進行朗讀交流,相互做出評價。

2.請兩到三名學生選取自己喜歡的部分在課堂上朗讀,並請全體學生討論如何讀得更好,更能讀出感情。發言者也可通過自己朗讀來表達意見。

3.全班齊讀詩歌。

目標導學三:賞析文本,讀後研討

1.全詩分成朗誦詞和歌詞兩大部分,朗誦詞可以看作是一個序曲,它的主要內容和作用是什麼?

瞭解黃河精神:偉大堅強,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頌歌。

2.思考詩歌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黃河的?寫出黃河什麼特點?

“色彩、氣勢、形態、力度”,“雄渾壯闊”“蜿蜒宏大”。

3.正是黃河這種雄渾壯闊、蜿蜒宏大的美,激起詩人澎湃的讚頌之情。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這種讚頌之情,是通過哪個句子抒發出來的?出現了幾次?分別讚美了黃河的哪些方面?

“頌”“搖籃”“屏障”“精神”。

4.試想讚頌黃河三方面的美,在朗讀時,讀法、感情是不是一樣呢?

不一樣。應分別是“深情”“堅定”“激昂”。

5.最後一段就是尾聲,主要寫了什麼?

號召我們學習黃河精神

6.結合時代背景,你認為這首詩歌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借歌頌黃河來歌頌中華民族,以激發中華兒女的愛國豪情,號召中華兒女學習黃河偉大堅強的精神,保衞黃河,保衞中國。

目標導學四:配樂朗讀,體味詩情

1.教師小結:《黃河頌》,以它充滿鬥爭性的激昂旋律與黃河般桀驁不馴的血性激勵中華兒女與日寇英勇搏擊,今天它仍然以其氣勢磅礴的史詩般的英雄氣概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展開全文閲讀

2.師配樂朗讀朗誦詞作示範,各小組自由練習。

3.各小組男女生分角色上台配樂朗讀表演。

4.師生共同評出最好的小組。

目標導學五:鞏固總結,拓展延伸

1.鞏固總結: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華民族還沒有足夠強大。所以,我們仍然要以黃河為榜樣,學習它偉大和堅強,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為使我們的民族躋身世界強國之林而奉獻自己的力量。

2.拓展延申

黃河是搖籃,養育了炎黃子孫;黃河是屏障,護衞了神聖國土;黃河是臂膀,激勵着中華民族!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象徵着我們中華的民族魂! 可在我們今天呢?近代以來,黃河屢次氾濫,造成了若干破壞。這是人為因素所造成的惡果,是不肖的炎黃子孫的“傑作”。植被的破壞,水土的流失,愈而愈形嚴重,黃河怎能不頻繁氾濫? 請同學們下課後蒐集有關黃河的資料,來保護我們的黃河,我們的母親河! [學法指導]

朗讀提示:①詩歌分為朗誦詞和歌詞兩大部分,朗讀時應該注意停頓,以示區別。

②“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一句總領下文,因此停頓要稍長。後面的四個分句注意重點詞語“掀”“奔”“劈”的重讀,且四句不妨越讀越激昂,以表現的黃河的氣勢。

③三個“啊”要讀得深沉,聲音稍稍延長,“黃河”要讀得高昂,表明在歌頌。

④最後的兩句“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充滿了戰鬥的決心,要讀得鏗鏘有力。)

[教學提示]

朗讀時,教師時時提醒學生,出感情才能讀好詩歌。朗讀技巧的指導不必過多過細,儘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來體會。老師視情況適當的範讀。

[教學提示]

通過深入理解詩歌,朗讀時可以更好地把握感情,再配以音樂的輔助,將學生的感情提升到最高。藉助表演和評選的形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並給予適當的刺激和壓力,更易達成教學目標的要求。

板書設計

黃 河 頌

望--------------- 頌 ---------------學

雄渾壯闊 搖籃 偉大堅強

屏障

精神

教學反思

可取之處:

1.藉助美讀 。所謂“美讀”就是指“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葉聖陶語)。詩歌,主要通過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語言的美和意境的美。《黃河頌》唱出黃河的雷霆萬鈞之勢,奔騰咆哮之聲,更寫出中華民族不懼艱險,勇於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聯繫時代特徵,讀出激昂、雄健、悲壯!再根據詩歌意境,確定輕讀重讀及音長音短,讀出詩歌的韻味。

2.藉助音樂。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們對於音樂的體驗,是一種心靈的感受,而對於一般的文學作品,卻未必能產生心靈上的共鳴。《黃河頌》音樂壯闊、熱情、深切,表現了險峽急流、怒濤旋渦、礁石瀑布,歌頌了黃河氣勢宏偉,歷史源遠流長。學生聽後,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飛騰,在其中濡染陶冶。 強化了對導語的解析及新聞的語言品味。

不足之處:

1.對於詩歌,尤其是現代詩的賞析,在課堂上學生很難主動融入。

2.因為時間有限,課堂有些環節引領不夠,還是以老師講授為主。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調動學生的閲讀經驗,揣摩細節描寫在作品中的作用。

2.感悟細節,鼓勵學生交流,評析細節描寫。

3.讓學生養成觀察的習慣,留心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細節之美,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學會熱愛生活。

重難點

1.調動學生的閲讀經驗,揣摩細節描寫在作品中的作用。

2.感悟細節,鼓勵學生交流,評析細節描寫。

教學方法

寫作--修改--點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讀文學作品時,有時會被其中的一個情節所吸引,讀來如見其形,如聞其聲,比如《紅樓夢》中對鳳姐出場的描寫,為什麼會收到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因為作者往往運用了細節描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細節描寫。

寫作指導

如何寫好細節

1.選用典型細節。細節描寫要能抓住典型細節,應選擇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題的事。這樣才更具有廣泛性,有利於突出文章中心,從而給人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

2.細緻觀察事物。要使得描寫生動形象,在觀察事物的過程中,我們要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對事物作非常細緻的觀察。

3.細節描寫要服從表現中心的需要,力求使細節具有深刻意義。

4.細節描寫必須真實。所謂真實,是指細節描寫能夠精確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現實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徵。

5.精心錘鍊詞語。在細節描寫中,我們要選擇恰當的詞語,以期以少勝多,乃至一字傳神。

6.巧妙運用修辭。運用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格,可以增強語言的生動性,變抽象為具體,使無形變為有形。

7.善用標點符號。

作文一、修改作文

修改上一單元的作文。寫作提示:

1.修改時,注意寫一些能表現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或心理特點的細節。

2.帶上自己的情感。比如讚賞或厭煩某個人,可以在用詞或者語氣上有所體現,也可以直接寫自己的評價。

3.將修改後的作文和原文對比着讀一下,體會修改後的優點。

作文二、________的那一刻

寫作提示:

1.首先將題目補充完整,如“衝過終點線”“走上領獎台”等。

2.回憶那一刻的細節或場面,再現當時的情景,要儘量寫得具體,還要寫出當時的感覺。

例文欣賞:

接過試卷的那一刻

滴答,滴答……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我的思緒彷彿在那一刻永恆地靜止了。

一張試卷,一張觸目驚心的試卷。它彷彿一塊千斤重的石頭壓在我的心頭,周圍一切融為一片寂靜的白。

那一刻,我看到試卷,心中如打翻了五味瓶,各種苦澀至難以接受的味道在我身體中穿行。我手顫抖着接過試卷,一陣冷風吹過,使我忍不住打了個擺子。我恍若雷擊,呆呆地看着試卷,眼中沒有焦距,腦中更無所想。愛哭如我,都留不下一滴眼淚,似乎淚水也躲避着不願見到這試卷。臉上的肌肉似乎也在那一刻罷工了,不喜亦不懼,我頂着一張面無表情的臉就這樣靜靜地看着……

而在那一刻,同學們的臉上有的掛着爛漫笑容,似乎考得很棒;有的嘴角微微上揚形成優美的弧線,似乎考得也不錯。我的心又再一次墜入冰窖,一陣寒風吹過,似乎比之前更涼了一些。那一刻,好冷。

那一刻,我想抬起頭,卻着實不敢。與其説不敢,倒不如説心虛。我怕抬頭撞上老師的目光,怕抬頭看見同學們的笑臉。我雙手緊握,指甲在掌心留下一道道白痕,冰涼的身體又似乎在出汗,每改變一下動作都要用盡全力。

那一刻,我聽見窗外的鳥兒在歡呼雀躍,心中的淒涼又莫名地多了一分;湛藍的天空不知何時又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灰紗;樹葉在秋風中不那麼綠了;花兒也收起了燦爛的笑容。萬物歸於沉寂。

一陣秋風吹過,把我的思緒帶回。再看了眼分數,便把試卷摺疊了一下,剛好可以握住那刺眼的分數,心思回到課堂,神色平靜地聽老師上課。

未來的路還長,那片刻被我銘記於心,在我每一次想放棄的時候,那一刻又浮現在眼前,或許那一刻的痛並非一個悲劇吧。

【點評】本文回憶了接到試卷的那一刻的複雜感受。通過細緻的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極力表現“我”在那一刻的痛苦、難受。環境也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結尾點明主旨:那一刻給“我”鞭策,讓“我”奮發。

作文三、照片裏的故事

寫作提示:

1.可以回顧一下七年級上冊學過的《學會記事》,敍述故事時應條理清楚。

2.注意聯繫照片拍攝的時間、地點、背景,對拍照時的細節做出生動具體的描寫。

例文欣賞:

照片裏的故事

從居者憂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優其屋。住宅正以建築符號的形式,闡釋着一個鄉村的變遷。它折射出來的,不只是農民居住觀念的更新、消費的升級,更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

--題記

閒暇時整理家中那一本本塵封已久的厚厚的相冊,儘管那上面粘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我還是懷着十分好奇的心情翻開了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已經泛黃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站着的是年輕時的爺爺和奶奶。照片上的爺爺穿着一件破舊的軍大衣,褲腳上還打着幾個補丁,腳上蹬着的一雙棉布鞋也笑破了臉,奶奶穿着一身紅色的棉襖,烏黑的秀髮上彆着一朵大紅花。這是他們的結婚照。然而最吸引我的是他們身後的那一棟岌岌可危的房子。它是用土磚建築成的,房頂是用廉價的布瓦蓋的,門前的房樑上還懸着些幹玉米,據説那時常常吃了上頓沒有下頓,時時都為生計發愁。每到遇上颳風下雨的時候,爺爺和奶奶都要拿着瓢盆去接漏雨。聽爺爺説那時候家裏還經常會跑進來一些蛇、老鼠之類的小動物呢!撫着照片上的爺爺皺緊的眉頭,我似乎感觸到了爺爺那代人生活的辛酸。

輕輕翻開第二張照片,十幾年前父母的照片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這張照片是爸爸媽媽剛結婚時照的,背景是剛建好的新房,房子已是紅磚瓦房,牆壁粉得雪白雪白,看上去十分柔和,堅固。爸爸站在旁邊一臉的自豪。儘管沒有裝修,但那時的爸爸和媽媽卻已感到很滿足了。一旁的爺爺和奶奶坐在椅子上,在新建的安樂窩前安詳而幸福地微笑着。這已經是一張彩色照片了,因此我也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媽媽手上戴着金戒指。

懷着驚喜的心情,我又翻開了第三張照片,眼前頓時一亮,原來是一張全家福,照片的背景是一棟漂亮的小洋樓了,這才是一棟真正的房子啊!三層,寬敞的陽台,全新的設計風格,美麗的彩磚。房子裏現代化的家用電器、舒適的沙發、空調、冰箱一應俱全。今年爸爸還想給我買一台筆記本電腦呢!照片上爺爺和奶奶精神矍鑠,爸爸媽媽一臉滿足幸福的笑容,我,天真爛漫笑得多開心,彷彿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看完這三張對比鮮明的照片,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家庭的進步史。三十年時光彈指一揮間,巨大的變化讓我感慨良多,這三張照片只是三十年經濟發展的一個小小的縮影。

合上相冊,我莊嚴地把它們重新封起來。生命的痕跡就在我的回望中悄然劃過,生活的影子也在這照片永恆的記載和折射中,漸行漸遠……我希望:祖國越來越強大,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我們的全家越來越幸福,而記載生活的照片越來越美麗,照片背後的故事越來越精彩。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認識阿長的品格風貌和作者對阿長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記敍的順序。

3.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刻畫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難點

1.認識阿長的品格風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畫人物的方法。

3.正確認識阿長性格中的缺點。

4.對重要語句深刻含義的理解和主題深度的把握

教學方法

針對教材的特點,尊重認知規律,體現教師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地位。採用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講講、讀讀、議議的方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七年級時我們學過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給美麗的百草園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而故事的講述者長媽媽,在魯迅先生的作品中幾次都提起,可見她是一個對自己很有影響的人物.那麼她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今天就走進魯迅先生為她專門寫的《阿長與<山海經>》。

二、出示教學目標

1體會文章詳略描寫的安排

2分析人物形象,探討作者對主人公的感情

三、整體感知課文。

1.檢查預習,解決生字詞。

驚駭擄去震悚惶急瘡疤詰問疏懶霹靂孤孀懼憚粗拙渴慕

2.釋題:結合課文內容,誰來説説阿長與<山海經>是如何聯繫在一起的?

阿長買<山海經>。

那文章的題目為什麼不直接叫“阿長買<山海經>”?

還寫了阿長的其他許多事情。

四、重點研讀

1、用自己最擅長的讀書方式瀏覽課文勾畫表示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語,並思考:課文圍繞長媽媽寫了哪些事情?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寫得比較簡單?為什麼這樣安排?

A、交待“阿長”的來歷;B、阿長喜歡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態;C、她懂得許多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説“老掉了”等;D、講“長毛”的故事;E、給“我”買《山海經》。

略寫的內容能使人對長媽媽有個初步瞭解,她的外形特徵,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病,但這些並不能削弱對阿長媽媽的敬意,而詳寫買《山海經》事,卻令人對長媽媽刮目相看,在作者看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卻能夠做成功”,我們可以想到幼小的魯迅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你認為她是一個怎樣的人?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怎樣?

明確:她是一個沒有文化、粗俗、好事、很不幸,而又心地善良、熱情樸實的人。

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是變化的,從“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3、指名學生讀19——29段

這裏,作者詳細敍述了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經過。

①指名學生複述買書的起因。經過、結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遠房的叔祖那裏看到過,後來一直渴慕着繪圖的《山海經》。可遠房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吧,又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

經過:阿長向“我”問《山海經》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她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

結果:“我”深受感動,從而不由得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

②為什麼作者説“使我發生了新的敬意”?難點

長媽媽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給“我”買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帶畫的《山海經》,展示了她的“偉大的神力”——“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從而突出了她對“我”的關心和體現出來的熱情、仁慈、樂於助人的品質。這是真正的崇敬和敬愛,是發自內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

4、深入探究。題目中“與”表示兩者有並列關係,作者用意何在?

有相同的地方。都在作者的人生路上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山海經》的作用,激發了作者的學習興趣,魯迅的讀書生涯就是從《山海經》開始,作者對它的印象也最深。文中説“最初得到、最為心愛、到現在還在眼前”就是例證。長媽媽的作用:長媽媽的善良、樸實、熱情、樂於助人、主動承擔教育責任、對孩子真誠的愛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我,教育着我。所以文章最後兩個自然段,也直接抒發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感激、懷念之情。

5、齊讀最後兩段,感受情感。

五、課堂練筆

1、我們假設阿長現在還健在,她讀了魯迅這篇文章,會對魯迅説什麼?

哥兒啊,我雖無名無姓,但經你一寫,現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説我無名無姓,生得黃胖而矮倒也罷了,怎麼連頸上的灸瘡疤也寫進去了呢?説我規矩多、煩瑣、迷信也罷了,那時誰不迷信啊?可是你,怎麼連我睡相不好這種私事都寫進去了呢?特別是給你講長毛故事時,講的將我們擄去後,讓我們脱下褲子站在牆頭,大炮就放不出來,你也照實寫下來了,你不怕人笑話我還怕人笑話呢!

2、寫阿長買《山海經》的筆墨並不多,大家想像一下她跑到書店書攤,買到這本書的情形?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11

一.教學目標

理出故事情節,明確寫作技巧。體會文章標題的深刻含義。弘揚雷鋒精神,做一個助人為樂的人。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結構。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喜歡春天嗎?春天一到,萬物復甦,百花競放。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當代著名作家彭荊風——《驛路梨花》。板書課題。

簡介作者

彭荊風,江西萍鄉人。其創作形式豐富,涵蓋小説、紀實文學、文學評論、電影文學劇本等。短篇小説集《驛路梨花》中的同名小説,寫一個純潔少女的服務獻身精神,頗受好評。

學習生字 這篇課文按時間的順序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過程應該是怎樣的? 概括本篇課文的五件好事,學習插敍的作用。

第一件:“我們”路過住宿,修屋;

第二件:瑤族老人藉助照看小茅屋;

第三件:梨花姑娘出嫁後,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

第四件:十幾年前,解放軍路過建小茅屋;

第五件: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插敍的作用:造成懸念,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揣摩語句,感悟主題

“她説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後不挨寨,她要用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來幫助過路人”這句話點名了文章的主題:為別人着想。

“這天夜裏,我睡得十分香甜......”這句話先寫花,後寫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結合在一起,虛幻的美景襯托了人物心靈的美好。

“我望着這羣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這句話雙關花和人,讚頌的是世代相傳的雷鋒精神。

四.拓展教育

辦好事,辦實事,從身邊小事做起,把愛心傳遞,世界會更美好!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文章如何刻畫人物的形象。

過程與方法:1、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品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理解老王的“苦”與“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課文中的人物身上,學會善待他人,關注生活中的弱勢羣體。

教學重點:1、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刻畫;理解老王的“苦”與“善”;

2、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旨,並讓學生領悟到在與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愛。

教學難點:1、體會老王與作者夫婦之間的相互關愛,體察作者的愛心,理解本文的主旨;

2、 讓學生領悟到在與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愛。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背景音樂:《讓世界充滿愛》)

同學們,正如歌曲中所呼喚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以真純的情感善待、關愛同在一片藍天下的他人,那麼人世間真的會多一份陽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殘酷。愛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美德。如果我們能夠去關注平凡的人,那麼我們才能真正領悟生活的真諦,今天就有這樣一個機會來關注一個名叫“老王”的不幸的人,看看從他的身上我們能學到些什麼呢?

二、知識積累

1、作者簡介

楊絳,生於1911年,錢鍾書夫人,本名楊季康,著名的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祖籍江蘇無錫,生於北京。著有散文集《幹校六記》《將飲茶》等,譯有《堂吉訶德》,著名作品有《我們仨》,《澡堂》。

2、背景介紹

《老王》作於1984年。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是作者在文~的背景下寫的。作者記敍了自己從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幾個片段,當時正是“文~”時期,是一個荒.唐動亂的年代,作者夫婦被認為是“反動學術權威”,被下放到幹校勞動鍛鍊去了但是,任何歪風邪氣對老王都沒有絲毫影響,他照樣尊重作者夫婦。由此與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腦海之中。

3、基礎知識

傴(yǔ) 荒僻(pì) 攥(zuàn ) 塌敗( tā )取締( dì )

骷髏(kū lóu ) 滯笨(zhì) 愧怍(zuò )惶恐(huáng)

三、整體感知課文

快速閲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整體感知文章大意,勾畫出與老王有關的信息,並思考問題。

(1)老王的生活過得如何?

(2)老王是一個怎樣的人?

四、走近老王

指名朗讀讀1—4段,思考:作者給我們介紹了什麼情況?從這些信息你讀到了什麼?(從職業、家人、外貌、居住條件等方面來看)

職業:蹬三輪車 :謀生手段艱苦

生活艱苦 身體:半瞎子 :生理缺陷

老王是一個苦人 居所:塌敗小屋 :居住條件惡劣

姓名:老王(沒名):地位低微

精神悽苦 老光棍:孤獨終老 單幹户

受惡意攻擊 被人瞧不起

思考:“我常坐老王的三輪車。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説着閒話。”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提示: 體現了“我”與老王之間的關係較融洽

“他也許是從小營養不良而瞎了一隻眼,也許是得了惡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後者該是更深的不幸。”為什麼説“反正同是不幸,而後者該是更深的不幸。”

提示: 兩個“也許”是不確定的意思,表明是作者的猜測,從可看出老王身世無人知曉,他從來就不受人重視。“而後者該是更深的不幸”從側面再現了老王生活的艱辛,有病沒錢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

五、品味老王

閲讀5—22段,作者回憶了老王一生中的哪幾個生活片段?從這些片段中體現出了老王怎麼樣的性格特徵?這些片段又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時間順序)

帶送冰快,車費減半 忠厚老實,不貪錢

載病人看病,堅決不要錢,拿錢後還不大放心低聲問我 善良淳樸

給改裝三輪裝護欄,為客着想 心地善良,一心為人着想

臨死給我送來香油、大雞蛋 懂得感恩

老王性格特徵:忠厚老實 心地善良 知恩圖報

思考:1、文中“他啞着嗓子悄悄地問我:“你還有錢嗎?”我笑着説有錢,他拿了錢卻還不大放心。”為什麼要“啞着嗓子悄悄問”?

提示:表現了老王憨厚的神態,讓作者心中格外感動。 善良淳樸

2、文章寫了老王很多事情,哪件事情寫得最詳細最感人?

明確:臨死前送雞蛋、香油還人情。

指名朗讀8——16段,討論:

① 作者刻畫人物時主要運用了兩種描寫手法(肖像、行動)?找出具體的語句加以體會。

②你怎麼看待老王送雞蛋香油的行為?為什麼重病還堅持親自送禮?(提示:感激“我”家平時對他的關心照顧 知恩圖報)

展開全文閲讀

③為什麼老王説不收錢但又把錢收下?(提示:老王怕“我”真的託人給他送錢,平白給“我”添麻煩。體現了老王的樸實、善良。 理解“我”不願意白接受禮物的想法)

④“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錢,滯笨地轉過身子。我忙去給他開門,站在樓梯口,看他直着腳一級一級下樓去,直擔心他半樓梯摔倒。” “攥”“滯笨”“直着腳”説明了什麼?

提示:簡單的幾個字,描繪出了老王離開時的情形。叫人怎能不為他的身體、生活所擔憂,也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筆。

小結:老王是不幸的,他在生活的貧困線上掙扎,窮苦卑微,他的艱苦是很多人難以想象的,對這樣不幸的人,我們應當給予同情和關心。但是老王又是可敬的,他善良淳樸、關心人、講仁義、重感情,這是值得我們敬重的。

六、寫作訓練。

愛是人間的春風,是生命的源泉,缺乏愛心的社會將會是一片沙漠,一片荒原。通過與街頭牆角那些擺小攤、掃大街、撿破爛的溝通、交流,對你一定很有觸動,請學生寫出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投影顯示以下文題,請學生任選其中一題説出自己的寫作構想。

(1)他(她)是一個______________的人(如:勤奮好學、助人為樂、熱愛生活、樂觀、充滿愛心……)

(2)我逐漸瞭解了他(她)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指名讓學生簡述敍事內容。

課文中老王窮苦卑微但純樸善良,他靠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活命,“文~”期間載客的三輪車被取締,他的生計就更加窘迫,只能湊合着打發日子。他打了一輩子光棍,孤苦伶仃。住在荒僻的小衚衕裏,小屋破破爛爛的,他的眼睛又不好,一生淒涼艱難,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不幸者。但是老王心眼好,老實厚道,有良心,關心人。他需要錢,可是做生意從不多收一分錢,而且非常講感情,講仁義,常願意盡義務,或者少收錢,是一個精神上沒有受到任何污染的極其純樸的好人。

二、善待老王

思考:1、面對老王的遭遇,那作者一家對老王又是怎麼樣的呢?寫到了哪些事情?

2、我強笑説:“老王,這麼新鮮的大雞蛋,都給我們吃?”為什麼要“強笑”?

提示:一個“強”字,寫出了作者當時複雜的心理,既可憐老王,又感激老王,又不得不打趣,可以調解氣氛。

3、老王去了,在他生前經常關照他的楊絳有什麼樣的感受?(“愧怍”。如何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

坐他的車,照顧他的生意 富有同情心

我女兒知道他有夜盲證,便送他大瓶魚肝油 “我”女兒關心他

老王再客氣也給他應得的報酬

詢問老王能否維持生計 “我”關心老王

老王送來香油、大雞蛋,不能讓他白給,也給了他錢

。。。。。。。。。

作者性格特徵:富有愛心,具有同情心,尊重別人

4、還有人關愛老王嗎?

三、關注“老王”

研究探討:1、為什麼作者一家對老王那樣的不幸者能那麼關心、愛護;社會地位、生活條件比較優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麼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樣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引導:換另一個角度來想想看,作者跟老王的交往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是因為老王有財有勢作者才跟他交往的嗎?不是,老王善良!作者是一個作家,是一個知識分子,而老王是一個社會底層的人,是地位低微的人,作者卻並沒有瞧不起他,並不認為他低人一等,這體現了作者怎麼樣的一種觀念?平等!再看看,作者非常同情和關心老王,這説明作者非常有愛心,這體現出一種人道主義精神)

平等

極富愛心 善

互愛(人道主義)

(主要是平等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個人由於境遇不同,就有幸運與不幸的差別,甚至差別很大。一個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現在,社會要求我們每個人有人道主義精神,要關心別人、尊重別人對社會作出的貢獻,作者一家都是對不幸者老王懷有一顆愛心,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人。)

從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觀念。在作者那裏,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別很大,不過是幸運與不幸造成的差別。所謂幸與不幸,包括天賦條件、成長條件、生理條件,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

再是人道主義精神。這種精神要求社會關心個人、同情個人,尊重個人對社會作出的貢獻,尊重人格,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並促進全體勞動者的全面發展。作者一家對老王是懷有這種精神的。

2、怎樣理解“這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

一個社會總有幸運者和不幸者,與老王一生的辛勞相比,作者夫婦在文~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麼,算得上是幸運的人,因而有責任關愛不幸者,關注他們的命運,幫助改善他們的處境,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作者回想對老王的關愛還很不夠,所以她感到愧怍。

3、社會上還有許多不幸的人,許多弱者,而我們生活在幸福之中,生活在愛的光環裏,讓我們學習楊絳女士,把愛之光分一些給身邊的人!

四、總結與擴展

1、這篇課文敍述的事情較多,作者是怎樣組織的?文章的線索是什麼?

以“我”與老王的交往為線索,兼用邏輯順序和時間順序來編排。開頭四段寫老王的基本情況,按邏輯順序編排,一是職業,老王的謀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謀生的困難;三是居住條件,這是前兩點的結果,收入少,生活就苦。下面的內容按時間順序安排,回憶與老王的交往。

2、在社會生活中,應愧怍的僅是作者嗎?這反映了作者什麼樣的呼聲?

呼籲我們:對不幸者、卑微者要持一顆愛心,尊重他們,理解他們,同情他們,關心他們,多給他們以善心,這樣一來社會就更加發展和文明瞭。

(平平淡淡中孕育着真情,平平凡凡中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一個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讓我們為老王喝采!為老王那顆金子般真摯而誠懇的心喝采!)

3、拓展延伸

你周圍有老王這樣不幸的人嗎?你是怎樣對待他們的?

五、佈置作業:生活中的“老王”的不同原形

以老王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中送雞蛋、香油部分。指導:要描寫老王的心理活動,在領會老王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充分展開想象。

教師贈言:

我們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雷莎修女(南斯拉夫印度)

用善良體察善良,用愛心澆灌世界。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孟子

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懷平等博愛之心。

板書設計:

幸 運

展開余文

“我”—————善良

交 | | 體

往 | | 現

老王——————善良

苦——不幸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仔細體會記敍中的抒情。

2.掌握基本的快速閲讀法。

過程與方法

認真體會並掌握直接寫人和間接寫人的技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以梨花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優秀品質,弘揚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

重點 文章的記敍順序和寫人技法。

難點 對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春天嗎?(喜歡)春天一到,萬物復甦,百花競放。不必説鮮豔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説粉紅似霞的杏花,單是那潔白勝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們的無邊遐思。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傾其筆力,大繪春花,曾留下許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當代著名作家彭荊風的--《驛路梨花》。

作者簡介

作者彭荊風,江西萍鄉人。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説《鹿銜草》《斷腸草》《綠月亮》等,長篇傳記文學《秦基偉將軍》,長篇紀實文學《滇緬鐵路祭》《揮戈落日》,短篇小説集《當蘆笙吹響的時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綠色的網》《紅指甲》等,中篇小説集《蠻帥部落的後代》《愛與恨的邊界》《霧茫茫》等,散文集《瀘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學評論集《彭荊風談文學》,電影文學劇本《邊寨烽火》(合作)、《蘆笙戀歌》(合作)、《綠色的網》等。本文發表於1977年,是一篇短篇小説,寫的是發生在哀牢山中的一個助人為樂的故事。

教學過程

1.快速閲讀課文,找出本文的線索。

本文以“梨花”為線索。

2.劃出文章中描寫梨花的句子。

第一處:4-6自然段(文章的開頭)

第二處:27自然段(文章的中間)

第三處:37自然段(文章結尾)

3.這幾處的描寫哪些是實寫的,哪些是虛寫的?

第一處:實寫;第二處:虛寫;第三處:望梨花(實寫),想梨花詩句(虛寫)。

一、一寫梨花。

1.小説是怎樣開頭的?這樣開頭有什麼好處?

寫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幾個動詞描寫山勢,由近及遠,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襯托出我們的焦急心情,為下面小屋的出現給我們帶來的驚喜作鋪墊。接着又用陡峭的山、茂密的樹林着意渲染山的險峻。

2.文章開頭交代了什麼?

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3.“我們”是怎樣發現小屋的?

正當我們處於前不挨村,後不着店,進退兩難的尷尬處境時,看到了眼前的梨花美景,並發現了小屋。

4.朗讀描寫梨花美景的語句。品味寫景的語言,體會寫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出現,不僅給人以驚喜,更多的是給人以希望和安慰。我們焦急的心頓時平靜下來了。

5.那座小茅屋是怎樣的呢?

一座草頂、竹篾泥牆的小屋。屋裏黑漆漆的沒有燈也沒有人聲。

門是從外扣着的。

白木門板上有黑炭寫的兩個字:“請進!”

火塘裏的灰是冷的,一張簡陋的大竹牀鋪着厚厚的稻草;倚在牆邊的大竹筒裏裝滿了水。

牆上寫着幾行粗大的字:“屋後邊有乾柴,樑上竹筒裏有米,有鹽巴,有辣子。”

--在這所沒人的房子裏,我們卻受到了許多優待:①邀請的方式是熱情的:“請進!”②準備的物質是豐厚的。③安排是細心的。④感受是温馨的。

6.小茅屋的主人是誰呢?

--從瑤族老人嘴裏得知小屋“主人”是梨花姑娘。

二、二寫梨花

1.齊讀27自然段,思考:本段再寫梨花有什麼作用?

--本段寫夢中的梨花與梨花姑娘,將人與景結合起來,贊花,更是贊人,突出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質。

2.作者為什麼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裏去寫?

寫香氣四溢的梨花林是為了讚美梨花姑娘純潔美好的心靈,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3.我們為什麼要修葺小屋?

--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們也要化感激為行動,為小茅屋做些什麼。

小結:文中兩次寫梨花,一實一虛,既寫環境之美,又烘托了人物的美好品質。

瑤族老人為我們講小屋的故事,是什麼記敍順序?有什麼作用?

--插敍;解開懸念,同時使故事情節跌宕起伏。

一、三寫梨花

1.文中寫遇見哈尼小姑娘有什麼作用?

--哈尼小姑娘向我們講述了房子的來歷,解開了文中的懸念。

2.究竟誰是房子的主人呢?

--解放軍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尼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瑤族老人受益之後,送來米,同樣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餘(修葺)小茅屋,我們都為小茅屋做出了貢獻,因此,我們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3.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們這些人嗎?

--凡照料過小茅屋的,具有助人為樂的精神的後來人,都屬於小茅屋的主人。

4.用書上的哪句話可以概括上一點,並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驛路梨花處處開

處處開的不僅僅是梨花,而是助人為樂的梨花精神,即雷鋒精神,“處處開”就是雷鋒精神處處得到了發揚光大,加深了主題。

5.文章結尾以詩句作結有什麼作用?

--引用陸游詩句作結,既點題又點人,把梨花的自然美與人物的心靈美交織在一起,人花相映,寓意深刻,感染力強,昇華了中心思想。

6.怎樣理解課文題目“驛路梨花”?

①自然界中的梨花;②梨花姑娘;③梨花精神,即雷鋒精神。

二、歸納本文主旨。

本文集中反映了少數民族地區軍民之間,各族人民之間團結互助的情誼和助人為樂的精神面貌,歌頌了雷鋒精神,表現出社會主義新風尚在祖國處處都閃耀着燦爛的光輝。

三、小結:

文章以梨花為線索,採用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尋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節中,再現了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熱情好客,樂於助人的純樸民風,謳歌了以梨花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優秀品質。

第一部分(1~8):寫我和老餘正在焦急地趕路之時發現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36):主要寫小茅屋主人的熱情周到,引發我們對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37):讚美西南少數民族人民學習雷鋒、助人為樂的精神就像潔白的梨花,開遍神州大地。

1.記敍中有抒情。

本文是以梨花來象徵梨花姑娘等人的雷鋒精神的,所以文中對自然界中梨花、梨樹林的讚美,都傾注着作者對一代新人的讚美、熱愛、崇敬之情。文中或通過夢境,或描寫梨花、梨樹林,或引用詩句,都是把對一代新人的情寄寓在這景中。

2.直接寫人和間接寫人相結合。

本文中直接寫的人物是“我”、老餘、瑤族老人、一羣哈尼族小姑娘;間接寫的是梨花和解放軍。直接寫的人物都在現在出現,間接寫的都是出現在以前的人。這樣寫使文章結構緊湊,容量增大。

驛路梨花

“我”和老餘[修葺]瑤族老人[照管]哈尼小姑娘[照管]梨花姑娘[照料]解放軍叔叔[建造]小屋(主人)(懸念迭起)

--驛路梨花處處開(雷鋒精神處處傳)

教學反思

語文新課標對語文課程性質的界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對《驛路梨花》這篇文章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後,我在如何扣住文本,設計課堂問題上下了一番功夫,並且就“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了一點粗略的認識:一、所設問題要激發興趣,這篇文章是圍繞“小茅屋的主人是誰”展開的,是要表現雷鋒精神在少數民族地區生根開花,不斷傳遞的動人情景,熱情歌頌人民羣眾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從這個認識出發,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學生自讀--提問--精讀--回答問題,師生共同探討”的課型進行教學。二、所設問題要由淺入深。如果學生在剛剛弄清“課文是怎樣描寫小茅屋”這個問題時,就提問“本文為何以‘驛路梨花’為題,有何好處”,學生就會不知從何入手,因此在教學中我這樣提出了幾個問題:

1.小屋的主人是誰?

2.文章為何用“驛路梨花”為題?這樣問題就有了坡度,學生不至於茫然無措。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體會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瞭解魯迅作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愛戴之情。

2、學習作者善於擷取生活瑣事來展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3、學習作者用質樸平實的語言表達真情實感的寫作能力。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淺白質樸、清新雋永的語言和善於通過生活瑣事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1、 理解蕭紅筆下的魯迅形象,體會魯迅豐富而細膩的感情世界。

2、學習從多角度多側面挖掘人物內涵。

教學方法:

討論法 問題教學法

【教學過程 】: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這樣一個人,為了療救愚弱的國民,他棄醫從文;為了揭露“吃人”的社會,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鬥士。他一生致力於喚醒麻木不仁的國民,是當之無 愧的偉人。這就是魯迅先生。對於魯迅先生,同學們再熟悉不過了,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曾經學過的魯迅的作品。

魯迅文學中的魯迅形象:

小時候的魯迅 —— 天真、爛漫、充滿童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

赴日本 求學時期、棄醫從文的魯迅 —— 覺悟、思想、愛國情懷

《藤野先生》

回國組織同盟會時期的魯迅 —— 覺醒追求、執着堅定

《孔乙己》

老師啟發導入:

從學過的這些文本中,同學們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選擇“偉大”這個詞來形容魯迅,他的地位如同聖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滿了嚴肅的意味,讓人只可遠觀,難以接近。

在今天我們要學習的《 回憶魯迅先生》裏,作者蕭紅就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平凡的魯迅先生。

作者簡介

蕭紅

二、初步感知——感悟魯迅的普通與平凡

同學們課前也做了預習工作,下面同學們快速通讀文本,感悟 蕭紅塑造的魯迅形象。以小組為單位,思考一下,在這篇回憶錄中,作者一共敍述了魯迅先生哪些生活細節?

魯迅的“笑”

魯迅的步伐

魯迅品評衣着

魯迅的休息

魯迅晝夜陪客人、加班

魯迅談鬼故事

海嬰的問好

病種時刻伴隨的小畫

魯迅最後的時刻

<討論>你覺得哪個片段給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為什麼?

三、深入文本——感悟魯迅平凡之中藴含的不平凡

老師引導:

體貼、明朗的笑、幽默展現了魯迅先生和我們一樣也是擁有喜、怒、哀、樂的“普通人”。然而,如果我們細細品味細節,似乎還是能品出了異於常人的魯迅,我們彷彿又看到了“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接下來我們再來品讀文本,感悟一下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是否藴含着不凡之處。

現在大家將文本內容再次快速閲讀,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並形成文字內容,完成“任務二”馬上每一組請一位同學來彙報成果。

1:作者形神兼備地描繪了魯迅的一些習慣動作,比如走路很輕捷,“剛抓起帽子來往頭上一扣,同時左腿就伸出去了,彷彿不顧一切的走去”,這些動作表現出魯迅先生怎樣的精神?

這些動作表現出魯迅一往無前、義無返顧的大無畏精神,畫龍點睛般地勾畫出一個獨一無二、鮮靈生動的“活的魯迅”。

2: 既然魯迅先生“誰穿什麼衣裳我看不見”,作者為什麼要詳寫魯迅先生對衣着的 品評見解?

作者意在給我們呈現一個全方位完整的魯迅形象。“看不見”是指魯迅先生從來不關注穿着,説明他的注意力不在此,但他卻從不缺乏審美觀。魯迅先生服飾美學觀的核心思想是強調和諧,這些美學觀足見他獨到的眼光。最後,作者借許廣平之口,“周先生什麼書都看”,從側面説明了魯迅先生知識的廣博,學養的豐厚。

3:作者寫魯迅先生的休息,強調了他“翻一翻書就是休息”,表現了魯迅先生的什麼特點?

表現魯迅先生對時間的珍惜。

4:作者詳寫魯迅先生一天的時間安排,有何用意?

突出魯迅先生與常人不同的作息習慣,説明魯迅先生 抓緊一切時間工作,表現了他忘我奮鬥的偉大情懷。

5: 作者寫了一段魯迅談鬼的故事,有何用意?

表現魯迅先生勇敢大膽、幽默詼諧、富有科學精神。

6: 作者寫病中魯迅先生常看的一幅木刻畫,有何用意?

這明顯是一幅生命的圖贊,女人和飛散的頭髮,再加上小紅花,完全是鮮活的生命。暗示魯迅先生頑強的生命毅力。

7:文末寫魯迅生命的結束,突出“像他平日一樣,工作完了,他休息了”,這是什麼手法?有何用意?

作者運用諱飾手法,表現魯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徹底的奉獻精神。表達作者的無限悲痛和懷念之情。

老師引導:(作者在寫作中運用了細節描寫,流露出真摯情感,除此之外,我們發現,這篇文章在語言方面有什麼特點?“樸實” 接下來我們通過幾段樸實的句子來分析下句子中加點詞語特殊含義)

四、品味語言

聯繫上下文,體會加橫線詞語的含義

1.人家都起來了,魯迅先生才睡下。海嬰從三樓下來了,揹着書包,保姆送他到學校去,經過魯迅先生的門前,保姆總是吩咐他説:“輕一點走,輕一點走。”

第一句話,採用了對比的寫法,一個“才”字突出魯迅先生忘我的工作習慣,話雖平淡,情感卻十分深摯。第二句話,主要是寫保姆對海嬰的吩咐,一個“總是”表現了魯迅先生徹夜工作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同時也是魯迅長期不顧身體健康忘我工作的側面表現。

展開全文閲讀

2“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腳,就立刻變成了人。”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讓魯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為給了他一個做人的機會。

聯想到魯迅先生戰鬥的一生,吶喊的一生,這裏的“鬼”與“人”就都有了象徵意義:這裏的“鬼”是指那些品格低下,思想落後或者是立場錯誤的文化人,讓魯迅先生踢踢即為被魯迅先生批評、批判,揭露其身上的劣根性,如能改正,自能改頭換面,重新做人!

3.魯迅先生以為自己好了,別人也以為魯迅先生好了。準備冬天要慶祝魯迅先生工作三十年。

言淺意深,詞輕情重。兩個“以為”,與魯迅病情的實際相對立。魯迅先生“以為” ,是因為他一貫的不畏懼疾病,一貫的樂觀自信;別人——熱愛他的人“以為”,是因為對他的身體健康抱有太強烈的期望。然而不幸的是,這都是錯覺——真是悲從中來。“準備冬天要慶祝”,因為都“以為”魯迅先生病好了;特別提到“冬天”,因為,魯迅先生在10月17日逝世,人們的期望與殘酷的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使悲傷之情更深。

五、總結

主旨

這篇散文通過對魯迅先生的笑聲、走路、待人接物、讀書、寫作、養病、去 世等生活細節的描述,展示了偉大的魯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現了魯迅先生的審美情趣以及魅力氣質,抒發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熱愛和懷念之情。

2. 寫作特色

(1)真摯的情感表達。作者對魯迅的性格為人、日常生活十分了解,他時時處處都感受到魯迅偉大的人格魅力和無私、誠摯、寬厚慈愛的長者風範。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細膩描寫了魯迅的生活細節,字裏行間滲透着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愛戴、崇敬和懷念之情。

(2)淳樸的語言藝術。課文記敍了魯迅先生的一些瑣事,以樸實的語言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平易近人的魯迅先生,充滿了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3)生動的細節描 寫。作者敏鋭地捕捉了魯迅先生的許多生 活細節,以小見大,微中傳神,情真意切。

普通而平凡——平凡中藴含不平凡

(通過細節描寫塑造神韻兼備的魯迅形象)

結束語:

感謝作家蕭紅,讓我們結識了“走下聖壇”的魯迅先生,也學習了作者在散文創作方面不凡的功力。有的同學一提到寫作文就頭疼,不知從何下筆;有的同學擔心文筆不好,寫不出好文章來。其實只要善於從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有真情實感,不用華麗的辭藻,也一樣能寫出感人至深的文章來。希望通過本文的學習,對你的寫作有所啟迪。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朗讀感知課文

2.品味欣賞語言

3.領悟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品味欣賞精彩的語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愛國之情。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情景導入:

1.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並課件展示美麗豐饒的東北景物圖片。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

2. 作者簡介

端木蕻良(1912-1996),現代作家。遼寧省昌圖縣人,原名曹漢文、曹京平。中國的30年代,是動盪不安的年代,曹京平為避免國民黨迫害,決定給自己起個既不被人猜疑,又讓人難以模仿的筆名。於是,用了“端木”這個複姓,又把他東北家鄉紅高粱的別稱--“紅粱”移作名字。這樣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紅粱”。可是,他當時身處白色恐怖之中,公開使用“紅”字,很容易招來嫌疑。於是改用諧音 “端木蕻良” 。

3.字詞檢測

二、朗讀品味:

1、 教師範讀,學生思考:這是一片__的土地?用筆劃出相應的語句。

學生自讀,交流展示(美麗、豐饒、神祕、偉大、曾經歡笑、飽含屈辱、)

2、學生跳讀,思考:作者懷着__的情感?用筆劃出相應的語句。

交流展示(懷念、讚美、憂傷、憤怒、)

3、學生默讀,思考:作者發出__的誓言?用筆劃出相應的語句。

交流展示(誓為解放家鄉而戰鬥到底)

4、學生朗讀,進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

5、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着土地發出的,這一標題應該理解“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三、課堂小結

四、拓展延伸

賞析艾青的《我愛這土地》

五、作業佈置

1、透過重重的歷史帷幕,先烈們的目光默默地注視着我們,目光中充滿了憂傷、關切和期望。那我們該對先烈們説些什麼呢?

2、回顧歷史,面對現實,你想對同學們説些什麼呢?請寫下來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16

【課型】新授

【教材分析】:《阿長與《山海經》》是魯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七課,是魯迅先生的文章。這是一篇紀實性的文章。文章幾乎是按生活原樣,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是一個很有影響的人物。她饒舌、多事,有許多繁文縟節,但又爽朗、熱情、樂於助人,有着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作者通過兒時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這樣一個勞動婦女的深深地懷念之情。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生字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正確領會長媽媽這一人物形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學習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法,品味細節描寫。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方法】朗讀法、引導法、討論法。

【課前準備】1、學生準備:學生蒐集有關“阿長和《山海經》”的資料。

2、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一)導語

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魯迅除寫了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生之外,還寫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她講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祕莫測,給百草園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那麼,長媽媽是萬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板書標題、作者,

(二)作者介紹

指定學生簡介作者。

(三)出示教學目標

(四)檢查預習情況

學生藉助工具書解決字詞:駭 擄 悚 煌急 瘡疤 詰問 渴慕 霹靂 煩瑣 懼憚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認真閲讀課文,看看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

明確: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着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説“老掉了”等;最後寫了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事。

2、思考:課文對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寫得比較簡單?為什麼這樣安排?

明確:略寫了阿長的稱呼的來歷、“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討厭的種.種規矩、“長毛”的往事,詳寫了為“我”買《山海經》一事。略寫的那些內容能使人對長媽媽有個初步瞭解,她的外形特徵,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病,但這些並不能削弱對阿長媽媽的敬意,而詳寫買《山海經》一事,卻令人對長媽媽刮目相看,在作者看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卻能夠做成功”,我們可以想到幼小的魯迅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三、精讀課文,研讀賞析

分角色朗讀6-17自然段。

思考:長媽媽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煩的規矩?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從對這些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1.元旦除夕哈福橘,説是吃了它,一年到頭,順順溜溜……

2.説人死了必須説“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裏,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從對這些煩瑣的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是關心愛護“我”的,不然她也不會這樣“切切察察”、不厭其煩地告誡“我”。

3.作者還用詼諧的筆墨敍述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時,又使人看到了長媽媽的無知、淳樸。這在一個孩子的眼中,她有“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

運用了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四、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師:這篇課文中,你還有哪些問題不明白?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生提出問題,師生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師補充:文中描寫了長媽媽塞給“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樣描寫的?她的這一舉動寄託了她怎樣的願望?

生回答後,師明確:

文中寫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搖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態躍然紙上。而當“我”説:“阿媽,,恭喜……”之後,“她於是十分歡喜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裏。”欣喜之態溢於言表。作者雖然認為這是“元旦闢頭的磨難”,但正是這“磨難”中,寄託着長媽媽怎樣善良真誠的願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頭,順順流流”,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為並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裏”。

五、拓展延伸

元旦的古怪儀式中,特別傳神的是第二天清早阿長的惶急情景,這裏只有動作和神情,動作先是“將我按住”,再是“搖我的肩”,神情是“惶急地看着我”,此時真是無聲勝有聲,有豐富的潛台詞,你設想一下,阿長心裏最想説什麼?

六、課堂總結

1.學生談收穫。

2.教師結束語:魯迅筆下的長媽媽,她雖然多事饒舌,有些令人厭煩的規矩,但她真誠、善良淳樸、關心孩子,儘自己的可能幫助孩子,這樣的人,怎能不讓魯迅深深地懷念呢?

七、佈置作業《導與學》

八、板書設計

阿長與《山海經》

魯迅

事情:喜歡切切察察 睡覺擺“大”字 懂得許多規矩 講“長毛”的故事 買《山海經》

形象特徵:饒舌多事 不拘小節 迷信但真誠、善良無知淳樸 關心愛護、熱情善良

【課後反思】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長媽媽給人的初步印象是什麼?(指名回答)

長媽媽喜歡饒舌多事、不拘小節。無知、淳樸,關心愛護我。那麼,長媽媽還具有哪些性格特徵呢?最讓“我”對她產生敬意的是什麼呢?

二、精讀課文,研讀賞析

齊讀第18-28自然段。

1、這裏,作者詳細敍述了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經過。指名學生複述買書的起因、經過、結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遠房的叔祖那裏看到過,後來一直渴慕着繪圖的《山海經》。可遠房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吧,又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

經過:阿長向“我”問《山海經》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她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

結果:“我”深受感動,從而不由得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

小結:文中用一個“霹靂”的比喻和詞語“震驚”寫出了“我”十分震驚的心理,也表現了“殘’對長媽媽產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繪圖《山海經》的欣喜之態宛然可見。

2、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的什麼心理?

3、當阿長説“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我”有什麼反應?表現出怎樣的心情?

4、“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為什麼會產生“新的敬意”?為什麼説“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5、“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為什麼這麼説?

6、文中哪句話抒發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懷念之情?

7、劃出描寫阿長的句子,判斷這些句子運用了哪幾種描寫方法?

8、分析“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處,寫出了人物的哪些特點?

解決問題,學生自由討論,老師歸納作答。

明確2、 “我知道她並非學者,説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説了。”説明我對從她那裏得到《山海經》沒抱任何希望,只是説説而已。

3、“我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 説明我聽到以後很震驚,很感動,表現了我極度驚喜、興奮的心情。

4、為我買來《山海經》,她確有偉大的神力。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

5、這四本書雖然很粗拙,但卻是由一個誰也想不到的人我買來的,當時給了我非常大的震動,讓我產生過感激和“新的敬意”

6、明確問題五: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

7、明確問題六:“她穿着新的藍布衫回來了,……我給你買來了!”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穿着新的藍布衫”寫一人普通婦女的打扮。

“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寫她對我的關切、愛護之情。

“高興”寫為我買來了而高興,可見長媽媽的仁慈、善良。

“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寫出了一個淳樸、熱心、關愛孩子的阿長。

8、“哥兒”的稱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長對我的親熱、疼愛之情。“三哼經”的説法非常傳神地展現了一個不識字的普通婦女形象。但就是這麼一個不識字的人竟給我買到了《山海經》,所以當聽了這話時,“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 全體都震悚起來。”就顯得真實自然,毫不誇張了。因此這處語言描寫生動傳神地展現了阿長雖然不識字沒文化但卻淳樸、熱心、關愛孩子的形象特徵,非常吻合人物的特點。

這部分圍繞阿長的淳樸熱心、關愛孩子的性格特點寫了阿長給我買《山海經》一事,通過具體的細節描寫,生動傳神地刻畫出了一個善良、仁慈、關愛孩子的長媽媽的高大形象。

9、畫出文中表明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態度的詞句,比較前後有什麼變化,這是一種什麼寫法,有什麼好處?

感情變化:討厭--敬意--憎惡--新的敬意--懷念

(先抑) (後揚)

提問:文中哪些地方抒寫了作者這種懷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明確:最後兩個自然段,直接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文章最後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的懷裏永安她的魂靈!”這正是作者深沉懷念的真實寫照。

三、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1. 本文的記敍線索是什麼?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變化為線索的。

2. 為什麼文題是“阿長與《山海經》”,而文中卻寫了幾件似和《山海經》無直接聯繫的事?記敍文的中心是作者通過記敍人和事體現出來的對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貫穿着文章始終,是文章的靈魂。作者是根據中心思想來選擇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記敍文的詳略安排,是根據中心來確定的。對錶現中心意思有較大作用的,為了突出重點,就要詳細描述;與中心意思有些關係的次要材料就要寫得簡略些,詳略配合得當,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達中心意思。略寫往往是記敍文中的烘托部分,沒有略寫,文章內容就會呆板,頭緒就會不清,情節就會不連貫。如果説詳寫是紅花,略寫就是不可 少的綠葉。如文中略寫的“我”不大佩服阿長的三件事就起到了豐富文章內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畫阿長這個人物形象,增強文章的真實性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像阿長這樣的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樣看待他們,請用一二百字寫下來。

五、課堂總結。

1.學生談收穫。

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穫,可以從描寫方法、寫作方法、基礎知識、情感等方面談。

2.教師結束語。 總觀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後來發生“新的敬意”,到最後發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來刻畫阿長這一封建社會的普通勞動婦女形象,刻畫出了一個淳樸熱情、善良仁慈、關愛小孩的長媽媽形象,抒發了自己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懷念。

六、佈置作業

繼續完成寫作練習

七、板書設計

感情變化:討厭--敬意--憎惡--新的敬意--懷念

(先抑) (後揚)

【課後反思】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17

教學重點: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

可通過朗讀來揣摩領會人物形象,讓學生進行討論來理解課文。

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二、簡介作者作品。

1.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的。

三、學生齊讀課文。

1.掌握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但當涉獵:只見往事:知道以為:認為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

應理解為:蒙以軍中多務辭,以:拿,用,介詞。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長兄怎樣知道這件事這麼晚啊!何:怎麼,為何。

四、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情節。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

辭十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目蒙學習的效果的?

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的。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後,有何舉動?

結友。

5.概括情節:勸學~就學一議論~結友。

6思考:課文在情節的處理上有什麼特點?

理解:①詳寫勸學、議論,尤以議論為甚;就學、結友測一筆帶過。

②正面寫勸學經過,通過議論之後用魯肅的驚歎,從側面寫呂蒙學業的長進。

③情節以人物對話為主。

五、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1.請一位同學朗讀孫權的話。

思考討論:

不可不學!寫出了怎樣的口氣?表現了怎樣的心理?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18

一、教學目的

1、自讀文章,把握閲讀散文的方法,培養學生自讀能力。

2、品析描寫小桃樹的語句,體會作者對小桃樹的獨特情感。

3、託物言志、雙線交織的寫法

4、理解文章讚美小桃樹頑強的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義,加深學生對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二、重點目標:

託物言志的寫法和作者抒發的情感,自讀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瞭解自讀學情: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賈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你自讀這篇文章,你讀出了什麼?

學生回答有所感悟即可,教師要從學生的閲讀感受中準確地把握班級學生的閲讀能力和閲讀難點。

(二)關注課文旁批,理解自讀要求:這篇自讀課文,編者為我們做了幾處旁批?其中哪幾處是提問的?你自己能解決問題嗎?

編者在《一棵小桃樹》中標註了五處旁批。①尋常的情景,不尋常的情感。②課文中一些描寫反覆出現,比如多次描寫小桃樹“沒出息”。散文中這類地方,往往寄託着深意,要仔細體會。③是什麼使我遺忘了小桃樹?④“蓄着我的夢”的桃核長成了樹,而且真的開了花。作者僅僅在寫花嗎?⑤“我”的情感在這裏來了一個轉折,您讀出來了嗎?

五處旁批,後三處提問,教學中利用這三處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的內容、作者情感以及相關主旨。

(三)五個旁批當中哪個是告訴我們閲讀這類散文的方法的?

即第二處:課文中一些描寫反覆出現,比如多次描寫小桃樹“沒出息”。散文中這類地方,往往寄託着深意,要仔細體會。

這樣引導學生閲讀第四段中這棵“沒出息”的小桃樹的描寫,品味語言,感受深意。第四段教師做出指導示範,再放手學生找出並有感情地朗讀其他寫這棵“沒出息”的小桃樹的語句,重在感受品味,課堂上不做細緻的研讀品析。

(四)同學們,作者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筆墨寫這棵“沒出息”的小桃樹?——理解小桃樹中的深刻含義,理解本文託物言志、雙線交織的寫法。

(五)最後一處旁批引領思考,即文章第一個旁批“尋常的情景,不尋常的情感”,理解散文閲讀重在悟情。《一棵小桃樹》的第一段文字研讀:“我常常想要給我的小桃樹寫點文章,但卻終沒有寫就一個字來。” 文章一開頭就飽含着作者對小桃樹的一往情深,“常常”一詞尤見感恩懷念之深。

問:如果作者只能寫一個字,來寫他的小桃樹,你覺得,他會寫哪個字?以此問把整節課推向高潮,打開學生閲讀思維的大門,進一步理解本文複雜深沉的情感和精神內涵,加深學生對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19

教學目標:

1、品析描寫小桃樹的語句,體會作者對小桃樹的獨特情感。

2、比較小桃樹的成長和“我”的人生經歷,領會小桃樹的深刻內涵,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3、學習作者面對生活的困苦和磨難,要頑強地鬥爭,不懈地追求。

教學難點:學習比較閲讀的方法。體會託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法、點撥法。

學法: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相結合。

課前準備:佈置學生查找作者賈平凹的資料,蒐集與桃樹、桃花有關的詩句,結合“閲讀提示”自學課文。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歷代詩詞中,題詠桃花的傳世佳句多不勝數, 大家課前蒐集了與桃樹、桃花有關的詩詞,我們欣賞一下。

桃之夭妖,灼灼(zhuó zhuó)其華。——《詩經》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王維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映淺紅。——杜甫

鴨頭春水濃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臉。——蘇軾《送別詩》 桃花亂落如紅雨。——李賀《將進酒》

可以看出,古代詩人看到美麗的桃花、桃樹,引發了許多人生的思索。今天我們看一下,著名作家賈平凹看到桃樹、桃花時又會從中得到怎樣的人生啟迪呢?板書課題《一顆小桃樹》。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彙報自學,展示自我

1、介紹作者

賈平凹,當代著名作家。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奇才,被譽為“鬼才”。1984年《臘月正月》獲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1987年《浮躁》獲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1989年《愛的蹤跡》獲全國優秀散文獎,1997年《滿月兒》獲得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廢都》獲法國費米娜外國文學獎,20__年《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20__年《古爐》獲得施耐庵文學獎。

2、讀準下面重點詞語的字音:

馬嵬坡( wéi ) 撂( liào ) 褪( tuì ) 矜持( jīn ) 懺悔( chàn )

纖纖( xiān )

點撥:可以從修辭手法使用的角度鑑賞語言,也可以通過具體的詞句的品析,體會語言的魅力。

“我深深閉了柴門,佇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樹在風雨裏哆嗦。”

(“哆嗦”一詞使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小桃樹遭受的磨難。)

“纖纖的生靈,枝條已經慌亂,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裏,三點兩點地在黃水裏打着旋兒。”(“慌亂”一詞使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桃花被打落在泥水裏的悲慘景象。)

“它長得很委屈,是彎了頭,緊抱着身子的。”

(“委屈”一詞使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突出小桃樹生活的很艱難。)

“第二天才舒開身來,瘦瘦的,黃黃的,似乎一碰,便立即會斷了去。”

(細節描寫,突出它的脆弱。)

“它竟然還在長着,彎彎的身子,努力撐着的枝條,已經有院牆高了。”

(“彎彎的”與“努力撐着”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小桃樹的堅強。)

“那瓣片兒單薄得似紙做的,沒有肉的感覺,沒有粉的感覺,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蒼白白的臉,又偏苦澀澀地笑着。”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的表現了小桃樹花的慘淡、柔弱,但又是那麼堅強。)

“花幸好並沒有立即謝去。就那麼一樹,孤孤地開在牆角。”

(“孤孤”一詞寫出了小桃樹的孤獨寂寞。)

“我每每看着它,卻發現從未有一隻蜜蜂去戀過它,一隻蝴蝶去飛過它。”

(寫出了小桃樹遭受的冷落、不公平的待遇,讓人心生憐意。)

“雨還在下着,我的小桃樹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掙扎起來。”

(“掙扎”一詞使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寫出小桃樹雖然備受打擊,仍然堅強。)

“一樹的桃花,一片,一片,濕得深重,像一隻天鵝,眼睜睜地羽毛剝脱,變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展開全文閲讀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寫出小桃樹受到自然界摧殘。)

“那樹的頂端,高高的一枝兒上,竟還保留着一個欲綻的花苞,嫩黃的,嫩紅的,在風中搖着,抖着滿身的雨水,幾次要掉下來了,但卻沒有掉下去,像風浪裏航道上的指示燈,閃着時隱時現的嫩黃的光,嫩紅的光。”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花苞比作風浪裏航道上的指示燈,表現了小桃樹頑強的生命力,同時也給予作者希望和信念。)

總結:

摹形着色的:“纖纖生靈”“太小”“瘦瘦的、黃黃的”“太白、太淡”“單薄”等等。———表現了它的弱小。

描寫動作、神情的:“哆嗦”“彎着頭,抱緊着身子”“努力撐着”“掙扎”“抖着”“搖着”“苦澀澀地笑”等等。———表現它面對逆境頑強搏鬥。

2、小桃樹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哪些磨難?

點撥:小桃樹是在幾乎被“我”忘卻時破土而出的。一出世,大家都笑它,連奶奶也説它沒出息。它在生長過程中被豬拱折過,險些被砍掉。它第一次開花就遭到經風雨的摧殘。

3、討論哪些地方表現了“我”對小桃樹的深情?

點撥:文章一開頭就飽含着作者對小桃樹的一往情深:當初懷着它能給我帶來幸福的希望,讓它“孕育着我的夢”而種下它,所以“我”偏愛它;見到它長得纖弱,沒人管它,為自己漂泊他鄉忘卻了它而難過;當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見到小桃樹在風雨中掙扎,更痛苦而又無可奈何了。最後看見小桃樹勇敢地與風雨搏鬥,保留下一朵欲綻的花苞,“我”受到感動。

4、這篇散文借小桃樹抒發了自己的情志、理想,找出最能表現作者情感傾向的句子。

點撥:啊,小桃樹啊!我該怎麼感激你,你到底還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會開嗎?你開的是灼灼的嗎?香香的嗎?我親愛的,你那花是會開得美的,而且會孕出一個桃兒來的;我還叫你是我的夢的精靈兒,對嗎?

(二)比較閲讀,體會作者情感

請同學們將小桃樹的生長過程和“我”的人生經歷進行比較,體會作者要抒發怎樣的真摯情感?21教育

1、圈點勾畫出文章中表達小桃樹的生長過程和“我”的人生經歷的語句,然後填寫表格進行比較。

小桃樹 我

成長環境 生長在院子的角落裏,見不到陽光,被豬拱折過,還險些被砍掉。 生長在農村,到城裏後才發現自己的渺小——可以推測我最初在城裏的成長環境不盡如意。

成長經歷 小桃樹開花時,即遭受了風雨的摧殘,枝條被搖撼,花瓣一片片落下,容顏褪盡。 我滿懷要轟轟烈烈地幹一番事業的願望,但卻“發現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經受這人生挫折。

面對挫折的態度 小桃樹雖然遭遇不幸,它卻不屈不撓,以其特有的生命力,頑強地生長着。 我的脾氣一天比一天地壞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暮老了”。

2、“我”為什麼如此愛戀它小桃樹?

點撥:補充賈平凹的經歷:賈平凹生於陝西的一個偏僻落後的小山村。當代青年作家。父親是鄉村教師,母親是農民。“文~”中,家庭遭到毀滅性摧殘,他淪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機會進入西北大學學習漢語言文字。此後一直生活在西安,從事文學編輯兼寫作。

小桃樹的坎坷生長經歷又和“我”的生活道路相似。小桃樹寄託着“我”的夢想,也承載着“我”幼年的思想感情。

3、作者僅僅在寫花嗎?

點撥:作者不僅僅是在寫花,也是在寫自己的坎坷經歷,運用託物言志的寫法。不僅僅是在

4、説説最後一段的作用?

點撥:小桃樹的頑強生命力看到了希望,堅定了信念。儘管經歷了生活的磨難,但是,堅信不屈不撓的奮鬥,定會創造美好的未來,實現美好的理想。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三)合作交流,理解文章寫法

1、本文的線索是什麼?

點撥:一明一暗兩條線索:

明線是小桃樹的經歷:桃核兒埋在角落裏——萌芽(嫩綠)——長到二尺來高(瘦,黃,沒人理會)——有院牆高了(被豬拱折,討人嫌,被遺忘,奶奶照顧)——開花(弱小,遭大雨,花零落,掙扎)——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個欲綻的花苞。

暗線是我的經歷:“我”出生在偏僻落後的山村小院,從小有夢想——離家出山,進城讀書,感到自己渺小,但想幹一番事業——長大成人後,方知人世複雜,社會複雜,感到自己太幼稚、太天真了,遭受種.種磨難——像小桃樹一樣,我心裏“到底還有一朵花呢。”對理想對幸福的追求更加堅定了。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是一篇狀物抒情、託物言志的散文。描寫了一棵在逆境中誕生,在逆境中成長的小桃樹,歷經風雨仍頑強生存,讚頌了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精神。借小桃樹揭示了 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撓的奮鬥,定會戰勝磨難,創造出美好的未來。讓我們的“小桃樹”開出燦爛的桃花。

六、佈置作業

1、蒐集並默寫描寫桃花的古詩詞名句。

2、課外閲讀賈平凹的散文《醜石》。

板書設計:

我的小桃樹

小桃樹:(明) 飽受風雨 險遭砍伐 冷落掙扎

我:(暗) 孩提存着夢想 進城感到渺小 長大發現幼稚

託物言志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20

【導學目標】

1.體會文本伏筆手法運用的精妙。

2.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性偉大。

3.找出文中的伏筆和照應之處。

4.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質,進而體會人性之偉大。

【課時計劃】1課時

教法指導:

1.自主學習讓學生圍繞“自學互研”中的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

(1)學生帶着導學目標,認真閲讀課文及相關參考資料,捕捉課文中的關鍵段落、句子、詞語,儘量獨立完成步驟二中的思考題,準備展示交流。

(2)記錄疑難問題,將自主學習沒有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用於合作探究時解決。

2.合作學習

(1)每個小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驟二中的答案,同小組內其他成員在小組長的統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驟三中的思考題。

(2)同桌之間互相討論,有分歧不能達成一致的,小組討論;小組內不能達成一致的,組長記錄下來,以備全班討論時交流。

(3)全班討論時,教師不能一下子給出答案,在學生思維的火花充分碰撞後,再點撥引導,達到啟發思維的目的。

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眼睛是心靈的窗户。不管如何,時刻讓你的眼睛探索到這個世界的美好才是選擇,我們就應該時刻帶好自己的眼睛用它們去捕捉每一個美的瞬間。不要讓它們消沉下去,失去對美好世界的探索。回眸20__,中國科幻小説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這部《三體》,説到《三體》,就一定要提到作者--劉慈欣,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這篇有關“眼睛”的文章。

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生難字詞

(1)字音

點綴(zhuì)漫步(màn)遲鈍(dùn)閒暇(xiá)

凸現(tū)拍攝(shè)蔚藍(wèi)合攏(lǒnɡ)

(2)詞義

遲鈍:指反應遲緩;腦子不靈敏。

閒暇:泛指閒空沒有事的時候。

不期而遇:沒有約定而遇見。指意外碰見。

心有靈犀:現多比喻雙方對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領神會。

天涯海角:形容極遠的地方,或相隔極遠。

2.作者名片

劉慈欣,大陸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發表科幻作品,曾於1999年至20__年連續五年獲得科幻小説銀河獎,至今發表中短篇科幻小説20餘部,他的作品因宏偉大氣、想象絢麗而獲得廣泛讚譽。

3.文體知識

科幻小説,是小説類別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着科學事實和預見、想象。通常將“科學”“幻想”和“小説”視為其三要素。是隨着近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指導朗讀

聽範讀錄音,小組互讀精彩片段。

2.整體感知

(1)請看標題--《帶上她的眼睛》,你能設計幾個怎樣的問題來考考同學們?

帶上她的眼睛去幹嘛?(帶上她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

【交流點撥】①為什麼要帶上她的眼睛?(帶上小女孩的眼睛最後一次領略地球表面的風光。)

②為什麼是最後一次呢?(因為小女孩被困在地心裏面再也無法出來了。)

③為什麼出不來了呢?(因為她是“落日六號”的領航員,飛船在地心出了事故,所以她被困在了地心。)

(2)將剛才同學們的回答連貫起來,寫成一段話,來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

【交流點撥】我覺得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落日六號”地航飛船失事了,領航員小姑娘被困在了地心,再也無法看見地面世界,所以主任讓我帶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步驟三精讀課文探究寫法

1.本文曾獲得1999年第11屆銀河獎一等獎,其能夠獲獎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構思的巧妙。

【交流點撥】第2段:“是一個好像剛畢業的小姑娘”。

第43段:“飛船上的生命循環系統還可以運行50年至80年,她將在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裏度過自己的餘生。”

寫出了剛剛畢業的小姑娘,花季才剛剛開始啊,就被終身囚禁,太慘了!開頭的那句“是一個好像剛畢業的小姑娘”是為後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這樣的表現手法叫伏筆。

2.巧妙地運用伏筆與照應,可以收到雖在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的效果。文中像這樣的伏筆還有不少,它們究竟有什麼作用呢?

運用旁批法來體會其作用。課文中原有一些旁批,找出文中其他地方的伏筆和照應之處,通過旁批的方式,説説這裏的伏筆和照應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每個同學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處旁批,寫出自己獨特的體會或疑惑。寫完之後交換看,精選最棒的一則旁批交流。鄰座的同學互相觀摩,看看別人是怎麼寫的,組長負責組織。

(1)“熱,熱得像--地獄。”小女孩説的這句話非常奇怪,為什麼會熱呢,因為太空中是很寒冷的,這不合常理。而且還説熱得像地獄,這就更加難以理解了。這幾處就是埋下的伏筆。

因為“飛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質中”,“周圍是温度高達5000攝氏度,壓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鐘內變成金剛石的液態鐵鎳!”當然會熱得像地獄。

(2)小女孩為什麼不想讓大家知道她現在的處境呢?不想讓文中的“我”知道她是一個被囚禁在地心裏再也出不來的人呢?

【交流點撥】小姑娘是想一個人承擔這些生命中巨大的苦難,不想朋友們為她擔心,這是一個懂事的小姑娘。從反面來説,這也説明這個小姑娘處境實在是太慘了,慘得連她自己都不願意向別人提起這個事情。

(3)“呀,真美,能聞聞它嗎?不,別拔下它。”這是一處伏筆,照應後文的“生命算什麼,僅僅能用脆弱來描述它嗎”?

【交流點撥】因為小姑娘深知自己根本就沒有希望回到地面了,所以她對這些小花產生了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覺。她已經把自己當成了小花--那麼脆弱,卻又那麼頑強。

3.同樣的脆弱,同樣的悲慘。小花的生命是脆弱的,小姑娘的生命同樣是脆弱的。所以説,文中這麼多的伏筆和照應,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表現出小姑娘的處境。小姑娘的處境怎麼樣?請你設想一下。

【交流點撥】同它對接,在艙門打開的一瞬間,我看到了“落日六號”內整潔的陳設。我走了進去,那個小姑娘同二十年前相比,長高了,這是在失重環境中長期生活的人的通病。她對着我微微一笑,説:“你來了。”這二十年的光陰,就在她的微微一笑中煙消雲散。我帶着她回到了地面,她留下的資料果然起了大作用,人類對地心世界的認識更為充分,一個嶄新的紀元開始了。

步驟四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總結課文

文中的伏筆與照應,構思巧妙,引人入勝,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科幻作品的無窮魅力。希望本文的學習能夠為大家打開一扇閲讀科幻作品的大門,領略科幻的神奇。

【交流點撥】今天通過對科幻小説伏筆的旁批與品味,我們不僅讀出了構思的精妙,也讀出了科學及獻身的精神。願同學們課外讀更多的佳作,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能學上一招。

2.拓展延伸

平時我們接觸過不少科幻小説,請展示一下這些科幻小説。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21

一、指導思想:

語文教學必須着眼精神,教、學好必修課文和語文知識,切實培養學生閲讀和表達能力。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更新教學理念,大膽進行教學改革,實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創造性學習創造必要的條件,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進一步提高。

二、教學要求:

1、讓學生把握作者筆下的景物特徵,體會狀物記敍文的特點——以描寫和敍述為基本表達方式,描寫時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徵,或託物言志,或詠物抒情,並由此體會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時要學習作者觀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優美生動的語言。

2、按時間線索,瞭解人物的成長過程,結合人物所處的背景,做出恰當的評價。

3、引導學生進一步瞭解童話在語言運用、形象刻畫、情節安排等方面的特點。幫助學生認識社會、理解人生,引導學生做一個通達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4、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審美情趣;引導學生體驗和理解作品,品評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5、讓學生逐步接觸、瞭解説、銘、寓言、筆記小説等古代散文的特點,增強對古代生活的感性認識。朗讀、背誦古詩文,體味古詩文語言的音韻美。

6、加強學生的品德修養,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

三、教學目標:

1、思想品德目標: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學生社會主義的思想品質,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健康高深的審美情趣,

2、知識目標:瞭解課文中出現的有關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識,瞭解描寫方法和修辭方法和詞類的有關知識,熟記課文中出現的生字生詞的音形義。

3、掌握和運用知識能力的目標: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文章的思路,瞭解基本寫法,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讀略讀的方法,培養默讀的習慣,提高閲讀速度,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讀文言文課文,要了解內容,背誦一些基本篇目,熟練使用常用字典詞典。

4、人文素質目標:把課本中感受學習到的有關人的語文素質的東西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儀態,為人處事的心理。

四、教學難點:

1、古代的作品畢竟距今有些距離,學生不能完全理解古代作品的文字表達。

2、學生文學水平有限,對有些文章的理解有一點的難度。

3、沒有置身於當時的社會現實,對於理解作者的情感思想有些許困難。

4、學生閲讀量少,文學常識薄弱,寫作水平有待提高。

五、教學重點:

1、學生在課前必須做好預習,與課文相關的文學常識要及時補充。

2、好的文章,要引導學生反覆引用誦讀,感受它的音韻和文氣,進入它的語境之中。

3、古代文學作品的鑑賞,須真正深入體會作者的感情愛憎,感受作品的藝術感。

4、學習古文講解詳細,注重字詞解析,打好學生學習古文的能力。

六、教學方法:

1、結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賞、誦讀欣賞,引導學生進行綜合訓練,注重培養語言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認真抓好聽説讀寫訓練,進行口語交際訓練。

2、引導學生多讀文學名著,拓寬學生學習的領域。

3、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

4、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

5、利用學校圖書室、校園廣播、網絡及其它媒體開發教學資源。

七、教材分析:

全書按主題合成單元,每個單元按照主題進行綜合訓練。在綜合學科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不斷的實踐中,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第一單元:狀物類記敍文單元;第二單元:傳記單元;第三單元:童話單元;第四單元:現代詩單元;第五單元:事物説明文單元;第六單元:古詩文單元;第七單元:古詩文傳記單元。

八、所需課時:

80課時

九、教學安排:

第一單元:共13課時

(第一三四六課各2課時,寫作2課時,口語交際1課時,單元考2課時)

第二單元:共12課時

(第七、八、十課各1課時,第九、十一各2課時,寫作2課時,綜合性學習1課時)

第三單元:共15課時

(第十二至十六課各2課時,寫作2課時,口語交際1課時)

第四單元:共15課時(第十七至二十一課各2課時,寫作2課時,口語交際1課時)

第五單元:共12課時

(第23、24課課各2課時,第22、25、26課各1課時,寫作2課時,綜合性學習1課時)

第六單元:共13課時(第26、28、29課2課時,第27、30、31課各1課時,寫作2課時,口語交際1課時,綜合性學習1課時)

十、教學總結:

希望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審美情趣;引導學生體驗和理解作品,品評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提高學生欣賞文章的能力。能夠擴寬學生的閲讀量,豐富學生的文學常識,打好學習古文的能力。在教學中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課上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鼓勵學生踴躍發表自己的獨特看法。一學期的語文學習,學生接觸的作者,文章多了,學生語文基礎得到提高,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22

教學目標

1快速默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作者感情

2理清故事情節,體味關鍵語句

3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團結合作,勇於犧牲的精神。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表達的頌揚之情,通過默讀、重點朗讀,體味關鍵語句,認識人類挑戰自身,實現生命價值的偉大。

教學設計

板書課題並出示目標。

感知內容

檢查預習“讀一讀,寫一寫”

學生默讀,複述課文,理清故事情節

出示問題組:

1.本文寫了什麼內容?哪些細節最讓你激動難忘,説給大家聽

2.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邊讀邊圈點勾畫,然後四人小組互相複述故事

研讀課文

1. 教師導學

學生朗讀課文重點片段,在朗讀中深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

2. 合作探究

(1) 斯科特等探險隊們表現出人類怎樣的優秀品質?具體表現在那裏?

(2) 作者為什麼給失敗者斯科特作傳

(3) 斯科特一行人探險的意義是什麼?

3. 小結

作者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來寫了這個悲劇,頌揚一種人類勇於探索的精神、為事業而獻身的從高精神。他們的精神讓所有人仰慕,給後人以精神的鼓舞

體驗與反思

導學

斯科特等人為人類事業而獻身的淙高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學習了這片文章對你有什麼啟發?聯繫生活實際討論。

作業

積累字詞句寫一篇讀書筆記。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23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善於從擷取生活瑣事中去展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2、體會作者多種描寫手法的藝術效果。

2、體會偉人魯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性格和深厚的愛國情感、“孺子牛”般奉獻精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思路:

1、整體把握——深入瞭解——討論課文

2、走近魯迅——學習魯迅——反思自己

3、魯迅的形象:偉大——平凡——偉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提起魯迅,總會想起很多詞語:深邃、沉重、嚴厲、倔強……濃黑的一字須,根根向上的頭髮,面目嚴肅冷峻,這是魯迅通常留給我們的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的魯迅也是這樣嗎?提起魯迅我們還會和偉大睿智聯繫在一起,但日常生活中的魯迅也是不苟言笑的嗎?他有沒有平凡的一面?我們經常説偉大往往寓於平凡之中,這句話適用於魯迅嗎?我們是否能從他平凡生活中發掘出他偉大的一面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一起探究一下蕭紅筆下的魯迅形象。

二、默讀課文,初步感知

思考:讓我們一同走近魯迅,請同學介紹你所瞭解的魯迅。

三、深入研讀討論

1、請大家默讀課文,總結課文共寫了幾個有關魯迅的片段?可以歸納為幾類?

明確:共10個6類,分別圍繞外貌行動、待人接物、飲食起居、讀書寫作、休閒娛樂、與青年們交往6類生活場景來描寫和塑造魯迅先生的,使之具體、形象、生動。

2、哪一個片段最能打動你或者你認為寫的最好?聯繫自身或現實生活談談你的認識?

(1)、外貌行動

第1個片段,概括寫魯迅先生“笑”的情態,突出其“明朗”的特點;概括寫魯迅先生“走”的情態,突出其“輕捷”的特點。

(2)、待人接物

第2個片段,具體寫魯迅先生對“我”和許廣平的衣着批評一事,充分顯示出魯迅先生對待青年人既嚴肅批評其缺點,又不倦地給予幫助。

(3)、飲食起居

第3個片段,概括寫魯迅先生的飲食情況,喜歡北方飯菜,讚美蕭紅做的飯菜可口;魯迅的胃不好。

第7個片段和青年交往中咖啡、可可、汽水之類家裏都不預備,家裏“餅乾”,“向日葵子”;

第8個片段,魯迅簡易而兩用的枱燈;

第9個片段,和青年的交往,一次外出吃福建菜,海嬰説菜不新鮮,全座的人都不相信,魯迅確信孩子的判斷,事實證明的確如此,説明魯迅先生不會輕易抹殺孩子的天性。

(4)、與青年交往

第6個片段,讀青年人的來稿,直至深夜

第9個片段,泡一壺紅茶,和青年們一談就一兩個鐘頭,談論當時中國的局勢,如“偽滿洲國”

(5)、休閒娛樂

第7個片段,看電影,介紹“珂勒惠支”的版畫,以及史沫特烈援助當時的中國的事情;

(6)、讀書工作

第4個片段,幫助瞿秋白先生校訂《海上述林》,聯繫出版社。

第5個片段,與馮雪峯交往,支持革命,熱愛祖國;

第8個片段,寫先生夜間工作的情景,飽含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無限崇敬,感念之情.

第10個片段,詳細寫魯迅先生生病的情景,概括寫魯迅先生病中筆耕不輟。

3、請就文中描寫的魯迅背影,寫一段你的感悟,80字。

四、小結 :

閲讀魯迅的著作,我們可以感知作為思想家和文學家的魯迅;今天又通過蕭紅的回憶,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生活化真實化的魯迅,讓我們親臨到魯迅偉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關心、扶持青年人和熱愛祖國、支持革命是寓於平凡而真實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許正如人們所説,偉大正是寓於這種平凡之中吧,也一如他在詩歌中所説的那樣: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2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銘”“説”這種古代文體及其特點。

2.積累文言詞彙,理解文章內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語言。

3.理解文章託物言志的寫作特徵;體會語言特色及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誦讀課文,體味駢散結合的語言之美,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誦讀法、批註法、“知人論文”探究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並理解作者高潔的品質、安貧樂道的情趣和豪邁的氣概。

2.領悟文中君子的高潔品質,並把其化為自己對崇高道德的追求。

導語設計

設計1:(背景導入)

在中國的諸多文化遺蹟當中,有很多帝王將相的宮府宅邸,它們或者以豪華氣派讓人驚歎不已,或者以設計精巧讓人流連忘返。但有一處居所,它既小且陋,卻因主人的一篇銘文而傳頌千載。這就是唐代劉禹錫的“陋室”。下面讓我們學習《陋室銘》,一起走進“陋室”,走進劉禹錫的精神世界。

設計2:(激發興趣)

來到嘉興,就不能不説南湖,誰給我介紹一下南湖?(紅船,南湖菱)南湖還有一種特產,就是“南湖菱”。誰來介紹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稱“菱角”,南湖菱與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樣,是無角菱。據説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會變成無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與“靈”相通,據説,吃了南湖菱會讓人有靈氣,南湖菱養育了充滿靈氣的嘉興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學眼睛都水靈靈的,個個都充滿了靈氣啊。

遠在唐朝的時候,嘉興就孕育了一個充滿靈氣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劉禹錫。他出生在嘉興,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靈氣。他在老師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滿腹經綸。19歲時遊學當時的京城長安。22歲就進士及第,後來年紀輕輕就成了朝廷裏的重要官員,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寫的詩與白居易齊名,他寫的文與柳宗元齊名。

我們國小裏就學過他的一首詩《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只有內心寧靜的人,才能寫出如此富有詩情畫意的月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銘》。

設計3:(激情導入)

荷花也稱蓮花,它一直是中國畫家們喜愛的繪畫題材,也是歷來為文人墨客們所稱頌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愛此荷花鮮”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殘紅半破蓮。從來寥落意,不似此池邊”分別抒發了詩人不同的感情。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入荷花別樣紅”則抒寫了滿湖荷花帶給人們的無盡喜悦。而宋代哲學家周敦頤在南康郡做官時,曾親自率領屬下開挖了一塊四十餘丈寬的池塘種蓮。他憑欄放目,觸景生情,寫下了讚美蓮花的傳世名篇《愛蓮説》。

設計4:(哲理導入)

世間萬物,總能引起人們對生活的沉思。一些事物所具有的品質,也經常引起人們的聯想,並藉以鞭策自己過更高尚的生活。今天,我們就學習宋代哲學家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説》,看一看作者對蓮花的品質作了怎樣的聯想,表達了他怎樣的心志。

第1課時

學習目標

1.瞭解“銘”這種古代文體及其特點。(重點)

2.積累文言詞彙,理解文章內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語言。(重難點)

學習過程

目標導學一 :背景介紹,檢查預習

1.題解:當時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當判官,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橫加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反而還撰寫了一幅對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這個舉動可氣壞了知縣,於是他將劉禹錫的住所由城南調到城北,並把房屋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依依,劉禹錫觸景生情,又寫了一幅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調到城中,而且只給他一間僅能容下一牀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光,搬了三次家,劉禹錫想,這狗官也實在太不像話了,想作弄我,我偏不買你的賬,你要我愁,我偏樂,於是,憤然提筆,寫下了這篇《陋室銘》,並請大書法家柳公權書碑勒石,立於門前,以示“紀念”。

陋室,是劉禹錫的室名,就是簡陋的房子。一正房,兩廂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書“陋室銘”三個字,現在安徽和縣仍保存着。

2.銘: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來歌功頌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後來發展為一種獨立的文體。

目標導學二 :初讀美文,整體感知

1.準確朗讀全文,要求:

①讀準字音,如“馨xīn”、“牘dú”。

②結合課文註釋理清思路。

2.結合課文,組織學生依次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①課文名為《陋室銘》,為何結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這是否矛盾?

明確:不矛盾。題目中的“陋”是書房的形陋,而結尾處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簡陋,緊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這雖是陋室,但作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

②陋室不陋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明確:“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寫環境的清幽、雅緻。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朋友的賢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情懷。“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為瑣事縈懷的心態。

③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寫盡,為什麼又寫諸葛廬、子云亭呢?

明確:這是作者向深處開拓主題。採用類比,用歷諸葛亮和楊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們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揚天下,只要我繼續修身養性,我的陋室也將被後人稱道,我本人也會和諸葛亮、楊子云那樣被後人景仰。

④文章起筆寫山水似乎與陋室不相干,為什麼要這樣寫?

明確:古代傳説中,山中有神仙,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龍,這水就是靈水。作者在這裏運用類比的手法,意在説明既然山之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室之陋與不陋,就不在於它是否豪華富貴,而在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文章先用山水起筆,暗暗施墨,徐徐點題,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寫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後文的“德馨”。

3.學生小結本文思路,明確本文構思新穎、文意通達、句句相連、波瀾起伏、耐人尋味的寫作特點。

目標導學三 :品味剖析,領悟意境

1.組織學生領悟以下語句:

①“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學生想象句中之景,用語言描繪,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台階上長滿青苔,可見房子常年失修,窗前門旁長滿青草,可見環境的荒涼冷落。“上”字寫出了苔蘚從台階上爬到陋室,彷彿要聽聽主人在説什麼。“入”字則寫出了青草彷彿在窗口窺視主人在幹什麼,這裏採用擬人手法,把苔蘚青草寫活了,賦予它們以人的靈性。我們已忘卻陋室的淒涼荒蕪,而感受到春意盎然、生機勃勃,同時文句也流露出作者對這景色的喜愛之情。

②“鴻儒”可換成“羣儒”嗎?“金經”可換為“五經”嗎?

明確:“鴻儒”不可換成“羣儒”,因“羣儒”無大之義,顯得太多了。“金經”也不可換為“五經”,因作者當時受貶,思想上有些消沉,想從佛經上找到某種寄託,“閲金經”正是作者當時感情的折射。

2.品讀以上文句,體會意境美。

目標導學三 :賞析誦讀,欣賞形式

1.引導學生了解:本文是一篇駢文。字數相同、意思相對的兩個相接的句子,叫做駢句。駢句不僅講究對偶,而且講究聲律。本文中的押韻就是講究聲律的表現之一。押韻指在句末或聯句之末用韻母、聲調相同的字。文中名、靈、馨、青、丁、經、形、亭押韻。駢文押韻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時便於吟誦和記憶,有聲調和節奏之美。

2.學生有節奏地自讀全文,體會韻律節奏之美。

3.引導學生明確: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是託物言志。“託”的對象是“室”,表現的是作者不貪戀富貴榮華、淡泊名利、安貧樂道、重視自身修養的志趣。

目標導學四 :寫作嘗試,拓展遷移

1. 背誦《陋室銘》。

2.為進一步體會中國文人那種超脱紅塵的寧靜和寵辱不驚的恬靜坦然,可推薦學生閲讀以下篇目:陶淵明《飲酒》、梁實秋《雅舍》、李樂薇《我的空中樓閣》。

3.仿寫一篇《銘》

示例(一):

交友“銘”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則靈。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難捨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處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無爭吵之亂耳,無猜嫉之勞形。戰國廉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雲:“君交如水。”

示例(二):

奧運銘

國不在大,技高成名,人不在多,參與就行.斯是奧運,眾星如雲.隊員現絕技,教練出奇兵.場上爭金牌,場下敍友情.可以破記錄,論輸贏,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東方雄獅怒,西方蒼鷹鳴.國人云:"看我奧運."

4.結束總結:劉禹錫一生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為此,他屢遭貶謫,歷經坎坷。但是……一間陋室哪裏困得住你的鐵骨,一片青苔哪裏遮得住你的壯志,一本金經哪裏掩飾得住你心中的豪情?我清晰的聽到,從那間陋室裏,傳來一個不羈聲音——生活可以貧困,精神不可潦倒。

【教學提示】

背景介紹,可小組合作完成,然後再分別彙報,這樣效果更好。

【學法指導】

銘文特點:這種文體,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句式工整而且押韻。

【教學提示】

可指名朗讀,在此基礎上同桌討論、交流。

【學法指導】

類比:類比修辭是基於兩種不同事物或道理間的類似,藉助喻體的特徵,通過聯想來對本體加以修飾描摹的一種文學修辭手法。

類比的作用:就是藉助類似的事物的特徵刻畫突出本體事物特徵,更淺顯形象地加深本體事物理解,或加強作者的某種感情,烘托氣氛,引起讀者的聯想。類比的邏輯推理能引起讀者豐富的想象和強烈共鳴。

在文學中,類比屬於比喻範疇,與明喻、隱喻緊密相連,但又同中存異。類比是擴展式的比喻,所涉及的兩事物間的相似點往往非止一端,各各對應,形成邏輯推理的前提。

【教學提示】

可以分組合作,教師補充完善。

【學法指導】

意境:就是作者通過將思想、立意、情感與文章中所描繪的具體景象,達到了水乳交融、頑昧融合的境地。也可以説是作者將通過視覺得到的物像,運用理性的思維方式,不斷地對物像進行提煉與昇華,最終達到精神層面的享受。

有許多散文創作者認為,意境縱然是由對具體物像的剎那觸動而取得,但那是很粗糙的,還需要不斷的提煉和雕琢,才能展示其真正的美。就像一塊璞玉,必須經過石匠的精心雕磨,才會成為真正的寶玉。所以散文意境的創設一般要經歷感應、孕育和激變三個階段。

板書設計

陋室銘(託物言志)

1.(1—3句)比喻起興,引出陋室。

2.(4—7句)寫景敍事,描寫陋室。

3.(8、9句)古賢自比,表明心志。   第2課時

學習目標

1.瞭解“説”的特點;(重點)

2.理解文章託物言志的寫作特徵;體會語言特色及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難點)

學習過程

目標導學一:檢查預習,指導朗讀

1.板書課題:愛蓮説周敦頤(dūnyí)注意“頤”字的寫法,左邊中間是個“口”,不能寫成“臣”字。“蓮”是上下結構,“艹”應在“連”字之上。

2.題解:“説”是古代一種既可以説明、記述事物,又可以發表議論的文體,偏重於議論。所以後來人們常把説理辨析的文章統稱為論説文。那麼“愛蓮説”這個題目該如何理解呢?

歸納:談談愛蓮花的道理,説説愛蓮花的道理。

3.指導順暢朗讀

①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聽準字音,注意語氣語調,在自己認為難讀難寫的字下畫上橫線。

②讓學生利用工具書、互相交流解決難讀難寫的字。

③讓兩位學生上黑板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甚蕃(fán)淤(yū)泥濯(zhuó)清漣(lián)不染(rǎn)

褻(xiè)玩隱逸(yì)噫(yī)鮮(xiǎn)有聞

④學生齊讀課文。

4.指導誦讀課文

①明確誦讀要求: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讀詩文用的是吟誦的方法,語氣比較舒緩,抑揚頓挫,很有韻味。我們在讀文言文時,可以借鑑古人的讀書經驗。

②比較文中八個“之”的用法:文中有八個帶“之”的句,哪些句子中的“之”可以理解為“的”,哪些句子中的“之”有舒緩語氣的作用?

③文中還有哪些字詞在誦讀時,語氣可以適當延長些呢?(讓學生輕聲朗讀體會)明確:如第1段中的三個“而”。第2段中的三個“也”,歎詞“噫”,語氣助詞“矣”等。

④本文句式上的特點是駢散結合。相鄰的兩句話,字數相等,意思相對,叫做駢句。從寬處講,排比句也可看作駢句。提問:文中哪些句子屬於駢句呢?

明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⑤提問:這兩處駢句應該怎樣來讀呢?

明確“出……不染,濯……不妖”,“染”、“妖”讀時要一揚一抑。讀排比句時,語氣應逐漸加強,層層推進,富有氣勢。

⑥學生齊聲誦讀課文,體會誦讀指導要求。

目標導學二:揣摩語言,理解內容

1.學生小聲朗讀課文,對照註釋理解句意,小組討論疑難問題。

2.讓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決有關難字難句的問題。

3.提問:在作者看來,蓮花有什麼可愛之處呢?試用課文中的語句回答。

明確:蓮花的可愛之處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提問:這一長句,突出了蓮花的哪些特點呢?(明確後板書蓮的品格“高潔”、“莊重”、“正直”、“芳香”、“清高”。)

明確:這個長句,從生長的環境方面,寫出了蓮“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濯清漣而不妖”的莊重;從體態香氣方面,寫出了蓮“中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遠益清”的芳香;從風度氣質方面寫出了蓮“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

5.提問:我們知道了作者之所以愛蓮,不僅因為蓮花的姿態美麗,更是因為蓮花的高潔、莊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麼我們該用怎樣的感情來朗讀這一個長句呢?

明確:敬佩、讚美之情。

6.師生共同朗讀這一長句,要讀出敬佩、讚美之情。

7.提問:前面我們説過“説”這種文體偏重於議論,那麼《愛蓮説》這篇課文,哪一段偏重於議論呢?請找出直接議論蓮的句子。

明確:第2段對菊花、牡丹作出評論,表明愛憎。直接議論蓮的句子是“蓮,花之君子者也”。

8.提問:君子是怎麼樣的人?

明確:是品德高尚的人。作者把蓮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見他讚美蓮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讚美蓮花去讚美具有蓮花一樣的高尚品格的人。這種寫法叫作“託物言志”。“蓮,花之君子者也”這句話是全文的核心句。(板書“花之君子者也”,“託物言志”)我們讀這句話時,要讀出由衷的讚美之情。

9.提問:文題是“愛蓮説”,而文中卻三次提到“菊”、“牡丹”,這有什麼作用呢?(板書“菊”、“牡丹”,“襯托”)

明確:襯托。第一次襯托,表現作者自己獨愛蓮花,與眾不同;第二次襯托,顯出蓮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襯托,表現作者自己對追名逐利的惡濁世風的鄙棄。

10.提問:“噫”是一個歎詞,表示感慨,引領下文對不同愛花人的品評。這三句話在朗讀時語氣應如何把握?(明確後齊讀這三句)

明確:第一、二句讀出感歎的語氣。第三句要讀出嘲諷的語氣。

11.齊讀全文。要求語氣舒緩,抑揚頓挫,富有感情。

目標導學三:拓展延伸,個性表達

1.讓學生説説自己最喜歡《愛蓮説》中的哪一句,並談談自己對這一句的理解。

2.課前準備若干未題過字的、以“荷花”為題材的畫,讓發言的學生題上自己喜愛的句子,並作為獎品送給學生。

目標導學四:遷移運用,體會鑑賞

將《陋室銘》與《愛蓮説》自讀一遍,比較兩者的異同。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讀後心得。

明確:主題上,兩文都表現作者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愛》文表達的是在污濁的塵世間保持自己清白節操的志向,《陋》文流露的則是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立意上,兩文均運用了託物言志的寫法。《愛》文通過正面讚美蓮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高潔情操,《陋》文采用反向立意的方式,隻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寫陋室“不陋”的一面,用“不陋”來突出“德馨”。表達上,都採用了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方式。《愛》文對“蓮”進行人格化的描寫,《陋》文則通過具體描寫“陋室”恬靜、雅緻的環境和主人的高雅風度,表達自己高潔隱逸的情懷。

【教學提示】

①採用跳讀方式;②小組互動、交流,班級中展示。

【教學提示】

這個環節可以用屏幕展示,也可用小黑板。評點時,注意形義的點撥。

【教學提示】

將八個句子分成兩組,教師範讀,明顯地讀出後一組的“之”有舒緩語氣的作用,再讓學生進行判別。明確後,讓學生齊讀領會。

可預先設題(大屏幕展示),分組討論,再全班交流。

【學法指導】

駢句:是一種講求對仗的文體,它要求文字的對偶,重視聲韻的和諧。而且結構相似、內容相關、行文相鄰、字數相等的兩句話。駢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駢句在結構和字數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駢句是詩句的一種,與散句相對,散句則是相對於駢句而言,也可以説,駢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教學提示】

學生討論後,指名回答。

【學法指導】

襯托:是語文學科中的表現手法的一種,可分為正襯與反襯。甲事物由於乙事物的陪襯,就顯得更清楚,更鮮明,更突出。

襯托與對比的區別:

1. 對比的兩個事物的關係是並列的,不分主次;襯托可以明顯的分出襯托事物和被襯托事物來,有主次、偏正之分。

2. 對比常用於論述,襯托常用於描寫。

板書設計

愛蓮説

周敦頤

陶淵明 獨愛 菊 (正襯) 隱逸者 惋 惜 世人 甚愛 牡丹(反襯) 富貴者 鄙 視 予 獨愛 蓮 君子者 贊 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qwjm0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