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個別化教學計劃案例(精選3篇)

個別化教學計劃案例(精選3篇)

個別化教學計劃案例 篇1

個別化教育計劃源自美國,自誕生日起,便受到特殊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在美國特殊教育法的歷次修訂中,個別化教育計劃始終佔有重要的地位。我國尚未在法規的層面對個別教育計劃的實施作明確規定,但個別化教育計劃的觀念正在越來越廣泛地被特殊教育工作者所接受。

個別化教學計劃案例(精選3篇)

一、個別化教育的規定

根據個別化教育的規定,一份完整的個別化教育計劃應當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1.當前的水平

兒童現有的學業水平和功能性表現,包括兒童的障礙怎樣影響其參與普通教育課程的學習和取得進步;學齡前兒童的障礙如何影響其參與適當的活動;對於那些需要參加替代性評估的特殊兒童,需對其基線水平或短期目標進行説明。

2.年度目標

可測量的年度目標包括學業目標和功能性目標。設定年度目標,一是為了滿足由障礙所導致的需要,使兒童能夠參與普通課程的學習並取得適當的進步;二是為了滿足由兒童的障礙所導致的所有其他教育上的需要。

3.教育進步

説明如何對兒童朝向年度目標過程中所取得的進步進行測量,以及何時提交週期性的報告以説明兒童的進步情況。

4.特殊教育、相關服務以及輔助設施和服務

描述向兒童提供的額外服務或有益於兒童的實踐活動,以使兒童:

(1)在達成年度目標過程中取得適當的進步;

(2)參與普通教育課程並取得進步,並能參與課外活動和其他非學術性活動;

(3)與其他障礙兒童和非障礙兒童一起接受教育,一起參與活動。

5.調整以及替代性評估

這主要包括:

(1)描述兒童在州級或地區範圍的學業成就以及功能性表現評估中所需要的適當的調整;

(2)如果個別化教育計劃小組決定兒童需要在某一特定的州級或地區範圍的學生成就評估中參加替代性評估,那麼,在個別化教育計劃中需要説明:該兒童不能參加普通評估;所使用的替代性評估適合該兒童。

6.普通教育的參與程度

如果兒童不能完全在普通教室和普通兒童一起接受教育,那麼,需要對其不能參與的情況作出描述。

7.服務期限以及場所

註明所提供的服務和適應性調整的預計日期、預期頻率、場所,以及服務和調整的持續時間。

8.轉銜

兒童16歲開始的個別化教育計劃必須包含這樣的內容:

(1)以年齡為基礎制定的適當的、可測量的中學後教育目標,涉及訓練、教育、就業,也可包括獨立生活技能的轉銜評估;

(2)為達到上述目標所需要的轉銜服務(包括學習的課程)。

二、我國個別化教育計劃的主要內容

在我國,目前尚無法律規定要為每個特殊兒童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但特殊教育發展較好的地區或城市已開始這類嘗試。到現在為止,在具體做法上,還沒有形成大家公認的、完全一致的內容。通常情況下,我國的個別化教育計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兒童的現況

這主要包括:

(1)兒童的基本資料(如出生日期、家庭背景、生理狀況、障礙類別、各項測驗資料等);

(2)兒童的能力水平(包括基本的學業水平、學習態度、社會適應能力的表現等)。

2.計劃期限內的教育措施及相關服務

這主要包括:交通工具、醫療服務、語言治療、心理輔導、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社工服務、家長諮詢。

3.長期目標(年度目標)

4.短期目標(教學目標)

5.計劃評定的方式、標準以及評定日期

個別化教學計劃案例 篇2

一、收集資料

收集資料是個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教師應知道收集哪些資料以及怎樣收集資料。

(一)收集哪些資料

1、聽力及健康方面的資料;

2、家庭及社會背景方面的資料;

3、交往方面的資料,包括語文能力、手語能力、看話能力、交往意識、交往行為等;

4、智方面資料,包括智力、自我意識、愛好、厭惡、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5、學習成績資料,包括學習方式、學習成績;

6、行為表現資料,在校在家的表現、社會能力等。

(二)怎樣收集資料

1、查閲記錄。查閲病歷、聽力檢測圖、其他檢測報告(如智商、學習能力檢測報告)、學生登記表、成績報告單、先前的個別化教育計劃、學生的作業(如練習本、作文、手工作業、錄音錄象資料、學科考試考查試卷等);

2、諮詢。諮詢對象包括四類,一類是學生本人,通過交談了解學生的長處、需要、興趣;二是家長,向他們瞭解孩子在家的個性特點、行為表現、生活習慣等;三是有關教師,瞭解學生有關各科課堂活動和課外活動方面的學習特點、學習需要、學習興趣、學習成績、行為表現;四是其他人員,如學校領導、校醫、後勤管理人員和同學夥伴。所有的諮詢都要有書面記載。

3、觀察。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以及各種環境對學生的作用關係。觀察的具體內容有:學生對言語的聽覺和視覺反映;學生運用語言與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學生在班級活動、小組活動中的表現;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學生的閲讀方法和解題方法;學習環境中和各種因素(光線、聲音、教師的説話速度、師生距離、教室佈置、學習時間、活動的人數等)對學生的作用。各種觀察都要有記錄。

4、檢測。根據需要運用有關輛標、儀器、技術等檢測評量工具,對學生進行檢測,已獲得可靠的數據資料。

二、分析診斷

收集到的資料要經過分析處理,從而對學生的情況作出診斷。要成立一個“個別化教育計劃小組”(IEP小組),小組成員共同分析診斷學生情況,給出診斷報告,監控和評鑑計劃的實施。這個小組要以教師為主,儘可能組織學校校長、教務主任、教科人員、校醫、語訓教師參加,並爭取校外有關專家支持。如果難以成立“個別化教育計劃小組”,任課教師或班主任則負起制定和實施個別化教育計劃的主要責任。

分析診斷的主要任務是:

1、分析所有收集到的學生資料;

2、診斷學生聽力語言水平、心理特點、學習能力、學習水平、學習特點、溝通方式和能力、興趣愛好、長處和短處、困難和需要;

3、弄清學生的經歷、學生的期望、家長的期望。對學生而言怎樣才算成功,為了成功還需要改變哪些環境等;

4、確定滿足學生需要的相關支持與服務。

IEP小組對以上的分析診斷要取得一致的意見,並寫出教育診斷報告。

在分析診斷環節,比較重要的一點是確定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優先需要,以便把重點集中在學生學習的關鍵點上,更準確地制定出教育目標。教師可以這樣確定學生的需要。

1、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列出在文化知識和生活技能領域的學習需要;

2、把每個領域內學習需要按學生學習和發展規律排序;

3、確定本學年度最重要的學習需要。

在選擇優先需要時,要考慮到下列因素:年齡的適應性,現實需要性,對學生成績的可促進性,向其他課程領域的可遷移性,對以後個體發展的實用性等。

三、制定目標

為學生制定目標是個別化教育計劃的一個主要部分。一個符合學生實際的發展目標,可以激勵學生,使其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可以增進學校與家長的溝通,使家長自覺地配合學校,可以協調各方面人員合作,從不同的角度共同關注學生的學習活動,可以使教師因材施教,讓學生順利達到目標。

(一)長期目標

長期目標是描述希望學生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內(一般為一學年)達到什麼樣的水平,也是教師對學生在學年結束時,在某一領域裏需要達到的發展水平的最好預言。

在制定長期目標時,可以先根據學生優先需要,列出領域分類項目,如:

聽覺訓練 言語技能 閲讀 寫作 數學 運動技能

勞動技能 社交技能手工 自然常識 社會學習

教師可以根據兒童的不同情況,選擇其中的幾項最優先發展的領域,制定出相應的發展目標。長期目標是學生在一個學年內期望達到的水平,但有些目標會先期大道,另一些目標在一年後才能達到。因此,對較短時間內能達到的長期目標,應寫出具體的達標日期。當然,當學生有了特別大的出乎預料的進步時,就要對長期目標作調整。相反,如果學生進步很慢,甚至倒退,難以達到長期目標,也需要對目標進行調整。

(二)短期目標

短期目標是學生目前水平與長期目標之間的過渡階段,也是對長期目標的分解實施。一個長期目標可分為若干階段。其中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階段目標,這個階段目標也就是短期目標。短期目標一般為4—6周,主要依據達標的難易程度而定。幾個短期目標的先後排列順序一定要按學生的學習規律、知識技能的結構有機的安排,要呈現出逐步遞進的關係,最終達到長期目標。

四、實施計劃

實施計劃就是教師在每日教育活動中,貫徹個別化教育計劃,使短期目標中的每個訓練步驟、每個訓練要點都能落實到位。因此,實施計劃是整個個別化教育計劃的主體階段,是把對學生的期望轉化為學生現實能力的變化過程。因此,教師認真把握個別化教育計劃的短期目標,把這個短期目標再進一步細化為若干教學點位,然後把這些教學點位在分配到每日的教育方案之中,最終落實在教學活動過程裏,使學生的知識技能在教育目標控制下,在每日的學習進程中逐步增長。

個別化教學計劃案例 篇3

一、指導思想

校本課程是充分發揮學校及周圍的資源優勢,挖掘課程資源,滿足不同年齡學生的不同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健康化發展的課程。本學期校本課程將在上學期開發實施並取得成效的基礎上,繼續改進和完善,本着“一切為了學生,培養髮展學生個性特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一學校持續發展目標,把讀書活動滲透在語文教學中,加大管理力度,採取有力措施,力求取得更好效果。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意義

我校校本課程的開發是根據學校地處農村,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社會事業、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優勢,結合我校的傳統和特點,以及學生的興趣和需要,自主開發的適合我校的課程。學校課程的開發要提高課程的適應性和實效性,適應學生髮展的興趣和需要,適應學校、社區發展的需要。校本課程的開發,為教師提供了專業發展的機會和條件,也為學校培植辦學特色創造條件,有利於完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彌補其侷限性。

三、提高認識,領導重視,全員參與

校本課程是相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而言的一種課程,是指以某所學校為基地,在理解國家課程設置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特點和資源,組織並開發實施的課程。學校將開辦講座,組織教師學習有關校本課程的理論,使教師領會校本課程實施的要領,掌握校本教材編寫的基本原則。

校本課程的實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使所有的教師都參與到課程實施中來。我校科技製作、歷史教育、手工製作、編織等科目,涉及的知識面寬廣,內容豐富多彩,對教師的要求也相應地提高了。因此全校教師都要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四、校本課程教學的基本原則

學校課程是由在國家課程計劃框架內,學校自行決定、自主開發的課程,開發主體是學校教師。因此,我校校本課程教學堅持遵循以下原則:

1、合作性:校本課程開發、教學是一種集體配合的事業,學校課程更是如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校長、其他同事、學生、家長等通力合作,發揮羣體智慧。

2、民主性:學校校長、教師、學生、家長構成學校教育的“共同體”,成為學校課程教學的主體。學生需要學什麼,喜歡學什麼,“共同體”裏教師、家長最清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廣泛聽取他們的意見,形成一個民主氛圍。

3、選擇性:校本課程教學要有利於學生全面而主動的發展,讓每一位學生的潛能都獲得充分和諧的發展,使個性得到張揚。因此,教學時儘量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可供選擇的內容,適應學生的需要、興趣和經驗。

4、開放性:校本課程教學時,在資源方面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包括學校、家庭等多方面的資源;在主體方面要充分調動校長、教師、家長、上級領導、參與的積極性,共同進行課程建設。

5、靈活性:校本課程教學時,不求全求大求新,立足本校實際,量力而行,逐步完善。

五、校本課程實施計劃

校本課程的實施通過三個角度來進行:

分層: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水平和個人意願,組建教學班,進行分層次教學。

分組:按課程類型、學習內容、學習程度、教學目標等採取多種教學形式以實施課程計劃。研究性課程以實驗班進行為主,班內分組進行。

分塊:校本課程安排在每雙週校本課進行。學校所有教學和活動場所根據課程安排劃分成不同功能的板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pe696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