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師工作計劃 >

六年級數學教育敍事

六年級數學教育敍事

教育敍事主要是以講解教育故事為主的敍事,面對即將畢業的六年級學生,在數學教育上有怎樣故事呢?本文是本站小編整理的六年級數學教育敍事,僅供參考。

六年級數學教育敍事
六年級數學教育敍事篇一:

數學是美的,數學之美充滿了整個世界。由於它的結構完整、圖形對稱、佈局合理、語言表達簡潔,無不體現其美的因素。就連數學家羅素也認為:“數學不但擁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因此,我覺得數學教學應當激起學生對數學美的關注,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熱愛.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樣在數學中不是不存在美,恰恰是缺少發現。在複雜的數量關係、代數式、幾何圖形之間,培養學生的豐富想象,尋求數學的“形態美”。作為數學教師,一定要正確地使用好教材,維護神祕的數學美對學生產生的感染力是巨大,當學生引起對某一數學現象突發奇想時,要積極鼓勵,不要簡單地認為那是想入非非,或許他有着獨特的理解。只有這樣我們的數學教學不再是那樣抽象難懂,枯燥無味了。

一直以來,我總在思考如何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如何使他們能夠在課堂四十分鐘內儘可能地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尤其對於我們六年級學生來説,要始終認認真真地集中注意力學習,再加上教學設施不夠豐富,只能靠黑板、粉筆、來開展教學的環境,這真是一個頭疼的問題。然而最近我的一次連續性實驗,卻取得了我意料之外的效果。那天在學習《比例的應用》時,我嘗試着在班中四個小組裏展開競賽,學習解題方法、解題步驟、解題格式、解題思想等各方面,只要做得出色,都可以得分,類似現在流行的益智互動類電視節目,最後算出總分,宣佈贏得比賽的小組,勝出的小組可以得到老師用紅印章印出的五角星。第一次比賽後,我覺得效果不錯,隨口説了下一課我們繼續比賽,誰知孩子們興致勃勃,沒有贏的小組爭相説下一次一定要獲勝。於是我在學習後面的3節內容時,都採用了這樣的辦法,説實話,我也沒有偏向於哪個組,巧的是,四節課下來,正好每個組都勝出了一次。我曾擔心哪個組實力太強,會連續贏,這樣會使得別的小組失去信心,那我的“好方法”也就落空了。可喜的是,不需要我的“暗箱操作”,孩子們居然能夠打成平手,我也為他們高興。

當然,這樣的比賽肯定也存在着問題,我想,我將繼續這樣的嘗試和探索,在不斷髮現問題的同時,多去反思,爭取能夠總結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為真正提高課堂效率走出一條不錯的路子。

六年級數學教育敍事篇二:

談到課堂效率,提高國小數學的課堂教學效率對國小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要求。

數學是一門基礎課程,在國小教學中,提高國小數學的教學效果對國小數學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充分了解國小生的特點,瞭解數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特點,在此基礎上運用適當的手段,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一、教師課前準備充分,明確教學目標

教師課前準備是否充分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的效果,一個完整、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必定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那麼,科學的教學目標的制定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上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通俗的講,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所以應該合理得安排一節課的信息量。對低年級和高年級的學生要進行區分,由於不同級的思維發展水平不一樣,因此相應的教學進度也要區別對待。

其次,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也要有所區分,這樣能夠避免在教學時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內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學生容易接受的內容上多花時間從而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

二、將科學性和新穎性融入課堂教學

1、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寬鬆的學習氛圍

我們知道數學不僅僅是一個認識過程,它更是一種情感過程。對於這種情感教學我們要注意的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培養學生的興趣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給學生營造和諧、愉悦的課堂氣氛。如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等等讓教師授課的內容變得新穎、有趣。比如在教學統計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水果雨”的場景——讓不同類的水果以下雨的形式呈現在屏幕上。等學生觀察以後教師可以提問:“出現了哪幾種水果?各出現了幾個?你能記住嗎?誰有好的方法來幫助大家記清楚?”着就很順利、迅速的引入了統計的內容。一方面教學內容更形象直觀了,另一方面學生也會覺得課堂更富有情趣,從而讓他們感到有學習的積極性。這種活躍的課堂氣氛無疑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其次,注重良好的師生關係的建立,師生情感交流的加強。教師在課堂上面帶笑容,其歡樂的情緒會感染學生,給學生一種親切感,是學生產生學習動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以真誠的笑容面對每一個孩子,是師生情感得以交流,讓每一個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態參與教師組織的課堂學習之中。對於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教師也應多多給予鼓勵,使他們有信心學得好。經常給予學生讚揚,發現他們思維的“閃光點”也能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慾和學習熱情。

2、巧設問題的情景,科學引導

在教學新知識前,教師應有意創設生動、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識間的聯繫,從而提高課堂效果。在創設情境上,教師可以把故事、遊戲引入課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前,可安排這樣的情境:“小紅、小蘭兩人吃一個蛋糕,每個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數學該如何表示呢?”學生們會感到很有趣,並急於想了解,於是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引出教學內容,帶學生們進入新知識的學習。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將數學問題還原為生活中常見的、能理解和接受的問題,也就是説,將數學“生活化”。這樣,學

第2 / 3頁

生不僅能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也能把數學學習同現實生活聯繫起來。當然,在教師提出問題後,也要注意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大膽嘗試解決問題。教學中讓學生思考、創造性的充分發揮,更好的培養了學生的思考能力,二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於設計好問題,激發思維,針對學生思考中的問題給以有的放矢的指導。

3、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動手實踐

數學教學要取得好的課堂效率,必須要引導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活動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在此,我們特別強調會做,因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將所學知識消化、貫通;通過實踐,學生在“觸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比如在教學而年級下冊觀察物體這一單元的鏡面對稱的特點是,可以讓學生自帶一面小鏡子。首先讓學生照一照身邊的物體、數字、人在鏡子裏的成像,這時會有學生髮現,“鏡子裏的數字倒了。”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疑問繼續追問:“怎麼樣倒了?是上下倒了還是左右倒了?”這樣一步一步的引導就可以讓學生很容易瞭解鏡面對稱的特點。其次,讓學生在課後看鏡子裏的數字或時間,運用兩次鏡子的成像將原像還原。這樣的動手實踐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學生感知、理解新知識,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三、重視課後與課堂的緊密銜接性

國小數學知識的特點是系統性強,前後聯繫密切。課後複習能夠給學生以總結、探索、發展的空間,這樣不僅能鞏固和發展課堂所獲得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的能力。但是由於學生思維發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識的教學往往分幾節課或分幾個學期來完成,這樣就更需要有意識地注意知識間的聯繫和系統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學兩步應用題,以如下例題為例:“有30米布,剪下12米做牀單,剩下的做衣服,每件用3米布,可以做幾件?”這類題目是從問題入手進行分析,根據一個問題和一個一知條件補充另一個問題所需要的條件。解答這類題目時,首先由複習相關的一步應用題開始,使學生容易看到兩步應用題與一步應用題有什麼聯繫和不同點,從而較快地掌握兩步應用題有什麼聯繫和不同點,從而較快地掌握兩步應用題的分析和解答方法。但必須要求學生對一步應用題的知識有較好的掌握和應用,因此要重視相關部分知識的課後複習。正是在注重課後複習的基礎上,才能取得更好的課堂效果。

課堂效率如何提高和教師的教學習慣有關,如何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在實踐中獲得經驗。如何發現數學中的美,就要看你有沒有發現美的眼睛。

六年級數學教育敍事篇三:

生活中的問題情境能激起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熱情,讓學生親近數學、對數學感興趣。

例如:我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一課時,首先讓學生蒐集生活中的圓柱體物品,加深對圓柱體的認識,同時儘量蒐集能拆分的圓柱體物品,這樣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夠充分進行直觀感受。

其次,我在實施教學時,怎樣計算出這些圓柱體外表面的面積?帶着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先計算圓的面積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為教學圓柱體的表面積做下鋪墊。然後讓同學們把圓柱體按底面和側面自由的分解,看一看分解後的平面圖各是什麼形的平面圖。學生興趣高漲紛紛動手互相幫助很快就拆分成了兩個圓和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我又適時點撥圓柱體的表面積就是組成圓柱體各個面的面積之和,這樣學生很自然的就根據圓的面積公式和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或正方形面積公式)計算出兩個底面圓的面積和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積,把它們加起來,就組成了圓柱體的表面積了。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同時由於圓柱體來源於生活,對生活中圓柱體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使知識記憶更牢固和紮實了。

最後,在同學們理解和掌握中,提煉圓柱體的計算的基本公式:s圓柱體的表面積=2∏r2+ch.再讓學生根據公式指導計算圓柱體的表面積並逐漸減少底面變成圓柱體的筆筒或魚缸,計算魚缸的表面積;當把兩個底面都去掉後,學生就脱口而出説:“這是通風管、爐桶子等等。”那麼他們自然而然的就會計算它的面積了;當把圓柱體沿着直徑切開,學生也能迅速地計算出半個圓柱體的表面積了.

總之,知識來源於實踐,反過來又去指導實踐。因此,我們教學時,要把知識和實踐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這樣不僅增加學生的感性興趣,又能使我們的教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學生從實踐中獲取知識又利用了知識指導了實踐。這就是我教學中的感受。

六年級數學教育敍事篇四:

西方哲學史上有一個著名的例子:在劍橋大學,維特根斯坦是大哲學家穆爾的學生,有一天,羅素問穆爾:“誰是你最好的學生?”穆爾毫不猶豫地説:“維特根斯坦。”“為什麼?”“因為在我的學生中,只有他一個人在聽我的課時老是露着茫然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的問題。”後來,維特根斯坦的名氣超過了羅素。有人問:“羅素為什麼會落伍?”維特根斯坦説:“因為他沒有問題了。”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問題意識”對於一個人的成功是多麼的重要!而從現行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調查結果的總體情況來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還是處於較為被動的狀態,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明顯不足,有些教師甚至“剝奪”學生問的權利,下面筆者從心理學、教育學、教學主體三個方面談談為什麼要還學生“問”的權利。

(一)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問題”是思維之源,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是引導學生探求問題本源,打開新思路的關鍵。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魯賓斯坦指出“思維起始於問題”,“產生思維這一能動過程的最典型的情境是問題情境,即最鮮明的能動的思維過程表現為人提出並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人類生活普遍存在“疑問”或“問題”。問題是認識的不可分割的特徵,它反映了認識者的主觀狀態與世界萬物聯繫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而思維則從認識的問題性中得到自己的本源。思維由“問題”產生,而且以解決問題為主要目的。“問題”是創新之本。陶行知先生説:“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的核心是善於發問,沒有問就沒有創新。所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首先就要還學生“問”的權利,讓其養成主動提問的習慣和能力。在引導學生溯本求源的過程中,激活思路,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增強創新意識,這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從教育學角度來看

問題意識是學習的起點,是主動探究的動力。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既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起點和終點,也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環節。有的教師質疑,讓學生提問題,主動性是提高了,但就能提高教學效果嗎?有的教師認為,學生不懂得如何提問題,提出的問題過於瑣碎繁雜,問不到點子上,甚至有的離題萬丈,配合不了教學,既浪費時間又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還談何提高教學效果?因而在實踐中,老師們大多不敢讓學生提問,一些人雖然也讓學生問了,但問歸問,教歸教,忽視指導,流於形式,久而久之,學生也就失去了問的興趣和勇氣。看來,變傳統的教師設問為學生提問,真正地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關鍵是在於培養學生的提問題能力,能夠準確地發現並提出問題是創新思維的前提和基礎,學生有了提“問”的習慣和能力,課堂教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從教學主體角度來看

還學生“問”的權利,是開發學生主體性,促進學生主體發展的重要手段。信息化的現代社會對人的主體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體性發展在學生素質發展中已處於“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核心地位。所以必須把教學過程建構成學生主體性開發、培養、提高的過程。儘管近來的課堂教學都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也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但一般強調的是學生接受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性,仍擺脱不了教師中心的陰影。究其原因,是課堂教學的問答雙方錯位現象嚴重。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困難,產生疑問的是學生,因此問題的提出者,發問者理應也是學生。但事實恰恰相反,教師總是提出問題的主角,學生被動地學習。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主動活潑、自主地學習,首先要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圍繞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展開教學,啟發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進而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使他們有充分的機會去發現、去研究、去創造。

著名華裔科學家李政道博士也指出:“做學問、需學問,只學答、非學問”。就是説,不論是研究活動還是學習活動,都必須提出有現實意義和創造性的問題。如果只學會解決別人提出的問題,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學習。而在我們現行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缺少、甚至根本上就沒有問題意識,以至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數不會提問題,更談不上提出有創意性的問題。雖然一些教師也力求體現課改的精神,但是在實際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這些提問總是沿着自己預先設計好的問題思路進行,並且在實際教學中總是期盼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使整個教學過程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地進行,結果到頭來還是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學生只能尾隨教師之後,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就要把“學”的權利、“問”的權利還給學生,增強他們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較多的機會去發現問題、去提出問題、去研究問題、去解決問題。

六年級數學教育敍事篇五:

今年我擔任六年級的數學教學,在這一學期中我特別重視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我想只要學生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能夠遵守課堂紀律認真聽課,課後認真地做作業並且認真地檢查,他們的數學成績一定會很棒的。

叢昊是一個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他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上課不聽課,雖然看他上課不説話老老實實的坐在那,但他卻在下面偷偷的玩東西或開小差,這也是他成績一直搞不好的原因.在開學的前幾次的考試中都考得很不理想,最差的一次考了70多分。在和他媽媽的交談中得知叢昊對速算有很大的興趣而且學得特別的好.我想他既然速算學得好,那麼現在數學也應該得心應手的.我感覺他其實挺聰明的,考的不好一方面是由於他上課不認真另一方面是由於考試做題不認真沒有檢查的習慣.我想把這些毛病改了他的成績一定會提高的.於是在一天上過數學課,我把它叫到辦公室,摸着他的頭輕輕地跟他説:“叢昊,其實你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你其實是有能力考到100分的,你想不想考100分?”他點點頭,我接着説:“那老師告訴你一個方法,你想不想聽?”他又點點頭,我説:“好好聽課,上課爭取多回答問題就可以了。現在老師給你來一個小約定,從現在開始只要你上課回答對3個問題老師就獎勵給你一個小星星,好麼?”他説好。第二天,在我每次提問題時,他都把手舉起來然後又放下去接着又悄悄地舉起來但舉的很低,從他的表現我知道他很想表現他自己但又缺乏自信。整節課下來他只回答對了2個問題,快下課的時候我當着全班的同學的面表揚他,説他今天上課又很大的進步希望他繼續努力,並獎勵給他一顆星星,他當時很開心。下課後我跟他説:“雖然今天你沒有回答3次問題,但老師看到了你的努力,希望下次你能夠大膽舉手,爭取老師的每一個問題你都能回答。”他點點頭,在接下來的數學課堂上,他總是儘量的去回答問題,上課聽課也認真了很多。在一次考試前,我跟他説:“這一段時間,你表現得很棒,明天就要考試了,只要你認真地聽老師讀題,認真地用心做題認真地檢查,老師相信你一定能夠考好的!”第二天,我發現他能夠安靜的聽題、做題了,分數也有很大的進步考了96分。

看到他的進步我感到非常的開心,我想他只要堅持下去,他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六年級數學教育敍事篇六:

北師大版數學教材編排重視生活中的問題情境導入新知識,這種安排能激起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熱情,讓學生親近數學、對數學感興趣。

例如:我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總複習《圖形與位置》一課時,首先讓學生根據教材情境圖聯繫自己生活中的情景,加深對“位置”的認識與理解,同時儘量利用教材主題圖完成相應的問題,這樣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夠充分利用生活情境學習知識,提高能力。

其次,我在實施教學時,組織學生回顧確定位置的方法有哪幾種?帶着問題,讓學生梳理歸納,為教學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這一內容做下鋪墊。然後讓同學們把“鞏固與應用”中的4道題按照先獨立思考再分小組討論交流。學生們學習興趣濃,紛紛動手互相幫助,在分組討論時我又適時地對有困難的小組給予指導和幫助,這樣學生很自然的就能在小組合作的場景中理解了位置,完成了“鞏固與應用”的4道題,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同時由於學習的興趣和合作作用,他們對生活中位置的理解與表達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使知識記憶更牢固和紮實了。

最後,在同學們理解和掌握中,整理梳理確定位置的幾種方法:

一、用“上、下、前、後、左、右”表示。

二、用“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表示。

三、用“數對”表示。

四、用“方向加距離”表示。

總之,知識來源於生活中的實踐,反過來又去指導實踐。因此,我們在教學時,要把知識和實踐在學生的互動交流合作中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這樣不僅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我們的教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學生從實踐中獲取知識又利用了知識指導了實踐。這就是我教學中的一點感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shi/wwp6z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