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師工作計劃 >

高中歷史教育故事

高中歷史教育故事

高中歷史教育是基於人文精神的教育,此為高中歷史教育之“道”。實施有效教學,引導激情思維,強化對學生歷史思辨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育,為高中歷史教育開出源頭活水。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教育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歷史教育故事
高中歷史教育故事一

自從高二第二學期開始,我在文科班的歷史教學轉為文科基礎的複習備考。根據考綱的要求,文科基礎的歷史要複習政治、經濟、文化三本書,以中等難度的試題為主。對於處在高二複習階段的歷史教學,我們應該積極地抓住機會,勇敢地面對挑戰。但是,我校文科班的學生總體上學習習慣比較差,如何引導他們更好的學好文基歷史呢?這是至今仍困擾我的一大難題。

在第一輪的複習中,我按照世界史、中國史兩條線索,時空結合,整合原來的三個專題;又根據《中學歷史教學》雜誌上陳偉國所整理的人教、人民、大象幾個版本的知識體系,進行復習。我採取填空題的形式,主要根據人教版的課文進行挖空,引導學生複習課本,抓住主幹知識。同時,每個考點加一兩道大學聯考例題,讓學生熟悉大學聯考的命題思路和角度。再配以10道左右的選擇題讓學生隨堂練習。課堂上,學生先填空,之後讓一兩個學生到黑板上把答案板書出來。之後再評講例題,做選擇題之後校對答案,最後針對學生錯得較多的題目進行評講。一開始這種方式學生還是蠻喜歡、蠻配合的,但兩個月過去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這一天,我像往常一樣,拿着一疊未填空的試卷來到高二(1)班——體育班。我每週在體育班只有一節課,他們由於早晨黃昏的訓練,都顯得比較勞累。我把試卷發下去,告訴他們今天要複習的考點。王崇拿到試卷後,大聲叫了起來:“老師,沒書啊!”“前幾天檢查,你們都有書啊!我還給你們加了分!”他們嘰嘰喳喳的説:“這還不

容易,到別的班借來的,加完分就還回去了。”我一陣暈眩,嚴肅地瞪着他們,裝作後果很嚴重地問:“那現在怎麼辦?”王崇説:“你抄答案出來吧!”唉!是到如今,只好如此了,我想,只要後面的選擇題他們能做出來,一樣達到教學效果的。大部分學生應付性地記下了答案,有三分之一的體育生很快就睡着了。我把他們叫醒,他們行了幾秒鐘又想睡了。我再一次叫醒了其中的班幹部林錦,他很生氣很厭煩地抱怨説:“你很煩哪!歷史課總是這樣!我考試之前看看書就可以通過啦!我現在實在很累,你還是讓我睡吧!”

我非常震驚,沒想到他會説出這番話。同時,我也陷入了反思:確確實實,這段時間我的上課方式千篇一律,沒什麼新意,學生不喜歡聽,我是推卸不了責任的。面對大學聯考升學的強大壓力,師生都要積極主動地去面對。

科任老師形成自己的課堂風格是非常必要的,為了複習的連貫,採取某一種方式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當學生長年累月接觸一種教學方式的時候,他們也會形成類似於“審美疲勞”的“課堂疲勞”,這將直接導致課堂教學的低效甚至無效。因此,偶爾玩玩新把戲,搞搞新意思,多更新教學方式,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才能提高。

我是歷史老師,要努力緩解學生的學習疲勞,採用更新鮮、更有趣、更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學得更開心一點,學得更好一點,學得更積極一點。而不是採取“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的無為態度,讓學生來適應我的方式。所謂教學方式的有效性,應該是針對學生特點而採用的方式,是充分考慮學生現實狀況的教學方式。

我們迴歸課堂的本真時,當我們真正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我首先懷疑的是:我這樣講學生能不能懂?我這樣問學生能不能答?我採用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喜不喜歡?做為年輕老師的我們,就應該在這樣的反思中,在這樣對課堂瑕疵的苦苦尋找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能力。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歷史的有效性教學是一個常做常新的課題。我們要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大學聯考政策的變化、學生的心理和學情、信息科學技術的改進等,相應地調整教學策略。

“眾裏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在我們苦苦追尋高中歷史的有效性教學時,不煩多回首,多反思,因為——所謂成長,這是在反思中實現;所謂教學,正是在反思中提高;所謂有效性,正是在反思中顯現!

高中歷史教育故事二

【案例背景】

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種符合新課程和大學聯考要求的教學範式。其目的是既要使學生學會知識,又要提高他們的能力,還要培養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雖然操作起來有很大的難度,但是在經過我校探究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多年實踐後,自我感覺還是得心應手的。可是最近的一個課堂事件卻給了我深刻的啟示。

【案例描述】

高中歷史必修二中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是學生難以理解的部分,也是整個中國近代史的一個難點。涉及面廣,特別是洋務運動的內容,有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和頑固派,有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有封建性官僚企業和具有民族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有對洋務派學習西方所產生影響的評價等等,對於高一的學生來説是比較難以理解的。

為此我在備課的時候創設一些問題情景:甲午戰爭中國的失敗證明洋務運動沒有將中國引上富強道路,那麼是否意味着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是錯誤的呢?通過討論,讓學生對洋務運動的積極作用和侷限性有一個全面深刻的理解。並進一步讓學生穿越時空感悟:假如你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清朝統治者,你會怎麼做?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師:同學們,我們一起來學習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大家先

瀏覽教材,找出中國近代經濟結構變動的表現有哪些?導致中國近代經濟結構變動的原因有哪些?對中國產生了什麼影響?

生:開始認真的看書、歸納,課堂按照我的設計正常運轉着。前兩個問題解決的比較好,到最後談到影響的時候,學生的興趣也非常高,爭先恐後的談着自己的看法,特別是關於洋務運動的影響和評價時,我要求學生分組進行討論。

師:進行歸納總結環節時,大家各抒己見,課堂氣氛很活躍,我説:“不錯,歸納的相當不錯。”

由此可見,洋務運動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啊。但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使洋務運動走向失敗,而甲午戰爭的失敗標誌着洋務運動走向破產,甲午戰爭證明洋務運動沒有將中國引上富強道路。

生:正要進行分組討論時,一個同學突然問到:“老師,為什麼説甲戰的失敗就標誌着洋務運動的破產呢?”

問題的出現有點突然,因為這個問題涉及到必修一的內容,並且也不是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怎麼辦呢?説實話,備課時也沒有考慮到這一點,但看到學生的熱情很高,大有不解決不罷休的感覺。我呢?自然要滿足學生的願望,並且理解了這個問題,也有利於引導學生對洋務運動做出正確的評價,特別是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推動作用,而且聯繫現在改革開放的中國,為什麼要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在學的過程中應該怎麼樣學?如何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中國是如何崛起的?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有利於打開學生的思路,激勵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等等。想到這兒,我的

思路也打開了,於是我對學生説:“那我們先就這個問題進行討論 。”

學生們個個表情嚴肅。90以後出生的孩子,對民族屈辱只停留在文字上,他們根本不懂得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不懂得百年前的中國是如何面臨着巨大的屈辱。這也是民族的悲哀啊!討論中,學生們從中受到了啟發和教育,彷彿一下子長大了,看到這種巨大的收穫,我趁熱打鐵,給學生講解到:“從根本上來説,洋務運動的破產是指它不能使中國走向富強,也就是説,它不是中國實現近代化的正確途徑,不能實現它的目的。洋務派屬於封建勢力 ,出於自身階級的侷限性,並不能完成領導中國走向近代化的任務,甲午戰爭以後洋務派又逐漸成演變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阻礙力量,所以説,甲午戰爭的失敗可以看成是洋務運動破產的重要標誌。洋務運動的眾多侷限性,已經在甲午戰爭中充分暴露,經過了甲午戰爭,洋務派已經不再成為中國近代化的代表,洋務運動也不再成為中國近代化的主流。”講完這個問題,下課鈴響起來了,同學們意猶未盡,還在沉思之中。雖然我設計的流程沒有完成,但我深知我和學生的收穫是巨大的。

【案例分析】

小小的問題,引起我對歷史教學現狀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我在歷史教學中存在的誤區:

誤區一:備課時側重於大綱,教材,而在備學生方面略顯欠缺。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過於具體、詳盡、死板而不給學生留有空間。教案是教師的主觀性設計,除了對重點難點、教學目標等的分析與處理外,往往更多的考慮的是教學過程的設計,且力求完美無缺,

每一個子目怎麼講,學生回答什麼問題,甚至連過渡語怎麼説等等全都設計好,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和為解決這些問題採用哪些方法、途徑以及學習資料(課程資源)的儲備。在這樣教案的導向作用下,學生變成我的“操盤手”而已。所以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留一點空間,給學生思考、談自己的看法、進行討論,要有一定的靈活性,在實施中可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教學計劃。

誤區二:老師的任務是教書育人,並且育人應該是為首的。

高一的學生處在一個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關鍵時期,如果從高一開始,教師就能正確引導的話,學生是會終身受益的,做好公民,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才是我們教育的真正目的。 誤區三: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科、書本、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的教為中心,“以不變應萬變”,忽視千差萬別的教育對象,很少滿足學生的思想火花。

要改變課堂教學行為,首先要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考慮這節課我能為學生做些什麼?上課時更多地讓學生説出他們想了解什麼?特別在學生髮現問題時,老師要引導學生去思考、追求、探究,引導學生去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創造性學習能力。

總之,不同的教法產生不同的效果,在抓素質教育的同時也要把教學和學情、教材、現實相聯繫才能完成歷史教學的任務。

高中歷史教育故事三

【案例背景】

提倡“素質教育”是當今最時髦的教育術語,什麼是素質教育?具體怎樣實施素質教育一直是困擾我們一線教師最大的難題。而且有時是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又要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上學會知識,又要提高他們的能力,還要培養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等,所以感覺到很難。但最近的一次上課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學過程】高中歷史必修二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這部分知識歷來是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識。在這部分知識裏,涉及面很廣,特別是涉及到洋務運動的內容,有地主階級中的兩大派洋務派和頑固派,有兩大工業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有兩大性質的企業封建性官僚企業和具有民族資本主義的性質的企業,有對洋務派學習西方所產生影響的兩大評價等等。所以內容很多,而且對於高一的學生來説是一塊比較難處理的部分。為此我在備課的時候創設一些問題情景,比如針對評價洋務運動,組織學生進行一場討論賽:甲午戰爭證明洋務運動沒有將中國引上富強道路,那麼是否意味着洋務運動學習西方錯了呢?通過討論,讓學生對洋務運動的積極作用和侷限性有一個全面深刻的理解。並進一步讓學生身臨其境感悟歷史:假如你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清朝官員,為了達到自救目的,你將會怎樣做?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來到教室,我按照預定的教學模式開始講課。

師:同學們,我們這節課共同學習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這一部分內容,本節內容比較複雜,經濟術語多,專業性強,大家先大致瀏覽全文,找出中國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動有哪些表現,進一步思考導致中國近代經濟結構變動的原因有哪些,變動對中國產生了那些影響等。

學生開始認真的看書,歸納學生的思維也在跟着老師的思路有序的運轉着。前兩個問題比較好解決,到最後談影響的時候,學生的興趣也非常高,爭先恐後的談着自己的看法,特別是關於洋務運動的影響和評價時,我建議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我及時進行歸納總結課堂氣氛很活躍在總結時,我説:“不錯,歸納的很好。由此可見,洋務運動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啊。但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使洋務運動走向失敗,而甲午戰爭的慘敗就標誌着洋務運動走向破產,甲午戰爭證明洋務運動沒有將中國引上富強道路,正要進行分組討論時,一個學生冷不丁冒出一句話:“老師,我問一個問題,為什麼甲午戰爭的慘敗標誌着洋務運動的破產呢?”全班同學的注意力嘩的也都集中在這個問題上,都在小聲嘀咕:就是啊,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這個問題有點突然,因為這個知識點涉及到必修一的一部分內容,而且也不是今天講課的重點,怎麼辦?説實在的,我對這個問題也沒有做充分的備課和思考,但看到學生的熱情很高,好像不解決這個問題,就不能再繼續下面的問題了。我呢,當然不能掃了學生的興,而且掌握了這一點,也有利於引導學生對洋務運動作出一個正確的評價,特別是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推動作用,而且聯繫現在改革開放的中國,

為什麼要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在學的過程中應該怎麼樣學,如何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中國是如何崛起的,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有利於打開學生的思路,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等等。想到這兒,我的思路也打開了,於是我對學生説:“那我們先就這個問題進行討論 。”但大家手頭的資料是有限的,只能先從書本中找到甲午戰爭這一節的內容,找到了清政府的強大的海軍力量如何在甲午戰爭中洋務運動失敗,特別是威海之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但看了之後,學生還是似懂非懂,不過他們最起碼懂了兩點:知道了洋務派苦心經營的海軍力量覆沒了,知道了李鴻章在戰爭中的妥協退讓,學生的表情是義憤填膺的,大罵李鴻章妥協賣國,看到學生的激動情緒,我也深受感染,我説:“同學們,這就是大清的水師,這就是大清的腐敗,更是我們中國人的恥辱和悲哀,即使我們進行了奮力的抵抗,最終也無法阻擋資本主義國家鐵蹄的踐踏,洋務運動中體西用,不變革中國的落後體制,而是單純的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是不能讓國家富強的,不實現民族的獨立,永遠都不可能實現國家的強國夢。”學生們個個表情嚴肅,90以後出生的孩子已經不懂得民族的屈辱了,他們想的,做的,都是一種新思維,他們是和平年代中的寵兒,他們根本不懂的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不懂得百年前的國家是如何被列強蹂躪和瓜分的,不懂得先輩們所經歷的苦難,更不屑一顧,這同樣也是民族的悲哀。學生們從中受到了啟發和教育,他們彷彿一下子長大了,看到這種巨大的收穫,我趁熱打鐵,和同學們共同在網上查閲了資料:“從根本上來説,洋務運動的破產是指它不能使中國真正富強,也就是説,它不是中國實現近代化的正確途徑,不能實現它的目的.甲午戰爭前洋務派的政策、戰爭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多方面問題以及戰爭後洋務派對時代潮流的負面作用等方面可以看到,屬於封建勢力洋務派,並不能完成引導中國近代化的任務,而甲午戰爭以後洋務派又逐漸成為了中國近代化的阻礙力量,所以説,甲午戰爭的失敗可以看成是洋務運動破產的重要標誌。洋務運動的眾多侷限性,已經在甲午戰爭中暴露無遺,經過了甲午戰爭,洋務派已經不再成為中國近代化運動的進步代表,洋務運動也不再成為中國近代化運動的主流。”下課鈴在熱烈而又有點嚴肅中響了,同學們意猶未盡,還在沉思之中,但我知道這節課是成功的。

【反思】

一個小小的問題,勾起我對歷史教學現狀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歷史教學中存在的誤區:

誤區一:教師備課側重於備大綱,備教材,而在備學生方面略顯欠缺。在備教學過程的設計中,過於具體、詳盡、死板而不給學生留有空間。教案是帶有主觀性的設計藍圖。目前教師備課(編寫教案)的側重,除了對本課重點難點、教學目標等的分析與處理外,往往更多的考慮的是教學過程的設計,且力求盡善盡美,每一個子目怎麼講,需要學生回答什麼問題,甚至連過渡語怎麼説等等全設計好,而恰恰忽視了學生這個學習的主人,忽視考慮學生在學習本課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和為解決這些問題採用哪些方法、途徑以及學習資料(課程資源)的儲備。在這樣教案的導向作用下,學生很可能變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師在備課編寫教案時,要留一點空間,給學生思考、談自己的看法、進行討論,要有一定的靈活

性,使實施中可根據課堂情景如學生的反應等及時調整教學計劃。

誤區二:老師的任務是教書育人,而且應該是育人為首的。高一的學生處在一個由國中到高中心理的過渡階段,處在一個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關鍵時期,如果從高一我們老師就能正確的教導的話,我覺得三年甚至三十年甚至終身他都是受益匪淺的,好好做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是我們教育的真正目的。如果一味的只是高呼優生率,達線率,只會適得其反,只會扭曲教育的真正內涵,只會摧殘學生幼小的心靈。。。。這方面的教訓是數不勝數的。學生們瞭解了歷史,我也覺得我真正懂得了歷史,歷史是一部書,更是一部育人題材的書。

誤區三: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科、書本、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的教為中心,“以不變應萬變”,忽視複雜的教育對象,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來獲得知識。目前的課堂教學,仍以教師的傳授為主,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教師憑藉教科書、教學用書和其他教學資料,藉助一定的手段,進入“規範”操作(這種形式的教學實踐,已經成為千百萬教師工作的程式,穩定於日常教學觀念和行為之中),較少鼓勵學生提問,一旦在課上遇到學生提出自己預設以外的問題便會用“課後討論”等搪塞過去,學生始終被老師牽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這種亦步亦趨的學習方式是培養不出真正具有求實精神、懷疑和證偽精神、創新思維和進取精神的學生的!這也是與新課程理念背道而馳的。我認為要改變課堂教學行為,首先要確立教師為學生服務的思想,考慮這節課我能為學生提供哪些服務?上課時更多地讓學生表述他們想了解什麼?特別在學生髮現問題時,老師要引導他們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導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創造性學力。

標籤: 高中歷史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shi/gepgv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