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中秋節 >

中秋節的四個傳説,唯美的中秋傳説故事

中秋節的四個傳説,唯美的中秋傳説故事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20xx中秋節的四個傳説,唯美的中秋傳説故事。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中秋節的四個傳説,唯美的中秋傳説故事

第一傳説:唐高祖與“祝捷餅”

月餅傳説較流行的觀點是在唐朝。唐初,東突厥勢力強大,李淵太原起兵時曾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以換取北方的相對安定。唐朝建立後,突厥一方面支持薛舉、劉武周等割據勢力,與唐朝分庭抗禮。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強馬壯,不斷舉兵南下侵擾。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淵委任當時著名將領李靖為北征總指揮,反擊突厥,最終得勝。

李靖凱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當晚有吐魯番人向李淵獻餅祝捷。李淵其時正與羣臣分享李靖勝利的喜訊,看到圓圓的祝捷餅十分高興,笑對當空,脱口而出“應將胡餅邀蟾蜍”。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應該邀請月亮之神下凡來,與大家一起分享這可口的胡餅。李淵遂將胡餅分給羣臣,君臣一道品嚐,賞月。據説,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習俗由此而來,並由宮中傳到民間。

第二傳説:楊貴妃為“月餅”起名

在早期,人們並不把月餅叫“月餅”,其叫法很多。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餅。過去,漢人把生活在中國北方、西方的匈奴、鮮卑、氐、羌、吐蕃、突厥等遊牧民族,統稱為“胡人”,他們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麪餅,被漢人稱為“胡餅”。這種餅圓圓的,糖餡、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麼,胡餅又是如何改稱月餅的?

有一年中秋節,李隆基和楊貴妃一起吃胡餅賞月,風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風雅,覺得胡餅一名不好聽,想改個名字。但起什麼名字好呢?一時想不出來。楊貴妃抬頭一望,其時高懸空中的一輪圓月,恰如這圓圓的胡餅,遂脱口而出——月餅。李隆基一聽,連連拍手叫絕。“月餅”一名,由此叫出來了。

但這個傳説似乎不靠譜,有這樣的記載,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節賜餅給新科進士,當時此餅並不叫月餅。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餅仍不叫月餅的。

其實,在宋代,人們也不把月餅叫“月餅”,文人喜歡稱之為“金餅”。在宋代,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尚沒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餅的風俗才變濃,但多稱之為“月糕”。一直到明代,“月餅”才正式定名,中秋節吃月餅風俗也廣為流行。

第三傳説:吃月餅與“殺韃子”

在元未,天災人禍連連,民不聊生,蒙古人對中原漢人的統治也更為嚴厲。為了奴化漢人,有的地方竟然規定,新娘的初夜權要獻給主政當地的蒙古人。當時男人娶媳婦是不敢張揚的,不少男女是“偷婚”,以避免被韃子知道。為防止漢人造反,還不準民間私藏鐵器,十户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漢人的不滿,民間反抗情緒強烈,各地都在醖釀起義,相約“殺韃子”,推翻元政權。當時公開聚會是行不通的,為了傳遞統一行動的信號,保證隱祕,南方的朱元璋,即後來的明太祖,便選擇八月十五吃月餅的機會,將寫有起義信號的紙條包在月餅裏,通過這種傳遞方式,形成了聲勢浩大的起義勢力。

第四傳説:嫦娥奔月與“不老藥”

嫦娥,原名姮娥,她是神話人物后羿的妻子。到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恆的諱,而改稱“嫦娥”。

嫦娥奔月有兩種版本,一種版本是,嫦娥偷吃不老藥奔月:“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后羿從西王母那裏得到了長生不死藥,貪心的嫦娥揹着丈夫偷後吃後,跑到了月亮上,成為了月亮女神。

另一種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老藥:跟后羿學習射箭術的逢蒙聽説后羿搞到了長生不老藥,於是前去偷竊。逢蒙未能得手,惡從膽邊生,欲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自己吞下不死藥,飛到了天上。

標籤: 中秋節 中秋 四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zhongqiu/y3vxq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