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中秋節 >

描寫中秋節的範文

描寫中秋節的範文

中國的中秋節統合了神話、傳説和民間習俗等要素經過多個朝代逐漸發展形成,而且賞月、祭月等習俗;下面是有描寫中秋節的,歡迎參閲。

描寫中秋節的範文
描寫中秋節的範文1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其實,在所有的傳統節日裏我最喜歡的還是中秋節。

中秋節是個團圓的節日,在這個團圓的日子裏全國放假三天,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可以團圓了,小朋友可以吃到各種口味的月餅了,到了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裏賞月可開心了。

關於中秋節還有許多神話故事呢!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朱元璋與月餅起義、玉兔搗藥。大家都知道嫦娥奔月和玉兔搗藥的神話故事,可不知道吳剛伐桂和朱元璋與月餅起義的神話故事,所以關於中秋節希望大家繼續多瞭解一點哦!

我國還有許多傳統節日,它也會像中秋節一樣,有習俗和有神話故事吧!

中秋傳説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説,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粧枱的百寶匣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着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着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着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描寫中秋節的範文2

我日盼夜盼的中秋節終於來到,聽説中秋節是繼春節之後最隆重的節日,聽説中秋還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説,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粧枱的百寶匣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着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着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着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中秋節那天,我們一家團聚在一起吃飯,中秋的飯菜真豐富,有雞,有魚,有螃蟹,有鮑魚等等,吃完飯後,我們便坐在一起賞月,十五的月亮真圓啊!像圓一個圓盤鑲嵌在幽靜的夜空!

啊!美麗的中秋,快樂的中秋!

描寫中秋節的範文3

中秋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它又稱為團圓節。中秋節這一天,人們不管有多忙,也要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親人,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餅,賞月,慶祝中秋節。

中秋節前的一天,我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桂花的香氣隨着秋風飄來飄去,我聞着這醉人的花香,只覺得香氣撲鼻,彷彿身邊是一片桂花林。哦!八月桂花香,原來中秋節快到了,桂花也飄香了。

回到家,又是一股誘人的香氣傳了過來,我定睛一看,居然是爸爸媽媽在吃月餅,雖然中秋節還沒到,家裏已經有好幾盒月餅了,爸媽單位發的,親戚送的。爸媽説月餅多要趕緊吃,不用全都留到中秋節這一天。我洗好手後挑了一個水蜜桃口味的小月餅,咬了一口,啊!真好吃。餅皮非常鬆軟,內部是新鮮香醇的果醬餡心,美味無比。很快就吃完了一個。

天已經漸漸地黑了,我又拿了一個哈密瓜口味的月餅跑到陽台上去看月亮。今天雖然不是中秋之夜,但是此時,月亮已經幾乎成了圓形。只見它在雲層之間穿梭,一會兒躲到雲層後面,好像害羞的小姑娘;一會兒又鑽了出來,向我們咧開嘴開心地笑着,真象是一個調皮的小娃娃在和我們捉迷藏。見此情景,我不禁想起了一首我們曾經學過的宋詞,那就是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户,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蘇東坡望着月亮思念親人、故鄉,而那天正是中秋之夜!蘇東坡因為被派往密州而不能回家鄉團圓,他是多麼傷心啊!我和他一樣希望每個中秋節,家家户户都能團圓在一塊兒,吃月餅賞月,過着幸福的日子。

我想,如今交通發達了,我們有了先進的交通工具,不用像蘇東坡一樣,回個家要很多天,甚至幾個月。身在異鄉的人們,只要想回家,乘上輪船、汽車、火車、飛機,很快就能回到家。如果實在忙,不能回家的話,在中秋節這一天,也要記得給自己的父母、親人們打個電話,發個E-mail問候一下。月圓人也要團圓啊!

此時的月亮好像知道我在看它,變得更大更明亮了。

沒幾天就中秋節了,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描寫中秋節的範文4

到了,桂花又開了。

在姥爺住的院子裏,有一片比我年齡還要大的桂花林,媽媽常帶我去聞那桂花的香味。她説世上最樸實又最典雅的花就是桂花了。它小小的花瓣卻會散發出迷人的悠長的香氣,讓人心曠神怡。而在桂花開的最迷人的時候,那股子香氣,也確實令人魂牽夢縈。桂花便成了媽媽最喜愛的花了,然而我卻不以為然。

最近,我讀了女作家琦君的《故鄉的桂花雨》,作者對桂花香味的“魂牽夢索”,讓我對桂花有了種好奇。帶着這種好奇,我又找來了《桂花香飄雲天外》、《杭州:飄落一身桂花雨》等有關桂花的文章,想看看人們為什麼對桂花如此喜愛。

“香氣濃郁的花‘或清或濃,不能兩兼’。然而,桂花卻具有清濃兩兼的特點,它清芬襲人,濃香遠逸,它那獨特的帶有一絲甜蜜的幽香,總能把人帶到美妙的世界。”

“滿樹金黃細小的花兒,點綴着紅葉嬌豔的季節。更有那濃郁的芳香,‘一味惱人香’襲人心懷,沁人肺腑。又在芳香中帶有一絲甜意,使人久聞不厭。”……

好美的語句,好美的花,文章對桂花的描寫是那樣的神奇,如此的有神話色彩,讀着讀着我深深地被感動了,就彷彿來到了一個仙樂飄飄的夢境裏,融化其中,享受着美好的氣息。慢慢地,我對桂花產生了一種熟悉的感覺。

“桂花分金桂、木樨、銀桂、丹桂……”我裝着老道的樣子對媽媽説着,牽着媽媽的手,在中秋月下,走進老爺樓下的那片桂花林。

遠遠的,我聞到了撲鼻的香氣,一陣爽颯的風兒吹過,瞧,那一棵棵婆娑的桂花樹,隨風搖曳起來了。咦?那是什麼?好似金色的蝴蝶,好似銀色的綵帶,纏綿的飄呀飄,飄落下來,飄到了地上,桂花雖然沒有琦君故鄉那麼多,然而我卻真的感覺就像琦君所説的,成了“金沙鋪地的西方極樂世界。”一片片黃黃的、小小的花瓣,帶着濃郁的香味,飄到了我和媽媽的頭髮上、身上、鞋上。我伸開雙臂驚呼“桂花雨!媽媽,這就是桂花雨!原來書上説的都是真的……多麼浪漫,多麼奇妙,多少夢幻啊!”我仰起頭,桂花落在了我的臉上,輕輕的,細細的,帶着花香,撫摸着我的臉,對我訴説着。

桂花,曾經並未使我心動,也未使我心歡,可是當我走進它,聆聽漫天花之語時,它的無言,早已勝過了有聲。而在走近的那一瞬間,它告訴了我它所有的美麗,同時,它也向我傾訴了它所有的情感,它告訴我它的香氣怡人,它對我訴説它的舞姿繽紛……這怎不讓人興奮,我沐浴了一場桂花雨。那天晚上我的夢裏全是它。

月亮圓了,桂花開了,今年的桂花格外的香,格外的美!

標籤: 範文 中秋節 描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zhongqiu/y3l6e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