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中秋節 >

中秋節人們為什麼要賞月(通用3篇)

中秋節人們為什麼要賞月(通用3篇)

中秋節人們為什麼要賞月 篇1

從時令上説

中秋節人們為什麼要賞月(通用3篇)

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這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描繪。

從淵源上説

中秋又是“祭月節”,它源於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秋分”這個節氣每年在八月的具體時間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逐漸約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農曆八月十五日。

從科學上説

秋季地球與太陽的傾斜度加大,華夏大地上空的暖濕空氣逐漸消退,而此時,西北風還很微弱。如此,濕氣已去,沙塵未起,空氣即顯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別潔淨,月亮看上去既圓又大,是賞月的最佳時節。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漢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晉時亦有中秋賞月之舉,不過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將中秋與儲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賞月之風方才大興。

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中秋節人們為什麼要賞月 篇2

“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宋代詩人李樸的《中秋》描寫了在廣袤無垠的月夜裏賞月的情景。在遠古時代,秋分是祭月的日子,而中秋賞月的源頭正是在秋分祭月那裏。

秋分祭月由來已久

祭月是一種古老的祭祀禮儀,祭月在上古作為季節祭祀儀式被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先人認為,“日者,陽之主”,“月者,陰之宗也”。日月代表着陰陽兩極,兩者和諧是萬物蓬勃生長的保證。

《禮記·祭義》中記載:“日出於東,月出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所以先人十分重視祭祀日月。日和月是天地之神,皇家稱月神為夜明之神,只有天子才能與之溝通,所以祭月就成為皇家的“專利”。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説。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裏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管子·輕重己》説:“秋至而禾熟,天子祀於太惢,西出其國百三十八里而壇,服白而絻白,搢玉揔,帶錫監,吹壎箎之風,鑿動金石之音。朝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號曰祭月,犧牲以彘。”《史記·封禪書》記載:“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即用牛祭日,用羊豬祭月。秦漢兩朝傳承了皇室祭月禮儀,並在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史載,秦始皇祭日於成山,祭月於萊山。漢武帝則“夕夕月則揖”,即行朝日夕月之禮。北魏、隋唐直至明清歷代沿用秋分祭月禮儀。明世宗時,還在北京修建月壇,專供天子於秋分設壇在夜晚祭祀月神。規定每三年一大祭,遇醜、辰、未、戌年皇帝親自在月壇祭月。其他年份則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

日月如梭,滄海桑田。隨着社會的發展和時間的推移,皇家祭月禮儀也流傳到了民間,並逐漸成為一種民俗流傳下來,人們祈求月神降福人間,表達一種美好的心願。

中秋彌補秋分缺憾

秋分之日,都是在農曆八月,但是具體日期每年都不同,所以不一定能碰巧趕上圓月。而祭月無圓月則大為遺憾。所以,後來人們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隨着時代的發展變化,中秋除了祭月的儀式外,還有遊賞的風俗。

據《晉書》記載,早在晉代已經有泛江賞月之俗。並且賞月活動愈演愈烈,而祭月的風俗在民間卻越來越淡化,一向嚴肅的祭祀儀式變成了輕鬆活潑的娛樂活動。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繁盛一時,其內容也融入了唐朝開放包容,自由浪漫的時代精神,演繹出更多的傳奇故事,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唐明皇夜遊月宮等神話傳説活靈活現,使中秋文化充滿瑰麗多姿的色彩和浪漫迷人的魅力。

《太平廣記》裏記載了唐玄宗夜遊月宮的故事。開元年間的中秋之夜,玄宗在宮中賞月,被一名叫羅公遠的異人接引前往月宮,見到仙女數百,素練霓衣,舞於廣庭。玄宗於是密記其聲調,歸召伶官,依其聲調,作《霓裳羽衣曲》,風靡一時,至今仍無愧於音樂舞蹈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唐朝詩人白居易曾在宮中看過《霓裳羽衣》的演出,讚歎道:“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到宋、明、清時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已形成規模。《東京夢華錄》對東京汴梁賞月盛況有這樣的描寫:“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佔酒樓翫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宵。”

文人鍾愛中秋賞月

中秋賞月也成為歷代文人墨客詠詩賦文的主要內容。如唐代詩人王建有《十五夜望月》詩:“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想象豐美,韻味無窮。宋代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詩句,更是賞月的佳作絕唱,極富浪漫主義色彩,體現了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中秋節人們為什麼要賞月 篇3

中秋節為什麼要賞月

從時令上説,中種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這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描繪。從淵源上説,中秋又是“祭月節”,它源於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

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季節在八月內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逐漸約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從科學觀察來看,秋季地球與太陽的傾斜度加大,華夏大地上空的暖濕空氣逐漸消退,而此時,西北風還很微弱。如此,濕氣已去,沙塵未起,空氣即顯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別潔淨,月亮看上去既圓又大,是賞月的最佳時節。恰如古詩所云:“光輝皎潔,古今但賞中秋月,尋思豈是月華別?都為人間天上氣清澈。”

2、中秋節吃月餅的神話傳説

一説是嫦娥奔月。有了嫦娥就不能不提到她的夫君后羿,以及后羿射日。有點死腦筋的后羿,太陽都能射下來,老婆卻沒能看住,被不屑之惡徒給逼到了月亮上,從此過上了兩地分居、永無相聚的非人道日子。於是,月餅便成了寂寞嫦娥與夫君后羿彼此思念,夢想團圓,寄情喻意的物品,當然還少不了白兔和桂花樹,民間也就有了中秋節的時候做月餅,吃月餅來懷念他們的習慣。

3、中秋節吃月餅的歷史傳説

據説是流傳最廣最具可靠性的。唐太宗李世民為討伐北方的突厥,大舉進攻數次,終於於八月十五日那天得勝回朝,苦戰數年的將士們也終得和家人、故土團聚。舉國歡慶之機,有個和唐朝通商的吐蕃商人,進貢上一種帶陷的麪餅。其裝飾華麗,滋味甜美,太宗吃後大喜,指着懸掛天空的明月傳旨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於是,就有了以後的吃月餅、慶中秋的喜慶節日。

標籤: 賞月 中秋節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zhongqiu/l3kz0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