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中秋節 >

一個節日的保護與傳承:我們為什麼要過中秋(精選3篇)

一個節日的保護與傳承:我們為什麼要過中秋(精選3篇)

一個節日的保護與傳承:我們為什麼要過中秋 篇1

自20xx年5月20日中秋節被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俗類),中秋博餅、佛山秋色、澤州中秋習俗、秋夕、大坑舞火龍、吉安中秋燒塔習俗等6個子項也陸續被列入非遺名錄。

一個節日的保護與傳承:我們為什麼要過中秋(精選3篇)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到唐朝初年成為固定的節日,盛行於宋朝,到明清成為僅次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影響範圍遠至東亞、東南亞。

中秋民俗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源於人們對月亮的崇拜,賞月、拜月、祭月,這也是中秋最早的內涵;二是“春祈秋報”,人們樂意分享秋收的成果,如吃月餅、飲桂花酒;三是人們望着月圓的圖景,自然會有闔家團圓的情感需求,於是,玩花燈、舞火龍、燒塔等民俗活動應運而生。

一個節日的保護與傳承:我們為什麼要過中秋 篇2

史書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魏晉時期,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後來的唐朝,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鼎盛時期卻是從宋朝才開始,至明清時,中秋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重要的節日之一。這也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民間也有傳説,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説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綜上所述,中秋代表着:闔家團圓、五穀豐登!

一個節日的保護與傳承:我們為什麼要過中秋 篇3

時代在變,節日內涵和過節人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在蕭放看來,中秋的民俗主要有兩個變化趨勢:一是古人在中秋結賬、聘請辭退工人的時間節點已不適用;二是月亮崇拜的慢慢淡化,“但天上月圓,人間團圓,中國人對家庭圓滿的情感需求不會消失”。蕭放説,賞月時的情感表達,可以有更廣大的內涵。

當人類已經登上月球,發現月亮上沒有嫦娥、沒有廣寒宮、沒有桂花樹,沒有玉兔,只是一個荒蕪的空間,為什麼我們還要過中秋?

當人類越來越瞭解外界與自身,依然需要幻想性的藝術創造。嫦娥住在廣寒宮,玉兔在搗藥,那棵桂花樹開得正好,人物、動物、植物、建築物,那是另一個世界。儘管我們已經知道月球不過是一個星體,但還是要保留這個美好的傳説。尤其對孩子來説,剛剛認識月亮的時候,應該聽到這樣的故事,人類也需要保持這樣的童心,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智慧,也是我們幸福感的來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zhongqiu/e7e7v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