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中秋節 >

關於中秋節的冷門知識(通用5篇)

關於中秋節的冷門知識(通用5篇)

關於中秋節的冷門知識 篇1

雖然月亮在人類文化歷並沒有非常突出顯現,但是自從最早的記錄時間以來,人們就已經開始了對它的崇拜。這在埃及,巴比倫,印度和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中都有記載,並且今天仍然存在於世界的各個地方,特別是在某些非洲和美洲原住民羣體之中,當然,還有我們中國。

關於中秋節的冷門知識(通用5篇)

中秋節要到了,崇拜月亮的文化,你知道多少?

每年的中秋佳節,中華民族都有吃月餅的習俗。到了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會欣賞着一年當中最圓的月亮,吃着月餅,把酒言歡。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八月十五這一天有着特殊的含義,吃月餅這件事情背後也有着一個很多人所不知的傳説。

月餅,“援兵”,這個故事講述了月餅來歷的驚人真相!

關於中秋節的冷門知識 篇2

伴隨經濟快速發展,而我們的節日卻日漸“蕭條”。本來豐富多彩的節日習俗,如今已不多見,並且慶祝節日的方式也越來越單一。而很多農村的傳統過節習俗也漸漸消失,接下來與你一起走進此地農村,體驗尚未失傳的過節習俗。

農村過節:貴州此地慶中秋,不吃月餅不賞月,男女“偷瓜傳情”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團圓節或月夕、仲秋節、八月節等。在南昌這片歷史源遠的土地上,也流傳着許許多多具有鮮明特色的習俗。但是這些習俗,隨着時間的流逝,已經消失或者逐漸消失中。

對於中秋節習俗來説,中國各地的民間中秋習俗各有特色,但是有些習俗卻漸漸的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了,比如:“摸秋”、“請娘娘”、“趕天狗”等習俗。

漸漸消失的中秋習俗:“摸秋”“請娘娘”“趕天狗”是什麼意思?

中秋節始於唐初(618年-907年),並在宋朝(969年-1279年)盛行。直到明清兩代(1368年-1911年),它與中國新年一樣,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現在最着名的四個習俗是賞月,吃月餅,猜燈謎,吃團圓飯。但是,有些習俗已經消失,或者正在迅速消失,就像這6種...

關於中秋節的冷門知識 篇3

中秋節的傳統食品是月餅,月餅是圓形的,有團圓之意,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象徵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是遠在他鄉之人寄託思念家鄉、思念親人之情的象徵。當然,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飲食習慣,所以有的地方中秋不吃月餅,也是正常的。

中秋節馬上來了,為什麼中秋節有的地方吃月餅,有的地方吃粽子?

幾千年來,人們把月亮當作一個計時的鐘表。流動的光陰裏,上演的是人間小團圓。馬上就是八月十五中秋節了,湖南人的中秋民俗,你懂得多少?

湖南中秋民俗知道多少?get這些習俗今年過個湘味中秋

關於中秋節的冷門知識 篇4

嫦娥奔月的故事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乾涸,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

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餘的太陽。

后羿立下汗馬功勞,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鑽、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説,服下此藥一半,能長生不老,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

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粧枱的百寶匣裏,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輕而易舉的騙過了后羿。

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着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氣得后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每天都到月亮前觀望着愛妻。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和月餅,遙祭在月宮裏眷戀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這個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鮮明的態度和絢麗的色彩歌頌、讚美了嫦娥,與古文獻有關嫦娥的記載相比較,可見人們對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飾,使嫦娥的形象與月同美,使之符合人們對美的追求。與現代流傳甚廣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輯《靈憲》則記載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竊王母不死藥服之,奔月。將往,枚佔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嫦娥變成癩蛤蟆後,在月宮中終日被罰搗不死藥,過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隱曾有詩感歎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關於中秋節的冷門知識 篇5

各地月餅的傳説

月餅象徵團圓,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備祭品。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是由元朝末年流傳下來的。

元朝末年,漢人打算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卻苦於無從傳遞消息。後來劉伯温想出一條計策,到處散佈流言,説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人們買了月餅回到家中,發覺裏面藏着紙條,上面寫着:"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於是眾人紛紛起義反抗統治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是這樣留下來的。

無錫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紅燒玫瑰糖芋頭,據説也與此有關。相傳蒙古滅宋之後,民族壓迫深重,漢人時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約好中秋之夜一齊動手。為了厭勝,人們要吃紅燒芋頭,象徵"韃子"人頭落地,這就是現在中秋節吃糖芋頭的來歷。

這個傳説在潮汕各地則變異為:當時元朝統治者規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個蒙古兵,受漢人供養,監視漢人的行動,並且只允許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極了,便趁着中秋節吃月餅的機會,把相約舉事的紙條,放在月餅餡子裏。潮人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因此每至中秋,則以芋頭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廣東各地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説是紀念元末殺韃子的歷史故事。中秋節殺韃子後,便以其頭祭月,後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標籤: 冷門 中秋節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zhongqiu/6e7e3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