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春節 >

春節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

春節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

再過半個月左右,人們就將迎來20xx的農曆春節啦,在這個辭舊迎新的傳統節日裏,處處張燈結綵,人人臉上都洋溢着笑容。而在這樣歡樂喜悦的時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春節的一些冷知識,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春節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
春節冷知識

1、正月七年級在古代不叫春節,而叫元旦。辛亥革命後採用公曆記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

2、世界上除了中國之外,還有很多國家將農曆新年列為法定假期,分別是:韓國、朝鮮、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緬甸、文萊。另外,以前的日本也過農曆新年,但已經廢除多時。

3、壓歲錢原來其實不是“錢”,而是鑄成錢幣形狀的辟邪品。傳説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夜裏出來害人,壓祟錢就是專門用來嚇走這貨的。

4、男子拜年抱拳要“左抱右”,中國傳統習慣尚左貶右,所以抱拳時要用左手包右手,此謂“吉拜”;如果右手包左手,則稱為“哀拳”,是向別人報喪或求饒時使用的手勢。女性抱拳則相反。大家可以觀察一下,哪些武俠電影、電視劇功課沒做足,演錯出洋相。

5、春節雖然是一個整體性的習俗,但是每天的慶祝內容卻不相同。從七年級到初七,分別是雞日、犬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和人日。傳説女媧先用六天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積累了經驗後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

6、大門上的“福”字不能倒貼,在民俗傳統中,水缸、垃圾箱和櫃子才要倒貼福字。為了避諱在倒水和倒垃圾時把家裏的福氣倒走,便在這兩處倒貼福字,巧用“福至”來抵消“福去”。

7、閏春節,又稱“閏正月”,從公元1645年使用歷理置閏制開始到公元2820xx年,農曆閏正月只發生6次,最近一次要等到2262年。

8、“正月不理髮”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認為春天應該讓頭髮散開自由生長,而不該剪斷,診察發爪可以斷重病、決生死,但“剃頭死舅舅”的説法純屬無稽之談了。

9、大年三十也有缺席的時候,20xx年就沒有年三十。而有的年份還會出現兩個臘三十,這都是由於農曆中閏月的設置所導致的。

10、大規模燃放煙花會導致區域性霧霾,你喜歡的五彩繽紛的煙花比沒有顏色的煙花毒性更大。煙花爆炸時會向大氣中釋放顆粒物和塵埃,在燃放區域附近,大氣中細顆粒物的濃度與霧霾時的濃度不相上下,所以燃放煙花並不是什麼環保的事。

11、最早的爆竹真的是竹子!關於爆竹的最早可靠記載見於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當時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裏燒,產生爆裂聲,是新年起牀要做的第一件事。

民俗知識

一、春聯和年畫

表達人們心願,增添節日喜慶氣氛

春聯、年畫都起源於上古時代的驅鬼習俗。漢魏六朝時代,每至春節,家家户户都在門前立桃人,畫神茶、鬱壘驅鬼。後來發展為門神年畫。宋代木版年畫開始流行,年畫的內容也擴大了,至今仍保存下來的《四美圖》就是當時的年畫。

春聯出現在唐代。宋代寫春聯更加流行。明代貼春聯已經普及全國。春聯是我國獨特的語言藝術形式和書法藝術形式,並流傳到韓國等地。春聯既表達人們的心願,又增添了節日喜慶氣氛。

二、生旺火

象徵全家興旺發達,表達美好希望

新年來到時,在院子裏點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稱為“庭燎”“燒火盆”“旺相”,現代民間稱為“生旺火”或“點發寶柴”。古代的庭燎是為了驅邪,或者祭神祭祖。後來的生旺火已經發展為象徵全家興旺發達,表達美好希望。

1738年,郎世寧畫了一幅《弘曆雪景行樂圖》,表現的正是乾隆皇帝與子女一起過年的情景。乾隆帝面前就放着一個火盆,一個小皇子正在向火盆中放鬆柏類的小枝當時稱為“燒鬆盆”。

現代民間生旺火常常是點燃柴堆或炭堆,火勢越旺越好,象徵新年全家興旺。也有用火盆燒松柏桃杏樹枝,閤家跨火而過,象徵燎去舊災晦,迎來新氣象。

三、爆竹

最能代表新年到來時刻的民俗標誌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驅逐鬼怪,或迎神。後來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成為最能代表新年到來時刻的民俗標誌。

關於爆竹的最早可靠記載見於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當時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裏燒,產生爆裂聲。新年起牀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宋代出現了火藥爆竹,即現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藥爆竹,沒有竹子的地區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於是成為全國性的風俗。

後來,爆竹本身的喜慶色彩使得人們對於爆竹的象徵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用喜慶的爆竹迎神。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辭舊迎新”的文化象徵符號。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體驗到舊與新的差別,使生活更加富於藝術美感。

四、年糕和餃子

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希望

年糕,又名粘粘糕,諧音“年年高”,包含着人們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希望。年糕一般用黏性穀物製作。北方有黃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數民族則有糯米粑粑。

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餃子,又名水餃、角子、扁食。5世紀的時候,“形如彎月”的餃子已經成為民間普遍的春節食品。宋朝以前把餃子稱為“角子”,或“水角兒”。元代開始有“扁食”的叫法。明清以來,普遍使用“餃子”一詞。

對於餃子的文化象徵意義,一般的解釋是:“角子”“餃子”諧音“交子”,即交子時的意思。就是象徵春節的到來。所以,子時一過人們立刻開始煮水餃,使之成為新年第一頓飯。更深一層的解釋,餃子也包含了美食的意思。古代缺乏肉食,包了肉餡的餃子自然是上好食物,民間諺語“好吃不過餃子”表達的正是這個意思。春節時吃上餃子,當然是希望來年有更多的好食物。

習俗知識

春節拜年的習俗由來已久,至今不衰。首先進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輩給長輩拜年,平輩之間互相拜年;爾後進行近拜,就是給沒出五服的長輩拜年;最後是遠拜,給出了五服的長輩和親朋好友拜年。舊時拜年要磕頭,現在一般只是問好。商人拜年,除了問好外,還要互道恭喜發財。晚輩向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給壓歲錢。臨清七年級拜年,男子與已婚婦女參加,男女分開,拜過自家長輩,再拜族內各長輩,此謂“合族拜年”,之後,由族長率領到各廟宇、異姓祠堂內敬拜神位,此謂“拜莊鄉年”,最後,村長指揮全村人於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糾紛怨氣,此則謂“拜團結年”。鄆城等地有“春節五更乞長”的習俗。兒童起牀後一聲不響,先去緊緊抱住椿樹,同時唱“椿樹椿樹王,你長粗來我長長,你長粗了做材料,俺長長了穿衣裳”。鄒城則有搗鼠洞的特殊習俗,七年級早晨,用麪杖搗鼠洞,邊搗邊説“戳打戳,戳打戳,十個老鼠九個瞎,還有一個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證糧食安全。

七年級忌諱很多,各地大同小異。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準用磨),忌挑水,忌掃地,忌打人罵人。臨沂則忌動針錢,忌包餃子,忌吃葷,忌搗蒜。沂源七年級晚上忌點燈,據説點了燈,老鼠就會氾濫成災。膠東各地最忌七年級打破東西,萬一打破東西,要手持碎片,不回頭,不説話,直走到井邊,將碎片拋擲井中,否則“主兇”。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後,念吉語“歲歲(碎碎)平安”來破解。七年級煮餃子,破了不可説“破了”,要改説“掙(賺)了”。商店過年吃餃子同時吃蒜時,因“蒜”與“散”音同,改稱蒜為“義和菜”。

標籤: 有趣 春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chunjie/6o6qy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