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節日習俗 >

立春習俗大全

立春習俗大全

立春有哪些習俗

立春習俗大全

2月4日是農曆節氣中的“立春”。“立春”不僅象徵着春天的來臨,更是一個催人奮進的節日。

“立春”就是春天的開始,它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是我國古老農耕文化的一種體現。他説:“立春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個時序節日,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從“立春”這天開始,天氣逐漸轉暖,人們也要下地幹活了。在“立春”這天,我國不少地區都有“卷春”“啃春”和“鞭春”的習俗。

1、卷春

所謂“卷春”就是吃春餅,是人們將烙好的薄餅捲上豆芽、大葱等新鮮青菜以及醬料一起吃,象徵着人們要把春天的新鮮氣息和力量吃進去,讓自己春播、幹活的時候,更有幹勁。

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吃春餅。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

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麪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拼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

運城地區新嫁女,孃家要接回,稱為“迎春”。臨汾地區則習慣請女婿吃春餅。河北南部地區有“打春吃瓜,活到八十八”的民諺,瓜指的是南瓜,當地居民有在這天吃南瓜餡兒餃子或南瓜餡兒包子的習慣。

2、啃春

“啃春”則是啃蘿蔔,代表着人們為自己打氣鼓勁。蘿蔔脆爽微辣,吃蘿蔔能順氣、防病,讓人們在春天身體更好,更有活力。

因為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這一日從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擔子在衚衕裏吆喝:“蘿蔔賽梨……”那時候再窮的人家也要買個蘿蔔給孩子咬咬春。一個啃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種韌勁兒,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風俗。

3、鞭春

“鞭春”俗稱“打春牛”,象徵着人們鞭策自己要更加上進。“打春牛”是指過去人們在立春這天要折一根柳條,來抽打牛背,讓牛在春耕時更賣力。後來許多人家還用柳條來輕輕抽打孩子,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能更加上進,力爭上游。現在,城裏已不再舉行鞭春活動,一些農村卻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説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為娛樂。立春日,村裏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徵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塗耕牛角,傳説可以避免牛瘟。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塗灶,據説可以祛蚍蜉。

4、春雞

春節,女孩子剪綵為燕,稱為“春雞”;貼羽為蝶,稱為“春蛾”;纏絨為杖,稱為“春杆”。戴在頭上,爭奇鬥豔。晉東南地區的女孩子們,喜歡交換這些頭戴,傳説主蠶興旺。鄉寧等地習慣用絹製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晉北地區講究縫小布袋,內裝豆、谷等雜糧,掛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5、抬春色

據《粵遊小志》載,清朝時,潮汕地區還有一種稱為“抬春色”的活動。在立春日的遊行隊伍中,必有裝飾過的台閣,上坐歌妓,由兩個人抬着走。嘉應梅州地區還有高春、矮春的分別:矮春為一人坐枱上;高春則用兩人:一人立在台上,然後扎着一根直木,隱藏在那個人的長衣中,與這人的肩平齊。然後再橫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這橫木隱藏在寬袖中,橫木上再站一個人。為保險起見,將兩腳牢牢紮在橫木上,兩個人裝扮成某個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個人持纏着布條的長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個人腋下,隨着迎春隊伍遊行。如路上遇到障礙,則由持長棍子的人用混子撥開障礙物。

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後氣温將逐步回升。不過立春並不等於入春,提醒市民要注意保暖,千萬別感冒。

明天就是立春,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春是温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這一天,民間往往要舉行“迎春”、“咬春”、“句芒神”、“鞭春牛”等各種習俗。

從天文學上看,立春象徵着春天的來臨,但從氣候學上説,立春只是春天的前奏;而在重慶主城,通常入春時間為2月中下旬。不過立春後大部分地區氣温會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立春節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隆冬氣候已快要結束。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大風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氣。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增加,並伴有明顯的氣温回升過程。

標籤: 立春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xisu/qxolg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