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節日習俗 >

國外各地女兒節的特色介紹

國外各地女兒節的特色介紹

中國女兒節的説法有很多。每年三月九年級、五月端午、七月初七都被國人稱為女兒節。另外,每年公曆9月1日,也是四川廣元一帶的女兒節。那國外的女兒節有什麼特色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國外各地女兒節的特色介紹

日本

日本女兒節又叫“上巳”或“桃節”。在日本歷史上的室町時代,有用紙做成人偶撫摩身體後將偶人投入河海的習俗。人們認為,隨水流漂走的人偶會帶走疾病和災禍。女兒節也是陰陽學中的歷法日字:這一天太陽在紫嵇星羣的位置上,黃昏時參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清晨時尾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這一天的八字是甲乙,主宰的神是大皞,神明是句芒,這一天的動物是有鱗類。這一天的聲音是角音,音律應該是[2]太蔟。此日的口味是酸味,此時的氣味是羶味。此時日出生的叫做四厄克曜。因為這一天陰氣重所以天生五行偏奇,陰陽不平衡人的運勢走下坡,容易遇到小人[3]。五行偏奇出現疾病。古代民俗中用鵐趾配九葉鈴蓮封印厄運使得陰陽歸位。[4]隨着陰陽學在日本盛行這種活動在民間的逐漸流傳,到了江户時代,幕府將每年的3月3日正式定為女兒節。每年女兒節前約半個月到節日當天,日本民間都舉行盛大慶典,祈願女孩健康成長並獲得幸福。日本女兒節。每逢此時,有女孩的人家都會擺出做工精湛、造型華美的宮裝人偶來祝福女孩幸福平安,健康成長。 女兒節在日本有着悠久的歷史,它在日語裏的被稱作“雛祭”。又因為舊曆3月3日是桃花盛開的時節,因此又有“桃花節”的叫法。很多日本人認為,女兒節源自中國,在融合了日本本土文化之後才形成了節日。據日本史料記載,在8世紀的平安時代,京都(當時日本的中心)的上流宮廷貴族女子間已經盛行在人偶身上換穿衣服的遊戲,後來又出現了向河水中投放人偶以求吉祥的習俗。到了江户時期,幕府正式將每年的3月3日定為女兒節,每到這一天,日本民間都會舉行盛大的慶典,祈願女孩們健康成長。擺放人偶是女兒節的最大特徵,這些身穿錦衣的宮裝人偶以精美華麗和做工細膩著稱。女兒節人偶的擺放非常講究,在特製的雛壇上,一般為3層、5層和7層等奇數排列。一個標準的人偶雛壇的頂層為“天子與太后”,以下各層可根據需要配以三女官、負責奏樂的五雛童、侍從以及聽差等。在擺放人偶的同時,還要輔以“桃花、燈籠、梳粧枱、日用品”等裝飾,一些地方的習慣中還會放上白酒和菱餅等食品。 在女兒節擺放的人偶很多是長輩贈送的,在過去,它甚至成為女性出嫁時重要的嫁粧。外公外婆通常會事先準備好紅包,讓年輕夫婦們按照自己的意願選購人偶。女兒節的人偶一般在3月3日之前數日開始擺放,結束後則要及時收藏起來留待來年再用。據説,一旦人偶擺放時間過長,將會影響女兒的婚嫁。 從女兒節的人偶規格往往可以判斷出某個家庭的富庶程度和社會地位,同時它也是日本經濟發展的真實反映。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人偶的擺放數量和奢華程度都達到頂峯。如果祖先是聲名顯赫的世家,家中擺放的人偶甚至有幾百年的歷史,可列為國家指定的特別文物。

曼法傣寨

離西雙版納州府景洪大約30公里的三鄉曼法寨是個傣族居住的大寨子,民風淳樸,竹樓與椰子樹相伴。據説由於種種原因,寨子為女兒舉行的賧佛活動(賧薩琅甩),因而,家家户户做得格外認真。這一傳統已延續了幾百年,是小女兒的成姑娘禮,所有的女兒都要經過這祈願將來幸福、如意的儀式。傣族婦女的勤勞是出了名的,不僅要生兒育女,寨子裏的農活、生意等許多事也都由女人來打理,因而在當地女人有很高的地位。

第二天,曼法寨開始過節。標誌性的事件就是大多數人家都在殺牛,有的是一户人家殺一頭牛,也有的是兩户人家合着殺一頭,過節的日子是由佛爺和寨民商定的。

一個寨子同一天請客吃飯,熱鬧非凡。晚間,整個寨子米酒飄香,被請來做客的其他寨子的人,有的開着汽車、拖拉機來,更多的人是騎摩托車來的。少婦和小樸哨(少女)穿着漂亮的筒裙,三三倆倆擠在一張摩托車上,與香蕉園、棕櫚樹、竹樓構成別樣的風情。傣族少女確實很美,是一種温柔的美,擦身一過,自然的清香撲鼻而來,讓人不知是看好還是嗅好。在這裏很容易分辨出誰家養了兒子,誰家是女兒。因為有兒子的家庭,音響傳出的流行歌曲的聲音,震得竹樓嘎嘎作響。而有女兒的家庭是安靜的。

女孩的心願 天黑了,年輕人和老人們還在喝酒聊天,女人們準備着明天去寺廟用的東西。她們買來了在這裏能買到的所有的小商品:電筒、電池、方便麪、礦泉水、飲料等等,然後用綠色或紅色的包裝繩,編成網狀,套上小商品,一個個成排地掉在竹竿上。還有塔式的竹架,頂上是一把張開的雨傘,從上到下掛滿了嶄新的1元、5元、5角、10元的鈔票,花花綠綠的。還有稻子、土布以及新鮮的粽子、芭蕉葉包着的粑粑、肉等。女孩們高興地幫大人做這做那,同時也在挑選自己明天要穿的傣裙。第二天一早,曼法寨的曼乍緬寺從裏到外全是滿當當的施捨品和做賧的人。女兒們都被領來了,特別是五六 歲的女孩。她們靜靜地坐在自家擺放的東西旁,聆聽着和尚們頌經。巖華的侄女對我説,她小時候就經歷過一次,沒有做過賧的女孩是不完美的。那些沒有女孩的家庭,也要隨全村人一起參加活動,區別在於準備的施捨品少或簡單一些。我問幾個小女孩今天有些什麼願望,玉鳳説:“我希望長大後臉上的疤痕沒有啦!”玉南罕回答:“希望快點長大,可以到城裏的美髮店做最好看的頭髮。”玉波卻説:“希望長大後去昆明,然後自己打的士,到處去玩。”稍懂點事的女孩什麼都不回答你,只是害羞地低着頭,笑一笑。

緬寺的圍牆外站着許多來自其他寨子的和尚和他們的家人。這裏沒有年紀大的和尚,除了佛爺,和尚出家和還俗是自由的。在賧佛的儀式裏,僧人要做的只是唸經等佛事活動,其他的俗事則由村民公認的組織者來主持。

漫長的儀式結束後,組織者就讓所有在寺院周圍的和尚來抽取,用芭蕉葉卷着的一張經文和各家的聯繫方式。和尚們抽到後就把它交給自己的家人,由他們去收取放在寺裏的施捨品。和尚們的家人,收取施捨錢物前,要喝主人敬上的一杯酒,然後把經文大聲讀完。這種分配施捨錢物的做法,體現了平均的原則,在傣族地區幾乎看不到富裕的寺院主持和出家人。耐人尋味的是曼乍緬寺裏的功德箱有三個,分別寫有:寺廟建設基金、水電費基金、助學基金,施者可以按自己的意願來捐獻。交完施捨品的人們滿意地散去,和尚和自己的家人帶着施捨品也離去了,傣寨又回到了寧靜之中。

標籤: 女兒節 國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xisu/o7dwd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