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五四青年節 >

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頒獎儀式直播觀後感精選三篇|觀“青年五四獎章”有感

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頒獎儀式直播觀後感精選三篇|觀“青年五四獎章”有感

4月28日上午9:30-11:30,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將在京舉行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頒獎儀式。觀看過程中,每個獲獎者都在我們內心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帶來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頒獎儀式直播觀後感精選,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頒獎儀式直播觀後感精選三篇|觀“青年五四獎章”有感

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頒獎儀式直播觀後感精選三篇

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頒獎儀式直播王中美觀後感

80後姑娘玩轉火焰“刺繡”

扎個馬尾辮、穿條小花裙,男將扎堆的焊工班裏來了個小姑娘。

9月14日,中鐵科工集團九橋公司,車間裏焊花飛濺,老師傅們回憶起第一次見到王中美的情景,感慨地説:“小丫頭不簡單,竟幹成了首席焊工!”

當初,“80後”王中美選擇焊工,同學勸她換個輕鬆點的崗位,工友打賭“她呆不了幾天”……

她偏不信邪,一頭扎進車間。沒想到,上班第一天,就吃了大虧。“沒聽師傅的話,對弧光好奇,多看了幾眼。到了晚上,眼睛腫得睜不開,臉上脱了一層皮。”

沒多久,同來的幾名女工都轉行了。她卻越幹越起勁,“早也練、晚也練,連晚上做夢,都是師傅教的一招一式。”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20xx年,在世界第一高橋滬蓉西高速公路四渡河大橋建設中,一羣老焊工們被拉索吊耳的焊接難住了:工位小、焊點多、質量要求高,稍有不慎就要返工。

“我來試試!”王中美屏住呼吸,手握焊槍投入工作。經檢驗,她焊接的焊縫均一次性合格,從此一戰成名。

監理眼中的“免檢產品”

“合格率達99%,了不起!”在駐廠代表和監理們眼中,王中美班組的焊接成品是“免檢產品”。

如何做到的?“沒有捷徑,唯有認真,要一次比一次好。”王中美説。

焊縫是鋼橋的生命,焊接工作至關重要。九橋公司先後參與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京滬高鐵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西部通道香港后海灣大橋等重大工程建設。在試驗中,她發現許多焊接點位於“犄角旮旯”,焊工要麼進不去,進去了也伸展不開,難以焊好。“能否在外面焊,再讓鐵水充盈焊縫?”一番試驗後,方法可行,效率提高50%。這一方法被命名為“王中美焊接工法”,在全公司推廣。

從事焊工20xx年,王中美大膽創新,多項焊接工藝填補國內空白,取得創新成果17項。

20xx年、20xx年,她連續兩次摘取公司技能大賽電焊工桂冠;20xx年、20xx年評為集團第三屆、第四屆“首席電焊工”。

接過父親的焊槍,“做到極致”

不怕難不怕苦的王中美,也有被難住的時候。

那年,九橋公司承建的寧波慶豐大橋工期將至,任務未完,急需馳援。王中美得知後,主動請纓。當天下午,她帶着“女子電焊突擊隊”興沖沖趕往現場。“到了工地,姐妹們都蒙了!”王中美回憶,正值盛夏,密閉的鋼箱梁裏温度高達60多攝氏度。為避開高温,工作時間從下午4點到第二天凌晨,現場又熱又悶又黑,不到3分鐘,全身要濕透”。“再苦再難,也不能放棄!”幾天幹下來,王中美和好幾名隊員都病了,上午到醫院掛吊瓶,下午上工地接着幹。最後幾天,她和隊員們常常連續工作28個小時。“因為喜愛,才能拿出豁出去的勁頭。”王中美説,父親當焊工40年,從小耳濡目染,自己也愛上這一行。“儘管父親已經離世,我會永遠像父親期待的那樣,把電焊燒好,做到極致。”

青年五四獎章頒獎儀式觀後感精選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是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中國優秀青年的最高榮譽。受到表彰的青年和青年集體,是我國各族各界青年的優秀代表,是當代青年建功成才、無私奉獻的時代楷模,是全國廣大青年學習的榜樣。

頒獎儀式上,“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往屆獲獎者代表修洪偉、韓笑,本屆獲獎者代表齊俊桐、趙晶晶,與共青團員代表、少先隊員代表共同向全國廣大團員青年發出倡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同人民一起奮鬥,同人民一起前進,同人民一起夢想,走在緊跟着黨、忠誠於黨的前列,走在愛崗敬業、報效祖國的前列,走在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前列,勇做不愧於時代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用一生來踐行跟黨走的理想追求,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的指引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上奮勇前行。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頒獎儀式王立平觀後感

王立平在科技創新活動中踐行着科技工作者“創新為民”的科技價值觀。他認為,科學家一切創新工作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早年的學術交流經歷,讓王立平深刻感知到在當前經濟新常態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他深刻理解了“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的含義。所以,他搞科學研究,絕不僅停留在研究機理和發表論文上,還積極的把基礎理論研究成果想方設法應用到產業提升和國家重大工程中。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產業發展和提升相關的核心能力提供應有的技術支撐和人才支撐,實現產業“創新”。

在實際崗位上,作為中科院海洋新材料重點實驗室主任,王立平高度重視科研團隊建設。海洋新材料與應用技術需要多學科交叉融合,相互滲透。研究內容涵蓋了多種理工類學科,又需用到文科類學科的工具。作為一位合格的團隊負責人,王立平不僅自己學術水平上“精、專、深”,還懂得兼顧統籌。尤其在重大工程攻關時,他的團隊優勢日益凸顯。他總會依據科研任務、國家需求和團隊成員情況,不斷調整和優化科研目標和團隊結構,把具體的科學研究工作和各類人才培養相結合,從不把科研目標和團隊成果作為晉升職稱或職務的資本。

目前,海洋新材料重點實驗室已在相關領域承擔了973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70多項重要課題。為跨海大橋鋼管樁防護、軍用和民用海洋工程裝備、深海鑽井平台、島礁建設安全保障裝備、海洋油污處理等研製了系列關鍵材料,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82人,包括院士1人,研究員17人。實驗室已和國內多家工程船舶、海洋塗料、及海洋工程裝備企業合作開展了海洋材料方面研究及產業化工作。為提升寧波市在我國乃至國際上海洋新材料領域的影響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嚴抓學術創新的同時,王立平非常重視科研團隊文化建設,努力建設良好的“創新生態”。他認為,團隊文化是“魂”,我們要為國家培養人格健全的人才;再説只有團隊成員互相團結、信任、尊重、支持,才能發揮研究實力,做出有影響力的成績。現在,許多科研機構,追求研究的實際利益而不注重文化建設,雖然可能得到一時的成功,但並不長久。王立平想建立一支長期高效、有競爭力的團隊。更重要的是,他希望所有的團隊成員能在實驗室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研究生們“興意而來,滿載而歸”。為此,王立平也是做足了苦工。

為了調動科研人員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王立平像關注自己的未來一樣,真誠的為每一位成員謀發展。為了讓成員們拓寬視野,他幾乎每天都要為他們量身選取閲讀的文獻材料。他也經常幫助研究生處理一些生活上、學習上的瑣事。他鼓勵研究生們發揮創新思維,在老師們研究的基礎上,勇敢的提出自己的想法。

他一直將“以人為本”掛在嘴邊,扮演着實驗室的“大家長”的角色,幫助團隊形成“家”的凝聚力,增強團隊的無限創新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wusi/y3v0o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