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清明節 >

清明節有什麼飲食特色

清明節有什麼飲食特色

清明節在各地方有着它的飲食特色,瞭解這天應該吃哪些食物對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是有好處的。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清明節有什麼樣的清明節飲食特色,歡迎閲讀。

清明節有什麼飲食特色

清明節飲食特色

清明節要吃青的食物。農村中有蒸制蒿餅的習俗。蒿餅類似江南的青團,製法是:“採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使蒿汁與米粉融和成一體,以肉、蔬菜、豆沙、棗泥等作餡,納於各種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蘆葉墊底入籠蒸熟。”蒿餅顏色翠綠且帶有植物清香,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來饋贈或款待親友。此外,清明淮揚還有吃茶葉蛋的習俗。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着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吃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脱,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麪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納西族以及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吃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説。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葱、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此外,我國南北各地在清明佳節時還有食雞蛋、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餈、清明粑、幹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食品的習俗。

清明節的傳統食物

1、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着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2、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乾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麪糰裏,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後即可出爐。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4、饊子(sǎn)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脱,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麪為主料。

5、雞蛋

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清明節這天雞蛋除了吃,還可以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畫的五顏六色雞蛋可以吃;而“雕蛋”則僅供玩賞。

6、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裏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麪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

7、薄餅

廈門民諺有云“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老廈門人卷薄餅時,一般喜歡在薄餅皮裏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或抹一點辣醬等,卷後趁熱吃更有滋味。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預示着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還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餅,會使人們更勤(芹)勞,生命更長久(韭),家業更興旺。

清明節飲食分類

清明節要吃青的食物。農村中有蒸制蒿餅的習俗。蒿餅類似江南的青團,製法是:“採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使蒿汁與米粉融和成一體,以肉、蔬菜、豆沙、棗泥等作餡,納於各種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蘆葉墊底入籠蒸熟。”蒿餅顏色翠綠且帶有植物清香,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來饋贈或款待親友。此外,清明淮揚還有吃茶葉蛋的習俗。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着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清明節活動

掃墓是清明的一項主要活動。舊時,泰安的掃墓儀式比較隆重。男主人挑着四個小菜和水餃到祖墳,先將祭品供上,然後焚香燒紙,灑酒祭奠。招遠、即墨、臨朐、臨清等地掃墓時還要給墳墓添新土。據説,這是給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實質上是對祖先的懷念。多數地區是在清明這天掃墓,少數地區(如諸城)在寒食這天掃墓,而龍口、博興等地則在清明前四天掃墓。一般都在清明這天掃墓。 清明節山東各地都插柳條、松枝,據説是紀念介子推。泰安家家户户插柳條,並給狗戴上柳條圈。民謠:“清明不插柳,死了變黃狗。”即墨則習慣戴松枝,寓意要象松柏一樣興旺。臨沂、諸城卻用柳條、松枝在牆壁等處輕輕抽打,邊打邊説:“一年一個清明節,楊柳單打青幫蠍,白天不準門前過,夜裏不準把人蜇。”

清明踏青在山東極為普遍。臨朐、滕州的兒童一早就到村外踏青、放風箏。有的用柳條做成口哨吹,哨聲十分動聽。有的地方,兒童仰臉大口呼氣,據説可以泄內火。大部分地區都有打鞦韆的習慣,濰坊地區的鞦韆有三種:一種是直鞦韆(適合老年人玩),第二種是轉鞦韆,第三種是翻鞦韆。即墨比較重視清明節,這天人們一起牀就換上節日服裝,特別是婦女,個個打扮得漂漂亮亮,到處串門,先看新媳婦坐寒食(新媳婦要象舉行婚禮那天一樣在炕上坐着),然後去打鞦韆。鞦韆甩得高,意味着生活過得好,所以大家都你爭我搶,興高采烈地打鞦韆。這一天,婦女玩得十分痛快,因此,當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説法。

標籤: 清明節 飲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qingming/ngzmg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