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臘八節 >

關於臘八節的故事(精選17篇)

關於臘八節的故事(精選17篇)

關於臘八節的故事 篇1

今天放學回家我問媽媽:“十二月初八是什麼節?”她數了三遍手指也沒算出是什麼日子,最後我指着日曆告訴她,“農曆的十二月初八就是臘八節了,要喝臘八粥的。”媽媽不耐煩地説:“從沒聽過這個節日也沒過過什麼臘八節更沒喝過臘八粥。”最後我提議為全家過一個屬於我的臘八節,也學北方人喝點臘八粥,媽媽同意了我的提議。

關於臘八節的故事(精選17篇)

雖然我們家鄉還不重視這個節日。但我學了老舍的文章《北京春節》知道了臘八節要喝臘八粥,也聽老師講了臘八粥的做法。學以致用,我要讓爸爸媽媽來見識一下我運用知識的能力了。我早早叫老媽去超市買來做粥的食材,哈哈,一場全家養生行動開始了。

按照老師給我的食譜,我叫媽媽提前把不易煮爛豆類浸泡一個晚上,第二天再叫媽媽量好米搭配好水,把豆類和米一起放鍋裏煮,待到豆類煮出顏色再把果仁下鍋,並用勺子不斷攪動。大約過了一個多小時,濃濃的香味開始從鍋沿四溢,飄到了我的鼻子裏。“喝粥了。”我迫不及待地端起那香噴噴的美味粥,聞了一下已垂涎三尺了。再輕輕抿一口,黏黏的、稠稠的、甜甜的,味道好極了。我一邊喝一邊舉起大拇指唸叨着:“好喝,好喝,真好喝!還是知識好,它不但能讓人快樂還能讓人填飽肚子”。媽媽笑着説:“沒我的實踐你去哪填飽肚子啊!”爸爸連忙説:“學習+實踐就是美好生活啊!”

關於臘八節的故事 篇2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經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家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要向文武大臣賜臘八粥。在民間,家家户户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八”還是佛教的盛大節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煮粥供佛。傳説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還可以增福增壽。所以人們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很多,其中以北京的最為講究,粥裏有紅棗、蓮子……總計不下二十種。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在半夜時分開始煮,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你想,這樣複雜能不好喝嗎?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各種花樣,再放在鍋中煮。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

一碗粥有這麼多知識,中國真不愧是文明大國啊!我真自豪自己是中國人!

關於臘八節的故事 篇3

從前,有一家人家,三口人過日子——一個老頭、一個老太婆、一個兒子。

老頭和老太婆,一年到頭總是勤勤懇懇地過日子:公雞一打鳴,老頭就起來下地,老太婆就起來點火做飯;老頭耪五更地回來,老太婆已把飯做好,屋裏院外收拾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吃完飯,老頭抽袋煙又下地了,老太婆就搬過紡車,嗡嗡地紡線。就這樣,他家年年打得糧食大囤溜,小囤滿,有吃有穿,日子過得美美的。鄰人們哪個不誇呀,哪個不學呀!

兒子呢,才十多歲。爹讓他學耪地,他不去幹;媽讓他學管家,他不聽。他淨貪玩。他爹媽想,嗨,還小呢,也許長大了,一懂得過日子的道理就好了。誰知兒子長成了大小夥子,倒是不貪玩了,那個饞勁頭可大啦!爹媽説勸,他當耳邊風;鄰人們説他沒出息,他裝聾。他想的好:有爹媽幹着呢,我不幹也行;誰讓我攤上個好的“父母運”呢?

老頭和老太婆漸漸地老了。

一天,老頭得了重病,治也治不好,眼看就要死去。臨死時候,老頭把兒子叫到跟前,囑咐他説:

“孩子,你總要記住哇——‘誰家地上耪得勤,誰家糧食打滿囤。’你要再像從前那樣下去,早晚是要受罪的。”

老頭説完了就死了。

兒子沒把爹的話記在心裏,老頭死後,他當家,仗着爹留下的房子,地,還有一囤糧食,就天天吃吃喝喝,玩玩樂樂——越來越放蕩了。不久,他娶了個媳婦。媳婦跟男人一路人。鄰人們都罵他們是“花啦虎”,老太婆氣病了。

一天,老太婆倒在炕上,看看也要死去。兒子不聽話,就囑咐囑咐媳婦吧。老太婆把兒媳婦叫到跟前,痛心地説:“孩子,你總要記住呀——‘誰家煙囱先冒煙,誰家高梁先紅尖。’你要跟你男人那樣學下去,早晚是要受罪的。”

老太婆説完也死了。

媳婦沒有把婆婆的話記在心裏,她和男人更放蕩啦!每天日頭不曬屁股不起炕,地裏長遍了野草不耪一鋤;天天只顧吃呀花呀。父母留下糧食吃光了,賣地;賣地的糧食快吃完了,不礙——還能賣房子呢。他們就這樣迷迷糊糊地過下去。鄰人們都不搭理他們了!冬天到了。

寒風呼呼地嚎,大雪嘩嘩地飄。冰天雪地,冷得連只野鳥也看不見呀。父母留下的三間房子,也不收拾也不抹泥,早就露天了,風吹雨打日頭曬,檁都朽了,就是賣,誰買這樣的房子呢?常説的話——“臘七臘八,到處凍個大疙瘩”。臘月初頭這幾天,是冬天最冷的時候啊!

這兩口子,擠在牆旮旯裏,凍得哆哆嗦嗦直打顫,餓得耷拉着腦袋眼發花。到臘月初八這天,他倆再也忍不住了,直直懶腰,把囤拆了。抖抖囤底,弄把糧食,敲敲囤邊,又弄把雜糧;把囤簍當柴,把糧食下鍋,熬了半鍋雜糧粥喝了。心裏一暖和,兩人這才猛地想起爹媽的話。可是晚啦——喝口稀粥頂什麼呀!兩人連凍帶餓死在旮旯裏了。

這件事一個傳十,十個傳百——大夥都知道了。後來人們每到舊曆臘月初八這天,就有這個風俗:家家五更天起來,把許多雜糧放在一起熬一鍋雜糧粥,這就叫“臘八粥”。在吃“臘八粥”的時候,老人們總愛對晚輩講這個故事,講完了就説:

“那對饞懶的夫妻,不聽勸不服説,光憑攤上了好的‘父母運’,怎麼樣?吃光淘淨到末了鬧頓這樣的雜糧粥喝,還是沒誤了凍死呵!”接着,老人們便唸叨起老頭和老婆臨死時説的話:誰家煙囱先冒煙,誰家高梁先紅尖,誰家土地耪得勤,誰家糧食打滿囤。

關於臘八節的故事 篇4

臘八節是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傳説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説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裏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關於臘八節的故事 篇5

從前,有一户人家,有爸爸、媽媽和兒子三口人。爸爸是個勤快人,60多歲了,還是天天雞叫起牀、天明下地。他常説:“搖錢樹,人人有,就是自己兩隻手。”媽媽過日子很節儉,一天三頓精打細算,省吃儉用,她總説:“聚寶盆,不算好,勤儉才是無價寶。”他們家糧囤冒尖兒,院子裏瓜棚遮天,瓜果蔬菜終年不斷。

老兩口這樣勤快,可他們的兒子卻好吃懶做,整天吃飽了就睡,鄰居管他叫“瞌睡蟲”。老兩口年紀越來越大了,爸爸常對兒子説:“要吃飯,得流汗。你不要光睡覺,也得學會種莊稼。”媽媽也説:“爹孃只能養你小,不能養你老,你要學會過日子呀!”

“瞌睡蟲”哼兩聲,這個耳朵聽,那個耳朵冒,什麼也沒有聽進去。不久,“瞌睡蟲”成了家。媳婦和他一樣懶:日頭不落就睡,日出三竿不起。踢倒了油瓶也不扶,大家叫她“沒底鍋”。

過了幾年,老兩口得了重病,他們把小兩口叫到牀前,囑咐説:“要想日子富,雞叫離牀鋪,男應勤耕耘,女當多織布……”不久,老兩口就先後去世了。

“瞌睡蟲”看着老兩口積下的滿囤糧食,對媳婦説:“吃不愁,喝不愁,何必種地曬日頭?”“沒底鍋”看着老兩口留下的滿箱衣被,對丈夫説:“冬有棉,夏有單,何必紡織日西偏?”他們倆誰也沒把老人的話記在心上,每天照樣光吃不幹。

一年一年過去了,老兩口留下的地成了荒草園,家裏的柴米油鹽也用光了。這年臘月初八,北方呼嘯、大雪封山。小兩口沒吃沒穿,偎在破房子裏打哆嗦。這時,他們後悔已經晚了。最後,他們找遍了缸底、囤縫、牆邊、老鼠洞,好不容易掃出一些黃米、玉米、豆子、花生粒,混在一塊煮成粥。誰知端起碗剛想喝,一陣大風颳倒了房子,把兩人都壓死了。

後來,每年一到臘八,大人們就熬這麼一鍋粥給孩子們喝,讓他們記住懶人的教訓,從小養成勤勞節儉的好習慣。

關於臘八節的故事 篇6

臘八節是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説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裏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關於臘八節的故事 篇7

有一户人家父母特別勤勞,兒子和兒媳婦都是大懶蟲,父母常常告訴他們,人要勤勞才有好日子過。但沒多久,父母去世了。因為他們生前勤儉持家,留下了一大筆財產。兒子説:我們有這麼多錢和糧食,根本不用幹活。於是兩個人還是每天在屋子裏睡懶覺,很快錢用完了,米缸裏的米也越來越少。

到了臘月初八這天,兩個人睡到中午才起牀,米缸裏沒有米了,家裏什麼吃的都沒有。兩個人餓哭了,鄰居聽到他們的哭聲,都來幫助他們,鄰居們有人拿大米,有人拿紅豆,有人拿蔬菜……懶兒子和懶媳婦用這些糧食煮了雜糧粥。他們很感激鄰居們,並決定以後一定好好幹活掙錢,再也不偷懶了。

從此以後,兩人變得勤儉持家,日子越過越好。後來,在臘八這一天吃臘八粥成了民間習俗,大家都希望吃下這碗粥,能教育子女勤儉持家,讓日子越過越好。

關於臘八節的故事 篇8

從前,有一户人家,有爸爸、媽媽和兒子三口人。爸爸是個勤快人,60多歲了,還是天天雞叫起牀、天明下地。他常説:“搖錢樹,人人有,就是自己兩隻手。”媽媽過日子很節儉,一天三頓精打細算,省吃儉用,她總説:“聚寶盆,不算好,勤儉才是無價寶。”他們家糧囤冒尖兒,院子裏瓜棚遮天,瓜果蔬菜終年不斷。

老兩口這樣勤快,可他們的兒子卻好吃懶做,整天吃飽了就睡,鄰居管他叫“瞌睡蟲”。老兩口年紀越來越大了,爸爸常對兒子説:“要吃飯,得流汗。你不要光睡覺,也得學會種莊稼。”媽媽也説:“爹孃只能養你小,不能養你老,你要學會過日子呀!”

“瞌睡蟲”哼兩聲,這個耳朵聽,那個耳朵冒,什麼也沒有聽進去。不久,“瞌睡蟲”成了家。媳婦和他一樣懶:日頭不落就睡,日出三竿不起。踢倒了油瓶也不扶,大家叫她“沒底鍋”。

過了幾年,老兩口得了重病,他們把小兩口叫到牀前,囑咐説:“要想日子富,雞叫離牀鋪,男應勤耕耘,女當多織布……”不久,老兩口就先後去世了。

“瞌睡蟲”看着老兩口積下的滿囤糧食,對媳婦説:“吃不愁,喝不愁,何必種地曬日頭?”“沒底鍋”看着老兩口留下的滿箱衣被,對丈夫説:“冬有棉,夏有單,何必紡織日西偏?”他們倆誰也沒把老人的話記在心上,每天照樣光吃不幹。

一年一年過去了,老兩口留下的地成了荒草園,家裏的柴米油鹽也用光了。這年臘月初八,北方呼嘯、大雪封山。小兩口沒吃沒穿,偎在破房子裏打哆嗦。這時,他們後悔已經晚了。最後,他們找遍了缸底、囤縫、牆邊、老鼠洞,好不容易掃出一些黃米、玉米、豆子、花生粒,混在一塊煮成粥。誰知端起碗剛想喝,一陣大風颳倒了房子,把兩人都壓死了。

後來,每年一到臘八,大人們就熬這麼一鍋粥給孩子們喝,讓他們記住懶人的教訓,從小養成勤勞節儉的好習慣。

關於臘八節的故事 篇9

從前,有一家人家,三口人過日子——一個老頭、一個老太婆、一個兒子。

老頭和老太婆,一年到頭總是勤勤懇懇地過日子:公雞一打鳴,老頭就起來下地,老太婆就起來點火做飯;老頭耪五更地回來,老太婆已把飯做好,屋裏院外收拾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吃完飯,老頭抽袋煙又下地了,老太婆就搬過紡車,嗡嗡地紡線。就這樣,他家年年打得糧食大囤溜,小囤滿,有吃有穿,日子過得美美的。鄰人們哪個不誇呀,哪個不學呀!

兒子呢,才十多歲。爹讓他學耪地,他不去幹;媽讓他學管家,他不聽。他淨貪玩。他爹媽想,嗨,還小呢,也許長大了,一懂得過日子的道理就好了。誰知兒子長成了大小夥子,倒是不貪玩了,那個饞勁頭可大啦!爹媽説勸,他當耳邊風;鄰人們説他沒出息,他裝聾。他想的好:有爹媽幹着呢,我不幹也行;誰讓我攤上個好的“父母運”呢?

老頭和老太婆漸漸地老了。

一天,老頭得了重病,治也治不好,眼看就要死去。臨死時候,老頭把兒子叫到跟前,囑咐他説:

“孩子,你總要記住哇——‘誰家地上耪得勤,誰家糧食打滿囤。’你要再像從前那樣下去,早晚是要受罪的。”

老頭説完了就死了。

兒子沒把爹的話記在心裏,老頭死後,他當家,仗着爹留下的房子,地,還有一囤糧食,就天天吃吃喝喝,玩玩樂樂——越來越放蕩了。不久,他娶了個媳婦。媳婦跟男人一路人。鄰人們都罵他們是“花啦虎”,老太婆氣病了。

一天,老太婆倒在炕上,看看也要死去。兒子不聽話,就囑咐囑咐媳婦吧。老太婆把兒媳婦叫到跟前,痛心地説:“孩子,你總要記住呀——‘誰家煙囱先冒煙,誰家高梁先紅尖。’你要跟你男人那樣學下去,早晚是要受罪的。”

老太婆説完也死了。

媳婦沒有把婆婆的話記在心裏,她和男人更放蕩啦!每天日頭不曬屁股不起炕,地裏長遍了野草不耪一鋤;天天只顧吃呀花呀。父母留下糧食吃光了,賣地;賣地的糧食快吃完了,不礙——還能賣房子呢。他們就這樣迷迷糊糊地過下去。鄰人們都不搭理他們了!冬天到了。

寒風呼呼地嚎,大雪嘩嘩地飄。冰天雪地,冷得連只野鳥也看不見呀。父母留下的三間房子,也不收拾也不抹泥,早就露天了,風吹雨打日頭曬,檁都朽了,就是賣,誰買這樣的房子呢?常説的話——“臘七臘八,到處凍個大疙瘩”。臘月初頭這幾天,是冬天最冷的時候啊!

這兩口子,擠在牆旮旯裏,凍得哆哆嗦嗦直打顫,餓得耷拉着腦袋眼發花。到臘月初八這天,他倆再也忍不住了,直直懶腰,把囤拆了。抖抖囤底,弄把糧食,敲敲囤邊,又弄把雜糧;把囤簍當柴,把糧食下鍋,熬了半鍋雜糧粥喝了。心裏一暖和,兩人這才猛地想起爹媽的話。可是晚啦——喝口稀粥頂什麼呀!兩人連凍帶餓死在旮旯裏了。

這件事一個傳十,十個傳百——大夥都知道了。後來人們每到舊曆臘月初八這天,就有這個風俗:家家五更天起來,把許多雜糧放在一起熬一鍋雜糧粥,這就叫“臘八粥”。在吃“臘八粥”的時候,老人們總愛對晚輩講這個故事,講完了就説:

“那對饞懶的夫妻,不聽勸不服説,光憑攤上了好的‘父母運’,怎麼樣?吃光淘淨到末了鬧頓這樣的雜糧粥喝,還是沒誤了凍死呵!”接着,老人們便唸叨起老頭和老婆臨死時説的話:誰家煙囱先冒煙,誰家高梁先紅尖,誰家土地耪得勤,誰家糧食打滿囤。

關於臘八節的故事 篇10

有一户人家父母特別勤勞,兒子和兒媳婦都是大懶蟲,父母常常告訴他們,人要勤勞才有好日子過。但沒多久,父母去世了。因為他們生前勤儉持家,留下了一大筆財產。兒子説:我們有這麼多錢和糧食,根本不用幹活。於是兩個人還是每天在屋子裏睡懶覺,很快錢用完了,米缸裏的米也越來越少。

到了臘月初八這天,兩個人睡到中午才起牀,米缸裏沒有米了,家裏什麼吃的都沒有。兩個人餓哭了,鄰居聽到他們的哭聲,都來幫助他們,鄰居們有人拿大米,有人拿紅豆,有人拿蔬菜……懶兒子和懶媳婦用這些糧食煮了雜糧粥。他們很感激鄰居們,並決定以後一定好好幹活掙錢,再也不偷懶了。

從此以後,兩人變得勤儉持家,日子越過越好。後來,在臘八這一天吃臘八粥成了民間習俗,大家都希望吃下這碗粥,能教育子女勤儉持家,讓日子越過越好。

關於臘八節的故事 篇11

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裏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裏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關於臘八節的故事 篇12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説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説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説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

關於臘八節的故事 篇13

在我的家鄉,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初八,即臘八節,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就是用八種當年收穫的新鮮糧食煮成的甜味或鹹味粥。而我們家鄉的人卻喜歡吃鹹味臘八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蔔、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臘月初八早上,天剛矇矇亮,人們就趕快起牀熬粥。粥熬好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飯,而是先將熬好的粥餵給棗樹,將棗樹樹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虔誠地把粥抹在樹痕上,這就算是棗樹把飯吃掉了。人們這樣做的原因,據老人們講,原來我們這個地區的棗樹原都不結果,人們都不願意種棗樹。棗神見人們都不尊敬她,便變成一個老太婆來到人間。她在離村不遠的地方畫了一片果園,滿園棗樹,紅棗滿枝。人們摘下一嘗,又酸又甜,好吃極了,就紛紛跑到管理棗樹的老太婆那裏討教。老太婆告訴大家,只要每年臘月初八給棗樹喂頓米飯,棗樹就會結果。人們按照她説的方法去做,果然棵棵樹上都結出了紅棗。這不過是一個傳説而已,其實這裏麪包含着許多科學道理:在棗樹上砍些口子,可以調節棗樹的營養增長,阻止養分向地下輸送,好集中力量供應地上部分,從而保證了果實的營養需求。至於把粥抹在樹痕上,其實不過是一種保護傷口癒合的土辦法罷了。

直到現在,家鄉的有些地方還保留有臘月初八讓棗樹吃米飯的風俗。當地流傳有這樣一句民謠:“臘八棗樹吃米飯,棗兒結得干連蛋。”“干連蛋”,是家鄉的土語,意即棗樹碩果累累,果稠個大。

關於臘八節的故事 篇14

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

“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説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説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説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

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 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説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壽粥”意思是説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關於臘八節的故事 篇15

臘八節出於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關於臘八節的故事 篇16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他們的兒子已經十七八了。雖説大小夥子長的五大三粗,身強力壯,可是跟他爹孃不一樣,懶得出奇。這也是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嬌慣壞了。長大了還是胡吃悶睡,遊遊逛逛,什麼活也不幹。

一天,老漢摸摸花白鬍子,感到自己老了,對兒子説:“爹孃只能養你小,不能養你老。要吃飯,得流汗。你往後學學種莊稼過日子吧。”兒子哼哼兩聲,這耳朵進,那耳朵出,照舊溜溜達達,胡吃悶睡。

不久,老倆口給兒子娶了媳婦。原想兒子成了家,小倆口該合計怎麼幹活過日子了。哪知這個媳婦跟兒子一樣,也是好吃懶做,橫草不拿,日頭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動針線,不進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漢梳着滿頭白髮,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滿心的話説給媳婦:“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要想日子過得好,勤儉是個寶。”兒媳婦把這話當成耳邊風,一句也不往心裏放。

過了幾年,老倆口身患重病,卧牀不起,把小倆口叫到牀前,囑咐再三:“要想日子過的富,雞叫三遍離牀鋪。男當勤耕作,女應多織布...”話沒説完,老倆口一起去世了。

小倆口託鄉親埋葬了兩位老人,看看囤裏糧缸米、櫃裏棉花箱裏衣。男人説:“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曬日頭。”女人説:“夏有單衣冬有棉,何必紡織到日偏。”小倆口一唱一和,早把兩位老人的遺囑忘到腦後了。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幾畝田地成了荒草園。家裏柴米油鹽、衣被鞋襪,一天少似一天。小倆口還不着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懶的動手。又是花開花落,秋去冬來。地裏顆粒無收,家裏吃穿已盡。小倆口斷頓了,鄰居們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東家給塊饃,西家端碗湯。小倆口還在想:“討飯也能度時光。”

進了臘月,天越來越冷。到了初八這天,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俗話説:“臘七臘八,凍死‘叫花’。”小倆口屋裏沒火,身上衣單,肚裏沒食,蜷縮在涼炕蓆上“篩糠”。可四隻眼睛還滿屋搜尋着。突然發現炕縫裏有幾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來;又發現地縫裏還有米粒,也都挖出來。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倆東撿西湊的弄了一把,放進鍋裏。把炕上的鋪草塞進灶膛,就這樣熬了一鍋雜七燴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黃豆、小豆、高粱、乾菜葉...凡能充飢的都放了進去。煮熟後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來了。這時兩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誨,後悔沒有早聽進去,現在已經晚了。

正在小倆口悲切之時,一陣大風颳來,由於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爛不堪,被風一吹,“呼啦”一聲,房倒屋塌,小倆口被壓在底下。等鄰居趕來挖出來時,都已經死了,身邊還放着半碗雜豆粥。從此以後,鄉親們每到臘月初八這天,家家熬一鍋雜米粥讓孩子們吃,並給孩子講這雜米粥的故事,來教育他們。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一直傳到現代。形成了臘月初八吃“雜米粥”的習俗。因這粥是臘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臘八粥”。

關於臘八節的故事 篇17

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儉,省下一筆大家業,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為了以此教訓警告後人而相沿的。

標籤: 臘八節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laba/e0go8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