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十一國慶節 >

印度尼西亞國慶節

印度尼西亞國慶節

8月17日是印度尼西亞獨立紀念日(hari proklamasi kemerdekaan)

印度尼西亞國慶節

相當於印度尼西亞的國慶節,當地當天會有精采的遊行活動。

印度尼西亞國旗別稱「sang saka merah putih」,意思是「榮耀紅白」。

印度尼西亞1945年宣佈獨立,在這個擁有爪哇人、華人等300多個種族的土地上,種族間認同的問題一直紛紛擾擾。然而,慶祝國慶節的同時,印度尼西亞這個國家仍是來自各個種族的「印度尼西亞人」所共同認同的,國慶節在清晨舉行升旗典禮外,各個小區、學校也會舉辦一系列活動,讓居民共享國慶的喜悦。甚至在國慶節到來的前一個月,印度尼西亞人就會陸陸續續在房屋四周、機車或汽車上掛起紅白各半的印度尼西亞國旗。

印度尼西亞的國慶節非常熱鬧,除了政府舉辦的活動,光是小區的活動就可以玩到天黑」,印度尼西亞學生在國慶節早上參加學校舉行的升旗典禮後,下午通常會有許多趣味競賽,像是徒手抓鰻魚、拔河等增進情感的活動;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爬檳榔樹,在檳榔樹幹上塗滿油脂,所有的參賽者拚命往上爬,只求奪下綁滿樹頭上的禮物,非常有趣。

除了學校舉辦活動,各個小區也緊鑼密鼓地安排國慶慶祝活動,最熱鬧的非遊行莫屬了,小孩子穿上印度尼西亞傳統服飾參與遊行。有些小區,晚上還會舉辦餐會,大人小孩不分種族一起吃晚餐、唱歌同樂,增進彼此的情感和交流。如果不參加這些活動,父母親也會帶小孩去海邊玩,或許很多印度尼西亞人不知道國慶節的意義,又或者不是真正為了國慶節本身而開心,但是他們要的其實就是和大家一起開心!這些在國慶節所舉辦的活動正為大家創造了團聚的機會,國慶節對印度尼西亞人而言是很開心的一天。

拓展閲讀:印度尼西亞國慶怎麼過

印尼的國慶節又名“獨立日”。今年是印尼獨立67週年。1945年8月17日是印尼宣告獨立的日子,每年這一天都要在總統府前廣場上舉行隆重的慶祝儀式,各地也要舉行以升國旗為內容的慶祝活動。

印度尼西亞又稱為千島之國、火山之國,有着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二世紀後半期,在印尼出現了最早的奴隸制國家葉調。公元3至7世紀,島上建立了一些分散的王朝。13世紀末14世紀初爪哇形成強大的麻喏巴歇封建帝國。15世紀先後遭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的入侵,16XX年荷蘭在印尼成立具有政府職權的“東印度公司”,開始長達300多年的殖民統治。1942年日本入侵,1945年日本投降後爆發8月革命,8月17日宣告獨立,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1945年-1950年,先後武裝抵抗英國、荷蘭的入侵,其間曾被迫改為印尼聯邦共和國並加入荷印聯邦。1950年8月重新恢復為印尼共和國,1954年8月脱離荷印聯邦。

升國旗是印尼慶祝國慶的最重要儀式,即使這天放假,學生還是必須6點半就到學校升完旗再放假。學生儀仗隊身穿全白色正裝昂胸闊步走到旗杆邊,在莊嚴的印尼國歌的音樂聲中將紅白國旗徐徐升起,全體人員行舉手或注目禮。隨即,全場默哀,以對為國家獨立鬥爭中犧牲的先烈們致敬,祈求上蒼,賜福國家繁榮、人民幸福。接着,宣讀了66年前由蘇加諾代表印尼民族簽字的《獨立宣言》。

國慶節前,全校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慶祝國慶,幼兒園的串珠、插紅旗,國小的健康遊行、國中的服裝表演和歌詠比賽、高中的捉泥鰍等活動都讓師生們沉浸在快樂之中。

印度尼西亞國旗為紅、白兩色,紅色象徵勇敢和正義,白色象徵自由、公正和純潔。早在十三世紀末葉,印尼歷史上最強盛的東爪哇島上的馬諾巴赫王朝的就揮舞着紅白旗實現了“萬島之國”的統一。此後,在爭取獨立的民族運動中,印尼人民高舉這面民族主義的大旗,同荷蘭殖民者開展鬥爭。1945年獨立後被正式定為國旗。

國慶期間,全國到處都張燈結綵,成為紅、白的世界,國旗也可以幻成蝴蝶結、綵綢等懸掛各處,各處裝飾都是紅白色,許多人連服裝都上身紅色,下身白色。在每條小巷入口,都標明瞭國慶日期1945.8.17-XX.8.17,來年又會刷新,即使初到印尼的外國人也能知道印尼的國慶。

印度尼西亞國徽是一隻金色的昂首展翅的印度數神鷹,象徵印尼人民的光榮和勝利。8月17日是印尼獨立日,神鷹尾部有八根羽毛表示8月,雙翅上各有十七根羽毛表示17日,從而紀念8月17日這個值得印尼人民驕傲的日子。神鷹胸前有一枚盾微,盾面上有5幅圖案:正中的金色五角星是伊斯蘭教的象徵,印尼大多數國民都信奉伊斯蘭教;金色水牛頭展現人民主權,綠色椿樹堅實剛勁如同民族主義在印尼人民心中很深蒂固,棉桃和稻穗織出一片繁榮昌盛,金鍊環緊緊相扣象徵國內各種族一律平等。一條黑色橫線橫貫盾徽,表示赤道穿過印尼領土。神鷹雙爪下的白色飾帶上用古印尼文書寫着印尼格言“殊途同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guoqing/x7zew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