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十一國慶節 >

15年看開國大典心得體會

15年看開國大典心得體會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億萬人民、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樣一個難忘的歷史瞬間,油畫家董希文據此創作的油畫《開國大典》無疑是惟一的權威之作和經典之作。

15年看開國大典心得體會

《開國大典》巨幅油畫創作於一xx二年,完成於一xx三年。畫幅高二百三十三釐米、長四百釐米。《開國大典》所展現的場面十分壯觀,畫面的近景是天安門城樓的一角,五根紅色大柱排列在左部,按實際情況,右邊還有一根柱子,被畫家大膽去掉,這就給畫面中心留下了充足開闊的空間,使城樓上的領袖與廣場上的羣眾遙相呼應,即莊重神聖又熱烈絕慶取得了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

在這樣熱烈而又靜謐的歷史時刻,共和國的領袖在開闊的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一幕:毛澤東站在麥克風前,從容莊重,神采奕奕,在他的身後,朱德一臉喜氣,劉少奇正視前方,周恩來瀟灑豪邁,宋慶齡的慈愛,李濟深的滿足,郭沫若的憶惜撫今,張瀾的落拓大方,高崗的拘謹嚴肅,各各不同的神態風度,讓我們看到了各自的閲歷,性格,真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魂。畫面上,藍天白雲,風和日麗,天安門廣場紅旗如海,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整幅作品構思宏偉,氣派非凡,喜慶熱烈,完美地表現了新中國的輝煌氣勢。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董希文也煞費了一番苦心,由於當時條件的限至,他只能根據現有的照片畫些簡寫,並使得本來有較強明暗關係的照片變成處在平光中的美術造型形象,以此求得了所有人物在畫面上的和諧統一。他借鑑了敦煌唐代壁畫的容華貴,唐代人物畫的造型氣質,以及明代肖像畫的處理,不但將領袖們的儀表動態刻劃的惟妙惟肖,而且將人物內在的氣質和精神充分的體現了出來。

《開國大典》在油畫藝術上的主要成就是創造了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中國油畫新風貌,成功地繼承了盛唐時期裝飾壁畫的風采,體現了民族繪畫特色,使油畫朝着民族化的方向發展。畫面的喜慶氣氛是由地毯、紅柱、燈籠和廣場上的紅旗的紅色基調所形成的,同時紅色也有一種莊嚴與隆重的感覺,有力地烘手託了開國大典的主題。這種近乎純色的色調構成與西方傳統繪畫的灰色調大相徑庭,地毯的圖案及燈籠、柱子和護欄等都具有文化符號的隱喻性,兩者結合起來形成典型的中國審美趣味的油畫風格。

《開國大典》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是可觀的,其重要的貢獻也是不可替代和否認的。《開國大典》之所以廣為流傳、婦孺皆知,並且成為美術鑑賞的精典範例,除了它的藝術價值以外,不可忽視的是它的歷史、政治意義,這幅油畫是政治要求與象徵性手法的結合,是畫家的精神狀態以及藝術上的追求相統一的,《開國大典》在革命歷史畫中是最有生命力的。

作為一幅經典名畫,《開國大典》曾歷以劫難:由於歷史的原因,作者在生前對畫面中的人物形象做過兩次修改,第一次抹去高崗,第二次改掉劉少奇,第三次靳尚誼和越域按照指示在他們臨摹複製的《開國大典》上刪去了林伯渠。每一次改動都能聽見藝術在政治的重壓下沉重的喘息聲,一幅畫,總能折射出一個畫家乃至一個時代的命運。因此《開國大典》不僅向我們展現了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巨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不僅是民族油畫發展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而且它被幾次改動的坎坷經歷,畫面上被作為見證的明顯痕跡,則永遠刻下了那段令人難忘的曲折歷史。

在迎接祖國華誕六十週年之際,我們再一次欣賞這幅經典油畫,還是依然被那宏大的場景所吸引,被那莊嚴的時刻所震撼,被領袖們的風采所傾倒!彷彿依然聽得見新中國的歷史車輪從《開國大典》那一刻起隆隆地走過了六十個年頭,又繼續向前邁進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guoqing/0np0r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