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端午節 >

端午節的傳説大綱

端午節的傳説大綱

端午節別稱】

端午節的傳説大綱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 、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等等。

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曆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棕節,古人端午吃棕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遊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七年級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賽龍舟八大勝地】

1、龍勝地之一:湖南汨羅:汩羅江龍舟競渡是為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而開展的—項活動。相傳在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屈原含恨懷沙自沉於汩羅江,人們便把這一天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見《荊楚歲時記》、《續齊諧記》)。每逢競渡時節,參賽者們點着香燭抬着龍舟頭到屈子祠祭祀後,龍舟才被披紅下水,在一聲炮響中,眾舟爭先競渡,岸上成千上萬觀眾為之搖旗吶喊、助威加油,其飛舟競渡之壯觀,令人為之振奮。

2、龍舟勝地之二:武漢漢江:漢江龍舟競渡是為了追思屈原而設。相傳屈原流放途中曾徘徊於漢江之濱,“乘鄂渚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涉江》),因而漢江地區很早就有“午日龍舟鬧江市,楚俗相傳吊屈原子”的民俗。其精采歡騰的場面有清代著名詩人範鍺《夢江南》詞可以為證:“空江闊,競渡吊沉湘。片片彩旗翻浪出,咚咚晝鼓曳長風,看奪錦標強。”

3、龍舟勝地之三:湖北秭歸:屈原故鄉龍舟競渡從長江南岸開始到北岸屈原廟結束,象徵着把汩羅江愛國詩人屈原英魂迎歸故里。

4、龍舟勝地之四:浙江杭州:錢塘江龍舟競渡習俗歷史悠久,在《杭州府志》中就有“每逢五月端午,各至江湖上以至觀競渡,龍舟至數十艘,岸上人蟻”的記載,此項活動是為了憑弔遙祭吳國大將伍子胥而設的。據《曹娥碑》記載:吳王夫差打敗越國,吳國大將伍子胥反對越國求和,遭太宰誣陷,被吳王夫差賜劍自盡,棄屍於錢塘江,從此此江常起怒潮,逢五月五日,潮勢更大,撲向越國境內,其女曹娥駕舟迎潮,拜見父親,後遂成錢塘龍舟競渡習俗。

5、龍舟勝地之五:四川萬縣:在長江萬縣地區的龍舟競渡亦是為紀念屈原而設的。其龍舟尖底狹長,大的可容七八十人,競賽者身着衣服顏色與龍舟顏色渾然一體,執令旗者站在舟頭,領呼號子,還有鑼鼓助威,一鼓一漿,飛掠水面,競渡終點以奪旗或搶鴨子告捷,熱鬧非凡,別開生面。

6、龍舟勝地之六:貴州黔東南:貴州黔東南清水江一帶苗族百姓每逢農曆5月16日至18日,有開展龍舟競渡的習俗活動。龍舟是由一艘母舟和兩艘子舟組成,分青龍、赤龍、黃龍三種。龍頭用兩米多長的柳木雕刻而成,並裝有一對龍角,龍舟製作精巧,栩栩如生,突出了苗家的藝術特色。參賽者為苗族水手,身着短衣,頭戴鳳尾斗笠,腰繫繡花帶,一手握船漿,一聲令下,眾舟齊發,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岸上水上組成了一片歡騰的海洋。

7、龍舟勝地之七:雲南洱海:居住在雲南洱海附近的白族百姓,在每年農曆7月23日至8月23日之間,流行龍舟競渡的習俗。相傳南昭時期,洱海出一蟒蛇,吞食人畜,義士段赤誠身攜十二把鋼刀,下洱海為民除害,被蟒蛇一口吞入腹中,段赤誠在蟒蛇腹中拼命打滾,用鋼刀猛刺,終於殺死了巨解,自己也因此獻出了生命。人們聞訊紛紛駕舟下洱海四處撈救,後來就逐漸形成了一年一度的龍舟競渡習俗。其龍舟系用大型木船裝飾而成,分為黃龍、黑龍兩種,每艘龍舟載水手60人,競渡時,岸上的鑼鼓聲、鞭炮聲、觀眾的助威吶喊聲此起彼伏,交織成一支雄壯的龍舟競渡交響樂。

8、龍舟勝地之八:雲南德宏:據《唐書•中宗紀》載:雲南傣族英雄巖紅窩秉性剛直,專為窮人打抱不平,因不滿強權專制,於農歷五月初五投江而死。德宏州地區傣族百姓為祭祀他,於每年五月五日那天,划龍舟遊弋龍川江上,以示與英雄巖紅窩在一起的立場,後遂成為傣族羣眾龍舟競渡的習俗。

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端午節食俗】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説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XX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説很多,這裏僅介紹以下幾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標籤: 端午節 大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duanwu/ox8jx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