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端午節 >

傳統端午節的作文兩篇

傳統端午節的作文兩篇

端午節的由來【篇一】

傳統端午節的作文兩篇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在飯廳快快樂樂的吃着粽子。我突然問爸爸:“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爸爸説他也不知道,其他人也紛紛表示不知道。於是,我只好自己去翻書查找。

相傳在古代,楚國謀士—屈原深受楚懷王的重用。那些卑鄙小人就經常在楚懷王面前説屈原的壞話,楚懷王漸漸不用他了,屈原見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悲憤不已。有一回強大的秦國派人找楚懷王議和,屈原看出這是秦王的陰謀,便去勸阻楚懷王,沒想到楚懷王不但不聽他的,還將他驅逐出都城。結果楚懷王一到秦國就被關機牢房裏,三年後因憂鬱成疾死在了秦國。楚懷王死後,楚襄王即位後,整天吃了玩,不理朝政,楚國一天一天衰弱下去。屈原多次勸説楚襄王,反而被流放到了遙遠的汨羅江邊。後來親王佔領了楚國的都城,屈原知道了這個消息後悲痛萬分,因不願做亡國奴而於農曆五月初五這天跳進了滾滾的汨羅江裏。後來百姓們為了保全屈原的屍體而往江裏面投放粽子和雞蛋,希望江裏的魚不要吃屈原,還把船裝扮成龍的樣子在江面上劃來劃去以便驅趕水怪。從此為了紀念屈原的愛國精神,就把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

喔,原來端午節是這樣來的。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篇二】

有關這傳統的節日,有很多種説法。在此我只想説我家鄉的端午節。

自從我能跟在哥哥,姐姐後面跑開始到離家工作幾乎每個端午節都是在村子西北的的沙丘上過的。

有很多年,我爺爺都黎明前就挑過來無根水,又上山採回艾蒿草放在窗台上,夾在門把後,還夾在我們姐弟幾個的耳朵上。這過節的氣氛就是在這艾草的淡淡清香中瀰漫開來。無需任何華麗的語言,滿是對兒孫健康,幸福的祝福。

有時我爺一給我夾上我就能醒過來,而有時卻是聞到那艾蒿的陣陣清香後慢慢才從睡夢裏醒來。不管咋醒這天早晨沒喝無根水以前是不能説話的。平時嘰嘰喳喳鬧個不停的我們幾個這天都很乖的,喝完無根水,象徵性的用無根水洗洗臉,下一個程序該分雞蛋了。雞蛋是我媽或我姑起早煮好的,但得分好。那時雞蛋不是天天有,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大哥是男孩,爺爺奶奶總分給他s十個,而我們姐妹幾個能分到六道八個。每每這時看我撅嘴奶奶也能偷偷的多給我一兩個,還不忘在我後腦勺上輕輕拍一下。

我們揣好分得的雞蛋,叫上左鄰右舍的小朋友很早就出發。必須在日出前爬到北沙丘的最頂端,然後回頭再看日出。五月末六月初的家鄉已綠成一片,每家每户的孩子,還有鄰村的都從四面八方往這趕。

男孩們領着小狗,吹着口哨從我們身邊呼嘯而過,看誰能第一個爬到呢。往上爬時不穿鞋的,網上褲腿就上,有時還倒滾回去。每爬上一個小山丘拿出雞蛋相互磕一下誰的現碎現吃她的雞蛋,所以分雞蛋時都挑紅皮兒的小一些的。

登上處的都很自豪的跟下面的揮手,喊叫,就這樣邊吃雞蛋邊上。四五個人扯着手唱着歌上,春風伴着歡笑飛舞,春日迎着我們升起。北沙丘的每一粒沙子也都歡快地在震動。

等瘋累了,玩夠後,滿身是沙子的我們回到家時,香噴噴的韭菜卧雞蛋,還有我媽烙的蕎麪餅已經擺好了。

我最愛的傳統佳節【篇三】

我最喜歡的傳統佳節是—端午節。因為端午節這天,為了幾年詩人屈原,家家户户都要包我最愛吃的粽子。今年的端午節令我至今記憶猶新呢。

那天,我們一家三口人來到奶奶家過端午節。奶奶準備了許許多多包粽子的材料;有紅豆、糯米、粽葉、鮮肉……奶奶見我來了十分的高興,笑眯眯地對我説:“鵬鵬,奶奶教你包粽子吧。”聽了奶奶的話我可興奮了,迫不及待地催奶奶快點包給我看。只見奶奶拿起兩片洗乾淨的粽葉,把它們疊起來,再捏住粽葉的一邊,把粽葉輕輕一轉成為了一個小鬥。再往鬥裏灌進去糯米和紅豆,然後再用粽葉把鬥蓋起來,用繩子紮緊,不一會兒就包好了一個粽子。看着奶奶嫻熟的手藝,我真是欽佩又羨慕,我也躍躍欲試地拿起了兩片粽葉。包粽子,看起來簡單,可包起來卻是那麼的困難。我手忙腳亂,只包成了兩個個四不像的粽子。可奶奶已經包好了許多完美的粽子。

奶奶把我包的粽子和她包的“完美”粽子一起放到大鍋裏煮。在煮粽子的時候,奶奶給我講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從前有個很愛國的詩人,他的名字叫屈原,許多奸臣都嫉妒他的才能,在懷王面前説盡了他的壞話。不久後,懷王死了,屈原被趕出了城外。屈原看着自己心愛的國家日益衰弱,覺得自己活在世上也沒能改變什麼,一氣之下投河自盡。老百姓們為了讓屈原的遺體不被魚兒吃掉,就發明了粽子來餵魚。

聽完了故事,我心裏想:我也要向屈原學習,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可以為自己的國家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慨間,粽子煮好了,奶奶把一大鍋粽子端到了桌子上。吃着我自己包的四不像粽子,感覺特別的香甜。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傳統佳節—端午節。

標籤: 端午節 兩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duanwu/3k0rm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