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冬至 >

二十四氣節之冬至簡介

二十四氣節之冬至簡介

冬至

二十四氣節之冬至簡介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在中國有冬至吃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説:“冬至到,吃水餃。”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餃最為常見。

地理意義

天文座標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又稱為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後,太陽直射點又慢慢地向北迴歸線轉移。

地極軸通過地心,連結南、北兩極,與地球公轉軌道面的夾角為66.5°,和地球自轉軌道面——赤道面垂直。

農曆參照

地雷復卦,稱為 冬至一陽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

冬至日太陽高度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少,冬至後便開始“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所以説“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曆一月、二月,中國大部分地區已入春,因此“九九豔陽天”。

氣候特徵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説,顯然偏遲。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中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説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着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温熱。[1]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所以,有俗話説,“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關於“數九”,民間流傳着的歌謠是這樣説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標籤: 氣節 冬至 二十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dongzhi/dplm3q.html
專題